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关注民生,改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2、团结拼搏勇攀新高再掀项目建设新
3、办事高效、服务规范、公开透明、廉洁行政、环境一流
4、努力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5、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经济发展
6、时时以项目建设为先刻刻以关注民生为旨
7、完善服务机制,营造宽松环境
8、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全面促进我市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9、立足招商引资舞活项目龙头推进跨越发展
10、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确保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
11、大力抓好软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服务
12、牢固树立**百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
13、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打造软环境品牌
14、加大力度、改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15、唱响项目建设主旋律建设和谐美好新岭城
16、深入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17、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诚信和谐***
18、诚信是城市形象之“魂”,环境是城市形象之“基”
19、政府优化环境、企业创造财富、人民共享繁荣
20、构建***信用体系铸造***诚信品牌
21、时时为百姓着想处处为发展服务
22、奋斗创造历史落实铸就辉煌
23、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2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美好新气象
25、牢固树立营造软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改善软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念
26、加大城区改造力度,加快振兴***步伐
27、树新风正气、建民生工程、确保经济发展渠道高效畅通
28、大项目催生新活力新活力促进大发展
29、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打造和谐***
30、关注民生、发扬民主、保障民安、促进民富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岭城发展新跨越
32、要想经济快走变快跑、软环境建设就得好
33、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近年来,文登市着力加强民生建设,市政协通过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规律、方式、方法,贴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做好查民情、为民言、解民难的工作,为建设“幸福文登”交上了一份“幸福答卷”。
重宣传、为民言、利民事
文登市政协在实践中认识到,坚持民生为本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内在要求,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无论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还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都必须把关注民生、履职为民作为最高价值理念。
关注民生,就是从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几年来,文登市政协提案中涉及民生方面的占56%,对全市的民生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针对文登市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于振湖委员提出“关于解决城镇无职业居民的劳保和医保问题”的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并将其纳入全市民生工程建设体系。目前,全市已建立健全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建有中心敬老院,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区设立了几十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便民门诊,各镇办建起了高标准的卫生院,全市农村共建有460多个规范化卫生室,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就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除了充分履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职能外,文登市政协还以群众的所需所求为导向,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文登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挑选理论功底深厚的同志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地,全体政协机关干部和全市政协委员发起了“民生工程从我做起”的口号,举行题为“和谐社会,民生工程从我做起”的报告会30余场,号召全市政协委员对身边的每一个变化,如修好一条路,疏浚一条河,建设一个文化广场,开放一个免费洗浴中心,等等,积极宣传,扩大影响,推动全市形成一种全民共同关注,共建和谐的局面。
市政协把“包村联户、强村富民”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主要内容,先后包扶侯家镇小洛村和高家村,筹资10多万元为小洛村安装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多年吃水难的问题;筹资20多万元为高家村改造自来水,硬化村路,大大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受到了当地群众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广大政协机关班干部和政协委员响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自觉为赈灾济困、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以来,全市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为民办实事280多件,捐助资金310多万元。
山东省政协对民生工程进行调研指导,省政协调研组认为,文登市的民生工程建设,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经验做法值得研究推广。
以人为本才能更得民心,更有作为
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政协要自觉地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围绕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来谋划推进政协工作。文登市政协选择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政协有条件做好的课题,广泛深入察民情,充分发挥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优势,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体察他们的情绪,关心他们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积极通过提案、信息和大会发言等形式,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为促进党政决策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生建设 开发区 秦皇岛开发区 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民生经济的提升,推进改革就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必然增强广泛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即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不仅是民生建设的主题,也是民生建设的实践的主题。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开发区产生的历史较为久远,但真正在世界上发生重要影响的是近代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诞生之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以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为特征的两种新型的开发区形态,后来在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出现。开发区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在国家整体设计与推动下,在各级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转型期这样主要的发展阶段,其中“三为主,一致力”战略方针基本延续至今。但是,今天的发展转型为我们开发区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概括地讲就是“创新、智慧和协调”,其中的文化层面在开发区的未来建设中日益重要,它既是结果也是动因。这些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了我们在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上正不断地得以深化。
哈格斯特朗(1955年)首次对“开发区”从“位势差”形成的扩散转移动因角度提出创新循着一定的等级循序扩散,典型的是文化层次因区域发展级别的变化而发生的整体升落,这取决于接受者的位势,这里的核心是人才因素。
帕鲁(1958年)的“增长极”理论指出“开发区”由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所形成的增长极,正是这种产业增长极带动了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这种现象在当今的国际产业园区发展中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转移布局,并已呈明显态势。
牟宝柱(1999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是“过热”,而是“过冷”,或曰“形热而实不热”。作者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后认为,如果要使我国经济实力在21世纪中期达到美、欧、日的程度,至少需要有10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创新文化建设上实现健康发展,如此才能算作走向成熟。
