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服务心理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6年我校经历的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全面推动了教学改革各项措施的出台,也引发了深入热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集中在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这类企业各岗位的最终服务对象是旅游者。学生要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成为适用型创新型人才,主要应掌握计算机运用等基础知识,掌握旅行社经营概况等旅游专业知识,重点掌握饭店、旅行社、景区等各岗位的一线服务与管理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等勾通合作能力。教学功能重在通过课堂与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力,而社会服务旨在实践“考核”学生的能力,可见教学和社会服务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因而,高校旅游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社会服务必须相互融为一体。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形式
1、文化引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观光、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每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先导的高地,引领先进文化就是其基本职责。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在挖掘、研究、发展和应用区域旅游文化成果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论型与研究型人才,更需要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做到能不断地为旅游业输送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高校时刻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旅游规划。所谓旅游规划,是对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的计划和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需统筹全局,为区域的旅游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乃至具体的实施方案。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规划热潮应运而生。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多目标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人员专业背景涵盖面较广,包括地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林业、旅游、文史等学科,而高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人才济济,具备了从事旅游规划的智力资源。因此,国内许多高校成立了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如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并申请了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开展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为政府和企业在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旅游业规范发展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
4、行?I培训
(1)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开展教育培训和学习,可以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组织旅行社、景区和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参加岗位职务培训,可以增强旅游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3)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包括导游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星级酒店服务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景区从业人员及讲解员培训等三种类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注重实用,培训内容重点为岗位服务技能。
(4)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搞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服务,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了解旅游知识,懂得一定的旅游服务礼仪和服务心理,接受一定的导游、餐饮和客房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
5、信息咨询
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其发展离不开旅游信息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应发挥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业提供咨询服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依托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成立公益性质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1)为游客提供旅游地各种信息;(2)作好旅游企业宣传促销和市场调研的特殊媒介;(3)为旅游主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的依据。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措施
1、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建设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的平台加强对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的研究,教师应当走进旅游产业,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等课题,也要研究前厅接待、旅行社计调、景区导游讲解、旅游促销等课题。同时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做”一体转化。
2、重视教学与相关社会服务的衔接。
“顶岗实习、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一直是我们专业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旅游服务的模拟或现实中学习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为未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在认真修订过程中,强调教学内容和社会服务的内容相互融合是必然方向。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工作安排应与课程内容衔接,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并检验学生校内所学。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传递者,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维护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传播者,是体现党和政府关怀、温暖的重要使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适应体制转轨、社会转型需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是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能的重要措施;是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民政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民政领域和民政范围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民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州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州民政局组织对我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培养开发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分布广泛。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一部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是指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所有人员,而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工作人员。我州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教育、卫生、公安、司法、、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和团体,担负着大量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就民政系统调研显示,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减灾救灾、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临时性社会救助、艾滋孤儿救助、优抚安置、儿童收养、婚姻家庭服务、殡葬服务、残障康复、城乡社区建设、精神病患者康复、慈善事业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州现有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17个、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117个、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15个、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14个、慈善事业(包括慈善类事业单位、民间组织)27个、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5个、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包括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婚育服务等)59个、殡葬服务类14个,城乡社区单位2609个,共2877个单位。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2152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2092人,36—50岁的8785人,51岁以上的1275人;从学历结构看,初中以下的2457人,中专(高中)的8015人,大专的1481人,大学及以上的199人;从专业结构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极少,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毕业的也很少。
(二)社会事业逐步发展。“十五”以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不断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社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救灾救济和五保供养为主体,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政策优惠为辅助、临时救济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建设新格局,兴办了一批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建成了一批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全州城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后,床位达到1500多张,每个乡镇都建设了中心福利院,共收养近万名院民,全州福利救助类机构达到134个,设置床位15000多张,还有服务类事业单效发挥而不愿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是人员编制受到限制。以州、县民政部门城乡低保工作机构为例,工作人员只有19人,而面对的是全州25万多名的城乡低保对象,以及其它70余万名困难对象;州老龄办长期只有1人,而全州老年人服务对象(60岁以上)却有45万多名,编制、人员、经费多年来都没有等到较好解决,制约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开发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培养专业化人才和集聚社会化人才并重原则,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先进经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建立法律规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工作体制,建立和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使用体系、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全面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着力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水平。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研究
建立统
一、规范的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切实解决有关党政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问题,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奋发成才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促进社会工作发展、适应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良
好社会氛围,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社会工作。
