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

第1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关键词:鹿衔草;嫩江流域;人工栽培;生态保护

Search fo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Herba Pyrolae in Nenjiang Valley

Wang Guojie

【Abstract】Nenjiang Valley is the main growing areas of Herba Pyrolae. In recent years, the medical functions of Herba Pyrolae are continuously being developed. However, the quantity of the the wild Herba Pyrolae is limited,so it's difficult to meet the common needs, and the growing demands for Herba Pyrolae are also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In the case,it's necessary to develop artificial cultivation for Herba Pyrola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of wild Herba Pyrode and the factors of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of wild Herba Pyrolae,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and the concrete methods of artificial growth for Herba Pyeolae instead of the wild Herba Pyrolae, and, as well,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 wild resources of Herba Pyrolae.

【Key words】Herba Pyrolae Nenjiang Valley artificial cultiv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1 概述

鹿衔草(Herba Pyrolae)又名鹿含草、秦王试剑草,其植物学名称为鹿蹄草。鹿衔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状茎细长横生,斜生,连同花葶高20~25厘米。叶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宽各2~4厘米。花深蔷蔽色至红色,宽钟状,直径12~15毫米。蒴果扁圆球形,直径7~8毫米。

鹿衔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圆叶鹿蹄草红花鹿蹄草的全草。茎很短,根状茎细长,近圆柱形,稍具棱条,棱间并有细纵皱纹,红棕色或紫棕色,微有光泽。基生叶数片,具长叶柄,略弯曲,叶柄扁平而中央凹入,两则变薄呈膜状;叶薄革质,常稍破碎,圆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圆或钝尖,全缘或有疏细锯齿,上面紫红色,少有棕绿色,叶缘向叶背略反卷,主脉向两面同样突出。偶可见花葶,长12~25厘米,紫棕色有光泽,常具三棱。总状花序顶端有9~13朵卷缩的棕色花或棕褐色扁球形的蒴果。

2 鹿衔草资源利用现状

鹿衔草在黑龙江主要分布于嫩江源头向南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和加格达奇、鄂伦春旗、牙克石、阿荣旗、扎兰屯、额尔古纳右旗、讷河、克东、孙吴、嫩江等地。

野生鹿衔草生长于林下或岩石阴湿处,生物学特性喜较冷凉阴湿。采收期在6月中旬。药农采下来晒至叶片略有抽缩时,堆积发热,使叶片两面变成紫红色或紫褐色,再晒干。药材以紫红色或紫褐色、无杂草者为佳。

植物学家朱有昌先生在《东北药用植物》中写道:“东北地区有9种鹿蹄草均有药用价值。”本文所析主要为鹿蹄草科中生阴性植物。红花鹿蹄草生长针叶林下,主要分布于讷河茂山林场和克东周边。圆叶鹿蹄草生于林下,海拔800~1800米之间。日本鹿蹄草生于落叶松林下,海拔800~1200米之间。以上品种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北缘、孙吴、嫩江东岸。干燥后全草入药,有祛风湿、强筋骨、解毒、补虚、益肾、活血、止咳、止血、调经等功效。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收载有鹿衔草,谓其主治:“金疮出血,捣涂即止。又涂治一切蛇虫犬咬毒。祛风湿中药。”

在一些制药企业、饮片厂、中医院原有汤剂基础上,有些药厂又用鹿衔草制出抗骨增生类药和传统的鹿衔草膏,鹿衔草软胶囊,中成药颈康片,抗骨增生片等用于临床治疗。

鹿衔草属植物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它不仅在医学上,在食品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除此之外,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鹿衔草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基生,春季叶色嫩绿,夏季叶色油绿,花葶自叶丛中生出,高20-30厘米,花瓣白色或粉红色,也有红色、绿色等花色,还有的叶上具斑纹,花期6~7月,果期7~9月,兼具耐寒性强、耐阴、夏季开花等特点,是良好的园林地被植物材料。

近年来,鹿蹄草属植物还被用来提取某些有益成分生产美容香皂、美白乳等。一些研究表明,鹿衔草在作为防腐剂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苹果的保鲜试验结果表明:鹿衔草对根霉、黑曲霉、青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鹿衔草0.20%酒精浸提物的抑菌效果优于0.50%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两种化学防腐剂。鹿衔草对于导致酱菜败坏的酵母菌、细菌、霉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可使低盐酱菜在室温下的保质期延长2d左右,抑菌圈实验表明,100mg/L的鹿衔草水煎液具有同浓度的山梨酸钾和丙酸钙溶液相近或更好的抑菌效果。

鹿衔草的广泛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使鹿衔草的多方面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也使本来就供不应求的鹿衔草市场愈发紧张,这就进一步彰显了鹿衔草野生变家植的迫切性。

中药鹿衔草目前的市场状况是严重的供不应求,并伴有价格持续走高。调查显示,全国鹿衔草需求量每年在五百吨左右,去年河北安国药市连一吨货源都很难组织,供需出现严重不平衡。面对当前中药鹿衔草产、供出现偏差的具体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保护措施不力。近年来,森林遭受了大规模的砍伐,野生鹿衔草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产量受到影响。二、过度开发利用。随着鹿衔草的市价不断攀升,导致药农盲目地采挖,目前鹿衔草野生群正逐渐减小。为了解决鹿衔草的供需矛盾,鹿衔草的野生变家植已迫在眉睫。

3 嫩江流域鹿衔草的人工栽培

鹿衔草之所以至今还未能完成人工栽培,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其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鹿蹄草属植物长期生长于野生环境,许多人认为它只不过是野草,其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其二,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虽研究得较多,但很多工作还只是初步和探索性的,仍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其三,引种驯化方面的研究很少,只有赵霜红、赵耀等新对红花鹿蹄草、鹿蹄草的引种驯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因此,今后应加大对鹿蹄草属植物利用价值的宣传,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开展鹿蹄草属植物的分类学、引种驯化、遗传改良、栽培生产与加工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为鹿蹄草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嫩江流域是鹿衔草主要的生长区域,在此区域内开展鹿衔草人工栽培可最有效地保证鹿衔草的成活和繁殖,对于未来开发利用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嫩江流域目前还没有开展人工栽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栽培。

鹿衔草在室内四季常绿、叶色蓝绿、叶脉明显,初夏开花,带有芳香,是理想的室内盆栽观叶植物。而且鹿衔草耐寒,耐阴、因而在嫩江流域园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园林植物中较有发展前景的的野生植物药资源之一。

鹿衔草的具体栽培方法如下:宜采用分株繁殖,可在林下大量栽培。5~6月,连匍匐茎一齐采收,分成单株,每株都要带有部分匍匐茎和须根。在选好的林下,将灌木杂草除去,不要翻动土层,开1.3米宽的畦。按行距22~26厘米开小沟,沟深约七厘米,把幼苗放到沟里,株距十厘米左右,斜靠沟壁。先盖腐殖质士2厘米厚,再盖枯枝落叶,使与畦面齐平。栽好后,叶片要露出地面,最后浇水。应用于室外园林绿化时,需要避免将其栽植于局部高温地区,如楼体南面或广场、道路旁,或者栽种于没有林木庇荫的环境中。栽植时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保证灌水,遇高温、干旱时,可以采取叶面喷水、遮阴的方法降温、保湿。

