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生规划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条城镇现状及发展规划
总面积586.*平方公里,在籍人口52.9万,总人口58.04万,人口老龄化系数为17.24%。城镇人口20.28万,城镇化率38.4%。根据《*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将形成1个新城(含3个街道)、7个镇,人口规模约达到100万。
第二条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一)机构状况: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所,民营医疗机构2所,私立诊所26所。千人口床位数为4.3张,2002年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6.6%。医护比、床护比和病床净使用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综合性医院:三级乙等1所、二级甲等1所、二级乙等2所、一级医院12所;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1所,老年护理院2所,妇幼保健所1所,血站、卫生学校各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救护站(有南北2个救护网点)、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各1所;村卫生室156所。
(二)人员状况:千人口医生数、护士数、卫生管理人员数分别为1.73人、2.43人、0.39人,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为1.43人;临床医生学历:一级医院大专以下占62.53%、大专占35.04%、本科占2.43%;二级医院大专以下占21.53%、大专占50.7%、本科占27.3%、硕士占0.47%;三级医院大专以下占13.4%、大专占7.8%、本科占70.2%、硕士占7.8%,博士占0.8%;护士学历:一级医院中专以下占5.78%、中专占80.38%、大专占13.84%;二级医院中专以下占6.4%、中专占78.1%、大专占15.8%;三级医院中专以下占3.5%、中专占86.3%、大专占9.5%、本科占0.6%;管理人员学历:本科以上占7.30%、大专占21.*%、大专以下占71.67%;乡村医生学历:大专占0.4%、中专占4.8%、中专及以下占94.8%;预防保健:卫技人员共232人,其中区级预防保健机构86人,中专及以下占51.2%,大专占26.7%,本科以上学历占22.1%。
第三条现状分析
(一)社会办医疗机构比重太小。
(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较高。
(三)部分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一般。
(四)大部分一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总体的学历层次低、效率不高。
(五)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太低、预防保健工作不够到位。
(六)预防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四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主线。
第五条基本原则
坚持均衡发展与突出地区特点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发展公益性医疗机构和发展经营性医疗机构相结合;坚持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坚持政府综合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三医联动”改革;坚持总体规划、适时调整。根据服务半径、行政规划、地域特点,重点体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便居民就医,处理好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变化和资源配置合理,基本服务与不同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精简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
第六条规划目标
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数量适宜;基本达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到2010年,本区将基本建立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区域内居民得到公平、可及、适宜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七条规划内容
(一)配置标准
机构:按20-25万人口设置1所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30-50万人口设置1所政府办的区域医疗中心;结合行政区域规划,按照服务人口每5—8万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床位:床位数控制在4.5张/千人口左右,社会办医院床位数逐步达到全区总床位数的一定比例(30%)。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平均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0%左右。
大型医疗设备:严格规范准入条件。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医疗机构贵重医疗设备装备管理暂行规定》的标准和条件配置本区大型医疗设备资源。
建设标准:按国家和*市标准新建和改建医疗卫生机构。
(二)人员
配备数量:临床医生数量逐步减至2.2/千人口,护士数量逐步达到床护比1:0.6。2010年,区级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73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达到每万人口1.6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人。
学历要求:临床医生均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三级医院2004年基本达到,二级医院20*年基本达到,一级医院2010年基本达到。社区服务中心临床医生中全科医生比例达50%左右;力争2010年25%以上的护士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区级公共卫生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居于领导岗位上的管理人员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管理人员100%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结构要求:建成一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管理人员的比例科学、学科和年龄分布合理的医疗卫生队伍。
第八条机构设置与布局
(一)综合性中等规模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设置3-5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工业区。
(二)专科医院:设置7-10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区内适宜地点。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约设置2-3所;中医医院:设置1-2所;老年护理院:设置2-3所;妇幼保健所:设置1所;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1所。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设置10所。
(四)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机构:
在新城区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所。
在朱泾镇设置医疗急救中心1所,在石化街道、*化工区、枫泾镇各设一个救护网点。
村级卫生机构:根据行政村撤并情况,结合地区交通特点,设置100个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点(村卫生室)。
第九条医疗服务体系
分为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非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依据《*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人口将增加42万,依据*市的标准需新增医疗资源:医生数760人、护士数1*0人、床位数1200-1500张,新增的医疗服务资源与人口的增加同步实施。
(一)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医疗机构
由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专科医疗机构组成。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区域医疗中心:
设置1-2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全区医、教、研中心,承担区内大部分疑难杂症的诊疗职能。拥有在*市居于先进水平的化学救治、神经外科、创伤骨科等重点学科群,具有一批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专科医疗机构:
设置1所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全区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的医疗、康复中心。
设置1所区妇幼保健所,承担妇幼保健指导和服务职能。
