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

第1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关键词:配置管理;版本控制;变更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092-01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没有一个行业像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如此迅速。而如今的软件行业,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而来自提高产品质量,缩短面市时间的压力,对于所有的软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越来越明显。现在软件产品开发对市场的投放速度成倍增长;软件的开发、传递、和分发方式也跟随这Internet/Intranet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软件质量的不短提高,使软件开发的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突出;而在软件开发中,多平台、多操作系统、多开发工具、多计算机语言、多对象类型的应用,使软件开发环境更加难以控制;因此,软件配置管理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并且也引起了各个软件企业的高度重视。

1 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

在人才流动的今天,软件行业的人员流动也是不可避免的,新的人员怎样才能快速的接收工作?以减少因人员流动带来的影响。开发团队的每一个人员如何才能及时的了解项目的进展状态,团队的人员之间如何有效的沟通?依据bug发现的版本,如何快速定位等等问题,为解决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就要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而软件配置管理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而它提供的功能还远远不止这些。那么软件配置管理是什么呢?

软件配置管理简称SCM(Sof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它有多种定义,在1986年出版的Wayne Babyish《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oordinating for Team Productivity》一书中把软件配置管理描述为“对软件开发组所建立的软件的修改进行标识、组织和控制的艺术,其目标是减少错误,提高生产力”。这是一个比较简单定义,在1993年出版的Steve McConnell的《Code Complete》一书中,对软件配置管理的定义是:“配置管理能够系统地处理变更,从而使得软件系统可以随时保持其完整性。配置管理又可称为‘变更控制’,可以用来评估提出的变更请求,跟踪变更,并保存系统在不同时间的状态。”软件配置管理是一套规范化、高效的软件开发基础结构。软件配置管理可以系统地管理软件系统中的多重版本;全面记载系统开发的历史过程,包括为什么修改,谁做了修改,修改了什么;管理并跟踪开发过程中危害软件质量,以及开发周期的变化和缺陷。软件配置管理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完整、明确记载开发过程中的历史变更,形成规范化的文档,是日后的维护、升级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保护宝贵的代码资源,积累软件财富,提高软件重用率,加快投资回报。准确的说:软件配置管理是对软件产品进行标识、存储和控制,及维护其完整性、可追溯性以及正确性的学科。

2 软件配置管理的功能

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主要功能有:

1) 并行开发支持:在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在同一时间,甚至是在不同地域的开发人员,在同一个开发模块上工作,为使团队在相互不干扰的前提下,能够相互协同工作,同时又不失去控制。为满足以上要求,就要实现并行开发支持的功能,也就要求软件配置管理系统需要提供灵活的分支机制和工作空间管理。

2) 版本控制: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功能是版本控制,其他配置管理的功能都建立在版本控制功能之上。而版本控制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系统对象的管理,也是对各个版本的各种操作的控制,并保证开发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取到软件系统的任何一个历史版本。简而言之,就是要简单,明确的重现软件开发系统的每一个历史版本。

3) 建立管理:基于软件存储库的版本控制功能,我们首先从存储库中取得正确的配置项,然后建立过程的自动化。

4) 修订版管理:由于在软件开发中,每个版本都是对上一个版本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的修改后产生的,为以后能够跟踪每一个版本变更的创建者,时间及原因,以便加快问题和缺陷的确定,我们就要对每个版本进行管理,即修订版管理;

5) 产品管理:为使项目经理能够随时清晰地了解项目的状态,这就要求管理、计划软件的变更,与软件计划、预先制定的生命周期或相关的质量过程必须保持一致,同时为了能够跟踪管理版本,必须使每一个版本有唯一的一组配置项集合。

6) 过程管理:软件开发中不免会有人员的流动,这就要求新的成员能在最短时间内接手,而人员的流动,也会造成代码的泄露等等问题,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贯彻访问权限的控制、开发规则等等的规范化实施也尤为重要。

7) 变更请求管理:在跟踪和管理开发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功能的不足需要增强,或者是一些缺陷需要修补的变更请求,为了团队对中每个人都能够能随时了解到变更的状态,就需要对这些变更请求进行管理,以便加强沟通和协作。

8) 代码共享:拥有良好的存储、访问机制,可以是开发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共享各自的开发资源,以便减少重复的劳动,节省开发时间!

3 软件配置管理的实施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软件配置管理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同时又和整个软件开发活动紧密联系,因此工具选择对整个开发影响很大,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在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选用的工具应提供完善的版本管理的功能,使得所有的配置项都应清晰、完整的得到保存,相应的操作纪录完备,使得开发组织中的任何人员都能迅速的了解任一配置项的演进过程,并快捷的找到所需的资源。其次,应具备工作空间的管理。最后,我们所选用的工具,一定要操作简便,不能给开发人员增加负担。

4 软件配置管理的意义

软件配置管理实施的恰当,不仅更好的保证软件的质量,而且也降低了维护软件的成本,不仅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而且也减少了软件的缺陷和错误,而且在加快问题的定位和修复,同时使开发依赖于过程,而不依赖于人,确保建立正确的开发系统。

参考文献:

第2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关键词]IT运维服务管理 支撑系统 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77-01

前言:随着IT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整合、创新、转型、深化的信息化建设阶段。对于组织形态、管理机制、商业模式、运行流程、治理结构等方面,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电信运营商、企业、银行、政府等组织机构当中,对于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企业在信息技术和IT系统等方面的大量投入,并没有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对此,企业应当更加重视IT运维服务管理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而使其为企业的IT系统提供更为良好服务与保障。

一、 系统的总体设计

(一)系统结构

IT运维服务管理支撑系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软件应用平台,其主要针对的是IT资源的维护管理。对于IT资源,可通过纵向提供的采集接口进行管理,对于交互其它服务商的运维支撑系统,则可以应用横向提供的管理接口。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使系统更好的管理和监视IT资源的动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采集层、应用层、呈现层等功能体系结构,以及相应的物理体系结构。

(二)流程管理

在IT运维服务管理中,流程管理功能可以满足系统对于管理流程的实际要求,同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运维服务的质量[1]。在流程管理当中,需要良好的管控服务流程,同时采用的工作流程中,运维服务需经过支撑系统的固化。在实际设计当中,主要包括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管理、服务级别管理、知识库管理、变更管理、事故管理、配置管理等诸多功能。

