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机械工程材料;教学改革
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专业,注重培养能够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检测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随着国家、企业和个人对安全工作的日益重视以及全国300人以上高危企业的日益增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巨大,即使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已大幅度增加,也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类型很多,但主要为理工类院校,而且各个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煤矿安全领域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火灾科学和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领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瓦斯地质与瓦斯突出防治、通风理论与技术等领域有着鲜明的优势;中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主要聚焦于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与管理等方面;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形成了煤火科学与防控、矿山设备安全与救援、智慧消防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作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郑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面向机械、材料、土木、交通等工程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理论、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工程结构与设备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在提高工程结构和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寿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2]。郑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已与宇通集团有限公司、卫华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等河南省知名制造建筑企业联合共建了多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致力于服务本省的优势产业并与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机械设备在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航空航天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是人类探索和利用大自然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重要工具[3,4]。然而人类的血肉之躯在冰冷的钢铁之体面前却是非常的脆弱,一个小小的机械事故常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难以挽回的人员伤亡。许多高校的尤其是以设备安全为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都开设有机械类基础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安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和设备结构安全分析等,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行适当的调整[5,6]。下面就以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为例,探讨其面向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一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介绍
(一)机械工程材料材料的发展水平和利用程度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依据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可划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和新材料时代。机械工程材料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相关研究跨越机械和材料两个学科:一方面从机械工业的需求出发,推动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材料科学的新进展,推动机械工程技术的革新。
(二)课程内容及特点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主要讲授零(构)件和器件在不同服役条件下的失效方式及其对性能的要求,以及机械设计者和制造者必须具备的材料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各类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冷、热加工(或合成)工艺、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并以实例说明如何根据零(构)件或器件的不同服役条件和性能要求进行合理选材。该课程在讲授方面概念多且较为抽象,前后内容逻辑联系少,没有数学公式推导;在考试方面记忆点多,文字作答多,数学计算少;在实验方面由于金相实验对实验设备要求高,热处理实验对实验场合和操作要求特殊,因而不便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上特点使本科生在学习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时容易感到枯燥而不够重视,尤其是非机械类的学生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感到迷茫,从而丧失兴趣和主动性。
(三)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他们的就业领域大都为建筑和制造行业,而碳钢、铸铁、合金钢、铝合金等材料在这些行业中使用普遍。从事这类行业的本科生若要评判建筑结构和设备是否用材合理和安全,就要熟悉这门课程。机械工程材料是联系其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必不可少的桥梁,该课程的内容是工程人员经过大量实验总结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安全评估和提出改进设计时可作为工具书进行参考。对于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他们在将来的研究生阶段大都从事力学、材料、机械、土木方面的研究。在此类研究领域中常要对材料或结构进行力学试验以及进一步改进,因此需要熟悉常用工程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显微组织以及性能改进方式等,这些正是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授内容。该课程能够有效指导研究人员在工程结构/材料的设计和试验中如何选用和改进材料,使结构和设备更加安全可靠。
二重点讲授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
(一)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基于从“问题”和以“问题”为归的思想,在给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时,要从设备零件失效着手,重点讲解零件过量变形、断裂、磨损、腐蚀和蠕变等的具体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和相应的材料抗力指标,使学生能够根据零件工作条件和失效方式合理选材与使用材料。为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合理制定冷、热加工工艺路线以改进材料,需重点讲授铁碳合金相图、压力加工的影响、奥氏体转变图和钢的普通热处理等内容。最后从实际案例出发对机械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工作条件、常见失效形式以及选材及改进材料的方式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能够将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加深印象并能活学活用。除了上述重点讲授内容,还需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熟悉了解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等工程中常用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能特点和适用场合。通过讲解合金元素的作用、铸铁的石墨化、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在以后工作研究中遇到此类材料时能够有目的地查询和学习相关专业书籍,以进一步深入掌握相应的知识体系。
(二)面向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首先,在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了提高该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要从机械零件(或器件)的失效分析开始讲解,建议采用西安交通大学沈莲主编的《机械工程材料》教材[7]。在首次课上先播放典型设备零件的失效视频,并展示一些由零件失效造成的安全事故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到起这门课与安全工程专业之间的联系。在具体讲解不同的失效类型时,可通过播放视频动画和讲述相应案例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理论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冲击韧性和韧脆转变温度这类重要知识点时,先播放一段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而快速沉没的电影桥段,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判断这个事故归咎于材料的韧性断裂还是脆性断裂并进行解释,最后给出答案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一些难以预料的安全事故进行思考。其次,对于重点核心内容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因内容而异:对于马氏体、奥氏体和铁素体这类相近的概念,要采用异同比较法找出它们的共性和区别;对于“热加工”和“冷加工”这类正好相反的概念,要采用相反相成比较法对它们的定义进行界定;对于铁碳合金相图这类知识点多而难以记忆的概念,要采用口诀记忆法并反复进行训练。此外要让学生在课下做好温习和预习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答疑和总结,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所学知识对真实案例进行设计和分析,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火箭发动机壳体的选材,工程师在初始设计时为了减轻自重而选择了超高强度钢,但在实际打压试验中,壳体在远低于工作应力的情况下发生爆裂。于是人们依照经典设计思想选用了强度更高的钢,结果爆裂发生在更低的应力下。这个案例可作为课堂讨论题目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他们对断裂韧度等指标的认识。类似话题还有飞机机翼为何采用刚度不高的铝合金,汽车板簧为何不采用弹性模量较低的橡胶等。在案例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再系统讲解材料强度、塑性和韧性的合理配合,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进行选材等知识点。
关键词专业认证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0引言
国家教育部门近年来努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分类标准体系,也健全了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常态监测)。[1]因此,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之一,它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对专业进行的合格性评价。从2008年开始,安全类专业开始认证试点,10年来,安全类专业认证工作总体上经历了试点工作组、分委员会以及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目前,我国安全类共计有166个专业点,安全类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已经达到30所,占全国该专业总数的1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安全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有力推动了产业和教育的融合,也增强了安全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我国安全事业健康发展的适应性,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从2014年开始,南华大学结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以及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2015年安全工程专业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第一次现场考查,并顺利通过了专业认证,有效期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2018年6月20-22日,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4人莅临南华大学,对安全工程专业进行了第二次现场考查,如果通过,有效期为6年。在准备专业认证以及前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本科教育以及工程教育认证中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其实施的情况进行了的总结。
