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财务共享的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的理论

第1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变革 转型 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由福特公司建立了全球第一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共享服务中心被世界500强公司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境内已有超过450家共享服务中心,涵盖了各行各业。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首先我们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集中处理中心,基于报销审核、会计核算、报表出具、信息数据维护等基础职能。在此完善后,可以作为内部运营主体,向跨地区各内部部门和组织提供服务,收取一定费用。业务完全成熟后则成为公司对外盈利部门,为企业创造价值。下面我们就如何构建财务共享中心介绍一下。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在财务领域,它需要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ERP 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制度等来实现。借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财务共享中心的成功建设,必须围绕以下关键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具体包括:地点选择、流程设计、组织调整、政策法规、信息技术支持五个方面。

一、地点选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办公选址问题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共享服务质量和效率,且制约业务执行情况。决定将共享服务中心的办公地点设立在哪个城市,是相当复杂的一环,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因素,对所有候选城市进行评估。成本:人员成本、通信成本、办公场所等固定成本;环境:政府环境、发展能力、城市竞争能力;人力资源:人员技能、人员知识水平、人员流动性、教育和培训有效性;基础设施:IT、通信设备可靠性、国际便利度、基础设施质量。企业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在大城市或者其周边地区,呈现出与本地优势行业紧密关联的特点。公司在选址会首先考虑人力成本问题,将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在人力成本较低地区,但同时也应考虑到人员基础素质以及该地区对公司整体业务的支持度。所以在共享服务中心初建时,公司也会选择与总部在同一地点或较近地区,总部人员可以随时协助和规范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业务部门也较容易接受和沟通。

二、流程设计

流程管理需要支持流程战略的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流程也不例外。通过对现有流程的充分理解,找到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瓶颈,有针对性的开展流程设计工作。流程设计是流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共享服务中心采用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将引发流程传统流程的变革。看一下财务共享服务流程会涉及哪些模块?财务核算各项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一般包括:总账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总账管理:包括总账类型记账、凭证过账、余额暂估、外币汇兑、出具财务单体报表。应收管理:订单及收入确认、发票开具、应收账龄分析、客户对账、坏账计提。应付管理:费用报销、生产性资金付款、员工借还款管理、供应商对账。资产管理:资产购置、转移和报废管理、月度折旧摊销、减值测试、盘点组织。成本管理:成本核算、非合同预提、人力成本、费用分摊、移动平均价维护。资金管理:收款核算、付款核算、资金调拨、贷款利息、银行账户管理。

三、组织的调整

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必须进行财务组织结构的深度变革。对原来财务机构和人员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涵盖的职能范围进行内部组织设计,包括架

构、关键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本身的架构设计通常以职能作为主线,以流程、产品和地域作为补充考虑现有财务组织的调整和衔接考虑人员角色和职能的转变考虑培训计划。财务组织结构的变革,使本地财务人员可能仅会被保留下一小部分,譬如负责报销单据审核的人员,将大部分迁移至共享服务中心所在地。采用总部专业人员派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指导业务模式,直接在当地组建共享团队,同时按财务业务类型将同质业务归

并。该公司将重复性较强的日常费用报销作为共享先锋开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在报销业务实现向共享服务中心转移后,总部和各子公司财务报销审核人员显著减少,而由共享服务中心人员替代,从而改变公司财务核算团队的人员组织分布。

四、政策法规的遵循

共享服务中心必须对业务所覆盖地域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研究,并定期收集地方政策法规以更新信息库,这个因素也是在地点选择时应该注意考虑的。包括财税法规的要求,资金、外汇等其它法规的要求,各地的差异性条款,如何应对相关审查等。

五、信息技术的支持

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关键环节。统一的信息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同时还需完成共享服务平台中各财务系统的对接。如财务共享的费用报销系统与影像扫描系统、资金管理平台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移动终端应用等相对接,实现各信息系统的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

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建立后其日常运营需要有效的绩效管理来实现。我们可以从成本维度、客户维度、流程优化维度和工作质量维度来进行评价。①成本维度。每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都有节约成本的初衷,那么成本指标自然成为考核中重要维度之一。比如初期投入的系统建设费用、新雇员费用、总部派驻差旅费用及各项培训费用,它们构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总成本。同进还应考虑建成后每笔交易成本,现金预测情况、费用预算使用情况等。②客户维度。此维度体现了共享服务中心人员与客户的关系,以及客户对共享业务的认可程度。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投诉率等指标完成评价。一个从事积极客户体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往往可以实现客户所需,主动做出为改善客户关系做出努力。③流程优化维度。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④工作质量维度。此维度是共享服务中心中评价最具体的部分。可从业务数量、差错率、改进计划实施等进行评价。

第2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一、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应具备的财务管理能力

根据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特点,一般应具备组织计划(项目财务管控模式)、前期财务策划、过程财务风险揭示与控制、收支结算与资金管理、财务合规控制等多项财务管理能力,如表1所示。

(一)工程项目财务管控模式

工程项目财务管控模式包括管理理念、机构与人员设置及职责与权限、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与工具、过程监督检查及绩效管理等,是企业独特的财务管理经验积累,作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