(三)监控功能

监控功能的作用主要是监控和管理用户终端用户环境、IT应用、IT基础设施等部分。在实际设计中,主要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拓扑管理等方面。其中,配置管理主要负责统计、分析、维护终端用户环境、IT应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对信息下发功能进行配置。性能管理主要包括性能数据的处理、分析、统计和采集,以及性能门限管理等。故障管理主要包括处理、清除、显示、采集告警信息,同时定位故障位置。拓扑管理则主要对资源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显示,为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了解提供便利。

(四)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作用是为了维护IT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包括病毒防范、系统日志管理、用户管理等。通过病毒防范功能,可以确保系统在连接外部网络的时候,免受计算机网络病毒和木马的冲击与破坏。系统日志管理主要包括了系统的登录日志和操作日志等方面的管理[2]。用户管理则主要包括增加用户、删除用户、查询用户属性、修改用户属性等。

二、 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设计

(一)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的作用是对产品、系统、服务当中的所有组件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信息进行维护和识别,从而更好的控制信息变更与。同时负责对基础设施、资产、服务等配置模型进行建立。配置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业务客户的控制目标支持、提供正确的配置信息、降低质量与适性的问题、优化IT资源和配置等。在配置过程中,主要包括识别配置项、监控检验CMDB、监控维护CMDB、审计CMDB、报告度量、评估该酒流程、管理升级的步骤。

(二) 变更管理

在管理服务的生命周期中,变更服务资产和配置项都需要变更管理来实现。主要包括在管理环境中与维护、支持、执行相关的通信设备、运营系统、角色、文档记录、职责、处理程序、软件、硬件等管理对象。在实际设计当中,主要包括记录和分类变更、风险和负面影响评估、变更审批和实施等流程。

(三) 管理

在管理当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功能、系统、流程、主要用户测试、构建和打包[3]。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的部署。在管理当中,需要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的部署,同时对服务建立起有效使用,将服务向运用阶段转移。在其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计划策略、设计与建立、测试与确认、回顾与检验等。

三、 系统功能的实现

在IT运维服务管理支撑系统的功能实现当中,对oracle数据库、EOS开发工具等进行了良好的应用,从而对系统流程的功能进行良好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包括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等部分。在配置管理当中,在开发界面上,从oracle中存放的组织结构图在界面右侧显示。在配置管理总流程当中,包含了各个步骤所需调用的子流程。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字段设计、数据库表等进行配置[4]。而在变更管理、管理中,通过同样的方式,结合开发界面和相应字段设计、数据库表的变更与,对系统功能的运行环境进行良好的构建。通过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和技术构建的IT运维服务管理支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发挥出更加良好的作用,同时其安全性、稳定性等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这样,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就能够对相应的流程和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更好的开展后续工作。

结论:在当前社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IT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计算机IT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过,在IT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运维服务管理系统的良好支持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对IT运维服务管理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尚云云.IT运维服务管理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张伟俊.成飞所IT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第3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IT服务管理 

 一、电力系统通信部门的IT服务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展现层、功能层、数据层。通过对各种系统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现有软硬件环境、网络资源、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知识库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调配资源,切实解决了机构人员、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技术集成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I T 服务管理。

 二、典型处理流程

 IT服务管理是一种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系统通信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在此提出了IT服务管理四个典型处理流程,下面分别从流程目的、功能等角度进行说明:

 (一)事件管理流程

 事件是任何不符合标准操作且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在ITSM引入以前,事件管理没有特定的流程,所有事件都通过通信故障专线通知到通信调度部门,然后由值班员派工单给检修班成员,并不区分事件的“轻重缓急”,也没有技术层面的审核,因此故障派修单回单率一直很低,很多单据由于不具备执行条件而在班组和通信科之间来回推诿,降低了故障解决时间,也没有相关考核指标。

 事件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事件通过运行单位填报、用户填报或者通信检修部门巡视发现填报,所有事件记录进系统,对于已经处理的缺陷只要补报即可。接着通信调度进行分类预判断并分派,确定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优先等级:如果是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小或无影响,则直接进行派单;如果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大,则要求检修部门先进行停服役申请,再进行事件处理。然后,检修部门消缺完毕后,由用户和通信调度分别进行消缺验收,判断是否已解决确定问题:如解决,则由检修班回单给通信科,则纳入审核管理或者填报缺陷归档,关闭记录;如没有解决,则纳入通信科审核管理继续诊断,纳入下一季度大修工程,必要时转省调、厂商和集成商、服务商等进行支持解决等。最后更新文档,必要时进行回顾,事件支持人员将根据管理要求定期产生相关报表。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设立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已被列为问题的事件(一组或一个)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出和建议永久性解决方案。其目的包括:(1)确保分析并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2)确保问题分派了正确支持人员,提高解决率。(3)根据IT资源情况分派问题优先级;(4)主动提供预防性措施;(5)提高IT服务的可靠性;(5)降低IT支持成本;(6)提高通信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名誉。

(三)配置管理流程

 通信部门的所有资源都通过手工和电子配置管理是通过手工形式派发“电路(设备、线路)投入、改接单”,单据与实际资源状况出入较大。待单据完成后,由专人进行手动的资料更新和管理,而经常出现资料忘记更新或资料更新出错,缺乏必要的考核体系。

 配置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配置申请。接着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经配置管理经理审批后生成配置工单。配置工单由配置经理审核后进行工单派发,此时由于工单并未真正实施,配置资源处于预占状态。然后配置管理员根据班组回单进行完成确认,若确认完成,则将资源预占状态更改为运行状态;否则取消资源预占状态。并定期进行资源检查验证,流程回顾,每个一个季度由系统自动生成配置管理报告,据此可进行资源分析、预警等。

 (四)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管理流程将通过标准统一的方法和步骤管理和控制所有对通信系统运行环境有影响的变更。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所有变更的正确评估,可以维护通信系统运行环境的完整性;确保变更和变更实施得到正确记录,并提供审核统计;减少或消除由于变更实施准备不当等原因出现的故障;提供一致性的变更实施质量控制;提高资源使用率(如未得到正确控制和授权的变更需要更多的后续资源);确保实施的变更不会超出预定的系统利用限值确保紧急变更请求得到快速实施。

