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现代管理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管理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管理核心

第1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代管理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正在被加以更加紧密的关注,尤其是“三农问题"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建设的焦点和热点。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找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加强管理的核心,根据核心问题和内容,结合现代农村经济的实际问题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目标。

一、解读农村经济管理

(1)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党和国家的经济指导方针以及政策的引领下,密切关注农村市场环境的发展情况,通过有规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始终不能放弃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的大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农业产品的调配,达到管理农村经济的目标。简单说来,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相关政策领导下,制定和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然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和严密的组织架构,调控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1]。(2)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设计到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农村的市场环境、农业经济方针政策等诸多因素,国家经济总体战略方针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行驶,就是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的分配、消费的过程,采取的手段从决策到计划,再到组织协调,原则是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呈现非常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家已经将“三农问题”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给予了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已经从初始阶段进入了改革攻坚的深水区。目前,发展农村经济是从国家到政府,再到农村各个村镇党委都非常重视并不断推进的工作。(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展已经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农村的经济管理始终是国家下大力气实施的内容。这是因为,农业发展的好政策好方法要落实到位,是留不开经济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的推进的。农村的经济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工作,必须是围绕农村的经济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办法新措施的,其目标是要提高农村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重中之重。从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来看,还有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存在,要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平静,就要直面这些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3)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问题方面加以总结。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者在管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上还不具备较高的水平,大多农村的管理者来自于农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作为管理者,对农村的优势资源,农业实际情况必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规避缺陷,才能具有宏观的管理思路,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采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事的模式的羁绊,因此很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事,处理问题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处理结果带有偏见,无法达到公正、公平。这种“土管理”的管理方法,必须加以改变。让更多拥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中,将农村的资源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并且通过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待遇,吸引人才留下来,干下去[2]。第二,农村经济建设是需要不断政策加以扶持的。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政策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建设发展方面的政策,始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针对农业人口庞大、农村分布分散、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性强、农村发展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治理和解决。但是事实是大部分的国家政策仍然停留在财政补贴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离开财政支持就显得苍白无力,自身发展缺少相应的政策刺激,仅仅依赖财政的支撑才能走下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自我创新的表现,离开了政策扶持管理就无法实施到位。(4)由于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农村的经济管理意识不到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生活有脱节的情况发生。这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长期处在滞后的状态,农民的竞争意识不强,沉溺在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模式中,缺少大规模的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因此农业产业普遍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资质,这种态势造成了农村经营的范围受到局限,农业材料和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青睐,农村经济收入水平难以体高。这些都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短板,造成了农民在市场竞争的态势下缺乏主动出击的能力的情况。

三、农村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1)针对上述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拿出有效的经济管理的方法来加以改善。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针对问题展开工作。(2)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我国的农村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始终是依法治国,保证农民的利益的。从建国以来,我国对于农业的法律的制定拥有了大量详实和具有成效的成果。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劳务管理条例》等等。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农村经济管理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开展,保证农民合法权益而展开的。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也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来加以规范。给予农村经济管理者们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组织架构需要将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尤其是乡镇的领导干部层应紧紧围绕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转变管理思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农业资源的模式上努力。在农业资源利用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链条,新工作方法,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保证农业发展稳步前进。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进行转型升级的安全保障,增强农村综合竞争实力。(3)加强基层政府的协调组织架构的建设,建设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将矛盾、权益、诉求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加以治理,坚决将各方利益进行统筹,将矛盾加以处理,避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在经济管理职能的设立上,乡镇政府的管理者们应代表农民的利益,集中农民的思想,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经济建设,调动农民的民主热情,发挥农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开展村务公开、岗位责任制等,针对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展开深入的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听取农民的呼声,为农民解决困难。真正通过服务型、发展性的管理机制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因此加强培训是体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强化正直素质,使管理队伍具备工作责任心、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通过所学、所知给予农村经济管理以指导、帮助和扶持;同时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的方法,给予管理人才良好的条件,让优秀的管理者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把控和运营的作用,保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农村基层的管理工作岗位有专业的管理者履行职责。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和涵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管理和运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对时事的关注,离不开时展的要求。因此,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始终要坚持的是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真正将自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升级转型作为己任,从而为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的小康之路做好基础性工作,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占茹.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8):222-222.

