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企业的宏观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宏观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宏观环境

第1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们获得了近几年国内GDP的相关数据,2010年GDP值401,513、增长率17.8%、第一产业40533.6、第二产业187383.2、第三产业173596。2011年GDP值473,104、增长率17.8%、第一产业47486.2、第二产业220412.8、第三产业205205,2012年GDP值519,470、增长率9.8%、第一产业52374、第二产业35162、第三产业231934、2013年GDP值568,845、增长率9.5%、第一产业56957、第二产业249684、第三产业262204。近几年我国GDP在稳步上升,但受全球经济影响,增长率有所下滑。我国的GDP的增长主要由1三大产业组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大,虽然第三产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扩展较大,但由于起步时间较晚,许多法律和体制上还有缺陷需完善。至今,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它与我们日常的基本生活关系密切,发展较为持久和完善,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是重点发展产业。由于环境的破坏,高科技生产企业和环保型项目更具有发展潜力。

(二)通货膨胀

近几年,我国通胀率持续增长,各种物价指数均在上升。物价的持续上涨会导致生产制造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会因此而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居民消费和工业生产者购进的价格指数都处上升趋势,2011年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指数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低于居民消费指数上升的幅度。物价上涨,会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需求的减少进而导致企业产量、销量都下降,即使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指数有下降也很难居民需求下降这一大缺口。所以,企业要寻求新的方法来改善这一状况,技术改进、产业链调整、新产品研发、市场需求调研、营销策略改变等都需要考虑。虽然物价上涨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但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将会导致人们大量货币用于购买实物产品,来保证自己的生活和财产保值,而对于股票的投资将会减少,外加上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所以对于实物生产企业来说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三)利率

宏观角度看,利率的变化不仅能反映出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还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有助于投资者对未来投资的预期判断,微观角度看,当利率降低后,投资者就可以以较低的资本成本获得资金并投入生产和发展。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之后,为减小经济危机冲击,银行在之后逐年调高了贷款利率,以此回笼社会上资本。同样,利率的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企业贷款的成本升高,利润减少。但是,在2012年开始,利率又缓缓下降,这是因为经济危机后,国家经济在慢慢复苏回升,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银行调低了利率,鼓励企业加大投资生产,创造利润,银行从而也能获得收益。所以,在这个时期,对于投资者可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四)国家政策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得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推出更多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010年,国务院发文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民间的闲散资本通过民办的金融机构聚集起来,再贷给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此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民营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对其支持是正相关的”,各种好的政策颁布,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希望。此外国家对环境的不断重视,对于高科技生态环保企业无疑是很好的会。

(五)投资者心理

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五年之多,当时崩溃的经济正处于慢慢恢复阶段,但是,恢复的时间和速度却是比较漫长的。由于遭受了重创,国内的股市并不十分乐观,大多数的证券走势都是停滞不前并还有下滑趋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不足,纷纷保持观望态度,而这恰好给实物投资项目带来契机。资金只有流动起来才会带来收益,面对证券市场的不景气,投资者心理产生变化,对实物投资将会更有兴趣和期望,从而带来机遇。

二、总结分析

第2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的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的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的存在。立足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要对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1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的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的理论外,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的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王化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提出,该理论提出要从实践发展的需求出发。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的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的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研究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制。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

2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产生了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2.1 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的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的与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极为有利的,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了公司的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的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也会产生问题。

2.2 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影响。法律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所围绕的两个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2.3 经济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4 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的越好其业绩也会越好。目前,研究者对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3 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关系的财务管理研究建议

3.1 对政治及法律环境加强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市场交易成功,其二是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着企业资产投资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深入地说明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揭示制度环境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

3.2 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的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纵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财务决策。

3.3 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的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也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加强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仍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3.4 加强探索技术环境变迁对企业决策变化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其信息搜集的效率。

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的变化进行探索。

4 结 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的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提出可行的研究建议,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鹏,张俊瑞,周龙.企业价值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计量: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2(30).