设置1所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按照《*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调整后的每个镇(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视不同镇(街道)的发展规划设置不同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所;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体制,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的功能到位。
(二)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
设置中小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2-3所,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
设置专科医院2-3所(包括精神病医疗机构)。
设置综合性门诊部3-5所。
设置专科门诊部3-5所(包括中医)。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定性原则上以经营性为主、公益性为辅;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工业区和区内适宜区域。
第十条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综合调控能力
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本规划和《*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以加强对医疗市场宏观的综合调控,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切实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政府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困难人群助医所需的费用;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率达到98%以上;切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确保社区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到位。
(三)转变职能,加强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宗旨,切实转变职能。运用购买公共卫生产品、改拨为投的机制逐步达到管办分离的目的;完善卫生执法体系,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完善卫生的行业管理,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四)增强市场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化卫生资源
对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外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对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设置的政府所办医疗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改革,平稳有序地将至少2-3所政府办医疗机构(包括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改制为多元化的社会办公益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及需要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以社会化、多元化办医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推进政府所办的医疗卫生单位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用人、流动、淘汰和分配机制,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落实科教兴区战略
强化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加大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使从业人员达到国家和*市的规定标准,确保市民得到合理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强医学领先学科的建设,提升本区医、教、研整体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商场(店)书店卫生审查审查要求
商场(店)书店种类繁多,按经营方式可分为综合性、专业性、展销性和自选性等。其特点是: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接触频繁、健康状况复杂且互相影响,一旦建筑设计达不到卫生要求,便会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作为商场(店)书店场所,在结构设计上往往采用大跨度、长进深的建筑形式,因此,一旦建筑设计达不到卫生要求,如采用以上的设计建筑形式,采光系数相应变小,室内空气极易受污染、浑浊。因此,搞好该类场所的预防性卫生审查,对改善场所的卫生质量,保障顾客和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1]。现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结合历年工作实践实际情况,提出商场(店)书店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项目和要求,具体审查内容和要点包括:规划、选址、建筑设计;通风换气采暖;采光照明;卫生间;建筑装饰材料卫生;附属建筑设置。
1规划、选址、建筑设计
根据建设项目的批文、规划图纸、设计任务书等材料,结合现场勘察,重点审核其申报材料中的选址、平面布置、污染影响等是否符合功能区划分原则。审查中,对各功能场所图纸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图及施工装修图的审查,是预防性卫生审查的关键环节,应结合现场情况审查。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原则,大中型商场(店)书店场所应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商业区,小型商场(店)书店场所应分布于居民住宅区,以服务半径500~1000m为宜。
该类场所建筑审查以营业厅为主体,设计时商场(店)书店营业厅应宽敞。其净高应根据规模、商品种类、销售量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小型的商场(店)书店净高不低于3.8m,中型的不低于4.5m,大型的不低于6m。进深与窗上缘高度比例,单侧采光2.5:1,双侧采光5:1为宜。
大中型商场(店)或综合商场(店),应将出售食品、药品、化妆品、农药、油漆、化学试剂等商品分设各功能区分别审查,分单独售货区(室)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通风换气采暖
商场(店)书店营业厅应尽量利用自然通风。营业厅面积在800m2以上的大中型商场书店应设有管道,机械通风或空调装置,送风系统的进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地带,保证每小时换气3~5次,总风量每人每小时不低于40m3。有空调装置的每人每小时新风量不低于20m3。
大中型商场(店)书店及有条件的小型商场(店)书店应采用集中式供热或安装空调装置。营业厅的气温以18~22°C为宜,冬季最低不应低于16°C。
3采光照明
营业厅应尽量利用自然采光,采光系数应不小于1:6。离地面高度在0.5m以下的采光面积因其对室内工作照度影响极小,故不计入有效采光面积。采光口上面有效宽度超过1m的外廊和阳台等遮挡物时,其采光面积按70%计算。当利用水平天窗采光时,有效采光面积可按采光面积的3倍计算。
营业厅照明应均匀、稳定、不眩目,以顾客视野内不出现发光体为原则,光源接近日光光谱。柜台面照度不低于100lx,以保证顾客对商品的辨别,防止从业人员视觉疲劳,工作效率降低。
4卫生间
营业面积在800m2以上的,应设卫生间。
多层楼的卫生间可设在楼上各层,并有完善的上下水系统,室内有洗手盆设施。厕所应有独立完整
的通风排气系统,以切实做到使用中清洁无异味。卫生间的建筑设计、装修材料要求同旅店业[2]。
5建筑装饰材料卫生
建筑装饰材料的卫生审查同旅店业[2]。应注意的是营业厅吊顶不得使用含玻璃纤维的建筑材料,应有较好的防寒、防暑、隔热、防潮性能。墙壁、天花板应采用白色反光材料,增加光反射。门窗玻璃应选用透光性好的平板玻璃。
6附属建筑设置
营业面积在800m2以上的,应设休息室,室内有洗手盆设施。其它附属建筑设置包括休息室、吸烟室。休息室的面积可按人均0.2~0.3m2,吸烟室应有独立的通风排气系统。
7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今后商场(店)书店的建筑规模必将越来越大,多功能场所越来越多,综合性越来越强。上述6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可以满足卫生执法需要,进而保证了审查工作全面、规范、有序地开展。
预防性卫生审查是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很强的政策法规性。因此,卫生审查的主体和程序的合法性,是审查工作合法有效的基本法律要件[2~3]。
由于预防性卫生审查是综合性科学技术工作,有多科学性的知识结构特点,因此,卫生监督员必须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流行病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统计学、环境、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材料等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并有机结合,才能适应、做好预防性卫生审查工作。
参考文献:
[1] 韩惠中.预防性卫生监督[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以深入开展“法治单位”创建为手段,加快推进依法治理进程,为卫生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六五”普法开好头、起好步。
二、工作措施
(一)做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启动工作
根据全国、省、和市“六五”普法规划,认真研究制定《市卫生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召开全市卫生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会议,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制定2011—2015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规划,对“六五”普法工作进行部署。同时,大力宣传“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法制宣传,结合“平安”建设,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结合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积极配合各级党委政府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深入开展公正廉洁执法的宣传教育;紧扣我市卫生普法宣传重点,宣传《禁毒法》,《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护士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
要大力打造宣传阵地,营造法制文化氛围。以“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板报、墙报、宣传专栏等传统宣传阵地作用,不断推进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协调,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采取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效果;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文化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制,加快依法治理进程
按照市依法治市办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法治创建制度体系。制定卫生系统目标责任考核细则和创建法治单位具体标准;完善“法治单位”创建规章制度,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使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探索建立法治创建长效机制,形成权威的领导机制、顺畅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坚实的保障机制、严格的考评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各项机制在法治创建工作中要高效运转,分工协作,成效显著;建立健全法治创建监督检查机制,每半年对“法治单位”创建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促进创建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围绕重点工作,创新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继续创新和强化“法律六进”活动,努力提高“法律六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创新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按照《关于加强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要求,把法制教育纳入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内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每年学法时间50小时以上,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15天。
二是创新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利用群众工作日、普法大集,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重点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卫生法律法规,同时搞好义诊活动,为群众搞好服务。
三是创新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利用查体、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重点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禁毒法》等内容,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四是创新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根据行业特点,加大对监督管理企业的普法宣传力度,做好对相对管理人的法制宣传教育。
五是创新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根据卫生实际,合理安排普法学习时间,建立健全普法网络,达到全覆盖不留死角。
三、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保机构健全、人员到位、领导有力。
(二)强化队伍培训。各单位要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层层开展普法培训,学习“六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采取措施和重点要求等,深刻领会“六五”普法规划精神,为贯彻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6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加强小城镇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规划与建筑的紧密结合其重要性是必然的,要突出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用科学的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规划是龙头,规划要先行,新农村建设要先有建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展建设部门在村庄整治中的作用,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立足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现有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屯,并与乡(镇)、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注重体现民俗风情,展示民族特色。在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研究项目和有效载体,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把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使农村各项功能更加完善,才能更体现农村建设的新。在规划中我们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突出了先导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整治村容,新农村建设要改善人居环境
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仍然较差,住房砖瓦化率不足40%;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农村住房呈现建设布局乱的局面。一些农村随意建房,建新屋不拆旧宅,有新房无新村,造成用地浪费。近几年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农村按规划建设砖瓦化住房和节能房,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但农村环境卫生还很差,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体全机制、稳步推进。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建设部门要引导推广适用的新技术,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家要以生产发展为本,以农民持续增收为基础,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走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以农民为主的村镇整治路子,为我县新村建设全面进步服务。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于整体建设的现象,道路不畅通,没有排水设施,没有科技文化场所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这此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着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建设规划坚持以加快村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为重点、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根据村镇原有基础设施的特点,突出不同村镇的不同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其次,要高标准改造并完善镇内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交通、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保、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镇内小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镇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三,要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积极寻求并探索重点中心镇生态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新举措,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