第2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资产组合理论;信贷组合;风险管理

一、引言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我国金融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重重挑战。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风险,如不良贷款数额巨大、违约率增加、资产负债比例不理想等问题。因此,银行需要积极寻找降低风险和提高收益的方法。与证券经理人一样,银行必须通过积极买入和卖出可能的信用风险敞口,或者通过管理新业务和现有业务的更新来最大化贷款组合的风险调整回报。这就直接导致这一个现实:已被成功应用于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中的现资组合理论(modernportfolio theory,MPT)必定要被应用到信贷风险管理之中。范磊(2003)分析了现资组合理论在贷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指出了现资理论能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原因,并指出了运用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最后提出了MPT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胡利琴等(2009)基于组合理论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整合和资本配置问题,在考虑风险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整合和资本配置的一致性模型。

银行对不同信贷资产进行组合管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将MPT应用到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又有很多障碍。本文将分析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与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的异同,“同”是MPT应用于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异”就是将MPT应用于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遇到的挑战。

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与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的异同

(一)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与银行信贷组合管理的相同点

首先,资产性质相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研究的资产是证券,它是一种风险资产,投资组合的过程就是将证券组合,从而将单个证券的风险通过组合分散化。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的资产是贷款,它也是一种风险资产,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将不同种类的贷款进行组合,进而减小系统风险。两者管理的资产性质都是风险资产,管理的过程就是将风险分散化。

其次,目的相同。依据证券投资组合管理,投资者无非是想寻找一个有效的资产组合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一个有效的资产组合是指在预期收益率给定的情况下能使资产组合的风险最小或在风险水平给定的情况下使资产组合的收益最大。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中,银行的目的也是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如何选择信贷资产从而使其收益最大化就类似于建立一个“有效”的资产组合,分散持有风险资产无疑是在给定的预期收益率的情况下降低组合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银行管理者为了降低贷款的违约风险,倾向于持有分散的信贷组合。

(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与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的不同点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早在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维茨就已经开始研究投资组合理论,而后又有很多学者对投资组合理论进行了扩充。夏普(1963)利用单指数模型衡量证券的风险特征,提出了单指数模型(又称为Sharp模型或市场模型),使马克维茨繁琐的计算大为简化。夏普、林特纳、莫辛及法玛进而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对证券价格、风险-收益关系和风险衡量做出了明晰的描述。托宾则进一步把投资组合理论推广运用于所有实际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分析上,形成了“资产选择理论”。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证券。但是,银行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信贷资产,即贷款和其他信用资产。

第二,收益分布不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中,证券的收益是对称的,而且分布曲线也是服从正态分布,因而我们可以用收益的均值和标准差就可以刻画出分布函数。但是,在信贷组合中,贷款作为一种特殊的风险资产,它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对称的,而且偏离程度也比较高,分布曲线的一端向下倾斜拉长形成扁平的“尾巴”(longtailed)(见图1)。信贷收益分布曲线具有这种特征是由于信用风险造成的。因为信贷组合的到期收益是固定并且有上限的(贷款利率一定),但是损失是变化的和没有下限的,甚至可能损失全部资产。这样,信贷组合的预期收益就由贷款的预期损失决定,而预期损失是由借款企业的预期违约概率和贷款的违约赔付率决定的。一般来说,具有较高信用级别的企业绝大部分是不会违约的,因此银行贷款的预期收益倾向于合同约定的到期收益。但是,一旦企业违约银行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违约的小概率事件以及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造成了信贷组合收益分布的偏离。

第3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1、“知识管理”的兴起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企业知识管理日益重要,并成为创新型企业和其它各类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彼得・德鲁克,威廉・哈拉勒分别在他们的著作《后资本主义社会》,《无限的资源》中指出:在新社会,真正控制资源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知识管理将是基本条件,是企业竞争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和思想是一种“无限的资源”,能够更大范围的交换与共享。据报道,美国已有30%以上的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其余企业也在纷纷实施。但是到目前为止,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至今还不能从理论上明确解释知识是如何作为经济资源起作用的,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是“关于有效利用公司的知识资本创造商业机会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研究中发现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的有形资源,对它的管理也有其特点和特殊性。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过程更多地是一种无形的劳动,它不易定量和监控也无法强迫完成。这无疑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2、“人本经营”内涵的升级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新经济和知识管理时期,人的作用日益引起企业的重视。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美国“FORTUNE”杂志最近评选世界优秀企业时,采用的是这样9项指标:创新精神;总体管理质量;长期投资价值;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吸引和保留有才华人员的能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财务的合理性程度;巧妙地使用公司财产的效率以及公司做全球业务的效率。从这些指标中我们看到:企业对员工、对社会、对用户、的责任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了相当分量。

从人本管理的以人为核心(如: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理论)。到“育人”、“服务于人”,关注员工和企业的同步发展(相关的理论主要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团队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如果把第一层次的人本管理看作是一种“手段人”管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认为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重要资源之一;②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激励理论。那么,第二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提高到“目的人”的管理。它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更强调:①人的参与管理和民主管理;②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的选拔、培养、保护;③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铸造员工的共同行为准则;④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团队的合作和学习。认为人本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都能得以实现。最近的人本管理理论,或称作第三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则把研究对象从企业的“内部人”扩展到企业的“外部人”等利益相关者。它强调企业除了追求内部人利益外,还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3、“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他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理论界获得一致好评。在应用方面,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企业中,有35%的企业已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对公司进行改造。美国微软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都声称自己正向学习型组织迈进。该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生命活力如何才猛不断延续及壮大,认为:在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要想延续企业生命周期,必然是能使企业人员全心投入,并不断学习的组织。这种组织理论在以下方面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①在传统的组织中,专业化分工制造把一个组织分割成相互独立且常常相互冲突的领域;②传统的组织过分强调竞争,削弱了组织内部人员之间本该有的合作,降低了组织整体的力量;③传统组织中的“反应性”把注意力关注于眼前具体问题,而忽视了长远的、根本的、结构性的问题,这使得组织在急剧变化的环境面前十分脆弱。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了组织永不间断的学习。

