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环境的总体判断

未来五年,我国将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民生改善的条件下,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留出空间。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在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的条件下GDP保持在7%左右,为未来五年投资发展奠定了基础环境。

第一,城镇化发展在加速阶段,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结束和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将由企稳向好逐步向稳定增长过渡,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将会改变,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将逐步消除,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第二,工业化进程仍将继续,但工业比重将有所下降。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五年工业化将由以提高工业生产比重为主转向以提高工业化的质量为主,工业化的支撑动力由资源能源为主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当前工业占比是在全球贸易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实现的,在外部需求难以复苏至以前的条件下,未来工业占比将难以维持近年来的高位。

第三,人口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刘易斯拐点”将在“十二五”中期出现。我国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慢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依靠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逐步消失,这一变化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首先,由于人口抚养比上升,储蓄与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储蓄率下降、消费率不断上升,经济失衡的格局将逐步改善,但经济发展速度也将有所放缓;其次,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格局将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普通劳动者工资也将随之上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第四,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社会转型。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之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另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仅为8.3%,提高至2015年的11.4%,作为一个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写入了“十二五”规划。这就给未来五年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并对投资乃至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约束。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趋势预测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十一五”将有所放缓,预测未来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20%左右。投资运行的重点将由保持快速增长向结构调整转变。

1、投资率向合意水平回归,投资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未来五年我国投资率放缓是后危机时期顺应经济周期规律、实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三大周期重叠均处于低谷阶段,决定了投资将有所放缓。目前,我国传统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新兴战略性产业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新兴产业设备投资机会还没有出现,预计至少在未来一两年还不会出现世界性企业新一轮固定设备更新投资,因此未来五年我国将处于朱格拉周期的低谷向复苏过渡阶段。我国房地产从1999年房改后也经历了连续11年的建筑周期上升期,未来几年可能仍然需要经历“库兹涅茨”周期的调整期。上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刺激“红利”已经退潮,新一轮科技革命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正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下降阶段。

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看,总供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决定投资与消费比例需要向合理的水平回归。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率保持了高位运行,2006~2009年平均达到43.7%的高位。长期高投资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能,与社会的消费能力日渐脱离,进而导致总供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外需保持低速发展的条件下,要求投资有所放缓,投资与消费比例向合理的水平回归。另外,我国投资长期保持高增长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投入为支撑,以“大进大出”为发展模式,形成了大量附加值低、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体系。因此,原有发展模式所支撑的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必须有所降低。

但同样需要看到,未来五年,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加速期,每年将新增900万人就业,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区域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等政策措施,都将对投资发挥支撑作用。根据模型测算,到2015年,投资率将由2009年的47.5%下降到45%左右,投资增速将由“十一五”平均26.2%左右下降到20%左右。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危机后经济复苏期,前期由于政策刺激力度逐步减弱导致投资增速下滑较大。随着经济复苏进程推进,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不断增强,投资将逐步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投资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走势。

2、投资结构调整是未来五年主要特征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五年的核心主题之一,投资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必然成为这一时期投资运行的主要特征。

第一,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格局,2006~2010年的三次产业投资平均结构为1.4:43.0:55.8。未来五年,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一系列鼓励“三农”政策的扶持下,一产投资增速将稳步提高。随着工业化由规模扩张逐步向质量提高转型,同时在节能减排目标的严格约束下,二产投资也将由于高载能行业投资减少出现相对放缓。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的支持下和“十二五”规划目标中提出的服务业占比提高目标的约束下,三产投资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模型测算,未来五年,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达到1.7:39.1:59.3,平均增速分别为21.6%、17.1%和23.2%。

第二,中西部地区投资加快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较高,从投资分布看,2006~2010年东中西三大板块投资平均占比为48.4:22.3:26.6。在中央一系列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下,中西部地区投资快速发展,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逐步缩小未来五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仍将快于东部地区。一方面,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平均水平已经超过60%,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40%和45%,因此,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基础设施等投资将增长更快。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将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根据模型测算,到2015年,中东西三大板块投资比重将为37.0:25.8:34.1,五年平均增速为16.7%、23.5%和24.9%。

3、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保持在高位运行,2006~2010年平均增速为24.4%。2010年上半年由于房价飙升,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达30%以上。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中央连续出台了“国十条”、“新国八条”等严厉调控措施。当前,房价与居民收入相比仍然过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模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缺口仍然较大。因此,未来五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坚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投资增长形成阻力,但考虑到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房地产需求仍然旺盛,再加上“十二五”时期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也支持房地产投资保持一定速度。根据模型初步测算,未来五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平均增速将保持20%左右,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仍是贡献率较大的投资领域。

