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企业市场化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市场化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市场化改革

第1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控,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的关键一步。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我国数以亿计的中小企业而言,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开始关注他们的资金需求,国家金融体系也更会加完善,这给中小企业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比如贷款融资的成本上升,利率波动变大,因此需要我们中小企业做出相应调整,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获得最大收益。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进步,让人们开始憧憬着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如此美好,因为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同样十分重大。

1.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

利率市场化之后,作为市场主体的银行将会获得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将大幅增加,面对高昂的贷款成本,中小企业也只能望而却步。

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利率由央行严格控制,不同银行对不同贷款企业的贷款利率相差不大。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拥有了利率定价权的银行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风险水平去调整贷款收益。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流动资金并不充足,偿债能力很弱。同时这些企业没有足够的贷款抵押物,没有信用良好的担保,也没有优良的信用记录,加之银行更无法十分明确地判断中小企业的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这类贷款,显然属于银行危险等级很高的一类。银行为了使其获得收益与承受风险相匹配,会大幅度地提高这类贷款的利率,这也就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激增,严重降低了一部分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积极性。

2.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以及利率放开初期,市场利率将面临明显波动,不利于中小企业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企业利率风险是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时,由于利率的不利变化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利率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许多利率改革的国家从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到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初期,利率在一段时期内,都有较大幅度的波动,需要经过一定的时期后才能得到稳定。

面对利率的波动,企业现阶段用于降低利率风险的方法主要是匹配法(使具有共同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相匹配)、远期利率协议、现金余额集中、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但是这些方法很明显大都只合适大企业的使用。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无法积累出应对风险所需的资金。同时,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实力,很少主动进入期权、期货市场,无法利用证券、金融市场减小自身利率风险。加之,中小企业人才短缺,其中熟悉金融市场方面的财务人才更是寥寥无几,所以企业缺乏对利率市场的必要了解、缺乏对利率波动的预测以及缺乏对风险的防范应对措施。因此,当企业处于利率波动较大时期时,往往很难正确处理利率风险,而造成企业在贷款等方面的重大财务损失。这种损失的风险是在利率管控时期不存在的。

3.利率浮动不改变银行的贷款决策

由于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现阶段的贷款选择更看重的是贷款企业的固定资产,如果这种选择机制不转变,那么资产不够透明、不够充分的中小企业依旧得不到利率浮动带来的融资机会。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上市公司,这些中小企业,没有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也没有充足的抵押资产,这都使得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很好的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同时也将造成了企业与银行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决策不得不依赖于企业家经营能力与个人品质、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等难以量化的“软”信息。而相对于这些“软”信息,固定资产的价值评估起来却要方便许多。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尽管能从中小企业身上得到更高的利率作为资金使用的报酬,但还是会更愿意将钱贷给固定资产充足的大企业。这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一直得不到解决,中小企业也将难以真正享受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融资机遇。

三、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1.中小企业应该加强与地方商业银行的合作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银行更渴望与中小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这给了中小企业更多与银行合作的可能,企业要把握机会,加强与地方商业银行的合作。

地方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融通资金,而且地方商业银行在争夺大项目、大企业贷款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优势较小,所以为了吸收充足的资金,这些地方银行的业务重点就放在为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上。随着利率化改革的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不断推出自己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以及逐渐改革运营模式,比如宁波银行推出了“贷易融”产品,向中小企业提供房地产抵押项下的公开授信额度,一次授信的有效期为两年,循环授信额度可以随借随还;重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生产周期化突出、抵质押不足、贷款需求“小、频、急”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以产品带动模式、集群开发的业务发展管理方式,走出了一条对中小企业业务实行集群开发、集中管理、批发的新路子。

2.加强股权融资、扩大私募融资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导入期或者成长期。企业处在导入期以及成长期阶段,经营风险特别高,随时都有经营失败、破产倒闭的可能。面对这类型的企业,银行以及投资人不愿意把资金借贷给企业,然后期待着与高风险完全无法匹配的利息收益。最常见的作法是,投资人将资金以股权投资的资本形式投入中小企业当中,如果被投资企业发展良好,那么投资人将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股权收益,这部分收益将远远高于贷款的利息收入。中小企业在导入期和成长期时,面对极大的经营风险,因此自身也需要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以降低企业的综合风险水平。同时当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针对不同贷款的风险大小不同,调整个别贷款利率。所以面对贷款利率上升的压力,自身的综合风险,中小企业应该注重合法合理地使用股权融资方法筹集资金。

