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As the main carrier of headquarters economy, the Headquarters Business Park (HBP) is a novel combination between headquarters economy and Business Park.This dissertation is an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of a typical Headquarters Business Park proj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Headquarters' Economic Zone of Guangzhou Science City,the scheme takes from existing domestic HBP and foreign business park design methods, to seek new innovations.
关键词:总部经济园区;定位;规划布局;功能;流线;园林
Key words: Headquarters Business Park;position;planning;function;circulation;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85-02
1项目背景
广州科学城总部经济区是广州科学城的重点建设项目,总部经济园区选址于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科学城中心区东部,占地约17公顷,园区以大型企业及机构的总部办公功能为主,结合科研、中试、金融等生产服务及部分配套服务功能。
2规划定位
2.1 精英社区文化氛围优美、宁静和舒适的社区,为激发创新意识提供理想环境。配套齐备的多元化服务设施,满足社区中的企业及员工工作,生活的各类需求。便捷的交往空间及信息传递平台,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推动社区内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发挥乘数效应。
2.2 建筑标准化及资源共享化采用标准单元体系,可缩短建设周期及降低建设成本。项目齐全的共享配套服务设施降低了企业间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亦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社区内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及合作,提高了企业的营运效率。
2.3 提升企业的形象品位总部经济区作为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为指导理念的知识密集型的社区,可以提升该社区所在城市区域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定位,同时丰富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为周边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营造一个工作休闲结合、富于文化氛围、设施完善、具现代感、形象高雅的办公社区。
3总体布局
3.1 总体结构总部经济区基地为四块相邻并各自独立的用地,于地块的西侧相邻的是三个自然的山体,为使规划地段能和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并融为一体,本方案以一轴、四点、一个中心为框架。按平行分区的原则划分四个地块,用贯穿于各个地块中间的共享生态绿化带将各地块串联在一起,并结合各个地块的具体状况于共享生态绿化带的两侧布置建筑组团,形成一带,四园,使原本各独自立的用地连成一气,浑然一体。基于科学大道为主要交通干道并与科学城规划的“蓝轴”平行相邻,本方案于映日路,揽月路和科学大道的交汇处结合主体建筑群布局,设置标志性的入口广场,不仅作为本基地中心标志,还可以作为科学城中心区的标识性入口。
3.2 功能分区总部经济区的主要功能结构由办公楼建筑组团和主体公共建筑组成,主体建筑群布置于映日路,揽月路和科学城大道交汇处,位于地块的共享生态带东侧。办公楼建筑组团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布置于共享生态带的西侧,总体成平行分区。
3.3 交通系统车流:园区结合周边的道路系统,于城市次级干道设计出入口,各个地块内均设置了一条车行环路,车流进入场地后随即分流,使人流、车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人流:园区结合沿街人行道,通过四个地块的各自入口和中心共享生态绿化带直接连通,并将共享生态绿化带及其两侧设计为全步行系统。建筑之间由裙房及开放式的二层绿化平台连接。相邻的地块由过街人行天桥连接并且直往和建筑组团的开放式绿化平台,另外于各地块还设置了一条人行天桥和西面已经建成的孵化区直接相连,以完善了社区内的步行交通系统。
3.4 多层次的园林系统
3.4.1 第一层次的园林空间基地周边环境特色是位于其西侧的是三个自然的保留山体,为使规划地段能和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并融为一体,本方案于各个地块的中央设置共享生态绿带,通过水面有收有放,有曲有直,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大大开拓了社区空间,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配合以丰富植被绿化和特色各异建筑小品,营造出第一层次的园林空间。在自然保留山体与共享生态绿带之间的标准单元办公组团区,按照各个地块的特征用布置建筑组团将向山一侧的界面打开,运用园林设计中借景的原则将自然山体纳入的各个地块的共享生态绿带园林空间。
3.4.2 第二层次的园林空间由标准单元及裙房围合形成的庭院是本方案的第二层次的园林空间。每个组团的庭院均西侧面向周边的自然环境,东侧连接共享生态绿带;借鉴传统园林空间组合之中的“对景”和“借景”的设计手法,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使自然环境和庭院空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更加协调。
3.4.3 第三层次的园林空间每个标准单元组团的二层绿化平台和标准单元的空中绿化休息平台,是园林绿化向空中伸展;立体的园林绿化体系使建筑与园的融合臻于完美。(图4)
关键词:学科化;规范化;小学科学教学
1.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般是在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有效方式设计和规划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教学设计主要介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之间。通过教学设计与定位,有助于教师、学生充分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规划设计,是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当下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学科性和非规范化的缺失倾向,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正常开展。
2.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学科性和规范化比较缺失
按照当下教学设计模式、最新理论与教学发展趋势,以及过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同时充分结合国内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需要,人为地对小学科教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其中包含板书设计、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等,要具体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方案,但是设计全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2.1科学性
教学设计时,各个要素表述不够清楚,一些知识点、概念混乱、模糊不清,如:教学用具、教学准备、教材准备与教学手段等存在差异。在部分要素具体表述的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表述时,容易出现实习作业、谈话法、讲授法等各种不全面、不充分的方式[1]。
2.2随意性
虽然科学教学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作为重要环节,但是在教材分析与学习分析时,教学作用和内容并不明确。一般表现为:教材分析变成教学背景的分析,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置于教学难点前、教学目标制定后,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理解不够全面、深入。
3.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学科化与规范化的策略
3.1引用探究性的课堂学习
3.1.1动物植物在科学教学的作用
教师概述科学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例如:以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问题包括:(1)小学科学中动植物分类与属性。(2)小学科学中大气的来源和去向分别是什么?(3)小学科学中有用气体与污染气体取向与来源。(4)为什么大气中各种气体含量多年来基本不变,各种气体之间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再进行解答,获取问题的答案。
3.1.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出绿色植物与水循环关系的问题,教师通过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以增进他们对水循环途径的认识。随后进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目的:观察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发生的过程;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哪个部位散失水分。实验步骤:从准备好的实验材料中分别选一盆植物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植物作为实验组;先用透明塑料将另一盆植物的叶子罩住,然后将两盆植物分别放到阳光下,以便能较快地观察实验现象;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对比两组装置中出现的现象,经过讨论和分析得出蒸腾作用是通过叶片散失水分的结论。
3.2重视小学教学的设计实践性
具有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得当、教学活动开展与教学环节完整性,又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能否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能否体现出学生探究性、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能否掌握会学与学会两个概念。只有教学设计中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重视教学批判与反思,才可以真正实现教学中学与教双边互动,进而从学生学习状态、交往思维、情感状态与交往思维等了解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真正认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方式与教学内涵,确保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性[2]。目前国内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陷入理论性过强、去专业化与非规范性等困境,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学设计者过于重视教学成绩,忽视了教学实践性与针对性,加之部分教学设计者没有充分理解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导致小学科学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无法发现一些需要研究分析的问题,也就不能真正理解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弥补。因此,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给小学科学教学创造体验机会,使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中。例如: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关案例与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在研习、见习、实习教学实训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倾向小学生的心理,把学科知识转变成学生比较弱容易理解的知识。只有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掌握各种知识,全方面理解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方式,使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4.结语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教学设计的考虑要涉及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通过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使小学生可以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理解感受科学这一门学科的奥秘,同时真正理解科学和大自然的关系,进而培养起小学生关心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该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参考文献:
