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质量管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工作的总体要求,保障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工程,加大检查力度,强化源头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通过电视等各种媒体,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科普活动,印发宣传资料,向管理者和广大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深入宣传,提高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管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关心的氛围。(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强化标准实施,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指导农民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种养大户普遍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责任单位:农业服务中心)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问题,必须把住农业投入品质量这一关。严防违禁农药、不合格的化肥流入市场。要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监管,保证种植业生产不受污染。(责任单位:农业服务中心)
(四)加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加大蔬菜产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力度,加强进入市场蔬菜农残检测,全面掌握蔬菜农药残留情况,正确指导生产和消费,提高质检人员素质,完成全年检测任务,蔬菜检测合格率达96%以上。(责任单位:农业服务中心)
(五)加强动物防疫,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做到早防严控,防患于未然;对国家规定实行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免疫率必须达到100%。(责任单位:兽医站)
(六)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宣传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开展农药市场安全检查,推进五种剧毒农药替代工作,推进病虫害防治专业化。(责任单位:供销社、农业服务中心)
(七)水产品监管。加强渔药市场管理,配合上级查处无质量安全说明书、无标签的产品和禁用的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药品。(责任单位:农业服务中心)
(八)加强家畜家禽检疫。加强生猪收购管理,收购生猪必须持有合格证和消毒证,对病、死猪要做到“不贩运、不加工、不销售”,进入屠宰厂生猪必须持有两证,检疫人员要对生猪从宰前到出场进行全程监控,配合有关部门对农贸市场的抽查,从严把好肉食品检疫关,做好外来畜禽的检疫和查证验物工作,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肉食品。(责任单位:三产办、兽医站)
(九)农业科技推广。推广无公害产品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种植企业、大户和广大群众的种植技术和水平,引导广大农户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逐步推广少用或不用化学投入品的生产技术。(责任单位:农业服务中心)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落实。各责任单位要制定工作措施,细化工作内容,责任到人。
【关键词】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1 加强培训
是质量管理的保证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药品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全体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员工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训。
(1)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目标。不只培训现场操作工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2)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使员工能够跟得上软件、硬件的变化,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产品的优势,理解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含义;
(3)要在培训中建立起一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创造出一个敢于负责、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4)培训要经常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达到使员工自觉产生质量意识,并将质量同整个企业的发展,同个人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联系起来,使质量意识真正深人到每个员工内心深处,将产品质量的提高与自身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2 质量管理,职责明确
不断强化质量管理,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文件管理体系以及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职责等手段,实现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全渗透,产品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障。管理制度和文件严格按照GMP要求,管理文件涵盖药品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等物料管理及供应商管理:工艺用水系统管理;空气净化系统管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管理;计量管理;仓储管理;验证管理:偏差管理:变更管理 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管理;产品放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管理;投诉及产品退回收回管理:根据岗位制定了相应的质量职责,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3 质量制度,严格执行
在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方面,企业推行《内部顾客满意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质量部负责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并督促各部门的实施;管理部定期对各车间、部室的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人力资源部会同各级职能部门对检查结果进行考核,贯彻执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并在员工的收入和年终考评中予以体现,确保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4 质量方针,层层推进
一方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质量,其内容进~步向市场服务质量、业务质量等方面拓展,要求企业生产、设备、仓储、质量、财务各系统作为营销的支持系统,不仅要努力为市场、客户和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安全的药品,更要从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客户和患者的利益,一切为市场服务,力求一切让客户满意。另一方面,层层分解落实各级部门的质量目标,各部门相应制定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使各级员工充分意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一、质量成本的含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较为正统的说法:当生产的产品质量达不到100%合格时,为产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
质量成本的基本组成内容包括:
(1)为保证和提高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有:
预防成本,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质量费用,产品评审费用,质量教育培训费等。对于我们科研单位项目前期费用和技术储备不应记入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生产种所需要原材料、配套件、半成品、产成品及其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和交验过程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检验费,产品与工序的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检验人员工资等。对于这部分的费用最好是落实到个人,专人专项负责检验试验等活动。