4、柔性管理与企业再造

柔性管理就是打破原有的分工边界,充分利用外脑,以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柔性的生产技术和动态的组织结构。通过创造“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方法,使企业对变幻不定的市场做出灵活、迅速、及时的动态反应,以达到保持和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企业在实施柔性管理时:①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偏好为经营导向。传统的批量生产型企业是供给创造需求,企业的利润由市场和生产能力决定。柔性管理则是将顾客的需求偏好放在首位。利润蕴涵于顾客对物品需求和满足顾客偏好之中。其关键在于确定如何创造丰富顾客价值的方案、如何解决顾客所关注的问题的方案;②以虚拟实践社会团体作为创新的源泉。在市场的需求结构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通过发挥各个方面的创新力量,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而现代信息技术使配置资源突破单个企业的限制,组建各式各样虚拟实践社团成为可能。并能增强企业的适时学习能力,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组织;③以网络式、扁平式、虚拟式组织取代层级组织,新的组织开工的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是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不存在完全划定的边界,提高了信息仁慈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和整体反应灵敏度。④以企业再造为手段。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变化和速度,注重平等和尊重,主动创造和企业精神,它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互补等,创造竞争优势。

1993年,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M・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Chanpy)出版的《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直言》一书向亚当・斯密提出的流分工和效率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传统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流行200多年的分工理论已经成为亟需变革的羁绊,推出以业务流程本来面貌为根本内容的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的核心是流程重组,直接针对的就是割裂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目的就是要重建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在企业再告的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流程的思想,以流程为再造的出发点和终点,用崭新的流程替代传统的分工理论为基础的流程。改革以后的业务流程具有以下的特点:①工作单位变为流程执行小组;②工作从简单的任务变为多方面的工作;③人的作用从控制变为授权;④组织结构从等级制变为减少层次;⑤衡量业绩从按照活动变为按照成果;⑥晋升的标准从重工作成绩变为重工作能力;⑦价值观从维持型变为开拓型;⑧管理人员从监工变为教师,创造一个平等工作环境,人们不必费时费力去争取职位和权势,只需以个人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独特思维方式去参与创造,以实现文化人的价值。

企业再造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应当以价值流为导向进行组织设计,按照价值增值的过程将相关的操作环节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合工”的思想重新设计企业流程,组成高效率的、能够适应顾客需要的完整的流程中。企业再造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目的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从员工个人到整个组织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再造还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

5、CSRP――客户同步资源计划

1997年,Symix计算机系统公司率提出客户同步资源计划(CSRP――Customer Synchronized Resource Planning),认为传统的制造业管理的基本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价格、市场推广、销售渠道,都正在失去作用。CSRP认为企业对高效运作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依然存在,由于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实施使企业间的竞争水平趋于相当。质量和效率曾经是大企业的制法宝,但是现在,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仅仅依靠这些来保持竞争优势已经远远不够。认为为了更有效地竞争,制造厂商为满足不同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客户同步资源计划”理论把客户作为管理的核心,是一种基于客户服务和需求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企业一般通过四种元素取得竞争优势。这些元素即指的是产品、分销渠道、价格和促销。“客户同步资源计划”在上基础上增加了第五种元素:客户化。

第4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 档案管理 信息化 意义 安全 防范策略

档案信息逐渐走向数字化管理是必然趋势,但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如何确保信息化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成为当前档案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方便用户的使用,加强档案的保存,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对维护和保障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优势如下:

(一)档案信息的传递量和服务对象的数量大大增加。由于数字信息占用空间小,信息传递不受空间的限制,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的不断延伸,所能链接的用于存储和管理数字信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及服务对象的数量将加速增加。

(二)时间的延续性,可以24小时服务。

(三)档案数字信息网络检索方便,传递速度快。

(四)可以根据利用者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档案信息网络服务的出现,是我们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适时的现代化手段。