[1]黄晓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中的教学设计[J].读与写(上,下旬),2013,14(09):1-2.
关键词: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系园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园林专业中实用性较强、综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的一门课程。如何教授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门课,培养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技能型人才,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3方面,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1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1 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不高,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学习。由于基础差,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又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就成了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变得很难。
1.2 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
中职学生年龄为15~18岁,很多人是从初中就直接面对职业教育,他们的心理素质还远远没有达到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个别年龄小的,可能还会先就业后成年,因此,这个关键的3年里,学生会逐渐定型,形成一些固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必须好好把握这几年,在教授过程中,不光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实际操作的方法,还应该更多地传授他们正确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成熟和成长起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小孩子一样地幼稚和无所事事。
1.3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知识不光是需要聪明的头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重要。比如说,课前预习,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到了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老师讲的这部分内容,课后可以再请教老师,然后自己再复习。这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没有几个懂。从来都是直接听课,从头听到尾,最后听得头昏脑胀,非重点的,好笑的就记住了,重点的、枯燥的就和没有听过一样。而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快地得出自己不是学习材料这个结论,马上放弃学习。
2 优化课堂教学
2.1 设计好绪论紧紧抓住学生
设计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绪论,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其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案例,给学生分析、讲解,从而激发、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生动、直观的案例,是引起兴趣和注意的关键。
在绪论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把一些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成功的案例制作成课件,展现给同学们,对每一个景区的绿地规划,提炼出特点,使同学们有一个简单深刻的记忆。
如:友谊南路道路绿地,给同学们看一张友谊南路路侧绿带微地形起伏与植物配植的效果图,该图在绿地竖向设计上采用了新颖的地形起伏地和微地形起伏,通过人造高低不一的起伏地形,形成了绿化景观的舒缓起伏,从而营造出流畅自如、高低错落的自然园林景观效果。通过地形塑造,不仅使平面道路呈现出立体化效果,最重要的是整条道路绿化的绿量也平均增加了20%以上。
再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友谊南路路侧绿带树种与配植的3张效果图,在树种的选择上,这条道路共栽植24种树木,其中包括许多名优树种。常绿乔木有雪松、桧柏、白皮松等;落叶观赏乔木有千头椿、合欢、栾树、火炬、法国梧桐、馒头柳等;观花灌木有红叶李、红叶桃、紫叶矮樱等;常绿小灌木有丝兰、铺地柏、小叶黄杨等;可修剪小灌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在季相景观营造上,上述这些大乔木大多四季常绿,将形成冬季的主要风景;夏天相继开花的合欢树和栾树、春天开花的红花洋槐、秋天形成红叶风景的火炬树。这些树木不仅起到改善城市空气环境、降低噪声污染的作用,还能起到丰富绿化的视觉效果。
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同学们了解学习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目的,将来能够独立设计小型园林设施和主要利用植物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协调关系。
2.2 优化教学方法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中实用性较强、综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的一门课程,而中职学生对学过的园林知识往往掌握得不牢固,过一段时间自然忘得差不多了。这时,需要教师把以前学过的园林知识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整理出有条理、很清晰、有特点、很简单、好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重新拾起学习的兴趣,学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门课,更好地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服务。如:在讲解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时,结合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芳水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案例,归纳出园林绿地规划的设计流程,见表1:
通过上述的学习,同学们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现场进行模拟。比如:要建一个中山君怡花园,有的学生扮演中山君怡花园的开发商,有的学生扮演设计院的设计师。双方见面后进行沟通,把设计任务交给了设计师。设计师接受设计任务后,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在课堂上,有演员,也有观众,每个同学都是评委。观看表演后,大家开始点评,围绕着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各抒己见。如设计师向开发商阐述方案的设计理念、平面功能布局及风格特点后,开发商询问植物种植设计有哪些特点,设计师回复植物配置以多植乔木作为基调,可产生规模生态效益;在楼间的经典部位以大片种植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点景,以产生以花取胜的特色来;以常绿、落叶树种综合搭配,寻求植物之间最佳的生态关系和美学关系。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很快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3 加强实践教学
3.1 加强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
加强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必要教学环节,其更深刻的内涵是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掌握从科学与艺术等不同角度分析实例,学习各地区、各类型、各层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范例的设计手法。
如:在讲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芳水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是围绕“生态”为设计主线,体现环保和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植物配置突出“生态”和“芳水”这2个特点,通过植物来改善空气的质量、分泌杀菌素、吸收有毒气体、阻滞尘埃等,以多植乔木产生规模生态效益,大片种植花灌木和草本花卉,以花取胜的特色;在水里和湖岸,以种植水生植物与花灌木相结合来丰富水景,以产生“芳水”的个性来。所用的植物见表2。
通过上述对案例的分析,同学们可以学到在进行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必须确定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整套设计方案必须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布局和组织,使设计有特色、有个性,新颖独特,实实在在。只有这样的好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并有效地增加附加值。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学到植物的配置,掌握天津地区适地适树的树种。在植物配置时应考虑有以下因素:①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很好地生长。②重视植物多样化。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能观赏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还能观赏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③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园林植物配置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欣赏到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
3.2 加强作图实践