8月末至9月,鹿蹄草也可室内盆栽,因为它喜寒冷、阴湿的环境,以使用有较多枯朽落叶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为好。

鹿衔草是重要的中药资源,解决资源供应不足,必须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再生。鉴于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重要性,选择若干个中药材品种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同时建立符合gAP的中药材种植规范,作为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内容之一。《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第三条提出了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繁育、利用并重的方针。要求坚持动物药材猎捕与饲养相结合,草本药材采挖与培育相结合,木本药材利用与营造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了扩大药源、发展生产和永续利用。

4 鹿衔草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最终造成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开始逐步递增地反作用于经济建设,这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人们对生态建设呼声的增高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加剧,在某些地区甚至抵消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如果因生产活动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而祸及子孙后代,那么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鹿衔草的人工栽培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相当长一个阶段内,人工栽培的鹿衔草还不能完全取代野生鹿衔草的重要作用。在这段时间内,如何在快速发展人工栽培的同时保护好现有的野生鹿衔草资源,如何既能满足人们对鹿衔草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能使其永续发展,生生不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这既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用生态保护的思想教育人民、统领经济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拒绝掠夺性、破坏性采挖。另外,还需要用科技引领发展,下大力气加快人工栽培鹿衔草的步伐,多措共举,合理安排鹿衔草的生态保护和利用,使我国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冰雪的融化,春天的到来,鹿衔草资源经过生态保护,将会对人类康复保健产生积极的意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胡熙明,张立平.中国药物大全[M].城市: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08 .

[2] 柏松林,成.中国大兴安岭植物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4年.

[3] 朱有昌.东北药用植物[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年.

第2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旅游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旅游文化资源以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壮美的自然景观往往与历史事件和人物融为一体,使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文化的色彩。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结晶,它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独特的城市风貌,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西方文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民情风俗,涉及到文化与管理的共生性问题。管理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水平、模式影响和决定管理的发展,而管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文化。在旅游管理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适合旅游管理的文化才能指导、促进旅游管理的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近年来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大大加强和改进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保护和利用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轻松愉悦的旅游过程中达到了巩固政治、发扬优秀文化以及全民集体教育等一系列目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统文化旅游管理的原则和现状

文化旅游管理需要遵循文化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首先,文化旅游具有非物质性。比如,桂林山水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愉悦。其次,文化旅游具有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文化旅游的服务性是指与其它产品相比,服务在旅游文化产品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可以说服务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最后,文化旅游是稳定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产物。旅游产品一经出现,就形成市场,有的旅游产品会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城市旅游业和旅行社业务的主要来源。但是一成不变的旅游文化产品很难满足不断发展的游客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游客的需求,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旅游业向前发展。因此,我国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管理应当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独特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综合开发性原则。一是文化旅游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形成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二是文化旅游管理必须保护并尽可能地突出这些地域性与文化性差异,即要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的民族特色,增强地方特色,努力反映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三是在文化旅游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使旅游区宾馆、饭店、厕所等的建设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节约能源,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努力提高并延长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四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实现游憩、经济、社会和环境四大效益的统一。

传统文化的旅游管理理念

当前,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由于旅游管理中存在的欠缺,旅游业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且还没能充分挖掘旅游中的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如何正确处理好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二者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 深人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要向娱乐休闲和专门旅游等较高层次发展,追求文化感受和精神消费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为了旅游者的需要,旅游区必须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深人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才能够创造和凸显自己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今后,我国广大旅游风景区经营单位要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及时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市场的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传统文化旅游新产品。产品的创新要围绕旅游者“新、奇、美、乐”的需求原则,把握观光型向度假型、参观型向参与型转变的市场趋势。

2. 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应当只是浅层次的展示存在的历史实物形态或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人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近年来河南开封古城旅游中开展了一些大型文艺表演,在书店街、马道街、大相国寺这一市中心地带,开辟文化夜市。发挥开封本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文艺活动特色优势,并对开封市有突出特色的豫剧、盘鼓、地方曲艺杂技进行包装和宣传,挖掘深层次文化的内涵,对主要戏剧茶楼进行改造升级,充分利用现有娱乐设施,同时注重对环境氛围的渲染。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果,它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如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等已形成具有世界遗产意义的“红色精神”,为我国人民、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提供了一个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伟人的怀念与敬仰之情的良好途径。

3. 实现我国文化旅游地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首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中,需要根据居住、商贸、金融、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差异,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文化旅游区布局调整力度。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在古城改造和扩建中,把生态项目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在建设项目内部,区域内部和城市周边区域要按照要求留足留够并建设好生态用地,严格“绿线”管理制度,确保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率达到国家绿色园林城市标准。其次,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规划必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区、跨年度的中长期计划。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尚未被旅游业所利用的潜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其产生效益;二是对现实的正在被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再生性开发,延长其生命周期,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凭借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创造文化旅游资源和创新旅游项目。最后,在旅游资源保护的立法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4.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理念的基础教育工作。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传统文化教育。今后,需要通过文化教育来普及文化传统知识,使国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认识到所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遗产地居民和旅游者、遗产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期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有效保存和永续传承。同时,各文化旅游区需要把传统文化作为旅游宣传中的重点之一。通过举行文化旅游新闻会、推介会,散发精美的宣传册,制作光盘,在各旅游网站中专门开辟文化旅游栏目,策划文化旅游系列重大节事活动和传统文化主题的文艺节目,结合中秋、国庆以及党建等重大纪念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好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使我国传统文化旅游深人人心。

第3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1、强化宣传促销,积极拓展旅游市场

我区地处江、浙、沪三大城市辐射圈的中心地带,区域位置非常优越,交通便捷,按照“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宣传思路和“立足本地,主攻上海,拓展苏杭,走向世界”的市场定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加强宣传促销,抢占市场。近几年来,景区针对旅游目标市场,积极组织人员去旅行社、进社区、走高校,通过广场促销,召开旅游推介会等各种形式,深入实地地宣传;其次,精心策划节庆活动,突出“创新、特色、品位、实效”,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融入文化,亲近自然,精心打造一系列富有独特创意、群众广泛参与的旅游文化活动,成功地举办了2004年旅游节及金秋风情游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景区的对外影响力。其三,为树立景区新形象,拓展景区客源市场,近年来,我们不断增加景区宣传投入,制作景区形象片,积极借助媒体力量,利用网络平台,做足宣传文章。截止去年10月,网站点击率9375761次,同比增长95%,不断扩大景区影响,树立景区品牌形象。第四是通过整合景区资源,挖掘特色,推出一系列休闲旅游产品,如“七一红色游”、“巾帼风采游”,“生态之旅”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强化科学规划,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为适应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科学合理的指导风景区开展工作,在1992年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我委于2001年开始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于2003年初步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下一步,将根据发展需要作局部调整后,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科学依据。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景区性质、范围、功能分区、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制定了相应的专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同时我们根据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分别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美院风景园林所分别编制完成了环湖景观概念规划、西湾渔庄、入口景观等景点的详细规划,并严格按照详细规划加以实施。

为确保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我们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景区建设项目“一书二证”制度,对景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把关,确保了总体规划及各景点详细规划的严格实施。