(2)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主要有:
内部故障成本,指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返修费用,附件费用,产品质量故障分析。修改设计费等。
外部故障成本,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低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
二、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1)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质量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一部分。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经济型的表现,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核算、分析、报告和控制,了解质量成本中各项费用的变化趋势,针对这些趋势中的不良倾向采取措施,控制其中不合理项目,反复调整,找到本企业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比例,不仅可以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惊醒。进而满足用户要求的最佳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质量核算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进行质量核算可以反映和监督在项目产品开发、技术储备、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质量管理职能上的弱项,为推进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通过质量成本核算,探求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条件下,最经济的质量水平,找出质量的合格程度和质量成本间的变化关系,以改善质量成本结构,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性。
(3)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工作深化的必然趋势
成本管理就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对产品总成本进行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并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计划和控制,达到少投人多产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产品的质量贯穿整个生产活动中,质量管理的只能与作用,是成本管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质量成本管理吧,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把技术管理融为一体,改变了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管理,重技术轻核算。重质量轻效益的倾向。
财务部门负责的任务:
(1)根据各部门上报的经费使用计划,组织编制质量成本计划,并监督实施。
(2)收集和核算、汇总各部门上报的质量成本数据,每月编制上月质量成本汇总报表,定期送总会计师审阅并报质量管理部门,每季度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年度出具质量成本经济分析报告。
(3)依据质量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信息,开展质量成本监督。
由于目前财务核算体系中尚未单独设立“质量成本”科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按照质量成本管理程序要求,将能区分的质量成本在财务核算时用加注关键字的方式予以明确和区分。具体做法是在录入凭证的摘要时注明关键字,比如预防成本加注“Y”、鉴定成本加注“J”,内部故障成本加注“N”,外部故障成本加注“W”。在月末结账后将流水账引出,对关键字经行筛选。进行质量成本的统计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将质量成本和账务日常核算工作结合在一起,不用再重复进行统计工作了。
质量办公室应负责的任务是:
(1)对财务部门提供的质量成本统计报告进行分析,研究质量成本变化趋势,生成分析报告。
(2)每年年末向财务部门提供下一年度各项费用和经费的开支计划。
(3)每年年末向财务部门提供下一年度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评审、质量教育培训计划预算。
四、如何控制降低质量成本
降低质量损失的意义在于如果能把质量损失中的显见部分。特别是隐见损失控制住,降低下来,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总成本,所获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1、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控制是以质量成本计划所制定的目标要求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把影响质量总成本的各个成本项目控制在计划范围内的一种管理活动。可见,质量成本控制是完成质量成本计划、优化质量目标、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质量成本控制贯穿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一般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手段,完善质量管理工具
(2)规范检验方法和环境控制,减少人员原因对质量的侵害。围绕生产过程重点提高合格率水平的方法;(3)运用改进区、控制区、至善论区的划分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优化质量成本的方法;
1)质量该井区的标准是故障或损失成本大于>70%预防成本
2)控制区的标准是损失成本约等于50%预防成本约等于10%在这个阶段这各阶段用户满意且质量成本最低,如果找不到更有利的改进项应经重点转为控制质量成本。
3)至善论区域的标准是损失成本小鱼40%鉴定成本50%此时,产品质量水平最高,超过了用户的要求,出现了剩余质量,应从新审查标准或放松检查标准。
参考文献:
[1]孙正兴,并行工程环境下CAD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997(9):3―8
[2]李开龙,并行工程在机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f20):48―49
[3]何浩,徐燕申并行设计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机械设计,1998(1):64-66
【关键词】提高;项目质量;因素
一、项目质量管理的含义
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质量通常指产品的质量,广义的还包括工作的质量。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而工作质量则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它反映了与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工作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从项目作为一次性的活动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由工作分解结构反映出的项目范围内所有的阶段、子项目、项目工作单元的质量所构成,也即项目的工作质量;从项目作为一项最终产品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其性能或者使用价值上,也即项目的产品质量。项目质量除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和法规外,还必须满足项目合同条款的要求,项目合同是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项目质量管理有决策阶段的质量管理、制造前的质量管理、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以及制造完成后的质量管理,分别负责比较决定项目的可行性和最佳的项目方案、对制造事物及文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审核、质量检查成品保护等制造过程中的事项以及检查缺陷和维修期的一些工作。
二、提高项目质量的意义
项目质量管理研究在项目工程中更是一个不可缺少过程,它作为一项新兴的行业和学科,能够帮助组织提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各种活动的能力,为组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组织提供了合理使用自身的资源和人员的策略。一个成功的项目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项目质量管理研究体系,它包括编制质量控制、质量计划、质量提高等过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指的是保证项目满足这些要求和过程的一种体系。现代电子通讯行业的复杂度较之以往呈指数级倍增,正在朝着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电子通讯行业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如若得到保证,必须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因此,面对“全面详细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及时反馈更新、严密跟踪对比”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要将其全面实施,项目质量管理研究在现代项目中显得尤其重要。提高项目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减少或者避免人员伤亡以及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对于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也是一种良好的保护和树立作用。