关键词 移民点;规划;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212-01
1 重点做好选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移民内安点均属于新建型移民点,这种形式的移民点从选址上要立足于提高避灾能力,有利于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综合分析移民点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并对存在不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隐患的场地进行客观评估与剔除,选址要注意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移民内安点选址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协调。结合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归并,对老宅基、废弃地及时进行复垦,以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和质量。保护农村弱质生态空间,对自然湿地、野生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主要湖泊、水源地和其它生态敏感区等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禁止或控制建设活动。
2 全面合理编制规划
2.1 编制规划需注重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在移民内安点布点规划中,强调政府主导作用,自始至终突出移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本着移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发挥移民积极性,不搞大包大揽。增加移民对移民内安点布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
2)合理集聚,节约用地。移民内安点规模要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分步实施”的要求,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和耕地的占补平衡。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现有移民内安点的区位、规模、条件进行规划建设,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4)突出特色,弘扬个性。充分考虑丘陵、山区、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人文习俗、地方特征的要求,切实保护并弘扬移民内安点特色,防止千点一面。
5)适度超前,建设配套。坚持近远期相结合,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移民内安点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移民内安点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配套相应的教育、文化、科技、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等公益型公共设施和日用百货、集贸市场等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中、小学应按规划布点,并与县(市、区)教育部门等相关规划
协调。
2.2 编制规划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交通规划。应按照县(市)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公路网,考虑规划移民内安点与城镇以及移民内安点之间的联系,细化乡镇村道路规划。
2)给水工程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供水方式,明确水源、增压泵站和输水管网走向。供水水源应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相衔接,用自备水源的移民点应配套建设净化、消毒设施;给水管网的供水压力,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 m的水压。根据移民点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3)排水工程规划。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点选择排水体制。移民点污水收集与处理遵循就近集中的原则,靠近城区、镇区的移民点污水可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其他移民点可根据移民点分布与地理条件,集中或相对集中收集处理污水,优化排水管渠。
4)供电工程规划。根据县(市)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电力设施布局,控制高压走廊通道,确定移民内安点供电电源和至移民内安点的10 kV主干线路走向。
5)电信工程规划。邮政服务网点、电信设施的布点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预留,相对集中建设。至移民内安点的通信线路结合乡镇村主要道路敷设。
6)广电工程规划。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根据移民内安点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至移民内安点的广播电视线路沿镇村主要道路敷设,原则上原则上与移民点综合通信管线统一规划布置。
7)能源利用规划。明确燃气气源、种类、供气方式,鼓励使用秸秆制气,鼓励利用太阳能和沼气等清洁能源。采用管道气的要明确调压站位置、规模、进村管线的走向和位置。
8)绿化景观规划。尊重地方文脉,结合民风民俗,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营造有利形成移民点特色的景观环境。绿化景观材料应简朴、经济,并以本地、乡土材料为主,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注重移民点风格的协调统一,呈现自然、简洁的移民点整体风貌,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的移民点绿化景观效果;适宜将村口、道路两侧、不布置建筑物的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作为绿化布置的重点。
9)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按照“村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理”的要求,合理确定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中转站的位置。
3 认真搞好建设与管理
3.1 建筑的建设与管理
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风貌的建筑。引导村民按照规定的样式、体量、色彩和高度建房,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传承地方文化与民居风格。 对移民内安点内各类房屋按照外型突出民族及地方特色的要求进行建设,力求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貌”的问题。
3.2 环卫设施建设与管理
移民内安点设有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或己对外开放的旅游村寨、历史文化名村等应设置公共厕所,应尽可能设置水冲式公厕。
公共旱厕应采用粪槽排至“三格式”化粪池的形式,粪池容积应满足至少2个月清掏一次的容量。粪池也可与沼气发酵池结合建造。公共旱厕的取粪口均应加盖密闭,并确保粪池不渗不漏不溢。 对于厕所、集中(分散)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
倡导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运输、处理。 规模比较大的移民内安点,应设置垃圾收集点。市场、车站、码头及其它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4 结束语
要加强对移民内安点规划建设和管理,把规划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鼓励制定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移民内安点各项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管理体系。
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是希望能与从事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同行们,共同探讨如何面对新形势下建设农村移民点所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S].
