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 建筑节能 基本原则 思路
一、理清工作性质
根据调查显示,城市住房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种住房形式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一是,居住者、社会环境不同。由于我国社会城乡差异的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就业渠道等都存在许多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方面所享受的待遇不同,这种差别之下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价值观等等也会存在差异。二是,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系统截然不同。城市的生态系统是工程技术手段改造而成的人工符合系统;农村则是在同一个系统中完成生活、工作,也同样是生态系统。三是,在住房建设中,城市住房主要是商品化的住房,集中决策;农村则是自主建房,分散决策,农民基本是各自筹集资金和建设房屋,资金管理,c市场流通无关。
新农村社区是城市社区向乡村社区的过渡,或是二者的混合模式。从部分和外表看来,新农村社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社区的特征,但是在社会环境和管理机制来看,新农村社区仍然属于农村居住的范畴,以农民居住为主,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物业管理等都相对缺乏。所以,新农村社区的建筑节能工作不能东施效颦,完全模仿城市社区的模式,也不能固步自封照搬农村的生活模式。
新农村从建设模式上可以分为三类:
从图中可以看出,村落型社区更接近于农村住房建设模式,城郊型更接近城市住房建设模式,三种新社区建设模式特点不同,在管理中要采取的措施要有所区别,对建筑节能工作的要求也不同。
二、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牢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宗旨的原则。在《意见》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建设目标,也应该是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应遵守的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就好陷入“无发展的增长”的困境之中,也就是:“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无根的增长(Rootless Growth)和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意见》中还点明,村庄治理要遵循节约的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改造和建设,降低村民负担。但是,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许多盲目建设、铺张浪费的情况,严重降低了村民居住的幸福指数。
第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要严格遵守“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广大农村是农村建筑节能工作的中坚力量,农村建设节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因此,农村新社区建筑节能工作也不能盲目按照城市节能工作进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农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进行改造,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为前提。
第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意见》指出,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有限,新农村社区建设不能盲目搞形式主义,脱离实际,要尽量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要充分挖掘农村的优势和资源,采用性价比最高的节能技术和方案。
三、构建工作平台
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工作平台如下图:
如图所示,工作平台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基础之上,三大支柱分别是技术、资金和制度,同时又受到政府、市场和第三方等三大力量所调控。在这个平台上,各方代表和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努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的工作。
在制度支柱的建设方面,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需求分析。我们要先进行研究,在新农村社区节能建筑的建设工作中,哪些方面的利益需要制度来进行调节?哪些行为需要制度来进行约束个规范?其次,供给分析。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分清哪些制度适用于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建设?哪些是不适合的?为什么不适合?适合的制度可以直接列入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体系种类,而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部分就是制度创新的领域。
在资金支柱的建设方面,要根据社区建设的不同类型,来分析资金可能的来源。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资金短缺。资金短缺也是农村的建筑节能工作尚未纳入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强制管理范围的重要原因。可以采用租赁、出售、承包、拍卖等方法对分散在各村的集体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挖掘资源的使用率,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和建筑节能建设筹集资金。
在技术支柱的建设工作,开展研究工作要选取主要的角度,例如关键技术的选用、技术规范体系与节能技术产业化、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估体系等。技术并不是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重大障碍,而是资金短缺以及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规划问题和舒适度标准等要进行着重要交,因为涉及土地的利用、资金的筹措以及技术的选取和节能效果。
本文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建设节能工作平台和基本框架的工作思路。各个农村社区建设部门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选择适合现实情况的工作方法,推动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孙晓冰,沙凯逊. 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思路[J]. 建筑经济,2012,07:94-96.
[2]徐雯,杨帆. 农村社区化背景下节能农宅融资模式研究[J]. 建筑经济,2014,05:77-80.
从总体布局和规划的问题出发。居住区和商业的建筑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很多开发商在商业建设布局和规划的时候,往往都是按照分期的建设进行,很多时候居住区的人们已经入住,而商业建筑还迟迟没有建设,或者没有进行招商引资;还有很多开发商在设计规划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前景,建造了超额的商业建筑,这就造成商业圈过多,却没有充足的市场空间,不但给商家造成了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浪费,影响到了居住区人民的生活。从建筑本身的设计角度出发。当今社会很多商业建筑在自身的设计中,花样百出,有的商业建筑本身的设计过于注重形态,没有考虑到商业建筑实际的应用,这就给商业圈的招商引资带来了阻碍,还有很多商业建筑的设计并没有和居住区紧密的连接起来,商业建筑和居住区太过分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现如今很多商业建筑在设计中都是双层或多于双层的建筑,并且没有针对双层以上的建筑设计便捷式的通道,不但影响了商业建筑的招商引资问题,还会让人们觉得不便利,使商家和人民群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居住区中商业建筑的设计思路
商业建筑的合理布局和设计思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商业盈利等问题,居住区中的商业建筑需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圈和人们的居住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为二者达到互利互用的双赢状态。
1)整体布局和规划的设计思路。
对于新开发的楼盘来说,开发商在居住区和商业建筑的布局、规划中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时刻以人们居住的环境和生活的便利为主,在商业建筑的布局和规划中,要考虑商业建筑的数量能够与人们的需求相符,以免造成商业建筑量小而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所需,或者建筑过多,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困扰。在布局上,一定要遵循居住区和商业建筑的紧密性,能够给人们的生活所需带来更便利的条件,例如,在设计布局上可以选择人们通往居住区的道路两侧。同时更要确保在居住区人们入住时,商业建筑的招商引资已经得到批准和入驻,在实际招商时,要考虑到招商的营业性质,争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实现招商性质的综合性,给人们的生活打造出一个全面的商业圈,同时开发商更要不断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引进或者开发出符合人们现代生活的特色商业,让本居住区的人们能够更加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环境。
