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高质量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3-6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66-02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要求,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
可靠性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方面的内容。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计量的结果应与其反映的经济事项或交易一致;可验证性是指对同一会计事项,由不同的人采用相同的方法,应当取得相同的结果。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具有超然而独立的特性,会计人员应处于中立性的立场,以公认合法的会计准则为标准来处理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表述应不偏不倚。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的内容。预测价值是指信息使用者能通过有关企业过去与现在的财务报告,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反馈价值是指信息使用者能利用财务信息,去证实或者去纠正原来的预期或决定;及时性是指企业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及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二、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特征,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
相互依存体现在: 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是为决策有用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则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有用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特征,可靠性越高,相关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如果相关性失去可靠性的支持,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反之,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却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差太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使可靠性失去存在的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可靠性,二者共同影响或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相互矛盾体现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扩大会计反映的范围或改变会计方法等使得可靠性削弱的现象;反之,也经常会出现为了提高可靠性而使大量计量困难的经济资源未能得到反映或沿用旧的会计方法使得相关性削弱的现象。例如在资产计价中采用历史成本还是现行成本就充分体现了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较低的相关性,现行成本计量属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较低的相关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因为已发生的会计事项容易取得原始数据,因而是客观的、可计量的,真实性强,可靠性高,但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资产价值的变动,因而相关性较差。现行成本由于以资产的现值、公允价值、重置完全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相关性强,但由于现行成本涉及大量的不确定性,需对其数值大小做出各种估计,其可验证性和真实性就差一些。此外,对于有些经济活动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应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金额报告,强调相关性或可靠性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例如对于企业的盈利预测信息,由于此类信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受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的性质使得其可靠性较差,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非常相关的,因此既不能不报告盈利预测信息,也不能将其列入会计报表或报表附注报送,最终权衡的结果只能是将其作为其他类别的财务报告报送。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提高了相关性,有可能损失可靠性;提高了可靠性,有可能损失相关性。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现实选择
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信息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在西方国家,自从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以后,相关性已经成为会计信息的主流,可靠性居其次。然而在我国,会计发展水平和职业规范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选择上也难免存在差异。近年来,我国对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矛盾的争论一直存在,有多种观点并存。笔者认为应针对我国国情,坚持以可靠性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兼顾相关性。
1.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不可靠的信息对决策能力的影响是反向的,不仅不利于正确决策,而且会误导决策,造成决策与实际目标背道而驰,因而是一种负相关作用,而且会对接下来的一系列会计工作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之所以把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是因为:第一,把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有利于会计固有功能的发挥。会计固有的基本功能是反映,可靠性的本质是反映真实性,各种会计目标观都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二,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要考虑国家控股的特点,以国家作为投资者的利益为导向,会计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比较低。而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还不健全,近年来曝出多起会计信息造假案,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赖度。
2.重视相关性。虽然,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迫切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也不能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为,第一,相关性不仅指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关,而且与银行的信贷决策、政府的宏观管理决策等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二,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有限,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发育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新经济类型不断增加的情况,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需求将显得越来越迫切。第三,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发达国家的某些经济业务在我国尚不多见,但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这些业务迟早会进入我国,对相应会计信息的需求必然会引起重视,会计信息相关性问题也将会引起关注。
由此可见,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
四、提高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措施
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提高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目标的,它们是统一的。提高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具体建议如下:
1.完善财会法规体系,加大对管理当局财务造假的惩治力度。财务欺诈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管理当局从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中获得的预期短期收益将超过其预期成本。而我国,曾涉嫌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中饱私囊之后并无人因此入狱,也鲜有人受到刑事处罚。加大惩罚力度,可增加管理当局财务作假的机会成本。
2.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严禁虚假发票的买卖等违法行为,为企业会计系统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会计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各种约束机制的制约,如各种财经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性规范和技术性规范等对会计行为都有制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各种会计行为时,要客观公正,如实提供会计信息,不以个人偏好进行会计信息的取舍,或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其他不法交易。
3.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约束制度。主要是加强内外部监管的力度。从外部来看,财政、税收、银行等部门应定期对各社会主体的会计核算情况实施跟踪检查和监督,经常性了解各会计主体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违反会计制度、损害国家利益的会计主体视情节轻重、违纪金额大小等给予相应的处罚。审计部门要强化其监督职能,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纠正。从内部来看,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力度,规范内部会计行为。一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建立健全并完善监事会制度,减少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二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过程及市场进行约束与控制,建立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公司利益会进行干预,而他们的干预大多是违法的,所以加大监管力度要从公司高层人员入手,追究他们的责任。
4.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明确会计主体的地位,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提高其业务和工作胜任能力。各会计主体的管理当局应督促会计人员自觉遵规守法,必要时应将会计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和遵守情况纳入业绩考核。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期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其次,会计人员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会计人员尤其应特别具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仅仅只局限在会计准则的应用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包括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矛盾的统一体,目前,在我国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仍应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相关性,因为如果失去相关性,再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是无用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对相关性信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总而言之,在信息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兼顾相关性是我国目前在二者之间作出的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林玉玲.浅谈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J].学术交流,2009,(11).