第3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世界经济的走势、企业的外部环境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企业领导者,如何把握当前宏观形势和未来走势?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周期变化中寻找企业跨越发展之路?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全国5920位企业家的问卷跟踪调查与实证研究分析,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让我们走近并看清了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外部环境。编者根据调查中企业家们反映的疑惑和问题,访问请教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资深专家学者,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给企业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帮助企业家厘清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真正机遇和挑战。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企业家年度问卷调查报告。

2008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第16次全国范围内有5920位企业法人代表参与的年度问卷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8・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与建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企业景气状态、企业家对未来预期、企业家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企业家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等五个方面,客观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反映了他们对当前中国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认知,是国内首份详尽了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2009年3月23日~4月10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9年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并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价和建议》调查报告。报告从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几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2009年企业宏观环境的判断。这份报告反映出当前企业家对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对前景仍看好,严峻考验中也有不少商机和转机。这对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信心有着相当难得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专家学者访谈。

本书约请了来自政府、大学、企业的八位专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及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判断。

第三部分,专题调研报告。

第4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营销方法

一、影响企业营销环境的市场因素

美国著名的市场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对市场营销环境下了一个定义:“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使其能否卓有成效地发展和维持与其目标顾客交易及关系的外在参与者和影响力。”其实营销环境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它包括两大类: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影响营销环境的各种因素。

(一)宏观因素

宏观营销环境是指对能对企业的营销环境形成市场中的机会和威胁等情况的社会力量。对宏观营销环境的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把握系统风险。

影响宏观营销环境的因素有几大类: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科技环境以及一些重大事件。

1.人口是决定市场规模大小关键性因素,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增加,那么意味着本地区的需求增加,企业需要把握时机扩大生产,满足需求。另外,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人口因素也对市场营销环境有着影响。

2.经济环境对营销环境的影响又可以细分为收入、消费支出、经济增长率等因素对营销环境的影响。其中收入因素的衡量可以参考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GDP越大,说明居民收入越高,反之则越低。另外,人均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家庭收入都是对收入因素的直观反映。消费支出主要由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居民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3.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人口和经济因素外,其他的5点因素也对营销环境有着各种影响。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要关注当时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如进口关税、税收、外汇等等。当然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科技环境等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二)微观因素

营销环境的微观影响因素一般是由企业自身或者其周围一部分活动造成的。

1.企业自身环境

企业自身环境是指企业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人事关系等。企业是由各个部门协调合作来运作的,因此企业内部的人员分工、调配就形成了一个微观环境。在企业中,决策人员做出决策后,将由营销部门具体执行。他联络着货品供应部门、生产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如果材料供应部门没有及时供应材料,那么生产部么将不能即使生产,营销部门没有货品可以出售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营销是需要很多部门相互配合的,企业应该认真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制定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的营销策略。

2.市场环境

企业是市场中的一份子,市场中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各自追求着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要考虑同行业的竞争者们的情况。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需要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市场地位,明确对手情况,在众多竞争中的脱颖而出,吸引顾客。

3.其他微观因素

除了上述企业内部环境和市场环境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微观因素也在影响着企业营销方法的选择,如顾客的偏好、企业所在地区的人文情况、媒体机构等。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二、市场环境变化下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

(一)企业在宏观环境变化时应采取的策略

宏观环境的改变一般影响层面较广、影响程度较深,企业要根据其变化不断调整营销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适应环境法

当宏观环境变化时,企业可以考虑在原有基础上做些许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要作调整必须要保证企业原有的市场占有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不会受到太大损失,不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那么就需要考虑用其他方法来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

2.阻止环境变化法

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条文时,企业可以针对不利影响而对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意见阻止相关政策、条例的实施。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极为少见,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市场地位才可以有发言权。一般的小中型企业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企业在实施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没有越权、没有给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没有损害自身利益。

3.多元法

有的时候环境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当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造成很大影响时,企业可以考虑将产业迁至不利影响较小的地区。比如我国对烟酒生产有着严格的规定,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这一行业的企业就可以将产业迁到受管制较少的地区来生产。当然这种做法仅仅是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来考虑的。

(二)企业在微观环境变化时应采取的策略

微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要把握机遇,应对好每一次环境变化。

1.开发法

企业是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的,企业必须要注意顾客的反馈,才能有较大的销量。因此当市场中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有不满意的地方时,企业要及时的对产品进行改进。如果有必要还要开发新的产品,如果开发时间长、难度大,企业可以实时向消费者反映开况,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声誉。

