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传统管理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管理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管理的特点

第1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以德为先。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代表,而道德文化是儒家思想代表。古代管理国家讲究的是以德治国、以理服人,管理思想要求人们德才兼备。因此,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鲜明的特点。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2.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现代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将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和宝贵资源,有充足的空间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发挥最大的人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和为贵的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有积极的影响,企业大都公平竞争、和气生财,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十分讲求和谐,力求做到内外均和谐。受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很多企业在管理中十分注重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统筹协调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儒家管理思想已经在人民心中形成固有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影响现代企业管理,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形式化、利益化的现象,进而忽视了企业的最大利益。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上级或者政府部门控制着企业的管理思想、竞争方式以及经营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内部结构变革的难度,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无法得到优化。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独权专制现象依然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导致企业内部缺乏民主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掌握在领导手中,进一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过于受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过于注重人情,将企业规章甚至国家法律法规置于不顾,导致企业涣散,人心不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3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3.1以人为本

通常情况下,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其中,企业制度和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一般是借助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用企业的文化来熏陶思想。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双管齐下,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互相作用。对于员工的行为,通过规章制度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而企业文化是对人的思想进行长期的熏陶,这是企业追求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文化和制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真正出色的企业是将以人文本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中,做到人性化管理,让企业各层次人员都全身心投入到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3.2目标性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把实现企业目标与实现员工需求结合在一起,将以人为本作为根出发点,以控制作为基本管理方式。经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而项目管理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企业在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目标不明确,进而使得管理具有战略性。现代企业目标性管理思想使各个部门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更好地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信息化管理思想

第2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关系;现代企业;管理;传统企业

一、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的比较

与传统的管理体系不同,现代管理体系在管理思想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在近代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管理环境的复杂程度展示还不是非常到位,这就造成了人们对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完整,也是停留在一个较浅层次的方面,没有深入理解,其思想特征主要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物本观念是比较突出的,对厂房、设备、物料等方面的管理更加侧重。

(2)个体观念较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其所管理的对象大多都是某一孤立的对象,而在处理问题过程当中,很少进行通盘考虑,只会就事论事。

(3)突出简单决策的观念,在这里所指的决策指的是那些具有直观、经验和线性思维特征的决策。

(4)战术管理观念比较的突出,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企业的内部来解析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调整管理的方法。

根据以上所述的内容,能够相应的总结归纳出以下五个方面:

(1)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对于人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激励的管理思想要着重注意。

(2)突出系统观念,所有的一切都要从整体来考虑,要协调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配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整体功能的管理思想起到优化的效果。

(3)突出择优决策观念,首先,要分析多个层面以及多个因素,在将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最后再做出最优的抉择。

(4)突出战略观念,它作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管理者要要具备超前思维,同时能拥有高瞻远瞩的管理行为。

(5)突出权变观念,管理行为必须能够根据人、事、时、地四个因素来进行随机应变。

二、传统企业管理行为与现代企业管理行为的比较

首先,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对于人和物的管理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传统企业管理都是比较重视管物,对物品分配、调度、安置、收入、支出这些相关工作的监管比较严格;而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则是在管人,也就是非常的重视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积极性。其次,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在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一般而言,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这样的企业都比较重视制度的建立,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也会逐渐的完善。旨在利用严格的制度来对员工进行行为约束,以此达到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但是,现代企业管理则是将人的素质、人的协调、人的激励以及人的自控作为管理的重点,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了,非常重视人本身。这种管理方式注重培养领导者的素质以及员工的素质,希望结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自律性与自我激励,以此达到促进企业更好发展的目标。

再者,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在单、多维管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之下,传统企业管理行为主要是就企业中的某一项管理因素而实施的,这种直观的线性思考其实是存在弊端的,不够科学合理。而现代企业管理则是多维管理,考虑的因素更多,更为周全。最后,传统企业管理行为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前者是注重数量优先,而后者则是注重技术优先。传统企业管理侧重于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加大产量,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产品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是大家都知道,低端市场的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一家企业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核心科技,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才不容易被市场淘汰,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恰恰重视技术的提升。

三、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关系

首先,在本质上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就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管理在本质上是将经济系统当作是一个封闭系统来进行管理的,其对于管理对象的认识与处理也基本上停留在静态分析、个态分析以及近态分析水平。与之相反,现代管理对于管理对象的认识和处理基本上都是动态的、系统的以及前瞻的。举个例子,在2003年,当时我国的造纸行业整个市场竞争都非常的激烈,产能过剩,供过于求,该行业整体前景是比较惨淡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造纸企业都将目光转向了压低成本,希望能够通过降低降低在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打价格战,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不被淘汰。但是有一家企业独具慧眼,在其他企业盲目压低成本的时候,淄博博汇纸业独辟蹊径,将市场和企业的经营动态联系在了一起,将公司上下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人员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将成本构成当作整体的一个成本系统来思考,建立起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目标成本控制系统,而且该系统具有比较好的市场适应能力。最终,该企业取得了让人羡慕的业绩。其次,实际上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并不是彻头彻尾相矛盾的,其中,传统管理是“基础结构”,而现代管理则是“上层建筑”。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并不是彻底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代管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包含了传统管理的,它将传统管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好的提升与完善了传统管理。其实,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管理中的制度约束、定置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数量规模效益是绝对不可以抛弃的。

第3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引言

传统管理是扎根在人们思想中的一种认知,借助物力及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的管理才是企业高效率的保障。从当前我国企业运营管理情况来看,所做出的资源整合、大力开发生产技术、企业重组等,都是符合实际的有效管理形式。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企业现代化革新是形势所趋、大势所向。

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概述

企业管理模式(Enterprise Managem ent Mldel),简称EMM,所指的内容是以企业为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进行的组织资源与经营生产的基本构架与方式。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6种,应用最广泛的有3种,包括客户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与前后端型。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要配合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能完全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所以要保证其科学合理的使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本及商品的流通更加自由化,我国需要加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快速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1]。

