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技术创新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创新经济学

第1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把学生引进解决问题的氛围中,进入解决状态关键环节的一种教学艺术。实践证明,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新灵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励他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对学生创新才能的发展极为有利。

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和挑战性的问题,积极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应能问到激出学生思维火花的点子上。因为引人入胜的奇妙情景及问题,很容易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对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兴趣,被一种不可抵制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促使学生为问题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所学知识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因,而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一节课情境的设计、巧妙的引入。一个高质量的问题,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从根本上解决“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己应该带着思维的创造性进入设置课堂教学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创新学习的良好情境。

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创设问题情境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以新颖、好奇创设问题情境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新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很快将刚上课学生涣散的思想迅速集中起来,使学生专注于内容,把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尽快调节到积极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如在学习几何《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可这样引入: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出了塔高。这样的导入,学生感到新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倍增。

又如学习代数平方根时,可设置问题:“同学们能画一个面积是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学生回答:“做一个边长是20cm的正方形。”教师设问:“同学们是怎样思考的?”学生说:“只要求出一个平方得400的数。”教师再问:“平方得400的数只有20吗?”学生答:“还有-20。”这样平方根的概念就出来了。这种设问新颖别致,不同于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有新鲜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若能以丰富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也能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例如,我曾在教几何《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前,讲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有一天,在梦境中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三、以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产生欲之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因此,以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恰当设置悬念,以拨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

四、以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如何通过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大势所需。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和引导学生寻找理论和实践的规律。由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所以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都会跃跃欲试,希望能学以致用,自然会学得主动,积极探索。因此,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掌握得牢固。

第2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关键字: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65-001

情境的创设源于教学的需要,但又不同于教材的内容,其创设的核心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下面就本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设情境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教学情境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适时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创设出能使学生愉悦的情境。

2.适量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发散性和独立性思考。提倡一问多答,支持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在合作中创新。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恰好是对教师所讲知识的绝妙补充与强调,学生的思维也会因为成功的合作而迸发出聪慧的火花。

3.适度创设阶梯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阶梯式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进而对学习和创造能力进行开发。当然只有那些难易适中,使学生觉得自己能解决却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例如,让学生用WORD制作《环保》简报这一课时,常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此类问题的解决必须是在对WORD熟练操作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铺设问题解决的阶梯,使认知主体不断寻求平衡-不平衡-新平衡,逐渐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自主搭支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能力提高成绩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1.创设情境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提供给学生各种接近生活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各种生活情境的机会,这显然有助于学生日后碰到实际问题时能迅速识别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教师可假设暑假里两个同学分别在家,想交流学习情况,老师可以问:他们之间可以进行怎样的交流?有的同学说打电话,有的同学说写信……通过这一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接着老师开始讲授电子邮件的收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电子邮件的概念,也即轻松掌握了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

2.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上培养学生。由于教学情境可以来源于生活实际、电脑操作等,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讲授《网络文明小公民》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准备充分的资料,例如,近期破坏性强的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国内主要的几种杀毒软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保护条例》等,必然会强调计算机病毒这个特性,它可以使计算机丢失数据,摧毁系统,使网络瘫痪。但这一事实无法做演示操作,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黑色星期五”、“CIH”病毒的危害,一连串的数据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知病毒对人类社会生产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信息技术服务社会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3.创设情境有助于优化计算机操作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能使学生受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训练,实现思维的发散与聚合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传统的演示操作教学:先是“教师讲,学生听”,后是“教师做,学生看”,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教学得出的结论,教师认为“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是“茫然”。电脑操作教学应以操作演示为载体,力求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

三、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建议

1.尽量利用生活现象、生产生活实际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与生产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由具体的情境向抽象的情境过渡,学生先取得感性认识,而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应尽量以身边物质为切入点,将许多复杂问题置于具体情境中,降低思维活动梯度。如情境一:你上过网吗?你们如何在网上聊天?如何在网上购物?情境二:讲过收发电子邮件后,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之间先收发电子邮件,然后再延伸到好朋友之间。这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身边的电脑知识,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难题,但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渲染及教师指导下,是完全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在过程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知识,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提升。

