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实验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上级化解大班额政策要求,结合我镇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经中心校研究决定,报镇党委政府和县教育体育局批准,决定成立保太镇六年级悦教学改革实验校区。为确保实验校区顺利成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目的意义
1.有效解决学校大班额现象。根据国家规定,学校必须消除45人以上班级,有效化解大班额现象。我镇因学校相对集中,各完小均存在大班额,且暑假后一年级班级数普遍增加,给学校带来极大压力。按现在学校实际情况,学校面临教室不足,师资缺乏等诸多问题。为有效化解这一问题,唯有将各校六年级整体入保太中学就读,可同时解决以上困难。
2.解决六年级学科教师不足问题。六年级教学工作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六年级教师的配备更是是学校优先考虑的问题。但因学生分散,各完小师资不均衡,加之请产假教师逐年增加,给六年级教师选配带来极大困难。特别是英语学科,全镇专职英语教师人数有限,大部分班级只能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六年级英语成绩不理想。如将六年级集中就读,则有利于中心校集中优秀师资,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六年级教育教学质量。
3.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六年级集中就读后,中心校将重新分班,平衡班级成绩,增强班级、学科竞争性,中心校将创新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镇自实施悦教育改革以来,先期实验班级和学科取得了显著成效,本学期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上面临诸多挑战。因参与课改教师较为分散,无法形成浓厚的改革和教研氛围,优秀教师的课改经验无法及时推广,同时教师面临课改难题时缺乏必要引领。而将优秀教师集中则有利于形成团队科研优势,同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改革、学生自主管理改革等,实施系统化、综合性改革,打造课改样板学校。
5、有利于开展社团活动深化课程改革。六年级集中就读,因学生在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为开展社团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中心校将配齐音体美教师,开足开齐音体美课程。同时设立各类特色社团,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学的有效,学的愉快。
二、日程安排
1、8月23日安排部署阶段:召开完小校长会,安排成立六年级实验校区工作。
2、8月24日 宣传发动阶段:各完小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意见,统计家长意愿。
日期
负责人
上午
下午
8月24日
孔祥友
羊城完小
孙庄完小
孙维东
三阳完小
高白完小
张厚峰
天齐完小
鲁埠完小
朱林良
中心小学
华村完小
2、8月25-26日 走访攻坚阶段:各完小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活动,对存在困难的家长耐心说服。
日期
负责人
负责完小
8月25-26日
肖圣
羊城完小
孙庄完小
林立功
三阳完小
高白完小
魏江南
天齐完小
鲁埠完小
李龙
中心小学
华村完小
3、8月27-9月1日 具体实施阶段:组建实验校区班子及教师队伍;制定实验校区管理评价制度;召开实验校区全体教师会议;筹备开学工作相关事宜。
关键词:化学小实验;载体;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56-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幼儿科学教学的目标:保护并发展每个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感性认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获得初步的科学体验、知识并有使用的倾向。在越来越重视幼儿启蒙教育的今天,科学教育已走向众多幼儿园。那些注重开发幼儿潜能、启迪幼儿心智、注重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幼儿园,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尝试性地进行以化学趣味实验为载体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但在重庆、万州等地,仍有相当多的幼儿园还停留在保育式的教育上,还没有普及科学发现室,使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受到影响。反映出幼儿教师科学素质偏差,幼儿师范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是当代幼儿教师、幼儿师范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化学小实验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幼师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人们一直认为化学实验与幼儿科学活动相距甚远,加之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中化学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部分幼儿教师化学知识欠缺,认为要创设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活动设计方案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其实不然,只要老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和预设,不追求一种标准的化学实验操作,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