3、优化工作生活环境。统筹协调现有政府信息网络资源,建设社会工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相关社会工作和具体岗位需求信息,吸引和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社区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服务。各类组织和个人到社区兴办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的,可免费使用城镇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要重视解决社会工作人才的户籍迁移、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
(三)努力健全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1、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划。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抓紧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现有人才统计制度,切实掌握社会工作人才状况,为制定人才发展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2、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鼓励高水平教师和专家担任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任务。加强高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服务机构实习和见习。高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情况纳入年度教学工作考核内容。
3、开展社会工作人员岗位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力争在2年内将所有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基本实现所有社会工作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素质要求()。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参加进修、见习、短训、函授等素质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化社会服务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使用体系
1、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所有社会工作人员均应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社会工作人员,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转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晋升上一级职业资格时,其转评前和转评后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逐步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制度。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医师、护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其他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进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力争在5年内全面实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制度。
2、完善岗位设置制度。调整优化布局结构,科学设置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研究建立州、县、乡政府社会服务事业机构定编标准。明确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岗位设置和结构比例,原则上社会工作岗位不低于岗位总数的90%。研究探索城乡社区、村(居)委会岗位设置办法,在法定岗位之外增设2—4个社会工作专职岗位。鼓励和支持村(居)委会、社区企业和个人创办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3、完善人才使用制度。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社会服务机构采取不迁户口、不转关系、聘用兼职、聘请顾问和短期服务等方式引进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州、县市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晋升职称前,必须到基层社会服务机构服务一年;择优选派基层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到州、县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挂职进修。以品德诚信、工作绩效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加强岗位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或续聘、解聘和调整岗位的依据。
(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
1、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以钱养事”的改革要求,研究制定政府财政按社会工作项目任务和社会服务人数核拨财政经费的具体办法,加大财政资金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作模式,完善政府按服务项目、服务人群购买社会服务的具体办法,鼓励民间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服务。
2、健全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研究制定工商、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举办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研究制定《**州公益事业捐赠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社会工作。研究制定国内外慈善组织来我州举办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吸引和鼓励州外资金投入和资助社会工作。
3、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和奖励政策。政府社会服务机构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聘到管理岗位工作的,可选择按所聘管理岗位或本人具备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享受工资福利等待遇。进一步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福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
4、建立优先晋升(录用)制度。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社会工作。凡到城乡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参评高级社会工作师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业资格;参加全州各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报考州、县市机关公务员的,笔试成绩可适当加分;报考乡镇办机关公务员的,优先予以录用。工作满1年,且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本省高校研究生时,考试总分可加10分。
政务服务中心妇委会先进事迹材料
近年来,政务服务中心妇委会以社会服务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女干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又凸显出社会服务工作的成效,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一、精心谋划组织,确保活动成效
及时安排、尽早部署。每一次组织活动都经过妇委会主任、副主任多次研究、讨论,并广泛征求女干部的意见,得到大多数女干部的认可后,才决定开展组织活动。
精心谋划、周密组织。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做到每次活动有详细的方案,有周密的计划,有具体的责任分工,有周到的后勤保障。
丰富内容,确保成效。为使政务中心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根据女干部的喜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针对女干部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我们开展了“三八节”文体活动比赛,比赛项目包括羽毛球、跳绳、拔河等,女党员、女干部们个个踊跃参加,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围绕女会员开展组织活动的同时,我们也针对干部子女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大家度过了一段段充实、快乐的时光,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也不断增强。
二、热衷社会服务,积极创建品牌
现代女性在致力岗位建功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和热衷于社会服务活动。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决定以社会服务活动为载体来开展组织活动。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和总结,政务中心确定创立“369”社会服务活动品牌,暨每年的“3.8妇女节”慰问帮扶贫困妇女、“6.1儿童节”慰问帮扶贫困儿童、“9.9重阳节”慰问帮扶贫困老人。政务中心希望通过“369活动”的开展,让女干部们更加关注贫困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通过一系列关爱活动,让社会弱势群体真切地感受到关心和关爱。
关爱妇女,鼓励自强。2018年“3.8妇女节”前后,政务中心组织干部前往社区走访贫困妇女家庭,慰问基层贫困妇女。据了解,这些贫困妇女大多因病致贫或因家中发生意外事故而致贫。在走访慰问活动中,女干部们主动与贫困妇女拉家常,仔细询问她们生产生活状况,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乐观看待生活,增强生活的信心,并为她们送去慰问品。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女干部们还主动与贫困妇女建立了长期联系,以便及时关注她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积极为她们提供法律、医疗、心理疏导等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她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使贫困妇女家庭早日脱贫致富。
关爱儿童,帮助成长。2018年“6.1儿童节”前夕,政务中心组织女干部前往定点帮扶的地点慰问贫困学生,并为他们送去了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慰问活动中,女干部们来到贫困学生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及致贫原因,并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贫困学生家庭解决具体问题。
关爱老人,传递温暖。为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政务中心统一购买毛线,组织女干部利用闲暇时间编织围巾,在寒冬时节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与爱心。
三、加强精神面貌建设,树立新世纪妇女形象
女同志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家庭的重负,如何让她们以良好的心态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加强精神面貌建设至关重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搞好精神面貌建设。一是开展送温暖活动。首先我们妇委会成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职责,确定分管处室,时时关心女同志生活,把她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对女同志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关怀和解决;对有家庭矛盾和纷争的,及时做好协调和帮忙工作,让女职工真切的感受到妇委会就是她们的家。女同志及其父母遇有重大疾病的,妇委会及时予以看望;有婚丧喜庆事宜的,及时去表示慰问和祝贺;个性是女职工出嫁,妇委会成员全部到场,使女同志在心中感受到妇委会的温暖,感受到妇委会就是她们的“娘家人”,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好各种工作。同时,对男职工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重大问题,我们也用心地去慰问和帮忙。今年,我们看望和慰问男、女职工及其亲属三十余次,对促进政务服务中心精神礼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开展“比学赶帮”活动。随着政务服务中心干部职工的增多,为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完美工作环境,妇委会向全体女同志发出倡议,从细微之处着手,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在家庭中,努力争当好媳妇、好婆婆,争创礼貌家庭;在工作中,从小事做起,用心为全局搞好服务工作,充分树立良好的妇女形象。在“比学赶帮”活动中,女性自身优势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得到了充分体现,爱岗敬业意识明显增强。政务服务中心内以前比较脏、乱的工作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干净整洁,涌现出许多无名雷锋;出现的好媳妇、好婆婆让全中心同志赞不绝口
四、加大维权宣传力度,促进妇女工作和谐发展
今年是妇联系统的法制宣传年,也是“七五”普法及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的开局之年,政务服务中心妇委会结合单位实际,开展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竞赛”活动订了相关资料,确保了每人一本《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问答》,组织妇女学习培训,并举办局系统“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竞赛”的活动,以笔答的形式做了试卷答题卡。在全局掀起了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的。