2.同步法

当市场中出现了和本企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的企业时,企业如果处于优势地位,则需要想办法保住优势;如果企业处于劣势,就需要保持和竞争企业一致的步调。在市场中基本不会有垄断发生,因此企业在竞争中尽量不要过于出风头,当企业处于遥遥领先状态时会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排挤、攻击。因此企业只需要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保持步调一致,可以稍稍领先,带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市场环境中的企业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12(02)

[2]陈朗.我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09(16)

[3]颜青.略论企业市场营销创新[J].中国外资,2011(18)

[4]陆杰.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市场营销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1(08)

第5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1)主体层面,首先政府部门是创新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政府部门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发挥着组织功能,起着系统整合的作用,从总体上对技术产品的生产、应用及扩散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由于创新过程存在技术、市场、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都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干预,对创新系统进行协调、引导、干预,提高整个创新体系的效率。其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最终是通过市场来实现价值的。企业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只有企业能够具备市场知识以实现创新价值。因此,企业运作对创新起到实质的推动作用。各国的创新实践都表明,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创新最有活力的推动者。再次,技术产品生产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量投入未必会带来回报,企业对技术产品的生产没有太多兴趣。因此,拥有国家大量投入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成为技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来源。由于大多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因此,它们的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产出。同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自身也会因为技术问题陷入经营困境,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其解决技术问题的专业知识、专业指导、技术人才的来源。最后,科技中介组织是国家创新系统中除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之外最重要的主体,科技中介组织在与其它主体相互作用中实现其加速创新产出和升级的系统作用。这些作用和功能是通过互动关系实现的。科技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尤其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信息。

(2)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创新系统中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所处的成长环境是多层次的,本文根据环境作用的方向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作用力来源于企业边界的外部,直接作用于企业边界,进而作用于企业内部;内部环境的作用力来源于企业内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各项职能,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制定的基础,包括管理环境、制度环境、理财环境、生产运行环境、研究开发环境等。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作用相互交织,产生企业成长的促进力或者抑制力。

(3)宏观环境与任务环境。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所受到的外部支持力,其来源相当广泛,各种力的耦合促使企业成长发生不同的变化。然而,力的作用大小往往随着力发出主体的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个时候企业就会受到相应力的牵引方向的影响。本文根据企业受到外部环境作用力的作用方式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类,本文将其分为宏观环境和任务环境。任务环境与宏观环境的区别在于:任务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环境,宏观环境因素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环境,从而也就间接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任务环境与宏

观环境之间的联系在于,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企业内部环境之间也发生着相互作用。宏观环境是大环境,只有在大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的前提下,才能培育良好的相对微观的产业环境,促进小环境中各个主体的优化成长,使更细分的环境得到改良。而小环境的改善又能够带动大环境的成长,因此,宏观环境、任务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对影响企业成长的环境的细分,三者形成了影响中小型高科技

企业成长环境的3个层次。任何企业的成长都要有硬环境支持,也要有软环境的

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也不例外。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自身的劣势以及科技型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特有需求,使得其对成长环境中的以物质环境为主体的硬环境和管理水平、政策支持、法律保护、人文等组成的软环境有特殊的需求和要求。

(4)各环境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分析。创新系统中各环境子系统的作用发挥是基于各创新系统主体的作用而实现的。各层级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

第6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摘 要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关键词 财务风险 成因 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有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因而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企业管理者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

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

2.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虽然可以通过各项措施加以预防,但由于财务风险受到各种可变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3.复杂性。即财务风险由于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因而会造成财务风险的复杂性。4.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不可避免会使得企业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以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5.共存性。即财务风险与收益是共存的,二者成正比例关系,一般来说,财务风险越大,相对应的收益也越高。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由于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特征,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较多,既有宏观的企业外因素,又有微观的企业内因素。总体来讲,主要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宏观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而且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新式财务管理环境。宏观财务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企业走出国门,但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建立起约束规范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则,这些不利的宏观环境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我国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不能有效区分开来,这就很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人员是由企业投资者任命的。因而产生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混乱,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落后,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跟不上宏观财务环境的变化。