就能设计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幼儿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化学游戏能让幼儿感到好奇、有趣,通过亲自感知、触摸、操作等方式,使之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如,在“我是小小调酒师”活动中,幼儿看见酒杯、滴瓶等,其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再让幼儿动手操作,其新奇、有趣、亲自动手、变化明显等都很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在幼儿师范化学教学、学生实验活动中,可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幼教、与幼儿园相关联的化学知识;增加适合幼儿园游戏的化学小实验、小魔术,把书本知识与幼儿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幼师生的科学素养。这样,幼师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会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趣味化学实验案例,在充分考虑其可接收性、参与性、安全性的基础上,设计成为能让幼儿观赏或参与的有趣的游戏活动。适合于幼儿园的化学小实验很多,现部分举例以供参考。“找空气”,目的:感受物质燃烧现象――火,认识空气的存在;准备:生日小蜡烛、火柴、透明玻璃杯等。“看谁认得快”,目的:认识动物;准备:用稀碱液画有小动物的白纸、一杯神奇的药水――酚酞等(也可制作为“打狐狸”比赛等)。“我是小小调酒师”,目的:培养观察力,简单操作动手能力;准备:两个酒杯,装有稀氢氧化钠、稀盐酸、酚酞溶液的滴瓶。“玩水”,目的: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培养节约用水意识;准备:装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装有醋的瓶子,水盆等。“会自动充气的气球”,目的:培养动手能力,感受神奇的科学世界;准备:装有食用白醋的锥形瓶子,小苏打,气球等。“盐不见了”,目的:认识食用盐的性质,知道盐的作用;准备:食盐、沙子、食用油、水、玻璃杯、药匙等。“盐水浮蛋”,目的:幼儿初步接触密度现象;准备:食盐、水、水杯、鸡蛋、药匙。此外还可制作教室科技角“晴雨伞”,用硬纸制作一个小人,用吸水性好的纸制作一小伞(并用浓二氯化钴反复涂几遍),从伞的颜色变化预测晴雨变化。教师还可为幼儿表演: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淀粉密信等魔术。
二、科学活动设计示例
1.大班科学活动方案设计――找空气,活动目的:认识常见现象――火;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帮助燃烧、帮助呼吸的性质。活动准备:生日小蜡烛、小平板玻璃、玻璃杯、火柴等。活动过程:①教师引入活动,说一说:你们见过火吗?火是什么样子的?蜡烛燃烧可产生火吗?(分别让幼儿自由回答)。试一试:谁能点燃老师面前的蜡烛呢(分别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操作)?②幼儿分组活动,下面请各组小朋友点燃蜡烛,置于玻璃板上(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用眼睛能看见什么?用手靠近火时有何感受(请小朋友们回答)?老师适当讲解并概括:手感到热,眼能看见火(光和热现象)。请小朋友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发生了什么现象?③结束活动,空气能帮助燃烧,还能帮助呼吸。结束后可教唱或猜谜语,如,空气歌:世上有一宝,谁都离不了;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要问它是谁,就在身边找。
2.游戏――小小运动会:看谁打得准,活动目的:锻炼幼儿动手能力;获得初步科学体验;充分激发幼儿积极尝试的欲望。活动准备:酚酞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板、棉花、竹剑、稍厚的白纸等。活动过程:①活动引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投剑游戏吗?幼儿自由回答。并让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投一投,看能否击中小木板中画圈的位置。我们今天就来进行投剑能手选拔赛,看谁打得准!并进行决赛选出个人前六名、小组前三名,我们还要对获胜者发奖品哟!展示小小奖品。②分组并准备比赛,把小朋友们按课桌位置分为六组,各选出队长一名,每组选出三名运动员参赛。教师把事前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湿,并晾干的较厚的白纸固定在小木板上。并用黑色笔迹画出四个环,中间为十环,依次为九环、八环、七环(七环以内都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润过),可准备几张这样的纸,备用。在一定距离处,画一投掷线,若超过此线,视为犯规,不计成绩。并在教室黑板上列出比赛用的记录表。③开始比赛,教师先把棉花球固定在竹剑上,并用酚酞溶液浸湿棉花球。现在老师宣布第一轮比赛正式开始!每队派一名选手投打靶环,并记录成绩。白纸变红说明击中靶环,十环内记10分,其余记相应分数;投到环外,则无颜色变化,也记5分。老师简评第一轮比赛后,继续第二轮、第三轮比赛。分组比赛完后,根据剩余时间多少,每组再选出一个或二个小朋友参加运动,但不计入小组总分。④颁奖,竞赛活动结束后,根据得分多少,宣布本次运动会获奖名单,小组一、二、三名;个人前六名的选手名单,并发给相应奖品。⑤活动延伸,教师展示化学小魔术:清水变红。酚酞溶液和另一种药水(稀碱溶液)在一起的时候,会变成红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将科学活动具体化、幼儿化、趣味化,是幼儿师范学校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上教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化学(幼儿师范学校课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板社,1986.
