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第1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真实与公允是一个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会计观念。在英国,这一观念体现了法律对会计的基本要求,构成编制财务报告的最终基础。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EEC)后,欧共体在其1978年颁布的《第四号理事会指令》(The Fourth Council Directive)中更是把“真实与公允”作为评价财务报表的最高标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C)的有关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以及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则从会计信息外部评价的角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做出判断。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被视为最高会计信息评价标准的重要观念却始终未能直接出现在世界各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之中。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与专业评价不一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真实与公允观念的性质及地位,进而将会计信息的这一重要社会评价标准体现在会计概念框架之中,对会计理论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真实与公允内涵的诠释

“真实与公允”与“客观和公正”的涵义相近,但却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表述方式。这一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1844年,英国的公司法(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1844)要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必须“充分和公允”(Full and Fair)。1897年修订后的英国公司法又规定:核数师在报告中必须判明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和正确”(True and Correct)。直到1947年,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ICAEW)才建议用“真实和公允”代替“真实和正确”,因为对于存在大量判断和估计的会计来说,不可能存在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惟一”或“绝对”正确的财务报表。自此,“真实和公允”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会计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

真实与公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目前尚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在英国,真实和公允观点耸立于英国会计之上,但十分奇特的是,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它在会计中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的学术分析也是寥若辰星。”1941年,斯考特(D・R・Scott)最早建议在会计中使用公允概念,他指出:“会计规则、程序和方法应该是公允的,不偏不倚的和公正的。它们不应该为某个特定利益服务。”并认为:“1.会计程序对一切利益集团必须平等对待;2.财务报告应该毫不歪曲地作真实和正当的陈述;3.会计数据应该是‘公允’的和‘不偏不倚’的。”英国20大审计公司的技术合伙人“对‘真实’的解释是:以事实为基础、没有歪曲事实、正确、符合规定、客观、内容准确、忠于经营活动以及具有真实的精确性等;对‘公允’的解释是:不误导、实质重于形式、恰当反映、放在正确的背景下、与潜在的真实性相一致、能理解实际发生的事件、与特定背景下的规则相一致、合理、给出准确的反映,以及报表用户收到正确的信息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真实与公允”观念的要点概括如下:1.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商务事实及现行状况。2.公允是指会计信息应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有倾向性地或有选择性地披露会计信息。3.真实和公允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真实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内在追求,公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外在社会效果。公允以真实为内在依据,但局部真实的信息或有倾向性的真实信息未必是能够为众多利益相关者所接受的公允的信息。

二、真实与公允观念的性质定位

对于真实与公允的性质,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在英国,“真实与公允的要求是至高无上的。它是财务报告的指导思想,也是财务报表的最终测试。因此,它对英国的会计实务具有强有力和直接的影响。”在具体判定会计报表是否符合真实与公允要求时,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认为:“尽管真实与公允的观点至高无上,但是,一般来说,只要能够遵守ASB或认可的会计准则,就能够提供真实和公允的观点。在少数例外情况下,为了提供真实和公允的观点需要背离会计准则时,也只需要披露发生背离的情况及原因即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63年在其公布的《审计程序说明第33号》(Statement on Auditing Procedure No.33)中就“陈报的公允”所作的解释是:1.遵照公认会计原则;2.公开揭示;3.一贯性;4.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公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46条将“真实与公允/公允表述”作为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一项重要补充,并认为:“运用主要的质量特征和适当的会计准则,通常可以产生表达一般所理解的真实和公允的财务报表,或是公允地表述信息的财务报表。”我国于1996年1月1日生效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二条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第二十四条也都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判明企业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对真实与公允的性质做出如下判断:1.真实与公允是对企业会计报表或会计信息提出的一项总体质量要求,由于这项要求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报表或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因而被认为是会计报表的最终判断标准,甚至是高于会计准则的一项至高无上的质量标准。2.真实与公允虽然是衡量会计信息的一项最基本的质量标准,但其内涵却不是漫无边际的,其中,真实特指会计信息与其意欲反映的经济事实的相符程度;公允特指会计政策、会计程序及会计方法的选择应当是中立的,会计信息应能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它所体现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某一特定方面,而不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全部。3.在判断会计信息是否符合真实与公允要求时,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运用了主要的质量特征或遵守了适当的会计准则。这表明,在会计准则或所设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中,必然有一些质量标准体现了真实与公允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只要能够遵守ASB或认可的会计准则,就能够提供真实和公允的观点。”问题是,既然这项质量要求已在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那么,还有无必要在会计准则之外再提出一项游离于会计准则之外,甚至高于会计准则的总体质量要求,如果没有必要,应通过哪些质量特征来体现真实和公允观点的基本要求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逻辑重构