2.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具有合理性

第3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并非仅仅是把技术教给学生,也不仅仅是把技术整合于现有课程中,而是应用信息技术平台重构课程,涉及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全面革新。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创新的进展如下。

1.创新聚焦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了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学习的新需求,外语教学(ESL/EFL)已进入后交际教学法时期,强调“knowledge about Language,Language Awareness,Language Faculty”。美国《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做好准备》提出“5C”活动,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联系(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区(communities),并把网络技术作为5C的重要支柱。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这一能力目标由五个部分构成,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要素共同构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2.基于脑科学的语言认知理论和教学策略的发展

(1)语言学习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外语学习中的语言意识有两种:普通语言意识和关键语言意识,前一种语言意识指的是显性知识,即usage(用法);后一种指隐性知识,即use(语言使用)。内隐学习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几乎任何复杂知识都是通过外显和内隐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来完成的,但由于内隐学习的复杂性,该领域的研究尚存在着许多争议。

(2)情绪与认知

脑科学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表明:

情绪和认知两个过程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各个人的行为。

在脑中情绪和认知部分之间均衡的协调对个人在社会交往的成功是重要的。

在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能力,是他们在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的最好预示。

目前,对情绪脑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对有关人格、特点神经基础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将能发展出新的培育情绪能力和自我控制的方法,以建立一个同时能提高认知能力和情绪能力的教育系统。

(3)混合式学习策略

近几年来认知科学有关诵读的研究表明,语音意识是改善阅读效率的一个有效工具,语言学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将是语言学习的发展方向。

现代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优势互补的混合式学习策略在国际上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学习策略把构建课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基于多媒体的有效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进了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DynEd International, Inc总裁Lance Knowles博士提出,混合式学习策略的实现路径是:

设计最优频率和持续时间的系列实践单元

精心设计的练习单元,支持练习、反馈的合适的学习任务

成系列的内容、合适的训练和混合的策略支持语言原理和优化设计的学习路径

课堂单元提供拓展的和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模式,包括阅读和写作的练习

合适的技术基础和支持

Lance Knowles博士还提出混合式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的路径是:

识别理解使用掌握以及预习理解有针对性的练习复习周期性复习,反映了把有效练习视为学习关键的思路。这种混合式学习策略支持的课程结构与传统的课程结构比较如表1所示。

3.计算机语言辅助学习(CALL)的发展

计算机语言辅助学习(CALL)是现代教育技术最活跃的分支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史上,先后有过三次重要的理论革新运动――结构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其中社会认知理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习者交互过程中使用语言,交互的过程与语言生成同样重要。语言教学应帮助学生走进真实的话语场景或话语团体,而不仅仅限于提供语法结构的练习或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从单一的人机交流扩展到人与人的交流,丰富了教师、媒体及学习者的互动关系,社会认知理论为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语言辅助学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计算机语言辅助学习的历史演变如表2所示。

敏特英语网络学习平台的创新

敏特智能记忆引擎以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记忆的遗忘曲线为理论基础,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持续监测每一个学习者的记忆状态,模拟人脑记忆的动态过程,并用记忆过程优化器来优化学习记忆的顺序,从而有效地提高记忆和理解英语词汇的效率。第一代敏特网络英语学习平台以敏特智能记忆引擎为技术核心,着重于开发学习的最初层次――在视觉、听觉和概念的表征之间建立简单联系的联想学习功能。由凯迪公司开发的第二代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发展了敏特智能记忆引擎的功能,由单一的词汇学习平台扩展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文化交际的综合学习平台,该平台包括词汇学习、英语阅读和英语测试等三个功能模块。第二代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将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本课题研究要突破的技术创新,将以社会认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第二代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平台的学习功能,应用社会软件,开发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互动的交互系统,在合适的学习任务驱动下,把个体的学习过程拓展为合作学习过程,开发一系列交互的语言技能、语言原理和文化交流学习的系统。例如多媒体情境下的交互式阅读系统、写作系统、文化交际系统和学习评价系统,形成敏特第三代网络英语学习平台。

