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学前教育实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实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实习计划

第1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差异、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76-02

我们都知道,各国文化之间,有共同的一面,但也存在个性的不同。例如,汉英语言之间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犹如“从中国到秘鲁”(from China to Peru)之遥远。但是,在通信、因特网等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使得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一、中、西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成为一种必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朝代的更替,时间的推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含。而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随着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的融合,也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由此可见,历史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如某种文化或许更关注合同的某些方面(如法律、财务),而不是其它方面(如个人关系)。当日本人为个人关系而谈判时,美国人也许为合同本身谈判。中国人趋向于接受环境而不是改变它,努力适应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而西方人则试图控制他们的环境。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必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改革开放以前,有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访问。在机场主人与客人见面以后,大家彼此问好寒喧一阵,气氛友好轻松起来。其中一个老外自然地称赞起客人的夫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你太太很漂亮)",而男客人当然满心欢喜,连连说:"哪里,哪里!"。老外一听这话,竟然不知如何作答,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意思,要问我他夫人哪里漂亮?"ahh..., Everywhere!"

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上面的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同一个词或者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能使听者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能会使对方不快或者气愤。美国人对别人善意的称赞,一般说"Thank you",表示接收对方的称赞,也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而对中国人来说,听到别人的赞扬,通常要谦虚。这是受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的结果。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对此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就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职校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作为职教工作者,大家都很清楚,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职校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比大学生短,自身具有的经验又比一般的工作人员少,如果说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那么,当他们应付一些涉外事宜时,必定会受到一定阻碍。结果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就会白白浪费掉,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就业和发展。

曾经有一个在涉外企业工作的学生说,有一次一个美国客人到他们单位来参观访问,他为了表示友好,举起手来向这位客人问候,这位客人却不予理睬,弄得他是一头雾水。殊不知,和外国人打招呼,不能用中国人习惯的方法,这也包括“body language”(身势语或体态语)。中外文化不同,“body language”也完全不同,有些地方甚至有相反的意思。在国内,我们遇到熟人,有时会举一下手表示问好。可你用这种手势与英美人打招呼,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以为你在和他开玩笑。中国人和外国人用手势表达的方法不同,还有可能引起误会。中国人在用手势招呼别人“过来”时,常常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弯曲手指数次;而英美人则把它作为招呼动物的手势。他们要人“过来”时,是将手掌向上伸开,弯曲手指数次。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英美人都不用举手来打招呼,如学校里的学生,有时也会用这种方式打招呼,这要依具体情形而定。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对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还是对已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而言,都值得深思和注意。因为不管你是一个受教育者还是一个工人,如果你想很好的跟外籍人士接触和交流,想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就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三、英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传授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诚然,外语教学离不开教语音、词汇、语法这三大要素。但是,我们应该主张不但教语言,还要教语言的社会用法。这是因为:以上这三大要素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传统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这是语言教学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文化背景的介绍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的层次也越高。外语教学越往中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就会越来越高,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为交际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克服文化障碍的意识,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及非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不应站在矛盾与冲突的任何一方去否定另一方,而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学习目的。因为学外语是为了用外语,用外语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胡文仲教授说:“歧视甚至厌恶对方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错误。”英语专家L.G.Alexander说:“我们为之奋斗的是有效的交际。”对于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营造真实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活动,扩充文化课内容。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实际(下转178页)(上接176页)上是听、说、读、写基础上的跨文化交流,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不同语言反映不同文化的差异,语言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学习语言不可能不了解文化,文化意识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反复进行练习,争取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为了提高文化因素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借鉴词汇教学中分别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的做法,按照积极和消极两种文化模式,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积极的文化模式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认真掌握,力争做到一讲英语就自然而然地既用英语,也用英语文化模式进行思维。这样跨文化交际成功了,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最终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 1995,(5).

[2]陈 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 1997,(2).

