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

第1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信用风险;宏观经济环境;信用循环指标;违约概率

[中图分类号] F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152-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宏观经济中期发展建模:预测方法与应用研究”(批准号:705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的若干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建模与管理”(批准号:70521001)

[作者简介] 曹汉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国银行总行高级经理,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竞争力比较、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北京 100053)

一、问题的提出

近20年来,信用风险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些早期的信用风险模型大多集中对违约可能性(信用评分)的预测,主要强调对样本截面数据,而不是从时间序列角度来分析辨别“好”或“坏”的公司,并且这些模型大部分仅仅考虑了公司本身的状况与能力,而未将外在的环境因素纳入其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快速变迁,公司必须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信用风险的时间序列或动态行为分析已经广受学术界、业界以及监管机构的重视。

首先,信用风险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抵押证券(ABS),如债券抵押证券(CBO)与贷款抵押证券(CLO),与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相似,都允许金融机构在不用破坏客户关系的情况下降低信用风险敞口。这些新信用工具的定价需要利率、违约率、回收率、以及信用利差等的动态行为的足够数据。一般而言,可利用直接观测这些变量的历史数据,或者利用流动性信用敏感工具定价模型来计量这些相关经济变量的动态行为即为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其中信用衍生工具或证券有效性弥补了早期信用评分方法在管理信用风险时的适应能力,同时它也使违约分析的重点从截面分析、时间点分析转换到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

其次,信用风险组合管理需要动态信用风险分析。虽然这些模型基本上都能作为分析信用风险组合的工具,但是对于不同风险种类的分析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可辨别的独特性风险与系统风险情况下,绝大多数独特性风险都能被分散,系统性风险对信用组合最重要。而目前的信用组合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isk+都较少关注系统风险因素的行为。通常而言,系统信用风险因素经常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因此,如果能将宏观经济环境与系统信用风险因素建立联系,那么有关宏观经济变量的趋势与状态的知识就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评价组合信用风险。

第三,监管的发展也需要对信用风险进行动态分析。新巴塞尔协议(Basel Committee on Bank Supervision (2003))建议银行的资本需求(capital requirements)必须直接与交易双方的履约能力(creditworthiness of the counterparties)相联系。同时,新监管架构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银行资本需求的亲周期性(pro-cyclical capital requirements),并且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增加经济周期的冲击,这可能会恶化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期间,银行可能会降低经济资本水平,而经济资本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受到基于近期违约概率估计的风险敏感性资本需求(risk sensitive capital requirements)的刺激。因此,在经济周期的波峰时,经济资本水平可能非常低以致于无法应付后续的经济下降趋势。而在经济下降期间,经济资本的积累同样可能很低。此外,经济资本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银行信用紧缩(credit crunch)并且因此恶化已经不利的经济环境。亲周期(pro-cyclicality)的问题进一步凸现了对信用评级、违约概率、信用利差以及其它信用风险驱动因子进行动态分析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尝试将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纳入信用风险模型,来辨别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希望利用辨别出的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为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时提供多一层的考量,并建立一个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以供后续研究与实务界应用。

二、信用风险模型的发展历程

信用风险分析最早起源于Beaver (1967) 和Altman (1968)的工作,并且在过去近四十年来取得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发展出许多类型的信用风险模型。不同的模型具有不同的特性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大致而言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所发展出来的模型,如Altman,Haldeman and Narayanan(1977)的ZETA模型,第二类则是以股票价格为基础的模型,如KMV、Moody’s等机构用期权理论发展出来计算违约概率的模型。但到目前为止,并未有具体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不过,经由Belkin,Suchower and Forest(1998)与Jongwoo Kim(1999)两篇对信用转移矩阵(credit transition matrix)的研究,替信用风险模型纳入宏观经济变量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Belkin,Suchower and Forest(1998)首先将公司价值变动的因素分成两部分,个别公司单独面对的风险与所有公司共同面对的风险,前者可称为个别风险,后者则为系统风险。Jongwoo Kim(1999)运用前述研究的概念,进一步建立较为具体的信用循环指标。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展开了研究,较具有代表性的是Pesaran等(2005)建立的全球自回归宏观经济矩阵模型GVAR。该模型以Merton(1974)的期权理论为基础架构,以经济的全球化为背景,用横跨25个国家、时间段为1979―1999的季度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包括GDP、CPI、短期利率、汇率、以及全球变量(如石油价格等)的冲击对资产信用组合风险的影响,证明银行冲销坏帐损失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关系。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oopman等(2005)直接应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违约概率的周期性变化。

综合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监管机构及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话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都必须面对并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或损失分布)的影响。因此,在此领域,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与信用风险相关性研究方面,将有大量的工作去做、值得深入研究。

三、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考虑到本论文旨在尝试将其忽略的外在因素(可分成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两部分)纳入信用风险模型,来辨别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因此主要参照Jong-woo Kim(1999)的研究方法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并利用宏观经济变量(GDP增长率,CPI通膨率、货币供应量、失业率等)建立信用循环指标(Z)值,来表示宏观经济情况,然后以此信用循环指标的结果搭配Belkin-Forest-Suchower(1998)的方法,去调整不同经济情况下企业信用质量改变的概率,并修正研究期间银行放款组合价值之信用风险的变动型态。希望利用辨别出的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为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时提供多一层的考量,并建立一个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以供后续研究与实务界应用。

(一)模型的建立

本论文假设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宏观经济风险(Z)、公司经营绩效(M)与个别公司风险(ε)。现将此三种变量定义如下:

1.宏观经济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以Z表示,为所有公司都必须面临的风险,可视为系统性的。这种整体且全面性的风险可能导因于国内GDP的变动、货币供应的变化、进出口成长或衰退、产值提升或下降等。为识别宏观经济风险,首先需要辨别哪些宏观经济变量可以合理仿真未来宏观经济状态。不同的国家,其经济状态各有其特定的全局变量组合代表,Wilson(1997)建议至少应有3个以上的宏观经济变量。此外,随着行业、评级的差异,其辨别的解释变量亦随之不同。再者,在模型估计方法上,随着模型设定而有所差异,其共同处则在于利用过去的变量资料来预测未来变量的可能。

本论文主要是依据Jongwoo Kim(1999)的研究方法,运用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信用循环指标(Z),来表示整体经济情况,再依据信用循环指标的结果,去调整企业信用质量改变的概率。以下是分析方法的介绍。

(1)建立复回归模型

首先,分析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线性回归关系,再以变量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系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es)、变量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三个方法作整体模型分析解释。其中:变量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有无直线线性关系;而变量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VIF)则作为该模型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的判断标准。

本研究先利用Probit函数对被解释变量(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作转换,得出的转换值再与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做复回归分析,并利用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推算宏观经济变量的估计系数。

其中,Yt:表示第t期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机率,Xi,t-1:表示第i个宏观经济变量在t-1期的值,β:为未知的参数,εt:为随机误差项,h:为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个数。

(2)建立信用循环指标表示宏观经济状况

由公式(1)估计下一期的投机级公司违约机率的转换值后,即可建立信用循环指标表示经济状况。其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Zt表示第t期的信用循环指标,Φ-1为标准正态之累积分配的反函数,Yt表示第t期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2.公司经营绩效

公司经营绩效以M表示,本论文以税前息前资产报酬率作为经营绩效变量。Mt值的转换主要应用统计上标准差距离的计算公式:

其中,RAt表示t期公司资产报酬率,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为了符合Mt~N(0,1)的假设,本研究假定同行业内各公司资产报酬率成标准正态分布。换句话说,即公司经营绩效的好坏概率呈标准正态分布。式(3)分子中的μRAt即为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也可用ITAt表示,用数字式表示为:

其中,RAt表示t期公司资产报酬率,IRAt表示t期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N为同行业内公司数量。

从式(3)可知,本研究将资产报酬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为了将宏观经济环境对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剔除,并消除行业特性差异,将其减去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后再除以行业资产报酬率标准差,得到的经营绩效指标Mt就等于该公司经营表现与行业平均间的标准差距离。若公司资产报酬率小于行业平均报酬率,则Mt0,表示有正面的经营绩效。若两者相等,则Mt=0。

3.个别风险

个别风险以ε表示,此风险仅与个别公司相关,如新产品开发等。

根据以上分析,那么可以以下列回归式来估计宏观经济风险对公司价值变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Rt=w1Mt+w2Zt+w3εt(5)

其中,Rt为t期公司价值变动,Mt为t期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Zt为t期宏观经济指标,εt为t期个别价值变动风险,w1、w2、w3分别为Zt、Mt、εt的权重。为了保证正态分布的假设,即Rt~N(0,1),不失一般性,假设①Mt、Zt与εt也为N(0,1)的标准正态分布,即Mt、Zt、εt~N(0,1);②Mt、Zt与εt间相互独立;③w12+w22+w33=1。

除了以数学式表示本研究模型外,也可以图形表示(如图1)。从图1中可以发现,公司价值变动可以区分为三部分,如同前文定义,分别为宏观经济风险、公司经营绩效与误差限。图中V0代表0期公司资产价值,Nt则为t期公司可能价值概率函数,Vt则代表其期望值。V0至Vt的变动中,V0至V′为受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部分,影响幅度为w1Mt;V′至Vt则是受宏观经济影响的部分,影响幅度为w2Zt。

此图的例子是当Mt为负,而Zt为正,且w2Zt大于w1Mt的情况。若Mt与Zt两者均为正,Vt、V′皆会位于V0右边;反之,则Vt、V′皆会位于V0左边。换句话说,公司价值可能会因为Mt与Zt而变动,变动的幅度分别为wtMt与w2Zt,总变动幅度则为w1Mt+w2Zt。

(二)模型的求解

在期权模式的信用风险模型中,违约率的估计是以低于临界值的累计概率加以表示。该概率为:

其中,t为期间,V0为0期公司资产价值,Dt为t期负债帐面价值,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违约概率也能够在图形上看出。图2为期权模式下t期的公司可能价值分布图,公司可能价值为标准正态分布,所以此公司价值线Nt代表的一样是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图中的横轴并非公司绝对价值表示,而是期望值的距离,以一个标准差为单位。此时只要求出临界值b的数值,即能得到临界值以下的累计概率,以τ表示。

此临界值也可称为违约点(default point),根据公式(6),可得临界值b为:

公式(7)所计算的临界值隐含的假设为公司价值低于负债面值就发生违约,但在现实生活中,违约不会在低过负债时即刻发生,而是已经低过负债一定程度之后。其中KMV的EDF模型也不根据上式,而是以公司长期负债加上二分之一流动负债来作临界点。

本研究为求出更精确的信用组合风险及违约概率,将依KMV的方式以公司长期负债加上二分之一流动负债来作临界点。因此,每家公司的临界点均不同。

bt=IDt+ SDt(8)

为了不失一般性,假设t期年底公司普通股市价为P(ST)t;CSt为t期期末流通在外普通股数,则公司t期末的价值与公司价值变动可分别表示为

Vt=P(ST)t×CSt(9)

根据Merton(1974)违约模型,在时间t-1的信息条件下,如果下式成立违约将在时间t发生:

假设:

那么λt将是正的违约门槛,它将随着时间与企业的特定属性(如行业区分)而变化。

因此,在末期t时的违约概率为:

τ=p(default)=p(Rt

综合以上的叙述,本研究的信用风险模型将外在环境因素纳入;外在环境因素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为宏观经济因素,另一则为行业竞争因素。前者指的是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如资金是否宽松、进出口贸易兴衰、GDP增减等因素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冲击。后者为行业特性因素,如行业竞争情况、行业特性等。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年度实际GDP、实际全社会总投资、信贷余额、汇率、全国实际零售总额、全国进出口总额等。各变量均以各个指标各年名义值除以各年相对于1985年的物价指数,折算为以1985年基准的可比值,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本论文在行业与公司的选择上只选择了IT行业作相关分析研究。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利用最小平方法(OLS)来计算出方程(1)中的相关参数(如表1)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投机级公司(SG)的违约概率与信用循环指标的预测值(表2与图3表示其预测值与实际的值非常接近)。

各风险因子的权重系数如表3所示。

因此,IT行业的条件信用风险模型(5)可以写成:

Rt=0.277Mt-0.202Zt+0.939εt (14)

下面我们可选择一家IT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具体分析。假设该公司在1999年度与2000年度的基本信息如表4所示。

因此,在考虑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因素后,该公司2000年的条件违约概率(PD)可表示为:

τ=p(default)=p(Rt

实证表明,利用本论文建立的信用风险模型,可以计算出公司的信用风险,即可能的违约概率,而且根据违约概率,也能看出信用风险的大小与其变动。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信用循环指标表示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将宏观经济周期因素纳入到现有信用风险模型之中,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与行业竞争环境因素等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建立了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本论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在考虑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因素后信用风险的度量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将能够测量到的不稳定因素纳入到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中去,使商业银行能够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建立具有长远性、稳定性、前瞻性的更为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增强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简化分析,本论文以上市流通的普通股股票价格计算公司价值,除必须假设国内股票市场为完全市场外,又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另外,本研究虽然尽力依文献或实务界的经验去选择合适的变量,并希望能找出最能解释宏观经济的经济变量,但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选取存在一定主观性,容易遗漏重要的经济金融变量,使得选取变量与应变量的关联性不够显著,或多或少会影响模型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Altmen and Sironi.The link between default and re-covery rates:effects on the procyclicality of regulatory capital ra-tios,2002.

[2] Barry and Lawrence.A one-parameter representation of credit risk and transition matrices,1998.

[3]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Quantita

tive Study 3-Technical Guidance,Oct 2002.

[4] Jongwoo Kim.A way to condition the Transition Matrix on Wind,1998.

[5] Jose A. Lopez.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Asset Correlation,Firm Probability of Default and Asset size,June 2002.

[6] Belkin-Forest -Suchower(1998). A One-Parame-ter Representation of Credit Risk and Transition Matrices.CreditMetrics Monitor,Third Quarter,JP Morgan,New York.

[7] Kim(1999).A Way to Condition the Transition Matrix on Wind, RiskMetrics Group.

[8]蔡方,孙文祥.信用风险的度量和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03,(7).

[9]龚朴,何旭彪.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最新研究进展[J].管理评论,2005,(5).

[10]赵玉旭.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银行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03.

第2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特征;宏观环境

一、研究背景

对于盈余管理的解释,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给出的定义为: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它是企业通过对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有目的地去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或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各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盈余管理的解释也存在着分歧。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公司特征

公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及其变动,而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描述性分析。公司特征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绩效状况。一般的观点认为公司的经营绩效是与公司的盈余管理密切相关的,如多耶(2007)的研究就认为绩效状况较差的公司更加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他们通常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增加公司的收益或提高较低的盈余质量。然而,弗朗西斯(1996)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绩效状况与盈余管理之间有关联,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持续糟糕的绩效状况很可能会减少操纵盈余的动机。

2.成长性。用来衡量公司成长性的指标是非常多的,所以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亦是错综复杂的,李(2006)的研究没有发现成长性与重述金额之间存在关系,也就是说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但是,彭曼和张(2002)用销售增长和净运营资产指标来衡量成长性时,得出的结论是高成长性与低收益的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3.公司规模。公司规模的大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早期的研究表明公司的规模与盈余之间呈负相关,瓦茨和兹盟(1986)的研究就认为这种负相关是由于规模大的公司可以通过下降收益的会计选择来应对更严厉的政治管制或审查。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盈余质量呈正相关。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揭示了公司的特征与会计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作为盈余管理以及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会计选择包括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必须对公司特征的基本差异加以控制,而这种控制又是在推断机会主义之前做出的。此外,计量口径的不一致仍旧会导致同一影响因素的不同侧重点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所得出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有些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也是值得商榷的。

(二)监管与控制

一般认为对财务报告系统进行监管的内部控制机制限制了管理者操纵盈余的机会或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内部控制机制在盈余质量的指标上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多耶(2007)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程序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相反的关系,瓦佛(2005)也得出类似的观点。此外,管理报酬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从各个不同侧面加以分析,希勒(1993)以及基德瑞(1999)等人是将分红计划和管理报酬作为会计选择决定因素加以研究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并不包括预测股票报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盈余质量后果的研究。考虑到股票期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投资风险的变化,因而这种省略又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收益的持续性。此外,上述研究仍然没有解决一直存在的争论问题,即最优合同究竟是对公司有利还是人有利,或是对双方都有利。而且股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合理的推断盈余管理,并将其视为有效的会计选择从而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同样没有得到妥善合理的回答。