3、强化环境保护,营造舒适旅游环境

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为此我委积极做好风景名胜区及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对景区山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古树名木的保护,以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同时加强对景区内各宾馆、饭店集污外排治理设施的常效管理,加大对水域监察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景区路面保洁和垃圾清运实行社会化管理,加强监督管理,制订了《风景区保洁员考核管理办法》,形成重点区域重点管理和一般区域长效管理的机制,健全了保洁检查考核制度。为使环境保护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着手建立了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强化景区的环保工作。同时加强景区环境建设,实施风景林定向培育,已收归国有山林900余亩,实施封山育林,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植绿护绿,绿化美化环境,营造风景林景观,塑造优美、清洁、有益身心健康、令游人留连忘返的旅游环境。

4、强化规范管理,提升景区整体形象

景区越是发展,管理越要跟上。在加强宣传促销的同时,必须强化管理,以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强练内功,狠抓内部管理,规范旅游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提升景区整体形象。

一是出台制度,规范管理。我们对景区从业人员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及考核,制定文明服务规范和标准,不断提高景区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出台管理制度,制订了《员工管理制度》、《景点门楼考核办法》、《保洁员考核管理办法》、《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与景区内各单位及从业人员签订安全、卫生责任状,进一步完善内部交通管理系统,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了管理行为,增强了诚信服务理念,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为景区保护与发展提供服务与保证,树立了良好的文明“窗口”形象。

第4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一、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配套建设,全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积极开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创建活动,目前止,全市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46个,其中省级特色村27个、市级特色村38个,省级特色点16个、市级特色点79个;累计启动农家乐综合体创建项目39个。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36.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总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

二、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品位独特

丽水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绵绵高山孕育了众多江河,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头区。瓯江是丽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境内长309.4公里,流域内山高水深、景观多变,众多的乡村就分布在多样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造就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丽水同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避暑胜地。丽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黄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华侨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理念创新

由于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山村)资源优势,我市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为全面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的概念,在全市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

(三)乡村休闲旅游与大景区联动发展

目前,我市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

为逐渐缓解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我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

丽水目前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味不浓、野趣不精、乡韵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农村城市化、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忽视游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休闲娱乐型与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至于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科普科考、寻幽探险等高层次的专题类乡村旅游产品则更少;与农林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大部分乡村住宿设施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偏好功能性供给,缺乏主题、特色和乡村风情。

(二)乡村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丽水属于全省的经济后发地区,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景观、特色民居和民俗风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干扰。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和小农意识制约,环境保洁意识差,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远离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劣势尤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行业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食品监督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行业发展。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方面,丽水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导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我市经济不发达,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办、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对建设项目各有要求,资金下达方式各不相同,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也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另外,乡村休闲旅游从业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培训。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近期连续出台了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丽水乡村旅游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

(二)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

根据发展定位,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四)推进融合,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五)加强保护,做足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文章

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本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乡村休闲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六)狠抓投入,推进“1311”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

为有效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切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提出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重点围绕5A级旅游景区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揽、旅游招商引资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进行全面推进。下一步,我们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扶持、责任落实方案实施和计划落实等措施,按照成熟一个评定一个的要求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旅游重要平台和窗口。

(七)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第5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沙面比外滩更像一个独立的欧洲小国。四周流淌的珠江水划分出清晰的边界,按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规划建设的格局依然完整――这样的环境也是全国12个城市曾经有过的30个租界中唯一的一个。沙面现在的商业并不比其间的政府机关少,但它仍然不是一个被公认的商业区。确切来讲,广州正面临着一个抉择:是维持着现在保护不力的沙面,还是干脆把沙面变成广州的新天地?

沙面的破坏与保护

每次经过沙面,隔着江,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一个红色的哥特式尖塔掩映在浓荫里,像暗藏着格林童话的城堡。那就是“红楼”,位于沙面大街2-6号的原海关宿舍。“红楼”得名于它那一身红色的砖墙,而今,这砖墙冒起了许多泡泡,泡泡破裂后就留下一墙的斑驳。这并非岁月留下的痕迹,而是外立面涂上了ICI外墙漆的后果。剥开红色的漆皮,出来的砖头好比浓妆艳抹的女人卸妆后的“见光死”。走进红楼的外廊,不懂文物保护的装修公司把里面罕有的压花铁天花板几乎全给拆了,后来被叫停,如今停工两年多了。红楼凸现了历史建筑在极力保护后的不知所措。

8年了,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汤国华受文化局所托,对沙面的40多处列为文物的建筑进行建筑测量,并拟定了保护细则。虽然是没有执法权的学者,汤国华看到有任何破坏的迹象总要挺身而出去制止。他细数着哪栋建筑的三层楼的楼板曾被全部打穿,哪栋建筑的伊斯兰教装饰被拆除,哪栋建筑的地下室金库的铸铁闸门被焊断,哪栋建筑的门窗被换掉,哪栋建筑的楼梯被改动,哪栋建筑的外廊被封了窗……汤国华的理想是整个沙面的建筑能够原汁原味地全部保护下来。

单纯制定严酷的处罚条例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保护历史建筑的投入比建造新房子要高数倍,英国每年用于修复、改建历史建筑的费用是新建费用的80%,上海淮海路上的中环广场,其修复费用是重新建造同样一幢新楼的6倍。2003年,大约只有广东省那么大的法国,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费用是2000亿元,而中国大约是40亿元人民币,能够用于广东省的资金比例就更少了。

那么,是否可以以租养楼呢?沙面街道办事处房管科科长邝丽苗告诉记者,沙面住宅的房租是每平方米20元/月,写字楼的租金每平方大概是在30-40元/月,商铺的租金就比较贵。沙面工艺楼被天良公司租下400平方米的面积,然后分租给几家做工艺晶生意的个体户,张姓个体户告诉记者,他们的租金是50元/每平方。沙面大街22号,属于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负责出租的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该建筑的外立面和里面已经全部翻新装修过,两层建筑面积共1996平方米,开价的月租是65000元。――沙面目前的租金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费用简直是杯水车薪。

1999年就被烧成空壳的沙面大街50-52号、已成危房的沙面北街43号的业权人都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按照文化局的规定修旧如旧,而政府又不允许他们重建,于是就这样一直在沙面触目惊心地矗立着。

公平地说,广州市对沙面的保护一直不遗余力。2001年出台的《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是全国首个为建筑群作专门规划的保护方案,此前的三年,政府投入的保护资金达5000万。政府还决定通过房屋置换逐步迁出居民,将欧式建筑翻新改造,使沙面成为“最值钱物业”。以港澳人士为主的投资者对此十分看好,认为可以将沙面打造成广州的“新天地”。香港中国土地资源有限公司曾与沙面街办事处合作,将原业主手中一些可作商业用途的古建筑置换出来,斥资整饰建筑外立面和架设水电、消防等基础设施,然后引入不同的投资者,建成消费场所。香港中国土地资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后来对记者表示,他们公司投入巨资参与沙面规划建设已近10年,却一直未获得回报。

