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

第1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东莞水乡地区;转型发展;近期建设实施规划;旧产业片区;环境重塑

东莞的水乡地区通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建设面貌提升缓慢、历史人文特色逐渐丢失……如何能够增加城市活力、塑造城市特色?本文以实际设计项目为例,摒弃以往“先建设后保育”的传统发展思路,规划以公益性项目为主,形成“先保育整治、后开发建设”的新发展模式,探索东莞水乡地区“近期建设实施规划”的示范样本。

1 项目背景概况:区域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东莞水乡上升为省发展战略地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东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统筹水乡地区发展的决策部署,致力于把水乡地区建设成为广东省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和穗莞合作的重要平台。2013年初,广东省政府正式出台《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工作方案》,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广东省战略“经济区”。

东莞市统筹水乡办主任会议提出2013年打造十大水乡特色发展示范片区,以片区为单元,统筹组织片区规划、土地统筹、产业布局、景观整治、文化旅游、水环境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望洪枢纽新城是水乡片的重点开发区;将打造为水乡片的综合服务中心、东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对接广州的主要平台。河西片作为望洪枢纽新城率先发展区,践行上位发展要求责无旁贷,应积极主动思考与探索未来的发展路径。

2 规划设计理念与主要内容:先保育后建设的实施规划探索

本项目位于水乡综合服务核心――望洪枢纽新城,北至水乡大道,西至望沙公路,南至厚洪路,西到洪屋涡水道,用地面积253.10公顷。

鉴于区位角色的独特性,本片区应率先践行地区总体要求,在水乡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引领、优质生活营造等多方面做出表率。本次规划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探索实施规划新思路。

2.1 两大策略促进

本次规划以“先保育整治、后开发建设”为总体原则,以环境、产业、职能协调转型为发展思路,并通过两大策略推动片区由平庸到示范的转型:

1)策略一:功能汇聚――引导多元功能汇聚,推动片区由生产主导向文化、游憩、生活多元转型,凸显“幸福产业示范导向”;

2)策略二:环境重塑――重塑水道精致空间,推动片区由水质污染区向精致水乡地区转型 ,凸显“生态文明示范导向”。

2.2 七项内容保障

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内容:

1)模式引导:突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包括三方面:环境转型――水生态破坏区向岭南精致水城转型;产业转型――污染落后产业向两型高效产业转型;职能转型――产业主导片向多元活力城市转型。

2)空间结构:落实上位规划,提出“一轴、两廊、三片、三核心”规划结构;北片区注重“民俗风情,强化水乡传统记忆”,中片区立足“创意研发,凸显水乡活力重塑”,南片区主打“生态休闲,营造水乡和谐共生”。

3)整体布局:通过特色村庄整治,传承水乡民俗文化;通过产业转型发展,彰显水乡创新文化;通过生态环境保育,体验水乡精致文化。

4)近期思路:提出了“年度计划重在夯实基础、三年计划做到初见成效”的近期发展目标。制定了“三线两轮”的总体工作安排,重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展示特色文化,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转型升级。

5)“三线”治理:

――以望沙路内涝治理、生态林带塑造为代表的门户景观塑造“线”,重在改善示范片目前内涝严重的望沙路,改善交通联系及景观形象。

――以示范片区内河涌水系治理线为代表的水乡本底生态修复“线”,重在内河水质治理,为南部水系环境塑造奠定基础,对旧产业区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河道水质净化、无污染淤泥资源化清理、截污管网工程等手段改善水质。

――以洪屋涡两侧标志岸线为代表的优质滨水生活营造“线”,重在内河水岸生态修复,打造片区内河水环境整治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的示范性景观节点。

6)“两轮”开发:

――以梅沙特色名俗村、农田公园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展示“轮”,重点在于梅沙特色村改造,打造示范区水乡传统生活体验载体;

――以旧厂区拆迁、创意产业园建设为代表的产业转型驱动“轮”,包括旧厂区拆迁、电子商务与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等内容;

7)实施计划:提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各项安排。涵盖特色村庄塑造、重要景观节点及生态林带、标志性岸线、农田公园、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等5大类,共计28个项目。