陈秋玲(2007年)首次提出依据共生关系的开发区创新发展路径问题,其中主要分析了产业集群共生和社区公共资源共生及其互动互利的关系,强调在今后开发区战略转型发展中需要注意避免陷入以往过于追求“偏利共生”所带来的当地“文化贫困”。这也是站在共生互利这种生态观立场上首次对我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张景安(2010年)从我国开发区建设发展历程和定位角度,提出了重点围绕自主创新与和谐发展的战略任务,并结合新情况强调所面临的十大挑战,其中关键是立足新兴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发挥开发区自身独立决策的制度创新,这也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根本。
蔡祥和(2011年)认为,创新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基石,其发展主体之一就是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这种基于企业的创新文化必须体现三个基本价值观,即面对市场顾客价值观,面向员工的人本价值观和面向企业未来的创新价值观,这里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创新生态文化。如此,才能通过企业的创新文化达成社会发展中的和谐文化。
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主要代表性观点,秦皇岛开发区在文化产业建设上以文化生态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还存在着以下三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文化与旅游、生态的关系不应是分离的独立部分,需要对三者做深入的整合,由此将带来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二,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内含与边界对于具体的实践而言是有明晰的界定的,具体到秦皇岛开发区建设上,需要沿着文化产业和文化环境建设两条路线加以规划和提升。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在全党开展的重要学习实践活动。对此,局党组十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一是党组高度重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后,局党组立即召开党组会议,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党组成员都作了发言,就民政系统如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成立组织、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宣传动员等研究了很好意见。党组书记李志富、局长金振明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二是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相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由机关党委、监察室、人事、办公室得力人员组成的专门办公室,负责全局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和组织协调。成立了指导检查组,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了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负责,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进行。三是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计划安排表》,并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细化,安排专题辅导两次、集中培训3次,并开展专题研讨3期。四是及时思想发动。10月17日上午,召开全局系统干部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会上传达了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和文件,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党组书记李志富作了动员讲话,要求把民政工作放在推动魅力××建设实践中去考察,放到保障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实现程度上去检验,紧紧抓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创新中转换思维,在发展中统一思想,促进民政工作大突破,寻求民政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二、加强学习,认真调研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党组始终把学习理论贯穿始终,进而提高思想认识、打牢理论基础、更新思想观念,确保学习调研阶段有序进行。一是围绕主线,系统学习原著。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和规定的学习篇目,原原本本学习原著。全局13个支部393名党员全部参加了学习。局领导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既认真负责的抓好自己的理论学习,又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参加本支部的学习,发挥了带头作用。全局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突出重点,组织专题辅导。为提高全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局长金振明作了题为《以民为本与民政工作》的主题报告,要求在认识民政特点规律上再深化、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做大做强上用气力、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在改善手段上破难题。局党组书记李志富作了题为《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辅导报告。报告围绕什么是社会建设?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建设?民政部门在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深入阐述,并进行交流发言。一致认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贯彻这一要求,必须紧密结合民政职能,把各项民生问题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要求,全局以支部为单位集中收看了中央党校图书馆馆长、经济学教授肖勤福所作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问题》辅导报告实况录相,并组织了热烈讨论。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收到心得体会文章32篇。为促进活动开展,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及时编发简报7期,指导局属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
三是领题调研,坚定发展信心。在学习培训基本告一段落后,我局结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把如何加强区划地名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民政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如何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4个重点调研课题,由局领导领题调研。同时,针对民政业务难点、重点,拟定了20个参考课题,由相关科室负责专题调研,破解难题。各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民政服务对象等进行广泛深入交流,带着问题下去,找出对策回来,并形成调研报告。通过学习调研和专题辅导,全局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突出特色,启动实践
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突出民政特色,开展“民政为民、寒冬送暖”主题实践活动。主要以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温暖活动为载体,广泛组织党员干部向城乡弱势群体送温暖、献爱心。一是组织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衣被活动,募集4000床棉被、4000件棉衣,并立即运往××灾区。二是调查走访慰问城乡困难群众及社会弱势群体,组织澄清全市冬令期间需救济口粮、衣被人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慰问活动。三是开展帮扶贫困村和留守儿童结对助学活动。由局领导带队深入所帮扶的贫困村,了解村情民意,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组织机关党员到新县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助学活动。
四、改善民生,扎实工作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坚持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切实履行好民政职能,确保了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和优抚群体利益落到实处。一是坚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为着力点,切实抓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救灾救济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均达到省定标准,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1585.2万元,人均月补差提高到115.58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8575.49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资金4711.19万元;累计投资7240万元建设119所农村敬老院;扎实开展救灾工作,确保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病能医。二是坚持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依法治村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水平。加快城乡社区建设,认真做好第六届村民委会员换届选举工作,全市2974个村完成换届任务,占总数的98.2%,村两委交叉任职的达到80%,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村达到85.3%。三是坚持完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各类抚恤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进一步增强,军地互办实事进展顺利,全力支援驻信部队赴××灾区抗震救灾。双援建成果丰硕,我市及××职业技术学院、驻信71960部队和第154医院被河南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双援建”活动先进单位。四是完善社会专项事务管理体系。地名设标工作纳入“××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市采集地名信息达80010条,设置标牌339611块。市、县城区设置标牌62592块。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社会组织建设等专项事务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有力地服务了居民生活。五是坚持完善社会福利社会化体系。扎实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河南省老年人保护条例》执法检查,认真落实“老年关爱”项目,开展孤残儿童信息普查,落实因艾滋病困难群体生活补助,筹备成立××市慈善总会,募集慈善基金500余万元。
