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第1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 进展 问题 分析

引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2001年9月在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其中,义务教育7―9年级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经过几年的实验,已经走进了校园、师生的生活,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正在实验中不断深化,给多年来沉寂的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与失误,以及一些有广泛争议的问题。为此,总结几年来的历程和实践经验,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以总结分析与思考。

1 关于课程内容结构、组织、呈现上的设计

1.1精选“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数学学习内容注意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并富有挑战性,使学习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验的获得,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数学双基。新课程的内容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4个领域组成。

1.2使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与传统课程主要采取“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练习”的形成方式不同,新课程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

1.3内容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灵活性和选择性,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允许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

2 关于新课程目标的设计认同情况

2.1数学新课程实现了对传统学科本位的超越。追求数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和课程目标的拓展,也必然使得课程内涵得到扩充,相对于传统课程的封闭而言,这一状况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有观点认为,数学课程不应承载数学之外过重的负担;课程目标不应过分关注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某些新教材中的问题在非数学的活动中耗费了较多的时间等。有人担心,不要像过去有人批评大众数学那样,把数学变成了什么都不是的数学。

2.2数学课程目标的巨大变化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确定性的数学与不确定性的数学课堂、单纯关注数学双基训练的课堂,其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这也使得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得心应手。新课程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课程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造成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材多样化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的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倡导发展性评价所造成的评价不确定性以及注重活动、过程、师生交往所产生的教学随机性和非控制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及如何测评这种有效性的问题越发突出。

3 关于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问题

3.1要加强合作学习。现在的数学课堂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教师正在逐步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方向转变。但是,用传统的眼光看现在的数学课堂,有人还是觉得课堂的秩序有些乱,教师的权威遇到挑战。

历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耐心细致地计算和推理,学生认真听讲和作笔记。课堂里的一切基本都围绕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但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付出的精力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因此,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学重活动、重合作、重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实际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的确是教不出来的,但是过程和活动可以埋下发现的种子、焕发创新的意识,这样,学生早晚会有人站到发明创造的第一线上去。

3.2 合作学习不是要取代教师的讲授。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上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但不再是唯一的方式了。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本身并不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创新能力,但在知识量大、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之下,不能一味地强调自主探索,还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

4 关于使用计算器的问题

4.1目前的初中生使用计算器的现状。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即使在一些简单的实数计算中也离不开计算器,看到题目的第一反应是――计算器在哪里?他们对数的运算不以为然,更不用说哪些公式、法则了。尤其是在两个负数或者一正一负的加减运算中,许多学生不仅无法快速得出结果,而且往往得出错误的结果,这还是在使用了计算器的情况下。

4.2 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吗?可以说长期依赖计算器的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断层。在具体的解题或者分析数学模型时,学生需要一个完整、连贯的数学思维过程,而在其中插入一些计算器的使用,导致学生的思维突然从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入到非逻辑思维,破坏了整体思维的连贯性。而这样的跳跃思维正是学生所不擅长的。过多、过滥地使用计算器,学生就会不愿花时间进行思考,做规范的运算,从而草率从事。久而久之,思考没有条理、混乱,运算逐渐生疏,而且养成了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缺乏意志和毅力的磨练。同时也造成了有些学生只习惯于单向、单层次的运算,习惯于顺向计算,不习惯于多向、多层次的运算,更不习惯于逆向运算。

4.3正确对待使用计算器。在此并非说要否定计算器的使用,但对学生而言,尤其是初中、小学的学生,还是应该强调必要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与数学的其他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因此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配备一些习题,不使用计算器加以训练,等到学生对概念、公式、法则能熟练应用,准确性有保障后,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时,再使用计算器。把计算器当作学习的辅助工具,从而把学生从运算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其它问题的学习中。

5 经历新课标的学生的优势

应用能力较强,如不等式的应用、二次函数的应用等都加强了,因为初中新课标十分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知识都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中。空间观念加强,增加可几何体的三视图,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等。几何变换加强,增加了平移、旋转的内容,培养学生空间立体观念。统计和概率的观念加强,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反映社会需求的内容。

总结

数学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其艰巨性也是可想而知的。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会遇到不少新问题。正视问题的存在,是使改革目标一步步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不断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是推进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改革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和争论的存在,改革也就失去了动力,因此还需要大家共同来面对和研究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改革进程中几个热点问题讨论实录[EB/OL].[C].

