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管理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理论 幼儿园管理 管理模式
陈鹤琴先生强调:训育工作绝非消极管制所能奏效,学生的良好品行要靠教师们耐心细致的积极引导。“学会关心”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反映了教育自身发展的人性化走向,表达了现代教育的“关爱”品格。根据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应成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我们认为,要使幼儿教师达到这样的素质要求,自身首先必须具备“关心”的品质。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管理模式的研究,试图通过影响幼儿园教育管理客体中最具活跃要素——教师的“关爱”行为,推行“全人教育”“学会关心”他人的教育,从而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自发地用全身心的爱去影响、感染每一位幼儿,使她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实施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教育管理模式,从而确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全面落实。
一、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管理模式理念
“关心”作为人性的一个要素,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质朴的感情。“学会关心”教育是关怀整体人的“全人教育”。“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教师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情感,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情感,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只有出自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只有具有道德价值的行动,才具有教育性品格,只有关爱感情的行动,才能成为具有关爱品质的人。幼儿园的决策层对直接影响和教育幼儿的教师,实施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管理,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行动,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关心教师的精神成长,从而培养教师的关爱精神和富有关爱精神的完全人格。
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管理模式,营造了一种以“关爱”教育为特征的、内涵丰富的道德文化心理氛围,他强调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的关心与被关心是相互意识到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爱的双方容易产生体验、感受、体悟,容易获得爱的反馈,容易形成相互关爱与被关爱的品格。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管理模式其精神要素还体现了尊重、责任、理解、信任、合作等一系列美德。在这样的“关爱”群体中,人际互动十分重要,人们之间感情的对象化与对象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相互生成,在这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敞开心扉共融一体。这正是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以爱心培养爱心、以关爱培养关爱的全部管理过程。
二、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实践
1.以“关爱”教育为核心的管理宗旨
鼓励教师的自主发展,以“教育爱”为核心或基石,以正确的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研究开发人的心智、提高人的关爱品质为本。师的成长与发展;关怀教师的人生信念与实践行为统一的发展;关怀教师现实与未来人生的幸福;关怀教师自主的、终身的发展。培养教师不仅是敬业、更重要是乐业,并从中体悟到从事幼教专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培养教师具有“关爱”品质的具体方式
从“关爱”的对象范围说,包括对自己、对身边同伴、对集体、对社会、对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关爱。从“关爱”的具体内容上说,包括关心健康、学习生活、交往、情绪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友善、愉快的心理氛围的营造。
以“关爱”教育为核心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弥漫式与渗透式的形式,以内源性与外发性相结合的方式,投射到培育教师“关爱”品质的活动中去,并进而转化为教师的整体素质实践能力,这种转化是通过人性化的活动来实现的。具体方法我们更多的采用“发掘”“营造”“播种”“化育”等人性化的活动方式,而不是采用“加工”“灌输”“塑造”等物性化的活动方式。
幼儿园管理中的“发掘”主要是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现每一位教师的创造潜能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即定期将教师的“关爱”行动办成墙报等,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树立可学习的典范,相互交流,并在全园范围内形成“关爱”的氛围,达到相互沟通、相互激励、相互鼓励、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作用。与此同时,管理层注重关心教师的生活,诸如教师的饮食、教师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她们能无忧无虑的、快乐的工作。幼儿园管理层通过主动的、善于关心的行为,使每位教师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合乎理性的关心,怎样以尊重别人为前提去关心他人,理解辨明关爱与溺爱、关爱与恩赐的区别等,从而将自然的、质朴的关爱情感,提升到自觉的、理性的关爱,提高教师对关心品质的认识,增强关心的意识。
幼儿园管理中的“营造”主要是指,为教师营造、创设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全力支持教师业余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满足教师自我发展、学历教育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职工娱乐活动,结合节假日,定期为教职工开生日会、主题朗诵会等,同时,提供教师才艺表演机会,充分展示教师的舞蹈、歌唱、绘画、朗诵、琴艺等才能。全园上下共同以爱的行动,创建一个教师和幼儿积极向上的、快乐的、祥和的大家庭,使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微笑着看大千世界。
三、结语
总之,以陈鹤琴的德育论为依据,构建“关爱”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使师幼共同发现、感受、体验、欣赏关爱道德智慧之美;相互关爱感情之美;共同发现、感受、体验、欣赏关爱情感表现艺术之美;发现、感受、体验、欣赏人格之美;让师幼共同学会关心、共同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教育的美好。“做世界人”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参考文献:
\[1\]鹤琴之声.
\[2\]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3\]班华.学会关心——以重中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教育研究,2003,(12).
【关键词】农村 幼儿园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0-01
教育是国家的发展之基。那么要管理好农村幼儿园,人是管理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任何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决定力量。因此,一切管理都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农村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率。进入21世纪后,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趋势。新形势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理性化管理已成为每一位农村幼儿园管理者思考的现实问题。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应怎样去想其对策才能让幼儿园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呢?