一、从海口卫生事业现状粉制订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性和必需性
建省以来,由于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市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海口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一是卫生资源得到明显加吸和充实,特别是基础设施投人成倍增长;二是医疗机构人员燎合素质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三是人民群众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耍幼儿死亡率等重要健康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家水平。海口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8个,卫生技术人员62(X)余人,病床4680余张,无论是平均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还是病床数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资源可谓十分丰富。应该说,作为特区省会城市,海口已经扭转建省前缺医少药,看病困难—特别是疑难重症需要出岛求治的落后局面,已经可以浦足广大市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海口卫生事业发展卓有成效。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海口市卫生资源与医疗保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是郊区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偏低,缺医少药的状况尚未完全改观,农村卫生院条件较差,人民群众对于看病就医收费昂贵的呼声很高;一方面,是个体诊所、药店或集体所属医疗机构设点过多,审批过滥,特别是存在多头审批,只批不管的现象,个体或集体开业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乱收费,乱用药,乱作广告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是大医院过于集中,医疗资源供过于求,有相当数童的人员、设备、病床闲置,存在明显的卫生资源浪费。而且,伴随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海口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疾病谱变化也十分突出,借如伤寒、痢疾、登革热等传染病、地方病发率已大大下降;件如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病等慢性病、“富贵病”已经肤升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问题;臂如像车祸、中毒、意外事故所致的急性伤害性疾病略有上升。所有这些,都给医疗卫生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另外,由于大特区省会城市的区位特点,海口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为普通百姓提供基本、低价、有效的卫生服务,还要努力满足不同层次人士(譬如境内外投资者、国外游客)对高标准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满足特殊人群(像残疾儿童、高龄老人康复保健)的特殊医疗要求。例如,对中风后康复、糖尿病、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老年病,其诊断治疗都很明确,毋须复杂的诊断设备和医疗技术,病人也不一定要长期住院,对它们最为关键最为有效的细心照料、经常随访、随时监护,是心理支持、生活指导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是医务人员与患者打成一片,并非一定要高水平、大规模的医院才能承担。实际上,通过加强社区服务,转变医疗作风就能实现这一目标。显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日益增长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深化海口市医疗卫生改革,扭转医疗机构布局和功能设置不尽合理的状况。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来看,政府只能提供有限的医疗资源,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以卫生费用的巨额消耗和快速增长换取低水平的健康效益。如果我们不愿改革,不思进取,一心期待政府成倍加大投人,增设大量医疗机构来解决目前海口卫生资源与医疗保健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无疑于指望天上掉下大t馅饼一样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唯一可行而且最为有效的作法当属正确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对海口市现有卫生资像进行宏观调控和合理配置,协调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争取以最小的投人,最低成本的建设,将有限的资源优先配t到最需要的领城和人群中去。
二、抓“小”放“大”,调位为主,加强薄弱环节
如前所述,海口市目前总体医疗资源并非厦乏,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区医疗资源还存在供过于求的状况。制订和实施区城卫生规划,关键在于强化宏观调控和优化资源配置,将其最终落实到“四个提高”—即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区域内医疗预防保健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根据海口医疗卫生机构现状,笔者认为在制定区城卫生规划时应主要着眼于抓“小”放“大”,以调整为主,加强薄弱环节等方面。所谓抓“小”,是指抓紧抓好小型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审批设!,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尤其是要大力扭转过去个体诊所多头审批,只批不管甚至无证行医的局面。对个体开业的诊所、药店一要严格控制数量,提高审批标准。在审批时应注重专业能力,杜绝说情后门,像深圳市采取的统一出题、统一考核、统一发证,如考核不过关一律不予批准的经验就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特别是在时下假文凭满天飞,假军医遍地有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开业资格审批。二要加强检查,认真执法,强化监管。目前我市医疗管理执法队伍人员较少,力且薄弱,手段落后,客观上造成了对社会办医监督不严,管理较为混乱的局面。建议在现有医政、药检行政部门基础上抽调素质高、作风好、业务精的专业人员组建医药监管执法大队,对海口医药市场实行统一检查,统一考评,统一执法,对那些乱开药、乱广告、乱收费以及出含假冒伪劣药品者一经查出坚决予以重罚,吊销营业执照,以保证广大居民享受高质里的卫生服务。所谓放“大”,是指放开大中型国有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进一步扩大医疗单位经营管理自,以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要鼓励各级医疗单位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精兵简政,创造平等竞争机会,调动职工积极性。作为特区省会城市,也可尝试在部分公立医院实行“股份制”办医试点,鼓励引进外资,特别是放开特需医疗服务,实行特殊服务项目特别收费,以缓解政府补偿机制不健全,经济补贴不足的状况。