总结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突出了“为民”主题。确定“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民政为民、寒冬送暖”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从捐赠衣被、走访慰问、开展帮扶等方面明确了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受洗礼,民政对象得实惠,困难群众过好冬,科学发展观教育见实效,改善民生的工作上水平的活动宗旨。二是突出了情系灾区。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加情系灾区,组织做好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活动。三是突出了民生工程。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敬老院建设和五保集中供养等民生工程进展顺利,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四是突出了分类指导。根据机关和局属单位实际,我们注重分类指导,分别召开机关和局属单位负责人会议,明确科室重点解决履职问题、局属单位重点解决发展问题,并由局领导分别就如何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提出相应要求。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实现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近年来,南岸区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总体上,档案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虽然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每年都提到了档案事业,但在财政的经费项目中却大打折扣。正由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未能“真正”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难以从经济社会的总体运行中,保证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以至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机构特别是综合档案馆经费和人员奇缺,直接影响到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和面向社会的服务。用科学发展观衡量,这是南岸区档案事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当前档案工作的主要矛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争取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使档案事业与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努力促进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协调发展。
区档案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室,重点工程,社区和行政村档案工作,都要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紧紧围绕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展业务,提供服务,形成合力,扩大社会效益,从而体现档案工作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要抓住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推进。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了新的全面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划了新的宏伟蓝图,同时也为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提供了新的大舞台。我们要按照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的“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发展目标与要求,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围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抓好科技档案工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进一步抓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为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服务;进一步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包括推动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型社会组织建立档案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重视环保档案,土地档案等的建立和利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二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抓好机关档案工作,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服务;进一步做好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搞好区档案馆的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建设和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要在企业档案工作中,社区档案工作中和农村档案工作中,建好和利用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民利的档案,为扩大人民民主和发展基层民主服务。三要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泛开展档案宣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服务”。四要围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出重视涉及民生的档案的建立和利用,包括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建立档案服务,为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服务。五要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并注重建好用好廉政建设档案。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新理念:“人本、绿色、创新、协调。”“人本”,即把人的发展作为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绿色”,即保护生态环境的低碳发展模式;“创新”,即强调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协调”,即关注城乡之间协调、经济和社会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发展次序等方面的理念将有重大变革。发展将突破GDP总量增长思维,把改善民生、追求人民的幸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必将引导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从“量”的过度扩张到“质”的战略提升的新阶段:从强调“以物为本”(GDP挂帅)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的阶段;从热衷于“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阶段。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将为处于长期徘徊的经济转型提供新的思想动力。
一、发展宗旨: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型
长期以来,官员升迁与GDP挂钩及随之而来的政绩竞争,形成了“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使GDP总量及增长率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宗旨和关键目标,这导致一些官员发展理念的偏差。为GDP数字的增长忽视社会成本,忽视效益、效率和质量,不计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与这种数量式增长相伴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失调、过度投资带来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给不少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众多隐患。从群众的角度来看,尽管GDP增长可能会带来工资或收入的增加,但若因此造成的工资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增长,则实际生活水而会下降。这种既无效率又无质量的GDP增长意义不大,也难以带来多少实惠。