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现代管理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管理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管理特征

第1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首先,谈一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产生的时代背景上的不同特征。

传统的人事管理,产生的历史比较久远,大家对此也比较熟悉,它是在标准化生产的大规模工业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管理达到成熟的顶峰。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它的管理地位在不断地突显出来,其管理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增加,这时的人事管理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后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有些发达国家的大型先进企业的“人事部”开始称为“人力资源管理部”。大学的课程也从“人事管理学”逐渐地改成“人力资源管理学”。

由此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在西方真正诞生的时间也不过三十多年而已,传到中国并被吸纳和应用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但它的存在和应用却反映出企业对人的管理观点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向更为科学化、人性化过程的转化,企业管理阶段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八十年代,世界经济从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转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这时的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知识信息成为生产要素的决定因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灵魂,信息高速公路变成了基础设施,而可持续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的最大优势。这时的生产方式已由大规模、高效率、出产单一产品的标准化方式,被高效益、小规模、多产品、非标准、柔性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这时的集中化生产,已被分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SOHO、小办公室或家庭办公室),这时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白领阶层在不断增多,并已超过蓝领阶层)。这时的工业产品正向着轻、软、短、小和内在多元化、高速化发展。这时的企业形式也发生变化,虚拟公司的产生并对有形化企业所取代(如耐克等)。这时的无形资产,不可避免的对有形资产发生了冲击(大型企业的无形资产已大于有形资产,如“海尔企业60%为无形资产;而微软企业决大部分为无形资产)。这时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网络经济造成了“反中介”的存在而使然)。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自然的产生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适应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

其次,谈一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管理角度上的不同特征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人性假设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社会人”(即认为“人本善”,是一种重人轻物的理论);“自我实现人”(即要求在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要创造一个使之“自我实现”的工作环境。其“需要层次论”共有五层:⑴生理需求;⑵安全需求;⑶社交需求;⑷尊重需求;⑸自我实现需求;和“复杂人”(即一种“权变理论”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的。

而传统人事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一种“经济人”(即认为“人本恶”的,是一种重物轻人的理论)的基础上的。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原则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原则上,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原则。其出发点是把人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和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因素,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者心理与人力资源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同时考虑人对组织的归属感,使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并且不断地向更为合理的方向演变。并且还要考虑到员工的现代培训和潜能的充分开发,以及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等等。

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偏重于比较具体的、技术性的事物管理。其出发点是把职工作为管理和安排的对象;而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和主观能动性、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对共事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人和组织的关系并不予以重视。

3、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要使其具有战略性、远程性、规划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可开发性的管理职能。它的管理工作是由专职管理干部和各级领导干部及员工互相配合来完成的。而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方式方法是比较具体性的、技术性的、被动性的、管制性的和保守性的。它的管理职能通常是由专职人事干部行使的。

4、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内容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包括:毕业生接收、人员调配、人事任免、考核、委派、工资、福利、 教育和离退休管理,以及其他人事制度规章的制定与实施等。

而人力资源管理内容除了上述人事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预测、开发、培训和战略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层次不同员工的心理需求,潜能挖掘和激励的作用与效果;并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协调及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在侧重思考之中;还有如:招聘、选拔和绩效管理等等。

5、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企业管理部门中的地位上,有着不同的特征。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企业经营和生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部门之一,总之是一个重要的部门。

第2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财务是与财产有关的经济业务,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利用经济业务进行发展,也就是财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运作。拥有一定财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对财产的利用、消耗和回收才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结果。资金可以看做是商品经济社会中财产的具体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企业运作经营的过程中,用于企业运营的资金就是企业的财产。并且企业在发展中需要资金不断的运作周转这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现代企业为了体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了实现财产的所有权进而利用它创造更大的价值,就必须要与相关社会环境中的集团或个人产生经济关系。企业想要在发展过程中完成对财产的占有,先要筹集资金,在进行一系列的运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企业和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关系网;企业还要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必然促使彼此之间产生一些信任;另外,在企业与政府之间也着存在必然联系,政府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要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税收,这就是二者之间存在的税收关系。总之,资金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目的就是推动企业的发展。资金的运作与财务关系相辅相成,资金运作也可以说是财务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财务管理在运作方面是相对独立的,是由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共同进行管理的,并在合法的范围内不受国家政府的管制。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经营者全权负责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一旦出现危及到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时,所有者就要和经营者共同作出相关发展决定,并以此确保二者都能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财务运作会遇到各种风险,企业的财务部门主要职责就是管理企业资金及利益的分配。目前现代企业正在逐步迈向国际化,企业的财务运作方面要面对的挑战也不仅仅是国内的金融市场,还包括国际的金融市场,这样虽然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促进财务运作向着国际化发展是各企业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变成了企业财务运作的场所,现代企业也将面临财务风险更加多样化的场面,甚至是多种风险共同存在相互交织的局面。企业财务包括很多方面,在财务运营方面甚至是繁杂的。但无论财务管理多么复杂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收益,是衡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和运营成本是否能够和相关的风险价值以及时间价值相平衡。首先,从资金筹集阶段来说,每一笔筹集得来的资金必须以成本风险价值和时间价值相比较做出财务决策。其次,从资金运用阶段来看,财务部门把资金占用成本与资金运营风险进行比较,在其中选择较为对称的资金占用结构。再次,从投资阶段来看,是以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相比较,选择较为对称的投资结构。最后,从分配阶段来看,还有对成本、收益与风险价值和时间价值相对称的要求。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

