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智慧社区建设亮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社区建设亮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社区建设亮点

第1篇: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x年,按照年初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市局相关处室和全局总体部署,社区办圆满完成了第八届居委会选举、社区工作者、转业士官招考、六型社区创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建设、社区工作者培训、“X.X”救灾善后等各项工作。

一、x年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回顾全年,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在局相关科室配合下,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从基础到亮点,从传统到创新都扎扎实实的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认真分析了各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社区建设中部门联动效应低。

社区是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主阵地,社区建设需要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建设,而从当前看,无论六型社区建设还是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建设工作,民政部门在社区工作统筹协调的地位还没有形成,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共建意识不强。

(二)社区服务现代化手段不高。

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经过改版、推广和几年的区、街、社区三级的使用,目前各项功能已经很成熟了,在“X.X”全市招募社区志愿者时,显现了强大的网络信息化力量。但是,目前社区服务信息化实用性还不强,在如何将网络服务与社区服务商户进行捆绑,让居民的服务需求通过点击鼠标即可实现方面还差距很大。

(三)新招考的社区工作者归属感逐渐减弱。

社区工作者招考工作每年由我局负责,但人员分配、档案保管、工资发放等后续工作由社工委负责,使得招考社工在社区独立意识强,认同社工委直接负责管理,对民政局的归属感自招考结束后逐渐减弱。针对新招考人员目前没有出台措施、办法将其紧紧吸引和掌控,使得我们在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方面,对新招考人员的管理成为空白。

二、x年重点及创新工作。

x年,社区建设工作将围绕党的“x”和第十二次x市民政会议精神,紧抓机遇,以强化社区自治、增强社区管理效能、打造便民社区服务为重点,在稳步推进基础工作的同时,做好六项重点及创新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一)构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完善下属委员会建设。

以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为工作载体,整合人口、就业、社保、卫生、文化以及综治、x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构建跨部门的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延伸六个下属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完善和提高下属委员会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收集反映民意等方面的能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进程,夯实社会服务管理基础。

(二)加快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全覆盖工作。

贯彻落实京民基发【x】X号文件精神,指导乡镇(街道)对新建住宅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特别是x等新型社区,加快居委会组建工作,加强和完善对此类新型社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对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最大限度杜绝社区管理的“空白点”。加强对新型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解决“村转居”等新型社区模式,将成为我们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

(三)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动驻区单位社区共建。

深度挖掘社区社会组织潜在力量,通过居委会下属委会凝聚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选取相关街道作为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推行社区社会组织项目化服务运行机制,使各种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加强驻社区单位社区共建意识,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

(四)加强民政统筹协调地位,深入开展“六型社区”建设。

继续以“六型社区”创建为抓手,提高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水平,全面确立社区建设中民政统筹协调的地位,建立起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核心,民政牵头、各部门积极响应的创建体系,进一步细化创建环节,全力完成X年X个社区创建目标。

(五)探索激励机制,加强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丰富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特别是对新招考社区工作者,探索深造、选拔、推荐等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争优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岗位的吸引力,稳定凝聚社工队伍。以试点形式推行社区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兑换”激励方式,在社区兑换优先服务、互助服务、服务交换等奖励,鼓励更多人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

(六)加快便民利民网点建设,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对接。

充分利用各类惠民政策,积极吸纳高品质服务商加盟,不断扩充社区便民利民网点,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X服务热线,实现社区商业网点与信息网络平台捆绑,力争每个社区实现X个网络点击服务项目,提升社区服务网的效用和居民认可率,真正用活信息网络平台,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

三、保障措施。

一)争取领导重视。对重点工作主动谋划,科学布控,积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和重视,为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督促检查。

定期检查督导,及时了解基层工作推进情况和疑难问题,将重点工作建设成效纳入乡镇(街道)民政工作考核指标,促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

以深入贯彻学习x精神为主线,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邀请区电视台、x报等媒体多方位展示社区工作,加强对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提升居民参与意识,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第2篇: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部署工作

5月19日下午,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克刚亲自主持召开白山路街道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动员大会。以沙河口区委下发的《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会议明确第二阶段要紧紧围绕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个核心,找准切入点,切实找准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通过专题调研、集中民智、专家会诊、交流讨论等措施,切实增强解放思想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徐书记在会上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在查找问题、正视问题、分析问题上体现解放思想;二是要在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研究课题上体现解放思想;三是要在创新思维、创新工作、创新机制上体现解放思想。此次动员大会认真吸收街道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经验,并全面认真布署了第 二阶段工作方案,宣布了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分解表和项目推进表,明确责任,进一步将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动员大会结束后,街道机关科室和社区分别组织座谈讨论,大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交流思想、查找问题、畅谈感受,为推动学习实践活动中第二阶段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奠定思想基础。

二、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查找问题

街道转入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以来,以街道制定的《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旨在深入查摆问题的活动。

一是外出学习考察,对照差距发现问题。街道考察组利用5月13日至15日三天时间,先后到宁波市江东区东柳街道和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先后对六个社区,八家企业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城管、楼宇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先进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进行了调研学习。21日下午,街道召开赴南方学习考察团建言献策座谈会。考察组成员分别围绕经济发展、城区建设、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等做了专题发言,在全街形成真考察、真学习、真实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整个街道的工作启发了思路、启发了灵感,对进一步解放思想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召开专题会议,分析问题理清思路。5月20日,区发改局领导应邀参加了白山路街道经济工作研讨会,会议结合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拓新思路、提出了推动区街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一是要借势以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和西安路商业区为重点的升级改造工作,制定沙河口和白山路经济发展战略决策;二是要实施品牌战略,想尽办法规划建设剩余土地,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运用政策加快经济增长,调动全区乃至全社会的积极性;三是要及时建立经济信息平台和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坚持特色招商,从宏观上推动全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楼宇经济等特色经济的发展,提高沙河口经济运行的质量。

三是聘请专家会诊,借助外力指出问题。5月28日,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街道机关运作效率,白山路街道党工委特邀市委党校于晓静教授就提高执行力进行了讲授。培训围绕提升执行力从执行中的战略、执行中的人、执行的过程以及执行的文化等四个方面,通过破冰、游戏等多种培训方式一一展现执行力中的各个要素,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目的,对提高街道机关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为了使第二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专家会诊”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街道各科室分别邀请市区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就街道各科室工作的具体情况给出指导性意见,为全面推进街道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以敞开大门的方法听取意见

5月26日,白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克刚率领相关领导,到八一大厦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深入了解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5月26日至5月31日,利用五天时间,街道领导班子分别与各个社区书记进行调研座谈,深入了解社区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共商解决办法。

除了召开群众意见座谈会,街道、社区均在醒目处设立了意见征求箱,在白山路街道网站上建立了征求意见专栏,公开向全街道居民征求街道在市容和环境卫生、就业、养老、扶贫、平安、经济、社区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干部职工及群众代表发放了《领导班子征求意见表》、《我为白山路发展建言献策》等。

四、以切合实际的课题推动工作

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白山路街道党工委积极尝试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切实把解放思想的过程转化为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寻找出路、推动发展的过程。着眼街道工作全局,重点抓实六个课题,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抓重点,创建解放广场现

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强化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规划建设网络经济大厦、总部经济大厦、综合服务大厦、中小企业大厦、金融配套服务大厦、劳务大厦6座大厦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着力创建解放广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影响白山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强化街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抓难点,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努力建设“大连市最清洁的街道”。着眼白山路的实际,以建设“大连市最清洁的街道”为目标,构建街道城管科、白山路执法中队、白山路环卫所、社区卫生专干“四位一体”的城市卫生管理工作“捆绑式”考核机制,实行野广告招标管控清理机制,切实做到街净、巷洁、区绿、院美,把白山路打造成大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是抓基础,开展星级社区评比竞赛活动,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结合白山路的实际,以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为长远目标,在7个社区全面推行星级社区评比竞赛活动,用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和谐白山路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

四是抓细节,畅通信息服务网络,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对“情满白山路”网站进行升级改造,以“一点通”、“点对点”链接等形式,将“情满白山路”网站打造成辖区的招商引资联系平台、就业信息平台、民呼我应互动平台、政策法规咨询平台,使信息服务成为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引擎。

五是抓核心,认真开展建设学习型团队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以强化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总支两级领导班子及街道机关干部和社区居委会干部两支队伍的“六种意识”,提升两级领导班子和两支队伍的“十种能力”为主要内容,制定《建设学习型团队措施》,扎实开展建设学习型团队活动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六是抓根本,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发展活力。设立50万元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创新成果的奖励,出台《白山路街道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强化街道机关和社区干部的前列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三种意识”,用创新推动街道各项工作上档次、成亮点、出精品。