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少数资本拥有者的利益而忽略大多数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其发展理念是典型的“以物为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水平及促进社会和谐,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明显淡化了GDP指标,把不断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于是就从根本上理清了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的辩证关系,即经济发展只是手段,而人民幸福才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如果经济增长无法带来人民福利水平的稳定提高和促进社会和谐,则这种增长显然与发展的目的不符,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大多数人的政治经济全面解放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就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要务。其相应的评价指标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多项,不仅关注发展进程中人民政治(民主)权利的全面解放、经济利益的合理保障、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及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关注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的协调、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经济发展在时间空间上的协调。其次,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依靠人而非物。即坚持把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意味着要走内涵式质量效益型发展的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就需要兼顾保护各方面利益,尤其是占人口比重最大的劳动者的利益,而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关注民生、关注生态问题,民生为本,生态建设为本,两者缺一不可。经济发展以改善民生为本,就要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不是只让少数人摄取发展成果。人民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发展必然是科学发展,是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发展,经济转型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人民群众。只有当国家经济发展始终以提升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建立起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发展理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基本要求包括:第一,扩大就业;第二,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比重过小,而服务业是就业容量最大的行业,为扩大就业,就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增加服务业比重。这需要加速发展服务业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其次,扩大消费内需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内需不振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收入水平太低。扩大消费内需客观上要求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这需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改革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最后,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
二、发展动力:从“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
解决当前制约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式增长,使经济发展建立在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益的基础之上。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到依靠自主创新和内需拉动为主的轨道上来。这客观上要求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经济转型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经济转型的思想动力源于发展理念的新突破,只有从根本上摒弃过去那种主要靠要素投入为动力的发展理念,代之以主要靠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理念,中国的经济转型才可能深入。
在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情况下,GDP政绩竞争是造成“投入驱动“狂热的根本原因。因为投入驱动是营造GDP政绩最便捷的途径,而“创新驱动”则耗时费力,在五年任期内难以奏效,甚至可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了不至于在政绩竞争中失败,自然就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这也是为何多年来经济转型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而为了保证“投入驱动”的顺利实施,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要掌控信货及资源要素的配置权,以确保经济能完全按照地方政府的意图运行。于是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就成了家常便饭,“创新驱动”只是作为时髦口号停留在文件中,而经济转型的工作也就自然束之高阁了。
地方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弊端,在于其僵化的体制、以行政权力操控市场和垄断式经营特征,本能地安于现状而反对变革和阻碍技术进步。它既不利于调结构,又不利于扩内需,也难以达到促创新的目标,因此事实上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如果政府职能不有效转变,继续充当经济建设的主攻手角色,则由政府决定投资预算和资源配置的状况无法改变,经济转型目标之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就是一句空话,经济转型的内容之一“市场化”就事实上变成了政府主导的“计划化”。于是由党政机关直接决定项目投资、融资及技术路线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目标“调结构,扩内需,促创新,惠民生”就很难实现。
而以市场机制为特征的现代经济模式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尽管是以残酷的优胜劣汰生存竞争法则来淘汰落后产能并发展先进产能,但其在迫使企业不断自主创新求生存的过程中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的不断升级换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不断形成,从而在市场竞争的过程完成经济转型。它事实上是社会代价最小,经济波动也最小的经济转型方式。现代经济模式的市场竞争机制正是经济转型的动力所在。从这个意义出发,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根本转变,这意味着政府要放弃部分资源配置权利和相应的诸多利益,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抵制和反对,因而需要经历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才可能实现。
经济转型取得突破的关键是需要通过改革创建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改革的本质是利益调整,只有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得到充分合理的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人民参与改革、推动经济转型的积极性。因此,经济转型无法绕过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单独进行,其中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关键中的关键,而且政府官员的的发展理念对其政策取向和经济转型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这意味着经济转型必须从转变官员的发展理念开始,尤其是从改革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开始。放弃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意义,首先在于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经济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和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和消费内需不足等种种弊端,这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社会管理 加强 创新 科学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C9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49—02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GDP已达33.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368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要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为人民群众创造祥和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社会突发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搞好社会管理,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积累的矛盾和风险依然较大,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新出现的问题不断,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影响严重,还有一些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给公众内心带来震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央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对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可谓意义重大。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国家能够长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重要原因2;-就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以人为本贴近群众,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二、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制度、手段、方法难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从社会建设层面看,社会建设欠账较多,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增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两个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矛盾不断增多。长期以来,我们很多地方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矛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社会建设处于“有钱就搞、无钱就了”的状态,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可以说,经济建设的“腿长”,呈高歌猛进态势;而社会建设的“腿短”,显得步履维艰。