(三)审计人员

通常,可以将审计时间、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审计任期以及审计规模作为衡量审计人员努力程度与效率的直接经验衡量指标,而这些指标又是与应计利润相关联的。利农(2008)的审计时间研究以及司里南(2003)的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研究都认为与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陈(2008)的研究发现审计任期与异常应计项目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些学者将这种复杂的关系解释为潜在的独立性问题可能使审计人员缺乏努力或效率所导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审计规模还是审计收费的解释都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之上。尽管一般的观点认为审计收费和审计任期与审计人员的能力或识别能力呈正相关,但是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审计人员会对盈余质量存在影响。此外,缺乏审计人员对影响盈余质量作用上的证据,考虑到许多相关的变量是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和影响的而只能由他们进行评价,如审计人员只能去识别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以及所选择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缺乏进一步的验证。

三、宏观环境作为影响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从以上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影响因素是微观方面的,都是从公司的角度去解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盈余管理。但是,宏观环境因素(如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等)是否同样会对盈余管理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宏观因素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一般很难将其加以具体化,但是对它的研究是值得探讨的。作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予以解释。

首先,宏观环境环境因素是不可替代变量。几乎现有的盈余管理文献都没有将宏观环境因素考虑进去,这可能表明确实是由于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难以着手,所以将其省略。但是,任何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宏观环境变量这样的大背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永远都是笼罩在整个宏观环境因素之下。

其次,宏观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微观因素。任何微观因素都是宏观环境因素的表现,公司的目标以及管理人员的动机和策略都是对宏观环境变量的反应。货币政策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除了自身的动机之外,公司和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实际上都是为应对整个宏观环境变量而采取的措施。

四、小结

考虑到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存在性,有必要树立看待盈余管理的正确理念,并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影响因素加以全面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规范企业和管理者的行为,从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Lee,C.,Li,L.,Yue,H.,2006.Performance,growth and earnings management.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1,305-334.

第3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实例分析】探究原子微观结构的奥秘

宏观模型设计:把地球比作原子,地球就是微观世界原子的放大.

(1)选择物理模型要符合揭示设定问题的特征,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

如何揭示原子的微观结构,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物理学中,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着默契的对称美,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更能体现了这种美学的对称.在探寻微观世界的“宝藏”时,采用地球的结构宏观模型能形象化、直观地揭示微观原子世界的奥秘.虽说以地球作为宏观模型无法操作,但通过比照的方法也是科学的和可行的.

(2)教法与学法设计要契合建模的意图,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无定法,学无定式”

教法设计:揭示原子结构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比照分析法和互动式教学法.学生在学习原子物理学知识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模糊,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苦涩难理解.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树立信心,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原子结构呢?我在教学中把地球比作原子让学生通过宏观建模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教学中和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不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掌控教学过程,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小结.

学法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每组推荐一人陈述讨论结果,也可以提出小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交全班共同讨论,讨论必须有时间的设定.

(3)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问题设计要从建立宏观模型出发,既要简洁明了,又要思路清晰,便于探究设定的微观问题

设定适合探究微观机理的宏观模型后,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和建立宏观模型相适应的的一些揭示微观机理的问题,问题设计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微观原子结构问题.在探究原子结构教学中我是从宏观模型入手设计的问题的.问题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揭示原子构成的微观机理.

【宏观模型问题设计】

问题1:简述地球的结构,人们通常讲的天地指的是什么?

问题2:地球上的物质能否再分?

地球其实是由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两种环境构成.地球内环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地球外环境是由大气层、电离层和臭氧层构成.而学生只知道地球是由内环境构成的,往往忽视了地球的外环境.地球越指向地心地质密度越大,地质层越坚硬.地球本身是由无数不同的物质构成的,每个物质可以再分,直到划分到宏观的最小物质,而这种最小物质再细分就是进入微观世界了.人类居住的“地球”,其实是地球的地壳,地球内部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我们通常讲的“天空”,不过是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到的范围,也就是大气层、电离层、臭氧层以内了.

【微观问题设计】

问题3:原子和地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问题4: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是怎样构成的?

教学中,我把原子放大,用地球形象化代替原子,向学生提问地球是由什么构成的,地球上的物质是否可以进一步细分?通过学生分析探讨会得出结论.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水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土壤里存在大量的矿物质,各种矿物质可以继续分;大气层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空气是流动的.同时演绎到原子,这样再讲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就像地壳、地核和地壳以外的大气层、电离层和臭氧层;原子核可以分为质子与中子;质子与中子还可以分,质子可以分为夸子、超子、介子等等,中子可以分为中微子和反中子等等,而这些都可以继续分;核外电子可以看成是地球的大气层、电离层和臭氧层,大气层由不同成分组成,所以折射电子也可以分为轻子或者比轻子更轻.学生就容易理解和认可了.

第4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Abstract: To well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tock long-term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ck long-term invest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cision making of the stock inve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background,industrial status,management state and stock value, furthe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TOPSIS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long-term stock investment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to tackle the similar problems.

关键词: 股票投资;投资决策;层次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方法

Key words: stock investment;investment decision;AHP;TOPSIS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75-02

0 引言

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决策者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相关方针和政策,综合考虑与投资项目有关的各类信息,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选择项目最优投资方案的过程。股票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以获取红利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配套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企业直接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的研究,以企业股票长期投资决策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股票长期投资问题的特点分析,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模型和基于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而通过示例说明了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

1 股票投资特点分析

股票投资的特点主要包括收益性、长期性和风险性:①收益性。进行股票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包括股票升值、股息和红利等在内的经济收益;②长期性。股票投资的长期性指的是,购入某项股票的同时意味着认可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认为反映该企业价值的股票价格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③风险性。股票投资的风险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和收益的变化,同时,股票投资的风险也受到股票市场本身波动性的影响,即使企业本身经营状况良好,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2 股票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股票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2.1 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的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政策等对股票价格走势影响很大,例如,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的时候,市场总体需求量大,有助于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反之,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或衰退期的时候,整个市场需求降低,企业利润减少,股票市场也会随之萎靡;又如,当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有助于促进股票价格的上升,反之,当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会抑制股票价格的上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对整个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属于股票投资决策的外部因素。