二、在企业管理思想上存在的差异

从企业管理思想角度分析,两者进行比较具有其本质上的区别。在近代时期国内的生产水平不够充足,涉及到的企业管理相对单一,使同时期的管理者对企业管理还不具备全面的认识,具体思想特征相对集中表现:第一,物本观念思想的突出,重视对于企业厂房、设备、物资等基础的管理。第二,个体观念思想突出,对管理的对象常常使针对某一相对独立的对象,在企业内部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只能驻足于当下的问题,而非从长远的角度以及大方向的角度去考虑,缺乏对企业大环境的掌控能力。第三,简单决策观念,所指的是按其经验与思维惯性进行的决策。第四,战术管理观念的突出,对问题管理的揭示、分析、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方法的调节多是针对企业本身内部,亦或是针对某一工作环节,或当前的状态变化制定的。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突出人本观念。即一切以人出发,以人为本,加强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的管理思想[2]。2.突出系统观念。注重整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强调从整体出发,优化整体功能的管理思想。3.突出择优决策观念。选择决策时从多角度、多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择优选择。4.突出战略观念。强调重视企业长远发展,管理行为做到高瞻远瞩,应具有超前思维[3]。

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所具备的特点

现代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有着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因为当前企业思想产成变化更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形式随之改变。我国现代化企业为跟上当前时代的步伐、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现阶段的企业管理所面对的不再是地区内的或者是国家内的环境因素。经济全球化不断的深入,各国的文化不断进行接触与交流,恰好为国内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利条件。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衍生出各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加深了对传统企业管理的认知,促使全新的国际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为现代化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有效地途径。第二,现代社会的另一特点是信息的快速传递,现阶段发展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是最佳形式。

四、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关系

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对于所管理人员的处理角度多倾向于当下环境的分析与针对性分析,而现代企业管理中对待所管理人员的分析角度更长远、分析范围更广。例如:20世纪初期,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国内造纸业逐渐陷入低迷的状态,行业内商家并未有减少的态势,但是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导致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商家为保证企业的存活,恶意的利用降价竞争,是企业利润逐渐得不到保障。淄博博汇企业将市场与企业运营情况、企业各部门、环节、工作人员综合考虑,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适应力的成本控制系统,最终在成本降低,利润增长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而观其部分企业使用的成本论措施,降低成本的方式一定会产生在材料上节省成本的情况,绝对不是长久的发展策略[3]。传统管理不是现代管理的对立,两者互相包含,相辅相成,实行现代管理部等同于摒弃传统管理中制度的约束力、定制管理、数量规模等。相反没有传统管理的成熟体系的实施,现代管理也无法实现。

五、总结

通过上文分析得知,两个时代的企业管理从思想方向就存在不一致,所以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两种管理模式的相互替换是必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管理模式变革是时展的必然,无论是传统管理模式,或是现代管理模式,都需要企业的自身硬件设施及企业本身的能力来支撑。现代生产力在社会市场中多种形态并存,也就是说现代手工业与半机械化、全面机械化、智能化等生产形势并存,这也是形成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可以共存的自然条件。需要企业做到的认清自身发展形势,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一种企业管理模式不会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所以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其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曲琳.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消费导刊,2009,56(08):113.

第4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当商业银行为适应内外部环境而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的同时,战略管理会计也将成为其必然的选择。文章将围绕战略管理会计的原理、特征和技术方法,分析和探讨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使之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对战略管理的推崇引起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的一系列变革。由于局限于本企业这一单一的会计主体,传统的管理会计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作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将逐步延伸至竞争对手分析,并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开发以至资源配置等各个领域。由此,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一、战略管理会计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特点

尽管目前对战略管理会计仍处在理论研讨和初期实践的阶段,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有其显明的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对象的范围。由于传统管理会计注重本企业内部的决策、计划及控制执行,只对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及责任会计负责,因此忽视了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其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缺乏明显的相关性。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作为主要目标。其不仅要收集、分析企业内部的数据信息,更要走出企业为本企业提供外部市场环境及竞争者的信息,从而得以知己知彼,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长远目标和整体利益。传统管理会计往往注重于单体企业在有限期间内的发展,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及经营管理发挥作用。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也仅限于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展开,企业经营业绩表现在当期利润上,注重追求企业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战略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追求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从长远利益角度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也从单纯地反映经营利润提升到反映企业总体价值的增加上。

3.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财务信息,其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及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变化带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新需求时,只注重于单一财务信息的传统管理会计显然不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根据外界环境及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从企业内外广泛收集、加工和运用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更多更为复杂的非财务、非经济、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得以帮助企业最终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4.战略管理会计在处理信息上更为多元和综合。传统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更多地体现在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绩效评价等基本职能中。而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外界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变化,其应用方法较传统管理会计有着很大的变化。如,企业核算的重心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办法以改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更多地使用行业环境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矩阵定位分析和对手分析等综合应用工具;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及分层激励机制等;从而更加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掌握信息和做出决策

二、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选择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较晚,而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和运用战略管理更是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尤其在商业银行中尚属新生事物。但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战略管理会计必然成为商业银行在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1.作为市场主体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商业银行已基本蜕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化要求商业银行不能再孤立、单一地思考和研究问题,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以谋取卓越的竞争优势。这需要商业银行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当的经营战略,以及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这样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需要借助战略管理会计为其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3.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商业银行正处于产权重组、调整和上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主要领域

