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细胞实验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细胞实验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细胞实验方案

第1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家庭住房;保障比例;保障房

一、引言

目前西安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导致住房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保障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大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未获得相应的保障。

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对西安市的家庭住房保障比例进行研究分析。

二、相关指数的确定

(一)住房消费收入比

国际上用来评价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是住房消费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和租金收入比。后两者是按住房的不同形式划分得出的,是住房消费收入比的具体转换形式。因此,本文选用住房消费收入比来衡量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

住房消费收入比是指住房消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金额的比重【1】,具体公式如下:

住房消费收入比= (1)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住房消费水平的高低。国际上普遍认为,住房消费收入比在30%以下时是比较合理的,一旦这个指标高于30%,居民在购买房屋时就会感觉压力很大。所以我们将西安市的住房消费收入比定为30%。

(二)家庭住房保障面积

第2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又称恶性组织细胞病)   药物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5例均为该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20-71岁,平均52岁。首发症状发热占90%以上,肝脏肿大14例,脾脏肿大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

        1.2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并用手工法复查。②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取自髂骨或胸骨,常规涂片染色。③单克隆抗体免疫学分型: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法测定。应用的单克隆抗体有(cd3、cd5、cd7,cd38、cd23、cd14、cd15、cd19、cd20、hla-dr) 等。

        1.3 治疗方法  患者确诊后即采用chop方案化疗,具体方法如下,环磷酰胺(ctx)400mg/㎡,阿霉素(adr)或表阿霉素(epi)25mg/㎡,长春新碱(vcr)1.4mg/㎡,均静脉滴注,强的松1mg(kg·d),口服1-5天。如有效,间隔半月后重复,每21天为一疗程。同时常规加强支持治疗,如输血,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1.4 疗效评价[1] 完全缓解(cr):症状及不正常体征均消失,血象hb≥100g/l,wbc≥4.0*109/l,血小板≥100*109/l,骨髓涂片找不到异常组织细胞;部分缓解(pr):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体温下降或稳定一段时间,肿大的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血象接近正常但未达到cr标准,骨髓涂片中异常组织细胞和血细胞被吞噬现象基本消失或只有极少量。

        2  结果

        2.1 血常规检查发现wbc减少14例,血小板减少16例,贫血患者8例,三系均减少9例,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全部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多数患者的中性粒细胞nap积分减低,但合并感染者可增高。肝功能异常13例。

        2.2 组织细胞形态学检查 多呈恶性形态,少见嗜血细胞现象。细胞双核或多核,形态不规则,胞浆着色较深,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有明显区别。

        2.3 免疫学表型 25例患者表达t细胞标记18例,免疫表型为cd5、cd38、cd37等,7例患者表达cd14标记,而t、b淋巴细胞标记却为阴性。

       2.4 临床疗效 25例患者中,cr4例,pr15例,无效(死亡)6例,总有效率(cr+pr)为76%。在有效病例中,最明显的指标为高热消退,绝大多数病例均在应用chop方案次日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随后肿大的肝脾淋巴结也开始缩小,黄疸逐渐消退,近期疗效明显。25例患者中,除早期死亡的6例外,余19例存活时间均超过3个月,3例至今已分别存活40个月及30个月,占有效病例的15.8%。

        2.5 副作用 chop方案的副作用与其他化疗方案一样,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mh是一种病理上以恶性组织细胞异常增生,临床上以持续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先后或同时减少,并侵及多器官系统为特点的高度恶性疾病。本组患者多以高热发病,表现为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多出现在疾病的晚期,虽然在恶组患者nap积分减低,但合并感染时nap积分可以升高,应加以注意。血细胞吞噬现象虽然多见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但在部分mh患者也可以出现。mh细胞在形态上多表现为多核或双核,形态不规则,胞浆着色较深,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有明显区别。

        2001年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将“恶组”主要归类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hop方案为治疗淋巴瘤的经典方案。在本研究中,对诊断为mh的患者也采用了此方案治疗,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近期有效率为76%,表明chop方案治疗mh的有效性。

mh是临床预后极差的一种疾病。临床诊断时一定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疾病进程,骨髓穿刺及髓外浸润部位穿刺液的细胞学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一旦确诊,应尽早应用chop方案化疗,以减轻临床症状及延长病人生存期。 

第3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地貌;频率曲线;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flood disast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re hinder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ts very destructive, bring immeasurable los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zhuj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the cause of the flood disaster happened, applying scientific principle, urban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for hydrology of calculation, water gauge, has pointed out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system model.