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手段的桥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体现。会计的目标是向决策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有用的会计信息首先应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其次这种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不会误导决策的信息。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公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相关性和可靠性规定为两个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并认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自两个须予分开的特征,即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信息的中立性也和这两个特征一起发生作用,影响有用性。”也就是说,可靠性可分解为“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具体指标。其中,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可验证性是指不同的会计人员按相同的方法和程序对同一计量对象进行计量时应获得相同或相近的结果。并指出“可靠性含有信息完整的涵义,至少是考虑到了提供信息的代价,在突出重点和可行的范围内是完整的。”ASB认为:可靠的信息必须满足以下次级标准:1.该信息已经如实,或者预计如实地反映了有关内容;2.该信息已排除了故意或系统的偏见;3.该信息已排除了重大错误;4.在重要性的范围内,它是完整的;5.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提供该信息时,已谨慎地实施了判断并进行了必要的估计。因此,可靠性实际上是如实反映、中立性、避免重大错误、完整性和审慎性这五个次级特征构成的。IASC认为:可靠性可用“真实反映”、“中立性”和“完整性”三个指标来表示,并受“实质重于形式”和“审慎”两个标准的制约。

根据以上几种既有所区别,又大致相同的描述,我们可以作一简要概括:可靠性可用“如实反映”、“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完整性”四个二级标准来体现。然而,这四个二级质量标准逻辑关系混乱,在涵义上相互交叉重叠,如可验证性与如实反映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强调的都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有必要对衡量可靠性的质量标准予以重新表述。

可靠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第59段认为:“一个指标的可靠性,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通过核实向用户保证,它具有这种情况的质量。”可见,可靠性的基础是真实性,即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因为不真实的信息,其可靠性无从谈起。然而,仅具备了真实性的信息不一定就是可靠的信息,对于一些只能反映一部分经济活动的信息,或只能反映经济活动某一个侧面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是真实的,也不能作为可靠的决策依据,因为这种信息是不全面的、有失公允的。因此可靠性必须同时具备“真实性”和“公允性”两项基本要求。

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其意欲反映的经济事实之间的的符合程度。真实性可进一步分解为“如实反映”和“可验证性”两个次级指标,二者强调的都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前者强调的是结果真实,而后者强调的则是过程真实;后者以前者为目标,前者以后者为保证。就可靠性而言,“结果真实”显然优于“程序真实”,这是因为,“程序真实”只不过是为保证“结果真实”而采取的必要手段,若“程序真实”无法保证“结果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将毫无意义;相反,若能保证“结果真实”,至于采取什么样的程序则是无关紧要的。当然,在“结果真实”难以保证的情况下,确保“程序真实”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第2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一种概括,是所有会计工作者需要遵循的规则及其指南,可作为衡量会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

(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

(三)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

二、我国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报表失真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报表发生错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信息处理中,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环境,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而是选择了不规范处理、自由操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利益。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当前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规范等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也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形象,进行会计信息造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足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体现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可比;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自由选择导致的不可比以及上市公司审计水平和标准的不一致的审计报告的不可比。即使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信息含量也不一致,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因缺少参照物,造假技术和成本要求降低,为造假提供方便条件。

