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临床实验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实验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实验方案

第1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又称恶性组织细胞病)   药物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5例均为该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20-71岁,平均52岁。首发症状发热占90%以上,肝脏肿大14例,脾脏肿大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

        1.2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并用手工法复查。②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取自髂骨或胸骨,常规涂片染色。③单克隆抗体免疫学分型: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法测定。应用的单克隆抗体有(cd3、cd5、cd7,cd38、cd23、cd14、cd15、cd19、cd20、hla-dr) 等。

        1.3 治疗方法  患者确诊后即采用chop方案化疗,具体方法如下,环磷酰胺(ctx)400mg/㎡,阿霉素(adr)或表阿霉素(epi)25mg/㎡,长春新碱(vcr)1.4mg/㎡,均静脉滴注,强的松1mg(kg·d),口服1-5天。如有效,间隔半月后重复,每21天为一疗程。同时常规加强支持治疗,如输血,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1.4 疗效评价[1] 完全缓解(cr):症状及不正常体征均消失,血象hb≥100g/l,wbc≥4.0*109/l,血小板≥100*109/l,骨髓涂片找不到异常组织细胞;部分缓解(pr):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体温下降或稳定一段时间,肿大的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血象接近正常但未达到cr标准,骨髓涂片中异常组织细胞和血细胞被吞噬现象基本消失或只有极少量。

        2  结果

        2.1 血常规检查发现wbc减少14例,血小板减少16例,贫血患者8例,三系均减少9例,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全部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多数患者的中性粒细胞nap积分减低,但合并感染者可增高。肝功能异常13例。

        2.2 组织细胞形态学检查 多呈恶性形态,少见嗜血细胞现象。细胞双核或多核,形态不规则,胞浆着色较深,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有明显区别。

        2.3 免疫学表型 25例患者表达t细胞标记18例,免疫表型为cd5、cd38、cd37等,7例患者表达cd14标记,而t、b淋巴细胞标记却为阴性。

       2.4 临床疗效 25例患者中,cr4例,pr15例,无效(死亡)6例,总有效率(cr+pr)为76%。在有效病例中,最明显的指标为高热消退,绝大多数病例均在应用chop方案次日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随后肿大的肝脾淋巴结也开始缩小,黄疸逐渐消退,近期疗效明显。25例患者中,除早期死亡的6例外,余19例存活时间均超过3个月,3例至今已分别存活40个月及30个月,占有效病例的15.8%。

        2.5 副作用 chop方案的副作用与其他化疗方案一样,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mh是一种病理上以恶性组织细胞异常增生,临床上以持续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先后或同时减少,并侵及多器官系统为特点的高度恶性疾病。本组患者多以高热发病,表现为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多出现在疾病的晚期,虽然在恶组患者nap积分减低,但合并感染时nap积分可以升高,应加以注意。血细胞吞噬现象虽然多见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但在部分mh患者也可以出现。mh细胞在形态上多表现为多核或双核,形态不规则,胞浆着色较深,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有明显区别。

        2001年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将“恶组”主要归类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hop方案为治疗淋巴瘤的经典方案。在本研究中,对诊断为mh的患者也采用了此方案治疗,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近期有效率为76%,表明chop方案治疗mh的有效性。

mh是临床预后极差的一种疾病。临床诊断时一定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疾病进程,骨髓穿刺及髓外浸润部位穿刺液的细胞学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一旦确诊,应尽早应用chop方案化疗,以减轻临床症状及延长病人生存期。 

第2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 恶性脑胶质瘤;肿瘤分割照射治疗;机制;实验

[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4(c)-002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gnition of improvement of human glioma reactiv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y the BT325 cell line tumor tessellation radiation scheme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100 ra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the BT325 cell-line nude mice transplantable tumors were given different doses of radiation, 5 times a week in 2 Gy,3 times a week in 3 Gy, 5 times a week in 3 Gy,3 times a week in 4 Gy, and the dose efficacy correla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tumor growth carve, and the tumor volume doubling time was measu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tumor retrogression rate between the single radiation treatment plan and fractional irradiation treatment plan was not obvious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4.0% vs 7.5%)(P>0.05), and the nude mice transplantable tumors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adding the fractional dose, and the tumor retrogression rate after the 5 tinnes a weeb in 3 Gy and 3 times a week in 4 Gy radiation treatment was respectively 40.0% and 7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Malignant brain neurogliocytoma; Tumor tessellation radiation treatment; Mechanism; Experiment

近百年来,放射科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有关肿瘤放射治疗的理论和研究的提出,其在肿瘤干细胞中放射治疗中的关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放疗快速发展,已进入精确放疗阶段。目前,国内外放射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大都放在了生物学特点与现代放疗技术的结合上,旨在提高肿瘤放疗的治疗效果[1]。针对脑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手术治疗联合术后放射治疗的目前临床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案。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放射方案设计及方案改进方面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和研究[2]。为了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该研究回顾性了不同分割照射人脑胶质瘤裸小鼠(100只)移植瘤剂量效应的关系,提高对人脑胶质瘤放射反应特点的认知,现报道如下。

1 Y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建立BT325细胞系培养及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培养基用10%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并取指数生长期细胞实验。BT325细胞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由本实验室与动物室联合建立,其稳定性传代8代以上。使用18~20 g BALB-c-nu裸小鼠;在其裸小鼠右后腿接种于肿瘤,生长长度1 cm后行照射治疗。

1.2 照射方法

用瓦里安600直加速器6 MVX射线照射治疗,剂量率为2.5 Gy/min。裸小鼠在有机玻璃容器内,在其清醒时进行照射;贴壁生长BT325细胞照射时细胞面上;源皮距离100 cm。在正常空气条件下对各组进行照射治疗。

1.3 实验方法

①将实验分为两组,单次照射剂量10、20、30、40 Gy及60 Gy;分次照射组,2 Gy 1周5次、3Gy1周3次治疗。在照射治疗期间,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基地最大径,并绘制实验组肿瘤生长曲线。②测定BT325细胞生物学参数:取指数生长细胞实验,采用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绘制细胞存活曲线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分析法,并拟合曲线,将曲线参数导出。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肿瘤细胞、肿瘤体积倍增时间,及细胞存活曲线参数值、5 Gy照射诱导脑胶质瘤细胞DNA单链断裂半值修复时间(T1/2)[3-4]。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P

2 结果

2.1 两组BT325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照射剂量效应关系

单次照射治疗方案肿瘤消退率仅为4.0%,与分次照射治疗方案后肿瘤消退率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照射治疗方案均未能明显缩小肿瘤,且照射结束后肿瘤出现再生长,治疗效果不理想。单次照射方案结果具体见图1,分次治疗结果具体见图2。

增加分次剂量后,裸小鼠移植瘤明显缩小,其中,3 Gy 1周5次照射、4 Gy 1周3次照射治疗肿瘤消退率分别为40.0%、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BT325细胞生物学参数测定结果

