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对茶文化的见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茶文化的见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茶文化的见解

第1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这个现象对一般“消费者”而言,产生的弊病是无法获得高度的享受;对学者专家而言,容易产生的弊病则是书写或发表些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文章或言论。我们并不苛求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必须精通某领域的全部知识与见解,但是如果仅是隔岸观火就要写历史、写评论,难免遗害消费者,污染那块土地。

所有的学科都必须亲临其境,去实践、去体会、去感悟才能求得真知,才有创见的余地。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学者在未曾认真喝茶之时就告诉人们泡茶的诀窍就是淡雅;我们也发现有学者未曾参加过无我茶会就可以写出“探讨无我茶会之无我”的文章;很少喝茶但读过禅学书的学者就在禅茶研讨会上发表“禅茶原本一味”的心得;我们也发现有些不用陶瓷壶具泡茶的陶瓷艺术家著作《紫砂壶与茶道》、《紫砂壶的设计》;对茶浅尝辄止的生活美学专家大谈喝茶美学;未曾喝过道地老茶的茶艺大师大谈老茶的品饮艺术。以上种种现象的描述不是说尚未达到一定火候的学者专家不能发表言论或著作,只表示因为对茶的不够理解,所谈难免不够深入,所提的立论、见解、批评难免有所偏颇。茶学的消费者、茶学的生产者都要注意这些。

茶文化的工作者、传道人是带领茶文化前进的一批人,他必须爱茶、爱喝茶,这是绝对必要的。不是说嗜茶如命、贪婪于茶的美味与高价,而是乐得与它为友、与它谈心、甘心服侍它。看待茶的类型还得无好恶之心,否则产生的心得、言论、判断是不正确的。

接下来只针对茶文化的生产者而言。如果尚未达到爱茶、爱喝茶的境界,得想办法培养与茶谈恋爱的心情,有了谈恋爱的心情,自然就有爱茶、爱喝茶的欲望。如何培养与茶谈恋爱的心情呢?想想诗人们对茶的赞美、想想专家们说的饮茶益处、想想与好友一起品茗论茶的情趣。有人说,我的体质太寒,不适宜喝茶;有人说,我喝了茶就睡不了觉。果真如此,当然无法与茶谈恋爱,因此他就采取了柏拉图式的恋爱,只谈茶而不碰茶,结果造成了上述的结果。饮用制作的比较完善的茶(只就品质而言,无关价位)是较为不寒的,即使是绿茶:尚可多食用些暖性的食物以为调剂。至于影响睡眠的问题,在前面一个问题克服后,逐渐增加喝茶的次数,养成身体的习惯性,就可睡得很甜了。

第2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当代音乐教育;价值;运用

1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2.1增强审美感知力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2.2有效拓展想象力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3.2发挥多媒体的音乐教育功能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3.3开设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

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

[2]杨韶军.粤北采茶戏及其音乐歌舞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9).

[3]陈茶凤.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意义和教学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

[4]林晓洁.不可替代的魅力———浅谈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

[5]李文姬,赵静.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及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03).

第3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关键词:省属普通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改革尝试

1.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着实用主义造成的困扰。一方面,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促使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文化素质客观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在学习应用技术的同时,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缺少对艺术的感悟和审美能力,致使人文学科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高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浮躁,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1-3]。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开设人文社科类公选课,以通识教育的办学模式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茶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茶的实践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4]。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一种从容、宁静的心理状态,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品味和鉴赏美,这与现代教育的人文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几年来各地茶文化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将茶文化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教学中来[5-7]。

《茶文化》是一门面向我校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已有多年的开课实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茶的起源与传播、茶区分布、茶叶加工及分类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茶的选购与品质评定方法、科学饮茶的方法与客来敬茶的礼仪及各种茶俗文化。同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开拓学生眼界和心胸、培养良好品行和优雅情趣,目前基本成效已初见端倪。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现对我校茶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为其他教学型省属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2. 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情况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7万余人,独立学院1.2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1.3万余人。因此,以广东海洋大学的教学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在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学科特色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茶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兴趣和质量参差不齐,选课动机差别较大,因此教学效果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学习的动机就是要学习关于茶文化的知识,主动性很强,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对这类学生只需略加引导,其学习效果足以令人满意。有的仅仅是为了混够学分,勉强来听课也是心不在焉,对这类学生必须要有特别的措施来引导和激发兴趣,必要时要有一定的惩罚性措施,否则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中间,既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又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感兴趣的就听听,不感兴趣的就在下面干自己的事,对这类学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有取舍得当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精彩的教学方式。

