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品流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推进连锁经营
1、规范连锁企业发展,扩大连锁经营规模;
2、以超市+基地建设为课题,研究我市连锁经营发展新思路;
3、举办食品安全、优秀店长评选、收银员技能竞赛等连锁企业需求的培训及评选;
4、建立连锁企业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各企业间的交流;
5、做好特许连锁行业监管。
(二)加快物流发展:
1、推进引镇仓储物流中心、大明宫物流中心、六村堡空港物流、贝斯特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重点项目建设
2、贯彻落实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我市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3、总结经验,规范和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水平
4、加快物流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三)电子商务
1、以利安电超市为依托,推进西安市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2、推广电子商务在连锁超市和百货企业的应用,扩大企业建立自动销售管理系统比例,支持96128、红马甲进一步发展网上购物、电话购物等,逐步向多领域和全区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二、推进新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1、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是在农家店的建设质量上进一步提高,二是控制农家店的建设比例,三是引导企业在自有品牌和乡镇农家店兼配送中心建设方面下功夫,减少配送成本,四是做好对农家店的店长的培训。
2、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
3、推进信息田园农商对接网,为农副产品通过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卖难问题。
三、其他方面
(一)典当行业管理:以优化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打造西北行业精品、确保行业整体推进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1、加强行业管理力度,对典当市场需求动态进行调查研究,适时制定行业管理办法和地方性工作条例,加大对违规典当行为的查处力度。2、加大行业宣传,提高行业在社会的认知程度,塑造提升行业整体形象。3、打造行业发展平台。协调有关部门,为典当行做好政策上的服务。
(二)拍卖行业管理:1、重点培育文化艺术品拍卖市场,打造市场形象好、专业技能强、社会知名度高的拍卖企业。2、积极拓展拍卖领域。引导和鼓励拍卖企业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拓展包括生产资料和非生产资料、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及民品在内的新的拍卖业务。3、规范企业运作行为,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对拍卖企业业务进行监督规范。
一、我国目前商品流通的特点
企业所进行的商品流通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商业流通领域内的购买销售活动,而商品流通企业自身也有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商品流通有四大主要环节
我国目前的商品流通企业的职能不断的从单一的生产领域向大众消费领域转变,这样的职能转变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大众消费和社会消费的需要。商品流通的四大主要环节是:商品采购、商品储存、商品运输以及商品销售,这些环节分布在商品流通的各个不同阶段,在不同环节上为商品流通企业的日常运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组织商品流通是企业的主要任务
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将很多生产环节都省略掉了,是为了让商品流通企业摆脱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产品具有特殊性带来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商品经营流通的周期,从而将企业的总体成本降到最低,明确了企业的任务是组织商品的流通,而不是进行商品的生产,这也是为什么流动资金占据了商品流通企业中资金总量的较大份额。
3.商品流通企业具有桥梁作用
商品流通企业作为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沟通和交易的桥梁,作为第三方的中介,商品流通企业与市场客户以及生产厂家接触的机会很多,使得企业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获取最新的市场动态,能够根据不同的动态做出积极的回应。商品流通企业利用自身的桥梁和纽带的特殊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同时引导生产和消费,从而将企业市场交易的成本降到最低。
二、企业商品流通环节的成本控制分析
商品采购环节成本控制分析
曾有人这样定义商品采购:商品的采购和销售是仅有的可以给公司创造收入的部门,也有人这样说:公司采购人员有必要对生产成本负一半的责任,这就说明加强商品采购环节的有效控制是加强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如果采购这一环节能够节约1%,那么企业总体经济利润就会上升6%到10%左右,这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控制和节约商品采购成本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利润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一个商品流通企业来说,采购环节是整体物流链的开端,也是企业物流管理中非常重要部分,对采购环节成本的有效控制能够实现流通商品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以及将企业整体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品流通企业要想有效的控制采购环节的物流费用,就要简历和完善系统化的采购决策,以实现成本支出的优化。
在采购环节中,由于生产商和消费者等诸多因素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商品流通企业在控制成本方面仍受到一些局限,具体如下:
(1)采购部门的采购的方式不够规范
采购部门在进行采购工作时,一般情况下,是先由商品供应商报价,然后供应商之间进行竞价,采购者最终选择相对来说,商品质量最佳且价格最合理的供应方完成商品的采购。但是,我国现阶段市场竞争的机制还没有足够完善,导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的只是短期的合作行为,而对于供应商来说,竞争更是多于合作,因此,这样双赢的局面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会被再一次的竞争打破。
(2)采购的监督机制不明确
采购部门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监督和控制,随意性过大,对市场信息的处理也不够果断,没有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市场视角,而且在分析成本控制上,采购部门不能与企业内的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尤其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幅度较大时,库存的商品数量就会过多,有些商品的进价也很高,影响了库存数量的整体稳定性,给企业支付账款增加了难度。
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部门缺乏独立性
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部门的独立性可以使各部门之间形成顺畅的沟通渠道,而采购部门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就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这种情况则会导致企业很难采用灵活的控制办法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措施:
规范商品采购部门的规章制度,使商品采购趋于程序化,企业要与资质高、产品质量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优化企业商品采购程序,降低采购成本。
