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现代管理的实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管理的实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管理的实质

第1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推进和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使得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挑战而难以有效地满足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新要求。于是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被提到了日程上来,作为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对知识的管理,在企业内部通过对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来提高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模式、方法、思维以及价值观等的总称,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保证,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管理的水平和程度。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及其对于企业管理的要求分析

第一,知识管理的时代性。知识管理首先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关于企业管理中知识共享问题的管理,所以时代性是其鲜明特点。企业管理行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面临着一个知识快速更新发展以及快速传播应用的新形势,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维必须要与时展特点和要求保持基本的匹配和一致的步伐。

第二,知识管理的动态变化性。知识管理所面临的一个基本态势是全球化和信息化速度的加快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企业和组织的运行模式和沟通机制,同时使得包括企业管理领域在内的各种领域的知识内容更新和变革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者必须准确地把握企业所处的时代态势和环境特点,从而动态地选择和决策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三,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知识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知识是由作为主体的人创造出来的。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员工作为企业知识创新和创造的主体,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关系企业实施知识创新的成败。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致力于员工责任心和忠诚度的培养,使员工建立起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度,从而提高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企业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知识管理的流程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隐形显性知识进行专业化管理,并让这些知识在企业内部实现自有共享和流通。一般来讲企业的知识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即首先对目前企业内部知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并找出需要进一步改善调整和提高的方面和问题,其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知识管理探讨班、交流会等方式为知识管理的进行和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再次是在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知识信息管理需求以后将相关问题和解决办法反馈给领导以寻求支持,最后是对企业内部知识信息管理网络进行全面改善和建设,使相关信息能够实现在网络内自有沟通,同时应对企业的知识库进行及时更新,将新的员工创造的新知识等纳入到知识库中。

第二,建立健全和优化与知识管理相匹配的企业组织结构。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多层次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在信息快速变化和流动的情况下越来越不适应企业柔性管理的需要,使得相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速度较慢且容易出现扭曲变形,因此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这样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就能够以最快、最真的速度和质量来进行共享,同时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也可以为企业的相关合作伙伴提供更多信息共享接口和平台,这样就可以实现整个企业乃至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同层次、同平台上实现平等交流。此外,与知识管理相匹配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也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和培育一个学习型组织,总而增强企业知识管理的推动力。

第2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晋商;激励制度;治理模式;启示

明朝中期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的出现,以及明朝“开中制”的实行,为各地商帮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在这些商帮中,尤以晋商的最具代表,不仅持续时间长,历经明清及明国,前后近五百年。而且规模大,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晋商的身影,甚至一度走出国门,将业务往来拓展至亚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凭借一个地域的力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晋商独有且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治理模式是分不开的。当今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面临着转型难题,一些企业为了发展壮大,照搬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结果发现“水土不服”。这时我们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晋商的发展历程,从中找寻适合我们自己发展道路的企业管理经验。

一、晋商的激励制度

晋商的激励制度,今年来研究成果较丰硕,学者们一致认为晋商的创造性发明--身股制,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的确,身股制是晋商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晋商的发展历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身股制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狭人稠,且自古以来为游牧民族与农耕名族互通有无的重要集散地,民多经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社会上出现一批自由劳动者,他们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依附于有能力提供资本的东家身边,逐步形成东家与伙计的分工;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贸易往来量逐渐增多,所雇佣的伙计也愈来愈多,权利也需要不断下放。如何对雇佣的伙计实行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使他们为商号的发展尽心尽力越来越重要。此时,身股制便应运而生。身股制,全名顶身股制度,是晋商独创的一种利润分红制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员工持股十分相似。其做法是,在一家商号的股份构成中,除了东家因金钱投资所获得的“银股”外,掌柜与伙计可以根据自身对收益贡献的大小占据一定的“身股”,身股同银股一样享有分红的权利,且在商号亏损时,也不必为亏损负责。具体来看,晋商的商号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东家为商号的经营提供必需的资金,而不过问商号具体的经营事宜;伙计以及由伙计逐步晋升来的掌柜是商号实际经营者和管理者。东家为商号的正常运转所注入的资金,以银股的形式分配给东家,掌柜与伙计的劳动报酬则以身股的形式分配。身股的分配,最少为1厘,最多为10厘(1股或1俸)。享有1股待遇的,通常限于商号里的总号掌柜,他们是东家最为信赖的高层业务处理者,一般在东家聘请时就将其所占的身股通过合约标明;其他的身股占有者,依据资历及功劳的大小其所占身股数目有所不同;对于商号最底层的伙计,若想取得身股,需要在较长的考察期内表现优异,才能由掌柜的向东家推荐。身股的红利,每个账期(3或4年)分一次。掌柜或伙计去世后,其家属还可以“故身股”的形式领取三个账期的分红。但分股的多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账期结束前要对所有持股的伙计进行一次考察,酌情增减其持有的身股数量。身股制的实行,是东家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使得商号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具有一致的经济利益,在年景好的时候,一账期每股身股可分的数千至上万两白银,这对于掌柜和伙计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得每一位经营者都把商号的收益与自己的表现紧密的联系起来,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场景: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一个伙计为牟取暴利,在待销售的油中掺假,不料被掌柜发现,掌柜立即用好油换下掺假的油。此即说明掌柜的以商号的名誉与利益为己任。