2.2教学内容

以前我校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茶叶分类及加工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较多地体现了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对于中国茶德精神—“廉、美、和、敬”精神的介绍内容偏少。以“和”为核心的茶德内涵,其中的“和”不仅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与自我的和谐等方面。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调整。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理解、关心,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友爱,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人与自我的和谐方面,就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以强化“茶德精神”的教学内容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3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 而不只是理论的说教, 但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更困难。在茶文化的教学实践中, 目前主要采取大班理论教学,一方面是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受条件所限户外茶艺活动相对缺乏,对茶艺和茶具的学习目前只能停留在多媒体视频上,学生缺乏更加直观的感受。笔者也曾借鉴台湾“无我茶会”的形式,在授课班级上尝试现场多名学生参于各种茶类的泡制和品饮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备茶、泡茶、品茶等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后类似教学活动还需加强和完善。

2.4考评方式

课程评价是检验和完善课程的依据,之前的茶文化授课考评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老师将平时授课内容发给同学,同学稍微复习后参加考试,分数主要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判定。这种评价方式在保证学生出勤和参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确有较大的作用,但成绩的主要部分在卷面分数,而卷面成绩又与考前突击有相当大的关系,结果是学生平时被动学习,考前随便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分数。近几年,我们改变了这种考评方式,将课堂或平时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将开卷考试改为课程论文,题目不限,但主题是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核心期刊杂志要求进行撰写,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3. 改革尝试

人文社科类课程是高校公选课最受学生欢迎,也最易于参与教育实践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因接受对象来自不同专业,其兴趣爱好和基础有着明显差异,这类课程又很容易让学生因过高的期望而产生失望情绪,这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近年的茶文化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教学活动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1)在讲授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下,着意增加讨论互动的环节。

师生互动在一个层面上反映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思想的进步。进步的标志是师生平等,本质体现是人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巨大意义在于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8]。茶文化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有着较高的要求,面对接受通识教育的不同专业学生,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茶学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与学生互动讨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使他们及时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茶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2)在明确目的的同时,应强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实物、图片和音像制品等综合手段,把抽象的理论讲述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如在茶艺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背景资料通过图片或影像在多媒体上加以展示,或者加工制作成DV,通过音画渲染,给听众带来视听感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手段,也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突破被动的传统考评模式,采取适应通识教育目标的检测方法,选择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多种检测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审美感悟与人文精神作为茶文化课通识教育的一般性教学目标,考试时重点考查学生对茶文化的审美欣赏和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将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以课程论文代替期末笔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3)在课堂为主要授课地点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引向课堂以外。

通过课堂讲授相关知识,使学生系统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但茶文化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如果有条件辅以适当的参观实习、茶艺欣赏与表演、无我茶会等各种课外活动,则不仅使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而且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实践中熏陶和培养人文情怀。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不断调整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科学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人文情怀,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体现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茶文化》这门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既有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也蕴含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面对不同学科背景和基础的众多学生,如何将茶学知识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递并为学生接受,并不是理论的空洞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及同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对茶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追求都有所提升,在增长有关茶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方守金.关于构建我院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2):5-11.

[2] 冯永泰.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0(1):141-144.

[3] 刘学明.重视高校通识教育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文学类公选课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 135-138.

[4] 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曾斌.茶文化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20-22

[5] 邓敏. 茶文化进入校园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思考[J].农业考古,2011,2: 43-46.

[6] 吴红英,朱红英.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农业考古,2010,5: 11-14.