一、做好幼儿园与外界的沟通
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沟通,只有幼儿园与外界沟通好了,那么幼儿园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农村幼儿园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各个物资供应和维修部门关系处理得好,可使农村幼儿园后勤管理处于良好的物质基础上,以保证农村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不仅加强农村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依靠广大家长对农村幼儿园教养质量的提高产生“正强化”效应。三是可利用社会各种机构和部门,通过参观访问、表演等,扩大幼儿眼界,增长幼儿知识,对幼儿来说,农村幼儿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王国”,他们必须通过多种社会接触来增长知识。农村幼儿园管理协调好与外部的关系,是农村幼儿园管理理性化的必要途径。
二、积极为幼儿园引进正规的师源
农村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很多教师不愿意到此任教。从而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师缺乏,大多是聘请过来的代课老师,幼儿园得不到正规的师源注入,整体处于低迷的状态。所以,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必须积极的去引进年轻教师和正规师源的注入,让新的教学理念逐日幼儿园,让幼儿园充满年轻的活力,得到正规师源,从而带动幼儿园的幼儿,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园内要合理配置师资
幼儿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但教师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又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这里,就我多年的管理经验采取的应对办法。如采用性格互补的组合,避免了因个人性格问题而引发的某些矛盾的出现,同时也有利于对本班幼儿情感的培养;采用年龄互补的组合,使老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弥补了年轻教师经验的不足,又以年轻教师学习工作的热情和冲劲影响老教师;采用了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互补的组合等等;采用优势互补的组合,避免各班级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教育孩子的不均衡性。只有安排合理得当,教师间工作才会配合默契,反之则会相互设防,不能形成合力,从而阻碍了每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在农村幼儿园内每一个班级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具体完成的,组合恰当与否,将会对教育工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安排配班时,必须对教师性格、能力、学识、兴趣、专长等进行具体分析,在配班中既考虑到互补,又考虑到兴趣志趣的相投,将性格内向与外向,慢性子与急性子、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善于交谈与不善于交谈的教师配在一起;将志趣相同的,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形成班级特色,对于能力过强的教师与能力过弱的、相互计较或志趣不同的教师则不能安排一起,否则,可能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年级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相互平衡。对于进取心不够强的教师,则分散到各组,让其与进取心强、工作努力的教师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改变原状的目的。只有合理组合,达到结构的优化,才能发挥出优化组合的能量。
四、充分的调动起幼儿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要想教育得到有序的进行,必须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结合其他的管理及我个人的想法,我觉得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允许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调整班级课程安排,这既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可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且使课程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如教学活动的确定,对本校课程的随机调整等等。二是创新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校长讲,教师听的方式,而是根据教师所需确定教研主题,由教师自愿报名、主持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内容百花齐放,从而扩展了教师们的教研内容,提高了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各领域发展情况的能力。改变了家长被动的听,家长会质量降低,家长的教育观念得不到及时转变的状况。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将这一权力下放给每个班级,让教师们尝试自己不同的方法。当然,“放权”、“放手”、“放心”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不是管理者撒手不管,而是要注意少一些管理约束,多一些支持,协调与服务,多一些发自内心的情感与鼓励,使教师们有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增强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加强人际关系的建设。感情投入是建立领导与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重视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系统论整体性观点表明,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人们情感统一,合力向前就会发挥部分功能之和难以达到的效果。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年轻活泼,早晚在校时间长,任务重,任务杂,又由于年龄与心理因素影响,她们往往容易感情用事,更易于细微处体察真情。
五、管理者善于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是教育者、教育的主体;幼儿是受教育者,教育的客体。由于学前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因此我国对幼儿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处于学龄前的儿童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当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往往要经历一个认错、知错、改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正确看待幼儿所犯的错误,帮助其发现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错误并且鼓励他改正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体罚等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幼儿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鼓励、表扬,其学习情绪、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损害,长期发展下去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面对儿童的行为过错,教师不能够让冲动的不良情绪占了上风,告诉自己一定要理智面对。教师始终要尊重幼儿,以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态度,对每个幼儿认真地进行教育和指导。如果缺少正确良好的师幼关系,即使教育活动再丰富,形式再新颖,也都不能够算得上是成功的幼儿教育。
二、寻找合理的发泄途径,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心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副教授洛宏认为:“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同的压力,错误的应对方法,恰恰就会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在那些采用过激行为伤害孩子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人忽视,长期积累得不到缓解,最终酿成严重的后果。作为一名幼师,就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学会面对压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学会情绪自我管理的关键,是要将情绪管理设定在正面思考上。这是由于负面思想可以让人觉得做什么事情都特别难,遇到什么人都感到厌烦,什么困难都无力改变。而正面思想却能让我们意识到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解决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之上的。善用正面思维去面对生活和工作,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懂得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努力工作。当遇到难以承受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困扰的时候,幼儿教师应该学会进行自我调节,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合理的宣泄。排解压力和宣泄情绪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如,遇到事情可以选择找人倾诉,获得别人意见和开导的同时,也就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和满足。而自己生闷气,这样不仅不利于情绪的宣泄,而且长期发展下去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再如,自我宣泄法。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法给自己减压,哭泣、大喊都是自我宣泄的理想方式。当然,还可以通过音乐、运动进行调节:舒缓、清雅的音乐旋律可以使人产生身心愉悦的感觉,或约上三五个好友去KTV酣畅一次。或是选择参加户外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休假的时候去户外登山,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大自然,会使你精力充沛,心情愉悦。
三、关心幼儿教师的心理诉求,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 行为地图;幼儿园户外环境;体育活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15-03
一、理解行为地图
行为地图(Behavioral Mapping)是1970年由Ittlelson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发生在所设计的建筑物中的行为,以帮助设计者把设计特点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连接起来。行为地图方法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并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各部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由研究人员对行为进行编码,并将行为发生的实际地点和频率标定在一个按尺度绘制的平面地图上,以帮助设计者将设计要点与行为的时间、空间相结合。这是一种记录物体的位置,并测量它们可引起的活水平的介入式、直接性的观察方法,Ittlelson(1970)认为,行为地图具有五个优点:(1)平面图清晰明了;(2)对目标个体的行为有观察、有数据、有描述、在位置上有明确的标定;(3)使用日常表,说明观察与记录持续的时间;(4)观察与记录均有科学的程序指导;(5)利用符号编码及统计、数据系统,以最少的时间和人力获得所需的观察记录。