通过作图,提高学生作图技巧,在作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设计理论的应用,在作图实践中领悟设计原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进行园林规划和园林设计,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划设计风格,达到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具体做法:一(下转第87页)(上接第79页)是结合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观摩总结各类园林绿地建造规律,评述各具体园林绿地的得失,收集成功案例的平面图、立面图;二是选一个规划设计相对好的园林绿地,进行实地参观讲解评述讨论,并与理论相结合,找出原设计图,细读原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进行第2次评述讨论,分析其得失,再以原地形图与设计交底要求学生进行园林规划和设计,在完成园林规划和设计后对比原始设计图,再次评述讨论。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设计图,使同学们不仅掌握作图的技巧,而且还能发现设计图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用心设计的目的。
总之,在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中,必须重视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研究、作图、感悟”的综合教学实习过程,尽快提高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能力,成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实用人才。(收稿;2012-12-20)
参考文献:
[1]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46-02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学生,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体会到合理运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将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的组织和开展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事先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掌握技术,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优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将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融为一体,围绕工程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知识的需求,继而主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来完成工程项目,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自学、观察、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和能力相统一培养为重点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目的明确、自主性强,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增加了成就感。
二、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岗位主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道路、街旁、居住区、公园等绿地的方案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小型绿地规划设计方面受到较系统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具备较强的园林规划设计表现技能,能完成园林项目的方案设计。这种实践性、操作性、艺术性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方案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操作能力。项目教学法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互助教学,达到“教、学、做”融为一体的目的,这正符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满足了课程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项目教学法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
(一)教学项目的确定
确定教学项目既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项目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个知识点。因此,笔者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通过怎样的实践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方案设计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园林产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园林发展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以确定教学的方向和项目的内容;最后结合当前园林产业的需要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例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目前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其中,校园绿地园林生态建设也不例外。通过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后,大家一致决定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园林绿地改造作为教学项目确定下来。
(二)教学项目的方案设计
首先,针对项目特点,笔者指导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通过实地勘察,现场拍照、访问,问卷调查等工作,了解该绿地的现状、改造的原因。第二,通过信息查询、资料收集、分析讨论等工作,确定绿地改造的内容以及目标。第三,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目标,确定绿地方案设计的可视化成果及展示的形式。具体为现状图、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景观分析图、竖向设计图、绿化设计图、鸟瞰图、小景效果图、局部详图(包括平、立、剖面图)以及设计说明书,以上图纸可以手工图或电脑图的形式出现。其次,通过分组制订项目计划,确定实施步骤。具体为:一是学生自由组合结合教师适当调整,形成3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工作小组,协作完成项目方案;二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项目任务,提出实施项目工作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等。
(三)实施项目方案
这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适时地穿插讲解完成项目方案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大胆尝试等;当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通过组员讨论或请教教师来解决,保证项目方案的顺利完成。例如,在总平面图草图方案设计中,学生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太清楚,不知道如何应用到本组的方案设计中,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如“主园路路面设计若使用生态砖,会影响人流量以及穿高跟鞋的人群行走,最重要的是不符合安全消防设计要求等”。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示范、检查等角色,具体工作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来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四)项目成果的展示、交流与评价
项目的完成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过程,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是相当重要的。通过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和成就感;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学会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经验和智慧分享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公寓绿地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和汇报会上,各组通过PFr软件来汇报本组的方案成果,然后师生相互提问、质疑、答辩,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不同观点的习惯和意识,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教师制定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其一,自主、探索学习的态度和职业习惯(10分);其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分);其三,团队协作精神(20分);其四,知识理解及掌握程度(20分);其五,知识应用及操作能力(30分)。据此,项目实施及成果展示、汇报后,在各小组开展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先对每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均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再进行总结性评价和成绩评定,帮助学生回顾完成项目任务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总结由本项目延伸出来的其他项目所需要的新知识,引导学生反思项目完成情况、组织过程及成果,总结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提升项目教学效果。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一)项目的选取是重要的环节
项目的选取应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职
业能力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现状,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工作项目。同时,选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如笔者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园林绿地方案设计教学项目结束后,推荐了三组“优秀方案”给学院后勤处,以备领导讨论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二)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其真正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探索研究,锻炼各种综合能力,增强自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培养职业精神。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已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而是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通常,在项目教学实施初期,学生对教师还有很强的依赖性,但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鼓励后,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且胆大心更细,很快进人了角色,开始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去实践、探索创新,增强了独立性。可见,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三)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项目教学中,各组成员既要合理分工又要通力合作,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任务。