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药实验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食品 检验 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37-01
国家职业标准对食品检验职业工种赋予明确定义,即能使用检测设备,采用抽样检查方式对粮油及制品、糕点糖果、乳及乳制品、白酒、果酒、啤酒、饮料、罐头食品、肉蛋及制品、调味品、酱腌制品、茶叶等各类食品的感官、理化、卫生及食品包装材料等指标进行检验的人员[1]。通过绿色食品检测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检验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将食品检验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纳入到绿色食品检验实验教学目标要求中。
绿色食品检验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绿色食品的一般成分检验、农药及重金属检验、感官检验等,课程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是物质分析原理及操作步骤[2]。在绿色食品检验实验项目的选择方面,根据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的食品检验工作实际情况,选取本地区代表性的绿色食品检测项目,如粮油制品、肉制品、乳粉、食用菌等,使本科生实验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践充分对接。教师根据绿色食品检验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对实验项目进行排序,该顺序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则,对各检验项目进行分解,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绿色食品检验实验以被测试食品的基本性质为出发点,根据具体检验要求,选择设立不同的检验方法与实施途径,并掌握相应仪器的基本原理。例如,根据待测残留农药的性质,样品的复杂程度,检验目的与实验室条件,分析速度、灵敏度和准确度要求,在理解各种检验方法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待测样品的上述不同的检验技术标准要求选择制订最佳实验仪器和检验方案。依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检测原理、原料预处理和检验步骤的重要性[3]。学生独立完成绿色食品检验的完整过程,实施从溶液配制、仪器准备、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检测过程、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报告分析结果等各个绿色食品检验环节。
以绿色食品实际检测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背景条件,将绿色食品检测任务设定为具体的实验项目,针对每项检测任务的具体内容,设计各实验项目的教学情境。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有本地区代表性的粮食原料、蔬菜、肉制品、乳制品和食用菌等,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部分日常食品的品质特点或安全隐患,掌握绿色食品安全质量的检验方法。
在绿色食品检验实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每个检验项目均按咨询,检测,核查,评价四个步骤完成。实验前教师下达绿色食品检测任务,学生针对本次检验任务,以4人一小组,分组收集制定实施检验方案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后制定检验方案和工作计划,列举所用检测试剂和分析仪器清单。通过老师设定的实验项目及检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学仪器的使用规范,制定实验方案,撰写检验方案,流程可行性由老师审阅指导,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教师检查各组检测方案的可行性,并给出修改意见,制定全班的实验进程安排,各组确定最终检测程序方案。
学生在实验操作前,抽选学生进行讲解,讲解实验原理和试剂配制,实验关键步骤,教师再讲解并示范有关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设备使用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检验操作,规范学生检验操作动作。实验开始,根据修订后的检验方案,学生列出所需试剂和仪器,由实验员按需发放,学生配制试剂,进行检测实验。学生通过进行平行实验减少误差,使用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对数据结果进行精密度检验,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促进学生在处理数据方面进步[4]。教师在实验进行中,通过观察了解每名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理论及实验的掌握程度。完成实验项目任务后,各组分组讨论进行自查,使每名学生均参与检查,填写检验工作报告,进行本组总结,各组间互查错误和不足。其他同学可针对各组上报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有关实验中未弄清楚的课题进行讨论。实验结束前,每组抽选同学进行总结答辩,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教师了解学生对关键步骤的掌握情况,完成该组学生的考核评价。教师对答辩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以更正性的总结,对学生未提出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在实验项目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把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检验项目考核中。
绿色食品检验实验教学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实验课平时成绩构成为学生实验出勤占10%、实验预习占10%、实验操作占45%、实验环境清洁情况占5%、实验报告撰写占30%。在课程结束后一周让学生抽考一项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得分为实验教学期末成绩。每学期结束前,学生写出实验总结报告,综述自己的检验体会和学习收获。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实习环节,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其它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时间安排在夏季学期期末考核结束后1周,开展对绿色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实验,可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检验操作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 余荣珍.《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实践[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59-160.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检测;农药残留;前处理