 三、IT服务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 T 服务管理系统2006 年初上线运行,截止到2007年9 月30 日,IT服务管理系统的配置项数据包括服务器、客户端设备、网络设备、变电站通信机房、变电站通信屏体信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 采集点以及其他各种设备信息,总计有36个分类、95000多条记录。自投运以来总共记录有效服务呼叫8546 条,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共关闭8492 条,完成比率达99 %。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 T 服务管理系统固化了18 种处理流程及衡量标准、20项事件流程服务指标、10 项工作量考核指标、28种事件分类指标等可量化的I T运行维护指标, 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都分别设置了流程经理, 每个流程又明确了流程负责人,负责处理流程时限、效率和质量。I T 服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观、可测、可控、可量化的工作环境, 工作量考核、系统风险识别、流程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 、人员技术能力等都可用“数字说话”。通过系统实施,事件处理更加高效, 变更管理更加规范、问题管理更加可控、IT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IT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高效的管理手段。

 四、结语

 IT服务管理系统运行两 年的实践证明了ITSM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实施效果表明该体系应用成效显著,流程清晰, 责权分明, 运行维护内容可量化,服务质量可考核,运作模式彻底告别了被动的救火队式的管理,开始步入主动的有预案的IT服务管理良性发展轨道。通过系统的实施,各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越来越好,问题的可控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各流程应用在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去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汉平,王强,贾素玲.现代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4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谁也不曾想到,本着为企业业务服务的IT,在其基础构架日渐完善、无数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系统开始投入应用时,它反而成了业务的绊脚石。

但这并不奇怪,多数企业的信息化都是始于其核心业务部门,然后逐步铺开的。在业务系统数量单一、功能相对简单时,人们对IT故障的控制也要容易得多。然而,当IT服务面向的是企业业务全局而非局部功能时,诸如应用系统的集成,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体安全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等,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种恼人问题便会频繁发生。于是,IT基础构架管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相对于IT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IT基础构架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尚显得稚嫩。直到ITIL的出现,才犹如一缕清风吹来,为IT基础构架管理带来清新的气息。

感受ITIL

恰如我们在做美味佳肴之前,总是试图去找一张可以参考的菜单一样,ITIL就是实施IT基础构架管理的最理想菜单。

当ITIL的基本框架构筑起来后后,许多IT服务管理的实践者参与了ITIL的编撰工作。如今,ITIL已经汇聚了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和服务品质为核心的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其目标是将IT技术服务和企业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

面对这样一份完美的“菜单”,IT基础构架管理者的感受各不相同。一方面,ITIL提供的一套基于最佳实践的流程,确实能让IT服务管理有章可循;但在另一方面,ITIL又显得曲高而和寡,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

让IT服务管理有章可循

可以说,ITIL是若干IT基础构架管理实践者智慧的结晶。这些实践者基于实践,将一些日常的管理事务,如财务管理、能力管理、可用性管理、配置管理等,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完成这些事务的最佳实践方法。并且,这些方法被提炼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的流程。

详尽的菜单不仅罗列了每道菜肴的配方,还会列出每种配料的量多少为宜。ITIL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告诉人们在实施IT基础构架管理时,哪些工作是必须做的,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状况。对于IT基础构架管理,人们从最初的茫然失措,到能根据ITIL明白管理的内容和明晰管理的目的,这就是ITIL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

似乎可望不可及

当然,完美的菜单并不能被所有的人所接受。菜单中列出的有些菜肴虽然让人垂涎三尺,但其配料如此丰富、又如此珍稀,只能让人望而兴叹,ITIL带给众多的中国企业用户同样的感受。

作为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的集合,ITIL对IT基础构架管理的描述是非常详尽的,它包含十个核心流程(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和一项管理职能(服务台)。但对于多数刚刚开始关注IT基础构架管理的企业用户来说,他们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把IT基础构架管理想得如此周全,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更贴近其需求的流程。这种情况下,过于详尽的ITIL体系反而让他们不知所措。

ITIL应该更平易近人

中国的企业用户真正接触ITIL的时间不足五年,应该说ITIL带给IT基础构架管理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透过ITIL,我们看到了一幅倾心的愿景图:通过减少重复和冗余工作,将IT人员从烦琐的故障排除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规范工作流程,降低由人动导致的风险,并提高IT部门的服务水平;通过提高IT服务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业务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科学的财务控制,降低IT运营成本,并提高企业IT投资的回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但憧憬之余,我们不会忽略ITIL蓝图与现实之间的差距。ITIL自身复杂的体系和一直有待提升的管理水平,让企业在接触ITIL时有如得到一个烫手的山芋,不知从何下手。

首先,ITIL只是一套理论框架,并没有告诉企业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如具体的制度、流程、员工的岗位手册、职位描述、管理工具,等等),推广ITIL需要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其次,国内广大企业对基本的IT服务管理理念尚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管理水平是制约ITIL应用的瓶颈。

最后,国内企业多是从局部开始接触ITIL,真正的成功实施案例少,完整实施ITIL的例子更凤毛麟角,人们缺少一个可以参照的样板。

“美好得让人难以置信”,人们总是这么评价ITIL。看来,ITIL要在中国扎根还得改改其“阳春白雪”的风格,应该变得更平易近人一点。

解决之道:整体化+工具化

即使是按照详尽的菜单,人们也不一定就能做出美味佳肴,因为烹饪还要受个人手艺(比如刀功、火候的掌握等)的限制。但这并不成问题,因为一些技艺卓越的厨师已将那些配方复杂、工艺难度大的菜肴制成半成品、甚至成品,人们无须做太多的工作就可以享用。

・系统管理、存储、安全一层不差

ITIL过于精细的流程划分,是人们对其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在实施ITIL的过程中,巧妙地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遵循流程化思想的同时,抓住IT基础构架管理的核心――系统管理、存储和安全,并将ITIL的流程加以综合,提供给企业用户更为整体化的管理框架。

因为对于多数企业用户来说,精细的ITIL流程往往让他们为流程而流程化,最终陷入流程的旋涡而难以自拔。

所以,IT服务管理商需要做的是,对ITIL流程加以综合和分类,并娴熟地将其融合到系统管理、存储管理和安全管理中去,从而将ITIL流程以打包的方式带给企业用户。

结果,那些看似难以一一实现的流程,通过系统管理、存储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方式被实现了。