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采购监督机制,保证商品的库存量处于稳定状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从企业利益和商品质量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商品采购方案,从而降低应付账款的风险。
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共局域网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保障企业各部门接收信息的实效性。如果在采购环节中发生成本变动,要先由专业人员对情况进行分析,灵活选择应对方式,将采购环节带来的成本损失降到最低。
2.商品库存环节成本控制分析
库存环节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储备资源的重点环节,对商品库存控制成本的强化可以使企业的正常运营得以保证。库存的最优状态就是实现零库存,但是现实下这种零库存是很难到达的。因此,企业控制库存成本就是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库存量降到最低,减少贮存成本的支出,进而能够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建立企业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库存量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影响商品流通企业的正常经营,这就对库存提出了很多要求。库存过多会导致企业大量资金被压制,库存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缺口,资金供应不足;而库存过少则会导致企业的存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某种商品的品种不齐或是断货的时间过长,就会流失一大部分的客户群体,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收益。
企业库存成本过高会使企业的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商品的库存储量约占企业总资产的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成本控制流程不明确将会造成整个商品流通环节脱离正常的运营轨道,库存量过大不仅会导致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还会增加商品的过期率和变质率,导致商品贬值,企业效益受损。
3.商品运输环节成本控制分析
商品的运输环节是商品流动过程中实现商品的空间转换的重要方式,由于流通行业中商品的数量相对较为庞大,导致货物的运输费用占据了运输环节成本的一大部分。因此,对运输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商品在进行物流运输中的费用,而商品流通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如何选择合理的运输线路以及如何以最快的时间、最短的路程、最低的消耗将货物运输到指定地点。
我国商品运输环节中的成本控制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第一,企业往往重视采购和库存要多于运输,对运输成本控制的忽视必然会造成企业总体成本控制的均衡性遭到破坏。第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运输人员。第三,信息处理没有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传统运输仍占据着市场,运输成本增加。第四,运输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倒流运输和重复运输现象普遍,加大了运输成本。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控制措施:第一,加大监管力度,重视成本控制;第二,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通,避免无效物流。
4.商品配送环节成本控制分析
该环节主要是指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对进行分货、配货和送货产生的费用和相关工作人员工资的控制。我国的商品配送环节仍处于瓶颈期,需要积极提高配送环节中的技术管理水平,以实现整体流程的优化,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历史性转变,使商品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如何使商品流通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成本控制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利润的重要方式。我国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商品的购进、出售、调转、储存来实现商品的流转,其中购进和出售是实现商品流通环节的主要任务,而存储、运输则是在购买和出售商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做好这些环节的成本控制,减少流通总成本,商品流通企业就能降低产品价格,扩大产品的销量,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
商品流通企业的本质就是进行购买销售活动。其特点如下:
(一)商品流通具有四个环节
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大多依赖规模效益,商品流通过程包括采购、存储、运输、配送四个环节。这些环节地位不同,作用不同,重要性不同,它们分别处于商品流通中的各个阶段,因为经营利润较低,所以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中下水平;但这四个环节共同决定了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正常工作。
(二:)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重心在于组织商品流通
对商品基本上不进行再加工,而是组织商品的流通。因此,在流通过程中减少了很多环节,使商品流通企业不仅仅局限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是更大程度的重视缩短商品运输的时间,更好地节省企业成本的开支,从而达到商品流通企业有效的成本控制。
(三)具有市场亲和力
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是连接生产企业与消费市场的桥梁,由于市场与顾客接触较为频繁,因此通过作为桥梁的机会来引导生产和消费,可以更好地降低成本,达到最大效益的成本控制。
由于行业门槛较低,进出行业相对容易,从而加剧了我国商品流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根据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可以了解到,提高中国商品流通企业的职能,提高经营利润的水平,完善成本控制是必须要加强的。
三、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流通环节成本控制的分析
(一)采购环节成本控制分析
通用公司著名前总裁韦尔奇曾经这样说过:“对于任何公司而言,产品采购和产品销售是仅有的两个公司能够产生收入部门,而其他部门都采用了该公司的管理成本”。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如果对购买链接成本节约1%,那么整个企业的利润将增加5-10%。可见,采购是成本控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商品流通企业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来说,起点是整个采购链条,也是物流管理中物流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购成本是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支出,涉及面广且主要和外界交流。因此,加强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制定严格的科学的采购管理制度,明确各种材料的规定和价格区间,这样可以避免采购工作无章可依,也给采购人员一个督促。另外,由于采购方和供应方为了自身利润最大化而相互封锁消息,导致信息不对称,使采购变成一种盲目的、报价不真实的过程,当采购过程出现问题时,可追溯性较差,解决问题较不及时,所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采购过程中出现问题,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处理,最大程度的减少失控造成采购环节的损失。