中图分类号 O657;S4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67-01
实验室检测蔬菜和水果中多组分农药残留,通常都采用标准NY/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1]的简捷处理、快速分析的过程。然而,要保证检测的精度和准确度,标准流程中还是有很多技术要点必须加以注意[2-6],特别是对于样品前处理这一环节。本文从检测1 000份样品的实践、试验对比中,针对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前处理过程中较好的技术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试验中用到的仪器主要包括: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岛津GC-2010气相色谱仪、Agilent 6890气相色谱仪、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色谱柱为DB-1701和DB-1毛细管色谱柱30.0 m×0.25 mm(0.32 mm)×0.25 μm、超声波清洗器、高速组织匀浆机、氮吹仪、旋涡混合器、高速离心机。
1.2 试剂及材料
供试试剂主要包括:乙腈、正己烷、丙酮、氯化钠、SPE佛罗里硅土净化柱。试验中所使用的试剂均为进口色谱纯。
农药标准品主要包括甲胺磷、甲拌磷、氧乐果、乐果、毒死蜱、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百菌清、腐霉利、三唑酮、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以上标准品购自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单一标准储备液浓度1 000 μg/mL,混合储备液(加标液)浓度5 mg/kg,上机浓度1.00 mg/kg、0.25 mg/kg。蔬菜和水果为无公害基地抽检样品。
1.3 试验方法
采取分段加标回收的方式进行试验,对于样品的提取以及上机测试要严格按照NY/T761—2008的方法进行。试验中,要进行多次重复试验,比对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对样品标准回收率的影响,包括样品的均一性、提取时间、提取速率、提取液的盐析分离程度、静置时间、蒸发浓缩及净化过程等[7-10]。
1.3.1 样品均一性比较试验。为了保证方法的平行及准确,试验的样品制备所用器具要逐一清理,避免发生交叉污染。将新鲜的样品切至小块的段或块,大小为1 cm×1 cm。然后将部分样品块放置到冰箱中进行冷冻处理,前处理在提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搅匀后,然后用高速组织匀浆机将品种充分地打碎。全部试样分别加标浓度0.2 mg/kg。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保鲜24 h、保鲜48 h、冷冻24 h、冷冻48 h、冷冻72 h,以鲜样加标立刻处理作为对照(CK)。保鲜处理的温度控制在4~6 ℃,冷冻处理的温度控制在-17 ℃。
1.3.2 前处理关键技术环节对回收率的影响试验。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包括提取、盐析、浓缩、净化等,这些步骤均比较关键,在每一步骤前应分别进行加标,以对提取的变量因子进行改变,以对不同步骤对提取回收率造成的影响进行考察。不同技术环节试验中,以无目标农药相同基体溶液添加等量标样为对照(CK),结合不同的试验结果及相关的资料,分析前处理的关键步骤对回收率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均一性比较
通过对样品均一性比较试验的分析,结果见表1。由此可知,试样在冰箱进行冷冻保存比保鲜存贮更有利于保持样品的均一性。因此,试样预处理样品应做到及时监测,不宜放置过长时间。而当试样由于不可抗因素(运输距离、实验室处理能力、停电停水等)导致无法及时检测时,以冷冻保存为佳。
2.2 前处理关键技术环节对回收率的影响
2.2.1 提取。多残留分析中,提取液必须满足在不同含水、油、糖量的情况下能萃取不同极性化合物的要求,通常将被测样品与萃取溶剂置于高速匀浆机中高速粉碎提取。通常该步骤中的提取液应选取有机溶剂乙腈,提取的时间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过长,在一定的范围内,样品提取的时间越长越好,但如果提取的时间过长,反而对整体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般提取时间为15~20 min为宜,能够保证充分萃取,回收率可稳定在80%~115%。
2.2.2 盐析。盐析是在提取液中,加入适量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饱和状态,可使农药成份在水相中溶解度降低,从而与水溶性大的杂质分离。在盐析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将样品摇匀,并充分静置。一般静置的时间应控制在60 min左右,使有机相和水相能够充分分开,回收率能够稳定在70%~100%。
2.2.3 浓缩。使用氮吹的方式对样品进行浓缩时,应将氮气的流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可控制过大,浓缩的温度也不能过高,不能将样品彻底地吹干,而是在近干的状态下将其从水浴锅中取出,自然晾干,否则对于甲胺磷、甲拌磷等有机磷农药的回收率有较大的影响。
2.2.4 净化。固相萃取(SPE)是常用的净化手段,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对样品基质中脂类等杂质进行去除。在样品进化过程中,为确保净化效果,流速应不超过2.0 mL/min,若流速过快,则可能导致菊酯类农药等大分子农药的回收率降低,或者样品净化不彻底,从而对回收率和重现性产生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和水果中多组分农药残留,在样品分析中,前处理所需时间占整个分析用时的2/3[3]。此外,由于前处理很难实现自动化[4],因而90%的误差都来源于样品的前处理过程。通过多重复试验可以看出:必须保证样品均一性,严格掌握样品前处理的技术要点,才能避免人为误差,提高农药残留检测的工作效率和检测的准确性。综合考虑农药成分、试验温度、操作手法等因素,前处理过程中较好的方案为:预处理样品应做到即时监测或冷冻保存;提取时间为15~20 min;盐析操作要保证不发生乳化现象,充分摇匀后,一般静置约60 min;采取氮吹的方式进行浓缩时,氮气的流量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宜大,浓缩温度不能过高且样品应在近干状态下从水浴锅中取出,自然晾干为佳;净化过程中,流速应不超过2.0 mL/min。
4 参考文献
[1]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761-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 熊琳,杨博辉.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5):940-947.
[3] 何佩雯,赵海誉,杜钢,等.气相色谱技术在中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2):126-134.
[4] 唐波,张金娥,齐力汇,等.气相色谱法测定农药残留量新进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4):35-38.
[5] 杨琳琳,田明武.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336-337.
[6] 刘腾飞,谢修庆,刘文婷.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79-181.
[7] 王龙根.蔬菜中6种菊酯农药残留的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4(1):91.