,2003.10.

[3]课改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国家课改实验区教改工作进展调研分析报告[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第2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资源;提高能力;有效练习;培养习惯

数学知识逻辑性比较强,是许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进行既活泼生动,又有效扎实的数学教学活动,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探索的重点。本套教材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依据,为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理解和利用教材,才能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本套教材来说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1.正确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

本套教材是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因此,教学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在把握好教学要求的情况下,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方式,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活动。以二年级数学中线段为例:线段的概念较为抽象,也无法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在以往的教材中,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而在本套教材中,只让学生认识线段。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切不可随意地提高要求。可以让学生在测量实物的基础上认识线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线段是直的、可以测量的图形。

2.善于利用情境图

在本套教材的设计中,依据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许多情境图,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利用“学生春季出游的车辆安排”这一情景图,让学生自己提出乘车的方案,引入数学教学中,并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贯穿于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但是,在情境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问题。由于情境图所呈现的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将要学习的内容与情景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很容易使课堂偏离教学的内容。因此,老师在利用情境图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好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使情境图的设计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套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的实际经验出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数学互动的机会。例如,在本套教材的编写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做一做”“猜一猜”“算一算”等开放式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负责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情景和活动,把探究的环节留给学生,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再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数学知识。在学习“立方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根据形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观

察,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将感性的认识抽象化,形成新的认识。

三、组织有效的练习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大量的练习,本套教材的编写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资料,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需要老师的良好组织。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从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组织丰富、有趣并有效的练习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和掌握情况。例如,在学习“认识半时”时,老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起床、上学等几项活动的时刻。也可以采用互动练习的方法,学生一个说时间,一个动手拨。还可以采用自由选择的方法,让学生拨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讲出喜欢的原因。这样环环相扣,既加强了训练的力度,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此,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只有及时地督促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小学数学老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培养更加优秀的新时期人才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放.渗透数学化归思想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6).

第3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修订工作组专家:概括地讲,数学课程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是实施的准备与过渡。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实施之前,教育部组织了力量对当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修改,以作为正式实施课程改革的准备与过渡。

二是国家级实验区的启动与推进。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新课程在42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三是省级实验区的启动与运行。2002年全国有18%左右的县区实施了新课程,实验的面有了比较大的扩展。但是平均每个省还不到20个实验区,这样在省一级可以有比较好的培训与指导。到了2003年,全国有910多个县区进入新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32%。两年共启动了1400多个省级实验区,占全国区县的50%左右。

四是大面积快速推进。2004年到2005年是新课程的全面推进阶段。到2004年全国有90%的区县起始年级进入了新课程实验。到2005年全国初中和小学全部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推广阶段,所有学校都进入到数学课程改革。

五是逐步调适并实现常态化。到2004年和2007年,国家级实验区的初中和小学分别完成了第一轮的实验,以后完成一轮实验的地区逐步增多。这些实验区中的部分学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验研究经验,探索了数学新课程实验的策略与方法。部分地区和学校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常态阶段。

十年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观念发生变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过程。数学课程改革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个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次是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另外,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以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正在逐步改变。许多教师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同时,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进行改造,在测验题目的选择上注重现实性和问题情境,也增加了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使得评价更加灵活多样,与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

《江苏教育研究》:课程改革是倍受关注的探寻过程,当其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十年来社会各界反馈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中的一些建议和意见。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修订工作组专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来,在几次大规模的调研中,以及报刊杂志上,特别是第一线教师通过教育实践,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许多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

