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一、学有所教

教育是民生的基本需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科学的“均衡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的公平度、满意度和适合度,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并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要注重学龄前教育,提升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和层次,稳定和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普及率。巩固高中教育普及化成果,优化高中教育布局,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社会紧缺职业技能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使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学有所教”,一方面,要逐步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实行成、职、普三教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结合,向全社会、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高品位、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另一方面,要健全集群帮扶体系,加大对教育帮扶的经费投入,确保大中小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确保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率100%,确保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二、劳有所得

劳动是财富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障和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实现“劳有所得”,应当从就业、创业、维权三个方面入手破解难题。一是实施积极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要注重培植和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的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通过制定各种优惠培训政策,形成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体系,实现从业人员终身职业培训的目标,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通过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在现行经济结构条件下,一个创业者一般可以带动五个劳动者就业。通过建立创业园区、创业示范户等形式,形成全社会支持和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重点指导和促进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和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三是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当前资强劳弱的状况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难以维护。要依据法律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加强和转变工会的职能,使工会真正成为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组织。

三、病有所医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兴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要按照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餐饮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血液安全、卫生应急等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健康教育、采供血服务体系。健全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精神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服务网络。改善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提供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能力。三是加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基本做到“看得上、看得起”疾病。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逐步实现跨省、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四是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四、老有所养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养老保障已成为民生建设中无法回避的挑战。要按照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老有所养。探索建立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老人给予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资助。向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老龄津(补)贴。要建立城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网络。突出政府职能,发挥保底作用,保障所有老人逐步享有基本的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关怀、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服务。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市、县至少建成一所政府主办的示范性老年公寓或福利院。重点建设社区老年日间照料和养护类服务设施,切实保障优抚对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等获得基本服务。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发挥社会公益性组织、非营利机构的作用,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扶持,鼓励社会参与。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吸引企业集团进入养老服务市场,丰富养老服务市场产品,增强市场活力,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五、住有所居

居者有其屋是民生重要标志,安居乐业是民生建设的追求。“住房难,购房贵”长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完善、发展住房市场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全民住房问题。要把市场供给与民生需求相结合,做到坚持保障生存性需要,支持自住性需要,引导改善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遏制投机性需求,形成住房供给的良性循环。在城镇继续坚持住房市场化方向,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多层次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问题。以廉租房实物配租、租赁补贴来保障“低保”、“特困”家庭的住房。以经济适用房实物供应、政策性购房补贴来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公共租赁住房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充分发挥企业、职工以及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在农村继续坚持按照规划对农民无偿划拨宅基地政策。重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合理确定补助对象与标准,帮助住房危险、经济贫困农户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确保农村特困户危房“有一改一”。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

六、弱有所保

弱势群体是由于个人生理和社会原因而导致自身处于劣势,依靠自身能力无法摆脱弱势地位,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支持的社会人群。解决好这部分人的生计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危险、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公平正义的需要。一是关注弱势人群的就业。重点解决缺乏技能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失地农民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岗位问题,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弱势人员,同时采用提供经济补偿或税收优惠的方式调动用人单位增加就业岗位的积极性。二是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总体目标,努力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参保救助、医前救助、慢性病救助、即时救助、大病救助、按实救助等六大救助方式,建立加强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新农合的衔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比例,实行常见病药品资助政策。另外,要建立城乡一体的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重残救助制度,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加大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力度,推进流浪乞讨者救助制度与孤儿家庭寄养、五保供养及其它福利制度的衔接。

第2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所谓城市基础设施就是能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和服务的各种基础类服务设施,如道路交通等公共工程,城市的绿化环境以及公共事业等,这些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的基础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而且,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是处于先导地位的,只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才能够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内容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城市的道路交通,如公路,桥梁,公交,地铁等工人们出行的各种交通设施,另一方面是指城市的环境保护,如城市内部的来及处理,污水,废气的排放,消防设施,环境绿化等,此外,还包括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各种基础能源,如水,电等。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而且为城市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为城市协调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基础。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先打下良好的基础,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城市基础设施要先于城市建设。

第二,城市基础设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的,所以,它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因此,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城市内部能源供给,不仅具备各自的网络系统,还要通过各个系统直接按的相互协作,而交通网络也构成了整个城市的结构骨架,正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更容易使得公共行业形成垄断。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开放性的服务,它的服务范围是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生活的居民,所以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这个特征可以很好的将城市基础设施与商品进行区分,因为,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的服务都是客观的,不因个人意识为转移。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公平性,而且为了保证城市基础服务提供的稳定性,政府会对公共服务和产品实行价格监管,保证价格的稳定性,使得公共产品的销售价格要按照政府的控制而销售,而与盈利性商品不同,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不具有决定价格的权利。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社会性的公共效益。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提供公共性的产品和服务的,因此,它也具有社会性的经济效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以城市发展为基础的,所以,它为人们提供的各种服务都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为前提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把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它们的建设资金都是有政府统一支出。而成果却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所以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都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思考的,要为整个社会带来效益。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存在的风险

