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

第1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婚礼;对比;差异;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婚礼也会有所差异,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中西方婚礼的差异。

一、结婚仪式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也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而现代中国婚礼一般和婚宴结合在一起,通常新郎家会租用车队,迎娶新娘。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西方传统婚礼一般新娘挽着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将新娘交给新郎,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

二、婚礼服装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跑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雍容华贵,因而逐渐演变成好梦闺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事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

三、婚礼地点不同

在中国,结婚是一件大事,其氛围要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在以前,人们会选择大型空旷的场地来举办婚礼,鞭炮声声,震耳欲聋,无论是新人还是双方的父母,还是前来祝贺的宾客。现在,风俗仍然没有改变,人们会选择比较高档的酒店举办婚礼,气氛同样热闹。

在西方,人们一般会选择教堂这个安静而神圣的地方,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隆重而神圣的完成婚礼仪式。

四、总结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中西方婚礼差异的深层诱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西方婚礼差异的根本原因,所以了解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跟有助于加强中西方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倪丽珠,浅谈中西方婚礼差异[J],文化园地,2008(2)

[2] 吴国华,蒲军,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J],美与时代,2006(2)

第2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西方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一、引言

本论文主要通过论述以下问题: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运用这些文化差异辅助语言教学,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以及合适的语境中得到正确使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

二、人类灿烂的财富―文化

(一)文化丰富的内涵

盛炎指出:有关文化的定义,有的说有一二百种,有的说有上万种(盛炎1990),因此难以一一列举。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对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通过概括,我们可以总结出:文化伴随人类产生而逐渐形成,它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的社会遗产。

(二)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记载、保存、延续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发展。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借助语言这个工具,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也要通过语言。同时,语言是社会及其发展的见证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学习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

三、中西方语言交际文化中的差异

(一)中西方语言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的核心是崇尚个人主义。“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是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二)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同时受到普遍重视。

1、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你去哪?”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2、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以谦虚为传统美德,当别人称赞中国人时,他往往会说:“您过奖了”来表达谦虚。

3、称谓语。汉语中称“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uncle”就囊括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深远影响。

4、某些词内涵意义上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数字“8”,象征兴盛发达,西方人认为13是个不祥的数字。还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西方龙象征邪恶。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授汉语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和区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有助于他们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进而提高汉语交际水平。

四、如何发挥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给予了文化丰富的内容,在教授外国人汉语的过程中,文化知识的教育特别重要。

(一)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作用

1、能缓解文化冲击,减少文化休克的出现。对于学习者来说,中国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同他们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有很大区别。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与学习。

2、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也就能认真主动地学习了。

3、帮助外国学生正确理解及运用汉语。英语的句子体现“孔雀尾”的特点,讲究头轻脚重,讲究句子结构。而汉语的习惯是“狮子头”,很多定语都得放在被修饰对象前。

4、帮助外国学生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比如人们见面打招呼,常说“吃过了吗?”“干吗去呀?这样的用语同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理解这些文化因素造成的差异,并且学会在生活理解使用它,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

(二)采用适当的文化教育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导入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遇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同时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推荐佳作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不同阶段的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优秀书刊和电影。书刊如“四书五经”《史记》等,电影如《花木兰》、《建国大业》、等。

3、组织讨论。讨论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常用方法,它不但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空间,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而且能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取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

五、结论

笔者认为,我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要明确学习者的语言习惯,清楚他们的文化习俗,了解他们喜恶。在汉语教学中,应让外国学生多了解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学生们在用汉语交流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将汉语技能训练与语言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汉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英语 阅读理解

1.文化背景与英语阅读之间的关系

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其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都是有着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简单来说,其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拥有丰富,就能够对阅读理解越容易,并且在理解过程中,也较少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相反,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自然而然会影响自己到英语阅读理解。

所以在英语阅读理解当中,除了需要掌握英语阅读材料知识,还需要理解相应单词、句子和段落,并且能够拥有充实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够准确去理解英语阅读。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文化背景与英语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来说,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会影响到自身对阅读的理解。本文简单举三个例子,来阐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例一,在英语当中“Runalresidents”,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就会认为这单词指的是在偏远地区的经济不富裕人。但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是知道住在郊区的一般都是有钱富人,因此这个单词不可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其在西方当中,这词意思为运行居民。

