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道树张晓风范文

行道树张晓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道树张晓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行道树张晓风范文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

一直以来,“灌输――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总是站在上面讲解知识,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不仅老师上课累,学生接受知识的课堂效率也不是很高。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一个学习的合作者或是学习的指导者。新课标特别强调尊重人的个体,发展人的个性,要求营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建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就是“学生本位论”的体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课标就指出,写作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都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它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确实语文是融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本来是一门具有吸引力的学科。然而,许多的学生对语文没多大兴趣,也不是很重视语文这门学科,都认为上课不用听照样考试,可一到考试就不知道如何做题了。所以在新课改的不断实践中,我发现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在上《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学生可畅所欲言)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心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行道树》,看看她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索,感受行道树的心声。接着多媒体显示一些行道树的照片,让学生更快的明白行道树的含义以及想知道行道树有什么话想说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在课改中,我们发现增添了许多内容,有些是教师学过的,有些是教师没学过的。所以为了适应教学,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要有一桶水。面对新教材、新内容、新要求,教师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要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前辈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运用多媒体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更加多样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不段了解,还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才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已的教学工作。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第2篇:行道树张晓风范文

伴晚霞,沐春风,环城园内觅春迹。

如沐汤而出般的清新自然,淡了鸣笛,去了尘迹,怡然漫步在古城一园里。环城之园,虽不堂皇绮丽,也不雕龙砌凤,但四角飞檐,镂木轩榭,白阶石台,游鱼野鸭无不透着桃花林中淡梅香的古城气息。这里独有的气息,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自东门入园,便有大理石阶上古朴的门檐屹立,镇着园内的清爽之气。游而入之,便可见林掩走廊贯穿延向前方,碧枝嫩芽,争着吐绿,抢着献芳;如盘龙虬枝般苍劲的藤蔓交错相连,在廊顶织成一片网。那半绿未全的紫枝,见证了寒风凛冽的严冬,而在这气象全新之节,便露出那孕育已久的生的嫩绿。这生的嫩绿,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出廊,入林荫之路,不曾宽阔,也别有风致。两旁青翠的树漫过头顶半边天空,欲隔道而招。比起张晓风笔下尘土聚身,嘈杂中站立的行道树,它们可幸福多了。鸟鹊盘旋于枝端,藏匿于叶间,独添几分喜悦。磐石倚木而立,守护强壮的枝干,似乎早已许下相守的诺言。时闻依稀耳畔的琵琶弦音,伴千百叶片抖动,令人不禁想到白居易乌蓬船中与仙乐的邂逅,浑然不觉西方天色渐晚,只是几处晚梅的淡香之中掺拌着袅袅乐音飘来,又有袭人凉风,置身于苍苍林木间,望天而思人生之自在。这恬然的气质,美妙的乐声,园中的自然,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已暗了些许,却也可见河中之物。成群的红鲤鱼荡漾水中,微风卷起层层细波推向鱼群,绵绵不尽。只见游鱼怠而不愿摆尾,自是顺着水流的方向飘动,打不起一片浪花,掀不开一圈涟漪。悠然而结游,不争而夺名,不斗而跃跳,只是悠悠,只有悠悠。风拂卷细纹,金辉跃轻盈,游鱼漂水痕,不见轻风影,这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忽地,从水面冒出一个个黑乎乎的物体,定神一视,故事鸭儿觅食才浮面。鸭已露面,果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环城而游,自是想象古人当年踏过的步痕,咏过的春花,泛过的碧湖。渺渺江上雾,浮动气蒸腾,暂伴寒夜微风,细嗅花香十里,漫行古道之中。念及纷繁之蕊群居枝头,才想起花开不倦只为蝶,人逢知己余生无奢望。年华似水载物有轻重,随波逐流与君同泛舟。春之思,于古于今皆是各悟其言。弥默默的暗香涌动,非惟一片情,又是一城春,这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星辰不觉已闪现于晴空之中,自是苍穹之中的神冥,又是人心中的传奇。月非圆,然仍是玉轮半遮面,缥缈于天空中的嫦娥,不知其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洒脱与无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已不再属于今晚的天穹,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境才是今时的星点幕空,这古城的魅力。

