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第1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Abstract: As the plastic window is very important building material in construction, plastic window manufacturers are mostly small businesses, thei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are relatively weak, low level of product quality, to improve the product quality, based on years of audit experience, this paper try discuss on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plastic window manufacturers.

关键词:塑料窗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要点

Key words: plastic window manufacturer;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key points

中图分类号:TU3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08-02

0引言

塑料窗是以塑料型材按规定要求使用增强型钢制作的窗,其主要优点为:保温节能性好、密封性能好、隔声性能强、防腐性能好而被称为节能、环保绿色产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塑料窗生产企业增长较快,但大部分企业为小型企业,其人力资源和质量管理体系较为薄弱,塑料窗是建筑工程中使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材料,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其生产企业可按照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点

1.1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要点

1.1.1 对企业各个层面的干部和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确定适合塑料窗企业特点的质量方针,制订满足塑料窗产品要求的质量目标。

1.1.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1.2.1 质量手册的编制应结合塑料窗的特点、部门质量职能分配进行,应识别外包过程:如安装过程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过程确认应包括型材焊接过程等。

1.1.2.2 程序文件可以包含在质量手册中,也可以单独编制,应编制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程序、预防措施程序等适合企业运作的程序及相应的记录。

1.1.2.3 企业生产运作所需的第三层次文件,如:管理制度、操作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及相应的记录等。

a)操作作业指导书应包括型材焊接过程参数控制要求等;

b)检验规范应包括《进货检验规范》、《生产过程检验规范》、《出厂检验规范》。进货检验规范应明确塑料型材、玻璃、增强型钢、滑轮、半圆锁、密封条、执手等原材料的验收项目、判定标准、检验方法等。生产过程检验应明确型材和增强型钢下料、焊接角破坏力、玻璃装配等检验项目的判定标准、检验方法等。出厂检验规范应明确五金配件装配、开关力、外观质量、高度尺寸、宽度尺寸、对角线尺寸、相邻构件同一平面度、窗框窗扇相邻构件装配间隙、窗框窗扇配合间隙、窗框、窗扇搭接量、密封条毛条装配、压条装配、紧固件、排水通道、中梃联接处的密封等检验项目的判定标准、检验方法等。

1.2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要点

1.2.1 有针对性地宣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2.2 体系文件通过试运行后将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如实反映给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1.2.3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应组织内审员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编制内审计划和内审检查表,通过内部审核,发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1.2.4 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结束后,总经理应组织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应包括内部审核情况、质量目标达成情况、顾客投诉、顾客满意度分析、产品质量分析、供方供货业绩、纠正和预防措施情况、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质量方针的适宜性、改进的建议等;管理评审一般采用会议形式,参加人员包括管理层、业务骨干、内审员等;通过会议讨论,对体系及过程的改进,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更改(如:质量方针、目标及其它文件等),薄弱环节的加强、有关产品的改进,资源的调整、充实(如人员调整,设备配置,资金的投入等)。

2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点

2.1 人力资源控制要点由于塑料窗产品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根据《建筑外窗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人力资源要求:企业领导应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企业技术人员应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检验人员应熟悉产品检验规定,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检验技能;工人应能看懂相关技术文件(图纸、和工艺文件等),并能熟练地操作设备。因此应安排以上相关培训并进行考核,以满足要求。

2.2 基础设施控制要点由于型材焊接过程为特殊过程,因此应重点安排对自动焊机的定期维护保养。

2.3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要点

2.3.1 在提交标书、签订合同或订单时应明确塑料型材的种类、物理性能的指标,特别是有节能要求的塑料窗,应事先向顾客说明应采用的玻璃种类和结构,塑料型材、增强型钢的厚度等。

2.3.2 当标书、合同或订单的有关要求发生变更时,应由顾客提供变更书,并由顾客签章,涉及设计变更由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变更书。生产企业应对变更内容进行评审并通知相关部门。

2.4 采购控制要点

2.4.1 对供方应进行供方评价,要求供方提供营业执照、体系认证证书的复印件,中空玻璃供方应提供3C证书的复印件。

2.4.2 在进行采购时与供方签订采购合同,重点关注塑料型材、玻璃、增强型钢的型号规格,并要求供方确认。

2.5 生产过程控制要点

2.5.1 塑料窗生产流程(如图1):

2.5.2 塑料型材在进行切割前调整好双角锯锯头的角度和定位标尺再进行切割,以保证下料尺寸的精度。

2.5.3 型材焊接工艺参数的控制:

a)加工环境不得低于18℃,在进行焊接前检查焊机夹具是否完好,检查型材侧面与靠板接触是否可靠;

b)控制好型材锯切误差,并将对接面的杂物清理干净;

c)焊接余量控制在2.5mm~3mm/单头;

d)加强焊接工艺参数的控制:焊接温度:245℃~265℃(加热板表面温度);加热时间:20s~35s;加热焊接压力:0.45MPa~0.75 MPa;焊接保压时间:35~45s(冷却时间)。

e)及时清理焊布并按时更换。

2.6 特殊过程的控制要点由于塑料型材焊接后的焊接角破坏力测试为破坏性试验,因此该过程为特殊过程,需要对型材焊接过程实施确认,首先要对焊接角破坏力测试,使其符合标准要求。确认方法可包括:

a)根据塑料型材的技术参数计算焊接角破坏力,制定合格判定准则;

b)根据要求配备自动焊机(三位以上),满足相关技术要求,对操作工进行培训并进行岗位操作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

c)编制塑料型材焊接操作规程,明确焊接工艺参数:如焊接温度、加热时间、加热焊接压力、焊接保压时间等。

d)定时对焊接工艺参数进行监控并予以记录;

e)定期或设备维修后对该过程进行再确认。

2.7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要点

2.7.1 进货检验按照《进货检验规程》对采购的塑料型材、玻璃、增强型钢、滑轮、密封条、执手等进行检验或验证。塑料型材应注意主型材的壁厚、焊接角破坏力等;玻璃应注意中空玻璃的尺寸偏差、密封性能等;增强型钢应注意最小壁厚、与塑料型材的配合尺寸等;滑轮应注意型号规格、运转灵活性等;密封毛条应注意毛条的底板宽度、毛条高度等;执手应注意型号规格、操作力和操作力矩等。

