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环境科学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学规划

第1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体现环境保护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3.1通过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核定规划人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3.2规划布局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外围地区,由于外围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3.3分区管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3.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曹明德,黄锡生 主编.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系统学与环境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1]。以往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适应课程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1]。案例教学自1870年兰格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专业和职业教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运用的热点[2]。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中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填鸭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笔者在多年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了案例教学研究。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运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使抽象的理论与方法变成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真正掌握和领会课堂所讲的内容,理解了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对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学生了解现实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科研、教学和工作夯实基础。

一、案例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应来自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凭借个人想象杜撰出来,且案例从开始到结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情节。通常案例应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

(二)启发性与实践性

案例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概念与理论,且一听了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一套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受用。

(三)时空性与随机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时,环境问题也可能随时突发。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注重其时空性与随机性,尽量选择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观点、热点案例。

二、案例来源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中,环境规划部分的内容突出技术性,而环境管理部分则强调政策性,二者均与实际结合紧密。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案例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5]:一是利用现有案例,通过查阅期刊、报纸、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获取适宜的案例。国内外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实际中发生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和筛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来源目前是教师获取案例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来源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案例,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科研成果较多,且大多数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的教师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案例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三、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内容,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的连锁思考和反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特点。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中,笔者运用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结合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互动型教学

互动型教学包含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提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形成良好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在讲完每个章节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根据教学需要选定一个题目留给学生,学生分成对立两组,在课后对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内容时,安排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认为应先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待环境问题出现在治理,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另一组同学则认为应先保护环境,然后在发展经济,这样不至于使环境遭受破坏,花大量资金治理环境。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课堂辩论,学生即懂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启发型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讲课内容引进一些典型案例,说明某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怎样产生、产生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与课本内容有何关系等。如在循环经济讲授中引入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庆县的“没有鸡粪的养鸡场”视频案例,通过这个视频案例学生可清楚地了解了养鸡的全过程,养鸡过程中产生何种污染,污染怎样产生,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的作用等。视频教学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7],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的视频还不多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视频,也可以利用网上有关视频。

(三)主动型教学

主动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题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资料的查询来完成报告,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述。如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内容中留给学生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长应如何实现学校的环保目标”,学生就这个题目进行资料查询,调查学校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完成报告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样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荣誉感,又对前面所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概念、目标管理过程、形式和特点以及工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加深与巩固。

(四)专业型教学

由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政策性较强,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教师没有研究过此类问题或实际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很难把握其理论、技术实质,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可在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聘请当地环保部门有理论与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专业人员天天接触实际环境问题、经常运用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其内容理解更为透彻。通过他们的生动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运用,同时,学生也可以提一些较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请他们回答,达到课堂互动效果。如环境事件较多的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存在噪声影响的实际问题,专业人员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进行分析,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对这些制度的概念和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结束语

上述案例教学方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加深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信心、主动性和互。然而,目前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只有把案例与教学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勇,赵雯,王东宇等.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29-131.

[2]施琰茹,唐虎兵.中美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比较.教育与职业[J].2012(26):145-146.

[3]王慧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12(11):209-211.

[4]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62.

[5]甄翠敏,杨洁.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9-92.

第3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关键词:创客实验室;互联网+;规划设计

一、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的建设目的

1.1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实习基地

现阶段,我国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进互联网+的应用以及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时代,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互联网+的创新创业需要专业的人才。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在大学生校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不仅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还为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就是把未来的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为推动创业大造舆论,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并且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平台。

1.3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训练场所

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这第二课堂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同学一道,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等。

1.4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和技能水平

由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是一门新的课程,一个新的领域,知识结构复杂,技术性强,属于商务、计算机、管理交叉学科,要办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不只是谈谈商务理论,而应兼顾实践,多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提供了完整的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参与管理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创客实验室规划设计

