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冬天景色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

第1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冬的象征就是雪了。那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的飘落,像千万只洁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向远处望去,山坡上已是银装素裹;山野里也已是洁白无瑕。树叶片片的飘落,最后只剩下一棵光秃秃的树身了,但雪花却挂满枝头。风轻轻吹着,摇曳着光秃秃的树身,雪花也从树上片片飘落,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诗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不正是一棵开满雪花傲然屹立在冬天的树吗?树上的雪花虽不及鲜花的香,但他比鲜花更纯洁。树下,小孩子们也高兴的堆雪人,打雪仗……仿佛忘记了寒冷,个个都发出银铃般的笑声,飘向远处,飘满整个银白的世界。到了黄昏,在夕阳的衬托下,山坡上的雪就会被夕阳映红,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颜色渐变,由深到浅,远远地望去,美极了。晚上,行走在道路上,就会发现雪是多么的亮,多么的美,发出淡淡的银光,为人们照路。在冬天的夜里,寂静而明亮,凄凉而美丽。

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里,许多人都喜爱春季,从古到今,赞美春的诗句很多,例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但我还是忠爱于朴素而含蓄的冬。

江苏省扬州市霍桥中学六年级:李远

第2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下面以诗词鉴赏类考题中常见的设题点中的几个种类为例,简单说明“依瓜摸(理)藤”的含义、具体操作程序和实用性。

一、推敲、炼字类

(一)设题方式:①找出诗眼并加以分析;②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③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④简析某某字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妙处)等。

(二)示例Ⅰ:《卖花声》<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雁到,应有来书。

“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雁到,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标准答案(亦即“瓜”):①满,有“布满、充满”之意,②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最终笼罩原野的过程,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③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凄怆之情。①新,指今年新来之雁,滞留异地的旧人看着南来的新雁,②不禁感慨又过一年,暗示年复一年,突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宦海失意、思归不得的愁苦不觉更深一层。

分解、检索标准答案信息:①释义,②手法(化静为动)、情景(画面)及氛围特征,③情绪情感。这就是所谓的“依瓜”。

示例Ⅱ:《春近》<王>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索莫贫游世,龙钟老破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z注{王,宋代诗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为枢密院编修,后因忤秦桧意遭贬。

首联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标准答案(亦即“瓜”):①“晓”和“春”字。②“晓”字不仅表现了银装素裹的山脉在晨曦中发出点晶莹光芒,而且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程;还是冬天,梅花的开放却让诗人错以为春天已至,着一“春”字,突出了溪边怒放的寒梅花满枝头的景象,③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诗人情绪为之一振。

分解、检索标准答案信息:①锁定字面,(或“释义”),②情景(画面)及氛围特征,③情绪情感。这就是所谓的“依瓜”。

(三)类题通用公式:释字义(定字面)+析手法(析手法须举例说明)+摹画面(显情景)+出氛围+显情感。这就是所谓的“藤”,即解题思路,这个公式化的思路指向明确,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出的答案完整而不缺得分点。当然使用前提是要结合诗题、体裁、背景、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熟悉诗面含义。

二、意象、意境类

(一)设题方式:①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②某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③请结合诗句分析某某意象的作用,等。

(二)示例Ⅰ: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浆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开头两句描写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标准答案:①用“晓路”、“晨雨”、“江乡”、“落叶”等意象,②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③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①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孤舟既是写环境,也是写事件,写人物,又兼写心情;③作者融情于景,④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情。

分解、检索标准答案信息:①找出意象;②组成场景、分析作用;③说明手法;④表明感情。

示例Ⅱ《龙潭夜坐》<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夜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z注{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请结合意象简要分析诗中龙潭夜景象

标准答案:①诗中前三联借助“花香”“夜清”“石林”“茅屋”“明月”“栖鸟”“草露”“松风”等意象,②通过描写夜色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着意描绘了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③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分解、检索标准答案信息:①找出意象;②组成场景、概括景象特征;③表明感情。

(三)类题通用公式:意象(物象、景象)+场景(画面)、效果(或氛围)+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等)+情绪情感。该公式中,由象到景再到氛围和情感的过程,涵括了诗词鉴赏中由意象到意境的提升过程。同样,本公式的使用前提是要立足全诗,把握诗景诗情。

