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法治社区建设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治社区建设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治社区建设标准

第1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开展法治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现就开展蠡湖街道2012年法治精品工程“六个一”建设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为着力点,按照法治城市创建的要求,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法治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打造一批法治建设精品工程,把我街道建成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规规章健全有效、市场运行开放有序、公共管理高效规范、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法治先进区域。

二、工作目标

各社区、部门结合实际,条块并举,点面结合,统筹规划,全方位推进,努力打造标准高、特色明、氛围浓、易推广的法治亮点品牌,力争到2012年底,在全街道形成一批法治建设新典型、新经验,使我街道法治创建工作在全区保持领先。

三、具体内容

一是创建一个法治文化示范社区。依托美湖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一办二组三中心”试点和建设美湖社区法治文化长廊这一市十大法治建设精品工程经验基础上,根据区法治精品工程“六个一”建设要求,按照组织机构健全、“四民主两公开”制度落实、法制宣传阵地完善、法律服务功能健全、无社区工作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标准把美湖社区建设成为法治文化示范社区。

二是创建一所法治文化示范学校。在蠡湖中心小学按照组织机构健全、根据区六五普法总体要求,制定年度普法教学计划,编写法制教育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故事宣讲、法制知识竞赛,漫画比赛等活动强化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提升依法办事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法制基础。

三是创建一家法治文化重点企业。用法律六进成果为依托;在街道科技大厦中,开展驻地公司、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争创市级诚信守法企业活动为载体;在法律进企业,普法宣传月,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活动上开展专题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帮助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法制服务。在企业中营造遵纪守法的法治文化氛围,提升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的意识,帮助职工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是创建一条法治文化街区。在率先成为省价格诚信单位、放心消费示范街及法治文化建设示范街的湖滨商业街,继续加强法律服务活动,深化“学法守法经营户”的创建活动,使这一融守法经营、法治文化的主体特色功能区作用进一步深化。

五是创建一个法治文化广场。中南社区拟在中南家园A区中心广场内,建设中南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及时更新宣传栏内容,定期开展法治文化活动,让居民在休闲、健身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提高法律素养。让法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提升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提升社区干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六是创建一台法治文化特色节目。以法治文化宣传为主题,文艺汇演为载体,投入一定经费,自创一至两个法治文艺节目,融入其他文艺表演,形成一台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群众性文娱表演节目,在各社区进行法治文艺巡演,用艺术的形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法治文化。

四、工作要求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各相关社区要把法治建设精品“六个一”工程的实施,作为“民主法治村(社区)”、“法治镇(街道)”创建的重要内容,确定实施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领导、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并列入年度法治建设的计划和考核之中。

第2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为总目标,。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城乡社区服务管理功能,不断满足城乡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

(二)目标任务。到年底,40%的社区达到市级标准;到年底,市级社区服务中心,80%的社区达到市级标准;到“”期末,力争全市社区全部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社区就业保障机制。要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社会保险服务和面向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服务和援助。建立诚信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性支持。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到年底,要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80%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0%的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

(二)建立和完善社区救助帮扶机制。建立低保自然增长机制,从年起,分别按照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0—25%的比例,综合确定当年城乡低保标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社区困难群众中的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遭遇突发灾害等低保边缘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临时救助。对患病困难群众,按规定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完善教育救助制度,确保城乡社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不因贫失学。完善住房救助制度,以经济实用房、廉租房等形式,及时为社区困难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制度,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组织为依托、专业化服务队伍为依靠、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着力发展社区型、护理型养老机构,每个社区都要成立集养老、托老、敬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完善社区助残服务制度,全面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落实残疾人家庭有关低保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整合慈善资源,建立以爱心超市和社区捐助接受站为基础的救助网络。到年做到受助困难家庭全覆盖。

(三)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受卫生部门委托,承担所辖范围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为社区困难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和康复在社区的格局。加强传染性疾病、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社区防御突发疾病能力。开展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的咨询指导和随访服务,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期末,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50%以上,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比例达到95%。

(四)。建立和完善社区先进文化引导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场所建设,每个社区都要因地制宜建立市民学校、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有条件的地方普及社区电子阅览室,建设科普画廊。促进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加强廉政文化进社区示范点建设,开展适合居民特点和需要的廉政文化活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认真做好社区图书援建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型居民、家庭、楼院、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开展以“爱我社区”为主题的社区公益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公益意识。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评比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期间,全市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组户外健身器材,改善居民活动场所。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休闲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家庭安居乐业、邻里和睦欢乐、人人文明守法的生动局面。

(五)建立和完善社区平安防控机制。建立集社区警务、保安巡防等职能的“十位一体”综治办,配备专职社区保安,构筑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机制,按要求建成技防小区、技防社区。健全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社区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保健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设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举办讲座,开展咨询服务。推行“民情日记”和“民忧档案”登记活动,开展家访活动,设立社情民意信箱,畅通社区居民利益诉求反映渠道。

(六)建立和完善社区自治互助机制。加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落实“四个民主”,实行居民自治,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社区管理模式,到年底,社区居民自治率达96%以上。积极培育和发展维权类、服务类、联谊类社区民间组织,“”期间,每个社,区至少新培育发展2—3个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的民间组织。对慈善公益性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服务的社区民间组织,可适当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政府采取奖励、补贴、委托或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适当扶持。认真贯彻社区志愿者无偿服务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和服务激励机制,开办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不断壮大由党员、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参加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优化结构,改善服务。到“”期末,社区志愿者人数要达到居民总数的10%以上。