二、晋商的治理模式

激励制度只是外在的刺激员工的手段,还需要有合理的治理模式保驾护航,才能使员工有归属感。在晋商崛起的过程中,与激励制度相应的,还有一套完善而严格的治理制度。首先就是晋商实行的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治理方式,这点在前文已有提及。晋商实行的两权分离是比较彻底的,东家在提供资金后,对于商号的一切事宜均交由掌柜处理,连盈亏也不过问,甚至在人事安排上也由掌柜决定,如在乔家大德通票号的号规中就有这样一条规定:各联号不准东家举荐人位。两权分离以及身股制的实行,使得商号对于人才的作用是相当重视的,东家希望聘用到优秀的掌柜,掌柜希望雇佣到优秀的伙计,他们都关系到商号的前途命运,因而在人才选拔这一初始环节,就有许多人事制度来严格把关。首先在选人上,重视地缘关系而忽视血缘关系,用同乡人而不用亲人,用同乡人可增加员工之间的认同感及凝聚力,不用亲人避免了因亲情带来的管理上的混乱,这是晋商们选拔出优秀人才的基础;其次,晋商多奉儒,他们主张先义后利,这种理念也渗透到人才选拔的环节。东家在物色掌柜时,要多次考察,确定他德才兼备后才会签订合同形式聘用,合同对双方都有约束作用,东家要信任掌柜,掌柜要忠于东家。掌柜在挑选伙计时,要求伙计要形貌端正,最重要的是为人正直。这是晋商们选拔出优秀人才的保证;除此之外,晋商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实行学徒制,在选择学徒时非常严格,不仅要通过各项考核,还要有人担保,对于选中的学徒要进行各项能力的培训,诸如写字记账、说话办事等,培训期一般为三年,这三年期间,由商号承担学徒的日常生活费用,学徒不领工资且不能回家,三年期满后,根据学徒资质或招聘录用,或遣返辞退,商号雇佣的员工则按“学徒--师傅--掌柜”的顺序晋升,表现特别优异者可以破格提拔。这种方式是晋商能够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有了选贤任能的人事制度,还要有严格高效的规章制度对各层员工进行强有力的约束。晋商所开的各个商号均有号规,对内部员工的考核升迁、薪金休假、行为道德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渗透到商号各阶层、各分子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不准挪用号内财物,不准赌博、不准吸食鸦片,甚至向掌柜和东家送礼也有明文规定。号规在实行方面,令行禁止,一视同仁,上至东家掌柜、下至伙计学徒,均赏罚分明。这位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启示

从晋商的兴起到其发展壮大,再到其逐渐衰落,晋商见证了五百余年的风云变换,历经五百余年的历史考验,我们不得不承认,晋商实行的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治理模式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的。即使时间过去了几个世纪,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我们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晋商施行的制度措施时,发现其中仍闪烁着许多智慧的光辉,对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许多启示。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人才来引领,因而21世纪也是人才的世纪,故人才的引进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晋商的治理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过程是相当严格的,不仅要求有出众的能力,还要求有高尚的品行;对于选拔上来的人才,东家对其绝对信任,能做到人尽其才;在商号的号规方面,规章制度的实施是相当认真的,绝不搞特殊化。对于我们现代企业来说,首先,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把品行优劣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这关系到企业的名誉。其次,人才引进后,要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干事业。最后,企业的股东要制定合理细致的规章制度,保证赏罚分明,不因任何人的特殊地位搞特殊待遇。晋商的治理模式只是人才顺利引进与利用的内在保证,引进人才之后,要想人才不流失以及员工才能的充分发挥,还需有吸引力十足的激励制度。晋商实行的以身股制为核心的激励制度切实有效,使得东家、掌柜、伙计具有相一致的利益关系,由此他们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如何正确认识股东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关系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不少企业所有者认为公司的收益应全部为股东所有,员工的报酬在支付给他们工资时就已结清。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人才的挽留。企业的股东如果分发一部分红利给员工,不但不会损伤股东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员工会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因为员工持有一部分股份后,企业的收益就会关系到员工的收益,水涨船高,这样企业才能上下一致,股东员工勠力同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晋商的激励制度和治理模式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可以借鉴参考的地方,但是现代企业也不可全盘照搬晋商的治理经验,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晋商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使企业的收益与规模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卫聚贤.山西票号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2]田玉川.晋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范金明.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2006(05):105.

