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

第1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1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起步晚,又缺少管理经验,对高速公路管理一直处在探索之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虽然说,改革开放为中国公路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但随着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管理体制的框架开始显现出不协调。所以我们要通过现行各种管理模式的对比,通过对现状的勾勒和对问题的思考,引起广大人们对深度改革的关注和探讨。群策群力,是完善改革思路、系统改革模式的最佳途径。科学而合理地重新架构公路管理体制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重新调整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已成了公路人当前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需要对公路管理职能的问题进行正确定位:建立什么样的公路管理体制结构才能系统地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了解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含义,正确定位我们的公路管理职能,认真研究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从而选择适当的组织模式。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公路运营体制的管理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借鉴国外高速公路管理的做法,依据《公路法》,建立高速公路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公路事业的发展,而且条件已经成熟,现阶段公路管理体制的特点也随着高等级公路管理的专业化,高等级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三者的管理逐步分开。经历了若干年的体制变革,公路管理基本演变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模式,同时在省市区,国省道管理模式并存的格局也基本形成。所以长期以来的体制改革再次成为热点,有些地方不放,不些地方在回收,反反复复似乎依然是老问题的重复,今后的路如何走,我们陷入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当中。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组织管理体制由组织“运作目标、职能配置、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四大要素构成。相应地,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也由此构成。从功能上讲,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载体,是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当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配置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体制因素造成的。

2.1 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交通政令难以畅通

确保交通政令畅通是高速公路管理健康高效运转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在个别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独资和合资的经营企业以及一些高速公路集团公司中却存在接受交通行业管理的意识淡漠,对行业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不够积极和主动,甚至损害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2.2 职能配置不够健全,公众出行利益受损

高速公路经营领域属于“市场失灵”范畴。在经济本质上,高速公路产业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自然垄断性。在这种自然垄断的市场结构下,由于同一方向路段供给的稀缺性,使得高速公路经营者可能凭借垄断经营的强势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3 运行机构不完善,导致公路建设出现问题。

2.4 路政执法主体不合法

《公路法》规定,只有交通主管部门或其设立的公路管理机构才具备路政执法主体资格。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绝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完成路政委派工作,因此形成了前面所提到的多种路政管理模式,导致许多高速公路的路政执法主体和路政执法人员的身份不合法。而且目前大量的高速公路公司是由企业来负责经营管理,这些经营企业显然不具备路政执法主体资格,作为企业编制的路政人员也不符合路政执法身份,导致行政执法主体严重错位。

2.5 执法标识、执法程序、文书制作不统一

例如有的交通系统内部执法人员以及分管执法工作的领导都不认识自己队伍的标志标识,使路政执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严重影响。

3 采取措施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对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各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采取具体措施以推进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的管理。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要求公路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因此要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精简、高效的高速公路管理体系和模式。

3.1 健全高速公路法规体制,建立强有力的执法手段

高速公路管理相对于一般公路管理,具有内容复杂、专业性强等特点,更需着重加强高速公路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加快高速公路立法工作,既是我国高速公路获得良性发展的保障,又利于实现高速公路管理的有法可依,也是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前提和基础。

3.2 制定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根据现有的经验数据测算,得出拟执行的收费标准,从而保证政府制定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3.3 加大收费稽查力度,加强人员管理

加大收费稽查力度对促进收费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各种监控和稽查手段,杜绝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4 以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确保高速公路公益属性,推动了全省高速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并按照集中统一、依法监管的原则,不断强化法律赋予的职能,全面提升对高速公路集中统一管理的能力。

3.5 总之,以规范化的管理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管理机制,提升了全局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首先,我们需要抓住“制定行业标准、提供指导服务、加强监督检查、实地考核评比”四个环节,逐步形成独具行业特色的管理体系;其次,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完善目标考核,建立公平合理、定量定性结合、激励约束并存、绩效分配挂钩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考核标准的一体化运营体系。建立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高速公路顾客满意度测评,寻找自身运营管理不足,持续推进整体运营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得好坏,是决定高速公路能否高速运行的关键。我国高速公路是伴随着改革开改的坚强脚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而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然而新形势下构筑一种新的管理体制,涉及方方面面,问题相当复杂,且需要一个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总结实践经验,遵循高速公路层层面面的原则基础,并最终明确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从而为完善高速公路运营的管理体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树森.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2]罗帆,李龙,朱新艳.我国高速公路公司品牌现状的调查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4(02).

[3]谢强,丁红林.委托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及推广设想[J].交通企业管理.2006(10).

第2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106-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科技普及和交流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且越来越突出。课堂外的非正规教育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普教育更加突出其全民性和终身性。科普场馆是担负起时代重任的新型社会教育阵地,致力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科学意识、创造智慧、开拓能力的一代新人。因而,科普场将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最好场所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丰富,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多元化。科普场馆不再是一座单纯的科技展览馆,而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合于时代和未来教育要求的特殊学校。它是学校等正规教育和正式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和补充。到科普场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这知识的海洋中跳跃式地、自由地、积极主动地摄取科学的养分。科普场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力军,是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常年开放场馆,主要的形式包括科学中心、科技博物馆、科技馆、专题科技馆等。在新形势下科普场馆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队伍人才、展项研发、公众服务和场馆运营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上向管理精细化的迈进。精细化管理是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三部曲”中的重要一环。实现质量管理精细化不仅能够提升科普场馆整体执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运营绩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科普场馆的管理水平与具有更大社会化和更广普及性的公众服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科普场馆需要在运营管理中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才能更有效地通过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激发公众主动自主去探寻科学奥秘,实现科学传播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科技场馆的长远发展。

1 国内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准确地全面了解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从质量管理认证、队伍建设、展项自主研究开发、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我们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间对国内的科普场馆开展了《我国科普场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全国各地的科普场馆(以科技馆为主)的实地考察、电话调研和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期限内最终共成功采集56个省、市级场馆和部分专业场馆的数据,其中省级场馆21家、直辖市场馆3家等。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严谨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后,形成《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现状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中除了对接受调研的各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外,还对科普场馆推进精细化管理总体状况进行了统计,因其内容较为繁复,故本文仅就与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1.1 对各场馆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统计

在受访的科普场馆中,其中仅有5个场馆(约8.9%)完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工作并取得认证,而其余的场馆(约91.1%)则没有开始相关的认证工作(见图1)。

1.2 队伍建设精细化工作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队伍建设精细化方面,我们从3个方向入手研究,分别是:岗位分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及培训管理制度建设。(见表1)

首先,超过2/3的受访场馆实施了岗位分级目标责任制,即有41个场馆(约73.2%)有此项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有15个场馆(约站26.8%)则没有;仅有1/3的受访场馆(19个场馆)同时开展了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建设,而约2/3的场馆(36个场馆,约占64.3%)只具备考核制度方面的相关建设,而有1个场馆则均无开展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建设(约占1.8%);在培训管理制度方面,大部分的受访场馆(54个场馆,约占96.4%)都实施了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

