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实验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因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物理学科在中学阶段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有系统的理论、精确的计算,又有生动的实验,而且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也联系紧密,应用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多样性。
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对物理学习也有不可乎视的影响。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有着更强的动机,为自己,也为了不辜负众人的期望。另外,一些消极因素,对物理学习动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所以,研究探讨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动机,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对于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本方案旨在以已有的学习动机理论为指导,积极地研究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发展规律及培养物理学习动机的方法,为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水平,促进物理教学和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提供实践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学习动机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往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刘晓明等,1991);教学中不同的目标结构会导致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郭德俊等,1994)。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学习动机进行了探讨,且着重研究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对于物理学习动机的研究,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滞后于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表现在或未能及时吸收已有的一般学习动机理论,偏于经验性的调查分析;或照搬一些学习动机理论,未能反映物理学习的特点;对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研究也较笼统。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改善学生的内部动机系统,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理论价值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动机的作用可表现为确定方向,提供动力,控制进程,促进成功等几个方面。我们教育者应该重视和遵循动机作用的规律,通过本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动机理论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上的应用,力求使学习者保持适度的动机强度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目标
1.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内容。
遵循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系统性原则,通过开设激发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及上好每一节课,探索出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如何激发的方式,初步形成一套适合的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逐步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
3.根据影响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甚多,重要的是研究哪些因素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依据这些因素进行改进我们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深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形成原因,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等。
3.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习动机理论,制定出物理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同一课题的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向指导。
2.调查研究法: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再参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及有关专家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把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分为6种基本类型。每个类型均包括若干项调查项目,制成调查表。
3.实验研究法:从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假设出发,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成功地操作相关条件,科学地观察,开展研究实验,检验理论设想,丰富研究形式。
4.行动研究法: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行动结果是检测课题绩效的主要途径。
七、研究措施
1.调查现状
首先确定调查的对象为农村初中初二、初三学生。其次,按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下发调查表、座谈、专访、测试等,采用切实有效的调控措施,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再次,清点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教学科研要求。
最后,对材料进行分析,了解成因,对策建议切实可行。
2.实施实践
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学习动机理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督促、激励等方式促进学习动机创建。研究课堂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开放、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为课堂教学找到好的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在准备阶段中,应精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查阅有关文献、作一定的调查研究、进行调查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开展好日常教学活动,积累研究资料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典型案例等。
3.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全面总结、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利用研究中获得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教育的规律。形成总结报告。
九、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主要观点:把强化看成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认为有效地使用各类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外来动机。
2.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观点:将需要区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7种,前4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3个层次为高级需要。该理论认为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3.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阿特金森。主要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训练来培养。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
4.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海德、罗特、维纳。主要观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学生会对学业成就进行归因,归因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不一样,通过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代表人物塞利格曼。主要观点: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连续失败的体验会使人产生无力感,要注意消除学校的“不可控状况”和学生的“结果不可控”认知。
6.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采取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成就目标理论
主要观点: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化学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化学泰斗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尤其是探究性实验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为学生构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及平台,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供活的源泉。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供实践的广阔平台。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内涵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独立运用实验的手段,对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未知现象或数据进行探究,在观察现象得出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总结出结论,以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什么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它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兴趣,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初中化学实验课程中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