基于城市基础设施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来自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的,包括城市的交通,资金,环境,工程,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等风险。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交通风险。城市的交通风险一般指交通出现的拥堵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日益突出。城市经济发展的越快,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越高,出行的频率与距离也在逐渐增长。造成城市交通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的扩张规模,而且城市化人口也越来越多,原来的交通规模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造成城市内部交通紧张。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个人收入,所以,近年来人们购买私家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私家车的快速增加使得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城市交通网络不完善,而且交通建设缺乏规划。其次,对车辆停位缺乏管制,目前因为车辆的增多已经形成了缺少停车位,车辆随处停放的情况。第三,是城市交通出现的车鸣声,噪声声级超标,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最后,城市交通秩序混乱,闯红灯,驾驶越线等现象屡见不鲜。

城市交通存在的这些风险打乱了交通发展的动态性,阻碍了交通的发展,进而降低了城市居民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资金风险。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管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原始负债,使得资金投入不足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都是有国家支出,主要还是依赖国家财政,但是国家的税收有限,所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不能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而且,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实行的金融管理制度也变更为资产负债管理。对于原始的负债要进行解决,所以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都以贷款时间长,利率低的项目转移。因此,对于大范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供给,然而,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其他的商业投资的利益低,很多金融机构也拒绝向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资金风险,严重威胁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环境风险。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外在条件,但是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以前迫切的追求经济高增长,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实质性的认识,进而对废水,废气的排放处理不到位,没有自主的推行相关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关产业的处罚条例,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处理效率地下,而且污水处理设施也由于长时间的停滞而失去工作性能。现在,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原始的破坏过于严重,而导致现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困难。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较低,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要以一定的环境破坏为代价,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环境风险。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风险。工程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指工程的资金投入,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城市基础工程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因此,工程建设的各方面人员对城市工程的投入资金进行一层层的“过滤”,到工程施工部门时,资金量还会剩下少量。而施工部门还要用有限的资金完成工程建设,因此他们可能会偷工减料,导致工程的建设材料不符规格或投入设备不足,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和质量。

第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各方面协调的风险。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的特点,如果有一方面处理不善,对全社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如交通工具与交通道路之间就需要进行协调,不能追求单一方面的发展。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要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不然会形成畸形发展的状况,即是某些方面的发展过快,而相关设施的发展落后,导致整个设施无法正常运行,这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协调性的风险。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管理的策略

为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它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其策略如下:

第一,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完善交通布局。城市交通的建设要将与城市区域发展相联系,人口多喝人口流动快的区域,更要注重交通布局的规划,要是城市交通与城市管理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改变交通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相协调,其次,发展交通运输的人性化服务,为居民提供诚信,舒适的运输服务。最后是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交通发展做规划,全方位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立专门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系。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应只以国家为单位,而是要在城市内部建立基础设施投资机构等平台,通过采用BT等多种建设模式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数量。此外,对于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工程和项目,如环保等要为其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要随着增多。

第三,设立环境保护和监管部门,对涉及到环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进行严格审查。对环境造成威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经过专业的检测和指标衡量,看它的危害程度是否在环境的允许范围之内,如果环境能够承受,允许建设,如果对环境有威胁,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对这类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环境的威胁减弱后,再进行实施建设。此外,对于积累的环境问题要给以及时的处理,以免为以后的城市发展造成阻碍,但是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要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同步进行,不要形成单一的发展局面。

第四,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各项工程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提高工程的管理首先要选择好管理人员,所以,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能力考核,实行责任承包,明确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提供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订立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尤其是成本,质量方面,更要有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管理和审查,避免出现成本超出或者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最后是工程的监管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建立,是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更要有质量保证,以免阻碍城市的发展,所以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从工程施工前期到工程完工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它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第五,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为指导,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度。无论是哪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与相关部门和其他设施做好协调工作。如城市用于政府办公的房地产工程建设,要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再进行建设,以房地产施工制度为指导,做好该工程的规划与方案的制定,然后对其进行布局的设定和优化,最后组织施工建设。而公路交通的建设就要与交通管理部门与公路施工等部门进行协调工作,以免某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受到相关设施的影响而无法进行,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