[8] 林秋萍,贾斌,王铁良,等.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J].河南农业科学,2003(10):44-46.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 防治效果 一喷三防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82-01
近年来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小麦的病虫害加重,预防日趋形势严峻,如何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实施“一喷三防”,最终实现增粒增重的目的成为国家和农民头疼的问题。本论文旨在大量可靠严谨的实验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防治时间,给农民指导性建议。以下为论文的实验过程概述和相关结论。
1.“一喷三防”的简要介绍
“一喷三防”,是指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采用的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等混配剂喷雾,通过这些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的应用,降低小麦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威胁,并且给小麦生长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以此提升小麦的年产量m。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1药剂选购过程中需查看售卖商的营业执照,拒绝选用售卖商私下改造的生物化学药剂。
1.2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应先用少量水化开后再倒入相关的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避免因药液不匀给小麦生长造成伤害。
1.3生物化学药剂的用电控制。考虑到小麦处于生长期对于外界的病害抵抗力较差,因此,在生物化学药剂的用量控制上需要根据小麦种植亩数,进行药量配置。
1.4考虑到天气因素对农药使用的影响,在进行田间喷药过程中,应避免雨后露水或是早间露水喷洒农药。
1.5小麦生长季节多数为多数季节,一旦喷洒药剂后6小时内遭受雨水冲洗,需重新补喷药剂。
2.实验目的与方法
2.1实验目的
为了真正满足农民的夙愿和响应国家“一喷三防”的号召,实现一次喷药多重防治的效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本论文主要对何时喷洒混合农药来高效防病进行研究。
2.2实验方法
2.2.1试验田选择
试验田土质为壤土,中等肥力,周边皆为田地,年平均气温为23~C。小麦品种类型为国麦301,播种于2013年10月19日,收获于2014年6月2日。
2.2.2药剂配制方案
为了实现“三防”,我们采取混合配药方案,通过叶面喷施植物杀菌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稀释溶液。其中w=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99%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2.5%戊唑醇SC和w>99%的。
2.2.3实验时间选择
本实验尽量覆盖到整个小麦的生长周期,根据经验选择了4个病虫害爆发的高峰期即:①小麦抽穗前;②小麦抽穗约20%;③小麦抽穗约70%;④小麦扬花末期。
2.3实验对比
根据农作物实验条例规定,我们做了5组实验,每组实验都采用2中的方法,等比例等量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喷洒,喷液量40 kg。第一组是仅对小麦抽穗前进行喷洒,第二组仅对小麦抽穗约20%时期喷洒,第三组仅对小麦抽穗约70%进行喷洒,第四组仅对小麦扬花末期喷洒,第五组整个穗期不施药。
2.4实验评价指标
为了全方位展示各个时期喷洒农药对小麦的影响,本论文将从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测。
2.4.1防治效果
一般而言,都是采用人工收割剥穗的方法,对于病害幼虫在其入土前进行取样法调查,分别选取小麦上、中、下部均匀采集10穗,每处理取样共计150穗,分类袋装标记,带回室内统计吸浆虫幼虫数量,与整个穗期不施药比对,计算防治效果。
叶片发病率=发病叶片数/调查叶片总数。发病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差;反之亦然。
病穗率=发病穗数/调查总穗数-圳。病穗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差;反之亦然。
2.4.2增产效果
对收割的成熟小麦脱粒晒干后实测各点重量。重量越重则“一喷三防”增产效果越好。
3.结果分析
3.1不同施药时问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根据大量实验得出结论,同一品种小麦的“一喷三防”不同施药时间对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各不相同。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中遇到的一种多循环病害,大量实践也证明对于条锈病,小麦抽穗前喷洒农药相较于小麦抽穗约70%时期喷洒效果好40%左右。
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实验表明以小麦抽穗约20%时喷药防治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小麦抽穗约70%时施药。
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3.2不同施药时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小麦施药时间的科学调查,小麦抽穗约70%时进行施药喷洒的保产效果最好,其次是在小麦抽穗约20%时,进行施药保产校果最佳。切忌在小麦扬花末期施药,其不仅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还可能造成小麦减产。
关键词: 《农药环境毒理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农药环境毒理学是植物保护、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的本科专业选修课,同时也是农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农药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农药在环境,特别是空气、土壤和水中的代谢及其对人体健康和其它生物有害影响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为农药的合理使用,防止农药的污染和指导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为例,探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1.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农药的要求也愈严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药与食品安全、农药与环境、农药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农药环境毒理学,掌握该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进行农药环境毒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体现当前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施
2.1课程内容的确定
“农药环境毒理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我们通过对其他农业院校的调研及相关资料查阅[1]―[5],制定了《农药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8,详见表1。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力保障。本课程内容比较杂、难度大,既有化学方面的知识,又需要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事半功倍,学好、用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6]。如我在介绍农药环境毒理学的起源及发展时引入具体的事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再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有机氯类杀虫剂禁用了?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找答案,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有了激情。
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尤为重要。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如在农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章节中,比较同一种杀虫剂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代谢类型,找出共性,分析差异点,使学生了解研究农药在生物体中的代谢不同有何意义,这样既可总结课堂的内容,又使其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2.3教学手段的革新
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黑板板书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优势,相对现代教学手段而言速度慢、范围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特点[7]。前者重现性好,学生印象深刻,而后者学生不便记笔记。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讲授与网络课堂相结合,通过学校统一建立的教学网络平台,将教案、讲义放在网络上,可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可在网上提问,教师回答,师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理解理论课所学的方法原理,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创新的能力。本课程有8学时的实验课,其中4学时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实验,是验证性实验;2学时农药对作物的安全性测定的实验,是设计性实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动手完成,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动手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理解掌握;2学时环境中农药的监测实验,是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2.5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不仅仅在于检查学习成效,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深化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备考及考试过程应该是巩固提高过程[8]。《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共2学分,其总成绩将由理论课学习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上课出勤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理论课学习成绩通过闭卷或开卷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判定。
3.结语
我针对《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学工作者合作、探索和交流。为了培养知识经济下的创新复合型植物保护人才,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实践,争取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汉虹主编.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林玉锁编著.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鲁明中,陈年春编著.农药生态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4]蔡道基主编.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5]刘维屏.农药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郭方玲.启发式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18).