五、以令人鼓舞的行动激发活力

为开拓街道机关干部的思维,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增强机关干部的团队意识,5月29日,街道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到大连市委党校进行拓展训练。所有参加拓展训练的机关干部在市委党校拓展训练基地,完成了拓展理论、团队建设、空中断桥,勇闯鳄鱼湖、勇闯地雷阵等系统培训项目。参加拓展训练的机关干部表示,拓展训练对提高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把大家的思想、智慧和行动统一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将进一步开拓思维、激发热情,促进广大机关干部在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5月30日,在儿童节来临之际,白山路街道、政协白山路街道联络组携市民盟、九三前往白山路小学开展“托起明天的太阳”爱心活动进校园,慰问该校外来务工子女及来自四川灾区就读的学生,为他们送上节日的礼物,祝贺他们节日快乐,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自立自强,珍惜机会、勤奋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6月4日,在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在大连就医的四川灾区受伤群众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节,白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克刚、办事处主任张宝玲代表街道到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看望、慰问在这里治病、养伤的四川灾民及其陪同家属,同时,街道为灾民们送上“爱心箱”,旅行箱内装的是全新的衣服和鞋袜。大连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大连晚报》、《半岛晨报》、《新商报》等多家媒体及时进行了宣传报道。此次关爱行动,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推动学习实践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奠定了感情基础。

第3篇: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乡2009年度总结表彰大会,目的是通过对在2009年度取得优异成绩的村和个人进行表彰,进一步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工作部署,以先进典型为榜样,锐意进取,奋勇拼搏,确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社会和谐、经济腾飞、政治文明的新马牧而努力奋斗。

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村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全乡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根据乡党委研究的意见,我讲以下三点:

一、肯定成绩,弘扬先进,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乡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乡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困难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干旱天气,飓风灾害的严重影响,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乡人民,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确立的工作思路,负重拼搏,克难攻艰,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乡村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实现马牧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2009年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两多一大”:

(一)困难多。

一是面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困难增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给中州棉业带来严重冲击,造成企业发展迟缓,企业老板发展信心不足,招商引资金工作困难加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乡党委、政府沉着应对,积极为企业发展打造优良环境和提供信息服务,动员企业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从而为企业在经济危机缓解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天气,农业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008年底和2009年初,永城市遇到了百年以来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面对严重的旱情,乡党委政府行动及时,措施到位,全乡干部群众团结协作,全力抗旱浇麦,出动机械3000余部,出动劳动力15000余人,在短短20天时间内,为全乡4.5万亩小麦普浇一遍,确保小麦丰收。三是麦收前遇到了特大飓风袭击,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2009年6月3日晚,我乡遭受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特大飓风袭击,刮倒树木13万余棵,倒塌房屋110多间,折断电线杆300余棵,通信线杆250余棵。全乡电力网、通讯瘫痪,乡、村公路阻断。乡党委政府迅速组织乡村干部1000余人,紧急行动,逐户逐条道路查看,了解灾情,并成立了100人的抗灾救灾突击队,购买油锯60盘,对80余公里的乡主要干道倒在地上的树木进行清理。转移安置受灾群众500余人,并帮助电力、通讯部门挖坑立杆,及时修缮损坏民房200余间,帮助群众搞好生产自救、抢收抢种10000余亩。全乡干部昼夜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坚守工作岗位,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二)亮点多。

一是十件实事大事全部落实。围绕建设构建和谐马牧为目标,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瞄准工作目标,埋头苦干实干,2009年承诺要办的10件大事实事全部落实到位。

、完成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目标6000万元,中州纺纱厂投资3.2亿元的一期5万锭的紧密纱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运行,二期5万锭紧密纱生产线正在安装机械。

、继续加大了中心社区的建设力度,开工建设了中州路和府后街,修建街道下水道,做好镇区排水,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环卫队,安装了路灯,栽植了风景树,实现了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加强了丁路口、郑寨、丁老家等六大中心社区建设,取缔了马路市场,规范了市场管理。

、打造平安马牧,构建和谐马牧,建立了治安联防队,购买治安巡逻车,并于各村安装了平安大喇叭、电子狗等技防设施。

、争取上级资金修建了胡暗楼至岐麦、马牧至南董楼、丁路口至付小楼,长达22.3公里的乡级道路。

、新打机井50眼,修复旧井100眼,修建了沟、河排水工程,增强了抗旱抗涝能力。

、争取资金,完善了计划生育指导所得服务设施建设。

、新建标准化村室4个,村级文化大院10个及农家书屋6个。

、马牧敬老院进行了规模扩大,新建一栋高标准的住宿楼,使我乡五保入住率达到80%以上。

、争取资金,改善马牧一中和重点小学的办公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

、加强村庄规划和空心村整治,复垦土地200亩,坚决制止了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

二是首次获得全市最高奖项,实现了马牧干部群众多年的梦想。2009年度,我乡被评为商丘市“五好党委”,商丘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永城市目标管理一等奖,重大项目奖等,这是我乡建乡以来受到的最高奖项,实现了马牧乡干部群众多年的梦想,是全乡人民的骄傲。

(三)成效大。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9年,财政收入实现200万元,比2008年将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4820元,增长11.3%。

二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总投资3.2亿的中州纱厂建成投产,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将成为我乡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点。3.5公里的中州纱厂供电专线(投资60多万元)已顺利完工,为企业发展扫除了障碍。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新打机井50眼,修复旧井100眼,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四是民生问题得到改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实搞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受到上级表彰,五保

集中供养率居全市前列,农村合作医疗、乡干部医疗保险落实到位,群众救助水平有明显提升。

五是新农村建设、中心社区建设成效显著。西董楼、郑西、侯洼等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马牧、丁老家、丁路口、西董楼-郑西四个中心社区规划基本成型。

六是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研究制定《村级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文件,在全乡认真开展“五禁”,广泛开展“讲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和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活动,在党员干部队伍中进行作风建设教育,做好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干事创业的激情进一步迸发。

我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奋勇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更是全乡广大党员干部锐意创新、勇争一流的结果。正是由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一大批埋头苦干、勇创大业的先进典型,才为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从容战胜自然灾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保障。今天大会表彰的先进村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我们在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同时,更要向他们学习。既要学习他们发展率先、工作争先、胸中有大志的精神,又要学习他们埋头苦干、团结实干、勇于创大业的品格,更要学习他们关心群众、奉献社会、心中有大爱的风范,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顽强意志,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优良作风,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时代精神,始终保持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奋勇争先、百折不挠的坚韧干劲,苦干实干、勇攀高峰的昂扬锐气,同强者比、与快者争、向高者攀,在学习中奋进,在赶超中争先,切实营造争先恐后、百舸争流的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将建设富裕、文明、平安、生态、幸福新马牧推向前进。同时,也衷心希望受表彰的村和个人要以荣誉为起点,以表彰为动力,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新的一年里再创佳绩。

二、团结拼搏,勇争一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马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工业上项目、农业抓致富、守好西大门、建设新马牧”的工作思路,坚持“围绕轻纺、拉长链条、带动相关”的招商原则,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心社区为主题,以加强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依托,开拓创新、勇争一流,推动马牧多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完成目标任务

年,全乡农业总产值实现3.8亿元,增长9%;工业总产值实现5.6亿元,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0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3.5亿元,增长10%;引进资金1.5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

(二)办好十件实事

、服务好投资8.2亿元,500KV大型变电站建设,搞好土地的征用、拆迁、清障、安全保卫等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在中州纱厂前期5万锭紧密纱生产线投产的基础上,服务好二期工程5万锭密纱生产线机械安装等工作,使其尽快投入生产。

、加强小城镇建设,建成“三路两街”,既东环路、中州路、草原路、府前街、步行街。

、加强六大中心社区建设,进行规划,修建街道,强力推进人口向社区集中。

、建设平安马牧,积极排查化解矛盾,创建“三无”乡镇。

、普及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力争安装率达到90%以上。

、加强空心村整治,复垦土地500亩。

、做好20公里乡道建设工作,争取“村村通”道路6公里,搞好道路的维护管理。

、争取资金26万元,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乡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级文化大院12个,使文化大院覆盖率达90%。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三)做好七项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是拉动我乡经济发展,实现强乡富民的有效措施和必然选择,借助轻纺工业园区的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坚持“走出去”的方式。2010年,力争引进轻纺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2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个,争取引进资金2亿元以上,并由专人负责搞好企业服务工作。

二是加快小城镇和中心社区建设。围绕“上项目、扩街道、聚人气、和商贸”的工作思路,依托中州纱厂、500KV变电站建设,将建成“三路两街”即:东环路、中州路、草原路、府前街、步行街,全程4千米。做好道路的绿化、亮化、排水工作。全乡规划中心社区四个,做好社区规划、道路修建,使邻村的房屋向社区搬迁,人口向社区迁移,土地向大户流转,工业向园区集中。

三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宣传,搞好监督,维护农民利益。

、发展高效农业,重点发展规模化的养殖小区、种植小区,加快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种植,促使传统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

、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兴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工程,搞好道路的修建和维护,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抓好劳务输出,培训科技人员,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四是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充分发挥公民恳谈日和大走访、大民调的作用,强化治安巡逻和平安建设宣传教育以及各种技防设施的使用情况,坚持大走防,深入农户了解民情、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加强民事调解,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年赴京、省、市上访零记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提高全乡人民的安全系数。

五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继续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服务,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科技培训中心,搞好劳务输出;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工作,保证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入保率达到96%以上;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学生“两免一补”、玉米参保、家电、汽车、农用机械下乡补贴。

六是认真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协助架设中州纱厂的专用线路,保证企业正常用电,协助中州纱厂5万锭细纱车间的机械引进、安装,2010年实现10万锭全部生产。搞好占地200多亩500KV变电站的前期征地、建设施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企业正常的落地建设。

