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实验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演讲稿 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每年的11月9日,是“世界消防日”,11月9日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这时候正是我国秋冬季,风干物燥,火灾多发。消防安全知识的贫乏,消防安全意识的淡薄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听到一幕幕血的教训。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使“119”更加深入人心,从1992年起,我国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的“消防宣传日”。
作为小学生,我们怎样防止消防事故的发生呢?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以及汽油、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
2、自觉爱护校园内的各种消防措施,如消防栓、灭火器等。
3、在教室里,不准随便拉电线,不得擅自使用电器设备。
4、放学之后,要记得关掉电器,并切断电源。
当遇到火灾时,如何逃生自救呢?消防专家介绍了在公共场所遭遇火灾时逃生自救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听好:
1、要了解和熟悉环境。当你走进商尝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时,要留心安全出口、灭火器的位置, 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
2、火灾袭来时,不要慌不要乱,及时拨打119或向周围求救。
3、要迅速撤离。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被火围困时,要立即想法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4、要从通道疏散。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也可考虑利用窗户、阳台、屋顶、落水管等脱险。
5、要保护呼吸系统。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否则容易中毒、或者被热空气灼伤呼吸系统软组织窒息致死。
“远离火灾,创造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更加关爱生命,更加关注消防安全,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着爱,爱自己,爱亲人,消防安全,从我做起。
谢谢大家!
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演讲稿 篇【2】老师们、同学们:
每逢进入冬季,天干物燥,很容易引发火灾。因此,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使“119”更加深入人心,公安部于1992年发起,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的“消防宣传日”。而11月9日的月日数恰好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这既是对消防工作的警示,也是对火警电话的宣传。
提到消防,同学们自然会想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火灾”二字。火,带给我们光明,赋予人我们温暖,但火灾也曾夺去了无数的生命,留下了累累伤痕。大火曾用血淋淋的数字和惨痛的代价,给我们敲响了安全防范的警钟,身处人员密集的校园中的我们,应在脑海中长鸣“119”的警铃,提高防火的意识和技能。 对于我们小学生,遇到火灾时,该如何逃生自救呢?针对这个问题,消防专家介绍了在公众聚集场所遭遇火灾逃生自救几法。请同学们仔细听好:
一、要了解和熟悉环境。当你走进商场、宾馆、酒楼、等公共场所时,要留心太平门、安全出口、灭火器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
二、要迅速撤离。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被火围困时,要立即想法撤离。
三、要保护呼吸系统。逃生时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将口鼻捂严,否则会有中毒和被热空气灼伤呼吸系统窒息致死的危险。
四、要从通道疏散。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也可考虑利用窗户、阳台、屋顶、避雷线、落水管等脱险。
五、要利用绳索滑行。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地面。
六、为低层跳离,适用于二层楼。跳前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等柔软的物品,以便“软着陆”,然后用手扒住窗户,自然下滑,以缩短跳落高度。
七、要借助器材。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网、气垫、软梯、滑竿、滑台、导向绳等。
八、为暂时避难。在无路逃生的情况下,可利用卫生间等暂时辟难。避难时要用水喷淋迎火门窗,把房间内一切可燃物淋湿。在暂时避难期间,要主动与外界联系,以便尽早获救。
九、利用标志引导脱险。在公共场所的墙上、顶棚上、门上、转弯处都设置“太平门”、“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火警电话”和逃生方向简头等标志,被困人员按标志指示方向顺序逃离,可解“燃眉之急”。
十、要提倡利人利己。遇到不顾他人死活的行为和前拥后挤现象,要坚决制止。只有有序地迅速疏散,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关于消防安全的常识还有很多,请大家本周在家或在老师的许可下,登陆“中国消防网”等相关网站,了角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
同时,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国家明令禁止学校、机关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中小学参加灭火。因为,同学们正处于成长发育期,还不具备成年人的思维和体力,普遍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经验,遇到紧急情况,往往处理不当,发生伤亡事故。如发现火灾,最重要的是尽快脱离危险,撤离火场。这样做既可以保证自身安全,也为大人们灭火提供了方便,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灭火。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保护自身安全也是对灭火工作做出了贡献。
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演讲稿 篇【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502班的伍蔚。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消防安全在我心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警电话是多少吗?对,那你们知道国际消防日是哪一天吗?是11月9日。我国的火警电话号码119恰好与国际消防日11月9日的月、日数相同。火是人类的朋友,它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火如果失去控制,酿成火灾,就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消防小知识。
首先,同学们要养成随手拔电源的好习惯,用完电器一定要马上把电源拔掉。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以及汽油、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如果发生了火灾,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心慌,及时报警。在报警时要把自己的姓名、发生火灾的地址讲清楚。要牢记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应先撤离,不要急于抢出物品,以免延误时间,造成人员伤害。
