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质量管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组制;量化考核;急诊护理管理;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61-01
1存在的问题
1.1护士工作缺乏配合: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对医院陌生环境产生恐惧和不安,加之疾病的性质:急、危、重,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很高,医护人员彼此配合不好,如果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急救技能不过硬,工作程序缺乏严谨,可导致医患纠纷和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
1.2有效信息沟通不到位:急诊科护士与医生共同完成抢救工作,缺一不可,每一个岗位都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但是每个人强调个人主义,忽视团队配合共同协作的精神,为此也有惨痛的教训。病情发展到哪一步,抢救的每一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怎样及时有效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如何正确把握时机,值得我们深思。
1.3急救技术欠缺:随着急救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及患者对急救的要求也很高,无论何种原因,只要患者在医院死亡,家属都不会接受。要求我们护理人员院前、院内急救技能过硬,任何护理人员技术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医疗安全。
1.4工作欠缺: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2],工作流程混乱,不知道孰重孰轻,往往是忙昏了头,主次不分,难以把握轻重缓急。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全科26名护士,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39岁;主管护师9名,护师8名,护士9名;管理人员1名;其中本科8名,大专17名,中专1名。
2.2制定考核方案并实施
2.2.1制定考核细则与内容:①素质管理:标准分20分。包括: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按规定时间到岗,仪表规范,挂牌上岗,礼貌用语,服务主动热情;凡科室护士违反其中一条者,扣其2分(凡违反者现场签名)。②质量管理:标准分30分。严格按照护理部
下发的各项护理指标,包括急救药品、物品、仪器、病房管理、消毒隔离、病历书写、病人满意度等合格率内容。合格率低于规定的1%扣1分,高于1%奖1分,检查1项不合格扣2分。③三基考核:标准分20分。每月科室组织三基考试(理论、操作)凡未达标者或不参加者扣5分,成绩超过95分者奖2分,低于85分者扣2分。④规范化管理:标准分20分。按照规范化管理措施,工作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重点,实行小组制量化管理,即主管以上者由大家推选产生科室质控组长,每人负责具体的质控任务。凡检查1项未完成扣小组长2分,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⑤绩效管理:标准分10分。 按照医院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逐步下发到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支双向管理,实行量化管理措施和二级分配方案,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及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体制。
2.2.2考核方式:护士分组前动员:分管领导、科委会成员先组织召开会议,再召开科室全体护士会议,统一意见,将科室25名护士分为5个护理小组,按照护士性格、能力强弱搭配进行分组,统一排班时间,职责明确,将各项考核指标(奖惩、投诉等)同小组成员挂钩,进行小组制工作。成立护理小组制:科主任、科护士长负责总质控。分别制定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和实施方案,不定期进行督导。小组组长具备5年以上急救工作经历、经验丰富且身体健康和具有奉献精神者,由全科护士投票推选产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评价考核:按照医院管理细则和科室制定的工作流程,科主任、科护士长考核护理组各位成员,包括成员工作态度,严肃认真,急救理论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护理工作流程是否熟练,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
3讨论
3.1小组制量化考核的理念:小组制量化考核是一种护理管理达到更高标准、更快捷、更人性化的研究,是现代急诊护理管理的趋势。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2]。考核后的成绩在每周一护士晨会上公布,小黑板上显示,并在当月绩效中兑现,使这一管理方法得以交流和发扬,使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实行正负强化激励法改变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管与不管都一样的局面。
3.2小组制量化考核改变传统观:小组制量化考核加强了护士们的工作责任心和危机感,正负强化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护士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密切了护患关系,科室中量化管理与绩效二次分配方案的实施,使护理人员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转变观念,传统吃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唯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服务态度,真正意义上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小组制量化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小组制量化考核增强护士们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应急处置需要全面的知识,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4]。护士配合的协调与高效性,直接关系到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
3.4小组制量化的趋势:小组制量化考核将是一种趋势,通过树立节能降耗,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充分发挥护理人力资源,提高科室经济效益,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多劳多得的机制。
4评价方法
实行护士长护理骨干监督抽查考核制度,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将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5]。
5小结
通过实行小组制量化考核,在实际抢救工作中,增强了医护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6],提高了医护成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和综合急救能力,体现出团结协作精神,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为提高抢救的质量赢得了宝贵时间,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沈丽,沈琴华.专科医院门诊预检[J].护士进修杂志,20091(24):2
[2]梁艳彩,侯海燕.护理人员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6);73
[3]左月燃. 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9-92