[4]牛海涛,胡义刚.晋商与徽商企业制度创新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01):27-28.

第3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说,加强企业管理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划以及组织、指挥等,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面对内外部的环境,进而利用各种资源促使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现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发展的管理创新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企业的管理的系统理论需要针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术进行分析进行资源整合,其中有些管理理论也需要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对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1.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创新,创新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灵魂,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政治环境,企业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变革。通过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对于一些经营管理的环节进行完善,这样也有利于企业开拓出新的市场领域。我们知道,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进而有意识的调整自身未来发展的战略,并对其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规划,战略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作为保证和支持。

2.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知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对此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也需要着眼于当前的现状,并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自身的追求目标,对此企业的内部管理就需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进行创新,现代企业必须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来采取一系列的行为,而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创新的过程,是企业实现发展的过程,而这一切同时也都是追求更大的效益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创新是否成功,其检验标准就是看创新行为是否使企业获得了明显的收益。这种收益可能是现实的和眼前的,也可能是潜在的和长远的;也许是一经运用就可能立即见效的行为,也许是今后获得较高经济的效益打基础的行为。总而言之,有效的创新行为必定会给企业注入动力、活力,最终带来无限的商机和经济效益,这样的创新成功例子数不胜数。

二、进行企业管理有效创新的方法

现代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企业进行管理需要不断的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势,对于以往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运用当前有的知识信息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加以调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企业的发展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在这种情况企业的管理制度也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进行创新,从而来更好的应对一些突发的情况,那么,现代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实现管理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大胆任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管理。我们知道,管理需要人才的支持,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成效,对于这些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一问题,作为企业要将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起来,一方面落实企业的管理制度,深入学习和思考,掌握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重点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他们思想上的教育,使其更加富于自信和激情,强调管理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因为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权利行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一旦出现责任相互推诿的情况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效率。

2.在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树立全员风险意识,营造防控风险的良好氛围。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控制约束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危机处理意识和风险应对意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良好的激励管理来深化改革,并将其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从而保证内部监控得以有效的实施。具体来说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的一点,要对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那些比较容易产生风险的关键环节提出风险量化分析,这种量化分析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对各环节所涉及的人员进行培训,更好的培养管理人员,增强风险管理理念。管理体系当中,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使其意识到他们所提供的风险评价信息将对管理层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3.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反舞弊机制。有效的内部监督是更加有效的开展工作的保证,在内部监督方面,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发挥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如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我们需要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对其相应的监督职责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详细的评价反馈的流程,并保证其独立性及权威性。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建立其相应的反舞弊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反舞弊中的职责与协调机制,完善投诉渠道、举报机制等,使从各方面反映风险及管理上的潜在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

第4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应从采购成本、销售成本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成本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功,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企业领导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成本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账报账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众所周知,迫切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各种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这里,笔者主要分析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

二、企业的成本管理要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其产品要有竞争力,技术要有开发力,资产要有增值力,在市场上要有应变力,特别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素质低、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现状,要具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要求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传统的算账报账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账,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要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

2、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没有组织上的保证,企业就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总体效益。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要总结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引进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多种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以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还能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保证成本现代化早日实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仅仅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又比如,企业推广合理化建议,虽然要增加一定的费用开支,但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为减少废次品数量而发生的检验费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有关费用,虽然会使企业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却会因此而逐步提高。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这种成本观念可以说是“花钱是为了省钱”,都是成本效益观的体现。

总之,在现代企业日常成本管理中,应对比“产出”看“投入”,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预测和决策方案。

三、找准成本管理深化改革的重点

成本管理改革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

1、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首先,领导对成本管理的作用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把成本管理落到实处。其次,在公司中配备必要的有能胜任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是顺利开展成本工作、发挥成本管理作用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从事成本管理的人员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还应树立强烈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不仅要懂得成本会计,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此外,还要提高其他人员的成本意识和素质,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更要增强成本意识和素质,把经济性与技术性很好结合起来,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成本管理手段要现代化。现代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需要的会计核算,在手工条件下是难以想象的。会计电算化不仅节省了核算时间,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从简单的重复性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为会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成本预测、日常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上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使成本核算工作更细致、更全面,满足了企业管理对成本信息不断提高的要求。

