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高中小实验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小实验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小实验方案

第1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与理论假设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似乎是矛盾的二大问题:一是老师的抱怨:“这类问题我在课堂上己经讲了N遍了,可还是有的学生不懂;同样的题型稍加改变,就束手无策,真是气死人。”二是学生的困惑:“上课听得明白,也认真作了笔记,但自己做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分析,找不到突破口,相关的知识点总是想不起来,唉!” 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呢?是老师的教学水平问题还是学生的智力有问题,其实不然。我认为主要是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还没有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不愿意或者说没有耐心倾听学生把他们的问题、想法说出来,也就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我们的教与学都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无法创新。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老师不但要花功夫研究教学内容,更需要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训练、课后辅导等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去研究如何开展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生有效交流,实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要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教学实践显示,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少不了和学生间的非常融洽的关系,真正做到了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师换位以学生的身份去交流、研究、合作,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动性和可行性、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基础上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教学生一些具体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理念、价值观等去思考、认识、理解物质世界的习惯和意识,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是给定的教材,而且都是以学科知识为主,教学也是单向的,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场所是封闭的,局限于教室、学校;教学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粉笔加黑板。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应是多元化,课堂是开放的、互动交流的。

教师与学生交流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将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成长走向个性化、成熟化、创新化、社会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教学设计上下功夫,突出探究特色,形成交流风格。

(1)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交流途径。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交流内容。

(3)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交流空间。

2、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有效利用载体,寻找交流契机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交流,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交流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师生有效交流。

(2)突出化学的实验特色,有效利用载体。

(3)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交流。

3、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内容

1、化学思想的交流

(1)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学生的言行、表情,关注他们是不是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2)在课外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思想变化、参加班级活动情况、交友情况、家庭生活等。

(3)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或者经常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找学生交流学习问题,也可以是学习以外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4)在教学中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元素化合物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方法、化学反应中守恒的思想方法、化学实验中假说与论证的思想方法等。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化身,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识记和试题的解题技巧,忽视分析思考的过程、思想方法的渗透,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盲目的,所学的知识也是零散的、孤立的。

2、化学知识的交流

3、化学问题的交流

4、化学语言的交流

5、化学实践的交流

6、化学课堂中情感的交流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调查摸底研究学生状况

针对教学立体――学生的中考或期末成绩、个性素质、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等五方面进行了前测、统计,量化分析。

2、研讨课题与集体备课

学校把课题研究工作列为重点,纳入工作计划,教导主任主抓,使课题实施按计划进行。每月召开一次实验工作会,各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在课题实施进程中,“有效交流”课堂教学要做到:

(1)必须是情感化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

(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

(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内外结合,人人都说,人人都做。

教师认真研讨,达成共识,在集体备课中,研究探讨教学方法,手段,设计学生活动,制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3、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

每学期组织讲课,说课,赛课计15节。课题组成员要求互相听,互相评,每节课都是实验课题的研究课,探索课。评议研究的侧重点是

(1)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

(2)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有效交流形式对教学效果促进了没有

(4)科研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进展如何

4、跟踪实验,总结规律

(1)选择典型学生做个案记录,建立学生个案库。

(2)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精彩片段及时记录,作好课堂反思笔记。

(3)积极组织引导研究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抓住灵感,撰写研究活动的经验体会。

(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个别交流、小组交流,课内交流、课外交流,书面交流,口头交流

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交流的话题,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将理论知识设计成化学实验。

四、工作基础和条件

第2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层消防 验收 常见问题

近些年,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高层建筑发展迅速。由于高层建筑火灾荷载大、扑救难度高,加之人员疏散较为困难,一旦发生较大火灾,极易造成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所以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凸显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公安消防机构等各个单位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将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消防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实践,对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析。

1、片面理解高层建筑登高面有关规范条文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第4.1.7条规定: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m、进深大于4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根据此条规定,部分设计师片面的追求条文规定,即仅单纯地在高层民用建筑周边设置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的面作为消防登高面,而没有从实战角度出发,处理好建筑立面形式与消防登高面之间、消防登高作业场地与周围环境及道路之间的关系。因此造成消防登高车无法抵达消防登高作业场地、消防登高车无法在消防登高作业场地进行作业、消防登高面无法保证消防登高车进行灭火救援等尴尬局面的大量出现。笔者认为设计者应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为便于消防登高车紧急施救,在登高面范围内应设置伸出建筑外的露台、阳台等,且在阳台或窗户外侧严禁设置钢制防盗护栏;②在消防登高面范围内建筑立面严禁设置大面积玻璃幕墙;③应按《高规》第4.3.1条规定设置消防车道,且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5m×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④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登高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