1将实践教学与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对接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专业认证的开始阶段,基层教学单位(学院和系)应该严格按照工程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来规划和准备本科教学工作。例如,在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的第五部分中对实践教学有具体的要求,即“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两者至少占到总学分的20%。专业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工作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3]”在最新的专业(安全工程)补充标准中也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实践环节包括四部分:“(1)专业实验;(2)认识实习;(3)生产实习;(4)课程设计。”补充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如下:“(1)毕业设计(论文)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2)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该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4]”具体内容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全部列出,读者可以参阅相关文献。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2.1实践教学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不强。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过于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一套单独的、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不管是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还是专业实习等环节,没有按照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规律从低到高,分层次进行设置,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方面的训练。(2)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通常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即先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设备和操作方法等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按老师的讲解和要求做实验。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被动的完成实验,没有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对于学生的各类实习,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3)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当前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修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学生上实验课时往往是多人共用一台设备,造成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怠慢,甚至不做实验,编造数据等。(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存在漏洞。目前,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还不完善,在学生实验、实习与实训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比如:实验组织和管理比较松散,学生实验准备不足,有的学生不能完成所做的实验;学生实习不能全过程参与;课程设计不能按质按量完成。对于各种实践考核,主要按报告给定成绩,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平时的表现。(5)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薄弱。当前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人员相对偏少且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和专业技能。高校教师由于有比较严格的科研业绩考核的任务,比如发表SCI和EI论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样难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2.2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采取的改革措施
(1)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对同类高校的调研,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专业补充标准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梳理。近年来先后调研了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修订,删除了部分重复和重叠的内容,使得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类实践环节层次更加分明,形成闭环的封闭结构,并不断改进和完善。(2)进一步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引导学生申请和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和项目,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近年来,依托环境风洞实验室,开出了风速、风压动态测试等创新性实验项目;2018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获批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课题超过20项,参与的学生超过100人;以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为抓手,不断推进安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与企业现场生产与施工高度融合,如安卓1401班的生产实习分别在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和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完成,时间长达3个月,效果良好。(3)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积极申请新的本科实验设备,淘汰过时和落伍的设备,积极利用学校其他学院和专业的实验设备开展一些实验,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近年来,专业先后投入了400万元的经费,重点建设了环境风洞实验室、建筑与地下工程安全实验室,以及对安全检测与监控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和电气安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了更新。(4)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对于实验课,要求任课教师加强监控,做好分组教学及签到,做好实验的预习、实验之前的安全教育;对于课程设计,要求指导老师至少集中辅导三次,最后采取答辩的形式来给定成绩;对于实习,以安全工程卓越班为试点,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延长实习时间,比如将生产实习的时间由2周延长为2个月以上,企业深度参与到实习教学过程中去;对于毕业设计(论文),则要求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尽量结合起来,学生深度参与到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当中去。近年来,完善了本科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定了和修订了实践教学记录本;完善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管理。(5)鼓励近年来新引进的博士到外单位挂职锻炼或者攻读博士后,鼓励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短期的交流和培训,促进新进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先后有2位青年教师去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进行短期交流,有2位青年教师去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进行短期交流和学习,有1位教师去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挂职锻炼,有5位青年博士申请进入到清华大学、南华大学、中科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和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博士后培养。
3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
3.1专业实验
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安全工程专业可开设安全人机工程实验、通风与职业卫生实验、防火防爆实验、电气安全实验、安全监控与监测实验以及特种设备与机械安全实验等。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开了建筑与地下安全实验以及核与辐射安全实验。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求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安全工程专业而言,可开设以下几门课程设计: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通风工程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安全设施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等。南华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四门课程设计,分别为: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包含露天开采、建筑施工、加油站等)、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厂、加油加气站等)、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包括基坑支护、脚手架、模板支撑、临时用电等)和建筑消防课程设计。
3.3专业实习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5-7]目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单位主要有: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宏华机械厂,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厂有限公司,衡阳市内的建筑工地;生产实习的单位主要有:中国五矿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五矿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深圳市世和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毕业设计主要分散在学生的就业意向单位。近年来,学院和系加强了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如学生实习前需要单位开具实习的接收函,学校需要给用人单位开具实习计划及学生名单及联系方式,学生实习完成后需要用人单位开具实习鉴定意见等。
3.4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将大学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集中展示,最能体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8]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涉及安全评价、建筑消防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设计、矿山开采设计安全专篇、防火防爆检测系统设计、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设计等内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和广度都较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1)学院专门成立以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在毕业设计之前,领导小组召开指导教师、学生动员大会,阐明毕业设计的意义,提出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2)从选题上严格把关,召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选题讨论会,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工程实际或者科研课题,学生每人一题,严格控制研究论文类的比重。(3)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鼓励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工程设计工作。鼓励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工程设计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核安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考试。(4)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检查制度,要求指导教师通过开题检查、期中检查、成果检查等方式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上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18年南华大学百篇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比中,安全工程系有3名学生摘取了此项荣誉。