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宏观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新战略管理体系
(一)强化法人治理组织机构的作用
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邯钢战略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相一致,从而建立了以决策层为核心的战略管理机构。(1)股东(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批准公司战略及战略规划方案。(2)董事会作为公司战略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制订公司战略及战略规划方案。(3)战略管理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制定战略编制原则、组织评审战略及战略规划草案。(4)战略管理办公室是战略管理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战略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收集、战略分析,起草总体战略、组织职能规划制定,实时监测、评估和改进。(5)各职能战略小组参与总体战略的制定,负责相关信息收集和分析,参与战略研讨,编制和实施推进职能战略规划。
(二)规范制度,全面控制战略管理过程
制定了《战略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对邯钢战略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管理内容和管理流程等做出明确规定。制定《战略管理委员会工作细则》,紧紧围绕影响和制约公司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研究,为决策层提供决策参考。
战略制定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战略分析、战略方案制订、战略方案选择和确定、审议和批准等。(1)信息选择:各职能部门对内外部信息广泛收集,并认真汇总、分析。(2)战略分析:根据公司使命、愿景、价值观和长短期发展方向,采用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KSF(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头脑风暴法等分析工具,组织分析、研讨。(3)方案拟定:召开战略研讨会,制订出战略方案。共同对战略方案进行详细、全面的论证。(4)战略选择:战略管理委员会组织反复修改审定,提出审定意见。董事会确定战略方案,并提交股东批准。
二、运用多种工具和模型,科学地进行战略分析
(一)广泛全面的信息调研
公司积极拓展信息调研渠道,对宏观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等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广泛收集和研究。定期编制《决策参考》《邯钢信息》《邯钢简报》《督查专报》《调研报告》等;开展“我为十二五献一计”活动,倡导职工群策群力,建言献策;聘请权威专家,定期(如星期六党校)就宏观经济形势、市场走势、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专题授课和交流。
(二)运用多种工具进行环境分析
在制定公司“十二五”战略时,进行分析。
第一,外部环境分析:运用PEST分析法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出机会和威胁。对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利用EFE矩阵法,识别出公司当前面临的关键机会和威胁。
通过以上分析,识别出关键机会:01:GDP经济平稳较快发展。02: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03:行业进入壁垒提高,新增产能得到严格控制,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04:政府加大对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05:国家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06:钢铁工业生产技术围绕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低碳环保及清洁生产等方向发展。07:钢材需求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新兴产业、造船、汽车、铁路等行业钢材需求增高。08:河北钢铁集团成立,为公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09:市场缺少冷轧窄钢带、热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等精品钢材。
关键威胁:T1: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人民币适度升值。T2:国家明确提出东北和华北保持现有产能不变。T3:国家对环保、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的要求更加严格、具体。T4:铁矿石谈价能力差,资源量逐年趋紧,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巨头生产集中度高,处于垄断地位。国内供给能力不足。T5:煤炭等资源短缺,运输等成本加大。T6:国内钢材消费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
第二,用KSF(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对公司内部环境及业务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咨询机构评价和内部访谈法的方法,识别出公司关键成功因素为人力资源、装备设备等环节,运用KSF(关键要素分析法),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装备设施、信息化、财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波士顿矩阵分析业务组成;运用IFE矩阵识别出公司内关键的优势和劣势。
通过以下分析,识别出关键优势:S1:能快速掌控现代化设备和技术。S2:良好的融资渠道的融资能力。S3: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创新能力。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S4:依托河北钢铁集团优势,拥有稳固的上下游协作关系、采购销售渠道和市场掌控能力,以及海外资源的利用渠道和能力。S5:具备钢铁技术革新和钢铁生产过程的延伸、拓展能力。研发技术、装备等达到国内同类型企业一流水平。S6:整体装备实现了大型化、现代化,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具备了参与高精类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S7:为循环经济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基础。S8:与省政府签订《推进邯钢工业区建设框架协议》,并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关键劣势:W1: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相对较少。W2:在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配置上和宝钢等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W3:无明显的原材料采购地域优势,物流成本较高。W4:营销模式与宝钢比,尚有差距。W5:项目建设和达产达效交叉进行,生产经营、建设发展各项任务繁重。
第三,根据以上分析,利用SWOT矩阵确定邯钢“十二五”战略方案选项。
三、慎地进行战略决策
战略委员会组织公司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及外部咨询机构,多次召开各战略方案论证会,拟定了SO、WO、ST、WT等多个战略方案。经公司董事会审议,最终采用SO战略:主业做精、功能拓展。“主业做精、功能拓展”战略,符合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顺应了行业发展规律,支撑了公司的愿景实现,承载了公司的责任和使命,发挥了装备、文化、管理、政府关系等竞争优势,抓住了建筑、机械、汽车、造船、铁路行业发展的大好机会,规避克服了威胁和劣势。
关键词:低碳经济;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14-02
2003年,英国政府先提出创建低碳经济,并且表示到2050年减排50%。而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说明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是我国企业需要长期奋斗来实现的目标。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效,达到减排的效果。从国际的角度,企业碳排放总量的减少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走向国际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角度,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环境绩效,有助于其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因此,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与企业的成本管理相结合。
1 低碳经济条件下传统成本管理的缺点
(1)传统成本管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以降低眼前的成本为目标,较少关注企业长远的利益,而低碳经济条件下,只有关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才能保证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成本管理内容和手段不合理。传统的成本信息源自企业的会计系统,很少计量环境成本,至多考虑企业的废水处理费。而其注重产品投产后的成本管理,事前的成本管理环节较为薄弱,不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而低碳经济要求企业考虑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平衡,不合理的投资决策将阻碍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3)传统成本管理脱离企业的战略目标。传统成本管理目标是降低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范围仅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排污费等。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分析,而低碳经济理念要求创建低碳社会,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则需要战略成本管理。