Key words: the flood control standards; Natural landscape; Frequency curves;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按地理条件来讲,诸暨市境地处浙中内陆,属亚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较多,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且分布极其不均,具备发生洪涝灾害的条件,所以应积极做好防洪工作。近年来随着诸暨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城区是势在必行。新城区的开发正慢慢往那些防洪排涝要求低的方向延伸,而老城区原先的防洪排涝性能不高,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防洪排涝工作新的难题。

一、分析城市易发生洪涝灾害的缘由

1.1受到自然因素影响

诸暨每年降水的变化呈现出双峰型,波动极大,其中三到六月以及九月份期间是多雨的阶段,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局地性的天气资源丰富,洪涝等灾害频繁出现。一些沿江的地区会由于江水的高度过度高涨而使排水系统受压过大,最终导致涝灾;除此之外其他地区受到暴雨侵袭,其强度甚至会超过原有排水能力,如此一来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现象。无论从哪一角度追究,这些异常气候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暴雨,直接造成了城市内涝。

1.2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事实上,当地居民不合理、不科学的生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城市频繁发生洪涝灾害。虽然自然因素直接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为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口的膨胀,于是跟森林、湖河抢占土地的使用权,滥砍滥伐,破坏了整个区域的植被,并强行填埋湖泊、河流,使得泄洪渠道不断变窄,内河流道淤塞,进而使得整个自然生态结构遭到破坏,泄洪不畅通,洪涝发生机率更大。在发展城市的进程里,一般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洪涝灾害现象可能为以下几点原因:①城市拓展选址不恰当;②设定的防洪要求标准不高;⑨人为破坏了防洪排涝的保障设施;④防洪管理力度不足;⑤建设城市时过度使用行洪路段,使得洪涝来临时得不到及时地排放;⑥破坏城市自然水系;⑦过度采用地下水资源,使得地面逐渐沉降。

1.3受到城镇化扩张、发展的影响

城镇不断的扩张,改变了当地原本的自然风貌。慢慢地,城镇化不断发展、扩张,农作物、树木的面积慢慢变小,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工业区、商贸大厦和居民楼。在一些城市中存在许多不透的水将水滞蓄水的洼地表面进行覆盖。正是因为原来的透水植被以及土壤大面积的被强度较高的不透水铺砌,一定程度的造成了下渗现象以及蒸发速度的显著降低,其产流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径流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大,最终的结果就是洪峰时间的提前。同一时间,当地的入渗量在一边减小,就会使得某些地下水的供给量呈相应降低的状态,在干旱时期其河流的基流量势必也会相应的降低。

简介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城市的水文水利计算主要是根据水文现象的随机性质,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测水文资料的统计分析,估算指定设计频率的水文特征值。一般说,运用水文统计方法所依据的样本很少,抽样误差较大,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不能单纯根据工程所在地点的水文资料进行计算,还必须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充分的合理性分析,才能较可靠地求得工程所在地的设计水文数据。 下面简单介绍三种水文水利计算模式:

2.1假设暴雨计算

一般暴雨的降临,就有可能带来洪涝的发生。在那些洪水资料比较匮乏的区域内,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暴雨的设计可以说是保障洪水的计算精度设计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各种特大暴雨气象出现的条件不是一样的,同时下雨地区的地形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这些特大暴雨在计算雨量的时空分布方法也是多种形式的,没有一种相对较固定型式来进行。通常情况下是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现如今的水文计算形式大都是假定当时的降雨以及洪水相同频率,判断暴雨的设计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其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依赖于暴雨的样本选择和样本的资料审查以及如何选择频率的曲线等等。