(课题编号为:125YWX-218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理论背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业既是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鉴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数学课后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然而,数学课后作业由传统的题海战术,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学生课后作业较多,不能有效完成;因学生的差异对课后作业设计的要求不同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布置课后作业,不仅要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更应该倡导大家用分析与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课后作业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提出"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作业掌握数学方法和学习技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体验性,而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而教师布置作业的角度往往有时站在自己的角度,为了批改好评,或站在优等生的角度,为了培养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为了每天按时交作业,被迫找抄作业而教师又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学生学习情况,长期以往,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所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考虑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实施分层作业。
(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三)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科教研,在教学中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现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课后作业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后作业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后作业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数学课后作业活动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后作业有效、高效,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因此,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课后作业结构的设计研究。
(二)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
(一)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的总体范围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二)教育观察法。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比较、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及相应的课后作业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调查研究法。
对我校学生目前的课后作业情况做调查,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查找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准备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案例分析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研究实验操作的得失。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4.11—2014.12)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4.12—2015.5)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任务为对课题展开研究、收集资料、信息,寻求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合教学实践观察记录,确定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方案。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以具体实践的形式推动本阶段的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5.5—2015.6)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课题结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
(四)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调查问卷、案例汇编及过程性资料等)
(五)围绕课题形成的论文
(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刘巧宁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学校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尽全力给予课题研究者指导和帮助。
(二)学校资源丰富
我校图书馆、备课室、网络教室储存大量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资源。
关键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78-02
一、前言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经济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多名教授和学者对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何忠伟等指出,发展经济学教学除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主流教材和主流文献外,教学内容设置应突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政策分析和经济形势分析等。王文青等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发现对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穆月英认为发展经济学在授课内容上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内容应该占有一定比重,在授课方式上传统教学与互动式讨论相结合。鲁静芳等尝试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六步参与式教学法”。杨清认为发展经济学教材内容刻板,案例陈旧,授课老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时政,引入大量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但对民族院校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选取民族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增加民族院校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课程在民族类院校的开展做出有益的探讨。
二、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意义
发展经济学课程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解决如何加快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的问题,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做好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方面看,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经典的理论模型,以及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外,还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发展环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看,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资本形成、人力资源、人口流动以及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等章节中,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民族地区为研究案例,使得理论学习更接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提高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资本形成章节中,以某民族自治区为例,结合当前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分析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地区资本来源、资本结构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等问题,通过课前案例准备、课堂案例展示和讨论及课后的案例总结,了解各地区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定位,既要充分利用资本,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资本。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看,试图找到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引入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与课堂讨论、小组案例分析,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投入地学习,并最终能学有所用,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寻找和选择更加适宜的发展道路。
三、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发展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需要从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针对当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发展经济学课程特征及主要教学内容,建立发展经济学民族地区案例库,并在教学中推广运用,最终推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克服发展经济学教材案例陈旧等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发展经济学课程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比较起来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课程,从20世纪40年代形成以来,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经济学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近年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概念也进入了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然而,与本学科的快速成长不太协调的状况是,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分析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普遍感觉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脱节。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发展经济学课程各章节研究内容,设计有足够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要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难度并不大,但是,因其探讨的经济理论和发展问题都是基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与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已学课程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有较大反差,因此,同一理论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无所适从。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的差异,熟悉本课程的研究基础。因此,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抓住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最后要综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为了与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方法相呼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民族地区社会调研等一手资料,通过图片、视频或是民族地区同学的家乡介绍等各种方式,丰富案例的展现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时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每一次案例分析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完善案例内容和分析讨论的结果,不但让学生们对每一个案例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每一届学生对案例数据和内容的更新升级,能够持续性地保持每一案例分析的连续性,因而每次学生面对案例时都是最新的资料和数据。
四、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
民族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构建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质是通过以案例式教学方法为中心,综合互动式教学方法、情景式体验教学方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民族地区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经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改进教学的实际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让各民族地区学生能够理解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路径,并能找出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改善的方法。
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课程案例库可以改善和解决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适用性差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课程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要求;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的特点。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加强适合自己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分析库,通过选择相应教材(适当时间应该自己编写教材)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与完善。二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欠缺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将课程的理论发展与实际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构建一套适合民族院校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三是解决学科教学和科研落后于实践发展问题。学科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教学,我们缺乏难度适中、理解性很好的案例教材。教师通过与各民族学生一起参与民族地区实际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钞秋铃,李秀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理论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3).