第2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数字化教育游戏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的视听多媒体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同为游戏者。他们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游戏情节本身就是学习目标。数字化教育游戏还能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策略,教师或高水平的学习者还可以提供支架来帮助其他学习者。数字化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习过程,需要适当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尤其是将教育游戏应用于具体领域时,需要对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必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如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种适合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1 知识构建原则

实践表明,对学习持不同观点的教师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各种多媒体学习系统的态度。由此,这些多媒体学习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将学习看作是信息获取过程的教师往往会认为,将多媒体用于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这在早期CAI课件系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些系统中,知识点常以线性方式加以组织,教师的作用就是呈现信息,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信息。这种观点将学习认为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信息是能够从计算机屏幕移入到学习者脑中的客观对象。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是被动的。与前者不同是,将学习看作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师,往往会将多媒体看作是一种辅的认知工具。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材料,主动认知加工能够从所呈现的材料中建立起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持有上述所提到的两种学习观的哪一种,采用多媒体系统后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甚至还有可能是无效学习。无效学习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学习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构建的结果——意义学习。对此,奥苏贝尔有精辟的阐述。

通过以上论述,能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游戏提供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要使学习者能够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产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理倾向。

第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习者即时搭建支架,让学习者能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在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实际上是知识构建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无数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先是受到极大的期望,然后就是太范围的应用,最后则是令人失望的结果。第二,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上,要以能否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前提。纵观目前的教育游戏,其中有不少教育游戏软件无非是采用了游戏软件的一种外在形式对知识点进行了封装而已。当然,这些软件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是非线性的,这是相对于传统CAI课件的先进之处。这类教育游戏在使用中基本上是需要学习者去适应游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游戏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游戏技术的应用,而并未使游戏技术帮助学习者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二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构成要素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第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已有不下百种之余。尽管这些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不尽相同,但从其构成要素上来看,教学系统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其中,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

另外,由HeinichR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AnaIvzelearners,State object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Utilize mediaandmaterial,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Evaluate and revis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mediaand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s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

三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有多种。对教学进行设计,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言,教学设计是对能产生成功教学目标的一种描述。对于设计能够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进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指学习者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如,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习者或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单个远程学习者。这里的个体是为了强调学习是发生在每一个具体学习者身上的。

第二,促使教学能够分阶段实施。这说明教学是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计划与实施的,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有效的发生。这些阶段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对教学过程中未知细节的考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事件在事先是很难预料到的,教师的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面临新的决定。

第三,明确学习者的位置。既然教学系统设计是要通过分阶段实施教学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那么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要首先明确。教学并不只是能够反映教师的知识,同时更要反映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这些知识的。这将直接导致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倾向于教师还是倾向于学习者。

四 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步骤,其作用是要指明说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教育游戏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社会化学习的协作/合作者;教育游戏中的教师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由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两个教学分支以及评价、反馈构成。如图1所示,显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来决定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用教育游戏。

第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师、学生具有同样的游戏者身份。这样的教学具有发现学习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育游戏所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策略以及游戏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来推进。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育游戏不能够为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支持,教师既可以是游戏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策略。

第四,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结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要采取一些知识迁移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1)教学目标分析

很多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一般都包含教学目标分析这一环节,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该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中除包含一般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分类、表述和呈现外,还包含了分析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支持教学目标的实施,这体现出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从属于技术的思想。

(2)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能够明确学习者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习得什么,而不是指教师教了什么,或者通过该课程教给学生什么。学习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育游戏软件运行的计算机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如软件是运行在微软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或是其他操作系统;软件是2D的还是3D的;是否需要高性能CPU和GPU软件是单机运行还是联机运行等。

第二,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使用教育游戏软件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软件之前,除了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外,还要考虑学习者在游戏软件操作中的经验。实验表明,在开始阶段,游戏软件操作经验高的学习者的绩效水平要高于游戏软件操作经验低的学习者。

第三,分析学习者是否需要在呈现任务之前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性的操作或练习。如果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对教育游戏软件的使用和规则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则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练习。 转贴于

第四,分析学习者对待教育游戏软件的态度。目前,在教学中引入教育游戏不仅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阻碍;学生对此的接受态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对待教育游戏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软件使用后的学习结果。

(3)教学分支的选择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者分析决定是在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教育游戏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这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教育游戏的选择

教育游戏本质是一个软件,教育游戏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根据特定领域的特征选择教育游戏软件的类型,如即时策略、第一人称射击、角色扮演、动作等。

第二,考虑教育游戏软件的技术的特征,如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游戏操作方式(是直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还是需要其他外设,如游戏手柄等)、网络接入等。

第三,构建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位置的摆放、联网类游戏是否需要进行子网的划分等。

第四,不同的教育游戏软件特征将会影响的教学策略的设计,比如策略类游戏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策略、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以选择竞争学习策略,而有些模拟类的游戏则可以采用示范一模仿策略。