私募融资是一种采用非公开方式,通过私下与特定的投资人或债务人商谈,以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经过多年的成长,中国私募投资基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私募投资基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小企业正好可以利用私募基金快速发展的契机,更广泛与私募基金合作,进行私募融资。私募融资对于企业而言,需要付出的权益收益相比得到风险投资付出的收益要低,同时也不会明显提高企业的负债比例,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言以概之,风险资金和私募基金可以让企业避免高昂的贷款利率,也可以减小企业承受的利率风险,是导入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是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需要认识并合理利用的重要融资途径。

第2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后勤改革;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背景

在国家出台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系列文件,国有企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主辅分离的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后勤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老牌国有企业在成立初期,基本建设条件都比较恶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于企业的经营共同发展。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对后勤业务普遍不够重视,后勤系统改革工作进展缓慢,主辅不分、管理粗放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后勤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商业的竞争的逐渐激烈,企业办社会职能为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着企业发展。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对企业后勤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即使很多方面上都无法达到员工满意,但也使得企业后勤机构也愈来愈庞大,各项事务越来越繁杂,占用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严重影响企业集中精力解决大事。后勤系统如果不进行改制,将很大程度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后勤改革的难点

后勤改革是所有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很多国有企业也在探索后勤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但是面临各种问题后,很多企业选择“知难而退”。

(一)外部利益相关者

1.当地政府

政府会在企业生活区内部设立如公安、消防等机构。由于这些机构与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很多机构是从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后划拨给当地政府,会存在不缴纳或低于市场价格缴纳相关费用的情况,同时即使水电暖供应依照市场价格缴纳,也往往低于企业的实际供给成本。

2.周边农村

在企业发展初期周边农村的基础设备条件很差,很多农村的水电暖供应管道都接在企业后勤系统的主管道上,同时也享受这企业为职工提供的洗浴、幼教等服务。很多农村在享受到企业后勤的同时却拒绝缴纳各种费用,并且存在各种私拉乱接现象,一方面农村自身消耗的各种费用由企业承担,同时免费的水电暖供给也导致农村内部跑冒滴漏、随意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进一步加大企业负担。

(二)企业内部

1.内部职工

企业内部职工在长期享受企业后勤福利之后,在企业进行后勤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员工会有很大程度的不适应,以前不缴费、少缴费到按照市场价格进行缴费,员工会有很大程度的抵触情绪,影响企业内部稳定。

2.后勤单位职工

后勤体制改革会对后勤职工有很大影响,原有固定收入变为一定程度的市场行为,影响到了职工收入的稳定性,同时也使后勤机构职工工作的强度以及服务态度都需要向市场化的方向转变,因此作为后勤改革的主体,后勤职工对于改革的惰性较大,导致企业后勤体制改革迟迟不能推进。

3.管理体制

企业后勤市场化改革对内部管理体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工资分配体系、后勤业务的结算等方面都需要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完善。并且企业的各子分公司都有后勤单位,管理体制各不相同,补贴额度、工资发放水平也不相同,改革过程中容易造成部分职工的抵触情绪。

4.资金

企业在进行后勤改革的时期,一般都是企业相对困难的时期,但是后勤改革在设施上的首要改动就是完善企业后勤计量。同时企业后勤改革也需要对以往的老旧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换才能对后勤系统进行剥离和重组,促进其独立经营。计量器具的安装、设施设备的更新维护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多程度的负担。

四、后勤改革的思路与步骤

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后勤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企业发展战略上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运行中,相同业务内部整合,形成专业化的经营机构,逐步将亏损或者持平的机构移交和退出,具体思路如下。

(一)分账核算

后勤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首先将后勤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出来,实行独立核算。将含有后勤业务的子分公司,按照服务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分开的原则,对后勤系统所有业务进行登记建账和独立财务核算。