2.7.2 生产过程检验按照《生产过程检验规程》对重点关注型材窗框、窗扇的下料尺寸及角度误差、增强型钢的下料尺寸误差、水槽孔的位置和尺寸、型材焊接的焊接角破坏力及外形尺寸和对角线尺寸、玻璃装配尺寸、五金配件的完整性等。

2.7.3 出厂检验按照《出厂检验规程》对从每个工程中的不同品种、规格分别随机抽取5%且不少于三樘窗进行检验,重点关注五金配件装配的安装位置应正确,数量应齐全;开关力:推拉窗≤100N,上下推拉窗≤135N,平开窗、平开下悬窗、上悬窗、中悬窗、下悬窗平合页≤80N,摩擦铰链不小于30N不大于80N;外观质量无严重影响外观的擦、划伤等缺陷,颜色基本均匀一致,无裂纹、气泡;高度尺寸、宽度尺寸、对角线尺寸、相邻构件同一平面度、窗框窗扇相邻构件装配间隙、窗框窗扇配合间隙、窗框、窗扇搭接量应符合标准规定;密封条毛条装配后应均匀、牢固、接口严密,无脱槽、收缩、虚压等现象;压条装配后应牢固。压条角部对接处的间隙不应大于1mm,不得在一边使用两根(含两根)以上压条;紧固件用于固定每根增强型钢不少于三个,其间距不应大于300mm,距型材端头内角距离不应大于100mm,固定后的增强型钢不得松动;排水通道应能使浸入框、扇内的水及时排至室外,排水通道不得与放置增强型钢的腔室连通;中梃联接处的密封应加衬联接件,该联接件与增强型钢应采用紧固件固定,联接处的四周缝隙应有可靠的密封措施。

2.8 不合格品控制要点

2.8.1 采购材料不合格品的控制常见的不合格情况有:塑料型材可视面壁厚不达标,表现在平开窗主型材可视面最小实测壁厚小于2.5mm,推拉窗主型材可视面最小实测壁厚小于2.2mm;中空玻璃尺寸超差、密封情况不良等,增强型钢最小壁厚小于1.5mm、与塑料型材的配合尺寸超差等;密封毛条的底板宽度、毛条高度超差等。对以上的不合格品应隔离存放并作退货处理。

2.8.2 生产过程不合格品的控制常见的不合格情况有:型材下料尺寸、角度不合格,焊角强度不合格、紧固件安装不合格等,对以上的不合格品应隔离存放,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返工或报废。

2.8.3 成品不合格的控制常见的不合格情况有:宽度和高度尺寸、对角线尺寸、开关力、气密性能、水密性能、保温性能、抗风压性能不合格等。对以上的不合格品应隔离存放,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返工、报废。

2.9 纠正措施的控制要点采取纠正措施的来源包括:顾客投诉、采购原料检验、生产过程检验、产品出厂检验及委外检测、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安装后出现缺陷、内部外部审核发现的不合格,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要求等。采取纠正措施要根据不合格产生的主要原因制订可行的纠正措施及完成的期限。并做好纠正措施的监督和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如型材焊接角破坏力不合格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在焊接过程中,型材对接焊接余量过小;

b)型材锯切误差造成;

c)因型材对接面污染;

d)焊布上结有焊渣未及时清除造成型材焊面夹渣;

e)焊板温度过高或过低及加热时间不当,焊接时进给气缸气压低压紧力不足。

采取的纠正措施应根据具体的原因分析采取,可包括:

a)型材焊接余量控制在2.5mm~3mm/单头;

b)控制好型材锯切误差;

c)将对接面的杂物清理干净;

d)及时清理焊布并按时更换;

e)加强焊接工艺参数的控制,焊接温度:245℃~265℃(加热板表面温度),加热时间:20s~35s,焊接保压时间:35~45s(冷却时间),焊接气缸气压:0.45MPa~0.75 MPa。

2.10 预防措施的控制采取预防措施的来源包括:顾客满意度调查、采购原料检验、生产过程检验、产品出厂检验及委外检测、监督抽查中出现潜在的不合格等。采取预防措施要根据潜在不合格产生的主要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及完成的期限。并做好预防措施的监督和验证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3结束语

由于塑料窗为节能、环保绿色产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塑料窗生产企业增长较快,但大部分企业为小型企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因此其质量管理体系较为薄弱,通过对塑料窗生产企业具体应用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探讨,提出了企业在建立和实施方面的要点和关键控制点,以促进塑料窗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3-9.