一、政府统一领导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基础
消防安全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消防工作包括企业消防工作的领导,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消防工作是一项地方性很强的政府行政工作,许多具体工作必须以地方政府负责为主。在宏观规划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负责组织实施;在火灾预防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并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各类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火措施,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在消防组织建设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加强消防技术人才培养,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在执法监督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公安机关报请的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责令停产停业意见,依法决定并组织有关部门实施。毫无疑问,有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甚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部门依法监管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有力保障
政府有关部门对消防工作齐抓共管,这是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属性决定的。各级公安、安监、建设、工商、质监、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对企业履行相应的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加强对企业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并督促、指导、协助各类企业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建设部门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给予施工许可;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可以说,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监管到位的情况下,企业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得到了有效的督促落实。
三、单位全面负责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消防管理的基本单元。企业对消防安全和致灾因素的管理能力,反映了社会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消防安全形势。消防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社会的监督和帮助不可缺少,但最关键的还是
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新修订的《消防法》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单位在保障消防安全方面的消防安全职责,明确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在日常工作中,各企业单位要全面负责,认真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好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结合本单位火灾危险性特点,制定有效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切实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等符合消防技术标准;严格落实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认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工作,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总而言之,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工作要常抓不懈,与时俱进。在消防安全意识上要警钟长鸣,在制度保证上要严密有效、在技防建设上要科学合理,在隐患排查上要全面细致,在事故处理上要认真彻底,这样才能真正将企业消防安全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四、员工积极参与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培养简单的探索科学的方法和基本的科学观念。要做好这些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自信心,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呢?我结合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小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做法,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方案有序进行实验
爱动手是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课在动手操作这一项比其他学科占优势,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很想做实验,但是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实验做好。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时,人人都要争着做实验,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是按照实验要求去做,实验场景怎一个“乱”字了得,实验的结果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学生做实验更多的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而缺乏有目的、有秩序地去完成探究实验任务。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对实验中会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设和猜想,没有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数据及时记录下来,也就无法得出实验结论,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如何克服学生做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第一,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读实验目的要求的习惯,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第二,了解实验的方法,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已经有了,有些实验方案则需要自己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只有让学生读懂实验目的要求(要做什么?)了解实验方案(怎么做?)学生才能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二、激发兴趣,及时督查,自主进行实验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安排学生做较多的实验,要想让学生做好实验,就必需要准备较多的实验器材。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都会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样样亲力亲为,而不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准备实验器材,担心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有困难,担心学生找不到所需的实验材料,无法完成课堂上的实验。其实,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担心,只要你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到位,检查到位,学生基本上都会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实验器材的。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不容易,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必然要细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必定细看教材,对课本有提前预习的准备,进而对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有深刻地认识,为上课做好实验作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做好实验作了铺垫。如《摆的研究》一课要做一个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我看见学生很喜欢玩摆,他们拎着摆的摆线摆来摆去。我想何不让他们按照实验要求来摆呢?我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去准备实验器材,要学生们按照实验要求自己制作一个摆,同时可以按课本上讲的方法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摆。课前检查,学生准备实验器材的完成情况很好,每个人都制作了一个摆,甚至有人得出了结论:摆的速度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可见,学生在自主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理解、消化实验的目的要求,无形之中养成了实验之前仔细研读实验要求与实验方法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理解实验的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分工,主动参与实验