其一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新内容教学遇到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把数学内容分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内容的选择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简单的概率知识、图形的位置与变化、实践活动与课题学习等。这些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全新的,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准备和教学经验。加之,缺少这方面具体实用的培训和交流,因此,教师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出现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的问题。同时,一些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年级出现,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如何把握难度和要求也是需要研究实验的。

调查中如对可能性的认识,从哪一个年级开始更好,怎样区别不同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加以考虑。有39.5%的教师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反映“标准中有些实践部分的内容缺乏操作性,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具体实施时有一定困难。”

其二是对某些数学思想或数学教育观念的认识与理解存在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一些数学思想或理念,如数感、符号感、合情推理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数学教学过程更加体现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理解这些问题上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缺少实用的案例。

其三是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把握容易存在误区。

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存在着如何把握方法的适用条件、如何适当地把不同方法更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有些教师误认为,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或合作式教学方法时,似乎学生活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学生说得越多越好。有些一线教师反映,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教学的学习效果反而下降了。如何把握教学的进程,如何处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把不同的方法很好地结合,更好地实现多元目标,数学课程标准还需要给出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如何处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机会与保持一定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改革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其四是在评价改革上遇到的困难。

在征求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意见时,教师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评价问题。原有的评价体系、方法与课程改革后的存在很大差异,这对新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在调研中教师认为,“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过程在试卷中很难体现。”“过程性评价不好操作。”“评价方式多样化与实际不相符,评价方式只有终结性评价,其他形式只流于形式。”“新课标提倡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与考试的单一性存在矛盾。”等等。

其五是关于数学课程内容的讨论。

对于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以及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取舍,都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争论比较大的集中在几何内容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与几何内容相关的都改成了“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改变了原来的几何推理体系,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由此引起一些讨论。有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赞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推理证明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高度。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评价《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否定了我国中等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还有观点明确提出平面几何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当作为中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不能舍弃。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了对数学课程内容的不同观点,对于全面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是有益的。同时,也标志着有更多的人在关心数学教育问题,关注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江苏教育研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定位曾有几种观点。有观点坚持大众数学,主张数学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作准备,也有观点认为数学教育应为培养英才作准备。此次修订是怎么规定的?

修订工作组专家:这也是数学课程改革方案公布和实施以后,引发讨论的问题之一。

偏向于大众数学的观点方主张数学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作准备,认为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每个适龄儿童拥有平等的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教育的权利,这种意义下的数学课程应当是对每一个人所必需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并且是人人都能够实现的。偏向于精英数学的观点方则认为数学教育应为培养英才作准备,反对教育体制的“一刀切”,提倡坚持数学学习的高标准。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导致对整个数学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的差异。义务教育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当然一定要面对全体学生。而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如何处理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让一部分学生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数学设计,特别是数学课程实施中应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

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目标,也是对数学教育者提出的要求。面对每一个人的数学教育既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须的要求。义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让所有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成为合格的公民作准备。良好的数学教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要求。同时,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又应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上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江苏教育研究》:据悉,此次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在认真总结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数次针对数学新课程的专项调研结果,循序渐进地修订完善的,继承中包含了革新。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哪些方面?

修订工作组专家:好的,此次修订本着实事求是、严谨认真、顾全大局、的态度,力求使数学课程标准更完善、更适用。下面主要从“实验稿”基本理念与目标的修订以及各学段课程内容的修订两大方面来谈:

《数学课程标准》梳理了有关数学教育基本理念和目标的表述,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对一些内容的表述做了修订,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一是进一步明确数学的意义和数学教育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

数学的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数学教育的作用表述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结构,但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改。

《数学课程标准》用“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来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

数学的教与学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学课程标准》统一描述了数学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三是调整和界定了数学课程中的若干核心概念。本次修订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设计”中提出的6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做了调整。共提出10个数学课程与教学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阐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是《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在具体的表述上做了修改,进一步突出了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思想。课程目标的设计,凸显了以下特点:

首先,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保持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具体表述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并强调“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生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更应当重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和落实。另外,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将原来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各学段课程内容的修订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每一部分内部的结构和具体内容做了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中的每一条都尽量使用了规定的结果动词或过程动词,作为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略有增加,“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明显的减少。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此外增加并调整了部分内容。第三学段内容的具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删除了一些条目;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江苏教育研究》:我们看到,此次《数学课程标准》各学段课程内容有所删减、增加或调整,第三学段增加的内容包括必学内容与选学内容,请问删减和增加内容时主要依据怎样的原则?选学内容的增设出于怎样的考虑?