2.2 行业状况分析 行业状况主要包括行业的政策、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竞争。行业政策是政府对该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对行业的发展、行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组织等产生影响;如同经济周期理论一样,任何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全生命周期。一般而言,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盈利能力较强,而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企业盈利能力则比较弱;另外,行业内的竞争强度也是影响行业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环境中,垄断者容易获得超额利润,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各参与主体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因此,行业竞争强度越高,该行业内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低,反之,行业竞争强度越低,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高。

2.3 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就影响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而言,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状况只是外部因素,而公司的经营状况才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尽管短期内股票价格可能由于投资者预期等因素背离由公司经营状况决定的股票价值,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必然是其价值的具体体现。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由一系列财务指标反应,主要指标包括:

①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第5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核算信息对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贡献作用财富分配状况直接影响要素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分配想结合的政策,分配状况和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着国民积极性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促进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增长,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国民劳动积极性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首先分配增长分析,需要运用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收入指标为基本数据材料,并进一步做动态分析。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有利于宏观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进行初次分配,实现收入结构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结构状况。

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用来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例如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调整后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等账户,这三个账户中,涉及到最终消费和总储蓄指标,是进行国民消费支出分析的基本原始数据,居民消费支出分析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物价变动和各类价格变动的指标,通过对各类价格指标的结合,可以分析当前消费变动状况,实现消费的动态考察。在政府消费支出中,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中部门综合账户,通过价格体系,可以分析政府消费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结构和比例,还可以通过政府消费支出结构特点,分析社会消费支出的主要方面,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消费支出比较。

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储蓄和投资的贡献作用实现我国货币供给和需求平衡,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宏观管理问题。国民经济核算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土地购置之和与储蓄总额相比,投资储蓄率等指标,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最需要的指标,通过这些相关指标的衡量,能充分了解当前货币供给和需求状况,当前投资形式,对指定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参考意义极大,同时通过时间变量的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其变化趋势,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目标,制定可行的预期政策提供借鉴。

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作用很大。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专门的投入产出表,1974年,中国有关部门编制了第一张投入产出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8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合作开始编制MPS体系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先后编制出1981年和1983年全国投入产出表。80年代中期,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和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有供给表、使用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供给表又称产出表,使用表又称投入表;其主表为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投入产出表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表,投入产出表反应了我国各个经济部门生产要素投入的总量状况,投入结构状况,以及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状况。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明确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形成过程,产品的初次分配方向,分配结构;还可以通过该表了解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情况,这对宏观经济管理中,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提供基本管理信息;另外投入产出表不仅仅详细描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状况,他还能反映各个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通过直接投入系数组合,可以完善可以明确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和密切程度;投入产出表还能描述产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通入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系,以及总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关系等等,这对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制定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对经济增长分析的贡献价值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有利于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民经济核算有利于加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实现。国民经济核算采用平衡表、帐户、矩阵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全面地、系统地、结构层次分明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科学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国内外经济往来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关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适度和均衡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数据,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必须以确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要实现产品供给和需求实现平衡发展,产业结构相互协调,产品技术实现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我国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要求,满足瓶颈部门经济增长速度需求;我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就是要求积累和投资规模要是均衡发展,积累和消费之间均衡发展,生产和流通之间实现均衡,经济的发展满足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发展需要。

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宏观经济效益状况反映了产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状况,是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行业不断竞争的动力所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十分重要,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效益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统计过程,最基本的是通过产出量与投入量之间的比值来计算的。宏观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产出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个国家GDP大小代表国家各个部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大小。投入量一般用社会总投入来衡量,他是只全社会生产要素的总投入,包括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量。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可以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物质消耗系数等来评价。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越来越注意到,单独以经济财富来衡量GDP是存在问题的,例如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物质经济财富的行为,再核算GDP时,不能反映经济行为对资源和环境和破坏,因此,这样衡量的GDP实际上是加大了虚假的社会财富总量,而没有折算成本,因此当着很多学者提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增加对环境核算的扩充,在国民收入减去对坏境的损害。当前已经有人提出绿色GDP的计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在联合国文献中称为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它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的结果。它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6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宏观经济环境;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非平衡面板数据

在调整速度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对调整速度的影响近年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Douglas O. Cook(2009)分别采用两阶段和综合两种动态部分调整模型,考察宏观经济环境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发现在宏观经济繁荣时调整速度较快。原毅军,孙晓华(2006)的研究得到调整速度与上一年GDP增长率正相关,与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和财政支出增值率负相关的结论。黄辉(2009)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影响调整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整速度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现象。本文对前人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基于部分调整模型,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进行调整速度对比研究。在目标资本结构的回归中不考虑宏观因素。这样改进可以避免双重考虑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研究结果不稳定性和不显著性。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1.研究模型

接受Nerlove的部分调整模型(partial adjustment model)的构建思路,构建下面的资本结构部分调整模型(1)

Lit- Lit-1=?姿(L*it- Lit-1) (1)

其中,L*it和Lit分别表示公司i在第t年末的最优资本结构和实际资本结构。?姿为调整系数,表示在一个年度内公司的资本结构向目标水平调整的快慢,并间接反映调整成本的大小。

根据屈耀辉(2006)等人的研究,目标资本结构可表示为公司特征向量与行业特征向量的线性函数

L*it=?琢0+■?琢jYjit+■?琢sDs+■?琢tDt+?滓it (2)

其中Yit是影响公司目标资本结构的一组相关变量,Ds和Dt分别为行业和时间虚拟变量。

将(2)式带入到(1)式整理得到本文的回归模型(3)式

Lit=?姿(?琢0+■?琢jYjit+■?琢sDs+■?琢t)+(1-?姿)Lit-1+?滓it(3)