(二)组建后勤公司

以集团总部后勤单位为基础,组建集团化的后勤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员工持股、引入外部投资等方式分散股权,形成非国有企业独资的后勤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开展运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对外方面,要想方设法消除在内外部人员思想中后勤管理公司由国有企业管理的理念,让后勤管理公司成为独立的市场化主体。后勤管理公司根据后勤内容分别成立水、电、暖、燃气、物业、幼教等专业化的子公司。

(三)试点子分公司后勤市场化运营

按照地理位置,选择离集团公司较近的子分公司作为后勤改革试点对象,将原有子分公司资产逐步通过转让、划拨、出资购买等方式划入后勤管理公司,所属各专业并入相应的专业化子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原后勤职工根据自身意愿可以选择留着原单位调其他岗位或者一同并入后勤管理公司,调入后勤管理公司人员重新签署劳动合同。对于浴室、超市、食堂等适合个体经营的非主业业务,可以采取职工承包经营或委托运营的方式由外部企业或个人实行市场化运营,企业将以前对后勤系统的补贴进行调整,通过饭补、增加福利等货币补贴的形式纳入职工薪酬体系。

(四)全面实行后勤市场化运行

将国有企业所有子分公司后勤系统采取市场化模式并入后勤管理公司,后勤管理公司与集团公司签订“三供一业”等服务合同开展运营,后勤公司各项业务通过市场化定价模式开展运营。原企业后勤补给的相关费用,企业可以将以往补贴模式变成职工福利,变“暗补”为“明补”。

(五)分离“三供一业”等办社会职能机构

对后勤管理公司所属“三供一业”的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将水、电、暖供应等能移交专业化机构的业务与专业化机构及政府部门进行协商,逐步剥离这些业务,交由专业化企业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

第3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汽修专业; 一体化教学; 改革;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当今社会,汽车业飞速发展,现代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上,现代汽车的维修也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尽管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都有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但由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汽车技术发展的步伐,所讲授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和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环境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引进更先进的汽车实训实习装备,更要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便是其中的一种。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理论课、实验实训课的界限,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这种教学模式创新了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最终实现了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

二、我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我校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早在90年代就开始实施,那时的“一体化”教学是完全按照课本的章节讲解,理论知识还是老师讲解为主,讲到结构、原理时拿实物或课件演示,最后讲解维修内容,与生产实际还有很大的差别。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教学,原来的实训方法就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现在我们基本形成了适应当代实际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今,我校被评为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我们的“一体化”教学将会更加完善。“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学项目的设计,项目来源于生产实际,我们的做法是:

1、 深入生产维修企业做调研,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了解行业的人才结构与需求,发放调研问卷,分析并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2、 企业实践专家回顾自己的成才发展历程,将自己从入行以来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罗列与整理,再一起汇总,从而提取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自己的工作经历,为每一个阶段举出3-4个实际从事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实例。

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

1、 明确任务

明确学生要做什么

工作对象: 任务书、派工单、主管…… 能力锻炼: 理解、沟通、分析……

2、 获取资讯

获取完成该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描绘出工作目标、弄清存在的困难、完成工作的条件和方法步骤…… 工作对象: 工作页、参考教材、技术手册或规程、计算机、教师、组员…… 能力锻炼: 学习管理、信息处理、归纳分析……

3、 制定计划、决策

设想工作任务的内容、步骤、阶段划分、所需材料和工具……列出多种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 工作对象: 工作计划、工作页、参考教材、技术手册或规程、教师、组员…… 能力锻炼: 方法、计划、设计……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

4、 实施、检查控制

按照既定方案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结果会与上一步决策的结果有偏差,及时观察和记录这些偏差,并作出合理调整。实现质量控制。

工作对象: 原材料、工具、设备、规程、技术手册、教师、组员…… 能力锻炼: 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规范作业、数据处理……

5、 评价、反馈

通过展示、介绍、演说等形式输出任务结果,接受同组、他组同学、老师从技术、经济、社会、思维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找出缺陷并找出缺陷的原因,作出修正。

工作对象: 劳动成果、媒体工具、评价表、记录单、工作页、教师、组员…… 能力锻炼: 表达、演讲、沟通、信息处理、数据处理、客观评价、抗挫折……

我们的教学改革适应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并符合构建主义和实用主义及情景学习理论,满足汽车维修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层次的需要,不仅能为社会培养懂知识、会技能的人才,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受用,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 金融自由化