・寓理论框架于工具

对于任何非专业的厨师来说,仅凭一张菜单来做一道工序复杂的菜都不是容易的事。而ITIL更是高度抽象化,它列出的仅是IT基础构架管理各个环节的指标,甚至省却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这样,就需要将抽象的ITIL理念以工具的形式展现出来,提供给用户的是实施ITIL的工具和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系列让人费解、难以操纵的指标。

借用这些工具,用户感受到的不是如何将其IT基础构架管理划分成具体流程的琐碎,而是流程化管理IT基础构架管理的畅快。

・流程化管理筑起整合系统平台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ITIL作为一种先进的IT服务管理体系,它用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提升了IT基础构架管理的科学性。但将ITIL带出“象牙塔”,并得以推广和应用的却是那些集成了ITIL流程化思想的管理工具。

链 接

变更、配置管理应用的目标

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的受重视程度正在上升,这就意味着使命也越来越大,除了控制变更,还包括改进流程、增强集成性、支撑业务。

为了达到完整的效果,变更管理应用包括如下几个目的:

・提高变更实施的成功率;

・减少变更引起的非正常IT失效的广度和幅度;

・将变更管理与其他服务管理流程集成;

・降低变更的成本;

・达到提高生产力;

・确立改善变更的标准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

・评估风险和风险对业务的潜在影响;

・提高变更的透明度;

・提供有关沟通交流的高效渠道;

・管理每个变更的全部生命周期;

・管理变更之间的关系;

・管理变更的财务成本。

配置管理

在提供可靠服务来支持公司的业务目标方面,IT部门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大多数的解决需要良好的配置管理策略:如果都不知道您们环境有什么,就没指望控制它们,维护它们和提高它们。根据ITIL服务支持手册,配置管理应该追求下列目标:

・落实组织的所有IT资产和配置及其相关服务;

・提供准确的配置信息和配置相关的文档信息来支持所有别的服务管理流程;

第5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据统计,我国国内软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员工人数低于50人的软件公司占有超过80%的比例。目前,迫于生存的压力,这些企业往往忽视了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过程规范工作,对于开发生命周期的管理意识非常薄弱。这也正是国内软件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和软件企业不能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软件开发凸现管理需求

加入WTO使得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日益重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处在企业管理变革中至关重要地位的应用系统的开发者,似乎并没有跟上这种潮流,规范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管理。其实,企业应用需求的变化和客观市场环境给各类开发者提出了加快产品开发速度的要求。软件产业的发展,造就了越来越多的软件供应商,这给开发机构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促进他们更快地推出产品。

与IT技术的其它领域相同,软件产业在飞速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尤其是新技术和新理念日新月异,软件开发环境更加复杂和难以管理。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感到明显的压力,Internet/Intranet的普及,软件开发技术在不断发展,开发效率在不断提高,使得开发周期逐步从原来的数月甚至数年缩短到几天或几个小时。在软件企业内部,开发B/S及C/S架构应用系统的软件团队往往分布于不同地点。如果没有一个自动化追踪软件模块变更管理体系,使团队成员共享LAN或WAN的开发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引出许多配合问题,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甚至是组织声誉的受损。在如此大的市场压力下,如果不能及时地完善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管理,势必使企业的软件产品长期裹步不前,从而丧失竞争优势。

需求管理事半功倍

当前,国内IT市场逐渐呈现出需求驱动应用和需求变化迅速两大趋势。所谓需求,就是来源于用户的实际需要,来源于参照行业规范对某个特定行业特性的提炼。其间也体现着对用户实际业务流程的分析,对用户自身特性与需求的考虑。

需求管理是完整开发生命周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意义在于从开发生命周期的源头开始控制错误的发生机率。在需求管理中发现并纠正的错误,如果一旦被忽视并持续到开发应用后的维护阶段,所造成的损失将会增加200倍。在全球市场上,Telelogic DOORS、IBM RequisitePro和Borland CaliberRM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三大需求管理应用软件。Anders Lidbeck强调,需求管理要深度掘取用户需求细节,即时跟踪应用现状,验证企业管理的变化。需求管理应当是已知系统需求的全面体现,对关键需求的疏忽很可能是灾难性的。需求管理的过程,从需求获取开始贯于整个开发生命周期,目标是实现最终产品同需求的最佳结合。他表示,需求管理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正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配置管理增进自适应力

第6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关键字:PDM系统,企业

一、引言

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是以产品为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集成起来,统一管理,使产品数据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一致、最新和安全,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环境,从而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一般而言,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项目计划、设计数据、产品模型、工程图纸、技术规范、工艺资料等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包括工作流程、机构关系等过程处理程序。PDM技术就是将它们集成并管理起来,使企业的并行工程能够真正发挥效益。

二、PDM数据统一管理

(1)设计文档管理。管理的主要文档包含:与产品直接相关的2D/3D图档、设计技术文件、研试文件、软件文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文件等等,主要功能内容如下:

1)多种格式文档的创建和关联。对文档的创建和组织可以按照两种方式进行:产品结构、普通文件夹。实现了通过产品结构的部件节点组织、创建和关联文档的能力。

2)文档的分类与属性管理。实现文档的分类管理。可以将文档按照类型划分为图档类、非图档类、研试文件、软件文档等类型,并提供了各类文档的详细信息,根据类型不同规划了不同的属性模型,便于文档的查询、统计和最大化重用。

3)文档存储和访问安全性控制。可以按照业务需求,对不同类型的文档进行不同的存储划分和权限控制。

4)文档版本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版本管理功能,有效地支持对历史数据的追溯和参照。

(2)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是PDM系统的核心功能。其管理产品、部件、零件之间的分级关系,以及产品之间的衍生关系,并以产品结构为核心,把定义最终产品的所有工程数据和文档联系起来,实现产品数据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并在一定目标和规则约束下通过配置向用户提品结构的不同视图和描述。

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

1)产品结构树的创建可以通过手工创建、Pro/E集成自动创建、导入创建等方式。用户可以在PDM系统中手工交互式地创建、维护产品结构树,该方式比较灵活;当从Pro/E环境中检入模型时,可以自动创建相应的产品结构;可以通过导入Excel的CSV文件中的明细清单批量创建零部件的产品结构树;

2)以产品结构为核心组织和管理产品设计文档,通过按、有效性等配置规范来管理产品在不同研制阶段的技术状态演化;

