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商业银行的种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种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的种类

第1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三)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新的风险分类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反映着经济周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不断影响各种企业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下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影响本国经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由内生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条件下的高成长性风险。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产权制度、企业经营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生命周期、发展前景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行业的明显过热,其中银行贷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而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大量的信贷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起步不久,市场信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法制环境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失信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诈骗、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这往往导致了商业银行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从众”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房地产金融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居民消费贷款,都体现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终由于屡屡发生的借款人逃废债务问题,使得银行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

2.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银行的环境,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追赶型经济”的特点,其目标是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银行主导型而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之后却隐含着金融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在我国,首先,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其中,股权融资曾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1%,2004年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率。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度向商业银行集中。

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净化,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应是勉为其难的。随着经济发展转轨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断加大。 

(二)主体风险管理现状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

第2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关键词:五力模型;战略群组;银行业;竞争;利润

一、用五力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情况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银行资金来源于储户,商业银行业的供应商就是存款者。我国居民的存款意识较强,而且银行的存款的风险很小,所以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方面具有比较强的垄断力。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对资金使用及投资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可以选择的投资产品更多,讨价还价的能力正在逐步加强,因此,银行业供应商也就是存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正在逐渐上升。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商业银行业的购买者就是贷款者。我国银行的建立收到诸多条件限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我国贷款者却很多,大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而且资金需求分散,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旺盛,相对银行数量来说,资金需求企业的规模更加庞大,因此,存在卖方市场的情况。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商业银行业是一种标准化行业,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趋近于一体化,整体对于价格的控制能力更强,使银行具有更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3.行业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银行业是一个资本需求巨大的行业,进入的资金要求很高,潜在的进入者具有很高的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设立、分立和合并等,都要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这构成了商业银行业非常高的进入壁垒。在我国金融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最直接的潜在进入者是外资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银行业,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壁垒仍对外资银行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如规定,在华外国银行分行可以经营人民币批发业务 ,但是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必须在100万元以上 ,而且必须是定期存款;外资银行开展这些业务还必须满足在华注册资本金必须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下设分行营运资金为1亿元、开业三年中连续两年盈利等相关条件后才能真正办理。因此,外资银行进入国内的威胁在短期内并不能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造成较大的影响。

4.替代品的威胁

银行业在金融理财方面的替代品主要有保险业、股票交易市场、基金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等。我国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保险业发展前景较好,随着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增加,证券市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大。各种金融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造成银行业的利润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很多银行全面发展各种金融业务,突破传统存贷业务的局限,来增加利润。

5.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我国众多中小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商业银行数量相对较少,所以这些商业银行的竞争并不足以造成行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但是,国家不断放宽银行业的管制,会使得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的产品同质性较强、网点地域相似,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比重高,因此,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利润下降,需要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增加利润。

总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业内的竞争并不十分充分,其吸纳存款的能力仍然较强,而且市场中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庞大,卖方市场优势明显,而且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潜在的竞争者威胁较小,虽然行业中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进入的威胁和其他金融产品的替代的威胁,但是这些威胁在短期内还不足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有竞争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不会在短期内大量瓜分其行业利润。所以,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整体行业利润水平仍然很高。

二、用战略群组方法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利润分配情况

战略群组是指一个产业内执行同样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征的一组企业。波特认为要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群组,一般要通过分析两三组作为竞争基础的关键因素来进行。用战略群组的方法来分析商业银行业,就要首先从辨别行业中将各个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及地理覆盖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按上面两个差别化的关键因素将各个商业银行列于双变量图上,将大致落在相同战略空间内的商业归为一个战略群。(图略)

从而可以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四个战略群组,分别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很丰富并且涉及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丰富并且涉及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并且向全国性银行转变的地方性银行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匮乏并且只涉及地方银行业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战略组群。可以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以下四个战略群组:

战略群组一: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很丰富并且涉及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这类银行通过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寻求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利润的来源渠道,来增加利润,并且努力拓展全球性业务,试图将企业做成全球性商业银行。这一战略群组的整体运营能力很强,资产总额和年利润都远高于其他战略组群。在运营过程中,这些银行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带有垄断色彩。

战略群组二: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丰富并且涉及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这类银行大多积极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限于自身经济、技术条件,而只能提供有限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这类银行也采取在全国范围内站稳脚步,并取得稳固发展的发展战略,暂时并没有向国际市场迈进。这一战略群组整体盈利能力也很强,整体利润水平很高。