一、前言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建立健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竞争,实现资源在地区、行业及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最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接近20年,有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成果也浩如烟海。本文尝试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类,以资借鉴。

利率市场化起源于对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金融自由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提出。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扭曲和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等状况,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他们通过论证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金融压制”的危害,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

二、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是市场根据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而政府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市场参与主体都能够影响利率的变动,而不是由单方面参与者来决定。至于中央银行则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措施间接的货币政策影响利率,而不再直接控制利率变化。许文彬(2002)在对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探讨时,认为市场参与主体都应享有利率“出价”权,利率结构应由市场自发形成,而政府只是通过间接方式调节金融资产。王国松(2005)则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利率的放松管制,还包含利率体系的建立、利率传导机制的完善等。

国内外学者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因素也有深入的探讨。刘芳等(2013)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一是经济“冲击”,如金融危机等;二是结构类因素,如政治、经济机构等;三是制度类因素,如产权制度等。并借鉴Abiad和Mody(2005)研究金融改革决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金融危机、利差缺口收窄、金融将质量对利率市场化具有正向的影响,经济波动、市场垄断、通货膨胀和预算软约束的影响为负,经济开放程度和产权多元化的影响不确定。因此应依托稳定的经济环境,运用经济危机倒闭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而打破银行垄断,硬化预算约束,提高制度创新水平。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利率市场改革起步较晚,国内有关利率市场化的早期研究中对国际经验的研究较多。杨肇辉(2014)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分为市场驱动型、政府激进型和政府渐进型三种。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属于政府渐进型,同时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步骤和基本的逻辑顺序。马胜杰(2001)通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银行存贷规模、利率市场化的举措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几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应借鉴外国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是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二是扩大中央银行的自主决策权;三是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四是强化金融监管,实现金融监管体制的法制化;五是注重相关配套改革,改善经济环境。焦矗2015)则认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业务转型和产品创新以及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

史露燕(2015)对比分析了美国、日本和德国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时的背景以及改革对汇率水平、实际利率、改革期存款增速、利率曲线斜率、存贷款利差和银行业危机等的影响。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一定会下降,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冲击,并且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利率市场化以后会拉大区域差异、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微观经济效应

根据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完全放开之后存款利率会上升,银行吸储压力增大。而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存贷差,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势必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当然除了负面影响之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能促使商业银行开发新的业务增长点,进行金融创新等。胡则宇(2015)在研究中探讨了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作用、推进条件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了股份制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一是确立利率风险管控的核心地位,构建统一利率决策机构;二是构建专门的利率风险监控部门;三是健全金融产品利率制定体制;四是构建严密的内管控度;五是开发先进的利率风险考量技术和规避技术;六是重塑竞争优势;七是加大开发和创新。

利率市场化对于企业的影响体现在融资和转型升级等方面。我国存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由于其主体是国家,在获得贷款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马瑶,2015)。但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陈琰(2011)在其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不断加快,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他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商业银行应建立合理的客户结构、加强差异化服务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郭耀蔓、夏振洲(2014)以河南省为例,运用内生性突变点检验方法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不同规模企业融资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他们认为,成本压力促使银行开拓更多的中小企业贷款,并且该部分贷款质量的稳定是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关键。除了对于企业贷款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也会对企业发展带来影响。沙虎居、陈刚(2015)通过对浙江企业的转型进行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创新,促进服务精细化等。因此,地方政府应鼓励银行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支持,扶持企业发展,推动浙江企业优化升级。

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效应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广泛,例如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债券市场、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等方面,而相关的研究文献也非常丰富。

由于我国利率存在着“双轨制”,即政府管制的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化的回购利率并存的现象。所以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我国利率市场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国家层面来说,有政府管控的利率并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而造成企业在使用资金时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商业银行存在利率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姜再勇、钟正生(2010)在考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效应的体制转化特征之后则发现,我国利率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其成果是显著的。