(3)电子化工作流程管理。实现产品零部件和设计文档的生命周期和电子化审签流程管理,其中流程包括:批量审签流程、部件审签流程、非图档类设计文件审签流程、单文档审签流程等。PDM系统用户可以搜索和查看所有的审签流程历史记录。

1)批量审签流程。要审签的产品结构可以和其关联的CAD文档和图档类设计文档一起打包进行批量审签。创建了批量审签单元后,需要选择流程审签人员,然后才能启动批量审签流程进行批量审签。

对于三维部件和图档类设计文档的审签,流程中的审签人员可以利用ProductView打开要审签部件的可视化模型进行浏览、批注。

2)非图档类设计文件审签流程。该审签流程支持对非图档类设计文件、研试文件、软件文档、技术通知单等文档的电子审签。该类文件创建时就自动启动审签流程进行电子化审签。

(4)工程更改管理。通过PDM系统的CMII工程变更管理可以建立有效的变更业务控制手段,实现对变更信息和变更过程的有效管理;基于变更请求、变更通知单等变更对象实现对工程变更业务的管理,以相关性分析作为重点,实现了高效的更改管理。

(5)与其他系统集成管理

1)与PRO/E集成管理。设计人员可以在PRO/E设计环境中创建自己的PDM工作区,系统支持将设计模型检入到PDM系统中,并且在后台自动将该设计模型转换为ProductView轻量可视化模型供用户在PDM系统中方便、快捷地浏览和圈阅。

2)与Microsoft Office集成管理。对需要提交到PDM系统中的Office文件,与Office工具提供了桌面级的集成,直接从Office应用程序中实现数据的检入、检出、查询。

三、PDM3个层面功能

PDM的功能主要由3个层面组成:支撑层、维护层和核心层。

支撑层为PDM实施的基础,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这里不仅包括

软件,如操作系统等,还包括计算机硬件,这些为PDM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维护层则是PDM系统的维护工作,包括数据集的维护,部门和用户的管理,项目创建以及项目中角色的定义。这些模块主要完成PDM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保证PDM系统的顺畅推广使用。核心层则是PDM实施的核心部分,也是用户主要面对的模块。核心层包括文档管理、产品结构管理、流程管理、电子数据仓库管理、CAX/ERP应用软件集成以及接口管理系统等。其中文档结构化管理是产品结构管理和流程管理的支撑,后两者所产生的文档由文档管理来控制。

四、PDM系统的集成

PDM系统和企业中其他系统的联系则主要通过应用软件集成和接口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仓库来完成,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中各个部分的有机集成,达到数据最大限度共享。而PDM系统通过对数据以及数据流的管理和控制,将企业中的各个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了企业中信息的集成、过程的集成和人的集成,这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小结

PDM在逻辑上将信息化孤岛集成起来,利用计算机系统控制整个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通过逐步建立虚拟的产品模型,最终形成完整的产品描述、生产过程描述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数据。现今,在企业中,PDM系统不是要不要使用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把PDM更好的应用于科研生产线上,给企业节约成本,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信息系统;项目整体管理

在当代企业中,越来越多的战略目标是通过项目这一形式来实现的。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浪潮下,信息化建设与项目建设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大型项目的管理尤为重要,是项目建设所必须的。大型及复杂项目,一般有如下几个特征:项目周期较长、项目规模较大、目标构成复杂、项目团队构成复杂等[1]。在大型复杂的项目中,项目的整体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从间接管理、分级管理、分工管理的角度,对大型项目的整体管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论述了项目整体管理中的项目启动、编写初步范围说明书、制定整体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监督和管理项目、整体变更管理和项目收尾等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1.项目章程

项目合同签订后,需要根据合同和项目工作说明书SOW撰写项目章程,建立项目型管理组织,授权相关管理人员为高级项目经理,规定了该项目的主要建设目标和费用,为项目配备了管理经验丰富的子项目经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骨干人员。在此过程中,项目的授权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实践中,很多项目因为没有清晰的授权,在建设过程中多头管理,多人负责事实上成为了无人负责,管理混乱最终将导致项目失败。

2.编制初步的范围说明书

高级项目经理依据项目章程获取授权后,需着手编写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管理团队需分析项目章程和工作说明书,结合团队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建设目标、可交付物、验收标准、初步的项目里程碑,初步的风险,成本的概算等进行描述,形成初步的范围说明书。很多建设项目往往对项目范围说明书不够重视,没有形成书面的统一意见,很多管理人员依据自己想当然的目标进行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和范围不明确,需求方经常根据临时的想法变更目标,范围不断蔓延,导致项目的无法达到验收目标,很多项目久拖不决,最终无法完成。在该项目中,管理团队对范围说明书非常重视,根据项目的目标和可交付物,将项目分为大屏幕集中显示子系统,数字化视频监控平台子系统、调度管理软件集成开发、服务器及存储设备安装调试及信息机房建设5个子项目,并逐一注明了各部分建设需要达到的验收标准。

3.制定项目整体管理计划

对于大项目管理,项目的过程计划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在完成项目初步的范围说明书后,项目管理团队需在组织原有项目管理流程和模板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的整体管理计划,指导各子项目经历生成了子项目的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子计划。因为通常大型复杂项目周期较长,可交付物和干系人较多,系统较复杂,为保障项目顺利执行,需重点加强项目的配置管理,为项目设立专门的配置管理员,建立配置的版本规则和管理流程。大型项目的管理流程除了需遵循组织管理的管理规定外,还可以根据大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专用于此项目的流程,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践证明,为项目管理建立配置和管理流程所花费的人力成本,远远低于因项目管理不当造成返工、窝工、交流障碍等项目建设的损失。

4.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

有了好的计划并不意味着项目能够自动成功,因此对管理的执行就成为管理关注的焦点。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各子项目经理需严格按照管理计划进行日常的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整体有序高效推进。例如,大屏幕显示系统子项目经理,应按照该子项目的进度计划,安排设备招标采购、预埋管道、预敷线缆、到货验货、拼接组合、系统调试、烤机运行等工作,确保了该子系统的按时完成。

5.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

项目推进除了需要日常的工作管理之外,还离不开对项目绩效的监督和控制。项目管理团队需对项目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监督和控制。按照管理计划,每周举行项目绩效报告会,对项目的进度、成本等进行挣值分析,对项目的范围、质量等对比管理基线查找偏差,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各个步骤的偏差累积,最终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造成的损失远大于监督控制所花费的开销,项目的监督和控制对预防错误的蔓延具有良好的效果。