第2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 影响 企业

一、HSE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概述

1.HSE管理体系

HSE分别是英文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的缩写,即健康、安全、环境。HSE是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HSE管理体系是将组织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H(健康)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S(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E(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

2.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一般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质量管理,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管理方式。

二、HSE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相似性

HSE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同属于企业管理的内容,二者主要具有以下相似性:

1.管理思想相似

HSE管理体系的管理思想是着眼于持续改进,重视事物的预防,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立足于全员参与,实行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与其他管理体系兼容并协同操作。质量管理强调组织通过标准的实施,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来分别规范组织的质量行为,通过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改进,对组织活动、过程及服务进行控制和优化,以达到预期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管理原则相似

HSE管理体系标准围绕社会、内部员工和合作方,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人类自身,管理原则突出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控制、系统方法和持续改进等,而质量管理标准围绕顾客,体现的是顾客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决策方法和互利关系等八项原则。

3.管理职责相似

从管理职责上看,职能部门和基层生产车间从事HSE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的人员是相同的,都是每个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岗位生产人员。这些人员同时管理相同的工作项目,有利于同时遵守HSE管理体系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

4.体系建立思路相似

从管理体系上看,HSE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虽然内涵各有侧重,但建立和实施管理体系的思路相似,均强调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并利用程序文件加强管理,以达到持续改进和持续发展的目的。在HSE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就是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调整机构、明确职责、制定目标、加强控制,使HSE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HSE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1.明确分工,充分授权

企业通过建立授权体系,形成各负其责、分头把关的分工负责制,既可避免决策失误,也可减轻企业领导负担,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此外,企业还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业绩好的员工分级别奖励。

3.拓宽沟通渠道,搭建发展平台

在员工和员工、干部和员工、干部和干部之间建立公平、信任、体现个人价值的发展平台,才能有效解决管理难题。

4.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要求企业经常对危害、影响和隐患进行评价和分析,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确定最大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隐患评估后,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事故隐患要做到心中有数,亲自组织隐患治理工作。

5.运行与维修

要求对生产装置、设施、设备、危险物料、特殊工艺过程和危险作业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设施、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合现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

6.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以避免或减轻对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危害和影响。应急管理是指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细致地分析和研究,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并进行演练,确保万一发生事故时能控制事故,把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7.检查和监督

要求定期对已建立的H SE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

8.事故处理和预防

建立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预防管理程序,及时调查、确认事故或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

9.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要求企业定期对H SE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评审,以确保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并不断完善。

四、HSE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企业提高企业形象和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企业规范化运作,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率,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取得商业利益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2.有利于企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是由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管理综合构成的,因此企业要将HSE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深入到各个领域,给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结合企业实际,通过不断改变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指标和质量管理指标,从而提高HSE管理业绩和质量管理业绩,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3.有利于企业实现管理的国际化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与实力,逐渐与国际接轨,而实施HSE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企业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企业通过实施HSE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标准,从而实现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第3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法;关系;影响

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已实施近两年时间,其范围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制造企业质量意识提高和管理深入推行,逐步将经营管理理念及方法整合至企业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企业环保工作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也欲显重要,同时暴露出环保工作思路与管理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质量体系与环保体系整合优化不融洽;2.环保工作流程梳理不清晰;3.环保控制过程资源配备困惑。本文详细介绍质量管理在环保工作的影响与关系,探讨环保质量管理整合思路与方法。

1、 质量管理与环保管理关系

1.随着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面环境治理的深度开展,制造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已上升到一个崭新高度。与此同时,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将企业环保管理工作带入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通道。恰逢时节,2015版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转版、实施为企业环保管理工作思路及控制方法带来新的转机。两者密不可分,又独具特色。

2.环保管理工作更注重家、地方及各行业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要求,重心在于围绕满足法律法规及行业要求而开展,并由当地环保行政部门主导的各项工作活动。质量管理则更注重满足顾客要求,重心在于持续改进企业自身经营环境及证明企业自身声誉,由企业组织内部自发主导的各项工作活动,两者虽工作重心及主导主体不同,但从企业长久稳定发展而言,具有相同的发展愿景及使命,那就是环境和质量管理都是为企业持续稳定经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2、 环保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新视角

2.1纵向引领企业精细化前行的质量管理

中国制造逐步演变为中国智造过程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在制造实体企业发挥举足轻重的时段。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内推行的十几年历程中,逐渐由国际标准特点摸索出适合中国企业使用的中国特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方式,并且近几年国家标准组织成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身影。

国内制造企业需要过硬的产品才能达到顾客满意,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还需要有更好产品和服务体验才能使顾客满意,以此确保自身的市场份额地位。这就促使企业不断的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引领面对当前内外部环境形势,找到合适的定位。其次,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组织运营采用风险思维与过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质量管理导入企业内部经营各环节。具体如从高层企业管理层制定符合战略的质量方针,制定适宜的质量目标,全员参与一致达成。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企业生产过程流程、分工明确的职责权限,策划体系及产品实现的各种风险措施及变更应变措施。配备相应的软硬件支持,保证设备设施满足生产所需,人员具备胜任岗位条件,相应的文件化信息满足并证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持续改进。最后,万事俱备,企业就可以进行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及交付付款沟通阶段。在生产出满意产品同时,企业定期严谨的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及产品监视测量、绩效评价,以此获取更好的改进。综上所述,质量管理如一条主线纵向贯穿于企业顶层策划、运行风险决策、生产质量控制及企业稳定运行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

2.2横向渗透企业规范守法的环保管理

大中企业的环保管理工作不论从环保资金投入,还是环保专业技术人员配置,都较从前有明显的改善,这得益于国家推行的环保倒逼式环保管控。没有符合环保生产设施及运行条件的现场,企业寸步难行,等待的只能是停产或者就地关闭。正因如此,在当地环保行政部门主导开展的各项“净水”“大气治理”“净土”行动中效果显著,其工作开展势如劈竹,在新环保法及配套管理办法实施后的短短近两年内将全国环境治理工作推到全企业、全民参与的心中。