第3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一段一段的读,比如第一段作者是按照先描写景,再阐述事情顺序开展,其中还掺杂了作者心情的转变,所以要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在刚开始游赤壁时,景色是如何,心情又如何,是如何体现的?后面心情的转变又是如何体现的?当学生按朗读和思考的流程学习完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来说说跟《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从而达到更加层次的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能实现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但要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文章语言特色,写作手法或是重点词句,尤其是千古绝句,就需要加以揣测,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比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时,这篇散文语言清丽明快,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郁达夫并没有从正面刻画江南的冬季美景,而是通过古人的诗句来体现其美景的意境,而且诗句都是极其富有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这时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的和自我学习,能学习到在写散文时,可以采用引用诗句,多用色调来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适当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也能让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更具有特点和符合文章的要求,加上情感体验,审美感的融入也能为文章更添色彩。除此之外,同样是描写雪景,但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却又是另一种写作手法,也给读者描绘出了冬天美丽的雪景,教师就可以节选出一段文章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鉴赏,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通过融入自身情感进行阅读,加强语文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其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上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感受和反应也是不同的,所以带着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融入自身情感,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想学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共鸣。比如《我的四季》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比作成一年的四个季节,通过四季变化的不同来反应自己的一生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作者的种种经历,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探讨,说说这些感悟给自己什么样的启示。经过讨论发现,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人生之春给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通过用不毛之地,细瘦的胳膊,以及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等词汇和句子,可见他的童年生活较苦,但是他也没有怨天尤人,做到了对自己负责。有的学生则认为通过作者所遇到的困难,启示自己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要靠自己,犯错误之后懂得如何自检。再比如学习《乡土情结》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则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乡土情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回答,答案可能各有不同,当对这个问题探讨完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来阅读文章,看看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跟自己想象的有什么区别,包括写作手法,表达形式以及语言运用上都是怎么样的,如果是自己来写乡土情结,又会采用哪种方式来阐述和表达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又能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的意蕴美。

四、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实践活动大体上就是分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情感要求是必须的,所以这种措施能很好地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自己的体会相结合,从而达到共鸣的作用,比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师可以找四个学生进行朗读,文章第一节学生朗读是需要富有沉重感,第二节需要急促的情感,第三节需要表现出抑扬顿挫,而第四节则需要语速加快,将情感推向,这些都需通过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得以实现。对于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和场地问题,所以尽量挑选一些简单地,易扮演的作品,比如《最后的长青藤叶》可以找学生分别扮演琼姗,苏艾,贝尔曼,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解析,对各自扮演的角色做自我介绍和性格分析,教师从中可以设计问题,类似于为什么琼姗把最后的藤叶看的如此重要,这种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通过表演怎么体现等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能使他们领会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结语

第4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一、初学写诗,轻松入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孩子通过联想、想象,借助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漫步诗境当中,领略诗歌的意境,把诗歌变成故事,把诗歌变成美丽的画面,并联系自己色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话时要掉中学生的感官,把想象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请看《流动的画》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你们自己读第一节诗歌,一边读一边在脑中画画。等会儿老师 请你们说说,你们读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

生:读了这几句诗,我仿佛看见路边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色的,有红色的茶花,有白色的杜鹃花。

生:我好像看到山坡上云雾在飘啊飘,还有树木和几座房子。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汽车在马路上开来开去。

……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处处风景如画,让我们乘上火车一起去欣赏吧!“呜——”火车开了(出示课件),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吧。

生: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哗哗地流着。

生:我看到了山上的云雾在自由自在地轻轻地飘着,多么美啊!

生:我看到水库清澈见底,像一面镜子。

师: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真让人陶醉!请用喜爱的感情读读诗句。

我让学生初读诗歌,展开联想想象,感受诗歌描写的美景。接着,又借助自己的语言和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在火车上看到的美景,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挖掘题材,入门更快

在日常的习作中要做到说真话,写实话,表达真情实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老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要为学生的表达提供自由广阔的时空。

(一)先游 习作源头在于生活和大自然。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贴近大自然,让学生享受到玩的乐趣,在大自然中观察,捕捉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水库去钓鱼,打水漂;到山上去登高远眺,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最重要的是在游览之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感知的方法,让学生有所准备而游,引导学生在游览时细致地观察。回来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好词好句,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地投入到习作中去,随心所欲的诗篇佳作也会层出不穷。

(二)后写

登上山顶,/我在蓝天下。/高山像土坡,/小河像银带。

水清清,/山高高,/城市乡村风景好。/千座桥,/万条道,/任你东西南北跑。/欢迎您、多关照,/中国孩子有礼貌。/2 0 0 8 奥运到,/祖国展示新风貌。

来到校园,/啊,找到了,找到了,/花盆里那盛开的,/不正是秋姑娘的笑脸吗?/姐姐摇摇头,/秋姑娘刚走。/我又来到乒乓球桌边,/啊,找到了,找到了,/那黄绿相间的梧桐叶,/不正是秋姑娘美丽的衣裳吗?/梧桐树发出沙沙地响声,/像是告诉我秋姑娘已走。

三、 方法得当,入门轻快

童诗的训练形式包括从韵律、节奏,书写格式(分行、分节,标点等)的掌握和写作技法(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摹状、对偶、比兴等)的运用。除了引导孩子欣赏诗人的作品,平时课前引入和课后小结都读几首学生的习作,从品读、评议中感受一些写诗技法。又如在命题中,把一些写诗技法自然穿插:

(一)、拟人手法:在句子中人化

如:“花(笑了、醉了、生气了……)”、“(爱哭的、爱唱歌的、爱美的……)小动物”等命题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把“快乐”比作了什么?这作比成的东西会干什么呢?