要不要像外滩一样让民间资本介入

外滩的面积是沙面的147倍,保护问题的困难程度并没有按比例放大,反而是经济效益一路水涨船高。

去年年初,外滩一栋属于保护建筑的老房子变身为被媒体紧追热炒的顶级时尚消费场所――“外滩三号”。拥有所有权的House fO Three公司在整个项目中的投入接近3500万美金,他们的财务预算是8年回收成本。外滩三号的CFO(首席财务官)刘恩沛早在外滩三号刚刚全面开张的时候就告诉记者,他们并不会单纯地考虑回收成本。“我们1997年买进来的时候,这栋楼是一个价格,现在改造之后,特别是我们项目做得好,建筑本身的价值也会提升。我们还想由此带动整个外滩,实现共赢。”外滩18号、外滩5号、外滩6号……果然在半年后相继涌现。在上海,老洋房、新式里弄房和老式公寓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海外企业家、国内实业家的青睐,如今境外人士占了总客户量的35%左右,上海本地实业家占25%,国内其他地区的购买者占了40%左右。从短期回报率来看,在2003年购买老式住宅的资金回报率一般平均在35%左右。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总规划师袁奇峰就认为,最好的出路就是有选择地保护,对大部分历史建筑进行现代化利用,让民间资本介入。民间资本介入的诱因,当然是让投资者赚钱。

如何解决沙面危机,汤国华和袁奇峰的观点代表着专家学术上的分歧,而政府不同部门的意见也未能统一。沙面地区的管理一直存在着两个系统,一是自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行政体系;二是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接管理。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嘉极对于沙面的商业介入非常不满,“今天把文物建筑租给别人开餐厅,这里拆拆、那里改改,经营几个月后拍拍屁股走人,明天再换一家公司来,后天又换了主,有了三四家后,基本上你的建筑也被拆得差不多了。十几二十年后,再从哪里找到这样一块欧式建筑区?”

《行政许可法》中规定,法律没有赋予审批权的,不能随便设置审批权。这也就意味着,连广州市文物保护局对建筑的改造都没有审批权。沙面岛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改变都必须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审批。荔湾区沙面街道办事处的主任黄景华也急了,“等国家文物局批下来,房子都塌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早在1997年,沙面房管局直管的172栋建筑中,受白蚁严重侵蚀的比例就占总建筑面积的43.63%!毕竟都是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了,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结构安全期要求仅为50-100年。何况,沙面早期的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形式,即便是后期有一些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是在结构技术水平极低的年代设计建造的,其耐久年限早已超过。近年来,每年的危房发生率达到5%。

第6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一、北川古羌文化的危机

1.地震前北川羌族文化基本情况

北川自古是羌族聚居区,总人口16.9万,其中羌族人口近1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六成,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有着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羌族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川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为代表,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亮丽的瑰宝。羌历年、口弦、许家湾十二花灯、大禹的传说、羌族民歌、羌族莎朗、祭祀大禹习俗、羌族水磨漆艺、古羌罐罐茶艺等31项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被国家、省、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建立了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被授予“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称号。数量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研究、延续北川羌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北川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全县城乡具有羌民族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华灯初上,街头巷尾随处可听见优美的羌族音乐,可看见粗犷奔放的羌族锅庄,美丽的北川处处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景象。

2.地震中北川羌族文化损毁情况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使北川羌族人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使其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遭到严重破坏。这次大地震使得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数被毁,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由于羌族文化主要靠口口相传,熟知羌族技艺的传人遇难可能就意味着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从此“断了香火”,会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端公”等对羌文化的记述和传承至关重要,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巨大。

从文化工作者损失情况看,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专家和传人损失很大:北川文化馆全体工作人员遇难,两位对羌族音乐、舞蹈有深入研究的退休人员也同时遇难;北川羌族研究所从事羌族文化、大禹文化、文化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员都不幸遇难。特别是口弦演奏者幸存不到10人,羌笛演奏者仅存2人;此外,全县文化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羌族出版物、搜集整理的羌族文学、音乐乐谱、舞蹈图谱等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众多资料,以及储存在电脑里的研究资料,也都被埋在地下。2006年,全国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羌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北川县挂牌成立。而汶川大地震彻底勾销了该研究中心已有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成果,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也在本次地震中遇难。

就文物损毁情况看,近万件馆藏羌族民俗实物、文物等全部被埋在废墟下,其中100多件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永平堡、伏羌堡、曲山关、禹王庙、东岳宫、“禹穴”石刻等100多处省、市、县级地面文物、名胜古迹完全损毁。幸运的是,地震前夕,北川的120多件文物经过认定级别后,被送往绵阳市博物馆馆藏,幸免于难。

二、北川抢救古羌文化的措施

作为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总理第二次赴北川指导抗震救灾时明确提出:“要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和“建设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应对北川新县城的具体规划工作,可以采取一下几大抢救措施重建羌族文化。

1.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尽快根据羌族文化传承人遇难情况,对原来已评选公布的羌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民间手工艺、民间信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等七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认定传承人。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出版(再版)北川羌族歌舞碟片、图书资料。

2.对即将消失的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组织抢救。

尽快指派相关技术人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按专业标准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完整归档,妥善保存和管理。建立羌族民间文化人才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北川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等,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

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灾后重建规划中。

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重建和恢复传承规划,支持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4.北川新县城的建筑风格应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无论是总体建筑方案,还是各部门的方案,都应该既考虑到避震的需要,又要考虑羌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将羌民族文化元素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将新北川建筑风格与羌族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羌民族的建筑特点和艺术,尽可能保留羌民族的文化符号,恢复基本的聚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5.将羌语做为一门课程纳入课堂,避免羌语的失传。

羌文化古朴神秘,丰富奇特,羌族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更显其稀缺独特,将羌语做为一门课程纳入课堂,可以避免羌语的失传。

6.建立羌族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地震前,旅游业在羌族地区蓬勃发展,民族文化是其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震后旅游业重建中,宜打破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将旅游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避免同质资源的近距离竞争,北川、汶川、茂县等羌民族聚居区要共同挖掘各自的特色,利用好大禹文化、羌族文化等独特的优势旅游资源,由震前各自为政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优势互补的合力统一体,建立一个大的羌族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7.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羌文化被同化。

身处大山让羌族传统文化避免了同化,羌族传统习俗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与他们身处高山羌寨之中有关。离开世居的土地,他们将转入城市或其他地区。而震后走出深山的羌人如何保持文化传统将是个新课题。

8.实施文化场馆建设与文化工作者培养工程。

第7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关键词安徽;旅游发展;发展战略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产业,也是关联度大、拉动性强、市场需求旺、资源消耗少的综合性动力产业。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分布较为均匀,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徽中部崛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就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安徽旅游业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均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安徽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发展皖西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并将旅游业列为“861”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红色旅游、推进环巢湖旅游、促进皖北旅游升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2.旅游产业地位显著加强

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全面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两山一湖”旅游总体规划》、《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生态旅游规划》及大多数市、县的旅游发展规划。2006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安徽旅游三大板块,形成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三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nJ为依托、两小时高速路程为半径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两山一湖”地区整体联动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全省首个无障碍旅游区。全省拥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处国家级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地质和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9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旅游产业格局更趋和谐科学。