其次,发生火灾时要听从指挥,如果争先恐后,互相拥挤,不但会阻塞通道,严重的还会发生踩踏事件。如果被浓烟包围,不必惊慌,千万不要直立行走,最好用膝盖、手肘着地快速的爬行,呼吸要小要轻,直到安全地带。 当身上的衣服被烧着时,赶快在地上翻滚,把火扑灭。在无路逃生的情况下,要尽量找到湿毛巾或湿衣物,掩住口鼻。在有水源的地方暂时躲避保护自己。发现合适机会立刻逃生或等待消防人员前来抢救。
再次,我们要自觉爱护各种消防设施。消防设施是扑救火灾的重要工具。因此,平时不要随意玩弄、挪用消防器材。如果发现损坏消防设备的行为,应立即上前制止或报告老师。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全省公安机关坚决遏制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务院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要求,结合创建“平安**”活动,进一步加强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本着对国家的未来,对小学生和幼儿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杜绝使用三轮车、农用车、报废车或拖拉机接送小学生和幼儿,严厉查处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行为接送小学生和幼儿车辆,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确保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接送小学生和幼儿车辆严重交通违法进行集中整治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集中查处接送小学生和幼儿车辆严重交通违法领导小组,由**副区长任组长,区教育局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任副组长,区教育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付庄街道人大主任**盛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册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都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罗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双月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交警大队,**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整治活动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导工作。
三、整治重点
这次集中查处接送小学生和幼儿车辆严重交通违法的统一行动以区乡道路和农村为重点,重点查处下列交通违法行为:
1、三轮车、报废拼装车辆、农用车、拖拉机接送小学生和幼儿的行为;
2、车辆严重超员的行为;
3、超速行驶、强超强会、无证驾驶、无牌上路等严重交通违法的行为。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8月16日—8月19日)
交警大队在前阶段签署交通安全责任书的基础上,深入学校、村庄,围绕严禁使用报废车、农用车或拖拉机接送小学生和幼儿这一主题,由区教育局和交警大队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区教育局要对全区接送小学生和幼儿的车辆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排查出隐患问题,8月20日前登记造册,对存在问题的学校和幼儿园下发交通事故隐患通知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争取群众对集中查处接送小学生和幼儿车辆严重交通违法的理解和支持。
(二)集中整治阶段(8月20日—9月20日)
一是加强源头管理。交警大队和区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各小学、幼儿园、社区、村庄,加大对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多措并举,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交通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他们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文明意识,自觉抵制使用三轮车、农用车、拖拉机接送小学生和幼儿。
二是加强路面巡查,对使用农用车、报废车、拖拉机接送小学生和幼儿的,一经发现立即暂扣其车辆,对违法驾驶员依法进行处理;对报废车辆要集中停放,强制报废。同时要通知学生所在学校安排好小学生转乘车辆,确保不影响正常教学。
三是加强学校和幼儿园自备及单位接送学生专车的管理。交警大队与区教育局要加强联系,强化对接送学生专车的管理,对接送学生的专车要全部进行一次安全性能检测,发现隐患,及时整改,达到报废年限的坚决报废,并对驾驶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区教育局、交警大队要分别与学校等有关单位签定安全责任书,确保行车安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三轮车、农用车、报废车或拖拉机载客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尤其是接送小学生和幼儿的车辆,一旦发生事故社会影响极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搞好治理工作,区政府将不定期对此项整治工作的部署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学校体育通过十五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的过渡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二、课题的界定
1、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2、小学生体育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体育兴趣也有一些变化。研究表明,一至三年级为充分活动阶段,他们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四年级为变化剧烈阶段,喜欢球类者急剧增多,占53.1%,不喜欢球类的占14.4%,体育兴趣有明显分化;五至六年级为喜欢学习运动技术阶段,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武术、球类等有一定技术、技巧的动作项目。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的理论性目标
体育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对体育学习活动产生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要想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就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把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把学生潜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他们的认识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密切相连,也和支持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直接相关,它贯穿于体育学习中的知识习得、技能掌握和身心发展之始终。因此,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要加以分析、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这对今后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2、课题研究的实践性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体育、爱学体育、学好体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调查研究