战略群组三: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并且向全国性银行转变的地方性银行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平安银行、厦门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柳州市商业银行等。这类银行的战略主要是增强主营业务的稳定性,利用已取得的在地方发展的成果,努力转变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业务的地理范围,扩大银行的地理覆盖面。这一战略群组盈利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比较稳定,不会出现较大的风险和波动。

战略群组四: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匮乏并且只涉及地方银行业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三门峡市城市信用社、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这类商业银行不追求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多样化,而是更加注重巩固在本地区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在本地区站稳脚步,保持稳步发展。这一战略群组整体的力量比较薄弱,盈利水平处于最低层,利润率较低。

综合以上各个战略组群的分析,可以看出,规模越大、产品越丰富的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各个群组内银行最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从而引起群组成员积极探索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努力扩大市场范围,不断壮大自己,向前一个战略群组迈进,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的同时,各战略组群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加快了,利润也就随之增加。

参考文献:

第3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关键词】中间业务 中西方比较 局限 措施

一、中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比较论证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的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到80年代蓬勃发展,无论是业务总量和利润规模都大幅超过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支撑点。

作为中间业务起步较晚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的中间业务也快速发展起来,据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为2186.91亿元,同比增长45.96%,占总营收20.18%。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如果与西方主要国家银行业中间业务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问题。

经营范围、业务品种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仍主要是传统的中间业务,金融(衍生)产品十分稀缺,业务范围窄,品种单一,导致商业银行的海外业务受到限制;而西方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金融创新不断,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越来越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范围具有明显的差距,随着西方银行中间产品的不断创新,这种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

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方面: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品种单一,金融(衍生)产品稀缺,产品层次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创新开发意识淡薄,研发能力薄弱,专业研发人员匮乏,研发投入少,业务品种缺乏创新,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而西方国家历来重视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一直是金融创新的主角,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又转向致力于开拓项目融资、财务顾问、风险管理等新的领域,力图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丰富中间业务的产品类型。

人才综合素质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间业务趋向于综合性的金融业务,需要一批懂技术、有经验、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适应,西方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历程中,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建立了一整套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不论是活跃在市场上的可用人才数量还是高校拟培养的潜在人员储备都与市场的需求量具有很大的差距,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个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提出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文对中西方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和比较分析,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点来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加以改进。

加大创新力度,丰富产品种类。我国商业银行要大力提高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丰富产品种类,首先应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如完善柜台门市业务系统、加强中间业务操作平台、推行手机银行等,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基础平台;其次要建立中间业务长效创新机制,将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提到战略高度,走出一条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性分支机构直面竞争、把握机遇、效益优先、长效机制的经营管理新路子;最后应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西方主要银行的产品类型,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创新能力。

采取有效的营销宣传。长久以来,由于对中间业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市场不了解,而市场所需的产品银行又无法知悉,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因此,我国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宣传推广,比如可以采用细分客户等有效的营销方式来提升银行服务的知名度,让银行和市场各取所需;建立系统的中间业务营销机制,确立明确的营销目标,订立营销方案,划分市场,深入调查,针对不同客户群设计推广不同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充分发挥各自营业网点的优势,逐一突破,在实践中完善营销方案,逐步提高营销能力。

加强中间业务的人才培养。对于中间业务所需的人才缺失问题,国家和各大商业银行都应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形成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市场对所需人才提出要求,高校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培养,银行则对专业人才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定期进行学习考核;同时,适当引进全球范围内的高级人才,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并可以及时了解到全球最新的金融信息,做到与时俱进。

除了从银行方面来加以改进,还应当营造有利的政策法律支持,明确商业银行在法律框架下可办理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审批程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志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思路和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 化,2011,(3).

[2]傅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商业银行长效机制建设[N].金融时报,2007.