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第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民心工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第二,夯实农村基础组织建设,狠抓干部作风转变,认真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让更多的群众参政议政,实实在在的让群众得到利益。第三,狠抓干部作风转变,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第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围绕中心,狠抓落实,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咬定发展不放松,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制订的责任目标,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围绕中心,开拓创新抓落实。要具有创新的思维,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打破惯性思维的禁锢,克服陈规陋习的制约,善于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要树立创新的勇气,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马牧建设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就敢于负责、敢冒风险,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做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干中凝聚力量,在干中闯出一片新天地。要培育创新的本领,善于做好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把原则性规定转变为可操作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在顺境中抓住用好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创造机遇,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善于借鉴吸收外地的成功经验,认真汲取群众的实践智慧,进一步提高工作新水平。

(二)围绕中心,强化领导抓落实。目标任务确定之后,人就是关键因素。要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关键在在座的各位,关键在能否真抓实干。全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怀着对全乡人民负责、对马牧发展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倍加珍惜人民群众的选择,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对人民有真情,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要把全部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把全部精力放在谋发展、保和谐、促跨越上,实实在在地干、踏踏实实地干,把该管的事情管好、该抓的工作抓好,把各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大事项落实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干部群众做出表率。

(三)围绕中心,明确责任抓落实。要把今年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谁是第一责任人,谁是直接责任人,谁是具体责任人,让各级党员干部带着目标去工作,真正实现干部跟着目标走、责任跟着干部走、奖惩跟着实效走,切实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齐心协力谋发展,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四)围绕中心,提高效率抓落实。要牢固树立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雷厉风行,全力拼抢,事事往前赶,件件不落后,做到时间上快抓紧、工作上快上手、项目上快推进、目标上快完成。要突出一个“抢”字,抢抓中部崛起新机遇,抢占跨越发展制高点,赶时间、抢速度,为建设和谐马牧注入新活力;要突出一个“大”字,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全局宏观,放眼未来长远,实施大战略,打造大名片,实现大发展,为建设集和谐马牧开创新局面;要突出一个“高”字,着眼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朝着更高的目标、更高的境界、更高的标准,永不懈怠,勇往直前,为建设和谐马牧开拓新空间。

(五)围绕中心,严格考核抓落实。要建立督查督办和科学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把月调度、季巡查和半年考评、年终总评结合起来,用机制、制度来调动各村、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推动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实绩论英雄,更加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等方面考察、考核干部,把那些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不怕困难,为了事业一往无前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丢位置。更加注重硬性刚性指标、质量效益指标和民主改善指标的督查考核,切实增强督查考核的实效性和导向性,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4篇: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表彰先进,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民政工作回顾

年,全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精心谋划,锐意进取,在新的起点实现了创新发展。一年来,我们确定完成了“112”任务目标(夯实业务工作基础,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搞好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两项工作);倡导落实了“四新”定位(新理念、新形象、新标准、新作为);规划建设了“二园三中心”(革命老区纪念园、老年养生园、优抚中心、社会福利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履行民政为民职责,业务工作上了新水平。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牢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扎实做好各项业务工作,民政事业实现了稳步推进。一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2.64万人,农村低保对象7.97万人。两次提高落实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政策,城市低保标准月提高40元,达到190元/月以上,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4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00元,达到900元/年以上,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50元以上。全市下拨、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447万元,救助灾区困难群众8万多人,救助城乡大病患者1731人次,资助9150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763户困难群众建房1612间。全市敬老院改造工程自2005年10月全面启动以来,市、县(区)、乡镇(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列为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民政及相关部门全力抓落实。全市共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院民住房和功能房4619间,维修改造1152间。目前,全市83处敬老院有78处完成建设任务,38处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为一级敬老院,占全市敬老院的46%,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2.8%。同时,开展了敬老院“管理服务年”活动,管理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涌现出了城区堡集镇“以院为家、乐于奉献”的冯学忠,沾化县富国镇“三十年如一日、视老人为亲人”的李殿荣等一批责任心强、献身敬老事业的敬老院院长。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敬老院基础设施有了质的飞跃,院容院貌大为改观,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文明,敬老院成为不仅是五保老人颐养天年的乐园,而且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二是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已建成城市社区70处,农村社区53处。邹平县、市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区,一批农村社区正在逐步建设中。以“创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为契机,全面提高和改善了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人员待遇和管理服务水平,“有钱、有人、有地方”办事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全市社区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市首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共建水平不断提高。各县区均出台并实施了《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给广大优抚对象提供最大的优惠和便利。按照“三公开一监督”的办法妥善安置了1006名城镇退役士兵,其中通过技能培训,有503人自谋职业。四是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3亿元,保持了平稳发展。开展社会福利“重生行动”、慈善“情暖万家”救助特困群众项目和“朝阳助学”活动,共资助善款227万元,救助城乡特困家庭5666户,帮助340余名高考特困新生顺利入学。向17所敬老院赠送了轮椅,方便了五保老人。五是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管理更加规范。市民管办更名为民管局和市社会组织促进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市民间组织管理逐步走向规范。执法查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撤销了26家连续两年不参加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社团。加强对殡葬行业的管理,全市火化率保持在98%以上。婚姻登记和收养工作规范有序,邹平、惠民、沾化县婚姻登记处被表彰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单位;无棣县、城区婚姻登记处被表彰为全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创建平安边界各项任务基本落实;以地名信息化服务为重点的地名公共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六是抗震救灾工作卓有成效。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工作成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我们抽调精干人员,每天加班加点做好接收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工作。全市民政系统共有27名干部先后选派赴北川前线抗震救灾,其中市民政局派出两名副局长和两名科长。全市共接收捐赠款和物资折款1.42亿元,并向灾区全部调拨,创造了我市救灾捐赠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市民政局被省民政厅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七是复退伤残军人稳定工作有了新探索。各县区对复退伤残军人稳定工作进行了大胆有效的积极探索,疏导化解,认真解决复退军人上访问题,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工作路子。各级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辛勤工作,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发现苗头信息,加大稳控力度,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此外,全市民政信息宣传、、计划财务、机关党建、人事教育等工作以及优抚医院、福利院、救助站、烈士陵园等事业单位管理,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二)打造民政事业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针对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服务平台薄弱的现实,我们整合各类民政事业资源,积极谋划打造革命老区纪念园、老年养生园、优抚中心、社会福利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等“二园三中心”民政事业发展平台。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革命老区纪念园正在进行接管前准备工作。以优抚医院为基础的优抚中心正在规划设计中,由优抚医院承担的全市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工程已被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改扩建项目。老年养生园正在积极论证中。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已于去年8月全面启动,中心内的市儿童福利院主体工程已完成。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各县区积极着手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博兴县、沾化县率先建成了社会福利中心并已投入使用。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局党组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市民政局工作规则》、《市民政局机关工作人员文明办公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工作生活秩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市直民政系统开展了为期66天的反腐倡廉建设集中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拒腐防变能力。惠民、城、博兴、邹平等县区也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作风纪律整顿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深入扎实开展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此为契机,做出了“新理念、新形象、新标准、新作为”的民政工作“四新”定位,干部职工认识进一步提高,团结进一步增强,工作进一步提升,思想进一步解放。采取部门评议、征求各级意见、设立监督电话等多种形式搞好行风建设。同时,在市电台“行风热线”时段,开办“民政之声”专题节目,服务群众,接受监督,进一步推动了机关作风建设。市民政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反腐倡廉建设和勤政效能建设先进单位”,荣获全市“行风政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文化先进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过去的一年,全市民政工作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上取得了全面进步。这是全市民政系统上下一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民政局,向支持民政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向全市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社会服务功能缺失,救助和保障水平较低,自身建设薄弱,缺乏创新意识和攻坚破难的意志等,我们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认真加以克服,不断提高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水平。

二、年全市民政工作主要任务

年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岗位减少;农产品价格走低,城乡困难群众增多,给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工作带来更大压力;二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影响各级财政税收,县乡政策配套落实面临挑战;三是国家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投资政策,为民生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加快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一个严峻考验和挑战;四是各级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提高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对我们抓好政策落实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广度;五是敏感时期较多,稳定工作压力加大。另外,我们还存在机构编制紧缺、基建工程逐步展开、经费紧缩等方面压力。

在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面前,我们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全市“发展环境优化年”、“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强化机遇意识,继续解放思想,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在服务大局中谋求全市民政事业新发展。年全市民政工作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继续实施“112”任务目标,全力推进三大建设(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民政系统作风建设),提高认识,提高速度,提升境界,提升标准,做大、做强、做亮民政事业。

(一)夯实业务工作,着力实现“六个提升”

业务工作是我们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要把目标瞄向全省乃至全国,力争单项工作创一流,整体工作上水平。