1.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除了要按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外,更应站在战略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探究成本管理。尤其要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办法重新审视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并通过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重塑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作用;要通过运用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在新产品策略中的应用。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或产品差异化战略。从前者看,商业银行需要特别注重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营销的成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作用,需要运用行业价值分析和作业成本控制等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以实现低成本领先优势。从后者看,商业银行则更为注重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平等因素。为了追求产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此途径赢得客户的青睐,商业银行往往需要借助于增加必要的成本投入和金融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就由重要转变为必要,营销的成本分析和定价决策也不如成本领先战略那么重要。

3.在客户价值分析中的应用。在客户需求多元化和高标准趋势不断增强、银行对客户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客户价值分析无疑是商业银行学习和运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对特定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甚至利益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核算出该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现实损益和预期损益,进而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该客户对银行的价值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策略定位和提供富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4.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得人者得天下”,以人为本才能使人、财、物达到最优配置。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单独确认、计量和揭示。而这些正是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因此,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中灵活多样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正好可以帮助银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它既可以应用于为提高银行整体和员工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事后的员工绩效评价。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实施恰当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保证银行各项战略的实现。

5.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更为关注银行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它既重视银行的资金运营过程,也重视其他的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更能把握银行各种潜在的机会,以及回避可能的风险,如经营多样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变化导致的风险、资产和客户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平衡银行的现实收益和潜在风险。

6.在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绩效评价是银行管理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而评价依据大多来自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我国传统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因而难以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战略管理会计则将绩效评价指标与银行实施的战略有机地结合,充分提高绩效评价的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银行可运用业绩层次法对绩效目标进行分解,并通过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的设计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可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把财务指标、客户关系、运营流程和学习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通过寻找行业标杆或同业比较,对自身的业绩表现进行评估和寻找差距,由此建立自己的绩效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战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不断学习与实践,相信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领域也将越来越广,并在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正林,耿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之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2.梅旭辉.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比较[j].大众科技,2005(9)

3.康秀梅.浅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8)

第5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摘 要: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化,使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文章阐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较所具有的新特征,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管理会计已难以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以其长期性、整体性、外向性、灵活性和宏观性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传统管理会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

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促成。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1传统管理会计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风险也进一步扩大。企业破产、兼并、重整、集团企业、跨国企业、战略管理等许多新问题出现,亟待新的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不仅有财务指标,还要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等都是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然而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所考虑的是以成本指标为重点的财务指标,却没有提供上述非财务指标,由此导致市场、战略等方面的众多因素被忽视,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2观念落后,缺少对高新技术发展的适应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制造技术、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弹性制造系统等的普及与发展改进了企业的生产工艺,引发了制造技术革命,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大量自动设备和电脑的出现必然会加大固定制造费用,从而改变了成本性态的类型,而现有的成本系统不仅没能帮助管理者适应这种变化,还限制了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所以,管理会计还不能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挑战,必须进行一场变革。

3、对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重视不足。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既为企业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又可能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某种威胁。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优胜劣汰是客观规律。因而,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的输出者,应明确企业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提供便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会计资料,达到预警的目的。而传统的管理会计不能真正做到了解竞争对手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要求催生了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管理的特征逐渐发生改变,企业界特别是跨国公司对企业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内部管理,而是在重视内部管理的同时,又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即是企业战略管理。企业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获取核心能力和超额回报,必须研究自身所处的内部环境———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还要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竞争者、客户、政府、国际市场等,并及时传递环境变化的信息。由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无法满足企业的这种需要,故这种重视外部性因素和长期性信息的任务便落在战略管理会计身上。由此,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hg,简称SMA)这一概念由英国学者西蒙斯(Simmonds)于 1981年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先提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 从此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名称,但对其定义却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总体说来,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动态性为特征以“权变”思想为基础、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旨在为企业提供外部市场和竞争者的信息,是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战略计划的手段。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提出了超越传统管理会计主体范围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高度,着眼全球,面对竞争对手。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是建立在相对成本对比的基础之上。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全面的会计资料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内的更为全面的会计资料。传统的管理会计只强调服务于企业的内部职能,对企业的外部环境有所忽略。因而提供的信息同企业的战略决策失去相关性。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在这方面的缺陷,大量提供了包括宏观与微观的、经济的与非经济的、财务与非财务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数量与非数量的、乃至天时、地利、人和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在掌握全局、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做出制胜的决策。

(三)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企业绩效考评的尺度

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获得投资报酬方面的作用。实际上,企业相对竞争地位是企业持续稳定盈利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把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业绩评价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投资指标。

(四)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营运资本的控制

重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产品定位等。特别是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已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整体优势目标、企业范围、长期性、持续性、超前性等的特征所取代。

(五)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

它主要服务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计划,结合运用长期经营计划与年度经营计划,追求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立足长远目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上的目标问题;职能战略目标所要确定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目标过程中,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应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共同关注的焦点,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传统管理会计主要考虑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三)开发人力资本,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年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四)关注人类社会、自然环境

社会责任会计和绿色会计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支。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企业经营管理应与人类社会、自然逐步紧密相连,企业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与追求环境效益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将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对各种战略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且其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多种多样,因此对其研究方法也非常丰富。

(一)作业成本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二)竞争对手分析

对原有管理会计理论的思考得出一个重要观点:即通过管理会计体系反映处于现实竞争状态和竞争关系中的对方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制定出战略决策和策略。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提出利润不仅来自企业内部的效率,而且也来自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首先应明确谁是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包括:向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经营具有相互替代性的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在市场上试图改变或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的企业。在第一类竞争对手之间,由于产品的性能相同,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上,竞争的核心是营销手段和成本。第二类和第三类竞争涉及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价格的差异会使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市场之间转移。在明确所要分析的竞争对手之后,还要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判断竞争对手是怎样进行价值活动的。

(三)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美国学者波特首先提出的。价值链其实就是作业链的价值表现,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形成一个企业内部的价值传递系统,最后通过产品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形成顾客价值。只有顾客价值才能形成企业的经济效益。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要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最大限度地优化价值链来促进顾客价值的提高,通过顾客价值的提高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战略性绩效评价