[关键词]质量特征 质量特征比较 思考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是会计信息所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它主要回答:使用者需要具有什么质量的信息,或者说什么样的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会计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正如FASB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分。因此,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会计信息质量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而且同会计目标一起,对一系列其他基本概念,如要素的确认、计量,起着指导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西方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一)美国的观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第2号公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第一次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加以系统论述。它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出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体系。2号公告指出,财务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并在决策有用性的指导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
(二)IASC的观点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给出了主要的四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其中,相关性的内涵包括重要性的特征,可靠性的内涵包括如实表述、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完整性五个特征。在这四项特征之外,还提出了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和各质量特征之间的衡量这三项有关可靠和相关的约束条件。
(三)英国的观点
1999年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了一份完整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SP公告虽然借鉴了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但有其自己独特的见解,较全面阐述了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系统的明确论述,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了相关的一些表述。2001年版的《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给出了十三项金额能会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一般性原则”。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般性原则并不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些原则有的是属于会计基本假设,基本的会计知识,会计的计量属性等的内容;从语言表述上来看,这些原则都是针对我国企业核算提出来的一般要求,但是它们在实质上也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提出的一般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以前的一般准则进行了修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几个特征。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以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作为依据,如实的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必须以可靠为基础才能达到有用性,如果财务报告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那么就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与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须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水平。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提出相关性应具有反馈价值,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
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是可理解的,当然,这里的使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知识,并且有意愿去理解这些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要求对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素质不均衡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相互可比的,这是可比性的要求。这里的可比主要包括:(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使用者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应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将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交易或事项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合理决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不仅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且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形式符合其实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融资租赁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与实质不一致的例子。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大方面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说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时,应当保持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特征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要在保持应有的谨慎性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对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出充分估计,既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是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因而会计信息一定的实效性。即便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如果不能够及时提供,也会失去实效性,那么其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西方的简单比较
通过对西方各国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表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比较:
(一)描述会计信息质量所用的表述不同,FASB使用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IASC使用的是“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ASB使用的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使用的表述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这些表述中,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FASB的提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FASB和IASC都服从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标,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ASB和中国则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基本目标,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FASB把可靠性和相关性视为首要的质量特征,而且其更强调相关性;IASC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平铺作为主要质量特征;从ASB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图示中可以看出ASB同IASC一样将上述四项质量特征共同放在主要质量特征位置上,但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取舍中,英国更注重可靠性;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但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可比性处于主要质量要求的地位,且重要性依次减弱,即我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可靠性。
(四)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的内涵不一致。就可靠性来说,FASB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下面包涵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五个约束条件;ASB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五个约束条件;我国在可靠性的解释中则提到了如实反映和完整性这两个可靠性的约束条件。
(五)对于相关性,FASB提出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相关性的约束条件则是重大性,这是一个IASC与其他会计质量特征体系差别较大之处;ASB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验证价值两个约束条件;我国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个约束条件,与FASB给出的相关性相比少一个及时性,我国将及时性单独列为一个质量要求。
(六)除了FASB没有在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涉及到谨慎性 ,IASC,ASB和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表述中均涉及到了谨慎性。
(七)FASB,IASC,ASB均在其信息质量表述中涉及到了中立性,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给出中立性的明确表述。
(八)实质重于形式是IASC和我国在表述中提出的质量特征,FASB和ASB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
总体看来,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经实现了与西方较为成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大同”,仍然存在的是一些个别问题的“小异”。
四、对于改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思考
首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符合我国具体需要,建立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指导目标之下,为使用者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次,重要性标准应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不符合重要性标准的会计信息不再考虑其他的信息质量。
再次,效益成本原则应作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的一条普遍约束原则。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是可行的。只有当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时,这项信息才是值得提供的。如果提供和使用某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即使该信息是有用的,这种信息也是不值得提供的。
最后,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项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最本质的要求,而且这两项特征也最能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冲突,这时就有必要做出权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变,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4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9
[4]吴水澎.《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9
[5]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6]彭丁. 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财会月刊 2008,11
[7]付磊. 会计史研究三十年.会计研究 2008,12
[8]郜进兴, 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会计研究 2009,1
关键词: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04-02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性规定
1.中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是管理会计的基本要求,对中国会计工作起到了规范与监督作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中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2.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努力降低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