2.1创客实验室拟解决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创客模式为标准,其出发点是学生创意,继而通过资料的查阅、视频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指导,从而获得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材料以及工具等,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意作品。二是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以多数同学的创意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同时利用实验室的多种系统,来启发学生动手制作中的创意以及创新。三是将学生所学的零散知识点通过创客实验室来进行串联,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并对于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四是创客实验室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动手以及学习的自主性,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创客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对社会实践的不足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这对于扩大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大学生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创客实验室的总体设计

与传统的学生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不同,创客实验室是一种新型模式的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且富有创意的环境,简而言之,创客实验室是集合了自习室、实验室、教研室等三室一体功能的学习空间,能够促进学生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以及体验中去。

2.3实验室规划

在对创客实验室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以其使用目的以及使用需求为依据来进行,创客实验室的建立不但能够满足教学以及辅导活动的进行,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自学以及讨论、实验等功能。具体规划如下:可将多媒体设置在实验室的前方,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需求,将黑板设置在教师的后面,这样方便学生随时将自己的设计图勾勒出来。除此之外,可以将两个储物柜放置在多媒体的两侧,同时将创客作品的展柜放置在黑板的两侧。另外,为了满足实验系统的需求,还可以将10个左右的试验台摆放在教师两侧。最后,教师内的桌椅分为两种,带电源插口以及网络接口的课桌,方便学生运用便携式笔记本,而中间的圆桌,则是为学生们提供讨论的平台与空间。

2.4实验室器材、资源配备

在创客实验室的器材以及资源配备方面,需要以学生创新设计为主来进行规划,包括学生所学专业需要用到的各种设备。为了确保创客实验室的正常应用,还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负责人、维修人员,同时也需要配备学术专业教师以及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实验室专门负责人员需要对创客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同时还需要负责设备的采购以及材料收缴,还要对实验室的布置负责,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维修人员负责对设备进行检修,同时也要整理以及摆放设备,并对实验材料进行回收。而学术专业教师则是为大学生提供培训、讲学以及引导的作用。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技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学术交流、沟通、展示的平台。因此,高校可大力推广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的建立,从而更好的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小东.基于互联网思维视域的高校大学生“创客”培育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6(5).

[2]姜艳玲,古岱月.“互联网+”环境下微视频实现创客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

[3]黄珂.创意实现中国梦:创客时代大学生创客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J].财会学习,2016(8).

第4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P285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1、是解决我国当前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发展现状也如同发达国家早期一样,经历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大发展。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必然要求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加以改变。土地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我国当前众多环境问题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因此,土地利用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对社会各方面发展都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2、适应了当前土地规划环境现状的改革的要求

当前,我国土地问题较多,如水土流失严重,山体滑坡、土地荒漠化、珍惜动植物生存的湿地日益减少等等,都必然要求在土地利用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深刻,新时期必然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突破口,土地利用中让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3、有利于促进土地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很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大力将宝贵的农田资源用于工厂建设、地产开发等项目,严重缩减了我国耕地的有效使用面积,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实现土地恢复。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克服项目环评的不足,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规划环评使得在决策的“上游”就能充分考虑到规划的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为减缓措施的制定留有更大余地,而不是到了“下游”的项目实施阶段或实施之后去弥补出现的问题;规划环评还能考虑到项目环评无法考虑的多个项目的累积环境影响,能对一些大型、累积的环境问题作出预测。可以说,规划环评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抽象、宏观的战略落实到了可操作的具体项目上,因此规划环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2、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和战略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 情,在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对土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重大的问 题,我们需要对战略目标和战略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不断收集、分析战略实施过 程中反馈的各种信息,科学的遇见和把握发展动态,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战略性 ,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同时实施战略环评,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考察规划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使土地利用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值。

3、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关注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综合发展,是一条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城市发展及工业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愈来愈大,亟需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的有利于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环境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由印度农业研究会(ICAR)、美国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美国农业部(USDA)在1990年2月在新德里正式提出。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与人类生活质量是其未来目标,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土地资源前提是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正确实施提供重要的指导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方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核心,重要手段依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可持续性是从环境角度衡量规划实施后资源的整合,得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补救措施、减缓与替代方案,提供环境依据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终极目标,社会可接受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体现。