3 结语: 创新的发展模式引领同类型地区

本项目是东莞水乡地区,首个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的规划。促进了规划管理思维的解放,为类似地区规划实践起到一定示范意义。其创新与特色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发展思路创新:本次规划采用“先保育整治、后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近期实施项目共28个,其中26个为河涌治理、公共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凸显了“保育整治”环境基底,对当地既有发展思路是一次突破,适用于新的发展环境下类似地区的开发建设。

2.规划内容创新:强化近期建设的“实施”管控,提出了项目实施计划表,率先明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内容、建设时序、投资主体、投资规模等内容,强化了镇街层面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当地规划管理手段是一次创新。

第2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一、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落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开展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活动的意见》,通过“分层选点、分级申报”的方法,评选先进,树立典型,引导和推动“红十字关爱进社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为推进我区社区建设发挥红十字会的助手作用。

二、创建活动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各街道将红十字会工作列入社区建设规划,广泛开展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并逐步实现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网络化。

(二)基本目标

各街道红十字会积极开展“红十字会关爱进社区”活动。以现有的服务站、工作站、活动站、卫生站等为基地,开展保健、咨询、登记、募集、租借、义卖、帮困、扶老、助残等项服务;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红十字会基本知识传播,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培训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工作,参与无偿献血、艾滋病预防、遗体捐献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扩大服务队伍,增加服务项目,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发挥红十字会在社区的救灾、救护、救助等人道主义的服务作用。

三、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创建省级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是区红十字会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区红十字会成立“创建省级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各街道红十字会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抓好落实;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确保创建各项工作按照进度要求及时完成。

四、创建活动的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8月1日?8月15日)

1、成立区红十字会创建省级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创建工作专班,综合协调全区创建活动。

2、召开全区创建省级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动员大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评估参考标准将任务进行分解,努力做到软件不丢分、硬件得高分。

(二)创建自查阶段(8月16日?8月31日)

区创建工作专班各街道红十字会依照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全面落实创建任务,针对创建和自查中暴露的薄弱环节进行突击整改,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三)创建迎检阶段(9月1日?9月15日)

1、各街道红十字会对照《省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考核标准》进行自查打分,边整边改,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

第3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据初步统计,全县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人员共有3013人,其中:从事社会福利领域21人,从事社会救助领4人,从事社区建设领域74人,从事青少年教育领域2584人,从事家庭生活服务领域6人,从事社会慈善事业领域2人,从事安置帮教领域2人,从事精神卫生领域6人,从事就业援助领域4人,从事职工帮扶领域6人,从事犯罪预防和禁毒戒毒领域162,从事人口计生领域64人,从事纠纷调解和应急处置领域78人。在全县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当中,仅有一人获得初级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

一是抓平台建设。因地制宜,结合__实际,与社区建设同部署,以服务本社区和周边村社、涵盖500户到1000户为基准,在全县36个城市社区设立社工服务工作站,增加社会工作元素、搭建工作平台,为社工队伍提供广阔舞台。

二是抓教育培训。以“提高专业理论、提供专业服务”为重点,强化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__年,组织9名工作人员参加全省社工人才培训考试,参加市级培训2次,4人单项科目考试成绩合格。

三是抓岗位落实。为了把社会工作抓实抓细,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狠抓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和落实。在民政领域设置了老年服务、流浪乞讨人员服务、残疾人服务、儿童家庭寄养等岗位,对社会工作进一步细化,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四是抓政策激励。县局会同县委组织部制定出台了《__县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社会工作人才搭建了政策平台。

(一)社会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偏低。社会工作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当前,我县从事社会工作人员均未受过正规专业培训,更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全县只有1人具备社会工作初级职业资格,从业范围仅限于民政、社区等事务性工作,普遍缺乏实践技能,不能较好地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

(二)社会认知度不高。群众对社工的概念、工作情况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不了解,以为“义工”就是社工,或把居委会工作等同于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还很滞后,导致公众缺少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意识。

(三)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力量薄弱。由于获取社工人才资格证门槛高,不易考取,导致参与培训、教育、报考人员少之又少,加上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培训讲师还相当缺乏,社工培训、教育工作严重滞后。

