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市场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1年,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蔬菜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实施方案》,建设内容概括为蔬菜“1233”信息工程即建设一套蔬菜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两项制度、实现三个互动、提供三个信息服务产品等。建立的《天津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平台》,现有15个农业部定点市场和4个基地价格信息,目前该平台正在试运行。
编发了《涉农区县经济社会分析报告》12期,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种种市场信息监测分析工作的开展,为天津市农产品流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开展定点市场管理工作
经过积极组织申报,经农业部批准,2012年1月中旬在杭州授予北辰区老板娘国际农副水产食品城、金元宝滨海农产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为第十五批“农业部定点市场”,至此,天津市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15个。另外,围绕前一段时期蔬菜价格波动,组织召开了以蔬菜产销衔接为主题的农业部定点市场总经理联席会议,为稳定蔬菜价格、保证市场供应发挥了作用。
“天农网”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加强了“天农网”网站信息更新力度。随时掌握机关工作最新动态,力求将最新信息及时上传到“天农网”;召开会议,组织机关处室和有关部门加强信息组织上网;对全国农交会、天津首届农博会和信息技术博览会三次重大展览活动进行现场网络直播;结合政务网测评,对“天农网”有关栏目和内容的改造升级。
2012年,天津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123” ,即一个围绕、两个结合、三方面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农业农村工作总体目标,结合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委里重点工作,理顺业务、聚合资源、突出服务、狠抓落实,认真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和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协调等三方面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完成好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这是列入天津市2012年20项民心工程的内容,由市农委和市经信委共同承担。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气象、医疗卫生、文化共享、教育培训等6类信息服务;按照“五个一标准”在全市有农业区县的行政村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在有农业区县的医院、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资经营网点、种植养殖大户、设施农业基地等场所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点1500个。尽快制定出实施方案并部署落实,确保按时完成。
开展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
抓好区县农产品市场热点快速报送工作,及时捕捉市场热点,掌握价格和交易动态,在第一时间发现苗头性、突发性和趋势性的问题,以便积极应对、掌握主动、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情况;继续做好定点市场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市场热点问题讨论会商;建设好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功能和内容,确保信息及时按要求采集上传。
维护建设好“天农网” ,抓好两类信息服务
关键词:新鲜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市场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fresh agricultural market development tendency, the two market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wholesale markets and farmers markets has been determined in the article. The problems of status market have been found and on which the market planning layout should be coordinated, scientific, feasible and flexible. Taking full account of the principles, the article determines the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wholesale markets and farmers markets separately. Finall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view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fresh agricultural market; agricultural wholesale markets; farmers markets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鲜活农产品市场,是指从事蔬菜、水果、食用油、禽蛋、肉类、水产等农副产品批发或零售的固定场所。鲜活农产品市场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商业设施,但长期以来不被重视,自发形成的市场缺乏规划指导,出现了诸多问题。随着消费者对购物环境和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了关于鲜活农产品市场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制定并完善本地区的鲜活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来满足市场需求。
1鲜活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
1.1农产品批发市场变化趋势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这一比例仍在继续升高;在中国大中城市中,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约占80%。据农业部2009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3600多个,年交易总额14488.9亿元。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以综合类为主,占批发市场总数的35%。
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生产规模小,经营散乱,且缺乏统一组织的行业协会,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在规划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大型化和集中化的发展趋势。
1.2农产品零售市场形态演变
中国农产品零售市场最初以“街市”形式出现,都是位于街道上的露天市场,这种形式至今在乡镇和部分小城市依然定期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中国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发生了3次深刻的变化,分别经过了国营菜市场时期(1980~1984年)、农贸市场时期(1985~1995年)和超市时期(1996年至今)[[1]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87-90.][1]。新世纪随着电子商务及其相应设备的完善,出现了网络菜市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2]罗艳,王青.基于供应链的网络菜市场形成机理研究[J].广州农业科学,2011,(18):165-167.][2]。
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是超市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2000年开始,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福州、杭州等大城市先后制定政策,推进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革的进程。然而这些改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福州和深圳,大部分城市的“农改超”陷入了倒闭或者亏损的状况中[[3]何瑞彪.长沙市农贸市场规划布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3]。2011年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4]新华网.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EB/OL]. .cn/g/20111008/185810584330.shtml,2011-11-08.][4]。农贸市场回归鲜活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总结发达国家农产品零售市场发展的经验发现,在超市业态已存在近百年,成为生鲜农产品零售主导业态的情况下,农贸市场依然存在并占有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贸市场都将是鲜活农产品零售市场的主体形式。
2现状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现状城市鲜活农产品市场整体较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从珠海、长沙、保定、余姚、晋城等不同规模城市的情况来看,现状城市鲜活农产品市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5]冉磊,张旭.浅谈农贸市场规划的原则——以保定市农贸市场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8):37-40.
