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书改变了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是一个对书痴迷的男孩,从小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三、四岁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哭闹。有一次,我不知为什么又大发脾气,号啕大哭,妈妈实在不耐烦了,便随手扔了一本连环画给我。谁知我竟破涕为笑,津津有味地翻看着。从此,我便对连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幅幅精彩的连环画让我爱不释手。当书中的主人公开心时,我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当书中的主人公烦恼时,我会绞尽脑汁为他出谋划策;当书中的主人公……一转眼,我开始了小学生涯,学了拼音,认识了字宝宝,我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有图片的连环画了。一年级时,妈妈送给我一本注音版的《格林童话》,虽然看书很费劲,字要一个一个地拼读,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看书,相反更激发我读书的欲望,对书如痴如醉。从书中,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假、善恶、美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接触中外文学名着。我为《西游记》中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喝彩,为《红楼梦》中才貌双全的林黛玉感到惋惜,钦佩《三国演义》中胆识过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拍案叫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凭着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酷爱,我在《人民文学》主办的中国校园文学“新人杯”全国作文大赛和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在学校组织的各类作文比赛中屡次夺冠,并有多篇文章、诗歌刊登在《雏鹰》校刊上,诗歌《春天到》还发表在《慈溪日报》上。我喜欢在文学的土地上耕耘,相信我的文学之花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书,是一把金钥匙,呼唤我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书,是一叶扁舟,承载着我搏击在浩淼的知识海洋中,让我领略学习的趣味。书,是我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是它,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的美好岁月;是它,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是它,在我苦恼徘徊的时候给我点亮前进的航标……是的,书给予了我太多太多,“我爱书,爱着书,就像老鼠爱大米。我是一条小书虫,每天钻在书堆里……”也许,这就是我读书历程最好的写照。我爱书,它就像我青梅竹马的儿时玩伴,与我心心相通,息息相连,因为它已完全融入我的身体,成为我生命中永远跳动的细胞。
在日常生活中,残疾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许多人因此会自卑,并逐渐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读书也提不起兴趣。然而有一位强者却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求,发奋读书,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称赞,她就是——张海迪。她从小就因为高位截瘫而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生活上带来很多的不便。上学也遇到重重困难。但她始终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坚持在家刻苦自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她阅读了大量文学名着、掌握了多种外语,还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文章,通过劳动能自食其力,她的事迹也广为人知,成为青年们争相学习的楷模。