2 战略成本管理——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现实选择
(1)低碳经济对成本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在低碳风暴已经席卷全球的形势下,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低碳经济不仅是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更要贯穿成本管理的始终。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要考虑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以从长远角度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其次,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形势,规划企业成本管理应当采用的方法,进行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控制。最后,采用合适的成本的考核标准和指标。设定标准时可以考虑减排量等具体的低碳经济的需求,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损害了其环境,降低成本是否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考查成本管理的实施情况。
因此,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现实选择是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管理,即战略成本管理。结合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具体的成本管理、计算和分配方法,实现企业内外部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2)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的环境,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再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将低碳经济思想贯穿其成本管理的全局,进行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重构,采用标杆分析法或者嵌入平衡计分卡思想进行企业成本的比较分析和考核分析,保证重新构建的价值链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与企业发展的目标。
3 低碳经济下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1)成本管理的战略分析。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取得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必须对企业进行战略性的环境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环境分析。其包括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政府的要求,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在国际环境背景下,各国要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创建低碳经济。而我国2010年两会的主题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首要提案就是低碳环保问题。就各个行业来说,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努力实行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中小型企业也在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时,需要将低碳经济贯穿其成本管理的始终,以适应宏观环境的需要。二是企业微观环境分析。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企业本身而言,低碳经济的实现不仅有助于企业减少因废气的排放而承担的监管成本,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对企业的宏微观环境进行战略分析后,采用SWOT分析法,即根据企业所面临宏观环境,了解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根据企业的微观环境,分析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将优势发挥的极致,改进劣势,甚至将劣势变为优势,从而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定战略方法。
(2)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可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首先进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是由每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经过的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与价值相关的作业链连结而成的。可以从企业内部、横向、纵向进行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是指分析企业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的每个作业链所造成的成本,以及为此而承担的环境负荷。任何一个企业均处在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部分,因此企业可以将自身置于行业价值链中进行横向分析,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调整其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范围,以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纵向分析是指将企业与处于行业价值链中同一位置的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测算竞争对手的成本,低碳实现效果,了解其战略方案,通过扬长避短的策略取得竞争优势。
其次是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企业所产生的成本动因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的整体规模、结构等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企业由于投资规模、价值链的长宽度范围、提供多样性产品和产品设计等的不合理,而导致的企业承担额外的成本。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企业执行相关作业程序而造成的成本,企业由于生产产品运用的技术处理方法不到位等而形成的成本。
最后是重构企业的价值链。根据企业的成本战略分析的结果,了解到企业在整个行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外界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其企业内部、横向和纵向价值链中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根据企业产生环境成本的动因分析,扬长避短,加大环境投资力度,重构企业的价值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双赢的局面。
(3)成本管理绩效评价。
为了保证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实施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应建立及时的反馈系统,即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可以采用标杆分析法,包括内部标杆和竞争对手标杆。内部标杆就是通过将价值链重构以后企业的成本与重构前已存在的最节约的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进行对比,以评价企业在重构价值链以后,是否降低了成本。竞争对手标杆是指将企业价值链重构后产生的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以分析其是否取得了成本领先的优势,或者是在差异化战略下是否有成本优势或效益优势。
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可以嵌入平衡计分卡思想来进行绩效考核,从企业所取得的财务绩效、客户、企业的内部运营流程以及企业的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评价企业的所产生的成本、所节约的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绩效和竞争优势,以及是否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实现。
总之,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采用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的局面。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除了重构价值链外,还可以控制企业的成本动因,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制定一些制度性的控制方法,包括责任成本制度等。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贯穿其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矿区;矿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云南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032-02
一、矿区及周边农村的界定
矿区及周边农村区域,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和范围。笔者研究的是中小型煤矿企业所在地以矿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为主的次工业二元经济体,并不是研究纯资源型的城市经济或纯农业型的农村经济。所以我们把矿区及周边农村区域从地理空间上描述为煤炭资源采掘地及煤炭开采从业人员所在地行政划分为农村的区域或者说三农和“四矿”的结合区域;从经济结构方面描述为以煤炭开采和农业生产为主导的二元经济区域。
二、矿区基本经济结构分析