(二)工程项目前期财务策划能力

工程项目实施前所进行的总体财务战略规划,包括分部分项工程成本费用控制策划、分包或协作成本控制策划、设备物资采购策划、管理费用及税收策划、利润策划、资金需求及融资策划等,并反映和评估可能发生的重大重要财务风险,形成前期财务策划方案,以及对策划方案的复核和审批,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控制的依据。

(三)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财务风险揭示与控制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客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动态识别影响财务目标的风险事项,并评估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及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具有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并嵌入内控系统,是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

(四)工程项目收支结算与资金管理能力

工程项目具有阶段性结算特点,但客观存在合同解读与执行、变更设计或设计变更、新增减工程等复杂情况,需要建立一套充分支撑结算要求的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制度,并依据结算特点合理测算工程建设资金需求。结算风险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工程项目财务合规控制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涉及较多规范管理,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遵从,以及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具备设计健全完善、操作性强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相关部门和人员履职及协同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以上五项财务管理能力是依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及配套指引(2010),结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特点所界定的五项综合性财务管理能力,反映在前期、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内容。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现状及评价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更多关注财务合规控制、财务收支结算和财务表现能力及其结果,而对前期财务策划、过程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较弱,狭义财务管理模式特征显著。这一模式重点关注收入和成本费用的计量和确认,而对其发生的科学合理性并不直接控制,当风险发生并传递到财务上,发生亏损或未达到预期经营目标时,财务实际已无应对能力。如表2所示。

(一)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模式评价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一般采用项目经理制及财务主管委派制,项目部按工程建设需要设置工程质量部、经营管理部、财务部等部门,围绕合同履约,财务管理以营业收入完成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中心。这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清晰。受招投标的影响,不同项目营业收入利润率客观存在较大差异,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不能真实反映项目部经营管理水平。其二,财务管理未与风险管理较好结合。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变更,而对合同的解读、分包及结算等主要集中于经营管理部,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导致重大财务风险发生。其三,会计管理以合同(标段)为对象,未按分步分项法进行成本费用控制,不能及时揭示和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会计更多起到核算的职能。

(二)工程项目前期财务策划能力的评价

前期财务策划对确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风险评估起到重要作用,但诸多施工企业并未建立前期财务策划管理制度,未实施前期财务策划,或者由于成本费用基础管理信息欠缺,财务策划方案不尽科学合理,财务预算方案与实际执行偏差较大,不能对整个工程财务管理起到控制作用。

(三)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财务风险揭示与控制能力的评价

目前施工企业并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在合同履行、变更、新增减工程、分包、结算等流程管理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未加以识别和揭示,评价其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财务管理处于工程建设的后端,当与财务管理目标产生重大偏差时,实际已无较好的应对策略。

(四)工程项目收支结算与资金管理能力评价

完整齐备的资料是工程结算的基础,但大多施工企业相关工程量表单填列、监理签证、业主确认与结算等流程管理并不规范,在工程变更情况下,往往发生结算风险。一些工程未结算款大量积累,导致资金困难。

(五)工程项目财务合规控制能力评价

工程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与完整性,以及可操作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制度设计上,目前更多关注财经纪律及相关法规,而较少从企业可持续发展、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角度完善财务制度,如施工过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在制度执行上,一些制度不明确、可操作性差,而有一些制度执行不到位或执行不力,如分包合同分级审批及分包结算管理。

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能力提升措施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仅体现为事后合规控制能力,而应在事前、事中嵌入风险管理方法与程序,体现创造价值的功能。前期财务策划,过程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事后合规控制“三位一体”,才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应达到的基本状态。

(一)优化和改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模式

一是做好前期财务策划,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涉及大量基础工作,包括成本费用项目及控制标准,可能发生重大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策划方案审批与执行管理制度。二是调整项目部绩效考核方式,从营业收入完成率(合同完成率)、营业收入利润率评价调整为目标利润完成率主导的绩效考核模式,消除因招投标差异带来的冗余,更多体现管理创造价值。三是拓展会计监督与控制的职能,按分步分项法细化会计核算对象,归集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信息,动态评价预算执行的偏离情况,揭示工程建设过程存在的风险。

(二)建立与完善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是将前期财务策划作为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最终体现为工程财务预算方案,分解到分步分项工程及年度实施计划中,使预算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并作为执行和评价的依据。二是针对合同履行、变更、新增减工程、分包、结算等流程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重大重要财务风险,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如合同变更(含变更设计或设计变更),应有分级审批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并动态调整预算控制方案;再如结算,应有结算报警制度,对未结算款项达到一定阀值,明确应采取的对策,而对分包结算,应依据分包合同,在结算依据充分前提下,采用集体联签制,确定支付款项、金额及方式。在流程管理中,针对关键风险点,使财务活动均有相应内部控制。三是建立项目中期综合性财务评估制度。评估目标不仅在于合规性(内部审计),还在于预算编制与执行、合同及变更情况及在建工程财务状况、财务信息传递及风险揭示与评估和应对管理、存在的主要财务问题等,判定其“在控、可控”程度。

第3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建设项目 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应结合企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成本控制目标,加强重点、难点的管理工作,明确解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方法,明确控制者和参与者。并依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形成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财务管理体系,保证施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加强财务管理控制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对建设项目的动态成本监控