(四)行业、分类分布不均且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目前,民政、工、青、妇等单位作为业务指导部门,都只能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开展社会服务,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无法形成一个优化合理的专业布局和层阶设置,导致现在还未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中无法形成合力。

(五)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缺乏经费保障。从事社工的从业人员待遇和地位普遍偏低,造成社会工作对青年人的吸引不大,加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社会工作推进困难重重。

(一)强化宣传引导。当前,人们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还十分陌生,为此,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是推进社会工作的当务之急,才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二)系统推进社工岗位开发。鉴于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现状,可以在条件成熟的部门或单位先行试点,开发社工岗位,然后逐步推广到各部门各领域。

(三)建立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

第4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这两大部分。

所谓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就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网相互构成的外部网络系统,他的服务对象是全市市民、外来投资商和旅游者,将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20__0多类便民服务项目及慈善捐赠、助残救困、司法援助等公益服务进行有机组合和有效管理。该系统由社区便民服务网站、市民求助热线和智能呼叫系统组成。它的作业流程概括起来有两点:一.市民通过登陆服务网站或拨打求助热线电话要求提供服务后,接线部将其输入到值班终端页面上,进行登记分类,如属工作、生产等公共管理类信息交执行部协调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处理,限时跟踪回复;二.如属生活服务类信息本着“就近、便利、快捷”原则,直接与相关加盟企业、个人联系,安排其上门服务,并进行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态度跟踪监督,电话回访用户。系统通过加盟认证培训,建立行业管理标准,统一服务流程、统一质量评比考核等方式,提高服务满意度,铸造服务品牌,以此打造政府的公益性、权威性、诚信性品牌。

而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一个以社区空间地理信息和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通过与城市电子政务专网、数字城管专网连接兼容的单独内网平台,使用对象为市、区级机关部门、街办、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系统突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管理创新”的理念,通过归纳、梳理与基层社区日常管理相关的办公事务,将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十多大类三千多个基础数据项建库分类存储,实现社区日常管理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减轻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能够根据权限设置调用公安、民政、计生、环保、教育、房产等部门的社区业务管理信息,定期生成固定报表和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新、准、实的数据信息,供各级领导统计分析和决策使用。

所以,社区信息化工作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延伸,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由一、二个部门去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单纯从技术角度上看,实现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关功能没有多大的困难,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保证社区综

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确度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这就一定要依靠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保证,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和维护工作。对此,提出下几点建议性看法和观点,以供社区信息化建设者参考。1、领导干部的重视是一个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新兴的、新建的事物,这就意味着实施一定要与地方各级政府、街道、居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必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体系机制,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向前发展。一方面将社区建设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现状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社区信息化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各社区街办应把社区信息化工作作为社区示范建设和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社区综合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并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情况纳入社区建设总体工作进行考评,任务分工到人,责任落实到人。

2、大力搞好宣传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思想基础。社区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次与市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变革和生活变革,它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关注与支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社区的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深入宣传,在普及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使人们了解社区信息化发展将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让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者和消费者都能充分认识到社区信息化发展内在的巨大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3、职能部门的参与支持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一个社区的信息化项目仅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就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的三千多个基础数据项,这么多的基础数据项除了要求各基层社区居委会发挥主体作用,在落实专人整理现有书面台帐资料的同时,组织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逐一上门入户采集外,还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时限要求,毫无保留地将现有的基础资料提供出来,以积极的姿态全方位支持和谐社区建设。

第5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总体谋划,认真落实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推进防震减灾事业融合式发展,为我县奋力建成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桥头堡”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贡献。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速报能力

1.做好地震信息节点和流体观测站的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地震信息节点的运行管理,妥善安排地震值班值守工作,确保信息节点24小时正常运行,实现信息节点正常运行率不低于98%,运行日志按时上传率达100%。协助做好所辖地震监测台站仪器维护检修以及台站的防雷、电力、网络、通信保障和周边观测环境保护等工作,实现台站正常运行率不低于98%。

2.强化地震应急速报工作。按照《县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报送的程序和步骤,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地震动态信息,并及时报送给相关部门。