规范、守法的环保管理需要坚实的资金支持,如果不能投入相当的人力、物资、设备设施等软硬件支持就不能保证企业自身废水废气及危废等污染物的合理治理及监测保障,就不能支撑企业环保治理规范守法。这也正是小企业、小作坊式制造企业痛楚之所在,本次讨论姑且先不探讨此方面议题。

制造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如一张细密的网分布在企业生产现场每个细节。首先,企业新建同时要开展环评,随后进行三同时的环保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在试生产阶段随即投产使用,并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验收事项。其次,企业生产运营过程,更是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要求,以此渗透企业生产运行控制,及现场污染物治理准则进行不断的技术改进、设备/材料更新及产品创新。最后,在当地环保行政部门开展线上污染物信息网上申报、危险废物信息平台、废水废气在线实时检测及各种网络化环保工作导入与督查;线下开展中央、地方级现场检查,当地环保行政部门的片区双网格化管理,污染物定期监测、环境治理设施运维及处置等现场工作活动。所以企业内部不论是正常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设备及人员保障,还是生产变更引起的环保措施策划与落实,都已渗透进制造企业每一个细胞。

3、质量管理在环保工作中的几点影响

3.1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提供定位坐标

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新增条款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要求企业考虑包括外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因素,内部组织构架、管理模式等方面因素。制造企业通过分析、决策自身内外部环境有助于确定自身市场定位。环保工作正确决策及风险应对同样离不开外部社会、政治及经济分析以确定遵循的法律法规及当地环保形势,通过组织内部环保组织构架、产品/规模、管理模式的特点量身裁定适宜的环保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可见,质量管理内外部的综合分析,有助于企业在目前形势下及当地环保行政部门的指引下找到自身的环保工作定位坐标,为企业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2质量管理工具为环保运行控制厘清思路

质量管理中的2个重要工具包括过程方法与PDCA循环,这两个核心工具不仅适用于整理管理体系,在环保管理工作中同样适用并能为企业带来高效工作效率。过程方法的输入输出将要求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做了严密的策划、实施及控制,确保在环保管理目标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实现企业环保工作连续、有效、稳定开展。而PDCA循环的模式,不仅为环保行政部门积极采纳使用,而且制造企业内部通过PDCA循环模式不断谋求创新,制定具体策划方案、付诸于行动、检测各项活动进展及效果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改进措施。从而使得环保管理工作不断螺旋上升,达到环保行政部门及企业自身期望的环保管理状态。

3.3质量支持和资源过程同样适用于环保工作开展

企业应根据经营范围和自身能力确定运行所需的支持和Y源。资源无外乎包括目前已有的包括机械设备、人力资源、材料、基础设施及信息等软硬件资源。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企业不可能为满足环保需求无限制的提供资源。质量管理中的资源提供需要根据自身能力评审资源现有制约就为环保资源配备提供方向。首先应该对需要什么资源和确保资源提供作出综合决策以确定该资源是否获得,比如专项环保设施、监事和测量设备等。其次,企业自身经济能力和资源稀缺约束等情况确定能否得到,比如,先进的环保技术、污染物合作供方及特定的信息技术等。然后,寻找外部相关方确定能否获得资源以满足环保要求,比如环保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因此质量管理支持和资源的规范和提供为环保工作的稳定运行提供同样资源保障与支持。

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形成文件信息的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完整、连续体现出现,不仅企业自身的符合体系要求,并且对顾客及社会也得到了有效声明。文件化信息也为企业环保工作稳定运行及向相关方证明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提供了强力支持。企业的各类文件、运行记录、影像资料不仅是组织内部环保运行的足迹,也是环保督察人员必须获取证据的重要途径之一。

4、 质量管理与环保管理工作相辅相成

通过以上分析与探讨,可见,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为环保管理提供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基于风险意识思维、过程方法、PDCA循环)将环保管理工作梳理的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稳定的质量管理为企业创造明显的价值,良好的环保管理为企业创造隐形的价值。因为没有良好的环保管理,企业经营及质量管理无从谈起,但是缺少卓越的质量管理,制造企业环保管理资源将得不到保证,显得寡淡无味。因此,环保质量管理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综述,质量管理为企业环保工作开辟出有效的工作思路,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横向的、看似网状无序的环保管理事项引用质量管理纵向管理主线模式,将环保管理工作编织成立体、井然有序的管理体系。总之,环保质量管理工作在今后制造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精力将质量管理与环保管理工作进行更深入的融合、措施落地,达到环保质量管理体系卓越、科学。

【参考文献】:

第4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体系 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84-1

1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与检查为核心。在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发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等文件,在文件中,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的具体工作内容、职责、经费保障、环境监测人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也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重大进步。虽然颁发了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合法性与准确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对相关制度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较大偏差。总的来看,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应用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部分上级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正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实施行政干预;监测站所获的监测数据被变更或修改;其他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并环境质量数据,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与方法缺乏有效统一;环境监测的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技术、监测数据与信息评价标准等滞后;未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运行、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等制度;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尚未覆盖全国范围,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但其管理效果较差。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运行机构存在着滞后性,无法满足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制约着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对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思考。

2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1)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环境监测体系之上。为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应组建环保部环境监测司,研究并出台《全国环境监测条例》,从法律上将环境监测进行定位,明确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制定要求统一环境监测数据与信息标准,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建立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验与准入标准,建立环境监督技术认证制度等。通过法律形式,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的权威性,确定统一标准,能够有效避免对标准理解差异,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效率及质量。