1.3 展研究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展项研究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自主研发方向入手研究,具体包括“有无系统成熟的展项研究管理办法”“有无自定年度展项研究计划”“有无跟进展项研究管理过程及时掌握研究情况”,以及“有无展项研究评价体系”。(见表2)

在受访的科普场馆中,1)在系统成熟的展项研究管理办法建设方面,仅有6个场馆(约占10.7%)有此项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2)在自定年度展项研究计划方面,仅有11个场馆(约占19.6%)有此项方面的措施;同时另有5个场馆仅有展品的年度采购计划。3)在跟进展项研究管理过程及时掌握研究情况方面,有13个场馆(约占23.2%)此项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4)在展项研究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仅有5个场馆(约占8.9%)具备。

从上数据可见,受访场馆在展项研究管理方面举措较弱,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的目前国内科普场馆的展项展品开发还是以通过采购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方式为主,缺少对结合自身展馆特色和展教资源的自主研发、二次开发或功能拓展等。

1.4 在服务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服务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3个方向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有无系统规范的观众服务规程和指南”、“有无考核评价体系”“有无定期开展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见表3)

从上数据可见,大部分受访场馆均较重视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有49个场馆(约占87.5%)具备系统规范的观众服务规程和指南建设;超过一半的受访场馆(31个,约占55.4%)具备考核评价机制措施;有44个场馆(约占78.6%)开展定期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另有1个场馆开展了不定期的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工作。

1.5 在安全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安全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两个方向入手研究,具体包括“有无制定合适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指引”、“有无重大情况的应急预案”。(见表4)

以上数据可见,所有的受访场馆均重视安全管理,受访的56个场馆在制定合适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指引建设、以及重大情况的应急预案方面,均制定了相关的措施。

2 结论

从调查的数据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国内科普场馆都在场馆运营质量管理标准化方面花费大量的投入和创建工作,而在质量管理精细化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全国各地科普场馆管理现状来分析,基本上都把场馆物业管理工作中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部分对外完全社会化管理,即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企业负责该项目工作,科技馆仅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对于和科普场馆的安全运营管理有关方面,重视程度尤为突出,“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受访的所有科普场馆中都能充分体现。关注公共安全,充分利用人防、技防及物防等手段来提供公共场馆的安全服务,为科技馆与公众提供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在服务管理方面,对于来访参观公众的服务意识还是蛮重视的,大部分的科普场馆均按各馆自定的规范规程和指引来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科普服务及一些便民措施,使观众能舒心地感受科技馆这个启迪智慧,传播科普殿堂的独特氛围。在队伍建设方面,对于各岗位设置、岗位目标责任制、人才培养、管理培训等都下了大功夫,均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

但在引入相关科学性或客观性的评价机制方面,如:队伍建设、展项研发、服务管理、服务效能和效率等,除了小部分的科普场馆已开始尝试性地自行开展此项工作外,目前大部分的场馆均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若从引进第三方机构和企业对场馆自身上述项目的建设,甚至从场馆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三效”)三方面来进行相应评价或评估工作的考虑,目前基本上是还没有真正涉及或实施。在展项展品自主研发方面建设,对自身场馆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或深度开发还较为缺乏,资源的充分利用仍不足够。调查中发现,仅有极少数的场馆尝试自主研发展项展品。目前大部分的场馆主要是从市场上直接采购现成的产品为主。受访的大部分科普场馆对展项研发的评价机制的认知度普遍不高,缺乏对展项产品研发发展态势和国内外科技馆展项管理新方法等的常年性清晰准确的跟踪和关注。基本上他们都是根据过往采购展项产品的经验、或产品的欢迎程度作为评判和采购的标准。受制于多以展项展品采取对外采购来满足场馆自身的更新改造,故一般缺乏制定展项展品的年度研发计划工作措施。

从对各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工作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标准化管理是第一步,但调研结果却不容乐观,仅有5个场馆实施并取得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均与科技馆本身的体制、运营机制、财政支持度、管理层重视程度、运营经费投入和管理模式等有密切关系。认证工作的过程需要长期的人、财、物力投入和全程参与,同时也与场馆的各级部门和全体员工坚定和稳定的执行力有着长效性的关联。目前大部分的场馆对于《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认知度和执行实施还是比较到位的,但对于在管理、服务和运营上标准化,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难以提及到实施人性化管理,这实际上很大程度也影响了我国科普场馆的发展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竞争力。

3 对策和建议

现代管理已经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正想人性化管理迈进。如果说,科普场馆还处于比较粗放式经营管理的境地,那么现在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实施精细化管理,使科普事业迈向新的台阶。科普场馆要在不断丰富展教内涵、在展示上创新的同时,在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基础上也应不断拓展、提升科学传播职能。但是,由于质量管理精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普场馆人、、物力等,需要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以及整体执行力,而目前科普场馆在这方面的举措仍相当薄弱。基于对国内科普场馆的抽样调查分析,我们就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开展提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3.1 善于利用现有的展教资源和展研力量,开展展项展品的自主研发与管理

科普场馆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效互补,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展教形式向公提供传播科学知识,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全民终生学习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场馆通过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展项展品自主创新开发,强化展项展品研发的学术理论和成果支撑,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要在科普展览展示手段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科普场馆更新改造工程要注重科技创新集成的应用和展示,通过集成创新的传播方式、集成创新的科普内容、集成创新的运作模式,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多的接触科学、了解科学,将科技馆打造成公众喜爱的最新科创成果集成展示基地。

3.2 充分认识引入相关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精细化管理

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对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缺乏深入的分析,评价的范围和层次界定比较混乱,更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导致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并未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把精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引入应用于我国的科普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甚至通过借助第三方客观的评价和评估,有助于分析与揭示科普场馆在运行管理中的不足,以评促管,落实以服务评价和合理奖惩机制促进改善服务水平,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励功能。同时通过研究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普场馆的精细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实务操作流程、规范,探索建立长效的创新机制,以此创立形成一个交流学习平台,更好地实现科普场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政府和管理机构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受众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科普场馆的角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高精细化管理前瞻性

科技馆事业发展好与否,其社会效益参考评价指标因素之一,就是公众对其喜好、参与度、特性和来访人流量如何等。科普场馆应联合相关的专业研究机构或委托第三方市场调研策划机构,进一步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和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分各类群体,结合科普场馆自身资源内容亮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数据采集、复核、处理、分析,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研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了解国际上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关注展教内容的社会效应和公众反馈,拓展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服务管理体制,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4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资源和专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壮大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

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发挥其专业优势。各科普场馆应建立一套专门的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的评价机制或评估体系,通过对人才队伍其不同阶段发展和能力特性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实现动态化管理,从而适时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方案,加大青年专业人才队伍扶植力度、加强管理层和员工轮岗交流力度。同时利用各科普场馆各自资源、地区优势,探讨馆际间的人才交流培养深造合作模式,启动各馆间的人才交流,有助于科普场馆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推动整体行业专业人才链发展,打造科普场馆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为科普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孙念怀,精细化管理III――操作方法与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受众需求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5.

[3]李霞,段钊.浅析我国科技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1(3):181-185.

[4]庄智一,王欣,胡芳,等.自然科学博物馆人才队伍培养方案实践研究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7-12.