三、提高项目质量的因素
(1)人为因素。电子通讯行业制造的主要参与者是人,所以各种各样的人员对于项目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至关重要。在制造过程中一旦出现人为疏忽,很容易使项目质量出现问题,甚至导致制造事故的发生。若需提高项目质量,必须使各级领导和员工都具有安全生产的意识,领导要做好战略决策,技术人员或者一线工人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细。(2)机械因素。在制造的过程中,先进的机械设备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若想提高项目质量,必须提高制造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并且加强对机械的设备管理和维修,避免因操作不熟练或者设备损坏而造成项目质量降低。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必须加强对机械操作的学习。(3)材料因素。制造原材料作为电子通讯产品的物质基础,其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好坏。提升项目质量,首先应当在材料的采购环节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避免采购不合格或者假冒伪劣产品。其次,原材料在储备的过程中应当分类摆放,并且将材料按规定放入符合要求的专门材料库房,防止材料淋雨受潮等。(4)方法因素。制造方法牵扯到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步骤,良好高效的制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项目进展的速度,还能够使项目质量得到保证。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安全生产都是基础和保障,安全生产不仅是对制造人员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包括产品本身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是提高项目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5)环境因素。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项目周边的社会环境。提高项目质量,首先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掌控,避免在恶劣的自然天气之下进行作业。并且在项目的设计伊始,就要考察清楚自然环境,做出合理的规划。社会环境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选择社会环境稳定的地方进行建厂,有利于项目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产品开发 质量管理
一、产品开发阶段质量管理常用的工具
产品开发阶段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包括以下几种:首先,防错设,也叫防呆设计,即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比如可靠的控制装置或特征,降低错误发生的机率,或者消除错误,防止产品使用人员在人为疏忽、缺乏经验或技能不足的情况下出错,在产品早期定义以及可靠性设计阶段需要考虑防错设计。其次,DFX设计,也叫最优设计,其以并行思想为基础,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兼具其功能、性能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质量因素,而最优设计包括可制造性/可装配性设计、可靠性/可维护性设计、可测试性、面向环保设计等等。最后,原型制作,产品原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实体原型与解析原型,其中解析原型不可触知,比如CAD模型、动态仿真模型等,通常以计算机为基础进行分析;实体原型可触知,主要用于检测或实验。常见的实体原型包括α原型、β原型、试产原型等三种。在对技术或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价时,通常采用α原型,对一些高风险零部件、子系统的性能、可靠性进行实验与测评;β原型即工程样机,其主要作用是对产品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评价与测试,识别产品中系统性的缺陷;试产原型则用于系统测试,分析产品是否可以满足生产线的工艺能力、顾客的需求等条件,还可用于最终产品的其它设计,比如图纸或包装等。
二、产品开发阶段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概念阶段
在概念阶段要进行顾客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及风险分析。其中顾客需求分析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往期产品的客户投诉、相关研究报告等直接或间接的获得顾客需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也可以利用数理统计、数学方法等做重要度排序,筛选出最有价值的质量需求信息,再将其转换为产品的质量特性。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资料收集、系统架构分析、子系统与功能模块分析、失效模型列举、影响度分析、致命度分析及系统优化策略等内容。
(二)计划阶段
产品开发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产品的定义、竞争优势等做进一步明确,将产品系统架构基本确定下来,做好产品开发项目计划与资源计划,保证在开发过程中合理控制风险。而在产品开发计划阶段主要质量管理工作包括:需求评审;将产品的定义确定下来;制定对应的产品质量计划,并确定开发过程中所需的主要流程。产品质量计划包括产品质量改善计划的确定、产品质量目标的设定,并将产品质量测试验证计划同时确定出来。
(三)开发阶段
产品正式开发阶段需要参照产品开发计划进行实际的产品开发,该阶段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与开发活动。该阶段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因此开发小组需要进行必要的设计评审,并做早期测试与验证,包括功能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等。而正式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保证产品功能及性能与产品规格说明书要求相符;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恰当的应用了正确的流程、工具及方法;及时发现产品的问题及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识别与纠正措施,保证所制订的产品质量目标的可行性与实用性;验证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其可以满足顾客需求。
(四)验收阶段
当产品进入验收阶段后,证明已经解决了大多数的设计问题,或者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小批量量产后可以对设计开发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对后续大批量生产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验证阶段的主要质量管理内容包括:对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确认,由小批量生产向大批量生产逐步过渡;对最终产品进行测评、评估,以保证产品设计与产品设计规格说明要求相符,且其质量水平与质量管理计划目标相符。
三、产品缺陷管理
在产品开发阶段产品缺陷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产品的缺陷管理也是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产品缺陷越少,证明产品的质量越高。具体而言,产品的缺陷问题不外以下几类:首先,无法满足功能需求,比如硬件失效、软件缺陷等;其次,任务延期;最后,某些项目瓶颈未处于受控条件下等。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下列质量管理措施:发现质量问题后需要做进一步确认,对问题及时定性,比如缺陷的严重程度与发生频率等,对缺陷做出全面了解;接下来要做好数据的调查与搜集,全面了解产生缺陷的过程、发生原因,查找以往研究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启动紧急预案,先将缺陷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接下来要深入分析缺陷发生的原因,要注意不仅要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还要弄清楚“为什么未及时发现”的原因,以保证问题分析的针对性与深入性;确定问题后再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确认解决问题的结果,保证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并保证同样问题尽量不要发生。解决问题后要总结经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给相关人员,集中管理开发的所有问题,以便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 徐枫. 如何管理汽车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交付物质量[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09): 22-24.
