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众传播基本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针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核心价值,归纳了《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在案例发掘主体、案例选取视野、案例选取领域、案例使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对策
案例教学法是《传播学》课程最为基本也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从实践层面看,无论是对案例教学法本身的认识,还是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都还存在不少偏差。这些偏差不仅可能导致“案例”仅仅作为理论观点的例证,而且可能遮蔽案例教学在《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为理论讲授提供经验证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友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有效教学”。若把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1]则大大缩小了案例教学的作用领域,也偏离了案例教学的核心价值。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至少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案例发掘主体上,限于授课教师单一主体。任何一种理论观点,都可以轻易地找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教学模式改革而言,发掘案例的过程甚至比案例本身更为重要。但在《传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习惯“包揽”一切,根据自己的经验、立场选取甚或解读教学案例,学生少有机会参与到案例的挖掘、选择和讨论过程之中。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佐料”,案例在激发学生联想记忆、促发学生反思理论生成语境等方面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缺乏学生参与的案例引介依然是偏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传授,容易压制案例教学潜在的互动讨论空间,也无助于革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案例选取视野上,囿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典传播案例。作为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基于实证主义方法取向和多元主义价值立场的美国经验学派及其相关的研究案例往往成为《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比如,罗杰斯有关艾奥瓦杂交玉米种的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伊里调查”、麦库姆斯和肖针对总统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调查等等,都是《传播学》课程教学广泛使用的教学案例。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方法论和学术立场的差异,传播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包括美国的经验学派、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加拿大媒介环境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法国符号学派等。唯有展示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经典案例,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还原传播学的知识谱系。另一方面,传播学进入中国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如何在消化吸收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同时积极探索传播学的“本土化”,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理论体系,是摆在学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再次,在案例选取领域上,偏于大众传播实践特别是传统媒体实践。根据传播规模的不同,社会传播可以划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五种类型。由于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往往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在各个版本的《传播学》教材中,有关大众传播的议题探讨始终处于显性地位,控制研究、媒介分析、内容分析、受众分析、效果研究等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据大众传播模式设定的。应该说,在《传播学》课程教学中,以大众传播实践为主选取教学案例无可厚非,但有三个问题亟待澄清:一是大众传播并不等同于新闻传播,选取案例时不能过多聚焦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二是不能回避大众传播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深刻变化,案例选择不应偏向理论内涵相对定型的传统媒体传播实践,而应注意借助新媒体实践案例讨论传播学理论的适用性;三是大众传播并不等同于社会传播,既然课程名称为《传播学》而非《大众传播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择就不应过分偏向于大众传播实践而忽略其他社会传播实践。最后,在案例使用方式上,多为验证式释例。在《传播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至少有三个具体应用领域:一是理论导入,为带出理论知识作铺垫,如通过《国王的演讲》等影视剧台词引入有关“传播过程与模式”的探讨;二是验证理论,为理论观点提供证据支持,如以“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媒体报道风潮及其社会影响讨论传播效果的认知、心理与态度、行为三个层面;三是拓展理论,为反思和重构传播理论提供经验对象,如以微信朋友圈讨论群体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二、《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改进对策改进
案例教学的前提是纠正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偏差,将案例教学从“举例说明”的思路框架中摆脱出来,突出强调其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服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能性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误区,还应在建设路径、视域取向、内容取向、使用方式等方面予以改进。
(一)建设路径上,积极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议题。在《传播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可供借鉴的学生参与路径至少有三条:一是发掘学生个体及其家庭生活经历中的传播经验,如组织学生访谈父辈的媒介使用经验,据此讨论媒介技术的历史变迁、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集体记忆”等传播学理论知识;二是组织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新近传播案例进行讨论;三是调动学生参与《传播学》的案例库建设,如组织学生自行寻找社会传播实践案例,并要求学生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解读。
(二)视域取向上,突出强调中国本土传播经验倡导学生在本土化语境中深入思考西方传播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引导学生将传播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议题结合起来,是《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面向。体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这种对传播学的“本土化”探索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在援引西方传播研究经典案例时,要有意识地还原研究案例及其理论建构的历史与社会情境,并将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基本国情、传播制度相对照。例如,“议程设置”理论是基于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媒体报道与公众议程之间关联的考察提出的,但在本土语境下,政治议程和媒体议程的设定模式与美国并不相同,其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关联显然需要重新考察。另一方面,要在理论阐释和理论延伸环节,注重引入本土的研究案例和传播经验,如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的“黄羊川模式”及其学术探讨,[2]认知传播中的“面子观”,[3]等等。
(三)内容取向上,兼顾各类社会传播实践大众传播是《传播学》课程教学最为核心的讨论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实践理应是关键的案例来源。与此同时,案例的选择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注新闻媒体以外的大众传播实践,兼顾杂志、电影、音乐等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实践;二是突出新媒体传播案例,借以反思大众传播模式在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受传者、互动机制、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制度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深刻变化,比如网络圈子传播的“信蜂”现象、网络吐槽文化的兴盛等;三是关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其他社会传播类型,兼顾选取面对面交流、QQ群、微信群、小广告、户外广告、海报、戏剧、公文等社会性媒介的传播实例。
(四)使用方式上,重视案例在“知识生产”方面的作用如前所述,尽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为理论知识提供经验依据,但如果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则会大大缩小案例教学的作用领域。从本质上说,“举例教学”是重复性的知识传授,而“案例教学”则包含“生产知识”和转变教学模式的意义指向。对传播学这一远未成熟的学科而言,借助案例的深度探讨正是深化传播学学理建构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格局急剧变迁的当代社会,传播现象纷繁复杂,可供观察和探讨的传播现象既包括国际传播、危机公关、广告传播等新闻媒体及新媒体的传播实践,也包括科技传播、教育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等社会的媒介使用与文化生产,相关的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鲜活实践正在成为反思、重构或生成传播学理论的重要契机。总的来说,对《传播学》课程案例教学而言,如何借由师生共同发掘、分析和讨论本土语境与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实例,破除教师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和“传统媒体”中心主义的教学倾向,增进学生在本土语境与新媒体环境中理解、应用和反思西方传播理论的能力,始终是值得深入探察的教学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4-45.