(2)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从国家政府到地方政府,应建立出一个完整且明确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梯级化管理形式,通过建立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短路径管理。在短路径管理体系中,国家环境监测部门直接领导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通过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指导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形成国家、区域、地方短路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判断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定期或不定期对环境监测机构资质及人员进行考核,引导环境监测机构积极应用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设备,综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将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进行分离,解决影响环境监测的机制问题,逐渐建立起环境质量监测与环保部门协调统一,社会资源分工合作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模式。通过建立区域性环境监测中心,可以进行环境监测新技术研发,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研发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检验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环境监测质量及整体水平。支持并鼓励地方建立相应环境监测实验室,应用社会资源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并推向市场,推动新技术应用效率,降低独立科研机构研究经费等。

(3)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创新。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多是在国家所规定的计量认证与国家实验室认可的要求下进行具体操作,其工作过程中质量管理较为复杂,如进行环境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保证监测仪器工作性能,需要保证环境监测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其监测点设置应具有代表性,要求环境监测采样信息完整,对样品运输与保存进行相应规定,其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保存要求一致,环境监测结论应可以为实际环境管理与决策发挥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十分复杂。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可以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发展情况、环境问题与行政决策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环境监测内容,制定相应环境监测流程及相关制度。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对整个环境监测流程提出规范性操作,并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建立灵活反馈机制,满足环境问题发展的变化。

(4)创新环境监测上岗考试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变传统的纸质考核,采取计算机考核,提高考核效率及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培训等措施,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及质量控制意识,及时掌握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标准,综合提高数据监测的代表性及准确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定期举办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与管理研讨会,构建信息互通平台,综合提高质量监督与管理水平等。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创新,是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水平提高的根本,加大创新力度,是实现环境监测综合效益的关键。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行环境保护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要求。环境监测所获得数据与信息其准确性及代表性,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质量,影响着政府环境决策。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为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及水平,提出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对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卫东.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147.

第5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1.药厂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药品质量监管缺乏完善的规范体制

在我国与药品生产或经营销售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对药品的生产、经营及销售各环节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各制药企业在构建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时大多是遵循以上法律法规,故国家药品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药企业质量体系的水平。但反观上述国家法律法规,其内容是否完善、是否能够与现行制药企业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如《药品管理法》,2001年通过后执行了将近十五年,期间并未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执行,执行了近十二年方才修订,而中国的制药企业十几年期间飞速发展壮大,并己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其生产及质量运行管理己与世界先进管理理念接轨,陈旧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己无法适应如今制药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制药企业的发展。

1.2从业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差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壮大,制药企业多己配备一定数量的药学专业人员,如从事药品的研发、质量管理、检验等岗位,但对于其他岗位如生产、销售、仓储、设备等岗位人员,其药学专业知识缺乏,尤其是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素质偏低,其接受的药学及相关质量管理知识、法律法规培训不足,导致操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质量意识较差,药品质量管理无法规范化,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及质量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1.3药品质量监管力度不够

药品频频出现生产质量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药品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医药企业为了降低药品的成本,利用劣质的原材料来代替珍贵的药材、不按照GMP规范要求在符合的生产环境下进行操作等,都给药品的质量带来一定风险,但由于监管部门的监管模式、频率及力度不够等,上述隐患并不易被发现,从而使部分企业有机可乘,最终导致假药、劣质药品不断出现。

1.4药品质量风险评估不到位

药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安全隐患,进而存在质量风险。如今,部分医药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药品质量风险识别、评估方面有所欠缺,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当风险发生时,企业措手不及。

2.药厂质量管理对策

2.1健全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加强医药化工生产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根据制药企业发展新需求进一步对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中关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内容进行完善,投入更多的精力监管药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等环节,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要求,使其务必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生产和操作。同时,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强化日常监管,定期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抽查,全面检测药品生产企业的各环节是否合法合规,对于调查结果中不符合规定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惩处,加大对药厂质量管理的监管力度。

近日,国家局己对《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飞行检查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可见国家己着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监管体制的革新工作。

2.2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药厂的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相关的人员以及生产的过程按照规范进行严格的要求,通过规章制度约束药品的质量。

相关的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章程并有效执行,考虑生产过程中一切对药品质量可能产生危害的因素,为药品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建立相应的问责及激励制度,以此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都非常明确,部门的从属关系、职责如何界定和岗位如何支配在体系中都应该得到明确的划分,让生产加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有可以依据的章法制度。此外,该体系还应该对药品的材料、设备和加工工艺有一定的要求,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及处理设备,提高药品的质量,加强药厂的质量管理。

2.3明确规定药厂质量管理人员的配备标准

药厂质量管理的管理人员较多,不同岗位的人员有不同的职责,不论哪个岗位的人员,都应该恪尽职守,并且对其他人员进行监督,逐渐形成药厂质量管理的网络。因此,对药厂质量管理各个岗位的人员素质应给予明确规定,使人员的素质、岗位和职责相对应,确保药厂管理各项工作的质量。应明确规定药厂质量管理人员的配备标准,硬性要求药厂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在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的人数比例;同时,对药厂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负责人、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药厂的药品检验部门负责人,以及药品检验、验收、养护人员的任职专业资质提出具体要求。企业要深入内部,明确员工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对于药厂质量管理的认识,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合作交流,推动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还要定期举行员工培训,对于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确保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2.4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的风险管理