1、以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为目标,提升社会救助水平。要把完善以城乡低保为主体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首要任务,加大推进落实力度。完善落实城乡低保制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生活水平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适时调整低保标准,切实提高补助水平。农村低保标准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年。要抓好城乡低保资金的预算和支出,保证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完善低保边缘家庭临时救助制度,全面推行分类施保,对重病重残人员、高龄老人以及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等,重点予以关照。要认真搞好城乡困难居民普查。根据省政府安排部署,从今年月到4月,民政、财政、统计等部门联合对全省城乡困难居民生活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调查的范围是占当地非农业人口6%的城镇困难居民(含城镇低保对象)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600元的农村居民。这次普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我市城乡困难居民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我们要高度重视,各县(区)和乡镇(街道)政府要把普查工作当作一项阶段性的重要任务,统一调配工作力量,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探索建立大病救助和困难家庭大学生救助制度。因家庭成员大病而深陷贫困是制约城乡困难家庭走出低保、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强与卫生、劳动等部门的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大病救助制度,逐步形成资助参保参合、大病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减免相结合的医疗救助模式。为落实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要求,要配合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积极探索建立实施困难家庭大学生救助制度。搞好减灾救灾工作。加强救灾救助物资储备,完善各级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巨灾、大灾的能力。启动农村低收入居民危房改造工程,提高农村居民住房防灾减灾能力。做好灾民应急救助工作,保证灾民有临时住处、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推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妥善安排春荒期间的灾民生活。完成敬老院后续工程建设。未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敬老院今年要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落实五保财政供养资金,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网络,集中供养率稳定在70%以上。要全面加强敬老院管理,按照“选一个好院长,建一支好队伍,定一套好制度,创一个好环境”的要求,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以人为本,精细管理,规范运行,达到“舒适、卫生、健康、实用、和谐”的总目标。落实措施,规范施救,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活救助。

2、以改善和提高特殊群体供养能力为目标,提升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水平。除农村五保对象外,城市“三无人员”和流浪、孤残儿童是我们今后的重点保障工作对象。对此,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尽快消除“三孤”人员无住房或住危房的现象,以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标准核定供养标准。继续实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和城乡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三项免费手术计划,使更多残疾儿童受益。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以市老年养生园建设为契机,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尽快起步。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国办养老机构为示范、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将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新建、改建、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继续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鼓励企业设立慈善专项基金,推动设立村、居慈善互助基金。探索拓宽筹募领域和渠道,抓好经常性捐赠。各县区基本建立县、乡、村三级慈善组织网络,乡镇(办)全部建立慈善分会,95%以上的村(居)建立慈善工作联络站;各县区全部成立慈善义工管理中心,并开展义务服务活动。继续实施“情暖万家”等五大救助工程,惠及更多困难群众。确保福利彩票发行稳定健康发展。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和各种挑战,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福彩发行的各个环节安全运行,进一步加强公益宣传,继续推进以培训为重点的队伍建设,不断适应彩票发展的新需要,促进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运行,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3、以保障和维护优抚群体合法权益为目标,提升双拥和优抚安置水平。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既是民政业务,又是事关国防、稳定大局的政治任务,要积极工作,促进军地科学发展、维护军民切身利益。积极做好创城准备。年省里将部署新一届创建双拥模范城工作,年进行检查验收。要大力实施新一届创城活动“三五三”发展战略,即抓好双拥模范城县、单位、个人三项创建活动,办好科技、文化、法律、支前、服务五项拥军工程,培育军地融合式发展、多元化支前和社会组织拥军三个新亮点。继续推进帮扶部队“小散远”单位和特困官兵家庭解困两项暖军工程,抓好基层双拥机构建设,力争连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完善优抚保障制度。要按照《市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的要求,各县区完善保障程序、尽快建立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问题。推行优抚政务公开制度,探索促进优抚政策高效落实、减少优抚对象误解误访的有效途径。加大督导力度,进一步规范抚恤定补发放标准和程序,确保优抚对象待遇全面落实,并按照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特别是要抓好优待金按标准及时兑现,为连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奠定良好基础。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和军休干部管理。按照市委要求,从今年起,退役士兵安置实行考试录用。要在强化行政调控力度,科学制定安置计划,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努力拓宽安置渠道,大力推行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要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择业、创业能力,确保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到60%。进一步完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职能,形成国家保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的服务管理模式。

4、以丰富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为目标,提升社区和基层政权建设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平台,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要顺应城乡统筹发展趋势,切实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指导规范城市社区建设。参照和谐社区标准,制定全市城市社区建设标准。探索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奖励等一整套运行机制和社区志愿者招募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大力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协调各级财政部门兑现经费落实政策。理顺社区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将权利下放到社区,将经费划拨到社区,使责权利有效统一。加大督导力度,消除社区空白县,实现全市平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宣传,各县区尽快成立领导机构,出台指导性意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全国实验县、区要发挥推动带头作用,总结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推进空白县社区建设。年全市农村社区数量达到200个,覆盖率力争达到50%。这一任务已经分解到各县区,各县区要按照任务分解表的要求,在10月份前完成,年底检查验收。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结合“难点村”、“重点村”治理整顿,进一步健全村级组织,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民主议政日”活动为载体,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真正成为日常性事务。同时,对全市村务公开目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完善修改目录内容。

5、以加强和改善执法监管能力为目标,提升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社会组织、区划地名、婚姻殡葬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政部门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热情服务,让群众满意。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完善社会组织执法体制,建立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执法监察,对严重违犯国家法律规定的社会组织和行为从严查处,对非法组织坚决依法打击和取缔。规范社会组织收费行为,完善社会组织工作报告、信息披露、财产管理等制度,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推动政会脱钩分离,集中整治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建立社会组织突发敏感性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妥善应对各种应急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婚丧事务规范化管理。切实解决个别县区卡晚婚年龄、乱收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墓,巩固殡葬改革成果,火化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清明节文明祭扫安全保障,进一步规范殡葬市场秩序。规范收养登记程序和行为,提高收养登记管理和服务水平,保障孤残儿童和收养人合法权益。搞好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根据我省“逐步撤销所有县城驻地镇,设立街道办事处”的整体目标,力争全市所有县城驻地镇完成撤镇设立办事处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创建平安边界工作已列入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山东建设检查考核体系,要按照考核标准,努力在责任落实,经费落实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要积极将界线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创建平安边界任务的全面落实。拓展地名公共服务,认真执行国家地名新标准,完成城市地名规划任务,推进乡村设标,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地名更名工作的研究和管理。

6、以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提升复退伤残军人稳定工作水平。复退伤残军人稳定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县区民政局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确保这项工作有效高速运行。要开动脑筋,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维护稳定工作方案、预警方案、应急预案;建立建设一支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队伍。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央、省、市的有关政策精神,切实体现党和政府对复退伤残军人的关怀。要从实际出发,带着感情做工作,通过低保等救助途径,关心和爱护广大复退伤残军人的生活,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努力实现进省、进京上访零登记。

(二)突破发展瓶颈,着力推进“三大建设”

当前民政事业发展遇到了诸多瓶颈,包括思想观念陈旧、基层基础薄弱、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工作手段方式落后、人员能力素质较低以及保障资金经费不足、机构编制不适应、工作组织协调乏力、争取领导力度不够等。出现这些问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条件的制约;有的是多年来始终没能解决的,也有的是随着形势变化出现的新问题。要实现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突破发展瓶颈,畅通工作渠道。当前,突出的是要解决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失、民政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不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等问题。

一是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民生工作平台。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根据省厅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要重点做好“二园三中心”建设。革命老区纪念园要加快完成纪念园绿化美化、展厅布置,确保清明节开展祭扫活动,在此基础上争创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以老年公寓为主体的老年养生园要完成选址、立项、规划设计,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优抚中心要搞好规划论证,结合国家发改委项目,搞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工程,搞好优抚网络平台和光荣院建设。当前,要做好土地手续完备的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康复疗养服务功能,在地域分布上实现市一级全覆盖,满足重点优抚对象的保障需求。市儿童福利院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搞好规划设计,争取开工建设;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年内完成主体工程。惠民、邹平、开发区等县区目前正在建设或规划社会福利中心,其他县区也要抓住全省实施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计划这一机遇,争取3至5年完成全市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任务。乡镇光荣院建设,以依托敬老院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全市完成2处光荣院的规划建设,孤寡优抚对象入院率争取达到75%,基本实现“能进则进,愿进全进”的目标。

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根据我市实际,要坚持“长远规划、相对集中、科学设计、因地制宜、逐年投入、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遵循“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建设资金,统筹调度工作力量”的基本方法。要千方百计争取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了争取上级民政下拨经费,还要争取财政拨款、社保公益金、慈善捐助资金、发改委项目资金,以及通过市场运作等形式,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今后几年,全省福利彩票公益金将重点投向民政基础设施,市、县区也要加大资金配套力度,积极协调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同时要争取将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力争经过系统上下三五年的共同努力,使全市民政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功能不断完善,布局趋于合理,保障切实增强。