3、进一步改革、完善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们企业的成本分析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分析局限事后的定期分析,没有开展日常分析和预测分析;(2)成本分析局限于产品成本分析,开展责任成本分析不到位;(3)成本分析局限于生产成本分析,没有开展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分析,例如对产品设计成本、工艺成本、消费成本均未进行分析;(4)成本分析在一些企业仅限于经济分析,未能深入开展技术经济分析;(5)成本分析仅限于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没有开展成本效益分析。所以,我们认为对传统成本分析要进一步改革:在分析内容上,突破分析只以产品生产过程为对象并仅限于经济方面因素分析的方法,要把分析对象扩大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深入到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经济分析;在分析方法上,继承传统优点,建立新型的分析方法体系,并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四、 成本管理的重点应从孤立的降低成本转向成本与效益的最优组合

第5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 无为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 启示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是道家学派思想的精髓,它蕴涵着深刻的管理策略。“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含有不妄为,顺应观客态度,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一、“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内涵

时下有不少人对道家“无为”思想持否定的观点,认为“无为”不是道,认为一个治理国家的人,如果真正无为,空悬在万人之上是没有用的。他们反对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是提倡软弱退让、无所作为、对社会人生采取冷漠态度等等,这实在是对老子“无为”思想本意的莫大误解。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体验、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等多方面去综合领悟“无为”的含义,不难看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道家的“无为”思想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万物的生成变化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外力的参与和干预都是不必要的。对于一个自然的过程来说,任何不必要的外在作用都是强加的,都是妄为,不但无助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反而会破坏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只有不妄为、顺其自然,让事物自由发展,才是唯一合理的态度。顺其自然不妄为,实际上也是“为”,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即《老子》第六十三章所说的“为无为,事无事”,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无事的方式去“事”。二是遵循客观规律去为。老子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无所作为,就连五千言最后一句话还在强调要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即“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一致的。“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仍然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他同时又提醒人们不要强作妄为,不要伸张自己的私欲,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去为。三是老子根据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治。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认为君主治国应效法大道的“无为”,用“无为”的方式去应对一切世事,处处按自然的规律行事,不违背自然去追求个人的私利,不违背民意,这样反而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里老子对管理主体提出了要求,管理主体要“无为、谦退、守柔”才能做到无为而治。

那么什么是 “无为而治”呢?道家认为人道来源于天道,而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从老子的天道论中引伸出来的重要思想。在老子看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说,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是自然运行、无虚妄、无偏执、无妄为、无思念的,“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就是道的“无为”本性,但是,宇宙天地万物,其中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又都是由“道”演化出来的,并且是由“道”主宰的,这又是“道”的“无不为”本性。

实际上,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正因为如此,由道而派生的天地万物也是“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应用于治人、治国与管理企业,就必然引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道家看来,既然圣人“唯道是从”,对于天地人就理应要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即只能从客观上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既不妄为也不强为,更不图达到某种人生功利的目的。

二、“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管理内涵,向我们昭示了管理的原理和模式。“无为”通过“有为”来体现,进而实现“无不为”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至上管理境界。“无为而治” 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晰了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者在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求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为,“小事”上有所不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任何一个管理者,随时都会碰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另一类是日常的琐碎小事。而管理中存在的跨度问题决定了即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领导者,也无法事必躬亲、样样“有为”。这是因为一个人受精力、体力、时间和知识的限制,被管理的人数不能太多,面也不能太宽,这样既管不好,也管不了。所以,一个高层次的领导者应不拘泥于小事,善于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

2.确立了管理的基本理念。“无为”管理思想要求管理主体的“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宇宙万物都是以“自然”为其本性的。这里所谓“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之外自然界,而是指“道”和由它而派生的宇宙万物的“本性如此”、“本然如此”的自然状况和天赋的存在形式与运作方式。把这种“道法自然”思想,运用于治理国家和组织管理上,要求管理者“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提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遵循道的原则,效法天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达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提出了管理的方式。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二十五章)深受道家“无为”思想影响的荀子指出:“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即是说,要求管理者“行道”时既不要随心所欲地去做(“无为”),也不要脱离客观实际勉强地去做(“无强”),而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就是要管理者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运筹于心而不强作忘为,不任凭主观想象去发号施令,使人们能自觉地去实现管理目标。

4.强调了管理主体的修身。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老子》二章)他很看重领导者的修身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领导者,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不主观行事,胸怀大志自谦而不居功。老子又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称为“三宝”作为修身原则。领导者要坚持做到慈爱不偏心,待人一视同仁,做到节俭,做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具备了这样的无形作为才能治家、治乡、治邦、治天下。