根据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出了BT325细胞倍增时间为30.2 h。同时,按照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测出,BT325细胞裸小鼠移植瘤体积倍增时间为43.2 h。

3 讨论

脑胶质瘤是临床常见病,同时也是常见的恶性脑原发肿瘤,根据其WHO分级,手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以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作为有效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从临床实际来看,分级较低的脑胶质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长的总生存期,而分级较高患者的生存期只能用月份来进行描述,其治疗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而经分析,恶性脑胶质瘤治疗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局部复发[5]。而局部复发的根源主要为在治疗结束后,患者体内的肿瘤干细胞未能被全部杀灭。而亚临床病灶中残存的肿瘤干细胞会快速发生再群体化,从而导致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复发的肿瘤。脑组织的结构及功能较为复杂,并且术后并发症具有高危性,这就给肿瘤复发后进行再次治疗带来了较高的难度和风险性。因此,术后初次的放疗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在国际方面,许多临床专家对脑胶质瘤照射野和总剂量做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不过也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单次不同剂量照射治疗、分次治疗均不能明显缩小肿瘤[6]。该研究的结果显示:单次照射治疗方案肿瘤消退率仅为4.0%,与分次照射治疗方案后肿瘤消退率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照射治疗方案均未能明显缩小肿瘤,且照射结束后肿瘤出现再生长,治疗效果不理想,与相关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其中盖雪等人[6]研究结果为,单次照射各剂量点均不能有效控制肿瘤,2 Gy 5次/周和3 Gy3次/周治疗方案对人脑胶质瘤实体瘤也无明显治疗效果.增加分次剂量可使脑胶质瘤实体肿瘤有较明显的消退,其中4 Gy 3次/周方案好于其他方案但仍未能达到治愈肿瘤的效果.表明对肿瘤干细胞的控制不理想.各项生物学参数的测定结果:BT325细胞倍增时间为30.16 h,裸小鼠移植瘤肿瘤倍增时间为43 d;细胞存活曲线LQ模型拟合的α=0.360 Gy-1、β=0.057 Gy-2,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的D0=1.394 Gy、Dq=2.127 Gy、SF2=0.714;5 Gy照射DNA单链断裂的T1/2=9.999 min。

而在常规治疗模式下,总剂量虽然达到了标准剂量,但是照射治疗后肿瘤并未明显缩小,并且会短时间内快速再生长,提示常规分割照射治疗方案对肿瘤干细胞或增值态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并不理想[7]。而在逐步增加分次照射剂量后,分次照射剂量提高至3 Gy时,每周3次照射治疗,则肿瘤会逐渐消退;在把分割照射治疗剂量提升至4 Gy时,则肿瘤消退很明显,说明分割增加剂量照射治疗的近期效果理想,不过18周后肿瘤明显再生政。

根据该研究离体培养BT325细胞生长与放射生物参数计算结果,BT325细胞倍增时间、裸小鼠移植瘤肿瘤体积倍增时间分别为30.2、43.2 h,提示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肿瘤体积倍增时间均明显长于腺癌、鳞癌。

按照相关文献研究结论,影响实体肿瘤与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因素较多,比如单位体积肿瘤中克隆源细胞含量、放射敏感性、克隆源细胞繁殖活性及代谢状态等因素。该研究通过对裸小鼠移植瘤分割照射治疗实验,证实了脑胶质瘤属于一种放射抗拒性较高的肿瘤,与相关研究看法具有一致性[8]。同时,该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如果患者脑胶质瘤实体瘤体积较大,则不管是采用分割照射治疗方案,即便是总剂量较高,仅仅给予单纯治疗,也无法有效控制肿瘤。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恶性脑胶质瘤亚临床分瘤给予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治疗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属于一种综合性和延续性的治疗方案,近期治疗控制的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恶性脑胶质瘤为一种临床诊疗难度较大的恶性肿瘤,该研究在对其亚临床肿瘤适宜分割照射治疗方案进行对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单次剂量照射治疗、分次剂量照射治疗的效果均不理想,而增加分次照射剂量近期疗效尚可,但无法有效控制肿瘤干细胞,尚需进一步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 陆小军,吴新光,雷风,等.替莫唑胺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60例术后II、IV级恶性胶质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5,13(3):216-219.

[2] 盖雪.恶性脑胶质瘤亚临床肿瘤分割照射方案优化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3] 王晓彤,吕文杰.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23(9):108-112.

[4] 刘丽娜,张学伟,郭子涵,等.颅前窝底骨质缺损无骨性重建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24(12):1211-1212.

[5] 孔锋,张秋航,曲秋懿.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斜坡脊索瘤的诊断及内镜外科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33(5):9-10.

[6] 盖雪,杨伟志,高黎,等.脑胶质瘤不同照射方案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0,19(6):564-567.

[7] J.Scott,N.rewcsstle,P.Brasher,et al.Long-term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survivour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Can J Neurol Sci,2015,23(9):112-114.

第3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甘氨双唑钠(CMNa)对于食管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各期符合入组条件并有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63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A组,放疗加甘氨双唑钠)和对照组(B组,单纯放疗)。A组患者放疗前使用CMNa 800 mg/m2,给药后1 h内接受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放疗结束( 6~7周)。B组行单纯放疗。放疗中每周查血常规及观察各种不良反应。放疗前、放疗后3周和放疗结束第7周,分别进行胸部CT、食管钡餐片、肝肾功能和心电图以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CR率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达到CR和PR的中位照射剂量均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用CMNa对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有较肯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其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 食管肿瘤;甘氨双唑钠;放射增敏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实体肿瘤内含有一定比例的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有明显的抗拒性,从而降低放疗的疗效。放射增敏剂是指不影响正常组织细胞而选择性增强实体肿瘤组织内乏氧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的一类药物,可以较明显地提高肿瘤放疗的近期疗效,提高治愈率。

注射用甘氨双唑钠(CMNa)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国家一类新型放射增敏剂。基础研究证明,CMNa对实体瘤的乏氧细胞有较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本文选择63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试验,对CMNa的临床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12月,63例在本院初治且有病理诊断的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方法,分为放射增敏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33例,男23例,女10例,中位年龄58岁,病理类型:鳞癌31例,腺癌2例;B组30例,男21例,女9例,中位年龄57岁,病理类型:鳞癌29例,腺癌1例。

1.2 患者入组条件 初治患者,有病理学诊断,有放射治疗适应证,有可测量的肿瘤病灶,血象、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基本正常,一般情况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70分,无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愿意参加本临床试验者。

1.3 用药方法 注射用甘氨双唑钠粉剂,250 mg/瓶。放射增敏组(A组)在行放疗之前予CMNa 800 mg/m2,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用药后1 h内放疗,每周3次(周一、三、五用药),连续用药至放疗结束,约6~7周。对照组(B组)行单纯放射治疗。