早期的行为地图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多用于较小尺度的环境,如对一个房间的观察。目前,行为地图的方法常被应用于研究学校、城市广场、博物馆等。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行为地图应用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中。
二、行为地图的理论基础
行为地图是建立在行为场景(behavior setting)理论和可供性(affordance)理论基础之上的。
(一)行为场景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认为,某一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在相应的环境背景中才能发挥作用,许多共存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场所可以产生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场景是指特定的场所及其中人的行为构成的生态单元,由人、环境要素和行为三部分组成。行为场景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rker(1976)提出的,他通过对真实行为场景中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发现行为场景具有清晰、明确的空间性,邻近的行为场景中各部分可独立发挥作用。
对于幼儿园环境设计而言,这一概念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游戏区视为适用于各种活的普遍环境,在进行设计研究时,应该将环境的各部分进行分解,如可以将户外环境分解为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
(二)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概念是Gibson生态知觉理论的一部分。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可以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衡定的功能特性,如河湖可供人捕鱼、游泳、行船、取水,但不能供人睡觉和散步。支持个体行为的环境中可被感知的功能特性即环境的可供性。可供性曾被环境设计者及儿童环境研究者视为有实用价值的一个概念,例如环境心理学家Heft(1998)就开创了一种儿童环境可供性的分类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的框架;Fjortoft(2007)用可供性的概念解释挪威学前儿童的运能力发展和健康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相关的;Kytta(2002)在对芬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运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也使用了可供性这一维度。通过描述各行为场景的特征,可供性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分析各行为场景之间的异同点。
具体到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分析中,可供性的概念可以帮助分析每一个行为场景如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各自的功能特性,以及各行为场景是如何刺激、吸引、支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的。
三、行为地图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
(一)行为地图的编码与绘制
早期的行为地图法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手绘图表来展示行为的空间位置。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手持型数字编码设备被引入行为地图的方法中,Van Andel(1984)是第一位对户外活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户外环境特征和相关的数据库联系起来的研究者。现在的研究者可以对更多的变量,包括精确的体育活的位置进行编码,这给环境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再现的有效方法。
在对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环境采用行为地图法进行直接观察时,首先,要根据研究需要对户外环境的行为场景和幼儿的体育活进行编码。如依据被观察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行为场景编码为1-游戏设备区、2-开放区、3-走道、4-过渡区、5-玩沙区、6-表演游戏区等,以方便在平面图中进行标注和区分。然后,根据研究目标对幼儿的体育活水平或体育活类型进行编码,如将幼儿的体育活水平分为安静、轻微活量、中度到高度活跃的活量三个等级,或将体育活的类型分为走、奔跑、攀爬、跳跃等;并在绘制平面图时选择不同的标志来表示。在研究过程中,观察者要对行为场景和幼儿体育活的编码有清晰的了解,熟悉行为地图绘制工具的操作;要选择在时间充足、气候温和的日子进行观察,时间段应主要是幼儿的自由体育游戏时间,以减少教师指导或课程要求对幼儿体育活的限制。最后,观察者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使用电子设备将幼儿园的户外行为场景编码和幼儿的体育活编码如实标注在平面地图中。
这种编码方法可以涵盖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所有行为场景和幼儿的各种活状态,使得观察者能够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详尽、清晰地绘制在行为地图中。
(二)行为地图的分析
对行为地图的分析应涉及到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体育活的水平差异,或者活类型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帮助环境设计者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幼儿体育活的户外环境。Cosco(2010)等人通过行为地图法对两所幼儿保育中心中户外体育环境及其幼儿活进行直接观察,绘制出两所保育中心的户外环境与幼儿活量的行为地图,并分析出由不同行为场景或相同行为场景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幼儿活量的差异和每个行为场景的可供性。他们的研究表明:第一,走道是适合相对活跃的体育活的场景,但其可提供的活水平还要受到走道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地面质量(软、硬)、材质(塑胶、沙质、柏油、混凝土等)、走道宽度和走道形状(直线形、曲线形)等的影响,幼儿似乎更喜欢表面硬的、有弯曲的走道,因为这种跑道适合幼儿奔跑和骑车等;第二,多个游戏设备的综合可供性要高于单一游戏设备的可供性;第三,宽敞的玩沙区可以增加幼儿的交往机会,比较适合建构游戏等相对安静的活等。
在对行为地图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环境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多学科,详细分析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的活量或活类型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性原因,从而帮助幼儿园管理者和环境设计者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体育活的环境特点。如,当前很多幼儿园在设计户外活环境时,更多的是从色彩视觉秩序、建筑风格等方面人手,根据建筑面积、安全性、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幼儿园管理者或环境设计者的要求,安排活区域、放置体育游戏器械,使得整个户外环境设计更多是符合成人的思想,而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行为地图方法通过清晰的平面图、详尽的数据帮助成人真正地了解幼儿户外体育活的需要,以设计出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需求的高质量活环境。
(三)行为地图的适用性
除了对幼儿园特定户外体育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之外,行为地图还适用于一些纵向研究,如使用行为地图来评价季节性和气候(如太阳的方位、降水、种植特点、气候带等)对全年体育活的影响;使用行为地图还可以分析性别、年龄、师幼互等个体和社会因素对幼儿体育活的影响,以及分析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的幼儿对行为场景使用的潜在差异等。进一步细化,行为地图还可以帮助分析每个幼儿在各种体育游戏中需要的平方比率,还有每种行为场景成本的有效性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纵向分析时,还需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编码。
可见,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观察和设计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这些横向和纵向研究不仅可以指导环境设计者的具体设计,还可以帮助幼儿教育者加深对每个幼儿特点和需要的了解,加强师幼互,优化师幼关系,以及帮助幼儿园管理者提高环境创设的成本效益,甚至还可以指导幼儿园户外设计的政策法规的确立等。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幼儿游戏
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1]。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普遍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较为丰富的形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但对于幼儿的健康,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的现象甚为常见。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亦起步较晚,在早期的教育实践中,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幼儿身体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评价方法,心理健康并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且最初的大多数研究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缺乏重视,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针对幼儿心理成长的计划和措施。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大健康观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涵在日益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幼儿园教育[2]48。同时,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迅速增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在不断完善,实践在不断丰富。优化学前教育的心理环境、幼儿爱的能力的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200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纲要的颁布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日渐增多。