据调查显示,2005年以前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当地经济总量的48%、42%、10%,随着煤炭企业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这一比例目前分别为29.5%、56%、14.5%。从数据来看,目前矿区还处于工业化前期。煤矿开采企业大多集中在偏远的山区,当地农业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因此,要发展矿区农村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
1.工业经济。从产业结构来说,工业工业化的持续扩张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动力,矿区正在向工业化中期推进。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矿区工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在调查的煤矿企业中有51%的煤矿拥有自己的洗煤厂,18%拥有煤矸石厂,11%拥有煤焦化厂。但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较弱,真正投于低碳环保产业的资金非常少。
2.农林经济。由于矿区周围所在地势高,土质不好,不保水不保肥,种庄稼产量不高,矿区农民的非专业性等原因,矿区农业生产基本是自给自足。从事煤炭生产工作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大量资金,但对农村经济繁荣的推动却不尽人意,使得农业地位不断的减弱,这主要因为煤炭生产为农村安排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收入远远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矿区周边农村由于交通不如矿区农村便利,妇女及部分中年男子从事煤矿工作成本增加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们只好干老本行。这一部分人从事农业基本只能由市场说了算,农业产业化、低碳农业、农业科技等只能依靠政府,很多地区农业合作社只是挂个牌子。云南省煤炭开采主要以中小型煤矿为主,矿井主要以木为支撑材料,耗费大量木材。周边农村地区积极退耕还林,栽种大量桉树等生长周期较短的经济树木。
3.服务业经济。在矿区农村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姓,一姓带一村”的煤矿从业格局,主要涉及到餐饮、运输等领域。从矿长到安保人员都是一个村的村名,所以经常看到许多煤矿的牌匾“泽润桑梓”,意思就是为家乡父老谋福利。逐步形成以煤矿为依托,集运输、精洗、加工、发电为一体的系列开发群体,拉长了产业链,并带动了建筑、维修、塑编、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生产经营项目的全面发展。
三、资源与环境分析
1.主要环境问题。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植被、水系、大气的污染。由于煤炭利用不合理,全国平均煤炭利用效率仅为22%,大气污染80% 以上来源于煤炭燃烧。(1)煤矿规模小,资源浪费严重。生产规模小、单井产量低、机械化程度低、资源浪费及污染严重,目前的资源回收率只有20%左右,采区回采率只有40%左右,工作面回采率为60%左右,远远低于国家规定40%、75%和93%的标准。(2)煤矿是碳排放的直接源泉。煤碳资源在开采时排放出大量的碳,主要表现为瓦斯的排放。要减少矿区的碳排放,就要对瓦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中国目前在大型煤炭企业已对瓦斯的排放进行严格的控制,利用瓦斯进行发电以减少碳排放。对于云南省多以中小型煤矿为主,瓦斯的收集和利用较为困难,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高碳的排放。(3)矿区环境污染较严重。随着矿区的综合开发,煤焦化企业越来越多,空气、水受到极大污染,严重影响到农业以及矿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尘肺病和肺癌在矿区是两个杀手,患病率极高,中国每年死于尘肺病的患者,是矿难及其他工伤的3倍还多。
2.影响因素分析。(1)煤炭高额利润的驱动。随着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煤炭行业已经成为中国高利润的行业之一。据统计,2010年1—2月,煤炭开采业的利润更是同比增长了91.9%,煤炭行业造就了无数的千万、亿万富翁,在面对高成本、低收益的环保项目和高利润的煤炭开采,他们别无选择。(2)利益关联性的遏制。在煤炭开采地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就业都集中在采矿,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采矿息息相关,可以说当地的所有行业包括政府都是围绕于煤炭。居民与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环保的主动性大大降低。(3)思想观念的落后。煤炭矿区的居民是环境污染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在云南省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无心关注环境。矿区及周边居民存在哑语状态 [2],他们只顾短期的经济收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发展。(4)收益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中国资源资产收益分配中几乎不考虑资源资产收益的外部效益,分配主体中也没有考虑矿山当地居民,居民不但无法获益,反而要承担采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当地居民更愿意纵容非法采矿,甚至参与其中,以便获益。即便当地居民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也常常因为力量弱小、缺乏组织性和资金保障等原因,很难真正和污染企业抗衡。
【关键词】经济指标分析;政策分析;证券市场
一、引言
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融资和资源配置的资本媒介的职能,而且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发挥着经济预测等功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宏观经济因素是股价波动的大环境,只有从分析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着手,才能把握住股票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二、需要分析外部环境的原因
例如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由天赋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环境同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个公司的成长也是如此,不管公司的管理质量、经营能力如何,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会对公司的成功及其证券收益率产生重大的影响。
证券市场的波动总是与整个经济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股票市场,有宏观经济晴雨表之称。甚至可以说,证券市场长期趋势是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其他因素可以暂时改变证券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其长期走势。所谓这种长期走势,就是指股票价格受政治,经济形势,股份公司的经营能力,盈利状况,产业结构变化等稳定的、渐变的因素的决定而形成的发展趋势,这是一种相对长期的变化趋势,如果大势是趋于上升的股票价格,虽然遇到临时不利因素也会下降一点,但不久就又会回复上升,保持其总体的上升态势。
而证券市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非常敏感。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等工具调控经济,或挤出泡沫,或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证券市场上人们的预期和交易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证券市场时必须了解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方向,所以对股票市场所处大环境的分析、认识成为了了解影响股票走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各种宏观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按照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形式不同,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宏观因素进行分析,以得出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常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指标,如利率,通货膨胀的高低,和汇率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
1.利率水平
2007年全年自3月18日开始到12月21日,央行先后加息六次。这对我国处于发展初期的股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今,我国的股票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增加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进行有效调控的难度,最终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看研究利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在当前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很多的学者专家在这个领域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结果。
一般而言,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跌。在绝对价值理论中,证券市场的证券价格主要由证券未来现金流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公式中,分子为未来现金流,分母为利率,股票价格与利率成反比。这说明利率对股票价格是存在影响的,我们利用利率来对股市的波动作研究也是可行的。
在宏观经济因素中,利率对证券市场的作用最为直接,影响也最大。当利率升高时,使储蓄获利增加,因此吸引部分资金由股票市场流向银行储蓄,导致股票需求量下降,自然使股票价格下降。其中,金融服务业对利率水平是最敏感的,因为这直接影响着行业的收支状况。一般来说,当利率变化比较频繁时,银行业的获利水平会相对提高,对大多数行业来说,较高的利率水平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欲望,与之相关的钢铁,机械制造,房地产等行业就会变的萧条。