修订工作组专家:删减和增加内容时主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因素:(1)与前后学段的知识内容的衔接;(2)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生活实践的联系;(3)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和水平;(4)对学科本质以及核心思想的体现。

选修内容的增设主要是从课程的理念出发,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可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课程在规定了所有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的同时,也应该为学有余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选学内容的设置,就是希望为一些有兴趣、有能力而且有愿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这些内容不要求面对所有学生。这样的设置,面向整体的同时也有利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潜能,便于在数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求。

《江苏教育研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标志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想听听对数学课程改革有怎样的展望。

修订工作组专家:在十年的改革历程中,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数学界、数学教育界乃至社会各方面都对数学课程改革给予了较大的关注。

展望将来,第一,我们要坚定改革的方向和信心。对于任何教育改革而言,实施者对改革的认同是影响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十年的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认同感在实施初期会受到诸如宣传等课程政策的影响,而在实施的中、后期,对改革认同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实施的效果。从几次评估得到的课程改革总体运行上取得的效果,对于增强人们改革的信心会起到重要作用。从数学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中多数实施者对数学课程的看法,课程改革的大方向――“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关注不同学生发展的数学”,是始终应当坚持的。随着实施的推进,不断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适当调整课程改革方案,会使实施者坚定改革的方向,增强改革的信心。

第4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课表;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引入这样一个故事:“刘老板有一四边形的鱼池,它的四个角各有一棵大核桃树,由于养鱼盈利了,他想把鱼池面积扩大一倍,又想保持核桃树不动,并要求扩建后的鱼塘呈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谁能帮他实现这一设想,将获得奖金壹万元。”我告诉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你就能帮助刘老板实现这一设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83页第二自然段,学习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怎么表示等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就好比我班来了一位新同学,我们先要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这个名字怎么写?然后再看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男还是女,他有什么特长,他的性格怎么样等等,通过类比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同时也引出下一学习环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

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这一环节,因为平行四边形只有四条边、四个角,所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就是边有什么性质?角有什么性质?首先每个小组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有的小组在直接观察各边的长度关系;

各角的大小关系,有的小组在猜想各边的长度关系;各角的大小关系,有的拿出刻度尺量各边的长度,用量角器测各角的大小,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有的用剪刀将一边剪下放到其他边看是否重合,将一角剪下放到其他各角看是否重合,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样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看一看、猜一猜、量一量、剪一剪、证一证等活动过程,通过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重视了结果的形成过程,重视了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一性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例如,解决刘老板这一问题,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平行四边形。②面积为原来二倍。③四棵树不动。在学完平行四边形概念后,提示学生这满足了第一个条件。在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时,先连接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再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得出一个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二倍。提示学生此处满足了第二个条件。教师以上的引导,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运用这一环节,对边相等的运用,出示题组:①已知两邻边长,求周长?②已知周长,一边长,求其他各边长?③已知周长,长边与短边的比,求各边长?对角相等的运用,出示题组:①已知一角的度数,求其余各角?②已知一外角的度数,求其余各角?③各内角度数比值依次为( )a.1∶2∶3∶4 b.1∶2∶2∶1 c.2∶2∶1∶1 d.1∶2∶1∶2 ④两个平行四边形摆放在一起,相等的角有哪些?以上变式的运用,内容由易到难的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近一个月来,我仔细地研读了课程基本理念的每一句话,真实地感到与我们的具体教学有密切联系,给予了我很多很大的指导