[4]石敏.护士在心肺复苏操作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35-37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071-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nursing and imaging technology on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in th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Method: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4,82 patients were treated as control group,another 82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5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Control group applied routine management; observation group applied nursing and imag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management.The basic situation of nursing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quality of car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86±2.16)points,contrast agent leakage rate was 0,repeated scanning rate was 2.44%,the check waiting time was (1.09±0.26)h,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nursing quality score (90.98±1.34)points,contrast agent leakage rate 3.66%,repeated scanning rate 4.88%,the check waiting time (1.59±1.23)h(P
【Key words】 Nnursing and imaging technology; Integrated management; Radiology department; Quality of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te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Chongqing 400053,China
与其他科室不同,放射科所接收的患者来自各个科室,每天接触的患者流动性非常大,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许多医院将放射科视为辅助机构,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加之又缺少护士长这一关键负责人,使得其与各科室及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放射科的整体管理[1-2]。同时,放射科护理人员所接受的系统培训不够,导致其护理服务水平不高,不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管理方式下,接受放射科护理服务,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放射科项目主要包括MIR、CT及普通放射检查等3项。现有护理人员3名,年龄35~44岁,平均39.7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2名。其中,包括影像技术人员5名,年龄24~40岁,平均32.0岁。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起开始启动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选取2014年7-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5年7-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30~60岁,平均(44.31±2.27)岁;检查类型:MIR 29例、CT 37例、普通放射检查16例;对照组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29~59岁,平均(43.98±2.08)岁;检查类型:MIR 27例、CT 38例、普通放射检查17例。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观察组: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管理小组。成员:放射科主任1名,护理组长1名,放射科主任职责包括职责规划、药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监管等。护理组长职责包括绩效考评、人员调度、技能培训等。管理小组职责包括结构重组、人员调整、制定奖惩制度、安排排班与培训等。(2)培训一体化。影像技术培训与护理知识培训一体化,开展专题讲座:①影像技术基础,包括影像设备原理、扫描与成像原理、影像读取等。②护理基础,包括护理理论、护理操作、护患沟通等。③其他相关知识,包括影像检查流程、急救护理技巧、抢救流程等。首先对影像技术及护理人员现有知识结构做评估,然后帮助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3)排班制度一体化。遵从护理人员与影像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原则,并充分考量人员所属部门、年龄及能力,依照新老、强弱搭配进行分组[3]。时间安排上,一线护理白班;二线护理夜班。整体排班制施行弹性原则,工作量增大时,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减少时,减少护理人员;管理小组记录护理人员联系方式,贴在值班室显眼位置,并且所有医护人员手机保持全天开机状态。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情况分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例??/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放射科护理质量影响因素:(1)专业知识不足、师资力量弱。缺乏影像技术知识系统培训,只重视护理基本技能培训,科室中缺少影像技术相关书籍,医院影像护理团队多为临时组建[4]。(2)护理与影像技术管理脱节严重。护理前期准备不到位,技师与护理人员配合度不高,管理方式、排版方式、考核标准等不统一,最终使得放射科护理工作落实度不高[5]。(3)质量考核的统一性与延续性较差:发现的放射科护理问题与技师问题无法汇总,最终不了了之,问题独立而无法暴露,且反复出现,影响工作效率,放射科护理质量无法提升。自从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了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上述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充分说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化工;工程质量;成本控制;维护
引言
化工企业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其生产装置大多处于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环境下,工艺复杂,技术更新快,建设过程中质量要求高,需要多专业协同作战;从其特性就决定了以化工专业为主,建筑工程专业为辅,从而就要求了建筑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在工程管理和造价成本控制方面都要具备一定的实力,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系统工程,使装置顺利投产。
一、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灵魂,是竞争的实力,效益主链;由于化工企业的特性,一旦工程质量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所以质量也是化工企业的生命,必须对系统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规范,加强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建立起完整的控制途径和方法。
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合同条款为依据,彻底贯彻执行工艺规程,以质量检验作为控制手段,加强工序检测和设备材料的质量抽测制,对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更要把好关。
加强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审查,确保勘察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设计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直接依据,只有保证了设计勘察质量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设计过程具有复杂性,初设和施工图设计要反复修改考虑生产技术经济等方面才会有一个成熟的设计成果。
完善监理制并加强企业对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督。化工特性决定了企业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随时进行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化工规程,实现规范化管理,积极和监理单位进行信息沟通,确保高质量完成系统工程项目的建设。
选择有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确保其有健全完整的质量科学管理体系。施工单位的质量体系建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制定可行的措施,采取可靠的手段,规定严格的制度,使各项管理纳入正常轨道。同时,在建立质量体系的过程中,人员素质将得到提高,质量意识将普遍加强,施工单位的整体质量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成本控制
化工企业系统工程项目通常建设周期长,投资资金大,为了在保证系统工程项目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来提高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效益。