1.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1)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主要行为有: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2)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会计信息的故意失真的类型:1)无中生有型。有关经济业务并未发生,相关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并不存在,而是通过摄取假证据,编造假资料、假合同、假印章,编制假会计凭证,记假账,编假报表,凭空捏造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经济业务的造假行为,其表现形式是造假一条龙。2)改头换面型。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随意增减甚至删除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使其原有经济业务记录面目全非。如真盈假亏,真亏假盈,将大盈改小盈,将大亏改小亏等。3)真假双簧型。常见的是两套账,一套是真账,对内;另一套是假账,对外。也有两套账以上的,如真账只有一套,假账则好几套,有的假账对付税务机关、有的对付投资股东、有的对付上级主管部门、有的对付债权人等。4)账外账型。常见的账外账是大账之外,还有许多小账。大账独立核算,是该单位会计核算的主体,纳税,完成考核指标,应付检查均以该账为依据。小账虽各自独立,核算却不规范,没有统一账目,没有统一报表,由执权人分散掌握开支,核算与否随意。小账多为“小金库”,是贪污、挪用、挥霍、行贿等腐败行为的经济来源。目前,国有企业加大了对“小金库”的打击力度,此种现象基本杜绝,但在国有企业之外的一些企业仍然存在。5)体外循环型。某项或部分经济业务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内,而是将这些收益转移或沉淀在外单位,需要支用时,才从相关单位支付。常见的有财政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行政单位有权处罚和收费的体外循环,企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投资收益,以物易物,物业出租收入的体外循环等。体外循环资金多为腐败的资金来源。6)长官意志型。单位的财会人员的行为受该单位的法人意志支配,一切会计原则和职业道德都难以坚持,不得不服从领导的指示,领导叫怎样做账,就怎样做账,领导负有直接责任。7)财会主动型。有部分财会人员受利益的驱动,主动为领导(法人)出谋划策,财会人员负有直接责任。
2.会计改革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改革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充分性是避免商品生产和贸易以及投资贸易风险的基本前提,是减少贸易和投资误区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的主要承诺。当前,中国会计报告制度无法提供足够的披露动机,会计信息提供者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和自身利益驱动,往往进行选择性披露、模糊性披露和错误披露。总体而言,会计信息是供小于求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会计信息需求者数量增加、结构复杂、对会计信息的偏好多种多样,会计信息供不应求的现象日趋普遍。
4.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1)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5.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的限制和约束条件。(1)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企业提供一项会计信息时所带来的效益,应该对比提供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只有在确保效益大于成本时,提供会计信息才是值得的。(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区别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从而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度以及不同的会计披露政策。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该单独反映,并通过会计信息进行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合并反映。
三、提高信息质量问题的对策建议
1.完善中国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1)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2)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外部治理机制。
2.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
3.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定并执行适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使会计活动得到有效控制,尽量避免差错的发生。
4.明确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利用工作,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企业财会部门负责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报告编写工作,企业内部参与财务报告编制的各部门应当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编制财务报告所需的信息,参与财务分析会议的部门应当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或外聘律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对外提供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
5.通过采取内部会议、培训、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6.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严格控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建立和完善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是保证会计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控制。
7.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各项因素,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丽红.论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6,(1).
[2] 崔晓钟.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比较研究[J].金融经济,2006,(2).
(一)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该公告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
在决策有用这一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一个由一系列分层次的质量特征组成的质量体系,认为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测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可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的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同时,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重要性作为“确认”的界限,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
(二)IASC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与其他概念框架不同的是,IASC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特别讨论了“真实与公允观点”,即“公允表述”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真实与公允或公允表述等概念的定义。
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应便于使用者理解,IASC还进一步解释了可理解性假定财务信息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的工商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愿意花费一些功夫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相关性指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证作用,同时还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可靠性是指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稳健、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特征,主要受到及时性、成本效益的权衡及各项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可比性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相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之间的比较,要求对于同类交易或事项必须按一致的方法进行计量、列报。
(三)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2月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原则公告借鉴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质量特征是对财务信息所制定的标准,确立了编报反映真实与公允观点的财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美国突出决策有用的立场不同,英国概念框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提并论。
英国将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1)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和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使用者能力要求和汇总与分类;(3)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具体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可见,英国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是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
(四)法国和德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
与英美国家的“公认会计准则”不同,法国的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各项会计准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的有关条例中。法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EEC第4号指令颁布后,法国也要求树立“真实与公允”的概念。但是如果因为遵守“真实与公允”而违反了合法性,法国要求披露任何与合法性不相符的详细内容,可见其对合法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德国始终强调会计的国家特征,没有采用美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论述。根据德国商法和公司法中关于会计原则的规定及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方法可知,德国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对于所有企业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资本性公司是真实性与公允性,此外也有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次要质量特征,但是德国没有将相关性列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另外,为了执行EEC第4号指令,德国将真实与公允列入了质量特征,但其实际执行情况值得怀疑。
(五)加拿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会计手册》第1000节中的“财务报表概念”提出的会计目标既有对决策有用性的描述,又有对受托责任的描述。根据会计目标,该手册提出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在主要质量特征下面还有若干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真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此外还提出信息处理的基本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及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重要性”,提倡适度运用稳健原则,但不认可秘密准备,而且经常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在各质量特征之间特别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早在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里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谨慎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正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一般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内容不够全面
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C、ASB等除了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少数几项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我国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检验性、中立性、完整性、成本与效益等原则。比如FASB、IASC、ASB等都提出了成本效益原则,认为从信息中派生出来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信息的成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定因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三)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从各个质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ASB等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表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体系,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只是简单地列举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没有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对质量要求的内涵具体说明,也没有形象地体现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所处的高低层次及各自的重要程度,从而导致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模糊、概念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便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
(四)没有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成本,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对非货币信息、未来信息及分布信息的需求,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分析,使会计信息向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多种量度发展。