[2]王锡苓,李惠民,段京肃.互联网在西北农村的应用研究:以“黄羊川模式”为个案[J].新闻大学,2006(1):61-65.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传播学学者韦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合作撰写的《传播学概论》中认为,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文字、图画以外可以通过感官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等的总称,它可以增强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也可以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有学者也指出,非语言符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通常分为体语、服饰、类语言等。体语是指用身体的动作,如手势、表情、眼神等表达某种信息;服饰是指人的衣着装饰在传播活动中传递着某种信息;类语言包括传播活动中的音调、音量、音速、音质乃至停顿等“声音因素”和哭泣、、叹息、笑声、掌声等“功能性发声”。
纵观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或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它们都呈现一些共同的特点:连贯性、相似性、通义性、协同性、即时性以及真实性。
连贯性。非语言符号“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
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例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等。
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通用的意义。例如,向人作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非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协同性。有学者认为,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例如,某人为迷路者指示路径,他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现实中的非语言符号都是协同传播的。
即时性。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才使用的,而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例如,驾驶汽车时,红灯一亮即踩刹车;一看到美味佳肴,饥饿的人就忍不住要流口水。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会利用非语言符号立即作出反应。
真实性。身体语言多数是人们在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运用的,例如瞳孔变化、出汗、心跳加快等往往不是完全用意识可以控制的,因而,身体语言常常是人们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语言信息可能会“言不由衷”,但非语言信息却常常是“真情流露”。
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65%中的55% 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也认为,面部表情最具信息冲击力,并远远超过声音和言辞。他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冲击力的计算公式:信息冲击力1=0.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的信息传播中,讯息不仅通过话语,也通过声调、节奏、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显示出来,并由接受者的心理感受间接地来体会。
非语言符号的种种特点,使它在传播中具有种种作用。
补充作用。声调、面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来填补、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们“注意听讲”的时候,眼睛盯着说话的学生,意在提醒“不要说话”。
替代作用。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的功能,此外,当某件事不便用言语表述或特定环境阻碍言语交流时也会利用非语言符号的这种功能。例如,当一位朋友在饭桌上准备将某人一次尴尬的经历告诉别人时,某人会用脚踢他一下,他会意后就不再继续这个话题了。
重复作用。有时非语言符号会重复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如,在对服务员说“再拿两瓶啤酒”时伸出两个手指,说“真棒”时连连点头,说“没劲”时连连摇头。重复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明确。
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广告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应用。在施拉姆的经典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施拉姆指出,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非语言符号要比语言符号传达更多的意义,因为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不是只有语言在孤立地起作用,尽管语言传播具有强势作用,但人不可能压抑自己,非语言符号会传递更多更为真实的信息。正如施拉姆所说,非语言符号同样具有重要的传播功能,除具备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之外,非语言符号还可以检测语言符号的真实性,对语言符号进行补充。另外,非语言符号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中还可以营造出特定的传播意境。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行为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语言符号传播所产生的,而这对于广告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非语言符号在广告中可以起到传递信息、体现创意、塑造形象的作用。广告中的信息基本都围绕作品的诉求点来安排,所以非语言符号的出现大部分都直指诉求目标。在广告中,对非语言符号的设置与运用可以形成作品的记忆点,能有效地增强作品的鲜明性。如,在一则
空调的影视广告中,一个台球高手一杆将四个球同时击入洞中,台球手高超的技艺让受众对
该广告片产生深刻的印象。可见,掌握广告中非语言符号的编码技巧,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大众传播功能对于影视广告创作人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节目主持人对非语言符号的应用。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要被受众接受,并进一步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传播手段,运用多种信息符号。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除语言符号外,其相貌、服饰、表情、体态以及使用的道具等非语言符号亦可成为主持人传播的重要策略。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将其称作“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都能理解的微妙代码” 。在主持人参与的这种类似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在有两个人传播的局面中,有一半以上的含义是通过非语言传播的。
有了非语言符号,主持人所传播的内容及其传播意图就可以更加清晰地传到受众那里。例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下台时发表电视讲话,当时的气氛十分尴尬沉重。此刻,主持人对尼克松的下台发表任何评论,似乎都是不合适的。所以主持人“沉默是金”,什么都没说,只是对着观众看了看,叹了口气,耸了耸肩膀,停顿片刻,然后接着介绍下一个节目。这里,主持人用沉默和非语言符号来表达其复杂情绪,而观众也会在这“不着一字”中若有所思。主持人用这样高明的“留白”手法和体态语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流行词汇 大众传媒 文化传承
一、年度新词的出炉
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
如今,“囧”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囧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囧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囧字t恤, “囧”网站等等,囧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囧”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比如上文中的“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7年的年度新词呈现出这些特点:一是多字词语占优势,其中三字词语36.61%,四字词语28.35%;二是大量使用词语模类推构词,词族化表现明显,运用较多的类后缀有“族”、“客”、“奴”、“友”、“门”、“吧”、“日”等;三是名词性词语最多,占91.33%;四是构成材料以汉字为主,兼有别样,254个新词语中有13个字母词;五是新词语来源于多个渠道,分布在不同领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产生的新词语较多,占67.32%。
从以上第四和第五特点可以看到,新词汇覆盖的领域和表现的形式已不局限在本土,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将人类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加快,产生的碰撞也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在语言的传播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失误值得我们去分析改正。
首先,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的行为标准发生偏离,做出错误的行为。因为网络追求实效快捷,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使错别字的流行不可避免,诸如“斑竹(版主)”、“瘟都死(windows)”、“酱紫(这样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书写助长了这种错误之风,然后因为某些错词流行面的广泛,就逐步发展为新词汇。
这些因网络产生的大众文化,以快餐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传统的经典的词汇受众却无暇顾及或者说在逐渐忘却。特别是针对这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受众,他们对于经典的认识恐怕将大打折扣。
其次,细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大量的词汇来自网络。而最新调查报道,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可以算是大众的精英阶层,但是相较于近10亿其他民众,比重不大。这样问题就来了,由2.53亿网民认可的新词,10亿民众买账吗?不可否认,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流行文化以及政策方针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除了在媒介中传播外,绝大部分新词在生活中人们同样普遍使用吗?