4、民生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将成为投资增长的新亮点

第一,民生领域。长期以来,多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投资以重工业为主的格局,在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欠账较多。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将在4300美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时期如果经济发展的导向仍然是数量和效率而不顾质量和公平,将很有可能走进“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未来五年着力解决因民生领域投资不足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在新的起点上展开角逐的战略高地,是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也是带动我国投资乃至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关键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五年投资增长的又一亮点。

三、未来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出现的风险

1、地方政府过高的投资热情与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从地方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看,投资热情仍然较高,或是强调自身正处于高投资、高积累的发展阶段,或是依托“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以新兴战略产业试点为平台,大幅提高投资率,安排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另外,当前新兴能源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有些地方不顾发展条件“大干快上”,希望能够“占领新兴战略产业制高点”,而实际上目前新能源生产成本过高,并没有竞争优势,完全依赖政府的高额补贴,盲目扩张将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增大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此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仍然面临诸多体制和理念上的障碍。当前部分地方政府仍然热心于传统重化工业领域招商,沿海省份多数都以建立“国际级深水港――临港工业区――引进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布局钢铁、石化、化工、有色、汽车、机械等投资项目,并趁机炒作房地产行情,完全背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投资结构调整步履艰难,这反映了我国地方政府在发展理念和政绩观上仍有一定偏差。

2、民间投资能否顺利“接棒”是投资平稳运行的关键

未来五年,随着刺激政策力度不断减弱,投资仍然需要依靠自主性的民间投资来支撑。国务院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的“新非公36条”,大大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但未来五年民间投资要承担起支持投资增长的重任仍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第一,垄断行业能否真正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部分国有企业长期占据垄断行业,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利益群体和构架,短期内打破利益结构较为困难。未来五年民间资本能否真正获得广阔的投资空间要取决于中央政府执行反垄断政策的力度和决心。第二,金融和货币市场能否为中小企业投资提供有效的支撑?货币政策松紧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国有企业。未来五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的姿态,信贷增长将较前两年有所降低,而且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尤其是微型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仍然缺乏一个系统性和制度性的安排,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投资能否快速增长取决于能否获得资金方面充分的支持。第三,民营企业投资环境能否得到改善?当前民营企业在税收和税种方面与国有企业并不完全统一,民营企业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比国有企业大,未来五年民营企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也要取决于各项体制机制的改革。

3、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与投资需求不匹配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地方政府不具有举债权力,地方政府一般性财政收入就目前看也多是“吃饭财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尽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带来了巨大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未来五年,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时期,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部分市县政府大多将全面解决基础设施薄弱作为工作重点,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为了解决融资能力不足问题,地方政府往往通过鼓励商业地产发展、提高土地价格来获得资金,这又与中央控制房地产泡沫相矛盾。

四、未来五年我国投资调控的政策建议

未来五年我国投资调控思路是,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规范政府审批,强化投资监管,优化投资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进一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集中抓好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和项目管理。将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从以行政审批为主转到以投资监督管理和为企业服务为主,强化和提高政府的投资规划和信息职能。

2、切实贯彻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促进投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尽快建立起鼓励民间投资的标准和规范。第二,进一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面,应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银行,同时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业务的融资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应支持中小企业向社会定向募集股份和发行债券,支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第三,统一税法,做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具有相同待遇,坚决打击垄断企业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限制。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投资计划管理模式投资宏观调控模式

一、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及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立项审批为手段、以控制年度投资规模为主要目标的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控制。每年由国家计划部门制订年度投资规模计划,切块分至国务院各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各部门、各地方再依此原则逐级向下安排计划。二是分级审批。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开工报告都必须经过计划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按基建、技改分类由不同的部门审批管理,审批权限按项目生产规模的大小划分。三是事后调整。在投资计划被突破、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一般采取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和从严控制下年度投资规模、上收限额审批权限、停止审批新开工项目等急刹车调控手段。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相比,现行投资计划管理模式有一些重要改进,但总的看来,现行投资计划管理模式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其特征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首先,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定项目,是对项目和企业的直接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一种微观管理,充其量是大微观管理,而不是宏观管理。这就导致了人们常说的宏观管理的虚位,本应是着眼宏观、调控总量,实则是着力微观管理、虚置了总量调节。