3.积极开展地震前兆异常观测。强化乡镇宏观异常观测点的业务指导和督办。发生异常情况后,及时组织开展异常核实和调查,并准确地将异常信息报送上级地震部门。

4.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以做好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为着力点,新增地震宏观观测点2个以上、宏观观测员50人以上,不断扩大覆盖面。重点加强“三网一员”制度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结合实际编制工作流程,适时组织专业培训,使之能够初步判定并准确捕捉上报地震宏观异常现象,掌握地震灾情初步调查方法和速报口径,熟悉和宣传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二)进一步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1.加强抗震设防行政审批与执法监督工作。按照《关于印发省市(州)级和县(市、区)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行政并联网上审批工作的衔接与协调,切实履行好地震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责。抓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运用,协助重大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建设业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引导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按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抗震设防烈度七度)进行设计施工。

2.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进工作。依托移民搬迁、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通过发放抗震农居设计图集、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开展农居抗震知识宣传、建设抗震农居示范点来扩大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居民防震减灾意识。

(三)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1.完善地震应急体系建设。结合省市新修预案修订《县地震应急预案》,协助做好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以及学校、医院、商场、车站、化工生产企业等重点单位完善部门预案,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群众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

2.强化全县各学校、医院地震应急演练的制度建设。积极与教育、卫计部门协商,制定加强学校、医院地震应急疏散综合演练的指导性文件,并结合各单位实际进行演练。

3.强化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与县人武部、应急办、团县委、民政等部门协助,抓紧建立县级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立救援队伍数据库,协助各支队伍完善技术装备,适时开展专业培训和演练。

4.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结合城镇化建设,协调民政、住建等部门联合规范完善建设符合国家三级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1个以上,配备必要的物资设备,提高地震应急避险能力。

(四)广泛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1.突出宣传重点,强化防震减灾意识。借助宣传资料、光牒、固定展板、新闻、网络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全面提高全县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综合减灾能力。

第6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社区体育;信息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78-03

1 概述

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聚集地,是政府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便民服务的重要工作对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的功能不断提高,居民对文化需求增加,特别是社区居民体育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了满足社区成员对体育服务的迫切需求,发挥好信息网络的功能,是政府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必须运用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广大社区的体育信息和服务需求,发挥好社区信息网络的功能,该文以城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进行探讨,从而为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2 社区体育信息化研究意义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了《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其中指出:“进一步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加强信息服务,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提高体育信息服务的水平,有力地推动全民建设事业的发展。而目前体育信息资源不够畅通,社区体育缺乏指导服务和有效地信息资源管理的平台来帮助社区居民更有效地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推进社区信息化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社会体育活动的服务体系,而伴随信息化、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和运用社区体育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横向共享和纵向汇聚,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一个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和平台,也可以为社区提供了一个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享受服务的平台。

社区体育指在社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把社区内全体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使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得到全面开展,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的有区域性特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2]。近些年来,构建数字化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2013年初郑州也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3月30日,《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成功召开,这也标志着郑州的数字化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社区体育已经成为社区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重要桥梁,体育的健身性和休闲娱乐性得到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认同。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信息服务、社区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缺乏的因素,社区体育还处于简单的服务阶段。特别是对于那些功能不够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的水平更无从谈起。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不断增长,而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往往落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的资源,满足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政府与社区所形成的关系为支援和保障关系,利用城市社区信息网络的优势,可以全面普及和推广体育健康知识,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及时传递社区体育比赛信息,从而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人文关怀,丰富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改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改善。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也应按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建造体育信息传播的站点,实现网上体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网上保健知识交流、网上体育健康指导等。目标是依靠社区信息网络,设置体育服务专题栏目,促进信息畅通,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的情报和咨询服务;网络可以打破社区的界限和距离,实现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体育活动机会。

3 社区体育信息化框架原理

3.1社区体育信息应实现模块化管理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指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通过政府支持,各种社团、机构、志愿者提供,最终形成的由多层次、多种类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3].社区体育信息化管理,可依据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搭建体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以用户健康需求以及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之间体育需求为核心,实现体育信息、体育设施、体育比赛等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从社区管理模式入手,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整合体育资源。