主要内容是对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设备费用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其中的人工费用监控是指对建筑工程量和施工单位的监控,施工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财务管理细则,保证验收、评估、签发、审核等工作的规范性。施工企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比结算分析结果,将分析结果纳入施工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中,判断施工人员是否达到责任目标。

(二)财务管理对建设项目的预决算控制

对于建设项目来说,要做好预决算工作,需要综合工程预算、利润效益计算和材料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工程预算可以采用成本倒推的方法,计算实际项目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进一步预算出经济效益。要做好工程项目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加强经济签证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减少了问题的产生,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降低了工程成本。建设企业生产施工和工程合同都涉及到很多复杂、多变的因素,应将这些因素纳入合同管理工作中来,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再者,项目竣工后及时结算,也能减少很多问题和纠纷的产生,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财务管理对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在招投标中,投标单位为了提高中标概率,一般都适当的降低了投标价格,这种方式显然对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一定负面影响。而且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施工单位需要加大成本投入。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民对环保问题越来越关注,让建设项目变得举步维艰,导致施工成本大量增加,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对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来说意义重大。

二、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应坚持多个原则。

(一)全面控制

全面的成本控制包含了全过程、全员和全企业的成本控制,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应建立起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落实到施工项目的每个环节中,保证项目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成本最低化

成本最低化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控制项目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尽量达到成本最低的目标,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动态控制

由于施工项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也是一次性的,所以动态控制有重要意义。因为施工准备阶段进行的是成本预算,并不代表施工实际成本;而竣工阶段的成本已经确定,无法改变。所以,进行动态成本控制能够很好的解决施工阶段产生的问题,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三、加强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现成本控制的策略

(一)材料采购招标制

对于建设项目来说,材料费用占据了项目成本的一大部分,控制好材料采购费用是决定项目成本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项目管理人员应运用手中的决策权,控制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机械费用等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选用责任心较强并对材料市场有充分了解的采购人员,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验收和进入施工现场等各个环节 ,货比三家,选用价格相对较低、质量相对较高的材料;施工企业应倡导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将最新的技术运用在施工项目中,不仅能够加快施工速度,缩减工期,还能减少问题的发生,减少成本;选择信誉较好、材料质量较高的材料供应商,充分了解、分析市场信息,组织合理的运输方式,减少运输费用。

(二)目标成本控制责任制

将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并逐一实现,就是目标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对于目标成本控制,应保证目标明确、层层落实、条理清晰、权责结合;将目标成本纳入管理部门的考核标准中,并将目标成本作为施工项目的最终目标。完善成本控制责任制,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建立奖罚制度,如果工作人员能够较好的完成成本控制目标,则应给与一定的奖励,如果工作人员完成的效果较差,应给与适度的惩罚,以这种方式激励员工,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

(三)集体决策制

施工项目分为很多层次,而计价拨款是成本控制的最终层次之一。如果发生了多计超拨的现象,就会造成成本失去控制,施工企业受到亏损影响。对于项目的验工计价工作,必须由项目管理人负责,结合质检、技术等部门人员的工作,对完成的工作量进行核实,准确的计算出工程成本。定期将工程资金使用以及工程进度情况上报给财务管理部门,这样,施工企业能够便捷的管理施工项目成本。

(四)管理费用控制

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应结合权力、利益和责任多个因素,在施工项目成本中,管理费用占据了一部分比例,其中包括一部分活动资金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但是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应担起成本控制的责任,建立成本控制的意识,将成本控制成绩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奖罚结合,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四、结束语

综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入,施工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采用材料招标制、目标成本控制责任制、集体决策制和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等策略,加强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平.浅析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J].财经界.2013,(11):179

第4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政府财务报告;模式选择

基于“新公共管理运动”下的西方国家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先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试以新公共管理改革为背景,从西方国家政府财务制度变革及其趋势和给我国带来的影响,阐明我国进行政府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与可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下西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革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西方掀起的一场以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技术、方法改造政府,改善公共管理,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为内容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掀起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挑战,并推动了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改革与发展。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革呈现出以下新的趋势:

(一)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在许多方面逐渐向企业会计与财务报告趋同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打破政府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讲求政府绩效,并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工商管理技术方法,使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除了保留其固有的内容外,在许多方面正逐渐与企业会计与财务报告趋同。其突出表现在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建立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体系,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共部门委员会(PSC),其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就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加以制定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确认基础正逐步向应计制或修正的应计制发展,以客观衡量和评价政府的受托绩效。自90年代末以来,美、英、法等国家已在着手在构建全新的“资源预算与会计”体系,推动政府预算与会计向应计制的转型。目前OECD已经有一半的国家在政府会计、预算和政府财务报告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应计制。一些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国家政府预算与会计也正在逐步放弃现金制基础,并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具有应计制特征的修正模式。