以上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风险的管理策略,但是在这些策略的执行前,首先要做的是要全社会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认识,了解它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是影响到了城市整体的发展进度。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发展。因为城市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城市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服务,如公路,供电,排水,保健等,也是居民生活所离不开的必须物质条件,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要向更加完善,更加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才能够与经济的发展进度相统一,为城市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3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党的*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国家切实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大型灌溉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了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浙江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全省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投资达600多亿元,比“九五”增加了200多亿元;先后开展了千里标准海塘、千里钱塘江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对12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了17个重点渔港建设,60%以上的海洋渔船实现了安全就近避风;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2003年至2007年,全省土地整理906万亩,新建标准农田670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561万亩。同时,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42个平原县、半平原县开展了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1840公里大陆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合拢,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进展顺利。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陕西农业网”,11个市级农业信息平台、104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00个乡级农业信息报务站和3000多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投入使用。

(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设施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大幅增加,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底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6.2%,有60%以上的村通村道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标准;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累计达到1050万人以上,有60%以上的农户饮水经过检测;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全省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宽带行政村通村率达到86%,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170万户,各级农民信箱联络站建立率达100%,行政村联络点建立率达99%以上,农民上网就可获得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和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各类农业服务;全省66.4%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处理,15.4%的行政村实行了农村污水处理。陕西省这几年也把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目前全省已有46%的行政村建成了通村公路,村庄内部道路硬化率达到14%;55%的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79%的行政村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为78%,43%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24.9%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建设村庄排水管道1056.7公里,34.8%的农户建成卫生户厕。

(三)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城乡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建和改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浙江省加快推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省中小学数量由4万多所调整为9000多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四项工程,各级财政2005年至2007年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改造学生公寓和餐厅279万平方米,有17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资助,为89.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爱心营养餐,有21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了素质提升培训;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基本形成了每个乡镇办一所公办卫生院,每个村建一个卫生室、有一名全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陕西省建成3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惠及32万名学生;投资5.1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覆盖全省11个市区、91个县和22000所农村中小学校;建成24家县医院、13家县中医医院、18家妇幼保健院和941家乡镇卫生院;新建文化馆、图书馆43个、乡镇文化站200个,维修改造48个文化馆、10个影剧院,发放了22辆电影流动放映车。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从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来看,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目前仍有40%左右的村内道路需要硬化,还有50%左右的行政村尚未通公共交通,还有30%左右的农户自行解决饮用水问题,还有30%左右的行政村的垃圾未实行统一收集处理,还有80%左右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还有50%养殖业的自然村尚未实行人禽、人畜分离,还有40%左右的农户尚未进行改厕,还有90%左右的农户从未上过网。

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又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而每个层面又有许多新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中西部省份来说,农民增收仍然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更为紧迫。同时还必须看到,如果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如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难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我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的消费是否旺盛,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投资量大、涉及面广的项目,全面推进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而且能全面拉动农村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投资建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当前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增收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力争在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同时,国家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研究,研究推广一批适合农村、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实用技术,提高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要切实摸清基础设施的底数。浙江省近年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调研,调查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问卷调查等部分,实际涉及36个县、22个县级市、28个市辖区、32449个行政村、115582个自然村和1077万户农户、3388.17万人。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数据,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建议各地以县(市)域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摸清农村的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现状,利用调查结果,建立准确翔实、便于查找分析的基础数据库,以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要切实制定好建设规划。浙江省近几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来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目前全省已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县(市、区)83个,编制村庄规划并批复实施的村数16389个,占调查村庄总数的50.51%,为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要按照科学发展和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编制作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安排补助资金的前提和重要依据来抓。一是要坚持科学布局。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产业空间布局、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加快划分区域内生态保护区、工业开发区、农业发展区,科学编制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配套协调。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建设效果。三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在确定中长期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近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性和项目安排的系统性。四是要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把基础设施的规划纳入规划部门统一管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第4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城市正在日益快速地建设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增加提高中。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日渐增加,同样的,电、用地、和燃料等一些方面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负荷方面也在日渐增加。

但是,由于我国在对于这方面资源的利用是有一点限度的,因而,城市基础设施的资源运用与负荷运转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变得尤为突出。同时,对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与规划也是处于分散的状态,也缺乏了综合协调与统一的考虑因素。因此,需要以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以规划。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概括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包括的范围一般可划分为水资源,环境资源,能源,邮电通信,交通,以及防灾等为主要的系统资源。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作为相对于比较独立的一个系统存在,因此它又具备几种特征,即效益的综合性和间接性、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服务的两重性和公共性,以及建设的同步性和超前性等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所需要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应的系统、机构和组织。而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为主要构建以及社会和谐的支撑体系,不论是它的完善程度还是完备体质都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基本的公共服务,甚至对各项活动的展开都有一定的益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体现就是在于它是城市综合服务的功能载体,也是社会各项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同时它也会牵涉到很多需要进一步协调的利益发展,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