第4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同时,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网络信息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而探究与发现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服务呢?笔者谈了几点经验。

一、巧借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这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予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问题的趣味性、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小兴安岭的美景,播放与文章相关的音乐,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领略小兴安岭的美景。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也对小兴安岭充满了向往,学习兴趣自然更浓厚了。

二、巧借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与发现学习中,学生是认知主体。创设情境后,教师有必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空间,引导他们参与到轻松愉快的探究活动中。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先让每位学生自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提出疑问:“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变化?”笔者让学生根据提示先自主探究,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巨人回来之前花园的样子,以及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样子。通过前后对比,学生能发现巨人情绪的变化,从中引出“快乐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主题。又如在教学《杂交水稻之父》时,笔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事迹。待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笔者再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學习的快乐,从而有信心更深入地探究学习主题。

三、巧借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适应教育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生字“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

体演示“车”由甲骨文—金文—小篆

—简化汉字的全过程。在演示中,教师可以讲解:“最初的车字很像车厢、车轮、辕轭齐全的车,简化之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车’。”通过呈现生字的演变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汉字识记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计动感画面,以课堂游戏的形式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四、巧借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生写作时“知其物却言之无物”的困惑。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其他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讲评与修改,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并由此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继而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写作的难点。

五、巧借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学生无法体验社会实践时,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最鲜活的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如在教学《夸夸我的家乡》时,笔者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茶文化。然后,笔者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安溪观音茶文化寻踪”活动。

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启发探究

首先,由师生共同研讨,确定活动主题,即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过程,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动态。然后,学生分小组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选择研究茶文化的方法。

2.第二阶段:深入调查,实践探究

第一,查阅资料。每位学生都积极行动,利用多媒体查找有关茶文化的资料,或者去书店寻找茶文化的书籍,了解茶文化。

第二,社会调查。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请教当地茶王,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参观安溪茶叶大观园,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近茶叶,了解茶叶。

第三,聆听茶事。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茶仙陆羽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查找赞美茶的美文佳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茶叶的了解。

3.第三阶段:资料整合,交流汇报

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对茶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进行初步总结,统计搜集的各种信息。然后,学生按照自愿成组的原则,分小组研究茶叶制作工艺、茶诗、茶画等,最后以各种形式汇报各组的收获。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5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1. 把握好预设的基础性

由于教育活动具备许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预设下无法预测的“意外”,出现“节外生枝”,如何把不确定的情况转化化为可控,又如何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这些“意外”转化为“收获”?以上这些就要看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同时,我们都知道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预设生成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成那么预设便失去了意义,预设和生成必须和谐共振,所以必须创设条件使预设与生成二者相互转化,而两者相互转化的条件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社会知识。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思想智慧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够在“可能”与“未知”之间自由地把握,使“预设”与“生成”巧妙的融合起来。

2. 把握好预设的发展性

“促进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课前设定越多,学生的主体的自由空间就可能越小,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留下空间。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不断为学生创设广阔发展的时空,突破预定的目标和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精彩,这样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的培养都得到了极致的发展。

3. 把握好预设的开发整合性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新课程观打破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建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整个社会环境即课程的新课程观念。在预设中,教师预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和调整,进行处理及加工。科学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并且提供相关环节把这些资源开发整合,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如在上《文化生活》的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时,由于班上有来自于潮汕地区的学生,在加上我本人是广东梅州客家人,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设计了广东三地茶文化的表演活动,让学生直观有趣的去深刻领略文化的不同的魅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观看广东三地茶文化的表演活动时又提出了与第三课以外的问题:“为什么广东有着这么丰富的茶文化,但广东的茶叶却不及其他省的茶叶出名呢?”从而引出了第四、第五课学习的内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实践体验,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张扬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既可以让教学思路通畅,也可以为精彩的课堂生成打下了基础。

4. 把握好预设的生本性

第6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一)做好采访工作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和撰写文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在每次采访前,我都通过各种渠道,对采访的对象先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采访结束后,我也会尽快将稿件撰写完毕,以求详尽精辟。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参与报道了大型的采访活动,包括:4月在的茶博会;9月在市举行的茶文化节;10月在的国家茶叶代表团活动;11月在广州举行的广州茶博会;12月在举行的品茗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深入的学习到了普洱茶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更了解了茶之外的不少知识,并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群体。