[5]康岩,考察黑龙江等地科技馆的调研报告[J].科技致富向导,2012,8(25):200.

[6]Helmut,F.O.Muelle. Energy efficient museum buildings[J].Renewable Energy,2013(49):232-236.

[7]谭岑.基于公共服务的科技馆绩效评估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8):179-181.

[8]龙金晶,刘玉花.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角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27-34.

第3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Abstract: Recent years, road management enterprise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ll roads. 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road management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gives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solution, 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关键词: 公路经营企业;特点;困境;现代企业制度

Key words: road business enterprise;features;distress;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120-02

1 公路经营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公路经营企业是公路基础设施市场化、社会化进程的产物。一般来说。公路经营企业是指那些投资开发高等级公路,以路桥收费、沿线服务区经营、广告经营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其中路桥收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80年代以来,公路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公路交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公路资产的特殊性,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对象、经营期限、经营目的、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公路经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企业组织体制、管理体制、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公路经营企业的发展还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对公路经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要求,只有结合公路经营企业发展特点,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公路经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企业制度是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线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以两权分离、有限责任和股权可转让为基本特征的企业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以市场机制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强调产权制度。

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公路经营企业在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公路经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改进产权、组织和管理制度,提高公路经营企业效益。

2 公路经营企业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

2.1 公路经营企业的特点

2.1.1 公路经营企业需通过政府授权,才能经营且经营期限有限。公路资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其规划和建设一般都要纳入政府计划,其经营方式和条件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公路经营企业是由政府授予特许经营的公司,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公路经营或管理的特权,在经营期内可以进行车辆通行费的收取和综合开发经营,回收投资并获取效益。但是,其经营期限是有限的,经营期限届满,国家无偿收回公路,特许经营的公路所有权仍然归国家所有。

2.1.2 公司经营具有双重利益标准。公路经营企业首先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必然要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收费公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因此公路经营企业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获取一定得经济利益,又必须兼顾社会利益和公众利,不能仅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单一目标。

2.1.3 业务结构较单一,但是现金流量大。公路经营企业主要以路桥收费、服务区经营和广告经营为主要经营业务,业务结构较为单一,但其现金流量比较大,每天都要收取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通行费。这是公路经营企业资金管理和运作明显特点。

2.1.4 收费公路资产规模庞大。公路经营企业主要是以公路经营权为资产,公路经营企业要想获得公路经营权,就必须通过投资建设或者是公路资产受让。由于公路建设的投资成本巨大,无论是投资还是受让,都需经营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故经营企业获得经营权以后,公路经营权就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资产规模较庞大。

2.1.5 经营上具有区域垄断性。公路经营企业主要以收取车辆通行费为主要业务,由于收费公路本身具有自然垄断性,一般不会存在并行的收费公路。

此外,政府出于公共政策考虑,对收费公路实行进入规制,保护经营企业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收益。这就使得通行费的收取具有了垄断性。

公路经营企业的这些特点,是公路作为准公共物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这些问题,是的公路经营企业面临诸多问题。

2.2 公路经营企业面临的困境

2.2.1 公路经营企业产权问题 公路经营公司作为一个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应是永续经营的法人实体,而公路经营公司的主要资产为公路经营权。

从产权角度来看,公路经营公司拥有的法人产权实质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一定期限的公路收费权,根据规定,收费公路的经营期限最高不得超过30年,收费期满后公路经营权无偿交还国家。这样对高速公路公司而言,收费期满后该项产权及受益权也随之消失。使得公路经营公司在经营期间对于该项产权仅拥有占有权、使有权和收益权,而无实际的处置权。这种矛盾体现了公路经营公司与一般性公司相比的特殊性。

2.2.2 公路经营公司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公路经营公司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集中统一、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体制有:最早并沿用至今且普遍实行的是建设项目业主企业自行经营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其优点,但是管理专业性及规范化欠缺,正常运营后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不利于成本控制。

此外,建设项目业主另行成立运营机构经营模式。其优点是业主建设和运营分设,该模式易于协调运作,可防止“内部人”控制,但机构重叠、各成体系,运行成本高。

2.2.3 公路经营企业主要管理问题 公路经营企业的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我国公路经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原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改制设立的。

主要表现在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层的混乱,政企不分、经营班子不团结以及财务混乱等管理问题。此外,管理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公路经营企业的管理费用主要有行政管理费用、工作人员工资、差旅费等,而这些费用都是比较高的开支,例如,公司员工工资大约都在5000-6000左右。最后,公路经营企业员工的不作为问题,公路经营企业人员冗余,具有庞大管理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 现代企业制度求解

3.1 公路经营企业要创新经营业务,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解决收费权期限的有限性与企业经营发展之间的矛盾,公路经营企业应及创新经营业务,建立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

首先,进行拓展经营,不断扩展主营业务。

其次,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分散经营风险。企业所拥有一条高速公路的收费权可能到期,但是企业可以继续有偿受让其他公路的收费权或投资建设新的收费公路,这样企业就会拥有一种长期的收费权资产,使主营业务不断扩展。

此外,企业除了经营收费公路之外,还可以发挥现金流量大等优势,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资源及信息优势,进入其他相关领域,这样,收费收入和其他投资的高收益性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从整体上提高投资的收益率。当在这些领域的经营有了良好的基础或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在公司所拥有的经营权资产到期后,企业也可以考虑实施转型。在经营过程中,高速公路企业还应充分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资本经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3.2 公路经营企业要构建合理的体制 首先,机构设置必须打破旧有的机关管理模式,体现综合功能,按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系列建立综合管理体制,采取定岗定员定标准的方法,强调一人多能,合理调配工,并且相对集中办公以加强内部协调,提高办公效率。

其次,建立权责对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公路经营企业也必须在体制改革方面,明确权责责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工作士气,有助于按时完成经营业务、控制管理成本。再次,实现功能合并,强调部门管理职能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在新的体制设计中,相对扩大了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在新的形势下,设立专业性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最后,体制设计要突出监督职能,监督一定要有组织和制度保证,因此在体制设计时必须要突出了监控职能。公路经营企业设立监督机构,行使财务审计、管理监察等一系列职能,加强对各站点的监督管理,降低运行成本。

3.3 逐步完善公路经营企业的管理 首先,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明确必须做到决策、监督、经营等权等分离。各司其职、但是必须相互制衡。强化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职能、使得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地监督、经营实现企业效益。

其次,缩减管理费用,必须要精简机构工作人员,避免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还要适当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开支费用,例如差旅费、招待费用等。

再次,尽量处理好管理中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公路经营公司行为主体的社会公益性和企业的利润追求,决定了公路经营公司实施车辆收费、综合服务及沿线的综合开发等方面的管理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也在公路路政、交通安全、公路运政等方面对公路实施管理,因此,就必须要求公路经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防止出现管理矛盾问题。

总之,公路经营企业我国收费公路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是由于其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自身环境、政府环境,公路经营企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前提,因此,公路经营企业只有将自身的特点和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产权、制度设计、管理等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进一步促进公路经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成.公路经济[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11.