其次,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本质是直接控制、行政管理,取代了或代行了本应属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管理职能,造成了政府职能的错位和越位。投资决策权力的错位必然导致投资行为扭曲和投资决策责任的“真空”,这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

其三,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手段是行政审批,本想强调集中,实则造成分散。面对每年数以万计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只能采取一定程度的分权,实行两级调控或多级调控。这一模式的长期实行形成了两个令人忧虑的“机制”:一是为过审批关而故意低报项目概算,化整为零,分散审批,形成地区产业布局趋同机制;二是引来许多“钓鱼项目’,形成倒逼机制。

其四,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对项目和资金的分配主要不是根据市场和效益的原则,而是根据平衡各地方各部门利益撒胡椒面和谁能跑就给谁的原则。这样,很多不该批的项目批了,不该给钱的给了。这些项目往往冠以“重点”称号,有国家的,省的,市的,县的,还有各部门的,重点项目满天飞,结果是重点不重,国家难以集中力量搞好少数真正的重点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很低。

最后,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调控方法是在出现问题时硬性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和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这种调节方式简单直接,见效较快,但负作用很大。“一刀切”的结果是良莠不分,使一些应该加快完工的项目无法完工,一些应该开工的项目无法开工,而一些应该停下的项

目由于有特殊关系或善于变通或自行其是也不一定就卡得住。

二、建立新的投资宏观调控模式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方向,新的投资宏观调控模式的总体思路是:遵循三个分开原则,建立双向约束机制,实现五大转变,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遵循三个分开原则是理顺若干重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能错位、越位,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必须放弃项目审批,项目投资的责任、权利、风险完全由企业或项目法人承担。其次,要把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分开。应该尽快建立以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并使之与各有关政府部门脱钩,遵循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独立运作。三是实行竞争性投资与公益性投资分开。凡竞争性投资领域,政府退出投资,全部由企业承担;对于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产业等公益性投资项目,也应尽量鼓励企业承担;对必须由政府承担的投资领域,由财政和政策性投融资机构筹措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事权分别承担,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集中力量抓好少数重点项目。这三大原则界定了政府在投资领域的职能定位,明确了各类投资主体的合理分工和投资范围,确立了各类投资主体都要面向市场,平等竞争,实现责权利对称的原则。

(二)建立双向约束机制是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三大顽症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积极稳妥地发展证券市场,建立各类出资者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强化由出资者对筹资者的外部约束。

(三)实现五大转变,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要实现由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微观管理向以总量调控为中心的宏观管理的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要以宏观管理为本位,着眼宏观,致力于宏观调节。二是实现以立项审批等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控制向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间接调控转变。三是由以年度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向以在建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转变,逐步过渡到放弃规模控制。放弃项目审批制后,资金总量调控成为调控投资总量的核心。四要实现由以增量调控为主向以存量、增量调控并重的转变,盘活存量,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五要实现以国有单位投资主体为主要调控对象向以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为调控对象的转变,对全社会投资进行调控和引导。这五大转变如能完成,就可基本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投资建设领域的三大痼疾,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白皮书》(1994、1995、1996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当前,全年各项工作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专门就固定资产投资这一项工作、这一项经济指标进行专项安排与部署,充分体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反映了有关乡镇、部门落实这项工作的差距与欠帐。今天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思想上、工作上再加压、再鼓劲,确保圆满完成今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的硬任务、硬指标。应该说,固定资产投资这项工作,同志抓得很紧、很勤、很实。但由于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导致我县今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欠帐依然较大。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正视工作差距

经济发展抓项目,项目建设抓投资,这是一条大家都了解的经济规律。刚才和春贵同志都通报了相关情况,从目前数据来看,可以说形势不容乐观、形势较为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清形势,迎头赶上。

总体来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种状态:一是压力大。截止10月末,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70.95亿元,同比增长31.1%,完成全年任务的70.95%,欠序时进度12.4%,要全面完成全年100亿元的固投任务,就必须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近30亿元的投资实物量,时间十分紧迫、压力十分巨大。二是形势严。重大投资项目难以接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已经成为制约固投工作进展的重要原因。目前,全县固投结余投资43.71亿元,其中15.09亿元为房地产开发结余投资,项目投资结余28.62亿元,而目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大气候下,商品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商品房投资完成进度较慢,对全县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完成全年固投任务的主阵地、主战场仍然在重点项目。