1、正确选址。作好系统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减少项目因选址错误而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给投资资金带来一定的损失。
2、抓好勘察设计工作。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综合经济效果,对设计方案要进行科学的反复论证,资源利用是否合理,设备选型是否得当,生产流程是否先进,厂区布置是否紧凑,生产组织是否科学等,反复进行概算对比,选出最合理经济的勘察设计方案。
3、投标阶段的成本管控。投标阶段是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工程的关键所在,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何做好投标阶段的工作是企业的重要任务,而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也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首先,建筑企业在标书的制作过程中,要仔细的研读招标相关文件,明确企业的优势以及企业中标的可能性分析。并且在提交图纸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项目是可变项目,哪些是不可变项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够及时的调整投标的方案。一般的招标最后都是以价格来取得胜利,所以,企业在计算成本的时候,要给出一个基础成本,一个标准成本和一个相对高的成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企业既能够顺利的中标,又能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还能够在行业内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
4、施工阶段的成本管控
施工阶段是企业投入成本最大的阶段,占工程总成本的85%以上。所以,在此阶段的成本控制可操作性是很大的。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控制工期、现场签证
工程的工期控制是企业节约成本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工期如果拖得过长,一些场地费用,设备的租赁费用以及员工的工资与伙食,都是不小的开支,所以要尽可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施工,并且最好是能够提前完成。这就需要一些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在每个施工环节,必须要落实签证制度,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问题时的推诿扯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二)以图纸为依据进行成本预算
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要及时的进行图纸的审核,并且通过图纸中的技术参数要求进行成本的预算,并且以此数据为依据,进行现场施工的成本管理,对于多领材料的部门,要给出书面说明并且有主管领导进行签字方可领取材料。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5、竣工阶段的成本管控
竣工阶段是工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工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阶段,这种复杂指的不是施工方面的复杂,而是一些竣工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很细,但是又都不能够忽略,管理人员一定要考虑全面,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而成本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对工程的成本进行决算,并与目标成本,也就是预算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不同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在实践中不断的将新经验与新方法融入到自身的管理体系,使成本管理与时俱进。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水平,提升全行业的素质。
三、成品保护维护
由于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加大,势必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对正在使用或废旧管线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拟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样一来就要在装置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工程技术改造的施工,给设计、施工管理、成本控制带来了一定难度。
当总系统运行一定时间(如一年)后,系统全面停车,主要目的是为了系统内设备集中大修,称为停产大修。停产大修停车时间长,可以安排较多设备的大修,但并不能安排所有设备的大修,一方面受停车时间,维修力量限制,另一方面设备种类、设备质量状况、运行环境条件的不同,设备的大修周期不可能统一。同一系统内种类相同、检修周期相近的设备可以分批实施大修,错开每批设备之间的大修时间.某次停产大修中不进行大修,而中小修周期到了的设备可协同进行中小修。以上这些大修和协同的中小修就形成了停产大修计划。
中小修工作量相对较少,检修时间短,除在停产大修期中协同实施外,主要安排在临时停车时进行。化工生产要求实现连续不间断生产,但实际运行中短时的局部子系统或操作单元停车或者总系统的临时停车不可避免。如某关键设备的异常故障、巡检中发现某种危及安全的隐患急需处理、某岗位人员的操作失误,水电气原料供应不足等都可能产生临时停车。此时是安排该系统或操作单元设备中小修同步检修和协同检修的最佳机会。
化工生产装置处于有毒有害、酸、碱等各种化学介质的环境下,容易腐蚀,长久不维护就会造成砼表层脱落钢筋锈蚀,钢结构表面氧化锈蚀,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使设备管道的跑、冒、滴、漏机会增加,造成原料及成品的大量损失,也给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隐患;一般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出周期性的防腐维护,对砼、钢结构、设备管道等定期作油料涂漆(如环氧树脂等)的表面涂刷工作,使生产装置正常运行。
四、结束语
由于化工企业系统工程项目的各种特性决定了工程质量监督、成本控制、装置维护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坚持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从而达到保证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0
【关键词】 核医学;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防护;管理
国内外临床证实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行手术+131I+甲状腺激素抑制三步方案是目前最佳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1】。然而该项治疗工作属于开放型放射性工作,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131I具有三个特点:一生物半衰期较长,物理半衰期为8.04天,服药后的患者便成为活体放射源,难免使陪护人员,家属及其周围人员受到外照射和环境污染;二它既能放射出β射线,又能放射出高能量的γ射线,故内外照射共存;三治疗甲状腺癌需131I剂量大,因此,放射防护与管理非常重要,为了保障人员与环境的安全必须加强放射防护与管理。我科2010年5月~2011年6月对20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行131I内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人的满意度为98%,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现结合实际工作做一归纳。
1 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
131I治疗是一项特殊的医疗工作,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系统培训,一、学习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法规,学习131I的物理性质及释放出来的射线的性质等知识;二、学习个人防护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规程,严格执行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三、严格把好“三废”处理关。对于放射性“三废”(废液体、气体、固体)的排放和处理,都需有专门的数量限值和行为准则的规定,以防止放射性核素向环境扩散而危害广大人群;四、工作人员应配戴放射计量仪,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2 合理科室布局及设施配套