笔者认为,新词语的定型需要传媒的检验,更需要普通大众的检验,毕竟传媒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在现今的中国,网络的普及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这些因为时尚或者新鲜而流行的词汇要想立足,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因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导向功能,而没有决定功能。
参考文献:
[1]景县贴吧.tieba.baidu.com/f?kz=486746556
【关键词】现代标志设计 时代风格 发展趋势 风格演变
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以图形来传达信息,表现其内在的质量、特点,而以之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它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缩影。现代标志设计就是在方寸之间尽显无尽的意趣和思想,在交流与交换中传达出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意义。
1 “标志设计”的含义
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和图像组合起来的大众传播符号,它能够借鉴和运用原始符号并给予原始符号以更高的艺术境界,原始符号是人类有记载以来为了交流、记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语言。原始社会中,一些部落的图腾、手工艺品及其物品的符号和记号都是现代标志设计形成的萌芽,它们都代表着群体文化,这类标志、符号和记号并非是一种纯装饰的纹样,它们充满了部落信仰和传统观念,凝结了原始人一定的动作和目的,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内容和各种含义,表现着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
2 标志设计的特性
(1)符号性。采用简单的形式把一个复杂的事物表现出来,以人的共同感知为基础,借助类比、联想的性质,将某事物赋予或归类于另一代表性的事物上。(2)独特性。独特性是标志显著特征的最基本要求。标志的形式法则和特殊性要求商标具备各自独特的个性,雷同现象绝对不允许出现,因而标志的设计必须做到独特别致、简明突出,追求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富于创造性、具备自身特色的商标,才有生命力。个性特色越鲜明的商标,视觉表现的感染力就越强。(3)注目性。标志设计要求在各种不同的应用中,都保持良好的标志视觉形象,使标志无论是在商品的包装上,还是在各类媒体的宣传中,均可起到突出品牌的积极作用。
3 标志设计风格的演变
(1)强调自然、复活传统、格调细腻――工业革命前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设计风格。为了满足社会上层追求虚荣奢华、显示权贵地位的心理需求,设计上自然出现了矫饰的、人为做作的时尚,18世纪以几何对称、几何作图。象征性布局、矫饰的繁琐装饰为特点的巴罗克风格以及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2)模仿自然、追求装饰、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风格。强调装饰处理和强调线的表现力的重要,对这个时期的标志设计造型有很明显的影响,风格细腻,装饰性强是这个时期的共同特征。“装饰艺术”运动是21世纪一次非常重要的设计运动,从装饰形式出发,采取设计上折衷主义立场,探索手工艺与工业化双重特点的兼容、东西方融合、人情化与机械化结合,因而发展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3)反对装饰、强调理性、以少胜多――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时期的设计风格。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和谐统一,歌颂简洁的几何体,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强力影响下,在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标志都是简约的圆规与直尺的几何作图。现代主义一向反对装饰主义,视装饰为天敌,虽然讲求功能和注意服务对象,追求简洁、明确,但却造成了设计作品冷漠、严峻,理性化的外貌,风格单调、冷漠而缺少人情味。(4)装饰主义、感官愉悦、调侃――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设计应该看成是一种对设计新标准的探索 ,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改良补充与发展,在设计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
4 标志设计风格演变的趋势
(1)多元化发展趋向。在保留传统平面化形式的同时,很多标志相继采用渐变、写实、立体,甚至图片等形式,使得以前单一的标志形式变得富有“多维”的表情,以求吸引人的注意,这些变化无疑会给品牌形象的树立添姿加彩。(2)人性化发展趋向。未来的标志设计要以人为本,现代人追求富于人情味、有装饰变化、有个性的表现形式,要求标志不仅只是功能的完善,还应符合审美的需求。(3)娱乐化发展趋向。娱乐性是未来标志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乐意接受能从视觉、心理上让人感觉轻松舒适的视觉信息,为了满足新的文化需求,未来的标志设计或许会具有些许戏谑、调侃的色彩。(4)科技化发展趋向。科技水平和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标志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强化,不再只局限于二维平面,许多奇妙的创意得以实现。标志的设计出现了图片、绘画、三维空间等形式,也有的采用中国书法、篆刻、水墨等表现手法,甚至还有采用透明层、高光、阴影、金属质感等逼真表现效果的。
结语
总之,我们进行现代标志设计时,除了把握标志所要传播的信息要点,还要谨记以上几项准则,标志设计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设计出更好更有创意的高品质标志。
参考文献
[1]张雪.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
娱乐业为什么依赖传媒业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现代传媒有四个特征:一是可表达性,它能承载思想和感情;二是记录的长久性,也即对时间的超越 ;三是快速性,即对空间的超越;四是扩散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①现代电子媒体集中了这四个特征,正像伟大的传播理论家麦克卢汉说的,当今是“一个时代的早期,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印刷文化的意义已变得格格不入,犹如手稿文化不容于18世纪一样。”②电子媒体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娱乐产品需要传媒再创作与传播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变创新的生命过程,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散和传递的冲动。先进的现代传播技术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空前的动力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大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小到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无一不经过传媒发挥着作用。事实上,当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多元化态势都是通过各种传媒来实现的。
1.娱乐产业的基本功能,是它的娱乐产品的创作与传播功能。古人云 :“独乐乐,与民同乐,孰乐?”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是指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关于民族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仪式、禁忌、艺术等的综合体。现代传媒的力量把过去拉到现在,把世界的空间高度浓缩,消解了以时间和空间为主轴的传播关系。事实上,娱乐产品的出品,如杂志的出版、影视的制作等,既是极需要艺术家、作家创作灵感和全身心投入的文化创造,同时也是借助高速印刷、复录拷贝进行的产品复制过程。没有借助传媒手段生产的大批量廉价的娱乐传媒产品,就没有现代娱乐业。
2.娱乐本质上是人性的释放,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创新。在娱乐业中,广大群众不仅是娱乐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传媒本质上是技术形式,其不断需要新的内容来丰富其意义,而娱乐的短时性的特点也恰恰伴随了大众传媒的这一特点。
3.传媒本身作为载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以传媒形式议定文化品格是高级或是低级并无确凿证据。现代传媒不仅传播娱乐业,同时也传播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具有非人格的特征。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传媒的这种兼容性变得越来越强,这就使得传媒中的文化娱乐存在一种多元价值排列、铺陈的表象。当代传媒文化是一种“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对传媒持批评态度的人称这种现象为“同时信奉多种神灵的混杂状态”。④在一个大批量技术性复制的年代,这种区分显得缺少现实性。从技术上而言,传媒是中性的和独立的,是无涉价值的,各种文化都可以在传媒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甚至有些娱乐形式只能通过媒体表现,如电影,电视剧,极大地促进娱乐传媒的产业兴旺。
(二)娱乐流行推广需要传媒业
娱乐是以流动性为基础的,其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就是传播。传播不是一种刻意的商业行为,但其自然产物就是流行,传播所到之处、所在之时都在制造流行。根据时尚和世俗,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什么,娱乐业就加以商业化运作、产业化生产;大众传媒将同一娱乐产品大量的、重复的播出和发行,对受众不断地进行轰炸,将娱乐产品无限度地放大并传播到最大限度的领域。这样,某种“娱乐热”在社会上就迅速升温,风行一时。
1.娱乐作为快速消费品需要传媒业。娱乐业是现代生活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时髦、流动的生活方式的体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消费需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基本的物质需求将向精神需求转移,必然对娱乐产品和文化活动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娱乐业本身不要求深度,不要求注意力,不要求历史,只是一种消遣、一种休闲方式、一种文化快餐,面对它,大众只是匆匆地接受又匆匆地抛弃。如果没有快速推广的机制,那将不能发挥娱乐的最大价值。正是基于此,传媒业代替娱乐活动场所和家庭成为快速传播的典范。
2.流行音乐作为文化工业的一部分发展起来后,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迅速增加,使依靠表演的流行音乐可借助电波和图像迅速传播。一首歌曲创作出来后也许有许多歌手演唱过,但限于舞台表演而没有融入音像、广播、电视就很难接触到更多的歌迷,也就无法广为流行。如果一个歌手没有发唱片,最多只能是业余歌手、小范围的歌手。