从特殊人群管理层面看,存在服务没跟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特殊人群主要包括: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留守流浪儿童、不在学的闲散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社会不关爱特殊人群,特殊人群就可能危害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大增强,但我们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都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习惯于用管控防范的措施,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弱。一方面,服务跟不上。另一方面,管理不到位。
从社会责任和公众参与层面看,一些非公经济组织忽视员工合法权益,工资偏低,社保不保,没有承担起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一些社会组织未经登记注册,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行为失范,经营违规。现在全国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可能超过300万个,但在民政系统登记的社会组织只有42万个;一些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相对薄弱,只考虑政府为我做了什么,很少考虑我为社会做了什么,埋怨、指责甚至是谩骂。
从信息网络管理层面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了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但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现在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网上炒作日益严重,网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更有甚者,在网上以“谩骂攻击”代替理性讨论,以“人肉搜索”代替侦查调查,以“舆论审判”代替国家法律,造成严重后果。由于互联网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聚焦、发酵、放大功能,往往成为公共事件的策源地、新型犯罪的滋生地、敌我争夺的主阵地。
从公共安全层面看,各种自然灾害进入“频发期”,公共卫生事件进入“多发期”,安全生产事故进入“易发期”,刑事犯罪进入“高发期”。去年,湖北省共发生各类医患纠纷550多起、交通事故6500多起、火灾事故9300多起、安全生产事故16000多起、溺水死亡和自杀问题1100多起,由此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6600多人。非正常死亡事件已成为引发群众上访和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民生档案”管理的现实意义
档案工作理应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档案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绝非仅靠“满腔热情”即可以完全做到,而是必须在严格遵循档案工作基本规律的同时,寻求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获得发展与完善。正因如此,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有针对性地履行档案管理职能、开展社会服务成为档案部门当前的重要工作内容。
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部门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同样离不开档案信息服务实践的支撑。因此,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深化档案信息服务,对于更好地发挥档案部门的自身优势、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具有特殊意义。
(一)强化“民生档案”管理
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的档案需求,开展惠及全民的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部门的基本职能。档案部门肩负着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多重职能,具有得天独厚的档案信息服务优势。而档案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在于保证服务公共性、普惠性与社会公平。同时,档案信息服务具有量多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问题等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手段。因此,要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必须改变以往过分强调政治性与保密性,忽视社会公众利用需求的思维定式与行为方式。树立以人为本、贴近社会公众的服务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问题、强化“民生档案”管理,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平台,开展以集成化、个性化、便捷化为主要特征的档案信息服务,逐步形成具有公共性、普惠性与社会公平特点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二)强化“民生档案”管理
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的档案利用需求,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是档案部门的工作目标。档案部门必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改善民生的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改进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完善档案信息服务设施、健全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地了解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档案利用需求、促进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窗口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更加集中规范、系统完善、权威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发挥档案部门对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实现档案部门的工作目标。
(三)强化“民生档案”管理
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的档案利用需求,深化档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是档案部门的现实任务。要以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效益和质量为中心,适应社会公众、尤其是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档案信息需求,不断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拓宽档案资源的收集渠道,夯实档案部门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的工作基础。不仅要注意优化以管理公共事务为职能的国家机关宏观层面的国家档案资源,更要关注与社会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层面的社会档案资源。通过富集与整合相关档案资源,完善档案信息服务决策机制、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力求以最低廉的“成本”,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真正投身于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民生档案”管理的内容实质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对于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的实际举措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主张将“民生档案”作为专门档案的属类去认识与管理,极易造成对“民生档案”管理实践工作的混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民生档案”内涵与“民生档案”管(下转第50页)(上接第47页)理实质存在着认识偏差。档案部门在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分析研究“民生档案”的内涵、进而准确把握“民生档案”管理的实质,对于统一认识、探求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更好地开展“民生档案”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民生档案”既是一个非实体表述性的概念,也是一个整体集合的概念。这是由社会实践中“民生问题”本身的特点与档案管理的特殊要求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民生问题”本身分析:所谓“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民众的生计与生活,即社会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生存状态问题。具体而言,民生涉及普通百姓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居住条件、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关注改善民生,至少需要从民众对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程度;民众精神追求的满足程度与民众生产、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等三个维度着眼开展工作。由此可见,“民生问题”既是一个关系到公民生存质量与人们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体现政府体制设计、制度安排,且与政府职能、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同时,由于人们对于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状态下人们会有不同的民生追求,使“民生问题”成为一种始终呈现动态发展特征的渐进过程。“民生问题”所具有的这种复杂性、广域性、动态性、长期性等特点,使其“如影随形”般地与整个社会生活同生共存,几乎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因而,难以通过档案管理实践从“专业”领域角度对社会的全部“民生问题”进行“专门”的记录与再现。