3.旅游基础设施明显完善

着力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水平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合铜黄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全面开工,合肥、黄山机场扩容升级加快推进,长江、新安江“黄金水道”旅游功能得到加强,重点旅游区通讯、水电、食宿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到2006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0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境内外航线50多条,旅游星级饭店389家,旅行社662家,旅游车船公司20多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4.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在巩固和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注重旅游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对购物、娱乐两个薄弱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连续10次举办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经过多年培育,黄山世界遗产游、徽州历史文化游、新安江山水画廊游、九华山佛教文化游、天柱山禅宗文化游等产品快速成长,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红色旅游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全省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5.旅游投入体系多元发展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多元资本投入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成功开发花山谜窟、颍上迪沟、绩溪龙、旌德江村、鲍家花园、恩龙山庄、庐江金孔雀、阜阳生态园、淮南八公山、马鞍山盆山、合肥岱山湖、石台和祁门牯牛降等新景区。非国有资本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民营、个体旅行社占60%以上。

6.旅游区域合作多盟紧密

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加强对入境和沿海、周边市场的宣传促销,初步形成区域联合、政企齐动、上下互动、整体联动的新型促销机制。与国内12个省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成功打造并举办了“中东部旅游交易会”的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了江、浙、沪、皖旅游合作机制和皖、浙、赣旅游合作框架,黄山加入了“15+l”旅游城市体系,黄山、池州、宣城、滁州等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在国际合作方面,40家旅行社开展出入境旅游业务,15家境内外知名酒店集团来安徽省经营,旅游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7.旅游行政组织与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全省105个县(市、区)先后有88个设立了旅游机构,旅游工作基本上覆盖到了所有县(市、区)。旅游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旅游考评体系逐步完善,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78万人,年均增长11.8%,初步培养和建立起了一支旅游管理、旅游执法、旅游服务队伍。

8.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贡献率不断提高。2005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5.74%,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6.7%,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日益显现。

二、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

总体上看,安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为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不足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具体分析有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低层次,注重短期利益;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

目前安徽省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深层次挖掘不够。从面上看,城市一般化,景区城市化,农村庸俗化;从点上看,盲目开发,无特色开发,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安徽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北有老子、庄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南有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但因仅仅只是开发几个景区点,简单局限在单一的观光旅游上,其旅游带动作用无法体现,这些资源的优势无法充分运用并转化成经济优势。

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一要注重综合性开发,断提升品位、提高档次,把安徽省资源优势用足用活,科学开发,以此达到可持续发展。二要突出政府主导,注重整体开发,在全面提升传统景区景点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新兴景区景点开发步伐。三要注重文化开发,要让丰厚的文化因素深入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着力培 育更多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景区。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安徽省目前成熟的旅游产品中,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休闲度假、商务旅游、文化观光等产品较少,这不仅影响吸引力,也制约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支出。旅游产品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文化类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部分景点与趋同国内其他景点,不具备独特性,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

因此,在旅游产品建设方面,一要注重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充分挖掘、整合、发挥安徽省各类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适应各类旅游需求的新兴旅游产品。二要建设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把观光、度假、特种旅游相结合,把人文、自然、社会资源相结合,加强商务、会展、购物、文化娱乐以及工业生产等城市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做出特色,打响品牌,开创安徽旅游产品建设新方向。三要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要研究安徽的优势何在,扬长避短,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打造唯我独有的产品品牌。

3.缺乏联合营销战略;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安徽省大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项目拉动能力较弱,多元化投入力度不够,发展机制不活。包括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山一湖’’地区,其景区景点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旅游策划营销水平和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高科技的旅游营销策略。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

因此,在旅游营销强化方面,一要加强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在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市场需求来科学打造安徽独有的旅游形象,并为更多的人所熟悉。精心策划一些体现安徽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推介安徽旅游、展示安徽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二要营销含量高科技,以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提升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三要认真研究旅游客源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加大对重点目标市场的促销力度。

4.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层次不高,经营粗放

安徽省旅游企业上市公司只有一家,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投资主体以国有资产资本为主,许多企业尚未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一定困难,也增加了旅游企业改组改造的成本。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没有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安徽省旅游企业多粗放式经营,旅游企业的诚信经营普遍较差。把安徽省作为第一目的地的游客比重较低,特别是受旅游线路、中心城市等方面的制约,游客再批发、市场再延伸严重不足。

因此,在旅游经营管理方面,一要适应旅游业高度市场化的特点,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壮大旅游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理顺管理体制,激活经营机制,探索资本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二要全面放开旅游市场,把旅游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阵地,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经济成份投资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旅游发展机制。要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三要打造旅游企业品牌,培育若干旅游企业“航母”。发挥旅游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产权为纽带,以利益为导向,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继而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合作协作,全面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5.旅游产业链条不长;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例不够均衡

一些地方旅游发展主要还停留在饭店“床板经济”、旅行社“拉练经济”、景区“门票经济”等上,产业带动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够配套,安徽省游、购、娱只占平均消费总额的38%;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20%左右。

因此,在增加旅游消费方面,一要强化综合性经营。改变安徽省旅游企业比较单一经营为主的模式,拉长企业的经营链、服务链、客人的消费链。二要完善旅游要素,尽可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用老产品来扩大新市场,用新产品来巩固老市场,解决游客常住、常留、常来、多买问题。三要通过文化性经营创造出差异,创造出特色和吸引力,突出个性化,吸引高端客人。

6.旅游发展目标单一,综合效应差;目标体系建设不足

目标近视,没有战略眼光。有的要么只顾经济效益、有的要么只强调开发等。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表现不够突出,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等和谐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旅游发展目标方面,一要突出全省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使皖南、皖中、皖北全面启动升级,加快形成南北并举、城乡联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二要挖掘整合安徽丰厚的地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使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等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创收、创汇、创利。三要重视环境建设,这是提高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不仅要重视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等硬环境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保护环境,通过保护环境又促进旅游发展,更要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旅游发展的软实力。

7.旅游管理和质量不具有明显优势

安徽省旅游多元化投入体系正在形成,但总体规模偏小。投资总量不足,特别是省外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偏低。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实政策不够到位,招商引资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安徽省国有大型旅游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企业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省内旅游景区景点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在旅游管理和质量方面,一要建设“诚信、和谐”旅游的长效机制,促进旅游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窗口行业的旅游服务意识,积极开展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等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标准化水平,为游客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全力打造安徽旅游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二要在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实现突破进展,企业是产业的支撑,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安徽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加大旅游企业改革力度,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市场的手段,特别要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构建更加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更加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结合,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在坚持整体规划和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8.旅游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

旅游人力资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安徽省旅游业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综合人才,缺少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的专门人才,缺少高水平的旅游研究机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这种情况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人才开发工作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较为突出。安徽省旅游人才相对集中在黄山、合肥等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城市,缺乏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师、人力资源管理、出境游业务经理、韩俄小语种导游等人才,更缺乏复合型、协作型、创新型人才。

因此,在旅游人才建设方面,一要建设一支适应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旅游人才队伍。抓紧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有步骤地选派业务骨干到境外深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人才。二要把加强全省全行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作为壮大旅游产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三要充分发挥现有旅游院校和各级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为我省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市场促销和业务培训。