在这一年中,我还采访到了业内人士。同时还有针对性地采访过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的普洱茶爱好者,了解了普洱茶在国外的状况,以及各国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另外我还接触和采访了不少对普洱茶市场有见解的茶叶爱好者和经营者,以求通过不同的渠道,对普洱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接触和体验,把自己的工作尽量做到完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写作方面的突破

在文章的撰写上,从过去主攻“特别策划”、“人物”、“玩家私房”这一类栏目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和撰写“双月综述”、“独家关注”等,在领导的培养下,我接触了更多的写作方法,适应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在这方面有了突破。

二、经营方面的突破

为杂志社共同完成了14.8万元的广告额收入,为杂志社创收,也是我在记者工作之余的突破。

三、收获:

首先是开阔了眼界,在杂志社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定位和角色。

借在出差的机会,我真切的体会到记者工作的优点,就是能亲自体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活动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习、了解、报道普洱茶的同时,接触到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周边的行业,促使自己独立的、全方位的、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去思索普洱茶的过去和未来,去思索杂志的发展前景。也感受了时展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其次是锻炼了本领。在不断的采访和写作中,我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多次独立采访和独立出差的情况下,我也逐步养成严谨思考,独立判断,自我完善,自我协调的能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7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关键词:包装;设计;视觉要素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79-1

一、茶叶包装民族化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茶叶包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方向下却显现的有所不足,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对茶叶包装概念的理解仍然严重不足。

首先,很大企业设计对茶叶包装民族化的时代意义和理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设计上保守的思路,对建立品牌意识缺乏,没有以全新的包装概念来展现茶叶的包装。无论是从使用的材料,或外表现都比较死板,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的茶叶包装材料的选择种类少,更普遍的是,纸和金属的包装运用比较多,很少有与中国民族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包装材料。

其次,茶叶包装设计由于不同厂家,无论是从颜色或形状都大为相似,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往往写有几个中国书法字体或绘画来代表中国民族包装,以至于不能达到良好的承载文化的作用,而一些民族化缺乏个性的地域文化特色,内容比较肤浅,给消费者的印象不深。还有一些厂商过分强调包装商业功能,大肆豪华包装产品,分层包装,严重背离包装设计原意,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茶叶包装民族化设计的表现策略

当今的包装设计潮流是巧妙的运用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商品包装的设计元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融入现代的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化艺术的使用价值得到一个新的升华,使商品包装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民族感,尽显商品品牌的个性特征。

(一)传统的图腾纹饰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反映

传统元素融入茶叶包装设计,例如具有民族化设计的香港设计师靳埭强,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标志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使用“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为基本框架的,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衍生、再造一系列过程,这样的标志具有东方民族特色,也更适合未来发展用途。

(二)汉字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反映

汉字是一个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也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它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方式在世界各国文字中。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对于现在常用的字体以视觉艺术的角度上,汉字无疑是一个有着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被广泛应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创造现代视觉设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民间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反映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例如:剪纸、刺绣、扇艺、风筝、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这些民间艺术运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添加了机械化的人文关怀。在随着时代的多元化,茶叶包装必须有前卫的设计,时尚元素,但也不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元素。因此,我们应该弘扬民族文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蓬勃发展,中国民族元素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茶叶包装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集成到现有的时代设计艺术主流。

三、案例体现

现代包装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图形元素、色彩元素、文字元素,这些文化元素的应用,有助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在该领域的现代设计传统和蓬勃发展。这里以黄鹤楼茶叶的包装为案例做以下分析:品牌介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湖北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武汉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自古就有“茶不经汉口不香”之说。黄鹤楼是武汉的象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茶系列包装设计,以“1858・世纪茶港”为品牌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汉茶文化。

在黄鹤楼茶包装设计的形式中,色彩传达一种感觉,起着一个良好的开端一种信息,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作为抒情表意元素的颜色,涉及到茶叶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地方文化。它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探索无限边界的颜色。更符合时尚色彩,反映了武汉文化和人们心理状态,影响茶叶的发展,包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图形元素在黄鹤楼包装中具有审美功能,根据茶叶的舒适性,具有社会的关注,寄托黄鹤楼这种文化精神内涵,体现了时代的性别,这意味着该产品包装的图形背后隐藏着一个虚构。而这虚构出来的就是对黄鹤楼汉味茶叶文化的了解,不再是实用的功能,审美功能的独立性也开始存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跟随者时代的步伐。包装中“盛世千秋”专门的字体设计和开发工作这是品牌营销的成功的关键。通过文字信息传达黄鹤楼的品牌名称和产品介绍。这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重要依据。虽然文字元素风格发展的千变万化,但设计师永无止境的需求,对文字设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包装中的文化底蕴是茶产业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郭湘黔.品牌包装[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7.