课题的研究创新思路

如何通过理论、体制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实验研究的有效性,是一个急需突破的课题。本课题力求在研究上有所创新,并探索一条可实现的、通过创新来带动大规模实验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以应用敏特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研究总目标,具体的研究内容是:

(1)跟踪国际计算机语言辅助学习的最新进展,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发第三代敏特网络英语学习平台。

(2)把构建课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基于多媒体的有效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基于敏特英语学习平台的课程单元。

(3)开展大规模的学校实验,把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和日常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的、多样化的英语学习模式和学习路径。

(4)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为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练习和测试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

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力求有所突破的创新点是:

(1)研究的理论创新。本课题将开展认知科学、外语教学论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综合研究,探求出一条切实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新路子。

(2)研究的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的前提是体制创新,关键是要解决创新的产业链问题。本项研究将以课题为纽带,采用三层次的组织架构:第一层次是由英语教学、教育技术、心理学等多学科专业工作者组成的专业研究团队,第二层次由凯迪公司的有关开发研究人员组成开发团队,第三层次是实验学校,并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电化教育馆有关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课题组负责人组成地区分课题组,协调学校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第4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授课以口语、文字(黑板、粉笔)为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引进声像技术进行展示,创设出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这种信息辅助手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既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好地渲染了教学情境,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一、资源展示平台

语文是文字的海洋,意蕴的河流,是方块字传承的精气魂魄。文字决定了语文意在言外,也带来了更深的想象空间。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仅有字词句段篇文是不够的,仅着眼于寻章摘句是不行的。信息技术的丰富手段正好可以加以补充,用音乐加以激发,用画面加以阐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讲述李白的人生时,可以播放视频《千秋史话・李白》。那里面秀美壮丽的湖光山色,气势雄浑的苍茫云海,绵延千里的滚滚长江,无不为李白或清秀俊逸或霸气雄壮或凄美温婉的诗句做完美的诠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男中音的慨叹声中,配上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自然让人心生畏惧,臣服于江水的气势。

当课文进行到《庄子・秋水》时,可以出示于丹对《庄子》的讲述视频。《百家讲坛》中的于丹亲切而又庄重、平和而又温煦地讲述着庄子的一生,他的学说,他的追求。在于丹的讲解中,学生自然体会到庄子精神的高贵,灵魂的清洁及其学说在现实社会存在的意义。

二、资料收集平台

我曾经完成一个课题“古代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悲剧命运的原因”。这个课题根据以下新课标设计:

1.阅读

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口语交际

(1)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2)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3.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这个课题预计完成时间长达两个月,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学生收集他们感兴趣的女性人物形象,总结其命运轨迹,比较其身处环境,得出其命运多为悲剧的原因。

学生在分成五组后开始了搜集工作。第一个小组负责总结《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二个小组负责总结《三国演义》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三个小组负责总结《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第四个小组负责总结《三言二拍》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五个小组负责总结课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两周后小组长把所有资料汇总,用PPT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他们在PPT中回答以下问题:

①书里女性形象分为哪几类?

②这些女性的人生是悲剧结局多还是喜剧结局多?为什么?

③她们的结局是必然还是偶然?

④导致她们人生走向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社会现实、生存环境、自身修养、所属阶层、封建礼教思考。

学生通过集思广益,积极的总结展示,不仅采用了PPT,有的优秀的组还建立了网页,开通了博客,分析深刻,总结简明,很具有启发意义,对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也很有帮助。

三、专题训练平台

进入高三复习时期尤其是专题复习时期,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明显,日益重要。无论是教师印卷子还是直接板书都存在不足,一个是花费较大,一个是耗费时间较长,一节课练不了几个题。而采用PPT,Flash的形式讲解效率更高。如句式、对联、仿写、修辞、作文等都适用此种方式。比如对联复习:

1.对联格式要求

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类相当。词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数词、方位词、颜色词、联绵词、相对专名(人名、地名等)。词类要相对,平仄要相反(最后一个字上仄下平)。

2.对联的内容要求

忌合掌,即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对联的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一般可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旬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2)反对:上下旬意思相反。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旬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对联的范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4.对联的习题

(1)请给以下地名配对:

乌龙潭 石头城 总统府 莫愁湖

阅江楼 凤凰台 燕子矶 麒麟门

朝天宫 无想寺 状元楼 白马湖

(2)高考题试做。

①春晖盈大地,___________。(全国卷)

②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___________。(全国卷)

③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___________。(福建卷)

④请为图书馆的对联拟下联。

学问藏今古,____________。(浙江卷)

⑤(2004年广东卷对联题)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____________。

示例一:香菇木耳山药都乃鸡汤上品。示例二:人参鹿茸虎皮均为东北奇珍。示例三:北京上海香港都为中国名城。示例四:深圳汕头珠海都是经济特区。

这样的分析和练习就很直接、快捷,一节课下来可以练20个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比如对作文的评讲,因作文问题较多。一个个地读耗费时间较长,这时使用实物展示台效果就很好。把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直接投影在屏幕上,针对具体情况加以讲解,事半功倍。

四、师生交流平台

语文需要多读多写,作文会有要求,而随笔和摘抄可以随意自然。QQ的普及、博客空间的推广、贴吧的建立都是传统方式的有益补充,而且比书面文字更真实。教师可以利用QQ空间发表日志,利用博客圈子联系学生。而学生在明白访客身份后反而很积极很主动,希望教师和他们交流。学生在那里畅所欲言,没有负担,脱离了教条式的格局,没有单独相对的拘谨,更活跃,更自然。教师的留言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肾定和鼓励。

有一位学生心情压抑,日志上都是悲伤忧郁的句子。我登录后

就对她重点关注,经常留下脚印,发表针对性的评论,推荐开朗明媚的文章。一段时间后,她逐渐振作,文字也由沉郁而渐渐光明。从最初的“窗前谁种芭蕉树,伤心枕上三更雨。”到有了一抹亮色的“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容不下别人,有的人容不下自己;有的人容得下别人,容不下自己;有的人容得下自己,容不下别人混乱的世界;容不下我的清醒;可是我依然醒着,更加的清醒不醉。”到悲伤后的沉稳,痛苦后的从容:“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如今山长水阔,惟有鱼雁相逢,我相信我们将踩着网络的桥梁成为一生的朋友。

五、教学辅助平台

课文需要有感情的范读,无论是现代文篇目还是文占文篇目,都需要反复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习惯了教师读,个别同学读,而自己不开口。他们没有养成认真读、仔细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的习惯,当然也没有以读动人的实力。一个班仅有几个人愿读、能读,这绝对是不行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的计算机资源,制作阅读的音频和视频的文件。在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视频后要求学生尽量完善自己的作品。要求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美丽而妥贴的画面,注意字词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读出人物的悲伤、惘然、凄楚、浩叹,读出字里行间的波澜起伏,抑扬顿挫。学生课后利用资源,自配音乐,录制1~3分钟的朗读作品,利用U盘或网络传输方式直接汇总,集中播放,统一评价。于是MP3,WMV,WAV纷纷汇聚。虽然有些许生涩,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每件作品都出自于一颗赤诚的心。在优雅的古乐声中,在清脆的鸟鸣声中,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在滚滚的波涛声中,或低沉或温柔或激昂的诵读声响起。学生认真地听,仔细地品,献上自己由衷的掌声,在这样的感动之后,还有什么不解呢?自然也就理解了屈原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曹操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王昌龄保家卫国的决心;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悲伤;陆游山河沦丧的痛苦;苏轼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杜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孟浩然的羁旅愁思;王维思亲念友;范仲淹边关思乡;王昌龄闺中怀人;姜夔昔胜今衰的感慨;辛弃疾借古讽今的情怀;李清照青春易逝的伤感;白居易仕途失意的苦闷;柳永依依不舍的留念;王勃情深意长的勉励。