[2]杨显昌,王进,卢毅.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公司体制改革探索 [J].交通企业管理,2002.

[3]王云泉.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2003.

第4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全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以下简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不配套,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水平偏低,项目投资来源渠道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运营管理,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伴随着生产要素和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有效解决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过程中有害物、废弃物不断增加等问题,对于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实施七彩****保护行动的重要内容

实施七彩****保护行动,着力解决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全省还有95个县(市、区)级以上城镇未建污水处理设施,99个县(市、区)级以上城镇未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城镇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垃圾简单堆放、填埋,严重影响着城镇生态环境。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改善城镇周边河流水质,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全面实施七彩****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行动。

(三)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化城镇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环境保护能力,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实现污水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有效减少污水垃圾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营造健康、舒适、优美、洁净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城镇。

(四)是提升城镇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是城镇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是城镇公共环境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镇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升城镇环境承载力,创造优良生态环境,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五)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并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健全管理体系,完善保障制度,全面提高我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无害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水平,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建成较为完善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体系,切实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六)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坚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统筹规划、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目标,长远规划,一次设计,分步实施。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处理工艺。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总体规划、重点推进,优先抓好9大高原湖泊区、重点流域环境敏感地区、重点污染控制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尽快取得实效。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及运营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处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积极建立和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财政补偿机制,开放建设经营市场,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社会资本进入污水垃圾处理行业,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运营格局,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配套完善,加强监管。在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和垃圾转运设施,积极推行雨污分流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污水收集率、再生水利用率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完善管理措施,严格建设标准,加强运营监管,确保各类设施持续稳定运营。

(七)建设目标

到2010年,结合国家确定的我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在20****年基础上削减4.9%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完成109个污水处理和83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使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省污水收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新增化学需氧量(COD)削减量达到8.39万吨/年以上。

到2012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及雨污分流的配套管网、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及清运系统,全省污水收集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增化学需氧量(COD)削减量达到11.12万吨/年以上,再生水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全省城镇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

(八)编制实施建设规划

根据《****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20****年—2012年)》和《****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年—2012年)》(云发改投资〔20****〕1320号)要求(以下简称《规划》),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抓紧编制好州(市)、县(市、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专业)规划,明确建设的目标、内容、规模和技术标准、投资估算以及保障措施,并将其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纳入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规划指导和规范建设,确保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稳步推进,按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九)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严格执行基础设施建设程序,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前期工作经费,通过委托、招标等形式,深入开展规划布局、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资金筹措、土地征用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促使项目尽早尽快开工建设。规划于20****年开工建设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相关州(市)、县(市、区)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业主在20****年10月底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规划于2009年—2012年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在项目开工年度前1年完成前期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效率,限时办结,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建设。省级财政将对按期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给予适当前期经费补助。

(十)切实加强分类指导

根据各地的基础条件、资源环境状况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强化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的分类指导。要在满足国家建设标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方式和技术,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降低运行费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做到厂网同步或管网优先,新建排水管网必须实施雨污分流,老城区排水管网应通过改造逐步达到雨污分流。广泛推广使用“脱氮除磷”等污水处理工艺,条件适宜地区应积极推广人工湿地等自然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大力推进污水再生和雨水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再生水、雨水在园林绿化、市政环卫、城市杂用、工业冷却等方面的利用水平。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废旧资源,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对卫生填埋、垃圾焚烧和垃圾堆肥等常规工艺要充分论证、科学比选,合理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全面做好垃圾渗滤液处理工作,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积极探索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的集中与分散治理模式,鼓励乡、镇、村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指导下自主开展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十一)严格项目建设管理

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规模和标准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项目必须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项目招投标,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干预正常的招投标活动。项目建设必须实行工程监理制度,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理。项目建设必须实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订立合同,明确质量要求、履约担保和违约处罚条款。严格控制建设工期,当年新开工建设项目必须在次年建成并投入运营,2012年新开工项目必须在当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完善项目动态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进度的跟踪检查和质量监督管理,认真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质量终身责任制,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四、确保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营

(十二)强化设施运营监管

加强对污水处理企业劳动定员、安全生产、成本核算、水质化验、污泥处理以及关键岗位操作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各污水处理厂均需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施,提高监测监控技术水平。实施城镇排水许可管理,对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水质、水量实施检测监督,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依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规范垃圾处理场的运行,建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动态考核机制,对垃圾处理数量、质量和环境影响等进行严格监测,防止出现二次污染。抓好关键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不断提高各工种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十三)建立健全价格机制

依法加大对污水垃圾处理费的征缴力度,落实征收责任,提高征缴率。各地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由有关部门在成本监审的基础上,经听证会程序后报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要科学核算项目运行成本,合理确定投资回报水平,建立公开、透明、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以及收费对象的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采取一次听证、分步实施的办法,科学合理确定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20****年年底前,将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费调整到平均0.8元/吨以上、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调整到平均15元/户·月左右,基本达到补偿运行成本的水平;到2012年,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到补偿运行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收费管理办法,实行城镇污水处理费与供水费合并收取制度,积极推广城镇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与城镇供水费合并收取方式,降低征收成本。强化对城镇排水管网覆盖区域内自备水用户污水处理费征缴工作,具体执行时间和收费标准由州(市)人民政府确定。对亏损严重的企业,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减交或缓交。对城镇低保户,由当地人民政府决定给予适当补贴。

(十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积极稳妥、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经营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条件成熟的事业性经营单位要加快事转企改制步伐;仍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尚不具备改制条件的,要将日常养护作业等业务剥离出来,组建企业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组建作业公司,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公开竞争承接污水垃圾处理业务。加快推进国有污水垃圾处理企业人事、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行成本,规范经营行为,提高运营绩效。

(十五)创新管理运营模式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国内外技术先进、实力较强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和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租赁—移交(BLT)等多种形式参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经营。建立和推行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符合准入条件的市场主体通过公开竞标等方式获取污水垃圾处理的特许经营权,并通过收取污水垃圾处理费、租赁费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对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和城镇供水项目进行捆绑,实施统一建设经营或招商建设经营,通过规模效益、行业互补和区域互补效应实现市场化运作,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转变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公平竞争、高效有序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市场准入、退出管理制度。

五、加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十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省级财政从20****年起至2012年,每年安排5亿元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资本金投入等方式,专项用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按规划年度统筹安排,具体由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局等部门研究提出管理使用办法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实施。各州(市)、县(市、区)要将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全部用于城镇维护和建设,城镇国有土地出让纯收益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统筹使用,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以州(市)为单元,组建全州(市)包括各县(市、区)的投融资主体,或开展招商引资,选定投融资主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全面负责全州(市)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也可单独建立运营主体。鼓励省级专业投资公司参与各州(市)的自来水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的投资运营。采取污水垃圾处理费收费权质押贷款等方式,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

(十七)加强建设资金管理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资金要设立专项账户,实行专项核算,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专户存储、账目清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各责任主体单位必须依法办事,加强管理,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建设资金高效安全使用,努力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办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和廉洁工程。要加强国债资金、省补资金的监管,对建设进度慢、工作效率低的项目进行重点督查,严厉查处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的违法违规行为。