3.体育活动的规模和大众性要依靠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来实现。由于当代大众传媒的日益图像化,当代人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图像化了。大众的体育活动从参与转向观赏化,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体育活动走向了越来越高程度的图像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20世纪最大规模地组织起来的全球性文化活动。
(三)娱乐业对品牌的高度依赖
娱乐业是个品牌产业。从消费者角度说,一般依靠对娱乐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来持续购买和消费。从市场来说,品牌需要形象,需要推广;而传媒是塑造品牌的必要平台。
1.娱乐业从业人员对知名度的依赖。明星制度早已经成为娱乐业的基本法则。托马斯・英奇在《美国通俗文化简史》中说,“表演艺术家的形象对推销唱片的作用恐怕甚于音乐及表演本身”。④比如著名唱片公司华纳旗下歌手朴树作为全球华人明星人气榜上名列前茅的巨星,为推广2004年度个人唱片,需要在全国近100个城市巡回签售、演出。随着整个社会的传媒化,流行音乐正越来越被传媒中的个人形象所控制。流行歌手不但以成为传媒人物为荣,而且个别人花钱在电视上露脸唱几句。反过来说,大众传媒对明星的封杀,就意味着其作品极可能不再流行,明星也不再成为明星。
2.大众传媒以其直接性、简约性、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强烈的听觉感染力和触觉激活力,全面树立了娱乐产品的形象。大众传播对受众而言并不要求多么复杂的接受背景,只要直观的耳朵、眼睛起作用即可,即使文盲也可以接受,娱乐产品也就获得更大更广的流行可能性。MTV将画面与音乐相结合,展现短、特写、大特写各种镜头,画面的视觉与音乐作品相联系,让观众彻底处于一种甘心情愿甚至渴望被俘虏的状态。
文化工业的本质是制造快乐需求并满足。艺术的内容价值仅仅是一种包装,真正的魅力是在艺术或娱乐背景中制造的快乐与浪漫。大众传媒塑造娱乐产品的流行形象。娱乐业的实现是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娱乐产品需借助传媒树立作品形象。
(四)娱乐业收入补偿需要传媒业
在当代,由于工业化生产、受众需求水准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娱乐业正在发展成为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的产业。资本逐利性质和产品投入的高涨都需要从市场上得到补偿。很显然,仅仅从娱乐业本业获得的收入,已经不能支撑娱乐业的发展。娱乐产品完成利润的增长除了娱乐业市场,大众传媒成为娱乐业第二市场。
自从娱乐业与传媒业结合以来,娱乐业就一直从传媒市场获得丰厚的收入。近20年以来,现代传媒业的发达,使娱乐业在传媒市场获得的收入远远大于传统娱乐市场。娱乐传媒为娱乐业开辟了多角化经营模式。⑤
(五)娱乐全球化需要传媒业
当代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家的所谓地球村现象。随着光纤通讯、卫星传播、国际互联网等高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正溢出国家和民族的疆界,直抵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传播。古今中外的文化形态将打破时空的阻隔,汇流成一种具有世界胸怀的兼收并蓄的内容,最终建构成当代世界的文化形态。文化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一。
以美国为例,其影视业,就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和工业数据,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美国其它任何行业。迪斯尼娱乐业等旅游文化产业,1998年也已进入了世界企业第6名,产值高达322.8亿美元。美国的新兴文化产业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首先是美国凭借其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争夺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的结果。1980年,美国电影业的收入70%来自于美国国内。此后,其国外票房每年以6%至7%的速度增长,到l997年达到了58.5亿美元,仅《泰坦尼克号》巨片在全球刮起的旋风,就为其制片商带来了数亿美元的巨额收入,为发展美国经济与繁荣文化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⑥
娱乐业对传媒业的渗透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领域的创造和成果,它和经济、政治一样是人类社会重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文化不是瞬息万变的,而是“一种借助内聚力来维护本体身份的连续过程”。⑦“一般来说,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传播功能,即记录、存储、加工和传承社会信息;二是认知功能,即影响、制约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三是教化功能,即通过文化环境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并使之社会化;四是协调功能,即调控社会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五是创新功能,即超越现实局限性,创造出新的观念世界和理想世界。一方面,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基本性质、现实状况和发展要求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给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巨大的反作用。”⑧
娱乐的基本的功能就是娱乐功能,而且作为文化中最为显露的部分使文化的五项功能最为显露。娱乐产业异乎寻常的发展导致传媒产品、体制、运作方式 、以及传媒在社会中的功能发生很大的全面的变化,对传媒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当代娱乐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也使传媒业前所未有地对娱乐形成依赖。
(一)媒体兼容化
传媒影响受众的基本方式就是刺激人们的知觉以引起他们的兴奋和注意,现代传媒产品越来越具有引起多重感官刺激的功能。娱乐活动是多种感官刺激的集成,包括视觉冲击力、听觉感染力、触觉激活力、味觉和嗅觉的感受。显然,人类追求全面的娱乐感受,作为进军娱乐业的传媒业为此不断开发,使传媒产品具有引起多重感官刺激的功能,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视频、音频到多媒体互动宽频,甚至味觉杂志、嗅觉电视的发明,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表现娱乐的多重感觉的特性。
(二)内容娱乐化
1.纯娱乐内容比重越来越高。根据近年来全国电视频道数量和节目数量激增,各类节目市场份额摊薄因素,可以得出:娱乐节目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传媒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过去,现在,以致未来,观众对娱乐节目将保持收视需求旺盛的态势。
2.新闻娱乐化现象严重。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新闻娱乐化是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三)员工明星化
明星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明星文化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明星文化的消费也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消费。明星制是大众传播传媒的产物,明星的巨大魅力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并产生了一大批追星族,明星身上的注意力成为巨大的经济号召力,这使得明星成为投资者争相投资的对象,明星制因此诞生。
大众传媒的发展也需要自己的明星,于是也开始实行明星制,著名主持人、著名制片人、著名策划人、著名导演、著名专栏作家成为媒体运作的轴心。⑨
(四)经营娱乐化
在当代,传媒业娱乐化并非传媒业技术变革使然,而是娱乐业突出表现和扩张的结果。集中表现在娱乐业对传媒业的并购和改造上。
1.娱乐业对传媒业的并购及改造
综观传媒发展史,纯粹的传媒渠道从来是没有大众消费价值的空壳,娱乐业不断搭上传媒业的快车,并操纵之。1953年ABC和以好莱坞为基地的联美派拉蒙电影公司合并,这不仅标志着电影公司把救命的金钱注入了在挣扎中的电视网,以与CBS和NBC竞争,而且,还标志着另一重要趋向的开始 :电影业与电视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雷石东出身律师,辗转商场,更多地表现出投资家的品质,从汽车影院朝有线电视的方向战略转型,比如三次惊心动魄的收购战(1987年并购维亚康姆、1994年并购派拉蒙、1999年并购CBS),成就了传媒王国梦。
时代出版公司与华纳娱乐公司合并使前者感受到了商业的压力,而正统CNN被时代华纳收购也必须经历痛苦的磨合。“CNN被AOL时代华纳重新整合仅有数月,一板一眼报道时事要闻的CNN必须为此而改变,CNN的既有新闻观必须让位于美国在线的观念,时事要闻必须让位于娱乐新闻、新闻必须让位于利润。”⑩
2.省略杀出生天,去年上半年,整个全球网络广告市场只增长1%,雅虎的广告收入却增长了14%,去年雅虎广告整个增长超过两成,不但在前11个月就比竞争者AOL(美国在线)多收入1亿美元,还被200名行销与广告业主级主管选为最满意的网络广告媒体第三名。
赛梅尔更有办法的是让网友们心甘情愿地掏钱买服务,例如付更多的钱买更大的电子邮件信箱、订阅特殊的频道或内容、在网上买东西等。赛梅尔的另一个法宝是进行能立刻取得效益的并购和结盟。他购得提供就业资讯的网站后立即带来近9000万美元的收入,与付费搜索网站OvertureServices结盟,还买下搜索软件公司Inktomi的股份,让使用者得到更仔细、深入但一定要付费的结果。“赛梅尔让雅虎行事像个成年人。”有人评价这个来自传统媒体的运营者。⑾
注释:
①柯可:《文化产业论》,49,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②切特罗姆:《传播传媒与美国人的思想》,106-190,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③(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5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④托马斯・英奇:《美国通俗文化简史》,转引自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274,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⑤相关内容参见本文“娱乐传媒产业与传统娱乐产业的差异”部分。
⑥柯可:《文化产业论》,99-100,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⑦(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8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⑧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3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⑨张雷:《注意力经济学》,234,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⑩李礼:《CNN换帅的背后商业理念改造传媒巨子》,北京晚报,2001/08/14。