在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幼儿园中已经开始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尝试,积累了初步经验。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其开展途径是多元化的,开设专门课程和在生活及游戏中渗透都是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课程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培养人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的幼儿,根据其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的教育情境,选择适合幼儿全面素质发展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获得有益发展的全部活动[3]57。幼儿园课程有四个关键点:尊重、适合、快乐,发展。以上四点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尊重与适合强调幼儿园课程要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尊重与适合的基础上强调快乐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中的特殊性,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幼儿心理主题活动课程为主,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指导要点等都进行了总体说明。根据纲要的表述,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五大主题。一是激发幼儿求知欲、好奇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四是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幼儿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基本能力[4]。教师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时,一方面应依据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考虑本班幼儿的具体需要和特点,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例如主题课《愉快来园》紧扣新入园幼儿的焦虑问题,旨在协助幼儿学会识别和宣泄情绪,同时培养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我能行》通过鼓励幼儿承担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我帮你》意在引导幼儿乐于关心帮助他人,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以上主题的设计兼顾了纲要要求和幼儿需求,借用陈鹤琴先生的话,即课程设计“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
2.在五大领域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纲要》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目标都涉及到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因此从指导思想上就体现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五大领域渗透与融合[5]。其次,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心理健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建立和培养是以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为基石的。因此,在幼儿园所有的课程中几乎都能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只要学校和教师重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愿意利用已有的丰富资源,幼儿完全可以在已有的课程上得到心灵的养分。
(二)以园长为核心的个别心理辅导
园长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既有权威性又有亲切感,这使得园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对于幼儿园中个别让普通老师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园长的亲自辅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园长应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其一是保密原则。首先向幼儿声明自己与幼儿的谈话不会告诉他人,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愿意与园长沟通。其二是非指示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并非像成人一贯认为的那样缺乏自主自控,他们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园长须花时间去不断启发和诱导幼儿,促使其思考,让其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认识、克服自己面临的困难。其三是疏导+教育的原则。“问题幼儿”因其行为往往不被接受,在生活中更多地受到成人的负面评价,更易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同时对成人的指责与约束尤为反感。园长辅导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宣泄自己压抑情绪的机会,让幼儿得到疏导,释放压力。在此基础上找到恰当时机提示和点拨幼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四是系统原则。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园长应了解幼儿班级老师、幼儿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否失当,主动联系老师和家长,促成家长教养方式的改善。幼儿心理问题并非一次辅导就能完全解决,它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提升过程。因此,对幼儿的表现可进行跟踪访谈,巩固辅导效果[6]216。
(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的一日基本活动,其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游戏是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或者重复任意感兴趣的单一动作,不但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舒适状态,而且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游戏是幼儿认知活动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操作问题,对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探究,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新体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模仿和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这都能够使其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游戏是幼儿与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在游戏中,幼儿体验最初的人际关系,体验爱与关怀,体验自尊与自信,获得尊重与认可[7]36。综上所述,游戏使幼儿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儿童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影响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抓住生活中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情境体验式教育方法更符合其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利用园中的真实情境或创设某些虚拟情境,引导幼儿在其中自主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得到发展,行为得到改进[8]。
(五)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组优秀的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还会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组,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迹可寻[9]。例如,一位一线教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组。她在美工区投放了纸质材料、彩色铅笔、剪刀、黑色水彩笔,并告诉幼儿,不开心时,就把自己最想做的事用笔“画”出来,再根据心情变化涂上颜色。最后,教师把“心情”一页页装订起来。这样就成了一本彩色心情书,教师根据书中的内容分析、总结不同幼儿调整心情的方法,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帮助,最终达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上缺乏系统性
(1)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对心理健康仍然缺乏重视,没有设置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偶或从某一心理健康主题出发整理出来零星内容以供一时之需的情况较多[10]。与之相对应的,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对这一领域内容认识模糊,无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的指标是多元的,其基本要素包括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但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单一,大多以同行评价为主。同时,教师或高层管理者在课程评价中,往往紧扣课程认知目标的实现与否。如果课程知识目标实现了,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反之亦然。评价幼儿的发展,不应只是评价他们掌握与课程有关具体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兴趣、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建构情况[11]。
2.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力仍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技能的缺乏,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现象认识模糊[12]。一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把幼儿的心理问题归为成长的必然,未及时干预,错过了最佳矫正时机;另一方面存在矫枉过正现象,把成长过程中的一般问题扩大化,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教师的干预能力不足,无法真正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这使得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步