[7]刘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J].大学时代教育研究版,2006,(6):67.
[8]吴锦淑,杨从军,袁忠林等.浅谈高校考试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7,(30):2-3.
基金项目:国家级植物保护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2279)和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2009)。
【关键词】食品检验;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训是我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一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内容涉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辅料和添加剂的分析,为食品的品质和生产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1]。该课程在各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通常都被列为专业核心课,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该实训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熟练掌握检验过程的各项技能,满足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提出了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训课程的几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改革教学内容
食品检验的一大特点是检验项目繁多,食品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是值得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及相关的食品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确定课堂教学内容[2]。
本课程教学内容在检验对象的选取上,基本涵盖了典型的食品种类,如果蔬、肉制品、乳及乳制品、饮料、蜜饯制品、调味品等;在检验方法上,囊括了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薄层色谱分析法等;在工作任务的难度上,采用了逐级深入的难度分配。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选择那些能体现食品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较有普遍性的检验项目作为课程内容,既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涵盖了当前食品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既能让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又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拓展空间[3]。如食品中一般成分检测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还原糖等的测定,作为食品检验的经典项目,也是实际应用中使用最普遍和广泛的项目,要重点讲授,同时也是一种入门和过渡学习。而食品中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等添加剂的检测和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则作为食品检验的深入和拓展项目,也要重点讲授。
2 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按照实验讲义机械操作,缺乏对实验的思考,做完就算,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按“项目布置学生自主策划采集样品、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操作示范学生修订检验方案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的方式进行[2]。使学生更注重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各种试剂的配制,原始记录表的设计和记录、实验过程的规范性、数据的可靠性等。这个过程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如实验方法从何而来,我该如何筛选,我需要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有吗?需要准备哪些试剂、玻璃器皿呢,试剂怎么配,配多少?我测出来的数据可靠吗,应该如何评判?如果数据不可靠,问题可能出现在哪?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学生清楚自己作为一名检验人员的使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融入一种责任感。首先,进入实验室之前要清楚检验方法,不是从书本上照搬照抄,而是要学会从网络上下载最新的标准。其次,进入实验室始终保持台面整洁,注重仪器设备的维护,杂乱无章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的数据是站不住脚的。第三,安全操作,随时注意水、电、气、火、试剂的安全问题,保障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尤其不可出现频繁的玻璃破碎等低级错误。如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这一实验中要用到乙醚,针对这个试剂就有若干安全问题:1)乙醚是一种有机试剂,有毒,沸点低,挥发性很强,因此操作时要在通风橱中进行,带口罩、手套。2)乙醚易燃,实验室中不能有明火,那么酒精灯、打火机、电炉就不能同时使用。3)鉴于乙醚沸点低,易燃等问题,加热时要用水浴加热,不能用电炉加热。因此,实验操作不能流于表面,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四,学会自我质量控制评价,样品检验时要做空白试验、平行试验和加标回收试验要重复3次以上,平行试验误差小于5%,加标回收试验95%左右,达到这个要求说明质检人员的操作是合格的,然后再开始测定样品,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若达不到要求,则重做样品,并分析原因。
3 改革考核方法
在考核方式上,着眼于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终结性考核四个考评项目进行整体评价,满分100分。其中在工作态度上,重点考察学生在实训课程中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等,共20分;在学习能力上,重点考察学生信息的收集情况、实训报告的撰写情况,共20分;在操作能力上,重点考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结果的准确性,共30分;终结性考核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共30分。试卷构成方面,采用综合性大题目,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又可以防止作弊现象。如情景法给出食品某检验项目原始数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提供检验报告或者是设计原始记录表等。
4 展望
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对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训课程的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优化,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我们将继续结合高职特点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食品行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晋辉,瞿培,王尔茂.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实验实训教学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104-105.