例二,以“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为例,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昨天我去了两趟厕所。但是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西方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John”的意思就是“厕所”。从这也可以看出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能够影响到英语阅读翻译的。

例三, “房东”这个词在中国文化当中,是指那些将自己房屋出租给其他需要居住的人,并且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就造成对“房东”这个词理解成指那些拥有土地然后去压榨劳苦大众。在西方国家,对于这个词理解是没有其他什么意思,就只是单纯指一种身份状态。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的研究,不难知道英语背景知识是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着比较强影响。所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文化知识的作用就是能够使得阅读理解更加方便。简单来说,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是能够帮助学习者在阅读理解当中提取所需的信息。这也就需要英语教学者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来加强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训练。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述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3.1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想要培B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就需要结合英语现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阅读材料本身相关的资料,将其进行合理的输入与输出,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理解印象。这也就需要英语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并且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样,这也需要英语教学者,能够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抓住阅读训练当中的重点,从其阅读中的重点来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

3.2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意识

通过上述论文的研究,不难发现阅读理解能力不足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存在着一定关系。所以想要更好学习英语,就需要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是说,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中起着关键作用。保证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对英语教学者来说,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加强直观的视频资料环境的熏陶,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记忆。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知识引导,来吸引学生对其文化产生兴趣并进行学习。

3.3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因为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限制了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也就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建议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才能够保证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英语教学者是可以通过加深学生对于“美国西部牛仔”形象的认识、“苏格兰短裙”文化的认识等等,让学生在英语文化当中学习英语,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当中了解英语文化背景,让二者学习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提升。

4.总结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育的工作者,深感中西方文化背景对提高促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必须潜移默化的需要灌输给学生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方面的重要性。本文就是研究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寻找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差异对学习英语的影响,提出来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观点。在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当中,提出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这三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焱.谭跃越.跨文化大学英语阅读与翻译.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J].2014

[2]张彦.阅读英语看世界.浙江大学出版社[J].2011

[3]郝晓静.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影响要素分析[J].青

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

[4]金涛.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山东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J].2013

[5]刘丽军.论文化差异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现代商贸工业

[J].2012

[6]席玉虎.英语阅读文化背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礼貌原则;语用学;对比分析

一、Leech礼貌原则概述

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基本框架,细分为如下几类:

1.策略原则, 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加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原则,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加自己付出的代价。当发出提供动作时,直接比不直接更为合适和显得礼貌。当发出请求时,不直接比直接礼貌。

3.称赞原则,即对于听者,尽量少批评,尽量多赞扬。该原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否定式称赞,即,不直接的批评别人。二是夸大式称赞,这一般适用于正式场合。

4.谦虚原则,即对自己的赞扬要尽量减小,对自己的贬低要尽量增大。谦虚原则也分为否定式和夸大式两类。如: ---You look gorgeous today !--Yes, do I ? 或well, I think I look not bad(不直接说漂亮)。

5.同意原则,即对听者的不赞同要尽量减小,而对听者的赞同要尽量增加。

6.同情原则,即积极的感情要尽量多地传递,消极的感情要尽量少地传递。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祝贺,哀悔等场合。

7.考虑原则,即尽量减少听者的不快乐,尽量增加听者的快乐。该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委婉语的应用。其次,为了给听者更多的愉悦,谈及快乐的话题时要尽量具体。再次,为了减少听者的痛苦,谈及消极不悦的话题时,要尽量模糊。

8.讽刺与戏谑原则,有时本意要表示讽刺和不满,但因为顾及到双方的面子和尊严,只有以礼貌的话语来表达不满的情感。如:Well, nice work(孩子把牛奶撒了一地,妈妈很无奈)。对朋友的戏谑和讽刺,一般来说都是没有恶意的,这种情况下,表面上看言语是粗鲁的,然而实际上是礼貌的。

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吸收和借鉴Leech的礼貌准则,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顾曰国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