2)建筑本身的设计思路。
首先就是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开发商可以为开发的商业建筑进行特色的外观设计,但是在这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商业建筑的实用性,并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的商业建筑能和居住区及周围的环境充分的融合,满足人们的视觉性和商业圈的应用性。针对双层以上的商业建筑,设计便捷式的通道,以便人们能够更便利的进行购物等。在建筑本身的设计中,开发商更可以应用创新的设计思路,在设计前可以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创造设计灵感。商业建筑本身的质量也要得到一定的保障,不能只是为了人们的日常需求,而要求了较低的质量标准,这样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开发商建筑的品质,还会遭到更多商业业主的指责,影响后期的盈利。在设计方案中,一定要更多考虑商业建筑的使用面积,设计不同面积的建筑,这样才能满足于不同需求的商业招商,在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上,还要保证建筑层高的合理性,将采光问题也要考虑其中,能够确保商业建筑的人性化。
3居住区中商业建筑的设计要素
商业建筑在居住区中的设计要素主要分为两大内容:建筑形态的设计要素和建筑色彩的设计要素,以下针对这两大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1)建筑形态的设计要素。
商业建筑的形态,主要分为内部和整体两种形态。所谓的整体形态的设计,也就是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这里包括商业建筑的造型、商业建筑的布局、商业建筑的整体形状等。商业建筑中整体形态的合理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的视觉冲击,相关的开发商在商业建筑的设计方案中,可以通过对大众的审美标准进行研究,以此来满足商业建筑的整体形态,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建筑的内部形态的设计,也就是各建筑内部的布局,内部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能够决定是否满足招商引资的需要。在建筑内部的设计中,一定要将建筑内部中的柱子、梁等进行合理的优化,层高设计要错综并形成规律,确保建筑内部使用面积的宽敞和合理性,对于建筑之间的隔断,要进行有效的分割,并保持一定的整体性,满足商业的需求和人们的视觉感受。
2)建筑色彩的设计要素。
在商业建筑中,建筑的色彩设计决定着商业建筑的整体视觉性,色彩要素的合理设计,能够让居民区和商业建筑均变得各具特色,并且能够突出商业建筑的主要形态和个性,为整个商业圈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氛围。商业建筑的色彩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物自身的材质,因为建筑物本身材料的不同,影响着建筑本身的光滑程度,很多建筑材料本身就具备着色彩明亮度的调节效果,影响着设计色彩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材质,运用不同的色彩原料。在设计商业建筑的色彩时,一定要与居住区的色彩相互结合,特别是对于居住区来说,居住区的建筑色彩基调都非常的单一且分布面积较广,所以,在设计商业建筑的色彩时,要保证其色彩的基调和居住区的相互统一、相互联系,针对商业建筑比较重要或者需要突出的元素进行色彩渲染,可以提高其对比度或者颜色的亮度,打造出一种立体的视觉感。
4结语
[关键词]智能电网;数字化;台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29-01
现阶段,研究与分析更加注重配电网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大部分配电变压器的实时监测系统和谐波分析系统等先进产品的大量应用,可是一系列设备功能相对较为单一,同时性能与应用效率比较低,从某个方面而言应该安装更多设备,因此加大了配电网管理的复杂性。对此,不管在智能电网建设或是用电管理方面,都应该实施数字化台区建设。智能电网数字化台区的一体化系统已经成为配电网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一般是对配电变压器有关信息进行采集和控制,同时实现信息的处理与实施监控,包含电能质量监控和低压线损分析以及台区异常报警等多种功能。此系统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能质量,有效减小线路损耗,同时还能够使供电企业及时、有效了解配电网的具体运行情形,进而为配电网的安全、稳定以及经济运行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智能电网建设思路
(一)发展新能源
美国的电力企业把新能源当作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部分,若是具备自动监控等功能的联网系统,可以有效识别各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特别是能够传递各个部分对用电经济和环境以及可靠性造成的影响。此设计思路运用许多纵向系统处理方案,并且进行横向部署,把系统有效融合成实时自动化神经网络,不但可以加强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输电可靠性。
(二)加强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灵活性
IBM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可以有效处理电网企业中的数据收集体系残缺和通信体系兼容性较差以及数据缺少深度运用等有关问题。IBM智能电网大量实践证明,智能电网创建应该完成电网企业相关业务流程的有效梳理,而且业务变革与管理变革一定要先行。同时智能电网在规划以及设计过程中要自上而下,必须具备完善的建设思路和框架以及步骤等。而在建设过程中要自下而上,并且依据电网企业具体情形,选取比较小的范围试点开始实施。远程资产的监视与控制作为智能电网建设中主要构成部分。其中远程资产的监控和资产管理系统间完成信息集成,可以实现设备监视和维修等各个过程的有效管理。而且远程资产的监视与控制系统利用传感设备,可以有效监测电力设备具体状态数据,及时掌握电力设备运行状况。依据监测数据完成设备运行状态的聘雇,然后判断可能发生的故障。另外,依据传感设备收集的信息数据,合理控制中心调整网络的结构以及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故障设备符合,还可以提示运行维护工作人员设备有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问题。根据设备有关状态,使运行维护工作人员可以优化设备检修,及时更换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维修成本与停电时间。
二、配电网智能台区一体化系统
智能配电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综合性能比较高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许多设备与子系统,同时各个功能与子系统间不仅独立,还存在一定关系。对此,智能配电网系统应该利用全方面处理方案,实现系统的集成。
(一)系统结构
配电网智能台区的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后台主站与现场涉笔构成。其中主站一般是对全局信息数据完成采集与汇总展示,而子站就是针对某个地区信息数据完成集中采集,并且和主站进行通信。另外,智能低压配电箱在实现台区全部设备运行工作状况和信息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等,后台主站就可以进行台区信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展示,从而对配电台区进行智能监控。此系统应该以县级作为单位创建系统主站,然后以供电所作为单位创建子站。而主站应该设置在供电企业的监控中心机房,同时县供电企业与供电所全部终端用户能够利用C/S和B/C完成操作与浏览,如图1所示。
(二)系统功能
此系统利用配电台区进行配电与用电信息数据采集以及应用等,同时依据信息化管理有关需求,向电网管理层所有应用子系统有效提供配电变压器相关用户的运行和用电信息。并且通信规定的采用标准是104规约,和自动化系统一般是通过网络接口。而馈线自动化系统相关监控目标是10kV线路的自动化设备。然而配电台区的综合监控系统重点监控目标就是配电变压器与电压线路设备的工作状态。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系统馈线控制和数据检测系统能够完成所有运行电量参数相应远方测量与监视以及设备工作状态的远方控制。若是馈线出现相间短路问题或是单相接地问题,此时自动隔离与恢复系统就能够有效判断和隔离馈线故障段,从而有效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一般利用自动重合器或是分段器,还可以运用远方通信信道。另外,现代化智能配电变压器的终端可以实现从单一化功能向着多功能化转换,而在TIU前提下,加强集中器护表的采集和电能质量治理等有关功能,打破了传统配电变压器终端的单一工作方式,从而完成集成工作方式。在运行过程中,把台区当作综合单元,并且以台区作为单元创建配电和用电环节之间的桥梁,实现用户的有效互动,加强用电各个环节统一管理和集中监控。对此,智能电网数字化台区一体化系统不但拥有配电台区的信息监测和配电变压器的实时监测和电能质量监测等功能,实现智能配电网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
结束语
数字化台区建设在用电精细化管理与智能电网建设中十分关键。因为智能电网的数字化台区建设为系统性工程,所以一定要都实现数字化台区的自动化功能,并且充分处理有关技术问题。在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快速发展下,智能电网的数字化台区建设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徐香香,肖欣欣,李升.能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2):67-72.
[2]邓玲慧,王志新,沈剑鸣等.智能配电技术及其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28(3):10-15.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47-02