《快乐是什么》(金敏琪)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美丽的小花,/只要有雨水浇灌,/他就会尽情开放。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朵蒲公英,/只要有风吹过,/她会飘向四面八方。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同学的笑脸,/只要团结互助,/快乐写在每个人脸上。

诗中就将设问、排比等手法自然运用了。

1、 请你想出三种植物并按要求填在下面表格中。

植物 怎么样? 干什么?

冬青树 静静地坐在那儿 好像在想心事

(二)、模声法:可依实物的声音模仿

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如:“雨声、泉水声、树叶声、开门声、雷声、敲鼓声……”等,你懂得更多。训练的方法如:

1、 分析下文中作者选了哪三种有代表的事物的?加了声音有什么好处?

2、填空:

由小溪听到了( )的声音,联想到春天是( )来的;由风中听到了( )的声音,联想到春天是( )来的;

由春笋拔节听到了( )的声音,联想到春天是( )来的。

《春天是这样来的》(周冰)

叮咚叮咚,/小溪试了试清脆的嗓子,/啊,春天是唱着歌来的!/忽啦忽啦,/树枝弯弯柔软的腰,/啊,春天是跳着舞来的!/哔剥哔剥,/春笋在泥土里快乐地拔节,/啊,春天是放着鞭炮来的!

1、 以“秋天(夏天、冬天)是这样来的”为题,选这个季节中三种最有代表性事物模仿作一首小诗。

( )是这样来的

(三)、反复法:反复字句,加重节奏

用上重复的语言就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譬如我渴望,但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一小块可以加以重复。举出用了反复手法的诗歌如下:

渴 望

我渴望,/是一个画家,/为亲爱的老师,/画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渴望,/是一位歌唱家,/为慈祥的老师,/唱一首好听的歌。/我渴望,/是一位科学家,/开着宇飞船上天空,/摘一颗明亮的星星,/为辛勤的老师,/做一枚闪亮奖章。

主要参考文献:

黄云生 《儿童文学教程》

刘崇善 《儿童诗初步》

第5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和谐(xié jiē) 牲畜(xù chù) 无垠(yín ēn) 西塞山(sāi sài)

呼应(yīn yìn) 牛圈(juàn quān) 湖畔(pàn bàn) 鸡冠花(uàn uān)

二、按拼音写词语。(9分)

shuài lǐn uī cháo ēn yún sǒn lì

zhuān shì yuè mín rén jìn fēn qù xiān qiàn

三、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成语)。(6分)

1.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 ( )

2.样子悠闲,内心感到非常满足。( )

3.尽视力所极向远处眺望。( )

四、找朋友,寻对手(从所给词语中各选择三组近、反义词)。(6分)

朴素 肯定 普通 欢快 阻挡 阻拦

独特 微弱 华丽 确定 强烈 高兴

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连一连,读一读。(4分)

别有风趣的 风景 甜蜜地 背起

辽阔无垠的 滋味 大步地 入睡

独特迷人的 装饰 动情地 走来

甘甜清凉的 原野 吃力地 歌唱

六、小法官巧断案(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4分)

1.“冠”在“冠军”与“鸡冠花”中的读音相同。 ( )

2.《乡下人家》一文脉络清晰,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写的。( )

3.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 )

4.《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翁卷。 ( )

七、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写法或在原文中起什么作用?选一选,填一填。(4分)

A.拟人 B.比喻 C.总领全文 D.总结全文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

2.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

3.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朵。( )

4.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

八、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句子中。(4分)

春江水暖鸭先知 乡村四月闲人少

斜风细雨不须归 柳暗花明又一村

1.正当我们无助地望着前方时,导游却指引我们向左拐弯,嗬,眼前忽然明亮起来,真可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瞧,清澈的小河里,那些可爱的鸭子快活地拍打着水面,它们提前迎接着春的到来。

3.江南水乡,人们正忙着插秧播种,连小孩都忙着学种瓜。“____________________”,说得真是没错哩!

4.爸爸在蒙蒙细雨中悠然地钓着鱼,妈妈催促他赶快回家,爸爸笑道:“________________ ,我乐在其中呢!”