同时,分析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也存在以下两类问题:一是进展不均的问题。从单位完成情况来看:在全县57个责任单位和23个乡镇中,仅有19个部门、14个乡镇达到年度投资计划,还有38个部门、9个乡镇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特别是还有15个部门全年入库投资为零,希望这些部门认真反思。从投资结构来看,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是上级固投考核的重要指标,今年入库的4个亿元以上项目都是去年的续建项目,截止目前仅完成投资4.12亿元,仅占全县投资总额的5.8%,同比负增长24.1%,这4个项目年度结余投资仅1.94亿元,相对于近30亿元的投资欠帐,可以说任务十分艰巨,将直接影响全年固投任务的完成。二是认识不够的问题。有些单位和乡镇把固定资产投资片面地认为是统计局的事情,与自己的业务工作并不相干。今天通报的一些未入库单位中,我相信也有不少单位,已经有相当的实物投资量,但由于资料不够完善,导致未及时入库,希望这些单位回去后抓紧完善资料,尽早入库统计,争取工作主动。

二、落实上要高效推动,务求工作实效

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是一个地方发展后劲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保持固定资产平稳较快增长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落实路径方面,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加快进度增投资。从今年全县重点工程进度以来看,截止目前,全县58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7亿元,尚有15.2亿元的投资缺口,这既是压力,也是潜力所在。这里明确一点,请县财政局根据各重点工程进度,保障工程建设资金需要。同时,希望各重点工程的相关部门要沉下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征地问题、施工环境问题”等各类实际问题,全力以赴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昨天,在全县主攻“三区”建设,推动“四化”发展贯彻落实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近期要开展一次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竣工仪式,请相关部门进一步提振精气神,认真对待。

2、要强化时效扩投资。从工作规律来看,全年工作完成的情况如何,关键在11月、落实在11月、冲刺在11月。在此明确一个时间要求:所有未上报项目投资量的单位,必须于本月23日前将新入库项目报送至县统计局。希望相关单位按照时间要求,尽快梳理阶段投资情况,尽快完善相关资料,切实扭转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被动局面;县发改委、规划建设局、国土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手续办理工作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不卡壳、不延误。

3、要储备项目谋投资。项目储备是确保投资持续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既要确保完成全年100亿元的目标任务,也要确保明年一季度乃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过渡。因此抓好项目储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岁末年初正是上级下达项目、资金的密集期,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把握机遇,精心策划、科学包装、积极争取一批拉动力强、集成效益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扭转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的被动局面,建立健全“如期建成一批、加速建设一批、积极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良性循环投资机制。

三、举措上要高频调度,形成工作合力

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希望各乡镇、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优化工作路径,确保全年目标的完成。

1、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加强管理,落实人员,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投资项目“不重、不漏”。比如总投资10亿元的格特拉克50万台套汽车变速箱项目,要加快入库资料的准备工作,尽快形成投资入库统计;请县工信局积极协调企业落实。

2、要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在项目审批、规划、用地、环评、税收等方面主动靠前,着力解决项目立项、搬迁、土地及资金等问题,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资金来源 金融支持 政策建议

保持适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促进投资较快增长,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的重要途径,固定资产投资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行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也为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一、金融支持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

(一)金融助推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结构改善

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底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项目)完成额7964.4亿元,同比增长27.5%,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160.2亿元,同比增长2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7570.66亿元,同比增长28.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393.8亿元,同比增长9.8%。2011年前5个月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不含跨区项目)完成额2628.92亿元,累计增速28.5%,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完成额458.84亿元,同比增长24.9%。

内涵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9年,陕西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新建投资2861.7亿元,同比增长38.6%,扩建投资929亿元,同比增长48.2%,改建投资760.8亿元,同比增长42.6%。扩建和改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高于新建投资速度,说明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内涵型投资增长速度较快。

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结构改善,农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陕西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4.4亿元,同比增长80.3%,采掘业487.9亿元,同比增长49.1%,制造业1292.43亿元,同比增长38.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86.75亿元,同比增长17.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554.75亿元,同比增长32.1%。