(五)资源共享,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利用网络传输档案信息,其有纸质档案不可比拟的优点,网络传输速度快,档案传输不再受空间和人力的限制。查阅者一旦需要档案就可以通过档案管理网络系统进行查阅,不仅可以查阅所需的信息,而且可以下载电子版的档案原件,没有必要再到档案室进行查阅。这极大地节省了查阅者和档案管理员的时间。还可以通过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异地查阅档案信息,节约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二、档案信息化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操作系统的安全缺陷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最主要的系统软件,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之一。然而,因为操作系统太庞大(如Windows操作系统就有上千万行程序),致使操作系统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操作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功能故障,往往可以忽略,如当Windows出现死机时,按一下复位键重新启动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操作系统的缺陷被攻击者利用,所造成的安全问题就不能忽视了。

(二)网络技术本身的安全隐患

网络本身就不是一种很安全的信息传输方式。网络上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重重网站分段传送至目的地的,任何中介站点均可以拦截、读取甚至破坏信息。同时,网络的应用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不断推动新的应用,而安全技术是一种在对抗中发展的技术,它总是显得有些滞后,防范攻击的能力不强,这样就导致网络安全的脆弱性。

(三)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80%以上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计算机安全培训,缺乏计算机与网络信息的安全意识,致使网站遭到攻击。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安全问题的防范策略

(一)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及安全教育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防范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业务的宣传与教育,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对现有的在职档案人员进行档案现代化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再教育,积极引进复台型人才,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应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维护系统的安全和正常运行,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二)从管理上加强安全防范

针对信息化档案的安全问题,安全防范的最高境界不是产品,也不是服务,而是管理,没有好的管理思想、严格的管理制度、负责的管理人员和实施到位的管理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安全。

1.建口可以信赖可以控制的内部网络。管理好内外网络的通道,杜绝内部人员使用拨号、宽带等方式非法接入外网。管理好软件资产,避免内部人员在计算机上安装使用盗版软件,以防引入潜在的安全漏洞,降低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系数。

管理好计算机的外部设备,防止内部人员在内网计算机上通过移动存储介质间接地与外网进行数据交换,导致病毒的传人或者敏感信息、机密数据的传播与泄漏。

管理好单位个人使用的计算机上的重要文档,防止相同域内的终端用户互相调用和操作机密文件。

管理好输出设备,对于重要电子文档的打印,要进行严格的登记和日志管理。

管理好内网客户端,在单位局城网上建立起严密的监控点。

2.实施强审计管理。所谓强审计,就是利用日志对网络上的行为、踪迹进行监控,并能事后取证的技术。但是,与传统的计算机日志相比,强审计的日志是不能随便删除、修改的。如果要修改或删除,必须系统管理员、审计员及单位领导同时进入系统才能删除,从而有效保护内网。

强审计技术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审计,防止非法内连和外连;二是数据库审计,对数据库的读取行为进行跟踪;三是应用系统审计,例如公文流转经过几个环节,必须有清晰的记录;四是机审计,包括对终端系统安装了哪些不安全软件的审计,并设置终端系统的权限等;五是介质审计,包括光介质、磁介质和纸介质的审计,防止机密信息通过移动U盘、移动硬盘、非法打印或照相等多个环节从信息系统中泄密。

3.档案信息的数据备份和容灾。理想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应既能解决业务对高性能与可用性的需求,又能解决备份与恢复管理问题。目前,数据备份与容灾能力已成为存储安全保障的重要标志。容灾备份就是指通过特定手段和机制,在各种灾难损害发生后,仍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正常应用服务的信息系统。它可分为数据备份和应用备份。数据备份需要保证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对于提供实时服务的信息系统,用户的服务请求在灾难中可能会中断,应用备份必须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客户的服务请求能够继续运行。

(三)保障数字档案安全的技术措施

数字档案是技术的产物,因此,运用先进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是确保数字档案安全的重要保障。

1.计算机和网络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是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体,它保护内部网络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过滤不良信息、防止信息资源的未授权访问。防火墙的实现技术主要有:包过滤技术、服务技术、状态监测防火墙技术等。

2.档案信息加密技术。密码技术是网络安全技术的核心,是提高网络系统数据的保密性、防止机密数据被外部破解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采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数字档案内容的非公开性。加密技术通过信息的变换或编码将机密敏感信息变换为难以读懂的乱码型信息,以达到保护数据安全的目的。数据加密技术可分为两类:对称型加密和公钥密码算法。

3.档案信息防写技术。防写技术,即将数字档案设置为“只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用户只能从计算机上读取信息,而不能对其进行任何修改。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只读光盘只能读出信息而不能追加或删除信息;一次写入光盘可供使用者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可以追加记录但不能擦除原来的信息。这种不可逆式记录介质可以有效地防止用户更改数字档案的内容,保持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结语

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数字档案的安全问题已经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如何做好信息化档案的安全工作值得我们不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景红,朱俊东.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管理.档案,2009,(4).