⒈处于新形势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做到坚持保护水资源,开源节流并重,以作为主要的方针。而且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城市供水的安全。同时要合理的安排配置水资源,以科学的管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应用的方针。

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安全、节约、高效、环保等方面,并将其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以高起点,高标准等为主要的原则,建设和谐,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以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转,从而达到相对于较为完善,较为全面的城市基础设施,以此来引导城市的持续发展。

⒊对于能源的开发,需要同节约相结合,从而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原则,需要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理论,并且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从而达到全面,充分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城市在各个时期的整体规划与发展时,必须要根据城市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质量等各个方面的指标,再来确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模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从而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⒈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体现在支持和引导城市的增长,而在城市的增长中包括了文化,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在数量,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已经逐渐的延伸为城市的功能性的导向因素。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于城市的发展达到协调一致。

在目前的阶段来看,我国城市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环境。环境的问题体现在于空气的污染、交通的拥挤、排放的垃圾、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大多数的问题都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缺少良好的环保基础设施,同时也缺乏协调性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就必须要提高供给力的水平,并且,在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当要注意要必须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其各项建设的协调发展。

⒉在近几年来,对于在我国城市的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等一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观察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的关键点就在于城市的交通的建设。然而提高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那就是城市的交通建设的问题。作为交通建设,它不仅仅是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最重要的,它更是确保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在各个城市中,就必须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来建设综合的交通信息的系统,发展建设地铁、轻轨等一系列轨道交通,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这一重要问题。轨道交通所具有速度较快、环保、运量较大、节约用地等一些优势,并且还能够通过对于城市的合理布局,来降低交通需求的模式,从而改善交通管理的措施,大力地发展公共交通,以建立完善交通信息系统,以及提高交通安全等,以此来全面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情况。

3.对于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主要的基础,因而需要应用对其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来全面地建立起一套包括城市的审批数据、基本地形图的数据、道路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为一体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并且利用这个数据库来达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地,有效的管理规划,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并加强审批的科学效率。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人员,可以运用这个系统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做出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同时,也可以应用系统所提供的工具,来把设计的内容,以及和原有的内容来做出叠加显示,从而可以提供到辅助的分析决策。

四、结语

为了可以更好的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应用功能可以正常地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公共安全。因此,需要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加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整体规划来塑造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好城市。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由于当前的设施规划不够完善,还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策略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功能,从而打造一个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美丽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戴慎志.行业发展与公平享有目标下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规制研究[J].规划师.2012(10)

[2]刘婷婷,戴慎志.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中的矛盾分析与规划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02)

第5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 键 词: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3-0032-04

斯蒂格列茨(2010)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认为城镇化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大挑战。城镇化是衡量一国和地区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资源、人口的集聚,而资源人口的集聚有助于专业化分工,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角度看,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改变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从宏观角度看,城镇化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支柱产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会带动投资、消费、就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自身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城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足,当前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的依赖性很高,这种高度依赖性也反映了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必要性。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文献综述

1. 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就城镇化问题作了诸多研究。Cazzavillan利用1957~1987年欧洲1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采用固定效应方法检验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影响弹性为0.25。[1] 李通屏和成金华使用1980~2004年我国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计量回归,发现投资相对于城镇化率的弹性系数是1.97, 即每增加1万城市人口会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97亿元。 [2] 王建使用200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会引致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3] 刘生龙和胡鞍钢(2010)利用中国28个省市地区1987~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正向影响。[4] 张光南等运用中国1998~2005年的制造业数据, 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10个制造业行业中的企业平均成本。 [5] 另外, 刘生龙和胡鞍钢还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影响, 结论证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溢出效应。[6] 王永进等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基础设施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微观机制, 并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发现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各国的出口技术复杂程度。[7] 盛丹等人发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我国企业的出口决策和出口数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8]

2. 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城镇化建设是经济自发的产物,但又非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就可以快速实现,因此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做了大量研究。Diaconis(1993)研究发现欧洲各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 而城市交通的发展,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城市金融系统提供了城市交通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 所以金融发展实际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Tarski(1997)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 城市住房融资行为。Kyung-Hwan Kim(1997)的研究也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erriennic(2003)用美国西部的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华盛顿地区等的具体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状态分支效应的离散选择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肯定了金融发展、城市土地资源、规章等因素对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Cho,Wu,and Boggess(2003)以美国五个州为例,利用一个多叉分支的选择模型评估城市化水平、土地使用规章制度以及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结论认为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土地投资与开发具有积极影响。 国内学者对我国金融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 胡斌(2002)的研究认为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手段, 并提出通过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解决资金短缺, 增强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城镇建设的支持作用。汪婷婷,江曙霞(2010)从农村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讨了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为民间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二、 我国金融服务支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当前我国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但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见表1)。从目前看,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少,并且规模较小。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渠道看, 主要有以下三类:

1. 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为增强自身投融资能力绕过地方政府不得直接举借债务的法律规定,通过成立集融资、建设和经营、债务偿还为一体的投融资公司,来解决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其实质是在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一次勇敢的机构创新,在成立之初就有效缓解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央行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超过1万余家, 其中县级平台约占70%,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融资平台的主要资金供应主体。2011年3月银监会披露, 截至2010年11月末, 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9.09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19.16%, 其中2.84万亿元已被剥离为一般商业贷款。 地方投融资平台融资主要依赖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据鹏元资信评估报道,截至2012年3月末,仅有399家投融资平台企业发行企业债券512支,金额累计为6712.5亿元。随着平台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不规范运作,平台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偿债危机,导致中央政府在2010年开始严格限制政府融资平台的设立,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需求。

2. 地方政府债券。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都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1993年,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行为被中央政府制止,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现行预算法基础上对其突破, 由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2009年、2010年和2011年, 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累计6000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用于中央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 另外,2011年10月,中央政府批准了上海、深圳、广东和浙江四个地区自主发行地方债券,截至2012年上半年四个地区已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18亿元人民币。

3. 信托资金。 信托是地方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又一渠道。2002年7月18日我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生效之日,爱建公司向社会推出了“外环隧道项目资金信托计划”,开启了我国首个基础设施资金信托计划。2009年初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信托公司,其集合信托贷款占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上限在2009年内由30%放宽为50%。该文件推动了以“政信合作”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类信托业务在2009年首季的大规模发行。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信托资产规模达48114.38亿元,其中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金余额为1.02万亿元。

三、 我国金融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生活顺利运转需要的基础配置,因此满足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金融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 使城镇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具备现代城镇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城镇化进程才可能顺利推进。有学者测算2万人的小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人均约需资金1万元, 建设1万个这样的小城镇共需资金2万亿元; 若同时解决3亿人的住宅问题,又需资金约4万亿元。按照15年的建设周期,两项合计平均每年也需投入资金4000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满足,巨大的资金缺口导致城镇化难以深入推进。另外,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维护,维护费用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对于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尚未转型,仅依靠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另外,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在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在公共设施融资中的作用有限,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处于难以满足状态。

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主体单一。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并且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是支撑经济生活顺利运转的基础。 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有无现金流收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收益,诸如公路、城市景观、民生设施等,这些项目作为城镇的必需品需要大量建设资金, 但这类项目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流而无法按照市场化运营,造成其供给和管理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另一类是有稳定现金流收益,诸如水、电、气、通信等项目,这类项目需要各类经济主体支付使用费用, 其运营可以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基本上实行的是政府单一管理体制,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全部由政府包揽,并未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类。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尤其是中小城镇地区的政府收入来源有限, 难以满足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 导致城镇化建设难以深入推进。

3. 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赖财政资金以及以政府信用向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借款来进行融资,而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推进。我国政策规定商业银行不能直接向地方政府贷款, 同时限制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债券, 导致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创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用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内需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由于最初设立的投融资平台没有区分项目是否具有盈利性,导致大部分没有稳定收益流的基础设施项目也通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募集资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混乱发展,导致银行信贷风险激增,不仅不利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尽管中央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禁止没有收益的公共项目继续通过投融资平台获取银行信贷资金,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回报的长周期特点,以及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负债率的不断增高,过度依赖政府信用维持的间接融资模式同样容易造成违约风险。

4.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导致中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缺失。我国中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金融服务缺失现象较为显著。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导致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区域网点数量大幅减少,而将经营重点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导致小城市和农村区域金融广度和深度都明显低于大中型城市,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金融机构网点。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区域的经营网点主要为二级支行,其贷款权集中于上级行,在当地的金融业务主要以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为主。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些区域的存贷差长期保持较高比例,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属地经营,是当地金融服务主要供给方。但这些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种类和规模都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甚远,它们主要提供传统信贷业务,金融创新意识薄弱,表外业务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产生的各类金融需求。这些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当地居民储蓄存款,一方面受自身经营规模限制,无力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和长期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由其作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供给主力也容易导致期限不匹配和流动性风险。