2、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
3、提高小学生体育兴趣能力的操作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1、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通过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喜欢从而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动力
五、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小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教育专家谢月芳在《关于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小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六、选题依据
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前体育课提倡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美国教育学家杜葳曾经说过:"教师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建设、引导和帮助,创造儿童喜爱的环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受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的偏差,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的现象,使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项的现象,很多学生逐渐的对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很多学生上课懒散、练习质量不高、怕苦怕累,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中尤其突出。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呢?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越来越差呢?再全面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如何提高每个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加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资料文献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时间成果,结合本校的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2、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的现状,看看哪些体育项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的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9--2013.12)
(1)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
(2)收集相关的各类资料,做好资料调查的表格
(3)制定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4.3--2014.12)
(1)将课题方案具体细化,有专人负责执行,开展全面实施
(2)开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为结题收集充分的研究资料和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4.12--2015.7)
(1)课题进入总结阶段
(2)完成整理研究资料及档案
(3)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4)召开结题汇报会,请专家、领导鉴定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方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一、指导思想
根据沪教委有关文件以及嘉定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践行公信教育,创建和谐社会,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和家长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认真做好优秀学生的推荐工作,引导初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推荐原则
1、“择优原则”---推优生应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综合素质为优秀的。
2、“公开原则”---推优名额、推优过程和最终结果都要公开,张榜公示。
3、“自愿原则”---是否愿意参加推优,推优生填报哪所学校,尊重学生意愿。
4、“规则在先,程序规范”的原则---根据校推荐优秀生的实施方案、选拔标准、确定名单的程序,并在操作之前公布,做到“公平、公正、守信”。
以上四个原则,保证推优选拔工作公正进行。
三、推荐名额
由区教育局按有关文件精神按比例下达到校,学校将在校园内公示推荐人数及市、区等各级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分配情况。
四、推荐条件
(一)前提条件
“推优生”须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成绩、体育成绩等符合当年区教育局及招办文件规定的标准,经师生推荐或学生自荐,校推荐领导小组审核,产生候选人。
(二)基本条件
1、基础型课程学习(最高值70分):
成绩折算:
六年级5%----- 上学期区抽语、数、英期终考总分的2.5%;
下学期区抽语、数、英期中考总分的2.5%;
七年级10%----- 上学期区抽考语、数、英期终考总分的6%;
下学期 语、数、英 期终考总分的4%;
八年级15%----- 上学期语、数、英、物期终考总分的7.5%;
下学期语、数、英、物期终及历史中考总分的7.5%;
九年级70%----- 上学期区抽语、数、英、物、化、道法期中考总分的10%;
上学期区统考语、数、英、综合、道法期终考(即一模考)总分的60%。
【说明:】保持上述比例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补充或调整当届学生区抽考成绩占比。其中2021届学生六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为区抽考,九年级一模为区统考。
(插班生在插班前的成绩,以进我校的第一学期的成绩,按相应年级的比例折算,转入前以零分计算。)
以上各项的总和按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名。根据此排名,按下表计算相应分值:
排名在年级组前2.5%以内(含2.5%)
70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5%以内(含5%)
65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7.5%以内(含7.5%)
60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10%以内(含10%)
55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12.5%以内(含12.5%)