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安全科学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知识的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对专业的业务要求是:具有以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安全生产知识为客体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体系,能对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设备故障诊断、有害因素的检测、安全性分析、事故预测以及具有对工业生产环境改善的能力;熟悉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运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安全技术知识,编制和审查安全工程的综合措施,初步具有对具体行业或生产工艺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能力。专门从事安全职业的人才队伍,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我国大中型企业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及安全等级评估已开始执行,安全生产的中介与技术服务机构已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日显重要,国家也十分重视第三方认证与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西南科技大学于2003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办安全工程本科和硕士教育,并于2003年8月招收了首届一个标准班安全工程本科生,2004年4月招收了首届10名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此前,整个西南地区的高校都没有设置安全工程专业,在岗人员的学历教育与培训基地也几乎是空白,造成西南地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奇缺,安全监察和管理人员培训困难;这对于我们高起点建设好安全工程学科,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起点安全工程学科的创新建设思路
创新是学科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命力。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经验调研和学习,围绕市场需求,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笔者认为,要搞好高起点安全工程学科的建设,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着手。
1.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首先应以培养“两个并重型”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人才为主,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有关调查的结果表明,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的设定上,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类型上,以“两个并重型”为宜,即:通用安全管理(含监察)与安全技术并重型(以下称“通用并重型”)、和具有行业特点的安全管理(含监察)与安全技术并重型(以下称“行业并重型”)。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而且,这个需求还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发展上来看,“通用并重型”的人才需求预计会逐步上升。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的最终是使培养对象为社会服务。只有适应社会需求,按需培养,我们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才能生存,才有活力、才有特点。
2.努力拓宽学科建设思路
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兴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是新兴学科发展的共性和源动力。综合集成是当今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安全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如此,已有成功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建立在环境工程学院,学院现有采矿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交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相应的实验中心。结合我校安全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情况,应充分利用社会、政府、研究所、学校、企业、公司等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学院各学科对安全工程学科的推动作用;开展安全信息智能集成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将安全信息的采集、安全评价、专家决策、危险源辩识、故障诊断等技术高度集成化,并在企业或部门应用。
(1)加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深入社会、了解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领导的纵向支持,另一方面加强横向联合,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组织师生参加多种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请省市领导到校主讲当前安全生产的形势和对策,安全工程人才的现状、需求和趋势;积极与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安全工程教育顾问委员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团队;与有关大中企业联合,加快学科基地建设;派学生参加政府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认识实践,与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达成共识,重点在大型企业建立应用实践基地;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日”活动。等等。
(2)安全工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属性,受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和影响,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国家《安全生产法》及配套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国家大力推行注册安全师执业制度、推广安全技术咨询中介机构、实施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制度,这些大环境对作为拥有技术和人才双重优势的安全工程学科,无疑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加之联合共建研究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为该学科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竞争条件和优势;同时,随着全社会的日益重视和关注,安全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招生指标也会得到稳步提高;为安全工程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此,要从办学思想、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办学效益等诸方面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落实市场化的建设思路。
(3)由于安全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因此要求学生具有系统而宽广的知识领域,政策性强,市场需求及变化迅速。如交通、石化、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信息产业、建筑等行业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等均应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教学、咨询服务、科研、实习与实践等环节,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随着时间、环境、事件的变化而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4)在继续完善办学条件和基础的前提下,稳步提高本科和硕士教学质量和规模;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争在读研究生人数在20人左右;开办安全工程硕士班,争取省高级注册安全主任培训的资格;使安全工程学科尽快成为为四川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水平、多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建立和完善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安全专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职工安全教育和官员安全教育(任职资格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开辟第二学历教育,开设全校素质选修课和其它专业的安全工程辅修课教育,工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安全工程导论》基础教育;双学位教育;按行业举行举办专业培训安全工程师资格审查制度等多种措施。
3.具体措施建议
为保证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首先应就如何建设新专业、发展新学科,如何面向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听取各方面的指导意见,以开放式的创新思路,聘请省市职能部门和省市十家大型企业的安全处长(部长)到我校针对如何办好安全工程专业进行研讨。其次,深入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活动,了解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对高素质安全科技人才素质的需要,为教学改革、科研方向提供参考。第三,充分吸收省内外、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开拓出具有特色的“通用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与法规+四川省典型行业安全技术”的培养模式,提出“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通管理、强法规”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设置原则。第四,利用自身的优势,聘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来我院进行指导和交流。第五,由学校申请成立安全工程学科团队,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专项措施项目、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第六,继续抓紧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安全工程专家、教授、博士和工程技术人才。第八,明确培养目标,努力抓好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第九,抓好专业教材建设。由于安全工程是新建学科,目前尚无全国统编的教材,且各校由于行业的不同,对教材内容的需求也不同,教材建设的任务是艰巨的。教材与教辅体系的建设已迫在眉睫。第十,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抓紧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在抓紧进行基地建设的同时,主管领导部门、学校和董事单位,应高度重视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并相应加大投入,优先选择扶持新学科建设。努力尽快建成“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包括“防火防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室”等。
4.长期规划
通过组建和加强学术团队,深入开展安全科学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努力建设好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先导的西南安全信息管理与控制中心、安全测控技术研发中心。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好“安全工程智能化及信息管理集成化创新基地”,实现基于网络技术的企业安全技术共享及信息管理与集成,争取建成西南地区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中心;四川省化学危险品管理与监控中心;四川省重大事故隐患信息动态管理中心;四川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信息管理中心。建设能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的开放性实验平台;完善燃烧与爆炸实验室、安全检测与控制实验室、装备失效分析与评价实验室、及“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西科大安全技术中心”。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安全科学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以下学术方向:安全评价技术及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过程系统安全;安全控制原理;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健康;核安全技术。
三、结语