病房设立“三区制”,无活性区为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活性区为已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病房,高活性区为放射性核素储存、分装场所,三区之间需有严格的分界,每间病房均需设置可视对讲系统,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对讲系统与患者沟通,既不直接接触患者,又可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娱乐设施,如电视、书籍,使患者能够安心住院。
3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核医学病房除了具有普通病房的管理制度外,还要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一、病区管理方面需坚持“环境与设施管理制度”、“住院患者守则”、“抱怨处理制度”等。;二、医疗管理制度需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三、高活性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处理原则” 、“放射性同位素定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并严格执行,有章可循,以此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4 对治疗病人的管理
4.1 131I治疗前的准备
4.1.1 了解病史 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时间,停服甲状腺素片4~6周,停用含碘的药物或食物4~6周。
4.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担心核素进入人体会导致人体细胞的癌变或引起不良后果,再加上服用131I后需隔离的认识不足,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是核医学护理的关键。需要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人文治疗环境,热情接待,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让患者了解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原理,大致过程和注意事项,满足其探究心理。同时让患者知道我们本来生活的环境既存在有一定量的射线,称为天然射线。131I是低能量、短寿命的同位素,短期内即可衰减和排出体外,因而对身体影响不明显。核医学治疗与核武器及核污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治疗用量被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内,不会对患者产生近期的危害,而且无创伤、无痛苦,治疗效果好。服用放射性药物后,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放射源,必然对周围环境和人群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对健康人群不必要的辐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隔离,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说明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医护人员会通过可视对讲设备系统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解决。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放射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辐射在治疗中的利弊关系,既不要过分紧张和放大对身体的辐射影响,也不能忽视辐射的存在,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4.1.3 服药前对患者的宣教 一、患者入院时详细地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病房内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管床医生和管床护士,遵守如下规章制度:一、住院患者原则上无陪伴,特殊情况需经核医学科主任同意;二、患者应在指定的卫生间大小便,禁止随地吐痰,刷牙、漱口、洗刷餐具等均应在卫生间内的专用洗涤池内进行。污染的被服和个人用品应在其病室卫生间内作去污处理,并单独放置一段时间待其放射药物表面污染监测证明其低于3BqCM,三、服用放射性药物后,不得在病室内“串门”,患者住院期间一律穿病员服,患者要求户外活动必须征得医生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进行。四、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根据国家规定出院时体内允许最大活度为1.1GBq(30mci)【2】。
二、因为患者服药后须隔离,医护人员不能和病人直接接触,所以服碘前教会病人自己测体温、脉搏呼吸并将大小便一起正确记录在登记本上,每天再由护士收集记录在体温单上。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服药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以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2 治疗中护理 指导病人服用131I后空腹2小时,及时排空大小便,多饮水或含服酸性食物,加快“非靶”组织器官的放射性物质尽快排除,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嘱患者按时口服泼尼松以减轻喉头水肿,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特别是服131I后3天内,一般通过可视对讲系统,特殊情况需到床边观察,医护人员应有防护设施(如铅屏),身穿铅衣,配戴铅眼镜,而且各项操作应尽量事先做好准备,以缩短与病人接触的时间。
4.3 治疗后的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在其出院后三周内仍需限定活动范围,避免与家人特别与孩子和孕妇近距离接触,减少公共场所逗留和污染【3】,131I治疗后女性患者一年内、男性患者半年内须避孕,嘱患者按时服用甲状腺激素,一是起到替代作用,使机体处于正常的代谢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外源性甲状腺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总结:大剂量131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加强放射防护与管理,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使患者自觉接受治疗;治疗后做好用药护理,加强放射防护,既保证131I治疗的效果又保证了辐射安全。
参考文献
[1]裴著果,核医学影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0-366
[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汽化术;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73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93-03
Effect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transurethral electro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 in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ZHOU Ye-min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Pingxiang 33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nsurethral electro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TUVP) in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 Methods 7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PH treated with TUVP were selected,and the experiences of treatment and nursing were sumed up.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treatment,the scores of the IPSS,QOL of the 74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d,there was only 1 cas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condition was not seriou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UVP in treatment of BPH is effective,and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nursing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urgery.