我们充分利用“三.八”、“六.一”两个节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同志认真学习了《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透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对维护妇女及儿童权益重要性和时代好处的认识,将维权工作摆上全中心的议事日程,我们还会同工会的同志一齐,经常性地深入到干部中间去,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的困难,在思想上与同志们用心交流,及时发现一些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如在八月份,妇委会同志在基层排查问题时发现,基层一名干部与其家属因长期两地分居,工作任务和家庭负担的双重压力影响了其工作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夫妻间经常为了琐碎问题发生争吵,有一次甚至在工作单位大吵了一次,近来又传出要离婚的消息,得知此状况后妇委会同志立即与该同志的家属取得联系,与她进行了促膝长谈,了解夫妻矛盾存在的真实原因,并及时向局领导汇报了这一状况,由政务服务中心领导直接出面,彻底解决了该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和住房问题,目前,该同志家庭关系良好,并能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用心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
[关键词]社会服务 高校图书馆 利益驱动机制 激励机制
(分类号]G258.6
近年来,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方面发表的论文及开展的研讨会层出不穷,在理论上基本达成共识,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图书馆也进行了社会服务的尝试,但总体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进程缓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地要求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向社会开放,还应该建立一种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机制。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个体满足“自我”和社会的利益,没有某种利益就不会产生某种行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为了实现文献信息服务,为社会带来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益回报。高校图书馆只有在社会服务中真正得到利益的满足,才会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其社会服务的开展。因此,建立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高校图书馆把社会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是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和成功,虽说国情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有不少可借鉴之处。本文将首先阐述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及建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利益驱动机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美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探讨如何建立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
1 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功能模块
1.1 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
激励即激发鼓励,使人奋发向上。在管理学中,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从而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即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只靠自觉,没有受到激励,只能发挥其总能力的30%至40%,而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其总能力的80%至90%甚至更高,可见激励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受利益的支配和驱使,利益产生动力,诱发人的行为,驱使人的行为朝一定的方向努力,从而激发人的潜能,诱导人努力,激励人实现自身的满足及发展。当然,这种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利益的连锁反应过程见图1。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激励人的行为。
1.2 利益驱动机制功能模块
利益驱动机制就是以利益作为驱动力的体制,即通过物质的、有形的利益,或精神的、无形的利益;可以是“短平快”的利益,或是长远的、深刻的、内蕴式的影响,以促使某种行为多次出现。本文将利益驱动机制功能模块分为主体发展、工资、奖金的提高、获得晋升和表彰等,如图2所示。
1.2.1 主体发展 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内在意愿,推动其根据社会需求、竞争状况以及自身的条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努力推动自身与社会的发展。
1.2.2 工资、奖金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个人的贡献与工资奖金挂钩,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要运用恰当,其激励作用会十分显著,但要注意工资奖金增加幅度要和其贡献的大小相一致,能够得到大家认可和接受。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还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3 晋升 任何组织中总是有一些人勇于竞争、热衷于教导别人,希望能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控制他人,如果给那些有较强工作能力且努力工作的人员提供晋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则会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产生良好的激励效应。
1.2.4 表彰 表彰是对努力工作行为的公开表扬,是一种精神激励。表彰的传播范围越大,知名度越高,其激励效果越好,更容易促使该种行为多次出现。表彰管理成本低,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措施。若在表彰的同时,加上奖金或晋升等激励措施,其效果会更好。
2 建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利益驱动机制的必要性
2.1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增加了服务成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专家陆士桢教授认为,虽然我国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服务社会的主渠道是依靠科学理论的研究和科技产品的研发来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提供公众图书资源并不是高校的直接功能。我们可以提倡有条件的高校向公众开放图书馆,但是我们没有赋予高校图书馆服务公众的社会,也没有提供实现这一功能的相关配置。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后,其服务对象由原来的一个对象高校,变为高校和社会公众两个对象。高校图书馆要服务好社会公众,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服务成本和原来相比定会有所增加,但从现行体制来看,高校及其图书馆无法从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中得到相应的、直接的收益。目前,国家对高校的投资是按学校每年的学生定额实行“一揽子”拨款,没有体现专门的图书经费预算,更没有考虑高校对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得到补偿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是否为社会公众服务以及开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并不影响其所得经费。2007年,网上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调查,其中,在“您认为高校不对公众开放图书馆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60.93%的人选择“开放将使高校的管理成本增高”;有50.26%的人选择“高校无法从中获得足够利益”,也印证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我国缺乏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相关配置,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中成本增高、无法获得足够利益,这是制约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进程的主要因素。
2.2 要使高校图书馆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服务,应给予相应补偿
为了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文献信息服务,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从校园普及到社会公众,必须对高校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给予相应补偿,应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实行额外的激励。由于利益具有诱导和激励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只有构建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使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中的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高于成本,真正得到“实惠”,高校图书馆才会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社会服务,由“要我向社会开放”变为“我要向社会开放”,其社会服务功能真正得到提升。
3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利益驱动机制
纵观世界各国,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高校图书馆为企业和社区用户开展服务已经十分普遍。尤其是美
国高校图书馆把社会服务工作做得深入、细致,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这应归功于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有比较完善与成熟的利益驱动机制,如图3所示。
3.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已任,实现社会效益
高校图书馆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做贡献,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提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地球村的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意识到,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高校图书馆除做好馆内本职工作外。还应积极主动尽其所能为社会服务,提高地方群众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技能,这是一切大学及其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对建立公平与和谐的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因此,美国各高校图书馆争先恐后地开展社会服务,例如宾州州立大学图书馆在地区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并把社会服务明确写进了图书馆任务,它这样写道:“图书馆以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校内和校外服务的目标为已任,并为学校的计划和工作提供方便的信息资源服务”。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技术学院保罗・维・卡尔文图书馆(Paul V.Calvin Library)为周边地区低收入少数民族和妇女提供培训,提高周边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像这样为地区发展提供社区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美国不胜枚举。
3.2 提升高校及其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获取更多资金
美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一般为三种: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及社会捐助,一般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莫雷尔赠地法案》到《国防教育法》及历次《高等教育法》均有涉及图书馆建设的条款,对拨款均有明确规定。美国非官方机构对高校的办学有认可的权力,如果作为高校办学重要条件的图书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政府对高校的拨款就会相应减少,这将严重地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足够的生源是美国大学及其图书馆生存的关键,招生越多,学费自然就会越多。图书馆通过社会服务使其所在地和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生了解图书馆,从而对学校发生兴趣,提高学校的招生人数。另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培育图书馆的赞助者,以便从社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得到丰厚回报。
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长迈克尔・宾德(Mi-chael Binder)的理念是:“社会服务等于宣传图书馆;好的社会服务就会产生好的宣传效果;强有力的社会服务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宣传效果”。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通过开展“南肯塔基图书节(South KentuckyBook Fest)”系列活动,拉近了西肯塔基大学师生及公众与图书馆的关系,提高了图书馆在社会及学校的地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馆员终于摆脱了“二等公民”的地位,与校内教授享有同等待遇,既提高了工资、缩短了工作时间,又增加了科研经费。另外,学校董事会终于通过将每个学生的学费提高12美元作为图书馆经费,图书馆每年就增加了十几万美元的经费。这些改变与图书馆社会活动深入人心有着很大关系。
3.3 社会服务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彰、工资及晋升直接挂钩