第五,确定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的时间。在教育游戏中,有些任务的时间是需要在游戏开始之前进行设定的,而有些则是在游戏开发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的。

(5)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教学内容呈现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利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心向,因此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时,需要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提供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来同化新的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个能够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来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如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是否就没有先行组织者呢?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先行组织者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任务开始或结束部分的。

(6)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育游戏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教育游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同时,策略的设计还受到领域类型和教育游戏软件类型的制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时,教学策略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

(7)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一,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者领域中的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第二,指导学习者提高教育游戏软件使用的操作技能。

第三,观察学习者操作教育游戏软件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育游戏软件间接地或面对面直接地给予学习者干预和指导。

(8)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体系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习者自己的水平。

a 档案带评价 (portfolio assessment)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档案带评价,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平样本(Hambleton,1996;Herbert&Schultz,1995;Rolheiser,Brower,&Stevahn,2000)。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5]在教育游戏中档案袋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b 表现性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现性评价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例子就是完成论文,完成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展现自己知道什么,还要表现出自己能做什么。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Swanson,Norman,&Linn,1995)。在教育游戏中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游戏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c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层次分析法由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的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在教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软件统计系统的设计上,通过将层次分析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来计算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生成统计结果来进行评价。

(9)知识迁移策略

学习者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要采用知识迁移策略促进知识的迁移。采用先行组织者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 总结

数字化教育游戏具有传统面向娱乐领域内游戏吸引人的特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对于这样的一种教学媒体,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则是需要进行合理设计的。文章提出了一种能够将数字化教育游戏整合到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迈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9

第3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分组学习;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

对话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是将知识观以及教学方法理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艺术,大大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围绕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整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概述,第二个部分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概述

1.对话式教学概述

对话式教学由教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以及探索的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交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话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的积蓄准备阶段、课中的能量转换阶段以及课后的应用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要高度重视。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新课标也更加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其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成了重中之重。其次,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平等和谐的原则。采用开放的对话式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操作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首先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探讨过程。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有一个粗心的三角形,在早晨上学的时候把一条边忘在家里了,(教师在黑板上三角形的一条边擦掉)“你们看这还是不是一个三角形?”“这不是三角形,那是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并且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互动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并且主动思考,弄清楚知识的由来,并且注重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后面的对话以及互动环节做准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时,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体育场的跳远沙坑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动手测量、计算,然后将他们的问题进行汇总,学生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比如: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里的沙有多少?等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学习的能力。

3.合作交流,小组展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两个重要环节后,就要开始进行合作交流与小组展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形成能力的关键所在。小组内的对话和互动完成之后,就开始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和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学习心得,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个性。

4.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在进行班级合作交流与小组展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产生的方式方法以及结论进行总结和提升。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是零散以及感性的。这个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零散的感性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积极思考,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系统理性知识,从而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提升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巩固训练以及拓展训练。练习题的设计必须要有可操作性,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并且形式多样,能够达到巩固和拓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话式教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很多特性,如平等性、参与性和倾听性以及差异性等。采用开放的对话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盖维秀.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3,18(17):156-157.

第4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数控铣实习;能力本位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35-02

随着现代机械化生产的飞速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以其独有的优势在机械行业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致使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数控铣床因其加工适应面广,特别适合于加工凸轮、模具、螺旋桨等形状复杂的零件,在汽车、模具、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加工中心也是在数控铣床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不难看出其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近些年来,由于看到数控铣从业人员的良好就业前景,不少职业院校纷纷添置相应的机床设备,在其开设的数控、模具和机加工等相关专业教学中引入数控铣实训项目。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一方面,企业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加短缺;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达不到企业要求,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招生困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职业院校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进行软件建设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越发显得重要了。

一体化数控铣实习的现存问题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意识到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借鉴和吸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少学校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体化教学空有其形而无其实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各自独立,互不干涉。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缺乏沟通,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场所都分为两套,造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严重脱节,很难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有些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存在“重实操、轻理论”的情况。在学生学习相关工艺课程之前就安排数控铣实习,直接导致实习指导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厌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一体化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在实习教学中只讲解书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够扎实。例如,在数控铣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在讲授相关工艺和指令后,让学生按图纸要求练习加工工件。出现尺寸超差、表面质量差等情况,如果不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总结改进的措施,而是直接把解决方法告诉学生,就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造成学生缺乏技术钻研的主动性,今后再碰到其他问题时,还是无所适从。