四、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系分析

在这个具体的指标评价体系中,我们主要应该遵循几个不同的原则,首先是科学性的原则,也就是说我国土地的利用规划的环境方面的具体影响都应该具有比较明确的科学内涵,比较好的度量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综合的比较。其次是综合性以及主要的成分性,也就是我们土地的利用规划方面的影响都应该与规划包括相应的项目相联系,并且积极做好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及考虑。第三个方面是可操作性,这主要是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的具体影响从国民经济的统计数据或者是相关的部门资料之间进行筛选考虑。第四个方面是动态性,这一点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利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复杂性或者是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补充来达到最终完善的程度。

在对这些都有比较切实的了解之后,我们就要积极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之间的联合框架了,常用的方式主要是进行加权的比较方法、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评价方法、环境的承载能力方面的评价方法以及最后的对比分析方法。

五、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所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只限于小区域范围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探究着重于小区域尺度范围上,考虑较多的则是土地用地性质变化或土地利用对土壤、水质和地质酸碱度等的影响。只能在一个很狭窄的空间去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仅靠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很难进行大范围区域影响的研究。

2、缺乏相关预防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

预测、评估结果,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所提出得预防或者减轻环境负面影响的措施,这是环境保护评价规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很多战略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是在评价结果中提出相关内容,而具体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方面相关难题缺少专门的研究。其实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面临的问题异常杂,需要我们科学探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究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质量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在探究进程中要善于利用环境科学、可持续理论、地质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所得出的理论成果,进行全面的探究与综合分析。

3、我国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

到目前为止,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普遍的共识,所以人们迫切需要对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地评价体系。然而,我们需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进行规划,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探究中所应注意的问题。以后的评价体系标准更应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影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地对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六、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措施建议

1、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利益的行为,其本质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选择模式。因此,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中,有利于提高规划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技术规程编制

制定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引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技术方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清单法、公众参与法等快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将土地利用规划转变为“决策前评价”;在规划中,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因子,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现“同步决策”;在规划编制后,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做预测分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保障。

3、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行业标准

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制度,就需要再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出台一定的行业标准,规范土地利用归化环评行业行为,否则现行的制度实施起来没有强有力的依据做保障,会影响行业发展,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还会把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当成了“走过场”,增加政府负担不说,还起不到预期效果。

结束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产生的影响非常的深刻,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加重,国家对环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评工作越来越重视。而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还很不成熟,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创新与实例研究分析,逐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及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克宁.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J].资源・产业,2012,7(1):39-43.

第5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关键词: 规划环评;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规划编制阶段, 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尽量解决或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问题。

1 规划环评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可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环保措施更具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基本内容和重要举措,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1.1公众参与是规划环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专门就公众参与做了明确规定:“参与评价工作的公众包括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除专家以外的公民);公众参与应覆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因此公众参与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有利于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评法》第1条就明确规定:“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制定该法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 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规划环评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要对规划作出科学决策,就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力不应只在政府或某个阶层手中,而应归于每一个公民。通过公众参与规划环评,使政府在决策中更充分地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威信和决策的科学性。

1.4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是民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体现

我国《宪法》从根本上明确了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权利。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可以对规划的制定施加影响,从而制衡权力,使环境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开放和科学。

1.5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有利于有关部门在规划环评中更全面地认识被评价对象

全面地认识被评价对象的环境状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以确保规划环评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规划环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确实使规划项目地域环境敏感目标得到有效保护。

1.6 公众参与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让公众参与进来,可以使公众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环境意识。此外,公众参与规划环评,可以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消除他们存在的顾虑甚至偏见,通过协商,采用经济、工程等措施化解矛盾。

1.7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划环评是高度概括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则是公众,公众广泛参与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公众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序,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