第3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砂砾岩体; 储层; 微观特征

中图分类号: P6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33-01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沿构造带已发现众多油气藏,但不同部位油藏产能变化大,究其原因是储层物性差异大所导致,砂砾岩储层埋藏深度变化大,成岩作用类型及程度复杂,是影响物性的根本因素。

1地质背景

东营凹陷位于华北地台之上,形成于中新生代,其北部受陈南断层活动差异性的影响,形成了西高东低、西宽东窄的构造特征,自西向东可划分为郑家-王庄断阶带、宁海鼻状构造带和民丰洼陷3个构造单元,古近系普遍发育北部陈家庄凸起陆源碎屑形成的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等砂砾岩体。

2微观成岩作用

2.1机械压实作用

民丰洼陷砂砾岩体埋深大于2500m,机械压实作用较为强烈,主要表现为碎屑颗粒接触关系大多为以点-线为主。原生粒间孔不发育。郑家-王庄断阶带砂砾岩体埋深小于1500m,机械压实作用弱,碎屑颗粒接触关系以点为主,大多为孔隙-接触式胶结,原生粒间孔发育,面孔率一般在10%-30%之间,少量

2.2胶结作用

2.2.1碳酸盐胶结

民丰洼陷碳酸盐胶结以早期的方解石、白云石胶结为主,偶见菱铁矿胶结,未见晚期碳酸盐胶结。碳酸盐隐晶结构为主,与泥质混填于粒间孔隙中,含量一般5%~10%,个别大于10%。

宁海鼻状构造带碳酸盐胶结主要为晚期含铁方解石、含铁白云石胶结,偶见早期方解石、白云石胶结。主要以显微-细晶结构为主,偶见巨晶结构,连晶式胶结,含量一般在8%~15%之间,个别大于25%。

郑家-王庄断阶带碳酸盐胶结弱,主要以早期方解石胶结为主,偶见晚期的含铁方解石胶结。微-中晶结构,见隐晶-微晶菱铁矿胶结,含量小于5%(表1)。

2.2.2粘土矿物胶结作用

东营北带主要粘土矿物为伊/蒙间层、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一般可分为陆源和自生两类。陆源粘土随沉积物一同沉积下来,一般为鳞片状或星点状,分布较为均匀,同方解石、白云石碎屑等充填于粒间孔隙中。自生粘土主要是高岭石,东营北带分布较少,仅个别样品可见,一般以很细小的集合体出现。薄片中往往难以鉴定,但在扫描电镜下清晰可见,多呈极为规则的蠕虫状或书页状赋存于粒间孔隙中。

2.2.3硅质胶结作用

石英次生加大程度一般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强。民丰洼陷、宁海鼻状构造带砂砾岩体埋藏深,普遍存在石英次生加大现象但程度较弱,个别样品中见强烈加大。郑家-王庄断阶带埋深较浅,并未发现石英次生加大现象。

2.2.4黄铁矿胶结

民丰洼陷和宁海鼻状构造带普遍存在黄铁矿胶结,呈球粒状或凝块状,分散分布或集中于泥质纹层中。郑家-王庄断阶带未发现黄铁矿胶结。

2.2.5硬石膏胶结

民丰洼陷丰8井中硬石膏胶结现象普遍。硬石膏中-巨晶结构,斑块状胶结,伴生在碎屑岩内,部分样品含量可达4%-5%。宁海鼻状构造带和郑家-王庄断阶带未见硬石膏胶结。

2.3溶蚀作用

民丰洼陷和宁海鼻状构造带溶蚀现象不普遍,但营斜543和利563两口井中较为多见,主要为长石、岩屑颗粒溶蚀,偶见铁白云石溶蚀。郑家-王庄断阶带溶蚀作用极为少见,仅存在于个别样品中。

3物性特征

东营北带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砂砾岩体成岩作用差异导致其孔隙类型相对单一(表2),主要以残余粒间孔隙为主,少量见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和微裂缝。民丰洼陷部分发育粒间孔隙,并伴有少量的次生溶蚀孔,储层物性差异较大。郑家-王庄断阶带粒间孔隙普遍发育。宁海鼻状构造带只有个别地区发育粒间孔隙,并且含量较低。