[Key words] Transurethral electro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Effect observation;Nursing experience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发生在老年男性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等待、间断排尿等症状,对老年男性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引起肾积水、感染、尿潴留、尿失禁、膀胱结石、疝气、痔疮等并发症,延误疾病的康复。目前,对于BPH可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汽化术(TUVP)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它是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能将新型汽化电极与高频电刀技术相结合,直接于内腔切除前列腺,达到清除更方便彻底的目的。本研究对本院采用TUVP治疗的74例老年BPH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本院收治的老年BPH患者,全部患者行血液、B超、尿路造影等检查确诊为BPH。年龄47~75岁,平均(57.3±2.5)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3.6±0.4)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急迫性尿失禁、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尿滴沥、血尿等,严重时有肾积水、感染、尿潴留、尿失禁、膀胱结石、疝气、痔疮等并发症。74例患者均符合经尿道电切术手术指征,其中,合并高血压12例,反复尿路感染23例,有尿潴留史10例,糖尿病5例,严重肾功能损害5例,肾积水3例,膀胱结石2例,冠心病1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备血,肌内注射血凝酶,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必要时脊柱侧弯者可选用插管全麻。尿道外口狭窄者可先用尿道探子扩张尿道,在监视系统下经尿道置入F24电切镜,观察前列腺增生情况、精阜位置、精阜与膀胱颈距离、双侧输尿管管口位置、膀胱是否病变等情况。若患者前列腺增生以中叶为主,可先在5~7点位置汽化并电切中叶增生部分的腺体,以膀胱颈部为标志起点,以精阜为标志止点逐一视野切除,再切除两侧叶增生部分腺体,切割时逐层进行,直至前列腺包膜、顶部电切完毕。若患者前列腺增生以两侧叶增生为主,从1点或11点位置开始切除,先切除增生较多的一侧,再切除另一侧及中叶部分,最后电凝止血。术后使用排空器反复冲洗膀胱,直至组织碎块冲洗吸出,并彻底止血,留置导尿管,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1.3 围术期护理
1.3.1 术前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要评估患者对手术产生的生理及心理问题,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手术卫生指导工作。手术前应该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糖在合理范围内,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利用留置造瘘管引流尿液,使患者血肌酐下降至合理的范围,并进行合理的禁食和禁饮。若患者出现尿路感染,应先控制感染,再行手术。在运送患者的途中,应该注意严防管道的脱出和阻塞,避免因血块阻塞膀胱而再次手术。由于患者一般会对手术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不良情绪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耐心讲解手术的安全性,从心理上减轻患者的负担,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接受护理。如果患者或家属有疑问,护理人员应进行详细解答,以消除顾虑,增加患者的信心。
1.3.2 术中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应控制好手术间的室温,在反复冲洗膀胱时,为避免因膀胱吸收灌洗液引起患者血容量上升,导致血钠降低或水中毒,需要采用心电监护仪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吸氧、监护。同时每30分钟监测患者血糖1次,如异常升高,需及时通知手术医师,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控制血糖。
1.3.3 术后护理 术后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注意其病情变化。给予患者持续膀胱冲洗24~48 h,及时根据冲洗液的颜色调节冲洗液的速度,开始时速度可以较快,待引出液颜色变浅后,可调慢冲洗速度。冲洗液的冲洗量也应适宜,进出流量应保持平衡。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头痛、胸闷、恶心等电切综合征的先兆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急救处理。保证膀胱冲洗的通畅是术后护理的关键,持续对膀胱冲洗可减少或避免因冲洗液温度过低引起的膀胱痉挛。妥善固定好患者的尿管,并保持引流通畅。术后3~4 d若无出血现象,可逐渐停止膀胱冲洗,拔管并密切观察排尿情况。嘱咐患者术后24 h后可进食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
1.4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如残余尿量(RUV)、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等,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BPH患者经TUVP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比较
与手术前比较,74例患者术后IPSS、QOL评分及RUV均显著降低,MFR、AFR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BPH患者经TUVP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比较(x±s)
与术前比较,*P
2.2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分析
74例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护理状况良好,仅有1例患者出现尿道口狭窄且病情较轻,未发现因护理不当而造成的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多见于>50岁的老年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等待、尿无力、尿流变细、尿滴沥、间断排尿等症状。目前,关于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等[1]。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上逐渐发展出一种利用新型汽化电极与高频电刀技术相结合,直接于内腔切除前列腺的手术方法,即TUVP。TUVP较传统的手术方法更能准确地找到病发部位,治疗效果也更确切。TUVP能使汽化电极与前列腺接触,形成汽化层和凝固层,前列腺的大部分血管被凝固,充分汽化前列腺组织至前列腺包膜,达到与TURP完全相同的治疗效果[2]。同时,TUVP 联合应用了脱水和汽化两种效应,其电源输出频率比普通手术高出2~3倍,且能量设置也比一般电切术高,不仅能保留普通电切术切除前列腺的功能,还具有更高的手术效率,同时,术后并发症也较普通电切术少。由于汽化层下有凝固层,TUVP在手术过程中能明显减少出血量,术中出血量、冲洗液量和冲洗液吸收量均较少,即使有少量液体渗出或出血,也可被蛋白凝固层吸收,有利于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减少经尿道电切综合征的发生,便于操作[3]。此外,因TUVP术后出血少,多数患者可以在24 h内拔除导尿管,住院时间短,而且无需输血,术后无需膀胱持续冲洗等,治疗费用相对较低。
合理有效的手术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在手术前、中、后,需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工作。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手术过程中反复冲洗膀胱时,患者机体短时间内吸收过多的冲洗液,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易出现TURS,表现出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血压降低、惊厥、昏迷、低血钠等症状,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因此,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膀胱冲洗的压力,密切观察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有紧急情况时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4]。②出血:出血是TUVP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术中止血不完善或电切过深而切开静脉窦所致,医护人员需要注意避免切割三角区以及被膜外静脉丛以达到彻底止血的效果。如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多,应加快冲洗膀胱的速度,及时压迫止血。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提醒患者在术前停止服用抗凝剂等药物[5]。③膀胱痉挛:当术中膀胱颈部受到压力过大、膀胧过度充盈、冲洗液引流温度过低以及患者负面情绪等原因带来的不良影响时,会导致膀胱痉挛的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有明显的膀胱憋胀感、急迫的尿意及便意感,这时需要立即给予镇痛剂,缓解患者的症状。④尿失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膀胱会由于电切创面的疼痛刺激和膀胱逼尿肌的压力降低引起暂时性尿失禁或永久性尿失禁,该症状一般在术后1~2周即可缓解或恢复,恢复期间可给予患者溴丙胺太林和吲哚美辛治疗。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后指导患者提肛肌收缩训练,有助于预防或降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对于永久性尿失禁则主要依赖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避免对尿道外括约肌的直接损伤[6]。⑤尿道狭窄:尿道狭窄多出现尿道外口狭窄的情况,主要是由于电镜对尿道外口黏膜造成损伤产生瘢痕而形成,该情况可以通过术后及时更换切口敷料,防止局部感染进行改善。对于后尿道狭窄的患者,则应在术中尽量减少镜鞘的往返运动,避免尿道损伤,积极控制尿路感染[7]。⑥患者取截石位时注意事项:要了解患者是否患有影响摆截石位的骨关节疾病,有无下肢静脉血栓、感觉或运动障碍、皮肤病变;术中在患者坐骨结节超出背板下缘5~6 cm骶后处垫一软垫,约束带应固定在小腿,并保持约束带平整、松紧适宜,同时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一旦发生变化,要及时纠正;术后也要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运动功能,以免因护理不当发生不良反应[8]。