段晶晶,硕士,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王悦,高级工程师,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
齐小峰,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5]:
(1)市场布局不合理
由于缺乏规划指导,现状市场自发性特征明显。许多市场选址没有考虑周边交通、用地等实际情况,影响市场长期效益。如晋城市蔬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和肉类批发市场集中分布在市区北部的书院街上,周边人流集中,影响城市交通,也限制市场自身的长远发展。
市场布局不合理还表现在新城区和老城区市场分布不均,新区市场建设未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市场普遍缺乏。
(2)市场建设标准低
多数市场内部设施简陋,排水、卫生、冷藏等设施条件不足,尤其是水产类产品,在简单分区条件下,市场内脏乱现象严重。露天市场则给环卫工作增加了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3)马路市场大量存在
在市场摊位费较高及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马路市场大量存在,与农贸市场形成不良竞争,导致市场空置率高,甚至倒闭。以晋城市凤台小区为例,小区农贸市场周边200米范围内,多个路边固定摊位形成马路市场,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农贸市场,使农贸市场内多半摊位闲置,浪费资源。
马路市场一般在居住人口密集又缺乏正规市场的地段自发形成,其规模虽然不大,但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对道路交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3市场规划布局原则
(1)协调性原则
与城市规划相协调。鲜活农产品市场布局应与人口分布相适应,规划应充分与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根据居住区的分布合理布局。
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原则。随着现代城市建筑、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鲜活农产品市场作为城市构成元素之一,在建筑形式及建筑色彩等方面应该充分与城市建设状况、市场周边环境相协调。
(2)科学性原则
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两级市场的特点不同,对市场位置的要求也截然不同。批发市场对交通便捷度要求较高,农贸市场被称为“街市”,“街”一字充分体现出农贸市场的最基本特征和要求,就是最大的可达性和便民性。根据市场所处的位置及区域未来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其建设模式、市场类别、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指标。
(3)可行性原则
农贸市场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选址时需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在兼顾其他条件的同时,应选择投资相对较低的地块,以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提高可实施性。
(4)弹性原则
鲜活农产品市场的布局规划应该具备一定弹性。在保证用地的条件下,对不同地段、不同服务人口的市场建设形式可依据规划标准作出相应调整。
4鲜活农产品市场规划布局标准与要求
4.1批发市场规划布局
(1)市场规划标准
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范围一般指城市,并辐射周边区域。根据《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末批发市场服务人口约105万。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没有严格和统一的标准,但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有集中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和年交易量发现,占地面积与年交易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部分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
按照每人每天1斤蔬菜的消费标准计算,105万人每年的蔬菜消费量约20万吨。计入水果、肉类等其他鲜活农产品的消费,规划批发市场的年交易总量在60万吨以内。按照市区每个批发市场占地10公顷的建设标准,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满足晋城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规划期末人口的消费需求,但为了避免垄断,形成市场竞争,可以规划两个批发市场。
(2)市场选址
农产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周边的交通条件要求比较高。首先农产品批发市场应靠近中心城区,因为中心城内超市、菜场等商业网点集中,是配送中心的主要供、配货对象,靠近中心城能缩短运距、降低运费、迅速供货。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应靠近交通主干道出入口。目前公路仍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供、配货的主要货运方式,尽可能临近高等级公路出入口,满足快速物流的需要。
4.2农贸市场规划布局
(1)市场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
目前有关农贸市场的建设标准主要是地方规范,《晋城市人民政府鲜活农产品批发及零售菜市场管理办法》中要求新建市场的建筑面积要在600㎡以上,服务人口1万人。一万服务人口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小区规模相对应,结合晋城市已经编制的相关规划,可以确定服务半径为500米左右。考虑到不同居住小区的容积率有差异,服务人口约为1~2万人。
(2)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的确实需要具体的指标。根据以上要求,确定晋城市中心城区新建农贸市场的规模按照建筑面积60㎡/千人,占地面积100㎡/千人的指标进行确定。
(3)市场建设形式
农贸市场一般独立占地,但在已建成住宅区内,用地往往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可采用独立式室内市场(在独立用地内建设的室内市场)和连体式室内市场(与其他建筑结合而建的室内市场)两种类型。
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地块及周边的具体情况确定市场的建设形式,但在层数、高度、造型、色彩以及与其他用地、建筑的关系上,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5农产品市场建设引导与政策建议
农贸市场属于微利行业,既需要保证业主一定的收益,又不能因为租金等成本过高而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还面临超市和马路市场的竞争。缺乏相关政策保障条件下,农贸市场难以生存。因此,重视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是解决目前农贸市场存在问题的首要条件。
(1)强化批发市场监督管理
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保持稳定是农产品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通过信息平台实时掌握市场的供需状况和价格水平,针对各种突发危机,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严格农产品批发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从源头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规范市场收费行为,非常时期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有效调控,稳定市场运行。
(2)保证农贸市场用地
农贸市场属于商业用地,不具备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商业形态所替代。需要明确规定,新建及改建居民区必须配建农贸市场,规划部门在项目审批时明确市场位置和面积。
(3)保障市场功能不变
目前政府财政不能作为市场建设主体的全额负担,但可以按照政府主导的原则规划建设,以确保市场功能不变。按照市场运作的原则经营管理,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定经营主体。
(4)制定市场建设规范
现状市场建设标准低,需要制定详细规范,对环境卫生以及各种设施条件提出要求,也便于统一管理。
每个农贸市场按照经营摊位一定的比例,提供给自产自销初级农产品的经营者。调查发现,多数市民对本地蔬菜情有独钟,即使价格略高于市场同样产品。提供本地蔬菜销售的平台,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本地蔬菜的市场比重,对晋城市这样以外调蔬菜为主的销售市场尤为重要。
鲜活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相对于其他项目,这项规划的编制还不成熟,项目组在规划过程中遇到过多次难题,比如市场布局标准的制定,看似简单的结果经历了反复的讨论与沟通。本文结合晋城市的规划,对城市鲜活农产品市场的规划方法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为此类规划提供借鉴。
[1]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87-90.
[2]罗艳,王青.基于供应链的网络菜市场形成机理研究[J].广州农业科学,2011,(18):165-167.
[3]何瑞彪.长沙市农贸市场规划布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4]新华网.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EB/OL]. .cn/g/20111008/185810584330.shtml,2011-11-08.
[5]冉磊,张旭.浅谈农贸市场规划的原则——以保定市农贸市场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8):37-40.