(七)建立完善社区社会化服务机制。扶持、培育和发展贴近社区居民的服务项目,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扶持社区内及周边有关单位和实体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提供多方位社区服务。加快开展社区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办便民超市、家政中介等社区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对非营利性社区服务组织机构,要降低开办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对营利性的要给予政策优惠。

(八)建立完善社区环境保洁美化机制。继续加大对老小区整治力度,切实抓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垃圾分类收集,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大力普及环保知识,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环保意识。

三、城市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城市社区建设资金保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辖区单位和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投入增长机制。要把社区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要切实保障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及时调整社区干部和专职人员的工资,所需经费纳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资金来源按原渠道解决。社区受政府(部门)委托提供的社会公益,政府(部门)要按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偿。

(二)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把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城区开发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的总体规划。根据社区居住规模,按照集中、实用、方便居民的要求,配足社区办公、活动、服务和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用房(以下简称社区用房)。社区用房项目由规划、建设、房产、民政等相关部门会同街道联合审定和验收。已建社区其社区用房不足的,由当地政府通过购买、租借、置换、改造、新建、扩建等办法予以解决。老小区改造社区用房面积不低于每千人85平方米的标准,新建小区和旧城改造片区的社区用房按每千人150平方米的标准配备,并纳入详细规划标明具置,做到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套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对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规划、建设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和施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应责令开发建设单位限期纠正。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小区或旧城改造片区,都要建有社区文化、健身等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社区用房归社区居委会管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出租或改作他用。

第3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一是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机制,健全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和《临时救助制度》,规范了程序、提高了标准,对符合医疗救助的贫困患者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了55%以上。截止目前,已解决医疗救助10.5万人次1868.3万元,解决临时救助1.5万人次673万元,其中春节期间慰问困难群众300余万元。二是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切实加强敬老院管理,帮助7户不宜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申请维修改造危房,4100名五保老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清溪敬老院建立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了公办民营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三是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控机制,制定完善了《救灾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敬老院消防应急演练、突发自然灾害救灾应急演练,举办防灾减灾专题知识宣传。

一是巩固提升双拥创模成果。以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区创建为契机,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慰问活动。春节期间走访慰问驻区部队11个,看望了我区健在的4名原抗战老兵。主动公开抚恤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抚恤金,积极做好抚恤定补对象动态管理。认真做好2014年度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审查和培训工作,及时发放安置补助金。做好了2015年转业士官报到接收工作,拟定了安置方案。积极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今年上半年为10户重点特困优抚对象维修住房,为 135名优抚对象解决大病医疗救助资金。二是开展烈士英名录编撰工作。加强与文广体局、区党史办协调,广泛收集整理烈士生前事迹,编撰烈士英名录。三是在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广场以铸铜人物群雕形式,打造以抗洪抢险为题材,以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体现军民鱼水情谊的永久性“双拥”广场。四是全力做好涉军维稳工作。制定了重点人员包案责任制,同时做好了各类重要人员的稳控工作。区上拟定拿出40个公益性岗位解决未实行岗位安置的三、四级退役士官的后顾之忧。通过整合民政政策,对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采取关爱行动、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形式,予以关心照顾,确保了涉军群体的稳定。

一是城乡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切实抓好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是协调做好__城区望城、江村街等9个社区建设的用地规划、建筑设计、功能配置等工作。目前,通过政府划地、部门指导、街道主管、社区自筹、业主合作的模式,有5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正有序推进。二是基层民主法治稳步推进。认真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全面加强村居干部培训工作,深化全区村(居)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健全基层议事、公开、监督等机制,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目前,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我区5个市级新型和谐社区和5个市级民主法制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已完成65%,其中__街道办__街社区荣获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三是区划地名工作有序推进。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已完成__、__、__、__乡设镇上报工作。积极落实小龙物流园区一期还房社区建制调整,做好勘界、界线联检工作,开展平安边界线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开展全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针对河南鲁山县老年公寓发生的火灾事件,商请安办、公安、消防等部门,对全区养老机构进行了安全大排查,对公办养老机构发整改通知书36份,取缔不合格民办养老机构2处。通过积极争取,政府在青松林海划拨75亩土地,招商引资兴办民办养老服务设施,已完成项目选址、公告、考察,目前正在进行投资协议谈判工作。建设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个,其余5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已完成项目选址、立项等前期工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今年为全区10200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法律维权等服务。二是公共事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不断加强老龄部门自身建设,提升老龄工作整体水平。按照国家3A级婚姻登记