[2]朱和平.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第8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全书分三卷十章,共7300多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见解高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陆羽《茶经》的主要内容

一之源:开篇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概括茶的产地和特性。包括茶的植物性状,茶字的构造及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方法,鲜叶的质量及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

二之具:采制茶饼的工具。包括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和封存茶的一系列工具,共有19种。

三之造:介绍茶的采摘和制作方法茶、质量鉴别方法。从采摘到封藏,有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四之器:茶的烹饮用具。分生火、煮茶、碾茶、量茶、盛水、滤水、取水、盛盐、取盐、饮茶、盛具、摆设、清洁等八类共28种用具。

五之煮:茶的调制步骤。先用火烤,再捣成细末,会后 烹煮。包括煮茶的水及如何煮茶等。

六之饮:记述了饮茶的意义、沿革和方式方法。提出了饮茶有九难。

七之事:古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共48条。涉及到医药、史料、诗词歌赋、神异、注释、地理和其它共7类。

八之出:记述了茶叶的产地。唐代的山南、江南、浙东、浙西、淮南、剑南、岭南、黔中8个道的43个州郡44个县。

九之略:二之具中所列的19种制茶工具和四之器中所列的287种器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不必一律照搬照套。

十之图:将茶经全文用白绢写录下来,挂在室内,便于观看阅读,指导茶叶的产制。

《茶经》的问世,不仅是总结了茶叶技术,推动了茶业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赋予茶以精神的内涵,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这是对茶及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准确描述。

茶从物质到精神的结合,得益于陆羽,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这与陆羽《茶经》密不可分。这是因为陆羽《茶经》首次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并提升到哲学思想上进行研究,在哲理与精神上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创造。

陆羽《茶经》作为一部汇技、艺、术为一炉,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所谓“哲学”,词源出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中译“哲学”是因为“哲学”在汉语中有“智”、“聪明”的含义,所谓“知人则哲”(《书.皋陶语》)。这里的“知人”即是知识学养丰富的人,智慧的人。难道陆羽《茶经》不是智慧之作吗?所以我们说其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就其要义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德与崇俭的思想。“德”和“俭”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具体地讲,可以是道德标准、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总之是美好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而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道德标准、规范、品质等,是经典哲学家们所讨论和研究的关于体用、人道、名实、知行等方面的话题。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陆羽《茶经》首先提出来的。《茶经》的开篇,开宗明义地以“嘉木”对茶树的品质定性,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这里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这里精行俭德的含意就是“业精于行,以俭为德”也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纯正。

这里有这样两层含意:一是 “俭德”要通过“精行”才能实现。说明了茶性与人性的相互关系。茶性为俭,茶味有精神而不黯淡。人需要精行,就能达到俭德。在茶事活动中,小到种茶、制茶、择器、备具、煮茶,都要一丝不苟,按照规程办事。推而广之,大到做人、做事都必须要按照伦理道德的尺度来规范。修身养性的人,只有通过精心、精细的茶事活动,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清静、恬淡和平衡,才能有利于心灵的纯洁和升华,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精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俭德”。制茶时的精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俭德意在去奢崇俭,也是一种理想目标。茶具多以竹,木、石、陶等为之,为银则过于侈丽。只有这样,“育华”也就达到“隽永”,精华的茶汤,才能与甘露、醍醐抗衡。只有精行,才能达到俭德。这里陆羽揭示出了茶对人的身心作用。

陆羽《茶经》在“七之事”中提到陆纳、桓温以茶崇俭的操节,进一步阐发了修身持俭、以俭育德的思想。这是让人们认识茶、利用茶,还必须秉承茶性,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