(二)银行贷款是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银行贷款长期为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2009年底,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本年资金来源合计6993.1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722.1亿元,同比增长69.9%;国内贷款965.7亿元,同比增长61.2%;利用外资31.7亿元,同比增长6.4%;自筹资金4389.7亿元,同比增长44.2%;其他资金883.8亿元,同比增长70.4%。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总体保持较高的增速。2006年-2009年的增速分别为52.6%、-2.3%、22.1%、61.2%,除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7年和2008年以外,其余年份增速均超过50%。国内贷款在本年资金来源中的比例也基本维持在超过10%的水平,2006-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9.8%、14.4%、13.0%和13.8%。

银行贷款是陕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国内贷款从2006年的72.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19亿元,年均增长39.7%。2011年前5个月,陕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资金来源729.82亿元,其中国内贷款101.52亿元,自筹资金265.34亿元,其他资金362.95亿元,国内贷款占本年到位资金的比重为13.9%。

二、金融支持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结构优化的态势,但与全国水平比,金融支持陕西固定资产投资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个突出方面是金融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与全国水平比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十五”期间的2004年、2005年和“十一五”起步的2006年,陕西省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例分别为20.7%、17.9%和19.8%,高于全国水平2.2、0.6和3.3个百分点。从2007年到2009年,银行贷款占比分别为14.4%、13.0%和13.8%,低于全国0.9、1.5和1.9个百分点,呈现与全国水平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

三、改进金融支持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合理把握货币政策力度,稳固并适度提高银行信贷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

对于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省份,保持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创造新生产力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金融支持应在保证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并扩大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建立更为有效的固定资产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快速的发现效益好的项目,用合理的回报吸引更多资金流入陕西。

(二)充分创新融资产品,有效分散风险

从人民银行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的数据来看,陕西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中,从2007年到2010年贷款所占比重分别为86.6%、78.4%、90.2%和78.5%,债券和股票占比较高。上述数据表明,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债券和股票等融资工具占比提高,这对于提高金融机构收益、有效转移风险有非常大的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企业债券发行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助力固定资产建设相关债券扩大发行规模,在资本市场上吸引外省资金更多流向陕西。

(三)进一步落实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解包还原”政策,有效识别风险

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解包还原”进程,按照规定将贷款与相应的贷款项目相对应,进一步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控制信贷资金流向的能力,有效降低风险,为银行业长期稳健的支持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保证。

(四)合理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改善贷款结构

保持信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适当支持力度,对于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多依靠扩大销售等内生方式获取资金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工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调整房地产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推动房地产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梦春.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与政策分析[M].中国证券期货,2010,(11),P101-102

[2]张剑昆.对临沧市金融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查[M].西南金融,2010,(8),P66-67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关键词:田定资产投资;CPI;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24-02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都是反映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形下,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产出结果可以在CPI中得到体现,而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因此它们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两者的关系也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国内现有文献检索显示,单独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关系的文献不多。更多情况下是把投资作为多种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且采用的方法和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1995)研究结果认为,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是否引起高通货膨胀,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超过当时社会可利用的资源限度。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高增长到高通胀的传递过程才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宋秉芳(1996)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79―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对就业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滞后1年和滞后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通货膨胀上涨的推动因素;而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徐能毅(1997)认为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生成通胀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投资生成通胀的具体方式。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2004)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入手,结合实际数据对通货膨胀、投资、产出、过度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到,投资增长是产出增长的原因,但不是通货膨胀上涨的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4)利用1981至2003年数据,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两变量变动存在显著正相关。乔海曙和王军华(2006)分析了通货膨胀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对投资需求助推通货膨胀的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朱昭霖和李万峰(2008)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经济波动尤其是物价波动有很大影响,他们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个指标,用1987至2006年20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总结分析文献,主流观点是固定资产投资虽影响物价波动,但并不是直接原因,其作用是否发挥依赖于其他因素的配合。因此单独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模型,并不具有多大的解释意义。首先应做的是探讨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因果关系,确定两者是否可以相互解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解释。只有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才可以据以建立的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模型。两者因果关系的确定除理论探索外,参考来自统计意义上因果关系的依据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以现有文献研究成果为借鉴。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和CPI变最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目的在于研究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为确定两者真实的因果性提供佐证。

1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变动情况

1.1 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经几次波动,但总体而言,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961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137239亿元,是1981年投资水平的142.8倍,年平均增速超过20%。30年间t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低,为-7.2%,然后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至1993年达到61.8%的最高增幅。此后增长率大幅下滑,虽1998年小幅回升,但1999年仍跌落至5.1%。1999年后固定资产增长率开始攀升,到2003年达到一个高点后稳步回落。2007年又出现了小幅上升。