段晶晶,硕士,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市作为“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城市”之一,认真贯彻国家、省三绿工程办公室“关于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有关具体情况和今年工作重点作简要汇报:
一、**市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情况的介绍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认真做好宣传月工作,市政府和市三绿工程办公室高度重视,制定下发了《**市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市关于开展清仓查库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多次召开协调会,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做好三绿宣传月工作。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一是集中开展清仓查库活动,净化食品市场。组织商务、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节日市场检查力度,对清查出的有问题的商品,一律撤柜封存。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12月26日,按照统一部署,“省暨**市三绿工程咨询日活动”在市府广场举行,省、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部分企业开展市场准入、安全检测、合理膳食、绿色市场认证、放心品牌推荐等相关知识的咨询和宣传;印发了“三绿工程百问”、“安全消费指南”等宣传资料万余份,摆放了40余块宣传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的画板,还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同时,我们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电视台新闻频道从2月15日至18日连续4天播放了**市三绿办改编制作的三绿工程专题宣传片,宣传介绍我市的三绿工作;我们还编印了《绿色消费指南》,翻印了《三绿工程百问》等资料,广泛发放,并在**商务信息网上开辟《绿色消费》专栏,系列介绍绿色消费知识等。据不完全统计,宣传月期间,通过各类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单位播发我市的三绿新闻不下五十次。
三是开展畅销品牌推荐活动,大力宣传优质食品。结合正在开展的**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活动,我们组织专家库的专家对申报供应商的企业和品种的资质进行认定,首批对申报的25家企业单位给予了**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供应商资质,并大力开展向消费者推荐活动。对其中获无公害认定或知名名牌称号的16个企业的19个品种向国家、省三绿办作了推荐。
四是加强了绿色通道的开辟工作
在已有的2条省际通道、3条市际通道的基础上,市公安、交通部门又出台了新的扶持办法,对农副产品运输车辆制作了《三绿工程运输通行证》,并在行政服务中心公开受理,积极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抓好创绿示范店的考核验收,树立绿色消费的典范。
宣传月活动期间,市三绿工程办公室还组织办公室成员对参加申报的金满楼、蜀王、江南春等共5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进行了考核和验收,授予23家企业的36个门店“2004年度**市创绿色餐饮示范店”称号,为餐饮企业树立绿色消费的典范。
六是启动了创建**市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活动
为推动绿色市场的培育,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GB/T19221-2003),以经营农副产品的超市为起点,在全市经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市场开展创建“**市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的活动。确定了家乐福**长江店、好又多望江路店、合家福购物广场、红府超市舒城路店等4家超市首批进行试点工作。
通过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我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理念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绿氛围日趋浓郁。
二、2005年**市三绿工程工作要点
(一)基本思路:一是“反弹琵琶”,从消费抓起,通过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通过三级检测网加强食品检测手段,使污染超标的食品无法销售,从而引导生产;二是运用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四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先以抓好“放心菜”、“放心肉”、“放心豆腐”为重点,再逐步扩大到所有食品。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三绿工程的领导。
2、继续做好绿色市场的培育。根据《绿色批发市场标准》、《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实施规则,加大培育创建绿色市场力度,加强硬件建设;建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周谷堆农产品市场“放心菜”配送工程,进一步提高配送规模,扩大配送数量、配送品种和配送范围。
3、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一是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二是继续抓好“放心豆腐”生产基地建设,2005年力争建成1—2家豆制品集中生产基地,使基地日产黄豆原料18吨。
4、继续强化市场检测体系建设。一是投资30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同时将蔬菜农残抽检逐步向水产品、水果、肉食品延伸;二是进一步完善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残检测基础设施,争取检测面达到6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超市及农贸市场建立农残检测点。
5、继续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积极做好蔬菜、肉食品、酒的畅销品牌推荐工作;二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是继续开展“绿色餐饮消费工程”活动;四是大力推进流通领域食品放心工程龙头品牌的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放心豆腐”品牌。
6、进一步加大对三绿工程的宣传。一是将三绿工程宣传重点转到对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二是积极开展三绿工程评选活动;三是积极参加“三绿工程博览会”等社会公益活动。
7、继续加强三绿工程法规制度的建设。一是加大推进《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等的实施力度;二是根据已出台的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结合实际,拟订《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确立法制依据。
8、推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实现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信息网络化流通模式。
9、进一步深化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肉品市场准入,强化生猪市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做好定点屠宰场的规划工作,逐步提高屠宰场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档次。
10、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注重与全国绿色通道的对接。
2001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三绿工程”的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绿色消费影响广泛,深入人心。老百姓购买食品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从价格优先向价格与**全并重方向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有些企业自筹资金购买检测设备;各级政府机关都从执政为民高度,把食品**全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舆论监督氛围。二是绿色市场发展迅速,把关作用增强。主要表现在加强硬件建设,实现设施设备现代化,购物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建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有的还建立了业户档案,加强了市场把关。三是绿色通道的数量不断增加,流通效率得到提高。**市已开辟8条绿色通道。其中,跨省通道2条、省内通道3条、市级通道3条。四是食品**全总体状况逐步好转。据市三绿办对市场的蔬菜农残检测,2002年平均为93.5%,2004年达到98.3%。五是创建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目前我们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了26个,无公害农产品已经到了50个,绿色食品到了11个,**徽省名牌农产品到了20余个。六是建立起了三层检验机制,这三级检验就是企业检验,第二层就是社会检验,第三层就是权威检验;七是开展了“放心豆腐”生产的专项整治。
三绿工程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地区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实施三绿工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深入推进三绿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2005年**市将在三绿工程方面重点作这么几件事:
(一)指导思想:以保障食品**全为目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行基地、检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从提倡绿色消费抓起,积极培育绿色市场,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引导绿色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思路:一是“反弹琵琶”,从消费抓起,通过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全意识,并在市场提供简单易行的食品检测手段,使污染超标的食品无法销售,从而引导生产;二是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运用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在每个环节都建立食品**全保障体系;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四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以抓好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等卫生质量为重点,再逐步扩大到所有食品。
(三)工作重点:总体上是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全法制保障、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社会信用、组织保障和舆论监督六大体系。具体目标:一是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使政府、企业、消费者增强食品**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确立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科学消费模式。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市场,严把市场关,尽快形成具有保障食品卫生质量、有利于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符合环保要求的销售网络体系;三是继续开辟绿色通道,使进入绿色通道的食品都能符合卫生质量标准要求,鲜活食品运输采取保鲜措施,公路运输的白条肉实行吊挂、封闭运输,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面向社会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得到较大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政府对三绿工程的领导。五是根据国家已经颁布的《绿色批发市场标准》、《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实施规则,加大培育创建绿色市场力度,加强硬件建设,实施现代化管理;六是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05年进一步加大力度,使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真正成为**市农副产品供应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继续抓好“放心豆腐”生产基地建设,2005年力争建成1—2家豆制品集中生产基地,使基地日产黄豆原料18万吨(约占市民日消费量的50%)。七是继续强化市场检测体系建设。一是投资30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二是进一步完善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蔬菜农残检测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检测的时效性和扩大检测面,争取检测面达到6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超市以及农贸市场建立蔬菜市场农残检测点,加强企业自检和自律。