学生参与课堂科学实验,经历整个探究实验过程,是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设计能力的最佳途径。参与做实验,参与到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去,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作用,都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都能细致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都能学会记录实验数据,都能参与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学习归纳总结实验结论,都能学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等等。但是,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虽然说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特别是一部分女生,她们常常不愿意动手做,经我了解她们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男生抢去做了,或者被动手能力强的女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能力必然被弱化,不做实验,她们的兴趣必然减弱,他们的实验能力必然得不到培养。
如何解决部分学生不参与实验活动呢?首先,老师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其次,要求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细化职责,小组内的同学轮流动手做实验,轮流观察实验现象,轮流记录实验数据,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这样小组成员就会主动参与实验。
四、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综合归纳结论
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往往不愿意去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不愿意去主动用笔记录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忙着做实验,甚至抢着去做实验,等到要使用实验数据时,却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可用,也就无法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那做实验也就没有达到做实验的目的,实验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就要给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地分好工,安排好实验小组各个成员的任务,实验时要求实验小组成员各行其事,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保证实验顺利有效地完成。
其实这两种现象在我们的实验探究教学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教师对实验操作的有效指导,在实验中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呢?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四方面来谈谈:
一、明确实验目的,提高实验探究目标性
教师必须先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探究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如小学科学四上《不同的声音》一课,教师拿出3个粗细不同的铝管,问:“铝管的粗细与声音的高低有关系吗?”,一生说:“有,铝管粗声音大,铝管细声音小”。另一生说:“用力敲击铝管,声音强,轻轻敲击铝管,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究铝管的粗细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探究的重点词是什么?什么是声音高低的变化?铝管怎样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二、重视结构性的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在苏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运动的快慢》一课中,为了达成“能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这两种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这一教学目标,需要选择一个学生实验。教材上使用的是两位同学比较走路的快慢等实验,而这些实验在课堂实施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从开始选择的学生奔跑运动经过了“手指赛跑”、“玩具小车”一直到最后确定选用羽毛下落运动的实验,通过几次选择、否定、再选择、再否定的过程,最后决定选用羽毛下落这一实验。
1、跑步比赛——效果好但难以操作。2、手指赛跑——易于操作但结果准确性不强。3、玩具小车——易于操作,结果明显但稳定性差。4、羽毛下落——简易、准确、效果极佳。
三、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没有能够正确操作,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所以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先把课堂上学生要做的实验先做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必须心中有数。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其次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要求学生去规范地操作,如温度计、量筒、量杯的使用和读数,操作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实验的准确性;再如酒精灯的使用,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具体的使用规则,怎样点火,怎样加热,怎样熄灭酒精灯等等,它会影响的整个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直观感性认识。
四、加强交流、亲身参与,加强教师辅导有效性
可以综合采用加强交流与亲身参与这两种方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在学生制定计划前,教师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或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相关问题,在计划制定后,教师要认真阅读学生的计划,指出不足,帮助学生完善计划。
关键词:课外实验;学生的多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5-2
一、把握实验内容,遵循选择原则
1.方便性原则
器材在一般家庭中都能找到或经过努力能找到的。为此,我们在假期没有开始前,就精心选出了新学期的课外实验器材菜单,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提前收集实验器材,并配备一个储物柜来充当“课外科学实验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使用专业科学器材的愿望,我们学校建立了“开放小学科学实验室”制度,学生可方便地从实验室借走所需要的器材进行课外实验。
2.同步性原则
课外小实验安排的内容最好能与平时的教学同步。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时,安排学生制作一个“土电话”;在学习完“电路”一节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等。这样的安排,能起到很好的巩固和应用课本知识的作用。
3.安全性原则
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危险,特别是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的实验一般不做安排。对于可预知的危险因素,须提前告知学生。如在学习“液化”这一节时,我们安排学生用菜刀放在水壶口体验液化现象,特别提醒学生进行该实验时,当心手被水蒸气烫伤,为防止出现意外,实验还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
4.灵活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课内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外探究很好的素材。例如,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了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有学生提出了弦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课后探究。
二、拓宽实验口径,重视实验外延
小学科学实验除了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外,还要重视开展课外实验。这是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本人认为,要达到学生思想创新意识的逐步形成,促进学生素质养成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重视科学实验教学的外延,以课内学习为基础,努力创造条件向课外渗透延伸,投向社会实践。周而复始,达到对教材内容巩固、深化、提高、创新的目的。
拓宽实验口径,可以通过成立科学实验科普兴趣小组,有组织地开展课外科普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独自或联合进行实验。第二课堂以及课外的实验往往由学生独自完成,更加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创造能力。
此外,可能通过分工安排学生自制教具来拓宽实验口径。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查阅资料、画图、找材料、动手制作、反复实验,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创新能力。