二是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为民服务、为民解困工作水平。机构设置缺失、工作人员紧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是全市民政干部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民政系统工作人员提拔较慢,一批年轻有为的同志得不到应有锻炼和重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作的开展和推动。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设立相应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当前,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努力克服争取领导力度不够的问题。能够争取领导是能力、水平、本事的体现,是责任心、事业心的体现,要千方百计做好。要及时汇报、广泛宣传、积极沟通,通过多种方式赢得领导支持,有了领导支持,工作就会畅通顺利。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思想境界的高度、理论认识的深度和政治信念的坚定程度。能否培养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匹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民政干部队伍,与干部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手段等有着直接关系;与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关系;与创新发展民政工作、实现民政事业新跨越有着直接关系。一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树立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的导向,配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使办事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执行力更强。二要以改善知识结构为支撑,以提高能参善谋本领为重点,培养干部职工的素质、能力、水平。特别要在更新思想观念,实现创新发展上见成效。三要完善干部监督激励机制,强化思想作风监督、工作言行监督、财务管理监督,彻底改变纪律松弛、作风懈怠、目光短浅、私欲膨胀甚至以身试法的现象。当前,要抓好“三问”,即找准问题、落实问责、实行问政。就是要找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加以强化和弥补;要落实《市行政问责办法(试行)》,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要以政绩论英雄,讲评成绩,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兑现奖惩。

三是推进民政系统作风建设,锻造民政工作新风尚。作风建设是树立民政形象的重要内容,党风廉政建设更是保障民政事业发展,保护民政干部政治生命的大堤,必须常抓不懈。要以反腐倡廉教育和行风建设为核心,重点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的放矢,抓住不放。要叫响“既要廉政,又要勤政;既要干净,又要干事”的口号,着力增强“八种意识”,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在全系统锻造新风正气。

第5篇: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 展示美好乡村新貌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答案很简单:“尊重历史,尊重先人的智慧,尊重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因此,泾县查济村、桃花潭镇和黄田古建筑群是党校学员们已“加强城市管理,推进城市文明”为课题开展社会调研的首站,学员们不辞辛苦在为期两天的调研中,对查济村村里名气大的建筑如镏公厅屋、洪公祠、德公厅屋进行了考察,和在村里的居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桃花潭镇旅游和绿色养殖业进行了考察,在黄田古建筑群调研,学员们对思么濉⑻一ㄌ墩蚝突铺锕沤ㄖ群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一,泾县思么濉⑻一ㄌ墩蚝突铺锕沤ㄖ群是以谋求发展为主要内容,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抓手,旅游富民为目标,利用当地遗址、遗迹及特有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促使古村焕发“新容颜”。

第二,利用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被列入省级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行列的时机,为推动查济的发展创造了契机,而且通过美好乡村建设,激发了广大村民的参与热情。

第三,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面对古村落的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部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行保护开发。

第四,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新村、古村统筹建设应首先明确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衔接,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应该是“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对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保护古村的整体风貌为前提,改善居住环境。新村的基础设施应按较高的标准进行建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

第五,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围时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开辟生态旅游对于古村落的开发也极具意义。

“海绵”吸水 留“蓝”驻“绿”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宣城市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

“就是下雨时像海绵一样把水吸住,需要时再把水放出来”――宣城市相关工作人员说,传统城市建设中的宽马路、大广场、填河填湖造地、采用工程措施快速排除雨水等,都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应有的吸纳、渗透、滞蓄、净化等功能,导致逢雨必涝、遇涝则瘫。海绵城市建设则是解决城市排水防涝的有效途径,它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可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等目的。

“通过绿芯、绿廊、绿带让城市呼吸起来。”未来,宣城市将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现行示范区除了保护生态环境,宣城市还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精力发展绿色经济?一方面是呼应群众关切,另一方面,也是发展的需要。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环境破坏了,这样的发展,不科学,得不偿失,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宣城市住建委工作人员如是说。

宣城市文明办的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宣城生态环境优良,这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品牌。宣城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让蓝天常在、青山常驻、绿水长流。

2015年,宣城市承办了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宣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不仅得力于宣城优良的生态环境,更因为当地政府重视森林建设、发展绿色生态有关。宣城还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创建指标全部达到考核要求,国家生态县基本实现全覆盖。

除了保护生态环境,宣城还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从宣城市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宣城市已开始制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计划,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违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生产。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也在加快,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五大产业为重点,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态文明城的建设就是建设宣城模式,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的生态文明。”据宣城市委书记姚玉舟书记介绍,宣城市通过生态立市,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不仅有利于宣城市彰显生态优势,还有益于提升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

据了解,依托生态立市,预计到2020年,宣城市将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体系,更加优良生态环境,并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理念则将深入人心。最终将宣城市打造成绿色发展的先行区、优质生活圈的示范区和制度创新的试验区。

经过几天的调研,学员们对宣传城市建设提出了几点宝贵的建议:

第一是建设海绵城市要控制目标过高。老城区,绿地率低,地下空间往往已被利用,单纯依靠开发技术措施难以达到控制目标。

第二是细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各单位依据地方实际特点配套制订相关指南、规范、标准细则。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做好资金估算和资金安排,合理支出费用,避免资金的浪费。

第三是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市政府可以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生态环境破坏者赔偿、建设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格局;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资源交易、环境设施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离任审计、生态建设实绩公示制度,把发展的责任套上生态的“笼头”。

第四是城市规划中缺乏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相关行业的专家的参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因为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使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确立公民听证制度。正确掌握公众参与的方法与尺度,防止把公众参与扩大为公众直接决策。城市规划过程中多创造公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

美丽和谐的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中直党校学员们开展社会调研不可缺少的内容,学员们为此考察了港口镇山门村。山门村坐落于江南名山文脊峰下,面积不大,仅仅23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辖35个村民组共4700多人。然而,在一场村企“联姻”共建新农村的模式启动后,原本只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怡人山村,经过多年的村落环境整治,如今,山门村已成为宁国家喻户晓的美丽新农村典范。

据介绍,作为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的山门村,紧紧依托“山门洞”名胜古迹和文脊峰自然生态景区,探索“景区+公司+村民”的合作建管模式,建设集文化瞻仰、历史寻源、生态休憩、[居度假、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名胜风景区和乡村旅游景区。

同时,依托五星集团和恩龙集团,探索企业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重点建设发展经济果林、彩色农业、林下养殖基地、鹿苑基地和现代观光园林等,积极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山门村已完成500余亩土地的流转用于建设观光苗木基地,完成150余亩香樟和桂花等乡土树种的栽植,在实现兴业民富、农户增收的同时,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深入持久的动力。

山门村“美好乡村”建设,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山门村通过公司化运营,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参股,加速推进土地置换流转,将农民的闲置零散土地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发展规模农业,并聘用失地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化。

“作为‘全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山门村的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发展规划必然让人们充满期待。”山门村党总支书记程守华说:“在做的过程中,要让百姓看得到不同,感受得到变化,下一步山门村的定位将着重于田园风光的打造,让旅游的人们不仅为了这里的古迹慕名而来,四季花海和乡土风情也都是力推山门村亮点,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旅游开发的信心。”

据介绍,自开展村企共建模式以来,尤其在观光旅游和现代休闲农业的带动下,山门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步子一直在往前迈。

据了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宁国从2010年起率先启动“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工作。这项工作具有“把握生态文明主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参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四个重要的实践特色,把惠及民生、 人民幸福作为终极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6篇: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永善县;溪洛渡电站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i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Yunn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bridgehead" strateg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town", "beautiful Yunnan". Located in Jinsha River in Yongshan County, we must seize the Xiluodu Hydropower Station, Wumeng area development projec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opportunities, bear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armers, citizens of common prosperity, sharing the resources of public service.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ounty economy; Yongshan County; Xiluodu Hydropower Sta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将带动产业升级、内需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永善县要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必须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引擎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让农民、市民共同富裕。笔者近日通过调研和思考,有几点浅议与大家分享。

一、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诠释及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有新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因地制宜形成产业支撑,第三是更为“绿色环保”的城镇化,第四是更为“智慧”的城镇化。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稳定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分配改革开放成果的红利最好方式,其实践过程将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为基建、消费等传统产业带来一场新的战略机遇,对环保、科技的要求也将给众多新兴产业提供孕育、成长的土壤,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永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永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北部,总面积2778km2,全县辖八镇七乡,总人口45万人,2012年,生产总值40亿元,人均GDP不足0.9万元。因而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扎实的物质和经济保障,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在县域经济进程中担负着重任,特别是经济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永善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一是平台搭建有限,城镇化、工业化推进迟缓。由于永善县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寥寥无几,仅此4家,且主要属于粗放、原材料型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3060万元;乡镇企业长期处于萎缩状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目前全县城镇化率仅为30.5%,与省、市相距20个以上的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13.6km2。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缓慢,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全,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二是经济意识落后,发展主动性、创新性不佳。地处乌蒙山脉的永善县,因文化、环境等影响,思想观念陈旧,长期处于对自然资源的低开发,市场经济意识谈薄,等、靠、要思想存在,自身优势与潜力凸现不出来,无法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群。当前,更受资金、人才、交通、电力和城镇化等瓶颈制约,短期无法突破,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2012年,永善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7元,两者之比为4.0:1。

三是产业失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较慢。2012年,永善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1:41.2:32.7,昭通市三次产业比为19.6:46.1:34.3,云南省三次产业比为16.1:45.6:38.3,一产分别比市、省高6.5、10.0个百分点,二产分别比市、省低4.9、4.4个百分点,三产比市、省低1.6、5.6个百分点。结合实际来看,一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二产业基础薄弱,总量太小;三产业比重大,但效益不高。可见,影响经济发展的的结构性矛盾仍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艰巨,实现经济增长任重道远。