三、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坚持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两项任务,打造三大板块,强化四条主线,坚持五个统筹,重点六个突出,实施七大战略。

1.一个目标

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

2.两项任务

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安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3.三大板块

(1)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开放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参与建设,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品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和展现旅游的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发挥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功能,与长三角城市和省内城市联动发展,尽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形成以黄山为重点、“两山一湖”地区为依托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把九华山打造成世界级佛教圣地。

(2)泛巢湖国家旅游区。充分发挥合肥省会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整合周边2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内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巢湖湖泊温泉资源、六安大别山生态、红色资源、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柱山山岳观光和禅宗文化资源、黄梅戏和桐城派等文化戏曲资源,以商务、文化、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重点,实现安徽旅游中部崛起。结合合肥现代化滨湖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对皖南、皖北具有衔接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旅游区。

(3)新皖北区域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主轴,以凤阳、寿县为两翼,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历史访古、老庄文化、淮河风情和红色旅游等品牌,形成新的区域旅游基地和新的旅游增长点。

4.四条主线

(1)呼应“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建设,开发“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和黄金水道旅游,重点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2)响应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面向长三角、沟通省内外的城际旅游走廊,开发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

(3)策应文化大省建设方略,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老庄文化、遗址文化等“文化一线”的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以“两淮一蚌”重点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毫州、凤阳明中都、寿县古城等沿淮市县人文自然资源潜力,打造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沿淮省级休闲度假项目,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科教型、修学型、益智型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逐步使之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4)适应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一线”教育旅游和扶贫旅游。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老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积极与河南、湖北形成区域互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老区群众的富民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带动性产业。

5.五个统筹

(1)统筹区域协作,构筑南北互动、东西联动的区域旅游大格局。

(2)统筹旅游六要素,加强娱乐购物环节,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3)统筹产品开发,建设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等发展体系。

(4)统筹市场开拓,超常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5)统筹可持续发展,形成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和质量效益型旅游经营方式,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

6.六个突出

在重点打造“三大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目标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凸显各个重点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增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指向性。重点突出6个方面,即:突出黄山,打造以世界遗产和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九华山,打造以佛教圣地和自然生态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大别山,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天柱山,打造以地质地貌和禅宗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巢湖,打造以滨湖城市与商务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毫州、寿县古城,打造以淮河流域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

7.七大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坚持政府主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创新旅游发展观念,提升旅游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协调各相关单位、部门积极研究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进一步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消除行业、区域、资本投入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建立对各市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协调管理职能。各市和旅游重点县应成立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的指挥、协调作用。

(2)东向带动战略

按照“东向带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业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与周边省份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区,逐步实现旅游体制接轨、旅游市场融合、旅游产业东向带动。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推进安徽省旅游业与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区域合作,向东融合、向中做大、向西拓展,形成互动。建立旅游产品链和旅游精品线路网络,实现省际区域联动,支持沿江、毗邻苏浙市县旅游区率先融入、率先突破。以拳头旅游产品带动省内区片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着力推进“南北互动”和“城乡联动”。

深入开发“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增大江浙沪游客对我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充分利用杭州休博会、上海世博会的机遇,重点推出“名城(上海)+名园(苏州)+名湖(杭州)十名山(黄山、九华山)”和“千岛湖――黄山”等华东精品旅游线路。加大与省内外宣传、建设、环保、卫生、新闻出版、文化、经贸、民族、外事、宗教、台办等部门的合作,多渠道宣传推介安徽旅游,把招商引资、对外友好、文化交流与旅游结合起来,根据 发展需要和可能,有选择地与周边省份合作或与联动部门合作,共同投放多形式的安徽旅游形象宣传广告。

(3)企业驱动战略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和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多元资本参与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以多种形式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旅游集团、旅游公司、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

支持安徽省大型企业跨区域合作,利用品牌、资本、技术等优势,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网络化经营。争取利用各种支持中小企业扶持基金(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面发展,建构具有较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探索建立旅行社批零体系,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及导游服务公司化的发展。

(4)项目牵动战略

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扩大旅游投入,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库,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抓住海外和沿海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策划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个私资本人皖开发。

做好旅游项目储备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工作机制,严把旅游项目申报、审批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加大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推广运用,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旅游景区(点)环境容量控制制度。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建筑物的设计控制。改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景区(点)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工作。

(5)市场拉动战略

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和部门联合、企业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强与我驻外机构、国际旅游组织、华人华侨社团、境内外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机构、新闻媒体等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即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在区域细分市场上寻求突破;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在旅游发展外向度上寻求突破。

以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为我省国内市场的重点,通过强有力的促销,努力把江浙沪高位旅游的“势能”转变成安徽旅游发展的“动能”,依托长三角地区推进我省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

制定旅游宣传促销奖励政策,对直接招徕海外游客和组织旅游包机、专列、专船等旅行社予以相应激励。

(6)产品互动战略

继续提升传统观光产品,打造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国际旅游区精品产品。完善建设以“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康体健身娱乐产品、红色旅游产品、黄金水道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科教旅游产品等专项旅游产品。

支持各地举办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大型节庆活动,提高举办地知名度,吸引和招揽海内外游客。政府主办的大型节庆活动,要讲求质量,注重效益,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或中介组织承办。

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交流等会展活动。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创办节庆会展企业,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

(7)人才推动战略

第8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这次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刚才,怀君和泉平两位同志分别宣读了市旅游局的表彰决定,对*年度全市旅游行业“创佳评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市“十佳导游员”、优秀导游员进行了表彰;少敏同志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对今年全市的旅游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年我市旅游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56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0.84%和26.03%,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工作在规划编制、宣传促销、景区建设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实施,《规划》的出台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成功举办了“*红色旅游推介会”、“红色旅游论坛”、“纪念胜利七十周年”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扩大了*红色旅游在国内的影响,客源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展,推动了*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黄帝陵景区一举通过了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全国首批66家5A级景区之一;洛川谷咀黄土风情度假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填补了我市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方面的空白。组织了中高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导游、讲解人员技能培训,从业服务人员岗前培训等多层次的培训,开展了饭店从业人员技能比武、导游知识大赛和“十佳导游员”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旅游人才。旅游管理工作水平稳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旅游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旅游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旅游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从培育支柱产业实现跨跃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全力支持,大力发展。特别是市三次党代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强力推进跨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的三大战略之一,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热情,也将成为*旅游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面对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战略部署上来,全面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首先,发展旅游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第三产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从三次产业比重上看,目前我市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7:78.6:13.7,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山”字型结构,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产业结构上看,支撑我市经济全局的主要是石油工业,石油工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4%和88.6%,财源结构过分单一,风险很大。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其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涉及“吃、住、行、游、购、娱”众多消费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改变目前我市经济支柱产业单一的现状,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旅游业的竞争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城市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关系到庆典、体育赛事等各类重大活动举办地的最后确定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也关系到招商引资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旅游作为民间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独特的作用。对这个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一首歌走进*、纪念胜利七十周年等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和社会效果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可以说没有这些活动,就不会有近几年来延游客的大幅度增长。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旅游业在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发展旅游业是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年末,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万人,城镇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直接从业人员,就会给社会增加3到5个就业机会;每创造1元的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的社会财富。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旅游与就业同步增长,有效解决城镇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这几年我市旅游景区开发和宾馆饭店、旅游企业的快速增长,为我们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农家乐”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的重要渠道。