[2] 方水良,郑继旺,赵诗奎,等. 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系统[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03): 472-478.
[3] 金青哲,王兴国. 食用油产品开发与质量标准制修订绉议[J]. 粮食与油脂. 2011(07): 1-4.
前身是作为蒲白矿务局煤机公司的陕煤化工集团西安重装蒲白煤机公司,始建于1970年7月,改制之前主要以局内煤矿设备修理和矿车等设备制造为主攻方向,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十分薄弱。2004年5月9日,企业适应市场要求进行改制,与局原物资供应处合并成立煤机公司。公司以面向市场满足用户需求为基点,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经营企业、用科学的方法论来管理企业、用科学的技术观来造就企业、坚持“质量、管理、创新、效益”,深入推进“一业为主,两机做强、三个定位”的经营发展战略。在公司产品市场化程度日臻成熟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市场规律推动了公司对全面精细质量管理(RQCO)方式的思考,引发了公司对全面精细质量管理流程的再造。
一、实施全面精细质量管理(RQCO)的基本内容
全面精细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全员参与为基础,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的达到长期的成功的管理活动。它以经营为目标,以质量为中心,由全体职工参加,在全过程中对产品的全部广义质量所进行的精细管理,包括思想教育并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
公司从成立之初时厂区垃圾堆成山、天上下雨车间下、天不下雨车间还下等面貌到现在花园式工厂的环境变化;从以机电修配为主到以产品制造为主的成功转型;从以零星生产矿车、40T刮板机的小打小闹到今天220刮板机、4公里长1.2米宽长运距、大运量皮带机、重型刮板机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成功研制和生产;从年产值800万元到年产值5000万元。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公司全体员工坚持不断的探索实施全面精细质量管理。把这个艰辛的过程总结起来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全”、“四一切”、“四精细”。在全面精细质量管理的实施发展过程中,煤机公司的精细化要求与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二、全面精细质量管理(RQCO)的推行
煤机产品是一个涉及到生命、国家财产安全的设备,它的特殊性决定了质量的重要性。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公司始终把质量提升和改进工作看作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工程。2005年,公司全面导入产品生产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了独立于生产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了公司科学管理、诚信经营、以质取胜、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和产品出厂合格率100%,顾客满意率80%,每年递增1%的质量目标。并顺利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为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和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公司围绕全面精细质量管理的“三全”、“四一切”、“四精细”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三全管理”:全面质量的管理(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服务=全面质量);全部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调查、研究、设计、试制、工艺与工装的设计制造、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检验出厂和销售服务,整个循环过程);全员参加的管理(只有每个人都重视产品质量,都从自己的工作中去发现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因素,并加以改进,产品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四一切”管理:一切为用户着想(“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还要及时地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一切以预防为主(质量不是一步形成的,也不是最后一道工序突然形成的,而是逐步形成的,必须在工序中加以控制);一切用数据说话(积累数据,建立数据档案,把包含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来);一切工作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进行(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工作循环,一环扣一环,推动大循环)。
“四精细”管理:要求的精细化(产品质量、员工素质、干部队伍、行为养成、职工培训、班组自主管理等,凡事有章可循);标准的精细化(各项制度、规章等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对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确立了明确而细致的行为标准);考核的精细化(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要求的新型用人机制和劳动管理体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分配的精细化(新的分配制度细化到每一天)。
对于煤机公司而言,实施全面精细质量管理最困难的部分是人的因素,表现为两个方面:文化的改变和技术培训。经过技能培训的工人未必具备必需的团队建设的技能,而团队和交流技巧的开发是必要的,所以公司通过各种培训来逐步提高员工的技能。为了保证车间职工适当的技能水平,公司逐渐地进行培训跟踪,每年努力为员工提供至少60小时的培训。在人的因素和技术因素得到解决后,公司又制订了人、事、物及环境的各种标准,通过这些标准来保证公司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公司于2006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后,不断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对质量体系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得到审核机构的认可。认真贯彻公司以“质量求生存、诚信求发展、科研求开拓”的生产经营方针,经常开展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研讨、工艺工装改革分析研究、质量检测、试验一次到位、岗位练兵和群众性质量管理(QC)等一系列质量活动,促进全体职工做到:事事以质量得生存、人人以诚信获发展、个个以科研求开拓,实现公司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管理逐渐步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正常化质量管理轨道。
三、(RQCO)全面精细质量管理的运行效果
通过全面精细质量管理的运行,公司的质量管理模式得到转变,实现了由事后质量检验把关控制转变为“预防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逐渐改变了公司生产上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重结果轻过程”质量管理误区。在公司部门、车间、班组、个人之间形成了把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计划形成、投料、生产、成品四个生产阶段全部纳入质量控制系统的全面精细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生产计划形成阶段的质量控制:生产前质量控制,依据需求和有效的预期评估制定生产计划,物资供应和技术支持部门,提前做好主要物料供应商审计;厂房设施、仪器设备、生产工艺、包装材料、包装方式的验证;原辅材料、中间品质量标准的制订等产品设计的技术准备工作,确保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产品。
第二,投料阶段的质量控制:物资供应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严格按照已制定的标准,进行物料供货渠道、包装、标示和内在质量的入库验收、在库养护及出库验放来防止物料混淆,保证进入生产系统的物料满足生产质量需求。
第三,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逐步推行“7S”现场管理模式。1S整理――将不用的清除掉;2S整顿――将要用的东西按规定明确标示;3S清扫――清除现场内的杂物,防止物料混淆;4S清洁――将整理、整顿、清扫的具体操作规范化;5S素养――员工按规定行事;6S安全――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7S服务――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做好所有准备,杜绝生产过程中的差错。
第四,成品阶段的质量控制:质量检验人员对每批产品检验质量,决定成品是否放行。并对售出产品进行产品质量跟踪,为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和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五,质量问题的处理“由堵向疏”的转变。质量问题的发生必然有原因,一味追究或经济处罚,会导致隐瞒小问题,为此公司成立群众性质量管理(QC)专题攻关小组,研究制定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
关键词: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质量管理概论
1.基本概念
1.1质量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6583-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和国际标准(IS09000)《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中对质量所下的定义是:“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征和特性总和。”
①在合同情况下,或是在法规规定的情况下,需要是明确规定的,而在其它情况下,隐含要则须加以识别并确定。也就是说,“明确需要”一般是指在合同环境中,用户明确提出的求或需要。通常是通过合同及标准、规范、图纸、技术文件做出明文规定,由供方保证实现“隐含需要”则是指非合同环境中,用户未提出或未提出明确要求,而由生产企业通过市场调研进行识别和探明的要求或需要。这是用户或社会对产品服务的“期望”,也就是人们所公认的,不言而喻的那些“需要”。
1.2 产品质量