关键词:突发事件; 政务微博;功能;场域;建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31-02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在四川省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这个2008年汶川地震中重灾区再次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与2008年不同的是,当灾难再次来临时,政务微博在信息传播与服务中所起的作用进入了网络执政的新阶段。不过,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建构怎样的场域成为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手段。
一、场域理论概述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场域理论,而场域、惯习、二元对立的消解是了解该理论的关键所在。他“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1]”每个场域都以一个市场为纽带,由社会成员按照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等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而成,从而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资本必须与场域联系才能实现其存在,发挥其功能。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个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包括个人的知识与对世界的认知。不过,惯习会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阶段、身处的不同时代而随知识类型的发展而改变。不过现实中类似整体与个体、结构与行动者、事实与价值、决定论与意志论等的二元对立常常让人陷于两难境地。布迪厄力图借助场域与惯习的关系来建构起消解二元对立的力量。为此,布迪厄认为要厘清场域和惯习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制约关系,即场域构造了惯习,这是一个场域的内在需要的外显产物;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认识的构建关系,即惯习将场域构建成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世界,在其中值得个体的能量为之投资。[2]”
作为场域组成部分的媒介场域,它的源起可见于布尔迪厄对电视场和新闻场的研究中。在《关于电视》一书中,布尔迪厄认为“新闻界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有着自身的法则,但同时又为它在整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所限制,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牵制与推动。说新闻界是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法则,那是指人们不可能直接从外部因素去了解新闻界内部发生的一切。[3]”据此,丁莉认为“媒介场域是指以规模生产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台、电视台、报社等)为主体、由与新闻传播活动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各方机构和个人组成的相对独立的遵循自身独特逻辑和规律运转的客观关系网络”[4]。具有二元对立特征的传播主体与受众由此成为媒介传播活动中的客观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网络就是媒介场域。作为联系传播主体与受众/媒介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媒介场域的建构自然也就成为各类媒介发展,实现其媒介功能的重要内容。
二、政务微博场域建构的内容
政务微博涉及到传播主体与受众,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这两对具有二元对立特征的对象是政务微博场域建构的关键。
第一,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无论是在哪一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与受众一直都处于博弈状态。新媒体日渐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一方面要处理好与传统媒体的关系,而另一方面要与其它类似的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上角逐。传播主体与受众的界限在新媒体环境下越发模糊。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参与式特征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下,消解政务微博信息传播中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对立,构建传者与受众共存之间的二元共存就成为建构政务微博场域的核心所在。
第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1998 年,时任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首次提出了“两个舆论场”概念。在当时的媒介生态下,“两个舆论场”一个是指存在于民众中的口头舆论场,而另一个是指存在于新闻媒体营造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在当今的新媒介生态下,“两个舆论场”有了新的内涵。其中,由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借助微博、微信等方式建构的主流电子政务舆论场,而另一个则是民众借助微博、微信等方式建构的草根舆论场。主流电子政务舆论场与草根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是实现政务微博舆论场域建构的重要手段。
三、雅安地震中“四川”场域建构
雅安地震灾害发生后,“四川”场域建构对抗震救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要考察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场域建构,了解政务微博的功能是首先要考虑的要素。2009 年11 月11 日,湖南桃园县通过新浪网实名认证,成为国内首个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政务微博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手段,在推动政府的管理、社会的进步等层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政府管理平台,政务微博既有新媒介的新特征,也有着媒介基本功能。综合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微博功能,政务微博功能主要包括信息与舆情引导,监测社会环境与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教育大众、引导大众等三个层面。为了实现这些政务微博功能,雅安地震中“四川”构建了以下四个场域。
第一,建构信息场域。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的及时传播与综合性常常成为实现政务微博功能的首要任务。信息的既要有该政务微博的原创信息,更要有转引起其它媒介平台的信息,尽可能让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全面、综合,从而建构起突发事件的信息综合体,实现政务微博的信息功能。雅安地震发生后21分钟,“四川”了第一条原创地震信息“#地震快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简洁地介绍了雅安地震的基本信息,使用了微博话题模式和“@”模式。这样,从当天上午8点23分到晚上23点20分,“四川”一共了37条信息。这些信息既有原创信息也有转引自其它媒介平台的信息,既有政府的抗震救灾信息也有相关的温馨提示。全面综合的信息建构起信息传播集散地场域,让民众能够透过这一平台及时查阅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起到稳定人心和社会的作用。
第二,建构知识场域。突发事件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背后往往是相关知识,特别是防范知识的缺失。为了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建构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场域极为必要。知识场域的建构实现了政务微博的教育功能。雅安地震发生后当日10点08分,“四川”了图文结合的避震自救知识,提醒人们在避震时要“1.赶快贴紧承重墙,不要靠近玻璃窗;2.立即蹲下蜷缩身体,头尽量向胸靠拢;3.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4.尽量靠近水源处,不要接近明火;5.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同时呼吁网民将此知识转给身边的朋友。雅安地震中“四川”上类似这样即时的知识能帮助人们更方便及实地掌握避震自救知识,为减少伤亡提供了可能。
第三,建构引导场域。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不确定性往往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行为、谣言流言传播的催化剂。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行为、谣言流言的传播很容易引起混乱,进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实现引导大众的功能,政务微博引导场域的建构就迫在眉睫。地震发生后第四天,“四川”转发了“【呼吁!】好好生活,珍惜拥有,停止谩骂,停止攻击。这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据@丁一晨DYC”;4月25日,“四川”在转发人民日报关于雅安芦山地震的十大不实谣言长微博的同时,更是指出“地震发生第四天,各种消息开始互证沉淀。当大潮退去,裸泳者尴尬现身,也是时候将种种起哄的、抹黑的、片面的、主观的谣言放在阳光下晒一晒了。不传谣、不信谣,不要让那些真正奋战在一线的官兵和志愿者流血流汗还流泪。”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采用“草根”微博与主流媒体的消息,结合自身的消息共同构建引导场域,实现其舆情引导功能。
第四,建构认同场域。突发事件发生后,家国认同、情感认同的建构成为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软实力。政务微博作为政府管理的手段之一,一方面代表着政府,而另一方面则要服务于民众。政府与民众之间二元对立的消解有待于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是否能有效建构起双方都认同的场域。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及时党和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消息,对建构政府是民众依靠的家国认同起了重要作用。寻亲信息、救灾故事、灾民自救、民众志愿行动等微博,建构起民众的情感认同,起着温暖抚慰民众心理的作用。认同场域的建构实现了政务微博监测社会环境与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
四、结 语