本次研究表明,TUVP治疗BPH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后各项生理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同时,合理有效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其心理健康,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因此,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重视,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医师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护理人员也要提高专业护理水平,以为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康复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 徐冬冬.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2):138-139.
[2] 张良,叶敏,陈建华,等.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对BPH的疗效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8,19(5):300-302.
[3] 乔光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9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6):29.
[4] 刘思平,杜秀华,林双容,等.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附263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6):637-641.
[5] 红.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379例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8000-8001.
[6] 高秀梅.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184.
[7] 张光明,崔光华,张敏.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84-85.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6-015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eming cycle in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140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in 2012 before implementing PDCA cycle management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140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to August in 2016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were set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 effect of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PDCA cycle activities, the ward management, the level of care technology operation, the aware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the basic nursing pass rate and so 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 event.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e events decreased from 5.71% before the event to 0.71%. Patient satisfaction increased from 95.00% to 99.29%, with an increase of 4.29%.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PDCA cycle; Nurs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DCA 循环管理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 1954年提出,因此又称戴明循环,其实施过程分为P(计划)、D(实行)、C(检查)、A(处理)4 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循环、持续向上的螺旋改进过程[1,2]。此模式将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分为持续循环的四个阶段:P即为计划阶段,主要工作为分析现状,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护理计划;D即为实施阶段,主要工作为深入落实计划;C即为检查阶段,要求检查计划的落实效果;A即为行动阶段,主要将获得的成果标准化,并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计划做准备[3]。PDCA 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护理安全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4-8]。我科于2013年1月在全院率先开始将PDCA循环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收治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意识不清,有沟通障碍;②小于18岁;③治疗过程中出现死亡。随机选取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2012年10~12月我科住院治疗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62例,女78例,年龄19~87岁,平均(46.2+5.7)岁;随机选取实施PDCA循?h管理后2016年6~8月我科住院治疗的1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65例,女75例,年龄21~85岁,平均(45.8+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计划阶段(P) 全体护士共同分析本科室在护理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性、可行性、重要性进行排列,运用二八定律分析主要原因并制定改善对策。调查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现状:核心制度执行的不到位,实施跌倒、坠床、压疮防范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在护理工作中落实不到位;护理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科室虽然已经成立护理质控小组,但质控人员职责和工作分工不清,没有明确岗位职责,质控标准制定不规范,科室一级质控效果不明显,缺乏对护理质量改进效果的持续追踪;低年资护士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较低,主动学习专科知识的意识不强,临床护理工作中缺乏预见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存在薄弱环节和薄弱人员,会增加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全体护士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柏拉图进行原因分析及制定目标,根据5W1H原则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等方面拟定适合本科室护理现状的改善对策。
1.2.2 实施阶段(D) 按照制定适合本科室护理现状的改善对策具体实施。护士长加强对核心制度的培训,对护理人员培训,在熟知核心制度内容的基础上,将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科室质控组织成员分工明确,实施岗位责任制,严格履行工作职责,重新制定符合科室现状质控规范,质控成员能熟练掌握质控标准,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组织护理人员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追踪监测和记录整改效果;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专科知识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1.2.3 检查阶段(C) 检查阶段由护理部检查和科室自查两部分组成,检查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按改善对策实施后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效果。检查过程中参照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相关要求及达标参数,检查各指标是否已达到标准[9],对于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1.2.4 处理阶段(A) 将护理质量管理的改善结果与计划制订时的目标进行对比,将改善效果显著的对策制定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或规章制度,将改善效果不显著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遵循PDCA循环的特点,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探讨新的改进措施达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见图1。