第5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55-01

我国教育部决定,分三个层次在全国中小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中国教育的现状。那么,该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呢?本文就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 数学课程标准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是时代的需求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已从单纯要求纸笔运算、解题,转变到能有效地、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化地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深入思考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应用意识。是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要让他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更好地理解信息带来的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重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他们的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得以发展。将数学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学课程评价信息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 需要强调的是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与知识的简单“1+1=2”,而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看成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所以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课程的开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从而对数学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影响和作用,进而促进数学课程整体的变革。

二 数学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

三 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与活动,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与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四 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和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1.电教手段要注意使用恰当。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很多的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应该是使用的恰当,要突出电教手段的不可替代性。

2.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注意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明朗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3.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电教手段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4.注意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家长和老师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

以上仅对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问题作了几方面的初步探讨,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提炼、去反思。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无疑将是现代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试用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6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核心在于用定量刻画的形式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把握逐步抽象概况并形成方法和理论。义务阶段的数学教学应主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及发展性。因此,小学数学的价值应体现在人人学数学及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学科,数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收集、整理及描述信息的能力,也为今后长远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经验谈谈怎样从兴趣出发,构建学与乐并行的科学化课堂。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与当前教学中存在问题之分析

数学作为一门训练及考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理工类科目,其教学及学习也要相较语文及历史等文史类科目难度高一些。因此,在教学思路及手段上我们更要转变传统思维,向着教育部发行的新课程标准靠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不仅为数学的教学提供了提纲挈领的依据,还要求教学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改变传统一对N的教学模式,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改善课上教授、课下题海的基本教学模式,令学生在兴趣教学中学习数学知识。下面笔者将提供四点建议以作为构建兴趣数学课堂的参考。

二、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之途径解析

1.转变观念,构建平等课堂是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呈现形式上的丰富多彩。”除教材应呈现形式上的多样化外,教学方式可将实物图片、文字、表格及图形等结合利用场景图或图片等给学生呈现出一个问题情景,令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正逐步扭转传统教学观念,更加提倡构建一个参与性质的平等课堂。针对这点,笔者认为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及转变态度可能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只有正确地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转变思想才能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生机。

2.增加生活化内容,激发兴趣是重要途径

笔者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数学不及语文与历史受学生欢迎,结合学科特点及多年研究发现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可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利用情景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比较直观地告诉学生数学的生活化本质;其次,生活化的内容可令大多数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最后,生活情景能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小数知识时,我就事先让学生去调查自己喜欢的三样物品,实际调研并制作价格表;在学习应用题中常用的数量关系时许多学生常常把公式记反,我则事先让学生调查蔬菜价格,并算出1千克、2千克及5千克各需要的钱数并制作成表,从中体会出数量关系,进而更加深刻地记忆住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的公式。

3.扩大自主学习范围,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间的自主学习和互动式学习,这种充分考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给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比如,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及体积公式时许多学生单凭记忆很容易混淆,笔者就让学生互相组成小组去测量学校操场花坛的长、宽、高,计算出它的面积与体积。这个实践活动既让学生收获了数学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可谓是一举两得。

4.鼓励师生互动,加深理解是保障

激发兴趣的另一法宝就是教师。老师在授课时如果语言是平淡且缺乏趣味的,当然也就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不但要准确而且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且富有情感。这样的语音语调才能令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另外,课堂中及课后的师生互动在笔者看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中教师既要兼顾到进度快的学生又要顾及进度稍微慢的学生,常常会出现疏漏。这种疏漏就要利用课后去弥补,多与学生沟通,增进感情,才能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接受程度,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

数学为人们更好地探寻客观世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抽象概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和理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性地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利用生活化情景、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让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成高效教学的新动力才是改变传统、推陈出新的新源泉。

参考文献:

[1]马东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探[J].教师,2010.