2、塔式住宅剪刀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

在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建设单位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公摊面积,使户内建筑面积最大化,往往缩小了公共使用面积,尤其是两部剪刀楼梯之间分别设置前室、剪刀楼梯与消防电梯分别设置前室的问题尤为突出。《高规》第6.1.2.3条规定: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而在条文解释中又说明,剪刀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两个楼梯口均开在了一个合用前室之内,这种设计不利于疏散,不能采用,更不能推广。在消防验收中往往出现“三室合一”的情况,即两部剪刀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一个前室。规范条文中未出现剪刀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规定,而且条文中也明确在确有困难的情况下,塔式住宅两部剪刀楼梯可以合用一个前室。这就给图纸审核、验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对于此类问题的出现,如果再增加一个前室的话,就涉及了建筑结构的问题,尤其是验收时已经成型的建筑再对其进行结构和户型的改变,从实际的工作中来看,可能性不大。根据工程现场情况,本着投资小、易整改,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前室中两部剪刀楼梯的中间利用乙级防火门进行分隔,这样使一个前室变为两个,消防电梯只与一部剪刀楼梯共用前室。封闭靠近住户一侧的剪刀楼梯的出口,使其开向住宅户门共同使用的短过道内,使过道具有扩大前室的功能,并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①所有的住户和过道、楼梯间、电梯井,相邻的墙都是有足够厚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防火墙的作用;②各住户之间的分户墙,有足够高的耐火极限;③住户开向走道的户门,都采用防火门,防火门都设有闭门器。

3、十二层至十八层单元式住宅消防电梯前室问题

《高规》第6.3.1.3条规定: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应设消防电梯;《高规》第6.3.3.2条规定: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根据以上两条的规定,十二层至十八层单元式住宅消防电梯应设前室。在实际的工程设计、建设中,大多数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未单独设计前室而只设计了封闭楼梯间,其依据的条文是《高规》第6.2.3.2条:十二层及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为保证消防电梯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能够正常的使用,住户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对十二层至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消防电梯前室做了如下考虑:①将直接开向前室的户门及管道井门全部设为防火门。②保证消防电梯前室的自然排烟或增设正压送风系统。

4、消防工程施工问题

由于当前建筑施工整体水平不高,致使消防工程随之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有些施工队伍低价中标,为了赚取利润,暗地更改图纸,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影响建筑耐火性能。一些消火栓、消防水带、消防水喉、防火门、防火卷帘,以劣质次品充当合格品。有些中标单位因自己没有消防资质,便挂靠其他有资质的单位,而施工人员为临时雇用的队伍,造成工程施工质量粗劣,甚至层层低价转包,给工程带来重大火灾隐患。

5、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防火重点在于设计初期的精细考虑,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的一丝不苟,才能保证建筑整体防火性能的稳定,为后期防火监督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沈希光.高层商住楼消防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26):214~215.

第3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模拟实验;宏观和微观;小球;遗传和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7-0069-02

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中,米勒等人著名的模拟实验为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模拟实验以其特有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教材中,模拟实验的比例明显增大,由于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以及材料和用具的限制,一些原本在课堂上很难完成的宏观和微观领域的实验得以实施,其中模拟性状分离、模拟自然选择、模拟标志重捕等几个实验都可以选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弹力小球作模拟材料,从小玩到大的小球引发学生极大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拟性状分离实验开始与小球结缘

自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第一节模拟性状分离实验开始,学生就对小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想到肉眼看不到的配子竟然可以拿在手里,他们感觉好像在做有意思的游戏。游戏需要有游戏规则,规则合理,结论才会可靠,于是同学们开始精心地设计实验过程,在不断探讨中,使得该实验得不断到改进和完善。

(一)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质疑

根据模拟实验相似性原理,模型与原型之间相似程度越高,科学性越强,同学们将模型与原型作了认真对比,然后对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提出了两点质疑:(1)两桶中小球数量是否应该相等?(2)每次取出的小球是否应该放回? 各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两桶中小球应该一桶多一桶少,因为自然界中进行配子生殖的生物通常是雄配子多于雌配子;每次取出的小球不应该放回,理由是已经受精的配子不会再次参与受精。学生的质疑有根有据,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能力,这时老师可以对教材中两桶小球数量相等做出解释:书中小球仅代表完成受精的雌雄配子。但继续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出更科学的实验方案。