要实现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必须按照协同创新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工程平台课程体系及一套协同创新的机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建立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武汉科技大学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课程组织建设。教师在选择教材和准备教案时,在学生中挑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学团队的成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组织建设工作,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前预先提出希望了解掌握的知识,课后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
(2)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增强本科生参与研究的机会,提升研究意识和能力。例如,一方面本科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承担教师科研课题的占48%以上。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要在实践中锤炼、积淀、提升。
(1)组成教学团队。为了建立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武汉科技大学提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必须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通过教师间的交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安全工程平台课程体系为例,“岩石力学”、“建筑施工安全”及“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了学科建设团队,在不同的教学板块间进行经验交流,将课程教学中获得的创新经验相互融合,实现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2)开展跨学科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充分整合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爆破及职业危害与防护等相关专业资源,确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方向,在各位教师的协同配合下安全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现已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且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就是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同学习的关系,在协同学习过程中,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划分为三部分,即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及课件准备及讲解分数,适当增加课件准备及讲解分数所占比例,要求各小组成员准备教学内容,学生表现积极踊跃,从“作业场所安全、机械设备安全”到“汽车安全、ATM的设计”,甚至是“水龙头、菜刀的安全设计”,内容充分丰富多彩,其他小组成员积极点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了“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及精髓。课下同其他小组的同学交叉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4.课程与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开展教学改革。
(1)更新课程知识。结合前沿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例如,在讲授“安全评价”课程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安全评价”过程,增加了安全评价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针对实例,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安全评价。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安全工业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开设了“建筑施工安全”及“起重运输安全”等课程。
(2)注重能力培养。本专业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本专业课程群和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3)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科技类、创新训练类等课程。对于学生素质拓展,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创新教育3个学分及第二课堂3个学分。
5.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践、课外科研”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探究、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开展实验教材建设。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导师制指导学生科研,为学生毕业设计、课外科研、竞赛类立项和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型项目提供支撑,建构了校内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组织本科生在课外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对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及早进入学科前沿。
6.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
通过多元渠道吸收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
(1)专家讲学,如邀请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钢安全环保部等单位专家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2)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与美国桥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多个国家开展学生的联合培养与合作办学,促进学生知识的交融,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结合自身特色与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金山店铁矿、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4)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及学分互认等机制,鼓励学生到外校学习,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有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二、结论
第一,综合性。
安全科学既具有自然科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一名合格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化工安全、消防安全、防火防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建筑安全、通风工程、道路安全、灾害学、监测监控技术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具备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法规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第二,实践性。
安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运用所具备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去指导工程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从事安全技术科学研究、安全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检测与监测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讨论教学法在安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常用的安全工程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标准化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体教学法和标准化实验法,能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事故案例,印象深刻,但此三种方法仍旧是由老师单一地向学生讲述,教学过程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注意力很难长久维持,但讨论式教学法能避免这种缺点,并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深厚的兴趣。
2.1讨论教学法概述
讨论教学法是针对课堂中某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其主要形式有三种。
第一,泛谈式议题。
基于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由小组内部交流,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后,提出不易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归纳整理。
第二,探索式讨论。
这是集体学习的一种形式。对于“提出问题”,学生处于期待情景,老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学习需要集体凝聚力,在探讨式讨论中,个体在同伴的帮助下,促进其产生有感染力的行为和竞争性的努力。该方法可以集思广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辩论式研讨。
教师在学生展开讨论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组织学生辩论,在辩论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该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更关注讨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得到发展。
2.2讨论式教学法适用范围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对于案例较多的学科更加适用。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是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案例较多,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积极去分析、解决问题,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上对安全工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2.3讨论教学法的运用
第一,泛谈式议题。
安全工程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比如安全系统工程教学过程,对于安全与危险的关系、安全检查表等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展开泛谈式讨论。通过讨论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根据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再通过讲授方式向同学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探索式讨论。
针对安全系统工程关于可靠性问题和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章节可以通过探索式讨论,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常见的可靠性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引出可靠性、安全性、风险性、可靠度等相关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探讨人的可靠性分析。对于故障模式,教师可以提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故障模式分类,引导学生探索故障模式、原因、机理及效应等。
第三,辩论式研讨。
此方法与上述两个方法相比,讨论内容比较深入。对安全系统工程中事故分析和事故件分析,可以用此方法。通过分组让学生激烈讨论事故树的定量分析的计算方法,是运用最大割集,还是运用最小割集计算顶上事件发生概率。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每个方法的优缺点,以及计算过程。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辩论结果进行总结,然后再举两个不同的例子,让同学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情况下哪种方法更简便。
2.4讨论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产生专业课学习的深厚兴趣,培养读“活书”的能力。