四、政策建议

1. 完善金融服务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法规。目前,我国尚无有关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或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导致金融行业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场缺乏指引。因此,应完善金融服务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明确参与各方的权责利,尤其是对规划、融资、投资、建设、运营各环节进行明细规定,对利润分成、日常经营、后期维护等予以透明化运作,同时界定政府、金融机构、民间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

2. 增强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政策性金融机构基于国家信用和服务国家战略宗旨而成立, 担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 按政策导向性与商业可持续性并重原则,以市场化服务为手段,主要解决商业性金融难以完成的瓶颈领域问题, 是实现国家经济政治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金融工具。 诸如城市道路、城市景观、桥梁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项目等纯公益性项目,由于没有任何的收益回报,因此依靠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或者BOT等市场化运营方式将无法支持这些项目的建设。 这些项目的资金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策性金融支持为辅。在地方政府财力资金难以完全满足建设之需的情况下, 政策性金融应对这些没有任何资金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予以大力支持,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的商业信贷紧张状况,弥补市场空缺。

3. 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 民间资本是市场中最具活力的资本形式之一, 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流向那些有收益来源的基础设施项目,发挥民间资本建设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在国外, 民间资本承担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有如下几类:第一,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向市场开放,政府在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方面完全退出, 只为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资本提供优惠政策。 诸如建立私营投资发展基金, 对个体私营单位投资担保或贷款贴息, 从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放开对个体私营单位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第二, 地方政府将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经营权转让给民间资本, 将资金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盘活原有城市建设资产,加快变现,从而实现资产在流动中增值的循环发展。第三,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按照入股方式共同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政府制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给私人资本提供参与机会。

4. 运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对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 应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收益确定融资渠道。 对于有稳定收入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市政债券、BOT、资产证券化、长期建设债券、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募集建设资金, 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和手段建设基础设施。对于没有收入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应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政策性金融、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1]Cazzavillan,G. . Public Spending,Endogenous Growth and Endogenous Fluctuations.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enice,1993.

[2]李通屏,成金华. 城市化驱动投资与消费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5(5):69.

[3]王建.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和长期发展的惟一出路[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4-29.

[4]刘生龙,胡鞍钢.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 经济研究,2006(12).

[5]张光南,朱宏佳,陈广汉. 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投入要素的影响――基于中国1998-2005年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 统计研究,2010(6).

[6]刘生龙,胡鞍钢.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0(4).

第6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 城市化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39-02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为了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单位和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及其相关部门。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分析

基础设施也可以称之为基础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条件的部门和行业,主要包括邮电、交通、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设施。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按照功能可以将之分为主体设施和辅助设施;按照空间结构可以将之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类设施。目前较为通行的理论是将城市基础设施按照其内部组合分类,也即技术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通信系统、城市防灾系统以及环境系统等六个重要部分。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处在一种从属的地位。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到许多生态、资源、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还用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用基础设施去配城市的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很可能就导致规划无法实施。

(一)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原始资料不足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原始资料不全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各种管线被架空设置,缺少有效地规划管理,一方面造成了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忽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基础资料的有效管理。尽管支撑城市化建设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但是开发商和相关部门往往忽视城市建设的现状资料。基础资料不全面,就会阻碍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使规划成果失去可操作性。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同时,由于我国城市每年大约有2500万新增人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城镇市政公用行业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瓶颈。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方法落后

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设施的规模、走向和布局问题,对于基础设施规模的计算一般是通过人口数量与相关指标来直接预测的,这种依靠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也是导致设施规划走向按需供给的主要原因。

在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方面,规划部门往往缺乏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模拟考核,不能够严格从市政设施系统本身的角度出发,从而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缺乏严格的论证;在相关指标的取值上,国家及地方规范为了适应更多的地区应用,一般取值较为宽泛,对个别城市来说,往往不能适用,如,人均用水量指标。因此,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理念落后

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的过程中,规划理念的落后有着重要的原因,对城市的整体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工程设计总采用以往的成熟系统,而对新技术不敢轻易尝试;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以满足城市的供需为主要目的的,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等理念没有落实到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在规划过程中,按需供应的思路往往会导致城市资源的耗费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报建手续

报建手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规划选址等相关手续。因为在任何状况下,城市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数量总是很多,而政府的财政又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政府根据这些项目的轻重缓急以及地区均衡等方面因素对所有项目进行筛选,进而确定该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并证明这样的投资建设对于实现设施所需要达到的社会目标是必需的。而该项目的建设位置和范围也符合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完善报建手续可以从工程立项、审批、建设,竣工验收以及到最后的工程档案备案阶段等方面入手。工程备案以后尤其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管线工程布局的统一管理,城市规划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顺利运行。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资金投入力度