(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中,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及制度等综合因素,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从企业的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和基础,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途径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企业的内部环境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将企业的内部环境优化,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形成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内部高层的教育、培训,提升企业领导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控制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推动计划进行调整。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推行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风险评估制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加强风险评估,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中风险的预防,针对企业发展中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估,建立预警体系,减少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第3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5日

煤炭是国家的基本能源之一。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其会计信息的质量对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能源分配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煤炭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需要避免信息的失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发生较为频繁,必须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善建议,以提高煤炭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及其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即把在企业运营时由于价值的变动所出现的相关数据,根据相关的会计法制法规、运作方式与程序,转变或更换成有利于企业决策,并对会计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有利用价值的财会信息与其他的金融信息。在煤炭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对其以往的经济活动有着较为真实的体现,对现在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有着控制的作用,对企业经济将来的发展有着预测的作用。会计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包含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数据输入、系统转换和信息输出”三个有机过程。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的真实体现,是会计行为系统内部的中心组分。

(二)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与危害。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行为的基本要求,其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与准确性是会计质量的基本构成。现如今,很多煤炭企业的会计运作都存在信息是真的现象。煤炭行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且具有高风险性、高污染性等特点,使其在会计处理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煤炭企业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等都具有价值高的特点,是煤炭企业重要的资产;安全费用支出、生态环保支出等也成为煤炭企业重要的支出项目。但是煤炭企业至今很少对其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坏账所造成的损失处理不及时或是没有依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不得当等现象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真实体现。它不仅对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弊病有遮掩作用,还有可能导致国民的经济收入超额分配等。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运营,还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我国煤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信息和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它的质量在企业管理中非常关键,尤其在信息质量中真实性是高质量信息的基本要求。煤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会计人员。我国的会计行业改革时间比较短,很多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还不够高。尤其是他们对于整个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律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煤炭企业没有对煤炭储量信息、当期发生的矿区权益的取得、勘探和开发成本、生产活动资本化成本等重要信息进行披露,使企业经营风险和发展潜力没有很好的被评价。有些煤炭企业雇佣了没有会计上岗证的工作人员,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远远不符合标准。在报表工作中,很多会计工作人员没有依照国家与企业的相关制度将采矿权、探矿权等内容添加在其中。另外,很多会计人员因为缺乏相关制度的认识而导致企业的成本额利用不当或是被浪费,因而增加了企业的开支,甚至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严格。由于内控机制还不够严格,煤炭企业的年报中很少看见其披露矿井生产设计能力、资源可采储量、综合采出率等相关指标。为了使煤炭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合理,企业内部必须健全并完善其内控机制。现如今,很多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都不够完善,或是没有依照相关制度进行会计信息的核对、计算与记录。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此项制度。

(三)企业对利益的观念不当。在当今社会中,金钱利益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甚至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在煤炭企业中也存在一些类似的现象。有一些企业比较看重名利,对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不够,因而为了在短期内达到经济利益,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指使会计工作人员做假账,任意对企业的资金财产、债务经济和所有者的相关权益进行改动,对财务报表进行私自编制等,这些现象都会造成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失与滥用,因而影响企业发展。一些煤炭企业对瓦斯抽放利用率、矿井水利用率和煤矸石利用率等的披露不够,为了追求利益会造假,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升迁、奖励等利益也会迎合企业进行造假。

(四)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建全。虽然我国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尤其是会计制度与其相关法律法法规方面。但是现如今还是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弊端。尤其是会计法制不够完善,很多会计工作人员的有意过失也没能够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在会计核算中,很多的漏洞也凸显出来,比如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处置就没有很明显的相关说明,因而为违法人员带来了很多可乘之机。

三、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建议

(一)提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首先,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健全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各个煤炭企业培训学校可以按照指定方向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会计人才。不仅稳定现有的会计人才,还需要不断引入会计人才,对已有的高级会计人才要进行适当的提拔与奖励,尤其是工作时间比较长,会计水平比较高、责任感强、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的工作人员。对于某些在职会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不断进行后续教育,并不断加强其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法律意识与责任感。与此同时,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从业素质的提高更是十分必要的。