战略性绩效评价是将绩效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例如企业要采取低成本战略,则评价指标侧重于内部制造效率、品质改进、市场占有率及交货的效率;采取产品差别战略,则应侧重新产品成本、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战略性绩效评价不仅改变了原有管理会计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而且将业绩评价由财务指标系统扩展到了非财务指标系统。非财务性绩效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质量评价、交货效率评价、企业应变与创新能力评价、雇员评价、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评价、机器运转情况的评价等等。由此可见,战略性绩效评价渗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能更好地为生产经营和战略管理提供有效决策信息。

在采用战略管理会计中,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战略成本分析、预警分析法、目标成本法、平衡财务与非财务业绩表法等。

战略管理会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迅速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日益迫切。会计学界和理论界应抓紧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劲彪战略管理会计及其挑战[J]财务与会计,2000,(1)。

[2]温艳萍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J]财务与会计,2001,(2)。

[3]郑玲战略管理会计初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5)。

第6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一、战略管理会计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特点

尽管目前对战略管理会计仍处在理论研讨和初期实践的阶段,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有其显明的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对象的范围。由于传统管理会计注重本企业内部的决策、计划及控制执行,只对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及责任会计负责,因此忽视了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其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缺乏明显的相关性。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作为主要目标。其不仅要收集、分析企业内部的数据信息,更要走出企业为本企业提供外部市场环境及竞争者的信息,从而得以知己知彼,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长远目标和整体利益。传统管理会计往往注重于单体企业在有限期间内的发展,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及经营管理发挥作用。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也仅限于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展开,企业经营业绩表现在当期利润上,注重追求企业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战略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追求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从长远利益角度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也从单纯地反映经营利润提升到反映企业总体价值的增加上。

3.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财务信息,其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及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变化带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新需求时,只注重于单一财务信息的传统管理会计显然不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根据外界环境及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从企业内外广泛收集、加工和运用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更多更为复杂的非财务、非经济、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得以帮助企业最终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4.战略管理会计在处理信息上更为多元和综合。传统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更多地体现在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绩效评价等基本职能中。而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外界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变化,其应用方法较传统管理会计有着很大的变化。如,企业核算的重心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办法以改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更多地使用行业环境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矩阵定位分析和对手分析等综合应用工具;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及分层激励机制等;从而更加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掌握信息和做出决策。

二、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选择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较晚,而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和运用战略管理更是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尤其在商业银行中尚属新生事物。但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战略管理会计必然成为商业银行在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1.作为市场主体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商业银行已基本蜕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化要求商业银行不能再孤立、单一地思考和研究问题,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以谋取卓越的竞争优势。这需要商业银行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当的经营战略,以及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这样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需要借助战略管理会计为其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3.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商业银行正处于产权重组、调整和上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主要领域

1.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除了要按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外,更应站在战略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探究成本管理。尤其要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办法重新审视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并通过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重塑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作用;要通过运用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在新产品策略中的应用。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或产品差异化战略。从前者看,商业银行需要特别注重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营销的成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作用,需要运用行业价值分析和作业成本控制等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以实现低成本领先优势。从后者看,商业银行则更为注重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平等因素。为了追求产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此途径赢得客户的青睐,商业银行往往需要借助于增加必要的成本投入和金融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就由重要转变为必要,营销的成本分析和定价决策也不如成本领先战略那么重要。

3.在客户价值分析中的应用。在客户需求多元化和高标准趋势不断增强、银行对客户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客户价值分析无疑是商业银行学习和运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对特定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甚至利益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核算出该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现实损益和预期损益,进而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该客户对银行的价值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策略定位和提供富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4.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得人者得天下”,以人为本才能使人、财、物达到最优配置。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单独确认、计量和揭示。而这些正是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因此,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中灵活多样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正好可以帮助银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它既可以应用于为提高银行整体和员工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事后的员工绩效评价。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实施恰当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保证银行各项战略的实现。

5.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更为关注银行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它既重视银行的资金运营过程,也重视其他的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更能把握银行各种潜在的机会,以及回避可能的风险,如经营多样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变化导致的风险、资产和客户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平衡银行的现实收益和潜在风险。

第7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系统管理这一概念是随着飞机的发展而提出的。传统意义上的战机,其实只是安装了一套武器的飞行平台,飞机所有的技术含量几乎都在这个平台上――机体、动力系统、操控系统、起降系统、飞行员防护系统等等。飞行就是飞行员摆弄飞机平台上各个系统的过程,当然从外界看来飞机在空中划出了精美的弧线,而座舱里的飞行员也许只是在做一些“横平竖直”、“左扳右拧”的动作而已。

不知从哪天开始,飞机不再是一些复杂机械所组成的“铁家伙”了,电子系统的引入使飞机成为越来越复杂的系统,飞行员的工作也因此发生了彻底改变。

15年前,当我坐在教室里听那些大鼻子外国人讲解航空电子系统和综合火控系统时,不是那些西洋文字,而是系统的逻辑和繁复的数据令我一头雾水。然而,很快我就上路了,而且始终保持着对航电技术的兴趣,并在以后的飞行中成为同行眼中的“航电专家”。

对系统的认识

在三代战机和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出现之前,战斗机上除了机械系统外,还有一套仪电系统,由电磁、模盒和无线电等系统组成的座舱仪表系统,为飞行员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系统参数和大气参数,为飞行中的通信、导航、姿态和气动状态的认读提供了大量参数。这些参数大都显示在固定的仪表上,飞行中飞行员只需浏览而基本上无需控制,对行员而言,重要的是注意力分配,在短时间内准确的认读尽可能多的信息。