2.2产流计算方式

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通俗点来讲,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比如在农村地区大多是以自然的下垫面为基础,现在世界上在自然下垫面方面的产流机制探索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城市下垫面的组成方面其地域相对较复杂,机制的产流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2.3汇流计算模型

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2011年6月份, 诸暨市发生了1997年以来的最大梅雨洪水,在这次洪水中,诸暨市水文站全体人员按工作分工,不间断地做好流量测验、站点设备维护、水情电文拍报等重点工作,确保水情数据的及时准确上报,为防汛提供决策依据。洪水过后,市水文站又按照水文洪水调查规范,及时开展浦阳江“6・16”暴雨洪水调查,通过现场踏勘洪水痕迹、走访当地居民、实地测量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收集和掌握这次洪水的特性,为分析总结工作提供科学数据。

三、构建防洪排涝措施对应的安全保障体系模型

去年6月份的洪水, 诸暨成为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洪 灾过后,我市痛定思痛, 提出 加快灾后重建,大力实施水利设施三年建设计划 。7月23日, 市委市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今后水利建设目标措施 。9月14日, 市政府制订下发 诸暨市水利发展三年建设方案 , 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落实今后3年水利建设任务。计划在今后3年内, 全市安排项目总投资60 73 亿元, 其中 3 年计划投资42 74亿元,第一年度计划投资14 24 亿元,第二年度计划投资14 30 亿元, 第三年度计划投资 4 20 亿元。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案、意见为构建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谓的安全保障指的就是使用一定有效手段,使得生命和财产以及粮食的来源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一个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保障系统主要是说社会对于城市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或者历史时期条件下需要面对的某些洪涝灾害现象出现时的应对理想策略。这需要在洪涝灾害方面进行适当的科学全面分析,然后进行辨析最后再预测,以此为基础经过工程以及非工程、宣传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一步步将城市的防御洪涝灾害能力提升,把这些自然灾害存在的风险降低在一个可接受、可处理的范围之内,期望得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

为了可以让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水平同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安全可以相呼应,我们就必须全角度、全方面地建设一个适合我市洪涝情况的安全体系,使洪涝灾害的风险掌握在人们可接受的一个范围之内,这样可以使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得到保障。以风险的管理角度来看,建设城市全方位的防洪排涝保障安全体系需要遵循八个原理:

首先就是要降低由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其次就是要对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可以有能力回避;第三就是可以分担灾害带来的风险;第四就是要适时增加抗御灾害的能力;第五就是增强灾害来临时的承受力;第六就是避免一些人为的灾害;第七就是加强在灾害预警方面的能力;最后一点就是加强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保障体系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特别针对城市化建设,不但可以起到普通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作用,还能综合城市化建设的众多影响因子。可惜遗憾的是,虽然有关水文水利的理论都已步入成熟的正轨,可在计算成果的根基上研究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的却少之又少。由此可知,今后应在安全保障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旭东,刘磊.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1) .

第4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医学检验教育自主设计实验人才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又称实验诊断,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操作技能是医学检验课程的核心。检验专业课上所安排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们按照实验指导菜单照方实验,这些传统的经典实验可以满足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实验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校检验专业实验课开设了自主设计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是在系统学习完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验课程之后,根据已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和学科的前沿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密切相关而实验课中没有涉及的,结合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自主创新设计而完成的实验。自主设计实验提供了一个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实验题目后,借助老师、互联网、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找出实验的关键所在,设计实验方案,在方案中适当的改进实验技术与方法,之后将初步拟定的实验方案交予指导老师审阅,老师就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提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后,将实验方案再次重新修改完善后进入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基础要求、详细的实验步骤、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预期的实验结果、老师的评审意见。实验方案经老师讨论批准后,学生按实验方案所需的材料、试剂和仪器等用品申请单,主管教学老师审批签字后,交实验带教老师购买,领取实验用品后按照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小组内讨论,必要时请老师帮助解决。认真做好原始数据的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在专业课的自主设计性实验中,我们综合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系统理论基础,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形态学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其他医学检验专业课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遵循“科学性、自主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原则,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影响因素、烯霉毒素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新生豆芽中酶含量的测定、洗涤剂中磷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及抗生素对血液及尿液生化物质测定的干扰、竹纤维物品抑菌作用、林蛙油对肝纤维化的影响的组化免疫,这些自主设计性实验无论是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还是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都是一些基础实验,同时也贴近生活,富有意义。自主设计实验不仅激发了我们主动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融会贯通,而且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自主设计性试验中,我们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自主设计,亲自动手,从平时被动地按照实验指导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转变为主动设计实施实验,最终得到实验结果,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将实验结果发论文形式报告并向杂志投稿,有的一个实验小组发表了4篇文章。