5.讲求管理艺术的“无为”,在管理上讲“不争”和“守柔”之道。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章)这里的“不争”是无形的去争,把“不争”作为“争”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达到最大的“争”,实现不争善胜。对于“守柔”,老子认为在自然界里,新生之物都是柔弱的,但总是充满生机和最具活力的,这是“生”的自然法则。“无为”就要“守柔”,去效法自然。所以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在管理上,将自己处于柔弱的位置,充分发掘潜力,扬长避短,后发制人,便能无往而不胜。“不争”和“守柔”体现出“无为”思想的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管理者也要善于根据被管理者的兴趣、爱好,而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法,理顺职工情绪,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6.提出了开明的用人思路。一个高层的现代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就必须在使用干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在识贤、求贤上有所为,在用贤上则无所为。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历代治国的经验中认识到“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实践证明,领导者只有敢于“无为”,方能有大为,这就是管理的辩证法。

参考文献:

[1]黄瑞云:老子本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54:59:73

[2]郭 象: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7

[3]黄瑞云:老子本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9:56

第6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 管理 石油工业

一、我国石油工业的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自产的石油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问题成为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革新了石油管理体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石油行业准入管制严格,使得石油市场被企业垄断。石油是对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和安全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的独特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的石油工业管理虽然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我国石油行业的准入和石油资源的开发进度一直受到政府的控制。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基本控制了中国的石油工业,并且三大集团的内部股权也高度集中,所以我国石油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寡头垄断和所有权高度集中的行业。垄断企业通过各种因素遏制石油竞争企业的发展,使得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石油市场低效。

其次,传统的成本管理机制需要改革。传统的成本管理以降低成本为目标,而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就是节约。这严重阻碍了成本管理在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作用的发挥。传统成本管理很少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这也很难做好成本管理。传统成本管理受现有的成本管理系统的约束,使得成本管理局限在降低成本的狭义范畴,而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管理核算方法,最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最后,是物流管理上的弊端。首先,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与物资供应管理信息实行分片区式、部门专业化式的管理,没有合理的信息网络布局和现代化物流理念的支撑,使得现代化的物流技术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其次,由于石油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实行分级管理,不能形成门对门、点对点的一步到位式服务,导致物流管理链出现间断,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车辆的准确配置和物资的需求等情况。并且大部分石油企业在物流管理上缺乏交流,使得运行效率低下。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国家正在进行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目前我国石油的使用状况,到2020年,我国所用石油资源的50%将依赖外国的供应,因此如何改革我国石油工业的现代管理体制、增强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石油工业的运行效率就成为了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二、如何构建我国石油工业的现代管理体制

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管理现状,我们主要通过对市场管理、成本管理、物流管理策略的建立,来构建我国石油工业的现代管理体制。

1. 进一步优化石油工业市场结构、完善石油市场体系

我国石油工业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包括一些必要的配套制度的建立,其基本的构成成分是多元竞争主体的形成、法制完备条件下的市场监管制度、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

首先,是促进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的形成。这一方面就要改革石油行业的准入体制,采用以资质管理为中心的准入管理体制,通过向符合条件的地方炼厂提供原油,收购其合格的成品油来强化地方炼厂,并将合格的地方炼厂纳入石油工业国家调控的范围;弱化中国三大石油集团的市场垄断。另一方面,在国有石油企业中逐步推行现代管理制度,通过中外合资、境内外上市、兼并收购等途径,对盈利前景良好,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

其次,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石油工业监管体制。健全的监管体制是开放市场准入和建立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的必要条件。我国应在政府以外设立相对独立的石油工业监管机构,在政府内设立专门负责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制定的部门。我国对石油工业的监管需要涉及价格监管;对行业技术标准、安全生产、公众健康、环境保护的监管等等。

再次,建立市场化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将成品油终端零售价格分为不含税的市场基本价格和税收两部分,运用税收工具而不是政府直接定价调控石油生产和消费,从根本上改变成品油由政府定价的方式。通过价税分离将政府角色与市场角色分开,从而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防止价格扭曲。

最后,促进石油领域的立法建设。石油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迫切需要至少有一部系统和完善的法律对石油勘探开发、相关设施保护、销售、管道运输、储备及炼制等一系列领域的法律关系进行调整。

2. 石油企业实施有效成本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把发展、获利作为管理目标,实施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 我认为要做好成本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是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目标。要想做好成本管理,我们首先要认识成本,成本是企业做出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确定的,它受企业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成本的改变会影响收入的变化,那么我们在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时就要考虑该措施对收入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确定成本管理目标是,不应该单纯的追求降低成本,而是要结合各种因素,确定在在目前的管理和技术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