不难想象,一个残疾人取得如此成就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她选择了读书,从此她的生活改变了,她不再受到人们的歧视,而是用自己的实践得到了众人的推崇。是什么改变了她的人生?是什么让她又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很显然:是读书让她摆脱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并取得了成功。
读书就像把握到了舵,它能使在海上迷航的人冲出迷雾,达到成功的彼岸;读书就像抓住了一条绳索,它能勒住悬崖边的马,重返正道;读书就像控制了方向盘,它能校正错误,使原在崎岖山道上行驶的汽车奔向平坦的大道。
——题记
《天使爱美丽》中的女服务员,虽然外表平平但她却是平凡的天使.她认为自己只配观察在咖啡馆里的人,就算是这样她也把观察这个任务做的很好,甚至清楚的了解这里的每一个人。天使爱独特的性格逐渐突起,她开始想并试着改变别人,让自己的身边都成为美的聚交点。果然,就像天使爱惜美丽的花朵一般细心,她改变了大家的心情、性格甚至是生活方式,从改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念。
天使一定要美丽吗?一定要那些区于外表华丽的美吗?每一个人是天使,只是面貌和金钱的区别,如果上帝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们都一样,天使的精神是平等的。联想女主人公整天枯燥的生活,可能真的没有一丝趣味,但她却能用细心去探究出生活中的一点美,真是不容易。再回到现实,其实白纸黑字的生活也烦恼,正如一女曰:“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赔本钱。”细心也是对付无聊的方法,改变以无聊对无聊的生活,学一学天使爱美丽的细心。
我们用心观察生活,但不能让生活改变我们,我们要让自己改变生活。可能直接迎战不行,因为,无论你怎么做也改变不了,要读书的现实,不能改变书本与知识。介我们可以利用不变之物去改变别的什么。平凡的天使就着就了用受失恋加事业双重打击的人改变了整天无病的买烟人的奇迹,而我们能用的只有手头上的知识,用它们改变未来、去改变自己的前途。
以前,我总觉得读书是在浪费时间,但现在我却觉得读书是在我自己铺设黄金前程。使我转变这么大的竟是一次考试。
记得那一次考试是在四年级期末考的时候,全班同学在考试前都整装待发,准备在考试中大显身手。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时间转瞬即逝,考试开始了。一看考卷,我们都傻眼了,考试中有40分是课外的知识,只有那可怜的20分是课文里的。大家都趁老师不注意,暗暗抱怨。可再怎么抱怨,你都要做吧,不可能有人能帮你做。看看小丽她把三根笔当作是三炷香,祈祷到:“各位土地公,土地婆,菩萨……保佑我吧。”而我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我明白:“你不做谁都帮不了你,还是乖乖拿笔做吧。”我抓过笔,先做会做的,再回头攻难题。前面的题我如行云流水般,但最后一题像拦路虎般的把我挡住了。我一会咬着笔杆,一会抓耳挠腮。天气虽然清爽,可我却浑身燥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豆大的汗珠偷偷流下我的额头。选什么呢?就在我踌躇之时,老师无情地说:“收卷!”我什么也没想(也没有想的时间),选了“2”。考试完了,我整个人变得沉默起来,时间静止了,太阳暗了,白云黑了,花朵枯了。
于国人来说,高考是极其重要的一次考试,重要性源自于这几乎是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考试。在过往的时间里,也的确如此。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从那时起,一大批贫寒家庭的年轻人通过高考,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时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然而,随着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社会开始怀疑,那些改变命运的说辞似乎逐渐步入谎言的序列。
高考,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实际上,人们只看到通过高考所获取的成功,而忽略了当时成功的社会标准。高考所通往的成功大门,因社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程度不同,故而30年前跟30年后的门槛高低自然各异。当然,录取率甚低的精英化教育与扩招之后的高等教育相比,后者随着人数的增多自然对成功产生了稀释。