第4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体系”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使用“准银行”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行使着银行的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其工具和产品。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他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他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三)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四)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三、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一)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二)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他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有利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五、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不利影响

(一)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了挑战。影子银行产品的大规模开发对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模式形成挑战。新型业务带来的高收益弥补了近年来息差逐渐收窄所导致的对于银行收入的冲击。实际上,这个过程通过改变银行的业务模式为银行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进行了铺垫。如果商业银行收入过于集中在利息收入,那么存款市场化改革会进一步被拖后。

六、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管理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规律

在金融现代化历程中,我国作为“后发者”,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面对国际金融业所创造出的上万种金融产品和规避抵御金融风险的无数成功经验,完全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比较、总结等方法,从中找出既符合国情又能规避风险并带来利润的金融模式,缩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直接进入较高阶段。这种借鉴性创新应该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创新的主渠道和捷径。

第5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加,加上国内外银行同业竞争的激烈,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积聚,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的特殊性在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信贷主体,一方面利用自身信誉吸收客户存款及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发放贷款和投资等方式获取收益。作为借者和贷者的集中,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集中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客观性、潜伏性、不确定性和传递性等特征。首先,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和不对称信息,商业银行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其次,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风险会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过程,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此外商业银行的风险表现为现实情况与预期情况的偏差。一方面可能好于预期,另一方面可能坏于预期,即高风险可能带来高收益,也可能带来高损失。最后,商业银行的风险还具有传递性,在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现代金融风险的爆发可能极速扩散,具有广泛的破坏性,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 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别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主要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或不愿归还到期债务而使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业务中,同时,银行证券投资、同业拆借等资产业务也存在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造成银行亏损倒闭的主要原因。巴塞尔委员会将它列为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问题的首要,因此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或是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发生流动性不足时,银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者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是威胁商业银行生存的最直接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还面临着汇率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

(一)风险抑制

商业银行在加强对风险因素的关注,监测风险不利变化的信号,在风险爆发前采到措施防止风险恶化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风险抑制。例如,有银行发放贷款后定期对借款人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贷中审查,帮助借款人找出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在风险实际发生前消灭或减少风险源。

(二)风险分散

商业银行通过持有不同种类、不同币别的资产来分散每种资产价值损失的可能性,使总资产价值得到保值或减少损失。商业银行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利用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取得最优的风险纵使,使这些风险加总得出的总体风险水平最低。

1、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策略有两种:随机分散策略,只依靠资产组合中各种资产的增加来分散风险,但每种资产的选取是随机的,并不依据它们的风险收益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组合;有效分散策略,就是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和在有关的模型对各种资产选择进行分析,根据其各自的风险收益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组成在一定风险水平上期望收益最高,或者在一定期望收益水平上风险最小的有效组合。

2、商业银行风险分散的做法:(1)资产种类上风险分散,商业银行的资产有贷款、证券投资、同业拆借等。贷款的种类又有个人贷款、企业贷款、项目贷款;证券投资有国库券、市政债券、长期公债等。在各种资产或同一类资产的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资产组合,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贷款的信用风险分散最基本一点说是金额分散,即实行授信额度,使商业银行对某一客户的授信控制在一定额度内。除了金额分散外,信用风险还可以通过产业分散、地区分散等,即通过将本行授信业务分散于多个产业、多个地区、多个国家,使每个产业、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授信业务限量在一定范围内,使银行不至于因为某国家丧失清偿能力,或某个地区的严重经济危机,或某个产业的长期不景气,而遭受致使的呆账、坏账损失。(2)资产币别上的风险分散,随着西方货币的自由兑换和跨国银行限制的放松,银行可通过持有不同币别的资产来抵御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例如,可持有等量的英镑和美元资产。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就是在风险发生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危险转移给他人承担,有全额转移和部分转移。具体方法有:担保,银行发放担保贷款是把本应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事前控制。直接出售贷款,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市场出售有问题的贷款,可将风险转嫁给买方。

第6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国际化 金融全球化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1.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我国商业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处于国家垄断地位,尤其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近几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商业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希望能够建立积极主动、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银行的国有垄断程度,促进银行之间的竞争,提高银行业的效率。而商业银行国际化实际上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内容之一,是市场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全面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在国际银行业务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会促进和加速我国银行向市场化的转变。

2.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

外资银行机构的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三大方面:

(1)市场转移的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中资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巨大冲击,外资银行将凭借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使得国内银行机构的市场份额相应缩小。

(2)资本外流的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国内货币资金首先以本币形式流入外资银行机构,同时外资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客观上可促使本币资金兑换为外币资金,随后出现资金从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出。

(3)人才流失的挑战。外资银行拓展中国市场,会以优厚条件吸取大量高素质人才,结果会使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流失。

鉴于以上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扩大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运用新产品和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合理的选择和培育优秀客户,促使资金流向更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审慎会计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3.商业银行国际化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进出易额迅速增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结算、外外汇买卖、互换交易、风险规避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出口产品售汇等业务提供广泛的服务。