我们小组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选择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这个题目,确定了实验题目后,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初步拟定了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的审阅和修改后,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这个实验主要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形态学技术,而且所需的实验器材与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都能够提供。染色体显带技术在临床中对于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举足轻重,临床上已用于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在预后判断和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遗传学和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课中却没有安排这一实验,所以我们选择本实验来补充我们检验专业的基础技能实验。在充分完成实验准备(包括试剂的配制、器材的清洗和高压灭菌)后,分别采集小组成员的静脉血加入植物凝集素在体外培养,72h后加入秋水仙碱应用液后经离心、低渗处理、固定、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当小组成员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的染色体时,兴奋、自豪和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核心,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向前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就是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之前的许多课程都已经接触到了染色体,但一直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条小小的染色体竞包含了庞大的遗传信息,控制着复杂而精细的生命活动,生命的奥秘如此神奇。在这一实验中,我们没有采用先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后再进行培养这一步骤,大胆创新,直接将静脉全血在体外培养以获得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考虑到淋巴细胞占外周血的比例非常少,而且分离步骤繁琐,尚需要分离液,分离效果不佳,容易丢失,最终导致实验失败。通过简化实验步骤,节约了实验成本,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自主设计性试验,丰富了我们专业实验课程,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我们初步具备了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让每一个同学都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艳,郝峰,张磊,等.优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200-203.

[2]李艳,曹慧玲,郝峰,等.PBL教学在检验专业教学中的探索及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1):68-69.

第5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1.积极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究式教学一般模式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探究―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探究就是探本求源,是以问题为核心,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探究,首先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案例1】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甲教师:举起一粒种子问学生,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请做出假设,并对假设实施实验;乙教师:展示动画课件,一匹小马驮着粮食过河,口袋露了,粮食撒了一路……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撒落在哪里的种子会长成小苗呢?学生展开争论,纷纷作出推测。

从以上两位教师导入新课的方式上看,乙教师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涨。

2.指导学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是要受其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案例2】在“探究霉菌的生殖”一节中,要求学生对霉菌是否通过孢子进行繁殖、霉菌的孢子是否来自空气,两个问题展开探究。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实验设计中利用实验法进行探究时,往往是对单一的实验因素进行控制,即实验中只含有一个变量。学生对霉菌可能是通过孢子繁殖的,孢子可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这两个变量同时进行考虑并设计实验方案有一定的难度,使探究活动成为空中阁楼。因此,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可将两个问题分开,降低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针对霉菌可能是通过孢子繁殖这一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会设置对照组:准备两个灭菌后的带有培养基的试管,其中一个接种某种霉菌的孢子;另一个不接种孢子,同时放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培养。但学生很难考虑到空气中可能含有的霉菌孢子这一干扰因素,没有与空气隔离。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并提出问题:家里的馒头上长出的霉菌是谁接种的呢?若按照这一实验方案进行,没有接种霉菌孢子的培养基中会不会长出霉菌来呢?由此学生考虑空气中是否有霉菌的孢子存在?从而进一步改进实验,最终设计出含有两个变量的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

3.科学合理利用教材,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科学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合理拓展教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6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探究 教学模式 生物学教学