50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15%以内(含15%)
45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17.5%以内(含17.5%)
40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20%以内(含20%)
35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22.5%以内(含22.5%)
30分
排名在年级组前25%以内(含25%)
25
排名在年级组前27.5%以内(含27.5%)
20
排名在年级组前30%以内(含30%)
15
排名在年级组前32.5%以内(含32.5%)
10
排名在年级组前35%以内(含35%)
5
排名在年级组前35%以外
2、特长表现(最高值80分)
项目
项目细则
得分
总分
荣誉称号
获市“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队长”等荣誉称号(10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4.5分)
获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队长”等荣誉称号(1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1.5分)
学科
参加学科竞赛,获区一等奖或市以上前三等奖(9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7.5分)
参加学科竞赛,获区二、三等奖(1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1.5分)
艺术
参加区艺术竞赛获个人一等奖或团体一等奖的主力队员、市以上艺术竞赛获个人前三等奖或团体前三等奖,器乐、声乐、书法等八级及以上(4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4.5分)
参加区艺术竞赛获个人二、三等奖或团体二、三等奖的主力队员、器乐、声乐、书法等四级及以上(1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1.5分)
科技
参加区科技竞赛获个人一等奖或团体一等奖的主力队员、市以上科技竞赛获个人前三等奖或团体前三等奖(4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4.5分)
参加区科技竞赛获个人二、三等奖或团体二、三等奖的主力队员(1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1.5分)
体育
在区体育竞赛中获个人第一名或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市以上体育竞赛获个人前三名或团体前三名,获二级以上运动员称号(4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4.5分)
在区体育竞赛中获个人二、三名或团体亚、季军的主力队员,市以上体育竞赛获个人四、五、六名或团体四、五、六名(1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1.5分)
劳技、计算机等
参加劳技、计算机等竞赛,获区一等奖或市以上前三等奖(4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4.5分)
参加劳技、计算机等竞赛,获区二、三等奖(1分)
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加分情况(最多不超过1.5分)
学生就读中学期间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某方面的突出贡献、突出成绩或突出表现,按下列标准计算分值:
说明:(1)以初中阶段学校组织参赛并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部门颁发的获奖证书为依据;非明确分类但属于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部门颁发的特长表现奖项,计入“劳技、计算机等”类别。
(2)获区一等奖及市以上前三等奖中属同一项目同一等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如“科技”这一项目中有航模、小车、火箭等不同类别),每增加一项增加1.5分,但最多不超过4.5分,(学科类每增加一项增加2.5分,但最多不超过7.5分);获区二、三等奖中属同一项目同一等。
第中不同类别的奖项,每增加一项增加0.5分,但最多不超过1.5分。
以上“基础型课程学习评价分值”与“特长表现评价分值”之和为该生的综合评价分值,按高分到低分排序,择优推荐。(推荐人数与当年区教育局按有关文件精神下达到我校的人数一致。)若处于推优名额末尾综合评价分值相等的学生,比较一模语、数、外总分依次择优推荐。仍有同分,按一模数学、语文单科考分,择优推荐。若再有同分,由德育处负责加试时政后,再择优推荐。
未尽事宜由推荐工作小组集体决策认定。
五、推荐程序与方法:
1、成立推荐工作小组及监督领导小组:
(1)推荐工作小组
组长:管坤
组员:丁大良、王菊英、王建民、冯雪、李赵一心、胡俊(校家委会代表)、李格(八年级学生家长代表)。
(2)监督领导小组
组长:赵霞
组员:何春霞、樊俞娇、黄嘉瑶(八年级学生代表)、陆银红(八年级家委会代表)。
说明:以上人员中与九年级学生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应予以回避,其相应岗位责任人由校监督领导小组推荐安排。
2、制定“疁城实验学校2021届初三优秀毕业生推荐工作操作方案及日程安排”,告知九年级班主任、九年级全体学生及家长。
3、充分尊重学生本人意愿,以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推选出班级中候选人后上交年级组,年级组上交校推荐领导小组审定,并签署推荐意见。
4、按规定的时间在校内醒目处张榜公示初步名单。
5、 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最后审定的推荐候选人名单上报区招生考试领导小组和教育局领导审核。
摘 要:自2014年8月起,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女大学生安全案件,这些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和保护措施的讨论。大多数在校女大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与经验,不能有效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自我安全意识缺乏。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安全教育 调查
课 题: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项目编号:2014JPXM08),主持人:杨文胜,课题组成员:陈思,冯月,王方方,李攀登,夏宏宇。
近几年来有关女大学生被害的案件报道有所增多,这一方面显示出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其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类安全问题。如何保护她们的安全以及如何提高她们自身的保护意识,成为此次调查小组的研究课题。
对此,笔者做了“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女大学生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是河南省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在校女大学生(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警察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13所学校)。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主要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针对在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32份,问卷有效率93.2%。