所谓调整为主,是指详细摸清医疗单位、医疗资源布局状况,根据全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目前,海口市医疗市场已呈“供方市场”饱和状态,她需要的不是投巨资再建新医院,而是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扭转医院之间“饥饱不匀”,资源浪费的局面。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由省、市政府统筹计划,统筹安排,两级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动大手术,下大决心打破原来计划体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现行卫生服务体系。必要时要像青岛市那样实行跨行业、跨部门的医疗机构“关停转并”,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部门所有框架下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所谓加强薄弱环节,是将卫生资源配置和投放重点放在卫生防疫、卫生监督、紧急医疗救助和特殊人群保健(如妇女、儿童、高龄老人)上,并根据疾病谱变化特点加大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社区医疗服务的投人。可鼓励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参与老年病院、精神卫生保健咨询中心和残疾儿童矫治康复医院等目前海口尚未兴建而社会需求又比较突出的特殊医疗服务项目建设,卫生行政部门主要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允许投资者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合法经营。应在海口市设立由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自愿捐赠相结合的“危急医疗救助基金”(或称特殊医疗基金),以解决社会急救和特困人群的医疗费用,保证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和必需的医疗服务。
三、实施海口区域卫生规划的几点建议
l、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属地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审批和设置医疗机构,凡在海口市属区域内新建或重组改造的医疗机构一律需经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审批,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避免盲目设置,重复建设。应将投资主体权与审批设置权分开,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多样的,而审批设置权应该是政府的行为(由卫生行政部门代行)。海口市区域规划一经审定,就应严格执行,具备行政约束效力,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乱开口子审批设置新的医疗机构。
2、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凡海口市已有的大型医疗设备任何医院一律不许重复购买。为了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可由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对全市医院实行设备资源共享,检查收人由开单单位与设备拥有单位按比例分成。
3、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扶持和鼓励社会机构或个人投资、承包社区医疗服务站,理顺社区卫生服务价格,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按照基本卫生服务质量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将效果好、成本低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人医疗保险范围允许报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加强监管和指导。
4、加大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投人,向广大市民提供卫生保健知识指导,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生活方式,纠正不良习惯,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实践证明,这是投人少,效果好,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降低老年病、怪性病发病率的最佳措施。
关键词:规划;建筑;交通;卫生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83-01
乡村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再加上早年缺乏统一的规划,所以乡村的人居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如平时生活垃圾随处乱倒,污水随处排放,柴火随处堆放。随地可见禽畜的粪便,环境卫生条件差。总之,这样的环境难以满足日益富裕的村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湖北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一、规划问题
首先,由于村落均为自然形成,基本没有规划,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比如湖北钟祥地区有499个自然村,每个村组都分散居住,有的组只有两三户人家,甚至有独家村。由于村落布局分散,即使在平原地区,也很难找到整块千亩以上的农田。严重制约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妨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由于村落小而散,农村建设规划滞后,使得乡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甚至缺失。农村供水供电设施也不完善,基本没有通自来水,电压极不稳定。很多村都没有通公路,这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极不适应。
其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很多农民对土地使用过于粗放,一味追求房屋的数量和面积的大小。一户人家通常都有两三幢房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浪费。特别是距城市较近的农村,违章抢建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建筑问题
(一)建筑风格单一。修建新房是历来中国农民的大事。民房建了一代又一代,但是建筑风格却没有大的改变。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住宅往往没有经过设计,大部分农民建房都找当地的农民工凭经验修建,没有规划设计图,也无人监管,设计和施工质量不高。新建成的房屋往往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
(二)建筑布局杂乱无章。在农村,农民建房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农村建筑布局杂乱无章。有的聚落只有几户农舍。而另一些村落却十分拥挤;居住条件恶劣,配套设施缺乏,而且没有私密性。很多农居点内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农用车进不去,影响经济发展。
三、交通问题
交通是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农村交通四通八达,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经调查我发现湖北地区的交通状况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路质量差。农村公路大部分是启用以往的路基,稍加修整而成。因此,建成后道路的质量极为低劣,道路不堪重负,新路建成两三年路面就被损坏,不能经久耐用。再加上公路保养不到位,很容易损毁,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体交通水平。许多地方村与村之间仍然是泥巴或沙石路,雨天根本无法通车,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安全设施少。相对于城市道路,乡村道路行人较少,因此车速较快,再加上路面质量差,容易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在农村很难看到交通安全设施如斑马线、红绿灯、指示牌等,也没有将人车分道, 给机动车的畅通和行人安全带来影响。
(三)线路不合理。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是基本常识。现代新修公路也基本上是取两地间的最短距离。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农村道路通常弯弯曲曲,俗称羊肠小道。弯曲的道路不仅拉长了两地的距离,而且占用了更多的土地。
四、环境卫生问题