第3篇:行道树张晓风范文

一、抓住文中关键句段,把握文章层次

文章的结构都是有条理安排的,段落之间是有联系的,关键段落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如在文章开头的句子往往有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处的句子有总结全文作用;文章的中间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让学生抓住这样的句子阅读,也就帮助学生掌握了全文的写作结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有效地抓住关键的段落,使其理解课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1)统领文章叙写内容的段落。如萧乾的《吆喝》第四段:“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这段尽管简单,但是对下文的叙写有着统领作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让学生对这一段落的内容和作用都有所领会。

(2)统领文章感情的段落。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第37段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总体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最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两句话对全文感情基调有总括的作用,以此为线对文中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四件事情和“爱国青年”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对比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阅读时学生读懂了这样的段落,明白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再去品读就会明白了作者叙写材料安排意图。

(3)衔接文章前后内容的段落。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通过这段话,鲁迅自然地将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转到私塾生活叙写中去。

(4)首尾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的句子。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开头的震撼,文末的振奋,体现了作者所经历的感情变化。

二、抓住文中关键句子,领会文章的主旨

文章或言情、或明理、或状物、或记趣,字里行间都有作者思想的印记。在阅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结合全文深入分析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1)点明作者思想感悟的句子

有时候作者会用一句经典的句子总结全文中心,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用花和人的遭遇总括了上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又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可谓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在阅读时让学生针对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读懂了这句话,对全文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

文章中有的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阅读分析这些句子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描写胡杨树的句子: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罗布泊环境恶化的痛惜和无奈,激起了我们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阅读教学时后要让学生多读读,读出句子里的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情,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欣赏作者语言艺术

(1)欣赏含有丰富表现力词语的句子。文章中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比词语本身还要丰富的含义,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其中“添改”包含添加改正的意思,体现出藤野先生工作中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2)欣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些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把雪后的小山美景描画如美人,给人丰富的想象。

(3)欣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句子。作者为了使文章感染读者,会使用一些艺术手法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感觉,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文章中常见的有:对比、象征、联想和想象、铺垫等。

①对比。如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中,“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这里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行道树与原始森林中的树木,与人类的生活对比,在对比中让读者体会到行道树的神圣。

②象征。如郭沫若的《雷电颂》中,“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句中的小岛象征的就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中的一方净土。

③联想和想象。如朱自清的《春》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个句子就是作者由春花到秋实的联想,更突出作者笔下春天富有的生机。

④铺垫。如杨绛的《老王》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登,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在这句话里我们看出了作者与老王很熟悉的关系,为进一步叙写老王做了铺垫。

第4篇:行道树张晓风范文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它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及其经验重新建构阅读材料意义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到底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课内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知识、掌握阅读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必须重于研究,勤于实践,重视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下面略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就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可在每篇课文重难点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等学情,确立本课要探究的问题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明确答案。

例如有一节公开课,我选择了张晓风的《行道树》。字词和文学常识环节过后,就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5分钟过后,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说“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的什么?为什么快乐?

梳理问题后,四人小组探究,然后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整节课中学生走进了文本,积极思维,展示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品味赏析语言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水平的捷径,品味赏析语言能力的高低就是学生语感积淀深浅的体现。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析语言能力,阅读水平不言而喻。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研读赏析的环节:本文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饱含深情。这种韵味,大家能体味到吗?请分角色读8-16段,小组讨论后回答如下:

生1:描写老王的外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作者把它比成“僵尸”,又打上一棍会散成一堆白骨。写出了病重。

生2:“直僵僵”“镶嵌”,用词贴切,写出病态的严重。

生3:二十个鸡蛋,却说“数不清”,表达了老王心中的感激不尽。

师问:老王送给我二十个鸡蛋,为什么数不清呢?