2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的主要内容

H J/T 130- 2003中要求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环境背景调查。通过公众参与掌握重要的、为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②环境资源价值估算。③减缓措施。④跟踪评价及监督。

3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的主要步骤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主要分为以下6个步骤:①划定调查区域;②确定调查对象;③明确公众参与方式;④执行公众参与过程;⑤分析公众参与结果;⑥回应公众参与意见。

4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的时段

从规划决策的进程可以看到, 规划的形成基本要经历三个过程: 确定规划目标、设计规划方案、规划的具体实施, 各阶段之间虽然联系紧密而且相互交叉, 但基本具有明显的界限。第一阶段: 参与时间选择为规划目标确定以后;第二阶段: 选择为规划项目和规划方案确定以后;第三阶段: 选择为规划实施阶段。

5 公众参与的范围

参与规划环评的公众包括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参与者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影响范围广且多为直接影响的规划, 应采用广泛的公众参与; 技术复杂的规划要求有高层次管理者、专家的参与; 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和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 遵循一定的程序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同时, 还明确了公众参与应覆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6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的主要方式

(1)论证会主要通过集中开会的方式征询专家就规划环评中遭遇的难点问题, 提供解决思路或方法, 或者在规划环评进行过程中,对有阶段性的成果或最终的成果可举行论证会对成果进行论证。

(2)一般情况下, 只有当某个问题或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多层次的群众的时候, 可以考虑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召开座谈会, 邀请所涉及到的部门和群众参加。

(3)在不同层次的规划中, 一般仅对涉及广泛公众利益的规划的情况举办听证会, 听证会的参加者主要是从受规划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人中遴选代表, 行政许可申请人、其他希望参加听证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人员。

(4)专家咨询的方式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可通过论证会的方式邀请多个专家或者就某个专业的问题请单个专家发表意见和建议。此方法效果明显, 能快速解决问题。

(5)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应简单、明确, 以便于调查对象的理解, 满足环评的要求。为了保证调查质量, 在调查过程中坚持典型性原则, 避免单一类型的调查者如政府公务员或企业雇员, 并且考虑到地区差异的因素。

(6)网上咨询的方式仅适用于网络发展完善,网络普及率较高的地区, 网络咨询的对象不确定,结果保证率不确定, 但对信息的传播具有快速、方便的优点, 一般情况下, 仅作为一种辅助的公众参与方式。

7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与的公众素质不高

(2)听证主体不尽合理

(3)参与形式单一

(4)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性

(5)受时间制约

(6)公众意见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7)公众反馈意见的处理缺乏公正性

8 对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2)丰富参与形式。

(3)公众参与的时间选择。

(4)公众参与应尽早介入。

(5)对公众反馈意见的正确处理。

展望

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更多地体现出通过多方面的公众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望今后能完善规划环评中公众参与的相关立法,使公众参与的范围、对象、方式等有据可依,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袁远.公众参与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企业研究.2010.6.

[2] 苏美蓉,刘仁志,程红光,杨志峰.关于深化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 刘大钧,曹燕春,王圣.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法实践与探讨. 电力环境保护第23卷第5期.2007.10.

[4] 张军莉,施跃基. 规划环评公众参与方法应用的探讨. 环境科学导刊 2009, 28 ( 5) : 60- 62.

[5] 舒型武. 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探讨.钢铁技术2010年第3期.

[6] 杨世祥. 浅谈规划环评重要性与规划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及几点建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8).

[7] 马继力. 试述规划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7).

[8] 沈晓明1,赵晓露.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意义.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 年第17期.

[9] 左银宝.西方国家公众参与决策方式对中国的适用性实证研究.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Journa.2010.10.

[10] 蔡定剑. 中国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前景.民主与法治.