1.3效果评价
对开展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管理活动前后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于实施前后各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率100%。对病房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价。患者出院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满分为10分,8~10分为非常满意,6~7分为基本满意,1~5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开展PDCA循环后我科病房管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健康教育知晓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明显高于活动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活动前5.71%降至0.71%;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95.00%增至99.29%,增幅达4.29%;开展PDCA循环管理前后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DCA 循环质量管理模式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 个阶段紧密衔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环环相扣、呈阶梯式上升,每次循环对存在问题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总结经验,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新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循环管理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的特性。PDCA循环在我国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10],通过此种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能,并且提高医院临床的护理质量[11],实现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提高护理服务水平。2016年我国卫计委在《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各级医疗机构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解决新问题,符合质量标准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将有利于促进医疗质量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发展,保证医院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内涵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已被应用于新一轮的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中[12],成为医疗机构改进工作质量的科学管理方法。
【关键词】 戴明环;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评价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质量环, 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于19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 后经戴明博士进一步挖掘和普及, 广泛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 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1]。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经济效益, 是判断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 做好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管理, 成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2]。本研究采用PDCA循环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危重症患者200例, 包括男90例, 女110例;年龄22~83岁, 平均年龄(58.7±8.2)岁;病程5 d~7个月, 平均病程(16.17±4.84)d;均因各类危重症就诊。将20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每周发放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调查。同时, 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各组的护理文件质量、基础和专科护理质量进行考察。此外, 医院定期组织专科护理操作考试, 评定两组护士的护理操作能力。待患者都出院后, 将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士的护理操作能力进行对比。
1. 2. 1 常规护理 危重症患者给予常规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留置尿管、做好标本收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齐抢救药品和器械, 必要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3]。
1. 2. 2 PDCA循环护理质量管理[4] ①计划阶段。明确各级护士岗位责任, 结合医院实际, 制定详细的层级管理制度;注重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 制定详细的护理知识培训计划。②执行阶段。科室定期组织护理教学查房, 教导专业护理知识;开展护理交流会, 让各位护士针对护理中的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护理部针对各临床科室的特点, 制定危重症患者护理方案, 并进行演示, 使各级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技巧。③检查阶段。护理部组织各科室进行护理质量自查, 并组织人员定期对各科室的危重症患者进行查房;每月随机抽查各科室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 并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使之努力提高专业技能。④处理阶段。将护理考核结果纳入护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中;对检查出的护理问题, 护理部与各科室充分讨论, 得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 护理部将跟进复查, 落实整改效果。
1. 3 专科护理考试成绩评判标准 优≥90分;80分≤良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优于对照组;同时, 观察组的护理文件质量、基础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士护理操作能力对比 观察组护士的优秀率为24%, 合格率为96%;对照组护士的优秀率为10%, 合格率为84%, 观察组护士的护理操作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 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P(plan)计划,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 具体运作, 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 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 分清哪些对了, 哪些错了, 明确效果, 找出问题。A (action) 处理, 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 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 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 引起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 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5]。
本研究发现,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单独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危重症患者时,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 可以有效优化护理质量, 提高护士的护理操作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戴莉敏, 贡浩凌, 方英,等. 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0):882-885.
[2] 吴修萍, 魏进莲, 王成香. PDCA在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中的效果评价. 青岛医药卫生, 2014, 46(6):459-461.
[3] 刘金叶, 王泉莉, 王新刚,等. 实时护理质控在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4(11):45-46.