例如,在园林绿地方案设计中,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合理分工与管理,效果图表现好的组员可负责完成鸟瞰图、小景效果图、局部详图(包括平、立、剖面图),文字功底深的组员可负责完成设计说明书,等等。在分工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承担项目中的部分任务;在合作中,组员间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和切磋,获得新信息、新方法,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合理分工与合作,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又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精神,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强调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成教学项目,使教学任务工作化,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设计相应的实践操作内容进行教学,做到即学即用,使教、学、做有机融为一体,并在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最终提高其职业能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与实践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因此,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分析能力外,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水平的操作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等多种综合能力,提升职业素质。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设计;和谐人居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06-02
1、人居环境科学概述
“人居环境科学”的首次提出是在1 993年的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上,由吴良镛院士及其合作者所倡议,针对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此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得以迅速的发展壮大并应用到广大领域中。
顾名思义,人居环境简而言之即是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核心是“人”;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媒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人创造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满足人类居住需求为目的,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在地区开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研究的科学群体,以其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创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
2、人居环境科学指导f城市规划设计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建设符合我国外部条件和内在需要的和谐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要使其能够指导人居环境的建设。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主导专业是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三者处在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核心位置上。
城市规划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及应用对象,需要丰富的理论指导,适合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论的理论指导是:要在整体和整体性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融合规划设计原理,以协调控制的理论为指导,发展对规划设计的控制和引导,提高规划设计理念,更好地驾驭一般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对区域、城市、社会、建筑等不同层次的空间发展予以协调控制。
在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建立发展、动态的规划设计时间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在规划设计的整体思考上,重视各个要素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有,以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的统一。
3、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溯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大地上立下第一根木桩,彼此便再也无法割裂,我们不断地对环境进行思考,解释、利用以及改造,维持并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并引发了业内广大关注与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规避,经过多年的研究,环境心理学已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从中可以了解到人对环境的心理需要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这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1 格式塔知觉理论一“图与底”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有这么一段话:“假使有一种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换而言之,格式塔并非孤立不变的的现象,而是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在格式塔知觉理论中,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具有格式塔性质。
图形与背景是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其中还包括群化原则(即指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与简化原则(即人们在组织视觉刺激时会采取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人们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对象,而非所有对象,图形(ngure)即凸显出来的部分,背景(grand)即退居衬托的部分,这就是图底之分。
在环境设计中,感知对象如果暧昧难分,视知觉便会忽略不顾,事实上,应接不暇极易产生视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比如强调某些景观或建筑,使人们第一眼便可轻松发现,形成积极的视觉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底关系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对城市的肌理与空间形态进行整体把握,自然生长的城市肌理形态遵循的是潜在的生长机制规律,而人为规划的城市肌理
形态遵循的是几何格网的组织规律(图2)。城市肌理的清晰可以通过街区的整合度未表示,即:街区的整合度高,获得的城市肌理形态就清晰,反之,城市肌理形态模糊。
3.2 城市意象――认知地图
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城市意象》一书,在书中,他对在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进行了调查,请他们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对某些路径的细节进行描述,列出最独特的给人印象最深的途径,以及对某一城市的空间表征――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可以使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表现在画画中。认知地图就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凯文林奇通过研究调查得出城市认知地图的五要素: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使用的行进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等;
标志具有明显特征并且充分可见的参照物,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节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具有相对性,如大学里的宿舍区,城市中的大学城;
边界不同区域的边界线,包括河岸、围墙等不可逾越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等示意性可穿越界线。
认知地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空间问题,例如指引寻路可通过绘画来解决;建立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以及促进公共活动与社会交往,城市公共意向,这就要求我们的环境具有可识别性。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其所在环境的理解(图4)。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人的知觉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设计中应当注重城市的结构层次清晰分明;节点位置塑造标志物;加强区域共性,比如统一色彩、风格,添加符号等使其与其他区域区分;保留城市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片段。
3.3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刺激与场所
我们知道,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下的直接产物,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关于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1)环境刺激可以提高人的唤醒水平,唤醒在生理上表现为自主活动的提高,行为上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环境刺激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情感偏好甚至工作绩效;
2)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应激反应,应激物包括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以及背景应激物;
3)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过多的刺激会导致信息超载,令人难以负荷,失去控制。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当提供有利合理的刺激;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应激,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刺激的有效选择与控制。
以上所述为环境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行为场景论,非个体行为,我们将场所与人的行为共同构成行为场景。建筑现象学认为:好的场所存在着丰富的场所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地景、建筑及人的塑造,同时也将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城市是为人而建设的,场所的建立即是关注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和联系,有效引导人们的行为,达成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充满人文关怀、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活力空间(图5)。场所的建立要求其具有相似的物理特性(材质相近、造型和谐、功能呼应)和文化特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具备相应的价值观或伦理功能)。