一体化教学内容与企业和市场的要求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对数控铣中高级技术工人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然而,不少学校在数控铣实习教学中,仅仅是围绕几套练习图纸进行,没有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进行必要的技能拓展教学。比如,图纸上是要求平面钻孔,只讲解平面钻孔工艺,而斜面钻孔或钻斜孔工艺却不作讲解;在讲解装夹方式时,只讲解平口钳装夹方式,而对其他一些非规则曲面或薄壁件的装夹以及常见组合式夹具的应用不作介绍,这将直接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脱离实际生产的要求。

教学改进策略

数控铣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工种,在其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四位一体,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一堂课同时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教室与车间为一体,教室既是学习理论知识的课堂,又是实习操作的车间;教师与师傅为一体,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与徒弟为一体,学生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

该模式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主导思想,即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又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使专业教学形成连贯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提高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在具体贯彻、执行这一教学模式时,我们应当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工艺分析能力 数控铣一体化教学不仅仅只是数控铣床的操作和加工训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正确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进而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完成零件的加工。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严格保证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含数控加工机床)、机床夹具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的课时量以及教学深度。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进行工艺分析的前提。在数控铣实习教学环节,我们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教学方式,把加工图纸发给学生后,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先让他们思考零件上需要加工哪几个面、各面的加工顺序,再根据毛坯的硬度和热处理状态,考虑如何合理选用夹具、刀具及数控机床的型号,最终确定加工路线、切削参数等。在学生思考和讨论过后,教师再来作点评,这样做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少走弯路,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钻研的能力。

软件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我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时期,制造业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目前,模具制造和数控加工行业基本上都应用了CAD/CAM软件和模拟仿真加工软件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和加工,使得产品的研发周期大大缩短。因此,在职业院校机械相关专业中开展CAD/CAM软件教学就变得十分必要。在数控铣实习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主流的CAD/CAM软件,如Pro/E、UG、MasterCAM、CAXA制造工程师等软件。在教师集中讲解和示范操作的同时,也可采用软件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机房进行软件的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训练。通过引入CAD/CAM等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学生可以在机房里模拟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实习教学中因机床设备数量有限所造成的学生拥挤和空闲的问题,还能充分发挥CAD/CAM软件强大的加工模拟演示功能,帮助学生查找加工程序当中的错误,有效避免学生在实际加工中撞刀事故和过切现象的出现。

熟练应用宏程序能力 宏程序编程是手工编程的高级形式和精髓,其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变量和表达式,还有函数功能,具有实时动态计算能力,可以加工如抛物线、椭圆、双曲线、三角函数曲线等规则曲面。宏程序与自动编程相比,程序更简单,加工时间更短,而且精度更易控制。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知识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在宏程序教学中,应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可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三角函数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出典型的圆、椭圆、双曲线等规则曲线方程,然后再介绍宏程序各语句和表达式的意义。最后,精选一些宏程序编制的简单实例(如椭圆轮廓和规定角度斜面的加工)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逐步使学生明确宏程序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特点,掌握其运算的原理,进而增强学生运用宏程序编程的熟练程度。

总之,数控铣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有很强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研究教学,在搞好各相关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优化数控铣实习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紧跟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着力于学生技能应用水平和专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冷静燕.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J].职业,2010(11).

[2]霍卫卫.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2011(10).

[3]彭彦.探索数控实习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于治策,张伟华.由浅入深 巧学宏程序[J].中国科技纵横,2011(22).

[5]李晓芳,冯婧.如何在数控教学中开展宏程序教学[J].职业,2011(36).

[6]孙霞.提高数控铣实习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第5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教学策略语言传承着文化,而文化更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如果缺乏了对相关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势必会影响到这种跨文化的语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当前的高职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必须传递给学生相应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抓好课堂基本教学,还必须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专门人才。