(二)健全内控机制。各个煤炭企业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其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此同时还要认真的贯彻与执行,尤其是还没有开始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企业更要认真落实,以防因为内控机制不完善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煤炭企业可以在会计附注中披露煤炭资源年初可采储量、年末可采储量、本年新增可采储量以增加公众对煤炭企业的信任度。与此同时,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尤其是监管机制与责任追究制,并且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适应本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特点和要求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会计业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在实际工作执行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以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三)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数字化。应用财务管理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保障。煤炭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电脑进行账务记录,并促进会计部门独立工作,相应地减少上层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干涉。但是,会计人员不允许任意更换和改变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可以任意改动相关数据。与此同时,加强对研发费用的支出、维检费的提取和使用的披露,促进财务工作人员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大措施。

(四)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法。由于很多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再加上企业会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因而很多工作人员利用此漏洞进行了违法操作,因而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应制定煤炭行业会计准则或相关制度,加强对信息失真的处罚,还要严格依法执法,对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加强法律监督,对违法行为严加治理。与此同时,提升注册会计师在核算时的监管力度,定时进行工作考核,提高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并设置比较明确的奖罚制度也是一个有效方法。

四、结语

煤炭企业的发展不仅关乎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还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会计部门作为一项管理企业经济的重要部门,其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企业的经济运行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会计信息的管理工作,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马丽.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2012.3.24.

第4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

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第5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告诉我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事业单位不仅承受着国内市场的压力,更面临着国际同行的竞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多数采用收付实现制,它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事业单位经济事项快速发展的需求,为了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绩效,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事业单位现用的会计基础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以满足各方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要求。

那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存在哪些局限呢?笔者以为(1)在收入实现制下,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事业单位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信息,主要强调某一年度内的事业单位收支产生的现金流量,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支付日作为费用核销,不能综合反映实际资产和负债的情况,往往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不仅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还导致对这些资产的监督和控制的失真。(2)收付实现制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严重地阻碍了事业单位市场化体制的进程。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对事业单位的投入呈逐年递减趋势,事业单位的发展已不再是依赖财政拨款,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在寻求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道路,这就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收付实现制下很难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的收益和预算执行情况。由于收付实现制以款项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因此只能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资金来源、使用及报告货币资金余额等信息,其实质是收入总量和支出总量的配比,并不能揭示这种配比所产生的效益以及真实的预算执行情况。

以上表现不仅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掩盖了事业单位潜伏的财务危机,还将误导事业单位内部决策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具体表现在:(1)对资产的会计处理。当前事业单位资产只核算其账面价值,对已经发生的资产减值和形成的不良资产不与反映,造成资产不实。比如:事业单位的应收帐及预付款项是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一般不计提坏帐准备;以购买债权的形式对外投资时,在债券持有期间,不予计利息收入;实际收取时,作为其他收入;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无形资产的摊销采用一次性摊销等。(2)对负债的会计处理。收付实现制下处理负债清偿时,只有当现金清偿时才确认支出,掩盖了应提前披露未来的承诺、担保和其他因素形成的或有负债,这些问题不能够直接在事业单位预算和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给事业单位经济发展埋下巨大祸根。比如:事业单位借入款项,_般不予计利息支出,实际支付利息时,将其计入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3)对收入和支出的会计处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把事业单位取得的利息收入、捐赠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列入事业单位当期收入,这种会计处理不符合相关性原则。一方面,事业单位捐赠收入不是自行组织的收入,另一方面又按照制度规定计入到收入中去,不仅影响当期的经费自给率指标,还会导致经费自给率虚增。对事业收入的核算,一般在实际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事业支出也由于受资产核算方法的约束,规模过大,导致事业支出不实,严重影响事业单位收支结余和结余分配。