科研实习报告范文一
一、实习的总体情况
1、实习时间:xx年7月15日-7月26日;
2、实习人员:江志利、王宏年、冯 岗、张 静、牛晓磊、杜晓峰、苏冠奇、袁旭超、刘晓明、罗 利、王建斌、李春霄共12人;
3、实习地点:渭南市大荔县及埝桥乡东埝村、黄营村;
4、实习人员的分工
指导老师江志利,基地指导老师:靳志义;总负责:王宏年;科研负责:冯 岗、张 静。
二、实习的前期准备
1、计划、方案的制定
由王宏年负责完成,主要是参考中心xx、xx年赴渭南实践实习小组的方案,根据今年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制定,并报科研部批准;
2、 物品等的准备
2.1 试验物品的准备
做到责任到人,将所有实习人员分成两队,一队购买实验用品和准备药剂制剂;另一队准备仪器等;
2.2 个人物品的准备
主要是由实习成员成员依据自己情况准备。
三、试验内容
在大荔县的12天里,我们按照实践实习方案做了以下实验: 完成了哒螨灵等9种常用药剂的红蜘蛛抗性监测试验、果叶绿、绿悦丰两种营养液剂对果树黄花病的防治试验。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坚持书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科研实践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的原则,在驻地东埝村和临近的黄营村、县城农资市场、伯士乡、黄河滩区等地,通过与农户交谈、邀请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做报告、田间调查等形式开展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现状、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设施农业现状、农药市场调查与农药使用状况、芦笋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黄河滩区抗虫棉虫害等多项调查。
四、对中心新研究生培训
对新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是每年中心赴渭南实践实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今年也不例外。其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1、作物病虫草害解说
主要是由基地靳志义老师完成。由他负责给新研究生,尤其是非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进行这方面的讲解,以提高他们对植保专业知识了解与认识,主要是在实验和调查期间根据田间发生的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讲解;xx年科研实习报告范文
2、农药试验设计和调查的学习
主要是由江志利老师和张静、冯岗来负责。主要是结合我们的制订的试验方案与内容同时进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训新研究生自己设计试验和独立完成试验的技能。
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渭南实习小组
xx年中心暑期赴渭南实习小组科研工作总结
xx年7月15日到7月26日,中心赴渭南实践小组在渭南市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村完成了50%甲基对硫磷乳油等10种常用药剂的红蜘蛛抗性监测试验、果叶绿、绿悦丰两种营养液剂对果树黄花病的防治试验。在驻地东埝村和临近的黄营村、县城农资市场、伯士乡、黄河滩区等地,通过与农户交谈、邀请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做报告、田间调查等形式开展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现状、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设施农业现状、农药市场调查与农药使用状况、芦笋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黄河滩区抗虫棉虫害等多项调查。
由于没有合适虫源,棉蚜抗性监测试验没能完成。
现将试验结果及调查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50%甲基对硫磷乳油等9种药剂的棉红蜘蛛抗性监测试验
供试试虫及药剂
供试棉红蜘蛛,采自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村大豆田,试验当日采回带虫叶片,挑取个体大小一致、健康、活泼的成螨供试。
供试药剂:50%甲基对硫磷乳油(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50%甲胺磷乳油(石家庄志诚农药化工有限公司);1.8%avermectin乳油(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40%氧化乐果乳油(天津农药厂);15%哒嗪灵(扫螨净)乳油(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氰菊酯(功夫)乳油(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4%久效磷乳油(南通江山农药化工有限公司);10%浏阳霉素(齐鲁制药厂平阴分厂)。
科研实习报告范文二
很久前就想借学院举办的暑期科研实践活动走出校园,零距离去接触真正的科研,看看科研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出于对医学和生物学的热爱,我在列表中选择了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并开始做联系的准备。一开始了解到研究院不招收低年级本科实习生,我很失望和迷茫。
但身为这个实习小组的组长,除了自己特别想去,还肩负着十余名同学的实习机会。我不放弃,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在研究院院长和科教处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获得了这个机会。
通过有限的资源了解了研究院后,我选择了xx教授的实验组,主要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而ips正是其中一项。并且了解到国内ips的研究在国际上不落人后,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教授就是其中突出的耕耘者之一。
第一次接触可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是在xx老师的细胞生物学这门课上,课间五分钟小演讲中一位同学提到的。ips是通过在分化的体细胞中表达特定的转录因子以诱导体细胞的重编程而获得的可不断自我更新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干细胞的培养与运用在医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ips的发现与发展更是为人类疾病的治疗,也为胚胎干细胞应用上的伦理道德问题找到了一个出路。我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很有兴趣,想深入学习相关内容,于是抓住了这个机会。
初来乍到
就这样,怀着兴奋和好奇,7月21日,我跨进了研究院的大门。第一印象:非常安静和整洁,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又仿佛能感觉到大脑急转的步伐和思想碰撞的声音。我知道,在这份安静底下,其实很多人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
办完报到手续之后,在实验室小组长陈捷凯师兄的带领下,我来到了体细胞重编程研究组。边听着师兄的介绍,我打量着这块地盘。宽敞的分子实验平台和看起来机关重重的细胞间,就在实验室对面的研究员办公室,以及位于楼层另一边的电子阅览室,我那为期24天的暑期科研实践就将在这三点一面铺展开来。
到这工作不久的xx师兄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顿时感觉很亲切。师兄简单地跟我们交流了生物学的一些话题,介绍了ips的概况,又教我们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几个很实用的网站,我如获珍宝。实践证明,这些基本的学习手段和知识在日后的实习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实习印记拾掇
读文献
开始的两三天,每天的任务就是看文献,包括全英的论文。很早就听不少师兄姐说过,去实习第一要培养的是读文献的能力,果然如此。每天都只是看论文,确实挺单调,有个别同学动摇了,甚至第二天就退出了。我觉得很可惜,同时也更坚定了自己要坚持努力的决心。
我坚信,无论做什么,用心了就总会有收获,眼光也不能只放在当下。
科研实习报告范文三
实习的几个月过得很快,这个期间,学会并懂得了很多,不仅仅是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理论知识得到坚实的巩固,更知道如何做一名科研人员,如何去思考问题,实验中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其运用在高职化学教学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高职;化学教学;运用