第三,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产生不同的学术观点,拓宽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知识产生、发展,培训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关键词:课程思政;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变革过去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困境。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是一种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立足学科特色、专业理论及方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有助于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塑造的现状。此外,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比单纯通过思政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度发挥专业课课堂的主渠道功能,让德育教育回归专业课课堂,是践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于2014年率先在上海市开展试点工作,在2016年习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迅速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1-2],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高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第二,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3-4],两者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但二者又有不同侧重,课程思政虽强调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但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更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专业课当中,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第三,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教学设计及实现途径的研究。如李国娟、于颖等探讨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5-6];柳逸青等则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7];张天航、马艳艳等针对某类专业或具体某门课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对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何落实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蓝本。
二、安全工程专业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安全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建筑、采矿、交通运输等诸多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安全行业是艰苦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合格的安全科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要道德高尚,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具备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淡泊无私、甘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安全学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具有显著的德育内涵和更高的德育要求。目前,关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尚且较少[10-11],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举措,充分挖掘安全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特点,寻找有效的融合手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有个性、重独立的“95后”“00后”青年在大学阶段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政治素质,明确专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堂打造成不仅是教授安全科学技术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播正能量、培养高尚品质和情怀的道场。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与方法
本文从总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
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对这一理念的认同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前提。为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及推动作用,以支部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创新专业教师理论学习形式,扩展学习内容,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立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在梳理本专业职业素养及价值引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思政教育目标,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标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照各项毕业要求观测点,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设计或修订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并贯穿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授课、课下拓展及全过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授课手段,不断优化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积累思政素材,建立安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素材库;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经常性地开展经验交流、“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实现持续改进,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二)梳理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等学科的综合,是交叉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中涉及到伦理价值、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内容较多。立足这一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不能仅仅“就安全科学理论谈理论”“就安全技术谈技术”,而是要放在国家整体发展大局中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明确肩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入当代工程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思维和工程伦理意识,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安全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求精求细不求多,不追求在所有授课章节中全部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在授课重点章节上下足功夫,结合时事热点、工程实际案例、模范人物生平事迹等对专业知识点进行二次开发,顺其自然而非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非“说教”地开展德育教育,在育人细无声中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引领的目的。例如,在入学教育中,为新生作主题为“从事安全工作,需要贵族精神———责任、荣誉、纪律、勇气”的专业介绍,在提高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培育职业使命感;在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绪论一章中讲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并融入科学家故事,力求让学生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崇尚真知、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感悟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在专业核心课“安全科学基础”讲述风险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风险管理与核心价值目标实现的联系,引导学生提高对于推进国家、社会及每个公民风险管控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通过系统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环境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客观、科学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而非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通过对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不断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混合教学方式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催生“教”与“学”的变革,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同样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总体理念下,探索应用混合教学方法,如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课下”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云班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及时补充参考书籍、扩展材料、视频等课程教学素材,系统有效地开展线上预习、复习、讨论和答疑;“课上”则采用开放性问题导入、主题演讲及讨论、红蓝军对抗、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以嵌入和渗透的方式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辩证思维、职业精神等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同时还能避免“说教”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
(四)建立双维度下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主要针对专业知识。为了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由单一的知识维度向多维度评价延伸,立足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出的仅就某个阶段、某门课程或某项活动的思想教育效果进行简单、直接的评价并不合理,因此开展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切忌操之过急和过度追求量化。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同、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业课程维度的评价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评价内容包括随堂测试、学生课堂展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线上拓展学习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总体评价原则为“多元性”“及时性”和“过程性”,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旨在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
关键词: 矿山安全工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培养途径
1.引言
1998年,同志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1]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且,全方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建设新时期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因而,在当前高校本科教育中,有碍于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必须转变[3][4]。本文结合正在积极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矿业安全工程本科生的教育现状,对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矿山安全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矿山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进入社会后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的最后环节,更是培养本科生认识社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重要切入点,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及创业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从矿山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尽管目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不尽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目前,多数的实践教学过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附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各个实践教学间的联系性不强,无法体现出实践性教学自身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2实践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经典的实践内容较多,很多实践内容多年来一直未变,能够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内容很少。另外,注重实践的内容或结果的实践较多,而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则较少;验证性的实践较多,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设计性、应用性实践则较少;内容单一的实践较多,综合性强的实践则较少;同时,实践项目和步骤要求过严,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实践教学质量相对来说不高。