(十八)完善优惠扶持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政府支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措施,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财政补偿机制,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活力,减轻公众负担。对用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的设施设备,可采取加速折旧方式计提折旧。对经营企业收取的污水垃圾处理费收入,免征增值税。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生产用电,享受优惠用电价格。对新建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用地以行政划拨方式提供。

六、营造有利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良好环境

(十九)提高思想认识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工作繁重,责任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点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加强组织协调

省、州(市)、县(市、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省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省政府办公厅和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监察、审计、环保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当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州(市)长作为当地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县(市、区)长作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指导和督促目标责任书确定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和投产运营。

省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全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顺利推进。

省建设厅要充分发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能,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制定、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项目建设等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项目建设、运营的动态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设施运营安全。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批等相关工作,做好我省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牵头抓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的贯彻落实,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价格管理措施,完善价格机制。

省财政厅要做好我省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根据规划要求和有关管理规定,研究制定省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编制资金年度预算,做好资金筹措、安排和监管工作,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

省环保局负责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建成后的环保验收及监督检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环保资金支持。

省国土资源厅要按照国家和省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指导协调,做好项目建设用地征收、审批工作,及时提供项目建设用地。

省监察厅、省审计厅负责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和定期审计,防止和杜绝资金被挤占、挪用和贪污。

(二十一)注重宣传引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宣传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促进环保、爱护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时宣传建设运营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发挥好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第5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12

1 企业文化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与想法。TerrenceE.Deal和Allan A. Kennedy在《企业文化》中写道: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和典礼以及文化网络五个要素组成的;Kotter,John P.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2004)中则将企业文化分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两个层次。此外,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文化也有众多理解。刘光明(2006)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狭义是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描述,虽然国内外学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其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本文将企业文化暂定为:企业文化是以一个企业为单元的,在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中长期积累并不断发展的可以被员工所认同的,对员工产生约束与激励等不同方面的,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制度体系、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2 企?I跨国经营

2.1 跨国企业

跨国公司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西方工业革命较早的强国开始出现个别企业到国外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0世纪下半叶,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已经成了当前全球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将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其规模不断扩大,几乎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21世纪更被人们称为“跨国公司时代”。

对于符合什么样条件的企业才能被称为跨国公司,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与主张。美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Sullivan,Daniel(2003)认为:“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它们可以是私营企业,也可以是国有企业。不管它们的所有权归属和赢利状况如何,这些企业都是跨国公司。”S.E.Rolfe认为,跨国公司应拥有25%或更高比例的国外经营业绩(转引自樊增强,2004)。归纳起来,判断跨国公司的标准大致有以下三种:经营标准、结构标准和联合国标准。现在,对于跨国公司比较准确的定义是1986年,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对前述定义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之后形成的: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该公司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从而获得吻合的政策和共同战略;该公司中各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形式联结,从而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可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2.2 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特征

2000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国内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机遇。根据《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报告(2015)》(卢进勇,李建明,杨立强,2015)显示,目前,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6182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跨国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华源、海尔、TCL、长虹、康佳等一批骨干企业更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成效。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进入跨国经营进程较晚,管理环节较为薄弱,许多企业跨国经营仍具有明显的初级性特征.这些初级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员工沟通合作方面,我国企业时常会因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合理地管理企业员工。(2)在制度建设与执行力方面,大多数跨国企业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在不断摸索过程中,因员工的多样化,正式制度的执行力较弱。(3)在制度运行成本方面,企业仍处于不断完善制度阶段,所需成本较大。(4)企业创新加强,许多跨国公司能够很好地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发展等理念。(5)消费者对于企业形象认知程度较弱。

3 企业文化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作用

3.1 减少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企业风气、使得员工能够真正的融入企业中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在这种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员工能够以企业核心价值文化作为先导进行工作。在企业文化下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轻视甚至被忽略。此外,在产生文化冲突时,管理层人员也可以通过语言与行动来引导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使跨国企业员工能够以为企业奉献为荣,视企业为自己人生中的骄傲,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统一,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在企业中的个人价值。

3.2 弥补制度建设的不足,促进制度有效执行

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说过:“文化是没有办法通过文字正式规定出来的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了这些非正式的行为规范之后,我们可以弥补正式规范的不足,还可以使得正式规范得到更有效的执行。”随着跨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在保证企业能够在当地市场立足的同时,保持原有的企业经营特色与总体发展战略,企业中工作的类型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工作复杂性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管理难题,正规的管理制度无法具体地说明企业的职责和权限。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都带有着自己所在地的工作习惯与交往方式,这对于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制度建设来说是一大难题。因此,软约束就成了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管理要素。企业文化可以创建良好的心理契约(Potter Martin,2001),促使员工在未来出现制度规范外的事情时仍能以公司、集体为先导完成工作,做好工作的衔接,完善现有的制度;此外,企业文化使员工在边界模糊的责任权限部分主动承担责任,有效进行沟通,促使正式规范也可以更有效的执行。

3.3 降低企业管理制度运行成本

跨国公司的运营管理制度往往是为了实现该公司的有效运营而结合公司战略与所在国特色产生的,这种管理制度会忽视一些来自其他国家员工的工作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需求。当跨国公司的某项规范性管理制度不能够得到公司员工的认可时,员工的行为就会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与抗拒性。很多员工不会自觉遵守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甚至试图。这些行为会加大管理制度的运行障碍,从而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制度运行成本与监督成本。而企业文化的加入则会通过企业共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弱化员工的抗拒心理与行为,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当有形、强制性的管理制度转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行为时,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成本就会有所下降,企业利润也会相应上升。

3.4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新在。HP公司里,即使到了凌晨1点,也会看到很多车间的门没有上锁,这种现象是企业为了鼓励惠普员工在工作外积极探索创新而产生的。美国3M公司中的设想者拥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新的理论,公司规定员工15%的工作时间可以用来证名其设想的正确性。在微软公司,空白的纸张与黑笔随处可见,每个员工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突发的灵感。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改变着市场原有的竞争规则,在这种看不见硝烟的竞争中,创新逐渐凸显出其在跨国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优良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环境营造的先决条件,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关键动力。尤其是对跨国公司来说,多元化的员工经过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管理之后,能够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企业跨国经营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案,企业创新环境逐步改善

3.5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接触沟通过程中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产生的对企业总体的印象,企业产品内容、员工素质等都是企业形象的表达内容。企业形象往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跨国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企业初步走入外国时,不被大多数国民所熟知,因此跨国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利用不同的途径将优良管理,优质产品、优秀服务等方面传达到企业形象上来;与此同时,在跨国企业形象的感召下,形成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资源整合,能够在新的销售市场,快速地打开突破口,将企业独特的优良形象传递到消费者心中,并因此获利。

4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愈加严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跨国企业的道路。而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同化现象、员工多元化、制度建设、制度运行成本、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显露。这种情况下,跨国企业文化中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不同方面的内涵都有利于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活动等方面谐和同一,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员工的创造力和忠诚度,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作用,不断加深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力得提高了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竞争力。具体总结如下:

(1)企业文化能?蛴行У丶跎倏绻?经营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2)企业文化能够弥补制度建设的不足,促进制度有效执行。

(3)企业文化能够降低企业管理制度运行成本。

第6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摘 要 高速公路具有灵活性,它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运输的速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运输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但是,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对于其管理上也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因而,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经济 社会效益 策略 分析

公路运输具有门到门直达运输的灵活性,大大地提高了运输的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缓解紧张的交通运输状况,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运输的结构和法师发生了转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大大增加了就业需求;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上的解除,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完善,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二)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了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法师,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其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加快了其一体化运输的进程,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外出的机动性和选择性。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策略分析

(一)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其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是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都应当依据相应的规章和管理措施来进行具体的规范,从而保证其能够顺利的开展。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行业,制定与之运行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运行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充满活力、规范运行及顺利实施,以最终实现其收费还贷和创造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结合高速公路的实际营运情况,其管理规章的制定应有准绳和依据,并严格按照其制定的规章行事,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罚分明,一视同仁。加强高速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到数据化和规范化。

(二)从营运管理成本着手,实现增效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可以从营运管理的成本入手,通过挖潜增效、精简机构等形式来降低其成本。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运用合理的人力资源,开源节流,开发潜能,并尽可能选用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这些要点的实施对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速公路企业中机构的简化,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出现。第二,对于人员的精选,应注重对多方面人才的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本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人员的精选和机构的精简从不同程度上对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从服务入手,提高经济效益

优质的服务质量,往往能带来好的服务形象,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高速公路的服务不仅仅是为了人们出行的方便,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因而,当前营运管理的服务质量是否优良,直接关系着交通行业的整个形象。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应当对乘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以在广大的服务人群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从而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部门应进行各项文明工程的开展,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做到服务的标准化和服务内容的详细化,且做到奖罚得体。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从通行效率着手,提效节支

当前,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相比于以往的的高速公路投入了更多的内容。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种联网收费的方式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联网收费,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达到管理水平提升、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交通通畅安全的目的。这种方式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收费站的数量,对收费行为加以规范,且一些贪污作弊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成本降低的同时,人流和物流效率都得到了提升。人们的出行方便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啦。在实际的联网收费当中,应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结算、统一发卡的原则,对一些收费站进行撤销,来降低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成本。

第7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

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运行模式,通过市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和加盟商运营机制的建立,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电子智能化养老信息服务和紧急救助服务,开展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籍、文化娱乐、政策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标准规范化。建立关注困难群体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构建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互动合作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为全面开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电子保姆服务和延伸多种需求的综合。

(二)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为养老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

(三)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人活动场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社区实际,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

(五)坚持社会化方向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减少政府投入。

()坚持虚实结合。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建立起全市电子虚拟养老网络。通过在全市各城区筛选、招募服务加盟商,逐步建立起专业化服务队伍,实现老年人与服务人员高效对接。

(七)坚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在建设和开通养老服务公益热线的同时,逐步实现信息的全国联网和信息的社会共享。

三、主要内容

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一)建设一个平台,即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平台。

(二)建立两个体系,即构建“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和“24小时呼叫救助服务体系”。

(三)坚持虚实结合,即电子保姆呼叫服务和加盟商及专业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相结合,构建城乡“一键通”虚拟化、智能化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做实城区服务,保证服务中心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周到、实在的服务内容。

(四)采取市场化运作,成立民办非企业——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作为信息平台和服务运营商,采用市场化管理及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服务规范标准和服务范围,承接政府购买服务。

四、主要措施

(一)组织领导

市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及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由市老龄办具体负责组织。

(二)建立机构、组建队伍

1.市和县区分别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对全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信息平台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按政〔〕33号文件规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各县区及开发区、试验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具体职责是:指导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养老服务单位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反馈、回访、考评、培训等制度;负责辖区内的所有养老服务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建立信息库;负责对街道(乡镇)、社区(村)、社会力量服务实体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承担政府为老人购买服务工作和接受社会捐赠,按规定与被委托承担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金结算。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业务上接受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设立2-3个工作岗位,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由县区财政承担。未成立之前,其职能由各县区老龄办承担。

2.成立市养老服务信息中心。成立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业务上接受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全市养老信息管理系统及呼叫服务网络平台的运营管理;为市养老服务热线设立专业的呼叫坐席;建立加盟企业筛选、准入和退出制度;通过加盟企业拓展服务内容,并对加盟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评比考核;为全市老年用户提供24小时的紧急救助服务,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集中指挥调度;利用各县区建成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作为服务支撑网点,逐步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县区养老服务总站)及服务队伍,建立规范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协助各县区养老指导中心组织专业服务队伍及义工队伍,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承接政府为老人购买服务工作,为指定的服务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养老服务项目,并逐步将服务项目向农村拓展。政府对养老服务信息中心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和公益性岗位支持。

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托老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建成后,可委托或采取合作方式由养老信息服务中心经营管理,有效地将上门服务和日间照料结合起来,为未来连锁经营模式的形成创造市场化条件和产业化基础。

3.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社区党员、干部、学生、社会人士等,组建一支热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分别采取集约型和松散型管理模式,加强养老服务的业务培训及工作指导,实现对专业养老服务力量的有效补充。

(三)分步实施

1.由市老龄办牵头组建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2.从有意愿经营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企业中议标选择一家注册成立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

3.无偿提供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办公场地,拟设在市老年公寓院内原市社会福利院办公楼。

4.设立面向全市城乡老人的养老服务公益热线,选择一家通信运营商负责建设呼叫网络平台。

5.由服务运营商(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与通信运营商签订运营合作协议,开通养老服务热线并试运营。

6.适当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现扩大为五类:三无老人,特困老人,重点优抚老人,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

7.市财政和福彩公益金为市城区85周岁以上老人每月每户补贴话费10元。区、区和开发区应为农村户籍85周岁以上老人补贴话费。各县及叶集试验区也应制订相应补贴标准,以稳定信息平台的用户群。

8.各县区组织街道(乡镇)、社区(村),以社区(村)为单位采集申请入网的老年人信息,建立和完善老年人信息库,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人群进行调查审核,确定补贴对象和标准,落实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政策;组织各类涉及养老服务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盟热线服务网络平台,充实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项目。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公共媒体、社区渠道对服务热线进行广泛宣传;加盟服务运营商和通信运营商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宣传活动,共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项目开展做好舆论宣传。

9.以各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主体,组建本县区(目前以城区为主)专业化服务队伍(养老服务站),并组织人员培训,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

五、资金渠道

(一)市财政每年安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150万元和市本级福彩公益金每年配套安排不少于150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每年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给予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每年运营补贴;建立信息平台服务运营激励机制;市城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运营补贴;为市城区85周岁以上老年人实施话费补贴和政府为五类老人购买服务。