美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般每年要就其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进行一次全面的书面报告,而社会服务是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为大学以外的社区服务;义务为商业、工业、各职业团体或其他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机构或个人服务。该报告经馆长审阅后作出对该工作人员的书面评语,然后交由学院备案。这些年度报告和评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①表彰该人员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明确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②决定该人员下一年工资增长百分比;③为该人员晋升积累材料。由此可见,社会服务和每个工作人员的表彰、工资增长幅度及晋升直接挂钩。
由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与国家、社会、学校、图书馆及个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利益联系,不论于公于私,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都是无穷的,这也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地开展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因所在。当然,这也是与美国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成熟的社会认可制度以乐捐好施的社会氛围分不开的。
4 建立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利益驱动机制
4.1 高校图书馆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充分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我国高校图书馆要深刻认识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比较薄弱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打破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樊篱,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宣传与服务,让公众了解图书馆、更多地利用图书馆,充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更加彰显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为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综合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常言道:“有为才有位”,高校图书馆也会因此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虽然目前政府的投入还是高校图书馆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随着高校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彰显,社会团体、公司和个人的资金资助将是今后高校图书馆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外,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未来10年中国18岁至22岁的青年数量将减少约4000万人。生源的减少必然会加剧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中国某些高校将面临破产危险。上海已连续三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北京报名人数也首次出现下降,幅度为20%。因此,高校图书馆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使周边中小学生了解图书馆、增加对高校的兴趣,使学校获得足够生源,是关系到高校生存的大问题。
4.2 修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把社会服务作为国家向学校拔款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国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简称《规程》)中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北京市2002年11月实施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向社会开放。”北京市教委2006年6月提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情况下,应向社会公众开放。虽然政府鼓励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还是一种自觉行为,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规程》是2002年制订的,当时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日趋成熟,国家也应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及时修改《规程》,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义务、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保障措施及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国家向学校拨款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也使作为图书馆主管部门的学校更重视并督促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并对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给予更大支持。
4.3 地方政府拨出专款,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高校图书馆原来的服务对象只是本校师生,服务体制也只能是满足本校师生,要面向社会服务,需要一定的人力、设备和经费,高校没有专项经费。因此,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每年应有计划地拨出一定经费,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在2010年两会议案中,张湘富等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为长春市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提供政策支持的议案》,建议政府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冲抵高校管理成本的增加。可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成本补偿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也不断探索新路子,已经出现不少借助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整合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资源、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共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如浙江金华市的严济慈图书馆,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情报中心和名人纪念馆于一体,运作模式为:联合投资、股份分摊、拥有、共享资源、民办公助。该馆实现了既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又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充分发挥了馆藏文献的作用。根据当前国情,像这样市校共建图书馆不失为一种适当举措。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行政体制、资金来源等不同,不可回避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解决方案。
4.4 改革分配制度,把社会服务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彰、工资、奖金及晋升密切挂钩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社会服务功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精神文化需求
一、高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
高校博物馆是我国文博事业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我国高校中1997年建有博物馆57座,2003年发展到100多座,现在已经有200多座。当前,公众对史政、文博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这种精神文化需求是物质满足进而追求精神满足的必然产物。
它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公共产品,是历史文化知识,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播场所。高校博物馆收藏的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保存的是文化之根,弘扬的是文化之魂,它对于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公众对高校博物馆的精神文化需求分析
1.新时期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高校博物馆除了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科普教育,更重要的是更大范围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藏品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文化素质的公众来了解它,进而使它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发挥。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因人而异,因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人生经历、艺术趣味、年龄、职业、个性、偏好等之不同而大相径庭。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比如参加文娱活动、看书等等。其中外出旅游,已成为新时期公众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高校博物馆特殊性需要较高文化素质的公众。高校博物馆大体上可分为人文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和综合博物馆三大类型。人文科学类博物馆以历史考古、民族民俗和文化艺术博物馆占主导。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主要包括地质、生物、医药、交通、纺织等类别。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博物馆,将不同学科、专业的小型博物馆组合在一起而建立。
高校博物馆以学科、专业建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层次根本无法了解。藏品多以学校的主干学科或重点教学方向为主导,大多来源于科研标本、科研成品和成果,或者来源于国内外同行专家、兄弟院校的馈赠,所以展出内容的起点高,专业性极强。这种藏品较专业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并具有对展品的极大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
三、发挥高校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1.推进政府对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政府对公众的引导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政府引导可通过举办大型高校博物馆展览会、文博知识普及、文艺演出等活动,引导公众关心、关注高校博物馆,进而引起公众兴趣,达到文化熏染的目的;二是政府通过把高校博物馆与文化古迹、自然景观旅游点结合起来,制订特色旅游路线,扩大高校博物馆的服务面;三是通过政府网站来进行必要的高校文物知识宣传,作专题片介绍高校博物馆,让公众足不出户了解高校博物馆,满足文化需求的兴趣。
2.政府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管理和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效益最大化。
高校博物馆虽然地处高校,但它独具特色的馆藏是政府其他公共服务无法替代的,它是对公众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窗口,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要的有益补充,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完善化、国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公众精神文化满足的丰富性。同时政府要健全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机制,给高校博物馆一定的资金投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原则,整合资金资源,增强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保障能力,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分享高校文化盛宴。
3.政府应以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高校博物馆。
新时期,公众渴望自然、积极亲近大自然,青睐在大自然中放松心情,这已成为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势。高校博物馆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就必须借助政府的规划,将公众喜爱自然的需求心理与高校博物馆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进行服务创新。
政府要做好对高校博物馆服务创新的主导。一是组织有关博物馆方面的专家、高校博物馆方面的学者,研究、探讨、规划设计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可行性方案;二是对已经建立的高校博物馆增添自然景观内容,借助现代化的科技创意,将静态的藏品变成与自然融合的模式;对拟建的高校博物馆,将其建设在自然景观之中,借此来吸引更多的公众,以满足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孟娟.浅论当代雕塑的特征——城市化、生态化、公众化[J].魅力中国,2010(1).
[2]朱玉杰等.新时期我国高校博物馆教育的功能及其发挥[J].教育探索,2011(8).
[3]陈楠楠.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特点与作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2).
[4]舒开.浅论高校博物馆的特殊作用[J].文教资料,2009(15).
[5]杨秋.博物馆展示功能解读[J].科技创新导刊,2011(12).
[6]龚良.扩展视野 坚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J].东南文化,2011(2).