第5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和谐管理 管理问题 转变思路

现代企业经常遇到员工工作积极性低、人员流失率高等问题,为了建立更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查找管理制度中的不足。

1、现代企业在员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员工培训制度不健全。员工培训是提高员工个人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组织效益的重要途径,因而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当今许多企业缺少系统的员工培训制度,培训往往缺少计划,随意性强且投资不足,一般公司培训往往采取聘请专家或学者来公司讲座,面向全体员工,内容多集中在制度的遵守与员工考核上,因而培训与企业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前期的调查与长远的规划,培训目标不明确,效果往往很不理想。

1.2沟通渠道不畅通。现代许多企业不注重沟通渠道的建设,制度的制定缺乏普通员工的参与,造成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甚至员工之间由于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产生诸多误会,造成了企业管理的不和谐。

1.3“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并未落到实处。当今企业大都提倡“以人为本、关爱员工”,但实际往往并未落到实处。比如公司实行严格的指纹打卡制度,经常性的无偿加班,会议占用下班时间,这给离家远的员工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公司却毫无补偿。此外管理制度中有多项罚款内容;奖励与最初承诺不一致等。这些都使员工感到不满,也体现出公司并没有真正做的以人为本。

1.4企业奖惩机制不平衡。现代许多公司对于员工的处罚条款较多,而奖励员工的规定却很少。员工处罚作为负激励在激励制度中很有必要,但只罚不奖就造成了正负激励失衡,严重影响了员工的满意度。员工满意度降低必然会降低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发展。

1.5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企业缺乏对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加以规划。现代员工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有着长远的打算,他们希望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战略有着更清楚的认识,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由于公司对此并没有足够重视,许多员工对自己所在的公司归属感不足,因此工作常常没有动力,不愿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只是在机械的执行既定的计划,员工个人的发展不能与公司发展相结合,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员工流失率高。

2、转变思路,促进员工和谐管理

2.1将“以人为本”做到实处。人才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而企业应高度重视员工权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以人为本是把人当做管理核心。2.1.1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者利益相关者来进行,在实现人的目标的基础上来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应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全力营造尊重人、塑造人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归属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并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促进员工不断成长。2.1.2以人为本是指以“员工”为本,员工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人的权利与尊严是平等的,不能尊重企业成员的权利与尊严,以人为本就只是空谈。当然企业提倡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管理,是管理中的柔性一面,人性化并不意味着任意化与自由化,并不是满足员工的一切要求,应是在相应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融入人性化管理,使员工逐步由被动变主动,最终能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实现人才的自主管理。2.1.3注重员工家庭与工作的平衡,适当实行弹性工作制。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员工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特别是需要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员工不懈工作的动力源泉,身为企业管理者应注重了解员工的家庭阶段特点,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2.2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为增强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员工适应能力,对员工进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培训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激发工作热情,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融合,因而完善的激励体系中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极为必要的。2.2.1专人负责、增加投资。为了使员工培训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公司人力资源部应有专人负责员工培训,并增加培训的相关投资。2.2.2员工培训系统化。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与调查,认真制订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包括季度、年度培训计划以及员工不同发展阶段如新进员工培训,转岗培训、在职技能培训等),效果评估等一系列工作。2.2.3培训形式多样化。建议在培训中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2.2.4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员工培训评估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了培训反馈机制才能了解培训的效果如何,并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2.3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融合。为赢得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及对企业的忠诚,公司在培训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指导,为员工提供在本公司长期发展的机会就等于留住了长期为公司奉献的人才。因此,公司在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与相关战略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工作轮换、内部招聘等方式,为员工多提供展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并相应的给予培训,使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使员工在得到培养锻炼的同时也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与途径。

2.4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良好的沟通不但可以促进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而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领导与下属之间加强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减少隔阂,领导在制定政策或做出决策之前应多征求并适当采纳下属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政策的实施并增强彼此的信任。此外完善的沟通渠道还应建立情绪表达与互相学习机制,员工可以通过适当渠道表达自己的挫折感或满足感,并且实现知识共享,加强彼此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结束语: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和谐度的提高,不但能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有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任何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查找不足,管理既不能过于严格缺少人性化,也不能太过松弛助长懒惰之风,因而应不断研究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措施,以实现企业的和谐管理。

参考文献:

[1]安娜·那瓦罗.“"走出事业与家庭的迷宫”,[M]《.世界职业经理人文摘》2000年8月

[2]张再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工作家庭平衡计划[M]《.人才开发》.2002年7月

第6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电能计量 现代化管理 新技术 应用

1 我国电能计量管理工作现状

1.1 电能的严重浪费

目前,资源浪费是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针对我国目前资源浪费现状来看,电资源浪费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电能浪费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电力品质偏低、能源质量不达标、电力配置老化以及电力配置技术偏低等。面对以上问题,我国电力企业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导致客户节能意识偏低。电能资源浪费不仅影响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升也有重大影响,因此,电力行业必须高度重视电能计量现代化管理工作,减少电能资源的浪费。