一、当前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认知及自我防范行为
当代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社会治安及公共保护措施日益完善,女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是平静、安宁的,没有太大波动,这就导致大多数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日益减弱。
1.安全意识
问卷结果显示,针对“你认为你自己的安全意识如何?”这一问题,只有14.3%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有非常强的安全意识,6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安全意识还可以。
对于“你出外坐车时,对车辆有选择性吗?”这一问题,只有23.54%的女大学生在单独坐出租车时会记住出租车所属公司及车牌号、司机的特征,48.7%的女大学生知道需要看证件、牌照和司机信息,但上车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略车辆信息。
尽管学校和家庭时时刻刻都在给孩子尤其是女大学生灌输安全知识,但二十多年的安全教育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安全意识仍然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有实质性的防范实践。多数女大学生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为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2.安全行为
虽然多数女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堪忧,但问卷显示,其自我安全行为情况还比较乐观。在家庭安全方面,有79.9%的女大学生在家时会将防盗门锁好;有55.6%的女大学生在有人登门拜访时,先询问对方来历、观察后才开门;有39.9%的女大学生会将不熟悉的人带回家;有46.5%的女大学生在出远门前会关闭水、电、气、门、窗,另外会请朋友、邻居代为处理小广告、报纸等;有61.4%的女大学生夜间返家时,会在到家之前提前准备钥匙,而不是在门口寻找;有73.1%的女大学生在外购物时,不让自己的提包离开自己的视线,付款时不轻易漏财;有74.4%的女大学生即使在宿舍也不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贵重物品和现金。
二、对女大学生安全保障措施的建议
由于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大多数中学对女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容易忽略女学生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导致大多数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以及自身安全防范行为缺失。女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兼顾安全教育。
1.家庭方面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家长应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在对孩子的教养中,家长应将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形成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家长还应多带孩子参加安全教育的活动,使之加深对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家长还可时常与孩子讨论社会上发生的安全方面的案例,了解孩子在面对此情景时的想法,如若想法不当则可以及时纠正,正确教导孩子实施自身安全防范行为。另外,家长有必要清除家中的不安全因素,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2.学校方面
警惕意识、危机处理技巧和安全行为习惯是女大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必备素养。首先,学校有必要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公共必修课。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可以问答及卷面的形式,考核女大学生的思想安全指数,提高女大学生的自身安全意识;实践部分可在教学楼、操场、宿舍、食堂等地就地取材,模拟突发危险性场景,如火灾、地震、抢劫、偷窃、食物中毒等,考查女大学生对于突发危险事件、对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损失的处理能力,通过演练提高女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能力。
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普及安全知识,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校武装保卫部门应联合学生工作的其他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制度,如《女大学生宿舍安全制度》《校园安全制度》《班级安全制度》等,以强有力的手段降低女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潜在危险,并使女大学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处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每年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校园安全月”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活动,如观看安全纪录片、举办主题竞赛、举办讲座等。还要积极为女大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到校园治安管理工作中,了解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
3.女大学生方面
女大学生要正确认知自己在生理、体质、机能等各个方面的天然弱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自身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在自身安全意识觉醒的同时,还能对安全问题具有发现意识和能采取防范行为的能力。女大学生应当多关心社会热点,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自己具有适度的“危机意识”,认识到在这个安宁却复杂的社会中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身安全意识。不仅如此,女大学生还要给自己正确的心理辅导,在遇到危害时调整心态,沉着处理,不逃避不抑郁,坦然面对。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类特殊群体,自我安全意识薄弱,自身安全防范行为缺失,自控能力较差,碰到问题不会应对,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我们只有在各方面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才能为女大学生提供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为社会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黄海群.探索与实践: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3]徐国静.女性成长课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易银珍.贴近实际突出特色切实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