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的背景下,要求我国的银行必须紧紧地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银行经营模式选择不利于进行国际化发展。银行的经营模式分为分业经营和混合经营两种。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我国则采取此经营模式。分业经营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混业经营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2.业务品种少,种类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长期以来高度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在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数据统计显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非银行收入能占据银行总收入的40%以上。反观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目前从事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务,如支票加工、资金转移、信用证托收、经纪等,其他类型的业务,包括交易业务和咨询业务办理得很少。虽然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起步阶段一般以加工业务这种最基本的业务为主,但决不能完全局限于此种业务。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应有较高的起点,不应再完全重蹈其他国家银行的覆辙。虽然银行办理非利息收入业务目前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应尽力实现业务种类的多元化。

3.人才严重缺乏。银行从事非利息收入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此种业务的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银行之间非利息收入业务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状况。相比之下,外国商业银行走的是一条重人才、讲效率的经营之路。外资银行机构非常注重人才的选用,它们往往为了业务的扩张,市场份额的扩大,不惜以高薪挖掘一些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4.资本金充足率低,不良贷款比例高。由于我国业务品种少,种类单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较低,实际资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这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业务范围,影响我国的国际化发展。

5.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外国商业银行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实力雄厚,有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先进的技术设备,电子化程度高,资金调拨灵活,同时,发展理论比较完善,金融创新意识强,能够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创新成果,服务意识强。与之相比,我国银行服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又缺乏创新和服务意识,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方略探析

1.在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我国商行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我国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且随着引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盈利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我国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创新的环境不够理想。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控股公司等来学习、借鉴、模仿它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反过来再来促进或带动国内的金融创新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拓展业务领域,加强涉外业务,开辟海外市场,实现经营的多样化和全能化。尽管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混业经营使银行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可以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在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混业经营已成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积极进行混业经营制度设计,逐步推进混业经营,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3.积极稳妥引进和利用外资银行,扩大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我国应扩大外资、合资金融机构设立的范围,增加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种类,既可以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竞争压力,又能使我国金融机构更进一步、更好地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运作和管理方法,以加速我国金融业人才培养,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上走向国际化。

4.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培养国际银行业务人才。我国的银行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有待迅速提升,这就需要我国商行在发展国际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优化我国银行资本的结构。同时,培养一些国际银行业务人才,并尽可能地引进国际人才,在增加业务面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这很有利于我国商行国际化业务的发展。

5.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业务网络的同时,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面向国际市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具有后发优势,能够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本身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引进来”。同时,我们还要大胆地“走出去”,要通过建立自身的国际业务网络结构,能够在国际贸易伙伴国和一些投资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处等,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的特色,促进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6.构建国际化的银行金融监控体系。在银行国际化的同时,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在银行的日常经营中需要母国和东道国的共同监管,构建一个国际化的银行金融监控体系。

结语: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金融创新不断,金融风险加大的今天,我国在商行国际化中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田智哲:商业银行科学领导与管理实践[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罗杰斯:商业银行的未来:组织机构、战略及趋势[M].新华出版社,2001

[3]罗明忠: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求及其均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经营绩效;回归分析

一、引言

非利息收入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绩效,这是众多学者和银行管理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对于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非利息收入业务可以增加银行收益率;另一种观点反之,认为非利息收入不仅不能带来银行收益的增加,反而会因为开展非利息业务而增加风险,加大波动性,从而降低银行的收益,降低银行绩效。

早期的研究大多强调非利息收入的正向积极影响,例如Lepetit等(2008)对欧洲银行业,以及Calmes等(2009)对加拿大的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研究都表明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的确会增大银行收入的波动性,提高了银行的风险系数,从而降低银行的绩效。从国内相关人员的研究来看,娄迎春(2008)的论文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对资产收益率是起负作用的。但是在盛虎等(2008)的研究中则得出相反的结论,张羽等(2010)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会产生风险分散化效应,同时非利息收入也会衍生恶化风险与收益权衡关系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实证研究

1.研究假设

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业务是为了增加非利息收入,扩展银行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展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因此,本文的研究假设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2.模型设计

面板数据是将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数据类型。它能够克服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容易出现的自相关、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等问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模型估计方法,也更符合实际的经济意义。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选择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来考察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盈利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设定的基本模型为:

根据表1和表2的输出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样本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组的Prob的值两者分别为0.9881和1.000,都远高于0.07,因此无法拒绝原假设,应使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3.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对解释变量NIIR和被解释变量ROA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以便更好的分析样本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3是根据截面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统计性分析。从ROA均值看,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的税前总资产利润率普遍都高于5家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表现十分抢眼,达到0.15326和0.12934。从NIIR的数据看,国有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其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0.17730和0.14954;但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民生银行,在11家银行中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名列第一,其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了0.19864,而且税前总资产利润率也达到了0.12934,超过了所有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4.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的equation estimation功能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列示了国有商业银行样本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组使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

根据国有企业银行样本组的回归结果,调整后的R-squared为0.7882,模型的拟合度较为理想。COST、LNGDP、LNASSET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是显著的。模型的拟合度较好,非利息收入占比与LNGDP增长率显著影响了国有银行的税前销售利润率,利润率与宏观经济同步增长,并且非利息收入与此相关。而NIIR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5家国有商业银行样本组的盈利能力受非利息收入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由于现阶段在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而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比较小,但其系数为正,表明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比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增加经营收益的同时。但是,COST的系数为负,说明营业费用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呈显著的负相关。

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回归结果,调整后的R-squared为 0.7359,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组的拟合程度也较高,与国有银行的数据相近。其中,NIIR、COST、LNASSET、LNGDP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非利息收入占比、营业费用率、资产规模和LNGDP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显著性的影响。但是,COST和LNASSET的系数为负,说明营业费用率和资产规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呈显著的负相关;同时,NIIR的系数为正,说明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对银行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5.实证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通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4和表5。其结果可见,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非利息收入业务对银行绩效呈现正向作用。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组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要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组。从营业费用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大,营业网点广泛,历史悠久口碑信任度较为高,大型企业的优质客户多等优势下,能够为非利息业务的开展节约更多的营业费用。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要想最大化发挥非利息业务的正向作用,不仅要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同时要控制成本费用。

三、建议与政策

1.扎实传统业务,完善非利息业务产品结构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增长不均衡,绝大多数是依靠中间业务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拉动,其他例如交易净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非常的小。种类选择恰当,一方面可以使有关业务顺利地进入市场,另一方面能快速扩大业务量,使非利息收入迅速增长。从我国商业银行近期主客观情况来看,非利息收入业务主要种类选择是加工业务,辅之是咨询业务,并且逐渐为从事交易业务创造条件,实现非利息收入业务种类多样化。

2.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提升发展空间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非利息收入业务缺乏自身的特点,大多产品都是相互的模仿和参照,缺乏创新力,在我国非利息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各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一些如积极研发新的非利息业务产品、完善非利息业务结构、增加非利息收入等恰当可行的实施规划。通过健全非利息业务产品创新的评价机制、推广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来进一步完善非利息业务拓展的风险范防机制。

3.加强与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合作

我国市场利率化背景下,一方面制约了银行的多元化发展,资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受到限制,使得很多非利息业务都无法顺利展开。与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结成战略合作同盟形成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的外部业务合作,这种合作关系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而且并没有触犯制度和法律的规定。

4.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规范不合理收费

政府应发挥“看不见手”的作用,加强引导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健康发展。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金融监管来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营造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2008年因对证券化产品创新过度的监管不足而导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监管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行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被提出,而且尤其是强调了对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发展的审慎监管。这给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因为在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一些金融衍生品和非利息业务中,也隐含了较高的危险,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也需要监管部门对此实施的严格监管。

参考文献:

[1]冉光和,邵洋.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及其社会福利损失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

[2]马岩,韩松,雒立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分析――以12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第8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黄金业务 发展

1. 我国黄金的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黄金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我国实行“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政策, 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建成和运行,标志着黄金统收统配管理体制从此成为历史。2008年1月,黄金期货合约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标志着我国黄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了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时至今日,中国黄金的市场化走过十年历程。商业银行在其中的参与程度和影响能力日益增强。

2. 商业银行开展黄金业务优势

商业银行品牌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由其提供的黄金产品容易被投资者认可和接受。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广泛的客户基础、多元化的营销渠道、过硬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充分满足黄金投资者在资金清算、汇划方面以及实物黄金仓储、交割与配送方面的需求。

商业银行现有的柜台、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交易渠道通畅,方便投资者参与黄金市场。