3.2社区体育应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建立动态的个人体质健康档案,以建档为基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促进全民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延长居民寿命提供条件。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可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妇女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管理、残疾人健康管理及养生健身知识等子系统,实现各类人群居民健康的动态监测和监管,并实现数据实时更新,辅助体育管理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居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其提供综合、连续、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

3.3社区体育信息化要统一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业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社区各自为政建立的网络孤岛、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迫切需要横向、纵向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因此,体育信息化还需要社区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将有线电视作为互联网展示形式的补充,使社区体育比赛项目的信息公开、查询等通过数字电视,走进百姓生活中,能够实现提示信息向特定人员或指定范围发送。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体育中去,使社区体育形成一个合力,形成一个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从而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

社区体育信息管理框架模块设置如下图。

4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4.1社区信息网络覆盖不尽完善

目前,社区体育服务领域虽然在逐步拓展,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更新比较快的时期,人民群众对于也很关心的体育保健、体育养生、体育资源、体育信息等服务项目,虽然社区信息网络与以往相比已有很大突破,但是真正使社区的服务信息覆盖到千家万户还不能完全做到,当然这会涉及到居民观念的问题、健康意识的问题、也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问题。从当前社区体育信息服务来看,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固定的墙报或传单等信息传递,网络信息多是一些广告、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而且网络更新频率不高,导致居民群众不愿关注社区网络信息。此外,居民群众喜闻乐见体育信息服务还不够,一些网络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项目还是有局限性的一面。

4.2专业的体育信息管理员缺乏

社区服务是政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加大了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但是由于政府编制、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社区工作者注意还是以社区的日常户籍管理、安全防范、设施维护等相关行政性、常规性工作为主,而配备专职的网络信息管理员还不能得到解决,往往出现网络信息无人更新维护、出现技术问题无人处理等现象。另外,一些社区管理员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的结构不尽合理。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来看,他们的管理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能很好地应对网络信息技术问题,他们还会利用机会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队伍,进行广泛的宣传、搜集体育信息,这样就很好地弥补了体育信息管理员人手不足、不懂技术、搜集和推广体育信息的缺陷。

4.3体育网络信息的投入不足

随着信息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居民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就随着会提高,那么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功能就略显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特别是体育网络信息。从已有的网络信息来看,主要是以体育产品的广告、体育俱乐部宣传等,即使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网络信息,但是也都是一些过时的或不适合社区居民锻炼的项目信息。这主要是网络信息还没有得到重视,网络信息投入还相对较少,网络配套资源和人才还相对缺乏。随着网络功能的不断开发,网络开发商一定要加强体育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德投入,从而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信息需求。

4.4体育信息的实用性难把握

社区居民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群,这样复杂的人群中又必须考虑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体育基础和文化水平等特点提供合理科学的体育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够真正对每个人起到健身锻炼的作用,仅仅依靠网络信息很难保证。另外,网络信息服务仅仅是一种直观的媒介,其效果很难与面对面教授的效果相比。社区中从事体育锻炼人较多,如何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他们制定合理的健身项目、活动频率、活动强度,并对他们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是我们当前体育信息服务不足的地方,也是未来体育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

4.5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困境

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体育的竞赛性就会凸现出来,在社区内部就会有兴起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发展的规律往往是社区内部到社区之间,再到区域性的比赛。以往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依靠热心人在沟通和协调,自筹经费进行比赛,组织形式较为简单。而且社区之间和区域性的比赛由于信息沟通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地开展,这主要是体育信息资料共享不顺畅,不能使社区内部、社区之间达成很好的沟通。

5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基本途径

5.1提高社区网络建设标准,以标准建设

社区信息服务方式由过去以文献、报刊、社区墙报等为载体的静态方式发展为以显示屏、网站、数据库等信息手段的智能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直观的把信息传递给受众,还可以使信息更加快捷、更新的频率更快、信息更新的成本都会降低。标准化的社区信息网络还会吸引大量的赞助商,这个社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缓解经费的渠道。当然能够吸引赞助商的就是标准的社区信息网络,他可以能增加消费群体的数量、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相反,如果社区信息网络不够完善,也就不能很好地吸引赞助商。