一、农村公路发展概况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要想富先修路”,可见公路在推动经济发展及改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公路按技术等级划分为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外公路,按其在公路网中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除国、省道外,县、乡、村道都属于农村公路,全国公路总里程为386万公里,而农村公路达337万公里,占总里程的87%,算上村道的话,农村公路占90%以上,可见,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路网中起着毛细血管的作用,是最基本的一种交通保障,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民出行的主要或唯一的交通方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前提、基础,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通道,是直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设施。
建国以来,农村公路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全面普及阶段,主要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第二阶段:1979―2005年为普及和提高阶段,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第三阶段:2006年以后,为统筹发展阶段,不光要建设还要进行养护,并发展了农村客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央转移支付力度的增加,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明显。
二、农村公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按照现行体制,县道建、管、养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乡道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对村道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一般县道和少量重要乡道由县交通局及其下设的县乡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是农村公路建、管、养状况最好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农村公路特指乡、村道路。
当前农村公路的发展成效是明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已经完成,建设任务依旧艰巨。目前中国农村公路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总数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还存在许多盲点,全国2 914个乡镇,14万建制村仍不通油路,还有就是缺桥少涵,晴通雨阻,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二是大量的农村公路失修失养,存在重建轻养现象,导致这些问题及原因下面一一进行探讨:
1.资金匮乏导致农村公路建设裹步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将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而村道没有列入等级公路的范畴,也就没有了建设养护职责的法律设定,中央只有部分补助资金,主要还是地方投资建设,导致建设资金匮乏,建设总量不足。而就贵州省独山县来说,尽管在今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但其实际只通到乡镇、村行政办公所在地,其大多数村组、自然寨之间的道路通行能力差。每年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的建议、提案以交通方面的为最,2011年就达52件,排列第一,其次才到水利设施方面,说明农村道路建设还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建设标准低,使用周期短。农村公路建设点多面广量大,上级补助标准低,地方配套难以到位,群众自筹资金困难,迫使施工企业偷工减料以获取利润,部分工程赶工冒进,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加上自然灾害中农村公路首当其中,公路沿线经常发生塌方垮岸现象,越是贫困高寒山区,情况越严重。如独山县的甲定、翁台、尧棒、董等乡镇,许多农村公路都出现了“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变成大水沟”的状况。
3.缺乏养护及养护水平低下导致农村公路不能通畅。目前,因为还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保养体制,缺乏足够的养护资金,特别是通村公路管养供养矛盾突出,农村公路因失养而遭受损害,油返沙、通返不通的现象日渐增多,这是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最大瓶颈。拿独山县来说,2010年安排用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仅为90万元,平均每公里仅为400元/年。远远不能满足养护实际需要,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农村公路特别是村道村建村养,而村级经济状况相当差,在建设时已经倾其所有,在筹集养护管理资金时已变得很困难,很难在群众中筹到常年用于通村路管护专项资金,多数处于失养状态,乡道只能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组织公路沿线及受益村组群众进行简单的季节性养护和临时性突击养护,而养护组织和养护技术水平低下导致大量的农村公路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使用周期缩短,不能保障正常的运输生产,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4.认识误区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管养主体不明,主体意识弱。农村公路是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央一再强调农村公路建设的事权、责权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只起引导和扶持作用,农村农路建设、养护实施的关键还要靠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公路法》、《贵州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乡道养护主体是乡级人民政府,村级公路的养护主体为村民委员会。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乡(镇)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目前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修路是交通部门的事,同时,存在着管护意识差,重建轻养问题,农村公路建好后,地方政府和沿线群众认为行路难问题就解决了,可以高忱无忧了,无须再浪费人力、财力去养护,同时由于资金紧张,地方政府对农村公路管养问题常采取回避态度,没有纳入年度计划,使农村公路呈现无养护机构,无固定养护人员、无养护经费、无养护机具的“四无”状态。
三、对策及建议
1.坚持量力而行,好中求快。(1)因建设资金总量不足,难以满足建设需求,农村公路建设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标准适度的建设原则,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投资效益。设计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路面选择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一是路线设计要因地制宜,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避免大填大挖,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和减少占地,不要一味追求线型完美。二是路面结构设计应就地取材,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经济条件和施工条件,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通村油路建设在砂石料丰富地区应尽可能建水泥路面,既利用了当地石料,又便于日后养护。(2)农村公路应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满足发展和群众提高生产、生活质量需要,用几个“一点”来概括:一是我们应抢抓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对西部政策倾斜,增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二是财政挤一点,通过精打细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这应作为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三是动员群众筹一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公路建设,采用“一事一议”以劳折资的办法筹集资金,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当地民工。温总理说过“公益事业要靠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农民以自己的双手改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受益的像乡村道路这样的公益设施,应不能算增加农民负担。四是发动社会捐一点,积极动员社团、单位、企业和个人捐资建路,进一步增加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2.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建设质量。管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质量是公路通畅的首要保证,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真正用到农村公路建设中,交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行业管理职能,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监督,另外还可以采取公示的形式,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专业、群众、社会三层监督体系,把工程质量建立在施工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基础上,用高效能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程质量。