机关评定要求,对原婚姻登记办公场所进行了改扩建。继续推进殡葬改革,积极开展惠民殡葬,为特殊困难群众约123人免除了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安置22名弃婴,并为全区482名孤儿购买了医疗保险,为一名兔唇弃婴进行了康复治疗。积极开展“慈善情暖万年,新年关爱”、“福彩进社区帮困慰问活动”、“青苗助学”等活动,200余名特困家庭、困难学生生获得资助,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一是全面公开群众关注热点。加大民政信息网站建设和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实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信息和办理程序公开,今年7月底将举办行政办公开放日活动。二是低保审批更趋规范。积极推进分类施保、限期施保,进一步巩固低保清理核查成果,严格执行城乡低保评议方案,严把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关口,调查处理群众举报52起,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强化低保数据录入工作,全程做好指导督促,目前已完成总量的95%,名列全市前茅。三是精准救助重点民政对象。对全区五保、孤儿、重点优抚对象进行了全面清理,结合去年的低保清理,全面准确掌握了全区特困供养人员的基本信息。四是以兜底扶贫为己任,推进救助、扶贫政策相衔接,目前区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兜底扶贫控制在3%以内。通过医疗扶贫资助,特困扶贫资助,教育扶贫资助,危房改造扶贫资助筑起了“两不愁、三保障”输血式扶贫保障线。建立了特困群众基本生活信息台账,全面清理掌握特困人员基本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救助。五是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开展民政专项资金的督查。针对民政经费支出项目多和资金流量大的特点,与区财政监督局对全区32个乡镇(街道)民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出具了整改通知书,并督查整改的进度和效果,检查、整改结果专报区委、区政府。与区财政局联合制定了《__区民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民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原则,拟定下半年与财政局联合举办民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培训班,指导各乡镇(街道)进一步完善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各专项资金使用准确拨付及时。

半年来,全区民政工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政权建设、双拥等工作得到了省市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但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突出表现在:一是民政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尚未全面建立,民政工作所需资金与实际投入差距仍然很大,供需矛盾凸显;二是养老、殡葬等民政基础设施落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政职能的履行和民政作用的发挥;三是民政干部的创新思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应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和克服,以推动全区民政工作的全面发展。

下半年,我局将立足实际,认真履职,着力推进各项民生工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促进__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推进社会救助长效化。严格落实低保审批程序,做到应保尽保,按时完成数据录入工作。认真落实分类施保要求,不断提高特殊人群的保障力度,完成低保资金区级打卡直发。提高信息公开力度,制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做好对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信息的及时公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各类民政对象实行社会化发放。

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人性化。切实加强民、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协调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青松林海民办养老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内开工建设。大力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积极购买服务的养老模式。加快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的建设,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模式。加大力度对区内民办养老机构清理力度,与消防、安办、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对新建、已建未达标的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坚决的清理。积极推进老年人意外保险工作,力争购买人数达到全区老年人口总数30%。

三是推进优抚安置高效化。进一步建立健全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对各类优抚对象的科学管理。积极推进在青居新建革命烈士林修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着力做好“解三难”工作,搞好涉军维稳和矛盾化解。妥善安置年度城镇退伍义务兵和转业士官就业,并广泛宣传新的安置政策,大力倡导和推进退役士兵自谋职业。

四是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现代化。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打造5个试点社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土地和配套设施。积极推进__街道小龙门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

第4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社区治理 治理理论 善治

一、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对治理做出了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概念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治理理论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强调管理是一种有效互动的合作过程,认为公民社会也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同时,治理也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形式。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单位制的解体,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转变,政府主导下的传统社区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城市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社区治理应运而生。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使得国内外学者纷纷将希望寄于治理理论,而建立在国家和市场基础上的有效的治理--善治--是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不足的有效手段。善治是一种最好的治理方式,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因此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即是走向善治,实现合作共治。

二、D市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

1.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电话采访和走访民政局相关部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区管理办公室)、查阅D市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文件和在典型社区(二女桥社区、望海社区、新坝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对象为社区居民,纸质调查问卷60份,电子调查问卷40份,回收问卷94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等形式对D城市社区整体情况和典型社区进行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

2.调查背景及概况

近年来,D市以“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为根本出发点,以创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目标,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截止2013年5月,D市全市辖14个镇,368个村委会(其中含75个农居),42个居委会,总人口115.23万人,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6万亩。目前,市区现有5个街道、22个社区,常住人口21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先后创建省级文明社区2个、和谐社区3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0个、绿色社区3个,地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17个。《D市“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到2013年,D城市社区全面建立“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新体制,农村社区达标率达80%;到2015年,农村社区“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达标率达100%。2013年D城市社区已全面建立“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新体制,农村社区达标率达82%,已达《办法》规定水平。

3.问题及原因分析

D市城市社区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人事管理安排、公共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社区管理的标准,但社区治理还未在这个长江以北县级市中唯一的中等城市里深入人心,与已在全国很多城市得到良好实行的成熟社区治理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在D市城市社区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区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而社区治理的主体仍然停留在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政府全能型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政府部门对于社区方面还没有实质性的放权,只是交给社区居委会来承担社区管理的相关工作,忽视了社区中其他治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D目前在民政局登记备案的社区民间组织有30余个,而实际上这些民间组织与社区的联系仍然是停留在书面层面,实际操作意义上能够真正起到社区治理主体作用的社区民间组织少之又少。社区居民也因为“熟人社会”的逐步瓦解而很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缺少了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便缺少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公共利益不可能在这样的模式中最大化。

第5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撤村并社”;农村城镇化;以农为本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25-03

近些年,山东、河北等地在国务院“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动下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撤村并社”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这场大规模的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就“撤村并社”中政府行为的偏差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从城镇化发展目的上看: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的内涵十分广泛,因此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要包括社会、经济、人口素质、人民生活、基础设施、环境等各个方面。然而,至今我国在衡量城镇化水平时,仍仅仅以城镇化率来作为衡量标准,即通常以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这种单纯地以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它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重数量轻质量,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大拆大建,认为单纯地拆农村建楼房就完成了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就是农民住楼。这种认识具体体现在现在有些地方通过“撤村并社”、“农转非”等形式提高城镇化率来加速推进城镇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扩大城镇规模和数量,强制征用农民土地,大量的农民一夜之间变成了三无农民(无土地、无工作、无社保)。大规模的撤村并社后,从表面上看城镇的数目增多、规模扩大,但实际上搬进社区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地方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成了城镇户口,可实际上还是过着农民的生活。很多调查发现,尽管一些地区农民搬上楼,但是还在务农,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这导致农民务农很不方便,一些农机具没地方放,只好自己另搭棚子放,结果使得小区城不像城、乡不像乡,人居环境反而退化。