三、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真实性――会计信息总体质量特征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比较低,而且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因此,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信息。将真实性作为总体质量特征,符合我国会计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我国的会计法规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相吻合,而且真实性几乎能覆盖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真实性包括完整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客观中立等次级质量特征。
(二)合规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是直接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及并行存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约束力和强制性。所以,合规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只有会计法规能得到会计人员的理解、对会计法规具体执行情况能够证实、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能够验证,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再加上会计法规里贯穿了谨慎理财的原则,所以合规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
(三)相关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因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要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连续性。
(四)会计信息约束条件和限制性标准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是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的桥梁,在整个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起着中枢的作用。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向国际化高水平迈进。新准则的颁布,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实现会计目标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的企业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一、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倾向性和不对称性
首先,倾向性信息披露是管理层通过调整信息披露的时间和内容, 以获得非正常收益的披露行为。由于企业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反映会计信息,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特定信息使用者,有些上市公司为配合大股东的资本运作,根据大股东的意图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倾向性披露,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这就为大股东的资本运作创造有利的交易环境。其次,我国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管理者是公司的经营者,他们掌握了公司更多的内部信息,但是为了维护公司的形象,进而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具有极大的倾向隐藏某些重要信息,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凭借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业绩有利的数据,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失真。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危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导致市场失灵及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及时,会计信息比较单一
虽然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些规定对于定期报告以及临时性报告提出及时性的要求,但是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时,并没有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严格执行。很多企业推迟对公司不利的信息,刻意包装历史业绩,过高预测盈利,蓄意误导投资者,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持续发展,这样公司通过延迟信息的,不断拔高公司的业绩,最终获得了上市资格,然而最终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圈钱的通道,而公司本身并没有过多的投资价值,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因为他们对外披露的信息严重不及时,不准确。而且会计信息方面比较单一,企业更多的反映财务数据,而财务数据只是着重于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而在揭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某些非财务信息往往比财务数据更具有参考价值。因此会计信息中只对财务方面进行反映是不够的,忽略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将会使信息使用者不能根据会计信息对企业做出全面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套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是从范围上能涵盖实务中的交易或事项,但是新会计准则的对于企业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1. 通过进一步统一与完善会计标准,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为了适应会计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会计准则针对出现新的情况和新问题,对其进行了规范。如规定了企业无形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以及一些重要表外信息的会计处理方法;同时为了尽可能涵盖现实会计实务中所有交易行为或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使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保持同步,新准则中增加了新的会计科目,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通过完善及统一我国的会计标准,增加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有用性。
2. 通过对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严格的政策界限规定,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要求企业会计处理必须以真实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不得虚构交易或事项,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这也就意味着,新准则对企业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和相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针对不确定性较大的会计事项,新准则进行了更严格的政策界限规定,使得其会计处理更为规范,如其中规定,公允价值的应用必须满足严格的前提条件;企业应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如实反映资产价值,但又不允许多提减值准备,对企业建立秘密准备的行为明令禁止,也不允许将前期已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更禁止企业利用新旧会计准则衔接之际,随意转回前期减值损失,调节利润。
3. 新准则体系提高了信息披露透明度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新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做了全面的规定,从而将很大程度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和分析,对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将起很大作用。
(二)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消极影响
1.新准则在内容上不够完善
新准则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等,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也就要求会计信息要具有相关性,比较全面的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是新准则在其他方面相应的规避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而且在现有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环境下还存在人为的操纵股票价格的行为,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如债务重组利用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修订,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的增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这在内容方面是很不完善的。
2.企业现有的条件使得新准则实施难度加大
从目前的新准则来看,新准则更注重公允价值的运用,这对于企业现有的条件来说,实施起来是有着很大的难度的,目前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而公允价值要求企业不仅要具有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还需要有熟练的会计人员进行操作,公允价值与风险管理师是密切相关的,这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按照新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疑虑。
三、根据新会计准则积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准确把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严格落实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对会计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进行核算,保持各期持续可比,口径一致,不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保障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每一个环节都符合会计规范的要求;通过制定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制度,确保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中数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要及时披露会计信息,及时按照会计准则以及按照会计制度披露会计信息,按时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报表使用者传递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及时。
(二)建立市场风险导向下的内控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新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质量,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而且新准则强调市场风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全面实施预算管理,这不仅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有赖于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以掌握新准则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为目标。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因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中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既是形成真实、合法会计资料的基础又是企业各项资产安全、完整的保障。因此,企业要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理顺单位负责人、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及会计、财务、审计五者关系。不仅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而且要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对企业的综合业绩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也可做期间、以及行业间的比较,使得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使得会计报表使用者能够全面理解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
(三)进一步扩大信息披露考评的社会影响
在外国体制中,社会上比较关注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将企业分为各个等级,这对于企业有着良好的社会监督效应。我国自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推行考评制度以来,考评结果一经,那些信息披露质量不佳的公司受到各方的责问。而信息披露考评真正发挥作用的所在,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会影响到其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成本。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壮大自身的实力,如果扩大信息披露考评的社会影响,那么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就会更加关注企业这方面的信息,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投资者就不愿意对其投资,银行等机构不愿对其进行贷款,因此,从更高的方面来说,信息披露的考评制度和考评工作就具有广泛而现实的社会影响。
四、结论
新准则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除了极少数事项, 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将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在很多方面将有效抑制会计舞弊行为,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但在另一些方面还是会给会计舞弊留下一定的空间,需要我们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加强准则的执行力度,提高投资者识别会计信息的能力,最终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丽娜.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08,(02).