1.4 照射方法 用医科达的立体适形放射治疗定位、计划系统完成定位和治疗计划设计,CTV在GTV基础上上下各外扩30 cm,前后左右外扩1 cm,90%等剂量曲线归一,处方剂量200 cGy/次,每周5次,总剂量60~70 Gy/(6~7)周。采用医科达医用直线加速器8 MV-X线完成治疗。

1.5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有:(1)放疗前、放疗后3周和放疗结束后第7周,分别进行CT和X线钡餐检查,根据摄片进行肿瘤大小测量,记录肿瘤的最大长和宽的直径。(2)依据WHO关于实体瘤主观疗效的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R)和病情进展(PD)4个等级。(3)根据达到CR或PR治疗标准时的两组中位照射剂量,按对照组所需剂量/试验组达到同样治疗水平的照射剂量的公式计算放射增敏(SER)比值。(4)每周检查血常规,治疗前、治疗后3周和治疗结束后7周各检查1次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治疗前、治疗后各进行一次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均按WHO和RTOG制定的不良反应判断标准评定。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u检验或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2.1.1 PR、CR患者百分率 见表1。A组与B组的CR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食管癌两组疗效比较

2.1.2 疗效达到PR、CR时所需照射剂量的比较 见表2。A组加用CMNa后,治疗达PR时的中位剂量由B组的4400 cGy减少至4000 cGy,达到CR时的中位剂量由6600 cGy减少至6000 cGy,但无统计学意义。根据SER定义计算达到PR和CR时的SER值分别为1.1和1.11。表2 食管癌两组CR、PR照射剂量的比较

2.2 安全性评价 各时间点的所有检查指标,无论是对检测的数值或是对前后变化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未观察到明显的改变。两组治疗后的皮肤、黏膜、消化道、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3 两组食管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受周围重要组织和器官的限制较小,损伤小,适应范围比手术广。目前食管癌常规放疗的5年生存率仍较低,多数在8%~16%[1],近年来通过改变剂量分割模式,旨在减少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的全程加速超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但也只是在30%左右。食管癌放疗后失败的原因中,局部肿瘤未控制或复发是最主要的原因,占70%~80%,这是由于实体瘤内含有10%~50%的乏氧细胞。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显示,直径>1 mm的实体瘤,均存在血供不足而导致的乏氧细胞聚集,此类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有抗拒作用,在用低LET射线的情况下,乏氧细胞对放射线的抗拒性一般比有氧细胞强2.5~3倍。因此,肿瘤内乏氧细胞的存在成为放疗后肿瘤残留、复发及转移的潜在根源,如何增加肿瘤内乏氧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成为提高放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经过几十年基础理论的研究,发现亲电子的硝基咪唑类化合物,通过捕获电离辐射所造成的细胞DNA靶分子的游离电子,抑制DNA辐射损伤后的修复,可较明显提高细胞的放射敏感性。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Adams首次提出了化合物的电子亲和力与其放射增敏作用相关的理论,合成、筛选出硝基咪唑类化合物米索硝唑(MISO),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其神经毒性较大,故无法在临床上应用。注射用甘氨双唑钠(CMNa)为一种新型硝基咪唑类化合物,是我国自行研发的一种新型放射增敏剂,其作用机制:(1)强大的亲电子损伤固定作用:射线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引起细胞分子损伤,CMNa的亲电子作用能够转移肿瘤细胞受损分子上的电子,使损伤固定下来,加速肿瘤细胞的死亡,从而明显地增强放化疗的效果。(2)抑制DNA修复酶:CMNa对DNA修复酶,特别是聚合酶β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中受损DNA分子的修复。(3)抑制肿瘤乏氧细胞的潜在致死性损伤和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进而提高放化疗对肿瘤的杀灭作用[2,3]。

本研究中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A组)的CR率高于对照组(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表明CMNa具有较好的放射增敏效果。对增敏作用的有效率(CR+PR的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合疗效判断可知,对食管癌,CMNa的放疗增敏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了CR的百分率,即单独放射治疗,可以使绝大部分食管癌患者的疗效达到CR或PR。另外,研究还显示CMNa可降低食管癌患者达到CR和PR时所需的照射剂量,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和病例数少有关。

本组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组不良反应主要由放射治疗引起,表现为皮肤、黏膜、消化道、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加用CMNa后,未发现肝肾功能改变,未发现过敏反应以及心脏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本研究证实,推荐临床使用的用法和用量是安全的,在观察期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

放射增敏剂的应用在目前已成为提高放射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式,会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4]。结合本组临床研究,笔者认为注射用甘氨双唑钠对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有确切的放射增敏作用,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其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申文江,徐国镇.现代放射治疗学进展.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69.

2 郑秀龙,孟祥顺,赵芳,等.新增敏剂—甘氨双唑钠对体内肿瘤的放射增敏作用(英文).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0,2:91.

第4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仪器精密度测定取正常EDTA-K2抗凝新鲜全血一份,分别在每一台仪器上连续重复测定20次,计算RBC、WBC、HGB、HCT、PLT的均值、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

1.1.2比对试验以CD-3700血细胞分析仪为参考比对仪器(X)。每日检测8份血清标本,将新鲜抗凝全血标本按18,81的顺序分别在三台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连续测定,2h内完成。连续测定5d,记录检测结果。

1.2统计学处理采用MicrosoftExcel2003和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性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给出线性回归方程Y=bX+a。精密度评价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方案(CLIA'88)允许误差的1/4作为允许误差,各比对项目的CV值必须满足:RBC≤1.5%、WBC≤3.5%、HGB≤1.75%、HCT≤1.5%、PLT≤6.25%。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方案(CLIA''''88)能力比对检验质量要求范围的1/2作为各项目检测结果的允许误差:RBC≤3.0%、WBC≤7.0%、HGB≤3.5%、HCT≤3.0%、PLT≤12.5%[3]。

2结果

2.1精密度评价RBC、WBC、HGB、HCT、PLT五个检测项目在三台血细胞分析仪上精密度均符合要求。见表1。

2.2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试验仪器(Y)与比对仪器(X)测定结果相关性见表2。

2.3偏倚评估将各检测项目的靶值代入相应的回归方程,计算比较方法与试验方法测定结果的预期偏倚和相对偏倚,以CLIA''''88能力比对检验质量要求范围的1/2为临床可接受性能的判断标准,结果见表3。

3讨论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室引进不同检测仪器,构建多种检测系统,以提高患者标本的检测速度。临床实验室内同时拥有2种或2种以上相同或不同的检测系统已经十分普遍。为确保不同仪器检测同一检测项目的结果具有一致性,CAP认证标准中要求,试验室每年需要进行至少2次仪器比对[4]。另外,考虑到实验成本的因素,每个实验室每年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的仪器往往选择其中一台常用仪器,其他仪器做好室内质量控制,通过与参加室间质评的仪器做比对,以保证同一标本在不同系统检测时得到具有可比性的结果。