第6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化 ;经济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是,就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情况而言,尚有诸多的不合理性,怎样通过对城市科学化的规划,使城市更加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式是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予以探究,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1城市规划的相关概述

1.1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内涵

城市规划科学化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遵守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对城市规划的编制、监督和审批等要与城市具体情况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规划科学化是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取得的一些列有利于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能够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总结出的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经验,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依据,对我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2城市规划科学化的特点

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综合性、法制性、前瞻性、区域性等特点。综合性是指城市规划涉及经济、环境、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规划时要对这些方面加以统筹兼顾。法制性是指城市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需要,颁布适合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城市建设的需要。前瞻性是指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区域性是指城市规划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规划。了解城市规划科学化的特点对研究城市化进程,科学规划城市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1.3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正向科学化方向迈进,但是现阶段仍有一些城市规划问题亟待解决。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强,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受地区发展的影响和主管领导的更换等原因,已建成的城市规划或者尚未建成的城市蓝图经常被改动,这就造成城市格局的改动。同时目前不少城市的主管者往往过多考虑了领导任期的因素。表现为在城市建设上急功近利,重点抓领导任期内的政绩,建设所谓的“形象工程”,这就是城市规划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

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具有典型文化的文化名城,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思潮的冲击,诸多城市文化被现代的规划思想所替代,造成了文化古迹的被破坏,使文化流失。同时现代城市规划更多注重利益的重要性,为了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忽略了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中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许多建筑和设施不能达到计划时的质量,不能长时间的保证质量。[1]

2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发展

2.1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发展战略

制定严格的城市规范发展战略措施是实现城市设计和规范化编制的一项重要保障,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 设计城市规划方案时,应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使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要保证这些要求就要制定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特点,要有远见性的留出城市发展空间用地,不要为增加政绩随意更改城市规划计划,要使城市规划与科学化一同发展,依照科学的发展规划进行建造施工。[2]

2.2强化城市文化保护意识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文化城市其发展要比没有文化特点的城市更加富有活力。所以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时刻融入本城市的文化特点,在城市规划发展和对旧城改造过程中,对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要做到很好的保护,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根据本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开展城市规划设计,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尊重本城市的文化特点,这样不仅在城市发展中为城市注入发展活力,还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

2.3规划设计城市生态环境

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城市规划中要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用地,合理的设计环境用地,使其与建筑用地相互搭配。科学的对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能够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净化空气,陶冶情操,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4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城市规划要在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相关决策者对人们所居住的城市的规划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提高审批办事效率,降低社会成本,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心,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当下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能够使市民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和其他城市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领域要做到综合参考,这样才能打造真正为人们提供便利的良好环境氛围。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科学化的发展理念,运用科学的规划策略的有力武器,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把握科学化的步伐,我们的城市也会建设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7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关键词:GIS;环卫规划;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GIS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中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近年来,科研生产部门和政府管理机构也开始应用GIS进行不同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处理的科学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形象、直观、方便和适时的辅助工具。

一、环卫规划及GIS概述

(一)环卫规划。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下简称环卫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的城市发展专业规划。通过规划的编制,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近远期具体目标,制定适宜的措施以促进城市生活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环卫事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是实现市容环境卫生行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有了规划,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就有了方向,市容环卫设施建设才能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从而使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走上健康有序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相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因此,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GIS的重要的特征,使GIS得到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动态分析。

二、GIS在环卫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一)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目前,在环境保护领域,GIS主要用于环境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规划、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环境应急预警预报系统等。特别是城市环境规划己经成为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美国芝加哥、纽约、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市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城市环境规划GIS系统。GIS在环境资源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环境评价研究、大气与水体质量监测、农业、湿地和公共地管理、资源循环利用监测及危险区制图等方面。此外,GIS在与环境相关的市政管理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在规划中,常伴随着大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等决策问题,又出现了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3S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二)环卫车辆的信息化管理。在UGIS 应用的同时,将城市道路系统与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信息叠加,通过信号等管理、每辆环卫车辆配置专用传感器,可将每辆车在城市中的流动情况反馈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将采集到的数据和预设的交通规划全景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并将结果送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对相关路段的交通信号进行控制,通过信号的变化对环卫车辆的线路及配备进行调度。指挥中心利用无线设备,将有关信息再送到车辆使用人员的接受设备中,直接进行动态指挥和调度,保持环卫车辆路线优化以及资源合理运用。