事实证明,“撤村并社”并不适合当前的很多农村地区,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条件。本文综合各种考虑,将村改居的条件总结为五点:第一,城镇化的进程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地的经济结构应以二、三产业为主。第二,农民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即二、三产业,农业只是副业,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弱。第三,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与城市的市政服务相当。第四,当地人口的人口素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已逐步向城镇人口转化。第五,要征求农民意见,在农民接受这种改造的前提下才能实施。满足这些条件的村庄实施“撤村并社”也未尝不可,但必须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然而现在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地区,不顾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跟风冒进,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的模式,运用政府强制力强行推进这场运动,已经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我国发展农村城镇化需要量的增加,但更应注重质的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要对农村城镇化的内涵作全面、准确的把握,注意质和量的统一。

二、从城镇化动力机制上看: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片面认识

所谓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关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推拉理论”;第二,工业和第三产业;第三,“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动力机制;第四,多元动力机制理论。

在这些分析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理论中,虽然这些都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因素,但并没有指出真正的动力机制,即谁才是农村城镇化的主体,到底依靠谁来推进农村城镇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村城镇化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根本上也要依靠农民。很多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忽略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即根本动力――农民,而只是用一些外在的动力(包括政策环境、制度变迁等)等来推进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是畸形的、不稳定的。健康的城镇化必须从各个方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不仅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尊重并保障农村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场“撤村并社”运动中,农民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农民群众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难以获得切实保障。在这种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下的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命令强制农村迁村并社,并对农民住房样式、面积、风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导致了“一刀切”的乡村建设模式。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在利益驱使下利用社区开发的名义下乡“圈地”,侵害农民土地利益及合法权利,引起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不利于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三、从指导思想上看:偏离以农为本的思想

以农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体现,农村城镇化本质上是使农民转移到城镇,转变为市民。所谓的农村城镇化,说到底都是农民的问题,因此,推进农村城镇化必须以农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应该将以农为本作为制定和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本方针。

现实中,地方政府偏离以农为本具体体现在:

第一,“撤村并社”运动直接导致了农民生活、耕种不便的问题。根据调查,很多进行“撤村并社”运动的农村,实际上仍然以农业为主。这直接导致了农民生活、务农极不方便。很多农民抱怨,农具、手扶拖拉机、粮食和牲畜都无处可放,集中居住地和承包地离得远,务农不方便。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顾益康指出,农民集中居住首先要尊重农民意愿,便于农民的生产、生活,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对于不以农业为生活基础的农民可以考虑集中居住,但纯农区则不一定适合,“撤村并社”不宜搞一刀切。

第二,在“撤村并社”过程中,大部分农民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着农民买房价格高于或远高于建房成本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在“撤村并社”中“赚”了农民的钱,导致农民得到的补偿远远少于预期。根据调查,在济宁市邵庄寺社区,政府以160~55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拆了当地的房子,再让农民以800~1000元的高价购买楼房,一套24平方米的生产用房需要14000多元,还要买车库来存放农用三轮等。这样算下来,一套最小的8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杂项,农民就要负担约8万元债务。这样的状况,在邵庄寺村是普遍现象。在山东省,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米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米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米倒贴300~400元或更高,再加上装修费和其他杂项,每家村民身上都要背六七万的债,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三,多地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强迫农民“上楼”,各地暴力拆迁案时有发生。很多省市为了鼓励基层政府积极参与到“撤村并社”运动中,对县乡政府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例如山东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是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基层政府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积极推进“撤村并社”,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地方政府强拆民房,强迫农民“上楼”的案例。根据国土部的试点管理办法,“增减挂钩”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但在一些地方,强迫农民“上楼”的事例已有发生。在江苏、山东等地已发生多起暴力拆迁事件。类似的暴力强拆还在不断上演,如不慎重处理,会给社会的稳定埋下祸根。

第四,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很多地方政府认识上出现误区,以为“撤村并社”就是拆农村建楼房,拆完建完就完成任务。实际上,“撤村并社”运动的开展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很多地区的农民“上楼”后,发现政府承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没跟上、社会保障制度没兑现。

四、从农民的权利上看:忽视了农民的参与管理权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村是农民的农村,因此,政府在处理农村问题时,应该有“农民”意识,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为本,从农民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现代的政府是有限政府,传统的行政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农村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农民来完成,其他任何主体试图包揽和代办都是不允许的。我国宪法作为我国的基本大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和“人民当家做主”,因此,农民作为“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参与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是应有之义。