6.变更的管理

项目建设并不都是一切按照计划进行的,对于工期较长的项目更是如此。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项目变更管理流程是十分的必要。在项目中,管理团队需建立变更提交、初审、CCB决策、变更执行、变更验证和变更记录等管理过程。因为相关项目投资大,变更影响较大,因此CCB通常由乙方和甲方领导组成,对项目中的变更进行审核。项目管理人员需根据变更决议和变更记录,修改建设计划并积极执行。良好的变更管理是应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的变更管理是控制项目在有限范围内完成的有力保障。

7.项目收尾

设备安装到位、软件开发完毕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项目管理团队在项目收尾阶段需重点进行项目的合同收尾和管理收尾工作。项目收尾标志着项目建设的完成,项目收尾的各项文档和总结时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收尾管理,是项目能够顺利验收的有效保证;全面的总结,是提高管理和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项目管理团队需申请甲方按照合同要求对项目进行验收,对项目的开发文档、管理文档和产品文档进行归档检查,向甲方移交合同规定的资料。之后需组织全体项目成员召开项目总结会,总结在项目中的经验、不足和应对措施,更新相关组织过程资产,对项目和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总结。

8.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型复杂信息化项目,项目的整体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严格规范化、标准化的整体管理措施,才能保证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第8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软件开发;应用

Applic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ZHU Yan, WANG Fang, YANG Yu

(Jiangsu Suzhou Power Supply Company, Suzhou 21500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industry, overtime and over-budge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most concern to the software industr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manage software development, some companies also introduced an important post, quality management, to manage and get feedback of the project information in time, thus all important trouble can be controlled in early stage, and a lot of manpower, resource and finance will be saved.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softwar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的信息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满足客户要求则成为各行各业的首要责任。如今的IT项目,软件工程倍受关注,而软件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求企业对质量管理加强认识。目前,软件质量管理基本使用定性指标,软件质量保证理论侧重于解决组织和管理的流程问题[1]。

软件质量模型早期由McCall 提出,在此基础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软件质量的三层模型[2-3]。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过程域。质量计划是根据项目的立项文档,对具体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裁减,其内容全面反应用户的要求,为质量小组成员提供了工作指南,为整个项目组成员提供了工作标准和工作依据,为确保项目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质量保证则是贯穿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经常性地针对整个项目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检查与改进等工作,向管理者或其他方提供信任,确保项目质量与计划保持一致。质量控制必须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测试、验证,而很多失败的软件开发案例正是由于在测试中发现了先天存在的、无法修复的缺陷,这更说明了质量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4]。

1 未实施质量管理的劣势

公司在软件开发方面逐步向正规化发展,以前在软件开发方面比较随意,存在的缺点主要有:很能全面考虑技术难点,影响项目开发的整体进度;没有规范统一格式的开发代码,开发人员编写的代码风格迥异;技术文档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没有统一管理,导致项目开发杂乱无章等问题。考虑到以上问题,公司在软件开发方面增强管理力度,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也逐渐提入公司的日程。

2 质量管理的优点

公司在软件开发方面采用质量管理,带来很多优点,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与收益。质量管理的优点具体如下:

2.1 保证项目进度

项目进度与项目计划是否一致直接决定软件开发是否顺利。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对项目开发尤为重要,而要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与项目计划制定者从事类似工作的经验有直接关系。经验丰富的项目计划者可以预见潜在的风险,在问题细节上也考虑得更周全,更能保证项目进度和计划的一致性。图1是某个项目的项目计划实施情况。

项目计划制定初期,由质量管理小组召开项目计划评审会,讨论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对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并由质量管理人员对其结果跟踪,以确保项目计划完整性和可行性,完善的计划交由配置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计划实施过程中,计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发生变化时,质量管理小组报告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负责对计划进行维护。使项目按新调整后的计划正常进行,并且尽量让开发进度赶上原先的项目计划。项目计划以里程碑为界限,将整个开发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里程碑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个里程碑都要有阶段性的成果交付,同时可以根据里程碑将项目计划作动态调整。

2.2 项目开发过程中监管

2.2.1 需求

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户需求,就软件功能与客户达成一致,估计软件风险和评估项目代价,最终形成开发计划的一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用户是处在主导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要负责整理用户需求,为软件设计打下基础。在开发过程中,开发前期犯下的错误,会在开发后期被累积和放大,时间越久,纠正错误所花费的代价越昂贵,也越发影响系统的工期和系统的质量。解决这些错误的方法时通常采用邀请用户参与进行需求评定,用户的意见由质量管理员跟踪。即所有需求的实现过程都得到跟踪、监督与验证;所有需求的变化都得到控制、理解和处理[5-6]。

虽然在需求调研期间积极地和用户沟通,但仍然避免不了项目进行中用户的需求,如变更请求。由质量管理小组组织讨论实施变更的可行性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无论哪种变更都需要对相应的资料实施同步变更。若变更会带来巨大影响而导致项目进度的延期,项目组需要将变更报告提交给用户并同用户进行协调,讨论变更的取舍问题或是项目进度变更问题。决定变更之后,质量管理成员监督变更实施过程并协助配置管理员对变更后涉及的资料进行版本控制。

2.2.2 设计

优良的体系结构应当具备可扩展性和可配置性,而良好的体系结构则需要优秀的设计方法,因此,设计选型成为了系统设计首要的工作。对于设计选型需要针对项目的结构、项目的特征和用户的需求来分析,同时还要要考虑到参与项目开发的小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例如,项目经理选择的设计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项目组部分成员并不是十分熟悉这种设计方法,而且在时间评估上没有考虑到某些程序员的学习适应期。在这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了严重的项目延期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设计方法的选择对项目开发的重要性,尽管有些设计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熟悉的设计方法能为项目的开发节省许多时间,正确的选择可以减少项目承担的技术风险。设计方法的选择需要由质量管理小组组织讨论,确定设计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确定后项目组根据设计方法实施。

公共类开发要求项目组成员在设计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仔细研究,尽可能的识别、提炼出公共类,并进行定义。公共类应该具有通用性、可复用性,对公司和个人都是有利的,对项目组成员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另外可以为公司节约大量的成本和缩短工期。公共类开发后由质量管理小组把关,确认没问题后交由配置管理员保存入库,方便开发人员长期使用。