(二)公民意识明显强化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出了更新要求 在新公共管理实践的推动下,社会公众的公民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明显增加,要求政府充分披露财务信息,不断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透明度不仅要求政府应当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财务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运营活动及财务风险,而且要求政府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明晰性,易于为非专业人士所理解。同时还要求政府提供的财务信息应当是充分和完整的,以利于信息使用者全面合理地评价政府所有资金运营情况及结果,考核政府运营的绩效。由于财务报告是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最主要方式,所以各国政府、会计团体及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改进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问题,以提供公开而充分的财务信息,达到透明度的要求。如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就一直致力于改进和完善美国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其报告模式从基金报告模式到“金字塔型”报告模式再到双重报告模式发展。特别是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要求政府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管理讨论与分析、政府层面的财务报表、基金层面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和规定的补充信息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公共部门委员会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一财务报表的列报》中要求作为公共部门主体的财务报告提供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财务状况表、财务业绩表、净资产,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会计政策和财务报表附注等,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收入的来源和类型、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收入是否足以弥补营运成本、主体对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主体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预测现金流量和未来的借款需求,向公众提供代表纳税人利益的资产信息,评价主体资源的使用是否与法定预算和其他立法及相关授权如法律和合同的制约条款相一致。

(三)国际可比性要求日渐突出并推动着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建立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政府间经济往来和交易日益频繁,国际间政府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这就要求各国政府经济活动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应当有公认的会计标准,才能使各国政府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国际可比性。尽管各国政府或民间团体都在努力制定适合本国情况和需要的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但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Bank)、世界贸易组织(WTO)、经合组织(OECD)、欧盟(EU)等国际或区域性组织都在致力于制定、支持或资助、推行国际或区域统一的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特别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为了推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于1997年成立了公共部门委员会,作为专门制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综合性机构,致力于制定一套适用于各国政府公共部门主体的国际会计准则,即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s)。IPSASs不仅获得了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的认同,而且也得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经费资助。

二、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政府改革的向前发展,也对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预算制度乃至政府行政改革影响深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改善公共支出管理、提高政府绩效,已逐步成为我国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我国政府已经承诺进行一系列财政预算方面的改革,其中包括通过预算法、实验性地应用新的预算技术等;1997年财政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相应改革;1999年财政部开始确立部门预算(Organizationalbudget)改革,各部委的所有预算、预算外和其他资金以及支出都可得到反映;2000年财政部宣布了旨在改善公共资金管理的国库改革计划和引入政府采购的新准则等。这些改革向着构建一个有相当高的透明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官员的机会、能够根据政府的优先事项(Govemment priorities)有效地提供服务的现代公共支出管理体系迈出了重要步伐(黄佩华等,2003)。进入本世纪初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基于提高政府效率、消除政府腐败的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改革已经铺开。2006年初财政部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规定从2007年起执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标志着我国全面预算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而也预示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将步入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可以看到,以规范公共受托责任为出发点、注重政府绩效、倡导市场或公众为导向的行政文化为精髓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已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改革,特别是政府财务管理和报

告制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新公共管理给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制度的挑战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历史大趋势下,如何改进公共管理已是我国政府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

(1)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目标主体不能符合新公共管理下公众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政府究竟应怎样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财务信息直接表现在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之中。普雷姆詹德(1996)认为,社会公众需要政府财务信息的目的在于:在选举时作为对政府业绩评价的依据;运用政府财务运行状况的信息作为个人财务决策的基础(王庆东等,2004)。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是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根据我国1997年颁发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1998年正式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上述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共同特点在于强调了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内部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乃至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这显然与新公共管理的实践及其精髓不相符。在新公共管理实践的推动下,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都明显增强,充分考虑公众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是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出发点。

(2)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不足,存在“公众看不懂,专家说不通”的缺陷。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度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财务信息的公开性,政府应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财务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运营活动以及财务风险。政府财务信息应通过相关媒体对外公开披露,使得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从不同渠道方便而及时地获取。另一个方面是明晰性,公开披露本身并不必然导致透明,政府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还必须清晰明确和易于理解。政府公开披露的信息,应能够使其使用者相对比较容易判断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和潜在的财务风险。如果只能看到现象,而难以看到政府财务实质,则公开披露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3)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内容在完整性和充分性方面存在不足。全面合理地评价政府的运营业绩,需要依赖完整而充分的财务信息。完整性是指政府应该提供反映政府所有资金的运动状况及其结果的财务信息。政府性资金不仅包括财政性资金(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和财政周转金),还包括社会保障金、对国有企业投资以及国家债权债务等。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政府所提供的财务信息都将是不完整的,也就无法正确反映政府的运营业绩和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充分性是指政府应通过财务报告披露更多的财务信息,即充分披露。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广泛的财务信息,任何可以真实表述事实和状况的重要信息都不应当省略,任何将产生误导的信息都不应当纳入。从我国现实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言,完整性和充分性的缺陷表现在: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等固定资产问题使得国有资产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并造成成本的期间波动;相关服务的成本无法得到计算,影响了资产运用和维护的效率,难以评价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等。

(4)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也提出了挑战,即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更多的对评价其业绩以及对资源提供者进行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中指出,如果信息能够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项,或确认、纠正过去的评估结果,则此信息是相关的。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使用收付制,致使“担保而形成的负债未作记录”所造成的“隐性负债”将夸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虚假平衡现象,增大了政府风险;“隐性负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期间权利和责任的不匹配,从而形成跨界政府的债务转嫁,无法客观、全面、综合地评价和考核政府绩效。实际上相关性包含其他许多质量特征,如及时性、可靠性。从一般意义上讲,相关性的财务信息实际上非常广泛,甚至还包括一些非财务信息。作为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和公共财政管理基础和技术手段的政府财务报告,是披露和报告这种信息的最恰当的方式和渠道,其以政府会计为基础,将政府公共经济活动特别是公共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加工处理,形成财务信息,并按照一定的模式对外报告。所以,为了更充分地披露政府公共财务活动和公共资源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不断提高财政透明度,提升政府财政管理和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制度建设,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已显得十分重要。