[2]马彦霞.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第7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具体而生动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班级学情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模拟中运用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个别同学总不理解为什么25减去-10得出35来,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一个温度计,让他数一数,25℃比-10℃高多少?学生数刻度得出高35℃,然后启发他列出算式25-(-10)=35。由于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理解得容易多了。

二、分层要求,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

初中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层次,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处于不同层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来进行差别性的教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首先需要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是知识掌握运用熟练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较高;二是知识掌握水平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可以触类旁通,但缺乏实时有效的引导,以至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三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针对第一类学生,老师只要精练地讲述数学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即可,学生可以拥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以便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针对第三类学生,教师需要综合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指导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鼓励探究,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初中数学常见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尝试和发现,教师及时点拨、鼓励和表扬,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已知:如下图,AB是O的直径,弦BC=BD。求证:∠ABC=∠ABD。

在练习中学生做出这道题时,教师适时引导: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活跃起来,各个学习小组激烈讨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此题可以用四种方法证明:利用弦等、弧等则圆周角也等的方法可证;作两弦心距,利用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可证;连结AC、AD,利用三角函数可证;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也可证。

四、巧设小结,保持兴趣

课堂小结环节一般设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此时学生精神疲惫,注意力不太集中,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结方式。

第8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一、总体框架

《标准(实验稿)》:分四个部分,依次是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标准(2011版)》:分四个部分,依次是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并增加了附录部分,附录1是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是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教学实践指引】表面上看,总体框架似乎变化不大,实际上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增加了“课程性质”,并且在实施建议中不再分学段阐述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由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更加关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即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性质,启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让学生享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二、数学意义

《标准(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标准(2011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教学实践指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开篇第一句话则明确了数学的意义。与过去相比,表述更加简洁与完整。可以看出,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成为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数学不仅是科学语言与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正式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使我们对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程性质

《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实践指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继续强化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三大特性(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特征表明,这一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正所谓“教书”与“育人”并重,“基础”与“发展”并重。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重要价值,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四、基本理念

《标准(实验稿)》:从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等六个方面分别阐述。

在数学学习内容方面,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活动方面,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评价方面,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标准(2011版)》: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等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在课程内容方面,指出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把过去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合并为教学活动,并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评价方面,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信息技术方面,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实践指引】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的总体方向上变化不大,但是在具体阐述上修改较多。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着重提出要处理好三对“关系”: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更加辩证地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以过程代替结果,不能只停留在直观层面,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地位上,由过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修改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作用,两者并不矛盾。

在学习方式上的改动比较明显,除了继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外,特别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而强调要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

《标准(实验稿)》:从四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1.关于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2.关于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3.关于学习内容: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4.关于实施建议: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分学段分别提出了建议。

《标准(2011版)》: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1.学段划分: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2.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并就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提出几个行为动词。

3.课程内容: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内容。

【教学实践指引】与实验稿相比,特别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即: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这样的课程设计原理,促使教师在实践数学课程时既要关注数学的学科特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心里特征,从而精心选择数学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六、课程目标

《标准(实验稿)》: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在具体阐述时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标准(2011版)》:总目标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并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教学实践指引】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在具体阐述方式上,把实验稿中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这与总目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呼应的。

修订后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把实验稿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改为结果目标,把过程性目标改为过程目标。在具体行为动词表示上,把实验稿中的“灵活运用”改为“运用”,实际上是适当降低运用方面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行为动词,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附录1中专门把这些词的基本含义作了详细解释,并且列出相应的同类词,还分别配有一个实例。

七、基本目标

《标准(实验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具体阐述中提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标准(2011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教学实践指引】从“双基”到“四基”,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当保持并赋予新意。另一方面,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虽然在实验稿中有过“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文字表述,但这次修订进行了显性化处理,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这也是十年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四基”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生的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应当成为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教师特别需要研究的重要专题。基于“四基”的教学,新课标明确了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要注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八、课程内容

《标准(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标准(2011版)》: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学实践指引】从课程内容的表述上看,把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把“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从课程内容的结构上看,“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在第一学段内容略有增加;“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一、第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作了较大调整,尤其在第一学段有明显减少,在第二学段内容适当降低难度;对“综合与实践”内容作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设置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指出这类内容编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九、核心概念