1.2 电能计量准确性偏低

电能计量准确性是计量工作的灵魂,长期以来,我国电能计量管理存在着计量准确性偏低等问题。造成准确性偏低的原因在于查表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偏低,忽视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电能计量结果与实际差别过大。另外,线路老化和故障也会使电能计量准确性偏低,从而影响电力企业的健康运行。

1.3 电能计量管理系统不健全

电能计量管理系统不健全会直接危害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还会影响居民用户集中抄表系统和关口电费计量系统。影响居民用户集中抄表系统的主要原因有传输技术不科学,传输技术一旦出现问题,信号就会受到干扰或者直接中断。另外设备仪器存在矛盾、数据库内容不充实以及查询系统不健全等都会影响居民用户集中抄表系统。关口电费计量系统出现问题主要是网络问题和计量精确度不够。

2 电能计量现代化管理的意义

2.1 电能计量设备管理

电能计量现代化管理可以保障电能计量设备的安全性。通过现代管理规定,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的使用标准,选购人员应该在确保其质量安全合格后购买。另外,电力企业还应该保存电脑计量设备的档案台账,挑选对检定、校准以及检测工作有益的档案台账进行备份,以备不时之需。总之,电脑计量设备的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现代化管理要求实施,工作人员还应该重视计量器的配置与安装工作,在经过严格的检定后,实施安装工艺。

2.2 加强网络系统安全

电脑计量现代化管理还可以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在电力计量领域得到全面运用,电网工作中网络系统安全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行业建设者必须认识到电网系统安全的重要性,结合现代化管理措施,加强电网安全系统管理。

2.3 提供科学的质量分析和决策支持

传统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前者强调正确做事,后者重视如何做正确的事,电能计量结合现代化方式进行管理可以给电力行业的发展建设提供科学的质量分析和决策支持。电能计量现代化管理重视电力库存状况、生产情况、统计分析、质量合格率以及故障分析等模块,综合以上分析,为电力系统提供科学的质量分析和决策支持。

3 电能计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电能计量技术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了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电能计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文介绍了电脑计量现代化管理的意义,结合现代化管理手段,笔者对电子式电能表、TC2004三相电能表现场校验仪以及YC-1893D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等电能计量新技术的应用做了简单介绍。

3.1 电子式电能表的应用

电子电能计量表一改传统单一的计量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系统化全面发展。该计量方式的原理是先采集用户供电电压和电流的实时数据。紧接着,选择合格的电能表集成电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工作结束后,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化成与电能保持一致的脉冲,最后,通过显示器显示转换数据。电子式电能表具有体积小、使用时间长、承载能力强以及频率范围广等特点,它同时还具有反窃电功能和远控功能,是现代电力行业电能计量技术的首选。另外,在使用的过程中,电子式电能表还能以规定的通讯协议为准则,将存储数据准确地上传到主站,同时实现了采集和监控系统的网络化。

3.2 TC2004三相电能表现场校验仪应用

TC2004三相电能表现场校验仪设计的针对性较强,主要用于电能表现场效验,属于全新的数字化交流测量仪表。TC2004三相电能表现场校验仪的特点主要有功能强大、使用便捷和安全可靠等,可以同时测量三相工频交流电的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功功率、相位角功率因素以及频率等,是计量有功电能和无功电能计量表的最佳选择。校验仪内存有大量校验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长时间存储,还可以随时更换存储位置,是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有效保障。另外,该校验仪还可以将校验数据上传到PC机上,也可以下载PC机中存储的相关数据。采用这种技术计量电能时,该校验仪同时具备了选择测量量程以及送取补偿参数等全自动功能,提高电能计量数据准确性的同时,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3 YC-1893D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应用

YC-1893D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严格按照国家各项规定配置,综合考虑了供电、计量以及电能表制造之间的矛盾,是现代电能计量技术的领先代表。该装置具有校验方便、系统灵活以及安全可靠等特点。YC-1893D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组成较复杂,主要组成元件有一体化数字合成正弦信号源、工作电源电路、程控功率源、过载自动保护电路及电流和电压输出变换电路等。该装置还配置了电能表教研系统软件,通常情况下,必须在Windows98/95以上的版本上运行,由于该软件用菜单提示,功能非常强大,同时,该系统还可以打印多种形式的检验报告。

4 结束语

总之,电能计量现代化管理在现代市场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要。电力行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在了解我国电能计量管理现状的前提下,应明确管理工作不当会造成资源浪费、电能计量准确性偏低以及电能计量管理系统不健全等问题。重视电子式电能表、TC2004三相电能表现场校验仪以及YC-1893D三相电能表多功能校验装置等电能计量新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榕模,张萌,姜洪浪,杨光辉.电能计量设备现状、发展方向及新技术应用[J].仪表技术,2010.

[2]孟繁荣.电能计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2011.