3.落实养护政策,确保通达通畅。“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养护是薄弱环节。建立建全适合当地的各种养护管理办法及制度,认真执行中央制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做到“有路必养”,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和规范化,落实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就拿独山而言,首先县政府应尽快完善《独山县农村公路养护实施办法》以指导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工作,进一步明确管护主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养护方式、内容及标准、资金筹集渠道、考核奖惩办法等,并严格按规定执行,使独山县农村公路管护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县级财政应加大农村公路养护预算支出,并逐年加大在支出中的比重,形成稳定、持续的养护资金来源渠道,这是农村公路养护常规化避免失养的主要措施。
但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投入部分还远不能满足农村公路养护需要,还应广开融资渠道。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也可按照几个“一点”方式进行,就是财政补一点、乡镇挤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及受益车辆车主捐一点、向上争一点等进行筹集。
4.加强宣传引导,增强主体责任意识。一方面要加强乡镇、村主体意识教育,增强乡镇、村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并使其牢固树立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建设与管护的关系,克服重建轻养的思想倾向,做到建设与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一方面要加强群众对《公路法》、《贵州省农村公路养护实施意见》、《贵州省公路条例》及去年7月1日实施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增强广大群众爱路、管路、护路的主动意识。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石宝林.中国交通革命――跨越式发展之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 交通运输部支持西部地区干部培训办公室.公路管理政策汇编[G],2010.
【关键词】节约型 灌区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节约型灌区建设,是采取对工程、农艺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先进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高度集成,实现区域有限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的综合技术。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涵。建设节约型灌区,农业用水方式要同耕作方式、农业技术等其他措施一样.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灌溉方式不转变,其他先进、科学的农业技术措施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实行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节地、节能、节省劳力,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从一定意义上说,节水灌溉是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1建设节水农业工程
节水农业工程技术是由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组成的技术体系.其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率,最终实现产量增长、用水高效、品质优良的总体目标。
农业水资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经过净化处理的废污水。对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是指采用各种必要的工程措施(水源工程,如水库、机井等).对天然状态下的水进行有目的地千预、控制和改造,在维护生态平衡条件下,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水资源量。从水源引水输送到田间是通过输水工程来实现的(如衬砌渠道、输水管道),重点是减少沿程输水损失。而转化为土壤水要通过各种适宜于当地的先进灌溉技术,如改进沟畦灌、喷灌、微灌、管道灌溉、膜上灌、注水灌等,同时采用田间水分调控措施,如薄膜或桔秆覆盖,施用保水剂、吸水剂、抑蒸剂以及耕作栽培措施等。上述两个环节的重点都在于减少田间水分无效消耗,尤其是无效蒸发、蒸腾和深层渗漏。第四个环节是研究水分与作物生长直至转化为经济产量的关系,包括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水分生理机制以及作物与环境中水、肥、气、热诸因素的关系,这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而管理节水是贯穿于从水源到作物产量形成的整个用水过程中。这些技术包括制定节水灌溉制度、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优化配水技术、量水技术以及现代化管理的高新技术。
节水农业工程技术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自然界的水转化为农作物产量,一般要经过四个环节:一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其成为农业可用水源;二是将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三是把引人田间的水均匀地分配到指定的面积上或作物根部转化为土壤水;四是作物经根系吸收土壤水,通过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过程转化为化学能最终形成经济产量。建设节约型灌区的目标,就是极大地提高上述四个环节的水的转化和产出效率。
2建设节约型灌区的对策和思路
2.1建设节约型灌区必须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一是要把节水农业、节水工程、节水理念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列入建设节约型灌区的重点。二是要通过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加强节能管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要抓住科技进步这个建设节型灌区的关键,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开发一批节约资源的关键技术。四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体制创新来为建设节约型灌区提供保障。
2.2建设节约型灌区必须抓好规划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统一规划、建设节约型灌区。为了使建设后的节约型灌区既能满足节约用水的要求,又能保持农业持续发展,应该依据灌区现状、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适应本灌区的发展目标。分析节约潜力,研究技术可行、经济上最优的节约策略。同时,应该加强规划指导,大力推进经济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灌区内的骨干工程、节水农业等项目统一有序地进行。二是以实际效益为重,充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灌区本身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灌溉管理部门的经济效益,也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灌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制约、相互促进。在建设规划中,水土资源的配置、节约技术的采用均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是充分体现现代管理要求。四是强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灌区的节水工程措施主要有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可采用多种形式,近几年采取的“三面光”、U型渠的形式就比较多,这些形式的技术和工艺比较简单、效果好,边建设、边受益,可以大量采用和推广。非工程措施有:一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二是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节水措施;四要转变观念,避免重建设,轻管理。
2.3 建设节约型灌区必须切实转变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切实转变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建设节约型灌区是实现水资源节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节约型灌区,从根本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不利于节约资源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这个中心,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
2.4 建设节约型灌区必须要加强宣传
灌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普及科学用水知识。灌区内部制定节水政策,搞节水联查,制定奖惩措施等。通过大力宣传和发动,分析水源形势,改变“灌溉就是灌地”、“灌溉就灌饱灌足”等旧观念,树立灌溉就是灌作物,灌溉要讲科学、讲节水意识,使人们懂得节水的重要性,加强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5 建设节约型灌区必须要注重搞好渠道工程和田间工程建设