(二)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改进

在不断探讨的基础上,同学们将实验方案做了进一步改进,改进后的设计方案是:

(1)取两只小桶,标号甲、乙,甲桶中放入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d的小球各10个,乙桶中放入同种分别标有D、d的小球各20个;

(2)摇动小桶,使小球混合均匀;

(3)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记录字母组合;

(4)重复(3)至甲桶取完为止,统计结果。

(三)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深入探讨

同学们看着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非常有成就感,按方案认真地完成了实验,并对全班的结果进行统计,得出性状分离比为3:1的结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同学们以为大功告成,可作为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远不止此,在直观模拟的基础上抽象出本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以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也就是找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同学们重新拿起小球,一步步分析过程,终于找到问题的关键:子一代产生两种配子,数量相等,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子二代个体存活机会相等;样本数目足够多;完全显性等。

通过这次模拟实验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由于模拟实验教学别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所以不仅帮助学生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还着重培养了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并通过努力使其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遗传系列模拟实验中与小球为伴

从模拟性状分离实验开始,同学们与实验室的几桶小球结下了不解之缘,拓展了遗传部分的一系列模拟实验,如模拟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模拟两对等位基因杂合子形成配子实验、模拟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实验、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模拟人类男女比例相等实验等等,学习遗传部分时几乎每节课都与小球为伴,虽然操作简单,方法相似,但在不同实验中,小球的标记不同,实验的结果不同,总结出的规律不同,学生们乐此不疲,还总结出用配子概率计算子代概率的方法。这些收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提高了科学素养,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三、进化与生态模拟实验中小球情结延续

学习了遗传变异之后开始学习进化知识,同学们发现模拟自然选择、模拟基因频率的变化、模拟共同进化等仍然可以用小球,当然小球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肉眼看不到的配子,而是大自然中的生物个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性状。草地用什么模拟呢?绿色的纸?绿色的布?好像都不太理想。有几个体育生发现操场角落里放着一堆儿操场改造剩下的假草坪,简直太合适了!模拟自然选择的方法如下:铺开一块大小适宜的绿色假草地,将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小球各10个随机撒在草地上;分别快速捡起一种颜色小球(10个),记录三种颜色各需时间;多次重复后求平均值,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生态部分的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模拟实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大桶中放入若干个同种颜色小球代表一个种群,随机取出M个,用笔作上小标记再放回桶内;充分摇匀后,随机取出小球n个,统计其中标记小球的个数记为m个;计算桶中小球总量N=Mn/m,多次重复后求平均值。

是小球帮助我们将遗传部分的微观实验宏观化,将生态部分的野外宏观实验微型化,这些实验搬进课堂,既避免了实验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又节约了成本,还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4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

物理实验正是物理学的基础。学者们通过合理猜想、实验探究发现世界的真理。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就需要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认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物理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可以让学生将实验与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1.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实验具有鲜明的现象,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对于实验的结果和现象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学生对于自己的观察所得有所疑惑时,加以引导,便会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如果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操作实验,其对自主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印象更为深刻,对于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物理实验中,某一个控制变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可以通过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性应用

目前,受物理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器材的局限,学生所进行的物理实验大部分是小组实验。小组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物理小组实验的教学往往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下面提出几点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1.端正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态度

许多学生认为实验与考试无关而忽视物理实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物理知识背后的小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此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物理实验的具体内容,让物理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

每个物理实验都有其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或在自主设计小组物理实验步骤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实验的目标。只有明确实验目的后,才能了解实验,而实验教学的效果也更显著。

3.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

在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较低时,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物理实验时,往往对于实验的了解太少而无法顺利完成实验。此时,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理清实验的步骤和思路。

4.学生对物理实验熟悉后,动手能力较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教师可以提出几点注意事项和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此外,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小组合作的效率,解答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同时不断吸取教学经验,改良实验教学的

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发现学生物理学习中的盲点和易错点,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实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自主性、积极性、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5.重视实验总结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物理实验敷衍了事,使实验课无法发挥原来的效果。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通过回忆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做进一步的总结分析,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

印象。

如果学生的实验成功,学生在完成报告时,可以发现实验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且能够牢记在心。而如果学生的实验失败,学生可以在完成总结报告时,寻找失败的原因,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6.教师需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物理实践操作的专业水平

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和实验流程的认识、实验理念的认知都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关注实验的细节。特别是在实验演示教学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进行演示操作应更应严谨、规范,注意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教师作为示范者,应引导学

生正确认识物理实验,严肃对待物理实验,并认真进行自主探究

实验。

物理来源于生活,而物理的概念来源于重复性的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重要部分,是物理学的基础。因此学校与教师应该重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教学,认清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物理实验操作专业水平的同时,应帮助学生端正对物理实验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玉国.浅谈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

[2]苟举强.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J].学周刊,2013(26).