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高考与成功之间的那条高等教育,还是高考本身,知识技能并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之同步。近些年,逐渐有“高考无法改变命运”的结论出现,在社会上逐渐衍生了“读书无用论”的念头。只是,好些人没有明白,读书到底要读什么书,考试要考什么内容。这其中更多的是存在误读。事实上,人们所期许能够改变命运的,并非高考实则知识。
想想看,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不都是靠知识来推动的吗?汽车代替了步行、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真正的知识,能够让人具有常识的判断,能够激发智慧,能够活跃思想,能够激活创新能力和现实的行动,知识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从另一个侧面来看,社会上很多成功的事例,并非都跟高考相关,但肯定与知识脱不了干系。所以,在普遍质疑高考的年代里,我们依然要相信: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前提,这个前提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取代。
于是,当走出高考考场之后,有人会因好的成绩而欢欣雀跃,有人会因分数的偏差而垂头丧气。有人会为自己数年的寒窗苦读而庆贺,有人会因为别人作弊而觉得公平不再。这些都很正常,从有考试那天起,便有与考试相关的种种行为与社会表情。但要明白,无论在这场考试中成绩如何,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知识,并非只是考试内容;无论几个月后你身在何处,知识的获取途径并非只是课堂。因为在命运的长河里,检验知识的考试,永远没有开考的铃声,也永远不会给你一个确切的分数,因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那是一生值得去一次的地方
那里有湛蓝的天空
成群的牛羊
还有那绵延千里的青山绿浪
那里有秀美的泯江
闲适安逸山庄
还有那充满憧憬的读书郎
我和你一样
喜欢这秀美的家乡
可今天的汶川啊
全世界都在闻听你的悲呛
大自然的愤怒
使他改变了模样
秀美的山川不再善良
阴霾的天空不能翱翔
那里的人们都在渴望
渴望今天的读书郎
能安然躲过这倒塌的砖墙
废墟下的孩子们啊
你们是父母的希望
突然的灾难
折断了你们年幼的翅膀
看着那断壁残墙
我和你们一样悲伤
我的泪和你一样的流淌
今天的汶川啊
满目有太多的惨烈和荒凉
擦干眼泪
我们一起选择坚强
废墟下的遇难者
我们会将挽歌
为你轻轻吟唱
山谷间飘荡着的灵魂
希望你们能够
顺利到达天堂
今天的汶川啊
那是一个世人难忘的地方
飞舞的沙石
阻断了河流
改变了村庄
改变不了你们坚强的脊梁
飞来的横祸
毁灭了家乡
毁灭了校园
毁灭不了我们骨肉的情长
幸存的人们啊
眼中不要有泪光
心中不要再迷茫
燃起你生的希望
重建美好家园
我们和你一起启航
曾到过汶川的人们啊
献出你我的所能
我们的微薄之力
能抚慰亲人的创伤
我们一起重建新房
因为有我们
明天的汶川
依然会充满希望
幸存的人们啊
祖国母亲不会把你遗忘
我们一定会
帮你们将汶川建设得更好
晋级: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付出就会有回报。在我顺利晋升中学一级教师以后,以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晋级中学高级教师职务,那时我才36岁,是全县年龄最小的“副教授”,在当时也是最高职称了,因为还没有中小学教师可以评正高级的说法。我有点“飘飘然”了。那段日子里,我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回想起多年的奋斗没有白费,目标终于实现了。可是,高兴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往日那种成就感了,感觉自己只剩下躯壳了。
没有目标的日子,上班如和尚撞钟――得过且过;工作激情不再,似乎未老先衰;笑容不再,似乎“心”已死;对学生不再那么关心了,更多的是冷漠……有的时候,连我自己都奇怪,这是怎么了?照照镜子,都在怀疑地问:这是我吗?过去过着“火焰”的日子,如今却是“海水”中生活,一半是火,一半是冰,在冰与火两重天的日子里,我挣扎着。那段难捱的日子,让我几次想到“如果”:如果没有晋级的话,还可能会满怀激情地工作;如果改行干别的工作,可能会重拾自信、目标;如果有中学正高级的说法,该有多好啊……可是生活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是面对。