节水灌溉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长远大计。目前,大多数灌区经过多年运行,年久失修,工程老化。近年来,灌区在日常加强管护、清淤的同时,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实施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灌区内筹外引,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工程条件,对部分渠道采用塑料薄膜、混凝土等防渗措施,对相应的建筑物进行配套改造,有效地发挥了渠道工程条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在支、斗、农等各级渠道,提高整修标准,提高过水能力,缩短了灌溉周期。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大力推行平田整地、大畦改小畦灌溉等田间节水技术,减少了田间灌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了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结束语】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节约用水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搞好节约型灌区建设的工作,是最快捷、最可行、最广泛有效地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为农业、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是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工作将揭开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庞鸿宾.节水农业工程技术.2000
一、专业化销售渠道划分
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客户细分、开发、维护和服务为标准的渠道分类更能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能有效开拓目标市场。以客户为导向,可将营销渠道划分为:集团客户渠道、专兼业中介渠道、政府主导型业务渠道、新兴渠道。
(一)集团客户渠道
集团客户渠道以大型企事业单位为主,特点是保险标的众多。这类客户通常对公司的保险服务水平要求较高。
(二)专兼业中介渠道
专兼业中介渠道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个人人和保险兼业公司。
(三)政府主导型业务渠道
在现代社会,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最典型的即政策性农业保险。近年来,在一些新的领域,特别是责任险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准政府强制保险。教育、环境、卫生、消防和建筑等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其主管行业的保险业务开展中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新兴渠道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销、网销等新的销售渠道日益受到各保险公司的重视。该渠道适合销售车险、个人意外险等相对比较简单的险种。
二、财产保险公司各级专业化渠道建设的组织构架
(一)总公司层级专业化渠道建设的组织构架
在渠道专业化建设中,总公司有必要设置专门的渠道管理和拓展部门,在部门下根据渠道细分,设置集团客户渠道部、专兼业中介渠道部、政府主导型业务渠道部、新兴渠道部等二级部门,负责各专业渠道的管理。
总公司渠道管理和拓展部门除主要履行管理、考核等职能外,还需要参与同银行、大中型企业集团、全国性中介机构等部分总对总渠道的拓展。
(二)分公司层级专业化渠道建设的组织构架
在分公司层级,应设与总公司对口部门对接的渠道管理和拓展部门,按照总公司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对下级机构的渠道管理和拓展工作进行指导,并积极拓展本省的各专业渠道。该部门既要履行一定的管理职责,还要积极拓展和维护相关渠道,对综合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
(三)基层机构专业化渠道建设的组织构架
渠道专业化最终需要各基层机构(含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销服务部)去推动和落实。各基层机构可在现有的业务管理部门下设渠道管理和拓展专岗,时机成熟时组建各渠道专业团队。渠道管理和拓展专岗主要负责本机构渠道的管理和渠道拓展的推动,落实总分公司各项渠道建设政策,收集渠道建设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上级公司。各渠道专业团队的主要负责本渠道业务的拓展和日常维护。
三、各专业化销售渠道的业务推动
(一)集团客户渠道的业务推动
集团客户对于保险业务的采购流程往往较长,参与者下到一般经办人员,上到公司决策层,涉及财务、人事、生产、后勤等众多部门。因此集团客户渠道的业务推动应避免单打独斗,尽量采用团队展业方式。团队人员构成既要有善于人际交往者,也要有专业能力较强者,以形成优势互补。
对于集团大项目,保险公司应从承保政策和前期费用投入支持到业务保护、业绩划分等方面,建立系统的管理办法,为推动集团业务提供有效支撑。
(二)专兼业中介渠道的业务推动
(1)专业公司多以车险和意外险业务为主,对手续费率敏感,对承保政策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专业公司的业务推动需要有竞争力的销售费用支撑,另外往往需要在公司配置电脑等出单设备。
(2)经纪公司以大中型非车险业务为主,对特定行业的保险业务有较深的了解,保险标的的投保条件通常较为个性化。与经纪公司合作,保险公司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支持,对公司资本金和偿付能力等指标往往也有较高要求。
(3)营销员面对的客户类别十分丰富,险种覆盖面很宽,但队伍稳定性较差。对于营销员团队,公司首先要通过制订基本法,为营销员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加强早夕会和培训等日常管理;第三,要采用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多种激励手段。
(4)兼业中介类别较多,通常以银行和车商为主。
银行拥有网点优势,客户资源通常较为优质,业务类型涵盖了各类财产险和意外险。银行渠道的推动需要销售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公司则需提供总对总协议、较高的销售费用、稳定的业务政策等作为支撑。
车商拥有大量的车险客户资源,因此备受保险公司关注。推动车商业务,不仅需要由熟悉该渠道的销售人员组成专门的业务团队,更需要公司提供综合的承保理赔政策支撑。
(三)政府主导型业务渠道
政府主导型业务的推动需要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便获得政府招标活动等业务信息,要求销售人员拥有或者能够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销售人员综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
(四)新兴渠道
新兴渠道的推动需要公司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简化承保、理赔手续,并针对不同的销售方式做好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
电话直销业务需要公司设立电话营销中心,并建立持续、大量的客户信息资料获取来源,以便通过主动呼出扩大业务量。
网络直销业务需要公司在主流门户网站上展示公司形象,增加网民对公司的认知程度;同时还要有生动、简洁的保险产品和理赔服务介绍以及操作简便的网上投保程序。
四、各专业化销售渠道的管理
(一)人员管理
公司可根据各销售渠道的业务规模和人力配置,设定若干团队层级和岗位。保险公司应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制定各渠道销售人员岗位管理细则。
(二)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项目包括:例会管理、出勤管理、业务品质管理和培训管理等。保险公司应制定各级团队日常管理细则。
(三)业务管理
保险公司要列明各渠道业务范围,形成渠道之间互不重叠又互为补充的业务政策。各渠道人员在开展业务时,不得涉足其他渠道业务范围。
五、专业化销售渠道的考核
专业化渠道的KPI绩效考核的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发展状况及投入产出等,制定合理的底线。各专业化渠道的KPI绩效考核的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发展状况及投入产出等,制定合理的底线。各渠道通用的KPI考核项目包括:保费计划达成率、保费同比增长率、综合赔付率、团队管理/日常行为考核等。
关键词:水库保护区;小城镇;生态保护;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39-04
引言
小城镇建设,特别是水库保护区内的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的发展,也能更好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因此重视水库保护区内的小城镇建设问题,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参与编制《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总体规划(2006―2020)》,对这一地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有一些深刻的体会,特撰写本文以与各位规划界同仁共同探讨。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为例,主要阐述了在密云水库保护区内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思路,包括城镇发展策略、村镇空间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迁村并点、村镇职能与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区域空间规划与管制等内容。
一、太师屯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良好的自然本地基础