本次试验显示,三台血细胞分析仪的精密度均较高,CV值均在允许范围内。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参加每年的室间质评活动,并且质评成绩优秀,因此确定CD-3700血细胞分析仪为参考比对仪器。新购买的XS-800i全血细胞分析仪和XE-5000血液分析系统作为试验仪器进行比对。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台试验仪器与比对仪器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75,说明X分布范围合适,直线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以用回归统计的方法评估试验仪器与比对仪器之间的系统误差。以CLIA''''88能力比对检验质量要求范围的1/2作为临床可接受性能的判断标准,两台试验仪器的相对偏倚均在允许范围内,检测结果可接受。

第5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黄金大米是为提高

大米中胡萝卜素含量而开发

黄金大米是新一代的转基因产品。以前的转基因主要目标是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协助种植的方面,而黄金大米则是为了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维生素A缺乏很普遍。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多种后果,尤其是影响视力,严重的会导致“夜盲症”甚至失明。我国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缺乏维生素A的儿童多达10%以上。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植物中的胡萝卜和南瓜都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传统大米中不含维生素A或者胡萝卜素,黄金大米通过转入一些基因,在大米中产生胡萝卜素。儿童每天吃一碗黄金大米米饭,可以满足大部分的维生素A需求。

黄金大米的开发在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但是推广一直受到重重阻力。实际上,许多第一代的转基因产品引发争议的问题它都不存在。比如说,它的目的是增加胡萝卜素的含量,并不能增加植物的生存优势,所以那些基因即使“漂流”到野外也不会产生“超级野草”;黄金大米所涉及的所有专利都已经被拥有者有条件放弃,在低收入地区,农民只需付普通种子的价格就可以购买黄金水稻种子,而且可以自己留种;黄金大米是金黄色的,跟普通大米明显不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黄金大米可以算是一个“公益项目”。对于解决维生素A缺乏,它提供了一个选择。固然,多吃肉食、多吃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直接服用维生素A补充剂,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与它们相比,黄金大米是否有优势,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更多人担忧的,是这种“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世界上没有一种食品是“绝对安全”的,对于转基因食品以及其他各种新的食品,科学上评判安全的标准是“是否比传统食品有更高的风险”。如果没有,就认为其安全性跟传统产品“实质等同”,从而认为它是“安全”的。

黄金大米实验是

营养研究的必要,与道德无关

黄金大米的开发安全性的检验已经完成,结论是其“健康风险不比传统大米高”。为了验证从这种大米中摄取的胡萝卜素是否能够高效转化为维生素A,就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此前,已经对成人进行过这样的实验,结果符合预期。但要知道它在儿童身上是否有同样的转化率,就只能在儿童身上进行。不仅仅是黄金大米,其他针对儿童的药品和食品的“功效”实验,都只能在儿童身上进行。这跟道德无关,而是研究的必要。在制定实验方案的时候,会对“可能风险”有更严格的控制。换句话说,实验成功,证明的是“产品有预期的功效”;实验失败,说明“效果不好”,但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由美国农业部和医学研究院(NIH)下属的三个机构、北京国家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湖南疾控中心、浙江医学科学院合作完成。这些都是很严肃的科研机构或者政府机构。这本学术刊物在营养研究领域也很权威,上面发表的临床实验必须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科学实验中的“伦理审查”是对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实验流程的全面审查,保证对实验者的安全性。在实验中,除了严格遵循被批准的流程,还需要向实验对象如实提供实验内容以及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而实验者可以随时退出实验。在那篇论文中,作者声明做到了这些,也声明没有利益关系牵涉其中。

第6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 比例优势模型;D-优化试验设计;Fisher信息矩阵;计算机临床试验仿真

Clinical Trial Simulation based on

Proportional Odds Model and Doptimal Design ZHENG Dan1, ZHU Ling, LIU Yajie, SHI Xinling

(1.Electro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formation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To introduce the clinical trial simulation based on proportional odds model. Taking naratriptan as example, which is a novel agonist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migraine, we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ptimal design to simulate the drug clinical trail of naratriptan.We adopted proportional odds model and analysed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time and does how to impact Pain Relief(PR). Then, the D-optimal design was used to maximize the determinant of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FIM) and compared the clinical trial simulated results. Finally more reasonable dose and time of the designs were obtained.The curve of the PR probability expressed PR trend directly, reflecting administration dose and time on the impact of PR.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a delay of the effect with respect to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in “effect” compartment and the probability of having a specific Pain Relief (PR) score depended on different facts such as dose, the effect sampling time and model parameters. Clinical trial simulation is a useful tool for the new drug development and it can be used for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controllable factors to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Key words:Proportional odds model; D-optimal design;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 Clinical trials simulation

1 引 言

计算机临床实验仿真(CTS)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从前期研究中获得信息,揭示试验设计中变量和假设对结果的影响,预测和评价不同研究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CTS适用于实际系统费用昂贵,存在安全问题的情况,根据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设计临床试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改进方案,从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研发新药的效率[1-2]。

在临床试验中常遇到反应变量为多分类有序变量[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多分类反应变量与其影响因子间关系,分析得到调整后的药物评价结果[4]。D-优化试验设计是按照一定的算法,最大化FIM行列式,在几组设计方案中寻求最优。本研究提出了将传统的比例优势模型与优化试验设计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机药物临床试验仿真。

2 方法

以抗偏头痛新药那拉曲坦为例,首先分析血药浓度变化,然后采用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讨论药效和给药剂量、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D-最优试验设计最大化FIM行列式,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剂量和给药时间与药物疗效的关系,从而得出较好的设计方案。

2.1 比例优势模型

采用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即比例优势模型分析分类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变量间关系。比例优势模型是一般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扩展,当结果变量只取两个等级时,有序分类结果的logistic回归就等于一般的二分类logisitc回归。标准的比例优势模型定义如下所示:

logit〔Pr(Yij≤k)〕=logPr(Yij≤k)1-Pr(Yij≤k)(1)

其中,Pr(·)表示疼痛减轻(Pain relief,PR)概率,Y表示反应变量,有k个等级,Yij表示在第i个时间点采用第j种剂量产生的疼痛减轻的变化等级。 通过公式得Pr(Y)概率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logit〔Pr(y)〕=g(y;θ,η)=log〔Pr(y)/(1-Pr(y))〕

得Pr(Y)概率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Pr(Yij

=exp[g(yij;θ,η)]/{1+exp[g(yij;θ,η)]}

yij=0,1,2,3,4(2)

Pr(Yij

Pr(Yij

定义:

g(yij;θ,η)=∑4m=1θmQm(yij)+θ5tijtij+θ6+

θ7CeijCeij+θ8+ηi(3)

公式(3)中θm(yij)为指示函数,θi为处理因素的效应参数,Ce表示药物在假设效应点的血药浓度,θ5tijtij+θ6表示关于时间单调的饱和安慰剂效果。θ7CeijCeij+θ8表示单调的关于Ceij的纯药效。ηi表示除去时间、计量对Y的影响后的随机效应,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ω2η的正态分布[5]。