化学是一门内容枯燥、知识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吃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化学教学质量若是得不到提升,将会抑制高职院校的发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高职化学课堂之中,可以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优化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高职化学教学效率,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1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创新型技术人才供小于求,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技术性人才的责任,应当加大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指根据相关的研究理论来引导教学模式,同时还和素质教育思想有效结合起来。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有较多的化学实验,相对于其他的科目,化学教学更能有效落实时下倡导的素质教育[1]。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研究大幅度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够在原有传统教学上做一定程度的补充,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自身具有独特的特征,主要是对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高职院校中的学科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是化学学科,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化学的实用性充分展现出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学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如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这些既是当前化学领域需要研究的内容,也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内容,备受人们的关注。化学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要对相关的化学理论进行研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要高度重视,确保选择的课题既满足目前社会对于绿色化学理念的需求,又能让学生可以从研究过程中学习到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比如能源、污染等。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老师在课题选择上不仅要深入研究相关的化学理论,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尽可能保证学生研究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吻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高职院校有很多专业都学习《分析化学》这门课程,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相关的研究课题,比如,针对环保专业,老师可以设置课题“水果蔬菜中残留农药的危害以及去除办法”、“装饰材料中甲醛的含量以及危害”、“电池中有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扩散”等。针对轮机专业,化学老师可以设置研究课题“酸雨对不同金属的腐蚀程度”。针对汽车专业,化学老师可以设置课题“汽车尾气的主要组成及其转化”。
2.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对化学实验进行研究,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化学老师起到一个辅的作用:①化学老师的辅导。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化学老师是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老师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事必亲躬、大包大揽,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造成抑制,也不能不闻不问,完完全全充当一个旁观者,任由学生盲目开展实验活动[3]。老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让学生保持着研究兴趣和研究热情,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给学生的研究指明正确的方向,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研究“酸雨对不同金属的腐蚀程度”这个实验中,学生不可能运用真正的酸雨进行实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代替酸雨。又如,在研究“水果蔬菜中残留农药的危害以及去除办法”这个课题的时候,学生因为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去设置实验条件,老师可以给学生传授“正交试验法”等方法和相关理论。②学生自主研究。很多化学实验是学生独立完成不了的,化学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形成能力互补型实验小组。学生可以挺过上网查阅资料、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模型,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受控实验、社会调查,从实验中获取相关数据,一起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再将实验结果反馈给化学老师,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取得最佳的实验结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将其应用在高职化学教学之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是研究性学习相对于其他学习模式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化学老师要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海玲.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J].教育与职业,2013,(29):7-10.
[2]李静.新时期高职化学的教学困境与解决策略探讨[J].科技风,2015,(23):5-7.
一、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需要一定的水
1.实验器材:黄豆种子(或绿豆)清水,烧杯(或培养皿)餐巾纸(或布块)。
2.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水吗?
3.作出假设: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或不需要)水。
4.设计实验:
(1)取三个烧杯或培养皿,分别标记1、2、3,并且在底部各铺两块餐巾纸或布块。
(2)取等量的黄豆种子分别放入3个杯底的餐巾纸上。
(3)1号杯里不放水,2号杯放少量水将餐巾纸浸湿。3号杯放多量水将种子淹没,然后将3个杯放在温暖的环境中。
(4)每天保持2号杯餐巾纸潮湿,1、3号杯不做处理。
(5)每天观察3个杯中种子的萌况做好记录。
5.七天后总结实验:1号杯没有水,种子不萌发,3号杯水太多,种子只澎大也不萌发,2号杯水适量,3天后种子开始萌发,7天几乎全部出齐。所以得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
方案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空气
1.实验器材:黄豆种子(或绿豆),清水、烧杯、餐巾纸(或布块)抽真空泵、浴缸、钟罩、酒精灯等。
2.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吗?