(一)贬己尊人准则

贬己尊人准则即涉及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而涉及到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要“抬”,要“尊”。汉民族以谦虚为荣,对于夸奖往往会自贬一番,加以谢绝,以表谦虚。“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西方文化也认为谦虚是礼貌的,但是西方人“尊人”但不“贬已”,对于表扬和赞赏往往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例如,有人对孩子的父母说:“你的女儿好可爱呀! ” 中国父母往往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一般吧”,而西方的父母则自豪地回答:“是的,她是我们的骄傲!”。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双方不了解谦虚原则方面的差异,就会产生误解。中国人认为西方人抬自以为是、不懂谦虚,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心口不一,虚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渗透,我们的礼貌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着。更多的中国人在“尊人”的同时也强调“自我表现”,而不是一味地“贬已”。

(二)称呼准则

称呼准则指由于礼貌,人们在称呼时仍沿用“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中国传统的家庭是家长式的模式,强调辈份、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反映在称呼上即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传统,由此可见,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这表现出了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例如:孩子不能直呼长辈、父母、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称呼领导的名字,这是最起码的礼貌问题。而在西方则不尽然,由于西方文化中强调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他们在称呼上比较随意,基本没有长幼尊卑之分。

(三)文雅准则

文雅准则即要出言高雅,做到有教养,有礼貌。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为“多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英汉语中都有不雅之词,要尽量避免不雅之词,运用委婉语。例如,在英美社会里,对于某些地位不高的工作和蓝领的工作,往往用委婉语美化这些职业,以提高其社会地位,以维护其面子。如称babysitter 为mother ’ s helper ;hairdresser 为beautifician。在中国我们称按摩脚的称为足疗师;打扫卫生的为保洁员等。

(四)求同准则

求同准则即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例如,在中国,发出邀请通常要反复几次以示真诚,而受邀者会婉言谢绝几次才接受。这与西方的习俗截然不同。

(五)德、言、行准则

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要尽量夸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要尽量缩小。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提倡谦虚,强调“贬己尊人”,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影响,提倡实事求是、自信、隐私和独立,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三、结语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增进中西方文化交融。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我们必须注意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达到得体、成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笔译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24-01

1 引言

笔译在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并掌握基本的笔译技巧,能够利用所学的笔译知识,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及原著笔译成汉语,并保证语言的通畅。但在实际的笔译教学中,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打不到这一要求,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分析了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2 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相对欠缺。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是笔译课程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在英语笔译课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词性的掌握存在偏差,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某个英语单词的拼写,但并不知道它的词性,因此经常出现用错词的现象,比如英语单词against,很多学生只了解它的实际意义为:“反对”,却不知道它还可以用作介词。另外,很多学生的语法基础也比较弱,关于英语十大词类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并不明确,一些学生在笔译的过程中经常是机械式的进行直译。同时,很多学生也搞不明白时态的问题,尤其是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比如一些包含从句的复合句,很容易出现时态上的错误。

第二,学生的中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英语笔译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不仅仅英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其汉语层次也相对较低。在进行笔译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对英语结构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充分的理解原文的意识,并用流畅的中文将其表达出来,但很多学生在笔译的过程中往往不理解英语结构,也无法用恰当的汉语将原文表述出来,甚至有些学生常常发现一些句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导致笔译结果不甚理想。另外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依然存在对单词与语法、结构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的现象,无法将汉语流利的笔译成英语,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学生对中文的理解不透彻造成的。

第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不到位。有些学生认为要学好英语,需要掌握足够的词汇与语法,其他方面则不重要,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导致学生笔译水平较差的重要原因。在笔译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注意并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因为文化的差异往往会为笔译造成障碍,比如这个句子:“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的话,笔译出来便会是:“约翰值得信赖,他不吃鱼而且玩游戏”,这种笔译让人一看就觉得不顺口,再一分析又觉得不符合逻辑,事实上这句话应该笔译成:“约翰值得信赖,他既忠诚又正直”,这样笔译就比较合情合理[1]。由此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笔译的结果。

第三,缺乏笔译理论知识。在笔译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比较轻视笔译的基本理论,很多学生甚至怀疑理论本身的科学指导性,因此导致其笔译理论知识的欠缺,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在笔译学习过程中进步不显著,笔译学校效果较差。

