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简述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简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简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简述

第1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简述范文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企业 规范

前言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强大的实例。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对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并处理,属于企业内部核心体系,是企业发展和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也是预防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对企业活动进行审核、差错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十分重要,而且要保证严格规范的建立原则。

一、企业会计核算建立的基本原则

会计原则对会计核算提出了一定要求,会计原则也是会计事务处理的根据,同时能够保证会计核算质量。会计原则的基础是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如果不存在,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就没有会计原则的存在。但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假设又不是完全相同,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会计假设,但是会计工作规范是会计原则。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起到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会计核算也具有指导作用。

企业建立会计核算的原则主要有三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即会计核算中的信息要保证客观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可比性和明晰性等原则,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和准确;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要求原则,要符合资本支出原则、收益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修订原则,修订会计原则要符合谨慎原则、实质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企业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分析

(一)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逐渐改善,因此各项税收和经济法规政策等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就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确保会计从业人员能够通过培训或继续教育对税收政策和经济法等熟练掌握,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并且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操作,同时逐渐了解会计报税纳税新形式。另外要针对企业会计人员实行激励制度,不断培养激励会计人员,予以合理的奖励措施,激发财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会计政策规范化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计核算需要遵守一定原则,企业也要有一定处理方法,这些统称为会计政策。一直以来,企业都是对会计科目很重视,但是对会计政策却较为忽视,这对企业会计工作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范化的会计政策,那么该企业的会计信息就没有很强的可比性,从而导致会计预算考虑没有理论依据。根据对多个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部门管理者的调查,很多集团性企业对子公司会计政策不了解。会计预算管理的核心是损益预算,因此预算管理就要求会计政策规范化。

具体包含以下几点:收入确定政策;费用、成本确认和划分政策;资产减值政策;无形资产摊销及折旧政策;短期投资和存货会计政策。企业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具体包含如下两种。第一,纳入预算管理的经营单位业务范围保持一致,也就是这类企业具有行业专门性特点,如电信行业、供电行业等;第二,纳入预算管理的经营单位业务范围没有达到一致,这类企业是比较多的,而且在这些企业内部,业务种类也很多。如服务业、制造业、物流,控股公司或国有企业等,集团公司未建立标准化会计制度,就需要加强管理。从预算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入手,会计核算方法由集团制定或审核。

(三)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进行企业核算和预算过程中,统一会计科目能够有效降低工作量,是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个别企业的预算是企业部门制定的,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不尽相同,会计数据不能综合整理,核算数据和预算标准不符,很难进行考核管理。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业务考核,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包含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多个内容。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企业才能开展会计行为。

完善企业内部制度首先从稽核制度着手,应该建立健全稽核制度。严格依据制度审核账本、财务报表和财务凭证,强化管理,如果审核中出现问题,应该立即修正并追究管理者的责任,严防再发生类似问题,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强化管理。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是落实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途径,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成本核算制度是由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方式构成的,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应该强化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从制度上确保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难免会有不足之处,但是随着我国国家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企业会克服种种困难,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不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带来的不便和危害,为了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应该将重点工作放在会计核算上,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贤友.关于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8年10期.

[2]杨凯.浅论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9期.

第2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简述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会计核算;监督理念;发展;健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现代会计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正“一日不如一日”地在某些方面失去其相关性,那就更不用说作为会计信息最高质量要求的“决策有用性”了。其表现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当属在传统或现行会计制度影响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耗用程度反映的模糊,从而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展经济的“欲速不达”,在进行经济事项时或在完成经济事项的后期,仍要为抑制这种循环的继续恶化而操劳。在这种恶劣情况下,西方蕴育而生了“绿色会计”,这是一门强调现代会计人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的科学。