九、用“\”划去每组里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凤仙 芍药 鲜花 大野菊 鸡冠花

2.丝瓜 苦瓜 南瓜 冬瓜 哈密瓜

3.彩云 红霞 乌云 白云 星星

4.傍晚 晌午 时间 黄昏 夜晚

十、把词语朋友送回家。(4分)

赞许 赞扬

1.孩子们爱护公物的事迹受到了人们的( )。

2.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 )。

照例 先例

3.我们班可没有这种( )。

4.鸡,乡下人家( )总要养几只的。

十一、句子美容院(按要求写句子)。(8分)

1.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割草的孩子们的脸蛋红扑扑的。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摇动。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台笔记本电脑是爸爸刚刚最近买的。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快乐岛。(12分)

(一)

我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里一片绿油油。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静静的小园开始热闹起来了。

夏天,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很茁壮,绽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火红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它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一排排玉米威武地挺立着,结出了玉米棒子。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望着这丰硕的果实,我感到小园的可爱。

秋天,石榴树上石榴熟了,红色的果皮裂开了,露出了珍珠般的颗粒,好像迎着我咧嘴傻笑。这怎能不惹人喜爱?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园里的石榴树披上了白雪,残枝披上了白雪,地上也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小园成了白色的世界。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美啊,小园!”

小园如此娇美,真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2.短文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按照________顺序来写的。(2分)

3.按下列分类写出小园里的植物。(4分)

蔬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短文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植物,。(2分)

2.短文把________比作乐谱上的线条,把___________比作跳动的音符。(2分)

第6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美韵

我们对鲁迅笔下的这样两个画面都很熟悉:一位老先生坐在孔子的画像下面,摇头晃脑地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有一位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先生会写四种茴香豆的“茴”字。自古以来学习古诗无外乎不明其意地记诵和一个字的多种讲法。现代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还是将好端端的美文妙诗肢解成只见实词虚词的树木,不见文章的森林。学生对深奥抽象的诗义和单调的讲解深感寡然乏味,他们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呢?

如今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现代技术日新月异,古诗教学受之影响,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就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我们应充分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把经典诗词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打开经典诗词教育的宏观视野,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的意境,触摸诗文的脉搏,倾听诗人的情思,让他们的心和经典沟通,与圣贤对话,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从而让经典诗词润泽学生的生命,使学生拓宽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一、再现诗画,感受内容之“美”

画家是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物象的,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也有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千古名作,可谓之“诗中有画”。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缈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而学生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对古诗内容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如果能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具体而形象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内容美。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之“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的思想感情却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而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色彩明丽,轻快悠然,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绘而成。教学一、二句时,多媒体展示由“黄”“翠”“白”“青”等丰富的色彩构成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这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地面上柳枝嫩绿,黄鹂鸣叫,犹如抱春,柳树后一行白鹭轻飞上天,好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呀!古诗的第三句中“含”字用得十分精当,教师在设计这个画面时,可从诗的视觉角度出发,在岷山雪景画面前装上一扇可以打开的窗户,然后关上窗户观看岷山雪景,使远处雪山景色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CAI的强烈视觉效果,是教科书上简单的插图难以比拟的,能使学生更易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课件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细细地品味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之“美”

意境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蕴含在客观景象的“境”中,那么要会其意,就必须进入“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活动。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江上迷人的景色,赞美了清新和谐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和悠然自适的心情。在理解全诗后,我让学生戴上耳机,闭上眼睛,随着轻柔和缓的乐曲,在脑海中想象深秋江景图:渐渐西坠的斜阳,红绿相映的江面,晶莹透亮的露珠,弯弓似的新月……这时学生感觉自己就是诗人,正久伫江边,日落前那奇丽的江景,日落后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悦心清,流连忘返!在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的同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相机诱导,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通过神游,体验到诗的意境美。

再如,白居易的古诗《草》,极力写草的生命力顽强,暗传出少年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也喻示同友人的离情不绝。诗歌富有浓郁的哲理意味,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其中的哲理,欣赏哲理美。因此,课前我按句意设计“草的四季变化”的课件,教学“一岁一枯荣”一句时,让学生观看小草由荣到枯、再由枯到荣的变化。之后,课件再配合演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景象:到了秋天,小草枯黄了,给人作为干草烧了,可到了春天,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了小脑袋——嫩嫩的绿芽。这样的画面出现以后,教师指导学生:小草在冬天遇到那么多困难,可春风吹一次,小草又生长出来,说明小草有什么精神。让学生真正体会诗中广袤草原的无限生命力,感受“新生事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压不垮的”这一哲理。

四、指导朗读,体验情感之“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视频、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时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想象,感受创造之“美”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古诗语言精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好阵地,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教《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根据诗句去想象瀑布的声音、颜色、样子,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在教《游园不值》时,当学生理解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后,我启发学生想象: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景象呢?随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这样一幅画面:(伴着舒缓的音乐)一扇门缓缓打开,满眼呈现的是开得红艳艳的杏花,一团团、一簇簇,你挨我挤,花丛中蝴蝶翩翩,莺歌燕舞。面对此情此景,学生畅所欲言,“满园春色”溢于言表。

六、拓展阅读,享受积累之“美”

古诗的“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不断积累,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果能让学生自行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背诵,那么学习的空间将会无限地扩大,甚至在互相交流、共享中让古诗学习抵达心灵。相信只要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站在高处赏析那些情韵悠长的诗,那么他们一定能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将古老的文化一览无余!