2.2.3 实现与测试

系统实现也就是软件代码的编写过程,这里不仅包括代码的产生,同时也包括测试用例的产生。开发人员针对项目组之前的详细设计,程序员编写代码,调试代码。每个阶段质量管理小组都要对项目组进行管理,在编码过程中检查项目组的开发代码,有问题直接让开发人员修改。测试人员不仅要测试软件的功能是否完整,还要测试软件的性能。软件的性能也直接影响到软件开发的成败,为了避免重头再来,项目组必须要重视性能测试。

测试人员则根据系统设计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测试计划都需要经过质量管理员组织的评审会评审。测试人员按照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对项目进行测试,并把测试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组,项目组根据测试问题的严重级别,修改程序代码。只有当程序员调试完程序,测试通过并通过质量管理小组审核后,才可交给用户测试、验收。

2.2.4 维护

系统维护由维护人员担任,负责保证客户的使用质量。维护人员不仅要了解项目的技术核心内容,同时也要与客户沟通。这样当用户提出维护问题时,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出问题的根源。筛选出是用户的使用方法问题、环境问题等普通原因,还是确实是程序的BUG、程序的修改问题。如果没有指定的维护人员,那么项目组的开发成员可能会一直被老项目影响,没办法专心投入新项目,从而形成一种人员浪费。当维护人员发现是程序缺陷,需要修改时要走变更控制流程。大的修改由开发人员对已的程序修改,并由质量管理小组对整个修改过程作变更控制,修改结束后由测试小组测试通过后新版本交付用户。小的修改由维护人员实施,同时变更所涉及到的一切资料。

2.3 保证项目文档

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文档对整个项目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软件项目没有了文档,就好像迷路的人没有了地图,遇到问题时就没依据可循。

在质量管理还没成型,项目组人员还没习惯写文档时,会觉得写文档是浪费时间,不写各类文档直接进入编码阶段可以直接切入主题,肯定比写文档的进度快。但随着项目的逐渐深入,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需要部门间配合的工作也越来越多。一个大的项目是一个团体合作的工作,需要了解其他人员的技术方向和开发思路。当某些环节需要相互配合时,就能显现出文档管理的重要性。

编写文档并不是项目组成员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的,而是经过质量管理小组、软件组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讨论得出公共模板,每个文档都有标准模板,这样编写文档的速度也会很快。有了完整的项目文档,就不会因为项目开发人员的辞职而耽误开发进度,减少了整个项目组对某个重要开发人员的依赖性,也减少了软件开发的风险成本;有了完整的项目文档,给项目后期的维护工作带来了便利。

文档管理的归档工作是由配置管理小组负责的。重要文档是由质量管理小组审查合格后提交给配置管理小组的。做一个大的项目,必须要有完整的项目文档做支持。

3 结束语

从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可以证明,优质的质量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可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实践证明,软件工程项目的成败与否,一般与项目的管理直接相关,而与技术的关系。要想做一盘“完美”的软件大餐,质量管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Silva R N,Murray G W.Low cost quartz rate sensors applied to tactical guidance IMUs[C].Proceeding of the IEEE Position,Location and Navigation Symposium,1994:37-42.

[2] 胡小平.自主导航理论与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94-203.

[3] 陈哲.捷联惯导系统原理[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6:143-147.

[4] 匡启和.RTLinux环境下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导航,2001:37(4):58-60.

第9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关键词] 产品数据管理;数据管理系统;汽车企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35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52- 06

0 引 言

随着汽车企业的发展和车型的不断增加,日益膨胀的信息给某车企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以往的人工把控变得越来越吃力,缺乏产品开发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各个车型之间数据缺乏关联性,难以形成未来车型的开发技术库,产品信息分散管理,资源重用率低;BOM和产品配置表仍以Excel方式进行表述和传递;管理检索统计都不方便,零部件缺乏有效的分类管理,难以查找和重用;缺乏有效的项目监控,技术部门的工作任务都是以项目进行驱动,目前主要手段是开会讨论,辅助以Project和Excel等办公软件,无法及时了解到项目资源的分配及使用情况。鉴于以上情况,迫切地需要将现有车型数据平台单一数据整合并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PDM系统”),并逐步实现产品数据管理的规范性、有序性。

1 PDM系统建设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选型,某车企决定搭建企业级PDM平台,结合未来的发展战略、业务需求及目前实际情况,遵循管理与技术并重、IT系统效益最大化、扩展/开放和集成性、安全性4大原则,以逐步形成整车产品研发管理系统,完善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研发核心竞争力并确保企业主要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总体目标。

针对上述目标,该车企规划了两步走的实施策略,并明确定义了在每期所需完成的具体内容。各期规划的内容和功能如图1。

2 PDM系统数据库结构

随着产品研发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工程师设计的交付物不在是单一的图纸,而是各种格式的文件,包括3D和2D设计数据。设计数据是一切制造,检验和生产的标准,也是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产品数据。随着该车企的发展,设计资料数量变得异常庞大,设计的标准化成为构建PDM系统数据库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它包括统一的模板、统一的编号、统一的格式、版本的更新以及3D与2D数据的关联、设计数据与检验标准的关联、设计数据与物料的关联等。

该车企PDM系统数据库按企业特定需求进行了设计和扩展,关键结构及编码有以下内容。

2.1 块总成MODEL

编码原则:

属性:

2.2 零件PART

编码原则:

属性:

2.3 内部数据发放单

编码原则:”XX_IEX”NNNNNNNN(N表示任意数字)

属性:

2.4 企业至供应商数据发放单

编码原则:“XX_OEX”NNNNNNNN(N表示任意数字)

属性:

2.5 主要的系统对象关系

2.6 状态

3 PDM系统工作原理

3.1 SOA架构

该车企PDM系统采用SOA架构,在多年领先的PDM软件开发与实施基础上,实现了PDM系统的完全SOA化:包括PDM系统应使用的SOA组件,PDM系统应提供的服务等。该车企PDM系统能够以完全SOA架构的方式,提供PDM系统所要求的所有功能,包括文档管理、产品结构管理、配置管理、零部件分类管理、工作流程管理、更改管理、项目管理、需求管理等。

3.2 CWER架构

该车企PDM系统基于全球领先的4层体系架构进行建设,包括ClientTier,WebTier,EnterpriseTier,ResourceTier。其4层体系架构及遵循业界的相关标准如工作流联盟和工程变更CMII等,为PDM提供了强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拓展性,提供全面的端到端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解决方案组合。