为了研究疼痛减轻概率与时间和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需要先讨论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本研究仅讨论快速静脉注射时血药浓度Ce变化的情况,将机体看成两个房室,药物静脉注射后先进入中央室,然后逐渐向周边室转运,在中央室与周边室之间药物进行着可逆的转换,其体内过程模型见图1[6]。

图1 二房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Fig 1 Two-compartment model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其中,中央室内t时刻的药量为Xc,中央室的表观分布容积为Vc,周边室t时刻的药量为Xp,K12和K21为中心室和周边室互相交流的速率常数,K10为中央室消除速率常数。根据图1列出微分方程组:

dxc=-K12Xc+K10Xc+K21Xp

dxp=K12Xc-K21Xp(4)

初始条件为t=0时,Xc=D,Xp=0,解微分方程组(4)得:

xc=D(α-K21)α-βe-αt+D(K21-β)α-βe-β t(5)

血药浓度为:

Ce=xcVc=D(α-K21)Vc(α-β)e-αt+D(K21-β)Vc(α-β)e-β t(6)

2.2 D-优化试验设计原理

D-优化试验是按照一定的算法得到的试验方案,目的是以最少的试验次数得到试验结果[7]。在本文中,D-最优设计就是满足Fisher信息矩阵XTX的行列式最大的设计。

当存在一个线性的变量联合时,Fisher信息矩阵用公式(7)表示,在用Fisher模型进行响应面拟合时一般取二阶多项式回归模型。如果在PD模型中,偏头痛的类型被忽略,那么该响应模型有4个参数(θ,β1,β2和β3)和两个变量——时间和剂量。对于这些可能的剂量组和效应采样时间组的附加约束条件如下[8]:(1)它们为正数;(2)需要含有安慰剂剂量;(3)需要2 h作为效应采样时间。

πi=exp(θ+β1ti+β2di+β3ti×di)1+exp(θ+β1ti+β2di+β3ti×di),

t=time,d=dose,wi=πi(1-πi)

MF=∑ni=1wi∑ni=1tiwi∑ni=1diwi∑ni=1tidiwi

∑ni=1tiwi∑ni=1ti2wi∑ni=1tidiwi∑ni=1ti2diwi

∑ni=1diwi∑ni=1tidiwi∑ni=1di2wi∑ni=1tidi2wi

∑ni=1tidiwi∑ni=1ti2diwi∑ni=1tidi2wi∑ni=1ti2di2wi(7)

公式(7)中,πi表示不同时间和给药剂量产生的疼痛减轻概率,该信息矩阵为4×4的矩阵,共有16个测试点,通过不同剂量和时间的组合求解FIM的最大行列式从而确定最优设计点。

3 结果和讨论

药物临床试验仿真首先要根据试验目的建立一个仿真模型,然后,把试验数据输入该模型,用更为客观的方法,定量描述药物的给药方案和效应之间的关系,预测不同设计方案的试验结果并加以分析,从而确定试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以那拉曲坦(naratriptan)为例,讨论分析药物临床实验仿真结果。那拉曲坦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五-羟色胺(5-TH)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9]。首先采用比例优势模型分析那拉曲坦的药效与给药时间和剂量的关系,然后利用D-优化试验设计得到比较合理的给药剂量和时间的设计方案。

3.1 分析血药浓度变化

根据血药浓度方程(6),得到血药浓度的变化曲线,见图2。在时间1~10 h之间,给药剂量分别为1、2.5、5、8、10 mg的血药浓度变化曲线。

图2 血药浓度—时间变化曲线

Fig 2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如图2所示,对于不同剂量在同一时间下,血药浓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同一剂量,血药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平衡地减少的过程。血药浓度需要大概1.5 h达到峰值。

3.2 分析药物效应—时间关系

研究某种药物疗效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时,以药物产生的疼痛减轻概率P为应变量,给药剂量和时间为自变量,建立与各自变量有关的回归方程,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调整后的药物评价结果。

根据比例优势模型,得出药物效应和时间的关系曲线,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相同剂量下,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疼痛减轻的概率增大,在2~10 h之间疼痛减轻概率变化比较大;在相同时间下,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疼痛减轻的概率增大。

图3 那拉曲坦的PR概率曲线

Fig 3 Naratriptan probability of pain relief profile

对照图2和图3,从图2中观察出血药浓度在1.5~3 h达到血药浓度峰值,而在图3中药物效应在6~10 h才达到峰值,表明血液通常不是药物的直接作用部位,药物作用的直接靶标是效应部位,药物从中央室向效应室中的分布需要一定的时间[10],所以,大多数药物效应的变化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变化。

3.3 预测分类疼痛减轻概率

我们研究不同因素对偏头痛疗效的影响时,采用5种有序的疼痛减轻(Pain Relief,PR)等级评价药物疗效,PR等级分类见表1。通过建立比例优势模型,得到不同PR等级下PR概率的变化,从而反映药物疗效在不同给药剂量和时间条件下的变化趋势。

PR概率作为一个关于时间和剂量的函数,其变化趋势见图4。其中,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剂量,z轴表示疼痛减轻的概率。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给表1 疼痛减轻等级分类

Table 1 The level of pain relief

PR等级表示0没有疼痛减轻1轻微疼痛减轻2中度疼痛减轻3大部分疼痛消失4疼痛完全消失

药剂量比较小时,疼痛减轻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当给药计量比较大时,疼痛减轻需要的时间相对较短。另外,PR概率与PR的等级变化也有关系。PR等级>=1时, PR概率比较高,说明药物对轻微疼痛减轻效果显著;PR等级>=2时, PR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说明药物对中度疼痛减轻效果明显;PR等级>=3时,PR的概率略为下降,说明药物不能完全减轻疼痛;PR等级=4时,表示疼痛完全消失,这种情况的PR概率比较小,说明药物控制疼痛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4 D-优化试验设计

通过事先确定两个固定的设计点—一个安慰剂图4 特定PR等级下的PR概率

Fig 4 Pain relief probability of having specific pain relief scores

剂量和一个2 h的采样时间点,再选择其他设计点,根据公式(7)计算出每个设计方案下的Fisher信息矩阵行列式,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采样时间除了2 h以外,分别有3、4、5、6、7、8、9 h七个采样时间作比较,给药剂量组中除了安慰剂量(0mg)确定,其它均分别由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成。表2 几组临床试验设计下的FIM行列式