(一)夯实理论知识,奠定探究基础
任何实践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是很难找到探究的切入口的。尤其是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如果不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使对探究活动很感兴趣,也很难参与探究。例如,在教学“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一节中,在“活动与探究”这一栏设计的活动是“:请你通过询问他人、走访消防部门、查阅报纸杂志等方式,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燃烧与灭火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但如果要探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那就还需要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以及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条件的要求。例如,对燃烧的木材和燃烧的酒精的灭火的方法为什么不同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参与探索。如果教师在学生还没有了解这些理论之前,就开展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那将是徒劳无获的,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化学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了坚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奠定探究的基础。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实验方法
究性实验教学重在动手,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做了、经历了,才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才能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才能获得知。因而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的经历探究的过,掌握科学的探究实验方法。例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按一下步骤进行。首先,根据实验要求,由各组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做出假设,预测实验结果;其次,根据假设结果设计出实验方案,得出假设结果;复次,各组分别指派一名代表表述本组的实验方案,师生一起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最后,按照拟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处理数据,并与实验前的假设进行比较,得出最终的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经历了实验、获得了知识,而且还使他们认识到假设对于实验的重要性,知道了探究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数据和证据等。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进行探究,有效地发挥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化学实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会使学生产生极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对充气包装中的气体为何种气体进行实验时,可能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设和实验方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比较哪种方案更简便、易行、可靠,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发散思维获得了训练,从而有利于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
(四)处理好探究性实验中的“放”与“扶”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等,但如果教师将所有的事情都推给学生,可能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不全面或不系统。因而,在探究过程中,尤其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应当适时的扶一把,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解决实验时的障碍,做到“放扶适当”,从而有助于探究性实验学习的进行。
(五)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改革
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要有平时评价和终结评价。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在情感、科学态度方面的现状,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学生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教师还可从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和结果中加以评价,对于学生在活动中所提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小制作、社会调查等某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出学生的能力,而对于初中化学来说,研究型实验教学就是最佳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所以教师要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学习,为学生设计出好的实验,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葛献峰.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践[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2.7.
[2]金福华.浅谈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J].化学教育,2002.9.
[3]左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生物知识,增强自身的生物学观念。本文为了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途径,立足于改善教学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生物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观、掌握生物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一门重要学科,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贯彻新课程深化改革的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本文具体分析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思考,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生物实验教学正需要这样的动力。初中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如在“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一课实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鼠妇的了解甚少,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捕捉一些鼠妇供学生观察,再介绍鼠妇的日常生活环境,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危害等,以此激发学生深入实验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情境激趣法,与之相对应的有矛盾激趣法、悬念激趣法。如在进行“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这一内容实验时,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如:“同学们都知道老式的相机在拍照时使用的是胶卷,那你们知道绿叶也能拍照吗?绿色拍照用的是什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为教学制造矛盾,设置悬念,而学生急欲知道答案,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次是生活激趣法,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为学生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实际生活案例指导学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
二、合理设置实验目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其中,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为了有效实现初中生物的三维目标,需要准确抓住“能力与方法”这个关键点,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种子的呼吸作用》相关实验演示时,老师可先将实验目标告知学生,再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罐头瓶、水杯与吸管等材料分别替代广口瓶、试管与导管,将小麦、玉米、菜豆等种子作为实验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的条件;然后,将煮熟的种子与萌发的种子分别放入不同的瓶子中,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瓶中的燃烧情况,紧接着将萌发的种子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封装起来,待两三小时后,将清水注入瓶中并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会发生变化。最后,将萌发的种子与煮熟的种子分别装入不同的暖水瓶中,并插入温度计,让学生观察装有不同种子的两个暖水瓶其温度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便总结出种子在呼吸过程中会吸收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从而产生热量。因此,通过合理设置初中生物实验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积极性,为学生之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分配实验小组,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帮助,进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首先要求老师合理分配实验小组,坚持优劣互补的原则,促使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弱势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过程中,教师便可将生物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中,这样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全面提升生物实验水平。