四是财政基数小,自我发展、保增长能力不强。快速的投资增长和必要的投资总量规模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投资主要来自上级财政、招商引资和本级财政,上级财政投资往往需要地方配套。而永善县财政财力有限,2012年财政总收入38948万元,人均可用财力仅为905元,仅是市、省人均可用财力的39.3%、15.9%,维持财政基本运转都存在困难。同时现行金融体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明显不够,2012年永善县存贷比仅为25.3%,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距胜远,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变得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县域的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石。因此,最近省、市政府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要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同时要求“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等一系列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永善县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更应抓住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推进乌蒙片区开发、溪洛渡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壮大县域经济,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迅速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现代化进程。城镇化作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城镇,可以促使县域工业从分散到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要得到快速发展,必须以一定规模人口的集聚为前提,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会加快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永善县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发展二、三产业,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信息和旅游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抓手,村庄为承载点,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使县域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研究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民收入越高,反之,则成。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成为了必然。永善县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奔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城镇化的本质是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充分利用好当前农转城和移民安置的相关政策,创优内外环境,吸纳农村人口城镇就业。同时,将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城镇经济也就是在城镇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以乡镇、村庄经济的发展为支撑,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让农村快速走向城镇化、现代化,同时为城镇经济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使城镇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也就得到根本解决。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了,则县域的GDP总量无疑会得到提高,这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累了资金,从而也实现了GEP的增长。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和难点,还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建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也只有城镇建设的大力发展了,城镇功能完善了,城镇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发展与建设的良性互动才会真正形成。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面临机遇:党的十再次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强调“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云南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推进了“山地城镇”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云南”,决心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这些都为永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预计未来10年我国拟新增城镇从口4亿人左右,带动城镇化投资达40万亿增长。永善县在两站移民的推动下,仅2012年落实农转城人口超4万人。这也赋予永善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良好机遇。特别是随着溪洛渡电站二级专用线、沿江油路、县域等级公路、航运等交通网络的完善,永善县融入到了成都、重庆、攀枝花、贵阳、昆明等大都市经济腹心圈,溪洛渡电站高峡出平湖的胜景和浓郁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将成为都市人修生养性的庄园。这为永善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持续动力。

(二)发展思路: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金沙江绿色经济长廊建设为依托,以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为契机,以建设“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生态城镇为目标,以资源型城镇转型为路径,打好县域经济、城镇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四大战役”,突破交通、水利、电力和软环境的瓶颈制约,聚集人口和资源要素,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文明向农村延伸,走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凸现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极点,特色重点城镇为支撑,中心村为着力点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逐步发展成具有乡村风貌的中小特色城镇群。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县域总人口达到47万人,建成8个中心镇、重点在沿江沿路沿边合理布局45个1200人以上的中心村,城镇化水平达38%,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创优城镇软、硬环境,争取撤县设市,县域总人口达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力争突破百亿大关。建成具有山区特点、沿江风格和产业支撑的特色城镇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30年,大都市经济腹心圈区位凸现明显,县域总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更高,四个文明建设更加全面、协调,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打造经济“新引擎”,使城镇化转型升级释放活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到农民、市民都富裕起来,共享改革开放红利。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1、推进新型城镇化,树立“四个理念”。一是公平共享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打破壁垒,消除不公,稳步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同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二是高效集约理念。要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形态和布局相匹配。三是生态文明理念。要按“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要由重数量到重品质发展,建设“幸福城镇”、“智慧城镇”、“和谐城镇”,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四是培育特色理念。要坚持将金沙江流域文化、溪洛渡文化、苗族文化和彝家毕摩文化等地方人文特色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加强传统文化村落保护与建设,增强历史人文内涵,提高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水电新城”、“明珠都市”。2、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四个作用”。一是发挥县城带动作用。县城是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永善县城要充分发挥“一肩挑两站”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挖掘展示历史民俗文化,彰显山城湖滨特色,打造具有城在山中、城在林中、人在城中的水电“灵魂”新城,带动八镇七乡的迅速发展。二是发挥园区、特色经济长廊的集聚作用。永善县规划5个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特色园和沿江、沿路百里绿色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促进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乡镇根据自身功能定位,按照一乡(镇)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理念,力促强势推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三是发挥特色城镇的“亮点”作用。把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与传统风貌独特的古镇(如黄华镇、桧溪镇等)、传统文化村落(如大兴驿马沟、马楠村、溪洛渡玉笋村等)和特色产业突出的乡村(如桧溪强胜村、黄华镇黄葛村等),建成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风貌和田园风光的魅力景观,形成新的休闲旅游亮点。四是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着力点作用。积极推广细沙大同、务基捏池等发展经验,不断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宜居的优美村庄,推动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集聚,深化农转城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乡村公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

3、推进新型城镇化,抓好“四个重点”。一是科学规划指导新型城镇化。要围绕以山地城镇发展的蓝图,高起点对城镇和村庄进行规划与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建设宜居城镇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商品房开发、保障房、公租建设、旧城改造和各移民安置点建设,实现“居有其屋”。坚持新区抓开发、旧城抓改造,乡镇抓特色、村庄抓规范,全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三是完善城镇功能助推新型城镇化。加快完善城镇道路、供水、防洪、排污、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做优城乡人居环境。四是绿色生态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借助金沙江流域治理政策措施,抓好建筑、工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镇,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水电灵魂新城”。

第7篇: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溪口特色小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

溪口特色小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既要与省小城市培育5大类45项共性指标体系相一致,参照基本相似中等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又要突出个性、突出特色,从溪口自身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出发,处理好人口集聚度与空间承载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特色培育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差异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彰显之路,力争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溪口建设成为海内外著名旅游小城市、宁波最佳生态人居区、长三角特色休闲度假会议基地和浙东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

建设海内外著名旅游小城市。溪口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汉代就有“海上蓬莱”之称,近代又因是“蒋氏故里”而引人瞩目。它是民国文化第一镇、弥勒文化发祥地、重要的对台窗口,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依托山水、佛教、名人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按照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和浙江文化宗教旅游首选地,以及长三角最佳休闲度假目的地,推动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实现旅游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有大的提升,推进溪口旅游及休闲度假会议人居等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市品质大幅提升、旅游城市影响力持续扩大的海内外著名旅游小城市建设目标。

建设宁波最佳生态人居区。溪口是奉化的山区大镇,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优越性,镇区内80%为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3%:水质优良,亭下湖水库每日向宁波市区供给优质水15万吨;空气清新,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区位优势明显,与宁波中心城区车程40分钟左右,与奉化城区车程约10分钟,宁波规划将轻轨、旅游专线、公交等延伸到溪口。这些都表明溪口具有建设宁波生态人居区的最佳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溪口将进一步优化提升生态环境。培育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加快人口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溪口镇区城中村改造和民国文化旅游区拆迁提升步伐,加强民国特色居住小区建设,加快推进高品位生态人居功能区建设,吸引宁波、长三角城市以及台湾等海内外高端人士来溪口居住生活,逐步把溪口打造成为宁波“后花园”,成为宁波乃至海内外人士最向往的生态人居胜地。

建设长三角特色休闲度假会议基地。溪通网络十分便捷,境内甬金高速公路以及江拔线、浒溪线两条省道穿镇而过,通过“三高”连接线与沈海高速、宁波绕城高速等快捷联通。依托优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内涵、较高的对外知名度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溪口近年来单位团体会务和个人休闲发展趋势明显增强。去年,溪口景区共接待游客688万人次,其中会务休闲类占到10%。“十二五”期间,溪口将引进建设一批适应不同阶层、不同档次、不同功能会务要求的特色休闲度假会议中心,以特色吸引眼球、以规模集聚人气、以优质广揽客源,到“十二五”末,奉化星级酒店力争达到15家。五星级酒店5家,其中溪口五星级酒店2家,还有连锁酒店、特色酒店、民宿一条街,溪口的会务休闲占到游客总人次35%左右,成为面向长三角城市会务休闲首选目的地。

建设浙东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溪口是浙江省辖区面积最大的中心镇,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对资源要素集聚整合带来难度。需要一个产业发达、功能完善、承载力强的小城市来辐射带动。建设浙东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是溪口推进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溪口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要坚持把“推动农村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通过加快下山移民,推动区域人口、要素、产业向小城市、中心村集聚,通过加快特色小城市和中心村培育,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与服务网络向山区农村配置延伸,通过加强农民转产就业培训,发展精品农业、休闲农业、效益农业、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来推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3年内下山移民6000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万元。

溪口特色小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溪口镇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中心镇改革发展,已经具备了中心镇向小城市加速转型的现实基础,但对照省小城市、宁波卫星城市目标和要求,对照溪口特色小城市目标定位,要建设特色小城市,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

经济总量偏小。溪口镇是全国气动产业集群示范基地、中国美容美发器具生产基地,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由于受到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的限制。要持续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已难以为继。溪口下步发展重点在于旅游业及其相关现代服务业,而旅游业又是富民经济,对税收的贡献相对较小。去年溪口GDP,总量为25亿元,与省定小城市标准差距较大。因此,做大经济总量任务十分艰巨。