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对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从懵懂到精通,并渐渐喜欢上了对航空电子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我逐步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航空电子系统与传统的仪表系统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信息量呈几何级数放大,更重要的是通过菜单的设置,可以使飞行员有选择地进行系统控制和信息处理,从而实现对于系统的 全面管理,使飞机的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航空电子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仪表“一个系统一个功能”的特征,通过系统的综合实现了功能和信息的整合管理。现代的航空电子系统日益复杂,功能倍增的技术升级周期只有半年左右。但无论系统功能如何扩展,信息量如何倍增,航空电子系统无外乎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

控制系统:航空电子系统无论多么复杂,都需要进行综合管理,否则海量信息和功能根本不可能在狭小的座舱实现显示和控制。这就需要有一套控制管理主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是航电主控计算机,其功能是对各个传感器和功能系统的信息进行综合,向各子系统指令,通过接口和软件将各系统的功能整合成可以实现特定目的的效能。

传感器:用于获取各种信息为各系统的工作提供有用的参数。

功能系统:通过控制、信息处理和显示,为飞行员提供导航、通信、电子对抗、探测、目标管理、武器攻击等功能。

显示系统:显示传感器获得的信息,显示功能系统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参数,显示系统的故障信息和告警信息等。

需要说明的是,与传统的座舱系统各自功能和信息相对独立不同,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的信息和功能是互相交织的,很难进行独立的区分,其信息显示也是在固定显示器上综合显示,在任务过程中飞行员要同时处理各种信息,进行各种功能的控制与监视,并同时完成多样任务。

浮出复杂系统的水面

初次接触航空电子系统飞机的新飞行员,往往不是因为对于系统的迷惑不解而感到困惑,而是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各种功能的交织感到无所适从。对行而言,重要的其实不是信息本身,而是飞行员对于信息的感知,因为如果感知不到或感知错误,再多的信息也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2004年,当我带教第一批改装歼10的飞行员时,我只给他们讲了4个小时的座舱使用课,对于传统的2代机这些课时显得过于冗长,但对于3代机飞行员而言却显得太少。飞行员们一个劲地要求我多讲,我说,明天就要飞行了,更多的信息对于你们而言或许是有害的,我给你们的建议是明天的飞行仅使用航电系统的导航功能,你们回去只需将导航模式下的系统控制和座舱信息认读搞清楚就行了,这只需要不超过两个小时的自习时间。第2天的飞行中,6名飞行员状态优良自信满满,所有飞行员都没有在飞行中出现差错。事后年轻的新飞行员告诉我:教官提供的方法的确管用,看似繁杂的歼10座舱一下变得简洁明了。

这个故事看似是我的经验为飞行员提供了方便,其实恰恰揭示了系统管理的真谛。作为飞机信息显示和功能控制的航空电子系统,应做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而系统管理的目的却并非调用所有的功能和信息,而是使飞行员在尽可能小的工作负荷下,获得最有用的信息,最有效地实现系统的特定功能。正是基于这种系统管理理念,在实际飞行时应根据任务进行有目的的管理。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任务重点。在飞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导航、通信、姿态控制和气动参数认读的工作。但由于任务的不同,这些工作的侧重会略有不同,因此,飞行员要根据当前主要任务,进行任务的重新分配,明确任务重点,尽可能地利用系统功能降低任务负荷。例如,在导航阶段可以利用自动驾驶仪实现姿态、高度保持,可以利用固定发动机状态的方法保持有利速度减少发动机操纵的频率,可以利用导航信息对飞行轨迹进行监控和及时的调整等。而在武器攻击过程中,为了减少状态和轨迹控制对飞行员精力的消耗,可以采用高度和姿态保持模式。

选择合适的显示菜单界面。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的界面控制一般是由周边键来实现的,随着系统功能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界面菜单越来越复杂,3级、4级菜单是常有的事情,菜单组合的总量超过了10的4次方,如果不会合理的选择菜单,飞行中仅就菜单控制一项工作就会忙得不亦乐乎。因此,要针对任务选择合适的菜单,尽可能剔除与任务无关的非重要信息,简化座舱显示界面,提高信息的显示效能。

熟悉各种功能的操控与显示。飞行中的任务过程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锁定、任务准备和任务执行四个过程,各个过程的转换都需要飞行员的操控来实现,在此过程中,各种信息都会发生变化,任务的执行需要根据各种参数的认定来决策。这一过程交织了信息融合与精确控制两个方面,技术含量很高,发生差错的几率也很高。这就要求飞行员对于传感器使用、任务过程的信息处理和功能管理、目标锁定程序、武器的控制方法都有全面的了解,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都有对策预案。

玩转传感器

传感器选择与控制其实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之所以将它单独拿出来分析,是因为从任务完成效果的角度看,传感器选择与使用是系统管理的关键所在。对于现代战机而言,作战效能的评估已经不能仅停留在平台性能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传感器的性能与环境适应性,和武器性能与置信度的水平。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现代航空武器系统已经不是雷达一统天下的时代了,新型传感器的出现带来了武器的变革,高效、简便、抗干扰和低战损已经成为对于现代航空武器的新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大力发展的JDAM联合攻击弹药,其传感器原理极为简单,就是惯导加GPS修正,但由于其攻击精度满足10米以下的数量级要求,具备系统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和成本低的特点,在局部战争中大量采用。如今电视制导、红外制导等各种传感器在武器系统中大量采用,实战中对于传感器的选择大有讲究,除了精确性以外,抗干扰能力和简便可靠性高或许更为重要。

传感器参数选择。参数选择对于发挥传感器的效能至关重要,从技术角度讲传感器搜索范围与信号强度是一对矛盾,范围太窄可搜索的目标就少,但范围太大信号强度过低发现距离就要缩短。实战中飞行员根据预警和地面情报信息,有目的的进行搜索,比盲目的大范围搜索有效得多。