四、优选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强化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为增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首先老师要合理选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案,突出教学重点,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实验教学。如在“生态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计与“蒜苗的生长”相关的实验展开教学。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学生合理分为若干小组,然后将植物分别置于朝阳、背阴、潮湿与干燥等不同的环境中,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总结蒜苗的习性与适合其生长的环境。这样的实验几乎没有条件限制,方便学生观察,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生物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水平。
五、结论
为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标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教学重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崇尚探究精神
在物理实验中,探究精神应当始终贯穿其中。探究性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根据所学知识,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大胆的猜想,最后通过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2.个性化的实验设计
为了鼓励学生适合时宜地设计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通过试验提出相关的实验原理,就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探究式实验的精髓。
3.科学的指导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和领悟能力不是很高,所以,在学生对自己猜想的实验进行求证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辅导,面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要进行悉心的指导。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1.初中物理采用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全面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目前,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巩固,学习的主动性要培养,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教育激励体制就不可避免,只有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
2.初中物理采用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
物理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团结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同时,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做综合性复合式人才。
3.初中物理采用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实验从提出问题、猜想结论和大胆假设开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在课堂实验教学中真正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方法的具体分析
1.提出问题
实验探索是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有了具体的问题,探究过程才有明确的方向。一个好的问题应该与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相联系,并能引发他们进行实验、搜集证据和利用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进而得出结论。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还会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这是探究的新起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
2.设计实验
首先,在了解实验目的、试验对象和试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找出实验对象所隐藏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试验方案。
其次,实验原理的正确运用。实验原理是整个探索过程中所依据的基础,一定要把握好原理的应用程度,确保实验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离开科学盲目行事。
最后,实验技术的巧妙应用,实验技术需要平时的积累。
3.分析和论证
利用收集来的各种证据归纳出证据中的隐含信息,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4.实验结果评估
评估的主要内容是表述的科学性、猜想和假设的证实、收集的证据的真实性等等,评估可以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效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衔接教学
一、中职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现有实验知识与技能情况。
由于初中升学压力,一些学生进入中职后都有“松一口气”的思想,学习上缺乏紧迫感,“我要学”气氛不浓,给中职学习带来思想障碍。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中职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经验,有些问题即使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也可以基于相关经验或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探究实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在实验知识、技能等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学生在化学课中,面对新教师、教材感到难以适应。中职学生在实验知识、技能上普遍存在无法适应实验知识数量剧增、对新的实验仪器难以正确使用、对新接触的实验技能难以准确掌握、投入实验探究的时间和精力太少、缺少实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不准实验探究中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三)实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因中职实验条件和课时限制,不能把初中未开设的探究性实验重做一遍,不可能用较多时间专门训练初中实验探究技能,造成初中与中职探究性实验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不好。目前初中与中职在实验教学上存在一定距离,实验教学分离现象日益突出。某些教师在教学备课时不备课标,根本没有看过初中教材,不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了哪些实验知识,掌握了哪些实验探究技能,同时初中与中职教学有效沟通的缺失,更加剧了这种脱节,致使教学时不知道学生实际水平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不足是影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因素,在一年级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感到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整合教学资源,从备课素材的积累和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修改一直到习题资源的整合,每一环节都让人费时费力。习题资源的整合最麻烦,整个备课组手头上的资料几乎找不到现成的配套练习,所以每一个课时和章节的练习都无法找到较为合适的资料,而要通过备课,共同努力、整合资源。如果要用现成资料,不但要在课时进度上做较大调整,而且要对很多题目做较大程度的修改或删减,很难促使正常化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中职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衔接的解决对策
(一)成立课题组。
要顺利进行中职化学实验教学,首先要做好初、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工作。可以与初中化学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成立课题组,明确初、中职化学实验教学衔接的重要内容与任务,然后以初中老师为指导,中职化学教师为主力开发一系列与衔接内容相关的课件或方案,分发给各个初中化学组,让其在教学上适当加强实验衔接内容相关的教学。通过这样有目的的教学,学生的化学素养一定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对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合理制订预习评价方案。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发现如果按原来的方式把所有知识点都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往往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学生的技能无法充分得到培养。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思考教与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发现预习环节应当被重新重视和利用起来。通常我们只停留在定性基础上,因此对学生的预习成效总是缺少信心,对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的知识点还是进行详细讲解,造成时间的浪费。所以制订出能够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评价方案,是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又要很好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增加实验投资。
中职化学实验教学要顺利进行,仅有很好的设计和充裕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验硬件的支持。如果离开实验设施的支持,进行中职化学实验教学,那么一切将回到原点。因此,学校要把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实验室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与合作。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张力,更容易控制,可以把分组的实验桌设计成扇形,药品层状分类置于中央,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药品,顺利完成实验。
(四)增加课外兴趣实验,拓宽视野。
学生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此,平时教师多留心、多积累这方面材料,这对开展课外兴趣实验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戴涵宇.中职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考试周刊,2010(23).