[7]周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N].湖州日报,2010-11-22.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等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但懂得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相关岗位所需技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不断改善教学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应具有生产经营功能,不仅完全独立自主运行和生产,也具备教学、培训等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教学与生产有机融合,实行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项目概况
我院在上海市教委、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帮扶下,机电与信息工程系新建电子商务专业。该项目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指导下进行了行业调研,结合遵义地区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并制定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14年正式招生。项目将电子商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独立提出。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招标等方式进行流程化建设,于2014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基地建有现代化的图像采集室、生产性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包括高速网络平台的搭建,博星卓越网上支付与结算教学实验系统、网络营销教学实验系统两套专业软件的购置等,总投入近80万元,采用产教融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实践,有效促进并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 “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推动校企合作发展方面,都起到很好的开拓性和示范性作用。
二、建设原则
1.贴近生产原则
是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首要遵循的原则,强调真实性、生产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它的建设要着力打造职场氛围,建设企业职业环境。本着实践环境真实、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系统性的要求,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建设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的实践基地。
2.满足教学原则
生产性实践基地要有生产,但不等同于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生产目标。作为生产性实践基地,在追求效益之外,满足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需要是第二个目标。在建设内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运转方面要做到“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等六个合一。
3.先进性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专业发展的思路,以产业发展趋势和先进水平为标准,在实施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能体现高水平、高标准。引进的合作企业应该具有技术水平高、产业集聚程度强的特点,保证实践基地的高技术水平,以达到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标准、新设计的掌握、使用、设计和开发能力的目的。
4.共享性原则
生产性实践基地要实现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下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及职业岗位能力积累的环境。要获得真实业务,只有依靠企业提供,必须站在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包括校企合作方式、合作内容与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合作的过程,是学校将人力资源、实施设备、生产场地与企业实现共享,企业将真实业务、先进生产技术与学校实现共享,最终达到各取所需、互利双赢的目的。只有校企双方实现了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才有生命力,才有利于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三、功能定位
1.“造血”功能
生产性实践基地利用其劳动力(学生)、专业技术的优势,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承接企业相关业务的服务外包,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进行生产性实践活动,使实习学生不但能学到相关技能,还能获得经济收入,从而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经营活动,实现“造血”功能,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与实训功能
利用先进的实施设备、企业的规范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3.创业孵化功能
基地是创业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基地实现创业的愿望。授就业之能育创业之才,电子商务专业在学生就业上有自己的特点。不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不需要大块的场地,有电脑、有网络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几十平米的屋子即可。基地建设是考虑到创业孵化的功能定位,基地在建设之初就开辟了多少平方的场地作为毕业生创业孵化园。即是毕业生的创业园,也是在校生的实习园。
4.社会服务功能
4.1培训
生产性实践基地具备生产和教学方面的专家,利用宽敞的教室、完整的实施设备和师资团队可以对外组织短期培训、专业技能训练和生产性锻炼。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开展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和自主创业人员的培训,二是开展兄弟院校和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对企业来说,大量的技术工人的岗前培训在这里进行,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对学校而言,教师在企业环境中接受培训和锻炼有助于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很有帮助。
4.2职业资格鉴定
对外开展技能鉴定,这是社会服务的第二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师资、设备和场地除发挥培训功能外,还可以申请资质,申请职业资格鉴定。让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员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使他们顺利就业和创业,也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之一。该基地建成后,学院也通过向有关部门申请,获得职业资格鉴定资质,获准针对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
4.3外包服务
利用生产性实践基地、专业技术团队资源来承接企业的专业技术指导、分包项目等,提供社会服务获得收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质决定的。
四、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生产性实践基地要正常的运行,必须有企业的支持,要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
要形成一套主动适应,自我调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1.以育人为宗旨,建立了“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我们组建了以系主任、专业主任、专业教师、企业负责人与技术人员组成的一个指导小组,聘请两名专职人员作基地的常规工作管理,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包括:基地实施设备管理、企业合作管理、财务管理、业务拓展管理、技术服务管理等。讨论与制作出实践基地的发展规划方案;不定期的组织讨论,共同商量基地的运行和发展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问题,做好教育与和生产的协调等。
2.以契约为纽带,权利与义务并行的运行机制
依托国家对遵义电子商务的扶持政策,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与政府、企业通过协议等形式,以效益为中心,围绕教学和生产互相促进为目的,以区域电商为基础建立校企共赢的生产性实践基地。管理上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学校有责任承担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并组建团队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接纳教师进行实践锻炼,为专业教学搜集来自企业的真实教学案例,专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这对“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奠定基础。企业的师傅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指导,确保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加企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电子商务有明显的淡旺季特点,作为校方,我们适度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时间等方面做了调整与安排,尽量考虑企业的生产性需求,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等管理方式。既解决了企业生产紧的问题,又能让学生得到技能的集中训练。做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两不误。
3.聘用专职管理队伍抓日常管理
实践基地的功能发挥主要靠专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学校通过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建立了灵活的聘用机制。近一年来,我们聘请了3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担任课堂与实践教学,还聘请郭晓峰、李洁等电子商务业内人士开展了两次专业领域的专题讲座,要求我们的教师也参加,对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五、建设成果
1.教学中的“教、学、做”实现了一体化
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践基地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为教学的多元化提供支持,使“教、学、做”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一体化。“做”是核心,紧紧围绕“做”来实现教学过程,用“做”的活动成果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来完成学习任务。近一年来,我们引进企业项目5个分别应用于《商品采编》、《网络营销》、《网店实务》等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完整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实践企业真实业务,通过具体的生产操作提高技能水平。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对于推荐参加相关技能大赛的学生,我们也引用企业真实业务来强化学生,让他们在训练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今年6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首次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取得贵州赛区三等奖的好成绩;9月参加邮储杯电子商务大赛初赛,晋级参加西南赛区总决赛资格。训练中我们除了用仿真软件模拟,还引入企业的真实业务,效果较好。
2.申请开办“黔茗驿站” 网店
根据教学需要,于2015年3月我系在淘宝平台上申请注册并顺利开办了“黔茗驿站” 网店,主要经营正安的特产“琼和茶”,有白茶、绿茶、红茶三个系列。在淘宝网首页搜索“高级绿茶”、“贵州特产茶”等,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便能找到“琼和茶”,搜索结果的下方有“zyzytbd(遵义职院淘宝店) 贵州 遵义”,通过搜索结果就能进入我们的店铺“黔茗驿站”。
3.外包服务
基地刚投入使用之初,利用2014年寒假由系组织28名学生承接了来自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淘宝创新实践中心的包括母婴用品、食品、日化品、家用或办公用物品等2000多款商品的详情页设计与制作,之后又不断的承接近5000多款商品的详情设计与制作;至今已与遵义国际商贸城毅启电商服务公司、八角山茶业有限公司、尚澄鞋业,电商中国遵义特色馆,遵义新舟电商金钟特色小镇,包括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卤制品、蜂蜜、辣椒等)、特色小吃、茶叶、服装等的企业进行合作,为他们进行商品的拍摄、图片处理、详情设计,网店LOGO、店招设计,网店装修,宝贝上架等服务。
4.社会培训
我们组建了一个电子商务培训团队,与政府、企业、学院合作,至今已为新蒲新区、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 桐梓县、绥阳县等培训了近300名学员,培训内容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学员们通过学习后基本了解了什么是电子商务,怎样做电子商务。培训后大多数学员敢于尝试将自己一直以来的线下经营模式向线上经营模式转移,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培训工作我们将会长抓不懈,努力为地方经济培养电商专业人才。