二、和合与宽容的思想。

陆羽《茶经》的内在核心是寻求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天性和心性是合二为一的。宋以后的哲学家进一步发挥了孟子这个思想。西汉的董仲舒还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主张“天人合一也”。唐代的陆羽,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融会这种思想,使《茶经》更闪耀出哲学家思想的光芒。陆羽寻求天一合一,所要达到的是一种和谐。一种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有机和谐。

《茶经》在“四之器”讲了煮茶的风炉,在其上刻“坎”、“巽”、“离”三个八卦符号,并标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按照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而且配合和谐,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在其它制茶器具中,不论长宽厚薄都必须有定制,并要求“方其耳以令正”,“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这种制器要求“令正”、“务远”、“守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最典型的写照。

三、人本与乐道思想。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肯定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陆羽在《茶经》中,把制茶的主要程序:灸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都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程来操作,这不仅把饮茶活动艺术化、科学化、规范化了,而且还把人的物质需求提升到精神需求的层面上,真正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陆羽认为,一切茶事活动都必须求精、求工,不能有丝毫的错乱。内心平静,意念集中,动作谐调,人在饮茶过程中自然会陶冶情操,平和心境,达到自我节制、自我修养、精行俭德的境地。尤其是“夏兴冬废非饮也”,明确提出饮茶不仅是人的饮食需要,更是超出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需求,是一种文化享受,一种高雅情趣,一种理性意识,一种修身养性。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茶道”。可见,陆羽提出的茶道,就是人道。

陆羽《茶经》的人本思想贯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在平时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人生礼节等人际交往中,都必须以茶来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并形成固定的程序,历代传承,相沿成习,如以茶敬客、以茶相亲、以茶睦邻、以茶祭祀、以茶赠友、以茶联谊等,在茶的礼尚往来中,充分表现人的相互尊重与关爱,这就是对人本思想的高扬与延伸。

四、务实与笃行的思想。其实,“务实与笃行”,在我国唐代之前,就已经是古代哲学家们关于认识论研究的重题了。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用当代哲学家们的话说,就是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基本的观点。陆羽在《茶经》中关于“务实与笃行”的思想,是自己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他首先是一位实践家,他注重实际,讲求实用,重视实践,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事功,而轻浮华,贬空谈,鄙玄虚,在茶事活动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陆羽《茶经》及其著述过程,充分反映了陆羽务实与笃行的思想。

尽管《茶经》对制茶、煮茶、品茶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但在“九之略”中,又专门谈了,如果在松泉林下,二十四器中的绝大部分可以省略。但如果是在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这是一种典型的务实思想。“十之图”认为,如果人们觉得,制茶、煮茶、品茶的程序太复杂不容易记住的话,也可以用绢将程序图画下来张挂,久而久之就会记住了。这也是一种务实和笃行。制茶、煮茶的器具要用自然、朴实无华的材料制成,不能侈于华丽,这更是务实的。

从《茶经》的著述过程来看,陆羽的务实与笃行思想,可以说表现到了极至。《茶经》完成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其间,陆羽曾先后到过唐时期的三十二个州,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评茶鉴水,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初稿。以后,还经过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对初稿作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改,最后才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

五、爱国与忧民的思想。陆羽着《茶经》远不止让人们“益知饮茶”,他的理想还表现为爱国忧民、匡时济世方面。从陆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的形成可以看出,他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陆羽生活在我国的中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思想活跃,使少年陆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了解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也使他自己陷于痛苦的思考之中。他的思想和精神一度也处于极度的矛盾与困惑当中。积极和颓废交织在一起,激发和决定了陆羽对人生和事业的价值取向。陆羽《茶经》正是要通过茶饮程序的规范,提倡一种道德、礼教之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来净化社会秩序。

茶书以“经”而名,不排除陆羽对纷乱社会感到无奈后寄托情思的一种理性选择。陆羽在青少年时期所写的文章,都是针对时弊,“多所讽喻”。他写的《四悲诗》虽没流传下来,而从题目来看,则是有感于当时形势痛心疾首的忧患之作,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忧虑,在当时也是一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

《茶经》中对煮茶风炉,也要刻上“灭胡”和“伊公羹,陆氏茶”等字样,也表明了他济世忧民的政治向往和抱负。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则是他淡泊名利,对待事业的精神和人生价值追求的表白。陆羽就是以他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志向,成就了传统文化思想在茶饮中的凝结,创立了泽被后人的茶道精神,才使得茶文化之花,千古流芳,永开不败!