[3]杨光.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相关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第5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性教学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很多学生摒弃高考这一功利性的因素,都是由于化学实验世界的魅力造就了他们对于这一学科的热爱。同时,化学学科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对于学生诸多方面的人文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对于化学知识的热爱,对于利用化学知识改善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等。

当前的课程改革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提出了新时期化学课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学科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实施对于践行这一教学目标有着极为独特的意义。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并要着手搜集各种化学实验材料,到具体的企业厂矿进行调查研究,这一系列的行为对于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目标达成都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对于他们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与钻研都极有好处。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天真想象、执著冷静、不屈不挠、不怕失败、与别人合作研究、互相帮助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为深化当前的课程改革,极力践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好奇心理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参与具体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活动的机会是很少的,也就是说,他们十分盼望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反感教师只把自己当成一个理论知识的浇灌工具。所以,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多给他们动手实验的机会,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化学现象的解释,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兴趣。因此,我们说成功的实验教学方法往往是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欲望激励学生参与作为切入口,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有恒心坚持探究下去,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发掘自身探究实验的欲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具体的探究性实验过程中,限于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不足及综合能力的欠缺,他们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乃至错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以积极的鼓励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探究性实验的开展,不仅仅改变了我们高中化学传统课堂的授课方法,也不仅是开创了一个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先河,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实验属性。在教给学生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为祖国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进一步明确要求和重点

省教委要求,今后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坚定不移、全面推进。要坚信不疑,相信全面自觉地贯彻教育方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要坚定不移,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关键时刻不后退;要真心实意,把素质教育变成认认真真的实践。要在以下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区域整体推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向课程改革深入,加强管理,提高实施水平,并研究新的课程体系;打通考试评价升学制度这一“瓶颈”制约,建立素质教育的机制。

依法治教,达到十条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法和其他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为此,省教委向全省提出了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从升学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和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不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于1998年基本上做到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要求严肃认真地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杜绝乱编乱印乱征订教学用书。这十条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是试金石,必须毫不迟疑地去抓,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实行等级记分,推行素质发展报告书制度省教委已颁发了小学和初中成绩考核实行等级制的办法。实行等级记分,目的是减缓分数对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兴奋点转移到全面打好基储培养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上来。实行等级制记分可以逐步到位,首先在所有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初中,以及素质教育实验区的中小学试行。

建立素质教育实验区

全省已设置素质教育实验区14个,?国家级实验区2个。设置实验区的目的是加大整体推进的力度,探索区域实施的规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各实验区都形成了实验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以政府名义上报,省教委又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作出设置实验区的决定。实验区对素质教育的十条要求作出了承诺。各实验区的实验已开始启动。

大力推进初中素质教育

第7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学生分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86

微型化学实验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实验方法,它是以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为主要特点,其目的是使化学实验变得简便、节约、环保。在人教版选修模块《实验化学》教材中,有一个专门的课题――“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其中明确提出了用微型实验仪器和代用品进行实验,这是我国首次把微型化学实验引入到教科书中。

从课堂教学实效出发,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改进,可以缓解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之间的矛盾,并将中学阶段很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提高。以下列举了几个微型化学实验改进案例。

一、针对污染气体实验,做微型装置密闭化处理

现有教材所提供的某些常规实验方案,在对有毒气体性质实验方面的处理略有不足,考虑到实验安全性和操作可行性,这一类实验很难真正走进课堂教学中。

改进案例1:二氧化硫的性质检验

如图所示,将塑料瓶(剪了底)内部贴上各种试纸,如PH试纸,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蘸有高锰酸钾溶液的滤纸,蘸了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滤纸等。放入一个大烧杯中,外部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胶头滴管向塑料瓶中小烧杯中滴加一定量浓硫酸,观察现象。如果想做品红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为红色的实验,只需将褪色后的试纸放入小试管,浸入热水中即可。

此实验方案对比常规实验方案存在仪器简单易得,便于携带,操作方便,药品用量少等优点,并且几乎不产生污染。另外,该案例的装置,适用于大部分固液不加热型的气体性质实验,实用价值很高。