传感器操控。传感器具有可控的指向性,具有搜索和截获等各种功能,在探测和截获目标过程中,飞行员要根据空中态势及时调整传感器的指向和功能,在合适的距离截获目标。截获距离并非越远越好,距离越远截获稳定性越差,目标截获后一旦丢失,再次截获距离将大大缩短,最终的发射距离反而更近。

管理你的负荷与风险

相对于平台操控,现代飞机的系统管理给飞行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荷。从人机功效的角度分析,系统功能的增加可以提高飞行员的工作效果,降低飞行员等效信息和工作量的工作负荷,说的通俗一点,同样的工作量在现代航电飞机上完成起来更加简便。但这并不是说有了航空电子系统就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反之在功能急剧扩展信息海量增加的现代飞行环境中,飞行员的工作负荷以几何级数增加着。在传统飞机上并不显得重要的飞行员工作负荷管理,在现代飞机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工作负荷。在现代飞行环境中知道怎么飞比会飞更加重要。飞行员界面的菜单化管理,使得飞行员对于系统功能和信息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问题是如果飞行员不了解系统的功能,不了解可供配置的资源,而选用了相对繁复的系统和手段,飞行中信息获取和任务执行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工作负荷也会大大增加。在现代飞行大系统中,除了机上系统提供的信息外,空中和地面其他传感器也为飞行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大大降低飞行员工作负荷,尤其是在危急处置环境中,飞行员可能会因为信息不足而消耗大量的精力,这时通过信息渠道提出信息需求寻求帮助就显得极为重要。

简化任务降低工作负荷。在一般飞行任务中完成任务比优异表现更加重要,飞行员不能在飞行全过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例如,在导航飞行中,保持20米的高度误差,其工作负荷要比保持100米的高度误差困难得多,其实对于导航飞行100米的高度误差足以保证安全完成任务,飞行员要学会适当降低标准,缓解工作压力。

当然降低工作负荷还需要我们从飞行理念上提高认识。在任务飞行中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数据的控制是为完成任务服务的。因此,为任务设置过高的标准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通过解读国内飞行评定标准与国外标准,我们发现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标准更多的关注数据,而国外的标准更多关注完成任务的质量。

关注系统状态和环境因素,有效控制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任务的难度越大,对环境的要求越高,动用的系统越多,其风险系数也越大。飞行作为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有效的降低风险至关重要。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重点风险隐患的监控。面面俱到、细而又细的管理只会增加飞行员的工作负荷,造成飞行员疲劳,反而会增加飞行的风险。在人机系统中风险控制的效果是系统的工作状态和人的能力状态综合作用的结果。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前提,评估的重点是针对任务特点以及对于环境的要求,分析可能发生问题的关节点,针对系统工作过程分析可能发生的隐患。风险评估要给出可能发生问题的重点,为飞行员的风险监控提供依据。状态监控是风险管理的关键,飞行中问题一旦发生并且扩展,后果将难以预料。风险监控的目的是在问题的肇始阶段及时发现问题的征兆,及时施加应对处置,从而降低问题等级,最佳的效果是防患于未然,最低的要求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任务管理与任务效果

对于战斗机而言,作战效能的发挥才是其价值的最终体现。然而,在真实复杂的战场环境,作战效能的发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任务管理因此成为一门需要飞行员认知研究掌握的学问。首先任务管理的目的是明确的,即达成作战目的。完美的过程并非最终目的,杀伤效果才是任务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在任务规划、任务协同、任务过程控制和最终任务的实施等几个环节下功夫。

任务规划。每一次任务都不具有重复性,根据不同的任务特点和战场环境,针对飞机系统管理的特点和可供使用的各种资源,进行任务规划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和前提。任务规划包括弹药的选择、飞行剖面的设计、任务所需资源、机群间分工协同、任务终端的详细设计、任务变更的预案、风险处置预案等。一个好的任务规划要对任务进行细致分析,并经过反复演练与推演。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设计过于复杂的任务,尤其是不能在任务中设置过多的变量,否则各种情况的变更都有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

任务协同。在现代作战体系中,单个平台已经很难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因为无论战机的多功能设计多么完美,战机也不可能具备探测、情报、电子战、地面突防和火力打击的各种功能,相对于机群的整合效能,单个飞机的效能和风险指数都是微不足道的。对于单个任务而言,机群的协同还相对简单,对于多任务的体系作战,协同就变得极为复杂,时间、空间、任务的交织,使得每个空中平台都成为体系协调运作的一个单元。每个平台单元的任务都是明确的,其轨迹和时间控制都是精确的,而其任务过程都将与体系中其他系统发生关系,因此,体系作战中的个体一定要有体系观念。在整体作战过程中,总体任务具有最高权限,个体必须服从全局的最终任务。

任务过程管理。任务过程的管理其实并不像体系作战那样复杂,飞行员要做的就是根据任务规划和协同的要求,做好系统管理、飞行员负荷管理、风险管理和战场环境的应对。在任务过程中体系资源的利用非常重要,因为平台单元既是体系作战的一个杀伤单元,也是信息获取的提供单元,同时也是体系信息的共享者。

最终任务的实施。所有的规划管理都是为了最后的杀伤效果,如何发挥体系优势和装备性能,达成最佳杀伤效果。从理论上讲影响因素和变量极为复杂,但作为任务管理和实施者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要确保目标的稳定锁定,其二要控制最佳攻击包线,第三要努力达成迅速攻击迅速脱离,最后要在确保有效杀伤的前提下,保证自身防护的安全。

第8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英文摘要】Wetlands, together with forests and oceans, are called the major ecosystems on the earth. They are of important value in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But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in law is a weak link. As a new ideology and principle,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I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irection, advance and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on wetland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IEM. Proposals are brough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from four aspects ---- the object of prot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value objectiv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关键词】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湿地;立法