2.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提高整个市场的名义利率水平,并令未来价格水平和成本状况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也就加强了企业的决策难度,特别是一些对下家议价能力不强的企业,他们既要承受成本上涨的痛苦,又不能通过涨价将这些成本转嫁给下家,行业利润自然就会下降。虽然通货膨胀对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一些行业却能从中获益,例如煤炭,石化等自然资源开采行业,他们的成本不会随着通货膨胀提高,但是产品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特别当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时,通货膨胀将带来很大的收益。
3.汇率水平
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例。绝大部分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都会通过汇率水映出来。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增强,包括证券市场在内各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相互加深,一国汇率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证券市场价格。一般来说,如果一国的货币升值,会吸引外资流入,经济形势稳步发展,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但若汇率盲目上涨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汇率太高会影响贸易出口,出口受阻,不利于经济发展,进而证券市场受影响。
近年来尤其是近年,人民币升值以及汇率的变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经济的走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汇率和证券市场的股票等虚拟资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人民币升值和汇率调整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汇率水平的走势及其变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国币的实际购买力,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着该国进出口贸易数量以及额度的变化,进而通过影响相关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造成相关股票价格的变动。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的贬值会增加出口企业的利润,引起股价上升;相反,进口企业因成本增加而业绩受损,将导致其股票价格下跌。同时,汇率的变动也可能通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从而引起股票市场价格变化。
汇率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也不一样,从而股票市场表现的价格走势也就不一样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国内对外依存度很大的出口型和外贸型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长远利空消息,对于国内进口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进口成本降低,长期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人民币升值对于沪深两市的各个板块而言,其中受益最大的板块集中在地产、航空、石油加工、造纸行业里面进口高档纸的上市公司、资源类上市公司等。
此外,财政政策也能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宽松的财政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方式。例如,减税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供需提高使企业的股票价格的上扬。反之,紧缩的财政会使股票价格下跌。
四、结论
小型电力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小型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首先应分析和研究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通过分析和研究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明确企业所要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根据各种因素的特点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方式和影响作用的不同,企业外部环境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三个层次。既要分析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又要分析微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要依赖于内部条件的不断改善。只有不断改善内部条件,充分发挥其经营优势,企业才能不断抓住机遇,回避风险。
企业要有具备一定先进技术水平的、规模适度的、结构合理的固定资产,也要有足够的无形资产,尤其是要具有排他性的专利、专有技术、知名商标和商誉等,小型企业要从缝隙中生存必须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效应。企业要保障“战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充足,不仅是在实践方面,也包括理论研究方面。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企业技术资源条件分析,主要是考察企业新产品研究和开发能力、企业设备与工艺的先进水平,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与质量水平,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先进水平。另外,应把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技术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来分析和判断企业管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适应程度。
还要分析小型发电机组企业的经营能力:一方面,电量计划要交给大容量机组,否则自身难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要执行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才能取得有限电量的上网许可。因此,中小型发电企业必须进行电除尘器改造、烟气脱硫改造、高压辅机变频改造等一系列科技改造项目。这些项目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按照电量被情况下测算,则回收是遥遥无期。特别是对火电企业,在煤炭供应方面,面临客户关系、运输渠道、供应商等一系列问题的变化,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普遍存在单机容量小、能耗水平高、总体容量小、运行年限长,总体竞争能力低下、企业员工人数偏多等问题。
小型电力企业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企业发展战略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不可过高,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过低,要充分利用“边际效用原则”。制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首先要确定的是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而且要在单一经营与多样化经营战略中做出合理选择,这是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领域的界定,它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风险和发展前途。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所要坚持的一贯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今年以及今后几年的节能减排目标,因此,小型企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小型企业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营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技术进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促进企业另谋出路。努力实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约束性目标这个大的发展目标。
通过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分析与比较,如何选择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是另一重大问题。采取单一产品的企业发展战略,能使企业在同行业中达到领先地位。但是这种单一经营战略一般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当企业投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克服单一经营的缺陷,企业一般都需要从单一经营向多样化经营方向发展。小型发电企业不能单独依靠发电来维持“生计”。应合理确定多样化经营的方式、范围结构和发展方向。对于小型发电企业,“发电”只会使公司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狭窄,面对企业发展形势,应采用综合产业创效,高度重视项目开发工作,在内完成厂内检修、维护任务,对外走出去加大市场开发、包揽工程等,才能加快创业步伐。