二、针对复杂装置实验,做微型装置简化处理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某些含有复杂装置连接的常规实验,由于操作繁琐、携带不便,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解决的方法一是寻找复杂实验仪器的替代品,二是将实验所需要用到的实验装置数量和规格尽量压缩、简化。

改进案例2:喷泉实验(氨气)

步骤1:如图,准备一塑料瓶干燥的氨气和一瓶盛有水塑料瓶。

步骤2:要实验时,将两个塑料瓶连接起来,打开止水夹,将水挤压进去一小部分,立即关闭止水夹。此时盛有氨气的塑料瓶将立即变形。

步骤3:如图将盛水的塑料瓶塞子拧松,把盛有氨气的塑料瓶提起倒立,打开止水夹,完成实验。

对比常规化学实验,该微型化实验案例优点在于:操作方便、仪器简单,便于携带;利用塑料瓶体积上的变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并且既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思想教育,也是启发学生对于寻找复杂装置连接替代品的可行性,是一个较好的启示。

三、结归纳,形成微型化实验系列

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实验都与气体制备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安全与课时紧张等原因,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讲实验,画实验,不能做实验。如何在最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装置选择的原理呢?我们可以不妨总结归纳,设计出微型化实验系列。

改进案例3:快速制备气体

该微型实验装置较一般常规装置的优点在于:

首先,它可以通过针筒加入液体的量控制气体产生量,且药品用量很少。其次,它已经是集制气与储气为一体,还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对应的水溶液,如氯水等,既防止了有毒气体的泄露,也使气体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最后,该装置组装简单,便于携带,适用于制备大部分实验室常见气体。

该案例对于那些含有毒气体的制备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模板。

改进案例4:制备较纯净的气体

以上方法处理会使所制得的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空气,如何利用微型实验制备较纯净的气体,笔者以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气体的制备为例。

实验(一)制备较纯净的二氧化氮气体

步骤1:如图,在空针筒中放入几块铜片,将针筒的活塞推制顶端。再吸入一定量的浓硝酸,用止水夹夹紧橡皮管,静止。

步骤2:如图,将制得的二氧化氮气体推入另一个干燥的针筒中,断开连接,把未反应完的浓硝酸推入废液缸中。

实验(二)制备较纯净的一氧化氮气体

方法1:如上述步骤,将实验中浓硝酸换成稀硝酸。

方法2:在实验一制得装有二氧化氮的针筒(上接第86页)内吸入一定量的水,关上止水夹,待针筒内气体变为无色后,将针筒内的液体推出。

该方法对实验室制备少量的纯净气体极为方便、快捷,尤其是对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可使收集到气体的纯度达到最大。

四、通过微型化学实验处理,将某些实验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已经模糊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界限,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做学生实验了呢?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教材如此处理,正是希望广大化学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发现有资源,设计出新的学生分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微型化学实验改进案例5: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让学生做自己设计的探究性实验,还是做验证性实验。下面列出的是一种操作简单,较为可行的一种实验方案。如图,连接装置,记录下每次收集到相同体积气体时所需要的时间。

这一类实验利用了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微型化和试剂微量化的优点,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注重探究的新课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8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传统化学分离技术;现代化学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纸层析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3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11

化学分离技术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传统的化学分离技术主要有:结晶法、沉淀法、热分解法、萃取分液法、蒸馏法、渗析法等分离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中引入了一些现代分离技术的内容,如色谱分离技术,而纸层析法(属于经典的液相色谱法,又称为纸上色谱分离法)分离混合物,可用于化学性质相近的混和物的分离,特别适宜于微量物质的分离和鉴别,具有原理易懂、操作简单、分离效能高、所需仪器简单、重现性好、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是比较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物质分离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一方面,教师普遍对这个课题不是很重视,似乎这个纸层析法课题很“另类”(“菠菜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恰好是生物学科的一个传统实验),如果《实验化学》(选修)教材内容不是高考内容的话,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有些老师认为这种方法和结晶法、沉淀法、萃取分液法、蒸馏法等传统分离方法相比,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传统的化学分离技术与现代化学分离技术在化学本质和原理作用上是一体的,也许对于考试本身来讲,结晶法、沉淀法、萃取分液法、蒸馏法等传统分离技术更重要一些,但是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讲,两者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不可分割的。

一、现代实验技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在编写思路上有以下特点:关注现代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学发展趋势,增强教材的时代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实验装备、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得到应用,这一必然趋势已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体现。如精密电子天平、数字测温仪、数字式pH仪、导电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和可见光谱仪、气象色谱分析仪、质谱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COD测定仪等设备的使用已被提及。