5.2规范社区信息化服务

目前多数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相对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各系统内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协同工作的能力普遍较弱,这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相对落后。社区实现信息化后,可以减少对社区管理人员的依赖,社区居民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类体育信息服务。但是,社区作为一个信息的中枢,必须规范自身的服务,认真履行职责,把各类体育服务信息和需求信息技术汇总并及时,才能使更多的人关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才能有更多的人使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

5.3校区合作保障社区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前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往往只是负责一个培训点的培训,如果实现网络信息化,社区体育指导员可以了解某个社区的体育需求,合理调配人才资源。也可以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目前多数大中专院校都开设有体育相关专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校招募培训人才,既让大学生有一个实践的机会,有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问题。

5.4探索社区体育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新模式

社区信息化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和联络平台,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居民区的宣传栏等进行多种方式的广泛宣传,普及体育信息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宣传,使人们能够从社区体育信息上了解健康知识,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为居民营造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兼顾让社区体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的利益,积极吸收外部资金,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5.5整合社区体育资源,提高特色服务

现有经济条件下,在社区大规模兴建体育场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城市中各个社区可以统一规划,不同的社区建设不同的体育设施,然后利用社区信息化网络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可以让居民今天到这个社区游泳、明天到另一个社区打球、后天在本社区练习气功。也可以开放部分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中有着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错时利用,这不仅可以弥补对专业指导人才需求的短板,更可以实现体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 小结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体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将是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推广和应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手段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社区的管理

者和参与者来讲,能使获得的信息的渠道大大扩宽,使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决策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社区体育管理者更好的为社区体育建设服务,同时社区体育参与也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刘同众,戴宏贵.日、美社区体育建设与管理的探究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4).

[2] 李相如.城市社区建设、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

[3] 霍军.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4] 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5] 鲁松涛.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化发展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第7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今天,全县各族妇女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周岁生日,同时,对全县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妇女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进行的表彰。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向各族妇女同胞致以节日的美好祝愿!向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为布尔津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作出辛勤努力的各族妇女同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二年,做好今年的妇女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元月召开的县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全面回顾了2001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了2002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种豆、养牛、搞旅游”的发展思路。当前,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绕县委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妇女,抓住机遇,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开拓创新,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找准工作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继续深化“三大主题”活动,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推动我县各项建设的向前发展。

下面,我就今年的妇女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切实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贯彻

加强和改进妇联作风建设,关键要抓好思想作风建设。一要加强理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妇女工作的实践,把做好妇女工作与实现党的宗旨统一起来,不断研究和解决关系妇联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始终把满足妇女群众要求,维护妇女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在继承的发扬优良工作传统的同时,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推陈出新,开拓进取,推动妇女工作上新台阶。

三要更好地走群众路线。坚持服务妇女、服务基层,妇联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要密切联系妇女群众,全心全意为妇女群众服务,想妇女群众之所想,急妇女群众之所急,帮妇女群众之所需,努力为广大妇女办好事、办实事。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要把妇女群众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目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实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版权所有

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加强调研,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是妇联工作之本,是妇联干部的基本功。各级妇联要不断推进调研工作的制度化,使之成为科学决策和为妇女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和保证。今年,县妇联要重点就妇女就业,尤其是“入世”后城乡妇女的就业和经济利益问题、妇女参政、妇女儿童思想道德状况、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调研。各乡镇妇联也可以根据本地妇女工作的实际和妇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题调研。

三、切实做好工作落实

一要着力提高妇联干部的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妇联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县委扩大会议、三干会精神,了解全县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妇女工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职能作用,为促进两个文明作出贡献。当前,结合妇女工作的实际,努力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最近,县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安排意见》,城镇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城镇各单位志愿者和妇女参加3月23日,由县妇联开展的“文明家庭承诺”签名活动。要针对各级妇联干部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妇女工作业务培训,使她们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要结合新形势下妇女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开展加入世贸组织有关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的高素质妇联干部。

二是搞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执法宣传。今年是《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各级妇联要结合“四五”普法,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广大妇女学法、守法和用法。