[2]马鑫.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J].《财会探析》,2008,(02).
关键词:谨慎性财务分析偿债能力
随着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中体现出新的涵义和新的应用价值。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作出的一种反应,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态度,即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但是由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使得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进一步强调的必要。
一、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一)流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这一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亦即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然而在流动资产中往往有些项目在实际情况下不能很快转变为现金。从会计处理来看,某些挪借的公款或呆账、坏账是通过短期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反映的。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应当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以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障金、应收票据贴现、诉讼赔偿金等。
(二)速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是: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在当前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这一指标越高,债权人的债务风险越小。速动资产在国内外会计实务中,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一般计算方法(减法)。公式是: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就是以这种方法计算的。
二是保守的计算方法(加法)。公式是: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可上市证券+应收账款净值(含应收票据)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其中,货币资金不含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指定用途的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项则要扣除长期应收款。上述两种计算方法,使速动资产计算结果有时会差别很大。因为保守的速动资产扣除了数额较大的预付账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就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来看,这些其他流动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长期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技改基金等,这些项目的会计数字,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衡量企业即时偿付能力更为谨慎性的指标是现金比率,它等于现金及存款再加现金当量与流动负债之比。其中现金当量为预期三个月内可收回的债券、股票投资,这个指标在分析企业财务困难、面临破产清算时尤其有用。
二、在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其计算公式是: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对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如农业不依靠贷款举债投入,因此这一指标通常在20%左右,工业等第二产业一般在40%—60%之间,而第三产业相对较活。我国资产负债率较高有着体制上的原因,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破产风险,企业留利、折旧基金统一上交财政,而债权市场的不发达又使得企业外部资本性投资少。企业要发展,只有依靠借债。作为企业债权人希望该指标越低越好;作为投资者,只要企业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成本率,负债多一点也无妨;经营者则希望有一个合理比率,因为过高会影响企业融资信誉,过低则影响企业生产扩展。
三、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
其公式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收入/平均应收账款额
该指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过快。在具体计算该指标时,分子赊销净额应为销售额总额减去销售退货损失,分母应收账款余额采用总价法核算时包括销售折扣、折让和损失准备。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应收票据不包括在应收账款余额中,原因是应收票据事先规定付款期限。但事实上应收票据也是由赊销产生,计算应收账款余额时如不包括进去,会使相当一部分债权失去有效的风险管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用简均法,对于季节性经营单位不一定合理,年末如为淡季,该比率也有可能较高,但并不能因此说明企业效益好。因此,分母平均应收账款余额采用年内平均法计算。
(二)存货周转率
其公式是: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该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存货包括产、供、销三个方面的库存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对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意采用成本法,未采用比较谨慎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这就忽略了成本高出市价的情况,如长期积压的滞销、变质和破损货物。因此,按照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建立“存货跌价准备”和“商品销价准备”科目,准确计算企业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消除通货膨胀对存货计价影响,调整存货账面价值使企业存货接近现价。
(三)固定资产周转率
其计算公式是:固定资产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固定资产余额
该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效率越高。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2/3以上,对这个指标的计算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固定资产的核算关键表现在折旧方法的选取上,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过长,折旧率偏低,企业折旧基金较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损耗增加,《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改变了单一的平均年限折旧方法(直线法),规定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四种折旧方法,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
四、在获利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确认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由于“三角债”等原因使企业不能按时收回货款,导致利润虚盈、超前分配和无力垫税。企业进行短期投资,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由于股市千变万化,若按购入成本计价,反映不出投资损益,因此应采用购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对于企业《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应提取投资亏损准备金,相应减少长期投资金额。分析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一)净资产收益率
其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
该指标实际反映企业所有者拥有资产实现收益的能力。企业净资产的主体是投资者,他们最关心企业净利润。企业债务利息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涉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通过股东大会影响经营决策者,使之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期取得最佳的收益。因此,净资产收益指标集中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应当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时予以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债务利息。
(二)成本费用利润率
其计算公式是: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指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虽然说企业的成本资料涉及商业秘密,国家也不再要求企业呈报详细的成本报表,但笔者认为,企业某一项目或某一产品的成本费用总额并非商业秘密,完全可以向外公开,并不造成企业的秘密泄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必然要求成本费用最小化。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费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将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每股盈利
其计算公式是:每股盈利=(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数
这个指标是西方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指标。在英国、新加坡等国还制定了专门的每股盈利会计准则。这里要注意的是:
第一,分母的计算应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如某公司年初发行1000股普通股,7月份又发行500股,则该公司当年共发行1000×12/12+500×6/12=1250股。
第二,如公司发行可转换证券,这时要考虑增加的普通股当量,即按优先股(债券)与普通股的现行市场价值之比转换优先股(债券)为普通股。如公司经营状况较好,优先股(债券)转换为普通股可使投资者获得更大收益,但此时每股盈利将被“稀释”,如果投资者购买不可转换优先股,虽然投资者没有表决权和留存收益权,仍能按照高于可转换优先股的股息获取收益。
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应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合理稳妥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虚增利润;从会计记录来说,它要求会计指标应实事求是;从会计报告来说,应正确编写会计报告,认真预测和披露会计风险,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会计信息资料。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和设置外账。企业在具体执行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时,必须对其应用范围作出规定,避免企业歪曲使用,造成会计秩序的混乱,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是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保证会计信息客观性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2.