八是继续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结合三绿工程宣传月,积极做好蔬菜、肉食品、酒的畅销品牌推荐工作;二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并争取05年**市在食品质量最高层次---有机食品上有所突破;三是继续开展“绿色餐饮消费工程”活动,扩大参评企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我市餐饮行业的一个品牌工程;四是大力推进周谷堆农产品市场“放心菜”配送工程、**天恒食品有限公司“徽商放心肉”连锁店等一批流通领域食品放心工程龙头品牌的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放心豆腐”建设,争创“放心豆腐”品牌。九是继续加强三绿工程法规制度的建设。一是加大推进已经出台的市政府各项法律法规如《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等的实施力度;二是争取尽快出台《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鉴于商务部等部门即将联合颁布出台《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此,我们也将结合我市实际,拟订《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农副产品的市场准入确立法制依据,从而使我市的流通行业制度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十是推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在05年在已完成的供需双方申报基础上实现其对接,实施试点方案,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和运作程序,建立供需双方信用档案,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最终实现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信息网络化流通模式,提高食品质量**全监管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十一是进一步深化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肉品市场准入制度,扩大肉品监管范围,提高监测能力和技术手段,开展肉品检验,促进定点屠宰和肉品流通管理工作再上台阶;做好定点屠宰场的规划工作,合理布局,以逐步提高屠宰场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档次;继续加大力度,强化生猪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一)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发挥食品安全机构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对复杂业态、新兴业态、薄弱环节、监管边界不清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明确监管主体和要求,实现有效衔接和无缝监管。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研究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及时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研究,不断提依法行政能力。
(二)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各成员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在综合性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订定期巡视检查、考核考评等办法,逐级签订责任书,严肃查处失职渎职、监管不力等行为。
(三)健全举报查处机制。健全食品安全举报受理、信息通报、协调联动工作机制,落实首接负责制。加大对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宣传,畅通食品安全举报投诉渠道,简化工作流程,对符合奖励条件的举报人,及时兑现奖金,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健全舆情监测与信息机制。健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审慎稳妥地应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完善信息、事件通报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研判食品安全舆情信息。进一步明确信息主体和审核程序,科学、准确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五)健全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完善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协同联动工作平台。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提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六)健全诚信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安办等8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制订出台食品安全诚信监督管理办法,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共享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全面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对被吊销证照企业的有关责任人,依法实施行业禁入。
(七)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运行机制。落实镇(街道)管理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目标考核。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对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在镇(街道)建立联动联防机制,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确保基层监管无盲区。发挥村(居)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作用,协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做好日常管理、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工作。
二、加强科学监管,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八)强化日常监管。加大监督抽检、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力度,深入排查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隐患。严厉打击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五类“违禁超限”违法行为。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强化农资监管和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农(兽)药经营登记备案和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实施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的监管力度,明确并落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严格食品经营市场管理,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农村食品市场和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监管。及时将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纳入管理。
(九)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记录、人员培训等制度以及产品召回、不合格食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十)增强基层监管能力。加强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执法等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重点强化基层监管执法力量,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合理装备现场快速检测、调查取证等仪器设备,提现场监管效率和水平。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模式,明确细化监管分工和执法流程,着力消除监管空白、边界不清及执法不力等问题。开展综合执法试点,解决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和分散的问题。
(十一)提检验检测能力。统一制订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统筹安排抽检范围、频次和品种,实现计划统一、经费集约、信息共享,监督抽检覆盖各镇(街道)及大宗食品、风险食品。制定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监管部门计划实施、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量化考核。积极推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科学确定其功能定位和责任分工。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建设,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检验检测能力。鼓励发展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统一制订实施风险监测计划,扩大监测范围、指标和样本量,提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会商机制,及时通报监测结果以及监管信息,提出预警信息和对策建议。
(十二)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资源,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网络化、标准化、全流程管理,降低执法成本,提工作效率。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鼓励企业制订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三、强化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十三)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认真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组织好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加强对监管先进人物和经营诚信典型的宣传。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媒体应当在公益广告时间或者版面免费刊播适当比例的食品安全公益性宣传内容。
(十四)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2013年各级监管人员每人至少参加40小时的集中培训。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培训,提其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
(十五)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完善部门与媒体协调联动常态化工作机制,支持新闻媒体客观及时、实事求是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认真核实、查处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反馈措施和结果。
(十六)发挥食品相关协会组织作用。加强对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消费者协会的协调指导,充分发挥其在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十七)发挥食品安全专家作用。制订出台《区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专家聘任管理办法》,组建食品安全专家库,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在政策制定、舆情应对、事故处置、重大项目论证等方面的作用。
四、实施六项行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十八)实施畜禽产品专项整治行动。以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兽药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畜禽产品专项整治,切实提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全过程监管,强化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畜禽产地检疫覆盖率和规模化养殖场监管覆盖率达到100%(由农业经济发展处牵头组织实施)。加大屠宰企业监管力度,严把定点屠宰准入关,坚决取缔各类私屠滥宰“黑窝点”,生猪定点屠宰覆盖率达到100%(由服务业发展局牵头组织实施)。
(十九)实施农产品源头治理专项行动。针对重点食用农产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实施良好农业规范。严格控制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从源头上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蔬菜、果品、花生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提到60%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比率提到35%以上;规模养殖场获得无公害认证的比率提到50%以上;认证水产品产量占养殖总产量的比率提到50%以上,建立省级现代渔业园区1个,从源头上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农业经济发展处、海洋与渔业局根据职责分别牵头组织实施)。
(二十)实施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对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产品生产和使用企业的整治,着力排查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重点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小作坊的监管,坚决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和“黑作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质监分局牵头组织实施)。