第5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逻辑思维;教学模式

1.引言

作为小学阶段性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数学的抽象性较强,对于智力发展尚不健全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说教授课形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不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反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了一大发展趋势,它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文本、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直观的理解数学问题,还在潜移默化中引发探究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凭借多媒体化、教学资源丰富化、形象具体化等特点,带给学生多重感官的体验,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进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路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广泛和深入,这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阐述。

2.1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据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习惯采用讲授法授课,偶尔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小组式学习以及数学竞赛等活动则几乎没有,这使原本就有难度的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其次,数学教师的效率意识有待提高,很多教师认为给学生布置足够多的课后作业,使其将大量时间用于数学练习上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是教师时间观念上的一个误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达到的,如果教师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念,就不会占用学生额外的课后时间,而是让学生自觉的进行自主学习。

2.2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但他们之中仍有很多人不爱使用多媒体,认为小学数学本身就不涉及过于复杂的问题,使用多媒体反而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板书。其次,一些数学教学软件,如思维导图、几何画板等,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都不会操作,甚至没有听说过,信息的闭塞以及固步自封、满足现状的教学态度也是阻碍数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同时,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一些教师也持保守态度,认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对于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利大于弊。但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全面抵制网络教学,而是全面地看待这一新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将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

3.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下面,我们就以下几方面对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路径进行阐述和分析。

3.1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年纪,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有趣的数学情景,如制作逼真的动画、视频,模拟实验或电子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习,既让学生觉得好玩、乐趣无穷,又能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思维导图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新工具,形象地模拟了人脑的神经放射结构,凭借形象化、具体化的图示展示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后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心智图”。凭借图形并重的特点,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图形与数据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思维导图软件的应用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建立图库,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的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3.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为数学教学提供立体感和生动性,如利用Flas学习几何图形知识,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立体。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如方型的糖果,菱形的提拉米苏蛋糕,圆形的蛋挞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给学生分发剪纸和小刀,让他们自己模仿图片制作自己喜爱的图形,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会大大加深,也使学习体验得到更好的优化。

4.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能为其提供多元的教学素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8期

[2]陈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以《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为例.《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年2期

第6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教学情境创设常见问题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创设教学情境毕竟只是教学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往往会影响教学效果。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泛滥,逢课必有

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而能够起到此作用的方法有许多,未必仅情境创设一种方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时要考虑是否有必要、有价值等问题,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但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情境创设似乎成为必备环节,没有考虑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2.情境无效,游离主题

情境创设的无效是指创设的教学情境游离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之外,喧宾夺主,不仅不能发挥情境的功能,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有三种层次的游离,一是“形离神也离”,这是比较低层次的游离,在教学中较易避免;二是“形离”,指情境内容的表现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兼容”,无法进行迁移;三是“神离”,形式上好看,但与教学内容无关。

3.情境虚假,脱离生活

从情境表现形式的真实性角度看,教学情境可以分现实情境与虚拟情境两类。现实情境主要是指以实实在在的物体原型或真实事件为主的情境;虚拟情境主要是指将一些由于成本高、难度大、微观世界的内容以仿真的方式直观展示给学生的一类情境。两类教学情境都有各自的适用对象和使用价值,一旦两类情境出现错位,“假情境”便不可避免。其一,如果创设的现实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有悖生活常理,是教师生编硬造的,那么这样的虚假情境不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为这是为人师者精心设计出的“谎言”。其二,如果创设的虚拟情境无需虚拟,即虚拟情境本可以完全用现实情境替代,将导致“虚拟”情境异化为“虚假”情境。

4.情境繁杂,增加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的“繁杂”通常有两种表现:其一,从教学情境的内容看,所设计的情境情节冗长、复杂,出现了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且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而且教学情境冗长会挤占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下降,又间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二,从教学情境设计过程看,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编造情境,直接增加了工作量。

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学习者特征、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现有的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难度等也都要进行综合考虑。要充分发挥情境的功能,避免情境创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创建教学情境时,应优先考虑以下几点原则。