[2]顾卫东,陆苏.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财税天地,2003(1).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4).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
一、概述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年10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企业会计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如下特点:
(二)简化核算
相比《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是简化核算。首先,就计量方法而言,采用成本计量,舍弃了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和现值四种计量方法。其次,在业务处理上,大大简化,不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统一按照平均年限法进行摊销、不再核算递延所得税等等。再次,在财务报表方面,不再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减少了每股净收益,综合收益等内容的核算,以净利润为终点。最后,在报表披露方面,披露内容减少,无需披露企业基本情况、会计政策变更和所得税调整过程等。
通过简化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适应了经济业务内容简单的特点,大大减少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更加符合成本收益原则。
(三)与税法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与税法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净残值考虑税法的规定,资产不再计提减值准备等。这些改进极大地减少了纳税调整。由于小企业资本结构简单,所有者能够很好地掌握企业内部的情况,而银行因小企业的风险较高很少给小企业贷款,所以绝大部分小企业最主要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是税务部门,与税法的协调,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实用性。
(四)与国际趋同
通过将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据有关统计显示,在进出口贸易中,中小企业贡献进70%的份额,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国际趋同的必要性,有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贸易中的有用性。
总之,《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调整,规范小企业会计实践中的混乱场面,减少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提供了信息的实用性。这些改进和特点也会给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带来重大的影响。
(五)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向外界报表使用者传达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特征的总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信息需要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基本要求。《小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其信息质量做出要求,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要求对小企业也具有参考价值,又由于八项基本质量要求在实务界和企业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本文将这八项基本质量要求作为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众多,通过对文献中相关因素进行总结,笔者得出影响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会计相关规定、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会计主体内部相关人员意识三个方面,当这些因素失控后,会造成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本文讨论的即为其中的会计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准则的出台必然伴随着规范统一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准则的出台作为一种进步必将能更好地适应小企业的经济情况,对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内在存在矛盾性,必然无法使所有方面都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也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一)对小企业信息质量的积极影响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小企业信息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一方面,准则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最主要需求者,即税务部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与税法协调,增强了相关性。另一方面,在准则制定之前,我国小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准则或是企业会计准则,导致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准则的制定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通过与国际小企业会计相关规定的趋同,也增加了国内外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余操纵手段
盈余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内容,盈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准则剔除了那些小企业较少接触又容易作的业务,如资产减值、递延收益、递延所得税等等,挤压了小企业利润中的水分,通过提高盈余质量,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3、业务处理简单化,能够减少行为性失真
行为性失真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或操作失误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准则业务处理简单化,对其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降低,因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也会随之减少。此外操作过程减少,出现失误的环节也会减少,导致的行为性失真也会减少。
(二)对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消极影响
伴随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新的问题也会出现,如新的操作手段可能出现,会计信息的实质性的注重减少,不能及时反应会计信息的变化等,具体解释如下。
1、对某些经济活动的实质的忽视
为了简化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一些业务做了特殊规定,如对于使用寿命不限的无形资产,统一按照十年以上的期限摊销,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简化。这些简化必然会让会计处理不能完全反应经济活动的实质。
2、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反应经济状况的变化
不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再计提减值损失带来的就是会计信息不再及时反应经济现象,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挑战。
总之,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八个方面的要求来看,《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对这些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重要性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对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的影响是消极的,而在谨慎性方面则几乎无影响。具体情况如下表1。总的来说,消极影响的两个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和及时性,是考虑小企业成本效益的必然结果,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在考虑到成本效益的基础上,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表1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汇总表
[序号\&质量要求\&影响\&解释\&1\&可靠性\&积极影响\&通过盈余操纵手段的减少和行为性失真的减少,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2\&相关性\&积极影响\&注重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税务部门,与税法协调\&3\&可理解性\&积极影响\&剔除了不适合小企业现状的业务,更加简单易懂\&4\&可比性\&积极影响\&统一准则和与国际趋同,使得国内小企业之间和与国外小企业可比性增强\&5\&实质重于形式\&消极影响\&简单化,有些业务不考虑经济实质而统一规定。\&6\&重要性\&积极影响\&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对小企业不常见,不重要的业务简单化处理\&7\&谨慎性\&无影响\&谨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会计人员素质,与准则的关联性较小\&8\&及时性\&消极影响\&简单化处理后,对一些事项,不按照权责发生制处理,不能及时反应会计信息变化情况\&]
三、进一步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措施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但是这还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