鉴于以上种种影响,笔者以为应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入手,即变换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变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其根本依据是权责发生制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它贯穿于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总过程,2006年修订后,基本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列入总则中而不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属于财务会计的基本问题,层次较高,统驭作用强。因此为避免由于收付实现制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可比性、全面性,难以统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全过程以及不能适应事业单位管理改革需要,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宜。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优势在于:在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支出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的确认不以是否收到或支付现金为转移。即收入反映会计期间已实现的数额,无论是否在本期收到;支出(费用)反映会计期间已消耗的货物或服务数额,无论是否在本期内支付。权责发生制计量是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各个期间收入与支出配比的财务成果,更能够诠释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能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效的会计信息,能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协调、有效的发展。

第6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质量;产权

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是评价、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和尺度以及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达到标准,主要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要求两方面来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构成:

1、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的需求和用途相关的特性,它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真实反映它内在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

3、可比性。可比性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在纵向横向上有可比性,空间上可以进行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在静态中可以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4、一致性。一致性是指某企业特定时期的信息必须与该企业其他时期相同信息拥有可比的基础;

5、及时性。及时性要求对交易,事项或情况的处理及时,会计信息的提供及时,在信息失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

6、重要性。重要性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的表达时,可能会影响到依靠该信息的使用者所做出的判断,因而重要性与相关性相似,相关性是一种质量上的要求,重要性则是一种数量的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指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提供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它主要从价值角度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这是履行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基础。会计信息能帮助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使用者真实、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经营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强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们应当从适当的会计模式的高度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使我们的会计核算程序得到规范。

一、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原则是真实性与相关性。从理论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是关于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及结果的,与考核受托人的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有关,而相关性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主要应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关联。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上,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营活动所包含内容;计量属性的角度看,真实性主要依赖历史成本计量,相关性主要依赖公允价值计量。显然,只要交易是公平的,交易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也是一种公允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际成本也许不再公允地体现其价值,需要重新对其进行估价,但在重新估价时,只要被估价的对象有历史成本记录,其历史成本总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此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独立的注册会计师的公证。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审计报告信息与财务报告信息一起构成完整的会计信息,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审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明晰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

三、加快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要认真培训和大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约束,要求会计人员敬业爱岗,熟悉法规,做到自已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依法把守关口,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2、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定对职业资格的准入和退出,当会计人员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应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严格记录,让录用者和管理者一目了然,使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信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约束上要采用激励与约束原则,对会计人员采用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变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为事前预警,使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3、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重点注重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教育,同是使其认识到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是一种法律责任,要使会计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过硬的知识功底,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避免失误和差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四、推广网络财务技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能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瞿友善.《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本源》,《财会月刊》,2006年第6期.

第7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03-0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葛家树,2003)。然而,以“着眼于用户”为出发点的“改进企业报告”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1、国内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

1.1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均提出的四个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在四项主要特征之外,IASC还提出三项有关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的制约因素:及时性、效益与成本的权衡、各质量特征的权衡。IASC认为编制财务报表时应该权衡与“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权衡可靠性和相关性与财务报表及时提供之间的关系,可靠性和相关性与编制财务报表的效益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各质量特征之间也需要权衡。由此,可见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重视程度。

1.2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

伴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术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也在深化。现在的研究动态是:理论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侧重于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在表述方面与实务界出台的各项法规不一致。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身份及其需求的复杂性,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并导致人们对特征的认识在两个层面上表现出不同。其中:总体质量特征为可靠性与相关性。可靠性是会计的生命,它包含如实反映客观的含义,也是对整个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崔柳,2010)。

从研究的主题上看,我国学术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始终在讨论适用于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框架,并在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其纳入。另外,研究的发展更密切地关注了我国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很多对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新要求。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内涵