在企业的药品生产和监督过程中贯彻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理念,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开展管理行动,从药品的原材料采购工作开始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在对原材料的供应商进行管理时,建立相对完善的审批制度,为药品的生产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的风险管理重点工作是原材料供应商变更和药品工艺变更,当供应商发生变更时,药品生产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其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安全性,应加强对药厂质量的管理,以降低药品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新时期加强对药厂质量管理,企业应提升药品安全控制意识,构建完善的药品质量控制体系与药品质量监管制度,以提高药品的生产质量。同时,国家或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干预力度,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药品生产行为,提高药品生产质量。

第6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关键词】铁路桥梁;质量管理;大体积混凝土;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铁路桥梁的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在项目施工时需要有更加全面的管理体系。在建设铁路桥梁时除了需考虑其安全可靠性、经济适用性和使用寿命外,还得考虑铁路桥梁自身的特点。对于高速铁路的施工项目,需考虑到线路运行时的平顺性和基础的高强度要求;对于桥梁的施工项目,需考虑到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桥梁会出现的挠度现象、列车对桥梁的冲击力以及列车行车安全和旅客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铁路桥梁项目施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消除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的发生,都将从根本上保证铁路桥梁的施工质量,提高铁路桥梁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1、铁路桥梁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

1.1 铁路桥梁质量管理的规划

对铁路桥梁项目进行质量管理的合理规划是完成工程项目预期质量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铁路桥梁项目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铁路桥梁项目的施工工序繁多,施工情况复杂,在对其质量管理时需规划的内容也较多。主要包括对铁路桥梁的施工条件和特点的具体分析;按期完成承包合同所规定的工程质量总目标及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对施工组织机构、劳动力以及机械设备等相关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确定铁路桥梁项目各阶段的施工方案、施工程序及工艺;对施工用材料设备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确定工程各阶段的检测方法和计划等。

对铁路桥梁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仅为铁路桥梁项目施工提供完善的质量管理分工依据,也保证了铁路桥梁项目质量管理所需各项资源合理的应用。根据铁路桥梁的施工特点及各工序的硬件要求,需对项目的各机构和岗位进行严格的分工。各部门需明白施工过程的质量指标,实行责任到人,提高各部门的责任心。从而达到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质量目标,为质量检查和控制提供依据。

1.2 建立铁路桥梁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一个健全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于铁路桥梁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必不可少。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需要进行详密的规划和安排,根据铁路桥梁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然后需系统分析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及设计规划,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有利于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全体工作人员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在各项工作中的规范操作。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时,需首先对工作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哪些文件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是怎样运行的,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能发挥的作用。其次需要对各部门、层次的活动根据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明确分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及时协调,保证各项活动能有效、全面的展开。在各项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要求各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范操作,保证施工质量。在监视与检测过程中,详细记录管理体系运行的日常情况,保证能把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收集起来进而分析,并纠正错误,逐步健全和完善整个质量管理体系。

1.3 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

铁路桥梁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控制方法,包括了对相关文件、报表的审查核和对,定期现场的检查,不可缺少的试验检验等。对相关文件的审查核对是控制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诸如开工报告、施工方案、设计变更等技术性的文件和报告都可以全面的反应项目工程的进展,也可全面的控制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现场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了工序交替检查、成品保护检查、复工后的检查等方面的检查。这些检查对于控制整个铁路桥梁项目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2、大体积混凝土的控制

2.1 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

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适应环境的原则,建立铁路桥梁质量管理体系。需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保证范围,确定如何开展质量保证活动。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主体结构及施工特性,对大体积混凝土采用不同的设计。充分了解各工序需满足的质量要求,各节点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能适应项目工程的特点。在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时还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实用性,结合施工工艺、工程对象,选择合适的体系要素,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利于操作,保证其实用有效性。最后需考虑大体积混凝土的造价,质量管理体系需结合混凝土的最低成本及风险,寻求造价的最大利益。结合最大利益的原则,实现质量与成本的最佳组合。

2.2 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措施

2.2.1 降低入模温度

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需避免混凝土在日光下的曝晒,要对骨料碎石洒水降温,同时将蓄水池内的水预先降温,从而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时的入模温度。

2.2.2 控制施工温度

在施工过程中,需及时掌握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包括其内部与表面温度变化。可在混凝土内预留测试温度的点,加强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工程中的温度变化。

2.2.3 采用合理的工艺

考虑到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在泵送时,可采用分段泵送,自然流淌,形成斜坡。这将减少混凝土传送管道的拆除和冲洗,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泵送效率,且有利于不同层间的混凝土浇筑间隔满足初凝要求。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可在浇筑带起始端各放一个振动器,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其表面的水泥浆一般较厚实,需要在初凝后碾压打磨,减少裂缝产生。

2.4地基下沉引起混凝土桥梁裂缝

由于地基受力不均匀或水平方向的变形,致使结构中出现附加应力,当其超过混凝土允许的抗拉能力时,就会造成结构裂缝。影响基础沉降不均衡的因素有:第一,在设计前期,对实际场地的地质勘探精度不达标、试验的资料误差较大。在没有对基础资料充分掌握的条件下,就冒然设计图纸和施工,这必然会导致地基的不均衡下沉。第二,地基的地质差别过大。在不同的桥梁施工区域,地基就会受到不同的压缩力,这也会导致地基的下沉不均匀。第三,结构载荷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地质情况不是很好的环境下,各个部分基础载荷之间的会差异很大,就会有可能导致地基的不均匀下沉。第四,桥梁的基础受地形条件制约,使得基础处于滑坡、溶洞以及其他断层等不佳地质条件下,很可能引起地基下沉不均匀。

3、结语

从铁路桥梁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加强监督,加强管理,是维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手段。铁路桥梁的施工质量体系为项目施工提供了最有效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使得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程的特点、企业的规划统筹、施工质量的控制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具体的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需要得到保证,严格遵循质量管理体系规定采取的控制措施,从而控制铁路桥梁的施工质量,引导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唐洪泉.浅谈箱型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20):148-149.