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应该对有关采购事务进行系统的管理,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并完善采购制度,依据需要提出购买计划、考核计划、选择供应商,建立供应商档案,方便材料的及时供应,并通过商务洽谈确定详细价格、交货相关条件,最后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完成全部采购过程,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减少采购环节中出现的损失。企业应在最适当的时间,以尽可能最低的价格,选择最适宜的供应商,购买品质最佳、数量最恰当的原料。
(二)库存环节成本控制分析
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正常运作的第一任务是保证商品数量的及时性和流动性,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控制企业的库存,使商品流通的效率有所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避免因为商品的严重堆积、流动资金的大量占用,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首先,企业库存成本过高,大量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根据调查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储备相关成本应约占总资产的20―40%。其次,大型商品使管理成本相应增加,而大量库存商品将增加过期、变质的可能性,导致货物受损,企业资产严重损失。成本控制过程不明确,影响整个商品流通。当前我国很多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储存管理水平较低,还不能完全做到统一经营、管理、配送。所以要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对企业的库存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要求合理的控制库存的容量,达到最高容量就不再购入该原材料。管理好库存,及时进行清理整顿,确定长期的库存、不使用的库存等。完善库存存储的方法,根据货物不同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摆放方式,让库存的容量达到最大的使用率。运用先进先出法,可以降低价格而减少库存损失。将仓库管理人员的数目合理的规定出来,不用过多的花费人力,为企业节省开支。仓库的位置摆放、大小的设定都要按规定来合理的规划。
(三)运输环节成本控制分析
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往往更专注于商品采购和库存成本控制,主管部门往往忽视运输成本控制,这样将导致企业控制权失衡,增加企业总体成本。而事实上,商品的运输环节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流通行业中商品数目所占的比重较大,商品的运输费用所占的成本比重较高。因此,运输环节以最低的成本控制,可以降低物流过程中消耗的成本。那么如何选择和充分利用车辆、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并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最短距离,最低的消费,高品质的货物运输任务是我国商品流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成本控制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许多商品流通企业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平台,使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合理的控制运输成本,逐个减少各个环节的成本。运输成本的控制需要以物品流通管理部门为核心,运用科学的手段规划和协调,做到所有人重视成本管理,齐心协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因此,商品流通企业应根据不同商品的数量和质量等情况,来选择科学合理的运输工具,采取直接有效的运输方式,避免耽误延长运输的时间,所有集中运输的商品都需要及时的更新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加强信息的安全性,集中运输车辆并发送及时,实现对对运输环节成本的有效控制。
(四)配送环节成本控制分析
配送环节主要是指商品流通企业配货和送货的过程。基于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现状,没有形成统一的配送中心,配送环节的体制还不健全。商品流通过程中配送环节的缺失,使本应该能节省的成本费用不同层次的花费在之前三个环节中,造成了国内外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差别。
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应该选用合理的信息管理方法:一是可以使各类物品流通或交易办理能够准确无误的迅速进行;二是通过信息管理的办法进行数据的汇总,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可以控制配送成本。在实践中根据商品的特性,使用不同的配送方法,同类商品统一配送,提高商品流通企业配送效率,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控制和降低成本。
我国商品流通企业除了对以上四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外,还要明确生产成本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相关预算、结算制度,减少固定成本的浪费和支出;优化生产物流流程,降低库存,减少库存成本支出;精简机构,提高运行流程收益;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单位成本支出;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为消费者提供快速的服务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要想立足不败之地,就要抛弃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完善现代化的成本控制思想,提高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不同阶段的商品流通也会表现出不同特点,商品流通的技术水平也会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进步,随着不同地域特色体现不同差距。因此,就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而言,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统一的完整模式适合于每个商品流通企业。我国商品流通企业需要结合各自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的规划和实施的方法,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提升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这样才能够合理有效的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控制程度,促进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辉华.何曙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实证分析:1959―2008f[J].商业时代,2010(19)
关键词: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时差相关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2-0005-03
商品流通规模是对商品流通运行状况的数量性和结构性的总体描述和分析各国商品流通行业发展变化的重要概念。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机制是在对流通产业的波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与流通产业运行密切相关的一些指标变量,特别是与流通规模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变量,这些指标变量不仅能准确判断流通规模的运行态势,而且可对不正常波动进行预警,提示人们提前采取措施,以保证流通产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筛选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指标是构建商品流通规模预警机制的重要内容。