第7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其实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也符合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会加快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经济效益的产生,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转资金,使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资金周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组织实现了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由传统的不顾企业其他生产目标、也不顾企业周围生产环境变化的单一的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开始考虑到经济管理活动的进行要与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目标相挂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管理活动要符合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企业管理总体理念。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指的是管理组织的不断完善和运用工具的现代化。管理组织可以分为宏观调控主体和微观管理组织两个。

2、经济管理工具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管理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和更新。各种更新后的经济管理软件的运用,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吸收和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仪器以及通信设备等等,使得经济管理活动得到了有效、及时的调控和指挥,从而也大大增加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3、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最基层员工在工作中发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离不开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政策。只有民主化政策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用户企业组织的各种决策。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国家对民主化的强化和具体政策的实施。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企业组织实现现代化的一大标志。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对经济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原理有了深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各个决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正确分析,也离不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投入研究,更离不开国家对民主化的重视和实践。通过国家不断的将自己的国情与国际公认的经济标准规则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工作上的先进经验,才促进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上的现代化进程。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1、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趋势。企业的扁平化结构导致现在企业的决策中心发生了下移趋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集思广益,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企业经济管理人本化管理趋势。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缺乏专业的技术员工,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进程缓慢且低效。而科学管理则使企业实现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率运作,科学化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通过实现人本化管理来提高企业中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效率。企业要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员工的需求,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心里以及身体状况等,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人本化的管理就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真心实意的去工作,去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

3、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管理趋势。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武器,同样是改变企业命运的有利工具。企业为了面对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将企业管理的重点从人、财、物等硬件转向为企业员工的学习和知识增加上。专业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知识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的精华部分。所以,企业开始逐渐注重对员工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和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为工作中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4、企业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也经历过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真正摸爬滚打后用脑筋进行冷静思考过的企业才会发现,消费者才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一切源头。在企业整个运营的过程中,消费者才是第一位的,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者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决定企业盛衰的仍然是消费者。所以,目前企业的管理逐渐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

5、企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合作化趋势。企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时代,他们现在创造的是一个虎狼结亲,赢得共赢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企业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来达到合作。在企业内部,同样也是如此。鼓励企业经济管理团队的合作,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倾尽所有的来为这个团队工作和贡献。这个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共享,让大家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6、企业经济管理的沟通方式开始出现了网络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企业经济管理上也实现了网络化的沟通趋势。网络沟通既提高了企业员工之间的工作与沟通效率,又增加了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频率,能够有效的实现决策重心的下移,充分体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民主化。网络沟通拓宽了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机会。

第8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

在对企业的信息做出良好的整合,在管理中应用科学技术,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在企业信息化出的建设中,我国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对未来的发展还充满着挑战,现在首要做的是如何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涉及面很广,建设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不断探索,要先真正做到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脚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在管理的模式上,以及整个企业的业务、组织等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信息化建设的改革中,企业所做到的必须是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成为企业改革的动力。信息化的企业管理,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及领导班子采用对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企业的变革采取有时效性的的作用,对员工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在变革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让人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通过信息技术的改革,快速让员工进行对新环境的适应,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高公司的综合效益。

企业信息管理第二个方面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即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最终提高市场竞争力。在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运作时,可采用不同管理视角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以信息系统为基础支持业务的高效运作。如:对企业中的人、财、物、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对产品的销售、订单获取、计划制定、采购、研发、生产、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有环节,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二、如何加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的应用

1、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中,首先要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通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到不断的进行学习。在企业中,必须以领导为核心,领导的认识和学习态度决定着整个企业和员工的命运,也决定着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学习态度。在现代的企业中,要完全理解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与掌握。因为它是拓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有许多的企业认识不到这对电子商务,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培训,针对不同的企业做出不同的培训方法,在培训后,做模拟的信息化管理锻炼,这样,有利于未来在公司运作中的良好实行,嘻嘻话的建设俨然成为现代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然而,有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还是认识不足,这就需要不断进行宣传,从而普及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人们对其进行学习。

2、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

面对新形势,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首先是利用ASP。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 的兴起为企业加强信息化,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被认为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低成本参与竞争的最佳途径。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强调用数学和标准模型来研究信息系统。这些技术手段包含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经营研究。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数据的输入、输出、存储和处理方法。企业如租用ASP 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企业结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中小企业在IT 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快速进入市场。其次是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准确地分析和制定企业发展方向。

3、建立企业试点工程

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先做试点工程,这样在发展中,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在试点工程的建设中,一定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战略,不能全盘吸收,要根据试点企业的发展特点,做出合理的建设,遮掩在信息化的管理中,制定属于自己企业的一种模式,满足企业的不断发展及需求。,在网络的建设上,加大力度,重视网络的重要性,充分研究本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合理的制定信息化模式,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阶段性考察,这样,就能验证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有多大。对试点企业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在试点的企业工作中,如果出现问题,就要及时的查明问题所在的根源,进行从根源的及时处理,这样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进步,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科技上,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国的企业更能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在信息化企业的管理中,一定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及学习、加大科技的投入、建立试点信息化企业的建设等。通过种种措施,加强信息化的建设,这样在今后的企业变革中,才能有一定的经验。保持在信息化管理中与企业信息的一致性,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相关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水平,遇到问题就及时解决问题,使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建设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9篇:现代管理核心范文