3.4 不良刺激――噪声、拥挤、空气污染
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背景应激物,背景应激物即指持续重复的干扰,在城市中,噪声、拥挤、空气污染是普遍存在的背景应激物,人长时间在这种条件下生存,极容易引发生理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在设计中,我们应当给以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规避。
噪声,简单的说就是人们不爱听的声音,不断地噪声会使人失去控制感,心烦意乱,降低绩效,甚至减少人与人的交往,危害到身心健康。在城市中必须通过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限制施工产生的噪声、治理避开商业噪声是人们远离噪声带来的危害。
拥挤,在当今的中国最普遍也最使人头痛的便是拥挤问题,交通拥堵、排队困难、车厢拥挤等等(图6),拥挤会使人感到个人领域受到侵犯,行为受到约束,因此,设计中必须考虑一设计的手法减少拥挤,合理的布置城市路网综合考虑缓解交通拥堵、在人口集聚的地方应当设置足够的疏散空间(集散广场等)等候或休息的座位、一定的分隔阻挡等。
空气污染,“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在许多城市都已成了过眼云烟,空气污染的问题是复杂的,不是个人可以简单控制的,城市应该远离空气污染源,将污染隔绝在城市之外或者避开。
4、结语
我们知道,进行城市建设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加强对城市文脉延续的考虑,加强对地区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组;在对城市建设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改造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与其相关的经济、历史、生态等诸多因素;忽略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毁灭性的自由创作,最终会使城市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术研究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自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认为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明确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所处这一转变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1 定性——加速学科专业观念转变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并且,随着新世纪的进入,这种转变正在加速。对此,本文称之为转型期我国风景园林世界的转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于1998年之前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名称,1999年起,该专业名称取消,仅在硕士点设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中有此名称][国际学科名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尽管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该学科依附于传统园林,已有断断续续的生产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意义而言,这一学科专业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结构分化,重组,转变。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农林园艺,建筑规划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景观建筑学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景观与园林建设的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则,“克隆”国内外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观念上有一个重大转变,是解决转型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念转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界的这种观念转变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基础,其来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相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以大大扩展。列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实上,这些景观工程实践的类型,规模,深度已经与国际同类行业的实践接轨。随着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这一观念转变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名称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反映出对于该学科专业理解上的差异和观念转变上的不同。对此,作者呼吁,重要的不在称呼,关键是需要就以下三方面学科专业基本原则达成共识:
(1) 专业现代核心: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2) 专业传统根基:园林营造;
(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在建设界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
面对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转变,作者认为,对于原本就属于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是需要的。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学科专业根本问题上,在学科专业的基本定性上,的确需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求大同,存小异”,协调出一个统一的认识。
2 定位——实行学科专业的实质性扩展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风景园林界由园艺植物和建筑规划共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传统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共创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刘滨谊1999]。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有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约100所左右;设有规划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专业中的方向,但都在培养着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才。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艺术类、旅游策划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核心也都是景观规划设计。
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风景园林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这四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境艺术、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与专业的扩充无疑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三个专业及其托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上的混乱。应当改变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于一体”。为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中国风景园林界和国家建设部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3 定型——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
(1) 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
(2) 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3) 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
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多年,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培养了上万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走上了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学科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三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恰恰是这个基础被釜底抽薪。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独立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风景园林事业表象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种专业教育大地震所造成的日蒸显露的学科危机:专业人才短缺,后继乏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二万五千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恢复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实行“曲线前进”,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申办全新专业: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风景园林需求孕育着机关报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原有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作者主张: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适应现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4~5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作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园林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传统风景园林教学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培养所要求三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这也是专业教育大调整的又一关键。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的知识?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4 定型——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为导向