受国际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出口水平大幅下挫,消费水平也受到巨大影响,为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拉动内需,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经济比重将进一步提升,今后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1.2 CPI变动及其趋势

近30年来,我国CPI除在几个特定的年份发生大幅波动外,一直保持较平稳的趋势。两轮明显的物价上升趋势分别出现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其中1994年CPI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增幅高达24.1%。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情况相比较,只在1989年两者出现相反的变动方向I其他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变动情况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并且CPI变动稍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

2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理论上,CPI作为反映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重要的物价指数,应当可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并且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可以对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及增速产生影响。但在实际中两者真实关系的判断。需要具体的数据和严谨的实证分析作为判断依据。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本文首先对各变量是否平稳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若变量序列为同阶单整,则对各变量是否协整进行验证,满足协整条件后,对两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对所得检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样本数据为1984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消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影响,分别对两变量取自然对数。FA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NFAI和LNCAI分别表示对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取自然对数后的取值。

2.2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验证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时设定各变量均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运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5.0对LNFAI和LNCP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结果可知,变量时间序列LNFAI和LNCPI都不是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LNCPI和LNFAI都是平

稳的,说明两变量同为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因此可进行下一步的协整分析。

2.3 LNFAI和LNCPI的协整检验

用OLS法估计回归方程:LNCPI=4.851721-0.09218LNFAI+ε,并得到残差变量ε。对前述估计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变量是平稳序列,可认定序列LNFAI和LNCPI存在协整关系。

2.4 LNFAI和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数非常敏感,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次多滞后几期,对不同长度的滞后期数进行检验,确定检验结果是否保持一致性。

当格兰杰因果检验不随滞后期数变动,保持一定稳定性时,则可以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本文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对滞后1期到5期分别给出了检验结果。

滞后期数为1、3、4时,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CPI都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数为2和5时,CPI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结果并不具有一致型。因此可知,即使CPI可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这种影响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当滞后期数为2、3、4、5时,在5%与10%的显著水平下均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对因果关系而言,CPI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只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

3 结论与评述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 统计工作 问题分析 对策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以价值的形式表示的投资建设活动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范围,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建设规模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被称为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投资指标是宏观经济周期景气分析中的指向标,它所提供的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等行为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但是在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表现的更加突出。

一、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项目信息收集困难

目前项目投资额的计算是按照项目进行统计的,项目的上报周期是从它开工建设到最终竣工完成。有的项目在有了投资且具备了投资能力之后就开始实施,而一些投资单位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一些项目不能按照计划按时完成施工任务,有的甚至拖了好几年才又开始施工,这些都给项目信息资料的及时、准确掌握带来了困难。并且还有一些项目单位配合程度不高,在工作中对统计工作的理解不够,不能及时主动的上报报表。

1.2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原始统计数字的准确度不够

在一些基层单位,由于对于投资统计工作认识不够,不能做到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投资统计人员,大多都是以兼职为主,缺乏专业的统计基础知识,因此统计报表的填报质量往往不高,再加上有时候时间比较紧而任务又比较中,一些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导致报表的质量较低。

1.3计划目标的考核压力太大

在政府的考核指标中,投资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在每年的年初,各级政府都会下达计划目标,各地层层加码,等下达到乡镇部门的时候计划目标的任务就会很大,难以完成。一些基层部门为了满足当地政府的考核政绩需要,就盲目的通过在统计数据上作假,虚报投资项目和投资额度,以追求投资增长的高速度。

二、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必须要做好的一步就是对管理制度和管理细则进行规范,从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组织上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并根据各个企业和部门的发展实际,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统计工作制度;在人员的配备中也要坚持按照统计法的要求,确保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工作重要做到高效、实事求是、数据真实且完整[2]。

2.2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建设和提高

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对统计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的直接因素。一方面,要定期加强对基层单位的领导者和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明确他们在统计工作中需要履行的义务,增强认真完成统计报表工作的自觉性,并能够按时上报,拒绝弄虚作假,对于有此种行为的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其进行惩罚,进而达到应有的震慑作用[3]。另一方面,要对投资统计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进行明确,抓好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将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化,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2.3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使统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在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统计知识之外,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工程投资方面进行专业的分析。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自动系统,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这样能够及时、快速的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因此,广大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掌握计算机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统计人员还要定期的参加省、市级的统计部门学习班,对国家有关投资和统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规定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开拓自己的视野,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和质量。

三、总结语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求统计人员在工作中真正做到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念,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用于开拓创新[4]。另外,通过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综合利用,同时辅以计算机、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网络技术等,对所获取到的统计信息进行现代化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这将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推向另一个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解丽萍.浅谈统计在企业中的良好应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2):36-37.