3 笔译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学生英汉语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英语与汉语的基本功底。良好的英汉语言功底是做好笔译的重要基础,英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单词的记忆与掌握上,还需要充分了解单词的词性、语法与应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句子结构句子类型的掌握,同时能够熟练的利用多种时态,这就需要学生要勤学勤看,多读英语报刊杂志,通过提高阅读数量来提高英语能力。另外在汉语方面,学生也需要不断学习,夯实基础,掌握一些英美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更好的促进自己英语笔译能力的提升。

第二,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要做好英语笔译工作,除具备良好的双语基本功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础,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因此学生需要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才能推动语言与文化的有效结合,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笔译的过程中,如果只重视语言而忽视了承载语言的文化,就会导致笔译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笔译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有条件地为学生提供中西方文化内涵与发展历史的讲解。

第三,充分重视笔译基本理论的学习,强调理论的科学指导性作用发挥。笔译理论作为笔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指导,对笔译学习有重要的作用。笔译理论是对前人笔译经验的总结,因此包含一定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对笔译理论的学习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笔译能力[2],因此教师在笔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笔译理论的讲解,突出笔译理论的科学指导性,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笔译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学生双语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理解不够、对笔译理论的轻视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笔译水平,需要首先打好学生的双语基础,在此基础上,强调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重视笔译理论的科学指导意义与价值,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的笔译方法与笔译技巧。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双语功底和文化差异,同时掌握必要的笔译基本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与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淳.成人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家,

第6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礼仪;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91-02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与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 it?”

(2)称谓。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在中国伦理中,父亲系列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则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招待客人。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小心点!”“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2.餐饮礼仪的差异

就饮食方式如宴席而言,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基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氛围,就是宾客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环境。当许多菜摆在桌子的中心时,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欣赏、品尝的对象了。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显现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太适宜,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的心态。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而已。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谊,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结交友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为宾客间的交谊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他们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成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与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3.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是指包括服装、饰物、衣着方式、打扮,包括发型、化装在内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肉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则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最能代表中国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观察与评价的一个尺度。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重视。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和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在中西方礼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应该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促进提高相关的教学效果。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真正使我们的礼仪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行于世界。

参考文献:

第7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习俗文化 差异 影响

一、中西社会习俗差异

礼仪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是秉承着严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立足世界,许多国人在国际上的礼仪表现也让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遍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各国的习俗差异出现在交流当中,然而这种由文化和习俗所造成的误会何影响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长此以往的任其发展不去加强对西方礼仪文化和传统习惯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双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进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难以继续下去。因为影响着各地区文化习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异,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们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礼仪。这一因素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礼仪进程也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统一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习俗发展期间,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区域性文化习俗。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西方跨国交际也愈加频繁,但其参杂其中的差异也日渐明显,因此,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怎么去兼顾中西两国间的问题俨然成为了主要问题。

1.1会面礼仪差异

1.1.1问候礼仪

在当今社会当中,见面互相问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社交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问候不仅能拉近心灵距离,消除陌生隔阂,也成为了与亲朋好友寒喧的一个重要手段。问候对方这一礼仪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素养的标准之一。见面亲切友好的问候不仅仅体现其良好的修养,道德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中国,一般的问候语都诸如此类“到那儿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儿啊?”我们用这种方式和问候来传达出对对方的关心,这种“唠家常”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国家,你的这种问候很可能已经触及到对方的底线。因为国外根本没有此类言语,外国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希望他人过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们的问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们把这种当作纯粹的生活礼仪,并不把它当作认识的手段,所以当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当中有人向你说“what a beautiful day!”的时候,你应当给予回应来表现你的友好态度。

1.1.2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他传达出的是个人修养和其社会生产力的反展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需求。但由于中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了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称呼差异。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在下”用“您”来称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国家则用“you”来称呼对方。家中成员也不分年长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称来称呼,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行的,必须尊卑有序,尊老爱幼,不然就会被当作不礼貌。

1.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对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便造就了区域所特有的饮食习俗。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饮食在国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们经常都会将重要的事宜和决定都放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时候却不会去过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们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围和许久不见的寒暄。在中国,以左为尊的礼仪相传已久,招待贵宾,贵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入座的时候男士为了男士示以尊重,会为女士打点好一切。在中国,酒在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人们认为喝酒能够减少尴尬,活跃气氛,便于进一步的认识了解。而西方对于酒文化则截然不同,他们不提倡过度饮酒,认为只要尽兴就行。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2.1传统节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地点有着重要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每个民族的节日,能还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文化习俗的影响多么深远。