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习语言就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文化。学习外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交际,因此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涉及到跨文化的交际。社会语言学家Nessa Wolfson曾经说道:“几乎每一种语言都有着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法则、准则与模式,若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规则,就很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所以说,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需要熟练地掌握该语言的法则、准则与模式,还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交际的社会语言准则。美国一个社会语言学家曾提出,在语言交际中需要具备四要素:一是可以根据语言分辨和组织句子;二是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语言;三是可以对形式的可接受性作出判断;四是判断出现语言形式的或然率。在这四要素中,第一个要素属于语言能力,而后三者则都和交际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即要求使用语言的人能够面对不同的对象、场合、话题等,恰当得体的使用语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不能离开文化的传输。张占一教授是这样来定义交际文化的,他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若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背景,可以划分成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时会受到其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文化背景知识就是所谓的交际文化。当前的高职外语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外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对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了相当了解的墓础上所进行的语言学习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那么,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有必要树立起跨文化教学意识,融人跨文化教育理念,尤其要重点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及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和学习,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职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分析

(一)在外语教学导入和渗透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进行语言教学,还必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一下相关的文化特异性内容,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或讲解文化因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社会语境的观察与理解,让学生明白在哪种场合应该使用哪种语体,这样的语言交际才更容易成功。如欧美国家的人对他人的隐私( privacy)都特别的尊重,一般情况下,他们除了问候对方的家人外,不会去问对方的婚姻和家庭情况,尤其是不会问对方的收入、财产、信仰、宗教和私生活等问题,更不能打听女性的年龄。若是在交际中触及这些问题,就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甚至是粗俗等。所以,在外语的口语教学中,一定要把隐私范畴和禁忌事项等介绍清楚,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产生。

(二)运用文化比较培养跨文化意识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他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是这样说的,“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非常普遍,如果对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认真考虑,就无法正确的理解每一个文体。”他认为,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错误严重常常不是因为词语运用不当,而是因为文化假设的错误。例如:

“Wild horse could not dragmedown to Cape Horn and that sinister Southern Ocean again…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drink.”还有“work like a horse”,“as healthy as a horse”,“talkhorse”等,文中出现的所有“horse”都和习惯用语有非常大的关系。远古时期,英国的耕种主要是靠“马”,所以在英国文化中,“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则不然,中国的耕种主要依靠“牛”。因为生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在表达时就会使用不一样的形象。因此,英语中若是使用“horse”,那么汉语中则大多使用“牛”。再如,东方与西方的节日也着较大的差异,学习外语就需要了解异国的文化特点。如西方在Christmas(圣诞节)这一天,人们除了会互相赠送贺卡,购买礼物等,还有一些传统习俗,如在壁炉上挂长筒袜,期待圣诞老人的礼物等。这一节日和中国的春节都一样充满着喜庆,可是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

(三)强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植入

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文化背景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宗教、文艺、历史、道德、心理、习俗、伦理以及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文化背景就蕴含在日常用语、成语、谚语、典故等,以及包括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之中。所以,在语言教学材料中植入文化内容,或者在教材编写时就把外国文化中的独特内容编入其中,让学习者了解诸如国外的历史、风情、习俗和典故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语言的教学效率。

(四)通过语言实践理解不同文化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基础就是语言能力,可是语言能力强,并不等于交际能力强。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交际能力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即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和社会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文化知识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完成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语言的实践来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文化,如可以通过和外国人交流、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外国电影、听外国歌曲等方式来了解外国的文化。学习外语,不但要学习语言,还必须学习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多接触各类文化,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日益增多的涉外日常交际与业务交流中,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流与涉事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要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强化与英语有关的文化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时的导入和渗透跨文化意识,通过语言的实践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运用文化比较策略来培养学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只有切实有效地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融入到当前高职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新时期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6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本文探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并对此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作了阐述。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落实“教高[2007]1号”的精神,各个高校纷纷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经历几年教学探讨和大胆的尝试,一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型教学模式。它的产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基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来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处于教学主体地位,而是转为教学主导作用,不再使得学生感到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至此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也由原来的被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平等地位。

2.参与性与实践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解决问题,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科研创新的乐趣,享受到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过程中,达到了真正的参与和实践的平等。

3.创造性与潜在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简单的复制,而是注重知识再发现和再整合;学生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上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发挥主体效应,积极探索,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从而使得学生的潜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点,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呼唤。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因此,近年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它是将生活中一些实际事例以书面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引导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而且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是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建立宽厚灵活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该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众所周知,田径是一种运动型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按照动作要求进行运动,从而训练学生,但这种田径实践教学往往是一种教学过程训练化,而不是学生主动去锻炼,掌握运动要领和技术。按照一般心理规律,人们只有对事物或活动有兴趣时,才能主动去探索和尝试。如:俯卧式跳高,学生使用海绵包进行练习比在沙坑上练习更具有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就使得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兴趣越高,学习主动性越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正式着眼于从学生兴趣开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作者多年在田径教学中探索和研究,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如下特点:

1.注重过程。学习目的不仅是要有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实施过程看为首要。对于田径教学来说其技术单一,动作形式与日常行为动作类似,可以说每个学生与生俱来就具备走、跑、跳、投的技能,不用学习。因此田径教学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虽然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系列田径技能,但仍然只是开始。如跑动时腿如何蹬力和发力,腿长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腿短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等。因此田径教学要更注重教学过程。

2.注重以学生为本。研究型教学模式本身要求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因此田径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扮演参谋和顾问的角色,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以充分发挥。

3.注重应用与体验。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苦”项目,在田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严格要求学生去吃苦来完成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运动,就失去运动本身的意义。因此,要将“欲求”视为认识的起点,将“施教”视为认识的基础,要学会运用现有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注重感性认识,强调学科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来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形象说明动作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符合教学目标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经过作者多年对田径课程反复研究、思考与实践,发现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基础运动能力实践、实用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等三个方面模块,形成将知识、素质、能力融为一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也应围绕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但对于案例教学法和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田径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为此针对田径类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提供平台将田径类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科学合理地延伸,如组织各种田径类兴趣小组和运动竞赛等,一方面不仅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也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多样化手段;另一方面,学生将课内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反之能够实践中发现不足之处在课内将有的放矢进行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和提高。

3.建立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是教师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主要渠道,更是高等教育开展产学研究的场所。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

4.建立产学结合教学方式。田径类课程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的动作是创造性的。田径所有运动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若在田径教学中仍然墨守成规,自然会令人生厌,所以田径类教学也应是创造性的。针对这一特点,田径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通过参与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性工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了解运动竞赛的要求,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

5.建立完善科学的田径课程考核评价。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学的质和量的实践活动,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较单一,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科学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试变为考核,将校内外相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众多空缺,更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邰崇禧.田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2]潘春燕.初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3]龚德贵.21世纪“高师”体育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体育学刊,2002,(3).

[4]高彩云,吴忠义.21世纪初中期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发展战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1).

[6]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1).

第7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学改革 策略分析

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学识是高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设计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设计了机械加工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所以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机械制造技术还有着实践性和强大的综合性等特点,所以教师一定要创新,要采用全新方法,因为传统机械教学手法教授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脱节,传统机械教学手法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机械动手能力,机械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在机械制造专业课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突破点,对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机械制造课程教学现状

自机械制造专业在教学中开课以来,各大职业学院老师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手法,即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传授学生新知识,然后督促学生练习所学新知识,让学生进行本门课程知识总结与巩固,最后布置一系列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以老师为课堂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参加的活动都在老师引导或教导下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是单纯地记忆和练习,没有实现深入了解教材和知识的目标,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许很丰富,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于学生缺乏自我学习和思考空间,加上实际动手操作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学生之间无法互补。老师们必须明确机械制造专业要求的重点是学生对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不是单方面掌握理论或者实践,因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技术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课程上表现出兴趣缺乏现象,老师要注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做,不能一味给学生演示,时间一久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认为实际操作没有挑战性,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二、机械制造技能训练与一体化教学

在机械制造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及时改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全面了解和跟随现在社会企业需要,根据社会企业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便于让学生在社会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实际技能操作,并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讲究的是实际操作,然后操作与理论相辅相成,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对职业学院教学的新要求。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技能训练,技能作为机械制造专业最主要的环节,训练方式十分重要。职业学院教师们根技能训练需要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技能训练当中,不能根据以往教学模式盲目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要通过技能训练使机械制造教学形成一种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老师时刻按照教学内容需求组成模块式教学,再实际操作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样可以实现教学新目标,即一体化教学。机械制造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同样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时刻谨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牢记一体化教学的初衷,即培养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优秀人才,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机械制造一体化人才培养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不光指向学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机械制造一体化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对于这类人才,我们不光要求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当拥有很熟练的实际课程操作技能。对于这类教师需要培养,在培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的同时,安排相关专业教师旁听,在学生学习的同时,老师也在学习老师之间的教学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教师渐渐可以独立进行一体化教学,学校可以设置一些针对教师的考试检验一体化教学培养成果。