[5]邓会敏,汪一江,陈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
模拟实验是小学科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但是,模拟毕竟与客观真实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控制好变量,尽量与事实接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的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模拟实验方式进行实验。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实验,需要考虑的变量比较多,一旦设计不到位,学生的理解就会有偏差,影响对知识的理解,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认识。通过教学实践,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以下是对月相成因模拟实验的反思与改进。
一、模拟实验内容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是六下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是学生认识宇宙空间的开始。前一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地球的卫星——月球》,本课将继续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月相变化》。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月相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月相的变化是学生从生活中就可以感知的但又是不会去深入关注其规律的、熟悉的事物。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的观察,但是他们的认识并不一定是清晰的,而且仅仅局限在大体的形状上,亮面的朝向以及出现的时间都没有注意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点。
二、月相模拟实验实施方案分析
方案一:
1、黑白球代表月球,白色半球代表被太阳照亮的一面,黑色半球代表太阳照不到的一面;
2、学生站在中间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3、太阳光从一侧平行射向地球和月球,白色半球始终对着太阳,
4、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观察者记录在此过程中看到的月相。
如图:
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本方法忽略了月球的自转,只考虑了被照亮的一面,在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学生记录看到的亮面的形状,比较直观形象。但是,学生观察完后会有这样的疑问:“月球自转时月相是怎样的?”“月球还得自转阿?”“如果考虑月球的自转,还会有同样的现象吗?”很多学生有这样的疑问,看来这种模拟的方法有些学生想不明白,特别是反映慢的学生。如果不解决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带着疑问来学习下面的知识,一连串的知识认知错误就会出现。
反思: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他们是小学生,如何把月球自转和公转都准确的模拟出来?我们和学生强调模拟实验可以突出某一因素,但是学生就是想不明白,那么这个方案就不适合小学生使用。如果以白色作为月球正面,黑色作为背面来模拟,太阳光平行照射过来,让学生想象月球运动到不同位置被照亮部分的位置、形状及亮面大小,白色部分又干扰了学生的思考,看来黑白球不太合适了。如果用单色球呢?月球本身不发光,就用深颜色的单色球演示如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实验方案二。
方案二:
1、全黑球代表月球,并且标记正面和背面,代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
2、学生站在中间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3、太阳光从一侧平行射向地球和月球,也可以用手电筒当太阳;
4、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正面始终朝向地球,观察者想象月相的形状和大小并记录。
实践后:发现本方法确实充分考虑了月球在运动过程中的公转和自转,头脑灵活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想象出来,但因为不直观形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象不出来,有的能够想到月相在哪边出现,但是对形状记录不够准确,只是大致的模样。
反思:怎么能让这一实验即能尊重科学事实,又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形象直观的演示出来呢?这就需要我们的演示装置能同时模拟出月球的运动和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其实不难实现,只要有一个黑暗的环境就能做到,光源代表太阳光,用球代表月球模拟其运动,观察月球运动过程中被照亮部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形状。目前现实是没有这样的暗室,怎么办?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演示后,达成了第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三:
1、全黑球代表月球,并且标记正面和背面,代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
2、学生站在中间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3、太阳光从一侧平行射向地球和月球,
4、半球壳能套在月球上,并涂成白色代表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5、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正面始终朝向地球,白色半球壳始终正对太阳,所以它是在月球上滑动的,这样学生能直观的观察月相的变化。
实践后:本方案确实形象直观,既保证了月球逆时针围绕地球转动,而且考虑了月球的自转问题,被照亮的一面也能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此方案的缺点是操作起来稍显麻烦,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且最适合大组模拟,可以在操场上一大组作模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83-01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的学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实验是科学知识探究过程中最有效、最快捷,同时也是让学生收获较大的方式。而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一份实验方案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实验的效果、教学的成败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有效实验,从而实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一、实验设计之“有效”
“有效”在汉语词典中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有效果的”,后来被应用到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这其中的“有效”被解释为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现在笔者将“有效”这个词交由学生来解读:可行的、可以操作的、简单方便的、通过一些努力能实现的、有明显效果的……