综上所述,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既是丰富的,又是精湛的。既体现出了深邃的理性,又表现出了崇高的德性。重德崇俭思想是追求道德自觉的崇高价值,确立人生行为的准则和最高的理想人格。和合宽容思想是确立人对事物的友爱、包容的原则和态度。人本乐道精神是确立以人为本,真、善、美统一的道德美感境界。务实笃行思想是重视实际、面向现实、奋发向上的处世生活态度。爱国忧民思想则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心。

这些思想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是辩证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个体感性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虽则如此,但我们无意为茶圣陆羽再冠之以哲学家的称号。我们只是想从哲学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陆羽《茶经》的思想价值。而这种认识不是外加的,也不是牵强附会的。任何形态的茶,都是具体的、物质的,而任何茶学、茶道、茶艺,即茶文化,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们是对物质茶的抽象,是精神上的产物。“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则器之道”。

第9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关键词:植物选择;位置分布;相衬作用;多样性

前言:

园林建设工作中,除了需要大型树木来对其视觉效果来进项修饰,还需要草坪、小型的灌木来对整体效果进行修饰补充。园林是一个艺术形式,加入流水、潭水、凉亭、石头、小桥等,经过艺术的加工后,将大自然的山光水色生动的反映于一园之中。园林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欣赏、休闲、游憩,植被的和谐搭不仅配构建园林的不同风格和类型,还能对植被进行防病、防虫、灌溉等更好的保护,充分发挥各种植被的作用。对园林的优化方面存在很大意义,必须加大对植被布局合理性的重视。

一、对植被适应性的了解

(一)植被对光照条件的不同需求

园林的设计规划阶段就要对植被进行很好的了解,植被的生存和生长与各自的固有属性密不可分,要尊重植被在环境中长期的适应而形成的固有属性。首先是光照条件,每种植被对光照的需求情况是不一样的。把植被分为阴性植被、阳性植被和中性植被三大类。阳性植被每天都需要很多的光照,需要在完全光照的条件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不能忍受些许的庇荫;而阴性植物刚好跟阳性植被相对立,在遮荫条件下才能正常的生长,不能暴露在强烈的直射光线之下,但也不是说阴性植被就不需要阳光了,大约百分之七十的遮荫条件为宜;中性植被对光的需求量介于阴性植被和阳性植被之间。在园林设计的时候,可以规划在高处或者上层种上阳性植被,中层种植中性植被,下层种植银杏植被和草皮,既起到了相互补充、相互辅衬的作用,又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土地资源,整体性效果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遵守植被对气温的适应性原则

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不同的气温条件。比如为我国的寒带的东北地区,海拔均在1100m之下, 最高海拔1529m,年均温-2℃到6-7℃之间, 极端低温-50℃,无霜期90-110天, 气候寒冷干燥。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只能存在以针叶林为主的植被。有大面积的樟子松、落叶松林,还有少量以白桦、白杨和山杨为主的阔叶林。为亚寒带的华北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晴燥, 夏季酷热多雨,年平均气温7.5-15.2℃, 仍以针叶林植被为主。西南区的以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为主地区,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 针叶树以马尾松、杉木为主,阔叶树以樟科、木兰科、山茶科等种类为主。青藏高原区年平均温度由于海拔较高,年平均温度在0-8℃, 主要树种有长苞冷杉、红杉、华山松、高山乔松、丽江云杉等,阔叶林以高山栎、柳属,、杨属、桦属等为主。不同地区的园林建设需要选择不同的植被,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是最佳的选择。