产品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如建筑工程和商贸就分别典型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所具备的特性,也就是说品满足人们在生产及生活中所需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
①产品质量好坏和高低是根据产品所具备的质量特性能否满足人们需要及满足程度来衡的。一般有用的产品质量特性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外观质量等,无形产品质量特性则更强调及时、准确、圆满与友好等。
②产品质量具有相对性,对有关产品所规定的要求及标准、规定等因时而异,会随时间、变化。另一方面,满足期望的程度由于用户需要不同,因人而异。
1.3 工程项目质量
工程项目质量包括建筑工程产品实体和服务这两类。特殊产品的质量它是国家现行的有关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和要求。工程建设活动是应业主要求进行的。不同的业主有着不同的产品使用功能要求,其图已通过文字或图纸反映在合同中。工程项目一般都是按照合同条件承包建设的,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是在“合同环境”下形成的。
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特性通常体现在工程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的协调性及业主所要求的其他特殊功能等方面。
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工程,其质量的高低综合体现了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及项目验收等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所谓工程质量控制,就是为满足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要求对工程建设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控制,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项目质量,使之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
二、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以质量检验为主的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以严格把关为手段,以被动管理的少数专业人员为主要控制力量,因此,施工单位长期存在着抢进度、抓工作量,忽视质量及其相应的管理,从而导致质量事故多、质量通病多、工期拖延、施工成本高、为用户服务差等许多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往往只依赖一年若干次的大检查或上级的行政命令。甚至是从严格处罚等手段,来使这些问题得到暂时决。但不久之后,这种问题又重复出现。大量的事实证明,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一种己落后的管理方法,它远不适应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以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取代它。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即是全面质量管理。
2.1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在不同的文献中定义也略有不同。IS0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则定义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把上述两种定义进行综合,应用到建筑企业,则建筑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定义为:把有关建筑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技术管理和统计方法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体系,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施工建成适用、经济、可靠、安全的工程。
2.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提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程序,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之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的整体。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到“全”字身上,也就是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采取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对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对产品的形成和使用全过程管理,全面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形成生产(服务)企业全员、全企业、全过程的质量工作系统,建立质量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始终满足用户需要,使企业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效益。
2.3 “三全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三全”管理;所谓“三全”管理,主要是指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这是指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直到回访保修的全过程。全过程管理就是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全员的质量管理:指要让每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质量标准,必然涉及每一位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优秀的工作质量。因此,全员质量管理要强调企业的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每一道工序质量。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从组织管理来解释。在企业管理中,每一个管理层次都有相应的质量管理活动,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活动的不同。上层侧重于决策与协调,中层侧重于执行其质量职能;基层(施工班组)侧重于严格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2.4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最早是依靠质量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地位、经济规律而提出的。其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就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看待质,不仅看产品采用技术标准的水平,还要看产品适合用户需要的程度;同时从社会需要出发,树立一个明确而可行的质量奋斗目标,形成一个有利于对产品质量实施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把一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都能参与质量管理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总的来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条:
一,全面质量的观点:是指除了要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特征外,还要特别重视数量(工程量),交货期(工期),成本(造价)和服务(回访保修)的质量以及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把产品质量建立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用科学技术和高效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有全面质量的观点,才能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二,为用户服务的观点:就是要满足用户的期望,让用户得到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仅要使产品质量达到用户要求,而且要价廉物美,供货及时,服务周到,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地提高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为用户服务还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明确提出“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口号,使每一道工序都为下一道工序着想,真正地提高本工序的工作质量,保证不为下道工序留下质量隐患。
三,预防为主的观点:工程质量(产品质量)是在施工(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为此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强调各道工序,各个环节都要采取预防性控制。重点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把各种可能产生质量隐患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四,用数据说话的观点:数据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科学管理的依据。一切用数据说话,就是用数据来判别质量标准,用数据来寻找质量波动的原因,揭示质量波动的规律;用数据来反映客观事实,分析质量问题,把管理工作定量化,以便于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对质量进行动态控制。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五,持续改进的观点: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就一个组织而言,为了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组织应不断产品质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坚持持续改进,组织才能不断进步。就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只有坚持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改进工程质量,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2.5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PDCA循环法。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即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进行质量管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故称PDCA循环。它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门科学管理工作方法,在日本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事实上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PDCA循环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如图2-1所示。