1.趣味性原则

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保证有质量的学习过程。首先是情境的内容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爱看、爱想、爱提问;其次是情境的形式新颖、生动,学生有新奇感、真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切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需考虑“维趣”,使“激趣”和“维趣”达到有机的统一。

2.针对性原则

一方面是针对学习对象,即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学习和生活经验等,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把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维,为进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要始终如一地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不求实效。同时,要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使教学内容和情境有机地融为一体,避免情境内容的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3.系统性原则

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情境创设不应只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包含多个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用系统论的观点创设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情境,让这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任务也就能轻松实现。

4.真实性原则

传统的技能训练式教学,最大的不足就是将知识和技能从实际应用的情境中剥离出来,成为抽象、空洞的概念、规则、操作方法。而脱离真实情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沉淀”为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惰性知识”或“惰性技能”。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避免传统教学脱离真实生活的窠臼,强调按照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改造教学,使学生对情境所涉及的人和事产生移情作用,产生学习的沉浸效果,主动地建构知识。可以说,真实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所在。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面向生活。

教学情境创设常用方法

巧设情境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用语言描述、实物演示,或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直观地来表现,也可用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情境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好形式。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中“递归算法”这部分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新颖有趣的游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自然地思考问题,并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和较高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游戏情境作为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品(精美包装的艺术品),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想……)好!现在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知道里面有什么礼物!(在上课之前事先告诉其中的一个同学)但是他不能就这样告诉大家,有一个规则可以让大家都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规则是:(1)从第一排的第一位同学开始。(2)每位同学只能问他相邻的同学,每位同学最多只能被问一次,而且一位同学不能再问第二人,当任何一位同学知道了答案,要求立即告诉曾经问过他的那位同学 (不能告诉其他同学)以此类推,一直到得出答案为结束。等游戏结束后,我想让第一位同学来告诉大家,精装的礼物是什么。

2.创设故事情境,开阔学生求知视野

创设故事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富有情趣和寓意的故事情境,以故事的形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求知视野。

例如,讲授《图形的翻转和旋转》一课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童话《小红帽》的故事情节,设计如下情境。

小红帽要去看奶奶,但是家里的篮子太大了,她拿不动,让学生帮她把篮子缩小,从而用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看奶奶的路上,小红帽走上一条有狼的路,请学生用改变路线的方法拯救小红帽,从而用到图形的翻转和旋转。在小红帽安全到达奶奶家后,奶奶生病了房子里很乱,请学生帮忙整理一下,从而进行了综合练习。

简单的《小红帽》故事,被奇妙地引到本课中,零散的知识被它有机地连接起来,学生拍手称奇。任务的选材顺应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特点,选择了他们喜欢的卡通漫画和喜欢的故事情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

例如,在讲解《IP地址及其管理》一节时,教师先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电话号码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二是我们怎么区分同学之间的电话号码?学生在回答完这两个问题时,教师紧跟着给出第三个问题:因特网上如何识别你的计算机?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引出IP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深入,学生掌握IP的组成和IP的分类。整节课,学生都在拿IP与电话号码作比较,一些抽象的知识马上简单化了,同时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积极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创设任务情境,促进学生动手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的展开,起始于有效任务情境的设计。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IF语句的教学》,教师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符的出租车计费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通过师生对话,逐步引入到这节课的任务——出租车计价器程序的设计。由于设计的任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平台,缩短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第7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原则;策略

一、引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外力的帮助下,通过人际间的交流协作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可见,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情境则是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新课标实施以来,虽然一线教师已经普遍运用情境展开教学活动,但如何避开情境创设的误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二、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符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得高阶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情境中丰富的提示能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运用情境创设展开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课堂都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可能生动高效,但也有混乱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容易从“情境创设”走进“情境设置“的误区。

情境设置通常是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不以所学知识的需要为出发点,容易造成生硬甚至可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情境创设是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它能与所要学习的知识构成和谐的整体,让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情境创设的原则