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系统的指标纷繁复杂,因此,笔者首先要对选出的指标进行大致的归类,经过归类的指标根据自身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类:(1)原始统计型指标。此类指标由系统输出量中与系统运行表征有密切关系的指标组成。(2)监测型指标。此类指标是为了监控、测定系统的运行状况而设立的,该类指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监测统计指标,其由原始统计型指标中挑选最重要的指标构成;第二部分为监测评定指标,是数据经处理后再选和重建的一套指标。(3)预测型指标。此类指标是在监测型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出来的,可以直接用于系统功能的监测和预警的指标。是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本文就是通过时差相关分析法从监测型指标中筛选出预测型指标,以此作为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的依据。
时差相关分析法是以一个重要且能够敏感反映当前经济活动的经济指标作为基准指标,然后使被选择指标超前或滞后若干期,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差相关分析法的数学原理如下所示:
设Y=(Y1,Y2,Y3,…Yn;)为基准指标,X={X1,X2,X3,…Xn}为被选择的指标,r为时差相关系数,则:
在式中(I)中,l为超前、滞后期,l取负数时表示超前,取正数时表示滞后,l被称为时差或延迟数;L是最大延迟数;n是数据取齐后的数据个数。其中最大的时差相关系数反映了被选择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关系。只有超前相关性较强的指标才能被选为预测性指标,否则指标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
时差相关分析法在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指标筛选中的应用主要从下列四个方面展开。
一、商品流通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品流通规模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范畴,其发展变动必然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它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确定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规模、消费规模、货币流通规模、价格水平、城市建设以及交通运输等技术条件、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它们共同作用构成商品流通规模变动的外部条件,对它们的监测可以用来推断商品流通规模的未:来走势,并在它趋于异变时发出预警,以提示管理层高度关注并在必要时执行相关政策以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原始统计型指标的选取
根据以上关于商品流通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选取1990-2005年20个社会经济指标作为待选指标。这些指标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农林牧副渔业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国内生产总值;批发、零售业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存货增加;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现金支出量;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载货汽车量;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数;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在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
由于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主要关注的是商品流通规模发展的动态指标,因此笔者在待选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处理,统一计算它们的增长率或比重作为进一步待选指标。
三、监测型指标的选取
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可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根据流通产业的发展特性,商品流通规模变动无论是数量上的还是结构上的,都可以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表现出来,这一指标也是流通产业的理论研究领域所公认的代表性指标)和以下10个待选指标的线性相关性较强,根据相关性确定它们可以作为商品流通规模预警系统的监测型指标。它们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1;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2;批发、零售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3;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X4;政府消费支出增长率X5;货币供应量增长率X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量增长率X7;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长率X8;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数增长率X9;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在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X10(相关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四、预测型指标的筛选
使用Eviews3.1应用软件,采用时差相关分析法对表2中的监测型指标进行筛选和归类,从而确定各项监测指标与基准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之间在时间序列上的先行、同步和滞后的关系,以此区分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1)先行指标也称超前或领先指标,是短周期事物景气分析的有力工具,利用它们的特征可推断下一阶段事物发展的方向及其程度。它也是所有的预警系统所最为关注的指标。(2)同步指标也称一致指标,是现时事物运行状态的重要变量,用来刻画事物运行的轨迹,确定事物活动的谷峰位置以及基准参照轨迹,它可以使我们得以把握事物的运行状态。(3)滞后指标也称落后指标,用于分析前一循环是否确已结束和为现阶段循环分析服务,它不具备预测功能,是筛选应该剔除的部分(数据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分析表3统计计算结果,在各指标的时差相关系数中找出不同时差关系绝对值最大的相关系数,根据绝对值最大的时差相关系数,确定各个监测指标与基准指标之间的时差相关关系(数据整理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上文分析,滞后指标没有预警意义,因此笔者选择表4中的先导长度小于等于0的指标变量作为预测型指标。因此通过时差相关分析法筛选出的预测型指标共有6个,分别是:X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2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3批发、零售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4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X8城市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长率;X,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数增长率。