1 构建背景

注重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中学生物课改的重点,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包括资料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性探究等类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既可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先变化。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在这种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2 构建程序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①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引出要探究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②提供相关资料,组织设计方案:教师将教材中提到的或实验需要的具有启发性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促其思考,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③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选派1-2个小组为代表在全班展示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间进行互评。由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了相当的知识和能力,这时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引导,各小组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④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的现象:按照设计的方案,各小组进行实验装置的组装并开始实验。在等待反应结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

⑤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并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格中。联系实验假设,讨论后得出实验结论。

⑥总结提升,学以致用: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整理、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 应用举例

以高一生物“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例说明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根据新课标,“细胞呼吸”是“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细胞呼吸”这节,有一个很重要的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课标的要求很高,实验原理B级,实验设计B级,实验结果的分析C级。

3.1创设情景,引入教学

放映一段某酒厂的发酵车间的生产情况资料片,了解了发酵罐里的发酵原理就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顺势利导,提出问题:酵母菌除了能进行无氧呼吸外,还能不能进行其他类型的呼吸?稍做讨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假设: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怎么假设都没有关系,关键要设计和实施实验来验证。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酵母菌的呼吸类型呢?这样很自然引入下一过程。

3.2提供相关资料,组织设计方案

面对所提出的相对复杂的探究课题,要学生直接实计实验方案,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提出一些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实验设计方案逐步完善:

(1)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2)实验中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能不能试着画出装置图?

(3)如何检测两种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产物?如何比较产物量的多少?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积极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3.3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

小组讨论完后请一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全班总结,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第二问:经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出的一般方法是通过接橡皮球(或气泵)使酵母菌处于有氧环境,不通气实现无氧环境。

教师可进一步抛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1)图1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能否肯定是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出的?如何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如何确保图2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一定是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

学生们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很快得出了改进方法:在装置1中,让充入的空气先通过装有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的锥形瓶,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在图2中,可以向酵母菌培养液中加一层油膜或石蜡膜,起到密封作用,能确保进入石灰水中的二氧化碳是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修改后的装置图如图3。

第三问:①关于二氧化碳的检测: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鉴定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②关于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教师启发引导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了。

3.4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的现象

小组进行实验装置的组装,实施实验。

在等待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预测每组的实验现象,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

(1)测有无二氧化碳的产生,把观察现象记录在表1中。

(2)鉴定有无酒精的产生,把观察现象记录在表2中。

3.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并把结果记录在上面的表格中。根据实验现象:有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混浊,无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后变混浊且混浊程度较有氧条件下的低;1号试管还是橙色,2号试管由橙色变灰绿色,判断出假设成立,从而得出实验结论: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3.6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生知道了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教师进一步告诉学生进行有氧呼吸时放出的能量多,酵母菌进行旺盛的繁殖;进行无氧呼吸时可以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酵母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酿酒业。学以致用,让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什么做酒酿时要在饭的中间挖个大洞?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重铬酸钾可以监测有无酒精的存在,想一想这一原理在交通管理中可以有什么用处?

第7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对理论课程的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能力,是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一所成立十年的民办本科院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生源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为配合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细胞生物学实验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现状

学生基础薄弱。民办本科院校一般为三本院校,学生入学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弱,发散思维及动手能力不强。

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技术及设备较落后。虽然细胞生物学实验在本校开设已有八年,但是与其他高校相比,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体系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

教学内容陈旧。在开设的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居多,综合性实验不足,缺少设计性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与普通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实验有重复。

考核方式不科学。传统的考核主要以最终的实验报告或操作考试为主,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核,造成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片面追求实验结果,使得实验考核失去其真实性和价值。

2.实验教学改革

2.1优化教学内容

精简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重构实验教学体系,丰富实验教学项目[1]。对部分验证性实验进行改造,例如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以往只是验证不同的等渗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现在增加去垢剂为试验因素,探讨其对膜的通透性影响。与其他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或删除或改造,例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观察实验,可以突出根尖细胞的DNA染色、制片过程,同时尝试以其他植物根尖为试材,使学生掌握细胞化学的原理,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相的特点,学习临时装片的制备。