生4:“强笑”一词写出“我”看到老王的形象,有说不出的心酸和感激。

师: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她还感到“愧作”,“愧怍”是什么意思?

生:惭愧。生:因为没请他喝杯茶。生:没请他坐坐。生:她觉得做得还不够。老王在的特殊环境中,关心着“我”一家,作者感动。当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老王悄然离开,作者感到愧疚。

这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品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语感,学会了赏析。

三、设置情境

〖HJ0.35mm]笔者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在于阅读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用新的视角和手法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全新创造性思维。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展开观察、思考、想象和质疑的翅膀,使他们在阅读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心情欢畅,精神饱满地投入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

拿《爱莲说》一课的导入为例,面对这幅美丽高洁的荷花图,你会用哪些诗句来描绘它?接下来展示资料链接,了解作者。然后利用朗读课件来课文,疏通大意,读懂课文。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入研读赏析,设置问题探究:菊、牡丹、莲你最喜欢谁?试着排排它在你心中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①请你在课文中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的?

②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爱莲,即爱君子之德。作者借莲自喻,表达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格。

③花之富贵。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徐凝:“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④花之隐逸。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了很多田园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他避开浊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⑤根据课文,按照莲、菊、牡丹象征的“品格”和作者的喜好,再给它们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最后迁移延伸:你会托物言志吗?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口述“爱说”,并说明理由。

第5篇:行道树张晓风范文

1. 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课结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近些年来,走进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牢牢地记下来,考试的时候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当学生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比较,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革单一地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我把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课及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又能营造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践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这是符合课程专家意见的。

2. 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课结合,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课堂教学多以传授教科书知识为主,而教科书上的知识尽管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毕竟是有限的。现实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这种即时信息要在教科书上出现至少也需要几年。而语文实践课具有广泛,形式多样,灵活的特点,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参观访问,实践考察,知识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学校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所以,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课及时结合起来,既能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又能开拓学生视野。譬如:我在教学《行道树》一文后,立即组织语文实践课――课外阅读。学生通过阅读《那树》《挪威的森林》等,对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文章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更理解了“树”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业绩。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无私奉献,勤奋好学的想法。又如:当我教学《绿色蝈蝈》一文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考察。通过实践考察,学生不仅对“蝈蝈”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而且,对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所在。事后,一位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赵忠祥爷爷主持的《动物世界》节目太重要了。”我想这种静动结合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语文大教育观的”,更是课堂高效的有力表现形式之一。

3. 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课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众所周知,学龄前儿童学口语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传统语文教学失败的教训之一,也正是严重脱离生活,学不管用,学用脱节。现在,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也正符合这种学用结合的意向吗?例如:有时我们教学完某一课后,马上组织语文活动课知识加以应用,而且,从中还能受到很大益处:1、通过朗读,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流露,愉悦身心,陶冶情操;2、通过朗读能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天长地久,既能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3、通过朗读竞赛可以改变学生们的粗心大意的毛病,逐步养成读书时不添字、不丢字的习惯;4、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记忆力。(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从视觉方式获得的知识只能记25%,同时运用视觉和听觉可接受知识65%);5、朗读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题意,发展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如:我们初中课文《雷电颂》,学习时由于是诗歌,同学们不好理解,所以,为了把所学知识加以应用,便组织了课本剧表演的语文实践课。找两位同学从“雷电发作时”开始表演背景,到雷电发作,穿插人物的性格,时代背景的展示,前后系统地表演了一下。按大纲要求做到了“读、说、做、演”的结合,也就是正所谓的用。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了及时的反馈,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感悟,口语交际等能力得到锻炼。

4. 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课结合,是转变差生的有效途径

多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教育和转化差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然而,也必须承认,总体上看,收效甚微!于是差生问题成了让学校深感棘手的一大问题,自然也成了广大教师的严峻考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看一个教师的能力,看他是否也能把差生教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