一、图书馆管理的传统观念

(一)服务观念淡薄

在“以书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支配下,馆员服务观念误解,服务意识淡薄,尽管“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口号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可是很多馆员还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服务形式,产生职业疲劳病,没有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没有服务创新思维。观念上的错误导致对读者态度冷淡,敷衍了事,缺乏与读者沟通了解,更谈不上开展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关怀。使读者无形中把自己摆在弱者地位,对图书馆产生不良印象,与馆员感情疏远,产生隔阂及抱怨。

(二)依赖规章制度管理

在图书馆管理传统观念的思维模式支配下,图书馆主要强调的是内部规模的发展。为了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要求读者服从管理,却很少考虑如何方便读者,主动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是以书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图书馆内部工作尽管井然有序,但服务环节却很薄弱,忽略读者的权益,忽视对读者的尊重,增加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不便和困难,违背了图书馆服务的承诺和宗旨。

(三)环境和设备的影响

图书馆受技术主导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经费都用到了改进技术、引进设备上来,忽视了对图书馆人文环境的建设。实际上,图书馆优美的人文环境和极具亲和力的氛围不仅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还能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现代技术进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和方式越来越多。“技术就是一切”几乎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四)馆员素质偏低

图书馆员的素质水平是人性化服务的核心问题。医院图书馆多被安置老弱病残人员,照顾对象为馆员,缺乏引进图书专业毕业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组合和知识结构的偏差造成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缺乏特色、缺乏新意、缺乏热情、缺乏吸引力,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难出精品。损害了图书馆的公众形象,流失了读者。

二、以人为本的服务内涵

图书馆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实施和所追求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全体馆员共同努力,都要通过点点滴滴、具体、细微的工作去实现。

(一)确立人性化服务新理念

20世纪末以来,对图书馆管理产生最深远影响的理念莫过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体现在图书馆服务上,就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就是“读者是上帝”、“读者永远是对的”的“馆训”。为了使读者满意,图书馆以藏阅一体化取代了长期沿袭下来的闭架借阅模式;以延长开放时间打破了机关式的作息制度;以个性化服务丰富了传统的服务内容;以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文献信息的检索与获取。可以说图书馆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不断地创新,人性化服务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满意而且是惊喜。

(二)体现人性化服务的环境

现代图书馆的馆舍应是体现人性化的布局环境,“以人为本”不应是传统的“以藏书为中心”的布局环境。良好的馆舍环境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能有效地提升图书馆亲和力,吸引读者,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图书馆推行各项服务的人性化,是为了从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而开展的服务措施,使读者服务更加顺应人性,读者一进入图书馆便能找到亲近感和归属感

(三)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

体现人性化服务,把尊重读者摆在首位。一般来说读者进馆不愿面对求知阻滞及人为障碍,不愿面对需求落空和拒借的窘境,不愿与馆员发生纠纷,常以馆员服务是否及时和周到视为被尊重的程度,并以自我被尊重的程度判定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果的标准。图书馆制定读者规章制度必须以读者“人性善”为前提,首先关心读者的思想、感受和需要,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利益和方便,考虑和包容人性的弱点,而不是硬性地用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要求读者,而是对各种“规范”之外的需求给予富有人性化的关注和富有爱心的奉献。

(四)馆员的人性化管理

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还应包括对馆员的管理。图书馆对馆员的管理模式也应从传统的制度管理、目标管理等科学型管理向现代的人性化管理转变。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能动因素是人,而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高低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差异,馆员是构成图书馆诸多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图书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柔性管理、人本主义管理来调动每位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有效的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文化管理等管理手段使每位馆员感到人性平等、权利平等,心情舒畅、全心投入优质高效地工作。

三、正确理解图书馆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性化管理强调尊重人性,但不能离开科学管理去空谈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科学管理则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

(一)人性化管理不是人情化管理

图书馆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宽容的管理方式,是基于人性的充分觉醒,严明自律,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制度化管理的升华,而图书馆管理者则应对馆员一视同仁,处事要公平、公正、公道,尽可能做到有爱才之心、有求才之渴、有用才之胆、有护才之魄、有荐才之德、有容才之量,使馆员在工作中体现归属感、价值感。

(二)人性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现代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强调道德感化,强调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但不是离开制度管理去空谈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就目前人们的道德文明水平和自律境界而言,人性化管理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制度管理环境,制度化管理不能完全让位于人性化管理。只有两种管理相互结合,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才能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