4结论

通过对东营北带砂砾岩体微观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特征分析,得出研究区储层综合特征:

4.1成岩作用较发育,主要见胶结作用,其次为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最弱。宁海鼻状构造带胶结作用较强,民丰洼陷次之,郑家-王庄断阶带胶结作用最弱。民丰洼陷埋深最深,机械压实作用最强,其次是宁海鼻状构造带,最次是郑家-王庄断阶带。溶蚀作用仅在民丰物性较强。

4.2东营北带孔隙类型相对单一,主要以残余粒间孔隙为主,少量见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和微裂缝。民丰洼陷和郑家-王庄断阶带残余粒间孔发育,民丰洼陷粒间溶孔局部地区较发育,而宁海鼻状构造带孔隙类型总体不发育。

参考文献:

[1]阳显文.孤北洼陷沙四段油气成藏规律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4).

[2]王永诗,庄文山.孤北洼陷沙三、四段沉积体系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3):7-10.

第4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管理和谐管理管理变革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管理思想在西方兴起,并迅速向世界蔓延,对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它所包含的和谐管理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后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向管理学领域渗透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后,西方哲学完成了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折,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生成,人代替上帝成为世界的主宰。在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学说的推动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着对世界的改造。到了20世纪,人类主体主义被进一步放大,人对世界的改造也愈演愈烈,在建立起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人类也将自身推向危险的边缘: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的物欲不断膨胀,以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仰混乱为特征的精神危机不断加剧……于是,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性。面对现代社会的危机,20世纪中后期起,一些思想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性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和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与世界内其他存在者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大家庭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大仓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透过其理论核心及其产生背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它极力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倡导和谐。后现代主义试图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主张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性来消除人我的对立,它所倡导的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这其中包含着鲜明的“和谐”思想。

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起初主要活跃于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在从西欧传入美国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方法才逐步渗透到管理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盛行于世界的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因其范围不同而理论重点与后现代主义有所区别,但它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倡导“和谐”的思想,以批判现代管理中的不和谐现象为基点,向自泰罗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以来一起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后现代管理学否定现代管理学对历史和管理发展规律的乐观描述,关注西方企业组织现代化以后的弊端。它认为,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管理制度的创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传统管理学思想的起点是理性主义的,注重职能的研究和管理的理性面,希望管理学能够步入“精密科学”的圣殿,而忽视管理的非理性主义方面。然而,它却面临基点不稳的问题,整个管理理论大厦出现了倾斜。这个基点就是管理的非理性主义问题之一——组织的价值观问题未能得到彻底地解决。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传统管理学中研究中的泰罗的理性假定的普遍主义实际上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命定性”的规定,其实质是要将管理的发展“规范化”;把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管理发展的特征整理成严格的图式,去套其他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他企业的管理发展过程。