2.1.1 为何当今社会,中国的节日越来越不受到国人的喜爱,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淡,而相比其他国家的节日却在国内流行起来。首先我觉得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响时间较长,所以其节日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人们心中有,那么节日便会被传承。加之中国的节日庆祝大多以家庭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突出集体性和互动性,他们倡导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张扬的性格,这便是为何在西方的经典著作当中,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了社会意识主流,人们喜欢互相交流,群体参加又体现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特点。从用餐时的桌子就不难看出,中国人喜欢用圆桌来营造一种团结,和气的气氛,这是一种传统,西方人习惯用方桌,他们的重点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所以,中式体现的是全体共享式,西方宴会体现的是个体交流式。当然,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不仅仅只有这些,还跟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的陌生文化,风格迥异的行为习惯,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所以,我们必须在发扬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的时候熟悉新的文化。

总结:在保持住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其他风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减少误会的发生,礼仪也是一种意识流的软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比较,一个缺乏礼仪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一个礼仪不标准统一的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礼仪是首要的,现今的中国无论在物质,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进行改变,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集百家之长。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国人的价值观,方能塑造当代中国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1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国人这样看中国[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9

[5] 谢艳明.西方文化与风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第8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西方思维差异英语阅读理解影响

一、引言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互相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思维成果的凝结,是外化的思维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表达依赖于语言,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对语言起着决定作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思维,同时也促进思维的发展。在今天,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网上的信息90%以上都是英文,英文的阅读能力已经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查查资料这点用处,普通人完全可以运用这种能力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中文世界里没有的信息――不论是新闻、科技、商业还是娱乐。英文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开阔眼界,及时获取信息、把握机会,甚至增添生活乐趣的重要能力。

二、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1.对文章用词理解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同一种事物或是在同样的状况下,两个民族会在同一个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上显示出思维的差异。以下将从两种文化对于某些动物的看法、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等方面来分析汉、英民族的理解差异。

首先,两种文化对某些动物有不同的概念诠释。例如“狗”的形象在英美文化中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对丧家之犬往往是善待,而不是痛打或赶走。但“丧家之犬”常被中国人用来描述那些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令人讨厌的人。

其次,同一种社会现象在中西方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老”的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老”是一种资历、尊严和权威的象征,所以汉语中有“倚老卖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若要好,问三老”等诸多谚语。而“老”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下是不安全的因素,在竞争激烈的英、美社会意味着失去竞争力。因此英美人忌老,千方百计地用委婉语来避讳说“老”。因此,只有了解英美人对这些词的运用,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2.对文章句子结构的理解的影响

中国人由于受《易经》哲学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表现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的发展顺序由因到果,优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汉语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间构架的严整,而是时间顺序。英美人由于受到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的影响较深,注重分析原则,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特点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有果到因、有小到大等。鉴于此,有人把英语句型结构归为五大类:SV,SVP,SVO,SVOO,SVOC。不难看出,英语句子总是以主谓为主要构架,换言之,英美人注重的是句子的“空间构架”。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英汉语言的表达上便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汉语重“意会”轻“形式”,而英语却很重视“形式”,它无论如何要将概念组织到相应的语法结构中。没有语法结构的语义结构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例如:

(1)I will not attack him unless I am attacked.人(若)不犯我,我(则)不犯人。

(2)Tell me whom you associate with and I will tell you who are you.从其交友知其为人。

上面两例,均可看出英汉语言对语法要求的差异,对此,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对其精辟地概括:“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

另外,中国人习惯具体思维,英美人习惯抽象思维;中国人好就事论事,英美人多谈观念方法,这便是抽象理性主义的表现特征。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通常用抽象表达法,例如:Besides,serious art often feeds on the popular these days,changing it with fond irony.(如今,搞严肃艺术的人通常从通俗艺术中吸取滋养,结果却出乎意料,可喜地改变了通俗艺术。)此句中的“feed on”是一动词短语,具体意义是“以……为食物”,此例把它抽象化了,意为“从……得到滋养,寄托了”。因此,探讨作为语言的深层机制即思维形态对句型结构的影响,对我们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十分有益。