风险社会中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政务微博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运用其功能来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是新媒介环境中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政务微博场域建构的诉求在于借助其功能,将社会各方力量集合在一起,消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二元对立,共同去面对突发事件,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L. D. Wacquant,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 [J], Sociological Theory, Vol. 7, 1989.
[2] P. Bourdieu,L. D.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挑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87-04
一、新媒体基本含义
搜索一下“百度百科”即可发现,关于媒体的解释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这不失为一个通俗的注解。媒体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传统和“现代”(即新媒体)之分。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 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不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本质工作都是进行媒体传播。媒体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的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接受者(受众),信息传播的载体。
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把传统媒体界定为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这是和媒体自身发展的历史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说好是对媒体业历史过程的自然总结。而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见于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 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 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扩展至全世界。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一般认为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介质、载体和传播平台、手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或者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并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新媒体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杨继红在《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一书中把新媒体界定为凡是经过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这些事件将网络和广大网民推向了历史的前台,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纵观2005- 2009年有关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发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和社会舆论产生着深刻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力量的凸现会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由此我们认为,新媒体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各种快捷网络(有线与无线)传播手段为介质,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这些新媒体在承担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之外,又深刻影响着社会舆情和公众心理的新型传播力量。
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构成严峻挑战
近几年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基础就是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传播状态方面的面对面、点对点方式挑战传统的固化了的由单点到多点传播方式的挑战。新媒体可以通过用户参与互动,信息的受众在某个时候也是信息提供者。传播机制是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进行传播,使得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反馈及时。新媒体不仅拥有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体的优点,而且每个参与者对所关注的内容都有自主的控制权和选择权,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点对多点的局限性。新媒体的基础是网络,而网络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传播的权利,而传统媒体明显受地域、时间、不同人群的限制。网络媒体可融文字、广播、画面为一体,相比于传统媒体更有效生动直接,使受众更容易接受传播者的信息。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发行、广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固定时间,固定方式,也基本固化了渠道。它基本遵循着由单点到多点的传播方式,很少有信息反馈或者反馈很慢。
(二)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和易检性挑战传统的内容单一、时效性和互动性不足。新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内容丰富,时效性、互动性及高度参与感强。缺点是因为海量内容,其监管审查的难度,导致其信息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感。即使有深刻的内容,也很难在海量信息中出头。而新媒体借助计算机网络,大规模上传和庞杂信息,以即时快捷的方式直达受众,个性化的方式为广大用户消费信息提供了很多方便。当前,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是Web2.0、sns(网络聊天室)。有学者就认为“Web2.0”就是一个关于网络时代各种“微内容”技术与服务的“总成”。所谓“微内容”所指的是可以是整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等 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可以表现为一个博客,一条评论,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在新媒体的业务开发和技术研究者中,很多人吧web2.0看做是一系列的技术,或者看做是一个技术时代。其实web2.0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已经远远走出了技术的领域。它为新媒体的使用者提供了可以使用媒体的交互平台。它在支持着媒体传播双向化的同时,也支持着用户制作的内容被更多的用户分享,支持着进入这个交互和分享平台的人们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它支持着一个“媒体全民化”的时代,是这个支持“上传”的技术体系和一系列应用方式,将话语权还于民,更支持着那些有表达欲的人们成为自媒体创造者。“用户创造内容”,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深刻改变媒体与手中关系的根基。如果我们检视一下近几年来新媒体典型案例就可发现,频频出现在国内网络的华南虎照片事件、孙志刚事件、香港艳照门事件、河北李刚门事件等,都不失为这方面的经典。在这些事件中,网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事件都是近年来众所周知的新媒体事件。传统的报纸版、期刊、图书、广播电视都受一定平面载体的制约,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强约束性,缺乏讯息传播的自由度和空间度。传统媒体的内容形式相对单一,要么是文字,图片单一展示。或者广播电视等音视频推送。由于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其互动性和时效性均显不足。
(三)新媒体的多面全覆盖挑战着传统媒体的许多传播盲点。与传统媒体的标准化制作、程式化信息传播不同,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凭借其技术特性,为满足公众的个体化信息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手机画面,北京奥运会、神七升天,普通公众运用手机、互联网络等新型媒体终端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例子比比皆是。内容也从单纯的娱乐恶搞到主流新闻无不包含其中。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报道的力量更加具体、丰富和形象。
据权威研究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仅2008年上半年,中国使用网络视频的网民就高达1.6亿,相当于每1.3个网民中就有一个网络视频用户。这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它创造了巨大的内容提供商、视频运营商和终端用户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成、上传、浏览及消费产业链和产业营销市场。比如说当前流行的网络视频点播技术,就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播放相应的视频节目,它的特点是:改变用户过去被动式看电视的不足,专业视频网站服务网民。又比如P2P播放平台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允许用户通过中心的服务器协调来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文件,并且可以“点对点”下载所需要的内容,它要求用户在下载视频内容的同时,通过自己的电脑主机继续上传内容。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搜狐视频、QQ播客、新浪播客、土豆网、酷6网、优酷网、网易播吧等为代表的点播市场和信息平台。网络视频业务之所以能够如此快的兴起,正是来源于网民对于良好的用户体验的追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垂直视频分享网站,在技术、内容、营销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性特色而且都获得了风险投资,在资金、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访问量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影响力居高不下,同时也在构筑自己的商业运营模式。而这些都是以前传统媒体不曾拥有的市场资源。