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正全面、深刻、迅速地改变着世界和人类自身,变化成为后现代社会惟一不变的特征,因此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而从过去的管理历史中按线性规则归纳出的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已不再具有普遍适用性。现代管理理论忽视组织的多元性、差异性,不顾某个组织成功所依赖的具体情境和偶然性,而将其成功经验套用到其他组织的管理中,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幻觉。现代管理理论注重管理的理性面而忽视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导致组织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日渐枯竭,组织之间经济纷争和利益争夺加剧,组织内部冲突不断、过度控制而导致组织内的人为管理制度所异化。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这一切不和谐的根源就在于现代管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普遍主义和理性主义。通过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批判,后现代管理理论旨在追求一种和谐管理的思想,极力倡导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起组织与世界、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注重批判而失于建设,然而它所倡导的和谐管理的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寻求和谐的组织形态变革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组织是一种处于相对稳定态的结构,组织与外部存在着严格的边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我们与他们”式的关系。组织的这种“结构”概念使得组织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导致不同组织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激烈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甚至导致组织置信誉于不顾、商业道德沦丧。而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或消亡。根据组织的这种“过程”概念,组织的边界是模糊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合作竞争性的、“我们大家”式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组织的经营环境和战略行为日益表现出高度复杂化、不连续性和不确定的特征。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一体化、国际化日益加剧,产品生命周期趋于缩短,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一切要求组织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边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对组织之间协作经营和资源共享的促进,要求组织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而转向按比较优势组织经营。因此,以增强组织适应性、寻求组织与外部环境和谐为目标的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应是组织形态的无界化、网络化、虚拟化、联盟化。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幅度,认为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越管理者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因此,组织的人数越多,管理层次一般也就越多。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组织内部结构多为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层级式结构。这种结构以纵向分工为主,将组织划分为若干层次,下一层次接受上一层次的指挥,命令自上而下逐级传达,禁止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在同一个纵向层次上又按照职能进行横向分工,横向职能部门之间往往有严格的界限,而且横向部门之间通常不直接进行沟通。层级结构对相对稳定环境下的较小规模的组织而言,或许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组织的跨国经营,出现了一大批超级跨国公司,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这些“恐龙”公司难以有效运转。另一方面,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组织能够快速作出反应,而层级结构较多的管理层次和较长的信息传递过程往往造成信息不畅、失真,决策迟缓,而且横向部门之间因缺少沟通而导致协调难度较大,这大大削弱了组织的适应能力。要改变这些不和谐状况,必须摒弃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一是要减少组织内部的纵向层次,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要减少管理层次,关键是要增加管理幅度,而日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等则为管理幅度的增加提供了可能。二是在横向组织设计上,以跨越职能的任务团队等形式代替按职能划分的部门,根据市场变化的要求组织和协调员工,使员工彼此依赖各自的能力进行动态的多方位的协作,从而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寻求和谐的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现代管理理论倾向于将组织设计成一部结构精密、严格按规则运行的机器,主要依赖于建立在理性权威基础上的刚性制度实施管理。这种刚性管理模式一味地强调科学和理性,而不考虑人性,忽视了管理中人的情感、意志等一些非理性因素,从而造成组织管理与组织员工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使员工产生失落感和不满意,削弱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得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产生更大的背离。要消除现代管理所带来的组织与其成员间的不和谐,必须实行刚性管理模式向柔性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员工实施管理所不同,柔性管理主要依靠组织共同的价值观、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管理,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将组织意志转化为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要实施柔性管理,一是要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感。管理者应尊重下属,善于沟通,对下属员工宽容、仁慈,慎重对待下属的要求。二是要实行分权式的领导方式,向员工授权,让员工参与决策,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员工能自我管理,自觉把个人意志和组织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员工心情舒畅地为组织作贡献。三是实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这也是柔性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培育组织文化,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组织文化而非制度对员工实施管理,并在组织和成员间建立起富有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后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变革,其宗旨归结为一点就是改善组织的适应力,增强组织的柔性,以求得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结构之间、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管理的思想乃是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建设性向度所在,也是后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积极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1.F·费雷.宗教世界的形成与后现代科学[A].后现代科学[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2.罗珉,李永强.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J].财经科学,2002,(3):16-20.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J].中国社会科学,1997,(1):25-35.

3.王晓华.后现代主义的真谛[J].

探索与争鸣,1998,(8):31-33.

4.彭新武,姜璐.传统管理的危机--来自复杂性科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甘肃社会科学,2002,(4):114-116.

第5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对于工具理性至今为比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基本的共识就是它是理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重复性和可置换性为基本要求的技术逻辑,以效率优先为原则的工具理性思维,以普遍性、非人格性为特征的形式合理性品格,以技术进步为衡量标准的价值主旨,构成了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现代管理中的工具理性表现为用普遍的程序化和规则实现管理的过程与目标,它极力排斥个人主观的人治性管理行为,是以去人格化为特征,力求使管理过程在规范的框架内科学设计和配置,使管理行为活动在规范性和程序性的体系中进行,它致力于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具有操作程序的技术、规则和制度,为实现管理目标选择最佳方法和最优途径。

自近代启蒙运动发起,理性的思潮成为时展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促使人类社会及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科技负效应的出现,尤其是看到整个社会陷入深重危机,迫使诸多学者对理性、工具理性及其异化现象进行反思。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对西方社会展开了批判,得出的结论是西方社会的危机就是理性的危机,是工具理性增越了价值理性的危机,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工具理性思潮。管理学家也开始反思管理的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追思管理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并试图从伦理、道德、责任等不同的视角寻找管理世界中价值理性缺失的发展路径以及整合思路,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反人类发展的技术统治、知识霸权、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现实格局呢?我们一直追求的工具理性为什么反过来成为了今日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束缚了呢?是工具理性还是其在管理中的运用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工具理性在现代管理中的困境反思,分析工具理性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并探寻现代管理中工具理性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现代管理中的工具理性困境

(一)工具理性思维下的人性假设

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理论的演进历史进程一直都伴随着人性假说理论的变化,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复杂人等等,这里而一个关键性词语就是假说,这就意味着假说只是作为管理实践的理论前提和预设,而不去探讨人到底是什么人?只是在一定特殊的历史时期人更趋向于何种人性假设,这种人性预设是为满足管理的有效性而存在的,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工具理性思维逻辑,重物轻人的工具主义人性论是源于管理工具理性的现实要求,人性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变成了一种特定的工具。科学管理理论及其经济人假设把人看作工具,重视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人能够为组织做什么,是人作为工具所具有的价值和能力。团即使社会人假设涉及到了人的问题,但也都注重人的客体性和工具性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用科学代替经验,用理性取代人性,从而使得管理学堂而皇之被作为一门所谓的科学来研究,并将科学理性推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效率主义