三是认真落实地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社区建设中,加强群团组织、贯彻以“党建带妇建”的方针,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四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包括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女工委也是妇联的团体成员,妇联要加强与工会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团体会员的积极作用。同时妇联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在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

第8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导向;培训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从“单位化”逐步过渡到“社区化”,社区和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滕尼斯对社区的经典定义为社区是由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出入相友、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关系密切的社会共同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一般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一般指村委会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频繁流动,社区日益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更加旺盛。

社区社会工作者及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政府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重点对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有学者对重庆市社区社会工作项目中的人才培训进行研究发现,职业能力导向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模式是现实的选择。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背景下,本文以北京市Z区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为例,探讨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的需求、培训实践及相关思考。

一、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的现实需求

(一)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

社会工作是应用型的社会科学,是从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本质是实践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更好地提供社会工作服务解决具体问题。在加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现实要求和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的形势下,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提高。

(二) 社区社会工作的需求

首先,社区日益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社区中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对社区社会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加。其次,社区层面涉及的领域相对广泛,包括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婚姻家庭、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理、居家养老、医疗卫生等领域,对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的要求更为综合。

(三) 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现状

社区社会工作者主要包括三类群体,从事社区实际工作的人员和近几年从学校、社会招聘的社区社会工作者、热心社区社会工作的志愿者。社区实际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实践方面需要继续提高;招聘的社区社会工作者,所学专业相对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专业,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知识。Z区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主要培训对象为社区实际工作人员和招聘的社区社会工作者。

(四)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的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日益完善,社区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社会工作者,薪酬将根据证书等级有一定的提升。从职业水平证书的考取和能力提升两个维度来看,社区社会工作者对教育培训有旺盛的需求。

二、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实践――以北京Z区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为例

(一)主办方、师资方、场地提供方三方合作开展培训

北京Z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由Z区社会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由高等院校专业的社会工作教师作为培训师资开展培训,考虑到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及实际交通问题,由Z区相关学校提供培训场地。培训由主办方、高校社会工作师资方、培训场地提供方相互配合,主办方Z区社会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二) 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需求调研

在培训项目开始前,培训组织方及培训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深入基层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培训需求开展调研。结果表明,即将参加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的学员大多数未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的比例很低。学员希望培训能够对职业资格考试有帮助,化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专业技巧等,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需求调研的开展及分析为制定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安排提供参考。

(三) 培训项目师资配备

承担北京市Z区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师资主要来自高校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教师长期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掌握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沿,能够为社区社会工作者带来新的工作理念;教师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相对熟悉,能够满足社区社会工作者对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需求。高校资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能够确保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四) 培训内容及课程设置

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项目紧密围绕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及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及课程。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社会工作概论、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纠纷及调解、社区残障社会工作、社区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值得关注的是,小组工作以小组活动开展为主要方式并由专业培训教师聘请资深的小组活动专家一起开展,凸显实务课程特色。

(五) 培训课堂组织形式

由社区社会工作者作为学员组成的课堂,学员在年龄、知识构成、工作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首先,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形式,培训课堂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其次,小组工作是重要的课堂形式,使学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小组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体验,为将来在社区开展小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讨论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形式,社区社会工作者结合所学的知识分享和交流社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巩固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情景模拟、现场展示也是重要的培训形式,使学员能够深刻地体验和感悟,激发积极性。

(六)培训项目效果评估

培训项目效果评估在全面了解本期培训的实际效果和满意度的同时,也为培训的继续开展提供新的需求、经验和教训,优化培训设计。培训项目效果评估一般分两个阶段开展:一是在培训项目课堂即将结束阶段,对参与培训项目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开展培训效果的问卷调查;二是在培训结束后一段时间,对参与培训的学员继续进行有效的跟踪调查,了解培训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学员实际能力的提升程度。

三、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思考

(一)关注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实际需求

培训课程设计和师资配备方面,注重社区社会工作者实际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满足学员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在培训场地安排方面,充分考虑社区社会工作者多数居住所在辖区的现实。以社区社会工作者为本,关注其实际需求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 加强主办方、师资方的沟通和合作