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对于债券市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柯珂(2003)认为利率管制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债券市场不能反应真实的供求关系,债券市场发债主体和市场规模受限,交易机制不健全,造成债券市场功能缺失,债券收益结构被扭曲。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短期内减少债券需求,提高短期利率水平;同时还可以增大短期债券与中长期债券的利差,对于打破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格局,完善债券市场结构和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国际贸易方面影响的文献相对比较少。陈妍妍(2015)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融资比较优势,进而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同时她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利率市场化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利率市场化对于以上几方面的影响最终必然影响到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赵玉龙(2014)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了利率市场化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应用中国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利率水平提高、行业间利率歧视消除和金融服务增效三条路径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利率的提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利率歧视的消除和行业机构优化,减缓了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的下降程度。长期来看,金融行业潜力的增长能够为其他行业带来较大的福利,从而带游夜经济的增长。而戴国海等(2011)的研究则认为利率市场化长期来看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利率双轨制”的存在使整个利率体系是割裂和扭曲的,因此需要加快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

六、我国利率市场化历程及进程测度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起点的问题上,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研究中学者们选取的起点也不尽相同。罗良文、雷鹏飞(2011)在研究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时,把1978年作为我国市场化的起点,并把1978~2009年32个年度的样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1993年;第二个阶段为1994~2009年。陶雄华、陈明珏(2013)在测度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时把1979年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起点。刘金山、何炜(2014)则把十四届三种全会作为起点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行测度,并梳理了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进行了对比分析。顾海兵(2013)等则测定了1996年~2010年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

陶雄华、陈明珏(2013)通过对实际利率水平、利率决定方式及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三个指标进行细分和赋值测度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得出截止2012年底,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为80%。同时文中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1979~1995,曲折起步;(2)1996~2006,持续增进;(3)2007年至今,僵滞回潮与局部突破。刘金山、何炜(2014)借鉴陶雄华、陈明钰(2013)利率分类方法,通过对每次重大调整赋值测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得出截止到2013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达到80.64%。王舒军、彭建刚(2014)基于银行信贷渠道,从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四个方面,建立起测度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测定结果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利率市场化程度达到85%。

七、总结

国内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这些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从形式上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还有很大差距。利率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机制还不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尚未形成等。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难题,打通我国经济的发展经络,是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参考文献

[1]Mody,M.A.and M.A.Abiad.Financial reform:What shakes it What shapes i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3.

[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3]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4]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世界经济,2001,(5):56-60.

[5]李子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时代金融,2014(14):33-35.

[6]刘方,邱丰.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16):141-144.

第5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形成央行引导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引导市场利率格局,逐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然而,除了2004年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外,“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尤其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上还维持在2004年市场化程度上。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正在加速推进,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也提上了政策议程。然而,从理论和各国实践看,这些改革的最终完成都必须以利率市场化和消除国内金融压抑为前提。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已成为推进其他改革的重要瓶颈。

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渐进有序的改革要求利率市场化先行

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验表明,渐进有序的改革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二选择。“渐进有序”改革理论一般性原则是:先控制通货膨胀,解决财政赤字,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然后取消信贷配给,银行商业化运行,最后是放松利率管制,消除金融压抑。金融部门对外开放上,一般是经常项目开放先行,然后是资本项目开放。内外次序上,一般原则是:利率市场化之后,资本项目才能完全开放。这一共识是在总结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得出的,中国经济改革也正在沿着这条路径前行。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具备较好的微观基础

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健康运行是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2004年,中央政府以450亿美元注资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启动国有银行改革,至2010年7月农业银行成功上市,我国银行业改革已基本完成。目前,我国银行系统不仅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3月,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越100万亿元人民币,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主要国有银行的市值、盈利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超过监管标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标准,远远超出了《巴塞尔协议II》的各项标准。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业国际经营也实现快速发展,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依赖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大举并购海外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化经营的市场空间,招商银行紧随其后,也逐渐成为股份制银行走出国门的实践者。因此,以当前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拨备覆盖率和日渐完善的监管,基本具备了承受利率市场化带来负面影响的能力。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早,但进展缓慢

党的十六大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

1996年,我国开始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十一五”期间,除了2007年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正式运行外,其他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停滞。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国际经验看,全球大部分经济体都在10年左右完成利率市场化。美国在1970年6月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至1983年10月,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完成利率市场化,前后经历13年。日本1976年废除日本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性限制,至1991年取消所有存款利率限制,前后经历了15年。印度1988年将贷款利率上限改为下限,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至1997年取消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前后经历9年。智利于1977年启动改革,至1987年取消存款指导性利率,前后经历了10年。我国情况是,1996年启动改革,至2004年利率市场化取得重大进展,随后进入基本停滞阶段,至2010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走过了14年,存款利率上限仍处于管制状态,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展过于缓慢。