[4] 上官志毅, 陈冬梅, 黄婷婷,等. PDCA循环在国内护理领域应用的新进展. 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2):26-27.
[关键词]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价值
护理部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指挥中心,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担负起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的职能[1]。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中心任务。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以及人们对卫生事业的要求逐渐提高,护理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护理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地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是目前最急需探讨和解决的症结。对2010年01月至2011年04月期间,我院护理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完善护理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回顾性分析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0年01月至2011年04月期间,回顾性分析该期间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
1.2护理质量管理:
1.2.1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我院实行护理部-护士长二级管理体系。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病区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员委员会,负责全面护理质量督导、检查。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护理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开展。
1.2.2制定护理质量标准:
护理质量标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尺。因此,护理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护理质量检查考核的详细标准和细则。该标准既要保证护士在工作中能依照标准进行操作,又能使护理质量管理者依据该标准进行核查,确保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3]。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并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严格执行护理工作核心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避免医疗纠纷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3规范护理考核:
护理部经常深入科室检查、督促、考评。定期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检查考评护理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考核者要熟悉各专业特点和掌握各项质量标准的考核内容,对所有考核个人和科室都必须一视同仁,以防随意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力求达到公正、客观、准确,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业务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可采取提问、问卷、笔试、竞赛、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形式[4]。护士长每月召开一次科室护理人员会议,对本月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护理部每季度进行一次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每月对护士长进行目标考核,其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通过考核,使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1.2.4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二是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护士“三基三严”及专科技能训练,特别是新上岗和年轻护士的培训。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全院护士进行新业务、新知识和专科护理理论学习、护理查房、护理基础理论考试和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比赛,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强化护士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护士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科学化管理意识,使各项护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每月对护士长进行目标考核一次,实行双向反馈,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工资挂钩。四是选派护理骨干参加高级培训班或者进修学习,鼓励护理人员撰写、,并开展论文交流座谈会,以相互交流护理经验[5]。护理部有计划地举办护士长学习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护士长具备较好的业务水平和管理素质。同时安排护士长给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业务讲座和技术培训,既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也为护士长的发展提供平台[6]。
2.结果
我院护理部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的质量管理思想,通过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完善护理考核、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措施,激发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总体满意度达98%,提升了护理质量。总之,护理部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保证,对于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桂姿,李第章,翁双凤.控制路径在护理质控中的作用.吉林医学,2006;27(12):1557-1558.
[2]马鲁瓦。护理部加强护理控制管理的体会.中国医疗前沿,2008,3(18):107-108.
[3]张宝莲,周彩峰.护理部在护理质量全程控制中的作用.医药论坛杂志,2008;29(3):111-112.
[4]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41-143.
【关键词】PDCA循环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PDCA循环法以称戴明循环,包括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总结)[1-2]。PDCA被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循环系统。我院产科于2009年-2010年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计划阶段-P
1.1护理质控项目将护理质控的内容分为病区管理、分级护理管理、基础护理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管理、护理文书管理、特殊区域(产房)管理、健康教育管理、等8个质控项目。
1.2人员分组按质控项目将全科护理人员分成8个小组,参与不同的质控项目,实行人人均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层级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自控能力。
1.3制定护理质量控制目标及措施各护理质量小组根据本组所管的护理质控项目,制定出可行的护理质控目标,找出本月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出改进措施并认真组织落实。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质控考核标准,使护理人员自觉控制好自已本班次的护理质量。
2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要加强对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各个项目的检查考核标准培训,让护理人员明白每月护理质控的目标和措施,制定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促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在工作中加强护士的慎独精神,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开展护理工作,避免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工作中减少漏洞的发生。
3检查阶段-C
3.1检查内容每人班次的护理工作是否按照原定的计划予以完成,在工作中能否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护理质量是否达到部颁标准。
3.2检查方法护理质控小组按照护理质控考核标准,每月对科内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2次,各班护士下班前对自已本班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回顾,是否存在漏洞,护士长每月不定期对护理质控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限期给予整改,确保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防止因为护理工作疏漏而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4处理阶段-A
每月召开护理质控会议,质控管理小组对本月护理质控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限,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作为下个月整改的重点,重新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把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从而形成有效的PDCA循环圈。
5结果
2009年与2010年病区护理质量检查比较,见表1。
6体会
PDCA循环理论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管理界公认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3]。我们将该管理理论应用到护理质控管理中,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PDCA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在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交织、环环相扣,且每个循环周而复始,紧密衔接,其中质量持续改进是PDCA循环的核心。通过运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控管理,加强对护理质控进行监控,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病区环境整然有序,护理记录漏书写由原来的5%下降至0.2%,急救物品用后得到及时补充,完好率达100%,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95.1%提高到98.6%,纯母乳喂养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100%,杜绝护理记录涂、改、刮现象的发生,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由此可见,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对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