农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环卫部门,因此农村的环境卫生较差。且水环境恶化,用水不方便、不卫生。湖北地区农村人口众多,农业耕地面积大,每年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大部分地区农村的用水靠自然降水,通过小型水库和池塘蓄水来满足农村用水的需求,而这些村级的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最终导致水利设施破损,造成村民用水困难。
在农村基本没有统一垃圾排放地以及垃圾桶,农民没有定点倒垃圾的习惯,因此在农村随处可见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以及禽畜的粪便。即使在比较富裕的村落,村民的室内整洁卫生,但室外环境卫生却没有改善,所谓“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
总之,乡村聚落人居环境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希望社会各行业和广大的环艺工作者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09b545。
关键词:畜牧 兽医 发展
一、畜牧兽医卫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畜牧兽医卫生状况极为恶劣,污染十分严重,极易造成疫情传播。尽管我国畜牧业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上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大部分饲养场主抱有临时观念,对固定资产和生产发展未做长远的规划和投资,特别是在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几乎没有任何投资,粪便只是简单的堆积处理,大部分畜禽粪污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或地下。在有些养殖场附近,臭气熏鼻,夏季更是苍蝇漫天飞,卫生状况极为不堪。甚至一些养殖户将病死畜禽买掉或者吃掉,不但极易造成疫情传播,还危害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健康。
由于我国的畜禽屠宰和畜禽产品加工行业还不够发达,大部分小型畜禽屠宰场和畜禽产品加工厂的治污设施达不到要求,即便一些大型畜禽屠宰场和畜禽产品加工厂,按照要求建立了污水处理等设施,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也很少利用,所产生的污水直接流入附近河流或地下,不但造成严重污染,还潜伏着重大动物疫病传播的危险。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场多集中在农村,加之饲料兽药行业和动物诊疗市场的竞争,饲料兽药经营场所和动物诊疗场所逐渐由乡镇向村庄迁移。大部分经营饲料兽药的库房和动物诊疗场所都是由老房子临时改造而成,不符合饲料兽药贮存和动物诊疗要求,甚至一些动物诊疗场所大多没有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即便经兽医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后,也只是稍加改造,过一股,时间又恢复原样。
2.一部分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不能提供医院出具的身体健康证明,也就不能排除其患有人畜共患病的可能,因而潜存着疫情发生传播的危险因素。其中,饲料兽药场、大型畜禽屠宰场及畜禽产品加工场的操作人员大都有医院出具的身体健康证明:而小型手工屠宰场和农贸交易市场上经营畜禽产品的人员,绝大多数不能提供医院出具的身体健康证明。因此,即使是经过检疫的健康无疫的畜禽产品,经过流通到达消费者手中,不但保证不了畜禽产品的安全,还极有可能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传播。
3.市民认为现杀活禽新鲜、安全,愿意购买、食用农贸交易市场上现杀活禽的消费意识,为农贸交易市场现杀活禽提供了市场。事实上,农贸交易市场上现杀的活禽大都没有经过动物检疫部门的检疫,并不安全。而且,农贸交易市场是人群集中的场所,现场宰杀活禽,致使羽毛乱飞,污水横流,极易造成疫情的传播、蔓延。
4.改善畜牧兽医卫生状况的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关政府部门不重视,拿不出资金来建设;畜禽屠宰场及畜禽产品加工厂等企业单位,由于利益的驱动,在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拿出资金来建设治污等基础设施:养殖者面对建设治污等设施所需的资金,只能望而却步。
政府相关部分领导急功近利,盲目建设养殖场,过度追求畜禽养殖数量的增加,不关注畜牧兽医卫生状况的改善,并致使有关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养殖户受小农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抱有临时观念,对生产发展未做长远的计划,在生产过程中也不主动进行养殖场畜牧兽医卫生条件的提高。
二、对策和建议
1.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老板、动物产品经营者以及畜禽饲养者等人员对畜牧兽医卫生的认识。加强对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主要包括动物饲养场、种公畜站和胚胎生产场所、孵化厂、屠宰场(厂、点)、肉类联合加工厂、动物储运、中转、交易场所、动物产品经营储藏场所、原毛、生皮、骨、角加工场所、各类动物隔离饲养场、动物诊疗场所、动物源性致病微生物保存使用等场所的负责人。要求其认真学习《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并遵守规定。
2.政府相关部门在科普知识宣传中,要加重畜禽产品科学消费方式的宣传分量,彻底改变市民现杀畜禽新鲜、安全、无疫病的错误消费意识,令其充分认识到在农贸交易市场上现杀畜禽带来的潜在危害。
3.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出适合的土地,大力兴建畜牧养殖小区,并确保畜牧兽医专家全程参与畜牧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的规划、选址、建舍等全过程。同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畜牧养殖小区的统一管理,切实提高畜禽饲养管理水平,有效预防疫病,为改善畜牧兽医卫生状况和生产健康无疫的畜禽奠定坚实的基础。
4.各级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应政策,逐步取缔小型手工定点屠宰场,建立大型机械化畜禽屠宰加工场,并禁止在农贸交易市场屠杀活禽。
一个现代化的中小型城市,不但要高楼大厦、宽敞道路、鲜花绿地,更要有与环境相配套的环卫设施,有先进的垃圾处理场所和技术,垃圾处理场建设要符合城市当地实际,与当地城市经济和人口发展水平、市民需求等相适应。
关键词:中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 规划建设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城市垃圾收运及处理的问题,因此,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水平及质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活垃圾特性,选择适合的处理方式,要有民生意识、科技意识、超前意识,避免盲目乱建。
一、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特性
当前,我国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达440公斤/年。相对而言,中小城市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要小于大城市。不同地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存在着很大差异。目前,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燃气普及率低的地区大于燃气普及率高的地区,而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取暖的需要,人均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也要相对高于南方地区。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生活垃圾构成有十分明显的差别。在大城市,有机物成分占总量的31%~36%以上,无机成分约占60%,其余成分约占4%~6%;而中小城市由于居民消费水平及生活能源气化率都比较低,所以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约占总量的20%,无机成分约占65%,而其余成分的比重更低[1]。广大中小城市当前城市生活垃圾热值大约仅在3300千焦/吨,各地中小城市生活垃圾构成差异也很大:在北方地区,燃煤仍然是北方中小城市的主要生活能源,所以煤渣、灰土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在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许多中小城镇产生的生活垃圾中混有大量的乡镇企业产生的轻工业废物,如塑料、橡胶、皮革、布条等,致使生活垃圾热值很高。