2.1对相关性的理解

所谓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决策相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从相关性的定义看,相关性不仅具有定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具有定量方面的要求。特定的信息与特定的决策相关,这是相关性最基本的要求。与决策无关的信息肯定是不相关的,但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并不一定具有相关性,因为,还要看其是否具备改变决策的能力,即这一信息对决策而言是否重要或金额是否足够的大:如果是,则这一信息具有相关性;反之,则不具有相关性。由此可见,相关性应该包含重要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一种较为模糊的判断标准,即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通过确认或更改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中指出,会计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导致差别”是指既可增加也可减少信息的差异,以便使用者能降低对经济事件的不确定性,提高决策的把握性。要做到这一点,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2.2对可靠性的理解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对象,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不倾向于某一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某一特定的结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资料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和可核性。

当然,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及其道德水平对真实性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只要信息基本上反映了事项的主要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中立性就是指没有偏向,偏向可能来自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或忠诚度不够,可能来自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也可能来自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可核性就是要尽可能减少不同计量者的偏好,即具有相同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相关性和可靠性往往存在着矛盾,从而导致信息提供者两难选择。因此,分析二者对立性与统一性对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对立

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相提并论,但是两者并不会总是等量齐观。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冲突的,因为:过分强调相关性,可能会削弱可靠性;为了追求可靠性,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要在会计报表中对经济事项进行确认,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为了符合形式上的可靠性,许多估计事项和期后事项由于不符合确认的条件,只能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上披露,使得会计报表的相关性下降。

3.2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统一

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谁更重要的判断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关系到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着计量基础的发展以及财务报告模式的演变。大多数情况下,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状态。

3.2.1提高了可靠性,也就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随着会计准则的推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断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逐渐恢复了对会计信息的信赖,从而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有序化。因此可以说,会计准则首先是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产物。会计发展史上的这一页,向我们揭示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意义。人们力图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因为提高了可靠性,也就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3.2.2提高了相关性,必然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专门委员会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有五种类型,并以此作为改进后企业财务报告的模型基础。这五种信息需求是:①财务与非财务数据;②管理部门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③未来的信息;④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⑤有关公司背景的信息。这个变化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于是,会计界开始了一场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革命。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符合相关性这一特征的会计信息也在扩大和变化。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更关注未来信息。投资者既需要财务信息,又需要非财务信息;既需要定量信息,又需要定性信息;既需要确定性信息,又需要不确定性信息;既需要年度信息,又需要季度、月度甚至实时信息。会计信息力图满足这些不同需求,必然要求如实客观地表述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使不同类型会计信息之间能够相互验证,能够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因此,提高相关性,必然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总之,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提高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目标的,它们是统一的。不能以牺牲可靠性来提高相关性,也不能以放弃相关性来确保可靠性,两者不可偏废。所以,辩证地理解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以看到,两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反映,反映的客体又是复杂多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经济现实,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来说,我们不应该存在主观上的偏向。

参考文献:

[1]曹德芳,于慧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0)

[2]栾盛元,试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体系构建[J],财会研究,2006,(4)

第8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信息;失真原因;改进建议

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和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虽经多方治理,仍未得到根本改观。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弄虚作假造成的,即故意制造虚假的信息;另一类则是由于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会计系统内在的缺陷性等造成的。本文拟从会计核算原则,特别是确认、计量原则本身的缺陷来探讨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主要是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转等信息。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信息要为人所用,又必须同时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在会计信息的这三个特征中,有用性是最高层次,它建立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各种决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决策相关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是否相关,应视其有无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时效性。如果会计信息能为使用者了解过去、现在或未来事项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则会计信息是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第一位的会计原则。因此,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内涵。如果信息不真实、不可靠,就会导致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相反的结论,使决策失误。

2.会计原则对会计信息的负面影响

会计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一方面,它反映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它又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加工整理及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原则,对信息的真实性起保证作用。但是,受一般原则的广泛适应性、原则的运用需要主观判断等因素的影响,会计核算原则,尤其是会计确认、计量等原则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偏离了经济活动的真实状况。具体表现在:

2.1权责发生制对可靠性、相关性的负面影响

首先,权责发生制可使企业盈利的可靠性降低。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的基础,它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本原则,即企图把成果或损失归入导致发生收入或支出的那个报告期,而不归之于实际收付现金的那个报告期。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核算要运用诸如应计、应付、预提、递延或摊销等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也就是会计要素的确认,要受人们主观评价的影响。这种主观判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要界定确认的量,这使得企业部分收入、费用的“量”的概念成为一种“虚拟”而非实在的发生额;二是要界定确认的时间,这使得企业的收入、费用的确认与实际发生的时间“脱节”。这些都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企业利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同时提前或推迟确认相应的费用,达到减少或虚抬利润的目的,从根本上降低了企业盈利信息的可靠性。

其次,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削弱。例如,就企业现金的收付而言,本期收到的现金,可能产生于前期经营的结果,而本期的现金支出又可能是为了后期的经营活动,这使信息的使用者难以判断本期现金的真实收付情况,降低了信息的相关性。

2.2稳健性原则对信息可靠性的负面影响

稳健性原则要求少计或不计可能的收入,多计可能的损失或费用,这就使会计人员偏离了客观、公正、中立的立场。主观判断的偏向性必然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例如,运用稳健性原则后,如果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那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稳健性原则也是建立在会计人员判断基础上的。如果用之过度,就会成为企业操作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例如,企业在业绩好时,过度运用稳健原则,多计可能的损失、多提准备,对即使是可能性很大的收益也不加以确认,以此隐埋其真实利润,为业绩差时虚增利润作准备。又如,企业通过过度运用稳健性原则,使其亏损尽量集中于某一年,从而制造以后年度业绩稳步增长的假象。

2.3历史成本原则对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类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构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则不能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但是,现实生活中,物价变动,尤其是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物价变动使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其历史成本出现较大偏差,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同时,在通货膨胀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收入则按以后取得时的市场价格计价,这样,将通货膨胀引起的较高收入同较低的历史成本配比,结果是多计了收入少计了成本,造成虚增利润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4除此以外,其它会计核算原则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重要性原则,要求考虑成本与效益之比较,这就舍弃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出现偏差;有些企业还以重要性为借口,拨弄会计数据,达到粉饰会计信息的目的。

3.改进建议

3.1首先,权责发生制和稳健性原则等对会计信息的负面影响,是由于这些原则为主观判断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受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是不可能避免的、必要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增强他们的正确判断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对会计报表等的审计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尽可能避免主观判断的有意或无意的失误。

3.2其次,应对一些主观性判断较强的原则的运用制定相应的约束条件。例如,在运用稳健性原则时,对“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可制定相应条件:即当存货按市价计价时,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上下范围内;对低于下限的只能按下限规定的金额计价,对高于上限的也只能按上限的金额计价。

第9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真实性 对策

一、问题提出

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近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正式将“反映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观点: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从中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三、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为了使企业更加健康地发展,必须加大对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力度。治理的手段要以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并举,以法律管制为主,治理的方式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查处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事前预防为主。

(一)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对社会公告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仿佛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接,而上市公司是产生虚假信息的源头,应该是治理的重点。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中,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给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依法理财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以道德教化为手段、突出事前预防的治理方法。

(二)加强对中介机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因此,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如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要真正担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第三,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公司的上市,在上市申请的全过程中,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证券公司担负着总策划、总负责、总把关的作用。证券公司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质量。因此,对证券公司的承销项目要实行跟踪检查制度,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证券公司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三)改变业绩评价体系

我们要明确树立企业业绩评价实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去更多地关注“程序理性”,而不仅是“结果理性”的观点。在评价企业时应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并在相关的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中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积极探索,构建一个“程序理性”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特征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理性”的现象,以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对于上市公司,采用财务模式评价,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层的经营成效,并且严格遵循会计准则,执行统一的规范获取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的人为调整,其财务指标在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但单纯的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一些十分重要但无法用会计数字表示的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由于会计准则从谨慎的角度反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并且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其财务指标一般只能体现出管理层的经营成果,无法反映出其努力的程度;过度注重财务指标,容易导致企业当局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促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以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财务与会计,2000.

[2]阎达五,李勇.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财务与会计,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