(三)植被对水分的不同需求

不同植被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在园林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同一区域内选择水分需求相差不大的植被品种,便于以后的灌溉工作,规划出合理适应的排水系统。旱类植被如白杨、红柳等不适宜与水柳等种植在一起。对于旱类植被来说,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到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而且过多的水分会使植被根部空气减少,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会损伤根部,很容易造成植株窒息而死亡。植被布局时应该做好这些方面的考虑和规划,以免事后造成植被的死亡或者管理不便问题。

(四)不同植被对土质的要求也不一样

植被对土壤的需求条件也不相同,土壤性质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中性土壤三类,即使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操作来改变土壤性质,但从经济化角度去看,能适应原始的土壤性质是最好的。例如银杏、雪松等植被适宜种植在弱碱性土壤当中,月季、梨树、火炬树、柏树等适宜种植在碱性土壤中,李树、桔树、柚树等适宜种植在碱性土壤中。选择错了土壤的类型会造成植被生长不良,严重者则会造成植被的死亡,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实用性和视觉效果相互兼顾

植被的搭配不仅要考虑到视觉上的效果,更应该注重实用性。许多地区的园林建设为了吸引人的目光,建设形象化的工程项目,盲目的选择珍贵树种,银杏、水杉等,在运输过程中就面对着很多的问题,还有话费很多人力。财力在后期的养护工作中,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植被只是一个载体,在为我们提供清新空气的同时,展现出其和谐性、科学性、艺术性,不能背离了其“绿色”的理念。在热带地区,园林植被应该多种植阔叶林植被,以能为人们遮荫纳凉为主;在市区中心地带、人流量大、人们活动频繁的区域多种植松科、樟科等香型树木,能分泌出杀灭湿热空气中的一些病原体的物质,提高空气质量,湿空气更加清新怡人。

三、避免植被的单一性,重视生态平衡

不能成片的种植相同品种的植被,虽然这样便于管理,但存在的隐患很多。首先是同种植被对光的需求相同,竞争力也就比较大,对刚开始就弱小的植株生长不利;其次,同种植被患病、早虫害等客观条件相同,对病源的扩散、害虫的快速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这就更加迫切的需要使园林植被体现出多样性,和谐的发展。混交林就是物种多元化的体现,不仅对空间进行了更好的利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质量,是土壤内氮肥含量、有机质等增多。植株之间的的相互传播花粉、形状相互影响等也能选拔出性状优良的植株,有利于提高园林制备的防御能力。

四、但将人文理念融入其中,让园林植被与人和谐共存

城市园林建设的最高目标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适当的融入人文理念,能更加具体的展现出园林的灵性的内在美。人站在主导地位,应该建设处适应自己口味的园林布局,融合丰富的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竹文化等各个方面,展现出不同的寓意的所要表达的思想。例如贵州省的茶树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以研究茶树的历史文化、培育茶树母本园等,研究古茶树的蕴意,把园林的建设提升到文化领域的范畴。把生产过程加入到这样的一个氛围里,从生产到出售都经过这样的一道道包装,身价自然也就涨上去了。这个例子充分展现了贵州的茶文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继而的人们经过更加深入的研究,丰富文化的内容,通过合理的安排布置,将园林的文化美誉韵律美充分体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植被,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让园林的文化价值、实用价值、生态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让人们的审美和精神力量的融合,对园林建设意义深远。

五、结语

园林设计布局规划越来越重要,需要我们培养专业的人才去适应此类产业性工作,做出更加全面、专业的工作贡献。也需要园林建设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了解、学习园林布局规划的各方面知识来适应自己的工作,使自身能力不断的提高。园林设计规划不能墨守成规,积极主动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综合各种环境、生物因素,合理安排布置,建设出高质量、舒适安全、陶冶身心、放松心情的园林,积极响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处理好人与植被、植被与植被、植被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以相互和谐的融合为佳。鼓励园林工作人员对相应的建筑、文化、管理、社会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园林建设。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让工作人员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团队,提出各自的见解,为园林建设筹谋划策。分工合作,抓住细节方面,综合的横向发展,最后综合起来就是一件近乎于完美的园林艺术品。园林观赏性和实用型、艺术性的相互融合适应,将更多的人文理念融合到园林建设当中,尽可能合理安排园林植被的布局,建设好园林绿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正静.探究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寄解决对策[J].中小型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1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