二、长期利率管制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长期利率管制维持了银行业的垄断利润

当前,我国银行业主要收入来源80%以上来自于存贷款利差。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长期维持2.5―3.5%利差,商业银行借助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大规模扩张贷款规模,实现远高于各行业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垄断利润。2010年,我国银行业实现了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净资本利润率19.2%,远高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资本利润率10.2%水平,其中四大国有银行总利润占全国500强企业总利润的24.3%。

(二)长期利率管制导致实际利率无法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是信贷市场扭曲和居民存款长期负利率收益的原因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对于市场利率起到引导作用,但市场化利率对信贷市场起调节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利率管制是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重要原因,加上中央银行利率调整迟缓,使得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长期维持负利率收益,这对普通居民财富造成严重侵蚀。据不同方法测算,负利率使得居民储蓄每年损失7000亿至2万亿元。当前,负利率实际已成为居民储蓄向银行业和国有企业提供的一种垄断性补贴。这一现象显然不符合我国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目标,并成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长期利率管制不利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是地下金融泛滥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银行信贷的企业覆盖率,大企业100%,中企业90%以上,小企业5%以下。银行业对企业贷款条件标准是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制定的,小企业能达标的极少。导致这一问题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率管制。由于长期利率管制维持了银行业的垄断利润,商业银行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创新服务意识薄弱。如果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差势必收窄,银行盈利压力陡增,商业银行势必下沉到基层,扩大盈利基础,逐渐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正规金融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缺位,使得地下金融的泛滥,变相提高贷款成本、甚至高利贷的现象屡禁不止,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资金成本方面处于不对等竞争状态。据天则经济研究所测算,2001―2009年,名义利率扣除通胀因素后,国有企业实际利息率仅为1.6%,而其他企业加权平均实际利率为4.68%,国有企业因此而节约27539亿元的利息成本,占其名义利润总额的68%。

(四)长期利率管制不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已获得近150个国家的认可,但是仍没有获得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承认。美国商务部认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指不按市场成本和价格规律进行运作的国家,它对市场经济有六个具体认定标准:货币的可兑换程度;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商务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利率管制无疑提高了“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

我国早在2005年,就确立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建议加快推进这一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创造条件。

第6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宏观调控;金融调控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一定程度的管制状态当中。银行无法自主决定资金的价格,所以近年我国正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顺利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就必须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了解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认真分析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利率市场化的重大突破

2007年4月1日这一天,备受金融市场瞩目的上海银行业间同业拆放利率开始正式运行。这是央行打造中国式“联邦基金利率”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一直偏重贷款总规模、货币供应量等数量型工具,而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调控作用发挥的则很不够。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给金融产品正确定价和熟练掌握定价技术,对促进与债券和利率相关的衍生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作了很大贡献。

二、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的宏观调控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利率管理模式和利率形成机制变迁的一个过程。根据世界各国多年来的金融实践,大致可以把利率的形成机制划分为非均衡利率、市场化利率,自由化利率和国际化利率四种。

注:资料来源于各家商业银行公开发表并经过审计的2005年年报,交通银行与建设银行为境外审计数,其他银行为境内审计数。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主要是以利率为基础,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构成部分是贷款。2005年四大银行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平均比重为53%左右,其次是各类投资和其他资产,详见下表。转贴于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

利率水平升高蕴藏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筹资成本增加,导致投资规模减少。筹资成本增加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筹资成本增加,将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减少其投资规模;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发行债券的成本增加,将增加政府财政的负担,导致政府对基础设施可投资金的减少。二是超高利率吸引外汇过度流入,引起通货膨胀,造成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

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1.建立统一有序的同业拆借市场,促使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其次,建立全国资金融通中心,进行跨系统、跨地区的资金余缺调剂,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提供报价、咨询服务。

2.先进行贷款利率改革,适当放开其浮动幅度,由各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资信和市场状况,在中央银行确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浮动,确定对企业的各期限、各档次实际贷款利率。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映灵敏的市场主体。所以我们必须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五、总结