发展:改变自己,成就别人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幅画面:一条河逶迤前行,两岸绿意葱葱,仔细一看,凡是在河流的转弯处,都是遇到高山不可穿越的阻力,迫使河流拐弯前行。高山并没有阻挡河流向前行进的方向,拐个弯是河流行进的常态,更是人生的常态。看罢,我幡然醒悟。职称问题是我前进路上遇到的一座“高山”,需要我“拐弯”了。职称固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有更重要的东西去追求。
我从浮躁而彷徨的心态日渐走向平和并沉下身子读书,努力改变自己。说做就做,在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后,我便“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开始时,我们只有“志同道合”的四位老师,QQ研讨内容也只是从班主任工作中的小问题入手。确定话题之后,我们便开始了查找资料,而后,每周三7:30相约QQ群,各自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天由“值日生”整理聊天记录后,交给德育主任和校长各一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段时间后,我们把聊天记录发到某编辑部,结果见刊了。这枚“炸弹”的引爆,让我们的QQ群可谓“人满为患”了。趁热打铁,我又依托QQ平台开始张罗读书的事了。我酷爱读书,爱好教育写作,喜欢和同伴一起搞研究。我思忖一段时间后,决定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强项,和同伴一起,逼自己一把,走“研究――读书――写作”这条路。在办公室里,我一有空闲时间就静下心来读书,并认真写读书笔记,因为我知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后来,看过教育名人传记,我更明白了,教师的成长靠自己,如李镇西、于漪、王崧舟等教育名家,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起来的,而后改变了身边人,最后改变了教育。我想,如果每位教师都先从改变自己开始,用扎实的学识影响着学生,必将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或许是因为学识比儿时渊博了吧,如今的我就算只是走在路上,也会看着蔚蓝的天,洁白的云,树枝上的新芽还有突然飞过的蝴蝶感慨不停。
人这一生中好像总会经历无数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来临时这个人就会改变一点。
回首看看往事,总会发现曾经与现在的不同。
以前的我一有闲暇时间便立即跑出去玩,恨不得要玩到太阳下山才肯甘心,现在呢,时间变得不再是那么充裕,我便也不再去追赶它了,因为再也追不上了,它就像一个顽皮到了极致的孩子,总是在我专心于某个事物时,悄悄地,不露痕迹的溜走。
我一直爱看书,这大概是改变不了的事情了,从小到大,只要是书,无论高雅还是低俗,我都能抱着它津津有味的看上一整天。可是,读书习惯是会改变的,从书中得来的感悟也是会改变的,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从前只是潦草的看上两眼,现在却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琢磨,以前只是看到了文章表面的内容,现在却能理解到它深层的含义与真谛……我想,这大概就叫成长吧。
在这路上走的时间长了,顾虑也变多了,有一种“忧谗畏讥”的感觉,但是我是和刚刚做的阅读题里的新做工者一样的人,小挫折小困难都打败不了我,因为我常常给自己的生活加“糖”。
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张A4白纸,大家长桌边落座,开口了:“还是老规矩,大家在纸上画一幅画,用这幅画来介绍自己。大家开始吧。”周日下午两点,深圳读书会的“每周一书”活动在物质生活书吧照例举行。
8月12日的活动一共来20个人,加上我,9女11男。穿上了衬衫西裤,平时的他可不会这么打扮,休闲裤加T恤让他觉得很舒服。从2011年8月成为深圳读书会的责任人,为自己置办了这些正式的行头,应对活动现场或者与政府官员谈合作。
一个戴眼镜的文静女孩第一个画完了,她举起A4纸,上面是一只兔子和一箱胡萝卜面包。讲完一个寓言故事之后,她拿出自己带来的书―蔡康永的《LA流浪记》,刚亮出书的封面,刚刚赶来的一个女生回应道:“我看过蔡康永所有的书。”咯咯地笑着,向大家介绍说话的那位―“她是我们的读书会的王牌文案,你们看到的介绍读书会那些很棒的文案都出自她手。”后来,告诉我,像“王牌文案”这样为读书会服务的义工还有很多,大家常常参加读书会的活动,都会自发地做点事情。