二、现代分离技术是化学实验最重要组成部分

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而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

截止2012年,在CAS数据库中登记的化合物总数达到大约4328万个,而日常所见样品均为混合物,成分复杂,各组分含量迥异。而对于复杂样品定性、定量分析的前提是什么?分离!而混合物的分离技术则是化学中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现代分离技术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实验科学素养。

三、现代分离技术思想已经渗透到高考试题中

在历年高考化学试题中,实验题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放性、学科内综合性及实验能力的考察是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最重要特点。但是对学生基本实验科学素养的考察一直是高考试题命题者没有忽视的问题,这表现在试题答案以及试题本身的设计之中。例如2007年广东高考第23题,作为一道经典实验设计试题,在最近几年的多省市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试题。原试题如下:

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管、药匙;1mol/L硫酸、2mol/L硝酸、2mol/LNaOH溶液、20%KSCN溶液。

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2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3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Fe、Cu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假设3,设计出实验方案。

(3)实验过程

根据(2)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表格略)

本题的核心问题是:①铜和铁的分离:加稀硫酸,在没有分离的情况下,铜、铁离子相互干扰,无法检验。②分离过程中试剂用量的控制:量变引起质变,氢氧化钠、稀硫酸、稀硝酸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然而题干中“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这句话却让一些细心的学生甚至老师产生“困惑”:什么意思?为解决本题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参考答案也似乎让我们都认为这是一句可有可无的话。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恰恰体现了命题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可以设想,如果试题中分离的不是有颜色或易发生颜色变化的无机金属铜、铁离子,而是无色、不易产生颜色变化的有机物质;这样的分离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分析对象含量不是大于5%,而是降低成百上千倍,那么这样的分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显然,再使用传统的沉淀法等分离方法是无法解决上述问题的,这就需要使用色谱分离技术等现代化学分离技术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纸层析法等内容的教学,并可以适当延伸到色谱分离技术,了解分析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不仅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实验试题的正确理解,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在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现代分离技术是探究性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

从纸层析法课题教学实践来看,这个课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中的理念之一: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化学》(选修)教材中分别选取了以下几个关于“纸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课题2:“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拓展课题1-2:“菠菜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拓展课题1-3:“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其中选取“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作为基础课题。

教材中纸层析法这个课题及两个拓展课题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纸层析法的实用价值有更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分离技术的应用之广泛,使学生对于化学分离技术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我理解,学生掌握了纸层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其目的和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能对离子、叶绿素等进行分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研究型学习。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是现在中学新课程改革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环节中极为受关注的内容。基于课题的综合与开放教学,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适合中学课堂实际的课题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色谱分析技术等现代化学分离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指导学生对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以三鹿牛奶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进行了探究式学习。

我在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牛奶中有没有三聚氰胺?(定性分析),有!有多少?(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对牛奶中是否有三聚氰胺以及含量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查询到有关使用到传统的化学分离技术的知识。因为牛奶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国标方法:GB 5009.5-1985(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Kjeldahl determination)作为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是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从而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馏出并为过量的硼酸溶液吸收,用已知浓度的H2SO4(或HCl)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l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因子,即可得蛋白质的含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其中用到的化学分离技术主要是蒸馏法。 凯氏定氮法的化学原理是:

然而,问题是蛋白质中含氮量大约为15%~17%,不法分子为了提高牛奶中含氮量,会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其结构简式为■,其含氮量为66%(俗称“蛋白粉”),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用常规定性方法、凯氏定氮法无法解决!

而三聚氰胺的定性、定量分析实际上并不复杂,“国标方法:GB/T 22400-2008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原理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各种资料不难获得相关检测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纸层析法知识,是不难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

通过这次探究性学习过程,我更深一步理解了新课程“关注现代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学发展趋势,增强教材的时代感”这一指导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更进一步理解了教材编写者安排“纸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课题的意图。

综上,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学分离技术的重要性,做到在重视结晶法、沉淀法、萃取分液法、蒸馏法等传统分离方法教学基础上,也要充分重视现代分离技术的的教与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较高的层面去理解色谱分析技术、精密电子天平、质谱分析仪等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看到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做到传统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体现模块的教育教学价值,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小刚.分析化学与现代色谱分析.“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高中化学子项目”专家讲座

[2] 王磊.化学核心知识的高质有效教学概论.“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高中化学子项目”专家讲座

第9篇:高中小实验方案范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