尽管我国利率体系改革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为了使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利率工具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目标,对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改革其他相关制度,优化资金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 晔:货币银行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环境分析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国财政赤字严重,2001年为1400亿元,2002年达到1600亿元。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但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有良好的银行体系作保证,而我国的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加上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就可能造成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或改革后利率大幅度上扬,无法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

3、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4、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从以上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中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在催促我国快速走向利率市场化,内部环境中也有相当的因素已经适合推行利率市场化,但仍有部分因素制约着利率市场化的实施。

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步骤地促进利率市场化的推行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一般资源相类似,作为具有通货性质的特殊资源,资金只有在市场定价的条件下,才能根据价格信号所反映的供求关系,实现自身及其所代表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进而产生最佳效益。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国利率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9年,主要是调整利率水平;1990—1992年,主要是调整利率结构;1993年至今,主要是逆行利率机制的改革,使利率成为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这些改革,实际上预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没有停止。因此目前既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刻,也是推行利率市场化较好时机。一般来讲,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真正商业化的企业、完善的金融市场是一国实现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从理论上说,为防范市场化后利率过度上升带来的各种风险,改革的最佳时机应是资金供应较为均衡、宏观经济形势较为稳定和通货膨胀较低的时候,而我国目前储蓄存款高达6万亿元,再如到2001年12月底,证券公司的保证金下调到3792亿元,2002年3月再一步下调到2831亿元,2002年5月微有回升,达4094亿元。这说明,我国资金短缺的问题并不象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严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是看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发展,通货膨胀近年基本没有。因此,现在加快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是非常合适的。也是为我国加入“世贸”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环境,适应国际惯例的一个有力措施。

三、推行利率市场化仍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从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失败的教训来看,在放开利率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督,以便于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成功发挥作用。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要求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灵敏反应并迅速作出调整决策,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市场化利率的形成离不开一个统一完善的金融市场,市场化各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离不开一个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也需要汇率、资本项目放开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换而言之,我国目前要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主要是表现在:国有企业对资金的依赖与其经济效益的不佳;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中国的整个金融体制中,国有部门仍占有绝对比重,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经营机制无法与市场价格很好地对接起来;金融市场尚不够规范、完善,汇率政策等尚不配套等等。为此应该:

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强化金融监管作用。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而是参照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通过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来有效地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2.构建起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既要充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又要依据货币政策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3.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由于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过重,放开贷款利率后将会使这部分国有企业难以承受利息负担,甚至会危及生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将会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中,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利率制度的改革,我们同时要考虑进行外汇制度的改革。

第8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市场发展 有利时机

一、推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和优化,而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当在资产配置过程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进而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有效降低直接融资成本,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促使更多企业通过发债、登陆资本市场等方式获得发展资金。利率市场化还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转向更有定价能力的中小企业领域,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三农’等融资难问题,从而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其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推动我国银行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在利率管制的状态下,商业银行缺乏多样化业务种类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传统贷款业务占比将出现明显下滑,而中间业务占比将显著提升。此外,发展战略、客户定位和产品同质化的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严酷的市场竞争将促使其紧盯细分市场、找准客户定位、合理布局业务、集中优势资源,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全面和深入的金融服务,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其三,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当企业本身的还款能力较差或者募投项目的投资风险较高时,商业银行会要求一个较高的风险溢价作为补偿。虽然这可能带来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特别是那些信息透明度不高、与银行未建立密切联系,银行调查监控不便或审核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行为进行了有效约束,防止企业以低成本获得资金后投向与其自身规模和能力不相匹配的项目,或者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而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这在经济衰退、央行降息以刺激经济复苏的时期尤为重要。

最后,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就是金融交易双方自主协商资金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违约风险高等特征,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然缺乏对其的信贷积极性。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成本确定与之对应的资金价格,虽然过高的利率可能引发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一方面银行可通过企业资信调查、还款记录审核、贷后资金监管等措施降低违约风险,并通过提高借款利息和附加费用得以补偿,从而对其从事贷款行为实施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既可增加资金可得性,又可获得优惠的贷款条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会促使其提高信用水平和经营透明度,弱化信息不对称的弊端,进而解决其融资困难的问题。

当然,推行利率市场化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例如,利差收窄可能会冲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选择权风险上升,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更加频繁等。