第7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控制质量管理体系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文章认为,应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检基础工作、加强过程质量的控制三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业务素质较强的监理队伍

第一,选择具有相应资质、资信等级的施工单位。参建的施工单位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施工经验,并能配备高素质的足够的施工人员及配置齐全的机械设备,先进、高素质的施工单位是保证工程质量及进度的前提。

第二,监理单位作为一个监督管理机构,除具有相应资质、资信等级外,还应具备一批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高,有着多年施工及监理经验的人员,从而保证“三控二管一协调”的具体落实,其目的就是出一个优良的产品。

第三,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总结,对施工过程中先进的施工工艺及方法,给予肯定,并通过例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有效地指导施工。建立以工程施工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键,有利于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控制。为此,既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监理和施工企业自检,要在公路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一是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二是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三是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以工程施工项目为核心的检验和质管组织:一是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二是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三是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

三、加强质检基础工作

(一)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

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二)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

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公路建设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实验室,配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公路建设主管单位对各级管理单位拨发专款配置器具。

(三)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工作

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及时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四)建立健全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联质奖惩制,做到奖罚分明,发挥经济的作用。

(五)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各级领导要尊重科学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举办工程质量研讨会,总结交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的继续教育,重视知识,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过程质量的控制

(一)设计质量的控制

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

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批。

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施工单位直接提出或通过监理工程师上报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以书面解释或补充规定。

(二)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与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进人施工现场。

(三)施工质量的控制

1、抓好各施工阶段,以防患于未然。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有的放矢地对重点、突出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施工内部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目的是为提高工程质量。

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

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当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复杂,它不仅受到技术、经济、责任等方面的约束,并兼顾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于景超,陆春赫,刘英军.浅谈WTO与土建工程项目管理[J].北方交通,2007(2).

第8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前言

作为国家的基础工程内容,铁路工程所产生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几乎所有地方都在加强铁路工程的建设,我国未来的美好蓝图已经有一部分的工作得到实践。但是,当该项工程的数量明显提升后,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就成为了重点关注的环节,有必要执行强效手段来完成,减少细节不足和安全隐患的出现。

1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1.1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的目标责任制

铁路工程与一般的工程有很大的不同,其在施工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质量指标都表现为硬性特点,不能出现任何的拉低现象。为此,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过程中,需要在原则方面得到明确,然后才能在日常工作中良好的遵守[1]。建议在铁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中,要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的目标责任制。首先,各个施工小组、施工小队,必须针对自身的工作范畴予以明确,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减少各项问题发生时,责任不明确的现象[2]。其次,在施工开展以前,施工小组要设定好自身的工作目标,并且与铁路工程的整体目标相互一致,阶段化的完成目标,推动铁路工程的质量提升。第三,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不合格的现象,或者是出现了工作违背现象,要先认清楚自身的责任和工作错误,然后再讨论如何解决,禁止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1.2强化监督机制

我国建设铁路工程的过程中,速度和质量方面一定要协调的开展,绝对不可以单纯的从一个方面出发。铁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以往主要是按照传统的工作原则来开展,可是现下的工程开放程度较高,同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想在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必须将监督机制更好的执行[3]。第一,日常工作的监督,通过监理单位的小组或者是个人来完成,确保能够将施工的各项信息、数据、工作结果等,做出详细的记录,分析工作当中是否存在严重的不足,是否需要进行改善等。第二,在重点工作的监督上,必须通过监督小组来完成,确保在铁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上,表现为万无一失的特点。第三,在监督过程中,如果是出现了问题或者隐患,必须及时的上报处理,绝对不能有任何的隐瞒,避免造成强烈的安全事故。

2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就铁路工程本身而言,其在开展的过程中,想要在施工质量上得到一个确切的提升,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将施工的各项内容做出明确的分析,在施工责任划分上清晰思路,在施工的进度控制上,充分结合工程特点及外部环境来完成。其次,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应该严格按照各项规范、标准来实施,上到管理领导,下到基层员工,都要达到一视同仁的态度,一旦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出现徇私现象,那么该体系就会失去威信力,得到的支持也逐步减少。第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应该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均进行深入的基层调研和分析。现下的很多铁路工程建设,表面上质量符合标准,可是很多的内部矛盾都没有较好的解决,存在的各项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为了减少各项不良问题的恶性循环,要从基层的角度出发,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奖惩方面达到合理性。

2.2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现阶段的铁路工程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重点战略内容,即便是表现出很小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对将来的建设和成就构成较大的威胁。考虑到铁路工程在今后的拓展空间较大,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需要在质监基础工作上投入更多的努力。第一,质监工作的开展,一定要聘请专业的质量监督单位来完成,以第三方的机构特点,保持立场上的中立,将自身的工作职责有效的体现。第二,质监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按照精细化的原则来执行,不放过任何细节上的隐患,针对整体质量的管控,必须取得协调效果。第三,质监基础工作的强化过程中,需要积极观察铁路工程的阶段性转变,了解到工程现有的重点和下一个阶段的互相衔接,由此来实现持续性的质监干预。

2.3加强设计资料的控制

铁路工程在开展以前,设计方面的工作是决定性内容,其与后续的所有工作都存在特别密切的关联,不能有任何的放松。(1)重大变更必须要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2)非重大变更应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查;(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应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4)加强图纸设计方案的审核。

3结语

本文对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对策展开讨论,现阶段的工作开展中,整体上表现为良性循环的态势,未出现特别严重的不足,各项工作的开展符合预期,相信日后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泉.基于工程效益的铁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对策探析[J].经济师,2016(04):150-151+154.