(二十一)实施食品流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以食品供货商为重点,加强对食品经营、仓储场所的调查摸排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出售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规范食品市场,严惩违法犯罪。制订食品销售摊贩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挂牌经营、实名登记、信息公示”等制度,食品销售摊贩监管覆盖率达到60%以上(由工商分局牵头组织实施)。
(二十二)实施餐饮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学校食堂示范创建工作,规范学校周边餐饮服务经营行为,提学生饮食安全保障水平;制订小餐饮整顿规范工作意见,强化对小餐饮的监管和综合整治,监管覆盖率达到80%(由教育局协调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组织实施)。加强生活饮用水监督监测,对市政集中式供水单位继续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强化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管,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管理,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社会事业局协调市卫生局组织实施)。加快推进小型分散式餐厨废弃物设备应用的试点和推广工作(由环卫处牵头组织实施)。
关键词:云浮农业 绿色农产品 品牌建设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其特点是绿色环保,在生产培育过程中强调无污染、原生态,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有益。不过绿色农产品的成本较高,市场售价也相对较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食健康越来越看重,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大幅度提升,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当前我国绿色农产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知名品牌不多,市场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地方品牌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了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优良的气候条件为云浮发展绿色农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从2004年起,云浮开始施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绿色农产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云浮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以上、产量65万吨;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2个。其中,郁南县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基地县”,出现了新兴县龙圣茶叶食品有限公司、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罗定市丰智昌顺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十二岭酒业有限公司和郁南县西江淀粉厂等一批绿色农产品知名企业,红茶(袈裟红)、绿茶(菩提绿)“聚龙米”“亚灿米”等知名品牌享誉省内外。地理条件的优厚加上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云浮市绿色农产品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来看,其品牌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知名品牌不多,“聚龙米”“亚灿米”等知名品牌在广东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并没有能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其次,品牌塑造和管理观念落后。表现在许多拥有优质农产品的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与保护,导致产品知名度低。再次,品牌管理混乱,市场存在“柠檬现象”:市场上品牌众多,但很多“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的品牌。有关市场调查显示市场上有1/3绿色农产品不合格,其实是许多不良商家在以劣质产品冒充绿色产品上市销售。
从宏观环境看,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毒胶囊”“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让国内的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一旦某一品牌出现负面消息,就会直接导致销售量直线下降,且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这对于该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绿色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相关调查显示,2011年全年我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683家,产品6538个,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19.4%和21.7%。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622家,产品总数为16825个,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7.3%。
这两个现象提示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但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国绿色农产品在逐渐进入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这一时期品牌是竞争的关键,地方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品牌建设和管理,形成广泛的品牌影响力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但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应具备战略眼光,严控质量,规范管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 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利用大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地区产业的发展模式非常重要,云浮属于广东山区,离珠三角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直接抢占珠三角大市场不太现实,各类绿色农产品都需要有影响力的大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将大城市的中高端消费者吸引过来,打开国内和邻近的东南亚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走大企业创名牌来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模式。例如有机大米市场,目前国内的有机大米市场并没有形成粮油市场上“金龙鱼”、方便面市场上“康师傅”“统一”等具有统治力的大品牌,但类似的品牌正在市场孕育当中,对我们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我们可以结合政府、企业及农户的力量,对现有“亚灿米”“聚龙米”等品牌进行集中培育,使之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大品牌,提高产品在珠三角的市场占有率,再结合云浮、罗定优越的生产条件,联合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建立大型有机米生产基地,进一步打开国内和东南亚市场。这样不仅避开了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形成规范管理和规模生产,也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得更多的农户受益。
2 严格规范生产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形成良好的品牌美誉度
国内市场正处于特别重视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品牌特别敏感的时期,企业必须把目光放长远,坚决不要触碰食品安全、质量的“高压线”。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严格把住产品质量关,一旦某一品牌产品在质量方面出了问题,影响到的不仅仅是该企业,甚至是整个云浮地区、整个广东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声誉。为了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即将于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制定绿色农产品标准,并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将安全和质量问题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接纳消费者和相关社会团体进入种植、生产基地了解并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同时,企业应长期坚持公关活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诚信经营、参与环保事业、积极回馈社会等活动都能帮助绿色农产品企业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特色农业是的优势所在,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多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据现实条件,确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突破口就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只有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才能实现全县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目标。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我县农业竞争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用工业的经营理念发展农业。它不仅可以促使农业结构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更加顺畅、更加合理,而且能让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更好地发挥综合示范作用,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而有效地带给农民,避免分散农户自发调整产业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第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凡是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既能有效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又能实现农民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还能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加快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第三,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和附加值,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二)客观估价成绩,坚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近年来,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中药材、草食畜、马铃薯、经济林果和蔬菜产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和科技推广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以当归、大黄、党参、红芪为主的中药材,每年留床面积都在3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全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养猪、养鸡、养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年全县累计发展规模养殖场104个,年出栏畜禽达到61万头(只),建成了南河乡寺卜寨等一批专业养殖村。二是科技推广富有成效。经过科技培训,各类实用技术得到普及,立体种植和养殖模式、多种多收模式、万元田多千田种植模式探索成功,马铃薯、林果、蔬菜等优良品种得到很好的推广。三是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各类专业市场、经合组织、农技人员在特色产业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中药材、马铃薯、蔬菜、西瓜得到了无公害认证,完成了山野菜系列、中药材系列、小杂粮系列和蜂蜜的包装加工,有6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组团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销会,宣传推介我县特色产品,在省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提升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四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经过全县上下积极争取,大力实施农业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改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正视差距问题,增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紧迫感。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的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严格按照龙头企业生产原料需求进行科学种养,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利用没有做到最大化。一些产业有礼品、有展品,但无产品、无商品,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特别是草畜产业还处于千家万户散养的传统阶段,舍饲圈养、草原围栏改良、规模养殖还没有实现新的突破。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乏力。农业龙头企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数量和规模仍然偏小,特别是缺乏市场知名度高、产品覆盖面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难以充分发挥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三是市场流通渠道不畅。我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专业市场不健全,营销队伍、专业合作组织、中介人的作用发挥不够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现有农民合作组织大多比较松散,没有与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五是产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各乡镇、各部门抓产业的意识不强,抓落实的措施不多,存在县上重视、乡镇忽视、群众漠视的问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努力加以解决。