关键词:实验能力;生物实验探究;生物实验设计;初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29-02
引言:生物实验规划设计是实验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实验性教学在生物课中的作用,探讨了实验性教学的实施方法以及教师在设计性实验中的作用,并藉此指出了学校应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生物实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程度等一系列改善建议,以期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实验性教学在初中生物课中的作用
生物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而初中生物主要是向初中生介绍基本的理论观点和基础的生物常识及生物现象。生物实验作为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地掌握生物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重视实验细节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便需要在生物课中加入大量实验教学的环节。实验性教学所开展的实验规划设计是实验教学的更高要求,泛指对常规实验的改造和新实验方案的设计,是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将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方法和生物基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的教学方式。
生物实验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记录、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在这一连串的实际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使整个实验教学活动逐步趋于完善。
而生物实验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在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之余,学会更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技术和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具体地说,生物实验设计以生物基础知识为基础,侧重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复杂知识、思维方法与实验技术,为其日后社会实践和深入学科研究奠定基础。
二、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应用现状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重点,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基础生物知识,还有培养初中生形成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式。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改进:一是仍然存在“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动手实验能力培养”的问题。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还有部分学校因条件受限,实验设备难以满足生物教学基本需求,导致学生无法开展必要的生物实验,学习只能进行仅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生物课课时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生物学科仍被视作副科,课时安排较少,每周仅有三节课,甚至更少。为完成教学任务,部分实验活动因没有充足的时间而被迫取消。三是初中生实验探究意识薄弱,多对教师形成依赖,缺乏自觉探究和实践的意识,鲜有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的机会。
三、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性教学具体措施
1.预习实验和设计实验。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切实掌握实验的目的、要求和特点,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同时,学生也应学会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掌握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在对比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次实验的方案。而在实验进行之前,应先由教师讲述实验课程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熟悉实验仪器,并设定本次实验的方向;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及课外的知识、实验要求以及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学会如何凭借个人能力进行预习实验知识、验证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教师必须强调并严格要求学生掌握每一实验步骤的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充分掌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细节,以便于顺利完成本次实验。
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之后,便进入实验方案设计阶段,对此,学生应详细地说明本次实验所对应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列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及仪器的型号、所需的实验试剂及其制备的方法,并结合实验室的现有条件,通过教师指导完成实验方案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2.实验实施和实验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对于那些等待时间比较长的实验,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实验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妥善地利用,以提高实验的速度。一般情况下,实验教学所开展的实验是将大量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术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完整的、系统的研究过程。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使学生在学习先进实验技术的同时,也能练习、使用先进的实验仪器;确保学生对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得以将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器材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掌握整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及流程。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关于实验总结主要的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和方案、实验使用的仪器以及实验得出的数据和主要结论等。教师可引导同学就此总结进行实验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实验经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实验成果的平台,并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其他学生对自己没有进行的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
四、提升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教学思路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和学习,不断掌握更新的实验方法,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动手能力。
1.明确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正如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所提及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初中生将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具体学情,有针对性的且合理的设置初中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知识点时,教师备课时可将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来锻炼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强化自觉探究的意识。