教学情境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有效手段,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情境”而不是“设置情境”,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就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学习者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偏向于轻松有趣、神秘奇幻的事物,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倾向于具有实用价值、富有挑战性的事物。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融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基于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反之,会使学习轻松有趣”,可见,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以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为依据创设情境,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增强的内心的情感体验,将有效的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三)基于学习者已有的图式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是其已有图式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达到个体与客观环境的平衡,从而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可见,基于学习者已有的图式创设情境,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提示下巩固已有的图式,另一方面为学生获得新图式做牵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建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情境创设的基本策略

情境是认知发展的桥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习者完成有意义的学习。在遵循情境创设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创设情境的基本策略,为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引导。

(一)利用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情境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可得,小学阶段是学生勤奋与自卑的冲突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很重视自己的学习情况,他们倾向于在学习或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游戏、竞赛等有竞争观念的活动能有效的激发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三年级下册学习键盘录入时,适当将学生进行分组后开展字、词、句的录入比赛,在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的同时,让成就动机驱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像成人一样认识万事万物,因此,他们的脑海中总是存在着无数个为什么。随着一个个“为什么”的攻破,他们的眼界和学识也逐渐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如三年级上册《计算机的组成》(闽教版)一课中,在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拥有神奇的“大脑”后,教师邀请学生对计算机提问,并从中选择若干个有效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参考书等方式探索问题答案,从而掌握知识。

(三)以情动人,创设情境

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是学习活动持续进行的力量源泉,而情感则是开启学习者内部动机的一把钥匙。外在情境的感染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活跃的思维,进而高效的获得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学生在学校的日常活动都是既定的,而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能在学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在四年级下册《制作课程表》(闽教版)一课中,教师将自还给学生,让他们为自己制作一份理想的课程表,从而满足学生内在情感的渴望。

(四)基于学科整合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支持,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其它学科的辅助学习工具,其它学科也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支持。基于其它学科的知识基础创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快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制作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闽教版)教学时,让学生回顾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乌鸦喝水的故事,并运用幻灯片的自定义动画再现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认识到幻灯片多样化的功用。

参考文献:

[1] 钟晓.信息技术课堂情境创设初探[J].现代教育,2011,(01):59-60.

第8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起到激趣导学的目的。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涉及的软件多,学生掌握的软件操作难度也高,这给老师上课也提出了一个挑战,每节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在给学生讲《图形、图像的存储和处理》时,由于高一的新生对于ph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使用还相当的陌生,在课前就布置学生用自己的手机拍摄自己班级学生的一天活动。等上课时,学生已经将拍摄好的照片发到了我的QQ邮箱里,打开学生拍摄的照片真是收获很多。有课间学生在班里唱歌的,有边拖地边跳街舞的,还有跑来跳去的,还有学生在自己的座位扮着各种鬼脸的等等。将这些图片共享给全班学生,学生都感觉很好奇,因为是抓拍的,因此显得自然亲切。通过这个活动一下拉近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都想看到自己的照片通过phtoshop软件的处理后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充满了期待。这个引入学生的兴趣点抓住了,为这节课新的软件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用PhtoShop运用魔棒工具更换背景,选择工具、自由变换工具进行相关图像的操作,学生掌握的快,在学生作品展示过程中,将拖地和跳街舞、扮鬼脸的学生组合在一张图上。唱歌的学生给跑来跳去的学生做着伴唱等。一节立足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创设,贴近了学生,也让这节phtoshop图像处理课有了新的亮点。

二、运用感人事例,创设情境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好的感人事例可以激发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基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讲《动画、视频的视觉意义》时,我在引入的材料中选择《免费午餐》的公益广告,这则短片以贵州山区的孩子上学的一天,从泥泞曲折的山间小路,到孩子们穿着露脚趾的鞋,到他们在寒冷的冬季单薄的衣服,中午也没有一顿午饭,孩子们渴了喝的是河里的水。有的学生中午吃的是冰冷的土豆,有的孩子中午没有吃的东西,只靠和其他学生做游戏打发中午的时光……当看到这些时,我看到有的学生眼中闪着泪光。随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则短片中看到了什么?这则视频的视觉意义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原视频经过我的处理后只剩下了1分45秒,但从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这则引入材料,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力很大。其中有学生就说到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这些孩子强多了,可就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今天一对比,真感觉惭愧……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有许多举手发言的学生没有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就让学生写在自己接下来的上交作业中,最后完成后上传至教师机,等我课后看到班里学生写的影评,我也被感动,平时我们将学生当孩子,但从他们写出来的影评文字中看到他们都有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心。