三、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需求出发,结合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特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等,当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模式应着眼于财务报告主体与内容的重新定位:

(一)以使用者需求导向,确定基于受托责任的新型财务报告主体 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主体是以下方面的统一体:一是各级政府(或称“基本政府”)。根据《预算法》“一级政权、一级预算”的规定和我国政权的结构,一级政权组织的政府,不仅拥有独立的预算权和财政权,而且承担着辖区范围内广泛的受托责任,因此,各基本政府在辖区内存在大量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具体包括内部使用者、外部使用者。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公共治理公共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外部使用者的地位必将日益强化。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各政府部门分别承担着政府相应的受托责任,如教育、文化、科技、社会治安、经济建设等,要履行好相应的受托责任,包括合理、合法、有效地管好、用好公共财政资金的财务受托责任,并拥有相应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所以,政府部门乃是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政府部门所属的机构和单位,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及承担该部门相应受托责任的其他机构或组织。四是各级政府预算确定和安排的预算资金,如各类基金、项目预算等。由于这些基金和项目的资金具有专用性,要求专款专用,代表着政府、政府部门或政府单位承担专门的受托责任,其特殊的或专门的财务信息使用者,也应当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而这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中并未得到很好体现。

第5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剧,国内许多企业开始相互合作共赢,形成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模式。然而在企业集团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集团内部运营资本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开始下滑,同时企业集团的财务职能不断受到削弱。为了提升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集团的规模优势,企业集团需要革新传统的财务运营模式,实施财务共享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发展体系。在企业集团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证实了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集团解决所面临的难题,该模式在企业集团内部得到了普遍运用。然而,许多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说明对企业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关注,找出影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关键要素,以及探讨关键要素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效用的具体影响关系,是当前集团企业研究财务共享实施的课题之一。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企业财务共享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出现于美国,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化发展后财务管理部门过于分散,而且各个分支部门较多相互扯皮导致企业集团价值降低。此后大量的学者也开始致力于企业财务共享的研究,并不断地总结出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学者Danna Keith(1996)认为财务共享是企业将一些独立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或者是进行合并。Daniel S. Schulman 等学者(1999)认为企业财务共享就是指将企业分散的财务资本,合并为统一整体,并进行统一调配以及运用,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财务运营成本,以及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Bergeron(2002)通过实证分析财务共享在企业中运用效果,界定出企业财务共享就是把企业集团内部不同单位与不同部门中的财务管理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财务管理组织内,以强化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运营职能。

(二)国内研究 随着国内企业集团这一经济形式的发展,许多企业也开始采用财务共享的管理方式,这为国内企业集团式财务共享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张瑞君、陈虎与张永冀(2010)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构建的问题,指出财务共享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童瑶(2012)在以往财务共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集团企业财务共享实施的优势,并提出了企业集团在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何瑛与周访(2013)针对国内已经实施财务共享模式的企业集团,在流程再造的视角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发展要素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相关模型去检验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成功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国内外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国外财务共享实施问题的研究要早与我国,国外的研究是以解决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具有一定的时间价值,为财务共享在企业集团中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借鉴。国内学者在企业集团化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对企业集团内部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对财务共享的研究是在引进西方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企业集团的发展特点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从整体上来讲国内对财务共享模式的研究比较成熟,理论成果得到了实证检验,对后来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是对财务共享实施影响要素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问题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还涉及到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成功实施要素的分析,构建了一定的体系,但是这些研究比较表面化,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要素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随着集团企业财务共享实施进程不断加深,企业集团开始研究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要素。企业集团内部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所以进行统一战略规划对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共享的管理必然产生影响作用;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节省资本,有效发展;网络技术的便捷性,便利了企业集团内部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实现信息化管理财务共享业务;财务资源的丰富性,对于企业集团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信息体制的完善度也会加快企业财务共享的实施进程,于是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H1:发展战略统一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H2:财务制度科学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H3:网络技术便捷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H4:财务资源丰富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H5:信息体系完善度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问卷设计 本文主要选取国内已经实施财务共享业务的16家企业集团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同时经过深度访谈进行初步的预调研,对设计的问卷进行修改,最后设定为量表式的问卷。本文的问卷设计中主要包含了5个变量与25个测量项目,采用五级李科特的量表法来测量。一共发放30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是83.4%,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79.8%。

(三)变量界定与模型设计 为了便于实证检验,本文首先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要素进行界定,假设被解释变量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用Y来表示,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统一性、财务制度科学性、网络技术便捷性、信息体系完善度以及财务资源丰富性这五要素分别用X1,X2,X3,X4与X5表示。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要素回归模型,具体如下:

其中,

公式(Ⅰ)中,αi是指影响系数,?兹为残差项。公式(Ⅱ)中αii是指系数,xii主要是指隐性变量,表示在解释变量中分别有五个隐性变量组成。基于此可以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要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统计结果来看,在受访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重较大,为61.3%,这说明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女性较多;受访人群中36到45 岁的人员较多,这表示受访人群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较多;教育程度普遍处于本科及以上水平,其中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占到58.7%,这说明目前企业集团在不断提升人员的素质,国家也在不断培养相关专业的高等人才。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解释变量的效度,本文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1)拟合检验。实证检验数据中,x2/df的值为1.834