【英文关键词】IEM; principles; wetlands; legislation

【正文】

一、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概述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简称IEM)是一个新兴概念,目前对它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问题都在探索和发展中。蔡守秋教授从环境资源法学上进行概括,提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指管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管理战略和方法,它要求综合对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包括环境、资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价值,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来解决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达到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1]

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V/6号决定《生态系统方式》,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它提出了有关生态系统办法的12项原则:(1)确定土地、水及其他生命资源的管理目标是一种社会选择;(2)应将管理下放到最低的适当层级;(3)生态系统管理者应考虑其活动对邻接的和其他的生态系统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影响;(4)考虑到管理带来的潜在收益,通常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管理生态系统;(5)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应成为生态系统方法的一个优先管理目标;(6)生态系统的管理必须以其自然功能为界限;(7)应在适当的时空范围实行生态系统方式;(8)认识到生态系统进程的特点是时限的变化性和效应的滞后性,应从长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9)管理必须认识到变化的必然性;(10)生态系统方式应寻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间的适当平衡与统一;(11)生态系统方式应该考虑各种形式的有关信息,包括科学知识、土著民和当地人的知识、创新的和习惯;(12)生态系统方式应该要求所有相关的社会部门和科学部门参与。

这12项原则从利益相关者的确定、管理机构的设立、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综合生态系统的主要内容,能够公平地促进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二、我国湿地立法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是湿地资源大国。我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2]但长期以来,由于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人们对湿地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破坏,导致天然湿地大量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质恶化,湿地生态功能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水资源供给安全,降低江河沿岸蓄洪防涝功能,水涝灾害发生的风险增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湿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对湿地的法律保护涉及多部法律法规。《宪法》、《环境资源法》等有关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定当然适用于湿地;《渔业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部分规定间接适用于湿地组成要素;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之后,《自然保护区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开始明确出现湿地的概念,湿地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环境法的调整范围;2003年先后通过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和《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使湿地保护出现了专门立法,标志着湿地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从对湿地法律保护的整体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湿地法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确、不统一

尽管已有法律法规对与湿地有关的内容做出了部分规定,但这些规定仅是针对湿地的某些类型而言的,如《土地管理法》就“养殖水面”,《海洋环境保护法》就“海滨”,《渔业法》就“内水、滩涂”等。“湿地”尚未作为一个统一概念在立法中得以运用,即使是在出现“湿地”一词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也将“湿地”与属于湿地亚类的“内陆水域”、“河口”、“滩涂”、“海湾”、“海岸”、“渔业资源”等相提并论,这足以说明“湿地”概念在法学领域尚不统一。[3] 由于“湿地”概念不统一,外延不明确,直接导致某些湿地资源或者功能不能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管理者在湿地管理工作中难以把握管理对象的范围与边界,自然也就不能明确湿地管理立法的最终目标,也无从制定适用于湿地管理的法律措施。

(二)管理机构和权限不明确

湿地保护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林业、渔业、环保、工商、海洋、农业、土地、交通、地矿等部门,但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责及协调合作等内容。国务院规定国家林业局“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工作,但实际上不同部门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和利益不同,导致各部门之间相互争夺或相互推诿,湿地资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各部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湿地的科学管理。

(三)偏重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

任何资源都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但对于不同的资源,其侧重程度又有差异。湿地之所以要予以特别保护,原因即在于其独特的生态功能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湿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纳垢净污、调节气候、丰富生物等功能,是湿地区别于一般土地的根本所在。传统资源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从经济效用的角度加以考虑,甚少考虑资源的生态价值;其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非保护,即便现代愈来愈多地考虑到生态因素,也只是为了在如何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更好地对资源加以经济利用,而非积极利用资源的生态功能。在此思想下的资源立法显然与应主要利用湿地之生态价值的立法不符合,难以起到切实的保护作用。[4]

(四)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湿地的法律保护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当地居民、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缺乏参与有关湿地决策的有效途径,导致湿地利益相关者未能与政府、行政部门平等对话,不能有效解决环境权益和经济利益冲突;同时导致湿地利益相关者缺乏湿地保护的法律意识,盲目开采和过度利用资源现象严重。现有的湿地立法中的公众参与仍停留在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中,尚未具体化、制度化,缺乏可操作性和相应的法律救济。从参与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宣传教育方面,尚未触及湿地保护决策的参与,这极大地限制了公众参与的层次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从参与的过程看,主要侧重于对违法行为的事后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不能实现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预防目标。[5]

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指导下我国湿地立法的完善

(一)明确湿地的概念,厘清权利关系

由于“湿地”的概念直接关系到法律保护对象的范围,因此,我国湿地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通过立法明确“湿地”的内涵与外延,并加以统一。依据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明确了对象的范围,才能确定相应的利益相关者,进而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厘清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鉴于《湿地公约》中“湿地”定义的科学性、概括性,并且为国际社会所共同认可,我国又是《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因此建议我国湿地立法采纳《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即“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水域”。

(二)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职能,健全管理体制

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涉及到土地、水、生物、矿产等多种自然资源,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要求综合对待生态系统内的各组分,以整个生态系统为考量对象,来确定管理的各项内容。我国湿地立法应当考虑将湿地范围内的水体、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统一整体进行管理。设立统一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对湿地整体及其构成资源予以统一管理,实为必要。而根据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2,管理应当下放到最低的适当层级。我国幅员辽阔,湿地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区湿地的种类和特点差异很大,所以在具体机构设置时,可以考虑根据我国湿地的区划设立与地方政府平级的专门地方湿地管理的综合机构,统一领导该区划内的湿地管理工作。根据湿地各要素管理的具体需要,将管理任务分派到各个地方政府部门,明确各部门对其管辖下湿地的权力范围。《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就确立了这样的管理体制。该条例规定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湿地保护工作,该综合机构由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行政部门组成,还规定了其他部门的配合职能。这种管理模式通过新设立的专门的湿地保护综合管理机构统一湿地管理权,其他部门负责配合,进行监督,权力集中、分工明确又能协调各部门的权责,提高了湿地保护的效率。[6]