三、以问题探索为途径,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用什么样的问题来引入教学的话题,问题的提出,如何实现层层递进,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创设问题的方式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提问,然后进行适度引导调动其探索欲望。在讲《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时,我拿出了以前的老照片让学生来看,学生看到后,有了话题,我问学生:“小时候有这样的照片吗?”学生回答说:“有。”“照片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学生回答:“用带胶卷的相机。”“胶卷如何来冲印?”学生回答:“要有专门的冲洗照片的照相馆的师傅来完成。”接着我出示电脑中的照片:“这些照片又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学生回答:“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用什么来存储照片?”学生回答是存储卡。通过上面层层递进的提问方法,将学生引导到我们这节课的图像信息的采集。从学生已知的环境中创设问题,学生感觉没难度也乐意回答,这样为这节课的引入也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四、以科学史探索为背景创设情境

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包着一层神秘的外衣。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有增无减,教师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一些有关航天科技的科学史,激发学生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提高对科学的热爱,这正是高中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9篇:技术创新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 创造性思维

任何的学习活动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而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活动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构建一种有效支持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并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学习资源的学习环境的是非常必要的,自主学习环境就是这样一种环境。自主学习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构造的,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与交流以完成学习活动的虚拟空间。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通过设计各种有意义学习活动和学习发生的外部条件来诱发、影响和促进学习发生的内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自主学习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进行主动探索和研究性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自主学习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提供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对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的分析可知,认知风格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学习资源的类型也不同。所以,在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必须提供多种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自由的选择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的恰恰能够实现这一要求。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 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生在使用这些认知工具进行学习的时候,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这类认知工具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本地资源。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 to 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能够为多种学习策略的实施创设条件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要使不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学习过程都能够的以促进,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给学生提供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学习策略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自主学习环境应该能够为多种学习策略的实施创设条件。这样才能保证不同的学习者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需要进行学习,才能保证依托自主学习环境进行学习的每位学习者都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3.能够促进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

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和个性化的,但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完全独立和孤立的学习。它首先需要学习环境中有组织良好的反馈系统,以帮助学生做出自我决策。同时,它需要学习环境提供促进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与协作的手段、策略和氛围。因此,在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要利用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要成为一种交流中介,让它成为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的认识,以便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高效力、高质量的学习,使学习者在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都有提高,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 信息技术条件下自主学习环境创设的主要要素分析

自主学习环境创设的主要要素包括自主学习环境的结构、自主学习环境的运行、自主学习环境的监控、自主学习环境的评价四个主要方面。

信息技术条件下自主学习环境的结构成分包括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媒介、信息内容和形式、信息组织方式、信息获得和组织的活动方式。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他们各自和他们之间的活动充满着对教学活动价值抉择和判断,带有自觉的自主特征,而不管在具体的活动中状态和结果如何。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不同活动方式决定着教学环境存在和变化的主要方面。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制约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大致包括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方法和管理等。

1. 与目标有关的指标

在教学完成之后,检验学习目标各领域和环节的目标是否达到。具体可通过测验、提问、作业的途径。另外,可以采取定期使用创造量表或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方法了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设计。

2. 与学生有关的指标

首先,可以通过表情分析学生对所讲课内容和速度的适应性;其次,可以从课堂提问中分析学生对功课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从课堂秩序上分析学生对学习的注意或投入程度。

3. 与教师有关的指标

在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教学行为和心理素质等几方面进行衡量。

4. 与教学方法有关的指标

所选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特点;能不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能给学生多大程度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