3.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或不需要)空气。
4.设计实验:
(1)取2个烧杯,分别标记1、2,杯底各铺两块餐巾纸(或布块),各加少量水将餐巾纸(或布块)浸湿。
(2)取等量种子分别放在1、2号杯底的餐巾纸上。
(3)2号杯用抽真空泵抽干气体并密封。也可用浴缸放一定量l的清水,再放进一个点燃的酒精灯,把2号杯放入后再扣上钟罩,酒精灯熄灭后里面就缺少氧气。
(4)将2个杯放在温暖的环境中。
(5)每天保持1、2号杯内餐巾纸潮湿并保持2号杯内真空或缺少氧气。
(6)每天观察2个杯中种子的萌况做好记录
5.七天后总结实验:1号杯里的种子能正常萌发,2号杯没有空气种子或者缺少氧气不能萌发,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方案三: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1.实验器材:黄豆(或绿豆)种子、冰块、清水、烧杯、餐巾纸(或布块)玻璃杯等。
2.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吗?
3.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或不需要)适宜的温度。
4.设计实验:
(1) 取两个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1、2,在杯底铺两张餐巾纸(或布块)加少量水,保持湿润。
(2)取等量的黄豆(或绿豆)放在两个杯底的餐巾纸上。
(3)将1号杯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将2号杯放在含有冰块的水杯中。
(4)每天保持两个杯内餐巾纸湿润。
(5)每天观察两个杯里种子萌况做好记录。
5.七天后总结实验:1号杯里种子正常萌发,2号杯温度较低不能正常萌发,所以得出来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二、芽菜的培育
材料:大豆、绿豆、种子,脸盆或淘米洗菜萝、塑料薄膜等。
1.选大粒饱满的黄豆(或绿豆),将黄豆放入盆萝中,倒入温水,将黄豆浸泡半天或者时间短一些也可以。使黄豆充分吸水膨胀后将水倒掉。
2.用一块干净的布(纱布或者棉布),用水浸湿,盖在黄豆(或绿豆)上面和下面。放在不见阳光的温暖环境中。
3.如果是好盆,可在盆底放一层木条支起一定空隙,不要把种子淹没。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可以用纸箱做一个保温箱,把发芽豆放在里面,盆萝外面加盖黑布,上午9点左右揭开覆盖的保温层,下午4点左右覆盖保温。
4.若想持续不断地得到豆芽菜,可以采取分时发芽法,利用阳台、窗台放一个洗脸架,每层放不同时间的发芽豆,保持不见光,保持温暖的环境,就可以隔三差五地收到豆芽菜。
5.一天2~3次给发芽豆浇水或直接将盆萝在水桶中浸一下。注意不要翻动发芽豆,以免碰断萌发的胚根和芽。
6.若环境温度在20~30度左右,发芽豆一般在4~5天就可以采收,温度较低时一般在10天左右可以采收。
7.有资料显示,在做发芽豆时,在盆萝上加压一重物可以使豆芽长的粗大而不细长。
三、苗菜的培育
芽菜的培育关键是水和温度的调节和光的控制,整个过程不需要肥料,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学生比较好掌握。而苗菜的培育要比芽菜的培育复杂一些,它要在种子萌发以后形成幼苗,幼苗在一定的基质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够产生效益。整个过程使学生掌握掌握的生长需要的外界条件不但是水分、空气、温度,还需要一定的无机盐(肥料),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科学培育管理。总结多年的经验,我认为苗菜的培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种子的选择分三个时期:一是春季种子的选择。春季温度回暖,条件适宜,种子要求不严,可以用矮脚黄,高桩白,上海青等都可以。二是夏天种子的选择。夏天温度高,气候干燥,多采用抗热的品种,三是秋季入冬的种子要采用耐寒的品种。
2.合理使肥:苗菜对于肥料的要求主要是需要氮肥,农村的学生可以用人粪尿、牛粪,猪粪等作为底肥翻入土中。城镇的学生可以买豆饼肥菜籽饼肥或者少量复合肥翻入土中,也可以在菜市场收积家禽或鱼宰杀的内脏埋入土中作为基肥。
3.温度控制:春季温度逐渐回升,为了保温保湿,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上午9~10点揭开一些放气,下午4~5点盖严保温。夏天温度高,在中午需要用遮阳网遮荫,傍晚揭开“吃露水”。冬季温度低,特别要注意升温才能长的快。
4.水分控制:苗菜生长期,需要的水分并不是很多,关键是保持湿度。一般用喷水壶淋浇叶面,浇多少主要看土壤是不是湿润,土壤发白可以多浇一些,土壤潮湿可以少浇水或者不浇水。不然的话,水分过多会使土壤板结,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会滋生霉菌,使秧苗霉烂。
5.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也是苗菜培育的一个关键,在春季,病虫害相当对较少一些,在菜苗生长期间要注意观察菜苗叶子上面有没有出现小黄点,一旦出现小黄点就表明可能是芽虫出现,此时应立即喷洒农药治虫。
四、教学后的反思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57-02
前言:
《动物性食品加工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是培养食品科学及食品加工专业必不可少的技术型与科学型精品课程[1]。本课程以食品专业学生为教授对象,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实践与实验,学生可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此外实验与实践也可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本专业涉及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因此,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从事动物性食品加工和管理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学科所涉及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对动物性食品加工学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实验教学内容的经典,又要求不断地更新补充新的加工技术,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传统实验课设置的弊端
首先,传统的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重复原有的实验内容,缺少创新性实验,无法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例如,实验“原料入的掺假检测”在教学过程中,由实验教师把所需的试剂、仪器和原料乳提前备好,实验课前教师先讲述实验目的,再分别讲述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和教师所讲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大部分学生不会提前预习,因此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较差,课上一旦出现个别的突况,就手忙脚乱,实验结果及分析也都没有思考,甚至小组内部会相互抄袭。这种“填鸭式”或“注入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使学生始终被动地接受,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实验室设备和场地使用效率低。由于实验课是在少数的固定时间内完成的,故大部分课余时间实验室都处于闲置状态,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3]。传统的实验课学生每组至少6~10人集中做实验,这时又会出现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导致个别主动性及能力较好的学生独自完成整个实验,而一部分学生只能旁观,而无法实际操作,结果导致实验效果较差。
最后,无法提供师生充分交流的平台。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时间短,学生的实验热情低,学生在实验前不做预习,仅凭教师在实验课上的讲授,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按照实验指导做重复性机械性的操作,因此实验报告往往都是重复实验指导,没有分析与创新,特别是写实验报告时发现问题,由于时间急促,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答疑,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