3.对文章段落结构的理解的影响

英语段落呈直线形展开,是指先有主题句,后接自然衔接的例证据,而后收尾;或先有例证句,最后以主题句收尾,即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其间不附加任何与主题没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句子结构以直线枝形铺排,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英语语言是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发展。

而汉语所谓的“螺旋型”则是指作者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主题“团团转”,从各种见解角度来说明问题。汉语的特点体现在语段以环状波式流动,浪花无律,形散意合,好似波涛滚滚的大江。句子的各部分似分似连,形散意合,像竹节那样,相对独立,但意义又相互关联。

例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可能会感到美国人很不礼貌。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感觉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因为前面都是寒喧等。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段落思维方式。

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拓展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如果缺乏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掌握,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看来,本身是呈直线形展开的段落,也会呈现出螺旋型段落的特点。就阅读而言,英语学习者如能了解熟悉英语的篇章结构,把握主题思想,明确文章的体裁,才能在大脑里建立某种语篇“框架”,它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迅速地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领会作者组织思想的方式,而且有助于理解语篇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三、克服中西方思维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将西方思维运用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时,要讲求一定的方法。

1.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人说:“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是实现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洽,就能激励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适时适量地介绍英美文化知识,尤其注意结合中西方思维方法存在的差异,介绍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2.指导学生的语境中理解篇章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渐增强语境意识,善于发现和利用语境线索推断和猜测词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篇章。而文化语境,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是语境之一,对阅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西方文化。

4.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能集中突出地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整体思维方式,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西方国家的思维与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思维文化的培养,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语言文化环境中,以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中西方思维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差异会导致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产生不少的误解和困惑。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及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其主动了解西方思维的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处理阅读问题,能更好地采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由于思维方式导致的阅读问题,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韩莉芬.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J].怀化学院学报,2008,(01).

[3]贾勤,潘文晋.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4]西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5]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负迁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第9篇:中西方教育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体验式阅读;跨文化意识

新课改以来,英语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也有了一些新的要求,包括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重视人文教育,不仅要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经过教学之后能减少交流障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力度,将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后能够利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小学生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在进行体验式阅读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的场景,让小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手法可能达不到学科教育的要求,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有欠缺。经过教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大致如下:

1.要深度挖掘教材的内容。如果不了解中西方的差异,不能分清楚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之间的差别,就会使学生在交流时遇到障碍。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载体就是英语教材,所以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比如,三年级上册的Unit 8 The New Year,教师就可以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新年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在差异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也能够减少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误区,丰富文化知识。

2.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室的桌椅摆放位置进行调整,模仿西方国家学校的摆放形式,强调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词汇教学中也要挖掘文化的内涵,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说,关于一星期七天的七个词汇,教师在讲授词汇的知识时,可以结合星期的来源和中西方关于一周的开始的差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差异,真正掌握词汇的内涵。也要重视对话的教学,创设真实的语境,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西方文化,加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体验。在教学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肢体语言文化的教学,比如说,在很多国家点头的意思是yes,摇头的意思是no,但是在有些国家点头和摇头的意思是恰恰相反的,再比如说,各个国家搭顺风车的手势也是不同的。

3.要做好课外的延伸。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可以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搜集有文化差异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也可以在一些节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万圣节、圣诞节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的内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游学活动,在真实环境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二、小学英语体验式阅读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偏向于语言技能的传授,这样会使学生变为语言学习的机器。英语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体验式阅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教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小学英语体验式阅读教育的方法大致如下:

1.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方式,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指正,对优秀之处加以鼓励,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能够扩展体验式阅读的效果,并且调节课堂的氛围。教师应该在交流中将学生的精力投入到阅读之中,然后学生能够对材料进行详尽的阅读,最后教师再和学生做一些小练习,巩固知识。

还有可以做一些体验式游戏,增强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游戏的带动,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还有就是要拓展课外阅读,教师不要设置任务或者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弹性阅读,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

3.开展特色活动,可以定期举办和英语相关的活动,内容包括唱英语歌等,也可以每天精选一句话进行背诵,活动的形式多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新活动。

总之,通过对笔者近几年教学经验的回顾,总结出了关于小学英语体验式阅读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做法,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能够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