三、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媒体介入传播领域,对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传播主客体上看,传统媒体已然扮演着权威性、程式化特点。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传统媒体主要承担了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整理、大众精神重塑的社会政治功能,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的程式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各类筛选信息增加权威性,一般承当与民间传播方式有别的主流传统媒体的重任。所以,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真实可信的权威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与人才网络,具有品牌效应。受众经过长期的培养后,一般的消费习惯也养成了稳定的接受心理,把图书、报刊、电视和广播作为判断信息真伪甚至社会意识的重要依据。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目前已然占据着媒体市场的半壁江山。但这种状态已经受新媒体受众市场分割的挤压而变得步履蹒跚,图书出版、报刊营销、电视广播等领域受众分化流失日益严峻。
第二,从传播内容上看,新媒体朝着丰富、快捷、个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平面化、格式化、平板化的时空限制。而传统媒体受纸质载体和传播渠道的限制,筛选和甄别信息的过程有较长的时滞,信息的制作和受意识形态的制约较明显,信息的消费也表现出较高的权威性和不可选择性。而新媒体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几乎人们能想到的内容都可以不受限制,容纳能力难以估量,同时,网络媒体在信息化工具的支持下,信息更全面、更广泛,能及时,随时更新,并瞬间传遍全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市场形成挤压甚至替代,并把低龄化人群逐步吸引到自己的消费群落中来,使传统媒体的定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第三,传播方式上看,新媒体促成了信息在受众之间实现众人对众人之间的双向交流,个体化表达特征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大众传播依旧保持着信息单向流动,受众被动选择的尴尬局面,信息提供平台和受众之间缺乏有效的反馈沟通渠道。例如,从跑马圈地向品牌运作阶段的过渡中,倍受内容困扰的各类视频网站,开始图谋更大的产业版图和话语可能。而且,随着网络内容制作的日益丰富,信息运载平台的媒体化、影视化尝试已然走到前台,视频网站进入影视制作领域将成为一种趋势。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传统媒体还难以做到向新媒体那样推出自己的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电子视频等,为自己的受众提供充分的互动空间,为个人和非专业的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接近新闻源和新闻发生地提供机会。
第四、传播功能上看,两者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不断综合、可选择性的特色。传统媒体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例如图书仅供阅读、报纸仅供浏览,广播仅供收听,电视虽声画文并茂,但却不能用来进行信息传输或处理。新媒体则可以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于一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为受众提供全方位、多维的信息服务,使受众在网上可以有选择地浏览各方面的信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将有关内容下载到个人电脑上或者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而传统媒体依然是传播业的主体,网络传播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
四、传统媒体营销空间的拓展策略
新媒体的日益崛起,无疑给长期僵硬的媒体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带来媒体市场的重新洗牌,进而推动媒介形态的快速变革。从目前的基本市场格局来看,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尚可兼容并进,共享市场份额。但需要关注的是,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整合中,如何面对市场份额缩减、市场容量狭小等方面的现实挑战,能够借助新型媒体的技术和载体实现华丽转身,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增加传播手段,重新为自己的赢得生存空间。
(一)尽快实现传统媒体基础上的新媒体融合,打造媒体新格局。在目前日益激烈竞争新闻出版业环境下,新媒体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尚有一定的依赖性,主要是新媒体尚不具备完整的采访、编辑、制作方面的独占权力,更多的表现为一定商业性的运作程式,它的新闻信息来源还摆脱不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许多受众已然保有“早上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习惯。这为传统媒体适时而为、应时而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传统媒体,尤其是我国人民大众认知程度较高的传统媒体,在信誉、品牌、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媒体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记者队伍,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一旦结合网络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上,必然会结出更加灿烂的奇葩。因此,未来的传统媒体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结构、机制和人员的重新布局而不是被新媒体所取代。因此,和传统媒体结合实现双赢策略,是新媒体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新闻出版改制正是应对这种挑战的生动例子。
(二)加快利用新媒体优势开拓新型营销手段。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电视、传统连锁渠道等众多行业的变革、转型和融合。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中移动新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收入总和达到 1,350.00亿元,占到中国传统媒体行业总产值的1/4,到2009年这一比例呈扩大趋势。对于我国的媒体行业来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现在这两种媒体已经开始融合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在这方面许多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已经在尝试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同时还通过与网络新媒体、电信运营商等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和合作,以求在新媒体领域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随着 3G的运行和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无线网络、手机电视、手机网游、动漫等手机新媒体将充分融入新媒体领域,而且会迅猛地嫁接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为更加广泛的受众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
(三)重新塑造品牌,开拓营销市场,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艾瑞咨询推出的《2008~2009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报告》仅就中国网络视频的统计显示,受惠于网络视频营销的高速成长,在多种外部利好因素促进及行业各方努力下, 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达到13.2亿,其中企业付费市场规模达到7.4亿,比上一年增长124.6%。艾瑞咨询认为,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尤其是企业付费市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标志了网络视频运营商以视频营销为基础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传统媒体,依赖自身的权威地位和意识形态定位,基本上形成了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的信息制作传播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图书市场、报刊市场愈来愈受到电子网络市场的挤压和分割,已有的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例如图书的选题策划、编辑出版,正规出版社因体制僵化,不具备灵活性而难以与民间出版公司竞争,报刊的编辑与发行分离难以即时反映受众市场的阅读需求,广播电视传统信息制作形式、话语方式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受众接受心理等,这些都是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竞争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深化新闻出版改革,在改革中重新塑造品牌资产,积累品牌价值,占领品牌高端市场,加强营销团队和渠道建设,将成为新媒体时代应对挑战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2008-07-24.
[3] 翟学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中的出路与对策[J].传媒,2007,(3).
[4] 吕芳,李志刚.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与融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5] 廖云.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哲社版,2003,(5).
[6] 张任明.迅速开放传播通道――危机中的政府传播对策[J].公关世界,2003,(10).
[7] 李姝阳.新世纪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J].湖南社会科学,2001,(2).