二是重视价值链分析,所谓价值链就是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一过程就是产品的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处理好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对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各个环节出发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无疑会极大的促进成本管理的水平。石油企业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重构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个价值链的分析,来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

三是注重油藏经营管理。油藏经营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对石油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和生产成本,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它是从石油油藏发现,开发到退出全过程的经营管理。引入油藏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实现成本管理的集成化,有利于成本管理的上下协调优化。

3. 石油企业现代物流管理策略

要实现现代物流管理,首先要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制订统一的规划和完整的方案来指导石油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该系统必须具备物流信息采集功能,物流信息存储功能,物流信息传递功能,物流信息交换功能,物流信息处理功能,物流信息开发和深度加工功能,信息安全管理和增值服务功能。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该系统,对石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然后发展电子商务,实现无纸化办公,主要包括网上报送计划、开单、结算、支付、传递单据等,可以免去以往交易、结算过程中大量的单据往来、人员往返,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其次是整合采购资源,实现联合采购。按照国际惯例,将我国的石油企业,按区域划分为、华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等若干个大区,然后使各个区的石油企业实行物资的联合采购,发挥批量采购的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最后是物资集中存储,实现二级单位“零库存”。撤销各石油企业二级单位的仓库,将物资集中存储到企业下属的物资公司的仓储中心,贯彻“同一种物资只储存在一个仓库里”的物流理论,实现石油企业各二级单位的“零库存”,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我们也不乏利用现代管理体制获得成功的石油企业,比如,中国石油利用信息平台,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推行集约化和专业化管理,大力发展实时物流和绿色物流,吸引了大批用户,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浙江石油通过费用统一核算、资源统一调度,绩效统一考核,人员统一管理,建立资源物流统一运作平台降低了四千多万的成本。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力,我国的石油工业就一定能够由大到强,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油气供应保障,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荣,赵福宇.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

[2]车长波.中国石油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3]刘爱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与分析. 中国外资[J],2011.

[4]王燕梅.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建立[J].国际石油经济,2008

[5]谢书.浅析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J].管理创新[J],2008.

第7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越的自然地貌和良好的建筑群体,而且还有优美的城市绿化环境。往往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花草树木的装饰,整个城市就不会有生气。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城市绿化环境建设已十分地重要和迫切。园林绿化植物养护和管理是绿化施工建设的继续,只有进行科学养护和管理,才能确保植物生长茂盛,发挥园林植物生态功能,展现园林绿化景观效果。城市绿化已逐步将园林绿化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一般说来,园林绿化植物的施工种植时间不是很长,而建成后的养护管理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一年四季不间断进行的。因此,园林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的关键是养护和管理。

二、园林养护管理的意义

园林植物养护主要是为了让园林植物更好的生长,提高观赏效果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园林树木栽培养护是根据园林设计所选定的树种没用苗木出圃或起苗开始,经过运输定植到栽植地,通过以后的生长发育到树木衰老、更新、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人工的进行时间活动。其中包括园林树木栽培、管理以及各种灾害防治以及数体保护。

三、 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

园林绿化中,树木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但其所占的绿化空间最大,草地、鲜花、灌木 、乔木合理搭配,体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

(一)土壤管理

城市绿化树木生长的土壤十分贫瘠,土壤管理主要是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为树木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土壤管理措施主要有:第一,深翻。土壤深翻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加孔隙度及含水量,使土壤水分和空气条件得到改善,微生物活动加强,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促使树体健壮,叶片浓绿,花芽形成良好;第二,培土。有的城市绿化树木受环境和地理位置限制,不能翻土,则需要培土。培土具有增厚土层、保护根系、增加营养、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在多雨区、寒冷季节,土层薄的地区多在晚秋初冬采用培土措施,防止土壤流失、保温防冻以促进树木健壮生长;第三,中耕除草。通过中耕,能使土壤表层松动,使之疏松、透气、保水、透水和增温,除草可减少杂草与树木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特别是新栽植的乔灌木或浅根性树种利于生长,同时除草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清除了病虫害的潜伏处,除草还可保持绿地的整洁。

(二)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园林树木生长的关键,水分是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它能维持细胞膨胀使枝条伸直,叶片展开,花朵丰满、挺立、鲜艳,并使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观赏效果和绿化功能。水分过多时,根际含氧量减少,根系呼吸作用微弱,影响树木养分的运转与合成;水分不足时树木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枝叶生长缓慢,花芽形成量减少,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园林树木绿化的效果。同种植物在一年中不同的生长期内,对水分有不同的需求量,早春植株萌发需水量不多,枝叶盛长期,需水较多,花芽分化期及开花期,需水较多,结实期要求水分较多。