长期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企业一直以来在财务上表现为成本高,赢利少,成本管理混乱等制约了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使得商品流通企业在后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成本削减,但企业更需要遵循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有选择的进行削减。对于成本管理中不重要的环节,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削减,而对于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反而不排除扩大投入的可能,如此有的放矢,有紧有松,聪明的削减成本,方是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不损害企业健康,甚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一种前瞻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产物。它与传统成本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成本管理的重心不仅在生产阶段,而且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在成本管理和控制过程中使用了一些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工具。具体是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协调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关系,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构建和评价企业战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的建立,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其麵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成本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实现成本领先和竞争优势的“双赢”。
二、商品流通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战略成本管理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产品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为了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必须推行战略成本管理,促使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一步,战略性降低成本,形成成本优势,在竞争中才能取胜
(二)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需要。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比如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可能会减少一些设备的正常修理与保养,从而影响设备未来的正常使用,进而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支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从战略的角度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三)战略成本管理是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成本管理的需要。传统成本管理重心仅在生产阶段,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和财务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结果的分析上,而要将成本管理管理范围由企业内部延展到企业外部,从事后控制到事前控制,通过过程控制将企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各个环节和企业战略目标相联系,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组织企业成本管理活动。
(四)战略成本管理是适应环境的需要。企业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环境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并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的成本竞争战略必须同它所处的环境相联系,企业经营的环境决定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范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相对地位。
三、商品流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措施
为了满足获取成本优势、提高企业利润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商品流通企业必须采取以下有力措施来控制成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控制成本的影响因素。当企业完成了以价值链来归集营业成本和分摊资产,并分析其价值活动的影响因素后,企业就应考虑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建立成本优势。如控制地理因素,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营销策略;进行学习管理,结合企业长期竞争战略来制定学习战略目标,确定赶超竞争对手的基准点;调节和控制生产过程,保证生产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减少生产能力闲置所带来的机会损失。
(二)再造价值链。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其价值链往往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存在着显著差异。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生产工艺、自动化方面的差异,以及采取新的营销策略、新的原材料、业务流程再造、供应商和分销商协同、竞合策略、厂房设施的地点迁移等措施苒造价值链,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奠定基础。
(三)通过价值链整合等措施强化成本管理。一方面通过价值链横向整合与规模经济、分权管理等来改善成本动因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助于价值链纵向整合、适时制的应用,以及质量成本管理等强化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加强成本管理的要求。
四结语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假账;产生的原因;对策
一、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假账的骗术种类与手段
因为各行各业的业务内容不同,还都设有会计部门,因此会计行骗的手段很多,国内外会计造假的案例层出不穷。下面对主要的几种会计假账类型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就是虚列企业收入。其次就是虚列成本费用,一般企业都会有一定的经营成本,很多会计过分的夸大了成本,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计算成本。其三就是虚构企业财产,一般企业出现坏账、烂账的时候,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估资本,将一些不属于自己或者直接不存在的资本化为己有的虚假现状。四是虚构企业负债,一些企业为了减轻自身的债务,违法乱纪,将一些企业的盈利改动为负债,非法占有部分资产。还有就是虚列企业利润和虚列所有者权益等等,这六大类会计造假骗术手段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商品流通企业产生会计假账的原因
所有的会计造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利益铤而走险,涉及到的因素很多,范围也比较广,下面就几种比较普遍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会计法规缺陷与执法缺乏严肃性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很晚,会计体制还不够完善,算得上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因此会计法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国家为了规范会计行业的弊端出台了不少法律条文,但是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单位为了利益的最大化钻国家的空子。有关单位还存在着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会计假账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执法的力度还不够,是很多企业单位敢大胆放肆的做假账。
(二)企业两权分离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