3.新时期矿业安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当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加强新时期矿业安全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鼓励和吸引矿业安全本科生进行学科交叉是促进本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措施。
3.2逐步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体系。鼓励矿业安全本科生积极跨学科选修感兴趣的课程。通常,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培养方案的内涵决定,而本科生在社会上能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衡量其知识结构合理与否的依据。因而,课程设置在矿业安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显得尤为重要。
3.3完善基于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矿业安全本科生培养质量除取决于本科生个人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在单一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无法克服自身在专业知识结构、讲授时间等方面的局限,本科生亦无法学到更多感兴趣的知识,而高年级导师制则可进行这方面的补充。
4.矿业安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4.1培养创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因而,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时应先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观念。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观念时应该做到:(1)树立和创造可培养的观念,使本科生充分认识创新的重大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充分认识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潜能,都能做出有作为的创新,从而树立和创造可培养的观念。(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推进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创新性教育和学习模式及观念。(3)树立创新人格,着重培养当前本科生的自信心和问题意识。只有坚强的自信心才能带来顽强的毅力,才可以使人们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依然能够从容地发挥聪明自己的才智。“发现问题”是本科生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对所发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而,应当想方设法激发本科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使本科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能够转化为现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
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改变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要注重发展每个本科生的特长,应当允许本科生“异想天开”,给本科生营造一种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展专长,注重本科生的个性培养,显示本科生的个性,并将优良的个性加以鲜明化,按照本科生的个性特点设置创新取向。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允许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气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一个学术自由、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崇尚创新的局面对于鼓励创新和创新实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2本科生进入课题组。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就是打破本科生不从事科研活动的现状而进行的一种尝试。一旦本科生进入了课题组,他们将具备与研究生类似的科研所需的研究环境和平台。在科研课题组,本科生将不仅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也将参与课题组组织的学术活动,包括每周学术讲座及课题组举行的定期会议等。课题组将安排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导师,或者同组成员。指导老师也可以像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一样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本科生的工作情况,与本科生一起讨论和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科生在课题组的工作时间可采用弹性工作制,可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还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从而解决本科生上课时间多,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问题。
课题组为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室座位、网络及其他科研研究所需的条件。在本科生进入课题组过程中,适当掌握进入课题组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进入课题组的时间过早,大量的基础课程还没有学习过,还不具备进行研究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会给指导老师带来较大的负担,影响老师的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参与课题组的本科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最终影响本科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实践的实施效果。但如果进入课题组的时间过晚,则本科生实际工作的时间太短,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一般认为三年级本科生暑期实习前进入课题组比较合适,通过暑期实习阶段,指导老师可以观察和挑选优秀的本科生在实习结束后进入课题组,逐步形成从实习、进入课题组到毕业设计的一体化科研实践的体制。最终使参加的本科生有至少一年时间可以在课题组从事与科研有关的工作,使这些本科生具备或接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4.3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前本科生在求学期间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些本科生在面对困难或处于逆境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脸茫然,影响到自己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一些本科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一旦遭遇失败和挫折,常常一蹶不振。一些本科生在创新时还存在一些好高骛远的想法和做法,认识不到科研的严谨性,把目标选定在超出能力范围甚至是空想的目标中,这将造成了其无法走出自己思想迷局的困境。本科生在科研过程中必须冲出心理误区,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知道和明确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自己的性格气质、优势和不足等;同时,本科生要学会自我调整科研心态,树立正确的创新观。树立科学合理的创新理想和研究目标。保持健康的科研和创新心态,克服自卑心理和浮躁心理。
4.4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不懂得创新的国家就会落后,就会挨打;一个不懂得创新的民族就会被欺凌;一个不懂得创新的人就要被社会淘汰。创新是国家兴旺和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期,我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结语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矿山安全工程本科生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重要载体。矿山安全学科发展不仅建立在基础学科之上,更需要实践、科研等领域的提升、支撑和结合,才能满足社会对矿山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不断增长的要求。对于新时期矿山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育,还需要不断认真研究和探索,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建立满足新时期需要的矿山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的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大学生肄业.中国青年报,2006-9-23.
首要教学原理是国际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梅瑞尔(M.DavidMerrill)博士在总结了现代建构主义、干中学等教学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将诸多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和模式大体上都能支持的处方性的设计创新原理,在最大化充分利用和借鉴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五个处方性的首要教学原理。首要教学原理的主要功能就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教师课堂教学中展现和运用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与实践相合理结合起来。首要教学原理核心观点为: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当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融会贯通掌握”等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需遵循5个原理:教学内容是否在联系现实世界的实际客观存在的问题情境中予以呈现;教学过程中是否努力去实现激活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教学是不是展示了要学习什么,而不仅仅是陈述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者是否有机会练习和应用他们刚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教学能否促进学习者把新的技能和知识应用(迁移)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去,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理论普遍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基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死板的理论知识的被灌输的对象,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是理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主体和刺激信息加工的主要人员;老师不应该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者、教育者,而应该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好、促进者。五项“首要教学原理”就是上述的教育思想理念的体现。首要教学原理将“问题-激活-展示-应用-整合”等环节教学过程中予以展现,在展现过程中充分整合了教学活动中“内容-媒体-学生”三个基本要素,通过运用媒体手段,实现将教学内容顺利传授给学生。首要教学原理将教学任务主要放到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中去完成,既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也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具体情境性以及学习中的社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方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实施者,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协作和交互。
二、首要教学原理与安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结合方式
为了将首要教学原理和实际课堂教学结合,充分考虑安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特点,探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使用首要教学原理的结合方式。
(一)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使用首要教学原理的可行性