第四,发展旅游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达到600美元时,人们就会产生出去旅游的欲望;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的这种需求就会升级,除本地游之外,还想国内游、出国游。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休闲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最普遍的消费方式。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拉动社会消费的主要手段之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跨越发展

旅游部门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怎样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贡献?各级旅游部门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打开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做大做强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分管旅游时间不长,对旅游工作的研究还不是十分深入,我理解,旅游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品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旅游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旅游规划,抓好旅游宣传促销,引导旅游商品研制,培育旅游市场,治理旅游环境,培养旅游人才,实施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委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红色圣地、魅力*”为主题,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思路,加快完善和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配套措施,加快以“一号工程”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建设,认真做好黄帝陵、壶口、乾坤湾景区建设的研究论证。强化黄金旅游线路宣传促销,办好*精神展览、*过大年、民间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对旅游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是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动我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7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围绕把*建设成为红色旅游首选地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坚持重点推进,全面实施*旅游总体规划,加强宣传促销,加强项目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加强人才培训,加强市场监管,努力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做出新贡献。主要目标是:全市来延游客达5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力争突破33亿元。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扎扎实实做好旅游总体规划的实施工作,加快县区旅游规划编制进度。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我市旅游总体规划从2005年5月开始委托北京大学旅游研究规划中心、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共同编制,历时近两年,目前已完成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与评审工作,即将由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后实施。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今年要重点做好旅游总体规划实施工作。一是要抓好总体规划的学习与宣传工作。总体规划实施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旅游部门要分层分批进行学习培训,要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有关专家讲解等多种形式,对各级各部门领导、旅游管理人员和规划业务人员就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学习培训,使他们了解规划、熟悉规划、掌握规划,明确总体规划的任务,切实增强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同时,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总体规划进行广泛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规划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二是严格规划审批和批后管理。总体规划一经审批,就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一切建设行为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各级旅游部门要与城建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加强项目审批及批后管理和执法检查,坚决制止违反总体规划的乱修乱建行为。对一些有影响的大案要案,要公开曝光,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确保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三是要进一步抓好*旅游框架体系的完善工作。就目前而言,全市13个县区仅有安塞县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洛川县的规划正在编制,旅游景区无规划开发的现象也还比较严重。各县区政府要充分认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切实把旅游规划的编制、实施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不但要抓紧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而且还要确保规划质量。在规划编制中,要做到“四个确保”:一要确保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要精心筹划,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理念创新,坚持“跳出*规划*,跳出旅游规划旅游”和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资源观为规划的基本原则,编制产业定位明确、产业布局合理、产品内容丰富的高水平旅游规划。二要确保突出特色。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特色孕育竞争力。规划要与本县的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特色。三要确保科学合理。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盲目决策和随意开发。保护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做好和执行好规划。要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等旅游规划智囊的作用,加强旅游规划的调查、研究和论证,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四要确保体系完备。不仅要加强总体规划编制,还要加强配套的专项规划、区域和景区景点详细规划的编制,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游客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在编制区域性旅游规划时,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及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紧密衔接。各县区政府应该承担起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旅游规划的职责,市规划部门和旅游部门要全程参与规划初期论证和成果评审,监督规划的实施。规划一经审批,就应该保证规划的刚性和有效实施,不得随意改动。

(二)高要求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稳步扩大客源市场。旅游业的发展靠客源,客源就是财富,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县区政府、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政府宏观宣传,企业微观跟进”的工作思路,加强政企合作,共同拓展旅游市场。一是全力打造*的城市品牌。要把塑造城市形象作为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以“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圣地”、“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为重点来策划、组织、开展宣传促销工作。二是加大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今年重点是做好北京、上海、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的宣传促销工作,同时还要紧紧抓住西安及其我市周边旅游市场,做好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延伸工作。要注重利用我市旅游产品与周边地区产品的互补性,抓好精品旅游线路的推介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多种媒体强化宣传促销工作。要完善旅游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媒体的影响力和优势,进行高效率、广覆盖的旅游宣传。四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推进宣传促销工作。继续办好“清明公祭、重阳民祭黄帝陵”、“*过大年”、“万花牡丹节”、“延川红枣文化艺术节”、“天下黄河第一漂―乾坤湾漂流”、“安塞腰鼓大赛、剪纸大赛、陕北民歌大赛”等旅游节庆活动,加大节庆活动宣传力度,丰富节庆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延观光旅游。五是通过扩大区域性合作加强宣传促销工作。加强与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陕西十地市旅游合作组织及其他红色旅游城市的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旅游资源共享、旅游线路共推、旅游客源互送,实现多赢的目标。六是引导、支持、鼓励各类旅游企业开展宣传促销工作。进一步发挥旅游企业在宣传促销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利用本企业已有客源客户的优势,以旧促新,结识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打开新局面。

(三)高档次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高档次的基础设施是我们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是一条紧密相关的产业链,要按照旅游一条龙服务的要求,高档次地完善配套设施,通过提升旅游配套设施的整体水平来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饮食方面,要针对游客不同的饮食心理和需求,为游客自主、自助式餐饮提供方便,满足人们追求特色、追求风味的饮食感受;在住宿方面,要以清洁、卫生、舒适、安全为基本标准,加快市、县旅游宾馆饭店的评星定级工作,使旅游设施、服务质量向国家、行业通用标准看齐;在交通运输方面,要以畅通、快速、便捷、安全为目标,重点抓好旅游道路和景区道路的畅通工程,保证游客一路顺畅,轻松出行;在娱乐方面,要增加健康活泼、适于游客自娱自乐的项目设施,组织编排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为游客提供高水准的精神文化大餐;在购物方面,要突出商品的观赏性、纪念性和使用价值,开发研制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美的旅游商品。要时时处处体现旅游设施的档次和水平,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产业的素质,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切实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旅游行风民主评议,着力解决旅游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问题,切实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树立诚实守信、以人为本的*旅游形象,努力实现“六个明显”目标,即旅游管理部门的机关作风明显转变,旅游行业的管理明显规范,旅游市场和环境明显改善,旅游行业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明显好转,游客和公众的满意率明显提高。要以培养旅游策划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能型服务人才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要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过硬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提升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大力推进旅游岗位培训,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各级旅游部门和各旅游企业都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能拚搏、讲奉献,当好形象使者、文化使者、友好使者,为*旅游多做贡献。

(五)切实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工作,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旅游市场来实现。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工作。一是坚持依法治旅。继续深入贯彻《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旅,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二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各级旅游、工商、公安部门要重点打击“黑社”、“黑导”、超范围经营、虚假、违规广告等破坏旅游经营秩序的行为;工商、质监、物价部门要重点打击旅游消费中存在的欺客、宰客,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价格欺诈等行为;交通、公安、旅游部门要重点查处旅游客运和一日游市场存在的无证运营、带故障运营、超载运营等行为。三是完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强化旅游投诉处理联动机制的作用,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四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防止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各级旅游部门一定要督促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特别要注意防范旅游道路交通、游船、旅游游乐设施等方面的重大事故以及饭店、餐馆、游客聚集场所的火灾、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发生。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预报制度,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努力形成旅游工作的整体合力