[2]田建团,朱江东,,欧红薇,班莹,荣志刚.军工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统计方法应用探讨.现代商业.2011(35):65-66.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新的更高要求,深入研究审计机关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现状

回顾过去的二十多载风雨历程,我国年轻的投资审计事业快速成长,但与飞速前进的社会发展进程相比,投资审计现状还呈现一些不足:第一审计内容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重点。第二审计方式多是事后审计,投资审计未能真正渗入建设全过程。第三审计仍主要着眼于微观建设项目,就项目审项目,在宏观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够。第四审计手段落后,仍以手工审计为主,投资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处于滞后状态。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审计署颁布了《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等法规,各地方审计机关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等多种形式,出台了建设项目审计管理办法,但是从全国范围看,依然缺乏统一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规定,对多元化投资主体的监督管理、国家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控制,依然没有统一明确的法规规定。第二投资审计不完全适应新形式发展要求,这些年,各地审计机关广泛开展了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从工程合同管理、财务核算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了大量的多计工程价款、挪用建设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工作中,多数审计机关、尤其是地方审计机关,还是停留于建设项目工程价款结算和建设资金使用等微观问题,对国家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政策落实方面涉及较少,对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不够,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第三投资审计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投资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管理、效益审计指导和考核体系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随意性还比较突出。第四现有人力资源、素质与投资审计需求相比较有较大差距,投资审计队伍中精通宏观管理、工程建设、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人员不多,具备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更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投资审计工作开展和审计成果的提升。

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为了改进审计机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

1、各级政府应重视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监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法规、政策来保证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享有足够的权威,要求审计机关对于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面审计监督,即对于投资额大、关系国计民生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全面审计,对于其他项目则实施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并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有选择地实施项目前期审计和项目预算执行审计;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单独做出规定,为全面推行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在加强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实现对于重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只有将审计延伸到项目决策、论证、实施、评估、验收的全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监督公共资金真实、合法、有效使用的职能。然而,实施这种全过程审计面临着诸多困难,很难有效协调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和投资项目运作过程中大量相关单位的工作。目前,已有一些审计机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实施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其基本做法是:由地方政府出台关于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审计员的专门规定,审计机关按照规定派出审计员进驻重点建设项目的工作现场,对建设项目实施从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实践证明,审计员派驻制度有助于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值得推广。

3、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配备充足、合格的审计人员,是审计机关有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基本条件。为了缓解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审计机关可以采取如下途径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人才的外部引进,即适当增加编制,用于引进审计机关所亟须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人才的内部培养,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自学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第三,系统内部的人才整合,即上级审计机关对于享有审计权限而又人手不够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可以委托或者授权下级审计机关来办理;第四,建立外部人才网络,即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中介、咨询机构中的技术专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必要时可以聘请他们参与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降低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要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管理阶层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工程的财务管理水平。然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被管理者有意无意的忽视,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问题,轻则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笔者以为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财务部门本身就没有参与到一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想要详细而准确的了解到工程造价构其实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导致工程财务控制就显得十分被动,更为致命的是财务管理的滞后直接增加了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2)就会计内部控制情况而言,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重点在于销售以及收款循环,同时采购以及付款循环也是另外一大重要关注点,相比之下对工程预算以及工程财务循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只不过发挥的是一个利用完全成本法开展相关归集核算的角色。

二、如何有效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1.对工程前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通常来讲,工程前期所产生的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征地费、当地居民的拆迁费、这一过程中的差旅费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协调所需要的费用。尽管严格地讲这一部分费用与整个投资项目的实体产生直接的关系,然而其却直接的和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由于这一部分费用弹性相对较大,是出现各种问题的重灾区。再加上内部控制制度在结构上的有待完善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等方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往往会将本部门在管理费用上的支出,诸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归入到投资成本中。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将加强对工程前期费用控制看做是重点。这一过程中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大两方面问题的控制。第一,建立起规范的明细核算制度;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构成的成本费进一步的进行科学分解,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出具体的费用分解表,同时将对费用内容上的实质性审核看做是重点,对并没有资格被纳入前期费用的项目绝不徇私。