5. 2015年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对学生的培养方向,面向的就业岗位,创业信心等。目前由于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支持,通过我们对地方电子商务行业的调研,掌握了地方电商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今年直接能提供的岗位仅遵义市就多达800多个,能从事本行业的人才不足200人,大量的企业在努力的提供条件吸引人才。目前的岗位需求包括:电子商务培训师、美工、网络营销、客服等,当然他们更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上手快,各块业务都能懂一点,学习能力强,善思考懂经营管理、团结协作能力强,心理承受能力好的学生。为此我们对2015年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如:针对美工岗位增设了《摄影技术》、《平面设计》、《动画设计》、《色彩构成》,客服岗位的《客户心理学》,《客户关系管理》等,针对实训增强了《专业实训》等。
6.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我院与企业根据生产和设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践,完成了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流程。打算请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专业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顶岗实训项目的任务标准。今后教师根据实训任务标准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并按实训任务标准考核。可以达到质与量的同一性,管理的可控性,评价的一致性。避免学生到不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不一致、工作量不均衡、管理难度大、难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的现象出现。
六、展望和思考
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帮扶与指导下,我们建成了本地较为先进的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践基地,并且正发挥着应有的功能,该基地得到了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士的认可,建成至今,已有多所院校和相关企业来参观考察。该基地的建设,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及推动校企合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享受社区卫生改革普惠
右安门街道社区康复站、街道残联理事长张菁,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右外医院副院长田文学、书记冯鑫介绍了社区卫生发展为残疾人康复创造的良好平台。右安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16个社区卫生站都建立了不小于30平方米的康复站,由卫生部门统一配置训练器具,配有专业人员。右外医院作为街道辖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组成了16个由康复治疗、康复教育、心理咨询和听障手语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分管和指导16个康复站,使辖区内有训练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及时、方便、廉价治疗和训练。社区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设施环境显著改善,专业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使社区残疾人普遍受益。
马家堡街道妇幼保健院暨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康复站,修建了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卫生部门统一配备了20多种康复训练设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提供了对口技术支援,定期派专家坐诊、指导,推动了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康复站为辖区900多名残疾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制定康复方案,开展康复训练,定期上门指导重度残疾人家庭康复。他们将儿童保健与残疾儿童筛查、早期干预结合起来,定期筛查异常儿童,3年来先后筛查出17名残疾儿童,及时转介到康复机构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二、体验温馨家园温馨港湾
温馨家园和职业康复站是北京市推广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品牌。右安门街道玉林二里温馨家园拥有宽敞、明亮、温馨的活动场所。街道副主任汤卫国、居委会书记卢婉华、主任陈东明介绍了街道创建温馨家园的发展历程。在城区土地严重缺少的情况下,街道争取到宣武区无偿提供的500平方米旧锅炉房,自筹资金近百万元,改造建立了300平米的肢体训练康复室、200平米的职业康复室,配有专门管理人员。卫生部门为康复室配备了20多万元的大型康复器材,司法所在温馨家园设立法律咨询室,佑外医院心理医生、康复医生定期在温馨家园指导。辖区30多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在家园从事职业康复训练,在辅导老师帮助下,糊纸袋、包装筷子、编织手工艺品。温馨家园还组织他们外出游览。温馨家园使残疾人不出社区就可得到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生活照料、文体活动等服务,融入了社区活动,增强了生活信心。残疾人每天高高兴兴“上班”,把温馨家园当作自己的家。一位残疾朋友写道:温馨家园、温暖永存;温馨港湾、爱在人间。
三、残疾人及亲属赞社区服务
在马家堡嘉园二里居委会主任王俊华陪同下,我们看望了两户低保残疾人困难家庭:一位是偏瘫肢体残疾人,有一个孩子在技校上学,享受城市低保。居委会主管残疾人工作干部常到家中看望,每逢节日都去慰问,送去生活用品,社区医生常上门指导功能训练,目前他已能够生活自理。
一、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义工惩教制度的可行性
所谓义工,又称志愿服务者,是指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自愿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等参加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活动的个人。[1]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工惩教制度,是指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根据考察机关的要求,通过参加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接受矫治和教育的一种制度。
(一)义工惩教制度能够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同时,实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有观点认为,义工帮助的主要是他人和社会,而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是为了接受矫治和教育,获益的主要是他自己,即使他做了一些帮助他人的事,也是一种被动接受劳动改造的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工行为。笔者认为,义工的定义和宗旨并不排斥帮助自己。义工制度的目的恰恰是要通过帮助他人和社会,同时提高自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2],香港的实践经验表明,广泛开展的义工工作对于培养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都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与进步。[3]
还有观点认为,志愿服务是无私奉献,如果参与者掺杂了私利目的,无疑是对志愿服务本质的背离。因此,要求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显然违背了自愿、无私的原则。也有观点认为,无私奉献只是志愿服务众多价值取向中的一种。从无私奉献到损人利己,中间有很多层次,至少包括单纯利己、为己利他、无私利他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都能产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激励动力,而且应该说为己利他是多数志愿服务的动力所在。[4]笔者赞成后一种观点,志愿服务前提是无偿,但并不是无私。
(二)义工惩教制度兼具了惩罚与教育的功能
司法实践表明,如果只注重惩戒,将触犯轻罪的人,特别是未成年犯投入监狱、看守所或者少管所等封闭场所,容易产生交叉感染。但如果只强调保护,对未成年罪犯仅判处缓刑、罚金等非监禁刑,在现实中往往由于父母管教不力,其本人又因未受到严厉处罚而对自己过错不能正确认识,极有可能重新犯罪,反而违背了刑罚保护的目的。义工惩教制度兼具惩罚与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通过对他人和社会进行无偿的劳动服务来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过,并在此过程中接受惩罚教育,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和给被害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在专人的督促指导下完成公益服务任务,避免了非监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无人监管教育的问题,促使其在劳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重新做人。
(三)义工惩教制度符合修改后刑诉法等法律政策规定
修改后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对被附条件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的职权,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应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尽管矫治和教育的具体方式及内容没有明确,但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于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该设定一定的义务(比如进行一定的社会公益服务)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国外对于义工惩教制度有立法例
域外一些国家也确立了义工惩教制度。例如,美国、南非等国家规定了社会服务令制度。一些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同意参加无薪社会服务,则机关不再对其犯罪提出指控。这种社会服务令实质上是检控的替代手段,在法律效力上,它只是检察机关决定是否的参考手段。在社会服务令执行期间表现欠佳、无悔罪表现的犯罪嫌疑人,仍可被提起公诉。[5]《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53条a规定:“为被指控人附加下列条件之一:(1)为弥补犯罪造成的损害进行一定的给付;(2)向非营利性机构或国库支付一定款额;(3)进行其他非营利性的服务;(4)承担一定程度的扶养义务……”上述第(3)项指的就是参加公益服务。[6]
(五)一些检察院对义工惩教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对附条件不的实践探索已有较长时间了。有研究认为,最初由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从1992年开始探索这一制度,距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7]但是,在探索中各地做法不一,有的附条件不不仅适用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而且适用于成年犯罪嫌疑人。如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2010年制定了附条件不实施规则,主要适用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也包括在校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孕妇以及初犯、偶犯、过失犯罪的嫌疑人。有的只要求被附条件不人在考验期内不再违法犯罪,有的还规定了被附条件不人要参加公益服务。如河北省石家庄长安区检察院2001年5月出台了关于实施“社会服务令”暂行规定,对符合不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检察机关下达“社会服务令”,推荐到社会公益性机构,由检察机关聘用的辅导员对其进行思想感化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益的无薪工作。[8]上述规定和做法尽管各有不同,但多数都有附条件不适用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应该要求其参加公益服务这两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附条件不,特别是义工惩教制度在探索实践中曾引起较大争议。例如,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对涉嫌交通肇事的犯罪嫌疑人王本朝作出义工惩教及附条件不决定的案例,引发舆论对“行善代刑”的广泛热议。支持者认为,这一管教措施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自我改造,赎罪自救,还能教育和警示他人。反对者则认为,这一做法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刑事诉讼原则,检察机关无权对刑罚的方式进行创新。
应该说,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参加公益服务的社会效果都是认可的,分歧主要在于这项制度是否有法律依据。现在来看,实践证明附条件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立法机关对这项司法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认可,并在修改后刑诉法中有所体现,这也解决了法律依据上的根本分歧。综上,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义工惩教制度有其可行性。
二、设立义工惩教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做义工是否需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愿