总之,面对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我们必须顺应大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对待,迎难而上,全力破解;面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站立潮头,勇挑重担,全力推进,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高昂的士气,更加科学的理念,更加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工作重点,奋力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新突破
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来分析,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条件,而且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资源禀赋看,我县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当归、大黄、红芪、党参等中药材品质优良,有“千年药乡”之美誉,享誉全国,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独特、前景广阔;全县有125万亩天然草场,群众有发展畜牧养殖的历史传统,草食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大红袍花椒、薄皮核桃、松花蜜等多种区域特色产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空间较大。从政策机遇看,中央每年都制定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的深入实施,国家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力度将越来越大,投资也会越来越多,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从市场前景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直接导致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这为我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区位优势看,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后,我县区位交通条件将会得到极大改善,与兰州、天水、西安、成都、重庆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这为我县特色农产品进入大市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应该说,我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必须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综合分析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立足县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产业布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壮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发展龙头企业为抓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今后五年,农业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产业规模要有新扩张。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规模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优势主导产业的区域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着力培育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核桃、花椒、油橄榄等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稳步增加面积,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优势主导产业面积扩大20万亩,达到120万亩;畜牧养殖增加20万头(只),达到80万头(只)。
──龙头企业要有新发展。围绕中药材、马铃薯加工,畜禽产品开发,林特产品升级包装,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5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以“龙头”牵动基地,以基地联结千家万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
──科技服务水平要有新提高。大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进一步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培育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特色农业良种率大幅提高,关键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跨越。进一步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其在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加快技术推广、发展规模经济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提高50%以上。
──标准化生产能力要有新突破。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严格按技术规程实行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培育10个以上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在市场上有影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产业效益要有新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比较效益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1.35亿元,增加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根据以上思路和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立足一个调整、着眼两个转变、处理三个关系、突出四个重点、落实五项措施”。
(一)立足“一个调整”
“一个调整”就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要按照“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壮大规模”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优势特色农业经济区域和产业带,实行规模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要科学划分产业层次。把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作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做大做强;把蚕豆、林果、蔬菜确定为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扩大规模;把食用菌、烤烟、蜂蜜等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稳步发展,提高产量效益。要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经济片带。把哈达铺、理川、南阳等区域的半山区作为中药材主产区,大力发展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柴胡等中药材,重点在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在良种引进培育上求突破,在丰产栽培技术上求突破,在加工储藏上求突破,在市场营销上求突破,在体制机制上求突破,不断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打造全国闻名的药材大县。把哈达铺、理川、城关等中北部地区作为马铃薯主产区,引进优良品种,壮大基地规模,着力打造全国有名的马铃薯大县。把八力、南河、贾河、车拉、兴化等草原乡镇作为草畜主产区,同时结合适宜发展畜牧养殖的高山区,大力发展草畜业,坚持走好以草养牧、以牧促草、舍放结合、草畜共兴的路子,打造陇东南有名的畜牧大县。把岷江流域、白龙江流域和良恭河流域的川坝地区作为蔬菜主产区,把南部乡镇的半山区作为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的主产区,把各乡镇高山区作为发展蚕豆种植的主产区,突出重点,大力培育,辐射带动全县其它适宜区,努力扩张产业规模。同时,在适宜发展食用菌、烤烟、蜂蜜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区域建立多个地方生产片带,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科学有序推进,提高产量效益。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有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优势产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二)着眼“两个转变”
“两个转变”就是通过推进产业化发展,实现特色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注重生产向产销同步转变。要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县的特色农业产业从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层面上,要实现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必须走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子。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知识化的农民和优质化的产品。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目标是产业化,方向是集约化,特征是商品化。要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特色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要实现特色农业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效益是特色农业产业的生命。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特色农业发展上偏重于生产,忽视了营销,造成特色农业效益低下,有产品没商品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必须由过去单一关注生产、以产定销的生产方式,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的方式转变。要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产品流通领域。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户家庭经营捆绑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三)处理“三个关系”
处理“三个关系”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大与小、量与质、近与远的关系。要抓大兴小。“抓大”,就是从全县而言,一方面要抓好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强化支柱地位,打造知名品牌;另一方面要抓好蚕豆、林果、蔬菜等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兴小”,就是从各乡镇而言,不能因为某一个产业在全县产业总盘子中比重不大而轻视、忽略,比如食用菌、烤烟、蜂蜜和农养畜牧业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绝不能“因业小而不为”。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壮大规模,形成拳头产品。要扩量提质。“扩量”,就是在现有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壮大产业基地,实现特色农业量的扩张,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形成产业优势。“提质”,就是按照非均衡发展的理念和产业化演进的基本规律,不搞平面推进,突出主导优势产业,打好产业主牌,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兴办龙头企业,拓展市场营销,加强质量监管,打造名优品牌,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要抓近求远。“抓近”,就是要在“短平快”上作文章,抓住投入小、见效快的项目,确保当年有收入;“求远”,就是战略上的谋划和布局,所谓“十年磨一剑”,通过较长时期的建设,夯实基础,建好基地,储备人才,厚积薄发,沉心静气打造优势产业。