村民自治是农民参与管理权的具体体现,是农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具体形式。现如今,村民自治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所谓的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由农民直接行使民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村民自治具体体现在“四个民主”,即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其中,农民的民主决策参与主要是指村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机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来讨论并决定本村内的重大事务。实际上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由全体村民按一定的户数或人口比例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村中重大事项和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这是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的制度创新[1]。这表明,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由村民进行民主讨论,并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这场“撤村并社”运动的运作方式是: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从运作方式上看就会发现这场运动的推行缺乏与农民的沟通,完全没有考虑农民的参与管理权。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撤村并社”的过程中,主客体颠倒,政府和开发商成了主导,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互动,更不用提参与管理权。甚至在一些地方,农民在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要求交出自己的宅基地,农民甚至缺少最基本的知情权。《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家庭使用,是农民的现实财产。让农民交出自己的宅基地和自留地,这是关乎农民自身利益的大事,理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来讨论。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宅基地的使用方案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时,只是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国土资源部审核同意,并未将这个决定向农民公开,也并没有要求村里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来征求农民的意见,更未公开所有的相关细节。这是一种完全“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的动员型乡村建设机制日益凸显出自身的弊端。尽管各地区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时明确提出要通过整合农村资源、依靠农村自身力量来推进社区建设,但是现实中还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为主。有村民反映,在村民签订拆迁合同时,村干部挡住门,让村民一个一个进去,盖住协议书的内容让村民先签字摁手印,然后再把协议书给村民。很多地方的农民就是在这种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意交出自己的宅基地和自留地的。农民缺乏与政府交流的平台,有问题也不知道去哪里能解决,农民因为土地问题上访成功的案例也不多,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予受理,有的甚至因此遭到恐吓和威胁。我国是农业大国,该运动涉及千千万万农民的根本生活问题,如此重大的工程应该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与建议,做好与农民的沟通协调工作,审慎进行。现实中的农民“权利贫困”现象必须尽快解决。在当前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的农村社区建设中,村民参与的有限与不足,不利于农村社区建设长效机制的培育以及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单靠行政权力来强行推进城镇化,强迫农民交出自己的宅基地,忽略农民的意愿和想法,结果只会是损害到广大农民的利益,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村庄应该整治成什么样,应该主要考虑农民的想法,一相情愿地认为搬上楼就是为农民好,那是以城里人的眼光来看待农民、看待农村,不是农民自己的想法,其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会在农村、农民和农业等各个方面逐渐表现出来,并成为影响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必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些地方政府在当前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尤其在“撤村并社”这项运动中行为出现的偏差如不及时纠正,必将导致政府失信于民,丧失民心。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作者并不反对“撤村并社”运动,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支持这场运动的。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曲折性,成长的过程都会伴随着各种问题,对于新生事物我们应该予以包容和支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走向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让农民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带来的益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本文之所以提出这场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是为了给这场运动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便使“撤村并社”运动能健康地发展下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压倒一切,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撤村并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推动我国农村建设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莉.政治文明视阈中的农民政治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DB/OL].国土资源部网站mlr.省略/xwdt/zytz/200903/t20090302_115

435.htm.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吴妤,梅伟伟.协同学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组织关系的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6]温立.中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

[7]白呈明.法治下的农民政治参与与农村社会稳定[J].理论导刊,2002,(10).

[8]汪光焘.关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问题[J].城市规划,2003,(4).

第6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 建设现状 各谐文化建设社区图书馆作为新生事物,在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社区图书馆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享有文化和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可以促进社区和谐、文明、科学发展。要建设社区图书馆,需要各级领导重视,需要社区自身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一、什么是社区图书馆

在了解什么是社区图书馆之前,需要先来了解一下社区和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就是某一特定区域的居民区、商业区、文化市场等构成的社会系统。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审美情趣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首当其冲就是图书馆建设。那么,什么是社区图书馆呢?社区图书馆就是指在某一社区范围之内建设的,能够向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的主要文化设施。它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内容都是本社区居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城乡居民,社区的文化建设将越来越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而社区图书馆在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搞好社区图书馆建设,对于满足本社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社区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逐渐发展和日益壮大,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时至今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重视,绝大部分社区的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待起步阶段。现在城市内比较缺少的就是社区图书馆,即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根据国际图联的标准,城市里每1.5平方公里应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如果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还差得很远。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大都在城市的中心地区,而许多新形成的社区却集中于城市周边地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中心地区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纷纷扩建、翻建,楼盖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可社区图书馆建设却跟不上。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决策失误,二是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不够,三是资金不足,四是图书馆人才缺乏,五是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缓慢,六是图书馆法制建设滞后等等。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建设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小区化,人们渴求的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环境设施的配套及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已不容忽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1.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学习场所,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21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必将进一步扩大读者阅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的差距”。我们现在已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终身学习。图书馆则是全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则势在必行,为广大劳动者打开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也势在必行。从现实来看,许多劳动者文化素质知识偏低,必须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以帮助他们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搞好社区图书馆建设非常重要。应该说,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比建设一所社区图书馆更为重要的了,程焕文先生曾指出:“社区没有图书馆的配套,是不完善的社区。在城市社区规划中不硬性规定图书馆(室)的配套,是政策的一个盲点。”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和咨询,为建设法治社区做贡献。社区图书馆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有不少是法律书籍和法律文献等资料。社区图书馆可以提供给居民法律书籍,帮助居民守法、学法、用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人才,从网上寻找答案,从而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咨询。还可以不定期在馆内馆外搞些法律宣传,从而使本小区的居民增强法制观念,人人争做学法、用法的模范,为建设法治社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能够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服务。在现代社区文化构建中,社区图书馆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区文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社区文明的象征。社区图书馆在培育社区精神文化、构筑现代社区道德和价值观方面,都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讲座、读书报告会,开展优秀图书推介,举办科普知识展览,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联谊活动等,来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新社区服务。