工具理性逻辑是一种效率逻辑,归根结底是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为目的。只要某种生产手段或劳动方式能够提高效率和增大经济利益,人们自然就应当牺牲或放弃任何其他的欲望、爱好和行为来满足经济目标的需要。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效率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没有效率或效率不高则会在竞争中失败并遭到淘汰。按照泰罗的观点,只要遵循效率主义的逻辑进行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分配就不会存在问题,劳资矛盾问题也就会解决,但科学管理运动最后的结果是得到了劳资双方的共同反对,进一步恶化了二者的关系,劳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

在二战结束之后,数量管理学派将数学、计算机引入管理领域,将工具理性的作用和空间发展推到极致。但是,如果我们将效率目标看得高于一切,以至于为了追求效率目标而牺牲人性或人的基本需要,那就堕入效率主义歧途。如果说工具理性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能力越大,那么与管理的真正目标也就渐行渐远。

(三)官僚制组织对人的异化

在《经济与社会》中,韦伯构建了一种理性的管理体制官僚制,它是作为工具理性在管理中的重要组织表现形式,这种管理的组织形式是专门用来实现某种既定目标的手段,是被法律化、程序化的管理体制,在其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运作规则和程序,所有管理内的成员必须在官僚制的组织框架内按照规则依法行事。在技术上对于达到最高执行水平具有最完美的调试性,技术最优是韦伯这一概念的关键点。曰我们可以发现,官僚制的分工与专门化、层级节制、非个人取向等特征,充分体现了工具理性的思维与意识,也将工具理性思维贯彻得最为彻底。

但官僚制在这样一种思维主导下就导致了因其严格的纪律和僵化规则及处事程序对人的个性造成极大的摧残,对个体主体性的压抑,使得人们而对权威与命令表现出因循守旧的心理与行为。马克思也认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四)工具理性高扬下的价值理性衰落

从理性发展的开端启蒙理性开始,其就是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追求可计算和可预测的技术性方式,致力于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和最佳途径,因而显示了一种与价值理性不同的取向与方式。工具理性以数学作为逻辑基础,并将数学化的思维模式由科学领域向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及日常践行等广泛的社会领域全方位移植。人们一旦掌握了公式,就能对具体的实际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的事件作出实践上所需要的,具有经验的确定性的预言。如果这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运用,体现了科学知识的本质,并在对自然的控制中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效率优势,那么它必定会向社会生活的更广泛领域迅速扩散,尤其是在现代管理领域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体系下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种空前的扩散也冲淡理性作为道德理想承担者的价值意义,也缺失了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思考。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价值理性淡化与衰落以及工具理性凸显与高扬的历史。

三、工具理性在现代管理中的内在合理性

(一)工具理性符合现代管理的时代要求

工具理性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代名词,如卢卡奇的形式理性,霍克海默的主观理性,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伽达默尔的方法理性等等,其中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韦伯的合理性概念。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也被称之为效率理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工具理性具有以下四个最主要的内在特征:其一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其二是功利化趋向,其三是以科学和技术为依据,其四是追求形式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当时管理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就可以发现工具理性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恰恰完全符合以泰罗科学管理为标志的古典管理主义内在追求意旨的形式要求。

从工具理性的基本特征来看管理的核心工作,管理就是通过预测和控制实现组织的有序,减少不确定性,并通过确定性预测来设定管理目标,选择实现路径和机制,只有依靠工具理性思维下的确定性预言,才能对现实管理实践发挥作用。人们一旦掌握了公式,就能对具体的实际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的事件作出实践上所需要的,且具有确定性的预言。困一旦现象以这种方式被简化为秩序,一旦它们被简化为一种共同的单位,它们就变得可驾驭了。这种工具理性思维主导下的简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在管理实践中显示出无以伦比的效率优势,在成功经验的诱导和鼓励下,工具理性渗透到了所有涉及管理的各个领域,并获得了迅速的认可和普及。

(二)工具理性符合现代管理合理性的效率逻辑

启蒙理性倡导人们祛除蒙昧,追求真理。理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获得真理的可靠手段,是人类活动自由和解放的根本保证。人类凭借理性取代原来的上帝成为了世界的主体,并通过科学和技术的集合来掌控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类去研究和征服的对象,此时的理性逐渐变成了工具理性,表现为理性的工具化、效率优先的内在逻辑、追求形式的合理性等方而的特征,工具理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将整个社会都纳入高效生产的管理体系之中,通过控制物质生产来控制人类自身,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工具理性的效率逻辑是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经济增长,在本质上与世俗功利有着完美的结合,已能够为最合理利用资源提供技术和方法的指导,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使得每个人都会成为受益者,尽管存在受益程度的不同。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工具理性影响着现代管理的发展,工具理性铸造了现代管理思想的大厦并引导了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在管理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传统,即使注重非理性的行为科学管理思想依然要依靠理性的力量,依靠严密的实验以及逻辑论证,追求正确结果的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经济理性、计算理性等等,量化和算计以求最优化目标是管理理性的核心。现代管理的关键就是追求合理化的过程,强调手段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管理活动中具体表现为通过科技进步、资本融合、企业管理、行政组织体系以及法律规范等形成管理形式到内容的内在逻辑,提升管理的效率。