二、实验课程改革因势利导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物性食品加工学课程已经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应用更多的视频材料增加课件的直观性[4]。随着多媒体课件及网络的发展,学生更希望通过网络视频来复习实验过程,特别是将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验仪器的标准操作流程以及经典实验内容做成网络课程,再应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库连接在校园网上,供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回顾性学习,同时可以将课上因时间紧张而无法展开讲的内容及本行业的最新专业信息放到这一开放式平台,从而扩大实验教学内容和信息交流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弹性学习机会。此外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动物性食品加工的图片、录像,教师再配以耐心细致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直观、新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后,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实行组长负责制,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电子网络、图书、专业刊物查阅相关文献,实验开始时由各组提交实验方案,每组就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可行性论证,学生参与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准备和预处理,如中式香肠的制作,让学生们参与挑选用肉部位、感官新鲜度判定及辅料和肠衣的选取、调味料及香辛料的配制和使用,只给学生说明机器设备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安装及调试全由学生来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从而避免学生实验前时一无所知,实验中又手忙脚乱,实验后仍然稀里糊涂。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手热情,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完整而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2.培养团队精神;规范操作技术。学生按每组4~5人进行分组,设组长1名,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实验前教师按照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耐心讲解;并向学生提出一两个实验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小组内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上交教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仔细观察,及时指导,只是从旁辅助,而不是取之代劳,同时也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及时答疑。实验结束时,指导教师汇总各小组上交的讨论结果,与学生一起进一步进行分析与总结,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反映分析与讨论结果,对认真分析的同学予以表扬,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3.认识原料安全问题对产品的影响。食品原料生产被称为食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是食品加工的基础。通过课程实验教学,使学生们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从种植、养殖到餐桌这以整个食品链条中的每个环节均会影响到食品原料的安全,由于目前养殖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农兽药滥用,造成食品原料中农药残留量过高;环境污染物、霉菌毒素和动物疫病疫情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可以运用新的检验检测技术以提高实验技术水平[6]。因此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中,特别增加了对动物性食品原材料质量的分析和评定,强调原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比如通过对乳、肉pH测定及感官评价,对其新鲜程度进行判定;通过对鸡蛋浓厚蛋白及气室高度的测定,判断蛋的新鲜程度等等。使学生明白优质的原材料是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前提。目前还在不断努力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技术,结合动物食品加工的实际要求,应用新的检测技术对原料的安全进行检测与控制,比如将高压液相色谱仪引入实验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检测乳、肉中的三聚氰胺、农药和抗生素的残留,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验课成绩占该门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20%改为40%;实验成绩由原来的6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成绩改为现在的每个实验占10分,共计60分,再由6次实验成绩总评得出,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前的文献查询、实验操作、小组内的分析与讨论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其中,实验报告不仅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而且要求学生对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另外40分用来评价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和实验结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培养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7]。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课前预习,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课后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后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从实验课前的预习准备到实验课的完成,整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通过反复操作基本达到了熟练水平,能够直接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这是过去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
2.切实加强了学生科学生产与安全生产的意识。学生通过自主参加动物性食品加工的生产,切身体验到生产过程中各种情况。通过比较各小组的产品,判定出合格产品与次品,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教师再进一步就本产品分析加工过程的危害环节,使学生逐渐掌握产品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和优化加工工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安全生产意识。这一安全生产意识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也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动物性食品的整体质量。
四、小结
通过对实验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渐树立了安全生产及创新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傅玲琳,王彦波,韩剑众.基于研学理念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实验课程设计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0):59-60.
[2]张晓红,刘英玉,彭斌,买买提・艾孜孜,姚刚.《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11):67-68.
[3]第三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185.
[4]李郁,魏建忠,王桂军,孙裴.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57+259.
[5]郝贵增.浅析《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考试周,2011,(3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