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问题是如何不断扩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而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能否扩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产品的市场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二是在选定的市场上所采取的竞争手段是否有利于提高本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例如,集团公司是以供热为主的小型发电企业,发电已逐步退出市场,供热将是最大的发展空间,它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市场发展的正确选择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创新与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热电联产遭遇到“中国式的尴尬”,就是对热电联产的本质认识存在着误区,将热、电两种产品机械地分割,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热电厂的供热作用和节能环保作用,片面地理解国家对火电机组“上大压小,上煤压油”的政策,认为热电厂也是规模越大越有利于节能减排,规模大就代表着效率高、环保和现代化,小的一定是效率低、污染重和技术落后,从而盲目扩大热电厂装机容量,或将装机规模较小的热电厂与小型火电厂等同关停对象。关停小火电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是,热电联产机组决不能与完全小火电划等号,我们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
小型电力企业发展战略设计
小型电力企业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如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职能管理。
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
决策与管理、研究与开发、技术战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应是企业并驾齐驱的创新管理体系。拥有一个高决策层统一研究创新规划,研究开发计划,重点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和重大研究开发课题及有关经费计算等,进行高瞻远瞩是十分必要的,海信集团就成立了一个由决策层、决策咨询层和管理执行层构筑的高层智囊团。企业的目标不能只制定,如何才能逐步完成,走出一条创新道路,这就需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对整个行业的把握,构架起高效有序运行的“四轮齐驱”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战略管理程序和制度,确保企业战略管理有序进行
如果战略管理逐步建立起来,企业应该着手将其制度化,让战略管理不因某个人的喜好而取消或改变,让其真正可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起到相应的作用。这种机制的制度化在已经可以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流程的建立,二是制度的建立。
战略管理机制的制度化是在战略管理已经步入正轨时才需要建立的,在从来都没有实施过之前,根本不需要建立,也派不上用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创造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必须改变旧的思想,探索新的经营之道。要从全新的观念出发,确立自己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必须把新的观念、哲学、战略、目标贯彻到全体员工中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长久生存的根本,是一种精神,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才团结起一帮人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不断努力。海尔集团利用宣传板报将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告知全体员工,让大家在内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从而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各生产要素
目前国电集团尽管进入了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的大机组时代,但是老机组、小机组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资产为电力的企业,有的整体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还比较小,主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长远发展的眼光,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形势,大力拓宽创效增收渠道,扬长避短。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这是集团公司“发展”大棋局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小火电一直在高成本、高污染和日趋严厉的产业政策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关停低效机组,早日谋求“转身”,越来越成为小火电员工的自发愿望和要求。国家出台上大压小、异地置换、电量转移等政策,为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带来了良机。
关键词:天然气 销售企业 营销策略 建议
1 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由于技术等相关问题,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天然气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远低于煤和石油。但是,相对于煤和石油而言,天然气更加清洁高效,对环境的污染小。因此,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近年来,中国天然气市场取得了蓬勃发展[1]。
2 天然气特点与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
天然气销售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之前,必须充分了解自身产品,并对天然气市场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营销策略。
2.1 天然气的特点 天然气属于商品的范畴,但由于其属于能源产品,与其他产品有很多差异性,这些差异决定了天然气与其他商品具有不同的营销特点,具体表现如下:①不可再生性: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成本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会越来越少。因此,天然气营销策略必须以资源为基础,倡导合理使用、节约能源的消费理念。②无差异性:一般来说,同一气源的天然气是没有差异性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一般商品的营销策略不适用于天然气营销,而对于天然气营销来说,工作的重点是如何确保天然气的供应、价格合理以及安全问题。③价格管制性:由于天然气属于能源范畴,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天然气定价受到政府管制。而一般性的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一般商品的价格营销策略不适合天然气营销。天然气营销策略的价格策略需要通过政府定价系统,达到调整价格的目的。④运输设备的垄断性:管道运输成本大且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同时分布地区不能由天然气销售企业决定。因此,天然气的销售渠道选择性差,不能像一般商品灵活的选择销售渠道。这样的特点导致,天然气销售企业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开发新市场。
2.2 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 通过选取近11年来(2001-
2011)我国天然气生产量与消费量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如图1所示。(单位为万吨标准煤、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天然气生产量与消费量在2001年到2008年基本持平,2009年以后消费量与生产量的缺口增大。天然气市场在我国还是处于卖方市场。天然气销售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地位,但不能盲目乐观,需摆正位置。
3 我国天然气销售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①国家政策和法律环境分析。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政策方面,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明确指出:要继续优化能源结构,使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在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于2008年4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国家正在制定统一的能源法,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2]。这对天然气销售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国家定价、定指标等情况,势必会弱化天然气某些方面的权力。②经济环境分析。目前,我们国家经济运行态势良好,GDP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还是保持良性增长趋势,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对能源的需求。同时,近年来,我们国家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等,这些都为天然气营销活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3.2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借鉴波特的五力模型[3],结合我国天然气销售企业实际,着重从国外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三方面考虑天然气行业竞争状况。
①国际竞争。有关预测显示,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缺口将达到500亿立方米-900亿立方米之间。巨大的缺口,势必会引起国外天然气销售企业的浓厚兴趣。中国天然气市场已经向外界打开。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给中国天然气销售企业营销带来巨大的挑战。②替代产品 天然气的替代产品非常多,主要包括原油、煤炭、核能、水力、电力、天阳能、风能等。与传统化石燃料原油、煤炭相比,天然气价格略高但是较为清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较小。与核能、水力、电力等清洁能源相比,天然气生产成本较低,并且很稳定。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天然气虽然存在被替代的可能性,但其良好的环境效益和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决定了在能源商品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4 我国天然气销售企业营销策略制定