如借助信息技术,把收集的古诗根据所描绘的季节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制作成“春诗”“夏韵”“秋思”“冬吟”版块,让学生在不同的季节学习相应的古诗。春暖花开时,安排学生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让学生从不同的诗里感受春天的绚丽多姿: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晚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愁苦满腔的雨春;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赏心悦目的晴春;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春;还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春。在学习中,学生既感受到了不同诗人眼里的不同的春天,体会到诗人因心情不同而对春天有不同的看法,又感受到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有的飘逸夸张,有的沉郁朴实,有的清雅自然……从而从整体上学习古诗、理解古诗。

一首古诗就是一个美的世界,只要教师注意去探索、发掘,就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信息技术的介入就是学生发现古诗美的第二双眼睛,让我们适时、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一起领略古诗的美韵!

参考文献:

[1]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第7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一、指导学生阅读,积累知识

文化知识的丰富,写作技巧的提高。语言驾驭的灵性,贵在博览群书。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课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甚至背诵一些名家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像《春》、《济南的冬天》这些文章抓住季节的特点写,详略得当,语言优美。多读这类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语感。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字词句记录下来,阅读之后反复翻看。慢慢地,学生就会积累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们写作的资料。这样,以后要写季节的文章或某一事物的文章,学生就知道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有详有略,条理清晰。

2、课外读

阅读一些名著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切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修辞手法,掌握运用评议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评议的技巧。

二、教会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积累,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

1、全方位了解社会

文章要有内容。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提作文学生就怕,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这与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有关。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活动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例如:游览山川,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深入农村,了解民众的生活;浏览报刊、收看电视,搜集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大自然,了解社会。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感。

2、从生活小事体验

从生活小事也可以体验生活。有所感悟。有一次写“感恩”的作文,我让学生周末回去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个学生在《周末》写了:“今天我帮爸妈到市场去买菜,由于周末人多。我挤了半天,总算挤进了菜市场,鱼摊、菜摊、肉摊,一个个摊贩卖力吆喝着,让人眼花缭乱。好不热闹!看着这么多东西,我竟然一时拿不定主意。想起之前,妈妈买的菜,我却嫌这个,挑那个。晚上,我想了很多:父母不管多累、多苦,永远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正因为他们是父母,所以伪装他们的辛劳,但却向孩子表现一颗炙热的心。”事实证明,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内容会变得更丰富,感悟更真切。学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够积累生活素材,创造出新的形象。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语文老师在作文辅导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是没有异议的,但如果一味地注重作文的程式化和常规化训练,要求学生写好符合“规范”化的作文,这样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墨守成规,从而使优秀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得到突破性的提高。要创新,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新

我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能力,抒写心灵,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形成敢说敢问的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运用一些新的词语,借用一些诗句。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去创新语言。

2、立意新

要求写出作文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在一次作文训练《探索月球奥秘》时,一般同学就写了与月球有关的诗词、传说,或从环保方面写,而一个学生写了《时间银行》,在月球上开时间银行。可以在这个银行里储蓄时间,月博士的创业理念:“我的时间我做主。”最后呼吁大家珍惜时间,热爱生命。这样写的文章想象丰富,构思新颖,创新能力强。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地从问题的反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常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文明宿舍不文明”等。

四、写好作文评语

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及时、客观的评价,所以,老师及时、认真的批改,在作文评语中表现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好评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1、平等交流,鼓励为主

现代社会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平等和谐,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如我们班邓秋萍在作文中写了:“同学们都觉得我那么高大怎么还读初中,不想读书了,想出去打工。”我鼓励她说:“长得高大是好事,现在出去打工很辛苦的,没学历,没一技之长。等读完中学,读大学,毕业再出去工作,学得一技之长,这样的工作才好。”这样,她就安心学习了。

2、评点到位

要根据每次的作文要求,评价学生的作文在哪些方面写得好,哪些方面还欠缺,哪些段落写得好,哪些不太好,应如何纠正,都要用到具体的眉批,这样学生才知道自己本次作文的优点、缺点,才能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写评语要满怀深情,以正面评价为主,让学生通过评语看到成绩与进步。以充满爱的评语,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中获取信心与力量。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和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将其作为作文素材,写出真情实感,同时,注意培养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8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阁夜》;创作背景;“人事”;“音书”;“寂寥”

一.《阁夜》尾联内涵之争

诗圣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尾联的注解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解释存在严重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教材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