会议指出,今年上半年,广西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下半年的任务更为艰巨,要全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会议强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部工作关系到人,大部分工作涉及民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必须准确把握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进而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问题,这是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会议要求,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要把握工作规律,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而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一要坚持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中准确定位
坚持服务大局,就要自觉在大局下谋划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老龄化高峰不断迫近的重要战略转型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要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变化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带来的影响,顺应形势的变化,敢于直面挑战,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及时跟进,顺势而为,适时地调整相关政策。无论是研究工作思路,还是制定政策措施、抓工作落实,都要放在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去推进,保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正确方向。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服务大局,就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就党和政府工作全局来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局部;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全局来说,地方是局部。各地出台涉及利益调整、有可能引发攀比的政策,要事先同厅里沟通,做到局部利益服务全局利益。强调局部服务全局,并不是不要考虑局部的实际情况。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把握“人”在我们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排一排,把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理一理,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上,主动创造条件,争取每年解决几个问题,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切实解决制约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加强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要以公共服务可及性、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快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要坚持公平正义,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维护公平,就要把公平的理念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全过程。随着劳动者权益意识和平等意识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公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更加牢固地树立公平理念,将其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无论是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措施,还是推进工作落实、开展公共服务,都必须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考量,朝着有利于促进公平的方向去推进。
坚持维护公平,就要抓住制度设计这个关键环节。制度更带有根本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体现公平,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设计上做到公平,以制度促进公平,以制度维护公平。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的发展差异、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使地区间、群体间的利益大体平衡。要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给人以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给人以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坚持维护公平,就要妥善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强调公平不是说可以忽视效率,而是要更加注重以公平促进效率的提高。我们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过程中,既要注重公平原则,也要注重效率目标,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贡献与报酬相一致,充分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我们还要坚持立足国情、区情,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为,防止超越阶段,防止不切实际,防止吊高胃口。
四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内在联系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突出“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这条工作主线彰显了“人”在我们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我们部门最主要的职责,集中体现了我们的工作规律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工作方法。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加繁重,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必须继续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把民生工作、人才工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此总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全局。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兼顾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其中,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完善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等4项任务,是重中之重。突出重点不是说其他工作不重要,抓重点的同时要善于学会“弹钢琴”,各项工作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努力做好政策的衔接平衡。出台每一项政策,都要注意平衡性。在纵向上要瞻前顾后,与原有政策相衔接,与发展趋势相一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在横向上要注意兼顾左右,做到与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与同类人员及同类地区保持大体平衡。特别是涉及待遇类的政策,更要把握好政策之间的衔接,避免因政策前后冲突或相互失衡而产生新的矛盾和攀比。
五要坚持改革创新,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制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就要继续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难题,需要有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的勇气,更需要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毫不动摇地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务求取得实效。
坚持改革创新,就要凝聚推进改革的共识。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全区系统上下共同努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摸清情况,找准改革面临的难点焦点,谋划破解的对策。要勇于创新实践,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将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政策和制度。要正确引导舆论,凝聚各方共识,营造改革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