(三)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下级之间,资金管理及使用等方面权责不分、管理混乱,这就会造成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同时,由于我国企业财务决策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很多企业盲目决策,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进而也会产生财务风险。

(四)财务管理系统落后

同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比,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还较为落后。进入21世纪以后,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进入了图形化管理的时代,从简单的数字化报表,升级为图形化的交互式财务报表,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便捷、准确地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但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较为落后的财务管理系统,这一方面不方便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另外也会造成财务风险。

三、企业提高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认真分析企业宏观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应当认真分析复杂、多变的宏观财务管理环境,总结其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多种应对措施。进而提高企业应对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复杂多变的能力,防范由企业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变化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防范财务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积极引进高素质高财务技能的人才,引进具备财务管理经验,熟悉国内外财务法规的如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财务人员。同时企业还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学习,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三)进行科学性的企业财务决策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要避免各种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综合考虑企业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的因素,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各种决策模型进行合理规范决策。

(四)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

现代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具备功能齐全、涉及的领域多、安全高效等特点。企业应当从长远考虑,拨出专项资金,引进如Oracle电子商务套件、金碟、用友、易飞ERP等先进现金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迅速处理大量数据、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财务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0).

[2]黄艳华.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中国市场.2007(26).

[3]李薇.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第7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宏观环境;PEST;对策

1、引言

旧中国的建筑业是十分落后的。在1933年的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占比达到61%,第二产业占比10.3%,而建筑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1%。1934年是旧中国建筑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年,其生产净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不过1.4%[1]。从1949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开始,我国建筑业逐渐走上正轨,稳步发展,到了1979年,我国建筑业生产创造总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7%,解决就业人口占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总就业人数的5.82%[2],建筑业的支柱地位开始显现。但是我国在八十年代时期,人均住房量0.22平方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35平方米/人),而且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每人每年完成30平方米开发(国外平均为120平方米/年人)[3],建筑工业化程度低。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建筑业得到了极大发展,2011年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5%[4],这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但是在建筑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时期有新的发展环境,不同的发展环境下,得到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本文就通过战略管理里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法则,分析当前时期建筑业的宏观战略环境,以期为建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宏观管理策略。

2、对中国建筑业进行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对某一行业或者企业进行的宏观环境分析方法,通过对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四个方面的分析来把握宏观环境,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战略管理策略。

2.1 中国建筑业的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Politic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具有稳定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理念,政府出台的各种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执政党,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执政党对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个国家,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建筑行业必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政治法律发展环境。

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国家的政治情况稳定,在2012年刚刚结束的十中,对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进行了阐述,其报告中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中提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一现实国情,而有专家分析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万亿元,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又直接和建筑业有关,所以十报告发映出国家层面很重视城市建设,在报告中还谈到了保障房,绿色建筑,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与建筑业之间相关的问题,通过十报告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城中村的改造、城市功能的升级、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等都离不开建筑业,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视也是建筑业良好稳定发展的根本。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相关的法律系统和运行状态也是建筑业发展宏观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2007年)、《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年)、《关于进一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和责任的通知》等文件,它们指导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调整建筑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建筑市场运行、协调产业发展适应国内外形势等,随着我国建筑业产业政策越来越完善,范围涵盖了建筑业的各个方面,可以预见中国建筑行业将越来越规范。

2.2 中国建筑业的经济环境

经济(Economic)环境是影响建筑行业诸多因素中十分关键和基本的因素。经济环境主要指构成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2012年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虽然国内外环境日益严峻复杂,但是我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增长了9.2%,其中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72亿元,增长36.0%。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总体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建筑业发展仍超过平均发展水平,达到10%,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受到全球经济萎靡的影响,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变慢了,从2009年18.6%的增速,2010年的13.5%,降到了2011年的10%,发展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对于这个趋势不应该过早得出建筑业发展越来越缓慢的结论,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国际市场疲软,开始进入新一轮衰退期,而我国在国际局势萎靡的同时能继续保持一个较高速度增长,虽然幅度变小,但总体还是稳步发展,再加上政府通过四万亿等经济刺激计划来支持经济高速发展,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总体的经济导向还是以发展为主,所以建筑业不应该过于保守,而应该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3 中国建筑业的社会环境