2.变量设计

(1)资本结构变量。本文分别使用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两种资本结构进行研究。

LEV Bit=(LDit+SDit)/TAit

LEV Mit=(LDit+SDit)/(TAit-LSVit+LSit*P)

LEV Bit表示账面资本结构,LEV Mit市场资本结构。LDit表示长期负债,SDit表示短期负债,TAit表示账面总资产,LSVit表示流通股账面价值,LSit*P表示流通股市场价值。

(2)目标资本结构拟合变量。根据已有文献对目标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用的公司特征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用主营业务的自然对数表示,目前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资产有形性(TANG),用固定资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表明有形资产的比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非债务税盾(NDTS),用固定资产折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研究发现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公司成长性(GROW),用托宾Q值表示,公司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公司盈利能力(PROF),用息税前利润除以总资产表示,公司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税收因素(TAX),用所得税除以利润总额表示。考虑行业特征因素,用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HAB,HAM)表示。

(3)宏观经济变量。仿照Douglas O. Cook(2009),本文选用GDP增长率来定义宏观经济环境。GDP增长率定义为本年GDP减去上年GDP再除以上年GDP。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的具体情况是,13年的GDP增长率数据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为中位数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按照GDP增长率的二分位数再进行划分,将样本分成四个部分。取GDP增长率最小的三年1998~2000定义为为宏观经济环境衰退;取GDP增长率最大的三年2005~2007定义为宏观经济环境繁荣。

二、样本选取与估计方法

选择沪深两市1996~2008一般上市公司的数据,不包括金融上市公司,剔除PT,ST公司。经过数据整理,获得分布于十二个行业的715家公司的9295个样本观测点。样本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由于模型(3)把目标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内化其中,模型右边包含因变量一阶滞后变量,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方法,把模型(3)右边所有变量的二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注:括号里的数据是T检验值,表中***、**、*分别代表在1%,5%以及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1中LEV(-1)的系数就是1-?姿。可以看到,在账面资本结构下,宏观经济衰退时的调整速度是0.575(1-0.425),在宏观经济繁荣时的调整速度为0.592(1-0.408);在市场资本结构下,宏观经济衰退时的调整速度是0.606(1-0.394),宏观经济繁荣时的调整速度是0.656(1-0.344)。

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表现出顺周期性,与Douglas O. Cook(2009),黄辉(2009)的结论一致。本文只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没有把宏观经济变量作为目标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避免了实证结果的稳定性与显著性,使研究结果更可靠。

参考文献

[1]原毅军,孙晓华.宏观经济要素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39~42

第7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作为教育部1990年正式确定的本科基础课及核心课,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课程是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阐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启发学生研究经济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对宏观经济领域问题的判断及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2]。

 

基于课程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全球化经济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掌握更多的以英文为载体的国外先进的经济学原理,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媒介捕获国外先进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真正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能力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

 

然而目前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参考用书,缺乏英语语境下的本土经济学理论及案例[3]。其次,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其所涉及的众多原理大多采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内容晦涩复杂[4,5],同时理论还在不断更新,加之英文术语和语境的适应障碍,给初学者尤其是缺乏社会与经济实践的学生而言带来了不少困惑与学习的困难。第三,全英课缺少合适的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不够。如何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学透宏观经济学知识,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平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自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以来,将宏观经济学课程全英课列为核心课程,采取立项形式对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提升全英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英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全英课程授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英文水平。基于此,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之前已开始进行相关教师的储备,一方面引进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知识过硬且英语水平优秀的年轻教师,另一方面从已有宏观经济学教师团队中选拔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业务骨干参加进修和培训,包括国内进修和课程培训以及境外研修:学院每年给予教师至少6000元/ 年的国内进修资助,并且每年选派并资助6名中、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课程研修及学习,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增加专业结合英文的实践机会。2014年度笔者即获得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研修,系统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及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同时,为了增强教师进行全英授课的积极性,学院通过试讲和竞赛形式进行全英课立项,以项目为推进力,引导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竞聘全英课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全英课程进行全面追踪,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能力。

 

二、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一)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互动活动之一,尤其对于英语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点的掌握效果[6,7],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英语水平、知识程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原则,保持组内能力交叉,组间能力一致。作为教师,不同于以往“守门员”的角色,不再决定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何种知识,而主要是起“助产士”的作用,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指引并允许学生在准备期自主发掘资料,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挖掘更深刻的思想。而在讨论课中,教师尽量避免成为评判者的角色,尽量成为讨论的推动者和协调者。全英课共分为5次讨论课,每组人数为5人,实行轮值组长和成员职责轮换,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均得到体验,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组内成员间的分工、讨论设计均有各轮次组长分配。鼓励各组之间在他组论述基础上引入新的信息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拓展话题。小组讨论评价以学生个体和小组综合得分为最终得分,学生个体得分分为组间得分、组内得分和教师得分,评价包括发言内容、发言响应程度、提问以及资料搜集等;小组得分主要是以成员合作、组间竞争为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合理的评价设计,尽量使得对每位学生的评价合理化。

 