安全工程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难懂,另一方面,目前还有很多一线教师教学方法还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形式过于呆板,学生还没有相关的实践背景,单纯的教师灌输式讲授,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理论和技术的说教,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落后的安全工程的教学方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质低效,最终也必将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安全工程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工程实际相互结合,它的很多原理、理论和模型都和现实的工程实际紧密相关。如:防火防爆课程要注重的是燃烧危险源的辨识,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灭火方法的灭火原理及使用场合,安全疏散的措施,爆破技术以及爆破现场应注意的问题等;在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案例和安全管理学的有关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辨识和评价、系统安全预防控制等内容结合。这些内容既涉及了课堂教学理论,又是实际生活中的工程客观需求,为我们利用首要教学的原理进行教学提供可能性。在授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典型工程安全实际问题,将这些实际工程实际问题切入知识点传授中,运用首要教学原理指引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激活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时如何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首要教学原理的运用是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比如火灾、爆炸、工程热力学、安全学原理、安全评价等)的课堂教学时,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这一方面跟课程本身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的一些常规教学模式有关。与传统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相比,学生更希望活泼的课堂气氛,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因与工程实际结合,学生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迫切需求的,首要教学原理正顺应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它具有学生有效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从过去被动地听转变为现在主动地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首要教学原理通过发现问题,让学生参与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以前学到的旧知识和以往的社会经验被激活时,学习的效率也能够得到提升。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就是围绕着一些关键的内涵概念而形成的网络型的组织,其中包括了一些事实性的概念,如果能够将学习者以前学到的知识成功激活,学习者就可以利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三、首要教学原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实践
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是大学对教学工作永恒的要求,要做好这一项工作,针对安全工程专业性质,根据首要教学原理的思想,在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从知识的导入、旧知识的激活、新知识的展示、尝试运用和融会贯通等环节教学实践中的合理应用。只有当学习者去进入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才能够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人自己的东西,也才能够使自己的学习得到提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将首要教学原理与课程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了课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本文以《防火防爆工程》中防爆原理内容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先确定好教学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基于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先确定好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堂课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这里笔者先由目前最新的国内外重特大爆炸事故案例(例如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引入课堂,这样让学生在关注目前热点新闻的同时,开始思考这类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防范的具体措施。
第二步,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学生现有的基础状况是课堂教学传授的出发点,分析要涉及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和自我的意识等方面,教学内容设计别需要注意的重点,主要关注背景信息、认知情感特征和初始能力。在课堂设计中,考虑爆炸发生的条件、演化过程和危害方式等,结合事故案例发生的现实背景情况和有关新闻材料,对上述理论进行实际对比,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第三步,根据学生特征分析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接近现实生活实际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由易到难的分解,并细致地分析问题序列中的各项任务,以确定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教学成分。在实际教学中,可将有关理论与事故案例结合的内容分块和学生分组来进行,在分组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兴趣自由组合,这样做同时也体现教学中的层次性。
第四步,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来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适配,包括媒体选择、适当举例、激活旧知、展示机会、学习指导、应用练习。对有关教学环节要宏观把控好每个环节的进度安排、人员参与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总结类似的爆炸案例原因等。
第五步,互动界面设计,目的使教学适配策略能够很好地投入实践。当教学内容已经被合理选择之后,教师就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确定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信息传递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有效地激活、展示、应用、整合的策略;重视人际关系的良好营造、适当的认知工具和媒体选择等学习环境的设计。在课堂中,对有关爆炸案例讨论让同学自行先分组讨论,教师给予指导。
【摘 要】简要论述了安全工程学科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剖析了高职路桥类专业施工安全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进行安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架构策略,探索了实现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训练的途径,供类似课程建设参考。
关键词 高职;路桥;施工安全;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132-03
作者简介:胡友好,男,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安全施工技术、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交通高职路桥类专业学生安全技能培养研究”(编号:交教研1402-175)的研究成果。
路桥施工安全技术做为安全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同交通建设一样,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路桥施工安全课程发展现状,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路桥专业发展的希求,探索交通高职路桥类专业学生安全技能培养策略与途径。
一、安全工程学科的发展
安全工程类学科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设立较早,20世纪中期便已经在高校中出现,从国家层面确定了建立规范安全培训机构的必要性,同时,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设立了诸多要求,管理工作也较为严谨。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职业病防治、生产劳动保护与工伤事故预防等安全工作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为了预防事故,实现本质化安全管理控制,国家积极推进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培训,并将安全教育作为预防事故的重要对策之一,放在一个比较显著的位置和高度,重点予以强调与发展。为保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这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也逐步建立并实施。随之,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开始有章可循,安全教育基础理论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安全工程专业列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相继有40多所院校陆续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进入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发达,知识资本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的竞争都更加激烈,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发展的时代,安全生产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特别是生产企业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影响到社会稳定大局。人们对生产、经营以及日常生活的安全要求日益迫切,安全教育和安全教育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安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知识学习的普通教育,既要有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还要着重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安全态度教育。
二、路桥施工安全技能培养分析
1.存在的问题。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化,高职路桥类毕业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有了改进和提高的同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安全在路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安全技能训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②企业对高职生安全方面能力的期望与毕业生素质及实际表现之间存在差距,企业岗位本身对安全操作、控制需求与实际毕业生知识能力之间存在差距;③专业课程设置中,安全技能培养所占的比重适宜度没有分寸,人才培养过程中安全实习实训条件欠缺。企业需要既懂路桥施工业务知识,又掌握安全知识,具备安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④岗位技术升级和环境变化对毕业生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安全分析能力的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2.安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高职路桥类专业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与创业意识,掌握路桥工程建设的知识和理论及基本技能,能适应职业变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就业面向生产、管理及服务一线。国家规定,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政府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企业必须满足相关安全生产条件并获得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经营活动。根本来说,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不仅是企业安全员和项目经理的工作,做为现场的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对国内路桥类专业相关课程的综合研究分析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单独开设施工安全课程,即便开设的,也是内容单一。以往路桥工程安全方面的教学内容散见于其他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项目滞后于现场实践;不能满足考证考核要求和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增加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训练势在必行。另外,纵观国内外安全教育学和安全教育及高职路桥类专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路桥施工安全教育的研究几乎是片空白。除了专门的安全工程类专业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专门训练外,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高职教育涉及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与培养,局限于校园安全和学生的自我防范,没有主动培养为企业、为岗位进行安全专业的预防措施制定、布置、检查,并帮助企业和项目建立相应的安全保证和管理体系方面的训练,尤其是针对路桥施工特点相结合的安全技能训练。因此,专门进行交通路桥类专业高职生安全技能训练和研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施工安全技能培养策略