(三) 修剪植物

修剪植物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修剪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和调节植物中的水分,以保持吸收养分充足,达到花繁叶茂的目的,有时也要根据欣赏的要求去剪裁植物的形状,在修剪形状之前要把握好修剪时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树形,主轴中心干明显的树种,要保护中心干的生长优势。花灌木应根据花芽着生的部位进行修剪:花芽着生在当年枝条的,可在冬季短截修剪;花芽着生在去年枝条上的,在花后进行短截;花芽着生在多年生枝条上的,除剪去过密枝、半枯枝等外,一般不进行修剪(见树木造型、果树修剪)。

(四) 施肥

树木一旦定植后,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而土壤中的养分是有限的,必须采取施肥的手段给予补充。施肥的方式,施肥的方式主要有:基肥:在播种或定植前,将适量的肥料翻耕埋入土壤。追肥:根据植物的生长。季节和生长速度,补充所需的肥料。种肥:在播种和定植时施用的肥料,种肥细而精,经充分腐熟,含营养成分完全,如腐熟的堆肥、复合肥料等。根外追肥:在植物生长季节,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及时喷洒在植物体上,如用尿素溶液喷洒等。施肥的方法 施肥的方法主要有:全面施肥:在播种、育苗、定植前,在土壤上普遍地施肥,一般采用基肥。局部施肥:根据情况:将肥料只施在局部地段或地块,有沟施、条施穴施、撒施、环状施等。

(五)病虫害防治

除草、施肥以及改善树体卫生环境条件,清除枯枝落叶,修剪枝叶,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均有利于病虫害防治。此外,病虫害防治还要做到适地适树,对外来的树苗进行必要检疫。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喷粉法、喷雾法、熏蒸法、毒草饵及胶环法等。喷粉法是通过喷粉器械将粉状毒剂喷撒在植物或害虫体表面,使之中毒死亡,此法效率高,不需用水,对植物药害也较小,缺点是毒剂在植物体上的持久性较小,用量大,较不经济,喷雾法是将溶液、乳剂或悬浮液状态的毒剂借助喷雾器械形成微细的雾点喷射在植物或害虫上。

四、结语

进一步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目前摆在我们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讨。只有实施良好的养护,才能取得预期的绿化效果,才能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其生态、减灾、教育等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殊斐、张波、费盛强. 岭南园林植物周年养护管理的探讨,广东园林,2004,(3);

[2]、黎宝宁. 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科技信息,2007,(18);

[3]、徐莹莹.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探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第8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Abstract:Modern logistics is integrated with knowledge-intensive,technology-intensive, capital-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ty,which demands versatile talents with the high-quality badly. Logistics managerial talent must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financial cost management, foreign languages,security management and laws. Moreover,these talents must possess the rigorous and careful mode of thinking,co-operative and unselfish team spirits,ability to study and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bility of flexible and coordina-tive organization,and ability to deal with special accidents.

    Key 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talent’s quality;ability demands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急需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一、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眼于当前和将来的发展需要,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在实际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一)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等。物流是商流的载体,物流活动是贸易活动的货物交付过程。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成为一个采购和供给双方的货物交接和结算点,多家供货商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供货,并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结算。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贸易性质是一般贸易下的出口还是进口;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涉不涉及退税;报关方式是进口保税、出口监管还是转关运输;以及在通关环节可能要产生的各种费用等等。物流从业人员如果对相关政策和法规没有清楚的了解,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物流方案和有效的成本预算。

    (二)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运输包括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一单业务中,可能要涉及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环节。业务人员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任务执行的时候,只有在熟练的掌握了多种交通工具使用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客户提供恰当合适的物流服务。一个合格的仓库保管员,不仅能够履行收发、保管货物的职能,同时能够担负起作业流程优化、硬件设施设备有效利用、库存合理控制以及其他增值服务职能。

    (三)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在物流服务营销的过程中,业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作业成本分析的能力,只有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才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一个物流方案,成本分析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以及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四)外语知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外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英语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言的地位已无庸质疑,随着商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也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中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影子。如果物流企业要加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供应链或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或者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就应该适应全程物流活动对信息传递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使其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时时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英文合同的能力。

    (五)安全管理知识。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即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而是买方或者卖方委托的物流服务提供者,接受买方或者卖方的委托,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执行物流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安全隐患无时不在。由于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中,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的问题,一个看似很小的事故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六)法律知识及其他。物流业是一个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运作不简单是企业内部的行为,而是涉及多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任何一种物流服务都是一种用合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承诺,物流服务供求双方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书,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的。物流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市场拓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订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他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方式送到指运地,过程的设计必须是严谨的、科学的、合规合法的。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少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和大数额的索赔。所以在这个链状的服务中,从业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二)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物流作业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结构,在这个网中存在着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作业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的瘫痪。所以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一种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上下游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将整个线上的作业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无法实现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目的,就不可能有效准确的完成繁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服务。