(2)信度分析。通常情况下,综合信度超过0.7,就表示量表具有较高信度。由表1可知,各潜变量的综合信度值都超过了0.7。同时,各测量变量的克朗巴哈值都大于0.8,充分显示了测量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3)效度检验。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因子载荷都超过了0.5的接受水平, AVE的值也都超过0.5。同时从表2数据来看, AVE的算术平方根都超过其余相关系数,这就表明了测量量表效度较高。

(三)假设检验 本文选用AMOS17.0对假设进行检验,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C.R> 1.96,说明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05的水平下显著,X1*Y、X2*Y、X3*Y、X4*Y与X5*Y的五个要素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57、0.43、0.51与0.53都大于零,于是可以得出:发展战略统一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财务制度科学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技术便捷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财务资源丰富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体系完善度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五个假设。其中在相关路径系数中X5*Y的最大,其次是X4*Y,X1*Y的相关路径系数最小。这也就表明信息体系完善度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效用最大,而发展战略统一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效用最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要素进行界定,提出相关假设,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假设成立,也就说明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要素包含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统一性、财务制度科学性、网络技术便捷性、信息体系完善度以及财务资源丰富性五个方面。研究结论为当前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集团找出财务共享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提供了借鉴,丰富了财务共享相关理论。

(二)相关建议 笔者依据研究结论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有效实施提出以下相关建议:首先,在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要素,企业集团需要统一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财务共享制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以及丰富财务共享资源。其次,在兼顾统一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财务共享制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以及丰富财务资源这五要素的同时,重点注重配备丰富的财务资源以及完善财务共享的信息体系。再次,除了影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五要素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外在影响要素,如财务管理人才等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实施也需要将这些外在因素考虑进去。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

第6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研究

一、财务共享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分析

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由于是多处和分散的,所以在效率和质量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务共享模式得以诞生,其打破了传统财务多处分散管理的弊端,有效实现了集中化控制管理,即通过共享数据的远程信息化操控,对财务管理相关业务进行协同管理。财务共享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有效解放了一线会计工作人员的双手,降低劳动力的同时,也使得投入成本大大减小,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放在财务分析岗位中,以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更大幅度提升。

二、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会计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需求挑战。对于财务共享模式而言,其是信息化时代下企业会计管理的又一次变革,具体是通过建立共享平台,将企业会计管理业务碎片化,运用相关的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会计管理水平。而对于企业会计管理的这一革新,虽然有效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其对高素质会计人才需求较大,而高校目前的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以这一需求;第二,专业挑战。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企业经营活动和规模日益扩大,导致财务会计核算工作面临诸多的隐患和风险。为了有效避免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企业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收入确认制度和相关核算标准,而这一系列的专业转变都要求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具备更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体制无法实现的;第三,管理挑战。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诞生和发展,当前企业管理逐渐出现了跨国家和跨区域的经营活动,使得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受到巨大冲击,相关人员必须要具备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才能有效满足当前的行业需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体系中并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的培养,导致实际输送到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对于国际化准则并不知晓,最终给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造成阻碍。

三、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建议

(一)淡化专业界限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由于功利主义的存在,导致学科分类过于狭隘,给会计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一些学生对于会计相关互通学科的认知明显不足,其中包括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管理学等,这些都专业的互通对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在改革中给予足够重视,具体通过淡化专业界限的方式,实现会计和周边专业的互通教育,例如在大一时期调整学生基础必修课的比例,让他们可以接触到会计周边互通学科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二)加强实训教育

对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会计管理人才,其在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应当重点放在实训教育方面,避开传统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实践”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出一批实践应用型会计人才,通过产学联合的方式,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让企业中专业的管理人员进校演讲,给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培训,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将理论结合到实际当中,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以实施“3.5+0.5”的教学模式,即三年半的时间让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半年的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训,以确保理论知识可以有效联系到实际。

(三)知识运用及迁移能力

在高校教学中,培养知识的运用及迁移能力,应仔细研究课程设置的内容及顺序,不应有重复或遗漏的课程,注意知识层级的逻辑感,即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善于学习推论,触类旁通,能够由此知彼,达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迁移。鼓励教师实行选课轮换制,在精通已教课程的前提下,选择互通关联的新课程,有助于帮助教师完善整个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掌控整个教学体系。利用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单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层级中的位置,进行新旧知识点的相互串联,在充分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

第7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集团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众多企业集团面临规模扩张、保持母子公司经营内容统一性、高效管理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在考虑整合非核心业务部门的程序化工作到一个独立的组织中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释放资源和人力到核心业务的发展上,于是“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主要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与内容、优势、应用实例、模式选择、绩效指标体系、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是从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鲜见。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最大的意义就是估算某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能够给其带来的价值大小,为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一、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目的是判断某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一般而言,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企业集团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2.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的经营内容相对较为单一;

3.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能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

针对上述要求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并引入财务共享服务值作为该模型的衡量标准,该财务共享服务值有助于企业集团判断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