1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2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如果忽视绿色会计,甚至不认识绿色会计,就会使企业在出示财务报告时,无形中拒绝履行支付社会资源成本的义务,从而缺漏了对“环境资源负债(Softliabilities)”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会计是报告软负债的会计学。这种负债是因企业对环境资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转移或运用资产或放弃经济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补偿,但过去的会计期间,会计并未计提或不能可靠计提,而企业必须现在承担起这种债务,它或是被现时清偿,或是在未来“加倍加息”清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资本的流出。但由于软负债清偿金额庞大,清偿期递延于较长的会计期间内,所以,拥有这种负债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对它进行清偿,但企业为发展经济并获取或持续获取经济利益,是需要同时搞好环境保护的,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不协调的阴影已使我们食了“苦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现时或补偿性的“巨额”投资。

《2000年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提到的环境治理投资方案,分高、中、低标准对治理目标进行定位:

①高标准——环境保护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

②中标准——总目标是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

③低标准——总目标是竭力使环境污染维持现状。

三个标准中。资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4%,1.6%,1.0%。若分别达到预定总目标,那么,由于污染的削减,改善了环境质量,从中减少了经济损失,盈得环境效益,每年分别为1459亿元,1056.5亿元,814.1亿元。在西方国家,常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法评估公共项目社会经济效果好坏,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窘迫,所以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资金投入的一般性项目。环境问题的“费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费用比值法衡量社会经济效果的,但以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是逐日加剧的,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间接经济损失就更难估计了。“投入—产出”的失衡,迫使我国1999~2000年,环保投资将提高到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1.5%,约为2200~3000亿元,力求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这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97年若按“标准”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则分别投入1794.53亿元、1196.35亿元、747.72亿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经济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亿元,我们又如何言对后人。会计人责无旁贷,应以自己的新理念,尽自己一份责任。绿色会计为现行会计增加了三个因素。环境—未来—公平。由此可见,三者的“联姻”,正是一种责任——确保把等量的“资本”传给下一代。历史和社会赋于“绿色”就是和谐、平等、共同进步,而绿色会计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疾呼地球人为子孙后代多着想,在认识并探求消耗“绿色”的同时,保护它的纯洁。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Softasset货币计价的多少,但必须承认这个Softasset的消耗,若是肆无忌惮的,只会加速它的枯竭,最终危及的只能是我们。新晨

第3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简述范文

【关键词】 无形资产; 确认; 会计准则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逐步成为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和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比重的增大,必然会给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尽管我国无形资产会计逐渐与国际趋同,但仍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找出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2006年的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方面的规定与国际准则接轨,较2001年的准则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无形资产确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窄

现行会计准则中,自创商誉和部分专利权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互联网上的域名、各种认证权等新型无形资产,也不能及时确认和计量,这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与国际准则相比,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将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计入无形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38号——无形资产》中规定:“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或供应商的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对于无形资产,美国评估公司涉及的有23项,经济学中有29项,而我国会计实务中只有12项,列入财务报表的只有7项。我国无形资产确认范围明显比国际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要窄得多。

2.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但对如何划分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自创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允许资本化的五个条件很难准确判断。2006年修订的会计准则对开发费用资本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使其在使用或出售上存在可行性;第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第三,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并有能力使用和出售该无形资产;第四,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第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五个条件缺一不可,但这五个条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具有可能性”、“有用性”、“具有……意图”等。因此,会计人员在判定这五个条件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难度,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企业可能按照自身需要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为企业操纵利润留有空间。比如,在赢利较大的年度,企业可能根据需要增加费用支出,延长研发阶段,偷逃税款;在赢利较小的年度,可能为了提升业绩,缩短研发阶段,增加开发阶段和资本化费用,有很强的主观性。这样将会给投资者和税收的征管带来不利。

(二)无形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

1.计量方法不够完善

我国会计核算依旧是重成本计量而轻价值计量。运用历史成本法,虽然方便简单,但不能完全反映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从而使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体现,也使得财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能体现未来经济利益。这就使得公司管理者不能制定准确的发展战略,投资者不能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首先,运用历史成本法不能保证每次计量的成本都正确。例如,企业文化、客户关系等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当初确认的无形资产成本远远低于实际成本。历史成本法反映的是资产过去的价值,而无法反映无形资产的变化价值。无形资产的价值可能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无形资产开发周期的缩短而降低,也可能会随着新型无形资产的出现而降低。2006年的会计准则也提到公允价值模式,但是企业在无形资产部分使用还不多,企业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应用。