(一)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使用的小企业范围内实施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 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财政部门应该做好做好宣传工作,同时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年检等手段将强对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财政部门也应该对小企业实施准则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税务部门作为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由其统一要求小企业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具有引导性。因此应该加强税务部门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利用税务部门的优势,做好准则制度的过度工作。
(二)鼓励小企业自愿信息披露
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潜在动力,通过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向外界展现自我,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树立自己的品牌,甚至可能是为了获取外部资金的支持。而且小企业信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不仅仅限于税务部门,还有风险投资者、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等等。为了获得更好地发展,小企业有进行信息披露的需要。同时,信息披露是防止盈余操纵的重要手段,鼓励小企业自愿进行信息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会计信息意识
意识是人们行动的根本指引,而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管理者、财务工作人员的意识不够。管理者通常会为了某种利益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为了融资需要,小企业管理者可能会要求会计人员以资金提供者的要求为准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为了减少纳税,管理者可能会刻意将利润做低。意识必然成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的会计意识。
(四)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处罚是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保障,通过处罚,能够增加小企业违规的成本,考虑到成本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违规,保证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指出的是,加大处罚力度需要从制度规范和执行力度两个方面进行。做到处罚有据可依,有据必依。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在考虑小企业适用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小企业的信息质量,需要加强宣传和监督、加强自愿披露、加强意识和加强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基本准则 异同
一、引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是由财务会计目标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理论体系。中国的会计基本准则是否等同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财经部会计司(2007)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等国家或者地区在其会计准则制定中,通常都制定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既是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有关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的概念基础,也是会计准则制定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我国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本文试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和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下文合称“中美CF”)进行比较研究。
二、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
(一)制定方式的比较“中美CF”制定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给会计准则建设提供理论指南,为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概念依据,并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会计实务的理论性发展起指导作用。“中美CF”内容体系不同。为了克服不同机构不同时期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相互矛盾、首尾不能相顾的现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78年至2000年共发表了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FAC NO.1“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NO.4“非营利事业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SFACNO.6“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中SFAC NO.6取代了SFAC NO.3,实际有六份。中国只有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而且篇幅不到美国SFACs的六分之一。美国SFACs对各条款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中国基本准则只罗列各条款,没有展开理论阐述。美国SFACs是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基本准则是理论应用,两者的理论层次存在差异。“中美CF”作用的范围不同。美国1939年开始公布财务会计准则,多年后才开始制定SFACs。SFACs只能对此后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正起指导作用,不可能对溯及过去。中国先制定基本准则,后制定具体准则。中国基本准则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准则,用来指导所有的具体准则的制定,也是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会计处理依据,对本国具体准则作用的范围明显比美国SFACs大。“中美CF”法律效力不同。1980年,美国FASB明确主张概念框架不涉及具体的会计准则,也就是说SFACs不属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不具有约束力。“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通常不作为准则组成部分的概念框架(基本准则),我国将其纳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处理,在中国的法制环境下,不仅实现不了其制定初衷,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政府监督部门的认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处在第一层次,属于部门规章,具有强制力。
(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比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目标都兼用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两种观点,但侧重点不同。美国SFACs把决策有用放在首位。SFAC NO.1“财务报告的目标”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划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且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对各种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一般目标是提供对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将它分解为三个具体目标:一是提供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提供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三是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及其权利以及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其中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指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提供信息,表明企业的管理当局是怎样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业资源,向业主(股东)尽其经管责任的。SFACNO.1把受托责任放在较低的位置。SFAC NO.4“非营利事业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加明确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表明FASB将财务报告目标从传统的“经管责任”转向“决策有用性”,从而为财务报告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基本准则更强调受托责任。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可见,中国财务会计报告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项目标,并且受托责任排在决策有用的前面。因为中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产权日益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管理阶层通过财务报告向投资人(所有者)报告资源运用和经营的受托责任,是委托关系中人应尽的义务。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具体指导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的传递。“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主张相同,都主张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重,真实与公允兼具。S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而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期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可靠性则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结果或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不偏不倚性和可验证性。中国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不同。SFAC NO.2建立了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质量特征构成的体系来判断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