(三)工具理性确定了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

从管理的实践来看,人们通过自我的支配和设计慢慢从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了自我存在以及获得自由的需要。日益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人类利用工具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人类支配自然能力的增强,突出地反映了人对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使得人类存在价值感慢慢增强,正是因为在管理过程和结果中发现,工具理性对人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去向有了更强的目标感和成就感,摆脱了人类自身依赖性发展的迷失与惘然,在管理中实现了长久以来在哲学中探讨的人类主体性地位问题,达到了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也意味着人的意志自由和创造性得到解放,使得管理实践中的人开始自信起来,也找到了自我主体的存在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可以这样讲,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在现实管理世界中人类理性与文明体现最明显的形式之一。

四、现代管理工具理性的发展之路

考察西方现代管理的发展过程,工具理性的强势姿态与价值理性的示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的结果是在现实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大潮中不断呈现出整体性困境与范式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正价值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无法摆脱它的控制。这种管理思想却将人不断物化,工具理性的单向度思维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使人异化为科学技术的附庸,使人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原本目标,使人沉沦为商业化、贪图享受的、甚至最终被货币主宰的物的附庸。虽然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继续发挥工具理性的积极作用,实现国富民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同时必须破除既有的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打破增长才是硬道理和神话、恶的增长、无效增长、高消耗、物化经济等错误思维,不能以生态危机和资源耗竭作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总量增长。这就需要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中加入伦理的因素予以补救,实现工具理性的现世价值。

一个社会的健全必须建立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之上,或者说,工具理性应当从属于价值理性,在价值理性所提供的目标和前提下发挥作用,才是积极的。因此,我们意识到要使工具理性能够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内在的逻辑前提,即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才能避免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工具理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可或缺,这一点毫无疑问,缺少了工具理性的现代社会我们也不可想象,但工具理性也仅仅是现代管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工具理性在很多时候是无法关注现代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实质,对现代社会出现人文危机与生态危机的消解也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因此,必须对工具理性的作用进行人文情怀与伦理补救,防止出现韦伯谈到的工具理性与价值无涉的尴尬境地。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管理中树立辩证的工具理性观,融入更多伦理与价值因素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深度融入3p人本管理理念,形成现代管理理论到实践的价值链。美国总统当年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民本政府构想,后有学者将+3p引入管理理论并做了重新的诊释,将管理定位为探寻人性的根本,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以3p为依据的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全而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文化和管理伦理对管理的作用,同时对管理绩效的评估标准不能紧紧停留在效率和利润的层而,而更加关注管理对整个社会道德和福利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速度的逐步加剧,现代管理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价值链建设,现代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模式,而应该通过内化价值于管理之中并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增强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体现持久性的发展优势。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因其强化了价值因素在管理中的优势地位,从而实现组织从模式到过程的变革,也正因为如此才在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6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管理会计原有的一些理论、方法难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一、目前“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一)定位不准确,重会计,轻管理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学与会计学融合在一起的边缘性新兴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我国会计学者将管理会计定位为会计学的分支,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会计学的两大板块。在管理会计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众所周知,会计理论以复式记帐法为主线,并且贯穿始终。而管理会计中没有任何借、贷记帐法的踪迹。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既是会计又不是会计”。过多的强调管理会计的会计属性而忽视原有的管理学科的特征是我们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弊端。

(二)理论体系不完善,不成熟管理会计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成本性态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但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涉及学科基本范畴的东西缺乏清晰的定性,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清晰的主线和实质性联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交叉重复的内容十分严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和学科体系的不规范,使得管理会计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三)量化模型过多,脱离企业实际管理会计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模型,如:本量利分析的模型、成本性态分析的模型、经济订货量的模型等。这些数学模型往往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比如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假设不存在缺货现象,存货均匀消耗,订货能够一次性到货,不存在数量折扣等等前提。而这些苛刻的前提条件跟企业的客观实际是相违背的,现实经济活动复杂而多变,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不可能一一满足这些假设条件。因此,管理会计中有些看似完美的数学模型往往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缺乏“实际价值”。

(四)研究领域过窄,缺乏全局观念我国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时往往只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非货币计量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市场变化以及对竞争者、顾客的分析。比如:本量利分析和全面预算的编制,都将销售量看作一个已知的常量,而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销售量的固定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太可能的。再比如,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分别采用了边际贡献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但究其实质,只要比较各种方案的相关收益和相关成本就可以了,具体到各种决策方案,如新产品开发的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等,并没有分析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没有分析市场竞争者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现实的决策过程中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超级秘书网