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请教家长、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评出优秀实验设计,并通过这样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设计之“循序渐进”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制定实验计划,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充分相信他们,并不是完全放手,毕竟低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科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研究的问题缺乏了解,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缺乏技能常规等。教师必须要有计划地引领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并从中摸索出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实验。如在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朵“双色”花(一半蓝色、一会半红色),让学生猜测出现这样效果的原因。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测,选择性地提取相关信息,再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餐巾纸蘸上红墨水,逐步完善演示的实验设计。
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实验方法有所了解后,要渗透、迁移设计实验的方法,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实验设计方法。接着,教师要适当提高设计实验的难度,并逐步放手,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研究、解决,并尝试设计实验,从而引领他们学会设计有效实验。
三、实验设计之“设计”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法和材料、考虑注意的问题。
学生设计实验时,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会遇到不能完成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度给予必要的点化和启发。同时,教师要鼓励孩子大胆实践,允许孩子在实验中走弯路,犯错误,并及时予以指出和纠正,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的出现会让学生无意识地去猜想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教师将两个“鸡蛋”(一个完整的鸡蛋壳,一个鸡蛋)同时放入1号和2号两个烧杯的不同溶液里(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但都很清澈,看不出来液体的不同),学生发现:在1号杯的时候,两个“鸡蛋”都浮在液体的上面,而在2号杯,一个“鸡蛋”浮在液体上,另一个鸡蛋却沉到液体的底部了。于是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鸡蛋不是应该沉在下面吗?怎么会一个沉,一个浮,或者两个都浮在上面呢?学生的猜测、讨论交流异常热烈。最后分析得出:有可能是液体有问题,要不就是“鸡蛋”有问题,从而得出“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的研究主题。
如何来解决他们所发现的问题,验证他们的猜测,不同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设计方案的呈现也根据孩子的思维特征,由形象为主的图示法,逐步转换成抽象逻辑为主的语言文字等方法表述。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方法的确定和材料的选择都将充分体现出实验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对比、观察、测量、控制变量……这些操作流程都需要学生提前在脑海中将过程进行演练,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适当的方法。如在教学《摆的快慢》一课中,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是摆线的长短,是摆锤的轻重,还是摆角的大小。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变量”,其次让学生在这一要求下思考出合理的实验流程,设计有效的实验步骤。
四、实验设计之“反思”
学生的设计、想象存在着一些不全面之处,教师不能予以打击,只需在关键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可以请教老师。
实验方案都是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的。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深入学生的活动中,随时掌握他们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把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探究活动之中,使之充实孩子的学习需要,并不断辅助学生修整和完善他们的设计,帮助他们扩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
一、教给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
1.自主准备。主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教材和自主准备材料。由于科学教材是循环使用的,所以自学教材要求在上一节课下课前就向学生明确提出,让学生或阅读教材;或观察记录;或思考提问;或比赛激励。如六上第二单元《建高塔》这一课前,我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要建一个又高又稳定的塔,你认为怎样的结构稳定?课后自主观察一些高塔求证。要求学生根据建高塔的需要从身边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只要是对建高塔有用的材料,都可以带来,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建的高塔最高、最稳。结果,学生不仅带来了各种大小的饮料瓶,还带来了筷子、橡皮泥、玻璃弹珠、硬纸板等书本没有提示的材料。这说明学生已经根据自己的自学、自主观察和自主思考后进行充分的自主准备了。
2.自主探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小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需要教师的扶持,然后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讨、设计实验方案。如《磁铁的两极》一课,研究磁铁两极能否指示南北方向。我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设计实验证明磁铁的两极能否指示南北,把磁铁直接放在桌上行吗?我们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得出:“要考虑怎样让磁铁自由旋转?”再出示各种材料:泡沫圆盘、小条形磁铁、水槽、棉线、支架、旋转架等等,让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供导向:“小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材料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再讨论选择其他材料或自己思考的材料设计另外的方案,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又多又好?”经过引导、思考和探讨,大多数小组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自主设计了各种有创意的实验方案。