通过小组讨论,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获取经济学知识的途径,完善了个体在具体问题上知识层面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将学生的思考层次从现象观察引导至深层次的理论思索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求,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并且较多地运用了抽象的分析方法,其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及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8,9]。同时,宏观经济学又是对社会经济时间的提炼和总结,其内容涉及到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问题,因而与现实的联系尤为紧密[1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而又与生活贴近的案例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可以在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更利于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领会和掌握经济学的本质,牢固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对于宏观经济学全英课而言,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英课采用的是英语授课,因此任课教师大多直接选用一些国际主流教材,如采用曼昆教授最新修订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直接采用该教材配套的案例进行教学,而这些案例大多是国外的经济现象,与我国的实际状况不符,不利于学生对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时,还是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讨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在将国外成熟、先进的经济学实践案例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充分利用学院资源,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引入。工商管理学院设有华南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内有丰富的案例库,案例库以中国本土案例为主,含教学案例、研究案例以及现代化的创新成果,同时学院在案例开发方面实行奖励,学院每学期期末阶段开展案例开发立项并提供案例开发启动费,并对获奖或入库案例进行奖励,因此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本土宏观经济案例可以引用,便于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本土经济学现象。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英文专业水平,改变案例教学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案例分析内容,给予相关参考资料,学生课前阅读和分析案例文献,最后形成创业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案例表述与讨论,也可以按照所选择的案例设定情境,让学生设计情节,并分角色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具象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三、完善学习反馈体系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课程的适应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适应度等。如果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那么任课教师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课程信息,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节奏,修正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

 

(一)课堂反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转换只关注授课内容的传统思维,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对授课内容最直接的反馈方式,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和响应可以让教师及时判断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出现偏差,实时进行教学调控。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采用英语形式将经济学知识转化为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中很容易实现互动口语表达环节的增设。在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放性地自由讨论,而后基于学生的发问,进一步引申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层进式发问与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所表述的内容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程度。

 

(二)课后反馈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以及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评估出教学效果,但在课后,教师很难再获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有些高校为了获得课程在学生层面的评价和反馈,在期末设计了学生的教学评测环节,但反馈源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时效性的问题,该年级学生就失去了参与教师调整课程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英课要求学生每次课后用英文完成课后感,并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内容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评测。学生课后感其实是对所学知识的二次梳理,在思考的同时巩固知识,同时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时性调控。为了从更多的反馈源获得信息,学院拓展反馈渠道,从制度上和架构上保障和鼓励学生进行反馈,除了规定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生本人匿名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还进行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年度学生满意度调查、组织定期班委会,听取班委会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同时要求全体任课教师结合教学评价与反馈结果认真剖析教学过程,由被动获取反馈信息进入主动反思性实践,追问每个教学环节设计背后的理念和目的,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反思,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所讲授课程蕴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职业文化,从而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任课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有效检查和反馈,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与学,可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反馈意见得到尊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宏观经济学全英教学是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下从事经济与管理的能力,为了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掌握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更多、更实效的教学方法。

第8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Abstract: As China's construction general contractor enterprise strength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it occupie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owever, meanwhile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 brings huge profits, it also faces enormous risks. By considering internation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across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based on the risk factors they will face: their own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nvironment, human geography etc, the paper builds the macro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gives its macro risk assessment method, and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 to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strategies and avoid the macro risk.

关键词: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宏观风险;风险评价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tracting;project;macro risk;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026-03

0 引言

我国从1982 年开始建筑总承包试点,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总承包企业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国际市场上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逐步成为国际承包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承包商在国际市场份额的加大,国际工程竞争日益激烈,风险亦越来越大。因此,深入探究我国建筑总承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风险因素,构建系统的国际承包项目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际承包商选择国际工程、规避宏观风险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1.1 科学性 国际工程宏观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要有理论的依据,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1.1.2 系统关联性 评价对象是由不同指标来测定的,而不是由单一指标做出评价结论。指标间既相互影响又是相互制约,且既有纵向关系,反映其关联性,又有横向作用反映其制约性。

1.1.3 全面性 国际工程宏观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仅考虑国际承包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能力,而且要全面综合的考虑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环境、金融、政治以及企业对社会、周围环境的影响等要素。

1.1.4 实用性 国际工程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要设计的相对简便,忽略对其影响甚微的指标。评价所需数据要客观、便于搜集,避免非正式渠道获得的二手信息。评价方法要简单有效,在实际操作中便于推广和应用。

1.2 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国际工程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工程技术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工程项目风险等3个方面建立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宏观风险评价方法

由于国际工程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基本上属定性指标,为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转为定量评价。

2.1 建立层次结构 依据表1,将国际工程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判据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结构(见图1)。

2.2 数据来源 初始数据需通过德尔菲法获得,选取经济、国际政治、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家,采用匿名或背对背的方式,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个人见解。通过三轮次专家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们基本一致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原始的数据。

2.3 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两两比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运用相应的比例标度(见表2),构造出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以确定相关因素对上层因素的相对重要序列。

2.4 数据分析与一致性检验

2.4.1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①求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 (1)

②将■■归一化,即求得指标的权重系数w■:

w■=■ (2)

③计算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

λ■=■■ (3)

式(3)中,(Aw)■表示向量 Aw的第 i个元素。

④计算一致性指标CI,进行一致性检验。

若n为判断矩阵阶数,则一致性检验的计算式如式(4)所示:CI=■ (4)

⑤计算相对一致性指标CR,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取值见表3所示。

由表2和表3便可得相对一致性指标CR,其计算式如下:CR=■ (5)

当CR

2.4.2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在单准则排序的基础上,计算每一层次中各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权重,并进行综合判断一致性检验。

假定层次结构有h层:C1,C2,…,Ch,其中C1为最高层(即目标层),Ch为最低层(即方案层),根据各判断矩阵可求出各个层次的权重向量或权重矩阵W1,W2,…,Wh。若第k-1层有m个元素,第k层有n个元素,则:W■=w■■。

Wk中的矩阵元素Wij为第k层第i个元素针对第k-1层第j个元素的相对权重。

第k层元素对于总目标的综合权重向量W■■可由下式求得:W■■=W■·W■…W■·W■;最低层(第h层)元素对于总目标的综合权重向量为:W=W■·W■…W■·W■;

对于层次综合排序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递阶层次结构总的一致性指标为:CI■=■■■CI■ (6)