很多的企业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所有者只看报表和定期分红,对公司内部的事物鲜有问津,赋予职业经理人(经营者)巨大的权力。而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点不同,所有者的意志不可能百分百被经营者执行,双方利益出现对立的时候,会计假账的现象往往就会发生。这些会计假账往往都是企业的管理层指使进行的,他们蒙蔽国家和投资者进行违法操作,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三)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和监督力度缺乏
国内的会计监督主要靠的就是企业内部、社会和政府,然而我国的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很多时候主要靠企业内部的监督,财务管理很混乱,也没有确切的规章制度。加上很多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监督工作都是表面上的,不能有效的执行。社会监督起步很晚,力量还很小,成千上万的企业面前数量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还不够高,不能很好地执行自己的义务。政府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成的审计制度,所有和财务有挂钩的机关单位相互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沟通合作,导致会计行业弄虚作假的行为很泛滥。
(四)会计制度还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我国会计部门一方面不仅仅受企业的领导,还要受政府部门的领导,出现了执行上的混乱,会计工作者的工作与自身利益不挂钩,一些能办好事、干实事的会计人员合法权益还得不到保障。企业用人单位对会计的职业道德要求不高,会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一旦为了眼前利益,会计人员很容易违法操作,制造假账为自己谋私利,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极不负责的。
三、防治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假账的对策
(一)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
这就需要国家出台强硬措施,对会计假账的行为进行坚决抵制,严格执行处罚措施,对目前的制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夺度,借鉴国外的经验,除去与国情不符的,坚持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
(二)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和执法力度
相关执法部门必须要依据法律条文所规定的,对会计假账严厉打击,对涉案人员实施依法处罚,将这些逾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会计人员绳之以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执法部门一些工作作风不端正,不能依法办事的人员进行教育批评,屡教不改者踢出执法单位。
(三)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发挥股东
参加管理企业的主动性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架空股民权力,大权独揽,不让股民参与企业管理,财务不公开、不透明。针对这种现象,企业必须要改革,让股民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赋予董事会最高权力。另外监理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绝对不能流于形式。
四、总结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假账产生的原因很多,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巨大的隐患,必须要发动企业内部、全社会以及政府协同合作,采取相应的措施,坚决抵制会计假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勤.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其对策[J].经济师,2015(01).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民对生产、生活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消费,而过去只追求廉价的商品流通结构却不能适应消费需求这一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导致如今大部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销售的商品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由于缺乏国家级的机构来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商品市场的总量仍感不足,分布也不尽合理。商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服务功能不健全,消费环境较差,压抑了农民的购买欲望。农村商品市场交易手段落后,尤其缺乏贮藏保鲜、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先进设施。市场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统一结算、价格形成、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功能很薄弱。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如今农民的消费习惯是“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不方便、不实惠、不安全已成为困扰农村消费的三大突出问题。
二、农村流通体系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流通观念陈旧,消费需求有待了解。
一方面,由于信息的闭塞,许多农民对新型的流通理念、方式、组织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加大生产元素投入的粗放型生产,对于如何加速农产品的流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漠不关心。 如广西临桂县会仙镇廖家山底村的野生甲鱼养殖,虽说掌握了很好的养殖技术,且目前市场效益较好,但是随着其他农户的模仿养殖,造成产量猛增,而相应的市场销售流通理念、方式没有跟上,还保留着只养殖,而不重视如何加快野生甲鱼的流转和销售,最终也只是近期效益的短视行为[1]。
另一方面,流通中的商品档次低,品种少,不符合农民的消费需求。过去几年,在城市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下,许多企业纷纷把投资转向农村,但大部分是将城市过剩或淘汰的产品直接投放到农村,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层次、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不同于城市居民,导致流通到农村的产品不能顺利出售,而农民也买不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二)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较为薄弱。
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组织与城市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流通规模小。农村各类商品市场大多数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主要是摊位式交易,属于商品市场的初级形式。2.流通能力有限。农村国有商业经营萎缩,失去了活力,供销社曾经是农村销售网点的主渠道,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流通体系逐步解体,大量分散的个体商户各自为阵,难以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的变化。3.商业设施落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导致大量农村购买力流向城市。4.服务观念陈旧,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少有送货上门、使用指导、定期回访等服务,甚至有的销售单位只顾眼前利益,“货物出门后统统不管”。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维修网点少,售后服务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三、农村商品流通发展对策