随着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瓶颈。首先,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政府应该利用监管手段代替传统对资产的实际拥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直接经营造成的压力;再次,积极推进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的确立企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项目实施的市场化。通过以上多种途径不断筹集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资金,努力扩大市政公用服务和产品的供应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

(三)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方法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优化规划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划过程中,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城市规划方法,把各项约束性指标与发展目标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基础设施规模计算中,通过供给约束来更好地实现资源节约目的。以城市的供水系统为例,在规划过程中,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利用水平,更好地控制总资源的供给量,引导全社会进行能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总量统筹核算,避免盲目发展,同时在研究和计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确立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统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持续有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进一步理清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积极统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敬瑜. 浅议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路桥与防洪,2006年第6期.

[2]陈定贵,吕宪国. 长春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赵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优化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

[4]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7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宽带中国”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

首都经济增长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低投入、高产出、高带动的特点。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统计测算,信息基础设施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给美国和英国分别带来1.54和2.04个百分点的增长。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2001-2008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测算,保守估计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9%左右。事实上,想要完全计算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对整个经济影响的确切数据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除了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还体现在对产业转型的推动和城市经营效率的提升上。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互联产业发展。近年来,首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外需内需相继走弱、经济十分不景气的形势下,占北京市三产比重12%左右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逆势增长,2009-2011年分别增长14.5%、16.5%和22.9%,有力促进了首都经济的稳定增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比如,优酷视频公司2005年底在北京东直门成立,7年间融资从300万美元暴增到2012年的10亿美元,2010年1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近三年营业收入保持150%左右的高增长,目前已经跻身全球互联网TOP20。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现有产业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本身就是通过提高技术要素投入,减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消耗,有助于推进产业融合,创新产业业态,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年来,美国基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打造第四产业“智慧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大幅提升制造业效率,改变了制造业对用工需求的依赖,涌现出苹果手机等一大批“智慧企业”,近十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增长51%、用工量下降28%,2011年制造业总产值高达41万亿人民币,实现十年来最高水平,超过中国三分之一,有力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通过对金融资源流动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步,地理禀赋条件在金融聚集中的作用渐弱,相反,代表信息生产、收集和传播源头的“信息腹地”或“信息中心”的主导作用却不断增强,一个城市能否成长为金融中心往往取决于其信息中心的发展程度。作为金融决策中心,北京市在金融信息服务方面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拟的优势,金融业是北京市服务业的第二大行业。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能够进一步发挥首都金融优势,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

信息化是提升城市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在交通、水资源、人口等领域的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途径。比如,据IBM分析,实施智慧交通管理后,按照北京人均日均交通耗时70分钟,节约10%的交通耗时计算,每年可以带来15亿小时的乘车时间节约,带来的社会价值节约近400亿元。再比如,以北京2008年平均医疗费用计算,在各大医院建立统一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后,可以给全市带来年度医疗费用节约28.2亿元。还有,通过采取高精度的授时技术,实施电力监管信息系统,既能保障城市供电安全,又能大幅减少电网传输的不必要损耗。

信息化可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据世界银行研究,2008年北京开展一种商业活动所花费的时间是37天,约为效率最高城市新加坡(4天)的9倍。通过比较发现,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缩短行政事项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提升计划,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产业发展、商务活动和市民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当前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从市里到区里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大多属于无形的或隐性的投资,不像“铁公基”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效果明显,因此一些区县、单位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热情不高,资金安排较少,重点工程项目中涉及信息化的比较少。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目前还比较多地按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来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硬件建设方面,今年北京市宽带接入水平将普遍达到20M,已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市民需求不足和资费过高等原因,使用率不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在软件信息服务方面明显薄弱,特别是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信号处理等比较滞后,亟需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期统一规划。从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了解到,当前北京市无论是固定业务、网络业务,还是无线上网业务都存在布点接入的困难,直接原因是商品房或商务楼宇在开发建设阶段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将宽带线路接入,并且没有预留空间,建成后再接入网的难度较大。目前北京市场上宽带接入服务商达10多家,相互之间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不统一,还处于低层次的圈地划界竞争状态,市场竞争缺乏规范。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盈利模式亟待探索。智慧城市建设ICT(信息通讯技术)是基础,而行业应用是成功的关键。智慧北京规划已经提出了若干应用领域,但是目前已经运作的项目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信息化大多数是具有准公共服务概念的领域,如何让参与企业有盈利点,同时让用户降低进入门槛,是成功的难点。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