4.1 产品策略 ①不断提高天然气产品的品质。同其他商品一样,质量始终是商品营销策略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气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和民用,天然气的质量问题事关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因此,天然气企业要不断提高天然气的质量,从天然气的生产、输送、使用终端设备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②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传统观念认为,天然气这样的垄断商品不需要“讨好”消费者。实际上,从长远看,任何一种商品要想长久的在市场保留一席之地,必须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天然气商品亦是如此。因此,天然气销售企业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意愿。③大力发展天然气衍生产品。天然气开采时,附带开采出很多硫、烃类杂质。在对天然气进行净化的过程中,这些杂质可以制作成硫磺、凝析油等,生成的这些副产品可以用于农作物生产、内燃机燃料等方面,符合绿色生产和循环发展的要求。
4.2 价格策略 ①积极推动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前面在分析天然气特点时已经提到,由于天然气商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天然气定价存在一定的政府干预问题。因此,天然气销售企业要不断进行价格研究,向政府提出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积极推动天然气定价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同时,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消费者能够顺应价格导向的趋势,合理使用天然气资源。最后,天然气销售企业要灵活应对天然气价格变动,及时向上游反馈以及并与有关部门一起。推动天然气价格机制在下游顺利形成。②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由于天然气商品之间差异性不是很大,价格对天然气消费量较为敏感。降低天然气成本,并不是孤立天然气销售企业打价格战,而是给本企业留有足够的空间应对政府对天然气的价格调整。因此,天然气销售企业要加强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天然气开采量,不断降低成本。
5 天然气销售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建议
5.1 完善客户服务体系 ①对不同客户群体实行差别化服务策略。对老客户,保证供气但是不提供高峰调峰的担保,稳定原有用户;对新客户,帮助其申请用户计划、铺设天然气管道和安装相关设备等,使新用户可以尽早使用到天然气,但是不承诺新用户用气指标。②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合作关系形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天然气销售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和用户的沟通交流,维护客户关系。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首先要将客户进行合理分类,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5.2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①逐步完善营销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机制。专业的营销队伍对天然气销售企业实行营销策略必不可少,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招聘等方式招聘到合适的营销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教育,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企业文化教育,打造“营销为主,全面发展”的营销人才队伍。②建立健全营销人员激励制度。首先,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绩效考核,对营销人员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同时,为优秀员工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提供晋升机会等。
参考文献:
[1]刘道信.中国天然气市场研究.学术论从,2009(1):6-7.
[2]张淑英,杨国玲.当代我国天然气市场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8):117-119.
[3]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关键词:金融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组织 差异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87-02
着全球经济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吴玉凤(2009)认为,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让企业增强面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全面风险管理。郭保民(2011)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就是以整个企业为管理对象的综合风险管理。其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层次业务单位、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以将风险管理控制在企业风险偏好之内,合理地确保企业完成既定目标。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务院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维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新经济常态下金融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向新常态转换的过程中,其结构、方式和体制的改变逐步推进并显现,也使经济增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信贷资产质量必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金融行业和岗位将面对以下机遇和挑战:(1)经济的缓慢复苏使企业扩产缺乏动力,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会对公司客户产生一定的影响;(2)货币内部供应与影子银行供应的同步趋紧形态将扭转,企业面临的融资方式更加灵活,但准入门槛提高、融资成本增加等问题导致企业的借款风险在近期内难以缓解;(3)随着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风险发生部位正逐步蔓延和相互交叉感染,使金融集团类型的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4)银行近几年来进行的大规模收贷活动作用明显,在基本面回暖的情况下,除去因收贷因素倒闭的企业,一批在强压下生存下来的优质企业将可能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盈利能力,我们也将面临更多更优的选择。
二、提升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
持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从优化风险管理环境、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完善内部控制、建立风险信息处理与报告机制、进行事后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梳理流程。全面梳理现有业务及管理流程,根据当前的业务经营特点和资源配置状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找出关键控制点,针对每一控制点,制定控制办法、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职责等措施,使管理制度逐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建立内控机制。根据管控要求,树立全员、全程内控理念,建立前、中、后分工制约机制,明确各部门内控职责,将责任分解到人,建立起清晰的追踪路径,并抓好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工作,形成层层落实的工作氛围。
3.强化风险约束。进一步完善监管责任人制度、分层次的贷后监管制度、定期风险预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保后管理薄弱的问题,提高信贷风险全过程管理水平。
4.提升信息管理。要不断优化信息系统流程管理,提高信息系统对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努力将各项制度改进的要求通过流程系统来实现,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推进风险的差异化管理
1.优化业务结构,实施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的差异化管理。在业务结构上,根据各类业务的战略定位、政策把握、业务特点、责任承担、风险承受能力等,实施专业化和差异化的风险管理原则,对非融业务设计差异化的流程制度,提高运营效率和管控措施。
2.优化行业结构,坚持“有进有退”的行业选择。紧盯信贷行业政策和市场风险,做好“两高一剩”行业持续性退出,政策调整下的防御性退出,风险客户的及时性退出,节约资本占用的战略性退出。在行业选择上,加大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利用生活水平改善和消费类相关产业;积极支持现代制造业和依附本地产业集群项下制造企业;严格房地产项目贷款,审慎选择建筑类企业,实行限额管理;暂停钢贸、煤炭贸易和大宗生产物资贸易类企业授信等。
3.优化客户结构,拓宽资源渠道。应积累广泛客户资源,坚持多户、额度适中的原则,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将市场拓展到全国。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企业客户链,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开创新的客户渠道来源。