[8] 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Emergence of the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business strategy
QIN Yan
( Chinese society newspaper office,Beijing 100032,China)
【关键词】微博;政治参与;网络民主
一、政治参与相关问题概述
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公民政治参与作为一种直接民主形式,不只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至于今天公民政治参与成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一个“符号”。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或团体为实现、维护自身利益与政治诉求而参与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在政治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承载着两项基本功能:一是,为公民或团体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提供必要渠道;二是,对维持政治系统稳定至关重要。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形式,指政治系统内的社会成员利用互联网络传播手段,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参与或者影响社会政治,影响政治决策,在网络中体现公共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几种典型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有,公共论坛、网络投票、政治博客等。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互动与沟通的平台,又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二、微博时代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是一个由博客演化而来的新网络媒体,用户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相对于传统网络传播方式,微博具有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和更强大的传播效应。公民通过微博进行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如下特点:
(一)参与者的平民化和平等性
微博之于传统网络媒介的革命在于“微”,让内容创作和信息传播获得极大自由度,其平民化的日常交流服务也拉近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微博突破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传统运作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这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客户端随时信息,这无形降低了微博的进入门槛,吸引了更多的草根民众。借助于微博平等化的沟通模式,民众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时,能够平等地利用网络政治资源发表意见和观点,平等地聆听和表达诉求。
(二)参与方式的交互性和直接性
微博具有极强的交互性,既能保证以个人为中心,实现即时信息,又可以将外界的信息随时随地传达进来。微博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汇聚成巨大的传播群体,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并形成新的双向互动模式。如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twitter与民众互动,最终赢得民意。在微博环境下,民众可以利用微博解读政策,政府则可以利用微博听取民意,从而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三)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去中心化
微博信息来源和传播的及时『生特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极大地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成本,尤其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时间成本。微博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能力,使公民能够快速了解事态的更新情况并及时分享于他人,一条热点事件的微博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被转发上万次。微博提供了一个机会更加平等的舆论平台,让沉默的大多数人拥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微博的出现造成政府信息主导权被分散,使日常难以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众参与其中,并利用微博表达政治诉求,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三、微博时代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形式,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影响政治决策,实施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一)推进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互动过程中,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思维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最有效、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微博的出现拓展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丰富了政治参与实践活动,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过程。这在客观上丰富了政治参与实践,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有利于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政治社会化水平。
(二)维护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
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高,政治体制对公民要求的反应就越灵敏,从而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政治系统越稳定。抑制政治参与,强调高水平的投资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容忍分配上的不平等,造成低政治稳定,最终导致“参与爆炸”。网络政治参与扩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效弥补了现实政治参与的不足。当现实政治渠道无法满足参与诉求时,民众就可以借助微博等网络媒体表达参与愿望和诉求,从而避免社会转型中的“参与爆炸”状况。
(三)推动公共领域的对话与交流
电视新闻机构是通过媒体播报的方式让人们了解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重要事情,但是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有关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能够提高收视率将新闻的功效转化成以大众娱乐为目的,让电视和新闻媒体转变成一种公众休闲娱乐活动。这样的新闻播报风气使得电视新闻播报的主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新闻媒体不再关注新闻本身的价值而更多的关注新闻能够获取的商业效果和商业价值。这样的新闻媒体发展趋势将导致新闻媒体工作者不再去关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就业等严肃性的话题。这样的新闻媒体娱乐化发展趋势将直接导致公众媒体只注重新闻的娱乐性而忽视新闻媒体的时效性、信息传递功能和严肃性。
1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逐渐的脱离落后的局面,逐渐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得我国的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但是我国在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接触学习的时候西方的新闻媒体发展方式也逐渐的传入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新闻媒体的娱乐主流方式已经发展成熟。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模仿和学习西方的新闻播报方式。这样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也逐步的开始向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电视新闻娱乐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同时也是大众娱乐化的要求,但是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取得娱乐大众的目的而大量的减少对于严肃新闻素材的播放比例而大肆的改成能够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的名人轶事新闻的播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娱乐化新闻媒体能够更多的获取新闻收视率而提高电视台的收益。因此,这种“软新闻”逐渐的取代了严肃性新闻的播报,而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甚至开始尝试取消严肃性新闻的播报改成为电视娱乐新闻播报。这就意味着电视新闻娱乐化已经出现不可控制的局势。
2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原因
2.1 关注对新闻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眼界开始向西方国家扩展并进行学习,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发提高。因此,人们对于大众媒体的多元化需求也日益明显,这就导致了电视新闻媒体的播报方向随着人们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当前人们的文化素质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价值也大相径庭,同样人们对于电视新闻的播报方法也大不相同。人们需求的不断改变也导致当今的电视新闻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具有浓重的严肃性和政治性而是越发的趋近于大众娱乐化。
2.2 电视新闻行业内的竞争越发激烈,新闻工作者更加注重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推行的今天,各大省市电视台电视新闻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电视台的商业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电视台之间对于能够取得更高收视率的电视新闻节目趋之若鹜。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不少了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而各大电视台为了能够提高电视台的节目收视率而不断的向着人们需求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市场经济商业化的今天,电视台更多的收视率能够为电视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缺少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意味着没有人去关注,同样也意味着没有商业价值的存在,而收视率的高低正是电视台关注的重点。
3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负面作用
3.1 电视新闻和娱乐二者的结合导致新闻自身功能的错位
当前的电视新闻是将新闻的基本功能和播放宗旨转化成为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使得电视新闻角度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逐渐的转变成为与民众毫无关系的娱乐性事件,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是降低新闻的价值而换取人们的收视率,庸俗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但不能够给人们生活提供相应的帮助反而会带给人们消极的生活态度。
3.2 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体公信力下降
电视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向大众传播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政策、发展趋势和新局面,是向人们传播一种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是国家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段。电视新闻是获得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的有机结合体,而市场化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电视新闻工作者将获取经济效益作为主导更甚至将非经济收益进行忽略。电视新闻节目不再是向人们大众传播有效的信息,不再注重公益节目的发展,而是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甚至一些媒体工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而凭空捏造新闻故事以获取更高的收视率。这样的电视新闻媒体在公众的心中不断的被否定,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体公信力也大大的下降。
4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反思
4.1 合理化的规范政策
当今已经偏向娱乐化的电视新闻媒体如若要重新获得大众的审美观念必须要从根本上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规范化处理,重新对于当今的电视新闻媒体进行定位。电视新闻媒体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不断的偏离其原有的价值取向,而且得到社会上部分民众的支持,这种直观的刺激使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趋势发展的动力。面对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不断发展,带有政治性色彩的严肃性新闻节目已经越发的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当期的形势下,只有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当前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规范化处理,遏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继续发展,通过政治手段对于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进行限制才能够更合理的实现电视新闻节目价值取向的回归,才能够重新得到人们大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严肃性风格的认可。
4.2 提高点事新闻媒体的素质
自从电视新闻娱乐化得到部分群众的认可后,各大电视台的收视率逐步提高,而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迫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商业竞争压力而去以为的迎合观众的口味,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获取更高的收视率而放弃了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原则,这种不择手段的方式将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性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迅速的放大直接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方向发生偏移。电视台的这种行为仅仅是为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私欲。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除了有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还应当及时的整顿电视新台的整体风气,努力去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去实现对于当今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