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要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生,就需要老师充分理解一体化的含义,理解一体化教学目的。职业学院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出理论性十分强大的学生,而要培养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老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上同等注重,在理论教学上结合实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理论,以此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离的,从学生对课程了解的根本出发,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即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生。

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实践操作中加以运用,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融入对实际操作的培养。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一体化人才,还加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让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到一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极大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使用能力,这样的一体化人才是被社会需要的,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减少两极分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当中为了减少班级中的两极分化现象,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都能够得以平衡化。

学生的学习状态主要包括学生本身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和学生本身的学习素质两方面。前者主要依赖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制定的各类教学计划对小学学生的吸引,达到让小学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后者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小学数学的理解层面,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素质开展不同的小学数学教育。

二、实施分层教学减少两极分化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两极分化现象已经逐渐出现,小学教师想要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就需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开展分层教学,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开展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小学数学教育。对小学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制定较高的学习目标,着力于培养这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水平一般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更多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而对水平较低的学生要进行充分的引导和鼓励,帮助这类学生掌握基础的小学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才能在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第9篇:学前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 学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关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很多弊端,导致许多学生对就业问题不明确,缺乏自我认知,对个人需求也比较模糊等共性问题。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使个体获得美好的生活。用积极心理学去指导职业生涯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发现个人优势和潜能,提升职业自我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

一、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于1997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心理学思潮。它提倡积极人性论,主张心理学要以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观点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它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主张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从积极认识入手,修正了传统心理学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研究视角,完善了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1]。

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观层面的研究,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其重点是对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的研究,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力、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群体层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礼貌、职业道德。三个主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积极体验的获得有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而拥有积极人格则会增加获得积极体验的机会。另外,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能够为前两者的获得和形成提供社会支持[2]。

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协助其找到工作,而且帮助大学生真正的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性高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3]。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目前许多高校仅在毕业班级开设相关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就业测试、择业途径、简历写作、面试技巧、职业礼仪等方面,基本上是围绕“就业指导”开展的。在高年级才开展该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作用甚微,很少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难以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第二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多数采用填鸭式灌输,单纯的理论讲解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采用互动演练、模拟游戏、个人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使学生无法投入到课堂,重视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培养优良职业品质。第三指导教师非专业化。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和指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身没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教授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第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学生就业过程是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例如,患得患失、难以抉择;急躁焦虑,临阵怯场;缺乏自信,自卑自弃等各种心理障碍。但目前多数高校并未加强择业心理的指导,使学生无法减轻心理压力,实现角色的及时转变[4]。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使学生顺利的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就是关注人的自身力量,发挥其自身潜能,获得美好的生活。针对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弊端,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对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加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教育

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对自我认知的缺失,没有明确合理的自我特性评价就无法达到合理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从而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高校职业教育应加强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特性评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主要指工作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毅力、宽容、创造性等一些积极的潜在的特质。将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通过各种心理学测试、心理游戏、个人体验等多种形势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推荐的职业类别,找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此外有一个合理清晰的自我认知还能帮助今后克服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这对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2.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体验。明确的方向、合理的目标可以全面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激发巨大的潜在能力。大学生职业指导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关注,规划好大学生活,设定阶段目标,积极科学制定职业规划,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主要表现在迷茫、自卑、失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这就要求高校把心理辅导与职业生涯辅导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元化课程及课外辅助,进行体验式的辅导与培训,加大学生的积极性体验。这不仅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调动个体的积极性特质,降低就业压力,缓解心理障碍。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却忽略了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当前大学生职业选择趋向功利化,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今后的职业生涯。高校要重视把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融入到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中,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的心理能量,产生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好的自我认知,塑造积极特质,在职业生涯中积极的、客观的分析自己、理智全面的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对学生自身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全社会的文化建设都非常有益。

4.强化学校的教育支持和构建积极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的职业指导是滴水穿石、耳濡目染的工程,因此要进行全程化的指导,职业指导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学生刚入学就要开设指导课程,结合所学专业,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开展指导工作,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消除各种障碍因素,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要全员参与,教师参与体现在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创造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学生需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今后的影响,要有主动参与意识,积极的进行体验和实践;家长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理解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支持体现在联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争取人力资源和岗位信息的最大开放性,争取更大程度上的社会认知,资源的引进和整合,为学生的就业服务[5]。

参考文献:

[1]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冯林,积极心理学:校园普及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5.

[3]张小建,于法鸣.创新职业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

[4]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5]林春晴,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宿 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