三、体验课外实验,发展多种能力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科学世界、丰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本人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科学现象的条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比如在学习“不同的声音”一节时,让学生在自制“水琴”的过程中观察相同的瓶子里,水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水面有高有低,对声音有何影响?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注重培养观察自制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平时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比如在乘公共汽车时只要稍加留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科学问题:汽车突然起动,乘客为什么会向后倾?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科学问题。可见,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观察能力。
2.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理解、分析并且熟悉实验内容是课外实验成败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完成对课外实验内容的知识迁移。对此,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注重知识转化,突出基础知识与课外实验结合的知识点,着重备课外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准备,熟悉课外实验内容,在课外实验前对实验过程进行设想,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初步实验方案。这样一来,师生就能同时实现对教材实验内容的知识迁移,获得较好的理论知识效果,为进行课外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课堂上利用一小张扑克牌的纸张进行承重实验,指导学生改变纸的形状,让它承重更多的钉子。课后,师生一起分析研究怎样改变桥的形状结构,它的承重能力才能提高?简单的科学知识可以向拱桥、索拉桥设计原理迁移应用,丰富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外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对科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课外实验能力的培养。如在“倒满水的杯口水面是平的吗”实验中,让学生课后倒满水后,观察到水面是向上凸之后,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实验课题:“在里面能轻放多少只回形针而水不溢出呢?”学生经过大胆猜想,心怀好奇,一种跃跃欲试自己动手操作的激情已然形成,并凭借轻拿轻入动手经验,懂得不破坏水的凸面为实验成功的关键。这样不但让学生个体独立地练习了实验的使用方法,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与人共事能力,是从事现代实验科学的研究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合作素质的培养,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思维碰撞是关键,在课外实验中可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合作;二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合作;三是学生参与实验的合作。
首先是实验方案的合作,要强调每个学生在分组实验前都要自己设计方案,到实验课时,要求他们把方案拿出来,共同研究探讨,从中进行方案择优,再补充优化方案。
其次是抓分组实验时学生动手实验时的合作,这是关键点。要学生讲究团队精神,重视彼此间的经验交流和探讨,要手、脑、眼同时工作,合作者之间要目标一致,步调协调,分工操作,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还可以就实验过程进行研讨,交流经验信息,深化合作效能。
[关键词] 国检机遇 农村小学 科学实验
今年,我们紧抓“两基”国检这一机遇,大力加强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尤其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的配备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小学课改形势下实验教学的需要,告别了过去靠“演讲”和“演示”教学、靠“看图”和“想象”学习的尴尬的实验教学阶段。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才能让这些科学实验装备更好地发挥作用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的特点,我认为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谋选材料的问题。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虽然现在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所配备的材料很齐全,但有些材料我们的教师对其使用方法及用途都还不熟悉,这应该引起科学教师的注意,在使用上要切忌盲目,不管何种科学实验,都需要教师事先考虑到,提供的材料能否让学生有效操作。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
⒈灵活组合,合理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究竟选什么材料最合适,还需要教师预先亲自操作,尽可能减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无效操作。如六年级“比较铁与铁锈磁性”的科学实验中,如果不把铁锈刮下来,生有铁锈的铁钉是一定会与磁铁相吸的,那生锈的铁钉也就失去了科学实验的意义。
2.把握时机,分层呈现。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农村小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和材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活动要求和研究内容不明确,盲目探究的现象。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例如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材料就必须分阶段发放,才能提高材料使用的有效性。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应给出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再提供另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则提供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3.介绍器材,提高功效。
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的限制,介绍科学实验器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且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的关键一步。学生得到材料只关注于观察器材,研究器材,容易冲淡探究主题,造成学习目标偏移,浪费教学时间。教师应在课前将要使用到的器材及用法集中给学生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熟练使用器材,提高探究活动的时效性。
二、解决好实验空间的问题。
虽然现在实验室的配备基本能满足各年级科学实验教学的需要,但毕竟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实验室,我们应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空间优势,适时地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1.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如“种子和非种子植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以采取课外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2.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3.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也使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采集标本等,如我们在教学“动物分类”的课时,可预先布置学生们亲自喂养家禽家畜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及食物类别、生活习性等,并且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开展采集昆虫标本竞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4.还可以结合本地具体实际,调整有关内容,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直观地感受科学现象,获得更广阔的科学知识。比如将《花、果实和种子》这一教学内容中的“花”这部分内容调整到本地花开比较集中的4月下旬,带领学生到田野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等,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解决好实验操作规范化的问题。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均来源于此。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甚至还会因兴趣过浓出现争做实验的现象,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解决好实验操作规范化的问题
1.科学实验方案要规范化。
新课标指出:“科学实验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因此,教师要制定科学实验方案,加强对科学实验步骤的指导。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
2.科学实验操作要规范化。
首先要明确实验操作过程。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农村的学生更是这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其次要明确观察任务。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