2.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整个教学环节,为了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我们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实验项目,实验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实验课题,让学生以3-4人为小组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并制订实验方案,课堂上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相应点评和总结,学生再进行实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原有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期末的笔试和实验操作,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只会根据教师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实验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针对以上弊端,我们借鉴实验课程“重过程、轻结果”的指导思想[2],注重过程考核。考核分为平时和期末考核,分别占70%和30%。平时考核包括实验内容预习、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报告撰写。期末考核引入设计性实验,考核分为三个阶段: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各占10%。实验设计阶段,通过提前告之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和修改。实验实施过程中,考查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是否提出与本实验有关的问题。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完成完整的实验报告,注重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3.结语

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细胞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实验相关技能,提高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59―01

高中生物新教材安排了课堂实验12个,实习活动4个,实验性研究课题6个。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有伟大的发现和重大的突破,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可是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学习态度不端正、预习作业不落实、实验失败原因不分析、实验的印象模糊、实验效果很差,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生物教师必须探索如何高效开展生物实验课。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因此,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实验课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下面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总结出开展高效高中生物实验课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实验设计的意图、运用的实验原理、需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预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通过备课组集体研究编制高效的导学案。要保证导学案的质量,以便学生自己充分预习。此外,教师还要按照同样的方式编写训练案,用以课后知识巩固。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白实验要用到哪些仪器与材料,并提出实验教学目标。对于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教师应在课前自己做一遍,以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师要精心准备,明确提出探究主题目标,为探究活动确定方向。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做到备教材、资源、学情、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教师要提前通知学生预习要做什么实验,告之他们要完成导学案提出的哪些问题,要准备哪些工作,让学生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去作准备。

二、巧设课内探究

以常见的三种实验类型为例,介绍实验的教学模式。1.演示实验。教师一般都在课堂上演示。例如,在“分子与细胞”中,第四章第一节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问题探讨中用长颈漏斗、玻璃纸、蔗糖溶液和清水向学生演示渗透现象,引出半透膜。教师也可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红墨水,这样实验现象就比较明显。2.验证实验。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比较。3.探究实验。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实验,首先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吸水与失水现象;其次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教师来判断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再次,实施可行的方案;最后,小组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经验。为了提高课内探究的效率,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提出恰当的问题。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可设计以下问题:怎样获得较多的洋葱有丝分裂的根尖细胞?怎样制作出细胞无重叠、细胞只是染色体着色的临时装片?什么形态的洋葱根尖细胞具有有丝分裂?观察出各典型时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化行为说明什么?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要排除实验中哪些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增强实验的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三、强化课后拓展

第9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一、有效解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生物教师要抓住体育中专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既要能符合中专生的水平,又要能实现教材的基本目标。体育中专学校以体育为特色,生物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教学大纲把握学科内容的深度、广度及教学要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薄弱点,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既实现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伴性遗传”时,教师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先和学生探究外耳廓多毛症,由于这种病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能有效地解释伴性遗传。当学生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后,教师再讲色盲的遗传特点,循序渐进地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基因,什么是染色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体育中专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对于生物中的一些概念、规律经常搞不清。如对于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形态、数量变化最容易搞混。我认真对学生进行分析,理性地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教材中关于细胞核部分只提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并没有系统地介绍DNA和蛋白质是如何构成染色体的,只是介绍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内同一种物质分别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备课,课堂上让学生明白:“DNA和蛋白质到底如何来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染色质和染色体到底是如何转化的?”通过系统地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抓住思维关键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何抓住学生思维的关键点,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维开发的系统性,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条件”时,教师抓住“外部条件”,精心预设,将“外部条件”分析成光、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单个因子,结合“光合作用”的关系,让学生探讨“外部条件”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探讨“有氧呼吸”时,将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通过三个步骤的分析、探讨,让学生明白“有氧呼吸”所需要的条件,理解影响“有氧呼吸”的各种因素及其发挥的作用。通过有效分析,学生明白了生物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将各个步骤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从而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形成系统的生物知识。

三、精心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学生发现生物知识、验证生物规律和定理的有效手段。体育中专的学生对动手操作的实验都比较感兴趣,这也是生物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有趣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爱上生物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