二、探究“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上述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也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呼吁管理会计的改革。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一种开放发展的态度。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也会取得新的突破。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第7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按照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活动论的观点,本文认为管理会计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也没有充分为决策服务,作为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也就缺乏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之间的差异来阐明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的实质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职能是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而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表现在会计学界长期不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没有将管理会计列入其研究的议题。目前对管理会计讨论更多的是管理会计是否应独立成科,至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它的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原则和方法体系)的研究还谈不上。一些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只是一些数学模型的拼凑,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资料很少,只能在少数会计杂志上看到。第三,只重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企业内部数据,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信息,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存在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极为有限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计还处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及报账的传统核算型阶段,还没有进入管理型阶段。管理会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经营决策;(3)标准成本核算;(4)责任会计。大多数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不多,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存在独立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更多的是采用现有的财务会计资料满足于各种内部报告所需。而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从其产生就在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运用和发展,不仅在广大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也得到推广。

(三)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缺乏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迅速。为了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我国专门成立了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4月30口,会计师事务所达到5639家,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8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5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尽管如此,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只是在1999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没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现代西方国家一般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职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的缺乏则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四)管理会计人才没有职业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cMA)项目的考试,管理会计还没有职业化。在企业中只设有财务会计科室,没有成立管理会计科室,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任务是由财务人员来替代,而财务人员因缺乏管理会计理念,在思维上受财务会计束缚,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早已职业化。美国为适应企业界的需要和应学术界的要求,其会计师协会在1972年就设立了“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项目。申请者要想成为管理会计师,首先必须接受有关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还必须在参加考试或考试后7年内具有连续两年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经验,且必须遵守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经过这样的选拔,美国已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的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必然会导致企业忽视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而信息的载体管理会计报告也就自然缺乏发展和应用的条件。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加入WTO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和修订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中心,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是为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也是为加人WTO及与国际会计接轨做准备。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财务会计报告的日益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就迫使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通过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决定了应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系统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相关性。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能力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差别”中做出选择和判断的特征。所以,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要求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也不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只要是对生产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是重要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不把信息的相关性排除在外,但相关性仍旧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当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财务会计报告首先考虑的是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

2.时效性。管理会计的及时性是指必须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迅速的信息。如要求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实际结果、预测和信息。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过时的信息则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财务会计的及时性,则指会计信息的及时加工和按照固定的编报日期进行编报和传递。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并没有体现象管理会计报告一样的迅速强烈的时效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财务会计报告一旦选中某一种编制程序,就应该保持一贯性,并且要遵循相应的公认会计准则,以便保持财务会计报告的可比性、信息的可靠性等。

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特征的比较,不难发现,管理会计报告更加注重企业信息对管理者的相关性和及时性,能够满足人世后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建议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承载的任务就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信息,旨在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建议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应重点反映如下内容:(1)产品销售信息。反映企业主要产品销售数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况及分部地区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生产部署。(2)风险管理能力信息。风险管理能力信息属于非计量性信息,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表示,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但企业有必要对这类信息进行综合管理。(3)人力资源信息。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部分信息应当包括人事状况,具体有领导班子水平、基础管理水平以及一般员工的状况等。(4)企业预测、决策、分析报告信息。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体现管理会计的职能,企业应当及时有效的披露预测、决策、分析等信息,因为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都会涉及到这些方面。(5)其他信息。如某些专项工程的效益分析、新产品开发的效益分析、对外投资效益分析等等。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报告模式建议

第8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管理会计的实质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职能是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而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表现在会计学界长期不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没有将管理会计列入其研究的议题。目前对管理会计讨论更多的是管理会计是否应独立成科,至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它的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原则和方法体系)的研究还谈不上。一些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只是一些数学模型的拼凑,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资料很少,只能在少数会计杂志上看到。第三,只重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企业内部数据,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信息,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存在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极为有限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计还处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及报账的传统核算型阶段,还没有进入管理型阶段。管理会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经营决策;(3)标准成本核算;(4)责任会计。大多数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不多,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存在独立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更多的是采用现有的财务会计资料满足于各种内部报告所需。而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从其产生就在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运用和发展,不仅在广大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也得到推广。