社会(Society)环境是指一个行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因素中对建筑业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源情况,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7059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852.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人口数量大,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而且根据建设部建设事业人才现状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建筑业专业人才的比重由1983年的4.8%增加到2005年的31.3%,有学历和高职称人员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所以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建筑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随着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譬如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开始衰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建筑工地的技术人员知识比较老化,管理观念也相对滞后,素质不高等都是中国建筑业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4 中国建筑业的技术环境

技术(Technology)环境是指与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科学技术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导致社会巨大发展的、革命性的产业技术进步,也包括与建筑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明情况、应用程度和发展趋势,还包括国家和社会的科技体制、科技政策和科技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中国建筑业技术在最近几十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高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开始应用,建筑保温与新能源得到广泛认可,绿色建筑的提出对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建筑业施工技术的提升减少了工作的浪费并且节约了时间,建筑业技术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建筑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得传统的建筑业焕然一新,高科技新技术使得建筑成本降低,工期缩短,质量提高。所以我国建筑业的技术环境是越来越好的,越来越先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建筑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安置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绿色建筑技术的落后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所以处理好建筑技术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当前中国建筑业所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3、总结和建议

通过PEST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建筑业的宏观政治环境稳定,法律逐步完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政策以发展为导向,社会能为建筑业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技术差距和发达国家逐步缩小等对建筑业发展十分有利的环境,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在最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中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制约建筑业的发展,所以通过PEST分析应该认清建筑业的宏观战略环境,对建筑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从以下四方面支持建筑业的发展:

①完善建筑业的市场体系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是保障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基,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一些老的不适应新时代的法律法规应该被淘汰,应该制定一系列适合建筑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政策来指导建筑业的稳定发展,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并且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②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

建筑业的高速发展要求人们的技能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应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高层人员的岗位继续教育,并且可以和各大高校联合培养,开展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技术交流,并通过适当的鼓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学习、创新。

③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宣传引导、政策鼓励、积极教育、创新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规范建筑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增加社会效益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创新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在全行业倡导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通过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建筑业的工业化、信息化并通过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来增强施工技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J]. 统计工作通讯, 1956, 24): 41-3.

[2]吴洛山.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建筑经济研究, 1981, 02): 23-4.

第8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进而可持续发展被提到日程上来,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企业管理活动必然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企业也要对环境做出一些贡献和牺牲,对环境负责,环境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企业在对环境要求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环境成本。通过对它的核算和分析,合理运用企业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成本的内容及意义

环境成本可分为三大类:环境检测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其中环境损失分为外部环境损失和内部环境损失。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而产生的成本就是环境外部损失,这些损失分为已支付的外部损失和未支付的外部损失,其中未支付的外部损失就是社会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某些行业的环境成本是一个相当大的惊人数字,需要国家对环境成本问题高度重视,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成本,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才会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二、环境成本核算的分析

1.环境成本的国外研究情况。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有了环境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展开了对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他们从宏观上将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当时就有学者提出“生态需求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测量与反映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随后也有些学者提出其他指标,他们希望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环境污染。从微观上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传统成本核算。1998年2月在联合国组织的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重点探讨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舍弃了外部环境成本,强调用会计核算来探讨环境成本。

2.国内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国内环境成本核算立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价值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他们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在宏观范围上,比如绿色GDP核算、环境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他们提出,环境成本核算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利用环境成本调整国民总收入,并将环境成本作为绿色GDP的扣减项目来核算分析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核算的措施。当前,我国社会成本数额较大,如果在分配社会成本时全由企业负担,企业势必因成本大增而蒙受巨额亏损,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引导企业朝控制社会成本的方向的努力,同时国家也可以承担一部分成本,实现成本分配合理化。

在宏观环境成本核算方面,政府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其他部门的环境成本核算中心,统筹各地环保、质监、林业、税务、水电、卫生等各部门,负责各地的环境成本核算问题,从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检测成本、环境损失成本方面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并定期公布环境成本核算报告,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引导政策制定者决策,引导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建立一个规范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来实现绿色GDP的模式,这样能够综合反映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社会成本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