4.优化组织结构,提升项目评审质量和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强化授信评审工作,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授信审批流程和评审方法;加强对高风险授信行业、授信品种和企业集团及关联企业最高授信额度的管理;对重大项目和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进行交叉评估或聘请外部专家“会诊”,实现项目评审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授信决策失误,从授信项目的源头控制风险。同时,需提升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以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
5.对不同风险等级项目实施差异性风险管理。应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高风险项目的管控上,通过差异化的风险管理策略,使风险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保证有限的信贷资源产生最大效益。
(三)适应经营转型,增强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保障性
风险管理应适应加快经营转型的要求,构建经营转型条件下的风险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制度文化,实现各类风险的全面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1.转变观念。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由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风险与收益”转变,把握风险和收益的有效平衡。
2.主动管理。强化风险管理为经营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主动地满足客户的各类融资需求。
3.加强预判。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营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订和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四)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从而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加强分析,建立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提前反应机制。加强宏观环境分析、研究,了解经济周期运行规律,建立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提前反应机制有利于规避系统性风险和经济运行周期性风险。及时调整授信政策和信贷结构,加强风险监管。
(五)加强客户尽职调查,强化项目“一户一策”管理方式
在目前金融环境背景下,加强对企业基本情况的审查,合理评估企业信用风险。要充分重视企业基本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稳健性及其流动性风险;要摸清企业的关联方关系,判断多样化经营风险和关联性风险;既不能弱化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又要创新风险管理方式;要强化项目“一户一策”管理方式,持续对在保项目“一户一策”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确保公司信贷资产质量全年的持续稳定。
(六)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积极推进客户对标和风险防控管理
现阶段我们应加快客户“定标”和“对标”管理工作,推进对标管理体系建设,持续修正和完善项目对标管理工作,明确客户的准入和退出标准;逐步尝试开发与公司现阶段业务发展特征相适应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及时提示项目潜在风险;引入行业预警机制,对受经济周期下行冲击较大的特定行业客户全面持续风险排查等。
(七)提升风险信息敏感性,加快风险转化和处置效率
一是确立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损失的目标,对可能的处置转化进行预期和判断,同时注重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和员工行为风险的防控。二是信用风险发生后,要快速反应,成立专班,制定方案,明确职责,就如何调查收集企业资产、财务信息等方面都要作出具体安排,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要就企业资产保全和诉讼等工作进行分析和准备。三是落实对企业人员和资金、财产的控制,密切关注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人员、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动向;及时查封企业资产,冻结相关账户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企业财产信息,既包括实物资产,又包括专利、商标、土地等无形资产;既要查清本地财产,又要摸清企业外地的资产和权益,如股权及其他投资权益。
(八)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公司要自下而上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要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通过不同形式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评估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性,时刻警觉,养成按章办事的工作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抓好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传导,不仅公司管理层面要坚持,还要传导给客户经理、审查人员甚至每一位员工,最后要在业务规划、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深入体现,使全面风险管理成为全员的文化氛围,成为公司的经营底蕴,使经营更加卓有成效。
总之,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推进、金融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所认识。机遇与挑战继续并存的今天,我们应面对、正视、认识和利用风险,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带领金融集团继续向前进。Z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一、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含义在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资源型城市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原材料等物质基础的基础性工业城市;有人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城市等。但一般意义基本相同,都是指主要依靠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为主导而兴起的城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1资源型城市地区分布情况统计表
区域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合计
东部沿海地区2031419
东北老工业地区02121933
中部地区0282333
西部地区0123033
合计252586118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获得
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笔者认为,鉴于资源型地区实际情况,其产业发展还必须长期依赖于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应通过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发挥其作用。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例如,市场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无法使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外部性内在化、无法自我克制以避免垄断、无法有效地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等。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完备和市场的不完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不永远都是高效率的,并且可能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从而破坏社会凝聚力。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1]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二)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2]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2004年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3]上述三方面的问题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摆脱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市场经济体制还没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政府才有能力通过引导性战略改变上述现状。三、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笔者认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一)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它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矿产,铁、锰、铬等黑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钻、镍等有色金属矿产,金、银、铂、把等贵金属矿产,铀、镭、针等放射性金属矿产,铭、锢、斓、饰等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菱镁矿、滑石等冶金辅助矿产,钾盐、硫、磷等化工矿产,高岭石、膨润土、蒙脱石等非金属材料矿产,各种石料、石灰岩、石膏、石棉等建筑材料矿产,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玛瑙等宝玉石矿产和地下水热资源等。