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我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相关文献,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给出的解释是:“[阁夜]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潜1998]。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被誉为“汉学伟人”的萧涤非(1907~1991)等人在《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萧涤非等1983]。

《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003年,岳泽和在《语文月刊》一文中认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诸葛亮(卧龙)和西汉末年“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跃马)这些在历史上曾煊赫一时的人物,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了吗?我们这些人又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挂怀呢?至于人事和音书,就任其寂静无声吧!”[岳泽和2003]。

2004年,仇桢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文章,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仇桢2004]。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2011年寒假期间,我通过网络版《全唐诗》查阅杜甫所有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词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对《阁夜》尾联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学教育》上撰文,对“人事音书漫寂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人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音书”),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这一解释与其他作者的解释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论文基础上,结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写成。在本论文中,我进一步从《阁夜》写作的社会背景分析、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杜甫全诗用词统计分析等角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阁夜》尾联的深刻内涵。

二.《阁夜》创作的社会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杜甫担任左拾遗。晚年曾入蜀,在友人的推荐下,杜甫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一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韩愈高度赞美杜甫和李白诗词的艺术光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元稹赞誉杜甫至极点:“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由此可知杜甫对当时诗坛地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杜甫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这年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来到四川夔州。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766年冬天西阁之夜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超然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四川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仿佛听到悲壮的鼓角声;诗歌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战乱的悲伤,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全诗虽有感时悲壮之情,也藏历史超然之愫。

三.从多重角度分析“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内涵

我首先分析“人事”一词。基本方法是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在线版《唐诗三百首》(网址省略/)搜索含有上述词语的诗词,然后从中总结出《阁夜》中“人事”的内涵。

3.1 杜甫关于“人事”的基本内涵

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我发现,杜甫还有以下12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参见表1。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根据上述表中的诗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除了第8行外,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在诗词创作使用“人事”一词时,其内涵基本一致,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作为补充,我查阅了在线版《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那么,能否由此确定《阁夜》中的“人事”也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而不是如人教版教材给出的含义“交游”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2 杜甫关于“音书”的基本内涵

下文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参见表2。

从上表可以发现,杜甫和其他诗人在使用“音书”一词时有以下规律:除了《阁夜》外,杜甫的“人事”用法和其他诗人基本一致,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静不来”、“稀”、“滞”、“断”等,形成“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并且,“音书”的含义比较明确——基本含义为“音讯、书信”之意。

那么,能否就采用上述基本内涵来解释《阁夜》尾联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3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为了便于把握杜甫关于“寂寥”的基本内涵,我们先来探讨“寂寥”一词的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3.3.1“寂寥”的起源

“寂寥”一词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名论著,是我国历史上首部最为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来源。传说中,《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共计81章。后人将前37章归为《道经》,后43章归为《德经》。

在《道经》第25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上述断言的大意是:有一物混然而成,它存于天地形成之前;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阔,它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歇;它为万物的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为“道”,勉强给取名为“大”。…

从上述解解中不难看出,“寂寥”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涵:“寂”,无声;“寥”,无形,空阔。但是,“寂寥”在此毫无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

“寂寥”一词也出现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编辑的《楚辞》中。刘向在《楚辞》中收录了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本人的作品《九叹》,计十六篇。刘向编写的《楚辞》现已遗失。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对《楚辞》进行了增补、注解,形成了《楚辞章句》。

刘向的《九叹》中又包括《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在《惜贤》篇中,刘向有诗句“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其中按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注解:“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据此,“声嗷嗷以寂寥兮”可以理解为“[屈原]向这一世界大声呐喊,表述自己的高洁与忠贞,但是没有任何人回应——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回应,一律都沒有,就象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人一样。”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寂寥”的最基本内涵有两点:(1)“寂静而空阔无形”,(2)“空无人民”。

另外,《四角号码词典》对“寂寥”也有“寂静而空阔”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寂寥”有“寂静;空旷”的解释。这些解释类似于(1)的含义。

在此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寂寥”的基本内涵中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现代人对《阁夜》尾联解释有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3.2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除了《阁夜》之外,杜甫在其它诗词中也使用了“寂寥”一词。通过对在线《全唐诗》的检索,我搜到了含有“寂寥”的诗,共计15首,最后整理成表3。

表3关于“寂寥”的含义是我查阅资料所得到,第10行《阁夜》中“寂寥”的内涵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用问号标记。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阁夜》外,在杜甫诗词中,“寂寥”内涵共有四种:

1) 寂静无声;2)孤单空落;3)冷落萧条;4)死亡。

同时也可以看出,“寂寥”在杜甫诗歌中的演变十分复杂。这很可能就是导致众多学者对《阁夜》尾联下句给出不同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3.3.3 从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以及诗友中寻找“寂寥”内涵

我们能否根据3.3.2节的分析认为,《阁夜》中的“寂寥”一定是表3中四个解释之一呢?或者说“寂寥”在杜甫的认知世界里还有其它可能解释吗?