2.利用实验解析培养学生观察力。操作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一些结论或者观察一些现象。科学实验具有严谨的步骤,生物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其实验步骤同样需要高度严谨。通常,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而对于初中生物实验,实验教学标准只是要求初中生了解一般实验步骤,并能自主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藉此逐步培养学生实验中分析观察的能力。
3.侧重培养学生生物实验创新力。在传统的生物实验中,课本上有实验原理、内容和步骤,而在实验规划设计中却没有现成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启发与引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在教学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觉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众所周知,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对“为什么”的刨根问底。而实验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解,应给予有益启发,为学生创造解决疑惑的条件。例如,有学生对种子萌芽的过程充满好奇,我们可以此为契机展开“种子萌芽条件”的探究活动,安排学生亲自培养绿豆、苦瓜籽等易发芽种子,观察其萌芽期并作记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解开心中疑惑,找出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不同植物种子的不同发芽周期等,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指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实验理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自行归纳、总结相关实验结论。归纳总结也是实验探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学生参与实验,根据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或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理论或思想,从而使之对生物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通过实验能够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5.完善校内实验室及其设备配置。配套的实验室设备是生物课程实验性教学规划设计的物质基础。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共享程度不仅能够辅助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进一步实现生物实验教学目标,还是开展高质量生物实验教学活动的基础前提。同时,学生是进行生物实验的主要人员,需要利用实验室反复操作实验以从中提高自身实验操作能力,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要依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作为支撑,也就要求实验室真正地做到实验室对学生的全面开放。与此同时,为确保学校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的使用效率的提高,亦需要实验室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一步开放,要在实验内容和设备仪器上进行双向开放,充分发挥出学校资本的效应,使之更好地为实验所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的内容方面,应有条件地允许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自身情况对实验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而在实验的时间方面,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另外,实验室内所有设备都应在审批后向学生自由开放。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实验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展生物实验性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培养,对生物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记录等的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实验创新环境,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海银.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教学探讨[J].生物学通报,2003,(10).
[3]王海娟.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研究初中生物工程实验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2.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思考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强调实验都不过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各校添置了许多实验器材和药品,尽可能地满足教学对实验的要求。但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开展仍不尽如人意,实验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学习手段和方法没有得到高效的运用。
一、初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不少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在课堂上不做实验,用大量的讲授和练习代替实验。这不仅剥夺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忽视了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方面的作用。还有不少教师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开展实验,对实验应达到的目的和其潜在价值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使实验沦为形式。
2.指导思想发生偏离
初中化学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大类型。验证性实验主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设计、预测、质疑,促进学生推理、归纳、思维能力的形成。目前教材中涉及的验证性实验较多,而探究性实验较少,试卷、教辅上设计的实验题目往往通过听课和阅读教材都能够得出答案,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完成纸笔测试中对实验的考查。久而久之,教与学就会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这却被大多数教师认同为获得高分的法宝,“动手做实验”也因此变成了“动笔写实验”。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知识和实践是完全脱离的。
3.迷恋多媒体模拟实验
科技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化学课堂。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多以多媒体演示实验取代实验操作,学生眼看手不动,完全不能体会动手实验带来的真实感受,缺少对实验过程的理性分析。例如,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粗盐提纯的过程,视频内容完整准确。当问及实验的过程时,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所以他们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来;而对于过滤后液体浑浊的原因,学生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完全没有围绕实验过程进行思考的意识。
4.忽视实验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缺乏对教材编排内容的整体性思考,片面强调某个实验内容而忽视了该实验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对实验目的及实验的内涵进行片段式的解读,导致教学内容零散分裂,不能形成系统的渐进关系。如制取氧气的实验,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确立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初步感知原理、装置之间的关系;而制取C02的实验,是在制取02的基础上感知原理选择的原则,装置选择的依据,明确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并推知制取其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关系到初中有关气体的制取,而且这种思路和方法一直延续到高中Cl2、C2H4等气体的制取。因此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不能简单看成是O2、CO2两种气体的制取,而应该站在学科的角度理解其深远意义,并做出相应的渗透。而很多教师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依然是以零散的、片段的内容进行,使教材的思想无法落实。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真正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观念有关。要促进实验教学现状的改变,转变教师观念是根本。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不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育,认真分析各实验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从培养人的角度去认识实验教学的意义。