这是一个更加需要仔细斟酌、共同探讨的问题。从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
(3) 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
(1) 景观环境形象/景观美学;
(2) 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生态学;
(3) 大众群体行为心理(/景观行为学)。
作者称之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创造共鸣,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这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作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一半。
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思想追求,俗不可耐;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园林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是越来越多。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回顾古今中外人类风景园林塑造的历史,硬质景观材料适合那些纪念性的建筑:如市政广场、墓地、遗址等。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性气息的环境。试想,没有林木,那来的鸟语花香;而一连鸟类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人类还能健康地聚居生存吗?
场地问题,这是不难体会的。众多的人口,几十年来户外环境空间建设的“欠帐”,其结果是户外环境场地空间的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甚至就连风景园林师们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这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意识和追求。当今,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的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恐怕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量。对此,仅仅计算绿地率之类的指标,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为人所“看”,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众人所“用”,为芸芸众生身临其境而活动其中!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
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5 结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迫在眉睫的三大转变
实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
5.1 观念的三个转变
(1) 从以建筑为核心的传统人居观转向以景观—城市—建筑三位一体的现代人类聚居观,确立现代风景园林在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和地位;
(2) 从传统的“园林”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景观”观念;
(3) 广义理解“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不是实体的“建筑设计”,而是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5.2 学科专业的转变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
5.3 体制转变
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刘滨谊.论跨世纪中国风景建筑学的定位与定向[J].建筑学报,1996,Vol.333(6):19~22.
[3]刘滨谊.重要的学科-景观建筑学[J].世界科学,1997,Vol.228(12):25~2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雅思英语 阅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87
1 目前高校中雅思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只强调技巧。
雅思英语阅读考试题量大、题型多,所以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比如:略读(skimming)和查读(scanning),正确运用技巧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雅思阅读成绩。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雅思英语阅读教学中片面强调技巧的学习,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技巧的使用上,这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造成了误导,同时也对学生们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此种教学方法下的学生也许能找到合适的关键词并且定位信息,但是无法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答案。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造成负面的、消极的影响。高等教育要培养的绝不是应试能力,而是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在国外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二,只强调词汇。
很多教师告诉学生只要单词都认识了,雅思阅读肯定没问题。但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如果只重视词汇量,而忽视句子结构,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学生们往往将句子中每一个单词的意思罗列出来,然后按照自己以为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句子意思。一旦从句结构过多,学生们即使有一定的词汇量基础,也仍然会觉得句子意思难以理解。因此,雅思英语阅读教学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扭转他们只看重词汇量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完善语法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以语义段为单位进行学习。
第三,停留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毫无疑问,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是雅思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词汇和语法教学在雅思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它们是文字理解的基石。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不仅要面对雅思考试,还必须为出国后的课业做好准备:听课、查文献、完成小组作业、撰写论文等。因此,雅思阅读课程体系中应该适当地引入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并且渗透国外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们尽早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
第四,过分强调外教的作用。
聘请外籍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方式,但如果过分强调外籍教师的作用,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雅思英语阅读的成绩甚至会有所下降。很多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也不愿意费心思去琢磨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这样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好处。另外,学生们英语水平有限,外籍教师讲授的阅读和写作课程对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针对一些重要的或复杂的语法结构,学生们听完外籍教师的讲解,反而更加迷茫。
2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规划设计
课程规划设计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就是在充分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并建立课程标准。
根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我们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雅思英语阅读课程做出如下规划设计:
第一,雅思英语阅读课程包含的内容:基础英语知识的巩固、雅思英语阅读的题型讲解和解题方法、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引入。几个方面要兼顾并重,不能片面侧重任何一点。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年级的雅思英语阅读课程以基础英语知识的强化和巩固为主,辅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原本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有机会重新学习,缩小差距;原本英语较好的学生可以借此机会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绝不等同于传统英语教学,而是以各类文章的阅读为依托,将基础语法和句法知识贯穿进去,阅读材料最好以主题为单元进行分类,便于文化知识的渗透。同时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们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去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常识。
第三,大学二年级的雅思英语阅读课程以阅读方法和题型讲解为主,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引入该领域的热点话题作为阅读材料,并做一些陈述练习。在一年级学好语法、句法知识的基础上,二年级以题型为单元,配以相应题型的阅读练习,让学生们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雅思阅读方法。另外,针对专业领域热点话题进行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关注自己专业领域的争议性话题,同时提高英文文献搜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尽早熟悉国外学习环境和教学理念。
第四,大学三年级对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来说,是在国内学习的最后一年。雅思英语阅读课程应该以真题演练为主,并且规定演练的时间为60分钟。另外辅以对前两年阅读课程的总结和查缺补漏,让学生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雅思英语阅读框架,为即将到来的雅思英语考试和国外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3 结语
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建议。阅读只是雅思英语听、说、读、写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部分,由于每个部分都具有较鲜明的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能全盘套用在其他三门课程规划设计的研究之中。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雅思英语系列课程建设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专家、学者都在边实践边总结,努力使雅思英语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菊兰.中外合作商学院基础英语转向的探索[J].大学英语,2012,(9).