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才能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但当前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园采取各种方法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却在制造幼儿的心理问题。比如,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很多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忽略幼儿的情绪健康和人格养成,造成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人格上出现重大缺陷。另外,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发展出来的各种技能和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在家庭中无法延续和巩固,这使得幼儿园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对策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性的工作,家庭、社区、教师、幼儿都是这个系统必不可缺的要素。幼儿园必须有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才能发挥教育合力,幼儿园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持续性和养成性。
1.幼儿园管理层面
(1)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
幼儿园应在课程规划层面遵循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原则。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仍在逐渐探索中总结和进步。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应该紧扣《纲要》中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研讨,围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13]。
(2)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资源课程
资源是课程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课程的成效也受制于课程资源。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浸入式特点,大多数内容需要在情境、故事中开展,因此对设备、场地等的要求较高,幼儿园需要提供充足丰富的资源,才能保障课程顺利实施[14]。
2.教师层面
(1)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教师“走出去”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把专家“请进来”开展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同时充实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2)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老师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也有直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积极乐观、豁达开放、敬业负责、仁爱友善等心理品质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健康水平。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树立起大健康观,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积极维护心理健康,由此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能力的信念、判断及自我把握与感受[8]。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两个途径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一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二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3.家园合作层面
(1)幼儿园和家庭保持同步
教育幼儿园教育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社区的作用不容小觑。幼儿园应积极鼓励家庭与园所保持同步教育,只有教育目标明确、一致,幼儿才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形成健全人格[9]。
(2)通过家园联系册掌握幼儿心理状况
家园联系册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家园练习册,家长反映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这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教师也通过家园联系册反映幼儿在园表现。通过家园双方的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幼儿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
(3)幼儿园指导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家长对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错误教育理念和方法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应当承担起向幼儿家长普及正确心理健康知识和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责任。比如,让家长认识到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策略,协助家庭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幼儿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再如,很多家长能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幼儿视力的伤害,却意识不到网络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其消极影响。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相应的讲座和宣传片,让家长在这一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的身心都处速发展的时期,急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养分,教育者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科学的引导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唯此,方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
[参考文献]
[1]林宏.关于儿童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1996,6(3):7-8.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8.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7-59.
[4]黄芳.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5]周卫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以苏州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6-217.
[7]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6-37.
[8]连洁荣.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2(8):43-45.
[9]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张辉娟.试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9):95-96.
[11]朱家雄.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刘媛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2-115.
[13]游丹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59-61.
关键词:后勤管理 保教结合 习惯培养 营养全面化
幼儿园的后勤保育工作是全园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照顾好幼儿一日的起居饮食,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要充实和改善保教设备,要提供人、财、物的要素,要促进幼儿保教活动的顺利开展等,都必须有后勤大量琐碎、复杂的事务人员的支持、配合、努力才能完成。要管理好幼儿园的后勤保育工作,我觉得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管理好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和物品以及保证优质的膳食等方面非常重要。
一、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固有的眼光看幼儿园的后勤、保育工作,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员、后勤人员只管孩子的吃、喝、拉、睡和环境卫生,后勤管理人员是“消防员”,哪里有火情到哪里去。保育员甚至戏称自己为“三把手”(拖把、扫把、抹一把),觉得自己在幼儿园地位低下,因此自卑感很强。为了改变她们的心态,我园会定期组织保育员进行业务学习,例举日常工作中的实际例子,让大家认识到保育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贯彻保教结合的原则,要搞好教学必须有保育员的积极配合。因此,幼儿园应高度重视后勤管理工作,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
二、提高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的措施
1.提高管理质量。幼儿园应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引进优秀的管理理念,发挥专业服务的特长。对后勤人员应该加强专业培训,对他们分层、分批地进行培训,必须持证上岗,挂牌上班,必须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把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具备专业性和规范性。幼儿园要形成竞争机制,引进社会的力量为幼儿园服务,这也可以为幼儿园的后勤管理工作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加强教师保育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保育业务学习,通过重温保育员操作常规以及师德学习,能提高保育质量。
2.建立一日工作常规。在幼儿园中,保育和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能够共同推进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发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保育员工作琐碎而又繁杂。为了使保育员明确工作任务,减少忙乱现象,我们应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并根据季节的交替、幼儿的午休时间及入园、离园、接送时间进行适当调整。食堂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标准检查食堂卫生、消毒等工作,每周对食品仓库进行清点,防止过期及腐烂食品存在,及时增补食堂用品,保证资源充备。