(一)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并鼓励农民从事商品流通业
要把农村流通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进一步健全农村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降低生产和经营风险。加强对农村市场的执法监督,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在政策上对农民进入市场加以引导,调动农民进入市场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鼓励农民从事商品流通,在工商登记和税费方面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消费品等流通行业给予支持。鼓励农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注册为法人,从事农产品运销。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针对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产销脱节严重等现象,农村迫切需要成立各种形式的农村中介组织及各类协会,为农民的产、供、销提供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多方面服务。
(二)重视物流供应链理论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与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其目的在于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化。
传统农产品物流由分散的各成员各自运作,而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以提高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这样,通过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整合管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可有效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3]。转贴于 (三)完善支付方式
农村商品流通在支付方式上,不仅可采用现金交易方式,而且可以采取赊销、信用交易等多种方式,尤其对于价格较高的大型家电、农机设备等产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季节性较强,可采用赊销、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以促进此类商品的销售。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信用经济。对于一些特殊的农用生产资料,可以与乡(镇)、村委会实施联合,以他们的名义和信誉作担保,打消农村消费者采购或者租赁农用生产资料时的担忧和顾虑,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厂家和商家自身的信誉度。
(四)根据农村流通特点采取适合农村的多样化销售方式
1.兑换式销售:即以物易物,用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去兑换农民需要的商品,互通有无,方便农民;2.示范式销售:对于新推广、新引进的产品以及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操作难度的商品,如农机具、新农药等可现场操作示范,让农民眼见为实,掌握技能;3.试验式销售:某些商品示范后农民仍不放心,可让农民长期观察其效果,自觉接受新的东西;4.投保式销售:有些产品说明和广告给人以不实之感,如能将所售产品或商品投保,出了毛病农民有处申诉,经济上少受损失,肯定会受到农村居民的欢迎[4]。
(五)积极发展租赁等各类市场
农村租赁市场主要有农资租赁市场、工程建筑设备租赁市场、运输工具租赁市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租赁市场以及报刊书籍租赁市场等。以农资租赁市场为例,为适应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对现代化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的需要,农村居民迫切需要有单位或个人为他们提供农用机械设备的短期租赁服务。一方面可以满足缺乏农机的用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拥有农机的农户通过农机租赁市场找到更多的雇主,使农机具发挥更大效益,获得更多的收入。由此可见,在农村建立专门的农机租赁市场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户和农机主之间的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伶俐,论西部农村商品流通业的现代化,经济与科技,2006(12)
[2]李秀荣,消费者行为变动趋势研究,财政部“九五”科研项目, 2002
[3]尹红东,农资连锁超市撬动农民生产性消费,中国华工报,2003(05)
[4]王贵清,适合农村的销售法,致富快报,2003(02)
[5]王莉,“以人为本”发展农村特色商品流通,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09)
[6]上官守刚,从一个农家店的兴办看农村超市发展的方向,中国合作经济,2006
[7]管叔琪,对推进安徽省农村商品流通改革的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8]张明玉,农产品市场现代物流模式,农产品加工,2006(1)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特色
为了促进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顺利M行,必须针对当前企业会计核算特色进行分析,以完善当前会计核算制度,适应改革开放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发展
对于商品流通会计来说,其核心业务便是商品流通业务,主要包含商品的购进、销售以及储存三个部分。相比于其它行业,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在于:商品的购销是其主要的经营内容,而商品的生产则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了。另外,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商品占据的比例非常大,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商品管理为重点,与此同时,商品流通企业中资金的流通轨迹通常是从货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货币。在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中,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与所有会计一样,都拥有对企业资金的核算与监督职能,但不同的是,商品流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商品流通业务,在核算过程中侧重的管理方法也与其他会计存在差异。
二、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购销;二是资金运动的轨迹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三是商品存货在商品流通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是企业核算和管理的重点内容。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算重点和管理方法与其它行业不同:
(一)进货费用的处理原则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进货费用,可以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销商品的进货费用转入“库存商品”的期末结存成本,下月初再转回。至于金额较小的进货费用,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实务工作中,商品流通企业又分为了商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商品零售企业一般经营的商品的数量较多,比如说家乐福、屈臣氏等连锁企业,而且经常同批购进多种商品,可以将采购进货费用直接摊入采购成本,也可以先归集进货费用,期末再分配进行处理,这样既节约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又简化了会计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批发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在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商品零售企业之间组织批发商品流转,这种业务往往是跨地、跨行业的,因此具有交易次数少、交易金额大、异地交易占总交易的比重大等特点,因此批发企业的采购进货费用直接摊入采购成本比较常见