[2]陈艳龙.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雅思教学模式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0,(12).
[3]王新芳,任峰.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雅思教学[J].考试周刊,2008,(14).
1.通过交流,我感受到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而美好的。许多作家对童年也有着一份深深的情结。(板书:桂花雨)
2.为什么童年里那阵阵桂花雨能让琦君终生难忘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设计意图:为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作铺垫,同时有效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反馈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导学提示单,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1.检查字词。
2.“笨笨拙拙”课文中是形容谁的?(桂花树)
3.这笨笨拙拙、其貌不扬的桂花究竟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让琦君念念不忘呢?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以后你的感受?(板书:香乐 )
三、感受桂花香
1. 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桂花的香和摇花的快乐的呢?
桂花香弥漫在整篇课文中,认真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2. 交流。
3. 同学们刚才找到了许多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们来看这两句话: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个“浸”字,用得多么准确,它不仅让我们闻到了花香,还让我们看到了生动的画面。学生读着“沉浸”这个词,感到全村的人都沉醉在丰收的快乐与幸福之中。
【设计意图:孩子对桂花香的感悟进入了一种富有童真童趣的解读中,孩子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
四、体会摇花乐
1. 除了桂花的香味让作者念念不忘,桂花的不寻常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摇花的快乐?圈出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2.学生自学。
3.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摇花的快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板书:缠)
学生自由说“缠”可以体会到琦君怎样的心情。(急切、迫不及待)
A.想象一下小琦君会怎么缠着母亲呢?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呢?B.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个场景,我来做妈妈,你们就做小琦君。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动作来写,一个满心喜悦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4. 故乡的桂花雨对我来说是一种乐,对于父母来说又乐在何处呢?全体同学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花香、人乐、年丰、梦甜的一幅幅画面。
5.总结:第三自然段作者按照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这样的顺序,抓住动作、语言来描写,感受到那份快乐之情。(板书:一个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有效方法,并能有效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感悟思乡情
1.引读第5节,出示母亲的话。
真的是所有的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板书:爱)
2.假如我们来到母亲身边,对她说:(1)这里的月亮真圆,母亲会说 ;(2)这里的生活过得真舒适,母亲会说 。
3.母亲还会怎么说呢?
4.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用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比不得)
5.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6.学生觉得这平平常常的桂花身上还寄托着作者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7. 琦君对故乡充满深深的感情,她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了故乡、亲人、童年。(出示作者一组作品的题目)
8.为什么她的作品偏爱这类题材呢?