而从政策方面更体现出了商业银行开展黄金业务较大的优势。2010年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制定印发了《上海黄金交易所业务平移管理办法》中规定:个人投资者的黄金投资账户以及个人投资者的黄金经纪业务将全部转由上海黄金交易所金融类会员来管理和经营,综合类会员将不再直接受理个人黄金投资的开户以及个人黄金投资的经纪业务。商业银行成为连接交易所市场和个人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政策上的支持必将利于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3.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黄金业务开办品种

近些年,黄金价格的不断走高带动很多客户的热情参与,商业银行在个人黄金业务的产品种类和服务功能上也在不断创新跟进。个人黄金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品种:

3.1账户金业务:

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一种以黄金价格作为标的的交易产品。客户需按照银行提供的买卖双边报价,在规定的交易时间内进行交易客户的账户黄金份额只在账户上进行记录,不能转账、兑换、支取实物黄金。

账户金业务的优势在于:大多采用做市商交易、流动性强;实现北京、伦敦、纽约3地轮动24小时连续交易;交易渠道多样,无额外费用。

但也存在不足:全额保证金、无杠杆;不能卖空;品种较单一。

3.2实物金业务

是商业银行依托本行业务处理系统,为客户提供买卖实物黄金的系列服务。客户需按照商业银行提供的回购/出售报价,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进行交易。

实物金业务服务种类主要包括实物黄金购买、代保管、提取和代保管回购等服务。

实物金业务主要优势在于:商业银行的品牌信誉度高;销售网点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实物金种类比较丰富;可以回购。

但存在的不足:购金的渠道较单一,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只能在柜台实现实物金销售;回购渠道不够完善,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回购人才储备。

3.3黄金延期品种

黄金延期品种是指商业银行的上海黄金交易所Au(T+D)、Ag(T+D)、Au(T+N1)、Au(T+N2)这四个现货黄金延期品种。

商业银行的黄金延期品种手续费相对较高,由于开办时间较晚无论是系统的支持还是人员的准备都不够,专业性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黄金业务的策略

4.1把握客户需求,向客户驱动型转变

客户对个人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需求,主要是通过账户和实物黄金投资金条,以及AU(T+D)的交易来实现;二是消费需求,主要是通过购买各类实物黄金产品来实现。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黄金业务的整体发展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各家商业银行要着重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在具体制定个人黄金业务发展策略时,一定要注重与客户需求的紧密对接,发展观念要从产品驱动型向客户驱动型转变,更好更准地把握业务发展方向。

4.2以业务创新、功能优化和营销宣传来保持同业市场竞争力

功能优化方面。各项产品功能优化可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个人黄金业务服务功能。提高商业银行个人黄金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个人实物黄金回购业务的优化,是对商业银行个人实物黄金业务服务功能的重要完善,对促进商业银行实物黄金产品的销售有重要作用。

营销宣传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黄金业务的宣传力度。除传统营销活动外,结合各类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开展一系列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的主题性营销活动,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主题营销活动覆盖全年主要销售时段,不间断的宣传个人黄金业务品牌、产品和服务内容。

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自己的黄金产品及销售的品牌

个人黄金尤其是个人实物黄金的销售工作与商业银行其他理财产品的销售有很大的不同。多家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建立自有的黄金品牌重要性,建行推出的“建行金”、工行“如意金”、农行“金至尊”等黄金品牌都在国内黄金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各家商业银行在创立产品品牌并加以宣传的同时还应逐步建立自己的销售品牌。

4.3做好银行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解决专业人才不足问题

各家商业银行的黄金业务工作起步较晚,由于黄金业务的特殊性、复杂性所以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黄金业务较大的瓶颈在于缺乏长期从事黄金业务的专业人才。