《标准(实验稿)》:在“设计思路”中提出了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六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核心概念。

《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十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核心概念。

【教学实践指引】相比较可以发现,修订后,保留了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四个概念,修改了两个概念(把符号感改为符号意识,把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新增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和创新意识等四个概念。

修订后的这些核心概念,有的尽管名称相同,但是文字解释却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数感”,实验稿的表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而修订后则更加简洁地表述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新增加的四个核心概念,有的我们比较熟悉,比如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的则比较新颖,如几何直观和模型思想。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十个核心概念与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但在对核心概念的解释中可以体会到,核心概念与课程内容之间是有所侧重的。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在把握课程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具有指导意义。

十、实施建议

《标准(实验稿)》:分三个学段分别提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关于教学建议,在三个阶段都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于评价建议,在三个阶段都提出五个方面建议: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4.评价方式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关于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的资源、课外活动小组、图书馆资源、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等媒体、社区和少年宫与博物馆等活动场所、智力资源等八个方面资源。

《标准(2011版)》:不分学段整体性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关于教学建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特别提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在具体教学建议方面提出了七条: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7.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关于评价建议,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3.情感态度的评价;4.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5.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6.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7.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关于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生成性资源等五个方面资源。

【教学实践指引】在实施建议方面的修订变化很大,实验稿分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建议,不仅在行文上重复比较多,而且在学段之间的区分度上也难以把握。修改后的课程标准,采用整合性思维,把三个学段合并在一起,提出了若干课程实施建议。

尤其值得一线教师关注的是,在教学建议部分,修改后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四个关系:1.面相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这几对关系正是课程改革十年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在课程标准修订后,给一线教师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指引,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和理性。

在评价方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要同时了解学习的结果,这与实验稿的提法相比有很大变化。这对我们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评价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与课程基本理念中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相呼应。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不仅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还补充了数学教材的另两个功能,即为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和知识结构。

第9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有效课堂;练习;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自觉的数学意识和行为。它包括数学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涵盖更高层次的,如创新意识、数学的美学价值等诸多方面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练习是数学学科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品质及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谈些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一、设计生活性的课堂练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平时,我经常设计一些关于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相关练习,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学习和认识数学的主要源泉。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这个单元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我们班俞航同学身高146 (米、分米、厘米),体重50 (吨、千克、克)。他每天从家里到学校需要15 (时、分、秒),他每分钟走100 (千米、分米、米),他家到学校有1500 (千米、分米、米)。

学生在解本题时兴趣浓厚,感受到数学是一门生活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产生乐于练习的情感,引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该题还检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区别和应用。

二、设计趣味性的课堂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课堂练习,使其产生乐学、好学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认识“平年和闰年”时,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小芳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他可能是下面哪个年份出生的?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

这道充满趣味性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主体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平年和闰年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真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数学思维。

三、设计层次性的课堂练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在练习设计中,按照难易分成三类:第一类基本性练习,以模仿课本知识为主,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第二类提高性练习,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班上有90%的学生必须完成;第三类拓展性练习,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班级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选做。

如,在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读写”后,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基础性练习

(1)5个百、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 )。

(2)349里面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3)1000里面有( )个百;1000里面有( )个十;1000里面有( )个一。

2. 提高性练习

先读一读,再根据每组数的排列规律接着写。

(1)715,710,705,( ),( )。

(2)123,234,345,( ),( )。

(3)343,454,565,( ),( )。

3.拓展性练习

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是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3。想一想,这样的数有哪些?

通过这些分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设计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思”中解题,在“创”中做题。

比如,在教W“比较千以内数大小”时,我设计了一题:76378,先填“”中的数字,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发现,当“”中填0~5时为“>”;当“”中填6~9时为“

总之,课堂练习的设计应灵活多样,集生活性、趣味性、层次性及开放性于一身,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