【关键词】 市政道路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 路面排水;绿化带排水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from the urban road subgrade drainage design, road drainage design and the green belt drainage design.Key words: municipal roads and drainage design; subgrade drainage; road drainage; green belt drainag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合理,直接关系到路况的好坏。城市路况出现问题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通过对一些城市路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道路积水是破坏市政道路的重要原因。因此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必须科学、合理,使路面保持一定的干燥性,才能保持道路的稳定性与强度,延长道路的使用年限。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做好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工作。
一、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目的
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出行更追求效率化和安全性,所以对市政道路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机动车数量猛烈增加,交通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路面积水会严重影响道路的稳定性,降低车辆的运行能力,且容易滋生交通事故;同时长时间的积水会造成无黏结粒状材料和路基的强度降低,使混凝土路面产生积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等问题,所以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时要兼顾行车安全和路面完整。
二、市政道路路基排水设计
道路积水是破坏路使用功能的重要因素,许多道路最终未达预定使用年限而重新修筑,都与路面排水有很大关系,所以说路面排水是路基稳定的重要因素。路基位于路面结构以下,对于水的作用非常敏感,正确处理好路基排水,对于道路的整体稳定性至关重要。
(一)路基排水设计的侧重点
1、设计之前,必须进行本地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收集和研究当地雨水的有关资料。
2、设计前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与有关资料收集和当地雨水有关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农田水利相关方面的考虑。
3、对排水系统布置图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标注。
(二)潮湿或过湿路基
路基处于潮湿或者过湿条件下,达不到最佳含水量,如果不加以处理就作为路基使用,会直接影响到路面的稳定性。通常对于过湿路基的处理方式可以先把土翻松、晾干,经检测达到所需要的含水量时在碾压,也可采用掺入适当的石灰,降低水含量,把石灰与土均匀搅拌后,通过实验确定其最大干密度。潮湿的路基,含水量不是太大,在施工前在路基的两边挖排水沟处理,排水沟要成纵向;同时在每隔一定的距离再挖一些横向的排水沟。这样可以把路基的水通过排水沟进行收集,然后用水泵抽走水,这样路基就很容易被疏干。
(三)在地势较低出道路路基排水
在地势较低处出现的积水通用的方式是设置排水泵站的方法排出。在下立交处路面的标高比较低,同样路基也就比较低,大部分低于地下水位。在雨水比较多的地区或者季节,极端容易出现积水现象,长时间雨水浸泡路基,会导致路基的变形、湿软,破坏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缩短道路的使用年限,如果不采取有效地办法予以遏制会对路面造成极大的损害。实践证明盲沟对于降低地下水位有着良好的效果。盲沟又叫暗沟,是一种地下排水渠道,用以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另外由于立交引道坡度较大,地面径流流速也就较大,在立交最低处设置多篦集水井来收集雨水,就近进入泵站集水池利用潜水泵的立交排水泵站排水。
三、市政道路路面内部排水设计
市政道路经水侵害后,一部分的水通过路面排水系统排除掉后还有一部分水通过路面面层的空隙、裂缝等渗入到路面的结构中了。这会使使混凝土路面产生积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与水经常接触将使沥青混合料松散剥落,影响沥青混凝土耐久性;另外进入空隙的自由水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会形成高孔隙水压力和高流速的水流,引起路面基层的细颗粒产生积泥,结果路面失去支撑等不利影响,所以市政道路排水规划与设计一定要科学,提前采取措施把可能渗入到路基结构中的水排除非常重要。
在对市政道路的各层结构进行施工时,每一层都必须按照路面的纵横坡度进行施工,每层都要有一个排水坡度,方便将结构层中渗入的水通过两侧的盲沟排出去。在面层和基层之间用乳化沥青下封层,如果有水分渗入,这些水分可以在短时间内沿封层的表面向道路的两边排走。
在一些雨水比较多的区域或者地表水含量比较丰富的地区,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上设置排水层十分的重要。排水层的排水系统是在面层下面设置透水性比较好的排水基层,对排水层进行设置要有一定的纵横坡度(其纵横坡度分别同道路路面纵横坡度),将渗入排水层的水分迅速地排出道路以外。碎石、矿渣、砂等透水性比较好,还可以保持道路基层的干燥,可以作为排水层的材料。渗入路面结构内的水分,先通过竖向渗流进入排水层,然后横向渗流进入纵向集水和排水管,再由横向排水管排引出路基。
四、市政道路绿化带的排水设计
市政道路一般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等部分组成。绿化带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对绿化指标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绿化带不但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给人们的视觉上带来了愉悦感,同时对道路交通的污染的缓解也发挥了重要功能。一直以来人们都普遍的给予车行道排水和人行道排水足够的重视,而忽略了对绿化带排水的重视。现代化城市对绿化率的要求也来越高,以后市政道路的绿化带也越来越宽。绿化带内的各种植物需要定时洒水养护,还需要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的粘壤土。因此对绿化带内的水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绿化带内由于对水的要求很高,也比较容易出现积水的现象,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雨水排除,但是仍有一些水分渗入途中,还会沿着城市各种管道向路基深部渗透,长此以往会给路基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绿化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排水设计。目前在绿化带的排水中有不错的排泄措施。
在城市的道路里,对绿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城市道路分隔带硬铺装越来越少,有的地方还把绿化带的基本功能用作它处,比如把绿化带作为公交站台使用,所以可以把分隔带设想为绿化带来进行排水设计。有些水渗透到了绿化带中,一部分沿着道路的坡度向下排走,另一部分却渗入了路面结构的侧面和绿化带,因此,可以在路面结构两侧边缘与绿化带衔接处铺设涂刷双层沥青的土工布, 将绿化带与路面结构隔开。同时在绿化带底部设置纵向排水沟(盲沟),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横向排水通道将绿化带水及时排入道路两侧的雨水井内。
结 语
市政道路的设计者要充分认识到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本地的交通状况、环境状况、水资源状况等做好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要多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市政道路积水,保持路面的通畅,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姚祖康.公路排水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孙慧修.排水丁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左岳群.浅议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8(18).
【4】程巍城市道路排水工程设计的探讨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