但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积极效应将远大于其所带来的风险。

二、当前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

(一)宏观经济条件业已具备

改革开发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564亿元 ,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期我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40亿;到2011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31811亿美元,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以及三板市场试点的推进,我国多层次股票市场初步建立。从2004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创造性地解决了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一大顽疾——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利益分置、价格分置问题,为我国股票市场奠定了市场化基础,我国股票市场更趋成熟。

在债券和衍生品市场方面,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公司债券、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企业或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收益计划产品以及权证等新品种出现,丰富了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而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交易的开闸,表明我国金融创新进入了更深的层次,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市场接轨。

利率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商业银行贴现票据再贴现制度、再贷款浮息制度、准备金制度,形成了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完善了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强化了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包括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市场利率,并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并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使利率形成机制逐渐完善。

第9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提要本文界定了企业市场化的内涵,确定了衡量指标的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从非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和重点企业3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并借鉴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得出中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2001年已达到74%左右。最后对中国企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市场化/程度

在中国加入WTO 和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情况下,历经24年的中国企业市场化改革已达到什么程度,正越来越引起国际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无论是对促进企业的深化改革,还是使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市场运行有正确认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市场化的内涵及衡量指标选择标准

企业市场化是指企业的资源配置按市场规则进行,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和产品的获取、交易都由市场提供和决定。一个普遍共识是企业市场化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最大化,降低政府配置资源的高昂成本,因此,各国都在积极推进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企业市场化应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业。就转轨国家而言,非国有企业的行为本身有很强的市场化倾向,但也需要强调提高管理水平和素质;而国有企业行为从行政化转向市场化,则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改革多年来,国有企业从总体上讲已成为真正的市场企业,政府基本不再对国有企业实施行政控制。事实上,国有企业在任何国家都是客观存在的,如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非加权平均值为9%,法国则达17%,即使自由化程度非常高的美国,这一比重仍在1%以上(注:E.S.Savas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Seven Bridges Press,LLC ,2000.)。这类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资源配置行为不会是单一的市场交易行为。

根据企业市场化的内涵,企业市场化进程衡量指标的选择必须反映企业的市场运作及其绩效状况。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评估和认定原“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时,都是着重于这一基本标准。衡量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必须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注:关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请参阅本文作者参著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实际。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衡量指标的选择必须考虑3种企业情况:一是非国有企业;二是国有企业;三是重点企业(注:重点企业包括:国家重点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企业;国务院确定的建立企业制度原百户试点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试点企业;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即核心企业)。上述6类重点企业存在交叉。)。之所以单独考虑重点企业,是因为重点企业在中国举足轻重,其中既含有国有企业,也含有非国有企业,而以大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它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反映了中国政府放松管制,使其按市场规范运作的情况。但必须指出,重点企业在中国企业数量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仅仅以其改制情况作为标准,无疑会低估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所以重点企业指标属于补充指标。

指标选择无疑要充分考虑到其准确性和全面性,但这是相对的。所以,所选指标的衡量结果只能基本反映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但这并不能否认衡量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衡量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大体包括3个方面:一是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二是非国有经济的市场准入;三是非国有经济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其中第一方面具有综合的意义。

(一)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份额呈逐步上升趋势。以下几个指标可以反映这一趋势。

1.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该指标可以从总体上反映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以及在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大小。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53.6%提高到62.32%,年均增长1.69%。

2.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该指标可以反映非国有经济主体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贡献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市场化程度。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1.95%提高到52.69%,年均增长5.72%。

3.城镇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该指标可以反映非国有经济单位在提供就业职位方面的贡献率以及城镇劳动力的市场化。1992~2001年,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部门所占比重从39.03%提高到68.09%,年均增长6.38%。

4.非国有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的比重。该指标可以反映因市场化而引致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的比重由33%提高到64.42%,年均增长7.72%。

5.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进出口额是国际贸易的衡量指标,而非国有经济对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又是市场化带来的。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7.45%提高到55.04%,年均增长8.04%。

6.中非国有经济所有者权益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而所有者权益体现了经济主体的投资贡献。但考虑到规模以下非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企业中的非国有主体所有者权益没有在内,因此,该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非国有经济对工业这个核心产业市场化进程的作用大小。1992~2001年,工业中非国有经济所有者权益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由34.1%提高到45.13%,年均增长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