随着近几年国内外黄金价格不断创下新高,国内居民购买和投资黄金的热情不断高涨,个人黄金业务日益成为众多投资理财业务之中的热点。中国的黄金投资市场即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个人黄金产品将会成为银行很平常的金融服务产品。各银行为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必定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哪家商业银行早做好准备,发挥自身的优势抢占先机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从而带动本行各项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建华.商业银行黄金业务[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 艾洪德,张雪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 吉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商业银行的种类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的各类商业银行总共有175家,按照银行的性质可以大体分为四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08年底,在商业银行总数和从业人员数量方面:我国共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5家,从业人数1483250;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从业人数167827;城市商业银行136家,从业人数150920;农村商业银行22家,从业人数38526。在总资产方面: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末,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余额为318356.02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88091.52亿元;城市商业银行41319.66亿元;农村商业银行9290.50亿元。在税后利润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合计为3542.2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841.4亿元;城市商业银行407.9亿元;农村商业银行73.2亿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商业银行迅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其股票的市值已达到2689.82亿美元,稳居全球银行业之首,领先处于第二位的银行近700亿美元。同时,工商银行在全球所有上市公司中的市值排名也上升至第四位。而根据数据显示,2009年在全球前十大银行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占据三席,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第一)、中国建设银行(第二)、中国银行(第五)。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业务种类繁多,盈利方式单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除了投资银行业务外,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种类方面,已于外国银行差别不大。但在主要盈利方式上,国外银行主要依靠中间业务来实现银行的利润,盈利渠道多,品种全,通常其中间业务的利润额可以占全部利润总额的50%以上,所以这些银行受市场化和金融局势的影响会比较小。而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应是信贷业务,即通过存贷差来实现盈利,我国虽然也有品种多样的中间业务,但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还不到总收入的10%,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主要目的还是吸存款、拉客户,中间业务收入本身没有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对其利润表的变动进行分析:2007年,工商银行净利润为819.90亿元;2008年,净利润为1115.51亿元,增加了295.61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由2244.65亿元增加到2630.37亿元,增加了385.72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由383.59亿元增加到440.02亿元,增加了56.43亿元。这两项共增加利润442.15亿元,超过了总净利润,说明其他的业务的利润总和为负,工商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存贷款利差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这也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过于依赖存款和贷款之间低风险的利差收入,以及收取办理银行业务时储户缴纳的无风险的手续费的盈利模式,看似稳定、安全,其实正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缺乏客观,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信贷业务风险高

在我国,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的评价始终缺乏一个权威的,专业的,独立的机构。在实践中,履行客户信用评价的部门多为信贷管理及风险管理部门。由于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与信用评价之间存在的差别,使得评价结果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和说服力。另外,各个银行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着重考察的细节也不尽相同,导致不同银行的评价结果大相径庭。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银行间相互不认对方评价结果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不仅给贷款客户带来了重复评价的麻烦,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既增加了客户对银行的不满,又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效率。单个银行鉴于精力,财力所限,通常只能注重考察贷款人某个方面的还款能力,再加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更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手续费种类繁多,人员机构冗余

随着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数量的增加,广大储户在享受更加全面的服务的同时,却承受着各种手续费层出不穷的负担:零钞清点费、更换存折费、打印过往账单费、银行密码重置费、小额管理费、开具贷款证明费等。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今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收费项目已经由300多种发展到3000多种。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其2009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了384.46亿元,占总净利润的41.5%。然而在这可喜的数据背后却是银行盈利能力缺乏的表现。人员机构冗余也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之一(见表1)。

由表1可见,四大国有银行的人均利润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从经营效率上看,四大国有银行经营效率偏低,人员冗余现象较为普遍,尤其以中国农业银行最为严重。

三、关于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转变观念,鼓励创新,勇于创新

在传统观念中,银行只是存钱和放贷的金融机构,所以往往只重视传统信贷业务,而把中间业务当成商业银行的副业,然而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才是银行业展的必然趋势。努力开拓中间业务应大力推行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发展业务、拓宽服务范围。在保持现有的代收代付业务的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保管业务,利用银行其特殊金融机构信誉优势,扩展业务覆盖面。二是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商业银行在拥有较高的信誉的同时,还掌握着大量的资讯,利用其作为中介机构的优势,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为企业提供资信担保业务。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为商业银行自身提供安全、稳定的收入。

(二)建立独立、专业的信用评价机构,健全客观、统一、透明的信用评价机制

建立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由中央银行出面进行组织协调,挑选一批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人员构建机构。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可以由各商业银行派出代表共同组建,具体评价细则共同制定,应尽量符合大多数银行的利益,以保证银行利润,降低经营风险,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为目标,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初期,通过签订互认评价结果协议的方式,由几家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或者某一地区的商业银行进行统一评价机构组建的试点;后期,在不断改进、完善细则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评价标准的全统一。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立,商业银行间统一评价标准,互认评价结果的实现,既节约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让其有更多的精力发展主营业务,又提高了信用评价的专业性、可靠性,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

(三)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金额,增强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