[2]付巍,丁力.铁路工程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5(12):114.

第9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范文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以及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建筑施工加强时,应该对工程过程控制能够在实际工程建设监控中确保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这些对于如何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的管理称为工程的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现代化的工程质量已形成标准化、规范化,这些规范为建设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基础,按照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被建设的建筑物,其质量比较有保障。

2.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现在,许许多多的建筑施工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的要求建设,并严格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这使得很多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荣誉,但是也存在少数企业没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追根溯源是因为企业在进行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分析,以至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时得不到相关的资源保障,使得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够有效的运行。

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

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管理,可以说是一个过程控制的活动,从工程质量管理活动的先后顺利来看,可以将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分为项目决策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和工程施工阶段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三、工程质量全过程控制

如果企业想比较有效的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企业就必须对质量战略十分的重视,同时塑造自身的质量文化。因为仅仅靠全面质量管理本身的运行是无法全面解决问题,只有从战略策划的角度出发,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战略策略中,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企业文化的变革成功。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存在不足不是由于质量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存在缺陷,而是由于客观情况变化太快,使得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倍增。因此,对企业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可以反映出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在技术和方法方面的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的一中管理模式,它是作为一种手段存在,而不是作为目的存在,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时应该严格跟随目标的改变而改变。现如今的社会正面临着一场质量革命,将销售导向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导向、人本向导。根据管理学的最新理论“结构应该追随策略”,就是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应该追随它的方针和相应的策略进行调整,这也将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在质量经营中的改革中得到发展。

四、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工程建设也是一个体系,存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存在许多隐藏的因素影响着工程质量。

1.项目规划阶段

(1)在进行项目规划的前期工作,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就立刻将项目上马。对工程的可行性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有的甚至就没有进行论证,盲目的规定规模和标准,甚至连施工结构都制定了,这样造成了工程存在许多的漏洞,这将给工程带来许多的不利因素。

(2)工程资金筹集不到位。按照工程施工进度,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不能开工,有的企业不顾自身资金的不到位就盲目开工,以至于在资金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项目不得不下马,不仅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同时还影响了工程质量。

(3)对于施工能力缺乏预先的估计。企业在进行建设之前,由于缺乏预先的估计,造成建设规模过大,施工能力不足的情况,材料供应和技术力量都难以达到要求,但是又为了赶工期造成工程的粗制滥造。

2.设计阶段

设计是一个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进行设计初期,对于设计总的概算深度不足。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参考资料比较少、概算定量不够准确,当选用指标与具体的工程之间存在差异时,概算人员没有进行相对应的调整,以至于编制时存在漏项、缺项等问题。

(2)设计任务太紧,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设计进行详细的考虑。

(3)对于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调查不够详细,使得设计出现偏差。

(4)对于工程进行设计的单位素质比较差,没有能力进行难度大的设计。

(5)设计单位的人员缺乏质量的保证措施,即使存在总把关,但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造成忽视在所难免。

(6)对于工程的监理,没有深入到设计阶段,使得设计不能保证正确性和合理性。

(7)在施工图设计完以后,施工单位为了尽快完工,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施工图进行熟悉,在进行技术较低时没有突出重点。许多的细节问题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不断显现,以至于出现反复的设计变更,造成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对于工程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1)进行技术方案交底。技术方案是一个工程施工的依据,有的工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比较差,导致施工工序的质量达不到要求。

(2)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的质量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此,不符合规范和标准的材料等不得进入施工现场,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对材料进行检验。

(3)施工组织的设计计划超出合理的施工工期,在进行建筑时,施工单位为了早日的完成工作,违背规定,以至于表面上竣工了,但是内部仍存在质量问题。

(4)施工单位的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些施工单位重效益、轻质量。有的用低价的劣质材料代替合格材料、或者偷工减料;有些施工单位缺乏质量检测设备和仪器,为应付检查或者验收,甚至伪造测试数据;有些施工单位机械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施工的要求。

五、解决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为了达到预期的工程项目质量,我们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可以称为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时就应该注意一下问题。以下是对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措施。

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政府机构促进企业建立并完善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让每一个进行施工的企业的业绩,通过权威的网站对全社会进行公布,让全社会都对企业的能力进行了解,同时尽可能的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良好的运行,使得优秀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进而促使企业主动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可以进一步的促进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得企业良性循环的发展。

2.规范招投标市场

为了防止恶意的进行价格竞争的现象,从而创造出合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具有相对应的资金保障,对于工程的项目投资金额一般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资金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当其他企业进行恶意的降价竞争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占得极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特别是比较大的项目,将会造成巨大的亏损,可以使得一个企业陷入财政困境,甚至破产。因此,对于采取恶性降价竞争的企业,应采取曝光的手段对其进行惩罚,进而规范招投标市场。

六、结语

建设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这个行业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其他行业的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加强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不仅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还可以建立合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而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促进工程质量再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陆总兵 浅谈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 [J] 《建筑》 -2010年5期-

[2]付明,郭建国,杨新立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