2.将实验由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过渡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主动进行一些实验创新活动。比如,对将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进行实验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探究各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确定最优的实验方案。同时,适当分散实验的关注点,以拓宽实验研究的思路,寻求实验改进的途径。如要求学生设计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案,或设计实验方案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等。
3.正确认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实验教学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能使演示装置放大,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使学生清楚地进行观察,并具有保障安全和节省药品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而教材中提供的实验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经典实验,这些实验现象明显,易于操作、最有说服力。在教学时,教师要守住“能现场实验的绝不采用多媒体”这一底线。
4.认真挖掘每个实验背后的功能
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止于完成实验,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角度思考实验,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成实验,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维。具体而言,要重视实验中隐含的化学原理及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实验内容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5.建立实验考核机制
化学实验课的考核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实验考核可采取平r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将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纳入成绩总评中。期末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具体办法如下:平时成绩占40%;设计性实验占30%;期末实验操作考查占30%。平时成绩由实验操作、实验报告、随堂考查、原始实验记录和综合素质几个部分组成。期末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0.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着重点在于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出于对物理学的高度重视,学校在初中便安排了这门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最核心部分,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现阶段,学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导致了实验器材的缺乏和教学方式的单调。所以,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笔者也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使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广泛开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1.现阶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所在
1.1 实验教学意识不足,教学模式亟待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对于学生的培养正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但是这个转变需要长期不间断地执行,而在现阶段中,很多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即只注重板书和课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生动的实验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性。这样一来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达不到,单纯进行书本知识的讲解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1.2 实验器材的质量低
物理是一项注重实验的学科,而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和设备质量将直接决定实验的有效与否。但是在现阶段的学校中,对于实验器材的质量方面却无法做到很好地保障。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学校对于实验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在设备上没有维护和更新的观念,在有些器材出现损坏或不精确时也不去及时修复;另一方面,由于器材数量本身偏少,导致即便是有做实验的阶段,学生也只是很多人使用一台仪器,无法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这时候很多没有参与到实验的学生便无法充分掌握到所学知识,只是照葫芦画瓢一般去进行实验结果的填写等。如此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无法提升的。
1.3 课程安排不合理,过于单调
课程问题的单调性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对于实验项目和方式的安排上。以现在的教材来说,很多都只是让学生将最后的结果进行填空。很多时候会使得学生只注重得到结果,而忘记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这个过程,这种笼统的安排并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实验的方法也非常单调,往往都是通过固定的方法得到固定的结果,缺乏独特的想法和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制于书本的固定答案,无法形成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仅仅只是机械化学习,效率也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的。
2.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教师在观念上要进行变革
教师的职责在于培养学生,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在观念上要进行改变,要重视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讲解知识的途中配合实验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四章《光现象》中,在讲解到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这一部分时,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将笔插入水杯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分层,这时教师就可以配合书本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才能更清楚的记住所学的内容,同时也会有自行思考的过程。
2.2 学校在实验器材上要做好充分保障
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的原因,除去教师本身的观念问题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实验器材的缺乏或是质量不高。但是恰恰很多物理的知识点需要详细的实验,学生才能充分了解知识点,并将其牢记。所以作为学校要将硬件设施做好保障,在实验器材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时要及时更换,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时就能让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实验,避免了现阶段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的情况出现,也不会产生学生因为没有实验过程而去借鉴甚至抄袭其他人的结果的问题。学生在自行实验的过程中也能充分掌握实验的原理,并结合书本的知识进行思考,最终形成对于知识的详细掌握,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在创新能力上有进一步提升。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鼓励学生多思考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实验器材的保障都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而在教学阶段,作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可以不用过分拘泥于书本的“固定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更优化的思想。例如在学习到《简单机械》这一部分时,在教师讲解过书本的知识点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滑轮。这样一来学生便不再受限于书本上的固定方法,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伟大的创造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学生也能在自由的实验空间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会有质的改变。