相关建议

完善信息产业支持政策。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在于互联互通,北京市的信息基础资源十分丰富,关键是要加强整合,提高使用效益。作为首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要重点研究全市层面“三网”融合的整体推进战略,在更大范围鼓励竞争,推动资费下降,提高网络使用率。建议研究出台支持北京市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政策意见,完善电子商务企业补贴措施,在全市规划2-3个大型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推进电商企业集聚发展。

统筹商品房开发规划建设。建议由规划、建设、发改、信息化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商品房和商务楼宇建设的信息化配置标准,进一步明确住宅及商住楼建设光纤宽带网络管线及相关设施的责任要求,在建设阶段确保接线入网到位,减少后期投入的重复建设成本。对承担准公共服务的网络运营商的投资给予适度补贴。

打造若干信息服务示范区。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的出现和广泛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产业的发展,推高了企业和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针对新发展新需求,建议在北京市的重点商务区域如金融街、CBD、王府井、中关村核心区等,实现WIFI免费全覆盖,打造若干信息服务示范区,既提升优化区内商务环境,又扩大北京市建设“无线城市”的影响。

加大民生领域信息化试点力度。对于即将出台的居住证制度,不仅要关注其服务内容,更要从长远着眼,把居住证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应用工程,统筹起公共交通、社会保险、身份识别、银行结算等多种功能;进一步整合政府服务内容,增加市民主页服务项目,把一些日常缴费、证件办理申请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集中到市民主页,丰富其服务功能,把市民服务做实做好;着眼解决看病难问题,积极推进远程医疗试点,促进医疗信息化加速发展。

第8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9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对策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方面

城市交通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越大,经济越发达,居民的出行距离就越长;生产率越高,交通量也就越大。城市交通已成为制约“大交通”发展的“瓶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大城市最多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当前,缓解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日趋严重的交通紧张状况,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资金短缺与体制性浪费并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单一的政府资金投入模式;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很难有足够的积累政府资金用于兴建城市基础设施,资金始终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在加快城市化步伐(包括城乡一体化)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越重,由资金短缺而导致的城市基础设施供求矛盾就越突出。

所谓浪费,是指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由于我国现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体制都还不健全、不完善;体制设计不合理,都有可能会导致体制性浪费。比如,企业内激励制度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在职闲暇进而造成人力浪费;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科学而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低水平和低效率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大大地浪费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金。

3、建设和管理方面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瓶颈”状态未得到根本缓解的最直接的原因, 显然是建设资金不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银行的储蓄存款有一部分专门用于基础建设投资, 大量的外资也觊觎已久, 说明资金来源问题不大, 就是“进入”困难, 显示基础设施投资的中间环节不畅。形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问题很多, 如投资体制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政府缺乏必要的资金调控手段等等。而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 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活动都在政府的计划手段调控下运行。实践表明, 这一模式的每个环节均存在很大弊端:(1)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分离, 各自为战、信息严重不对称、基础设施的成本偏高, 而且存在许多“无部门负责”现象, 经营效率低下, 使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资金雪上加霜;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公开化程度低, 基本上是垄断经营, 公开招标的不多, 暗箱操作多, 投资计划的软约束, 造成投资成本居高不下;

(3)金融秩序整顿前, 政府指令银行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形成政府直接投资; 金融秩序整顿后, 大多数城市通过成立建设投资公司向银行贷款(政府财政担保) 建设基础设施, 政府投资的性质未变, 债务负担沉重, 而且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

虽然, 政府已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改革(如今年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 , 但仅仅是单方面的企事业改革效率不高,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大系统, 改革必须系统进行, 否则就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现象, 其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建议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改革, 并与加入WTO 的背景相衔接。

二、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必须先行的重要部分。其中除极少数与自然垄断有关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或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重大项目仍然必须由国家代表全民独占经营外,其余行业都应打破行业垄断,引进竞争机制。

融资方式的创新。积极开拓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融资渠道,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国家财力的制约,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在积极利用银行贷款的同时,应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和收益稳定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确定明确的产权关系。产权的有效界定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我国的政府部门承担着提供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供给和服务的责任,将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这大大地降低了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效率。应积极进行产权制度

改革,在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上,政府应该从这一角色退出,担当起建立市场、规范市场和监督市场的重任,让企业在微观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

2、拓宽投资渠道

通过对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经验的研究表明,社会资金越来越成为城市基础设施主要资金来源。引进社会资金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也为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效率提供了可靠保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中,无论是完全由政府垄断控制还是完全有市场自由运作,都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建立起混合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体制,也就是要吸引社会资金在管理权和所有权上全面介入城市基础设施的筹资、建设和运营。

【参考文献】

[1]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教程.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