发展空间制约比较明显。溪口是比较典型的山区型中心镇。80%左右为山区: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宁波、奉化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地,开发建设受到严格限制。目前溪口居民住宅多为低层,容积率低、土地利用率低,资源环境承载量与人口、产业集聚矛盾将日益凸显;发展空间狭小,目前建成区面积仅为6平方公里,小城市发展规模受到制约。同时,城镇规划建设档次还不高。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也影响资源环境的有效配置。

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公交、环卫、排水等市政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溪口道路路网结构不够合理,断头路不少,停车场不足,导致镇内交通比较拥挤。大批功能性基础设施还在规划建设中,支撑和服务能力不足,目前星级宾馆只有7家,且设施大多已经老旧,购物、娱乐等设施数量少、档次不高,夜间留客消费场所和产品少。导致留客消费难,旅游综合效益不高。从长远发展来看,水电气供给能力还显不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与小城市建设要求还有差距。

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溪口城中村与山区行政村、行政村与自然村

之间发展不平衡。全镇有55个行政村,其中经济薄弱村有38个,占到69%,都分布在西部山区。各村之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差距很大,全国著名的花木村――三十六湾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而一些西部山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2.98:1,与省里下达的1.29:1相差较大。

要素制约日益加剧。溪口建设用地供给与重点项目安排矛盾比较突出,2010-2020年规划用地指标1996亩,今年下达用地指标171亩,难以满足小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与小城市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亟待建立,融资渠道较狭窄,民间投资活力不强,政府财政收入少,导致政府类项目建设资金不足,溪口“十二五”期间已排项目总投资320亿元,实际投资150亿元,其中政府类项目总投资80亿元,实际投资40亿元。人才支撑力不强,尤其是小城市建设需要的策划规划、项目管理、旅游管理、社会管理、财务统计、创意产业等方面人才,以及高端商务人士严重不足。

加快推进溪口特色小城市建设的基本途径

小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统筹谋划、齐心协力、分步推进。同时相比中心镇,小城市建设工作要求更高、标准更严、难度更大。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强力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溪口要按照省和宁波市小城市培育的标准体系,以及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着力强化规划优布局。规划是小城市培育建设的龙头。决定小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一要完善规划体系。按照小城市建设目标定位,重新审视现有规划体系,深化“十二五”发展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道路、旅游商贸、村庄布点等专项规划,使城市建设规划与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它各专项规划高度衔接。二要突出功能区块规划。科学合理布设旅游、产业、人居、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分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引导各类资源高效配置。编制完善湖山新城、中兴路北侧区块控规、银凤周边区块控规、状元岙区块控规等重点区块控规。三要精心搞好城市设计。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对溪口景区、居住、商业等功能区块进行精细化布局设计,设计一个区块、打造一个亮点,以充分融合体现溪口未来城市、民国第一镇、生态城市和旅游城市的个性特征,形成与其它城市大不一样的城市风貌和城市魅力。

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强实力。小城市建设需要强大的产业经济支撑,产业竞争力强,则小城市实力强。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层次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小城市经济实力。一要培育发展旅游大产业。旅游业是溪口的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要通过整合优化现有线路、强化品牌包装和宣传,提升景区管理服务,做精做强民国文化、礼佛朝拜、山水观光等传统主打产品,提升观光型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和项目建设管理,大力引进和加快建设天湖养生度假、国际温泉城、环球乐园、高端会议度假休闲中心、主题公园等重大旅游项目,以大项目带动休闲度假会议型旅游业培育发展。改进旅游服务设施,加强留夜政策引导,推出雪窦山祈福、民国文化演出等夜间文化活动,拉动游客留宿消费,提升游客消费贡献率。二要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文化创意、交通服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新型服务业。特别是要着力推进生态人居产业发展,选择溪口岭下等生态环境好、交通便捷地块,开发面向宁波高端人士安居乐业的高端房产,与现有的紫汀花园、盛世桃源等居住点联成片,积聚小城市人气、商气和财气。三要力促工业“内提外拓”。在旅游业优先发展的思路下。工业“内提外拓”是溪口旅游小城市培育的必然选择。“内提”,即内提素质增效益,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措施,推动气动元件、照明线缆、美容美发等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外拓”,即外拓空间谋发展,在溪口以外区域划出一块地,专门安排溪口工业梯度转移和招商引资项目。作为溪口工业发展新平台。四要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深化实施亩产超万元计划,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水蜜桃、雷笋、花卉三大传统基地建设,培育发展香榧等苗子型基地,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上水平。基础设施是小城市发展的硬件,是小城市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按照“适度超前、设施齐全、要素齐备、便捷实效”的要求,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强化市政设施建设。今后三年,溪口将计划实施包括旅游专线、南北环线、过境的江拔线浒溪线改建、武岭东路改造。溪口自来水、管道煤气扩建增容,客运中心扩建、停车场建设、剡溪综合治理等38项共21,3亿元的市政设施项目,提升市政设施支撑和服务能力。二要强化旅游功能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溪口宾馆、溪口大酒店、应梦园宾馆等6家星级宾馆饭店;启动实施溪口白金五星级酒店建设,建设商贸服务中心、武岭旅游广场、商业CBD项目、武岭路民国文化精粹街,增强旅游服务设施支撑能力。三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建2家幼儿园、3家小学、武岭中学,新建剡溪中学,建成区中小学集聚率达到85%。扩建奉化市第二医院畸山和班溪分院,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站,力争每千人床位数达到2.5张:新建和改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2个。新建一座集图书馆、多功能影剧院为一体的文体中心。四要强化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试点为契机,按照景城一体化管理要求,添置数字化硬件设施,组建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建立完善网格化、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推进城中村改造、撤村建居和城市社区建设为抓手,搭建覆盖面广、城乡一体、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农民小区建设步伐,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

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惠民生。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推动农村人口向镇区和中心村集中居住,努力把小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要优化城乡发展体系。做大做强中心镇区,加快培育中心村,逐步缩减行政村,突出建设特色村,迁移高山落后村,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到中心镇区、中心村集聚。二要强化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配置。加快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垃圾污水处理网建设,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城乡网络化延伸。围绕人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建立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社会救助等保障

第8篇:智慧社区建设亮点范文

省政府召开这次重点服务业城区现场工作会议,是在调查研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确定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按照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要求,专题研究城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这既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落实情况的一次督促检查。昨天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潍坊市的鲁东物流中心、白浪河综合治理开发工程等城区服务业项目,大家普遍反映潍坊市在推进城区服务业发展方面,思路清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值得学习和借鉴。潍坊市在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我认为有三点需要充分肯定:一是认识到位。我们现在来研究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绝非是简单重复过去的传统服务业的概念。经济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很好地认识服务业的地位、作用和内涵。当时省里提出建设三大载体,许多同志对城区服务业的概念认识不清,感到考核对象不明。一个城市的市区是由区级行政区组成,区级行政区下面还有街道办事处,在这个范围内把有效的土地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其他要素资源和自然资源配置好,就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优势,就会大大提升城市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组织和指导城区服务业发展,领导者的认识首先要到位,潍坊市在这的认识就比较深刻。二是规划到位。城区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有规划。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各个区各自为战,各行其是。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规划搞好。潍坊市委、市政府规划意识很强,他们的规划不是一般的布点性规划,而是对这个城市和城区的产业做了充分的论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吸收本地同志们的智慧,又充分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花了很大的功夫。三是机制到位。潍坊市高度重视推进服务业发展机制的建设,这个机制不仅体现在投入多少资金,关键看管理体制、领导体制和融资体制等是否配套。潍坊市在这方面都有新措施,创新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思路明确,重点突出,规划科学,机制健全是他们的经验。发展一个产业不是说单纯有资金就行,管理机制不到位,总体规划不合理,有钱也发挥不了好的作用。

今天上午,大会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10个单位讲得很好,希望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省发改委朱志明同志全面总结了前一段的工作,对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城区服务业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成,希望大家很好地贯彻落实。服务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认真总结培育三大载体、六大产业的经验,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省九次党代会要求,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精神,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作出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做大做强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在培育城区服务业载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的进展还很不平衡,有不少同志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不深,有的工作力度不大,有的缺乏扎实有效的配套措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区基础设施完备,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高,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优良环境条件,对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关键作用。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在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型过程中,服务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空间布局向重点城区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和特点是决定城市能级、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辐射带动力的强大动力与活力源泉。城市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80%以上。从国内先进省市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城区主导产业的地位非常突出。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四个中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95%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87%;上海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GDP的比重、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达75%左右,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广东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40%。从我省发展的实际情况看,50个重点城区经济发展比较快。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要素市场齐全,科技研发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服务业也代表着全省的发展水平。*年,全省50个重点城区实现的GDP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省的71.2%和77.6%。其中:17个市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22.2亿元,占到全省的42.1%。因此,抓住重点城区就抓住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主动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大趋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服务业发展态势,抓住重点城区这个关键,引领全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对促进三大载体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服务业三大载体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相互影响。重点城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关键作用。(1)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园区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城区这个大平台、大环境。我省在前一轮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依靠工业化的支撑和带动,多数城市注重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规模扩张和园区化布局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地方对城市的服务功能、空间布局、品牌形象、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直接影响了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现阶段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扩张余地,但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服务业来带动,服务业、服务经济将逐步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重点城区服务功能,有利于加快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些恰恰是服务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最为有利的条件。(2)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重点城区集中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优质资源。据统计,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园区中有46个在重点城区,全省100户重点服务企业中有97户在重点城区。从城区产业发展来看,随着土地约束作用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增加、商务成本提升,传统工业在城区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城区“退二进三”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区服务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扩张空间,这将为服务业园区、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又将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与发展水平。