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从旅游六大要素来看,旅游要发展,决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涉及到许多部门。要把旅游业发展起来,政府要主导,部门要分工协作抓旅游。各级政府都要把发展旅游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研究旅游规划,要研究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要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把旅游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具体责任,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定期检查,年终考核,切实把各级的责任落到实处。

要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宣传部门要负责审定重大宣传报道和陈列内容,督促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进行大力宣传,为发展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计划部门要负责把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列入投资计划。财政部门要把旅游的规划编制、宣传促销、教育培训、文物保护、展示等经费列入预算。交通部门要围绕红色旅游的发展,安排与红色旅游相配套的公路建设,对重点线路要优先安排。铁路、民航部门要配合旅游部门做好车次和航班的组织,要尽量增加火车和航班的班次,并尽量多开通一些城市的航班。规划部门要做好旅游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关内容的审定和衔接。文化部门要负责组织与旅游有关的文艺演出活动。文物部门要做好文物保护的规划、文物的征集、陈展、维修等等。民政部门要做好革命烈士陵园的保护和维修。公安部门要维护好旅游秩序。工商部门要管好旅游纪念品市场,防止尾追兜售等等。总之,各部门、各单位要分工协作,齐心协力搞好旅游工作。

第9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关键词】沈阳;历史建筑;可持续

一、沈阳近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沈阳拥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朝的努尔哈赤建都沈阳时便成为了沈阳近代城市发展的基础,沈阳的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开端是由外国殖民者的侵入开始的,所以城市在清政府、侵略者和军阀统治着三种政治因素影响下,城市的格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因而政治因素是沈阳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的板块化的发展特征,城市的发展展现了建筑的特点。

(一)具有传统民族特点的建筑

沈阳自努尔哈赤建都以来,以皇城四方形为中心,在皇城周边均为传统的中国民居,到了后期国门被迫开放,西方传教士的引入,使得沈阳皇城外有了新兴的建筑形式即―教堂。

(二)西洋古典式建筑

建筑主要是自欧美的外国建筑师和留学回国的中国设计师以及日本的建筑特点及技术。建筑特点 “洋门脸”的建筑,在洋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即“洋门脸”建筑。初期传入是模仿,建筑的平面形式、空间布局、建筑的工艺,选择的材料都是传统的民居做法,只有立面形式以及入口等重要部分做成西洋的,这种建筑就称为洋门脸的建筑。发展到20年代的极盛时期,沈阳的洋门脸建筑成为在中国传统的坡屋顶歇山面加了一个西洋的立面,如图1-1所示,原奉天女子中学,只在主入口突兀的加上了西洋的三段式立面。如建于1910年建成的咨议局,其柱体为砖雕。该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砖雕以墙砖代替西洋的石料,砖雕代替石料入口部分为四层凸起,建筑立面均有壁柱,并且柱子为奥尼柱式,二楼是典型的西方阳台并带拱券。该建筑是比较好的实例,中国工匠们的砖拱券技术可以说是仿照西方建筑样式自创出来的。虽然这种建筑师不合理的,但是他体现了西洋建筑传入中国的过程。

(三)沈阳近代建筑的折衷主义―辰野式

1、折衷主义建筑

沈阳近代建筑中的“折衷主义”主要指在20世纪20、30年展和兴盛起来的“西洋风建筑”影响下由日本设计师传来的日本近代代表建筑形式。日本当时正在中国的沈阳进行侵略活动,引入了日本当时最先进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特点是多为古典的三段式或罗马式的构图,比例和尺度都极为精确如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先亨得利名表眼镜店),厚实的墙体和敦实的柱体让我们仿佛看见了真正的西洋建筑,这个时期西洋风已经极为盛行了。

2、“辰野式”建筑

“辰野式”建筑的代表人物是辰野金吾。他是日本的著名建筑大师,是建筑界的鼻祖,他在海外学习多年,后回国将西方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带入日本,改变了日本纯粹模拟西洋建筑的模式,自此辰野式的建筑被日本建筑师传入中国。

建筑特征:建筑的整体形态像英国的皇冠,也有称作皇冠式建筑的,建筑的檐口以及分段的部位都采用白色围护进行整体分割,加上红色的墙面,色彩十分艳丽,其高出的顶部有统领整个建筑的作用,显得十分坚固与厚实。

(四)“州国”式与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

“州国”式[1]的建筑师日本在后特有的官式建筑而得名,这类建筑大都对称式布局,而中间部分要高于两翼的尾楼,意思传达志高的统治,建筑的屋顶形式有的额会尊崇当地的传统建筑而加上屋檐和中式的屋顶,有的直接做成西式的平屋顶。

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当时俗称切豆腐式,由于西方当时已经进入了现代建筑时期,传入东方的是明显的包豪斯思想,因而,建筑设计师们大胆的将前沿的设计理念实现在了中国,这类建筑不再采用传统的柱式,也不再有多余的装饰物,而是纯粹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也不再是对称式,更加自由。因为是为官衙所做,在气势上更偏重与加强建筑的压抑感,让其表现的威严。

二、沈阳近代历史建筑可持续的应用情况与出现的问题

对于非文物的近代历史建筑再利用具体情况,以下是沈阳市优秀近代历史建筑的现存状态分析图及再利用比例图,由表2-1可以看出,近代历史建筑的再利用量需求非常大占67%,但是遭到二次破坏的情况占大多数。因而,目前现存沈阳近代历史建筑再利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沈阳的近代历史建筑目前还没有关于对非文物级别的近代历史建筑有一个详细的再利用计划,想要进行建筑的可持续,就要再利用。再利用的范围与程度都没有规定,导致大批量的近代建筑在业主第二次使用的时候破坏了。

(二)、可持续的理论没有进行介入,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为了让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想协调存在,但是历史建筑的再利用速度远远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导致,大部分的历史建筑变成了破坏城市环境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政策制度跟不上。

(三)、再利用前缺乏评估过程,没有合理的评估就不能针对性的对建筑进行设计,首先要对建筑结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又这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四)室内外功能不能满足需要,室内功能不能满足现代功能的空间,不能充分的利用资源,现使用的业主只在需要的空间内大肆改造,严重的对建筑进行了第二次的破坏。室外空间包括停车和景观的设计,基本保持原貌的较多,有益于城市的发展,周围的建筑挤压,历史建筑的人文空间就被剥夺了,以至于没有更多的地方可以使建筑呼吸生长,即使留下狭窄的空间也做了停车使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沈阳近代历史建筑在受外来影响下产生了独特的风格,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是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相比拆除所需要的资金与能源,再利用是更生态的做法。沈阳近代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缺乏的是可持续性原则,业主为了短期利益强烈的极端的去迎合功能空间,短期的机构功能补救只能暂时延长建筑寿命,没有为后代子孙的再利用留下任何贡献,通过对沈阳近代历史建筑的分析,得出结论,沈阳近代历史建筑的可持续性再利用情况堪忧,没有达到可持续的理念,也不能够物尽其用,还有破坏之嫌疑,因而可持续再利用是否对历史建筑有促进因素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注释:

1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定义取自27-30

参考文献:

1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