二、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
垃圾组成成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变化。纵观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变化过程,可归纳为具有代表性的3个典型阶段即:第一阶段低有机物;第二阶段高有机物;第三阶段高发热量,并逐渐从第一阶段向第二、第三阶段发展变化。目前,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基本处在第二阶段并向第三阶段发展变化之中,以第二阶段特征为主;而中小型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正处在第一阶段并向第二阶段发展变化,以第一阶段特征为主[2]。
垃圾处理主要有3种基本方式,即卫生填埋、堆肥、焚烧。近几年,垃圾处理技术不断细化,围绕3种基本方式衍生出诸如厌氧发酵生物制气、垃圾裂解技术等等。
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主要存在盲目追求先进技术、盲目追求资源化利用等,而忽视了城市本身的经济能力以及垃圾的成分组成,致使一些高额投资建设的垃圾处理设施无法运转。中小型城市应首先根据垃圾特性选择可以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同时要对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组成变化有充分的长期性认识,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有长期性的统筹规划,同时兼顾土地等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更好实现规划期间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要求;其次,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地理特点、经济状况等确定垃圾处理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综合以上两点因素确定垃圾处理方式。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对不同特性垃圾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分析见下表。
垃圾处理方式比较
注:的多少表示垃圾处理方式对不同垃圾特性的适应性和解决相应问题的效果。越多,效果越优。
中小城市垃圾特性为低有机物垃圾,最适合选择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垃圾填埋,如果能实现垃圾分类,可考虑部分垃圾进行堆肥和生物制气。同时,中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近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垃圾的无害化,在实现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再考虑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所以现阶段中小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以垃圾卫生填埋为主比较合适,要避免盲目追求垃圾综合处理和同时实现垃圾处理的“三化”目标[3]。不过,在一些经济实力强、垃圾收费体制顺、垃圾收费标准比较高的城市也可考虑其他垃圾处理方式。考虑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因素,最好的方法是综合处理、处置的方法。所谓综合处理方法就是将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和资源回收利用方法有机结合,共同处理,以减少和避免单一处理方法的不足。资金条件允许的中小城市最好采用这种综合处理方法。
三、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规划建设
选址原则。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GB16889-1997生活垃圾污染控制标准和CJJ17-200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相一致;选址应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填埋场不应在国家标准和规范明令禁止的区域选址建设;填埋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l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4]。
规划建设原则。要兼顾现在及将来的发展,既要考虑近期的垃圾填埋处理,又要预留出将来堆肥、焚烧等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空间,要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垃圾处理方面的技术标准,做到功能完备、节省土地、合理布局;控制建设投资规模,根据建设规划分期实施;要统筹考虑城市及乡镇的垃圾处理,建设规模要有适当余量;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带动垃圾收集运输方式的改变,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运输距离及运输条件。要对各种垃圾运输方式进行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垃圾运输方式。
规划选址和建设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除考虑以上规划原则外,各城市还要针对自身的特点,重点注意以下问题:选择垃圾填埋场要考虑城市自然地理状况、建设卫生填埋场的条件、垃圾的运输距离;卫生填埋场规划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与相关行业的专业规划相协调;填埋场应尽量避开汇水区,选择较缓的坡地、浅的坑洼地或相对平坦的地方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以减少投资;填埋场进场道路应避免穿过村庄,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影响填埋场的正常运营;填埋场选址在有条件时尽可能靠近市政管网,以便于场区污水处理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在填埋建设规划中要注意渗沥液量的控制和渗沥液的收集导排,合理规划填埋单元,最大限度的做好雨污分流。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对渗沥液进行分层收集,以免渗沥液侧面渗出后混入清水收集系统,污染环境;规划中要考虑气体污染源的控制,填埋场气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填埋堆体、污水调节池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中小型垃圾填埋场容易忽视填埋堆体的压实和覆盖,所以在建设规划阶段就要考虑到将来采用的填埋压实方式和覆盖材料,以及污水调节池和初级处理系统的气味污染控制方式,如:调节池加盖、种植植物、加除味剂等;填埋场使用的一些易老化材料,如:土工布,应根据建设规划分期买入、分批铺设,以免造成材料浪费,可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将这部分费用列人填埋场运行费用,同时也有利于将填埋场一次性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作者简介:朱玉红,工程师,从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1.王涛. 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8期
2.郭广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的综合选择学.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37-40
3.胡秀仁.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思考.环境保护.2001(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