如表2所示,在相同时间下设计五组剂量,每组需要的剂量数是实际应用设计(组6)的一半,在试验中用一半的药物剂量预测临床试验结果,节约了一半的药物剂量。在试验设计中,不同时间和剂量组对应得到不同的FIM行列式,构成FIM的表面,见图5。Fisher信息矩阵中得到的行列式大小反映了药物相对有效性。如图5所示,采样时间选择2、5 h,剂量选择第5组,效果比较好。分析结果表明,在临床试验设计中,需要权衡优化和理论化设计的利弊,通过定量地比较可选择的试验设计,选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试验设计。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药物临床试验模型的临床实验仿真,采用优化试验设计方法,以抗偏头痛新药那拉曲坦(naratriptan)为例,仿真药物临床试验疗效与不同因素的关系。实例仿真结果表明:血药浓度与药效之间存在滞后环节,即药效的变化滞后于血药浓度图5 Fisher信息矩阵行列式面

Fig 5 Determinant of the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 surface

的变化。不同给药剂量和时间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不同,药物产生显著疗效的概率比产生轻微疗效的概率低,采用小剂量的药物疗效比大剂量的缓慢。

在整个药物临床试验仿真中,通过各种曲线图直观地表示药效与给药剂量和时间的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给药剂量和时间对药效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试验设计方案,有利于帮助和指导研究人员进一步的工作以及方案的制定与选择。

参考文献

[1]Holford N H G,Kimko H C,Montelone J P R, et al. Simulation of clinical trials[J]. Pharmacol Toxicol,2000,40:209-234.

[2]焦正,蒋新国,钟明康,等.药物临床研究的计算机模拟[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 ,24:491-495.

[3]林寰,潘晓平,李苑.流行病学中有序分类结果变量的回归模型介绍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04-706.

[4]易丹辉,何铮.Logistic 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3,3:26-27.

[5]Chui Yu Liu,Nancy C. Sambol.Pharmacodynamic analysis of analgesic clinical trials using empirical methods[J].Pharmaceutical Research,1995,12:438-456.

[6]梁文权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1.

[7]郭强,刘建国,葛仁东,等.混合效应模型中的D-最优设计[J].运筹与管理,2003,12:31-35.

[8]Ivan Nestorov, Gordon Graham,Stephen Duffull,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clinical trial design involving a categorical response: A phase II case study with Naratriptan[J]. 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01,18:1210-1219.

第7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1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以口腔医学学科教学内容为参考系,使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能反映“实验内容层面”、“教学时态”、“课程梯度”以及“教学途径”4个教学要素内在关联关系。

1.1实验教学内容层面将实验内容的目的分为3个层面,继而将实验内容归为3个类型。强调基础性实验,注重提高型(综合测试性、综合设计性、综合应用性)实验,鼓励创新性(研究性、创新设计性)实验,提供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及开放性实验个性化方案。

1.1.1基本型实验学生必须完成和掌握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技术及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腔医师基本素质,即要求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项目训练,掌握各专业的基本技能,正确使用通用仪器、实验数据处理和写作实验报告的方法,应强化训练其手指操作能力。

1.1.2提高性实验学生应接受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要求学生通过提高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掌握本学科各专业的临床操作技术,正确使用专业化仪器。

1.1.3研究创新性实验为优秀本科层次学生提供进行深入研究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并催化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医学扩展能力。通过研究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提高其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提出创新课题,进而进行自主创新构思、自主创新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7]。

1.2实验教学时态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的口腔教学以学生学制为单位,分为3个阶段4个节点。即:基础阶段、临床前阶段和临床阶段,入学、临床前、临床前结束和临床节点。其中,实验教学时态分为临床前期、临床期和课外实验教学,使得实验教学相对学制一脉相承,为设置口腔学科实验教学内容布局创造了必要条件,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始终贯穿各实验教学时态。临床前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室关键阶段[5-8],是临床期和课外阶段的必要基础和铺垫。临床期是基于临床前期培养提高学生各种技能的临床现实阶段,也是临床前期和课外阶段教学效果的展示。课外教学既是其他阶段的延伸和补充,又是学生个体化实验的重要时态,它与其他两个阶段并行。

1.3实验课程梯度以口腔医学16门主干课程为参考系,将口腔医学课程划分为口腔基础类课程、口腔外科类课程、口腔内科类课程及口腔修复类课程(如表1所示)。一方面各类之间和各类自身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态形成梯度,另一方面就某个专业技能操作也在不同教学时态设置递进教学内容,使实验内容呈现网状相关性。

1.4实验教学途径实验室教学、临床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口腔学生全面技能和能力的3个密切关联的途径。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突出关联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时态和实验途径三者的内在联系。实验室教学是实施临床前时态实验教学内容的关键途径,临床实习是实现临床时态实验教学内容的首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实现课外实验时态实验内容的重要补充和扩展途径。

1.5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包括实验层面、实验教学时态、课程梯度和实验途径4个要素,可将实验内容设计为“模块/类/实验内容”3级结构(如图2所示)。一级结构:即模块,包括临床前实验模块、临床实验模块和课外实验模块。二级结构:即类,包括临床前期模块的课程类、临床实验模块实习专业以及课外实验模块的不同教学形式。三级结构:即具体实验内容。该结构形成具有学科特点及课程自身系统性完整的特点。归属临床前实验模块的实验内容包涵4个课程类,利用实验室途径在临床前时态实施,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临床实验模块包含3个专业,涉及口腔外科类课程、口腔内科类课程及口腔修复类课程,通过临床实习途径在临床时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口腔医师专业技能为重心;课外实验模块设置了6个形式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涵盖4个课程类,利用3个教学途径教学实施贯穿各教学时态,旨在既强化学生的基本个人素质、专业技能,又强调培养学生的口腔医学扩展能力(如图3所示)。1.6实验类型分布临床前期实验模块中基础实验、提高实验以及研究创新实验所占比例分别为30%、35%和2%,临床期实验模块为0%、12%和4%,课外实验模块为3%、8%和6%。以上实验类型分布特点就是要体现牢固临床前期实验教学,竭力创新研究性实验,突出阶段教学目标,延伸课内教学,开辟社会实践教学途径的平台化实验教学宗旨。2整合口腔实验教学队伍调整规范实验教学队伍岗位、制定关联政策措施、统筹现有人力资源,以实现实验教学队伍团队化。根据教学人员在实验教学中承担的职能不同形成了不同课程类的实验教学团队和一个实验教学保障团队(如图4所示)。实验教学团队包括口腔基础类、口腔外科类、口腔内科类及口腔修复类四大实验教学团队,各团队成员源于各专业教研室,各实验教学团队与4个实验教学课程类相对应,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保障队伍由专职负责人和实验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组成,源于口腔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口腔医学研究中心,负责实验教学条件保障及教学服务,参与实验教学模型设备研发、实验技术的开发、仪器设备的维护及平台日常工作管理等。根据口腔医学实验教学特点和实验教学体制,凝练历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将实验教学团队细化为教学组、教师、助理;实验教学保障团队细化成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每个团队既是一个课程教学实施团队,也是一个科研创新团队。与此同时考虑教学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要素制定教学队伍培养方案[9-10],以培养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3投资建设实验教学环境