3.重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对于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基本是以预防为主,定时对幼儿进行体检和预苗的接种。对于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来说,必须每年安排一次体检,早发现病情早治疗,尽可能地杜绝一切传染病源,加强食品保健员业务管理,最好有专业的保健医,并能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落实食品保健员操作规范。要加强研究,力求幼儿膳食营养达标,保证幼儿的营养摄入要求,确保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园医务人员必须每天检查班级的卫生、厨房的膳食工作和消毒工作,认真执行晨间检查制度,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判断幼儿健康状况,及时筛检出患传染病的幼儿。
4.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大到整个幼儿园楼房、院落,小到各班区域卫生,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明细标准,分工到人,明确责任,随机检查、抽查,并请各班家长予以监督。每周一定期组织全体保育员打扫大型玩具卫生及各功能室卫生。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许多意外事故通常是由环境中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幼儿园必须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安全卫生的室内外环境。对幼儿园内的设备,必须定时、定期进行消毒、维护和保养,使院内一些大型的玩具设备、场地符合安全、卫生的原则,避免甲流、手足口病的发生;对幼儿的生活用品如水杯、毛巾、餐具等要做到每日消毒,寝室、活动室要有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毛巾间隔符合规定距离,保证幼儿生活在清洁、无尘、安全的环境中。此外,幼儿药品及消毒药品要分类登记入柜存放,避免误服。
5.管好幼儿的膳食。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食谱,及时完成营养分析;在制订幼儿食谱中注重科学调配,使营养均衡。每周四下午由王园长、保健医彭老师、炊事班长王莺、后勤主任、七个班班组长及少数家长组成膳食小组,按幼儿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要求,共同研究,提前制定下周食谱,并输入电脑计算一周食物中的各种营养量能否满足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份量,及时调整后再付之实施,保证幼儿能够从每日的膳食中得到符合标准的各种营养素。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工作;管理研究
一百减去一等于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安全工作就是那个一。其他工作再好,只要安全出了问题,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因此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强化安全教育,让“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劳记心间
安全工作需要常抓不懈,让广大师生时刻保持安全的警惕性,对强化安全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经常性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才能让安全意识警钟长鸣,重点要抓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1.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管理者安全教育。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定期组织幼儿园园长和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脱产进行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要组织他们学习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他们对照本园的办学设施进行自我排查,通过负面案例对他们进行警示教育,消除他们对安全方面的侥幸心理。
2.幼儿园要强化教师与员工的安全教育。幼儿园管理层要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工作例会还是专项工作会议,都要经常性强调安全管理,要求广大教师将安全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视起来,要将幼儿的安全放在心上,作为重中之重,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通过思想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工作措施,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3.广大幼儿教师要强化幼儿的安全教育。虽然学前阶段的幼儿年龄比较小,但是安全教育工作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安全教育,告诉孩子们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明白生活中存在哪些危险,让安全意识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二、重视安全防范,让“事故重在预防”的要求落到实处
除了不可抗拒因素之外,99%的事故都可以事先预防,关键在于一些部门和个人心存侥幸心理,思想麻痹大意,导致意外事件发生。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丝毫来不得马虎大意,必须要从制度和责任以及考核等方面综合推进。
1.制定详实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制定详实的制度,对每一个方面的安全管理都作出详细规定,对相关的要求明确列出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前提,也可以对广大教职员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使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2.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到人头。安全管理制度再周密,还是需要具体的人去落实,如果责任不能明确到人头,制度就会形同虚设。从幼儿园园长到中层管理干部,再到一线的教师和其他员工,都要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对各自在工作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细化,确保能够责任上肩、细化到人。
3.绩效考核要体现安全因素。强化安全预防工作,还要和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无论是在阶段性考核还是年度考核中,都要对安全管理工作列出专门条款和具体分值,以考核为杠杆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预防防范。
三、强化安全管理,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目标夯实抓牢
为了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幼儿园和广大教师一定要强化日常安全工作管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特别是要重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每天检查食品卫生安全。幼儿园有许多孩子中午甚至晚上在幼儿园里就餐,食品安全工作刻不容缓,一旦在食物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幼儿园应当明确专门管理人员负责食品安全卫生检查,从原料采购、食品制作到运送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孩子们吃的食品安全和卫生。
2.每周查验教学设施安全。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教学设施的安全稳定性对孩子们影响巨大,教师每天要检查教室内的物品,幼儿园每周还要对教学设施进行检查,除了教室内的教学设施,还有室外的游乐设施,孩子们每天都要接触的教学设施一旦出了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3.每月排查周边安全隐患。安全工作不仅要重视幼儿园范围内,还要重视周边安全。幼儿园管理层每个月都要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特别是要联系辖区派出所或者警务室,对幼儿园周围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些不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坚决打击那些不良分子,对道路桥梁以及电线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进行联动整改,确保将安全隐患消除到位。
四、注重安全演练,让“提升自护能力”的技能得到培养
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幼儿园应当想方设法开展一些安全演练活动,创设模拟的情境帮助孩子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和孩子们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3个方面:
1.开展拐卖儿童演练。幼儿园和老师要创设情境对孩子们进行演练,老师模仿各种拐卖儿童的犯罪分子,通过甜言蜜语或者糖果诱惑等方式,让孩子们对这些拐卖儿童的惯用手段提高警惕性。同时告诉孩子们不要跟着陌生人走,一定要是自己的亲戚才能接送自己,还要告诉孩子们,一旦遇到陌生人抱着自己的时候应当如何呼救,提高儿童防拐卖的能力。
2.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幼儿园应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活动,组织各班级按照指定的路线有序地撤离教学场所,定期举行这样的训练能够保证幼儿在最短时间内撤离。
3.开展交通安全演练。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模仿各种交通标志,让孩子们明白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明白斑马线和人行道等各种标志的作用,养成遵守交通秩序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应当贯穿于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应当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安全的校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 管理 人性化 制度刚性
幼儿园管理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幼儿园内部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二是揭示幼儿园与其生存和发展环境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幼儿园管理中,也必然存在着操作人性化与制度刚性的矛盾。
人性化管理无论是作为一个口号,还是作为一种理念或一种管理方式,它的提出是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的。人性化管理充满魅力,它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们的需要,使每位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又成为连接园所、管理者与教师的情感纽带。而作为一个园所,一个集体,必定存在着各种制度,刚性是制度与生俱来的品质与特征,主要体现在制度的“规范性、约束性、权威性、公平性”等方面,所有制度因刚性而发挥作用。刚性制度如果执行乏力,就会失去其作用价值,成为“摆设”,真可谓“法善而不循,法亦虚器耳”,说的即是这个道理。那么在我们的管理实践中,如何处理好“人性”与“刚需”的关系呢?