1.社会成本量影响环境成本核算量。当社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超过环境可承载量之后,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导致的成本必将由社会来承担。如:雾霾所导致的人类呼吸系统疾病,在疾病治疗方面由国家统筹的医疗保险来承担,也就是将环境污染的影响转化为社会成本。因此,污染的加剧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社会成本的增加导致环境成本核算量的增加。

2.环境成本核算对社会成本具有反作用。政府组织环境成本的核算,并定期公布环境成本核算报告,将引导决策者对社会经济和区域行业的布局、决策,将进一步引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从理念和实践上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

四、社会成本影响宏观环境成本核算的处理

社会成本存在广泛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对其核算也应当因地制宜,不可简单化、一刀切。

1.明确会计核算期间:由于治理环境的长期性,决定了宏观环境成本核算既要反映短期目标,又要反映长期效果,因此,短期核算应当以一年为一个期间,中期核算应当以一个国家“五年规划”为中期期间,长期核算应当以二个国家的“五年规划”为长期期间。

2.多元化的计量单位:由于环境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成本核算既要有货币为单位的计量,又要有以实物单位(如空气质量指数等)为单位的计量。

3.统筹性的核算目标:进行社会成本的计量、环境成本的核算,应当坚持中立地、真实地、统筹地性原则,将社会成本的方方面面(如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所付出的成本、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成本代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筛选、考量、计算、转化和核算,以方便政府决策者从社会成本的方方面面进行综合决策。

4.综合性的年度报告:通过以年为单位的环境成本核算,每年政府应当出具一份简明易懂、详细而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成本年度报告,以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的环境成本水平,并提出下一年度的环境成本工作目标。

5.核算年度绿色GDP:在核算全年GDP的基础上,减去环境成本数额,可以得出我国上年经济发展绿色GDP数值,能够让全国民众真正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扣除环境成本之后我国创造的绿色经济总量,引导我国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之,环境成本核算应该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做好各行各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减少污染和浪费,从根本上缩减社会支出成本。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杰.关于环境成本核算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9(35):198-199.

[2]马自俊.环境规制、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成本核算[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3]陈平,成颖.环境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的美国之鉴[J].商业会计,2012(1):24-26.

第9篇:企业的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策,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企业、国家以及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为循环经济提供的是制度上的支撑,是循环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持。本文从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当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废弃物的最少排放,是各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国家利用财政、税收、法律等手段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建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意义。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种自杀式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们面临的生态建设任务因环境压力在不断地加大,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大问题。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有:有限性、强化性、弥补性、调节性与控制性。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设计原则有:针对性、可执行性、可持续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政策目标的层次性等。

二、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说明一下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财政政策方面的局限性。在当前的财政政策中的确有不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主要涉及是三类,按执行部门的不同进行划分,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以及由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政策看起来是很多,但是真正的财政支出并没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也没有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当前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一方面,虽然国家为了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已经将循环经济列入国债投资重点,以支持资源能源项目和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但是,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筹资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优惠政策,另外,银行迫于绩效为高能耗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重了资源和环境形势。

产业政策方面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在产业政策上也正在给予资源和环境更多的关注。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想合理化的方向转变,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是不合理的,依然是以高能耗的重工业、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的比重久久得不到提高,这就导致了环境和资源问题,产业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倡导的力度明显不够,另外,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区域经济政策方面的局限性。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制定方面几乎是空白。应该根据区域能源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要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给予循环经济支持,同时倡导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流通等理念;制定专门的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明确重点和目标,重点整合高能耗的行业;建立宏观调控政策咨询、社会服务、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转变政府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循环经济的行业标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各项指标的考核,进行合理评价,确保循环经济各个环节的良好发展。

从区域层面上看,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并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完善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园区企业的合作,合理划分上下游,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产业集群,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改造,促进循环经济和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循环型城市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整体规划,对小区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循环利用率,倡导绿色的生产、消费理念,培养循环经济意识。

从企业层面上就上看,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政策、责任延伸政策、产品回收利用政策以及创建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等等,总之,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是指政府机构为推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法制定的激励和约束政府、企业、居民行为的一系列准则。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彼此关联、彼此协调、彼此促进,共同推动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能够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使得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国家以政策的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肖明辉,彭亮.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01(0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