密云水库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太师屯镇域范围内的48平方公里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3.7%是水库的一级保护区;64.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75%为水库的二级保护区;99.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4.55%为三级保护区。由于长期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太师屯镇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9.7%,成为保持高度自然状态的生态净土,生态环境在北京各郊县乡镇中独具特色,湿度明显高于北京市其他地区。
(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太师屯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太师屯镇自然环境优美,镇域及周围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密云水库傍太师屯而建,集山水风光于一体,具有“净水、净土、真自然”的意境。堪称山水人文大观,开发旅游资源可成为带动村镇发展的重要力量。
太师屯镇域山场广阔,水面大,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适宜林果业发展,是著名的鱼果之乡。密云水库库容43.75亿m3,水面188Km2,渔业收入占大农业收入的10.8%。果产品主要有苹果、核桃、板栗、梨、红果等,是密云县四大苹果产区之一,无公害“太师屯”牌绿色苹果已取得绿色食品注册商标。太师屯的传统产业是农业、食品加工工业和服装加工工业。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太师屯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101国道、密兴路和京承高速公路提供了高效率的交通网络骨架
太师屯相对库北其他乡镇交通优势非常显著,镇区距北京市区仅121公里,距密云县城35公里,且交通联系便利,路况良好。现状101国道和密兴路自南向北贯穿全境;京承高速公路大大缩短镇区与北京的时间距离,可有效地解决大运量的通勤、旅游度假、体育比赛及文化活动等客运交通。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太师屯镇域的乡村城市化提供了高效率的交通网络骨架,为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处于水源保护区,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剩余劳动力多
在密县域规划中将太师屯镇列为水库的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即为严格控制开发区。一级圈内的居民远期需要全部搬迁,村民集体搬迁困难。同时由于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农牧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镇域内不允许有任何污染工业,这使它的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从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需要通过三产来解决,面临的市场、资金的压力巨大。
(五)土地资源紧张,剩余劳动力多,高物耗加工工业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太师屯的优势资源是林业、农业生产资源,但由于镇域内山地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耕地十分紧张。且太师屯土地后备资源缺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如处理不好人地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镇经济的发展。
(六)产业趋同化、布局分散化、规模小型化的弊端显现
太师屯工业发展的特征是加工工业发达、基础工业薄弱,与密云地区大多乡镇工业类型相近。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的竞争加剧,资源缺口越来越大,且由于多数乡镇企业属于粗放型低效益生产阶段,资源浪费严重,高物耗的加工型工业必然受到资源不足和限制开发的严重制约。
二、城镇发展战略
(一)生态环境优先保护战略
太师屯镇作为北京市的水源保护地上游城镇,保水是其重要任务。作为首都的主要水源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在太师屯镇未来的发展中尤为重要,必须予以优先考虑,因此在太师屯镇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实行生态环境优先战略。首先,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上,修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提高山区生态屏障中的森林质量,继续开展小流域治理,重视整治水土污染源,严格保护水库流域湿地,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地区生物的多样性;其次,在产业发展上要严格符合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严格控制有污染企业的引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型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对于改造有困难的坚决限制发展;加强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有计划地引导水源保护区内的人口外迁。再次,加强生活与生产垃圾的处理,倡导与生态环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生产方式,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产业优化升级战略
首先,要加强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依托保水形成的生态环境优势,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组建生态农业网络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园区化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林果等绿色农业,积极发展苗圃业、花卉种植业,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观光农业。第二,在首都经济与水源保护的整体框架下,积极发展无污染的服装加工工业、绿色食品为主的食品工业、休闲旅游食品等。第三,面向中心城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中心,实行旅游带动型的发展战略,将带动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将太师屯服装加工工业的优势与旅游业相结合,提升太师屯镇旅游接待的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衔接的服装生产、展示和购物基地。
(三)空间高效集约战略
建设用地不足的现状与严格的生态要求决定了太师屯镇必须要实行高效集约的空间利用方式。首先,要加强产业的空间集聚。第二,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向镇区的聚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第三,加强各村产业布局的空间协调,在有效促进各村空间联系的基础上,防止产业发展造成的结构性土地浪费。第四,实行严格的区域空间管治措施,详细制定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与管理规则。第五,各村要科学制定规划,严格依照规划批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开发。
(四)基础设施健全完善战略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太师屯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是太师屯镇增加生产要素吸引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太师屯镇与周边区域联系的便捷性。其次,要加强镇区内尤其是各旅游景点及民俗村的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供暖等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旅游环境。第三,要加强镇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与镇域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联系。第四,要加强镇域的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村镇空间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
(一)村镇空间布局
太师屯位于密云县城镇空间格局“一区两带”中的潮河科技产业带。中心镇区作为空间格局中的核心,整个镇域规划为自由组团式结构,由三个组团组成,松曹公路北部为北部组团,松曹公路以南、清水河以北为中部组团,清水河以南为南部组团。
同时空间格局沿101国道和松曹公路,成线状分布,形成二级发展轴线,一级轴线为101国道沿线两侧,此轴线为主要发展轴;二级轴线确定为松曹公路东段,这条轴线是镇域发展的次要轴线。
(二)村庄体系规划与迁村并点
按照《密云新城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布局方案,对于那些纳入新城规划区范围,属于未来城镇化地区的村庄,通过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规划发展策略和引导措施,促进该部分村庄实现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有效避免新的“城中村”问题出现,逐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密云县部分山区村庄生存环境恶劣,或是处于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区,通过合理调整村庄布局,有步骤地进行村庄搬迁工作,切实改善该部分村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确定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完整、交通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为中心村,重点发展。加强中心村建设,合并人口稀少、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入所在行政村,以“大并小、弱入强”的原则,进一步合理镇域村庄空间布局。