画完的人多了起来,他们举起画,依次介绍。
“每个人3分钟,大家注意介绍到第5个人的时候,请把前面4个人的名字重复一遍,第10个人重复前面9个人的名字。”上个月加入的全职义工任强站在投影幕布边上,为发言的人计时。
一轮下来,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大家认识了推荐《驱动力》的“敬畏之心”(网名)、从香港赶来的Richard、名字由三种颜色构成的姑娘、因为王石的《道路与梦想》而创业的小伙子、公司里用昆虫作为代号的“跳跳蚂蚱”等等。有的人彼此认识,只有认识所有的人。
每周一书是深圳读书会每周固定的活动之一。通常选择一个书吧或者咖啡馆举行,早期还需要在聚橙网或者豆瓣公开发出活动信息,经过几年积累,今天的活动,只需要在一个类似内部微博的论坛发出时间和地点,书友们就会呼朋引伴带上自己的推荐书前来参加了。
深圳读书会是一个草根公益组织,他们是一群年轻人,在一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城市里,选择一起静静地读书,每周有活动,风雨无阻。这事儿如果发生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这些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里,也许算不上故事,但它偏偏发生在深圳―这个被视为中国经济发达但文化匮乏的城市就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现在的读书会核心成员有二十多名,每周至少有两次的固定活动,活动时间是周二和周日。周二,在深圳中心书城南区多功能厅,读书会承办了当晚的深圳晚8点(深圳中心书城主办的活动,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8点活动开始),以讲座形式为主,有时也有人来讲评书甚至辩论赛。周日是每周一书的分享会,活动地点通常在物质生活咖啡厅。
如果从第一次使用“深圳读书会”这个名字开始组织活动算起,读书会已有5年的历史了。最初是2007年时,聚橙网(当时是深圳本地社交网络)召集大家以书会友的书友会,不巧这次活动当天碰上打台风,顶着暴风骤雨坚持前来聚会的只有三个姑娘,她们被后来的人称为“三剑客”,她们三人成为深圳读书会最早的召集者。
:从“天才”到会长
32岁的,是现在深圳读书会(下称读书会)的负责人,他就是那个时候参加读书会活动的。是湖北黄石人,2002年从西安欧亚学院毕业,当年年底便来到深圳。2012年是他来深圳的第十年。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活动,“在车公庙附近一栋有人看电梯的楼里,非常偏僻。不过,进去一看,觉得都是好人”,曾经被骗入过传销组织的觉得很安心。主持的人是聚橙网的创始人耿军,一听人家的背景是留洋医学博士,觉得,“这个人说话很有层次,我以前从没接触过这么高端的人。参加活动者的素质也是我想要的。”
喜欢用“高端”这个词汇形容读书会的人,却从不这样评价他的客户。做了六年酒店管理软件销售的,曾目睹了很多客户从一家酒店做起,在全国都开起数十家连锁酒店。跟他打交道做生意,从来不欠账,公司现金流都非常好。这些身家过亿的老板是一般认为的成功人士。
却认为,“可能是时代造就了他们吧。他们都是潮州人,学历不高。办公室里都摆很多书,但是从来不看。因为他们根本没必要看书,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处理政商关系”,很清楚,这些潮州人能做到的,他做不到。
更喜欢泡在读书会里,他喜欢这里相对简单单纯的人际关系。从2007年开始,几乎每周都参加读书会的活动,会跟大家一起去吃遍老馆子,后来会去雅舍家常菜跟大家一起听沙龙,雅舍是读书会固定的活动场所。“那时候觉得这是一种生活,而不是去参加活动。”那时,大家都是以聚橙网的ID相称,大家都直呼的ID管他叫“天才”,话剧剧评写得很不错,又常来参加活动,因此很出名。
5年过去,读书会最早的“三剑客”闹了矛盾,已经不能同处一室了,聚橙网这个读书会的发起方,现在也早已与读书会毫无关系。2007年时,聚橙网刚刚成立,深圳读书会只是网站上做活动的一个名称,尔后聚集起等一批活跃的参与者。大家逐渐觉得,总在别人的地方办活动,很不方便,就在2008年多人出资,办起雅舍―一个可以做活动,可以吃饭的地方。
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就更丰富了,不同行业的嘉宾纷至沓来。线上,线下执行。雅舍一时间非常红火,开了分店,被媒体多次报道。2010年,在聚橙网创始人耿军的鼓动下,全职当起雅舍的总经理,同时兼任聚橙网活动部的工作。直到聚橙网获得千万级别的风险投资转型成为一家专业的票务公司,需要剥离不良业务―读书会名义的活动完全不赚钱,成为被剥离的对象。