4.建立社区档案,保存社区历史文献,为社区科学发展做贡献。图书馆的一大功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社区图书馆,可以保存社区的历史文献,包括社区重要活动记录、重要文件,等等。通过保存社区历史文献,可以为社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资料,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见证。可以为社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区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四、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思路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领导要对社区图书馆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高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旧的观念,建立社区图书馆建设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各级政府要把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优惠政策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比如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把社区图书馆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2.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提高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要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使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由政府行为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全社会都要认识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社会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每个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社区的文化事业才能前进。而没有社区文化,也就没有城市的文化事业。只有将社区图书馆事业做好,城市文化也就有了内容和灵魂,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此,要鼓励社会一切力量来赞助或支持社区图书馆事业。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社区居委会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坚持走公益之路,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图书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创造最大的利益,要把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自身工作的主要标准。因此社区图书馆建成后要坚持处处将读者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要坚持走公益之路,即坚持面向社区所有居民免费开放。要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比如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传播科普知识、举办读者论坛、开办学习培训班、举行读者联谊会、开拓网上服务等形式,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活动,从而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工作、学习的需要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4.培训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业务工作,它包括分类、整理、编目、缩印、采集文献研究等内容。就目前社区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奇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展。为此,市、区的文化部门和图书馆的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把这些人员的培训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要建立起全新的激励机制,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一种制度。其次,是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图书馆是个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管理员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应该既是一位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人才,又是专业上的行家里手。

5.自觉接受社区居民监督,探索社区图书馆管理新模式。社区图书馆既然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应该一切以服务社区居民和方便社区居民使用为原则。社区图书馆应该就其建设内容、发展思路、开放时间、开放内容、服务方式等等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并自觉地接受居民的监督,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应该想办法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可以把喜欢阅读、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居民,比如退休职工和暑期放假的学生,聘请为义务管理员,让他们共同参与和组织社区图书管理活动。上岗前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业务知识培训,使他们学会查找图书及图书归类上架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本社区的居民来宣传本社区图书馆和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既然社区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就应该探索适用于社区图书馆的灵活机动的管理新模式。

总之,社区图书馆建设关系到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到城市和谐文化建设。城市的管理者如果要让老百姓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应该着眼于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事实证明,只要当地政府和社区领导重视,将图书馆建设工作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加上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社区图书馆就一定能取得较快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居民小区的不断建成,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高,社区图书馆建设必将很快兴起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霞.公共图书馆开展社区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3).

[2]张康康,周晓蓉.浅谈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推广[J].图书馆论坛,2002,(2).

[3]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第7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新常态

农村土地整治是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抓手。然而,因土地整治理念导致的项目难以确立、关系难以协调等因素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成效,如何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实施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德州市陵城区为例,详细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推进新常态下土地整治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陵城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情况

陵城区自2011年开始启动了以土地整治助推新农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结合陵城区实际,通过实施一系列增减挂钩、工矿复垦、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实现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地区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陵城区现代农业强势推进,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全面改善,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项目全部完成,建成规模连片的“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整治理念难转变

近年来,陵城区土地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土地综合整治的认识有所增强,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但土地整治理念相对滞后。在农村土地规划、村庄建设上,思路不够清晰,统筹协调城乡发展观念不强,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缺乏整体、系统意识,尤其在新农村产业协调推进与基础建设上,超前预测能力较弱。“十二五”以来陵城区新建农村社区24个,同时结合社区建设,新建、扩建49个产业园区,但园区发展粗放,缺乏规划以及园区类型过于单一等问题依然突出。

(二)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难选择

当前,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程中,客观存在着项目整治项目难选择,重点难确定等问题。陵城区“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的是增减挂钩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由于调查研究不深入,现场勘察不到位,以及对土地综合整治内涵理解不透,致使项目设计宏观性强,微观针对性、可操作性弱,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及农村规划建设结合不紧密,使耕地集约节约利用大打折扣,农村建设用地压力有增无减。“十二五”期间陵城区建设24个农村社区,将全区原来989个行政村合并为404个

社区(村),建立了以农村社区为管理单元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但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并未有实质性改变。截止到2014年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两者面积比重仍为18.4∶81.6。

(三)土地整治各项保障难到位

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既需要持久深入的推动,来增强土地综合整治的后劲与活力。从当前陵城区运行情况看,各项保障整体推进意识不强、相关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客观存在。目前,社区建设筹资渠道较窄,市场化手段应用不够,土地指标交易平台迟迟不能开通等原因制约着两区同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新建社区设施建设标准普遍较低,部分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导致农民缺乏入住积极性。部分安置区农民在入住社区后,无法适应新型的发展环境。

(四)土地整治对象关系难协调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是通过土地空间结构的调整、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城乡一体化格局,使土地布局更加合理,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陵城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耕地增幅明显低于建设用地,耕地占补任务较重,加之田、水、路、林、村建设系统性较强,选址、规划、监理、排污等要素缺一不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给土地流转和土地综合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当前陵城区土地、建设部门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形势认识不清,在项目投资渠道、建设目标上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农民对工程不认可,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意识不强,积极性、主动性欠缺,部分新建的农村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三、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着眼长远,树立土地综合整治新理念

针对当前一些土地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认识不到位、统筹协调意识不强等问题,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通过对农村环保产业的调整,土地的综合整治与优化,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二要树立创新协调理念。针对当前农村土地利用少规划、不规划、盲目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要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契机,将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根据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实际,优化设计项目,重点对耕作半径、农村产业、进行合理安排,使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各项建设统筹发展、协调发展。