在村庄布局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心城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居民点分布体系。其中中心镇为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近期城镇化村庄。迁村入镇,以城镇标准进行,提高建设质量,避免大量以农村模式建设投资的浪费。并入城区,按小城镇的建设要求,积极发展。
2.逐步迁建型村庄。位于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建议在规划期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迁建,原则上由政府主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多种途径,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现阶段以治理环境,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主。村民搬迁方向有以下四种途径:(1)一级圈内镇区附近村民,规划建议逐步向镇区所在地搬迁集中;(2)一级圈内南部搬迁村庄就近搬迁至龙潭沟、许庄子等重点发展村庄;(3)一级圈内北部搬迁村庄就近搬迁至令公、松树峪等重点发展村庄;(4)其他近期优先迁建的村庄搬迁方向。
前南台村的蔡家沟自然村因处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危险较大,需要优先进行迁建安置。规划建议搬迁到前南台主行政村,具体布局需要在下阶段结合区域发展深化落实。
流河沟村的前庄子、头庄子、陈家山自然村处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危险较大,需要优先进行迁建安置。规划建议搬迁到流河沟上队,具体布局需要在下阶段结合区域发展深化落实。
3.保留发展型村庄。(1)保留、重点发展村庄:选择村庄规模较大、基础设施、交通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较多,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拟作为镇域各片区经济、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发展质量,严格控制扩张,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2)保留、适度发展村庄:选择村庄离主要交通道路近,区位条件好,未来以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为方向。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整合现有资源,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同时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如表1所示)。
四、村镇职能与产业布局
中心镇区职能为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密云县东部生态旅游区的外部指挥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集散地;做为北京市的水源保护与休闲旅游基地,将太师屯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清洁、和谐的中国旅游发展重点小城镇。规划到2020年全镇总人口3.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3%。
中心镇区产业以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发展无污染、环保型产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库区移民就业问题。
太师屯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结合自身条件,通过促进农业及二、三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
(一)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林为主,林畜结合,以畜补林,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沿101休闲旅游产业带,沿101国道两侧种植具有绿化和经济双重价值的树种形成百里绿色走廊。
将果林业作为支柱产业,扩大总量和结构调整并举,以规模出效益。
关键词:河南 高等职业教育 中原经济区
一、引言
河南高职教育在政策环境、办学基础条件和发展规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受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河南高职教育在发展思路和培养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想认识不足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职教体系尚需完善;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调整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和深化;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匮乏;社会服务功能相对比较滞后。因此,提升河南高职教育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服务职能是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路
增强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融合度和适应性,提升河南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必须使河南高职教育走“三协调一互动”之路,即发展规模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相协调;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协调;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用人标准相协调;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互动。
(一)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相协调
随着中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招生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在大幅度增加,这种所谓“超常规、跨越式”的外延型扩张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师资明显不足、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等新问题。为此,省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和外延上转移到质量与内涵的提升上来。省教育主管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控制和稳定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并且要积极考虑与中原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协调,切实把高职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面来。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协调
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发了社会职业工种、技术内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进而引发高等院校不同专业报考人数冷热不均的现象严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省内各高职院校要注意依据这些变化调整专业设置,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各高职院校申请或调整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并实施控制,努力使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达到最优化。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用人标准相协调
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等级标准来制定符合中原经济区实际发展状况的用人标准。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结合。省内各高职院校应该依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职业分类和标准,主动去适应中原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参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培养。
(四)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互动
河南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互动包括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和政策保障的互动措施。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的实质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以共同培养人才为目标,本着互惠互利、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共同分担”机制,实现学院、企业和社会的多赢。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间政策保障的互动措施是指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动态进程中制定一系列推动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措施的动态调整来促进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措施