主办方与师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够使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授课形式等方面更有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需求和效果评估方面的及时沟通可以提高培训质量,获得更好的培训成效,优化后续培训工作。

(三) 培训项目促进教学相长

参加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学员大多熟悉基层社区的真实情况,课堂中的讨论交流或是案例都体现真实和生动的特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奋斗、工作经历也是宝贵的财富和可供学习资料。专业教师在给社区社会工作者授课的同时,能够丰富基层实践知识,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关于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 /article/zwgk/fvfg/shgz/201111/20111100197275.shtml.[2]陈仙歌.职业能力导向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

第9篇: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社会对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的认知度较低,表现在对残疾儿童基本知识、致残因素、康复训练知识了解较少,有些人对残疾儿童所持的“残弱论”观念较为严重,影响着残疾儿童社会化的进程;认知度低也导致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康复年龄段,病情延误,成为终身残疾。在对康复机构的注册权限上,目前,绝大多数康复机构都属于工商注册,让本属是非营利性质的单位运行艰难。

(二)康复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有限调研中发现,由于机构普遍面临着政策、资金、技术等困境,机构与机构、机构与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整个康复机构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康复机构发展经费不足,导致员工待遇较低,专业人士招聘难、流失严重,人员稳定性差;另一方面,专业康复人才缺乏,由于薪资待遇低和高校特教人才培养不足,机构缺少心理学、特殊教育、医学等专业的专业康复师和复合型人才,有的机构只好招募高校志愿者来填充机构人力空缺,影响康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由于政府开办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不能满足该群体的需要,对残疾儿童的社区康复缺乏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公共服务有缺失;再加上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发展比较慢,不能对公共服务形成有利的补充,整个社会支持体系没建立起来,不能实现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的全覆盖,对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及康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完善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的对策

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笔者试图探索通过发挥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者、协调者、倡导者等角色,整合社会资源,为有困难的家庭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形成以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为基础、其他康复形式相结合,社工引领义工的多方支持系统共同参与的残疾儿童社区康复模式。

(一)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儿童社区康复1.介入途径。一种是通过社区招聘专业社会工作者,将其纳入到自身服务系统,开展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工作。社会工作者由于不具有专业的康复技术,需要与康复机构相结合,对残疾儿童进行筛选和分类。在社区康复的残疾儿童一般为症状恢复较好,不需要长期医疗康复的患者。另一种是依托社会上成立的民办非营利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将有资质和有能力的机构推荐本机构社工进入到社区,开展相关工作。2.角色定位。首先,社会工作者是服务提供者。开展基本的康复训练活动和专业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问题解决策略和精神支持服务;其次,社会工作者是政策倡导者。社会工作者通过在给残疾儿童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政策实施中的疏漏或空白,通过总结服务经验,提炼服务过程中的问题,为政府部门献言献策,呼吁和推动社会政策的改变;再次,社会工作者是组织管理者。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整合社区可利用资源,开展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最后,社会工作者是教育者。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残疾儿童的同时,需要通过社区宣传手段提高社会大众对残疾儿童的认知度,倡导平等、尊重的理念,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社会环境。3.实务工作。长期以来,社会工作积累了三种开展工作的方法,即个案、小组及社区工作。个案工作方法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残疾儿童的个案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需自我发掘或接受服务对象申请,与其建立专业的工作关系,了解真实的需求和问题,通过分析,共同制定解决问题方案,实施过程中注重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我,自我促进、自我实现的“自我力量”,与外部他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拥有一个持续和支持性的人际网络,有时,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需要社工整合政府资源或社会资源进行援助。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成员互动,让成员从中获得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问题的小组经验,达到行为改变,获得个人成长,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残疾儿童社区康复中,社会工作者将问题或需求相同儿童或其监护人组成一个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引导大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服务对象在参与活动中相互学习,彼此鼓励,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个人成长和问题解决的双重效应。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具体到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工作中,首要进行关爱残疾儿童的宣传工作,借助社区内组织,给服务对象话语权,让他们表达自身的需求,呼吁社区甚至社会能从正向认识并支持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改善残疾儿童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