有观点认为,自愿是义工的基本原则和前提,被强迫去做的不是义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因此,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必须征得本人同意,不得强制。然而笔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义工与义工惩教制度不完全一样,不应以自愿为前提。第一,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本质上实施了犯罪并符合条件,尽管从教育、感化、挽救的角度考虑,对其作出不处理,但仍应给予一定的惩罚。而要求其做义工是符合未成年人特点和能力的惩罚方式,符合对未成年罪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第二,《修改后刑诉法》第272条第3款规定: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因此,做义工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义务,不需要自愿这一前提。第三,如果义工惩教制度以自愿为前提,那么如果被附条件不人都不愿意的话,这项制度就可能会作废。第四,义工制度的目的和实质是要通过帮助他人和社会,同时提高自己。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而言,如果能自愿去做当然最好,即使并非自愿,但能够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进行义务劳动,同样符合义工制度的目的和实质要求。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工是否应有年龄限制
实践中,担任义工的主要是成年人。有人提出未成年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不具备相关能力,不宜做义工。也有人提出,义工有很多种,不应有年龄限制。笔者认为,实践中有些义务劳动要求具备相应的技能,并不适合未成年人,如担任抢险救援的志愿服务者。但有些义务劳动,如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照顾老人、儿童等活动,未成年人也可以做。因此,未成年人可以做义工,但应有年龄限制。笔者认为,根据实践经验,年龄限制在16周岁以上比较合适。
(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工是否应有种类限制
义工包括很多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提出的志愿服务有:着眼于讲文明树新风开展的志愿服务行动,包括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提供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社会治安志愿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着眼于扶危济困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居家养老、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以关爱帮困、便民利民为重点,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等。上述志愿服务中,有的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如提供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因此不适合未成年人。有的不需要专业技能,如参与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居家养老、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等,未成年人均可参加。因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应有种类限制。
(四)以什么方式宣布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义工惩教
各地检察机关做法不一致,有的口头宣布,有的书面通知;有的发“社会服务令”,有的发“社会公益劳动服务通知书”;有的在受理案件后初步判断有可能作出附条件不决定,即征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同意后,安排做义工,有的则在正式作出附条件不决定后再通知开始做义工。笔者认为,义工惩教制度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监护人和社区、福利院等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有正式书面文书,可在附条件不决定书中予以明确。同时,考虑到办案时限和尽可能迅速审结案件等问题,检察机关可在受理案件后初步判断是否有可能附条件不,即安排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公益劳动,并在正式决定附条件不时,综合考虑其前期做义工的情况合理确定义工期限。
(五)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的情况应由谁来监督考察
各地在探索中做法不一,如江西省宝应县检察院与该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制定的《关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参与社会服务的试行规定》第3条规定:“对于符合参与社会服务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由县检察院依法作出附条件不后提出,经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指定有关镇(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明确专门机构执行,敦促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江西省永修县检察院制定的《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附条件不实施办法》第13条第2款规定:“附条件不决定生效后,本院将会同县司法局以及人民监督员组成考察小组,对适用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察。”
笔者认为,修改后刑诉法明确规定附条件不的监督考察机关是检察院,因此义工惩教制度的监督考察机关当然也应当是检察院。但对此应作广义理解,并非所有工作都由检察院来做。一来检察机关办案任务繁重,承办人难以承担所有监督考察工作;二来此处的监督考察实质上类似于社区矫正中的监督考察,司法行政机关及社区工作人员更有经验。因此,可以由检察院牵头成立考察小组,吸收司法行政机关、社会公益组织、未成年保护机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在社区、学校等机构代表参加,共同制定监督考察计划。对于一些相对专业的矫治和教育工作,可以委托社会观护工作站、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从各地实践经验教训来看,监督考察工作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对检察机关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要设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实践中,由于附条件不的考验期较长,且安排义务劳动、考察帮教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办理一件附条件不案件的工作量远远大于办理一件案件,一些承办人员不愿承担考察帮教任务,甚至干脆选择了事。二是要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和组织的积极性。安排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需要社区、博物馆、图书馆、敬老院等相关机构和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如果他们没有积极性,考察、监督就很可能流于形式。
三、关于义工惩教制度的具体方案建议
为认真落实修改后刑诉法,进一步贯彻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笔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建议制定附条件不义工惩教制度细则,具体如下:
第一条(适用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义工惩教制度应当坚持以下原则:1.严格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规定适用的原则;2. 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和尊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并重的原则;3.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个别化以及相称的原则。
第二条(适用主体)对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案件,可以适用义工规定:1.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符合附条件不条件的。
第三条(不适用主体)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不适用义工规定:1.不满16周岁的;2.不具备劳动能力的;3.其它不宜做义工的情形。
第四条(决定主体和程序)检察院受案后,符合上述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主动申请或者检察院提出建议的,经检察院指定有关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执行。
第五条(义工场所和范围)本规定所指的义工范围包括:到敬老院、养老院、孤儿院、儿童福利院,图书馆、博物馆,大型活动举办地,红十字会、慈善会,民政、环保、交通等场所、机构和公益组织,开展扶助弱势群体、救济贫困、科普教育、保护环境、维护交通、宣传法制等活动,以及担任大型活动志愿者。
第六条(义工时间)对拟作出附条件不决定的,考察期间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义工累计时间为30小时以上100小时以下,并且应当在案件审查终结前结束。具体考察期间和义工时间,由检察院根据案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和学习时间确定。检察院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表现,决定缩短或延长考察期间和义工时间。
第七条(考察主体和程序)检察院负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的表现,要敦促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觉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考察其认罪悔罪态度,促使其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执行机构应当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务劳动期间的表现,出具工作表现和思想转化报告,作为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或者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考察后处理结果)对于做义工期间表现良好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不决定;没有遵守义工考察期内义务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依法提起公诉。对于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过程中有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检察院应当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第九条(义工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一般进行无薪公益劳动,不得为商业活动提供服务。义工的执行机构可以对存在家庭生活困难等特殊情况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予以适当补助。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利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工牟取商业利益;所安排活动应当适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状况,不得安排其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危险劳动等。对正在就学或正在就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将做义工的时间安排在课余或工余时间,不得影响其正常学习和工作。检察院和义工的执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隐私,进行义务劳动的场所应当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十条(检查监督)检察院应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务劳动的法律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其做义工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是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义工制度的原则方案,实践中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细化工作范围与方式。例如,安排到图书馆做义工,可以根据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制定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工作办法。
注释:
[1]2010年7月修订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第三条。
[2]2008年10月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第1条。
[3]《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
[4]龚万达:《志愿服务20年――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综述》,载《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年11期。
[5]马婷婷、罗鹏:《“社会服务令”相关问题分析》,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0月。
[6][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06页。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汇总
温馨提示:参考范文只是提供给大家参考学习之用,可根据需要任意编辑,文本内容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感谢您的阅读下载!