(三)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500美元,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经济与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区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主要集中之地,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特别是发展与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配送、人员培训、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售后服务、商务会展等,可以大大优化和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支撑。(2)发展城区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大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城区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居住和出行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外,发展城区服务业对解决城市就业,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城区服务业已经成为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关键增长点。(3)城区服务业有条件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点城区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等资源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产业分工细化、改革开放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区体制、机制、人才、投入、区位、环境等优势,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城区服务业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引领全局,努力推动城区服务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二、明确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文)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最近下发的〔2008〕11号文再次提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省政府鲁政发〔*〕66号文中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全省要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在今后10多年时间里,我省要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必须提高近1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艰巨。实现上述任务目标,重点城区起着关键作用,必须率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统筹协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团带动、项目支撑,强化领导、政策配套;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有条件的重点城区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初步考虑,今后3至5年,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

——济南和青岛。济南要充分发挥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核心作用,青岛要充分发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建设服务*、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两大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驻地城区GDP的比重要分别达到75%和55%以上。

——其他15个市驻地城区。要依据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依托市驻地和周边城区,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有10个以上的市区达到50%以上;其他市区力争达到40%以上。

——其余33个重点市县城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力抓好城区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30个强县,要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有20个以上的重点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全省50个重点城区。到2010年,50个重点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由*年的77%提高到83%以上。

要通过引领有条件的重点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紧紧把握城区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在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姜大明省长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等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六大产业”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各重点城区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科学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尤其要着力体现好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从全省情况看,*城区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缺乏特色与优势。今后必须在搞好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自身的发展基础、资源条件、区位特点等,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放到全局与战略的位置。同时还要规划好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创意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确定特色与优势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要体现城市定位,符合城市的特点,遵循城市功能区划。比如加快发展金融业,并不是要求每个市区都要统一规划建设金融街区,但济南、青岛等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应根据金融保险企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研究制定吸引金融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改善硬软环境,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再比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单纯是建设几个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特别要对制造业的原材料供应、产成品销售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搞好信息平台建设,使物流园区真正成为物流配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汇聚中心,做成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如此。重点城区是支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枢纽,不仅要打造一流的景区,而且要完善与旅游相配套的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城区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各个市区只有把特色与优势找准,真正做大、做强,才能把省政府确定的发展重点落到实处,实现全省服务业发展目标才有保证。

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目前,传统服务业是城区服务业的主体,总量规模大,结构层次低,涉及领域多,空间布局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必须系统改造提升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要引导好重点传统行业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好现有服务业资源,通过引入龙头和名牌企业,推进优化与重组,推进兼并与联合;要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搞活发展机制,推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关键要搞好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嫁接改造,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业。城市公共服务业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地安排空间布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和引入市场机制,扩大融资规模,实施多元化投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要特别重视改善市区交通,切实解决市区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改变市区交通落后于市外交通发展的现状。同时,要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教育培训、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卫生保健、休闲娱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扩大服务供给,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

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城区要以方便居民生活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综合配套的要求,加快社区服务网点建设。特别是新建居民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各类服务网点,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布局。要引导社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构建以社区康体健身、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安全保卫、保洁环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城区是城乡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的结合部与支撑点。重点城区,特别是33个重点县,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重点抓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以县城为基地、以重点乡镇为节点,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合理布局和网络化发展创造条件。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抓好关键设施、基础条件和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充分考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规划好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广播影视等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社区化,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联度大、配套性强。能否以城区为单位组织安排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前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工作指导中认真把握。

(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从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看,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升。规划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目标,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重点城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服务业规划的编制工作。(1)各重点城区必须统一编制、统筹协调城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城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重点城区要在对城市经济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结构布局。要认真分析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特色、潜力与优势,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科学划分城区的功能分区,认真确定发展的重点。必须把城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规划编制的主导权不能下放到下一级,规划的内容决不是条条或块块的简单迭加。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要有效整合城区服务业资源,突出城区发展特色,使城区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尽快走向集聚化、网络化发展的轨道。老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为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新城区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预留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避免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重点城区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之间的关系。必须看到,许多重点城区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城区也都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点城区发展必须树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理念,树立优先发展服务业的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发挥各个产业的协同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关联度,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省探索走出一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路子。(3)重点城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各级政府在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上,既要统一规划、统筹指导,又要区别对待、搞好分类指导。对目前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重点城区,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发展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对目前服务经济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城区,要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其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目前服务经济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城区,要发挥其潜在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搞好发展定位,加大培育措施,培植发展特色,促其加快发展。

(二)搞活发展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关键要引入市场机制。要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使服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当前,投资仍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服务业投资一定要保持较高的增速。今年服务业投资要力争高于全社会投资5个百分点;重点城区的服务业投资至少高于全社会投资10个百分点。如何破解融资难的问题?从潍坊等地的经验看,思路完全可以放得更宽一些。(1)努力搞好项目策划。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发展城区服务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用好土地资源。重点城区是吸引服务业投资的最佳地方,只要科学规划布局,提高项目策划水平,高水准策划项目,就会引来投资者。因此,重点城区必须把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筛选、确定,作为扎实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来抓,确保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论证一批。(2)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城区服务业规划起点高、项目规模大,占用资金多,必须坚持市场化融资。潍坊市将世纪泰华城的规划与开发权交给世纪泰华集团,前两期工程投资4.5亿元,政府没有拿一分钱。东营市引进银座开发了占地400多亩的商务中心,政府没有投入资金,不仅银座项目开发建设顺利,而且还给市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政府进行整体规划,搞好项目策划,然后请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运作,大大拓宽了重点城区融资渠道。(3)积极优化建设环境。环境改善对项目建设、投资者进入具有重大作用。临沂市通过沂河改造,为城市居民拓展了休闲场所,吸引了众多的房地产商在两岸投资,城市环境改善了,政府税收增加了,可谓一举多得。潍坊市白浪河综合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建设视野宽、标准高,工程完工后,将成为集旅游休闲、商业服务、历史文化遗迹于一体的黄金水道,从而为两岸土地创造了较大的升值空间,实现了整治投入与政府收益的平衡。这些都具有普遍借鉴和推广的意义。(4)有效经营城区资源。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甚至包括一部分市县,都可以通过出让街区、道路、桥梁冠名权等符合市场要求的办法,获取建设资金,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赢。城市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但更需要市场融资。

(三)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快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精通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1)要抓好人才培养。省里已经研究提出了“十一五”后三年服务业人才的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公务员和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分批组织各县市区分管服务业的领导到境外进行学习培训。各重点城区要高度重视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摸清人才底数与需求,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确定培训重点,分步组织实施,强化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各重点城区要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项目、智力、专利、管理入股等多种方式,创新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办法。要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重点城区打造成优秀人才集聚的高地。(2)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近两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各重点城区要把这些政策运用好。省市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用。对涉及用电、用水、用汽价格等关键政策,要明确要求,限定到位时间。(3)要积极创新发展政策。一些城区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许可规划开发、土地转让、财政返还、出让经营权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注意总结先进经验,指导全省发展。条件成熟后,省里要抓紧出台扶持三大载体发展的优惠政策。

(四)创建服务名牌,提高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区服务业发展布局散、企业小、发展载体不强的状况,必须高度重视服务品牌建设,提升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1)大力培育服务品牌。品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要借鉴创建工业名牌产品的经验,引导服务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省服务名牌;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提高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获得*省服务名牌的服务企业,要适当给予表彰奖励。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服务名牌、争服务名牌的浓厚氛围。经过3到5年的努力,要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省服务名牌。(2)充分发挥重点城区综合引领作用。重点城区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依托,园区和企业是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重点城区更具有综合性,具有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这种综合与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重点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和特色街区,促进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城区服务业的功能,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3)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卖产品、卖服务、卖标准是企业竞争三个层级。服务企业最高层级的竞争是标准化的竞争,谁掌控了行业的标准,谁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地方标准化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服务的行业,要倡导企业推广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营造有利于消费的社会氛围。

五、创新重点城区服务业工作体制和机制

重点服务业城区发展,事关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全局。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提升统筹、规划、指导和驾驭城区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实现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一)切实加强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领导。重点城区服务业产业门类多、行业跨度大,统筹协调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重、难度大。把市区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研究,对很多市来说是一项新工作和新要求。各重点城区政府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与城区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构,保证领导到位、机构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重点城区政府要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和配合,重大服务业活动共同组织实施,重大服务业课题共同调查研究,重大服务业项目共同策划推进。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抓紧研究提出贯彻〔2008〕11号文件的具体意见,特别是对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既要在规划与管理上加强指导,又要在资金和项目建设上给予支持。对目前建设中遇到的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收优惠、价格管理等关键性政策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国务院的新要求,主动协调,维护大局,确保及时到位与兑现,共同推进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

(二)建立重点服务行业协调推进机制。各重点城区要参照省里确定的意见,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要分别成立由分管市长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重点行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发展目标和责任,协调相关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形成培植重点服务行业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