为实施口腔学科化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建设了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校内“口腔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口腔医学研究中心”和“口腔临床教学环境”为平台主体教学环境,在省范围内建立了合作式社会实验教学环境。其中“口腔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保障口腔临床前实验教学条件,“口腔医学研究中心”为实验教学提供科研性实验教学载体,“口腔临床教学环境”保障临床实验教学条件,社会环境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广泛的现实培养环境。

4创新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为将实验教学转换为平台化,建立实验教学平台管理是首要任务[6]。学校在平台化管理建设中创新突破了以下管理瓶颈:

4.1转化管理机制建立平台管理机制,保障实验教学平台化运行。平台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校级管理由教务处实验教学统管,院级由平台主任负责,具体教学实施由5个团队管理。平台全面负责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实施。平台运行经费由校、院2级教学经费保障。管理制度分为校级和平台二级,按院级绩效考核制度对平台管理进行考评。质量保证体系由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学管理体系及平台教学管理体系予以保证。

4.2配置多元化实验教学技术口腔实验教学技术是培养学生技能及能力的必要条件。根据实验教学模块,我们设计应用了不同的实验教学技术以实施实验教学内容。临床前期模块以传统模拟、仿生头模模拟、动物外科模拟、计算机模拟、口腔工艺操作、信息技术、临床操作、标本识别、口腔泥塑、讨论、观摩等实验教学技术为主。其中,仿生模拟、动物外科模拟、计算机模拟、信息技术等为口腔实验教学前沿技术[11-13],口腔泥塑属该平创的实验教学技术[14]。临床模块主要采用角色模拟转换、临床信息管理训练、急诊实习以及临床专题讲座。其中,临床信息管理包括临床实习周记、病案分析、病案讨论、撰写临床病例报告、随访记录。课外模块主要采用口腔社区、任务型和强化培训等方式。

4.3信息化管理实验教学耗材口腔实验耗材管理是实现实验教学平台化的重要瓶颈。口腔医学本科生实验课教学涉及各种口腔耗材250种左右。每个实验内容所用的耗材种类平均20余种,而且相当一部分种类的耗材同时分布在不同实验内容中,在同一学期中有若干年级和不学制的实验教学需要耗材配给。如何从平台管理层面设置和管理实验耗材一直是口腔耗材管理的难点。为此,平台设计耗材数据库完成实验耗材投入方案、耗材申报计划以及管理耗材使用过程,同时利用该技术,我们能够有效地挖掘数据以指导未来的实验耗材管理。

4.4建立信息平台主要通过3个层面的信息平台实现实验室局域网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4.4.1实验教学平台网站和口腔医学教育在线网址利用学校实验教学平台网站和口腔医院网站实施实验教学相关管理。

4.4.2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利用学校服务器构建了开放式网络教学环境,可供各高等学校师生浏览、学习、教学、阅读和材料下载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辐射了平台教学效果。

4.4.3实验室局域网实现实验教学授课、专业操作示教、师生互动、教学评价、教学资料检索、实验教学培训等信息化教学支持。

第8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1我国目前临床实验中保护受试者权益方面的不足

1.1一些未通过复核认定的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04年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认定工作,并相继认定通过了一些医疗单位开展临床试验的资格。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应在10个工作日内对已通过的医疗机构公告检查结果,然而我国药监局公告往往晚于10个工作日、甚至延后1年,这导致一些在复核认定中未通过的医疗机构继续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临床试验。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组在现场检查时发现问题机构达不到开展临床试验标准的情况,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反馈结果并暂停问题机构的时间却相对稍晚,导致一些问题机构继续开展临床试验项目,其中的不规范操作及程序易导致出现损害受试者权益的情况[2]。

1.2伦理委员会人员构成问题

(1)根据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在进行临床试验前,临床试验方案等各类资料需经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而大部分医疗机构内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院领导担任,虽显示出领导对临床试验方面的重视,但由此带来了伦理审查方面的困难:①院领导的态度往往易左右伦理审查的结果;②院领导公务繁忙,无足够的时间对试验项目审查,造成临床试验分中心伦理会无法按时召开,降低伦理审查的效率[3];(2)《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要求伦理委员会对临床试验项目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进行审查,并要求伦理会委员与进行审查的临床试验项目无利益冲突。而在部分医疗机构中,临床医学专家很多是可承担临床试验的临床科室主任,既是伦理委员会委员又是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虽可在投票时回避,但仍可间接影响审查结果,很难做到真正的避嫌[4],这严重影响了伦理委员会审查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1.3伦理委员会审查机制问题

《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要求伦理委员会人员构成必须有法律专家、独立于研究之外的人员,但进行会议讨论时,往往更多从医学药学的角度进行讨论,医学和法学专家相互之间不懂对方的观点[5],难以提出真正涉及伦理方面的问题。医学委员审查临床试验时,伦理委员会秘书往往随意找到临床医学专业委员进行项目审查,并不去核对主审委员的专业背景是否符合该试验所要求的专业,由此常出现如具有内分泌专业背景的委员作为主审审查骨科需承担的临床试验,因此不恰当的选择非试验专业背景的委员作主审,会造成知情同意、受试者风险与收益的评估、试验方案是否合理等重点出现纰漏,导致伦理审查质量降低,使整个伦理审查流于形式[6]。

1.4伦理委员会持续跟踪审查不及时

伦理委员会对临床试验项目启动前的伦理审查非常重视,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临床试验启动前必须获得该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但试验开始后,由于临床试验申办方多与临床科室有关,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沟通,且许多中心伦理委员会在实践中无法按照跟踪审查的频率关注临床试验进程,导致全面跟踪审查不到位,无法及时审查试验过程中是否出现损害受试者权益的事件,只单一地接收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7]。由于试验结束仅需加盖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章,因此试验结束后也不报告伦理委员会。

1.5申办方对知情同意书、招募广告的设计存在缺陷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参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均需自愿并且对试验项目有充分的了解,很多临床试验申办单位为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招募受试者,在知情同意书的设计上出现避重就轻,关于药物临床前的研究情况介绍的不详细,对服用试验药物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只是一笔带过,对于需招募广告的试验,申办方的招募广告往往具有较大的诱导性,广告中的受试者获益信息与其试验药物带来的收益不相符,夸大其试验药物的药理作用[8],直接侵害了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

1.6受试者补偿机制不健全

很多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遭受损害时,缺乏相应的医疗补偿,经济补偿[9],在参与临床试验时未获得申办方提供的人身保险。申办方虽向研究者提供法律及经济上的担保,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详细的规定,以致于出现受试者遭受损害甚至死亡时,申办方与研究者各执一词,相互推卸责任,不愿自身承担对受试者的赔偿责任[10]。而如药品研发企业缺乏足够的补偿能力,很可能导致受试者在遭受损害后无法及时得到合理的补偿。