(二)存货核算方法独特
实务工作中,制造业企业对于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发出存货时,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法供企业选择,而核算方法的选择会影响产品成本的计算。根据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可供商品流通企业选择的存货核算方法主要有四种:进价金额核算法、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数量售价核算法。一般来说,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较多采用进价金额法核算,也就是说,库存商品的总账和明细账均按进价金额记账,已销售商品的数量通过实地盘存制来计算。大中型批发企业一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法核算,也就是对库存商品以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来记账。综合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法核算,即按照售价金额来记录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情况,小型批发企业和专业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数量售价金额法核算,同时用实物数量和售价两种计量单位来对商品的增加减少和结存情况进行记录。
三、新时期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一大批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网络型零售业的大量涌现。它们有的依托原有的实体商城而建立起网上商城,例如,国内几大电器零售商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进军网上商城。有的完全不依托实体商业,例如,当当网商城、新蛋网等有特色的网上商城。还有的是联合实体商业而进行团购商品销售业务的团购网站,例如拉手网、乐团儿等。快速增长的网络消费市场成为零售业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网上商品购销已成为一大流行趋势。这些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体现其特色。
(一)针对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或费用专栏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针对其商品流通业务的现实特点新设一有特色的明细账户,主要表现在: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业务多通过支付宝等网上结算手段进行结算,一方面,企业货币资金核算时应在“银行存款”或“其它货币资金”下专设一明细账户支付宝存款,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宝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手续费问题,所以“财务费用”下应专设一费用专栏即网上结算手续费。
网上商城与传统实体商业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费用要素,可以在实际发生时计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账户,如在“销售费用”下根据实际专设网络广告费、信息传递费、物流配送费等费用专栏。
(二)电子原始凭证的广泛使用
在传统的实体商业中,原始凭证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纸介质原始单据,经过经办人员签字盖章后作为正式原始会计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网上商城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电子原始凭证,比如电子订单,电子配送物流单据,电子确认收货单,支付宝账户等网上收付款凭证等。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做法是会计人员将收到的电子原始凭证打印下来,再像处理纸质原始凭证那样签字、盖章、保存,再编制记账凭证,最后录入会计信息系统。
结论
综上所述,在商品流通行业中,会计核算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依照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制定的,己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商品流通行业中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包括内容结构、相关科目、流通费用、销售折扣、利润分配以及会计报表等方面,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黄爱华(1982-),女,汉,衡阳技师学院,大学本科,管理学士,讲师,主要从事会计专业教学。
将进货费用列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法与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前商业、粮食、供销、图书发行等企业的做法是不一致的。在物资供销企业,原制度是将其作为待摊进货费用处理的。在外贸企业,原来是将其计入商品进价的。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统一了核算方法,要求将其一律列入当期损益,使相同的业务在该行业中的处理方法归于一致,应该说是一大进步,但仍不够彻底。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商业企业所购商品的品种繁多,不象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那样进料品种较单一。若将进货费用在不同的商品品种之间进行分摊,势必会加大核算工作量,浪费诸多人力。故为了简化核算手续,一次列入当期损益。②为了提供商品的原进价,便于计算已销商品的毛利。③为了扭转企业虚盈实亏的局面。
从以上理由不难看出,将进货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便于操作,减少了核算工作量,虽然对改变企业虚盈实亏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首先,不符合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各种存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核算”,而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是由购货价格和附带成本构成的。商品流通企业将构成外购商品成本的进货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使企业取得的商品不能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全面反映。无论是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还是实行售价金额核算法,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商品存货都是按进价成本列示在“存货”项目中的,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符合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其次,不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将进货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使进货费用从当期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而当所购入的商品没能在当期销售尤其是在跨年度销售的情况下,该批商品的进货费用是从其他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不符合配比原则。从另一方面看,当所购商品销售时,结转的已销商品销售成本也不是该商品的实际成本,仅是其原进价。商品销售收入也未能和其真实的销售成本相配比,导致损益表中经营成果不实。在进货费用较高或进货集中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年度中各月利润额大起大落,不利于对各期的经营成果进行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