第一阶段 :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并根据本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实际可能,进行工程施工计划安排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阶段:实际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第一阶段制定的计划组织施工生产并且要全面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第三阶段:检查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已施工的工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第四阶段 : 处理阶段。主要是按照使用单位的意见和检查阶段中评定意见进行总结处理,凡属合理部分编成标准,以备将来再次执行。
八个步骤:
第一步 : 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用数据加以说明。
第二步 : 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步 : 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抓主要因素解决质量问题。
第四步 : 针对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活动计划和措施。计划和措施中要体现为什么订计划,达到的目标,采用何种手段,谁来执行等具体内容。(一~四步为阶段)
第五步 : 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实施(为D阶段)
第六步 : 根据计划的内容和要求,检查实施结果,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C阶段)。
第七步 : 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纳为标准、制度,防止重复发生。
第八步 : 处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七、八步为A阶段)。
图2-1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
三、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投资效益、没有工程进度、没有社会效益,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实现三大控制目标的(质量、投资、进度)重点。因此,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项目形成的重要阶段,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项目施工阶段所实现的质量是一种符合性质量,即施工阶段所形成的项目质量应符合质量要求。
项目施工阶段是一个从输入、转化到输出的系统过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从对投入品的质量管理开始,到对产出品的质量管理为止的系统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过程
3.1三阶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原理
项目施工阶段的不同环节,其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不同。根据项目施工的不同时间阶段,将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
3.1.1事前质量管理
在项目实施前所进行的质量管理称为事前质量管理,其管理的重点是做好项目实施的准备工作,且该项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其主要工作内容有:
(1)技术准备:熟悉和审查项目的有关资料、图纸;调查分析项目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及质量保证措施;确定计量方法和质量检测技术等。
(2)物质准备:对项目所需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检查与控制;对永久性生产设备或装置进行检查与验收;对项目实施中所使用的设备或装置应检查其技术性能,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使用;准备必备的质量检测设备、机具及质量控制所需的其他物质。
(3)组织准备:建立项目组织机构及质量保证体系;对项目参与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其质量意识和素质;建立与保证质量有关的岗位责任制等。
(4)现场准备:不同的项目,现场准备的内容亦不相同。例如,建筑施工项目的现场准备包括控制网、水准点标桩的测量;“五通一平”生产、生活临时设施等的准备;组织机具、材料进场;拟订有关试验、试制和技术进步项目计划等。
3.1.2事中质量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就是事中管理。事中质量管理的策略是:全面管理实施过程,重点管理工序或工作质量。其具体措施是;
(1)进行作业技术交底,包括作业技术要领、质量标准、施工依据、与前后工序关系等。
(2)检查施工工序、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防止工序流程错误,导致工序质量失控。检查内容包括:施工作总流程和具体施工作业的先后顺序,在正常的情况下,要坚持先准备后施工、先深后浅、先土建后安装、先验收后交工等;
(3)检查工序施工条件,即每道工序投入的材料,使用的工具、设备、操作工艺及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4)检查工序施工中人员操作程序、操作质量是否符合工程质量。
(5)检查工序施工中间产品的质量,即工序质量、分项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6)对工序质量符合要求的分项工程及时进行工序验收或隐蔽工程验收。
(7)质量合格的工序经验收后即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未经验收或不合格的工序,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3.1.3 事后质量管理
一个项目、工序或工作完成形成成品或半成品的质量管理称为事后质量管理。事后质量管理的重点是进行质量检验、验收及评定。
事后管理包括对工程项目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计划预控过程所制订的行动主案考虑得越是周密,事中约束控制的能力就越强越严格,实现质量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希望做到各项作业活动“一次验合格率100%”。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计划难以预料到的影响因素,故在部分工程都不可能做到“一次验合格率100%”。因此当出现质量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超出允许偏差时,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持质量受控状态。事后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质量验收。
(1)整理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验收报告,按照国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工程质量评定。
(2)对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进行审核,如有缺陷要重新检测或整理,直到补齐为止。
(3)根据施工合同、设计图纸及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国家现行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对整个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判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对不合格项目提出处理办法,以保证项目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4)工程交付前做好产品保护工作,防止已完成工程或部位遭到破坏,避免成品因缺乏必要保护,而造成损坏和染,影响整体工程质量。
(5)建立工程项目的技术档案。
3.2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
项目施工是形成项目实体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最终项目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项目能否保证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参与者的技术能力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可见,加强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的关键,是项目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能够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的完整体系,抓好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质量全面达到或超过质量标准的要求。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工艺和工序。
3.2.1 质量因素管理
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人、机、材料、设备、方法和环境。对这五方面因素进行控制,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关键。