1.路桥施工岗位安全技能调查分析。根据以往的一般经验,毕业生在施工单位成长很快,参加一、两个项目建设后就可能成为现场负责人,从事本行业一段时间获取一定经验后也可能做专职安全工作。另外,参加工作以后,短期内再进行系统安全学习的机会很少。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精力旺盛,常常跑在工程一线,负责测量、试验、监理及现场管理等工作,在某些方面比专职安全员更有机会发现安全隐患,此时,如果没有必要的安全素养,一是不容易识别危险源和违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发现了,不知道如何正确指导和纠正,也不能达到预防效果,还会影响自身形象和声誉。因此,路桥毕业生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是很重要的。
路桥施工的实践性与技术性都很强,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得到广泛认可,该模式涉及教育、产业、社会等多个系统的结构特征。结合路桥类高职生安全技能的特殊性,积极探索并选择适宜的安全技能观和安全技能培养内容。通过与施工、监理及检测企业保持联系,与以往毕业校友加强沟通,以及采取访谈、座谈会和调查表等方式,调研毕业生工作初期所应具备的安全技能,安全素养,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安全技能的培养提供参考。
2.安全技能培养策略和课程设计思路。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路桥施工安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手段、优化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活动要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学习过程中要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导者的角色;整合学习内容,按学习情境组构课程内容主框架,学习资源要充分利用校内和社会资源。
路桥施工安全技能涉及到路基、路面以及桥梁工程等多个科目施工中的安全防范和控制措施,所用规范范围广、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信息量大。按照路桥施工的作业流程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力求体现路桥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及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速适应工作现场环境并且进入到工作角色中。同时考虑到安全与生产的结合以及当前高职高专学生对色彩、实物图片的兴趣,脱开传统枯燥的纯文字安全规程内容,先引入施工内容,以典型案例为导向,插入大量的施工现场真实图片,在了解施工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安全规程,体现安全与生产的统一。
课程整体结构是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学公路施工安全内容。通过安全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掌握路桥工程施工事故的特性与职业健康,会编制现场生产管理安全措施。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处理现场典型安全事故,理解安全管理与设计、施工的相互关系,领会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四、路桥施工安全技能培养的途径
1.合理利用社会安全工作和校园安全教育促进安全意识的建立。社会安全是针对社会事件的安全措施、对策、知识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随处可见,大的如民族宗教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小的如遇到小偷、抢劫、诈骗等。事实上,当我们关注安全问题的时候,注意的实际是安全风险及其防范。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在校园里读书学习,安全教育是学校对学生常抓不懈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波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专业的安全教育应与生活的安全教育联系起来,专业中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其实也是生活安全的一部分,关于各种安全的宣传、培训和讲座随处可见,如防火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出行安全、安全员考证,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校园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都是安全的社会实践形式,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与施工安全课程是一致的,引导学生多加以观察,既有利于现实需要,也是施工安全课程实践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现代大学校园大多是开放式的,学校中除了师生员工,也会有些社会人士,成分变得复杂。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侥幸和大意,必须要警惕在前、防范在先,必须勤思,合规、慎行。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筑起思想、行为的安全长城。高职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已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具备对自己的行为负担责任的能力,要能及时地建立起自我防范的意识,在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前就应有良好的避免外来伤害的能力反应,具有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安全意识。
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意识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个人修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自觉性,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把有限的课内时间安排到专业的核心施工程序的安全控制上去。这里必须清楚,安全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效果,可能会与自由、效率、经济、人权、创新发展等价值相冲突,甚至会有尖锐矛盾,对该种效果追求程度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关键是有效控制、合理把握。
2.研究施工安全课程课时与教学内容安排。开设相应的安全课程,进行路桥施工安全方面的专门训练,以安全员在公路施工项目中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依据现行有关公路施工安全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系统阐述路桥工程施工进场安全准备、路桥施工前期工程安全控制、公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控制、路桥施工事故调查与安全资料归档等方面的内容。以项目进展顺序为主线进行内容的安排。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掌握路桥施工安全防范控制的相关知识,可以以项目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讲授,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与路桥施工安全员考核内容相一致,既对施工过程也可进行有效安全控制管理,也有利于安全员考证,为学生就业对接安全员岗位,培养在施工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路桥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掌握道路工程施工事故的特性与职业健康,会编制现场生产管理安全措施。同时熟练掌握路桥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安全技术,并及时了解路桥施工中使用的先进前沿技术,做到懂原理、能辨识应用、会解决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要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和与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协作的意识。
由于现在高职院校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在校两年时间,第三年在校外实习,在校时间还要扣除一些节假日,用于教学的时间很短,安全课程与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有较高要求,建议采用考查课的标准,每周2课时,一学期30课时为宜。
3.加强安全施工实践技能培养。安全施工能力作为路桥专业培养的一项技能,是整个培养计划中的一部分,课时安排上有一定的限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至关重要,处在无法替代的位置,应重视策划和组织、运用。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现场教学、校内实训模拟、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大作业,顶岗实习等。应选取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授课。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主动多到施工现场,多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一线安全员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学生对话,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路桥类专业相关课程包括施工安全课程的实训受行业特点影响明显,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方式多样。教学形式的采用要综合考虑,提前安排,由于施工内容繁杂,操作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很难在某个方面搞得非常精深,重点是应是安全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安全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工学结合,积极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特别注意,因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如现场教学,充分挖掘教学要素并加以有效引导控制非常重要。一定要提前策划,在现场需点题指导,切忌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应制定严格的标准,虽有机械牵强之嫌,然对实现教学目标则大有裨益。
4.探索新技术在安全技能培养中的应用。为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应始终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并与一些实力雄厚的路桥施工企业开展合作,与建设、监理、检测及科研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时时关注新技术、新设备在路桥施工安全中的发展应用,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全面提高学生对路桥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以培养良好施工安全员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环境控制。因此,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也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性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培养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
五、结语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剖析了高职路桥类专业施工安全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进行安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架构策略,探索了实现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训练的途径,总结如下:
1.社会在发展,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命安全的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多,质量控制难度大,安全管理内容繁杂,即将走上路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园教育促进安全意识建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并制定严格考核标准进行安全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合理进行施工安全课程课时与教学内容安排,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3.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与施工实践联系紧密的交通路桥类安全课程,进行安全技能训练,与交通工程施工安全员考试内容相一致,既有利于安全员考证,确实对施工过程也可进行有效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宁.道路施工安全管理[J].交通标准化,2014,(7):165-166.
[2]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92.
[3]胡友好.高职路桥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72-173.
[4]贾生超,张新科.基于德国经验的中国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