2.加强对设备、材料投资成本的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设备、材料投资上的资金投入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六成作用,由此可见其对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将财务管理当做控制投资风险的研究交代,笔者以为设备、材料投资中,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坚决不打折扣的遵从企业所指定的设备出库以及材料调拨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确保企业能够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做好必要准备。除此之外,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还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现实的划分标准,编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出库与材料调拨对策,从而为科学的确定制定工程的造价,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做出积极贡献。在具体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必须牢牢遵守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规定》,明确工程建设中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同时牢牢贯彻执行原则,坚决杜绝由于某些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应而开展不合法的“绿色通道”,从而导致设备与材料模糊不清。

(2)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通常来讲,一个设备合同,其本身是由技术部分以及商务部分两大块内容构成的,部分情况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你来我往的“磨破嘴皮”工夫后才能够达成协议的,然而加入在设备最后入库的时候,并不注意在验收工作上仔细检查,很有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备会因为体积等因素干扰,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直接由业主运送到工地上,根本就没有经历仓库验收这一流程,针对这种现象,财务必须尤其需要对资产以及记录部分内容进行分离,确保审批人与执行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假使验收部门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到现场进行验收,则应当由使用人进行验收签字,这种情况下财产风险便会相应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财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范文

关键词:投资效应;宏观经济

2009年,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1-8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如下:

第一,投资增长加快,成为“保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1-8月份,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扣除价格因素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38.3%,比上年同期加快20.6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根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9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为35%,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6%,是过去10年43%均值的2倍,这表明4万亿投资计划发挥了积极作用,投资高增长成为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投资结构有所优化。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1-8月份,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68.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6%,这均高于第二产业29%的增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国民经济中急需发展部门和地区的投资增长比较快。主要表现为:铁路投资增长126.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7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57.1%;水利投资增长65%;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42.1%和38.1%,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第三,民间投资有待加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1192亿元,同比增长40.1%,远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水平。这表明前8个月的投资高速增长是通过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项目来实现的,投资结构中民间投资明显不足。

2009年1-8月份,在我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宏观经济景气回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高增长、土地市场升温提高地方政府资金配套能力等众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预测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27402亿元,名义增长率为32%,比2008年高出6.5个百分点,为近16年的最高增长率;剔除价格因素,投资实际增长率为34.4%,是2008年投资实际增长率的2.26倍。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有以下方面:

第一,产能过剩加剧风险。尽管在本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家十分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但客观上,投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产能过剩的风险进一步积聚。2009年第2季度,在高投资的驱动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9.1%,已经高于第2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9%的增幅,特别是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0.7%,重新回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工业经济效益指标降幅明显下降,远低于2008年的水平: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3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040.3亿元,下降了22.9%;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6.45%。工业增加值的快速上升和工业企业利润的迅速下滑反映了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正如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指出,2009年一季度我国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从全球经济调整周期上看,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增长红利高峰已过,虽然与去库存化相关的短期周期已接近尾声,但是与去产能化相关的中长周期却刚刚开始,这必将影响我国未来长期潜在产出,使得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相对更加突出。

第二,地方财政风险。在本轮经济启动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在争上项目时过度追求规模,不顾地方政府财力限制,从银行过度融资,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远远大于其财政实力,负债规模呈10-20倍的增长,政府债务率远远超过了风险警戒线。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过度负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银行盲目授信、资金运用不透明、信贷资金财政化等问题不断集聚,这给地方财政、银行风险和未来地方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第三,银行结构风险。2009年以来,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1-7月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73万亿元,同比增加4.89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72倍,同比增加172%。虽然,快速增加的银行贷款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对推动我国经济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迅速增加。对银行业本身来说,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项目资本金不足风险、房地产市场资产泡沫风险等新的风险等,威胁着我国银行业的安全。

第四,投资消费结构进一步失衡。2009年1-8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38.3%,创1997年以来历史最高值;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6%,不到投资增速的一半。根据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预测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由2008年的57.3%骤升到69.5%,上升12.3个百分点;消费占GDP的比例则进一步下降,消费偏低、依赖投资拉动的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1、柳建光,李子奈.关于投资乘数及边际消费倾向计算方法的讨论[J].统计研究,2006(12).

2、杨飞虎.我国投资乘数、加速数与经济增长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3、岳国强.4万亿新增投资的见效时间和拉动效应[J].中国投资,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