第8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城司;发展战略;建设项目

1引言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城司”),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自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后,全国开始逐步试点推广,从上海于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城司起,在近20年内,国内共成立了大约4000家城司(投融资平台)。这些城司为各地的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2008年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其从成立初始就带有浓重的政府性质,运营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及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提供,行政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国家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出台后,城司大量进行银行贷款,负债规模急速增加,而且主要的建设项目为非赢利性、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收难度大,后国家又在宏观层面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城司今后的发展举步为艰。但在国务院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直接融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及建设,需将这类建设活动公司化的背景下,城司无疑还是基础设施项目最为合适的开发者。由于城司并非纯粹的市场化企业,过去的发展方式又难以为继,必须在发展战略上进行改革。济南市自2005年起先后成立了5家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2011年9月5日,济南市投融资平台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济南市投融资平台公司改革实施方案》,将原5大平台公司整合组建为4大城投集团公司。济南市几家城司的成立及发展,和其他地方性城司别无二致,目前所进行的改革试点,是在国务院19号文件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问题的有关若干意见和通知的背景下进行的。对国内的城司来说,其参考价值也较大。

2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发展历程

各地成立城司的出发点,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位一体的不合理格局。将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结束城建基础设施投资与经营中的权责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国内城司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2.1起步探索阶段

自1992年上海市成立全国第一家城司起,重庆、广东、天津等地先后成立城司。此阶段的城司自身无资产,资本金由政府财政拨款,不足部分依靠财政担保进行银行贷款。

2.2模式创新阶段

在1995年国家《担保法》出台后,城司不能再依靠财政担保进行贷款,又没有自身资产,导致债务上升,各地的城司发展缓慢,不得不在运营模式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以寻求突破发展瓶颈。

2.3繁荣发展阶段

城司的繁荣发展始于2008年的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各商业银行纷纷放开对国家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城司得到大量资金支付,迎来黄金发展期。但必须看到,其黄金发展期源于政府资金的注入,而非其寻求到了良好的运营模式。

2.4规范蜕变阶段

在城司的黄金发展期,问题也频现:举债融资规模膨胀,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城司信贷管理缺失。2010年6月,国务院下发19号文件,规范城司管理问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随后,国内各大银行紧缩贷款规模,加强信用管理,贷款态度谨慎,很多城司陷入资金危机。针对这一紧缩的金融环境,各地区城司积极探索融资方式,在夹缝中寻求发展。

3济南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在规范蜕变阶段,城司的资金危机凸显,城司大范围进入公众视野。基于此前的高负债,城司已不能仅局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拓展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战略,追求盈利,弥补资金缺口。为此,济南市整合市级城司,壮大公司实力,其发展战略也针对性地进行了修订。目前,济南市共有4家城司(济南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西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旧城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济南滨河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城投成立最早(1996年),在参照上海城投制度模式的基础之上成立,济南市其他3家城司在参考国内其他城司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成立。4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后3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企业定位不清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应该遵从“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制。但目前济南,包括大部分地区的城司,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严重,例如济南各城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依然有行政编制。这便导致公司领导层在做出相关决定时,更多地考虑政府意志及个人在政府行政系统的发展,注重短期效应,而不是站在公司角度,以盈利为目标制定公司长远发展战略。再次,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融资、建设、经营和管理涉及到政府的不同部门,城司参与其中,却不能独立运行管理项目,造成了资金、人力和管理的分散,和政府部门职能交叉的现象时有发生。名义上是国有独资企业,实质上是介于企业、行政间的混合体。

3.2管理模式滞后

城司成立初期,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影子,所建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政府直接授意管理下进行,表面看是公司参与的经济行为,实际仍是政府主导的建设行为,重建设、轻经营,重形象、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济南城投成立初期所建的顺河高架路、泉城广场、泉城路、经十路、经一路、舜耕路、解放路等项目,便带有浓重的政府主导性:对具体项目制定建设规划,缺少对项目及周边建设的长期细致性规划,不注重日后经营管理,只是在项目建设期间,政府设立项目指挥部,针对建设阶段进行管理。在财政上统收统支,资金高度集中,支出大包大揽,项目不论大小,都必须按计划执行,如若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经费追加或调整都必须经过计划的调整,周期较长。一方面建设项目过分依赖财政投资,另一方面财政投下去的资金又没人监管,用款单位投资效益较差,没有形成可以进行资本流动的循环投资的体制,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及资金管理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管理模式仍带有只重效果不重效益的计划经济烙印。

3.3对原有国有资产的产权流动、资产变现运作乏力

自济南成立首家城司以来,通过近20年的投资建设,形成了大量国有固定资产。在前期建设时,政府部门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造成这部分国有资产缺乏明确的业主,后期所需的城建维护费用无人愿意承担。现今,此类项目大部分陆续被转移给城司,由其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力,进行资产运营管理。而城司在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如何通过运作国有资产,弥补建成项目的维护费用,甚至实现投资回收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济南市为举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投资30亿元兴建奥体中心项目。在前期规划阶段虽然考虑了赛后空间的功能转换问题,规划设计了中心区平台,北侧沿平台东西形成的连续商业界面,将奥体中心建设为满足竞技体育、群众健身、休闲娱乐、餐饮、商业购物等要求的综合建筑群,但由于缺少此类项目的运营经验,除少数店面出租、举办演唱会等活动外几乎无其他经营性收入,难以满足奥体中心每年近百万元的维护费用,投资更是难以收回。

3.4融资渠道单一,负债率逐年增高

国内的城司大多缺乏对国有固定资产的运营能力,无法依靠现有资产对外融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款及银行的长短期商业贷款。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资金量大、无收益或收益周期长,回收缓慢,简单快捷的银行贷款成为了城司主要的融资渠道,目前城司普遍存在着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其实,地方政府成立城司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国家严禁政府作为项目法人获取银行贷款这一政策。成立城司可以借助其公司外壳获取政府需要的银行贷款,当达到这一目的后,地方政府对城司并没有拓展融资渠道的紧迫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司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乏拓宽融资渠道的动力。另一方面,在长期积累的高额负债逼迫下,部分城司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中。部分银行基于地方政府以部分政府规费作保障的诱惑,对城司依旧敞开贷款供应,又进一步恶化了城司债务负担。尤其是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的刺激,大量城司疯狂贷款,最近几年还贷本息逐年增高,项目建设可用资金比例己降至50%以下。

4济南市城司的发展战略分析

济南市现有的4家城司,在2000年之后,发展迅速,经历了城司急速扩展的阵痛。伴随着国务院关于规范城司管理问题的决议,不得不拓展新思路,重新定位和制定符合公司特点的发展战略,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以维持自身的发展。

4.1明确企业地位

城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去行政化,企业化,按市场经济要求组建运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激励和投资、经营管理约束机制。一套人马,两种身份的情况必须改变,作为国有企业,其中高层管理人员进入政府行政系统符合国家的用人制度,但这些人员在被提拔进入行政系统前不应在政府行政机构拥有相应职位及编制。其次,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应由城司主导,项目的集资、投资、建设、管理、经营等都由城司运作,消除政府各部门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现象,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营责权不明、政企不分、职能混淆问题。