3.3 VAS结构及企业级选项库

该车企构建了整车装配结构(Vehicle Assembly Structure),用来管理研发过程中的工程数据。VAS是一个从产品功能角度对整车进行划分的标准产品结构,借鉴了业界的领先实践。它包括:

(1)VAS模板。VAS模板是VAS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基于VAS模板可快速克隆出新平台的VAS上层结构。其结构如图2所示。

(2)VAS配置管理。VAS基于PDM平台采用全配置管理方式,配置变量添加在MODEL(如图3所示)。

(3)企业级选项库。几百个选项包括:

整车选项――轴距、驾驶方位、驱动方式、品牌。

技术选项――基于块级总成,从尺寸、功能、结构、材料、颜色、法规、外观风格、品牌等8大方面进行定义,如发动机、变速箱、前排座椅等等。

通过VAS,不但可以快速准确地生成单一配置车型SOS(Stored Option Set),可以进行各阶段的整车虚拟评审(在整车开发过程中的数据节点或物理样车制造之前进行的整车级别的模型检查,以期在研发早期发现和解决设计问题),此外还带来以下好处:

以产品功能而不是行政部门来进行组织,并降低了与工艺的耦合度,使得各车型数据组织方式完全相同,数据查询和重用方便快捷。

近百个块级别总成使得整车结构层级和复杂度降低,方便设计分工,并可以围绕块有序逐步培养工程师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研发水平。

将重用级别从零部件级别扩展至块级别,加快研发速度和提高重用。

4 PMD系统功能实现

4.1 图文档管理

实现电子图纸及文档的安全、高效管理,通过流程及版本的控制,确保电子图纸及文档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1)文档模板管理:可建立文档模板,依据不同的类型定制不同的模板。

(2)多种文档类:支持Office/PDF/TIF文档属性的方便定义;支持文档按照业务特性进行分类;提供文档模板功能,使文档实例的创建可以通过模板来实现;具备版本、版次的管理,资料的引用可保证一致性;科技资料按照类别进行管理,在各类资料中能够提供授权者的修改、删除、查询功能,并能够进行精确检索及模糊检索。

(3)文档编码检查:依照编码规则,检查文档编号,严格保证编码的唯一性。

(4)文档查询:文档与文档之间、文档与零部件对象之间、文档与其他业务对象之间能够建立关联,通过关联关系的建立,文档与其他业务对象之间可以方便地实现交叉查询。

4.2 零部件管理

(1)零部件编码检查:支持零部件编码与图号编码管理;具有编码规则管理和纠错提醒功能,严格保证编码的唯一性;能够在车型型号和状态上区分整车车型编码。

(2)零部件查询:可由零部件属性查询零部件;由文档关联性查询零部件;零部件查询结果可导出。

(3)零部件与相关文档关联:建立零部件与相关图面或文档的关联。

(4)建立零部件分类管理库:规划零部件分类;定义零部件属性,如净重、零部件材料等(如图4所示)。

4.3 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

通过PDM系统创建产品结构,提供简单和易用的图形化方式来定义、浏览、修改产品结构树,从而快速生成新的产品的结构,并自动生成产品明细表。

(1)管理完整的产品结构并提供图形化的界面进行产品结构的创建、修改(支持替换件、可选件)。

(2)基于选项库和车型定义表定义车型配置表(SOS)和全配置BOM清单,搭建EBOM上层结构。

(3)可定义多个产品结构的属性。

(4)可根据版本规则、日期、状态等条件浏览产品BOM结构;可依照选项配置条件浏览BOM结构。

(5)可增加或减少替代件/替换件。

(6)任意比对两个产品结构,并输出比对结果。

(7)产品结构的单阶/多阶的使用性反查;可选择阶层与父阶类型。

(8)产品结构可转化为轻量化模型。

(9)产品结构审核流程,可做签审与通知;产品结构有生命周期状态;支持BOM版本和版次的管理;支持BOM不同阶段的状态管理(如图5所示)。

4.4 设计变更管理

产品需要设计变更时,设计员在PDM系统中填写设计变更单,填写完毕后提交电子审签流程,审批人在系统中收到审批电子流程的通知,在系统中对流程进行审批,审批结束后发送给相关单位,各单位按设计变更单进行方案设计或图纸、零部件变更。图纸、零部件变更结束后,连接到需变更产品/零部件并附加相关参考文档,设计员发起电子流程,审批人通过之后,对该图纸、零部件进行冻结,系统再将相关文件发送给各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进行试制量产等后续工作(如图6所示)。

4.5 可视化管理

PDM系统中内嵌轻量化模型检视器,能够基于JT模型进行缩放、平移、测量、动态剖切等基本功能。浏览器提供数字化样机(DMU)功能,包括对同构或异构CAD模型产生的JT档进行静态干涉检查、动态干涉检查、拆装过程分析,能够加载单一配置车型,将其JT模型加载进行虚拟干涉检查。

4.6 数据分发与管理

技术文件、图纸、数模等设计数据通过PDM系统进行创建、审批、会签、批准等。设计数据被批准后,通过电子流程流转到档案部门,档案部门对设计数据进行发放(发放到内部相关部门及供应商处)并按设计数据类别进行归档。内部相关部门及供应商到汽车数据发放系统中下载设计数据,并按设计数据进行相关方案和供货变更。档案部门可在PDM系统中监控所有的内部部门及供应商是否下载了相关设计数据,实现了设计数据发放及归档的电子化(如图7所示)。

5 结 论

该汽车企业自建设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来,规范了产品数据管理,提高了产品研发水平,逐步实现了产品数字化,降低研发成本,减少研发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研发工作效率和快速反应及配置能力。PDM系统的应用为该企业带来如下收益:

电子流程的应用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30%;

分布式架构和协同设计平台的建立减少了信息传递时间30%;

通过基于PDM系统搭建的电子发放流程减少了图纸和发放的时间80%;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数据,促进知识重用,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30%;

提供查询和浏览研发数据的平台,制定各类型的报表,查阅纸质档案资料的时间减少了40%;

规范和标准更改流程的引入,更改的随意性和重复性减少了30% 。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新权.统一的研发协同管理推进业务体系整合[J].中国卓越汽车企业的创新之道,2009(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