其次,关联方交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或展现经营业绩等目的,就会采用一些非常手段。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关联方交易。当一方拥有对另一方经营的控制权时,拥有控制权的一方可以通过控制对方的专利权,将对方开创的无形资产按成本价计入自己的账面,这似乎很符合成本计价要求,但是,交易价格比实际价值要低得多。这样就会造成控制方企业利润虚高的局面,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研究开发费用计量存在的问题

尽管2006年的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做了调整,提出允许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个条件,但是对研究阶段费用的处理仍然没有改变。

首先,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仍然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目前我国只对开发成功取得专利权的费用进行资本化,而其在研究阶段产生的费用只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然而,研究阶段以及资料收集时期发生的费用也是巨大的。如果只是将开发成功年度的支出计入资产,那么就不能真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例如,某个企业开发成功了,那么就要求对以前年度的开发费用进行重新调整,将已经费用化的支出进行以前年度利润以及利润分配的调整,这会使得会计核算复杂;如果不资本化,那么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无形资产价值,使得管理者和相关利益者很难了解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

其次,现行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式导致企业管理者研究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研究开发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开发了也不一定会成为无形资产,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有时甚至比开发阶段的支出要多得多。即使无形资产开发成功,最终形成了无形资产,短期内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很难体现出来。所以不能将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当期计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体现出管理层当前的绩效,因而一定程度上管理当局不愿意开发无形资产。

最后,这不符合一贯性原则。研究开发需要时间长,有时甚至跨年度。如果本年研究开发没有完成,根据历史成本法,这些研究开发费用将计入当期损益,再等到下年度研究开发成功时,将该年度的支出计入资产,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支出不具有纵向可比性。

3.过于注重货币计量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计量仍然以货币计量单位为主,但对企业员工技能、研发能力、人力资产、企业文化、顾客及供应商关系等项目而言,是无法用货币可靠计量的。如果因为采用货币计量方式,而不确认这些无形资产,那么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就无法体现,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为这些不被确认的项目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该考虑采用非货币计量模式。

4.无形资产摊销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生产总量法等其他方法,企业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自主选择摊销方法。但摊销方法的选择有很强的主观性,会给企业留下操纵利润的空间。

在确定无形资产摊销金额时,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下列情况除外:一种是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另一种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第二种情况,在实务操作过程中缺乏可行性。

5.无形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正好相反。两者在这一点上是存在分歧的。虽然无形资产减值不转回,这一规定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不能体现会计核算的公允性、客观性和可比性。此外,我国的无形资产准则只提到了对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没有涉及到增值,这样就不能全面反映无形资产价值。

三、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建议

(一)无形资产确认方面的改进

1.不断拓宽无形资产确认范围

(1)人力资源资产的确认。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为了获取更多杰出的人才,博得竞争优势,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如:智睿、翰威特、智联招聘等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以帮助企业快速提高现有人才能力,培养人才为目标。智睿每天能选出九千多人。翰威特为三千多家企业服务过。智联招聘业务涉及50多个城市,服务了超过113万客户。这些人力资源公司的崛起和发展是企业重视人力资源投入的表现。因此,应该重视人力资产,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

(2)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确认。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拥有自己的员工、建立一定的客户关系以及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客户及其信赖程度、员工的能力、品牌、企业文化、市场占有率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表现出来。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应该将这些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

(3)各种认证标志使用权的确认。如ISO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商标等。这些认证,是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的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考核后,从检验机构获取的使用认证。因此,这些认证和标志使用权应该也确认为无形资产。