(四)突出“四个重点”
“四个重点”就是按照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突出抓好产业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市场建设、特色品牌打造四项重点工作。
一要培育壮大产业基地。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市场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张基地规模。在优势主导产业领域,要培育形成一批基地面积达到千亩以上的专业村,万亩以上的示范乡镇,使区域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面积稳步增加,基本实现各产业基地建设在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中药材方面,以哈达铺、理川片7乡镇为重点,稳定建成10万亩当归种植基地,8万亩黄芪种植基地;以城关片6乡镇为重点,建成5万亩红芪种植基地,2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南阳片为重点,在良恭河流域、角狮河流域发展大黄6万亩、党参6万亩,在全县其它适宜区发展半夏、板兰根等市场价格看好的其他名优中药材3万亩,使全县药材总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马铃薯产业上,加快马铃薯良种繁殖和优良品种推广步伐,每年发展冬播马铃薯1万亩以上,以哈达铺等21个乡镇为重点,每年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9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畜牧业方面,进一步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每个乡镇至少新建养殖小区2个,培育养殖重点村30个,发展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各500户;加大“万户暖棚养畜”工程实施力度,加快畜禽良种引进步伐,扩大养殖规模。核桃产业上,以韩院核桃接穗园、临江铺核桃示范园为依托,推广良种核桃嫁接换优改造,巩固扩大种植面积,在全县东部、南部适宜区半山地区发展核桃20万亩。花椒产业上,在官亭、沙湾片完成优质花椒栽植13万亩,实现所有适宜区全覆盖。油橄榄产业上,按照稳步发展、扩大面积的原则,在白龙江沿岸发展油橄榄2万亩,并逐步向全县其它适宜区推广。蔬菜产业上,以白龙江沿岸和良恭河流域为重点,切实抓好区域优势明显的蔬菜生产,推广科学种植模式,鼓励发展高原夏菜,力争使全县蔬菜年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小型水利、集雨水窖和田间道路,提升基地建设水平。要认真实施好包括土地整理、生态保护、水土保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在内的各类建设项目,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工。要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狠抓农产品加工龙头骨干项目和中小加工群体发展,努力实现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由原料、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多系列精品组合发展,由单一产业向关联度高的其他产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上下要重点围绕中药材、马铃薯加工,畜禽产品开发,林特产品升级包装等领域突破性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力争到2015年,每个重点产业至少有1个省级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要针对我县目前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花椒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严重滞后的突出问题,确定主抓领导和责任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突破乡、村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市场规律、产业布局、交通条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效聚集,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相互参股、联合经营、实施兼并等多种方式,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真正建立一批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要加快哈达铺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入园,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企业的集约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要注意引进整体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优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独资,在我县投资发展、建设企业。对已经签订协议合同和正在建设的企业,要加强跟踪服务,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建设速度。
三要加强专业市场建设。要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从构建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出发,按区域建立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以主导产品为中心,以集贸市场为依托,以专业市场为骨干的销售市场体系。当前,要结合小城镇建设,采用项目争取、市场融资、土地开发、工程队垫资、财政补助等方式,筹措市场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年内完成南河、兴化、新寨、两河口、好梯、官亭、哈达铺、理川等农贸市场建设和城关下坝市场改建任务。要突出地域特色,按照产业布局分片打造中药材、马铃薯、畜禽、核桃、花椒等交易中心,认真抓好哈达铺、理川、南阳、好梯、城关药材市场和兴化活畜交易市场、城关肉品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辐射和集散能力较强的市场流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县新建专业市场7个,总数达到16个。尤其是要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枢纽位置,在哈达铺大力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努力打造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仓储、集散中心,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在特色农业专业市场设站立所,发挥好合同仲裁、价格调节、维护秩序等职能作用,提高市场管理水平。要积极开拓县外市场,通过参加兰洽会、西交会、杨陵农高会等大型节会,寻求合作,宣传和推介产品,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销售积极开拓市场。同时,要积极实施“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邮政服务“三农”建设,大力兴建乡、村农家店,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流通。要进一步整合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准确、及时、完整地向企业和农户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要积极落实“绿色通道”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安全、畅通、快捷运输。
四要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要充分发挥我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打好生态牌、绿色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搞好深度开发,提升产品档次,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要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一注册三认证”工作,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扎实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切实抓好中药材优质名牌产品的培育,在北部高寒阴湿区努力培育当归、黄芪两个优质名牌产品,在良恭河流域重点打造大黄、党参两个优质名牌产品,在岷江流域重点抓好红芪优质名牌产品,力争通过2-3年培育出属于的药材优质名牌产品,打造出的道地药材品牌。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商标注册和品牌申报、包装、宣传,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提高质量,争创品牌,在每个主导产业中争创几个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名牌产品,用知名品牌打天下,闯市场,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五)落实“五项措施”
“五项措施”就是科学规划、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标准化生产、专业合作组织服务。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又给我们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关于加快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抓紧编制本乡镇、本系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及其发展规模,明确发展重点,统筹规划和安排,切忌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要以流域为单元,一山一湾一梁,合理倒茬轮作,集中连片,体现规模效益,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搞好宏观调控,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大、环境友好型的精深加工项目,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是对下半县生态脆弱地区和县城上游将台沟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要限制放养山羊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户发展舍饲养殖,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要强化科技支撑。科技是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我们要紧跟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加快品种改良,坚持引进和选育相结合,既要引进优良品种,又不能忽视地方优质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县财政每年要专门列支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对适生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重点进行推广。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以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GAP生产为重点,促进道地和优势地产中药材向最佳适宜区集中,引导药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良繁基地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马铃薯标准化生产;以生态养猪、黄牛冻配改良、畜禽生态放养为重点,突出抓好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栏圈改造、牧草种植和饲料青贮氨化等技术推广,提高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以“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为重点,对县内所有核桃全部实现实生苗嫁接和老品种的高接换优,尽快改良品种,提高核桃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以综合管理和优质新品种替代为重点,全面落实综合管理各项技术措施,做精做优花椒产业;以低产园改造、丰产示范园建设、核心品种引进及主栽品种推广为重点,强化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提高油橄榄产业发展水平;以设施栽培和丰产技术推广为重点,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高原夏菜,进一步扩张蔬菜产业基地规模。要按照“双千田进沟上山、川坝区破千闯万”的总体要求,加快无公害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推动。要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采取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实地示范等方式进行培训,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努力让每个青壮年农民都能掌握1-2门致富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土专家”、“田秀才”。