一般而言,责任意味着依照身份、地位或职业,由命令或习俗责成的工作、行为、服务或职务。社会责任就是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应该发挥的功能。社会责任的赋予者可能是政府、组织和团体,也可能是社会公众、家庭和个人。通过政府、组织和团体赋予的责任通常具有强制性,受法律、行政和经济约束;而由社会公众、家庭和个人所赋予的责任则往往具有自然和自觉的特征,受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约束。
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分为社会责任和专业责任。前者是指在一般社会关系中力所能及的助人行为,后者则是在专业岗位上应尽的工作义务。与普通公民相比,社会工作者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更强的敏感度;同时,公众对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也会在道德上寄予更高的希望。我们很难想象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尽到专业责任。此外,社会工作者也往往能够通过不断进行专业实践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本身的亲近情感,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健康、尊严的自然关爱,它是人们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的情感基础。不过,由于宗教信仰、政治派别和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和民族表达人文情怀的程度不同,方式各异。
如果说专业价值体系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哲学基础,那么人文情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感性动力。一般公众内心具有的诸如慈善、怜悯等自发、直觉的助人意识,往往基于道德因素;而社会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为丰富、成熟、稳定的社会情感,与其专业价值一脉相承,并能通过专业实践不断得到强化。许多事例表明,即使由于种种原因脱离了社会工作领域,人们在实践中已经固化的那种对人类的深切关爱依然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三、稳定的心理状态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难、挫折、紧急事件或处于危机状态时,能够克制和调适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断和行为选择。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家庭和个人案例时,有时不仅会遇到社会资源的不足、社会政策和专业价值的冲突、个人价值和专业伦理的冲突等问题,还会遇到专业方法与案主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实践中产生的紧张、慌乱、激动、犹豫、悲伤、压抑、失望、孤独、烦躁甚至恐惧等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调适的。
一般地说,个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专业职责是保持心理稳定的前提。积累的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术越熟练,文化敏感度越高,专业价值越稳固,就越能避免心理失衡。其中,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有效调适心理失衡的宝贵资源。但是,对许多新手而言,则需要资深社会工作者和专业督导老师的辅导。如果不能通过接受辅导消除或减轻压力,建议工作者转介案例、休假或更换工作环境。
四、勇敢的挑战精神
挑战精神是指在对传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制度的怀疑、批判过程中和创造新事物方面所展示出的信念和毅力。
社会工作实践的主旨在于通过帮助弱者、处于压力和困境中的人们来促进社会的平等、公平,维护人类自身的尊严。尽管我们不否认社会工作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道德体系方面的作用,或者说,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改良,但它固有的革命性潜能决定了它需要时常挑战损害和妨碍弱者权益的那些观念、行为甚至制度。对处理家庭和个人案例的社会工作者来说,由于不同案主的需求和问题各异,他们很难预测未来的困难,问题往往不期而至,而答案还需要不断摸索。因此,培养这种敢于尝试、勇于负责的信念和毅力,并使之成为习惯,对维护专业价值和案主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__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体系,推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宏伟目标,今年我县民政局、人社局联合组织全县各类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培训学习。我作为从事民政工作的一名成员,义不容辞的投入到社会工作者资格的学习培训,经过几个月来的学习培训,受益匪浅,现将几个月来通过学习培训所感受的心得如下:
一、社会工作培训是提高政治觉悟的重要举措
通过社会工作的读本的学习及专业培训,让学习者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项举措关系到社会稳定团结,关系到区域和谐发展,关系到家庭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培训是提升理论实践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感受的是一个社会常见现象但似乎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学习者从中学到了许多专业化的知识,提升了社会交往的理论水平,同时将理论与自身工作实践相结合,有效的改良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能力。
三、社会工作培训是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
通过多次的集中学习讨论和重点培训,使得参学者好像又回到了学校时光,感受到心里要年轻了许多,既能学习到许多知识又感受到了许多的趣味,虽然每一位参学者不一定学有所果,但关键体现在重在参与的精神。
20__年5月份我参加了在__区西林成校举办的社会工作者培训班,经过这次培训,我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价值观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是一个性质明确又处于发展中的专业和社会服务,我对社会工作的多种理解——科学的助人方法,是助人活动,是一种艺术,是一个专业。现代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秉承利他助人的价值观,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多的是老师将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系统的将知识分块整理后传授给我们。例如根据介入方法分为小组和个案两个专题,又根据服务对象分专题讨论。这种“专题”式的授课模式让我们更专注于各个不同领域呈现出来的问题及针对的技巧,在归纳与分析中加深了对不同技巧的认识和运用,可谓是“温故”。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同学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念,是让同学们积极投身到知识创新与分享上来的一种良好方式,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加了与老师的互动,可谓是“知新”、一举多得。我本人非常喜欢课堂上这种讨论的环节,觉得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能听取其他人的观念和思想是互相促进与提升的一种良好方式,并且在展示小组成果时展示的是智慧也是分享的喜悦。
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头脑中假设的简单的助人行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三是实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管理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协议,能够独立接案、结案和提供跟进服务,能够对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