深圳读书会的牌子一度没人要、也没人愿意管了。直到2011年8月,全职成为深圳读书会的负责人,知道他真名的人多了,叫他“天才”的人少了,常被参加活动的人称为会长。但在心中,读书会的灵魂没有变,这也是他守在这里的原因。
转折点
2011年是来到深圳的第9年。这一年的3月,时任雅舍总经理的与相恋7年的妻子离了婚,此时,公司账上一分钱都没了,发不出工资。失去工作的卖掉房子,跟前妻分了钱,一拍两散。这个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全世界数亿人的目光聚焦于此,而无暇顾及任何别人的事情,家庭变故无异于一场9级地震,几乎是一夜之间,没有一根白发的他突然间满头华发。他切断了与朋友的联系,不想与任何了解他上一次婚姻的人来往,也不找工作,靠卖掉婚房的钱过日子,浑浑噩噩地打发了差不多4个月时间。那些日子究竟做过点什么,他回忆起来无非是参加了一场同学婚礼或者逛了淘宝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
2011年8月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深圳市文体旅游局,邀请他作为深圳读书会的代表参加文化建设主题的会议。这个电话改变了读书会接下来的命运,他的生活也因此提振起来。
有一个口头禅―“非常好”,用来形容一切他认为还不错的东西。不知道这是否与他做了6年销售,需要常常赞美和认同客户有关,但是,这个口头禅说得多了,他自己好像也就信了,或者说很容易进入一种信的状态。在每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他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评价都是―非常好,读书会只发2000块工资,社保医保全没有的情况下,他对别人所描绘的连锁餐厅上市的未来深信不疑―“雅舍的未来可以非常好。”
同样的,应政府邀约参加会议,也感觉非常好:“参加的人很高端,有深圳中学校长、晶报总编辑、图书馆馆长。他们都四五十岁了。”三十多岁的坐在其中,“觉得很舒服,”优越感油然而生,“我的未来应该还是很有希望的。”
这通电话改变了的生活,在他看来,来深圳的第9年,终于第一次打通了他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2011年8月,开始忙碌。他开始写材料,以深圳读书会负责人的名义向深圳精神文明办公室、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提交深圳全民阅读示范单位的自荐材料。顺利获奖之后,“越来越多的政府资源开始倾斜”,跟一起开会的图书馆馆长们,都要完成自己图书馆每年办活动的任务,于是,他们找读书会一起做活动:邀请嘉宾,图书馆提供场地。图书馆完成了任务,读书会的活动有了免费场地,各取所需,继续义务劳动,从中没有获得任何收入。
“你是在梨园路上吗?看到乐安居了吗?对,你面对乐安居最右边有一个华辉装饰,看到了吗?华辉装饰的对面有恩派的牌子。”读书会的办公室很难找,第一次来的人往往都会重复上面的桥段。给前来读书会办公室拜访的人指路是的一大任务。
成长了4年多的读书会,总算告别漂泊在图书馆、咖啡厅的日子,有了自己固定办公的地方―恩派的深圳办公室在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开放式办公室里划给深圳读书会几张办公桌。恩派是一家发源于上海的公益组织孵化器,2009年登陆深圳,恩派深圳干事王彩霞,在参加了读书会的一次活动后便找到,邀请他们进入恩派的孵化。2012年7月,深圳读书会正式入驻恩派。
义工和书友的选择
除了,读书会核心的活跃成员有二十来位。负责总体统筹,和一起主持每周一书活动的任强是2012年6月加入的全职义工,现在负责志愿者培训。“2012年元旦到今天,我读了172本书。”任强出生于1989年,他说,在这些书里,他选择了105本,为它们画出了读书导图。
读书会负责行政方面的是2011年年底加入的义工王国凤,她是东北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王国凤性格温和,是一家慈善基金会深圳办事处的负责人,曾带领团队做了“爱要大声说出来”等大型慈善活动,但她仍旧觉得“没有完全释放”、“有劲没处使”。读书会的工作让她觉得能把“余热”更多地发挥出来。
书友“蚂蚱”的老公“蟋蟀”听说我采访读书会特地坐动车赶到深圳,要和我聊聊他的公司“贷帮”。和读书会一样,目前这个公司不赚钱,他想做中国的尤努斯―做一所穷人的银行,目标客户是农户,贷款金额3万元以下。
开始做贷帮之前,尹飞的职位是深圳商业银行行长的秘书。“那时候做信贷员,收入很高,但是一点都不开心。”2004年,他在《亚洲的英雄》里看到一个名字―尤努斯,他开创了一种新的贷款业务,专门为那些因为贫穷传统银行不愿意贷款的人提供小额的贷款。2007年6月,尹飞在银行新一轮提拔中落选,31岁的尹飞辞职创办了“贷帮”来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