    (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物的供需双方要随时发出各种货物供需信息,及时了解货物在途、在库状态,时时监控物流作业的执行情况,而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也必定要有这种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信息和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四)灵活协调的组织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而具体的就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执行管理理念的能力。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化方案设计、系统化资源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管理,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在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物流从业人员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物流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消费者参与到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与上下游环节协调合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物流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面,同时应具有相当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

第9篇:现代管理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现代组织;薪酬管理;理论透视;前沿走势

中图分类号:F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7-0003-08

一、基于传统劳动市场运作机制的经典工资理论

在工业化初期,企业处于自由竞争和供大于求的非均衡劳动市场态势和环境中,整个组织运营管理总的来说是一种本能的、粗放的、非规范甚至有些野蛮的劳工监控型管理模式。这时,所谓薪酬管理,其实就是企业管理者围绕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波动来相机决定和调整工资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对此,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基于劳动市场竞争机制提出的工资决定理论,具有很大的指引和影响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从17世纪中叶开始到19世纪初结束,经历了约两百年的历史,其著名代表人物有配第(1623—1687年)、斯密(1723—1790年)和李嘉图(1772—1823年)等,其中以斯密最为集大成,乃后世公认的经济学开山鼻祖。古典经济学家们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产业组织中的工人所得报酬,应该等于或略高于维持个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的水平,同时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也受国民财富增长情况等因素影响;就是说,工人的劳动报酬具有“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双重属性,自然价格即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支出,市场价格即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实际支付的劳动报酬,自然价格决定了劳动报酬的基线,市场价格可能偏离(高于或低于)自然价格,但长期来看,由于劳动供求双方竞争的压力,二者在波动中总的来说是趋于均衡一致的。这里值得提及的是,经济学鼻祖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不仅对劳动工资的市场形成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做了系统完整的论述,而且特别注意到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存在天然的非对等性,以及劳动工资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非均等性,并对此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构成了工资集体谈判决定、工资职位差别设计和工资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乃至今天人力资源管理中广义薪酬概念形成的经典理论基础[1]。

从19世纪初直到60年代末,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古典经济学出现危机,这个时期,按照马克思说法,经济学走向“庸俗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经济学家:一是法国的萨伊(1767—1832年),一是英国的穆勒(1806—1873年)。萨伊被认为是斯密学说的继承者和在西欧大陆的传播者,有人称他为实证经济学的创始人,其主要代表作是于1803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被尊为古典名著。穆勒于1848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集19世纪上半期政治经济学“庸俗”成果之大成,是当时广泛接受、长期被采用的正统教科书,其理论体系在经济学史上被看做是第一次折中性的大综合。

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辟专章论述了“工资”问题。他认为“工资主要是由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正像人们常说的,是由(劳动)人口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决定的。”但他特别强调了工资率与工资基金总额的关系,即工资(率)的变化受工资基金总额和雇佣劳动人数增减的影响,也就是说,工资水平不是由生存资料多少决定的,而主要取决于雇佣劳动人数与雇佣劳动资本数额之间的比例关系。穆勒还用大量篇幅论述到“由法律或习惯决定工资的最低限额,并保障就业”,但“这种最低工资限额及就业保证,其必要的条件是用法律限制人口”;此外,他还讲到“用以补足工资的各种津贴”、“租地分配制度”等补偿低工资的一般方法,以及“改善劳动人民习惯的两种相互有关的方法”即教育和移民对工资的影响。在斯密学说的基础上,穆勒论述并归纳了影响工资职业差别的因素,包括“职业引诱力”和“自然垄断性”,以及“接受补助金者”和“有独立生活来源者”加入竞争,“限制性法律和社团组织”影响,以及性别和习惯,等等[2]。这些论述为工资额度预算、最低工资法律干预和工资差别设计等薪酬管理工作提供了经典理论指导。

在经济学说史上,所谓新古典学派,广义地指自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叶,在继承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基础上,利用边际主义经济学说和分析方法解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各种学派,包括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狭义新古典学派),以瓦尔拉斯为代表的(瑞士)洛桑学派,及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进一步引入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生产成本的概念,从劳动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着手,系统分析了市场供求均衡决定工资水平的基本原理,成为经济学关于工资市场形成机制的经典理论[3]。1899年,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克拉克(1847—1938年)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进一步根据企业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提出厂商可以根据边际生产力大小来确定工资水平的理论观点[4]。这是从企业管理角度研究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理论开端。