(三)环卫规划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近年来,Web GIS、移动GIS、嵌入式GIS 等GIS 新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到环卫规划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Web GIS 不仅可以使公众在网上浏览GIS 数据,及时掌握有关资讯,而且也为公众提供了网上操作、处理相关数据的平台,公众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规划领域做出自己的创意和方案,使公众积极参与规划,不仅提高了GIS 数据的共享程度,也增强了环卫规划的法律基础和群众基础,利于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开展。而嵌入式GIS、移动GIS 的动态性、移动性的特点,能够及时、方便地提供环卫规划所需要的用户环境的各种信息,为环卫规划和管理人员提供了现场办公的平台,不仅提高了环卫规划业务效率,也能加强环卫规划的监察工作。

三、GIS在环卫规划应用中的不足及展望

(一)环卫规划GIS应用的局限性。众所周知,环卫规划既非纯人文也非纯技术的科学,是一系列学科相互叠加和交叉的学科。这决定了环卫规划工作包含了社会和物质两方面因素内容,环卫规划中有时会存在抽象、综合、主观的问题处理模式,而GIS 作为一种计算机系统,最终只是一种技术平台,环卫规划中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因素是无法单纯依靠技术可以解决的。将GIS 工具与环卫规划专业知识相结合、灵活应用,是GIS 在环卫规划应用中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环卫规划GIS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当前城市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以GIS 为代表的新的地理信息技术将在城市规划和管理领域得到更宽和更深层次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应当不断分析GIS在城市规划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GIS 技术进行升级改进,同时积极培养城市规划专业GIS 应用人才,使GIS 更好地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为正在迅速到来的中国的城市化工作更好地服务。

四、结论

GIS 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社会诸多行业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目前GIS 技术在城市环卫规划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瓶颈,因此如何抓住GIS 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并从中受益,是GIS 技术应用及环卫规划行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对环卫规划行业来说,开拓GIS的应用,首先是要使规划师们熟悉GIS 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其次还包括规划、管理工作自身的更新、扩展,因为很多应用上的局限来自规划本身还不适应实际的需要。因此,人才问题将成为GIS 推广应用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祺玮.GIS在环卫规划中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山西建筑,2011(03).

第8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特点;办学特点;专业发展;办学要求;教学质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19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93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概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包含的学科较多,范围较广。目前全国超过有160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学校多,但并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的学校着重培养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有的学校则偏重于培养资源环境。也有的学校会在大二时分方向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云南师范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大一时为一个班级,到学生大二时会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样的分类可以使该专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使学生能在不同的专业分类下学得更精、学得更好,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使专业的前景更加光明。

1.1 专业特色

日前,我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院校在该专业的课题安排上基本相同,都包含了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质矿产、区域经济、房地产、建筑学、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几乎也存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城乡规划等其他类似专业的课程内容。由此而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和特色优势,使得办学理念融入不到办学过程中,阻碍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进程。

1.2 人才培养模式

依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该专业试图培养具备资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可以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科研、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等学科知识,在专业设置上培养学生掌握生态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质矿产、区域经济等相关理论知识,成为最典型的“通才型”专业人才。由于这种培训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比较多,形成了一种“通”而不“专”的效果,真正放在市场上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生竞争时,往往会处于劣势的地位。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通常面对着地理学科专业的竞争;在环境科学领域面临着环境工程专业的竞争;在土地管理领域面临着土地管理专业的竞争等。

1.3 实践技能薄弱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学习课程设置过多,课程就更加复杂性,学生总学时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学习完成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另外,由于学时有限,理论知识都没有完全学习到位,如何抽出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呢?而且一些院校虽有设计实践课程,但是实践课程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思维,使得学生也对实践技能提不起兴趣,加之院校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技能的培育,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而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的时候也会感到压力很大。