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模型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可以得知:财务共享服务值受到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财务共享服量价值量化的模型如下所示。

K=l*(m+■)b*(■)c*(■)d+t (1)

其中:K表示财务共享服务值;m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T表示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L表示企业集团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值;l表示正系数;a表示大于零的常数项;b、c、d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比重。

当企业集团实施该模型后得到的财务共享服务值大于或等于企业集团的预期值时,企业集团则能够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该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取值,其中财务共享服务值与(m+■)b,(■)c以及(■)d三项成线性关系,这三项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增大,财务共享服务优势也逐渐增大。所以,在此引入V函数来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V函数的基础模型为V=m+a/m。V函数值与m值关系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的a的取值,V函数的最小值点也在变化(图中加粗的黑点)。研究表明,当m

按照V函数的基础模型,可得企业集团规模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m+■)b+t(a>0,b≥0)。

当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内容差异程度越小,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c+t'(T)(T≥1,C≥0)。

其中:l'表示正系数;t'表示常数项系数。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越标准,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于财务共享值的影响为:(■)d(L≥1,d≥0)。

三、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分别考虑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然后再利用财务共享服值判断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下面选取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作为样本,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进行分析。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可以简化使用企业集团的分支机构的数量来表示。根据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官网数据显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如表1所示。

根据前文可知当m≥■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如令■=10,即a=100,则当m≥10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样本中的企业集团mmin=10,则样本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而参数的影响比重b,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b=1,l=1,t=0。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的影响

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越小,企业集团越适合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要确定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的大小,首先要对该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进行抽样统计调查;然后选取其中一个样本作为基数,将其他的样本与基数作比较,计算出相关系数,以判断其他样本与基数样本的相关程度;最后将相关样本的数量除以样本总数,计算出百分比,再对照T取值参照表确定T的值。T取值参照表如表2所示。

若样本中的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很小,则可以设定T=1。同样,参数的影响比重c、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c=1,l'=1,t'=0。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的确定方法,同理对照L取值参照表确定L的值。L取值参照表如表3所示。

假定L=1,d=1。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四)财务共享服务值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值。财务共享服务值如表4所示。

如果假定当K≥20时,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当K

样本中的企业集团Kmin=20,则这些企业集团均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事实上,这些企业集团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显示出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优越性。

第8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涵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跨地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企业集团对下属公司的管控问题也逐渐突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企业财务流程信息化、岗位分工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至今为止,全球500强已有半数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集中管理控制体系,而国内企业――中兴通讯早在2005年也已经率先开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海尔集团等也正在处于财务共享中心实质性的筹划阶段。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处理和分析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

共享服务约产生于80年代,福特公司在欧洲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随后,杜邦公司和通用电气也建立了相似的机构,因此国际上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研究开始的较早,研究的内容也更加深入和广泛,Anderson和Lusk认为“财务共享服务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流程和技术等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将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属性的财务业务集中放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旨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核心业务发展、整合资源实现战略支撑等目标”;国内尚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概念,理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内涵,首先其对象为与财务及财务相关的各项企业辅活动如财务、资金管理、法律咨询、采购研发等,其次其核心在于“共享”,将企业分散的重复性的业务整合到一个共同享有的服务中心进行处理,有利于企业将资源配置给核心业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最后其定位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中心,这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企业财务部门只是企业的成本中心的辅助地位,企业财务部门转型为利润中心,使其能更加宏观的层面上提供企业战略决策有用信息。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影响分析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无疑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更多的战和更高的要求。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是在原始的查账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发展起来的。在企业财务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时,审计人员主要实施的是账表导向审计; 当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逐步确立时,审计人员主要实施的是系统导向的审计; 当企业全面推行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时,审计人员主要实施的是风险导向审计; 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会计处理时,审计实施的是IT 审计技术和方法。目前,面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个概念产生和发展,审计由其是内部审计需要应时局而变,分析财务共享中心的出现对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审计抽样技术、审计证据的收集等带来的影响。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促进持续型内部审计的发展

一直以来,审计工作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是集中在事后审计,都是在企业业务单元完成一段时间的经营业务之后再对这段时间内的会计信息和数据进行抽查、分析,这种审计方式由于其片面性很难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由于其滞后性,往往在发现问题之后也无法及时纠正偏差,难以弥补企业已经发生的损失。企业的运营情况集中反应在财务数据之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企业内审部门可以通过持续的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的是否在合理、合规的轨道上运行。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促进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转换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职能在于企业的自我约束,以及监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单纯的监督职能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尤其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普遍在公司内地位偏低,处于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而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企业内审部门可以持续关注大集团内部的业务进展、资金运营情况,并且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通过数据中所反映出来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发现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管理层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既可以及时纠正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偏离企业战略的错误活动,为企业挽回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通过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信息的收集和规律的总结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或者预算。