式(6)中,CI■为第k+1层元素对于第k层第i个元素作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该递阶层次结构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RI■ (7)

式(7)中,RI■为n■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该递阶层次结构总的相对一致性指标为:

CR■=■ (8)

在判断的一致性基本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就可以根据排序结果对准则或方案赋权,进而作为相应的评价与选择。

3 案例分析

中国建筑第XX工程局在D1国家和D2国家各有一个项目可以承接,但由于资金、实力等综合问题,为确保稳妥起见,且在仅考虑风险的条件下,专家组给出的各指标相对比重的平均值如下列各表,按照层次分析评价模型,计算过程及结果如下:

①判断矩阵A-B及权重计算结果。(表4)

②工程技术管理风险准则下判断矩阵B1-C及权重计算结果。(表5)

③环境风险准则下判断矩阵B2-C及权重计算结果。(表6)

④工程项目风险准则下判断矩阵B3-C及权重计算结果。(表7)

⑤C1-D、C2-D、C3-D、C4-D、C5-D、C6-D、C7-D、C8-D层次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表8~18)

通过计算得到方案综合排序,即:D2>D1,故国际工程D2为风险较大的国际工程项目,建议选择风险较小的D1工程。

4 结语

本文在全面评价国际工程宏观风险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比选,对国际承包企业在宏观风险角度选择国际工程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对进一步全面研究国际工程风险控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突变性,使得国际承包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过程中承担着较大的风险,而不合理的风险诊断、识别和风险控制将给我国总承包商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本文仅从宏观风险的角度为国际承包商选择国际承包项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延,承包商所面临的风险会有所变化,因此应当适时修订国际承包项目宏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精确的评价和规避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珊.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项目风险管理[J].建筑经济,2004(5):76-79.

[2]Chan,E. H. W.,Suen,H. C. H.,and Chan, C. K. L. (2006, May). MAUT-based dispute resolution selection model prototype for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32(5):444-451.

[3]毛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金融创新水平测度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9:29-32.

[4]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26-340.

[5]熊伟,柯佳佳,邓小鹏,李启名.2008年度国际市场最大225家承包商市场分析[J].建筑经济,2010(1):29-33.

[6]莫智,王志如,李启名,袁竞锋.2007年度国际市场最大225家承包商市场分析[J].建筑经济,2008(12):10-14.

第9篇: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将银行视为一部风险机器,银行不仅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还需要适当的将各种风险融合在金融产品进行二次加工。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因此,信用风险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中最重要的风险来源。和其他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少本经营”,著名的金融市场学家彼得・S・罗斯曾经指出,所谓的少本经营指的是少量金额的贷款违约就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不足的情况,最终使其难以弥补冲销损失,严重的将会面临破产或是倒闭的风险。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调查来看,信用风险是现代社会导致银行破产的一项最重要原因。所以,设计科学合理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式对进一步优化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综述

Beaver(1966)对公司破产和信用风险分析展开了更具开创性的分析,使得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中,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的方式一般包含:专家判断、判别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为了将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贷款违约率不容易进行数学变换的问题予以解决,因此将判别模型逐步引进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环节中。在对国内外相关的金融类和经济类的文献研究中来说,对于一个企业是否造成违约情况的判别模型,通常包含Logistic模型、贝叶斯判别分析模型和Probit模型等参数模型和神经网络等非参数模型。文中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就是企业是否会出现违约的风险,由于Logistic模型是现代判别模型中的重点方式,并且其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进行度量或是评价,因此,本文就将进一步对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通过适当的方法改进,增加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波动因素,构建起宏观经济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构。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起全新的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构,首先应该构建起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系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信贷风险,Svoronos(2002)的研究中曾明确提出,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信用风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风险因素,占所有风险的一半以上,而其他风险分别所占的比例则比较小,其中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分别占30%和5%。所以,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主要风险形式,会受到借款人的行为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概括为两个方面:借款人(个人或企业)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一般情况下,借款人的信用程度还包括企业的信用程度和信用意愿,对借款人可信程度的评定主要从企业素质和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几个环节入手。而宏观经济因素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则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活动过程中,对现阶段发展情况和对未来时期的总体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比如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可能性等。华晓龙(2009)通过建立起宏观压力的测试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认为GDP、通货膨胀或紧缩是现在影响我国银行发展体系稳定的一项重要原因。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方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Logistic回归分析法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判别分析方式,并成为了度量企业违约风险的一种主要方法。传统判别分析法假设企业破产或是经营失效的概率需要遵循二项分布,这种假设方式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度量方式相对简陋,但是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这项假设方式进行优化,从而服从了Logistic的分布。自90年代以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逐步得到完善,使得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也更加完善,并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中逐步得到了发展。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践证明,Logistic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十分明显,且预测能力较强。在1977年,Martin在二十五个财务指标中选取了总资产、净利润率等八个基本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模型分别预测了公司破产和其违约的概率,并且通过和Z-Score模型、ZETA模型的最终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Logistic的预测结果仍然是最佳的。

但是,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模型方式还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在公司破产和违约风险判别过程中只选用了借款企业的财务指标,没有对宏观经济因素进行考察,因此Logistic模型在对违约概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缺少精确度。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对需要考察的因素进行修订,保证经过修订后考察的影响因素更为全面、精准,对辅助商业银行更科学、准确的预测和掌握企业违约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束语

在宏观经济因素的Logistic模型下,其比传统的模型更具备高风险判别能力,这种模型方式不仅能客观地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变化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及时判断出企业违约概率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监测,我国商业银行才能更好、更科学地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或评价,从而在宏观经济影响下,对我国行业银行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侠.宏观经济波动视角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3):196-197.

[2]刘子龙.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魅力中国,2010(3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