(二)精准确权,适应土地整治改革新形势

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赋予了新农村建设一些新的任务,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针对当前在土地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项目难选择、重点难突出等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要增强土地整治平台的支撑力,切实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要在适应稳增长形势中,增强分项治理的针对性。当前,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政策的实施,为耕地占补平衡赋予了新的任务,明确了较高的标准。比如,在农村耕地整治中,要加强宅基地与集体用地的治理,科学规划,重点提升耕地保护的数量与质量。

(三)加大保障,夯实土地综合治理新基础

完善项目实施过程监管机制,在对耕地、村落整治,以及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中,要进一步规范招标的程序与操作步骤,加大对整治过程中土地质量的监督,尤其要关注工程的管护,确保跟踪督导不断线,监管制度不空缺。同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加强农业、循环农业土地整治中,要将公共服务建设融入基础建设进程,共谋划,同推进。同时,针对土地流转的特点,改变当前依赖地方政府垫付的现状,探讨由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单位融资的路径,从而加大资金的保障力度。同时,要关注农民住房拆迁补偿问题,着力做好惠民生相关工作。

(四)注重协调,提升土地综合整治新活力

针对当前土地整治对象关系难协调的问题,加强教育引导,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明晰社会经济新常态、美丽宜居乡村新目标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明确的新标准,以解决助力发展与保护土地矛盾、推进管理方式改革、提升土地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维度,认清形势,提升站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扩大受众面。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的法治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增强管理人员素质,确保编制、岗位、人员相对应,队伍素质精良。

(陈军伟单位为山东省临沂市国土资源局;曾亮单位为山东省平邑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 张艳彬.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分析[J].浙江国土资源,2016(3).

第8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坚持从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出发,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工作责任,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完成区级财政收入23.83亿元,同比增长5.0%,为年度目标的53.3%;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41亿元,同比增长8.5%,为年度目标的52.8%。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大招商”格局逐步形成,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三个一批”楼宇招商计划有序实施,“亿元楼”培育工作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引进恒德源、爱尔兰铿腾设计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总部经济”效应不断增强。引进外资合同金额1.54亿美元,为年度目标的77.0%。引进内资注册资金48.28亿元,为年度目标的96.6%。

重点产业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重点行业优质企业加快集聚,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100家。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进一步提高,完成区级税收6.91亿元,同比增长48.7%。商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引进国际品牌40个、商业品牌地区总部7家,老字号品牌新增国内网点124个,国外网点3个。积极开展重大节庆特色活动,都市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稳步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商旅文联动效应有所增强。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调控政策,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结构调整积极实施。“一带三区”功能开发有序推进,城区功能继续拓展。外滩源半岛酒店项目地下工程抓紧实施,萨克斯第五大道百货公司项目积极推进,和平饭店等老大楼启动改造。*路地区163、179地块开发前期工作加快开展,百联世茂国际广场二期等商业设施投入运营,商业楼宇“腾笼换鸟”工作扎实推进,贵州路、金华路休闲街基本建成。豫园地区内圈经营结构调整积极实施,建筑立面改造、灯光改造等工程已经完成,中圈的英皇明星城及外圈的香港名都、复地雅园等开发项目加快建设。

企业改革有序推进。部分企业集团资产重组稳步实施,端正置业与源程置业、南外滩集团的资产重组和托管工作顺利完成。经营业绩目标考核和国资收益收缴工作扎实开展。加大国资运行风险监控力度,加强分类指导和工作协调,国资监管效能有所提高。认真开展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专项检查,着力完善制度和程序,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

节能降耗工作积极落实。坚决按照国务院及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区节能降耗工作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并以契约管理的方式,在区中心医院、绿苑大酒店等试点单位先行推开。

市场监管得到加强。严厉打击商标假冒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价格监督检查应急机制,规范零售业促销活动,开展标准计量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食品药品稽查力度,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管理考核办法》,对13家标准化菜市场开展质量认证,菜店布点工作扎实推进。

资源盘整取得进展。资源整合工作机构正式成立,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土地、楼宇等资源调查摸底工作扎实推进,盐业银行、礼和洋行和大生大楼等3幢老大楼置换工作开始启动,社会事业资源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调整与配置优化方案初步形成,区域资源整合工作逐步实施。

(二)城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紧紧围绕突出世博重大工程和城区管理、加快转变城区发展模式的目标,努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需求大、动迁难度高等各类困难,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继续保持城区建设良好推进态势。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加强管理与解决民生的关系,坚持建管并举、堵疏结合,城区管理继续得到加强。