(4)网络域名的确认。信息网络越来越发达,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企业在网络上使用的名称、标志都代表着企业本身和企业的形象。这个特定的网络域名也归企业专属所有,因此应该确认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5)企业自创的商誉,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现行会计准则只在合并报表中有关于商誉的部分,但商誉却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企业可采取表外确认的方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总之,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为了更好地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准确及时地确认新出现的无形资产,并对其准确分类,以确保无形资产计量的准确性。

2.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标准

新会计准则没有对这方面详细说明。有关部门可以在无形资产实施细则中补充说明,行业也可以指定行业规则,企业可以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中具体列出企业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标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公司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对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准确地掌握会计准则,并严格有效地遵守相关会计准则。

(二)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改进建议

1.计量方法的改进建议

(1)采用价值计量方法。无形资产最本质的特点是未来可以给使用者带来超额利润,价值计量法就是以无形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为基础计量无形资产价值的。随着无形资产地位的日益提升,无形资产计量方式的转变,对无形资产价值的真实反映有很大的意义。

(2)改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尽管现行的会计准则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我国无形资产计量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仍然比较薄弱,完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国需要健全和完善会计审计准则,完善关联方交易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水平,加强内部监督体系,改善盈余管理和关联交易的现状,为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良好的环境。

(3)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的管理。我国需要完善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准则,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调整公司内部管理结构,加强监事会的作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减少利用关联交易操控利润的行为。

2.研究开发费用的相关改进建议

(1)对于研究阶段费用也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如果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是偶发性的,那么将研究阶段的费用全部费用化;如果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是经常性的,那么研究阶段的费用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如果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是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那么研究阶段的费用全部资本化,以此增强研发支出的纵向可比性。

(2)加强开发支出的控制与监督,降低风险,激发企业开发热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将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更合理地进行资本化。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研发阶段的费用,应在费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才能确认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支出,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究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无形资产在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计入“在建工程”,在开发成功之后再计入“无形资产”,开发失败后可计入“管理费用”,同时可以增加“研发支出——失败准备”科目。

在开发失败时: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失败准备

冲抵时:

借:研发支出——失败准备

贷:管理费用

尽可能降低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冲击,规避风险,提高企业开发热情。这样也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更加真实准确。

3.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

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的主要计量单位。但无形资产的种类繁多,都靠货币计量,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些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我们可以运用非货币形式加以计量。比如,企业可以引进平衡计分卡法,主要分析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各自的指标数量和权重,这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更加真实可靠。

4.进一步完善新准则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1)减值不可转回问题。从企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和价格体系,使得市场价格和公允价格能够准确合理地表现出来。同时,要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机构的审计行为。企业要建立起内部监督体系,督促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职业道德继续教育。

(2)无形资产增值问题。无形资产会出现增值的情况,有时数额还很大,为了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应该在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调整。

(3)无形资产摊销问题。例如,在无形资产摊销金额确定时,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除了两种情况以外,其中一种是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缺乏可行性。残值是否为零,在会计实务中很难确定,摊销方法的选择,主观性也很强。为了处理好会计摊销问题,应该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例如,可以通过会计准则实施细则进行补充说明,使会计人员更加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 畅静.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探索[J].会计实务,2011(6).

[2] 杜静然.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探讨[J].财会通讯,2009(3).

[3] 丁鹏.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中有关问题探讨[J].经济师,2011(4).

[4] 何敏.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确认的利弊分析[J].财务管理,2011(24).

[5] 刘冬荣,徐力.浅议无形资产的界定与计量新思路[J].会计准则,2011(1).

[6] 刘芳.IASB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与我国无形资产的确认[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2):56-59.

[7] 刘雅婷.现行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缺陷与改进[J].商业经济,2009(4).

[8] 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6(12).

[9] 孙晞.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评论,2006(11).

[10] 王金丽.技术研发企业无形资产准则应用策略[J].西部财会,2011(10).

[11] FASB.Statement of Fl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42,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 Asset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