三要加强政策扶持。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按照《县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奖励力度,以政策激励促进产业的发展。县财政的支农资金要尽可能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龙头企业和基地的信贷比重,通过小额信贷、短期信贷、中长期优惠信贷和专项信贷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信贷组合,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要按照全县的统一规划,逐项落实好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各执法部门要坚决禁止各种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市场准入的扩大,积极推广国家、行业制订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占领高端,引领产业发展。同时,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加强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申领各种国际、国内认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获得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市场准入资格。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出抓好源头治理、标准化生产、市场监管和监管体系建设等工作,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管体系,努力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农民自为的长效机制。在源头治理方面,重点抓好产地环境认证、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对农业环境的排放,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标准化生产方面,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推广与实施,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监管方面,重点抓好基地农产品准出检测、标识化流通、市场准入、检验检测工作,规范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交易行为,确保放心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农业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五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依法注册”的原则,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等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5年,全县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总数达到114个以上。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约定收购保护价,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纪人队伍,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产业基地与龙头、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要结合各自实际不断总结推广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方面好的典型,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力求在发展中规范,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机制,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完善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要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点、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和科技特派员包村的“四包责任制”,认真落实特色产业发展“五个一”责任制,切实将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身上。各乡镇和涉农部门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特色农业产业化上,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研究,一个链条一个链条地抓落实,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做到既能科学地评价各乡镇、各部门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所做的工作,又能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考核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作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要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论证申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有更多更大的投入。要设立特色农业发展基金,不断增加县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机遇,按照灾后重建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管好用好这笔资金。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资金有效整合起来,按照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增强项目的科学性,提高投入的集约度,提高投入产出率,使各类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吸引多元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
(三)要深化农村改革。要准确把握农村改革方向,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活力。要认真抓好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优化生产资源配置,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抓好产权交易服务,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各类担保公司开展涉林贷款担保业务,盘活林地资源,吸纳各类投资。要围绕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农业执法,积极落实改革措施,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畜牧兽医体系、农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把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善营销的科技特派员,配置到特色产业开发的最前沿,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立足国内、偏紧平衡、适量储备,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引导消费、搞活流通”原则。立足国内: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稳定生产来解决,争取粮食的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力争国内的粮食生产保持5000亿公斤至5500亿公斤左右。偏紧平衡: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之间基本实现平衡,大体维持在5000亿公斤水平上并适当利用国际市场做一些调剂。适量储备:储备粮食的数量保持在供应量4个月为宜,主要由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组成,企业储备现在大量减少,要采取措施逐步恢复。在储备结构上也要加以调整。市场运作: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市场价格,刺激粮食生产,引导粮食消费,实现产销平衡,供需接轨。宏观调控:改进、完善、加强宏观调控,包括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最低收购价的实施,进出口的调剂等。引导消费:我国人均粮食只有370公斤左右,要创造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人民健康的膳食模式,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之风。搞活流通:要着力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带动粮食产业化、流通现代化的发展。要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依托、分工合作、布局合理的企业群体,构筑新型收购网和销售网,为粮食的有序流通服务。总之,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是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以上原则,不断改革创新,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粮食安全实际情况的新路。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粮食生产体系。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开发商品粮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保持适度规模,使其生产能力与粮食需求相适应,确保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同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区域布局,提高粮食质量和种粮效益。要转变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念,树立食物安全的观念,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向优质化和营养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与粮食生产者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四是保护农业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市场贸易体系。这是促进粮食流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市场越开放,市场交易越规范,粮食就越安全。一要培育国内粮食贸易市场。立足全国粮食大市场,规范产销区市场衔接,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稳定和拓展粮食供给渠道。要重点抓好省级粮食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市场功能,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结合起来,使流通渠道多样化、效率化、竞争化,形成高效有序的粮食市场网络体系。二要建立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入世以来,我国不仅保持了粮食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进出口上呈现出有进有出的新态势。在确保国内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进行品种调剂,弥补部分粮食缺口,搞好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建立健全完善规范的粮食市场管理体系。根据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和供求平衡的要求,改变粮食市场管理办法手段,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进一步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粮食市场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交易制度、价格管理制度,完善对粮食市场的监管。进行粮食立法,把粮食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制定旨在保护基本农田、规范耕地管理、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利益的法律,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另外还要按照市场要求,制定粮食流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粮食流通。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减少行政干预。
建立和完善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一是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与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储备网络。除中央战略储备、地方储备外,还要建立社会储备,包括生产者余粮储备和经营者经营储备等,对粮食安全多加一道保险。二是建立合理的储备粮收购机制。可直接向出售粮食的农民收购,也可按实际情况向粮食批发市场收购,确保储备粮源。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储备粮管理机制。在储备粮的收购、经营、轮换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既做到储备粮保值增值,减少财政负担,又起到调控粮食市场,保持市场稳定的作用。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入库要把好质量关,充分发挥粮食部门在检验技术、设备上的优势,对入库粮食严格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要求进行鉴定,车车抽样检验,依质论价,确保质量良好,杜绝不符合储备粮标准要求的粮食入库,这是确保储粮安全的前提,也是确保储粮安全的基础,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储存把好科技关,努力提升科学保粮水平,坚持利用一切现代科学手段改善粮食储存环境,制约库存粮食的变劣因素。采用机械通风、自然降温和适时地密闭隔温等防护措施抑制粮食品质变劣,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储粮技术,做到延缓粮食陈化、确保储粮品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