城区建设有序推进。严格按照市政府的节点目标,扎实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人民路越江隧道工程动迁全线拉开;外滩南北通道工程和世博协调区地块动迁已经启动;河南路拓宽、昼锦路动迁等项目积极实施;轨道交通站点建设配合工作有序开展;世博园区银锚、高雄等高层建筑安全拆除,热网停用工程平稳实施。动迁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旧区改造稳步推进。73号地块动迁已经完成,露香园路地块一期动迁进入收尾阶段;全区拆除旧房9.86万平方米,为全年目标的24.7%,已动迁居民2332户。坚持“拆、改、留”并举,推进旧住宅改造和旧小区整治,5个小区10万平方米住宅楼“平改坡”综合改造、14个旧小区1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整治有序实施。“一带三区”一批功能性项目抓紧实施,重点商办楼项目如期推进,全区已竣工商办楼16.46万平方米。大码头消防站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城区管理有所加强。注重发挥网格化管理机制作用,从推行长效管理和整治薄弱环节着手,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建成*路地区市容环境示范区域;加强对占路市场的整治,外马路市场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七个重点地区占路经营现象有所减少;加大违章搭建顽症整治力度,拆除一批占路和小区违章搭建;完成128处倒粪站减臭工程建设,固体废弃物源头管理继续得到加强。做好重要交通节点排堵保畅工作,强化了道路交通通行能力。落实停车诱导系统管理维护及鼓励停车场(库)向社会开放等各类措施,设置一批新型非机动车立体停放车架,静态交通管理得到加强。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完成*南路等6条易积水道路排水管网改造,防汛墙、闸门的维修保养和管理措施积极落实。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扬尘、噪声、油烟污染等治理工作有序推进,住宅小区生活污水二级处理设施纳管改造工程已经启动。调整改造绿地1.2万平方米,特色绿化建设抓紧实施。

(三)城区和谐安定程度继续提高

坚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城区和谐与安定。

社会保障措施积极落实。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全区新增就业岗位23131个,完成年度目标的78.1%;失业登记12964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内。安置“双困”人员798人,安置率达到100%。落实各项救助帮困措施,发放低保救助金13.3万人次,共计2681.7万元;认真实施社会综合帮扶和市民医疗帮困计划,有序推进支援外地建设退休(职)回沪定居人员帮困补助工作。重残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障的工作基本就绪,落实社区养老和廉租住房配租措施,廉租房配租累计3933户,配租率达95.0%。

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坚持日常督查和集中督查相结合,认真抓好初信初访,切实排查化解矛盾,加强疑难矛盾领导包案处理工作,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圆满完成全国“两会”、非洲开发银行理事会年会等重要会议期间的维稳任务,未发生影响全局稳定的事件。抓住当前治安突出问题,加大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认真开展打击扒窃、整治“吊模宰客”等专项行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实效。以建筑工地、出租厂房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整改工作,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推进了“平安*”建设。

社区建设取得进展。按照“地域特征相对明显、区位功能基本匹配”的要求,顺利完成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为各街道围绕“一带三区”功能建设搞好社区服务配套、形成自身工作特色打下了基础。坚持从提高服务水准、方便居民群众的目标出发,统一服务项目、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服务规范和标志标识,促进了社区“三个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积极开展市级“模范居委会”创建工作。

(四)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按照提高城区文明程度的要求,坚持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围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文明在我脚下”等各类专项活动,全面启动新一轮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科技和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结合制定科教兴区指标体系,认真落实科教兴区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活动,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以“节约资源——构建和谐*”为主题的*科技节*区活动。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引进、储备和交流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快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家校网上互动"项目正式启动。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围绕“经典*、精品教育”的战略目标,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试验区建设,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启动新一轮健康校园创建工作,*学校轮滑馆改建基本完成。全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加强医疗管理和促进医疗安全的“医院管理年”系列活动。区医疗综合大楼改建工程基本完成,相关机构整合运作工作已经就绪。6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实有人口分类管理,人口计生基础工作和课题研究取得进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之春”国际音乐节“天天演”及各类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专业演出剧团积极推出大戏、新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档案建设,区档案馆被评为市一级档案馆。全面启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特奥会相关赛事和接待服务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区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馆改建项目稳步推进。

(五)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按照“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要求,加强依法行政,注重自身建设,提升行政效能,在努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创新和完善政府运作机制。根据城区建设任务面广量大、难度高的特点,完善市重大工程、区重点项目建设综合协调机制,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针对城区管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抓紧制定整治“6+1”城市管理顽症的综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运用行政、市场、经济等手段加大治理力度的途径;根据社区管理的新形势、新特点,结合街道“撤九建六”,专门成立了承担突击性、专项性、阶段性工作的街道综合管理指挥部;针对建设项目多、投资量大的特点,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监管运作机制,形成了保障建设资金及时、健康、安全运行的制度规范;修订《区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了规范政府运作的具体要求,为认真履行政府工作职责、切实提高区政工作水平奠定了制度基础。

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权限和程序,积极进行建立行政审批听证制度的探索,推进了法治政府建设。加强目标责任考核,积极推进政府部门流程优化工作;认真履行行政监察职能,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事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执法监察,促进了行政效能的提高。

坚持廉洁从政和规范行政。认真落实政府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和廉政建设管理监督。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规范廉洁从政行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结合“企业评政府、群众评机关”活动,积极开展政务公开和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扎实开展商业贿赂治理工作。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和政协提案。完善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工作的制度。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注重在提高满意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解决率,已办理人大议案1件、代表书面意见53件,办理政协提案185件。

第9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开展创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县活动,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为指导,以建立健全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为目标,以完善农村依法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重点,以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和农村社区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切实保障村民民利、创新村民自治方式、改进服务手段作为创建重心,以村(居)民评价作为先决条件,以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满足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创建活动,使我县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措施更加完善和规范,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使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准备阶段。我乡制定创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县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布署,将创建任务、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到乡镇、到村、到人。村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可行的创建计划,扎扎实实的开展创建工作。

(二)宣传动员。我乡、各村要层层召开动员会,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标语等各种形式,进一步掀起学习、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创建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干部、群众的公仆意识、群众观念、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依法治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