直接回答上述问题是困难!本节试图通过“人物影响关系分析”的思想,从影响杜甫的前辈诗人和诗友的诗歌中获得线索。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先前时代诗人的传世不朽诗歌对后世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同一时代的诗友之间也有相互赠诗的“传统”。根据这一认识,我查阅了杜甫大量的诗词文献,从杜甫自身诗词中,我整理了可能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和同代诗友的列表。然后,再从这些诗人的诗词中找到出现“寂寥”的诗词,并且分析它们的涵义,以此来回答本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

图1总结了杜甫诗词中或赞美或讴歌的10位著名诗人的姓名,也给出了杜甫的相关诗词名(其实还有其它诗词,图1仅列出一首,其它部分相关诗词在下文中略有提及)。下面对这些诗词一一分析,并且分析诗词所提及的诗人的作品中出现的“寂寥”一词。

3.3.3.1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

杜甫在叙述自己的作诗经验时,写下一首诗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其中,“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大诗人谢灵运和谢朓,“阴何”是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著名阴铿、何逊。该诗反应了“[杜甫]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石洲诗话》云)。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受到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的极大影响。

事实上,我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获知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在当时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位。

谢灵运(385—433年)为南朝宋代著名诗人。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脁(464—499年)为南朝萧齐文学家。出身世族,母亲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唐代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阴铿(约511-约563年)为南北朝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见长,尤善描写江上景色。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指李白)有长句,往往似阴铿。”足可见阴铿对后世的影响。

何逊(约477—518年)为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他诗情婉转,意境隽美,深为后世诗人杜甫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佳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何逊一身寂寞苦闷,寄情于梅花,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以上四位诗人含有“寂寥”的诗句在表4中给出(参见第3.3.4节)。

3.3.3.2杜甫《戏为六绝句》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首联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足见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 (513—581年)为南北朝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直接影响着唐代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唐诗的先驱。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表达了对庾信的赞美。

庾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至深。例如,宋祁的“庾信真愁否,仍能用斛量”(《秋日四首之一》),张耒的“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归马二首之一》),黄庭坚的“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

庾信共有三首诗中含有“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3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讲述了与高适的友情:“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高适(约702—765)为唐代著名诗人。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甚密。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他曾游梁宋,躬耕自给,因此其诗歌反映的层面较广阔。

高适有两首诗出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4杜甫《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杜甫在《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一诗中有诗句:“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其中因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岑嘉州”。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诗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渐困。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岑参写了不少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诗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隐逸思想在诗中多有体现。

岑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5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极深,744年(玄宗天宝三年),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曾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745年(宗天宝四年),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杜甫与同游,感情甚密。

杜甫写了许多反应与李白友情的诗篇。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情真意切。除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包括《寄李白二十韵》、《赠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等。

李白(701—762年)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

李白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6杜甫《陈拾遗宅》

杜甫对陈子昂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赞赏有加,在《陈拾遗宅》写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本人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陈子昂(约661—702年)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历任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现存诗共100多首,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陈子昂还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100多首传世佳作。

陈子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7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约645—708)为初唐杰出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查遍杜审言诗集,未见含有“寂寥”。

3.3.4 杜甫诗中“寂寥”可能内涵的总结

根据3.3.2和3.3.3的分析,我总结了一张表格,给出了影响杜甫的诗人以及他们诗歌中出现的“寂寥”诗句。

根据表4,我推断在杜甫诗歌中,“寂寥”一词除了四种可能的内涵外,可能还会有“寂静空阔”、“寂静空阔无形”的内涵。因此,结合3.3.2节的分析,我认为,杜甫在使用“寂寥”一词时,其可能的基本内涵有六种:

1)寂静无声;

2)孤单空落;

3)冷落萧条;

4)死亡;

5)寂静空阔;

6)寂静空阔无形。

这一结论为解释《阁夜》中的“寂寥”一词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阁夜》中的“寂寥”的内涵应该为上述六种内涵之一。下一节将详细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

四.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慢寂寥”新解

前面,我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可能内涵。结合对《阁夜》全诗的人事,我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是写历史的,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将该句理解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虽然“终”为副词,解释为“终归”,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漫”作为“任凭”、“随它去”似乎不当,也与全诗完美的对仗性——“催-霁”、“声-影”、“闻-起”、“终-漫”——也不相称。

第三,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也不是如“远地音书”的意识。

第四,根据从多重角度对“寂寥”分析的结果,“寂寥”在《阁夜》中没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的注解完全不同。结合“卧龙跃马”一句,将它解释为“寂静无声”、“寂静空阔”或“寂静空阔无形”更加贴切。

综合上述四个要点,我得出以下结论:

(1)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内涵太窄,与“卧龙句”不相称。我认为,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将“人事”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愁和失意之事”。

(2)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这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清代诗人沈德潜得解释等截然不同。我认为,应该将“音书”理解为“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情感”。这一理解更加准确。

(3)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似乎意犹未尽,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紧扣上句的意思(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同归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与未来。

(4)借助“卧龙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因此“人事句”应该对这种感慨进行回荡,从《阁夜》全诗可以看出,前三联的上句反应了现实的“阳”、“悲壮”和历史的“强人”等力量的一面,下句则回荡着现实的“阴”、“柔”、“弱”的一面。因此,我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理解应该尊重这一对仗的规律。

终上所述,《阁夜》尾联中的“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本文从社会背景、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等角度,运用归纳分析、类比分析、相关分析和诗词对仗分析等思想,对诗圣杜甫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和“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我认为,“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迁”),“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书断绝”,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寂寥”指“无声无形”(而不是指“寂寞”)。

通过上述分析,我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最后,通览《阁夜》全诗,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我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对现实的感慨,对百姓的忧伤,也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超然。

参考文献:

[1]沈德潜(清):《唐诗别裁》。岳麓书社出版年,1998年。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仇桢:“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页。

[5]岳泽和:《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语文月刊》,2003年12期,第40-41页。

[6]曹天璞: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文学教育》, 2011年3月,第84-86页。

[7]《汉语大词典》 见 cd.省略。

[8]《全唐诗》 见省略/。

第9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生命教学 生命环境

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对生命的关爱。生命教育主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课堂重构就是要在这种理念下激发学的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光彩。语文课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被误读,让教师成了“教书匠”,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的个性被压制。因此,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

一、认真诵读美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人总会对大自然产生一份向往与依恋之情。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这样的文章,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例如:朱自清的《春》让人感受到春景的跃动与生命的灵气;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让人欣赏济南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如诗如画……自然的景色如此奇美。优美的课文给了我们丰富美丽的心灵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文,或背诵这些名篇。在美好的课堂氛围中,触摸生命的跳动,认识生命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过美好的生活,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学生通过美文认识自然,并由此引发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生活》就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类是宇宙中智慧的创造物,人类智慧应该领悟大自然的智慧,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刻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充分发掘教材,促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美好一般体现在很多角度。其中一个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发掘语文教材中任何关于人间的真、善、美的素材,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善待他人。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孔乙己”作为文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周围的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与无情加重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由此可见,这种现实使得孔乙己感受到了人生的绝望和悲哀。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课告诫学生,漠视他人最终的结果就是使他人对生命丧失信心和希望,那如果是别人漠视我们呢?所以,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周围的所有人,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贵,也不论他们是正常还是残疾,绝对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人。要真诚友善地对待所有人,关爱每一个生命。

三、充分依托文本,开展生命内涵教育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很多富有生命意识体验的文章。如《紫藤萝瀑布》、《热爱生命》、《杜甫诗三首》、《故乡》、《生命与和平相爱》、《享受生活》等,这些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生命进行深入思考,在理性的思考中透露出生命光辉,从而告诉学生要敬畏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发学生对生命及其生命内涵的思考,引发他们对人的生存状态、理想与追求的思考。例如:在学习《春望》这首诗时,通过诵读感悟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涵,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慨。通过分析发现,原来这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阶段。由于战争频繁,日常生活艰难。强烈的生命意识,让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表达了老百姓对生存的渴望,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深度。《紫藤萝瀑布》作者得知弟弟生病后,内心十分痛苦,但她能从紫藤萝身上得到了关于生命的启示,豁然开朗。《荒岛余生》描写了鲁滨逊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对生命的珍惜与生存的渴望。

四、提升生命内涵,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

写作是提升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话题中的生命信息,让学生透过文字传递出对生命的思考、珍惜、尊重与责任。对自然界中生命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从而更好地提升生命质量。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更应该拥有一颗真诚的心。要善于从作文的字里行间中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变化,不把作文指导看做是一个单纯的教学环节,而要看做是提升学生生命内涵的绝好机会与手段,从而真正意义上把本真的作文空间还给学生。开展生命化作文教育不妨采取这样的方法:①用我手写我心:倡导作文的原生态。教师要给改变观念,减少作文对学生的过多干涉与束缚,淡化指令性指导的痕迹,让学生用一颗无污染的眼睛看世界,用一支自由的笔触写世界,用一颗真实的心抒发自我;②让作文成为师生生命对话的纽带:这主要体现在作文评价上,作文评价不要模式化,作文评语要创新。多角度地开展作文讲评,倡导学生利用好随笔。

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它能对现阶段漠视生命的学生进行生命认识的教育。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清楚地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及生命存在的价值,正视生命,对生命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语文这门科目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创造了绝佳条件。

参考文献:

[1]马青.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