3.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只有在这个阶段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良好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注重实验教学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尽管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在实验教学这一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随着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将会更多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当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有显著改变。而在未来的实验教学中必将探究出更为有效的方法,培育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使“素质教育”的成果显现在每一个未来的国家栋梁的身上。
【参考文献】
[1]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暴欣.初中物理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 做好探究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
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己动手探究是有一定难度的,表现在做实验时慌乱,不知从何做起,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做好以下两点:
1. 1 首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选择器材的能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做到充分地预习,按照课标的要求弄清课堂上要探究什么问题,使用教材规定的器材怎么做实验,先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就可以做到实验有序,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探究的目的相同,但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同,仪器的选择也就不同。如学习“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时,面对教材给出的器材,学生在仪器的选择上感到困难,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猜想去选择。方案一: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方案二:水槽、沙子、装水的矿泉水瓶。只有经过多次练习,才能掌握选择仪器的方法和技巧,提升选择仪器的能力。
1. 2 注意培养学生纠错的能力
探究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故障,要学会先判断、后排查的程序以及先易后难的原则,不能毫无目的的东敲西打。例如,在电学实验中,发现电路接通后电流表指针不动,应先判断可能是电路中某处导线未接好导致电路断路,也可能是电流表自身的问题,或电源、其他用电器的问题,然后先从可能性最大、也最容易排查的导线接触不良入手。
2 分组实验是探究实验的有效延续和补充
?摇 由于每节课的时间限制,有的探究实验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分组实验能有效的弥补这个缺陷。
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合理编组,每个实验小组要做到动手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相结合,避免走向两个极端,否则,有的小组很短时间就完成实验,有的小组迟迟做不好,势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
其次,老师要指导同组学生分工明确而又相互协作,实验时甲同学先做乙同学记录,而后交换进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改进操作方法,逐渐树立起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动手实验的乐趣。
学生面对首次接触的测量仪器,如温度计、电流表等,虽然具备有关使用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时,还是容易出错。教师要亲自示范,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完成,以及器材的完好和人身安全。
3 做好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引入新课时,精彩刺激的演示实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出现的现象产生猜想及破解问题的强烈欲望。如学习“压强”时,首先演示了钉板实验,学生们看到气球被压得严重变形但不会被钉板上的钉刺破,一个个眼睛睁的很大,甚至大气都不敢出一声。通过这个实验很容易把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引入效果。
对于一些演示实验,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应发生转变,由过去的“老师做,学生看”转化为“学生做,学生看”或“师生协作完成”。如学习“静电现象”时,首先安排两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塑料尺子,把讲台上的碎纸屑吸起来,有一位学生把尺子在自己头发上摩擦几下,很快就完成这个实验。学生通过亲自演示,增加了实验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记忆起来就容易。
当然,老师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能启发和影响学生对待实验操作的态度,对他们形成严谨科学的实验作风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 有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由于演示实验只能在讲台上进行,后面的大多数同学无法看清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怎样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呢?条件差的学校可以借助投影仪,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中的展示台或视频演示器。如学习“磁场”时,笔者把要研究的磁体放在投影仪上,磁体上放一块玻璃,玻璃上均匀地撒上碎铁屑,轻敲玻璃板,碎铁屑有规律的排列被放大投影到银幕上,对抽象的磁感线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另外利用计算机的可控性还可实现由动到静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比如原子核的链式反应过程瞬间完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也只是记一些现象和结论,至于分裂过程只能想象而已,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中子撞击铀核,铀核分裂爆炸,采用慢镜头的方式把这些瞬间定格、回放,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记忆自然深刻。
5 勇于创新改进实验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新改进实验,多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大家都动起来,其观察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如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怎样才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呢?我采用了这样的办法:课前准备几瓶空气清新剂,人手一只玩具红外线激光灯,课堂上从几个不同的方位同时向空中喷洒雾状的空气清新剂,学生们手中的激光灯向雾状的清新剂中发射,一条条笔直的红色光线清晰可见,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理论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自然形成了。
可见,只要老师用心钻研,不辞辛苦,课标上一幅图、一段话、甚至一道题都能编排出一个有趣的,对理解教材内容有帮助的实验。
6 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科学、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