(三)矫正立法价值目标,重视湿地的生态价值

我国湿地立法应从整体湿地生态系统的高度来规范与湿地有关的各种行为,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矫正现行立法的价值目标错位。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指导湿地立法,保障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5、6、10,湿地立法必须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根据原则7、8、9、10,湿地管理部门应当因地制宜,制定湿地管理的长远目标和计划,将湿地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平衡开发利用与保护,在湿地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开发、利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针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还必须有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各级政府应将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制度化、法制化。法定计划性工作在执行中可以得到政府各部门的认真贯彻和相互支持,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四)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对湿地的法律保护中,当地居民、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缺乏参与决策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得现行的湿地立法较少能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中,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与法治的重要体现。根据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11、12,我国湿地立法应明确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通过立法赋予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对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进行规定,有法可循,使公众能够参与到湿地保护的整个环节。注重发挥公民、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决策、监督中的作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关注程度,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依靠公众对湿地管理部门进行监督,使湿地保护更具有科学性、公共性和民主性。

四、结语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具有综合性、可持续性、科学性等特点。湿地立法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应当建立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与人类社会之间建立联结,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蔡守秋:《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中国湿地的特点》,载《湿地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1期。

[3]王巍娜:《我国湿地保护的立法思考》,载《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第3期。

[4]钱水苗、巩固:《我国湿地保护立法初探》,载《法制与管理》2004年第10期。

第9篇:传统管理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局限性;必然性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运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蓬勃发展为我们重新审视管理会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传统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驱使我们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建立符合管理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方法体系,以便很好的指导实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1]的会计。它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它从战略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2],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己知彼,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体现了现代管理会计新的发展方向。从管理会计时展到战略管理会计时代,既有理论和规律上的“应然”,更有企业现实运营中的“实然”。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对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统一,然而都反映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等。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以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层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宗旨立足于企业的长远目标,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更多的投向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以下一些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3]的观点。

2、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

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忽视了相对竞争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战略性绩效评价是指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且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贯穿于战略管理应用过程的每一步中,强调业绩评价必须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3、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方法更灵活多样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产品组合矩阵以及价值链分析方法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兴起的必然性

时代的变革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一经产生,即以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重视内外协调和面向未来等为特点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4].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上的变化,对传统的管理会计产生巨大冲击。以战略管理思想为指导,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加以完善和改进,将其推进到“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是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基于理论角度的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逻辑必然性

(1)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密不可分,把战略因素引入管理会计分析体系,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是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非常值得同时又是非常自然和符合逻辑的扩展。20世纪40年代盛行的成本会计未能把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流行的决策分析框架纳入其体系中,因而缺乏决策相关性。这导致管理会计取代成本会计成为一种新的决策框架。战略管理这一新的决策分析范例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并普遍认为其缺乏战略性。传统的管理会计不能提供诸如企业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的信息,提供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会计资料,达到预警目的。事实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只从短期的观点出发,依据投资报酬率和其他财务数据进行管理”[5].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将战略的因素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从而将其逐步推向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管理理论中出现的战略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管理思想,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行为学派的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等,特别是管理会计方法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战略管理信息是多维的。从时间区间上讲,它跨越历史、现在和未来;就会计主体而论,它涉及会计主体及其竞争对手的内外部会计信息;依会计信息的形式来分,它提供的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与运作,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是采取降低成本措施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节能降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设备和原料,这些都属于降低成本的初级形态。在预测与决策内容上,传统管理会计把模型应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应用的前提分析和取数过程,以致影响了支持预测、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在业绩报告内容方面,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会计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及时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上述信息。另外,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多的用于解决管理会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解决战略水平上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把管理会计推向了战略管理会计新阶段。

(3)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在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得来的,如回归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经济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在管理会计中导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上的扩张,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企业中的各项决策和计划以及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不仅与现代管理会计所确定的控制内容与目标密切相关,而且它们的实现也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功能作用的发挥。再者,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在于服从企业战略经营和战略管理的需要,其工作重点也应放在配合企业的战略管理措施的实行方面。2、基于企业经营环境角度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必然性

(1)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管理会计进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企业环境复杂多变需要战略管理会计。会计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战略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会计是在其各种环境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当会计环境变化时,会计必然作出相应变革。“不同发展阶段的会计有着不同的客观条件,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还包括会计内在本身的条件,即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6].这些因素中,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起着主导的作用。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从自由放任的会计核算到会计准则的出现,从各国会计自成一体到会计国际化的趋势,都无不体现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要求。当战略管理深入企业管理之后,借鉴战略管理的思想,提出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范畴进行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考察企业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眼界更加宽广,以至于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2)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死板走向灵活,企业的战略管理日益重要,而战略管理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现行的管理会计是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制造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能考虑新环境中成本形态的变化,在实务中“从属于”财务会计,扭曲了产品和劳务的真实成本;不能反映质量、可靠性、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缺少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不能提供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等方面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会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可以为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市场营销、资源配置。从整体上全方位的迎接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三、构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考

战略管理会计在国外是个新兴研究领域,其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尚未建立,国内研究亦刚刚起步。笔者认为,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和特点看,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是围绕战略管理展开的,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如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

2、企业价值链分析

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7].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3、企业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即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对成本动因的细致划分难以穷尽,但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由于企业的特点、条件不同,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要认识一般的成本动因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

4、企业业绩综合评价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增长、顾客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8].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12

[2]余海宗战略管理会计述论[J]成都大学学报(自科版),2001,(2)

[3]ShankandVGovindarajanStrategicCostManagement[M]TheFreePress,1993:76

[4]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2

[5]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

[6]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1999)[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