1.4 就业与深造

通过第三方面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导致实践技能差,同时引起很多方面的现实问题,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直接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一个专业的就业率高与低,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程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人才致使“通”而不“专”,表面上选择性比较多,可以在城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职,但是同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也有很多的竞争对手,再加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设置的局限性,使得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薄弱。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多地追求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市场上也需要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机制。本科生更多地选择进行考研考博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的硕士学位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想深造都找不到相应的大学,最后学生只能寻找相似的专业进行深造考研或者干脆更改专业选择。致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会更加迷茫、没有信心,促使更多专业人才的流失。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定位思考

2.1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在学院教学中,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较多、学习的内容非常复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会。在实际教学中,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目标,忽略了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而非专门人才。其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也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解决资源环境合理规划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各学院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师资情况,明确专业办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增多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上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2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要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完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社会需求方向的因素,合理地设置学习课程内容的安排,避免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产生距离感。并且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不仅是靠几门课程就可以的,它需要充分学习各个课程,靠这些课程的相互补充和协调来实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学科专业,这也使得该学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地理学科领域,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规划特点,还要熟练地掌握当地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资环专业知识。例如,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开办的专业应该更多地倾向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可以开设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资源环境调查等学科内容的传授,但是并不是一味侧重,不去关注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城镇规划、区域经济等人文环境内容的学习。

在专业课程开设时,要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也要注重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结合,同时课程在开设时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目前已经基本协调和实现了以上要求。

2.3 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高校对学生管理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所实施的一种优良制度。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渴望教师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关注,及时给出指导和鼓励。如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施了导师制体系,每位导师就可以随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容易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当学生遇到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问题时,及时给出解决办法或者及时给予关心和关切帮助。另外,导师需要更加的专业,不仅是在专业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对导师提出了较高的水平,导师要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有助于更快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指引学生更好地发展本专业。导师还可以借助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使学生也参与其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创新性人才。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专业定位、特色发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修正改良,调整人才培育战略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促使资环专业应对新的挑战,新拆分两个专业分别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可能更快地推进未来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高校在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体系建设时,要积极吸取经验教训,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多方向和多角度来提高专业竞争力,培养一批又一批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

此外,学校在培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时,不能盲目觉得什么课程好就开设什么课程。学校培养人才终究是为了社会和国家建设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时,必须充分地考察市场、研究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的人才。总的来说,学校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才能推动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和兵.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4,24(3).

[2] 赵小风,黄贤金,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

第9篇: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资源;局限性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work experience summary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 city depends on the city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as a guide in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make scientific planning,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ity's own analysis of city,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nly in the scientific city planning guidance, to gradually realize the final goal in a cit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people'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n the city more and more, city planning requirements also gradually improve.

Keywords: c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imita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1.1、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盲目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出现了时间明显缩短的现象,20 年的发展目标却在5 年内已经完成,这不仅使城市规划管理失去了在城市规划中的调控作用,更加使得城乡规划产生分割和脱节,城乡结合地区的建设管理机制混乱。由于规划管理不善,大部分城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进行排放,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而一部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违规建筑大量存在,城市土地被胡乱占用,使得城市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另外,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城市为了完成建设目标,则与其他城市建筑风格雷同,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1.2、规划和管理的手段尚显缺乏。

第一,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根据我国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在进行规划时应当由政府审批,而由于规划和管理依据不够充分,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的现象,因此而造成了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随意的改变建筑规划,产生违法超建的现象。第二,城市规划管理的主体管理智能不健全。很多城市规划管理只能被人为的分割,无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始终无法落实城乡一体化的城市规划目标。第三,经费的紧缺使得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第四,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不一,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的执法管理力度不足,处罚标准的不合理,造成了执法水平与城市规划工作无法相适应的局面。

二、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因此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随之带来的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变的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做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2.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其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另外,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