2对保护受试者权益方面的建议

2.1规范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及工作程序

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应按照GCP要求,应有从事医药相关专业人员、非医药专业人员、法律专家及来自其他单位的人员,至少五人组成,并有不同性别的委员。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应完全独立,不受任何参与试验的人员影响。所有委员参与讨论投票之前应签署利益冲突声明,以保障受试者权益为主要讨论议题,积极进行伦理审查工作。(1)严格审核申办方及研究者资质,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知情同意书是否符合知情同意原则;(2)审查工作应选择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主审委员,如伦理委员会中无具有该专业背景的人员,伦理委员会应邀请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参与讨论,但该专家不得参与投票;(3)伦理委员会应在整个试验期间进行,按照工作指导原则进行跟踪审查,任何试验期间发生的修改方案及严重不良事件均应向伦理委员会报告[11]。

2.2加强GCP培训工作

临床试验机构应积极组织研究者参与关于GCP及法律法规的培训,规范研究者在临床试验中的行为,组织伦理委员会参加伦理审查方面的培训,及时关注国内国外关于伦理审查方面的最新动态,使审查更具科学性和伦理性。

2.3规范知情同意书的设计和知情同意的过程

知情同意书书面文字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分技术性的语言;疗效描述时不应使用过分乐观的描述;对于风险的描述尽量客观,对不良反应的叙述应尽量完整详细;对试验内容及步骤有较完整的描述。医师在对受试者进行知情同意的过程中应耐心,详细地向受试者解释参与该试验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收益并给予受试者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不催促,不恐吓受试者参与临床试验。

2.4完善受试者补偿机制

申办方与研究者应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受试者补偿机制,可将受试者在可能遭受损害时的补偿金额及补偿方式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告知受试者,逐步强制执行申办方在临床试验期间为每位受试者购买人身保险。国内对受试者补偿方面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加强受试者权益的保障应首先应成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真正让受试者的权益得到保障[12]。

3小结

我国新药临床试验起步较晚,研究者、申办方对保护受试者权益不够重视,但随着近年来临床试验开展的数量越来越多,国际多中心试验重心日益向我国偏移,如何切实保护受试者权益已成为重要议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成功的运行模式,吸收国外成熟的管理办法,以避免受试者在临床实验中遭受的权益损害,使临床试验能真正做到以受试者为中心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EB/OL]2003-08-06.

[2]张弛,刘利军,翟晓梅.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148-150.

[3]元虹,胡友利,侯晓云.关于大学生对临床试验受试者权益保护认知状况的调查[J].医学与法学,2013,5(6):43-45.

[4]赵帼英,江滨,史录文.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运作模式及监管机制探讨[J].中国药事,2007,21(1):25-28.

[5]鲁瑞萍,单志桂,申洁.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运作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3):293-294.

[6]孙成春,李朝武.某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321-323.

[7]张雪,尹梅,刘丹茹.伦理审查委员会跟踪审查制度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2,33(4A):26-27.

[8]沈奇,梁德荣,吴松泽.浅析药物临床试验中对受试者权益的保障[J].华西医学,2009,24(2):342-343.

[9]郑君.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权益保护的述评及策略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790-793.

[10]杨钊,李春潇,武志昂.关于加强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权益保护的探讨[J].中国药师,2013,16(4):610-613.

[1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EB/OL].ml,2010-11-02.

第9篇: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1.1缺乏质量管理专业人才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工作环境也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对于相关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先进的医疗检验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先进的设备和仪器等必须要有积极学习和了解的态度。因现代检验仪器较为先进,涵盖了抽样、检验以及编写检验书等内容,如果技术上出现失误,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因此,对于临床检验工作来说,如果缺少较为专业的质量管理专业人才,将严重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

1.2缺乏严格的检验过程质量管理

对于医院临床生化检验来说,检验结果就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当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误差。比如,因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在进行结果分析时的误差控制也不同,由此导致检验结果有误差。而有的因对检验设备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或者对于检验的各环节时间和技术控制不到位等,亦或者是有因患者的饮食、生活情况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同[4]。因此,应有效地控制好检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减少因其他因素导致的检验结果误差,以有效控制临床检验结果。

1.3检验设备落后、质量管理不足

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高低与检验的仪器、设备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医院的检验仪器与设备正在不断的改善。尽管如此,很多医院的检验设备与仪器更新速度仍然滞后。医院对于检验设备的财务投入较少,因资金不足,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的设备更新与维护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发展。在检验结果的解释上,很多临床医师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或是不承认干扰物质的存在,或者受相关因素的影响;有的不理解实验的特异性;亦或是对于实验的精密度局限性认识不足,有的医师没能意识到检测灵敏度的作用,或者采取的方法学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均可造成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降低检验的准确性。

1.4检验与临床之间沟通不足

医院临床医师是确定患者治疗方案的主要人员,包括临床实验室的检查项目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运用,临床医师的工作贯穿了患者的整个医疗过程。因此,临床检验的质量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充分的协作与交流是保证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临床医师必须在充分了解检验分析结果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而现实是,很多临床医师与临床检验人员之间缺少充分的沟通,因此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治疗方案效果不佳。

2完善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对策

2.1合理调配人才和资源

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专业人员较多,对于不同检验项目的人员互相协作的要求较高。因此,合理的人才和资源利用对于医院的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避免因检验人员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造成检验失误,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医院应为经验不足的专业人员创造学习的机会,提供好在旁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平台。以通过大量的实践观察与试验,让专业人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主动提高其技能训练的意识。其次,还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定时定期开展相关技术讲座,也可以通过不定期的邀请检验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与培训,积极鼓励医院相关人员对自我能力进行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生化检验。

2.2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

想要建立完善的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检验仪器设备、试剂盒的使用以及检测过程标准操作流程等文件和内容都应进行标准的规范。对于检验时使用到的商品试剂、试剂盒以及仪器设备在购置时也应注重其质量,应针对这些事物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针对一些非仪器的产品应进行相关的对比试验报道,为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打下基础。另外,要控制好整个检验质量,还应针对样本、试剂、仪器、室内质控以及室间质控等内容进行质量管理。采取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把握好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处理好产生的问题和细节,以确保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2.3成立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小组

除此之外,要保证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还要加强检验人员之间的沟通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此外,医院还应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领导包括生化、免疫、细菌以及血液等专业负责人的小组。通过制定个人责任制,提高小组成员中个人对自身的项目责任意识。对于小组的要求,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各项检查措施和规定,采取绩效考核的措施,以提高每一位检验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在检验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于多次使用后产生的仪器磨损应尽快进行更新、维护,选择稳定性能好的实验方法,以确保检验各项环节的质量。

2.4提高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

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提供详细的检验结果,更重要的是还要向临床医师解释检查项目的意义,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合理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其实,过多的检查不一定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反而可能干扰医师决定诊疗方案,从而影响诊疗效果。因此,选择适当的检测项目不仅能够得到可靠的诊断数据,更能帮助临床医师有效的对比,选择更加优化的诊疗方案。所以,加强检验与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有必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