[4]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二)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政府应知道本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样才能较准确的定位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优势一般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优势、原材料优势、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大气环境容量优势等;劣势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铁路运力紧张、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力量等;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东北老工业振兴计划机遇、全球金属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等;必须克服的挑战有集聚经济的挑战、现有产业链延伸的挑战、汇集周边资源的挑战、利用好周边产业和市场的挑战、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前应认真分析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为制定引导性战略提供依据。
(三)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四)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五)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四、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把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董锁成,李泽红等.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5).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战略成本管理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所包含的要素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目的是调整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供给侧各要素的配置,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给建筑施工行业带来的影响不断显现。
简单分析一下三去一补一降的指向。“去产能”主要针对钢铁、煤炭、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电解铝等几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库存”主要针对房地产行业;“去杠杆”主要针对市场依赖过高的债务融资带来的高风险;“降成本”针对企业成本过高,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补短板”主要针对创新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去产能与去库存是改革的基础,降成本与补短板则成为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此看来,这项宏观政策旨在促进需求侧改革,减少基础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加消费和服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投资-设计-建筑施工”的价值链中,建筑施工企业处于建筑行业价值链最低端,无论是由于“去产能”还是“去库存”导致的投资减少,都将导致施工企业的营业收入降低,建筑行业僧多粥少的局面将加剧。建筑施工企业的上游企业去杠杆、降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
面临国内投资量减少、投资额变小的现实,建筑施工企业的出路在于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指通过一定方法手段对自身及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分析,建立企业战略;把成本信息融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环境、价值链、竞争对手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与掌控,从而得到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通过企业环境分析再确认企业的战略定位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首先需横向分析所处的行业环境,如果是铁路建设企业,更多的是要采用差异化战略,以适应高铁的快速发展,建立竞争优势。如果是冶炼建设、石化建设企业,针对供给侧改革政策,需要迅速调整到成本领先战略,以适应降产能所带来的业务量下降。同时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从国际建设市场寻找机会,争取国内损失国外补。其次要纵向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施工企业分为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等不同资质的企业。处于专业承包级次的企业需要建立集中差异化战略,处于劳务分包级次的企业更需要关注集中成本领先战略。
二、通过价值链分析加强战略成本管理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分为基本生产活动和辅生产活动,其中基本生产活动包括投标、施工前期准备、施工、验收、交工、回访等工作;辅活动主要包括企业层面的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组织建设等。利用价值工程法分析企业的生产活动,消除非增值作业,这个过程就是内部价值链分析。供给侧改革要求施工企业要么提高技术以增加企业价值,要么降低成本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这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提供了动力。作为中型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内部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更多的是上层说了算,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重点注意以下问题:(1)不同程度的整合企业的组织机构,加强各项辅助活动的有效联结,减少人浮于事。(2)加强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安全质量无小事,一旦出事,将面临严重的信誉问题,危及企业生存。公司内部要有行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强体系认证工作,如ISO质量体系认证等。(3)工程分包作为建筑企业采购的一部分应当加强监管。不当的工程分包导致层层压价,真正施工时投入减少,能力不足,严重扰乱建筑业市场。许多严重安全质量事故的背后都有不合格分包的影子。企业应当加强分包方选择、分包招标、合同签订等方面的管理。基本生产活动需关注的重点:(1)投标工作。当前形势下,营销人员要成功揽到工程,不仅要熟悉市场价格,投资方资金状况、竞争对手的实力,更要了解自己企业的成本承受上下限。只有这样,才能在谈判中做到心中有数,进退有度。(2)施工生产中的成本贯穿。以资金为核心的成本管理要作为一条线始终贯穿于施工生产全过程。对施工前期的资金垫付、中期的进度款回收、后期的工程结算要与施工准备、施工高峰期形成、竣工验收紧密结合起来,保证资金投入能够及时得到补偿。在施工项目利润较低的前提下,工程款如长期拖欠,会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影响导致实际亏损。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工程结算周期较长,项目自竣工至工程款回收完毕花三年时间是非常普遍的。例如一项工程结算金额5000万元,项目利润率为3%,利润额为150万元。合同约定进度款付至70%,也就是说至成本投入完毕后,1500万元工程款需延期三年收回。假设市场平均资金成本为5%,三年期1500万元的现值为1296万元,资金成本为204万元,项目实际亏损54万元。许多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注意计算资金的时间成本,看似账面有利润,实际亏损,导致资金周转不灵。
三、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加强成本控制
(1)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各项结构性动因进行合理选择。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突出主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不能在市场中形成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供给,只能在供给侧改革中补淘汰。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能力有限,偿债能力不强,更多应选择联合或兼并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社会的进步,人工成本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高的企业更可能在长期竞争中占有成本优势。安全成本、质量成本投入见不到明显的效益,但安全质量事故是建筑安装企业的黑天鹅事件,一旦出现可能给企业造成颠覆性影响。(2)进行执行性动因分析,善于应用作业管理法。梳理施工作业的流程,着重把握每一项作业的完成及作业对资源的耗费。利用作业分析等手段,追源溯本,对施工作业的方式进行修正,不断修订劳动定额及其他资源消耗定额,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利用工法分析是作用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筑工法是指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它具有先进、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等特点。企业在推广使用先进施工工法时,要结合自身特点,认真分析作业流程,裁剪不合理的工作环节,压缩不必要的资源投入,达降本增效的目的。
四、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