(一)政府主导、制度保障、合理调控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构建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改革办学机制,形成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优化评估机制和细则,激发高职教育活力;合理布局院校空间结构,逐步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采取合理方法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控高职教育系统运行。
(二)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适应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必然。河南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大局、抓住时机,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为依据,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产业结构特点进行专业设置。整改滞后专业,控制“热点”专业,加大紧缺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从长线专业向建设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的短线专业转变,最终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专业设置配套区域经济建设的良性运转格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理清“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解决如何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努力培养出拥有高级应用技能的学生。1.推进政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寻找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互动式产学研合作;或者由政府牵头鼓励企业参与办学,走“政校企合作”之路,并保持这种“政府参与、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久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2.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和标准。3.加强校际合作,统筹专业集群建设。通过加强校际合作整合、重组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内城市群、产业群结构,使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尽可能地对接,优势互补,借力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优化结构
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注重引进从重传授知识的理论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整体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结构。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深造或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通过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进入实训基地边实践边提高,实现教学相长;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在本校积极培养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引进具有较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教师队伍;直接聘用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技术骨干或是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五)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高职院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职业技能和任职资格的培训鉴定等工作。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鼓励教师和应用技术专家在教学科研之外的业余时间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积极开展企业在职职工转岗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岗位准入职业资格培训和执业技能鉴定等,使高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冯冲.郑州高职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1(6).
[2]赵小丽,路卫红等.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3(1).
[3]郑哲.关于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
[4]王燕.中原经济区应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编号:2012-QN-563。
作者简介:
祁让坤(1977― ),男,经济学硕士,经济师,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商学系。
【关键词】住宅小区;配套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原则
一、住宅小区配套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配套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住宅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各式各样,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规模、档次、定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配套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配套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4、休闲活动场所的设计。休闲场地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住宅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配套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二、住宅小区商业配套建筑设计
小区商业配套设置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快速扩张后的城郊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三、住宅小区教育配套建筑设计
住宅小区学校等配套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某种原型,如班级的存在使其具有单元性,而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如室内体育馆、舞蹈房、实验室、天文台。这些又使其整体呈现多样性。一般它们都注意了在空间形态上结合其重复性和多样性两种形态操作语言,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
毫无疑问住宅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作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对矛盾的调解。由此我们也得出在小区内设计教育类公建的两条原则:
1、学校建筑应与小区相协调 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总之,学校是否成为小区有机的一部分。这种协调应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把握:①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是否找到应有的位置并成为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存在是否对小区的整体形态作出积极贡献。②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这个层面上的协调更具实际意义,因为它们更直接地抓住居民的视觉,也就更容易地被进行比较。
2、学校建筑设计应具有特色,以丰富小区的形象协调不等于雷同,学校特有的功能本身决定了它的异质性。功能相对单一的住宅组成了小区同质的肌理,学校建筑可以很好地成为小区形态的活跃元素,甚至成为小区的标志性建筑。当然这种活跃应建立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总之,小区配套设施是解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另外,在实际设计中,经常把一些小区配套建筑联合设置,结合绿地构成小区配套中心,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使小区富有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成为居民的场所。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做配套中心时,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配套空间,使得业主入住该小区后能获得更便利更人性化的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徐钢 浅析低造价居住小区公建配套的规划设计。《中国建筑科学》 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