(1)人的管理。人,是指直接参与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管理的对象,是要避免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因此,应提高人素质,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应根据项目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控制人的使用;更为重要求的是提高人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环境。
(2)材料的管理。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对材料的管理主要通过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进行收、发、储、运的技术管理,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等环节进行。
(3)设备管理。设备包括项目使用的机械、工具等。对设备的管理,应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
(4)方法管理。这里所指方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工艺、组织设计、技术措施等。对方法的管理,主要通过合理选择、动态管理等环节实现。合理选择就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项目质量、加快项目进度、降低项目费用的实施方法。动态管理就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正确应用方法,并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5)环境管理。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项目技术环境,如地质、水文、气象等;项目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等。根据项目特点和具体条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管理。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就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3.2.2工艺质量管理
工艺是直接加工或改造劳动对象的技术设施和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会对工艺过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将会导致项目质量的变化。所以,工艺过程本身也有个质量问题,即工艺质量。工艺质量稳定良好,可以提高项目质量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工艺的质量管理。工艺质量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预先向操作者进行工艺过程的技术交底,说明工艺质量要求以及操作技术规程。
(2)严格按工艺要求作业。
(3)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进工艺,采用新工艺,提高技术水平。
(5使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结论
产品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以及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建筑业作为国家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产品的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我国历来就十分重视建筑质量,经过近50年的曲折发展,特别是近期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的颁布和出台,对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建筑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建筑质量事故仍然频频发生,不得不给予高度的重视。
建筑产品质量问题很大部分出现在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成了决定建筑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为此本文着重讨论了施工阶段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并提出了一点看法:
1)建筑工程项目的一次性、多样性、固定性、庞大性和产品的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变异大、质量隐蔽性大。这就决定了质量管理与控制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控制方法的多样化。
2)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因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三全”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为用户服务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以数据说话的观点、持续改进的观点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法都很适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
2014-2018年,我公司克服重重困难,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我们提供了奋斗和成长的舞台。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公司,感谢领导和同志们。
在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主要负责公司产品工艺质量管控及客户技术服务工作,现将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主要完成的工作
1、开展产品实现的策划工作,编制了质量计划,修订了小颗粒配方改造后各种预焙阳极的生产技术条件。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抓好生产过程控制。
根据客户质量要求和生产实际,适时调整原材料使用配比,优化生产工艺参数,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
严抓工艺纪律,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严格执行工艺纪律考核办法。
针对客户意见反馈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指导各生产车间制定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条件。
根据生产情况和客户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原材料和产成品样品送检工作。
3、建设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2014年以来,组织了三次体系标准和质量管理培训,开展了五次体系内部审核和年度管理评审,组织编写修订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每年均顺利通过体系年度监督审核,并于2018年取得了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4、根据客户的质量要求,组织差异化生产,收集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对产品质量做出评价。配合市场营销部赴客户现场进行技术交流和服务,妥善解决了客户抱怨和投诉。
5、积极参与公司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工作,解决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开展工艺优化试验共计 6次,为公司小颗粒配方改造一次性成功奠定基础。开展质量跟踪共计27次,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持续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6、严把原材料到货质量关,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原材料严格按流程进行让步接收或退货处理,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
7、对质量管理制度和工艺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按照改进控制程序落实预防与纠正措施,工艺纪律检查完成率为100%。
8、每月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议,编制质量月报,产品质量动态,针对产品质量状况和突发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分析会,制定纠正预防及改进措施并进行跟踪检查和效果评估。
9、监控各部门、车间ISO体系运行状况,确保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10、协助周贵清书记开展机关二支部党务工作,组织开展机关工会工作。
11、产品质量情况:产成品合格率保持良好,产品的理化指标稳步提升,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二、2019年工作重点
2019年公司面临市场低迷、装备落后的重重压力,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加强服务为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1、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顾客创造效益。
严肃工艺纪律,强化生产工艺秩序和过程管控,加大质量考核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提高产品合格率和均质性。
针对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开展质量活动,开展配方优化和降低煅后焦真比重工艺试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产品理化指标和上槽使用效果。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为客户创造效益,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2、加强工艺管控,确保各流程运行顺畅高效;提高对质量数据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做好事前控制,力争将质量问题控制处理在萌芽状态。审慎调整和变更关键工艺参数,避免工艺波动。
3、进一步做好产品质量总体策划工作,加强产供销沟通协调,严格控制原材料到货质量。在满足客户质量需求同时,控制好产品质量成本。
4、加强学习交流,掌握行业动态,积极探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与行业先进企业的技术对标工作,找出不足,不断提高我公司工艺技术水平。