1.一视同仁,量情是用
制度的精华――一视同仁,有效联系了“制度进化”与“管理尊严”这两个要素。我们所谓管理一视同仁是从制度面来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校园内的相关制度就是园所的法律,这是一个园所在管理上应有的管理工具。任何人在论及管理时,应必须了解,管理是透过人建立管理工具(制度),由这些工具来管理员工,而不是由人来管理人,这也是所谓法治,而非人治;如果人治,人有情绪的高低、价值判断的差异、人际关系的良否,以及甚至个人利益的差别,都会影响到对员工管理时所下的决定及处理的方式。为避免因管理者自身的这些差异,所以用制度加以规范,希望能以制度的一元化,而消除或者降低管理者在管理决定或技巧的差异。
但是,制度虽有其一致性与一元性,但在运用这些制度在管理实践时,则因教师们个人的差异而运用不同的方式或技巧处理相关问题。诸如对员工表扬来说,有者希望公诸于他人,有者希望上级主管的私下激励。就处分来说,有者轻轻一句责难的话,受者即已羞愧难当,甚至泪流满面;有者即使声色俱厉,受者却安之若素,毫无悔意。就管理者应尽及该尽之辅导责任而言,有者简单地交代,即能从中体会,顺利执行;有者则必须巨细无遗地交代清楚,再辅之以事必躬亲地督导。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既要见其短,更要见其长”, 《孟子》也有云“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因此,我们管理要做到“一视同仁,量情是用”。
2.坚持民主,鼓励参与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发扬民主,让教职工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其对工作、学习、园所的热情,使其更好地为园所发展贡献力量,如果一味地依靠强制约束,只能使教师们消极地接受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很难奏效。所以,园长必须把教师们看成学校管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的职能作用,园所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均在教代会上由教师代表表决通过,并在广大教师中宣传达成共识,最后形成决议。要让教师参与落实学校规章建立的过程,比如一些制度,园所可先拿出一个大框架让教师参与起草,再组织讨论修改,然后成文。同时也要让教师参与落实学校管理的过程,如落实《班级管理考核办法》不是由领导成员检查说了算,而是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去检查,去考核。让教师参与检查结果的反馈,让教师面对面去交流反馈检查情况。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明确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真正做到与人沟通。
只要坚持民主化管理的做法,抓过程管理,让所有的教师各负其责,参与到学校的过程管理,而园长就主抓阶段决策,信息反馈、检查指导,完善提高和制度遵守,以实际行动支持、尊重、信任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最佳效应,这样的管理必定会取得良好成效。
3.善用激励,赏罚有度
如果一个园所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不能管理好一个单位。但制度过严,要求过严又显得过于冰冷,太没人情味。只有制度与情感的结合,才比较适合管理,也就是人性化的管理。
因此,我们要尽力做到宽严有度、奖罚分明。对于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宽松地执行制度。对于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落后的个人和群体要严格按制度执行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考核的基础,考核是奖惩的依据。实施奖罚时必须慎重,要论功行赏,论过处罚。每个教师身上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在管理过程中,有时宽容比奖励更有效。同时,激励与约束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激励能使人有更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地努力。约束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放纵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我们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如荣誉激励。每个人都有上进心,每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多的鲜花和掌声。首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尽力取得优异成绩,在同行业中争当排头兵。我们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及时给予精神上和物资上的奖励,在评优、晋职、晋级优先考虑。其次,要求各项活动效果好,各类比赛争名次,要珍爱荣誉。再有信任激励。有效的管理还在于信任。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信任,教师才能大胆放手去工作,才能激发创造热情,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管理者还要真正做到爱护教师,进行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这样可以取得教师对领导者的信任,这样更有利于园所管理。
园长作为幼儿园的最高领导,在幼儿园运行中处于核心、主导和决策地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影响幼儿园发展的全局。一个好园长就是一面高扬的旗帜,那么园长如何发挥出高超的管理水平,促进幼儿园迈上更高的台阶呢?多年的实践证明,若能在管理中将权力、激励、关爱三个要素有机组合,则可有效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
一、权力松紧有度
园长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办学思想体现的,不是单纯靠权力。幼儿园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的有机集合体,园长的权力是最大的,但园长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事无巨细、统统包揽,把所有权力都抓在手里,园长只会陷入穷于应付、疲于招架的境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由教师来承担,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是否强烈,职责感是否深刻,特别是敬业态度如何,并不是单纯取决于园长制定了如何规范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因此,园长在管理上采取“抓大放小”势在必然,简单说就是学会用权,不仅要懂得放权更要舍得放权和敢于放权,给予教师有力的课程驾驭权和自由的学术创造权,才能有效催发教师的敬业精神,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提升教师自我管理水平。