3.自主操作。学生自主设计好实验方案之后,就要让学生按照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了。但是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呢?应根据不同的实验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如《分离盐和水》的实验步骤比较多,教师的指导要细致到位。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把实验的过程分成若干具体有序的步骤,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别是酒精灯的使用又该注意些什么?什么该做,什么又是不该做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分解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自主进行实验操作。
4.自主总结。即自主进行实验总结,包括填写实验记录、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等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每次实验时,不断指导和强化,使学生形成习惯,并学会根据实验结果自主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二、拓展学生自主实验的时
1.多督促指导。学生在课外坚持自主实验离不开教师的督促、指导,但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循序渐进,逐步放手。如四年级制作天气日历,需要学生坚持一个月每天观测和记录,有的学生因为其他课程作业多,可能会忘记。所以,我指导学生分小组把天气日历的记录表贴在科学教室展板上,可以避免学生因忘记带表格而无法记录;再指导学生每天中午吃完饭,到科学教室领取温度计等实验材料,进行天气观测和记录。采取教师――课代表――组长逐级督促的方法:第一周,我每天中午12点到教室,督促学生及时观测和记录,并给予指导和帮助;第二周,我提醒课代表,让课代表督促全班学生;第三周,让课代表督促组长,由组长督促小组学生观测;最后一周,我没有提醒课代表,孩子们已经形成了习惯,能自主进行观测记录。总结天气日历时,大多数小组学生都能按时自主完成天气日历的制作,他们能认真地进行观测和记录,制作的天气日历记录科学、图案美观。
2.多鼓励帮助。学生在课外坚持自主实验还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和帮助。如六上用报纸造桥,我在课堂上指导了学生如何设计造桥方案,再让学生根据方案自主造桥。课堂时间有限,课外有更多的充裕时间思考、制作和改进,所以我要求学生课外继续自主完成。一学生问我:“老师,课外没时间做怎么办?”我鼓励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做了?你想不想像桥梁工程师那样,亲自设计并动手做一座桥,享受成功的喜悦呢?”有了老师的鼓励,他向我保证,这个周末会抽时间制作。我又给他一些桥梁制作的图纸作为参考,给予他帮助。周一,他带了一座漂亮又牢固的斜拉桥到校,他告诉我是用报纸卷成一根根小棍,包在桥面内部,光做这些小棍就花了一个多小时。经过承重测试,这座小小的报纸桥竟然能承重20多公斤,因此我奖励他为小小桥梁工程师。有了榜样和激励,其他学生也都纷纷效仿并改进创新,有的学生设计制作的报纸桥竟然能承重一个人的重量!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教师不断鼓励,激发他们自主实验的兴趣,并激励他们自主实验,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实验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科学课程 学习习惯 主体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新课改后的一门新的教学课程。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习好科学学科知识,具备科学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是一项新的挑战。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习惯就成为了关键,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为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自身优势,突出对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习惯培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科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地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科学中需要培养的观察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地科学态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地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科学态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教会他们把各种零散地、看起来孤立地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观察。
4.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绞尽脑汁”地将知识一股脑地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好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学习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也不愿意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好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去验证预测可能的结果,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生活中的电磁。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生活中的电磁锅是怎么工作的?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认真总结,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学习,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本领。
四、培养良好的协调合作习惯
教学中必需依靠多学科知识的协作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科学学科教学可以很好地与物理、生物、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意识和自觉性,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合作的精神和习惯,让课堂教学更行之有效。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包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小芳.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5,(61):185.
[2]刘孝龙.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7):95.
[3]姜春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4):31.
[4]夏蓉.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习惯的养成[J].科学咨询,2012,(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