5、创新思维,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三、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1、产品理化指标虽然不断提升,但上槽使用效果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生块油比偏高,体积密度偏低,成品抗氧化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好像某些工程质量不要抓,后果不堪设想。例如:2006年9月17日,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9栋正在建设的连体楼发生垮塌,造成4人死亡,6人受伤;2009年3月23日,重庆涪陵区一化工厂内正在建设的厂房突然坍塌,12人死亡,2人受伤等,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1.1不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有的工程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手续即开工建设,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规定;有的工程不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存在图纸未经审查合格即用于施工,以及重大修改和变更不重新报审的情况;有的建设项目脱离正常监管,工程质量存在失控风险。有的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1.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控制不严格
一些企业质量管理存在漏洞,相关人员责任不落实,如工程勘察野外记录、工程验收记录等无有效签字,不按施工技术方案对质量缺陷进行处理等;勘察设计深度不足,甚至违反强制性标准要求,如勘察钻孔数量少,钻孔深度达不到要求,设计计算书存在缺漏项,荷载及配筋取值不足等;施工质量通病仍比较普遍,不少工程混凝土有胀模、烂根、夹渣、裂缝现象;少数工程混凝土回弹强度不达标,甚至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1.3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欠缺,技术力量不足
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严重不足,超资格范围执业情况仍较普遍;部分技术人员水平偏低,对标准规范理解不准、掌握不深、经验不足;一线操作工人缺乏有效培训,缺乏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职业素质较低。
1.4部分地区质量监管薄弱,执法不严
不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经费不足、人员紧缺的问题,影响监管力度;部分监督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如有些明显的质量问题,当地质量监督机构多次巡查、抽查却未能发现;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不严,督促整改不到位,监督责任不落实。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产品质量是就是企业生命的今天,产品质量己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产品的生命,乃至企业的发展命运。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决定企业素质、企业发展、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质量还是争夺市场最关键的因素,谁能够用灵活快捷的方式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讲,建筑市场的竞争己转化为产品质量的竞争。
三、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3.1人的因素
德国一项调查数据表明,75%一90%的质量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活动主体,主要指工程项目中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和操作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人的素质,即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作经历和身体条件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人既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的主体,又是质量控制的客体。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3.2材料的因素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建筑工程材料种类名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尤其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因此材料的质量保证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
3.3机械设备的因素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可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能明显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指标。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检修设备,定期校核计量用具、机械设备故障,也很可能引起工程质量问题。
3.4施工方法的因素
施工方法包含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5环境的因素
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起着特定的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作业环境,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作业面的大小,防护设施等;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如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体系等;自然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由于许多环境因素是不可预见和不可抗拒的,尤其是自然环境因素,从而导致了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为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认真分析不利的环境因素,加强预防和防治。
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
质量管理经过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形成了完善的质量管理理论及质量管理标准。随着科技进步及生产力的飞速的发展,产品质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要提高产品质量,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因此,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部门、政府部门等和工程建设息息相关的单位和部门,都要把好质量关,运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严格实施质量目标,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4.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运用的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活动体系、手段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核心的特征: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在市场调研、产品的选型、研究试验、设计、原料采购、制造、检验、储运、销售、安装、使用和维修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原料采购、生产、检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过程;而产品的质量最终是在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评判与认可。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4.2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
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处理,全面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计划阶段: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
(2)执行阶段: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
(3)检查阶段: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
(4)总结阶段: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4.3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做到分阶段、分步骤,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科学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的需要,从大到小可以划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单项工程是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单位工程是单项工程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一个建设工程项目中,分项工程是建设项目的最小单位。要保证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就要做好每一个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
五、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就是运用“全过程、全项目、全员’’质量控制方法,开展质量控制,克服了质量通病,使工程真正达到了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好的效果。保证了项目各项指标的实现,极大限度地提高了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