1. 给予有力的课程驾驭权。课程驾驭权是指教师有权力参与课程制定过程或决策过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优势非常明显,因为他们在第一线工作,了解幼儿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提升过程,对课程的制定能够提出科学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参与课程决策能有力地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步伐。以制定幼儿绘画课程为例,按照常规,制定下学期绘画课程时,园长往往召集管理班子开展讨论,结果是去年继承前年,今年继承去年,在章节布置和内容安排上很少有大的变化。连续多年没有出色的幼儿绘画作品获奖。意识到这一点后,园方通过访谈任教老师,发现园内绘画课程编排不够合理,不易提升幼儿的绘画水平,也不易激发幼儿高水准的创意。于是新学期一开始,园长就召集相应的任课教师进行专题课程研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短短一年,本园幼儿的绘画和欣赏水平明显提升。这一案例随后应用到了园方所有课程布置,初步形成了管理者招方纳言,教师从谏如流的有效机制。让普通的教师参与课程的制定、改编和选择,是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促进幼儿园课程的优化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也会有效提升其全局观,增强其使命感和荣誉感,最终为提升幼儿园的教学效率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2. 给予自由的学术创造权。教师的学术权利是教师最为根本的权利之一,保障每个教师都有充分自由的学术创造权是提升全园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应作为一种制度给予保障。给予教师自由的学术创造权就是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宽容,鼓励并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活动,使教师不再满足于做“教书匠”,而是争做“科研能手”“高级专家”。少给教师划定这样那样的框框,减少干预性、强制性和监督性的管理。例如,我园通过设立论文考核奖,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论结合,年终进行论文评审分级,纳入考核加分范围。将论文和奖金挂钩,优秀的论文园方还积极向核心期刊推荐,参加市级、区级教学论文比赛。当然,自由的学术创造权并不是毫无边际、毫无约束、放任一切,管理者应
该也必须给予教师一些方向性、指导性、鼓舞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师学术水平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心理和资金支持,并愿意承担教师学术创作失败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压力。
转贴于
二、善任轻重有节
幼儿园管理内容繁杂,但最为核心的是对教师的管理。园长的用人艺术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胜任一切职位,如何使得每位教师都能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让教师就位于最适合的位置,形成教师队伍最优配置,发挥出幼儿园最强整体战斗力,从而以最简单的善任换取最好的管理效果。
俗话说:“经世之道,识人为先”。用人必须识才,园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教师的性格、特长、缺点和才能,掌握教师在心理素质、管理能力、教学水平、家长评价、价值观念、家庭环境、工作态度、处事能力、经验积累、思维特点、审美情趣、团队合作、艺术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以公正的眼光评价教师的德、才、学、识,这是园长用人的基础。管理学家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中写到:谁想找各方面都好的人,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结果只能找平庸的人,要不就是无能的人。因此,园长在安排工作时要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并尽可能为发挥出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如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委以适当的管理职责;对教学业绩优秀,口碑良好,水平出众、师德高尚的教师,更是破格重用。又如,我园有部分教师一直在大班任教,这是园方根据她们的优势,特地安排的。大(三)班陈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大班才是我的天地,在这里我浑身有劲,游刃有余,教学效率总是比我带小小班或小班好。园长用人善任就是为每位教师找到最适合他们发挥的位置,适合做燃料的做燃料,适合做导航的做导航,适合做器件的做器件,教师特长互补、能力互辅,就能成为一枚飞得最精确的“火箭”。
三、关爱粗细兼顾
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并不小,一方面来自于繁忙的教学任务和过长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来自于家长和社会的评价及期望,还有严格的教学考核。园长赋予关爱,对于缓解教师压力,振作精神,提升效率,促进发展,作用斐然。关爱是一种理解的延伸,是一种知性的壮美,是一种激励的本领,是一种无穷的力量。
1. 学会欣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校长是一个特殊乐队的指挥,这个乐队是用极精细的乐器——人的心灵来演奏的,你的任务就是要听到每个演奏者发出的声响。”欣赏,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教师,以赞许的口吻评价教师。有些教师可能刚刚步出校门,年轻气盛,时代气息浓,个性强烈,显得不是那么“顺从”,但她的学识却很全面,教学效率高,头脑很灵活,敢于挑战,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园长若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她的优点,有意识地加以鼓励,不知不觉间,就会觉得她越来越“听指挥”。管理最需要的就是智慧,缺乏智慧,管理就会手忙脚乱、章法不明,学会欣赏是园长柔性管理智慧的显现。“千金不能得壮士,一言可以酬知己”,园长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容人之过,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委之以任,待之以礼,施之以惠”,将欣赏管理融入到幼儿园管理的方方面面,会逐步形成积极的园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