先,提出总体质量的要求――决策有用性。接着,提出一些次要质量,如可比性(包括一致性)等。然后,提出对质量特征的两个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与可理解性。最后,提出确认的起点要求即重要性(只有符合重要性的项目才需考虑其质量特征)。SFACNO.2以阶梯形式层次分明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展现于使用者面前。这种表述方式在其他概念公告中十分罕见。中国基本准则提出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划分层次形成体系,彼此之间更多地表现为平行并列的关系,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部分内容不同。美国SFACs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不偏不倚性、可验证性、中立性等特征。中国基本准则没有明确提到这些特征,也没有涉及成本和效益的约束条件。
(四)会计要素的比较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美国SFACs的“企业财务报表要素”和中国的“会计要素”二个概念的内涵是同一关系,不是包含关系,具有可比性。“中美CF”会计要素蕴涵的理念相同,都是未来经济利益观。SFAC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分类和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一把业益划分成权益、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三个要素,这种分类能够把本期业益变化的原因清晰地分类反映出来,揭示投资者本期培养资本和利润分配金额以及由生产经营引起的业益变动额。二把全面收益单独列为一个要素,从而可以把资产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作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可以反映前期调整对本期净收益产生的影响。三对资产的定义有重要突破,把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效益”。创造性地用未来的经济利益作为资产的本质来定义资产。对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视为一系列未来经济利益的支付义务和属于所有者的剩余。中国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的定义也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如第20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借鉴了SFAC No.6关于资产的定义。“中美CF”会计要素的形式大同小异。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第一次提出财务报表的十大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定义,刻画其特征。SFAC No.6继续认可。中国基本准则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中美CF”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四个要素相同。涉及权益的要素,美国SFACs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中国基本准则只有所有者权益一个,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美国利得、损失是二个独立要素,中国分别包括在收入、费用中。这些差异主要因为“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侧重点不同。美国多一个全面收益要素,中国多一个利润要素。这与中国会计的传统惯例有关。“中美CF”会计要素都没有涉及会计记录的处理方法。美国SFACs只论述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对日常记录使用的账户体系的要素撇开不谈,不涉及会计记录。会计科目由企业自行设计并进行账务处理。我国以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形式加以规定,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融为一体。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准则体系的正文由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构成,把156个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作为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
(五)会计确认的比较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并列人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包括以文字和数字来表述一个项目,并将其数额列入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之内。会计确认解决的是定性问题。“中美CF”会计确认的基础相同,都是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也是会计计量、报告的基础。“中美CF”会计确认的方法不同。美国SFACs主要根据总的标准“确认”。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首次对会计确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首次提出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项目应否按报表要素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并进行了界定:可定义性是指应予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是指应予确认的项目具有相关并充分可靠的可计量属性;相关性是指项目的有关信息应能够在使用者的决策中导致差别;可靠性是指信息应如实反映、可验证和不偏不倚。一项经济事项必须同时符合上述四条基本确认标准才能予以确认。要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一个项目,应当证明这项确认的预期效益会大于提供和使用该信息的费用。而且,如果一个项目是不重要的,则可以不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中国基本准则是分会计要素进行具体“确认”。中国基本准则共11章50条,对6个会计要素分别安排一章,每章分某一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条件、列报三个部分。如第二十一条规定,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表达形式上,美国SFACs把确认和计量结合在一起讨论,而中国基本准则把要素定义与确认相结合。中国的这一创新更便于理解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有机联系。
(六)会计计量的比较会。会计计量是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中美CF”会计计量的基础相同,都以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美cF”有四种计量属性相同。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五个计量模式(分子为计量属性,分母为计量单位或尺度):历史成本(历史收入)/名义货币单位(即名义美元,下同)、现行成本,名义货币单位、现行市场价格,名义货币单位、可实现的净值/名义货币单位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贴现值)/名义货币单位。中国基本准则规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中美CF”前四种计量属性是相同的。“中美cF”“公允价值”的使用不同。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的会计计量部分,主要讨论了现值与公允价值、现值计量的组成部分。指出应用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主要为了捕捉“公允价值”。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随着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所采用的不同折现率而变化所以它不是一项计量属性,而是在初始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之后的一种摊销方法。SFAC NO.7在列举的五种计量属性中,没有用公允价值
取代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中国基本准则适度、谨慎、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属性。“中美CF”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不同。美国SFACs不倾向于采用哪一属性,主张根据计量对象的特点和相关性与可靠性选用五种计量属性中的任何一种。中国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七)财务会计报告的比较
“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相同,都采用财务报告形式,体现充分披露原则。SFAC NO.1指出,企业最后提供的信息是通过财务报告而不是财务报表来传递给使用者的。财务报告包含财务报表,还存在其他的财务报告,如附注、各种附表、董事长报告、管理当局对企业经营前景的讨论与分析、新闻媒体有关企业的报道等。把财务报表发展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其中包含附注),增加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含量,并使增加的信息不限于定性同定量相结合,可以只是定性的,或只是定量的,或两者兼有。它还可以包含与会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非财务信息。SFAC NO.5提出了一整套的报表,包括:财务状况表(即资产负债表)、净收益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表。认为表内是确认形成的信息,而报表附注则属于披露,附注的内容不受GAAP的限制。中国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的说明等。此外财务会计报告还包括其他相关信息。限于文体特点,“中美CF”对附注中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没有作具体规定,而是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准则之中。“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蕴涵的理念相同,都采用资产负债观。“中美CF”都确立资产负债表在财务报告中的核心地位,把基于全面收益编报的资产负债表列为财务报表体系的第一张表,而把基于会计收益编报的利润表表列为财务报表体系的第二张表。这可以促使企业避免短期行为,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