4.2创新管理模式

不同的项目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尤其是与项目周边开发相结合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合理的整体规划不仅能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还可以带动项目周边发展产生区域经济效益,城司更可以此为契机开发经营性项目,增加投资回收途径。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可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不足部分由城司筹集;对收益性项目,通过吸引多元投资或直接委托其他投资方的方式筹措资金,例如济南市通过香港国泰集团融资的4大水厂项目、某旧城区拆迁项目委托开发公司操作,便是很好的尝试。在一些项目上也可采取BOT、TOT、BT等经营模式,或者进行特许经营权转让,例如对某些项目具有商业经营价值的配套设施特许经营权转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配套设施投入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特许经营权可引入其他投资,不仅节省政府管理成本,还为民间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可以减小对政府投资的依赖程度,资金计划的变更更加灵活,由于多渠道融资,非政府投资方会更重视投资效益,直接加强了资金监管力度,促进了城司的市场化发展。

4.3创新资产运营机制

城司在政府授权下,作为部分基础建设项目的实际运营主体,可以以出资人身份参与项目的经营管理,利用改组、转让、租赁等方式,对国有资产价值形态转化,通过股权市场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控股、交易、转让、租赁、拍卖等途径,将固定资产转化为活资本,通过资本层面的运作实现资本价值的升值,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可有偿转让部分市政项目的经营权或将不直接与最终消费者发生交易关系的基础设施经营权乃至产权转让,实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

4.4多渠道融资,建立稳定的偿债机制

随着城司的发展,其业务领域将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必然会涉及经营性及准经营性项目,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经营性项目具有盈利空间,资源配置可通过市场进行,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等由投资方自行决定,项目权益也归投资方所有。例如,济南西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恒大集团在济南西客站片区共同开发的某房地产项目,由恒大集团出资建设一部分安置房来抵销土地出让金。此种合作方式不仅解决了政府安置房建设问题,还能通过大型房地产公司对项目的开发,带动周边的发展。准经营性项目有一定的现金流和收费机制,但又有公益性性质,可采取间接或直接融资的方式,例如,济南建邦黄河大桥采用BOT模式。非经营性项目,几乎没有投资回收效益,这类项目,还是应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解决资金。但政府又往往不能一次性提供全额资金,城司就必须通过发行城投债、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对这类项目,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通过偿债保障率、投资充足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测定债务风险程度,并划出相应的风险区间。对目前债务进行梳理和分析,确定偿还的方式。

5结语

解决城司的发展问题,应根据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防范及应对措施。尤其是近几年凸显的负债率过高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司的未来发展,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重新定位和制定符合公司特点的发展战略。济南市几家城司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共性,所进行的转型调整尝试,对同类公司也有借鉴意义,但各地城司在战略调整中还需考虑自身实际,逐步探索,防止冒进。

作者:殷鹏 单位: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济南统计年鉴—2011.济南市统计信息网,.

【2】耿松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集团管控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2):114-116.

【3】刘建军.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11(7):37-39.

【4】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9-10.

【5】曹爱红,齐安甜.城司做实做强的几点思考———以安康市中心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4):50-51.

【6】计承江.关于政府融资平台发展问题的探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16-18.

第9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方案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属于医改的“大头”,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关乎医改成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的公立医院,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成为医改绕不开的“堡垒”。

目前,全国各地分布着约6800家城市公立医院。至2016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已扩大到200个,并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公立医院改革,继续在探索中不懈前行。

公立医院改革明年全覆盖

新医改2009年起航,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走了一条“城市-农村-城市与农村并行-省级综合”的改革路径。2010年2月,原卫生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包括上海、深圳等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2011年又增加北京为第17个试点城市)。此外,各省份也选择确定37个城市进行改革试点。此后几年,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再未扩大,公立医院的改革重心转向县级。

2012年,国办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在全国确定首批311个试点县开展综合改革。两年之后,国家卫计委、财政部等5个部门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试点扩大到700个县,并最终在去年全面推开到所有县。

城市公立医院则在“初试”4年后,直到2014年国务院医改办才按照每省至少一个试点城市的原则,将试点城市增加到34个。此后,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齐头并进,去年增加到100个,2016年增至200个。同时,省级综合医改试点也在2015年启动。国务院医改办先在江苏、安徽、福建、青海四省开展综合医改试点。2016年,新增上海、浙江、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和宁夏七省区市作为试点省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达到11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卫生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代涛认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有助于加强医疗服务业发展,实现包括医养结合、健康保险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建立协调、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因此,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维护和提高“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目标,“我认为,所谓的‘公益性’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医疗服务的选择要符合‘公理’原则,二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要符合‘公平’原则。”符合“公理”意味着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问题,医疗服务项目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依据,这也是“精准医疗”的精髓所在。

近4000家公立医院取消全部药品加成

除了“看病难”,“看病贵”也饱受诟病。而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是难点。长期以来,医院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医疗服务和药品加成,因此,取消以药补医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必须要为医疗机构设计一套更加合理的经济政策,以保障正常运转。

刘远立表示,公立医疗体系布局和服务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就医感受,而深化医改要解决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也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系统。刘远立称,长期以来,中国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靠服务收费和药品销售加成,政府的财政拨款占医院运营总成本补偿不到10%,使得公立医院以开不必要的“大处方”、做不必要的“大检查”为代表的“逐利行为”愈演愈烈,严重背离了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宗旨。

在破除以药补医方面,三千多家县级公立医院、446家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全部药品加成,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陕西、宁夏等7个省份已在全部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21个省份的224个地市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原则,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

同时,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方面,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正在研究制订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将统一实施。“江苏省还率先对国家规定的十大类高值医用耗材,全部进行集中采购。”江苏省医改办副主任黄祖瑚认为,此举大幅降低了采购价格。青海省也将公立医院全部药品、医用耗材纳入省级集中采购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取消药品加成并不等同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国务院医改办政策组和公立医院组负责人傅卫强调,取消药品加成,仅仅是切断公立医院以药补医逐利机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而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则涉及医院和医生两个层面,还必须破除药品与医生之间不正当的利益联系。此外,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主体,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医院的主动性,发挥医务人员投身改革、主动服务的主动性。只有这样,公立医院改革才能收到实效。

公立医院改革还在向深处推进

公立医院改革不到位,会稀释公众对改革的获得感,因此,如何推开,如何落实是关键所在。傅卫提出,公立医院改革要强化督导考核,各个省区都要建立相应的督导考核评估问责机制。国务院医改办也要建立相应的改革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地改革的进展,对改革滞后的地方进行约谈、通报,认真查找工作落后的原因,并督促整改。对于执行不力或者改革不到位的,也要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同时,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一些政策倾斜奖励。

2016年11月8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本次《意见》里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意见》强调要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自。转变政府职能,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转变为行业管理,强化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指导职责。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内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收入分配、副职推荐、中层干部任免、年度预算执行等自。

这就意味着政府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变为行业管理。政府职能的转变,一直被认为是破解公立医院改革徘徊不前的良策,此次《意见》的导向,被分析人士解读为政府放松了对公立医院的“管制”,“部分权力”的下放对于盘活陷入僵局的公立医院改革,大有裨益。

公立医院的改革长期以来是我们医改当中的难点,也是进展最慢的领域。此次《意见》也数十次提到了公立医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