第9篇:财务共享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教学;学习质量保障

现阶段,原“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正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需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等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本文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科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的情况,着重介绍2009年以来我主讲财务会计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以期为该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财务会计学课程在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大类上看,当今高等院校会计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财务会计类课程、管理会计类课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类课程、审计类课程和财务管理类课程。其中,财务会计类课程主要是依据会计基本理论和企业会计准则,讲授对外报告会计所涉及的会计循环、各项会计要素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受人类社会经济变迁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讲授对外报告会计的财务会计类课程一直在会计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财务会计类课程中,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三个层级并相应地设置课程。其中,初级会计学主要讲授基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会计循环过程;中级会计学主要讲授基于会计要素分类的各项目核算和报表的编制及分析;高级会计学主要讲授特殊业务的核算和处理。本文所探讨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即为上述体系中的中级会计学课程,它在财务会计类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是从课程结构上看,还是从教学内容上看,财务会计学课程都处于核心地位。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其他会计专业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先后通过了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和美国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在参与这两项全球性的认证过程中,我们重新梳理和提炼了会计学科本科各大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就财务会计类课程而言,我们认为,其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应着重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要把财务会计学融入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学习和认知。EQUIS认证非常强调学科与企业实践的联系,这一点对于财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会计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能够看到企业经营业务和盈利模式的特点,能够洞悉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就会计论会计,不能把财务会计教学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的记账技术和编表技术的传授,而是要密切关注企业实践的变化。例如,如何看待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类公司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如何看待苏宁电器、掌趣科技这类轻资产公司的发展,如何看待东方科技、华域汽车等在营业收入中所确认的大量关联交易收入等。只有真正了解了现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盈利模式,我们才有可能把财务会计学讲好讲透;财务会计学也只有真正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企业实践中去,它才会有鲜活的源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要在财务会计教学目标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EQUIS认证和AACSB认证都非常强调管理学科的创新优势,由于财务会计学课程主要讲授会计要素中各具体项目的核算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其直接依据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这一特点使得该课程的讲授往往会受制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条文规定,而这正是我们不断寻求突破的地方。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作为财务会计反映对象的企业资金运动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务会计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行会计准则的解释这个层面上,而是要通过讲解准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倡导要把受教育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要把只注重对已有会计准则的学习变为鼓励学生去探求未知和未来的问题。只有学生真正拥有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真正拥有了超前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我们大学会计教育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了体现和升华。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将财务会计学课程由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实践,厚基础,重方法。财务会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主要由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核算、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三个部分组成,具有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结构。相对而言,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的核算,长期负债、收入及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分析又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我们要求主讲老师和学生要积极做好教和学这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主讲老师在教学之前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对典型案例、课堂组织等的准备;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要在课前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准备若干个教材之外的问题以供课堂讨论。在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主讲老师经常会遇到很多预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极大地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公允价值计量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就有60多名议员组成的两党联立团体提出金融危机是由会计上的公允价值引起的?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可能在主讲老师的课堂准备之外,但是,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正是类似的问题凸显了会计在成熟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性。会计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今天人们关注会计,更多地是在关注会计政策背后的经济后果。有鉴于此,财务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始终反映当今世界会计改革的最新成果和相关的理论前沿。此外,对于重难点章节,主讲老师还要采取精讲方式,加大课堂讲解的力度,力求让学生在课堂内能对相关内容消化吸收;同时再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布置课后练习、在线答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巩固教学成果,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财务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我们多年来不断进行着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其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采用案例教学、实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多媒体实验教学等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未来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完善财务会计学的实践教学,逐步建立起实验室、会计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的职业判断能力;继续推进“会计与财务案例库”建设,为本课程乃至整个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支撑,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来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学课程初创之际,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阎金锷教授等老一辈专家都曾先后担任过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和讲授顾问,一大批知名学者、年轻一代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都曾为不同的班级主讲过财务会计学课程,很好地诠释了教育部关于“名教授”、“老教授”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的相关规定;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在有序进行,形成了一个合理高效的老、中、青传帮带机制。这支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合作精神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多名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人次先后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和“优秀教师”称号。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依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授阎达五先生就领衔规划了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1993年5月出版发行了第一版《财务会计学》教材,并配备了相应的学生用书。此后,为了让教材的内容始终反映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适应我国新形势下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学》教材分别于1997年、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3年进行了五次大的修订,至今已出版了第六版;此外,早在第二次修订的过程中,就进一步配备了该套教材的教师参考用书,从而使得该课程的教材体系日趋完善。由于《财务会计学》教材体系完整、内容新颖、讲解简练,因此已被多所高等院校推选为会计专业和财务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到目前为止,该教材已累计发行100余万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AACSB认证对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AOL(Assurance of Learning,学习质量保障)的建立和实施。AOL关注的重点是:设立学习目标(培养目标)和可度量目标;使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估与学习目标一致;构建整套体系和流程,从而能有效收集证据资料,以反映出学习目标实现的程度。

AOL的建立首先是一次组织变革,它要求每门课程要设立课程组,课程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培养目标,讨论并确定所承担课程相对应的学习成果的内涵,目标实现程度的度量标准和方法;修订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大纲,保障相应的学习成果在大纲中的体现;协调并学大纲中承担学习成果测量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材、案例或其他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时间、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收集所承担课程对应学习成果实现情况的数据;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撰写学习成果实现情况分析报告并提交项目中心;每个开课学期至少召开三次课程组会议,并将会议纪要提交至课程对应的项目中心。根据要求,财务会计学课程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组,课程组由特定学期讲授该课程的所有教师组成,课程组长由院本科项目主任与分管系主任协商后指定,并根据需要再指定一位课程组联系人具体负责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