(三)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缺乏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迅速。为了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我国专门成立了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4月30口,会计师事务所达到5639家,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8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5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尽管如此,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只是在1999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没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现代西方国家一般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职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的缺乏则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四)管理会计人才没有职业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cMA)项目的考试,管理会计还没有职业化。在企业中只设有财务会计科室,没有成立管理会计科室,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任务是由财务人员来替代,而财务人员因缺乏管理会计理念,在思维上受财务会计束缚,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早已职业化。美国为适应企业界的需要和应学术界的要求,其会计师协会在1972年就设立了“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项目。申请者要想成为管理会计师,首先必须接受有关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还必须在参加考试或考试后7年内具有连续两年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经验,且必须遵守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经过这样的选拔,美国已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的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必然会导致企业忽视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而信息的载体管理会计报告也就自然缺乏发展和应用的条件。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加入WTO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和修订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中心,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是为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也是为加人WTO及与国际会计接轨做准备。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财务会计报告的日益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就迫使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通过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决定了应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系统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相关性。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能力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差别”中做出选择和判断的特征。所以,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要求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也不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只要是对生产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是重要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不把信息的相关性排除在外,但相关性仍旧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当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财务会计报告首先考虑的是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

2.时效性。管理会计的及时性是指必须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迅速的信息。如要求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实际结果、预测和信息。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过时的信息则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财务会计的及时性,则指会计信息的及时加工和按照固定的编报日期进行编报和传递。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并没有体现象管理会计报告一样的迅速强烈的时效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财务会计报告一旦选中某一种编制程序,就应该保持一贯性,并且要遵循相应的公认会计准则,以便保持财务会计报告的可比性、信息的可靠性等。

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特征的比较,不难发现,管理会计报告更加注重企业信息对管理者的相关性和及时性,能够满足人世后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建议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承载的任务就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信息,旨在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建议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应重点反映如下内容:(1)产品销售信息。反映企业主要产品销售数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况及分部地区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生产部署。(2)风险管理能力信息。风险管理能力信息属于非计量性信息,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表示,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但企业有必要对这类信息进行综合管理。(3)人力资源信息。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部分信息应当包括人事状况,具体有领导班子水平、基础管理水平以及一般员工的状况等。(4)企业预测、决策、分析报告信息。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体现管理会计的职能,企业应当及时有效的披露预测、决策、分析等信息,因为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都会涉及到这些方面。(5)其他信息。如某些专项工程的效益分析、新产品开发的效益分析、对外投资效益分析等等。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报告模式建议

第9篇:现代管理特征范文

一是30年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呈迅速拉大之势,基尼系数已进入严重分化的区间。收入差距扩大还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就是两极人口都向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大城市集中。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原本比较严重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也随之植入城市内部,加上城市原有的贫困人口,使得这些城市及其社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常住人口中形成了相当庞大的贫困群体。另一方面,中国富裕的群体也大多聚于这些城市及社区。于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上述三大差距的高度分化现象便集中和浓缩于这些城市及社区之中。“大富则骄,大贫则暴”,在贫富迅速分化的社会结构中,富人和穷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扭曲,从而使得人际关系普遍紧张、社会对立日益加重、社会信任不断流失、社会团结趋于瓦解、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这些年在中国东部地区频频出现的,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高度分化的社会结构已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是社会管理失调。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是建立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以国有单位为组织、以国家干部为枢纽的格局之上的,其最大特点就自上而下的高度统一管制、统治乃至。80年代之后,以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为主要功能的户籍制度逐步消亡,数量巨大的负有社会管理职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大大缩减,就业于非公部门的人员越来越多,大量的人口包括产业工人、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游离于国家管理体制之外。这样一来,各级国家干部在社会管理中的控制力也大大弱化。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发现,无论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工人阶层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中产阶层,他们对传统体制的依赖程度都比较低,自主性很强,社会阅历丰富,有很强的维权意识和一定参与能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管理工作原有的自上而下、强迫命令、单向管制的特点并未根本改变,这就形成了社会结构与政府结构的错位,社会信息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社会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二、传统社会管理与现代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都有着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共同点,但二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行为主体及权威来源不同。传统的“管制”强调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绝对地位,管理行为的主体及权威的全部来源都只能是政府,呈现出典型的一元化特征。而现代管理虽也需要权威,但来源渠道不一定是政府,更强调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是一个多元参与的结构体系。

二是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管制”的权力运行方式总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强制的行政命令,对社会事务进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现代管理则非常强调权力的上下互动,强调通过合作、协商、参与等方式实现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是一种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之上的多元合作和双向互动。

三是社会参与程度的不同。政府“管制”因推崇权力的唯一性及绝对性,非常强调社会对其绝对服从,排斥社会参与。现代管理则强调合作网络的构建,重视公民社会的培养,鼓励多元参与,强调民众通过社区、NGO、NPO等社会组织与政府对话,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准确理解和认识传统社会管理和现代社管理的异同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我们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改进方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概括地讲,现代管理就是使共公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具体地讲现代管理有以下8个基本要素:

(1)合法。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合法性越大,管理的有效程度便越高。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所以,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应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

(2)法治。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法治是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很难实现有效管理。

(3)透明。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社会管理的有效程度也愈高。

(4)回应。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5)有效。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方式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6)稳定。意味着国内的和平、生活的有序、居民的安全、公民的团结、公共政策的连贯等。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很难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推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稳定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